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新概念。是现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在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1974年,美国正式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知识方面);信息意识(意识方面);信息技能(技术方面)。到1989年.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被普遍认可,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作了详尽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以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在新世纪里,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生产和利用的规模,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该国该地区的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生活质量。加速一个国家的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近二三十年来,信息产业作为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部门的崛起,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即过去主要依托自然资源和人力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以技术和信息投入为主;生产手段则由动力机、传播机和工作机为主,转变为计算机、传播机和信息处理机为主。因此,有人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经济非物质化,世界经济正转向信息化非物质化时代,正加速向信息化迈进,人类已自然进入信息时代。人们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航天时代、基因生物工程时代、纳米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等等,但不管怎么称呼,21世纪的一切事业、工程都离不开信息,从这个意义来说,称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为确切。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在现代企业生产、科研、商贸和社会交往中,实际体现为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还涉及信息伦理、信息意识等问题。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一个崭新的概念——信息素养成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二、信息素养是新世纪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
2001年1月,亚太地区首届“网络时代学与教—实践、挑战与背景”国际研讨会指山“信息素养不仅已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成为信息时代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国都强调信息素养是21世纪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综合有关专家论述,信息素养一般包括如下能力。
1.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即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如各种计算机、传呼机、传真机等,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2.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收集各种信息资料,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
3.处理信息的能力,即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述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等。
4.生成信息的能力,即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
5.创造信息的能力,即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最全面地收集信息,并观察、研究各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信息做出新预测、新设想,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创造新信息。
6.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即正确评价信息,掌握各种信息的各自特点、运用场合以及局限性;并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
7.信息协作的能力,即在跨越时空的、“空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通过信息和信息工具同外界建立多边和谐的关系。
8.信息免疫能力,即能自觉地抵制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能从信息中,看出事物的趋势、变化的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三、美国的学生信息素养标准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到80年代信息技术已开始成为每个公民的必备素质。
1998年美国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其中包括:
1.有效地获取信息。
2.熟练、有批判地评价信息。
3.精确、创造地的使用信息。
4.去探求个人所需求的信息。
5.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6.胜任信息查询和信息知识创新工作。
7.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8.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9.积极参与探求和创建信息的活动。
美国把信息素养和读、写、算的能力并列,作为每一个公民生存的基本能力,这是美国近牛来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
四、韩国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认证制度
韩国经济的腾飞得益于国民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深入。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韩国不仅推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而且多次修订中小学的信息素养教育章程。1999年开始,韩国在高中实行信息素养认证制。
根据韩国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生信息通信技术必修计划》,从2001年开始将向全国小学生进行义务计算机教育;培养初中学生掌握应用软件的基础能力和信息通信技术与学习相结合的能力;培养高中学生的信息综合管理及系统化能力。
据报道,韩国在71.6万名高中一年级学生中,约有38万人接受了电脑基础课教育。并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
五、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崛起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信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在信息化社会今天,信息使用者所面对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如何有效地搜集信息、评估信息以及使用信息。因为信息素养的产生是当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发展与普及的必然结果,信息的极度丰富和膨胀迫使人们必须掌握与信息有关的各种技能和方法。只有具备高水平的信息素养的人,才能够更快更容易地适应时代的挑战和要求,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信息素养已成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并把对它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开展信息素养的教育,提升信息素养水平,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并提到全民推进的议事日程。
当今社会,传统的纸质信息和网络的电子信息剧增造成了信息量的剧烈膨胀,这种信息超载的局面对人们认识、使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挑战。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面临着不同种类的、数量巨大的信息选择、鉴别和利用信息,这种能力来自信息素养教育。对于每个科研工作者来说,只有掌握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具备信息检索、评价、利用、存储、组织、交流,信息需求意识与信息合理合法地使用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掌握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并从复杂的事务中做出正确决定和提供从事学习、工作和科研的文献信息保障的本领。
一、自觉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信息素养水平并非一跳而成,而是个长期培养和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平时就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信息素质教育:
(一)信息意识教育。提高自己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能力,如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能力,自觉地从信息角度出发,去感受、理解和评价自然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与知识,并培养出捕捉、分析、判断有用信息的能力。文献工作者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具备敏感的信息意识,但是这个能力并不是一学就会、一跳而成,需要个人的悟性和长期的培养和学习。
(二)信息知识教育。我们应当注重对信息知识本身的学习,信息知识包括信息本身的定义、特点、规律,以及信息的测量。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文献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检索、收集和存储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等。对于工作者来说不仅仅需要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更多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所以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
(四)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指信息用户在查寻、获取、处理、利用、创造等整个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即在检索信息、利用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过程中,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合理获取信息,依法利用信息,力争创新信息.其目的在于自觉地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
二、信息素养的核心在于终生学习
对于一般人来说,需要信息和知识,掌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竞争社会的本领。作为科研工作者来说,需要了解从事专业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而这一切,就是终生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素养的核心在于终生教育,终生学习使得个人、团体和国家达到他们的目标,并为实现共享利益而利用进化的全球环境中的新兴机遇。并为实现共享利益而利用进化的全球环境中的新兴机遇。帮助他们及其机构迎接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挑战,推进知识更新与创新,利用知识去创造财富,造福于人类。
三、如何实现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伴随着终身学习而逐渐提高的,了解信息资源、检索信息资源、能够索取到所需的信息资源,并把其有效地利用或再去创新信息资源,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信息素养也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国际范围内已经形成共识,关键问题是如何才能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从国际信息素养教育的情况看,可以初步得出如下几种方法:其一,通过制定国家的信息素养教育标准以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总指引。其二,开发信息素养课程,尤其是开发基于网络资源的网络课程是保证信息素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其二,信息素养强调的是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方便地获取信息的学习环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性合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
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成为当今人们培养素养中的首要大事,事关全民基本素质的大计。有了较高的信息家养,才能够在索取知识、利用知识和创新知识中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才能够在信息社会的激流中不迷失方向,具备与大风大浪进行搏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朴.美国信息素质标准简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0(1):29-30.
[2]王征清.网络时代的信息素养培养[J].情报朴学,2008(5):453-455
一、引言
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不同,首先历史起源方面存在差异,媒介素养起源于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他们为媒介素养下了标准的定义,媒介素养实质上不同于人日常生活中理解的媒体,而是有建设性地享受资源传播的媒介。媒介素养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改变大众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不同,信息素养源于计算机技术的变革,随着社会信息需求的不断变化人们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在随之改变。其次,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学科背景不同,媒介素养涉及传播学、教育学等学科。从传播学这个层面上来讲,社会大众如何辨析媒介、使用媒介非常重要。信息素养不同于媒介素养,涉及的学科包括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素养的提高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各个学校正在不断的摸索完善,此外部分企业在员工入职培训期间也会应用到信息素养的内容,提高员工的专业性。媒介素养没有一个规定的模版可以依照,也并不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个国家,在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对于媒介素养的推广方式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比如英国将媒介素养加入学生的教学课本中,英国将购买行为看作一种社会义务,只要是本国的人民都必须履行。但是这种媒介素养是处于管控之下,以批判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总体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在学校各个阶段应用信息技术课程,有明确的应用目标。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也有相通性。在含义上,媒介素养是指受众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信息媒介与其类似是指受众有明确陈述研究问题的能力,有评价研究结果的分析与鉴定的能力。另外从效果层面上分析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的目的有相通性,都是通过判断理解能力利用媒介资源,例如信息设备、计算机技术等手段不断完善自我,与现代社会互联,有助于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1]。
二、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融合趋势
现代社会是以高科技信息为主导的社会,信息素养连接着人与信息,媒介素养解决人们被动接收信息的问题,所以由此不难看出人类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两种角色,一种是信息内容的制造者,另一种是信息的接收者,媒介与信息不能够完全割裂来看。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方式、观念不断创新,为素养教育提供发展的空间,同时现代化教育在教学中有着突出的优势,但是在很多情况下部分学校将信息化教育等同为技术教育,仅仅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在我国,有的专家学者将教育和技术严格划分开来,技术是单纯的手段,而教育是利用科技手段丰富人们的思维,拓展知识层面,现代教学内容应该是综合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形成综合性、应用性强的教学模式[2]。当然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植入到教学中,媒介素养不仅仅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课那么简单,而是鼓励学生回到生活中感受身边的媒介现象,将媒介与信息更好融合,比如针对生活中“低头族”现象的思考、线上隐私保护等话题,对此开展讨论,让学生直观体会信息时代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从被动学习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技术方面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两类,有形技术是以教育为基础,无形技术是教育的灵魂。以往的教育方式仅仅利用有形技术做出教育改革和创新,事实上这仅仅是表层的改变,忽略了无形技术中利用文化对人的深层次影响以及人对技术应用的反作用。如今学校的相关教育一改往日的面貌,将“媒体化”“过程化”转变为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让人更加容易理解。教育技术的“文化观”所关注的内容正逐渐与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相一致,建立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的桥梁是完全可能的,也是相关领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3]。我国信息素养的主体大多是高校教育者,但是高校教育机构容易出现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与此同时目前信息素养教育缺乏统一管理的平台,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在实行,制度创新较为缓慢,使得教育管理相对死板且松散,限制了科研工作的开展。信息素养起源于图书馆工作,所以图书馆也是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机构。国内的图书馆适应读者的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如各院校、新闻出版机构、媒体、通讯社、互联网企业等,开展互助教学活动,邀请专业人士讲授信息内容的生产、制作和传播,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人员和媒介资源支持。高校图书馆可以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同时借助世界读书日等契机组织宣传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媒介信息素养意识[4]。媒介环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和媒介的关系。在未来生活中,人们会根据信息的变化不断适应外界的环境,究其原因在于人处于社会大背景下,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通过互联网中不同平台进行融合传播,信息素养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利用新媒体、电视、报刊、广播等方式进行宣传又充分利用媒介将信息检索、信息开发整合为融合格局,媒介环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媒介环境可以帮助人们在“人—媒”环境中更快适应,人通过媒介获取信息、了解世界,事实上这一切活动的主体都是人,也就是说无论是信息素养还是媒介素养都是以人为中心,构建人本身的认知结构和人格结构,正确的关系是,人不断地创造和接收信息,在媒介环境中,深入了解“人—媒”关系是实现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5]。
【关键词】 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87-01
根据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有: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4、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这也正是信息技术课要达成的目标,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应该围绕目标实现,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上。在有限的课时里如何达成较高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考虑有效的课堂教学了。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进步或发展。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点,我们有以下比较合适使用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1 创设情境策略
创设情境策略是指:利用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求知需要的策略。
教师应把握三个环节:
首先,设计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本策略成功的关键,它必须与主要教学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比如教师在讲授信息甄别方法这一课程时,根据目前保健品市场产品良莠不齐现象,创设情境如何选购保健品,或者根据诈骗信息防不胜防,创设情境你收到一条类似信息,如何甄别。成功的情景营造可以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其次,不断调节学习情绪,创设宽松愉悦环境。
学生的情感是影响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情感,教学活动就无法顺利进行。因而教师要顺利的开展教学活动,就必须有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教师要尽量以表扬、激励代替批评,要有和蔼可亲的姿态,避免学生产生戒备、防御心理。
再次,促进升华,追求质量。
情境的创设或引入情境是本策略关键的一环,但并不是终结。情境教学策略并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可感知、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还需要教师以具体形象为“跳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借助语言,不失时机的进行启发和点拨,把具体活动内化为抽象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知识迁移。
2 以学生为主体策略
学生只有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吸收和同化教育信息,教学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教师充当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甚至产生厌烦、抵触情绪。
这一策略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师生和谐相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互动中信息主体化的教育。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就无法有效开展。因此,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本身的客观要求。合作学习的实现,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二,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全体参与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特别是思想素质的提高,更是需要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体验,形成自己的道德感悟和体会。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提供主动参与的条件。
第三,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加强学生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能力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的内部构成要素之一,是学生从他律逐步走向自律的标志,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标志。自我监控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动寻求机会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因此,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同时,他们还关注自身的行为,当发现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当以后,会及时的作出调整,使之与自身特点、学习内容的特点相匹配。
3 学习知识策略
对于原理性较强的知识,比如一些定义、概念等,应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是在教师讲授新知识前应该把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慎重选择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遵循“不断分化”和“融合贯通”的原则。
4 技能发展策略
信息技术学科,技能的培养是不可缺少。技能的本质是它与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相关。就本身而言,它强调的是做,而不是知道了或理解了。因此,技能教学必须能给学生提供实践或展示技能的机会。由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时较少,可以尝试与综合实践课相结合,完成对技能的实践与展示。其主要过程为: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练习——掌握提高。
5 综合应用创新策略
这一问题其实信息技术教师都有所感悟,比较国外软件应用类图书和国内图书就可以理解。国外编者通常是边解决问题,边学习软件的具体功能;而国内的编者通常是介绍该软件所有的功能,把每一个菜单都介绍的很详细。但通常学完国内的软件类书籍,仍然不知道可以干什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以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时应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和综合实践类课程结合,边实践,边学习,在增加了学生上机操作时间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 评价策略
一、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
夯实信息基础设施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必由之路。没有一定的信息基础设施,要想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无从谈起。虽然很多学校经过十几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设施设备整体上有了较大提升,但很多学校信息技术硬件数量仍然不足,设备使用时间较长,配置不高,学生使用率低。为此,学校一方面应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多方筹措,配齐、配足实用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做到上信息技术课时能保证人手一台,计算机机房能接入互联网,学校建有校园网。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构建数字化图书馆,积极引进电子文献资源,逐步实现图书馆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学校要将计算机房提供给师生使用,让师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计算机知识,能够利用学校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只有在一定基础条件的保障下,并能够充分运用,学生才能学到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的传播者,教师的信息素养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信息素养。然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开设时间不长,课程内容较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不是科班出身,而是由数理化等学科转岗过来。这些教师往往年龄偏大,信息素养不高,课本内容理解不透,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偏低。因此,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培训。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充分了解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明确信息技术培养方向。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前,要了解每个教师所处的信息素养水平层次,因材施教、分类实施才能提高培训效果。
二是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学校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基本的信息处理技能,掌握常用软件(如办公、图片处理、动画制作及最新的微课制作相关软件等)的基本操作。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最终目的还是为教学服务,所以在进行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同时必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鼓励在日常的教学中能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多操作,多实践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学生有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应用性较强,紧跟时展的学科,有一个较大的优势: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还是有浓厚兴趣的。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教师要吃透教材,深挖其中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点,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多下工夫,引导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可以把比较抽象的内容做成微课或者课件,适当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操作,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感到“好学、易学、乐学”。
四、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抓手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抓手。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根据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积极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来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使其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可以采用运用任务驱动、微课法、学生合作互助法等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关概念
真正的信息素养教育是通过学习者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利用,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使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1]。2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尤其一些艺术类院校。目前高等教育要求大学生毕业时应该获得六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中包括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这表明高校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却并不理想。
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大学生信息素养不高,获取信息能力较差,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许多同学认为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可以了,其他素质的学习是可有可无。信息检索及文献利用能力对大学生来说只在写论文、搞课题以及科研等类似活动中才需要[2]。尽管近些年来学术界提出应将信息素养教育与终身教育、学习能力提高及个人发展潜力等结合起来,但事实上,真正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学生并不多。2.2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并不理想目前在高校图书馆每年在新生入学时都会进行一次“新生入馆教育”,由于教学方法、内容、学生学习热情等诸多因素,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对此,在我校内进行抽样调查,有85%以上的学生不知道信息素养教育所指,更不了解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及其使用方法。2.3缺乏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等环节统一协调,需要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更需要整个学校范围内统一规划。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信息素养协会组织,这使得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没有统一规划,缺乏交流经验的平台,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不能更好的共享。一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院校,其信息素养教学形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入馆培训或者简单的文献检索课,并没有增加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也只是以介绍图书馆馆藏和使用方法为主,并不能按照各个专业的特色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系统的、有层次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信息素养培养途径初探
信息资源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物质基础,离开信息资源去谈学生能力培养,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开发和合理使用各种信息资源(如①网络②图书馆③社会实践活动等),确保学生信息来源广泛、获取途径畅通,那么,如何在我国高校有效实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图书馆加强自身建设从导向作用开始,通过提供信息,发挥教育职能,对读者的精神需求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建设入手:首先是硬件建设,包括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和读者信息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之间实现电子文献资源共享,这样有利于优势互补,节约经费开支,而且可以更好地为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图书馆有必要建立信息素养教育基地,为学生进行实践开辟条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信息素养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教学生使用一些办公软件和应用软件,使学生提高综合信息素质。其次是软件建设,是指图书馆的馆员队伍建设,馆员必须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如果馆员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读者的咨询给予满意的答复,就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良好形象,进而激励他们自觉提高信息素养水平。图书馆的服务对读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往往比呆板的说教有效。因此,馆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觉悟、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才能树立楷模作用。在读者服务工作中,有意识地对读者进行信息素养导向教育,才能充分保障教育效果。此所谓“润物细无声”。
国外信息素养发展迅速,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把信息素养培养加入到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3]。2009年10月1日,美国白宫了奥巴马签署的代号为3195-W9-P的“国家信息素养宣传月”的议案,该公文把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提到了相当的高度,要求美国人民学习掌握在任何情况下获取、整理和评价信息的必要技能,呼吁认识到信息在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国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起步阶段,仅仅保留在对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上,近十年来,我国信息素养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开始结合国内实际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研究转化[4]。
信息素养教育形式
1新生入馆教育
现在国内高校基本上都会把新生的第一堂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到了入馆教育之中,让刚刚入学的大学生建立起信息初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图书馆奠定基础,对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校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以培训义务讲解员,然后由他们为新生讲解、操作为主,通过招聘委员会根据应聘者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评比选出义务讲解员,由馆员对义务讲解员进行集中培训上岗。义务讲解员根据《讲解员手册》和《义务讲解员讲解词范本》的相关要求和内容对新生分批次地进行边参观边讲解,并及时解答同学提出的疑问,让新生更快地熟习了图书馆,更好地利用了图书馆的资源,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培养了他们独立学习能力。
2信息资源检索专题讲座
专题培训不仅是教会读者用资源,而且是让读者高效地利用资源。每一次专题应该是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开展的不同数据库或者读者所需要的检索专题讲座,所以对培训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有更高的要求。比如说专利文献的利用,专利数据库是一个免费开放的平台,利用专利文献可以了解最新技术、找到新的技术创新起点、可以跟踪同行动态等作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用专利数据库、况且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怎样高效地利用专利文献,从而“专利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及技巧”就是我们专题讲座的内容,并且在本专题中除介绍检索技巧外,还应该教读者辨别专利有效性、合理评价专利技术水平和实施可能性等。专题讲座在图书馆内定时举行,或者是图书馆员或者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到二级院系预约举行。通过专题培训,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中更多的资源来自专业数据库,剔除掉那种用GOOGLE就可以找到任何资料的错误观念,这样会使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3文献检索课
文献检索课能传达不被学生意识到的终身学习所需要理念。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与信息素养的内涵是一致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已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文献基础知识,并懂得如何获取和利用文献,能撰写出格式规范的学术论文,提升以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具备获取、评价、使用信息的能力。不管文献检索课是以选修还是必修课的形式开展,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7]。
(1)教学内容
文献检索课是在教育部和图工委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为推进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凭借对文献检索课的经验,必须针对不同年级在内容上有所区别,针对低年级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索取能力,如馆藏纸本的查找与利用、文献类型介绍以及获取等;而针对高年级和研究生应重点培养学生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如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论文写作等[8]。并根据不同专业在检索实例、数据库选择等内容上也要有所区别。用检索实例进行数据库讲解时,除了介绍CNKI、万方、超星等基础数据库外,还应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专业数据库进行介绍。石油工程、材料工程、建筑等理工类专业可以选用如“射孔爆炸载荷作用下测试管柱力学行为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应重点介绍EngineeringVillage、WebofScience、Elsevier、PQDD等与工程科学相关的数据库;而法学、管理科学、语言学等文科类专业可以选用如“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研究”作为研究课题,重点介绍JSTOR、CASHL、Emerald等与社会科学信息相关的数据库。在专题中用多种检索手段,系统地介绍各专业常用的信息工具和资源。
(2)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有所突破,不能停留在对理论或者操作上的泛泛而谈,应该在文献检索课中选择一个与专业相关且学生爱听的检索课题,从这个检索课题出发,通过对教学课题进行信息分析、检索、筛选和利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实际的信息环境中锻炼和提高信息素质。第一,在书目检索、中文数据库检索、外文检索、网络检索过程中,可以把检索词和检索式的确定渗透在课题分析讲解过程中,但是检索方法必须是检索课程需要的,这样就不会局限在基于单一数据库的使用技能上。第二,教会学生阅读文献应该纳入到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中。无论是评价检索结果还是发现问题,都应该会看文献。问题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只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对比阅读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献阅读讲解中,分别用略读、精读和文献总结的三步阅读法。以学生检索到的课题文献为例,先略读文献的标题、摘要,判断文献与研究课题是否相关;然后精读与课题最相关的文献,如期刊类文献精读过程中要注意思考论文解决什么问题、研究现状是什么、创新点在哪里、采用什么方法、结果如何、研究有什么不足等[9];最后要求学生在文献阅读后要总结出不同类型文献的写作格式、特点等,同时为今后的科研论文写作、专利申请等进行写作方面的铺垫[10]。第三,教会学生利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科研继承的依据,在尊重他人知识成果、避免侵权的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权益,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本质所在。不但如此,与课题最相关文献的文后参考文献往往有索引作用,可以让我们更全面更清楚地了解作者引用内容,并且查找到更多密切相关文献。在教学中发现,处理和利用参考文献是学生在课题检索实践中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3)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多媒体的利用和网络教学条件下进行现场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吸收教学内容;基于文献检索课的实践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与老师在课堂和机房里都有互动的机会,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潮。比如课堂中先请学生查找“用于钻井液的润湿反转表面活性剂”的相关资料,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找到很多“钻井液”和“表面活性剂”的相关资料,但是却找不到与“润湿反转”相关的,从而老师就可以从该课题的分析以及数据库的选择上进行讲解和演示操作,引导学生思维到课堂中来。这样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自学科研能力。
香港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解析与其提倡的学会学习的理念相符,认为信息素养可从四大学习层面来分类,即认知层面、后设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及社会文化层面。认知层面就是让学生掌握必要技能,借以理解、找寻、分析、审慎评估及综合信息以及运用知识作出适当决定和解决问题;后设认知层面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其能在变化迅速的信息环境中规划、思考和控制自己的求知过程;情感层面是让学生了解到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个人发展,增加学习乐趣;社会文化层面则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或群体学习过程中,增强信息运用的自主能力,承担更多社会责任[1]。由于香港信息素养内涵的解析与其课程改革紧密相联,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中,信息素养被认为是教师构思学习及教学活动的架构,并适用于香港课程改革的四个关键项目:从阅读中学习、专题研习、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学习及德育及公民教育[1]。可见,香港的信息素养教育并非仅仅是有关信息检索或信息技术的技能,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手段,通过这种途径,使学生自行以批判的态度处理信息及展开探究式学习,并会自觉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主能力,进而承担社会责任。
穗港两地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概况
信息素养教育首先是信息技能的提高,穗港两地中小学校都是从信息技术教育开始着手的。香港信息素养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技术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与课程整合三个阶段。1982年,决定在中学课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教育,增设电脑科。1986年,举办中学会考电脑科考试。为满足师资需要,香港教育局资助现职教师到英国学习,他们大多都参与了后来香港中学电脑科教材的开发。1988年,开设初中学生电脑认知科,教授基本电脑认知和使用技巧。1990年,A-Level电脑科及ASLevel的电脑应用科成为高等程度会考内容[2]。此时的特点是着重于电脑科学的学习,集中发展有关信息科技应用程序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巧。1998年,实施首个信息技术教育五年策略(1998/1999至2002/2003),将计算机科改为信息技术课程,归入于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以推进硬件及网络基础建设,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和在学校课程中加入信息技术成分为主要任务,推动全港中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范式转换,开始着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集中发展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及学会学习的能力。2000年,《电脑认知课程指引》,开始筹划小学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并挑选部分小学作为电脑认知课程的先导学校。2004年和2007年,先后颁布第二份和第三份信息技术教育策略文件,注重落实将信息技术融入各课程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2005年制定了《香港学生信息素养架构》,香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进入更高层次,即信息素养教育与课程进行整合阶段,重点是在进一步加强基建环境、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学习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新学制和课程改革,探索信息素养如何与课程融合的学习方法[1]。2009年8月,教育局委托香港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发展课堂活动及评估工具通过科学科(常识科)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研究[3],来探索中小学科学科(常识科)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目前,又推行为期三学年的针对电子学习资源库建设的“电子学习试验计划”[4],探索如何在不同学校推行电子学习以照顾学生学习差异以及学生如何实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广州于1994年在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是国内较早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心城市之一。2002年和2003年先后颁布《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三个阶段”理论,即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探索与推广阶段及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教学阶段,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培训及课程整合。2004年10月,根据“三个阶段”理论,旨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教学资源和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广州市“教育e时代”工程启动。同年,《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颁布,规定中小学需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所有初二学生须参加广州市信息技术结业考试,高中生要参加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学分认定的依据和综合素质评价项目之一。截至2011年底,广州建成了全国基础教育规模最大的光纤城域网,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市本级教育信息资源总量达到65TB,全市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生机比为7.3∶1,师机比为0.92∶1,全市76%的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课室达87.25%;创新信息技术运用,建设了“同步教学资源包”、“师生多媒体创作天地”、“网络教研系统”、“教育资源搜索引擎”等一批特色项目[5]。广州市现已进入“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教学”阶段,一方面以“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突破口,推进各区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平衡发展[6];另一方面与企业联手建设广州市教育云实验平台,建设“广州数字教育城”,将教育宽带网和教育移动网有机融合,使教育信息网络覆盖到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帮助学生利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学会学习。
穗港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之比较
信息素养教育体系规范的比较。在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方面,香港有着一套严密的、循序渐进的实施规范,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与教育、课程改革紧密联系,以构建信息素养培养架构为核心。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鉴于香港信息素养教育已落后于日本,社会各界建议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1997年特区行政长官的首份《施政报告》中对此作出回应,提出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局于当年发表信息技术教育策略咨询文件,结合社会各界建议,制定了第一份信息技术教育五年策略文件。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先后于2000年、2001年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目标》、《学会学习–学习领域科技教育咨询文件》和《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将信息技术课程归入于科技教育学习领域,对中小学信息素养培养架构进行初步规范。2002年,《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运用信息技术能力”被确定为学生应具备的“九种共通能力”之一,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学习”被确定为基础教育“四个关键项目”之一,为后来具有香港特点的信息素养架构的建立奠定基础。2005年,香港参考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多种信息素养架构,制定了具有香港特点的信息素养架构,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11项标准32项指标[1]。这一架构现已成为香港中小学全面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依据。广州市对其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规范化设计是在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进行的,自主灵活性不足,颁布实施的如《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等政策性文件,多是直接沿用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未能全面考虑广州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缺少地方特点,且内容较为单一。虽然广州市一直鼓励和推动信息素养培养架构方面的科学研究,也有专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体系[7],对广州市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仅限于理论探讨层面,并未结合广州实际发展水平来制定出有地方特色的信息素养培养架构。
运作模式的比较。穗港两地在信息素养教育体系规范化设计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在推行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的运作模式上也表现各异。香港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与教育改革紧密联系,为保证策略的多元化和普遍使用性,一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往往要经过调查研究、意见征询、确定方案、实验计划、普及推广、监督评估和改进完善等一条龙式运作。如第一份信息技术五年策略文件的颁布就是如此。1997年,特区首份《施政报告》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与学质量。1998年6月,教育局《应用信息技术,发展优质教育1998/99至2002/03学年五年策略咨询文件》[8],向社会各界征询意见。根据各界建议,第一份信息技术教育五年策略文件。为保证成效,政府委托英美信息素养专家任荣誉顾问、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的信息技术专家为主要研究团队、中小学校长广泛参与,组成专责研究小组,对信息技术教育五年策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计划进度初检研究(2000年12月至2001年8月)”[9]和“1998至2003年信息技术教育计划进度检视及成效评鉴的整体研究”[10],检视进度及其成效。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香港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由一线教育工作者、家长、政府、高等院校、IT界及相关青少年服务团体等社会整体力量互相支持和配合来完成。如2009年启动的“电子学习”计划,首先于2008年10月成立成员包括政府官员、信息技术界专家、教师、家长及出版商的课本及电子学习资源发展专责小组,通过组织学生论坛、公开研讨会、学校网上问卷调查、网上家长意见收集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也收集了专业团体、社区组织的书面意见。2009年10月,专责小组研究报告,并制定了相关策略、措施和执行方案。在此基础上,香港教育局才正式启动“电子学习实验计划”。青少年服务团体的直接参与也是一大特色,如香港青年协会为配合推动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从1993年开始,通过个案研究或大型调查,向社会了《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生学习的研究》(1999年10月)、《教与学数码化研究》(2004年5月)和《中学生网上欺凌研究》(2010年9月)等研究报告,并直接参与策略文件意见征询、实验计划推进等工作。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广州市一直采取政府主导和指导、学校实施的传统运作方式,在制定政策时,多是以召开专家研讨会或成立专家组的形式来进行,较少能够像香港那样,在制定政策之初,首先广泛征询各界意见;制定的政策多是沿用上级的政策文件,较为注重文件精神的连贯性。虽支持相关的科学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但理论探讨成份较多,未能与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全面结合,对广州市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影响与推动作用不明显。
推行策略的比较。由于信息素养是一种共通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学科领域促进信息素养的发展。穗港中小学都设有专门的电脑室、多媒体教育室,但香港中小学的一般课室中也都设有多台学生用电脑,方便学生使用。在推行策略上,穗港中小学都以信息技术课作为培养学生技能和信息素养知识的主阵地,但香港比广州灵活,会考虑学生的生理发展阶段、不同学校之间差异而采取各种灵活的策略,更加注重电脑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且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策略。香港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是根据学生成长阶段采取由试点到普遍推广的方式逐步推进;从学科参与来看,主要采取一科试点、学科与电脑科配合及跨学科三种模式[3]。以一科为试点的模式在中学较为普遍,因教学安排灵活性的限制,教师多采取将信息素养知识融入一个教学单元中的传统教学策略;学科与电脑科配合是中小学较为普遍的做法。中学一般由电脑科老师讲授相关信息素养知识和技能,学科老师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素养技能的机会。小学是通过电脑科和学科老师共同备课来完成;跨学科模式主要存在于小学,灵活的教学时间表和课程安排,可以在诸如常识科、中文、德育及公民教育、计算机科、图书馆学及课外活动中多元化推行。从实施范围来看,香港中小学一般采取以一班为试点、全级推行和小组抽离式三种策略。其中,采取一班为试点的做法在中学最为普遍。在老师看来,因它涉及较少的人力资源,是在学校实施新教学模式时所采用的最简单的方式。全级推行的做法主要存在于小学,因为多数小学有同年级共同备课的文化,选择在整个年级推行此计划,使教师们更能分担工作。而小组抽离式,由于要从各班级抽取资优生组成小组来进行,不太具操作性,学校一般不愿意采用这种方式。广州是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按照既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来推行信息素养教育,各学校的自主性不足。目前,广州推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只是将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开设,缺乏同现行中小学其他课程的整合。政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进行与课程融合的探索实践,但由于升学等方面的压力,各学校的积极性并不高。广州“教育e时代”工程的“实验学校计划”也是由政府积极倡导的,应该是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香港的做法。在具体推行者中,穗港最大的不同点是中小学图书馆馆员(主任)的作用。香港认为未来教育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达到此目标,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裕的信息知识,协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图书馆主任恰恰在推动阅读风气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图书馆主任不但要承担相关课程,在专题研习课程中更充当资源利用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推行各种有关图书馆或阅读计划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而广州市中小学图书馆馆员,与国内其他中心城市一样,并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曾有专家批评说:“许多学校尤其是乡镇学校,设置学生专用的书刊阅览室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11]。条件较差的乡村学校图书室甚至没有馆员进行管理。广州市下辖花都、从化及增城等区县,教育发展水平不一,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教师培训的比较。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效果。因此,穗港都十分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知识和能力的培训。香港以定期培训为主,远程网络培训为辅。按香港相关规定,教师入职前全部要接受职前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的培训。入职后的教师培训,分作基本程度、中级程度、中上程度和高级程度四个级别,不同级别对接受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的要求也各异。针对中小学教师设置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主要分作“教学法的课程”、“科技为主的课程”和“电子领导和信息技术管理课程”。其中“教学法的课程”又分作“科目为本”和“跨学科”,每两月将根据不同的学科开设的课程目录发表在香港教育局“信息技术校园”网站。教师通过校长报名,并在截止日期前通过电子办公系统“电子化服务入门网站”将报名表递交给教育局信息教育组,并根据先到先得和最大限度让更多学校参与的原则进行录取,培训资料在培训成功完成后全部通过电子化服务入门网站的“个人资料概览”显示[12]。网上远程教育主要通过教育局网站来完成,所有网上平台都是免费开放的,如果有互动环节,则需要设置登录名和密码,这种学习方式没有硬性指标的规定,主要依靠自主学习。内容包括“具有成效的信息技术教育案例互动平台”、“电子学习版权信息通”、“安全上网信息频道”和教育局信息技术教育组开发的教育软件以及香港教育城提供的“发展教学软件奖励计划下成功开发的教材套”等。广州则是将教师培训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继续教育体系当中,信息技术课被要求作为公共必修课之一。培训模式则采取“全员培训以远程培训为主、骨干培训以面授培训为主、个性化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13]。教师全员培训主要采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平台的远程培训方式进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即采用此方式。学员根据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公布的课程,自行选课,并按培训单位的安排参加集中面授。校本培训主要是根据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需要而开展的培训。广州中小学教师培训没有程度高低之明确标准,只是在教师职称晋升中,根据职称级别的不同,要求学习不同的计算机知识模块。
思考
广州市在国内已算是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水平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2004年启动的“教育e时代”工程及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广州数字教育城”计划,为广州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搭起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但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更好地促进广州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值得深入思考。香港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特别是其灵活的运作模式和信息素养教育推行策略,令人印象深刻。
制定广州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架构,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信息素养实际水平,按照学生年龄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具体且明确的架构标准。制定过程中,首先要对广州各区县中小学生及其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研,全面掌握广州中小学信息素养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的信息素养培养标准,重点借鉴国内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如李克东的信息素养“三要点”论述、桑新民的信息素养“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内在结构和目标体系及张义兵等对信息素养的多学科综合分析[14],进行广州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架构论证和建构。参与的成员,不仅要包括著名专家、IT界和图书馆界及政府主管部门人士,更要选取不同层次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代表直接参与,使未来的广州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架构更具普遍意义。
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仅靠政府和学校来推动,是远远不够的。首先,随着家庭互联网接入的逐步普及,家庭辅助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家长要配合学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信息。所在社区要与学校、家庭形成良性互动,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尤其可以利用社区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种阅读或导读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推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在一些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重大举措或实验计划中,可以借鉴香港的做法,由政府来把握政策方向和资金投入,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实施,调查分析、意见征询及效果检视等可交由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完成,相关专家提供理论指导,IT界和相关社会团体进行技术支援及新技术实践,相关企业则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硬件建设和维护。
教材在每一章节都设有“体验活动”、“后续活动”、“综合活动”,这些不同程度的活动设计,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程度和不同需要进行选择,学生可以在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归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力求做到用实践引导,促进知识的学习,真正遵循“技术”学习的认识规律——做中学,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落实培养目标。
二、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教学对象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老师通过讲课、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这种类似“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是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是外部刺激的接受者,教与学的形式单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缺乏,很难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尤其是面对一些相对枯燥的、文字性的内容时,学生的厌学表现尤为明显。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要在围绕教材的基础上,采用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围绕章节内容,根据教学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为基础,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同时可以根据《教师用书》设计出合理的评价方法和具体的评价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兴趣,感受快乐。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总体水平,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有“卖点”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参与,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例如,在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各章节的学习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引用现实生活中唾手可得的例子,将信息无处不在,我们也在无时无刻地获取、处理信息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将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促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