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办学校的管理范文

民办学校的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办学校的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办学校的管理

第1篇:民办学校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 公共产品 民办教育 分类管理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迅速,民办学校已经从非学历、非正规教育发展到各级各类的学历教育,并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势头。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6.27万所,招生人数达到1636.68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4570.42万人。①随着我国民办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现行的民办教育法律体制不健全、管理结构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且已经成为制约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从国外经验来看,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是一种势在必行的大趋势;但从我国具体的国情来看,是否要对营利性学校和非营利性学校实行分类管理,以及如何进行分类管理,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总体思路和制度框架。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实质上是对教育资源和民办教育主体利益的重新配置过程,该配置过程应该建立在教育产品属性明晰化的基础上。因此,笔者认为,对教育产品属性的认识不仅是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立足点,而且是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政策制定的重要理论依据。

关于教育产品属性的研究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上的,我国学者依据不同的判断标准,主要形成了3类观点。一是以教育提供者的身份和教育经费的负担方式为标准,认为社会主义教育不可能都是公共产品,而是由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三者组成。[1]二是从教育产品的消费特征出发,认为教育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特殊性。从直接消费来看,教育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从间接消费来看,教育具有部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教育的间接消费效用特征来看,教育产品是准公共产品。[2]三是从教育产品的外部性特征考察,认为教育产品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不同级别与类别的教育,其产品属性不尽相同,有的更接近于公共产品,有的则更接近于私人产品。[3]

已有关于教育产品属性的研究对本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把教育产品属性的研究与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研究结合在一起。首先,将我国民办教育划分为民办初等教育、民办中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3个阶段,利用公共产品理论对不同阶段各类民办教育产品的属性进行识别。其次,在民办教育产品属性明晰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民办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借鉴模式。最后,提出我国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基本对策。

二、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教育公共产品属性细分

目前,我国法律已明确规定民办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无论是公办教育还是民办教育提供的都是公共产品。但是公益性是个相对宽泛的概念,要想促进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供给的角度对民办教育各阶段产品特征进行细分,为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提供定位上和政策提供上的理论依据。

(一)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由萨缪尔森在1954年在《公共支出纯理论》一文中提出,[4]他将物品区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产品两个概念,认为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基本特征。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在消费某物品时,并不妨碍另一个人同时消费该物品。它有两方面含义:第一,边际成本为零。这里所述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例如,加一个电视观众并不会导致发射成本的增加。第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如国防、外交、立法、司法和政府的公安、环保、工商行政管理等都属于这一类,增加消费者并不会减少任何一个消费者的消费量,因为增加消费者不会增加该产品的成本耗费。非排他性是指人们在消费公共产品时无法排除他人同时消费该产品,或者技术上可以排除,但是排除的费用较为昂贵,如呼吸新鲜空气。准公共产品亦称为“混合产品”。一类是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也称为共有资源公共产品,如公共鱼塘;另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特征,但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也称为俱乐部型公共产品,如公共交通。纯公共产品的范围是比较狭小的,但准公共产品的范围较大,如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医院、应用科学研究、体育、公路、农林技术推广等事业单位,其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表1)。

(二)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

本文认为要想做好民办教育的分类管理,需要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对各阶段民办教育进行细分。即按照初等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包括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分别进行分析(表2)。

1.公办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具体来说,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都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义务教育具有非排他性。由于义务教育在一定数量范围内不会造成义务教育生产成本的增加,具有非竞争性,所以公办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为了弥补义务教育资源的不足,保证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平等条件”的义务教育,应由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填补公立教育的缺位。

2.中等教育具有较高的公共产品性质,在名额和收费的条件下,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有所破坏,需要民办高中或者是中等业教育进行协同。民办高中或者中等职业教育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等职业教育的不足,有利于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但是,中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并没有完全消除,中等教育超过一定的数量,仍会造成教育成本的增加;因此,民办中等教育具有弱竞争性。同时,民办中等教育可以向学生收取学费,但由于政府对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有一定的财政支持,使民办中等教育具有弱排他性。可见,民办中等教育是具有弱竞争性和弱排他性的公共产品。

3.高等教育收取一定的学费使其具有排他性,招生名额有限使其具有竞争性,因此减弱了公共产品性质。民办高校作为公办高校的补充形式分为3类:高竞争、高学费型民办高校(如美国哈佛);中等竞争、高学费型民办高校;中等学费、高竞争型民办高校(类似诺丁汉中外合资)。根据竞争性和排他性的高低对应三种公共产品属性,即私人产品、弱竞争性;高排他性、高竞争性,弱排他性三种形式。

三、国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模式

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将私立教育尤其是私立高等教育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并制定了有区别的法律规范,如法人制度、财税制度、产权制度等,来规范和约束两类机构的行为,这对于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5]

(一)美国经验:明确民办学校产权,非营利性学校享受诸多优惠政策,营利性学校获取的一切收益必须依法纳税

首先,明确民办学校的产权,实行分类管理。美国的民办教育机构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划分为两类,两者的法人性质不同,所适用的法律也不一样。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受教育法影响调整,其所有权和管理权由设立的董事会所有,在停办或解散时剩余财产由法院拍卖,不得归个人或营利组织所有;而营利性民办学校受公司法的调整,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投资人可以按照《公司法》对自有财产进行自由支配,如转让、抵押等。[6]其次,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可以享受营利性学校所不能享受的众多特殊待遇。如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项目,大部分只适用于非营利性学校。

(二)日本经验:私立学校以非营利性为主,享受低息贷款、免税等优惠,对捐赠主体实行免税

首先,日本政府通过立法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并且,其相继颁布了《私立教育法》《日本私学振兴财团法》以及《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对政府资助私立高校的责任做出了严格规定,强调国家和地方必须动用公共资源支持私立教育的发展,为私立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日本非常重视私立学校的公益性,法律上明确规定私立学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性私立学校必须由以捐赠行为设立的学校法人举办;在国家税收和地方税收两方面对学校法人实行税收优惠,免征法人税、事业税;对私立学校用于教育的财产免征固定资产税;减轻私立学校收益事业所得部分税率等。

从美国、日本对民办教育在产权、资助和管理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在法律上都对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都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并制定了不同的税收政策、资助政策等。与之对比,我国的民办教育由于在法律上没有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进行清晰的界定,导致了我国民办教育以非营利性之名,行营利之实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政府的资助政策很难实施,严重制约了我国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我国民办教育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分类管理。

四、基于我国具体国情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对策

与公办学校相比,我国民办学校的发展历史还十分短暂,民办教育的制度和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同时私人资本固有的逐利性与公共产品公益性的内在矛盾,导致在公共产品私人投资领域,各类问题与冲突屡见不鲜。因此,制定正确的分类管理政策对于引导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依据各阶段民办教育产品属性,明确各阶段民办学校性质

首先,全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促使义务教育向纯公共产品发展;使其同公办义务教育一样,享受国家同等程度的扶持,使所有适龄儿童享受到“平等条件”的义务教育。其次,大力扶植中等教育阶段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奠定良好基础。中等教育作为连接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桥梁,对于化解“技工荒”、促进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属于准公共产品。因此,国家应该大力发展非营利性民办中等教育,满足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最后,积极支持高等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实行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并举,学习美国式高水平私立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针对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类型需求的现状,高级技能型人才是最紧缺的,因此,这类民办高校可以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并举;而对于知识结构类同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应当以营利性为主,通过市场竞争,不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教学水平。

(二)完善民办学校产权相关制度,明晰不同性质民办学校的产权归属

产权也称财产权,是描述经济主体对具有经济价值的客体的控制关系,其实质是通过承认特定主体对财产的所有关系来激发主体对财产保值和增值的努力。[7]产权是否明晰对于激励个人、社会投资和兴办民办高校的积极性,提高民办高校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产权的界定都有不明确和不合理之处。笔者以为,解决民办教育产权不明晰的问题,需要国家制定并调整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产权制度。对于投资办学的民办学校,资产应归投资者所有,并享有办学终止时的剩余资产索取权;对于捐资办学为主的民办学校,学校拥有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权,办学过程中的增值部分应该归学校所有,办学终止时的剩余资产应该归学校集体所有;对于政府直接、间接投入资金所形成的校产,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享有使用和管理的权利,在办学终止时应该由国家收回。只有明确民办教育的产权归属,解决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共有产权以及私人产权的分配问题,才能促进民办教育有序高效的发展。

(三)建立有效的民办教育成本――收益核算体系,完善民办学校的合理回报率制度

实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以后,必须逐步完善合理回报率的比例和程序,促使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营利行为逐步规范。首先,建立一套有效的民办学校办学成本和结余的核算体系,制定合理的回报率比例。根据民办学校的法人属性和组织特点,准确测算出民办学校成本和利润,根据初期投资、学费收入以及办学结余等因素,制定并出台出资者的合理回报的比例,一般应在成本补偿后按照社会平均利润率提取。其次,规范民办学校取得“合理回报”的程序,依据合理回报的用途,在税收方面给予区别对待。对于将合理回报分配给举办者的营利性学校,应该依法缴纳个人或企业所得税;对于将合理回报用于学校的发展基金或其他办学用途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应当免除所得税。

注释:①数据来自《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单位为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作者简介:殷晶晶(1988―),女,江苏南通人,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教育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 厉以宁.关于教育产业的几个问题[J].高教探索,2000(4):14-19.

[2] 袁连生.论教育的产品属性、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及教育市场化[J].教育与经济,2003(1):11-15.

[3] 王善迈.关于教育a业化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2-16.

[4] 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的纯理论[J].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4.

[5] 王善迈.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探讨[J].教育研究,2012(12):32-36.

第2篇:民办学校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 民办学生; 管理模式; 日常管理; 教学管理一、学生管理模式及对学生的影响。

民办学校一般实行较为封闭的学生管理方式。一是为了使学生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到学习上,提高教学质量和考试通过率; 二是为了防止学生在校外出现不安全事件。因此,民办学校在学生管理的运行体系上有比较严密的组织。目前比较常见的做法是每 2- - 3 个教学班配一个班主任,目的就是要有专职班主任来随时掌握学生的状况,班主任对班里的大小事逐一过问。班主任实行跟班制度,早中晚不离班级,甚至班主任住进学生公寓,做到了 24小时全程跟踪管理。而公办学校虽然也设班主任,但是人员数量比较少,对于具体事务也都是指导班干部,主要依靠班委完成,而不像民办院校的班主任做的那样具体。

在民办高校实行专职班主任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是出于学生自身考虑,民办学校尤其是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这部分学生中虽不乏自律性较高者,但仍有许多学生由于以前养成了一种自由散漫的作风,并带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集体观念淡薄、信仰淡薄,劳动意识差等弱点。如果没有专门人员加强管理并进行思想教育的话,难免会出问题。班主任就要从他律的角度对这些学生进行督促教育。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更带有学生家长的监护人角色特征,要对家长负责,避免学生出现一些不测,学校就必须专设管理人员来监管和预防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不良行为。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学校认为这样就可以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控制管理,殊不知,学生对此意见很大。细加分析,这些学生刚刚脱离紧张的高中校园,本以为可以轻松的学习、生活而不再受更多来自于家庭、学校的约束。可是当他们来到大学以后才发现,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梦想中的象牙塔相差甚远,于是就会有一种上当,被欺骗的感觉。自以为长大的他们仍在被迫接受种种限制,于是他们变得有些不理解了,开始不配合、开始逃课、开始与学校对着干。一种由学校管理制度不当带来的不良后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总之,民办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相对于公办学校要更为严格。

民办高校在大一、大二年级基本上是采用中学式的管理。这种管理固然可以使学生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有所帮助,但是隔离了学生对社会的接触,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可能会让管理更加困难,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学校对学生管理不能“水来土掩”而应该采用疏导的方法。

二、教学管理模式及对学生的影响。

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与公办院校存在着诸多不同,这些不同也是影响学生在校行为的重要因素。这些不同及其影响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 一) 专业课程的不同。民办高校要生存、要发展,就要让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能快速发展就业。因此设置一些热门专业或具有超前性的专业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比如一些学校在前些年就大胆的开设了如环保、皮革纺织鉴定、室内外装饰、通信工程等专业。正因为新的专业在社会上还不普遍,有时他们在新专业中接触到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路在生活中就很有可能不被别人接受理解,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穿戴大多很大胆,这可能让很多人不能接受。对此我们应该客观的分析、理性对待学生的这种行为。

( 二) 授课形式不同。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实践相对较少,学习场所也比较集中。这种模式与中学模式更为相似。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多,大致有如下几点: 1、集中授课是出自效率的需要; 2、因为民办院校的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相对薄弱,需要适当地控制其学习的随意性; 3、同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的资源相对有限,学生难以享受更多的课堂外资源。

( 三) 考试制度的不同。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比较复杂,这也就带来了教学管理中比较重要的一环 - - 考试的不同。考试规格可以分为国考和校考形式,国考就是学生要参加由国家组织的考试,其规格高、保密性大、权威性强,过关难度大。基本上是授课教师不参与命题,真正的是教考分离。考试前教师不能对考试作相对范围的重点复习,因此过关难度比较大,这些课程也是学生们比较努力学习的课程。校考则是由学校组织的考试形式。基本上是本校教师授课,本校教师命题,本校教师监考,本校教师阅卷,其过关率也就不言而喻了。虽然国家有政策要求应该做到教考分离,可是由于民办院校的师资相对不足,这一点也就做得不是很好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民办院校从效益点出发一般也“不与学生作对”。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学生的在校行为,为此学生往往会有如下现象:

1、区别对待教学课程,对于国考一类的课程努力学习,而对于校考一类的课程采取放任的态度,一般是平时不努力,期末猛突击。这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

2、作弊现象严重,由于校考课程主要是有学校内部组织,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一些学生的考试作弊行为。一些平时不好好学习却利用投机行为取得好成绩,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是,更多的学生效仿,故而会直接影响那些本来学习刻苦学生的公平感。一种学习不努力、考试不严肃的现象便发生了。

3、不能客观评价教师,对于一些校考课,很多学生都要求代课老师在考试前做重点复习,说的暴露点就是要求教师透漏一些考试试题。如果教师透露了试题,他们会评价教师为好教师; 如果教师没有透露考试试题,他们则评价为差教师。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光辉形象,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现象。

第3篇:民办学校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

现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就业压力的日益增长,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大力支持和随着年龄增长也日益浓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意识,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的创业之势如燎原之火,来势汹汹。而民办高校的学生存在更多的优势,主要原因就是民办高校的专业更加趋向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知识基础。其次就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之各高校新增类专业。”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更加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而我们再看,民办高校办学的目标就是培养经济管理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的高素质人才。民办高校的十分明确的办学宗旨更加把大学生引导上了创业这条康庄大道上来。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就是大学生创业者的“摇篮”。

而关于为什么大学生创业有如此大的激情?我们可以理解为,20出头的年级,精力旺盛,自我存在感强烈,自我实现意识也十分的强烈,他们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成功,并且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想象力丰富,行事不受经验的束缚,对自己充满信心,这些也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重大原因。

一、目前民办高校创业团队存在的问题

对于民办高校的创业问题,我曾多次走入多所民办高校针对大学生创业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接触过多起大学生创业的实例,也总结了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创业者本身的问题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团队意识。所谓的团队,正如歌兹恩巴赫和道格拉斯斯密斯共同所著的《团队的智慧》一书中所述,团队就是所有的团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贡献策略,彼此间知识的互补,努力拼搏。而大多数的创业者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团队合作,大学这个阶段的年轻人,都太过张扬自身的个性,导致创业的失败。还有就是这群大学生在象牙塔中生活的太久,不了解社会的激烈竞争,做事情太过于理想化,而对于创业过程中的困难了解过少,导致遇见困难就容易退缩而创业路上问题重重。

(二)财务问题

虽然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是予以支持态度的,也给予了资金的支持,所以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资金不是最难的问题,难题是流动资金过少,而创业的学生也没有理财经验,对于收入和支出,还有利润问题缺乏认识,导致财务的管理方面十分的混乱。

(三)技术问题

虽然在大学期间,我们的民办高校已经制定很多的教学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的一些先进的基本技术,但是也只是基本的技术,对于创业来说,这样的基础技术是不够的,缺少核心技术,就是创业中存在的又一重大问题。

综上,虽然只列出了一部分大学生创业路上的问题,但是也可以了解到最终的问题还是因为没有一支游戏与的创业团队,所以我总结出这样一句话,宁可选择二流的创意,一流的团队,也不要选择一流大的创意,二流的团队,凝聚的力量是巨大的。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如何打造出一支优秀的创业团队

我国的民办高校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虽然近些年来该类高校更加注重了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质量的管理,但是与历史悠久的公办学校相比教学机制还是不够成熟,在从学生学到知识的角度出发的方面做出的努力力度还是不够,营造学校的学习氛围方面做出的努力也是不够的。而由于民办学校自身的特点,学生创业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说,关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如何打造出一支优秀的创业团队,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校方和学生方面。

(一)民办高校应该创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校园活动

创业就好比语言学科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经验的过程,环境问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性的,潜移默化的,同样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然而为了营造这种宽松自由,自主,进取的创业环境,为了营造这种氛围,民办学校应该要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的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尽可能多的把创业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起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把创业思想尽可能多的融合进来,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学校领导对于大学生创业的重视程度,学校领导是鼓励并且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学生的意识形成了,学校的创业教育氛围有浓烈,那么对于民校大学生创业这条艰难的道路来说又客服了很多的困难,就像是唐三藏取经已经收了法力高强的徒弟一样,创业之路成功指日可待。

但是,到底民办高校该怎么样进行创业氛围的营造呢?首先可以挖掘更多的创业的资源,邀请企业来校宣传并且赞助学生的创业梦,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还可以让师生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创业项目的开发;进行校园集体观看创业励志影视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的学习,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并了解企业的运营和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邀请成功的大学创业成功的企业领导到学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不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让学生受到鼓舞;当然,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可以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引导大学生萌发的创业的意识,民办高校的领导都可以进行考虑。

(二)民办高校应该发展,强化学生的创业能力

民办高校应该通过实际的训练,让学生发展,强化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件事情的成功不只是靠思维的蠕动和萌发,更需要实际行动的证明,仅仅是引导学生萌发创业思想是不够的,更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业的过程,初期创业,找合作的队友,或者是参与跑单,参与生产等等,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学习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将来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创业团队间努力营造共同的创业目标和创业理念

凝聚力是一个团队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而凝聚力是团队成员紧密集合在一个统一的工作团体中,在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涵上都表现的像一个整体,所以说对于一个团队而言,共同的理念,相同的愿景是凝聚团队的基础,是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后盾,精神支柱。而对于大学生而言,正是个性张扬的时刻,都想要表现自己,各行其是,很难互相妥协,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所以团队的领导者要不断告诉他们团队的力量,凝聚力的重要性。

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是完全自愿的,是一群志同道合人的组合,所以说在创业之初往往都会有比较一致的想法,而在团员日益渐增的接触和团员外界日益渐增的接触之后可能最初的理念可能会发生改变,而团队的领导者就是要不断的提醒团员,不要忘记最初的愿景。团结就是力量,就是胜利。

(四)大学生创业团队要努力构建学习型团队

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只是基础知识,尽管高校学习的都是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但是知识是随着时间一起更新的。大学生的创业团队是要有学习力的,有创造力的。一个学习型的创业团队应该是学习气氛浓烈团员思维发散,团员间互助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而这种组织是持续的,有生命力的,是创业团队应该努力达到的高度。

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团员的技术能力也是稂莠不齐的,而交际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学习型团队能够让一个团队更快的凝聚到一起来。所以所创造学习型创业团队在创业过程中是不能缺少的部分。

三、总结

大学生创业在各个高校都是存在的,而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本身由于学院的历史,和学院资深专业的分配使得学院本身更加具有这样的环境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而民办学院的领导要做的就是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采取更多的措施让学生燃起创业的壮志之火,在管理大学生创业教学的方面加大力度,改善学校的教学制度,让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阶段有个更好的环境。

在这个经济腾飞发展的时代,竞争激烈的时代,创业这条道路就像是唐三藏取经一样,困难重重,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必须抓好团队协作,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必须增强团队的战斗力,让大学生自己的企业在世界的企业之林中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第4篇:民办学校的管理范文

质量评估民办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一、引言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非国家投资和非国营企事业单位投资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通称。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高等院校。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拥有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1300余所,较2000年时的42所增加了约30倍;在校生数由当时的7万人增长到690万人,增长了约100倍。在这10年多期间,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如此大的发展,原因很多,其中包括民办大学在创办体制、制定办学方向和发展战略,确定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及决定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等方面较公办大学占有较大优势外,更得益于2002年12月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首次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社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这无疑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各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关系到数以千万计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也是国家教育部门对民办高等院校实施宏观调控的有力举措,由此使得受良好高等教育的青少年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并不下滑。

二、民办高等教育形式

1.民办普通高等院校

这类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具有能直接颁发本校的高等专科、本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等院校。招收部分计划内专业学生,由学校所在省市级招生部门统一录取。统招学生须达到规定的录取分数线,学历与公办普通和成人高校一样被同等认可,享受同等待遇,学生毕业时由所在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和公办毕业证一样),国家承认学历。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院校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通过国家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教文化素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分为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专业类型可分为专科专业、本科(可分为基础段和本科段)专业和独立本科段专业,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历层次水平的要求相一致。这类民办高等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全日制教学,然后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自学考试,通过后由省市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主考院校颁发本科、专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3.高等教育职业资格考试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职业资格证书体制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权威认定体系,这两者有着天然而又密切的关系这类民办高校向省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依据有关规定,为学生颁发某项职业或专业的毕业证书或专业证书、资格证书等,国家承认其专业技能和从业资格。

4.国外教育合作院校

这类院校是经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民办高校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国内学生可以获得国外教育机构的资格证书或学业证书,或者是国内学校通过与国外教育机构实行学分相互承认的合作形式,学生在国内教育机构学习期满,由国外教育机构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或学业证书。

5.高等教育文凭考试院校

它原本是国家对尚不具备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学生组织的学历认定考试。它不同于目前国家批准举办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这类学校的学生,由学校面向社会自主招生,学生毕业时由国家教委、院校所在省市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学历文凭考试学校联合考试,联合盖章,发给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但2004年7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取消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2005年起民办高等教育全面停止招收学历文凭考试学生。

以上除高等教育文凭考试外,前4种是国家目前认可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几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公办教育的不足,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它与公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同等重要。

三、教学质量评估作用

1.高校在各自的定位上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近来更多人担心高校扩招之后会不会影响它的本科教学质量。的确,我国高校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地区性和复杂性特点,这样各类民办高校的目标定位、性质任务和社会服务的行业范围将有所不同,其教学科研活动也将具有不同的情况和学科特点。但是,不管是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还是其他形式民办学校,评估都是以推动质量建设为目的,要达到指标体系的要求,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何况评估不只是衡量教学活动是否达到某个确定的标准,而是衡量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活动是否利于学生的成才,是否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在严格评估的推动下,各高校自觉地形成良好的教学理念,建立一个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机制,使校领导和教师们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关注本科教育教学,老师们在教与学中寻找快乐,学生们在学与练中找到自我,这也正是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初衷。

2.迎评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建设过程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这是高校本科评估的基本原则。由于建立了5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在各高校来说迎评促建是一项重要工作,对政府尤其对高校感到压力大、任务重。有些学校很早就注意专业设置、培养计划、队伍建设,评估形成的压力促使学校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评估的积极作用。而对于即将参评的学校就会把迎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去改进,真正做到以评促改,加强制度建设,在保持原有特色和优良作风的基础上,向评估优秀的学校不断学习先进经验,理顺办学思路,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会导致高校品牌、特色和个性的竞争,学校要想争取更多更好的生源,必须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和口碑,这是学校生存的根本,由此各民办高校也就将迎评的压力变为动力,负担其实就是机遇。

3.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对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动力源的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通过评估,教师队伍建设开始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教师队伍总体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人员结构趋向更合理,学术梯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学校内部管理改革深化,强化教师考核制度,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用人效益明显提高,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得到较好的发挥,涌现了更多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高教评估使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积极进取,锐意改革,民办高校不仅在培养具有高级技能专门人才方面,而且为发展我国的应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4.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大幅度提高

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促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职责。使高校教师在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感召下,主动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淡泊名利、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甘为人梯。

5.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在学校自评基础上的高教质量评估根本目的,是促进学校加强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使学校能够建立一套较规范、较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建一套自我监控、自我完善的体系,最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通过评估,学校就会有意识地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让那些思想道德优秀、专业技术过硬的一流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使学生接受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让他们养成理性思维、求真务实、严谨审思、认真细致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开拓创新的品格作风,同时造就他们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素质的本领。这样民办高校培养的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同样“上手快”而且“后劲足”。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本科教学评估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学校明确办学方向、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现行的评估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如评估标准过于统一,这种单一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使得对不同办学形式、不同层次院校难以开展针对性的有效评估,所以希望评估标准向分校而立的方向发展。现在更多把整所大学作为评估对象同时又是对学校的全局工作进行评估也不十分合理,应借鉴英、美高校评估制度,将学校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分别评估,开展不同学校间的同一学科评估,引导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创品牌特色。我们相信,随着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和机制的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在促进和保障高等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更深远、更广博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立军.浅谈教学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国校外教育,2011,(9)85-86.

[2]玄黎娜,何茂炳.依托教学评估,促进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黑龙江教育,2012,(5):68-69.

[3]赵文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不足及对策探讨.中国校外教育,2009,(8):366-367.

第5篇:民办学校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 民主型管理 作用

民主型的管理L格是以大众的期待和民心所向来实现班级日常活动的管理,这样一种管理模式是以民主的方式来制定班级的班规,以民主选票的方式来选举班委,从而共同来设定公平合理的管理制度,学生都能自觉遵守,使各项规定都符合人性化的特点,在管理策略方法上提倡畅所欲言,积极采纳学生良好的管理建议,从而共同来维护班级集团的荣誉。

一、由理论做基石,来指导管理的行动

学校班级的管理还是要依托科学的管理理论来做支撑,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管理经验,来掌握整体的管理方向,用各种途径来完成班级优秀的管理,教师把握管理的基本规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究,从而提升自我的管理思想先进性。一流的管理理念,是需要具体的实践方法来支撑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管理的理念,需要具备操作性才能实现科学的管理。例如,在我做班主任的时候,事先都要经过岗前班主任培训,在培训中我学习到了许多管理的方法理论,其中用“部长”代替班委的方法,我觉得非常的实用,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我的实践操作中,得到了非常好的实战效果,所以良好的理论知识需要切实可行的操作手段来完成,从而在管理中积极的应用到实处。

二、把权利下放到学生的手中

在民主型管理理念中,民主就是要良好的沟通,平等尊重的相处方式来听取学生的心声,使学生参与到管理当中,共同积极的想办法,找方法,一起来把我们的班级管理好,学生都能井然不紊的完成学习任务。在一个班级管理中,班规是保障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学生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的必要制度,学生是执行班规的主要成员,所以在制定班规时,需要让学生自己来设立各项条例,让学生从班主任的管理角度来思考怎么制定班规,让学生积极发言来各自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通过课后的整理,从而在下一次讨论会议上共同来肯定班规的实际内容。学生在大家共同制定的班规中一定能自我约束,很好的执行。当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班规还存在缺漏,或者不合理的地方,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讨论合理的方法,并对现有的班规制度进行一些修改,做到满足管理班级的需要。在选举班干部时,班主任要以民主选票的方式来自行选举,通过学生意见的交流和沟通,从而选择自己信服的班级管理班干部成员,需要所选出的班干部也确实为了班级肯付出,能做好表率,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管理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可以设立一个意见箱,把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和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以书信的方式把意见传递给班主任,从而更好的完善管理水平,做班级可以管理可以越做越好,学生可以放心、投入的进入到探索学习活动中,确保学生全面能力素质的发展。

三、将管理融入到家庭教育中

学校可以组织家校联系活动,可以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小学生的真实管理能力,然后再将合适的管理工作任务下放给学生。由于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所以把管理工作渗透到家庭教育当中,可以确保小学生教育思想的一致性。班主任需要定期的做家访,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现状,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来赋予学生管理的权利。班主任可以组织家长来校进行交流沟通活动,以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形式来协助班级更好的实现班级内部的管理。

四、确保班主任民主管理风格的形成

学校要重视民主型管理的实施效力,在班主任上岗之前,要进行专业的管理能力技能培训,使教师掌握管理班级的方法和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从而保障班主任上岗之后,可以灵活的运用这些管理理论来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学校还可以举办民主管理先进典范,使优秀的班主任可以用自己的实例来影响其他的教师,共同在班级管理方面学习和吸取他人的管理经验。学校可以综合考虑班主任的教学负担,用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来摆脱应试教育的牵绊,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管理办法中,更好的提升学校班级管理的水平。

总之,目前班主任民主型管理风格还在适用阶段,还处于尝试的管理时期,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提升,这一教育理念也会广泛传播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使学校的整个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李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10,(12).

第6篇:民办学校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08-02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教的方面来看,则主要表现为教师课堂的授课质量;从学的角度来看,则主要表现在教师应该懂得利用各种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与交流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教案内容需规范。对教案内容进行规范化,能够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如在教案开头要写“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难点”和“课堂设计方案”,而在课后应该要有相应的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考核,同时还应该根据本节课上课时出现的情况进行“课后总结”。“课后总结”包括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2.坚持认真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客观需要,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也是突出重点的关键。无论带多少门课,无论是新课还是旧课,我们都应该坚持认真备课,因为作为老师这是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本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态度去认真地准备每一堂课。没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是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首先我们必须熟悉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内容,通过备课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归纳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其次,我们应该思考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快速地吃透这些知识。同时我们还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这个方式其实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每次教研室活动的时候,同学科、同教材的老师认真交流,认真钻研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比如下学期我们教研室的所有老师都要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现在我们就做好了计划,准备下学期的每一次教研室活动除了完成计划的讨论主题以外,再就是一起集体备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其交流,以确保课堂质量。

3.加强专业技能训练。(1)教学设计技能:即制订课程授课计划的技能,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2)课堂教学及组织技能:即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技能、设疑和提问技能;(设问要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设问、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分析评价和必要的引导);(3)课后总结技能(归纳总结要简练、概括、突出重点,总结要使教学内容前后呼应,形成系统);(4)教学研究技能(掌握选择课题、制订研究计划的原则和方法、掌握经验总结、调查问卷、科学观察)。

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从转变教师角色开始。教师想要与学生更好地沟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进入现代的信息时代,随着新思想、新思路的转变,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垄断者,教师的地位应该由权威者、传播者向平等者、求知者转变。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基于知识而产生的认识关系,更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一种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的对话关系。首先,我们教师自身应该具备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较高的道德素养。教师为人正派,处事公正,课内课外言行规范,具有敬业精神,用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自然尊敬和信服于老师。老师的个人风格影响学生沟通的意愿。一般开朗、幽默、活泼的老师往往能吸引学生,学生一般很愿意与这样的老师沟通,并能做朋友。教师要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必须理解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这意味着教师抛弃对学生的偏见与主观判断,站在学生的立场,将心比心。我们应尽可能地接触学生并且了解学生的兴趣热点,多渠道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弥补师生之间的由于年龄、阅历、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所造成的代沟,力求达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2.改变教学的方法和形式。我国的教育模式一直以来都是采用讲授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果断。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难以提高学习兴趣。有时甚至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神游窗外的情况。要想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则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如:在教学中引进讨论课的形式,学生自主讲课形式等,这些形式在我的课堂中都试用过,而且效果的确很好。用这种改革后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自由发表意见,并经过思考提出建议。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总结出一些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做到了一学生为主,教师则可以在恰当时候加以引导。这样,在愉快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既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引导学生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深入学习,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强化教师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提高学历已经不是对教师素质提高的唯一要求。新的教育思想的出现,以及教育理论的更新,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了更高层面的要求。目前,“素质教学”作为一个新的教育思想已得到普遍关注。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创建出一个独特的教育体系,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改革现在还不够规范,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这一教育改革是否能实现,关键还要看各高校的实验效果。但现今的民办高校里有很多存在教师短缺问题,导致教师们课时量大,负荷太重。教师们每天的精力只能放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很多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淡薄,无法潜心进行科研,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教师们没有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就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课题,科研水平低下。对于存在的现今问题,我们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民办高校应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对人员进行“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在留住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再大力引进新的高技术人才,从而减轻目前教师们沉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从总体上来说,培养科研意识主要还是要靠教师的自身努力。学校的整体环境以及教师所处的教学实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当然,教师的自身努力也是和学校环境分不开的。教师科研意识培养的效果怎样,还要看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情况。因此对教师们进行科研方面的主题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强化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同时还能使教师们真正地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从而培养教师们自觉进行科研的好习惯。只有学校和教师们通力协作,互相促进,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和水平。

总之,教育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元素,教育质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则又必须建立在高等院校对于教学质量进行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基础之上。因此,高校可以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培养目标定位,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作为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为本,使他们受到最好的教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教师科研意识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J].教育评论,1996,(05).

第7篇:民办学校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教学管理;企业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公司”以它的创造性,在出现的一百多年间便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使人类发展的轨迹发生改变。变革中,人类走过教育万年后仿佛瞬间梦中觉醒。这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力量与生命力。

我国的院校管理一直是国家行政式的自我协调模式,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带来了国家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随着自由思想的传播以及东西方思想的相互冲击,现代学子的自主意识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使传统的院校管理模式进入了瓶颈期。如何应对这一变革,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之路?“公司”的建立与发展的历史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照系,现代企业制度为教学管理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一、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异同

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1]企业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从两者的概念来看,两种管理体系都以实现管理目标为导向。但它们也存在不同:教学管理遵循的是业已形成的教学规律,以严谨的科学理论作指导,从学时安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单一体系层面上完善教学工作,达到教学目标。企业管理遵循的是社会分工与经济规律,通过将目标层层分解,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各种不同的职能系统化,最终达到管理目标:建立品牌价值,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企业管理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都是以实现管理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模式,从这一点上来看两者可以形成互补的统一。企业管理的优点在于它精细化的过程管理,以及它在品牌价值的建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上的作用,这些正是教学管理所应当学习与借鉴的。

1.教学计划应当全面、系统

教学计划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安排”工作的教条式“填空”作业上,要赋予它生命才会有活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当建立在科学严谨的调查基础之上,全面系统地反映教学的目的与可预见性的教学效果。在学时安排、师资配备上应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一切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化人才为前提。

2.教学组织工作应当充分协调,实现资源整合

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在于教学管理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资源的整合利用,往往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院系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就导致职能之间的严重错位。教学管理应向企业管理学习,实现资源共享,拓宽沟通渠道,促进学术交流,实现良好的教风与学风。

3.教学效果实现可控和最优化

教学效果的好坏是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命脉依据。有良好的教学计划并不代表具备良好的教学水平。向企业管理学习,建立一套教学效果的评估与考核体系,随时掌握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实现教学效果的可综合对比,及时整改不合格项。唯有如此,院校才能最终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使院校办学水平得到提升。

4.综合利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教学文化氛围

企业的活力来自职员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来自透明的相互学习与竞争机制。因此,学校必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人为本,以制度化为核心,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才激励机制。“赶、超、帮、带”的良好教风学风能使教学工作迈向新的台阶,促使教育品牌的确立,从而达到建立国家一流院校的长远目标。

5.建立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

摆脱计划经济时代以后,以顾客为导向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新因素,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催生了一大批后起之秀。院校要发展,也必然要走市场化的道路。学术研究离不开市场的支持,教学工作与市场之间应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是我们的“产品”,也是我们的“市场”,“产品”不合格、不被市场所认可,学校终将被市场淘汰。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就是要以为社会培养及提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格的人才为开展方向,综合考查学生是否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6.向企业学习,建立长效的人才机制

人才是教学管理中最宝贵的资源,也只有人才才能带来院校的飞速发展。长效的人才机制是院校发展的根本。在当今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各院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与服务的竞争,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服务,才能最终带来院校品牌价值的提升。

第一,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将培训常态化、制度化。只有将人才的培训列入长期的规划当中,拥有自己的人才管理队伍,教学管理才能在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发展与完善,从而有效提高院校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创造品牌效益。从另一种层面来说,也是外树形象、内抓管理的必由之路,是凸显院校文化、院校形象的必要手段。

第二,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完备管理人才的培养及储备,完成梯队建设。

第三,完备考评制度,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内部竞争机制,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是提升教学管理活力以及使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必要的竞争淘汰机制是教学管理永葆长青的保证。只有建立定期的行政性考核、教学水平考核与学术水平考核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考核机制,才能正确客观地对人才进行评价,有效掌握人才的结构水平,从而做到量材施用。

三、引入企业管理促进教学管理

精细化带来企业高品质、高效率的品牌形象,制度化带来管理效率的提高,走制度化之路才能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以精品化为导向,以制度化为核心,稳步实现品牌形象的构建,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院校内部文化,持续推动院校的发展是教学管理的工作重心。院校只有向企业学习,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促使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1.用发展的眼光编制适用于院校发展需要的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建立一套规范、系统、科学的服务程序和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保证能力,增强教学管理者的管理素质,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稳定且高品质的教学管理服务。最终使绩效考核的每个项目都有据可依、有量可度,从而使绩效管理真正得到落实,真正做好品质控制管理工作,使院校的品牌经营得以实现。

2.推行以目标管理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

科学正确的绩效考核方案能促进院校的长足发展,为企业打造可持续的竞争力。为此,在绩效考核的维度上,教学管理应当对各院系单位引入目标管理的多重理念,将人才培养教育、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学术水平、社会影响力、管理水平、服务评价、管理目标的实现等作为一个综合的考评体系。全面体现绩效考核对象的真实性,以“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思维作决断,为品牌战略最终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现代企业制度对学生“质量”的提升

教学管理引入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带来“产品”――学生质量的提升,从而树立学校的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诚然,一个良好的教育品牌的确立与时间的沉淀有一定的关联,但是通过良好的管理却可以实现对冲。良好系统的教学管理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杜绝不合格的产生,而教学环境的改善将带来学生质量的提升。

1.过程控制

对教学效果的管理是教学管理当中合格品控制的调整手段。严格的过程管理使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最大地合理化,杜绝学生得过且过的心理存在,同时使授课讲师的教学效果得以现实合理体现,显现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加以及时纠正,达到最大限度的合理,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提高教学质量

合理的考核制度应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关,提高教学水平,使师资结构合理化、最优化。院校应建立积极向上的教风、学风,形成教学、学术与科研人人争先的良好院校氛围。

3.创造良好学风,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创新,而历史经验也表明创新能带来新的增长。因此,院校应承担起培养有用人才的责任,要求并鼓励学生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学风,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时代在变,作为时代主因的人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高职院校的存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社会提供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要适应发展,教学管理就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为高职院校的目标服务。现代企业管理的引入必将给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为高职院校提供发展的原动力,使教学管理在规范化、系统化、合理化、专业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将教育品牌做大、做强,从而漫步于国际学术与科研权威前沿。

第8篇:民办学校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课堂教学;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7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管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不仅注重理论学习而且还强调实践的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合理有序的课堂组织与管理。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入研究课堂管理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学》课程定义及教学目的

(一)《管理学》的课程定义

《管理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近代史上发展最迅猛,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的学科之一。《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周裕全等,2005;王华强等,2007)。管理是对客观规律进行总结,但管理又具有很强实践性(于云波,2006)。《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启蒙、奠基性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管理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霍彬,2008)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管理学》课程就是以管理理论为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实用价值的综合学科。

(二)《管理学》的教学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从培养学术性人才转变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提高应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将来进入职场以后的竞争力 。

二、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教学的管理现状

为了真实地了解民办高校《管理学》的课堂教学现状,本研究采用访谈的方法,对本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展开了随机访谈,主要围绕“不听课的同学给你的学习造成的影响”、“你对《管理学》课堂管理的总印象”、 “你的《管理学》老师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段管理课堂的”三个问题来征集学生的意见。在访谈中发现,本校的《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由于自律性较差,《管理学》课程内容较枯燥,大部分学生易受到外界影响

由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初高中时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以后难以静心投入学习。在访谈的过程中,有学生反映“很想听课,但是总会被不听课的同学‘带走’”或者“不听课的同学常常在课堂中起哄,让我们不能很好投入学习之中”。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不听课的同学”对想要认真学习的同学依然存在较大的影响。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对《管理学》课堂管理的侧重点存在较大争议

在本校学生被问及“对《管理学》课堂管理的总印象”时,很多同学认为其“该管的不管”,即对课堂管理的方向以及侧重点存在较大的争议。例如,当某大学生被问及“对《管理学》课堂管理的总印象”时,他认为“我们学校管理很严格,但是我们觉得大多数还是停留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清洁等,其实我们不听课主要是这门课理论太多,我们容易发呆。”可见,课堂教学管理的侧重点不仅要体现行为规范,更要考虑到学生内心的需要。

(三)教师管理手段传统,容易忽视学生的感受

在对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老师常常会对他们说“‘安静’,不要再讲话了”、“最后几排的同学不要玩手机,把头抬起来”、“谁再不好好听课,就扣平时分”等。这其实说明了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手段传统,学生感觉教师对自己的管理存在“威胁”的意味,不乐于接受,导致管理效果较差。

三、提高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下放课堂管理的权力,设置“九宫格”责任区

《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应该由主管人转变成“导演”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缩小管理的范围,将管理课堂的权力下放给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影响力以及凝聚力“的学生,让学生作为权力的代表,辅助教师管理课堂;其次,教师可以将这些核心人物置于“九宫格”(即9个人为一个小组,以小组方式就座)的中心,成员之间互相监督遵守课堂纪律。

(二)强化情感教育,推动学生精神上的自律

课堂教学管理应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学者与教学的立场进行,而要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入手,以促进大学生自律性的养成作为管理的目标。因此,大学生课堂管理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学习正确的行为规范、行为给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带来的影响以及这种行为如何持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应该注意:第一,让学生了解正确的行为规范是怎样的;第二,引导学生感悟行为规范背后的意义;第三,在学生认同这些行为的基础上,促使其内化成自身的习惯,让它成为学习的动力。

(三)贴近学生实际,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果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管理手段。除了过往传统的“强硬式”管理之外,教师也该适当选用“怀柔”策略。最主要的是,教师在实行课堂教学管理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与学生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创新型的课堂教学管理手段应该促使师生双方达到一个“合悟”(即“一起领悟”) 的境界,在提高管理效果的同时,更推动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文举,任浩.《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文献研究综述[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

[2]陈冰冰,陈平.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4).

[3]李霞.民办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4(10).

[4]芦慧.浅析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的多重角色[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第9篇:民办学校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 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困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14-02

0 引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入了大众教育的新时期。但是当民办高校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的时候,就会在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中存在诸多的偏差以及操作的失误,这些将会直接影响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效能。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的解决好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民办高校才能在新世纪的要求下,培养出更多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1 加强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从实际工作来看,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教学工作永远是它的重中之重,无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而根据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教学管理尤其在民办高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要维护民办高校良好的教学秩序和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就要求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但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还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甚至有些人认为民办高校工作的中心是教学、教科研,教学管理工作是边缘。这其实是对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工作的错误认识。

本文认为,为了适应当代民办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建设一支掌握高等教育管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特点的,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同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因此,加强建设民办教学管理队伍迫在眉睫。

2 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超越式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专业性也不断增强,但是,由于许多民办高校长期以来受“重教学、轻管理”思想的影响,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目前,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普遍的突出

问题:

2.1 民办高校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教学和教科研、轻管理的现象,各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受到高度重视,而教学管理队伍一直以来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人认为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只是一项简单的、机械劳动的、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谁都可以做这项工作。在这种定式思维指导下,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思路和方式也变得非常机械化,其主动性与创新性也被泯灭,时间一久,自然就产生一种自卑感,丧失了自信心,整天心里忧虑重重。

2.2 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任务重,待遇偏低,队伍稳定性差 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排课、计算课酬、社会实践、落实教学计划、管理日常教学、考试、管理学籍以及学生成就、实验室等。由于教学管理工作繁杂琐碎且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要求管理人员认真细致,但是,由于此项工作很难量化,工作做的再好也看不到具体的结果。再加上教学管理人员的待遇远不如教师,这使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心理失衡而转岗或流失。

2.3 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缺乏培训,教学管理手段落后 在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很多民办高校有一系列的措施与方法,例如“青年教师培养方案”,而对教学管理队伍却很少有成体系的管理制度,缺少培训、学习、进修等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在培训管理制度方面,由于缺少培训计划、经费,多数教学管理人员只是接受过简单的岗前培训或者短期业务知识培训,没有办法系统学习与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但目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来源复杂,由于缺少成体系的岗位培训制度,导致很多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低下,制约了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实行。

3 加强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以上这些是影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稳定,教学管理工作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对此,笔者提出以下整改

措施:

3.1 提高认识,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提高对建设教学管理队伍重要性的认识。为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当从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培养以及稳定等方面为他们排忧解难。此外,为了给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气氛,还应当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

3.2 优化结构,保障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应当按照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的程序选拔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要像要求补充教师那样具有一定的学历、专业和管理知识。为了将责任落实到每个教学管理人员的身上,应当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定编、定岗以及定职责。此外,由于教学管理岗位的成绩难以量化,因此,应当从全方位,多角度对被考核人进行各方面工作状况的考核,如,由被考核人的上下级以及服务对象对其进行考评打分。

3.3 加大投入,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素质 民办高校应加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针对性、分层次培训。聘请校外专家对本校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或送本校教学管理经验较多的管理人员到校外参加培训,这部分人学成后对本校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3.4 吸收外援,引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引进公办高校从事多年教学管理工作的退休人员来校工作,由于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刚毕业的年轻人,缺乏教学管理工作经验,这样将老中青结合起来,实行“传帮带”,以老带新,形成一支健康有活力的教学管理队伍。

3.5 创新机制,设立教学管理岗位补贴 为了缩小教学管理人员与同龄一线教师或科研人员的收入差距,在民办高校设立教学管理岗位专项补贴,该补贴的数额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管理人员从事本职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的增加而逐渐的增加,并且,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时间越长且越出色,补贴额也就越高。通过设立教学管理岗位专项补贴,不仅调动了广大教学管理人员的事业心和工作积极性,更进一步促进了民办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近几年来,民办高校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因此,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吉林省首批民办高校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民办高校的办学活力与生命力,对于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必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以及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柴水英.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初探[J].科技文汇(上旬刊),2007,4.

[2]雷婧.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3]徐峰,吴华英,乐娟.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陈风光,李起.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