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欧美文化论文范文

欧美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欧美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欧美文化论文

第1篇:欧美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美文学,三源泉,语料库,文学教学。

1英美文学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学作品离不开原型,也可以说原型是文学作品的大语境。原型来自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从祖先那里由遗传得来并持续到现在[1]。而神话艺术是上古时代社会、文化系统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正因为神话参与建构原始人的思维模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千百年来,它成为原型后深藏在人们的深层意识中。古希腊神话,作为希腊最早的意识形态,它是欧美民族的原始先民以特有的幻想和想象方式,对民族发韧期那艰难、悲壮的漫长历程的艺术记载,是先民在上古严酷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为生存而进行拼搏奋斗的艺术表现,这里孕育着人类的智慧,抛洒着人类苦难的泪水[2]。从中可以触摸到希腊民族那丰满而活泼的心灵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希腊神话作为人类的童年文化,为英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若干重要的母题,并由这些原型衍化、滋生出众多的文学作品。神话所蕴含的内核,理性的光芒,跃动的火种,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积淀在欧美民族意识的深层,影响西方作家尤其是英美作家的思维模式和创作模式。希腊神话对欧洲文化有特别大的影响,古罗马人在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后被希腊文化所征服并继承了希腊神话,于是罗马神话中的神与希腊神话中的神相混同,都被赋予了同样的经历和个性,只是在罗马神话中诸神有了拉丁文名字,于是希腊、罗马神话便融为一体,统称希腊罗马神话[3]。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渗透着大量的希腊罗马神话。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西方的文学家们就经常以希腊罗马神话为素材进行创作。如在英国文学当中,莎士比亚曾多次运用希腊神话为题材进行创作,弥尔顿、济慈、雪莱、萧伯纳等许多诗人和剧作家也多次在其作品中使用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神话中的神和英雄们以超人的力量和顽强的意志同不公的命运和邪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故事同样启迪、激励了许多美国诗人和作家,如美国诗人朗费罗曾做诗讴歌为人类盗取天火而遭受天罚但仍顽强不屈的普罗米修斯,另外惠特曼、约翰巴斯和约翰厄普代克等都借古代希腊神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圣经》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尤其是在英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文学名著[4],它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圣经》的故事和传说等还是西方文化艺术的重要源泉,英美文学中很多伟大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和小说都取材于《圣经》故事。英国诗人米尔顿的长诗《失乐园》和《复乐园》,拜伦的神秘剧《该隐》与王尔德的《莎乐美》,惠特曼的《草叶集》中的“亚当的子孙”,艾略特的《贤人朝圣记》等都取自《圣经》题材。有的文学作品连题目都出自《圣经》,有的文学作品更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性格里,如美国戏剧家米勒表现现代人社会生存问题的名剧《堕落之后》,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东》等都寓意于人间并无乐园之说。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的标题取自《旧约传道书》。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直接引用《圣经》中的诗行、布道、箴言等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不了解《圣经》故事背景的人在理解英美文学作品时难免流于表面和肤浅,甚至可以这样说,不了解《圣经》就不能侈谈英美文学。 综上所述,自文艺复兴以来,英美文学作家深受这三大源泉的影响,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不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文化,就很难理解英美文学的本质及其文化语境,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这三大文学文化语境的系统资料,为此笔者构建了一个英美文学文化三源泉的语料库。

2古代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语料库的构建

语料库可以简单地看作是用于语言分析的语言语料的集合。英国著名语言学家john sinclair认为语料库是一个存储于计算机的自然语言的集合(包括书面和口头语言材料),用来反映语言的状态和变化特征[5]。国内近年来建立了许多语料库,但大部分是用于语言学研究、语法研究、词典编纂、教材编写或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等[6]。英美文学文化语境三源泉语料库,与现有的其它语料库有较大区别。构建语料库时首先要考虑建库目标,因为它决定语料库的类型和规模,决定语料的选择和整理,其次要考虑语料的来源,另外还要考虑检索软件的选用等方面。

三源泉语料库的构建目标:本语料库中要包括比较完整的古代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知识的语料,提供比较全面的背景资料,它的构建不仅要为广大英美文学教师、学者及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鉴赏、解读英美名家名作的语料源,还要为英美文学鉴赏以及研究提供一个科学的平台,并且还可以用来改进英美文学课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达到《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掌握文学评价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开阔思维,拓展知识结构,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环境的了解”[7]的目的。

语料库的语料来源:本语料库的语料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来自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有关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典故的书刊、杂志,有的来自市场上公开出售的数据光盘,有的来自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有的来自国外大学图书馆,有的来自中国知网数据库等。笔者按照建库的目标和要求对语料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整理,构建起较为完整的英美文学文化语境“三源泉”知识体系的语料库。

语料库的结构:构建的“三源泉”语料库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①希腊、罗马神话语料库,其中包括英文语料greek and roman ghost stories,myths and legends from greek and roman sources,old greek stories,stories from greek tragedians,roman stories等,汉语语料《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希腊罗马神话》、《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希腊神话》、《罗马神话故事》;②《圣经》故事语料库,其中包括英文语料bible stories and religious classics,the wonder book of bible stories,wee one's bible stories,the holy bible(king james version),bible stories from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masterpieces等,汉语语料《圣经的故事》、《圣经事典》、《圣经故事赏析》、《基督教与圣经》、《圣经文学》、《圣经全传》等;③学术期刊语料库,主要包括近几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发表的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对西方文学,尤其是对英美文学影响的论文几十篇,如“论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希腊罗马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希腊罗马神话与欧美文化”、“圣经与西方文学”、“圣经:英美文学的创作母题”等;④网络资源库,本语料库还利用internet网的优势资源,建立与“三源泉”有关的文学背景、文学知识及文学评论的超级链接,这些链接除文字资料外,还提供一些图片、音频、视频等有关资料,如online-mythology.com;greekmyt hology.com;blueletter bible.org;geocities.com/athens/delphi/8991/roman.html等网站上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三源泉”语料库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语料库检索软件的选用:目前,功能强大、使用简单的计算机检索定位软件可以从网上免费下载,如英国利物浦大学mike scott与tim jones联合开发的microconcord软件,可以支持多文件多关键词的同时检索,支持通配符检索等,运行速度快,操作简单。而wordsmith软件功能更加强大,不但具有词语检索、共现上下文等常用功能,还可以计算出检索词语的统计值及统计分布规律,能识别文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和词组等,它们都是语料库的常用检索软件。

“三源泉”语料库的构建完成之后,启动上述的定位检索软件就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等获得大量相关的文学语言实例和丰富的文化语境,同时发挥文本库的功能,这种基于语料库的操作方便、快捷、准确。

3英美文学“三源泉”语料库的应用

该英美文学文化“三源泉”语料库可以应用到以下方面:

1)“三源泉”背景知识查询。由于本语料库包括了与古代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和《圣经》有关的大量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资料、较为丰富的网络资源链接和相关学术评论文章,英美文学专业学生和爱好者可以比较容易地查询到他们在英美文学学习中遇到的与“三源泉”有关的文学文化背景知识,了解有关文学人物、原型、典故等的来源、背景和使用语境等。

2)文学课程教学。语料库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和学习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研究能力[8]。语料库中除提供了英美文学文化语境三源泉的背景知识外,还包含一些图片、音频、视频片断,评论文章和链接网站等,可以为英美文学专业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学习和欣赏资料,大大丰富了文学课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授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的剧本《卖花女》时,许多教材上只有几段节选。学生在读完节选段落时,仍觉得意犹未尽,想了解得更多。利用该“三源泉”语料库,学生不但可以观看根据该剧本改编的电影片段,可以阅读作品中的人物评论及相关的学术论文,还可以从语料库中找到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原型的动人故事,从而进行拓展阅读。这样的文学语料库在大大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另外,学生还会根据语料库中的介绍,进一步利用网络链接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它感兴趣的文学文化知识,在拓展文学课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遇到困难时,可以方便地到语料库中去寻找、探究答案,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基于语料库的文学教学不但能为语言、文学学习者提供丰富而真实的语言模式,并且计算机的多维性、集成性和交互性以及软件的强大功能也更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进一步研究。

3)英美文学研究与分析。利用文学语言语料库对文学语言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是比较方便的。语料库为文学研究提供定量分析的基础,学生和研究者可以利用语料库进行词汇、语句、典故等统计,发现语言规律、特征,可以利用语料库研究和分析一些典型的文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学生和语料库使用者可以到语料库查询,利用计算机特有的检索和统计技术对相关资料进行检索,对英美著名作家在其作品中使用希腊、罗马神话、《圣经》典故、箴言的体裁(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人物(希腊神话、罗马神话或者《圣经》中的神、英雄或普通人物等)、场合语境(具体的使用语境及与上下文的关系)和寓意(取自“三源泉”中的最初意义还是作家进行隐喻、引申、指代等)等进行具体统计和分析,以反映作家的写作风格及其受“三源泉”的影响等,大大拓展了英美文学研究的视角和范围。

在构建英美文学文化语境“三源泉”语料库的过程中,将语料库语言学知识、先进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运用到英美文学的研究和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去,拓展了国内英美文学研究的视角和范围,为英美文学爱好者和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资源和研究平台,能为层次较高的文学学习者提供丰富而真实的语言基本模式,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多维性、集成性和交互性[9]。但是,笔者构建的这一文学语料库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信息量及检索手段尚须扩大与更新,要想使它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学工具和研究平台,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笔者会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使之逐步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jung c g.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m].london:routledge,1968:119.

2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腊古典神话[m].曹乃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3陶洁.希腊罗马神话一百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4刘丛如,吴向军.《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以莎士比亚、海明威为例[j].中国宗教,2006,79(6):45-47.

5 john sinclair.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文渤燕.语料库及其作用[j].国外外语教学,2001,94(2):32-35.

7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 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第2篇:欧美文化论文范文

    外国文学的教学历来都面临着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在无法改变这一现状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教学的良好效果,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不应再像以前一样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实行板块教学,即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参照教学大纲和大多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的轻重比例,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欧美文学作品选”、“欧美文学史”和“亚非文学”共三大板块,分别在大三两个学期和大四上学期依次按前两科必修、后一科选修的形式开课。这样,既可以解决教学计划中课时不足与内容繁多的矛盾,从容教学;又可以突出欧美文学的教学重点,保证教学质量;还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在大三紧大四松的情况,分解了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压力,为将外国文学的教学与学生能力化训练的结合提供时间和精力的保障。

    二、整合教学资源,拓宽教学视野,提供研究和训练材料

    21世纪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要求人才培养要拓宽视野,放眼全球,而“外国文学课程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和超国界的视角,这一点与比较文学相通”,[6]也决定了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恰当地引入平行研究、科际研究(即跨学科研究)的比较方法”,[7]不仅“把世界各国的文学……整合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完整的体系……进行比较研究”,[6]而且有必要根据整体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打破学科界限,充分利用西方电影和音乐歌剧改编资源、美术和历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观赏后讨论原着与创作背景之间的关系、改编作品与原着各自的特点、原着作者创作和改编者改编的意图等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顺便介绍以上学科的相关常识。从多角度帮助学生了解文学文本内容和加深对文学史知识的理解。如此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比较意识,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艺术和学术视野。也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和能力化训练提供多样化的文本材料。

    三、改革教学模式,加强教学互动,丰富教学和训练手段

    人们常说“学以致用”,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而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则需要技能,技能又是指“主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8]它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9]本项教改的目的就是要多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实践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转变“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由学生被动地听,教师从头到尾地讲的单一教学模式,而采用将教师对基本知识的系统讲授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种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这些实践活动包括: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着和教科书、参考书,把握外国文学精髓,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自主学习能力。赏:让学生在立足文学文本的基础上,观赏电影改编、歌剧改编和美术作品,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他们的比较鉴别能力。写:让学生撰写读书报告、书评和学术论文,培养其鉴别能力、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对材料的综合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同时在精读的基础上,改写外国文学名着片段,重新诠释外国文学作品,锻炼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说:学生既在课堂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学生掌握外国文学知识情况,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探索精神。又在课外分小组研讨有学术价值的外国文学专题,并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将专题研讨结果或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作品,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从而深化外国文学学习,掌握学术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论辩能力、评判能力和协作能力。同时,训练他们的教姿教态、语言表达能力、操作现代化教学设备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地取材,制作并利用一些简单道具,在讲台上演出经过改编后的外国文学情景剧,体验外国文学人物的生活和情感,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制作并运用简单教具的动手能力和眼、手、身动作的协调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以上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和效率,加深他们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今后从事教学和其他工作及处理纷繁复杂事务的各种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和立足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3篇:欧美文化论文范文

纵观20世纪以来的世界英语文学成就,英语文学的创作呈现出多元拓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不断冲击着英美文学的主流地位,学者们也逐渐以开放式的视角和胸襟透视弱势文化对主流文化建构的影响。英语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可总结如下:首先,从传统的英美文学逐渐拓展到加、澳、南非、新西兰等国及前英属殖民地的英语文学;其次,愈来愈多的少数族裔作家步入世界英语文坛,开始与处于主流地位的白人英语作家展开抗衡。20世纪伊始,来自澳、加、新西兰、南非等国的后殖民英语文学纷纷在世界英语文坛中登台亮相。正如《世界英语文学》一书中曾记载的,在当代世界英语文学领域,最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未必来自英美,最优秀的英语作家往往来自英美以外的前英殖民地国家,这些作者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身份创作出了大批令世人瞩目的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比如,作为一个文化迁徙者,出生于加勒比地区后又移民英国的印度裔英国文学家维•苏•奈保尔以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审视着英国社会和文化现象并进行英语文学创作,1971年,他的作品荣获英国权威奖项“布克图书奖”,并于2001年获得举世闻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对英语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两年后,南非英语作家约翰•库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又一次确立了英美以外的英语国家文学成就所取得的国际地位,标志着当今世界其他英语国家文学的声音渐强,英语文学的文化边界正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中的族裔英语文学以其不同的交互感知,尽显异质文化间强劲的对话活力。英籍印度裔作家萨曼•拉什迪,出身于他者民族文化传统的拉什迪在作品中所描述的并不只是英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在阐释着他者的文化,其中的文学形象与英语的传统文化疆界已然不同。印裔英国作家哈里•昆兹鲁(HariKunzru)以小说《传输》(Transmis-sion)赢得2005年戴西贝尔奖。在美国,以托尼•莫里森(ToniMorrison)、艾丽斯•沃克(AliceWalker)等非洲裔作家和以谭恩美、汤婷婷等亚裔作家为代表的少数族裔作家所创作的英语文学作品所彰显出的无尽魅力吸引着学者们从不同观察视角和研究视角对美国文学与文化进行研究。正如著名批评家杰伊所言,“美国文学已经终结,即单一的、始终反映美国民族文化传统观念的文学已被多元文化的创作所取代,而多元文化的美国文学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后殖民英语文学作家及族裔英语文学作家都是以英语为创作语言,但又都是具有他者文化背景的英语文学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深受英美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带着自己民族文化的烙印,传递着民族文化呐喊的声音。这些非主流文学或后殖民文学已经对英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将他们置于同一批评范畴势在必行。

二、多元文化语境中英语文学批评的建构回顾

英国文学史与发展现状,英国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中的“文化混杂性”显而易见。如此一来,无论从历史与传统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发展的眼光来讲,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真的成为某种有待解决的“问题”,当代英语文学批评突破传统的英美文学边界,对英美文学批评的主流地位进行解构,将传统的英美主流文学与非主流英语文学置于同一批评范畴,运用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对话批评等理论,建立起针对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融合并存的英语文学的批评行为已迫在眉睫。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当今英语文学研究与批评也正逐步走向向多元化。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作为研究生课程早已进人教授及学生的视野;在欧美一些国际知名大学,如美国哈佛大学所开设的“全球想象中的文学”等课程体现出世界文学百花齐放对于文学界的影响;非裔、华裔、犹太裔、印度裔等少数族裔文学研究正彰显出强劲的活力,成为众多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对象;由美国著名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与杰尔斯•格恩(GilesGunn)主编的权威性知名著述《重划疆界:英美文学研究的变革》在历经了历史与时间的考验后,成为一部研究英美文学时必读的经典性著作,其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在如今的文学理论界影响颇深。[4]他提出的将传统的英美主流文学与非主流英语文学置于同一批评范畴,运用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对话批评等理论,建立起针对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融合并存的英语文学的批评行为已经成为此领域研究的共识。在当代英语文学批评的重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批评理论显得尤为重要。跨界研究的方法在当代英语文学批评中是必不可少的,其方法论对于研究世界各国民族的文学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若要研究后殖民文学,必须敢于突破大国中心主义,立足民族文化,从自身被殖民的历史出发为人们提供特有立场去阅读和审视一切曾经受殖民过程影响的文学。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将民族国家、文化霸权等纳入批评视野,开创了文化研究的新纪元,推动了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而另一种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主张文学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强调文学隶属于文化。在批评实践上,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应超越它本身的自治领域,参与到与各种文化文本的不断对话与循环之中。至于对话批评理论,其倡导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对话批评的参与者在相互的对话与冲锋中,不断引发对彼此的思考与评价,最终产生出更科学的思想。

三、结语

第4篇:欧美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商务英语;商务信函翻译

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莱斯,弗米尔,诺德和曼塔利。1971年莱斯出版了《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首先把 “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评判的一个标准。此前西方多数翻译理论家持翻译等值理论,他们主张以原语文本为中心,注重原语文本,在译语文本中保存原语文本的特征(林华: 2006,(6))。功能翻译理论者认为等值理论在实际翻译中是没有办法完全做到的,有时也没有必要。费米尔是莱斯的学生,他提出了“译文功能论”,他认为:翻译的过程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也就是说预期结果决定着翻译的方法,翻译应以文本目的第一准则,他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随后,诺德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翻译理论,提出了“功能加忠实”的概念,认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是由译文预期或所要求达到的功能确定的。 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Nord Christiane,1997),译者也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发挥沟通协调的桥梁作用。这使得功能翻译理论较传统翻译理论表现出更高的科学性,对实用文体的翻译也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二、国际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既具有普通英语的特征,又有其独特性,它以国际商务为语言背景,是英语在商务场合中的具体应用,它在日益纷繁的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王兴孙: 1997)。商务英语属应用性语言和功能性语言的范畴,涉及对外贸易、投资引资、国际金融、合同、法律等方面。商务英语背后的文化主要是欧美文化,商务英语翻译在这一语言环境下,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在此,本论文以商务信函翻译为例,探讨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三、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商务信函翻译中的具体运用

国际商务信函结构严谨,并要求语言完整具体、清楚简洁、礼貌婉转,要灵活应对。商务信函是在公司之间以及公司与顾客之间的书信来往,是经贸文本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它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行文用字高度程式化,往往为顺应“实用”要求而不避章法雷同,不求形式变化,常用一些商界共同遵循的固定套语,在书信的起、转、合之处按常式因事布词、行文构句(凌华倍,朱佩芬,2002)。由于信函写作都是有目的性的,在功能目的论指导下,译语文本所采用的语气语调也应该符合预期功能下的目的,是歉意的,建议性的,还是坚决的等等。译者还要保证译文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当涉及具体的信息时,比如时间,地点,价格,货号等等,尽可能做到精确。总之,商务信函翻译要求译者在译本的措辞方面多加斟酌,使译文能达到同原文相同的交际目的,甚至能够促进交际。下文以一则商务信函正文为例,主要从语言特点和措辞方面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We have read in China Daily that you are the exclusive agent for Hi-Fi Corporation of Africa and Asia.

我方从《中国日报》上获悉,贵公司为高保真公司在非洲和亚洲的独家商。

“We have read in China Daily that……”这种句型属于商务英语的程式化翻译,译成“从某处获悉”,而“you”可以译成“贵公司”,表示对对方的礼貌,Would you please send us price-lists and catalogues of all the Hi-Fi wireless products and terms of payment. Please advise if you would grant special terms for an annual trade over 1 million U.S. dollars.

请贵公司惠送所有无线通讯产品的目录、价目表及付款条件,并请告知,如果每年交易额达100万美元以上,是否可获得特别条件。

要注意惠送的资料是什么,翻译时一定要准确,不可出现遗漏或错译,以免影响双方贸易往来。

A visit of your representative would be appreciated. Perhaps he could bring the newest samples of the 999 hand phone, an item of growing interest here.

敬请贵方派代表来与我们洽谈,并携带最新999型手机样品,该产品在此地销路很好。

在英文商务信函中,我们长能见到“obliged”,“ appreciated”等词,表达写信人的一种感激感谢之情,属于商务信函中的套用语,根据译文预期目的,选择合适的中文词语就可。这句话的翻译还要注意商务英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例如“growing interest”,字面意思是“吸引了消费者的兴趣”,按照约定俗成的译法,我们译成“销路好”就显得很得体。译者在平时工作中需要积累商务信函的惯用词汇或短语。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the pleasure of hearing from you soon.

直译成“我们期待早日收到贵方信息”,确实做到了信息的完整传递,但是考虑到这句话并非是向对方传达重要商务信息,而是表示一种期盼的客气的语气,在这种目的指引下,我们意译成“敬请回复”就比较妥帖。

参考文献:

[1]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1997

[2] 林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实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6)

第5篇:欧美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古装剧;语言特色;翻译

一、引言

中国古装剧近些年来异军突起,在国内大放异彩的同时,于海外也是名声大震。古装影视剧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外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途径。但是,中国古装剧的相关论文研究却较少。虽然据笔者对中国知网相关论文的统计,发现自1952年至今,有关影视剧翻译研究的论文共750余篇,但针对中国古装影视剧的论文研究只有55篇;在发表于核心期刊上的253篇相关论文中,只有18篇研究中国古装影视剧的字幕翻译。由此可见,古装影视剧字幕研究所占比例偏低。然而,纵观公开放映的古装影视剧英文字幕,无论从语言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存在大量问题和错误。因此,如何正确且合理地翻译古装影视剧,既要让观众跨越文化障碍,毫无障碍地接受剧情发展,又要使其对中国文化有充分了解,急需业内倍加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国古装剧语言特色的分析,指出当前古装剧字幕汉译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阐释字幕翻译中相关策略的应用。

二、中国古装影视剧字幕的语言特色

大部分古装影视剧的服装、场景等极具古代特色,其语言也不例外。除了具备一般影视语言所含有的“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1]之外,古装影视的字幕还有其自身的特点。限于篇幅,本文只对汉译英中的三大难点进行分析,分别是古代称谓多,四字短语、习语多,历史背景复杂。

1、古代称谓多

古装剧中的称谓极具特色,许多古装剧都涉及到皇帝、臣子、嫔妃等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刘彤等学者在其论文中也曾提到,“尊卑等级等文化成分在古代题材的影片中尤为常见”[2]。就第一人称“我”而言,就有多种表达。如,皇帝通常自称为“朕”,以显示其万人之上的地位,或者谦称为“寡人”、“孤”等;臣子在朝见皇帝时,自称“微臣”,而嫔妃则自称为“臣妾”等。此外,古代官称或头衔繁多,如兵部尚书、兵部侍郎,户部主事、御史、按察使等。

2、四字短语、习语等使用较多

古装影视剧的台词中,常穿插习语或四字短语等,以达到简明达意,朗朗上口的效果。例如,在《赤壁》中,当提到荆州降将蔡瑁、张允时,有这样的对白:“这两个人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所以还是提防着点吧。”又如《红楼梦》中的“礼贤下士,扶贫济危”等。对于这类习语、四字短语等,翻译时须根据上下语境,灵活处理。

3、历史背景相对复杂

不同于现代剧的是,不少古装影视剧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或涉及到一些典故。因此,翻译时需将其中富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展现出来。譬如,《赤壁》中,三国鼎立,孙权占据东吴。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东吴”不仅仅只是一个地名。又如,刘波在其论文中,提到了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一个例子:第21集“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提到袭人时说,“她妈前天没了,因为有热孝,不便前来。”在这句话中,“热孝”一词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3]。据百度百科定义,“热孝”的含义有二:旧时对新近发生的父母丧事,通常指百日之内,做孝子的要披麻戴孝,不剃发,不外出;也可指父母、或丈夫刚死不久时穿的孝服。

三、古装剧字幕翻译问题及分析

1、特有文化内涵缺失

古装剧中,人物的称谓、语言风格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尊卑等级。然而,由于对这种特有的文化内涵不够了解,不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仅进行简单的直译。

例如,在电视剧《还珠格格》第一部第一集中,清乾隆皇帝出宫巡视时,百姓说:“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英文字幕为“Huang Shang, live on ten thousand years”,将“皇上”音译为“Huang Shang”,而在Charles O. Hucker所著的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中国古代官名辞典》)一书中,“皇上”同样译名为“Huang Shang”。[4]笔者认为此译法不可取,因为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的外观众难免会误以为“Huang Shang”是人名。“皇上”这一称谓象征着中国古代最高的统治者,音译“Huang Shang”何以体现此内涵?因而,笔者认为,在中国古装剧走出去初期,对诸如“皇上”、“格格”、“郡王”、“亲王”等的称谓或官称,第一次出现时可仿效国外进口片,酌情在称谓之后或在屏幕上方给出相应的英文注释。

2、语义表达欠妥贴

(1)欠额表达

此种问题在四言词组的翻译中较为常见。比如,《赤壁》中,有句台词是“违令者斩!”,译文是“It’s an order!”。源语含有两层意思,一方面,该命令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另一层意思是如果不遵守命令,就会被杀头。译文显然只包含前者,和源语相比,没有威慑效果。又如,《赤壁》中,曹操对关羽说,“你又何必愚忠于刘备呢?”译文是“Why do you continue to serve Liu Bei?”译文中虽然用了“continue”(继续)一词,但“愚”的意思并没有得到体现。

(2)偷换概念

不少表达,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含义也不一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些词汇的含义得到不断地扩充或因生活方式、观念等的变换衍生出新的意义,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这些变化也应得到体现。古装剧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些表述需根据当时特定的背景来翻译。在电影《赤壁》中,“江南”被多次提及。据百度百科定义,江南如今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上的江南涵盖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岭、武夷山脉以北,即今湘赣浙沪全境与鄂皖苏长江以南地区,而狭义上的江南是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濒临长江沿线组成的江南地区。然而,在三国时期,隋朝之前,江南往往指湖南、湖北一带。笔者认为,影片中将“江南”简单译为“the southland”则太过笼统。同样,在《赤壁》中,周瑜对孙权说道:“我们军民一心”,这句话被译为“our troops have high morale”。源语的本意为军官和百姓万众一心,强调“同心”,而译文的字面意思是“我们的军队士气高昂”。这种偷换概念的表述,无法原汁原味地传达出源语中的文化意象及其内涵。

四、中国古装影视剧字幕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

怎样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是影视翻译中永恒的辩题,归化、异化曾是争论的焦点。但笔者认为在影视翻译中并没有一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方法,古装影视剧字幕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更应该根据其特殊性并结合权威的翻译理论进行选择,切忌掉书袋式或天马行空式翻译。

1.异化与归化的选择

在现有的古装影视剧的翻译中,笔者发现大多数译者仍然是偏向于采用归化的策略,尽量减少观众的文化障碍感。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如在电影《十二生肖》中成龙所说:“一颗豆豆两颗米,那个出口就是你。”就被翻译成了“eeny, meeny,miny,moe, I’m coming your way.”这种翻译方式很容易被观众接受,但是却无法体现其中中文童谣的韵律。而下一句“封建迷信管用吗?”被翻译成了“It’s no time for nursery rhymes!”,则更加偏离了原文的意义。如果此句照直译来,又与前面翻译的语境无法衔接。这样的翻译虽然易于让观众理解,但并没有真实反映角色的台词。又如《十面埋伏》中:“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我索性连人带刀一块救出。”译文:“I’ve rescued you, and your daggers as well.”虽然基本达意,但直接将句中的中文习语省略掉了,令角色原来风流倜傥的形象大打折扣。

国产影视字幕的翻译质量低下相比,进口的欧美影视剧字幕翻译,翻译上多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这种差异主要还是源于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输出意识不够强烈,中华文化影响力不够强烈所致。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原因,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和欧美文化在“软实力”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差的差距。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正在越来越瞩目于中华民族灿烂而历史悠久的文化,而影视剧翻译作文外国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大窗口,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尽量使观众了解和发现其中的文化内涵。作为译者,翻译时往往会被所谓的“文化鸿沟”所牵绊,生怕直译或异译会让观众无法接受,其实是大大低估的观众的理解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信息传播之迅速,资料共享之便捷,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譬如中国很多直译的短语、成语或表达方式已越来越被西方读者所接受。例如: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Long time no se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更有最新腾讯组图,传出关于“tuhao(土豪)dama(大妈)等中文热词有望录入《牛津英语词典》。由此不难发现,随着外国观众对中国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对两种文化的不同认识也更加深刻,对陌生文化信息的接受力正在不断提高。因此,即便考虑到一些观众接受异化式翻译会比归化式翻译更加困难,我们在古装影视剧的字幕翻译中也应该尽可能的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2.异化策略的应用

(1)仿拟翻译

仿拟是英语语言学分支修辞学的重要修辞手法。百度百科对其给出的定义是:这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格。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在运用时所仿拟的一般是人们所熟知的语言材料,如成语、谚语、名言、警句。而仿拟翻译手法正是借用这一修辞方法,将汉语中的意思转化为英文而又不失去原有意思。例如:《甄嬛传》第35集中,甄嬛对富察贵人说:“情谊生了,误会嫌隙也就没有了”,这句话可以通过对英文谚语“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进行句式上的仿拟,可译为“Friendship is well that enmity ends as well.”仿译是一种形式上看似归化,内容上却是异化的翻译方式。这种翻译方式的巧妙之处在于,既让观众能从与目的语相似的表达中快速的接受,同时准确的理解,又能保持源与文化中的原汁原味不被破坏。有一举两得之效。

(2)直译

对于那些结合影视播放容易被理解的,在西方观众中被广泛接受的中国文化俗语应在翻译中加以保留,大胆采取直译的方式。例如在电影《无极》中:无欢:“行啊,只要你做我的奴隶,馒头就是你的。”译文是“I will give you the bread if you promise to be my slave.”“馒头”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在这里被翻译成了“bread”,其实不太恰当。首先,外国观众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了解相对比其他文化要多,他们应该会知道馒头和面包是不一样的;若翻译成“steamed bun”,再结合电影画面中人物手中拿着的馒头,一点都不难理解。而且这样能保留中国元素,不至于使国外观众认为中国古代人也是吃面包的。

(3)释译

在大多数情况下,影视剧中的台词很难用仿译的手法,直译又容易造成观众的误解,因此释译就成了既保留文化元素,同时又保证观众能够流畅自如观看的重要手段。而在影视剧翻译中,为了能跟上影视剧的节奏,就要求所加的解释必须简短达意。如在《功夫》的翻译中,斧头帮手下的台词:“送终?”译文为“What is this, a funeral bell? ”很恰当的表达了送终的含义。

释译法对古代称谓和官称更为适合。请看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字幕翻译:

蒋太医: 拜见太子殿下,殿下这是贱内。快, 快拜见太子殿下。

译文: Your servant kneels before the Crown Prince. Your Highness, may I present my wife? Quick! Welcome to Crown Prince!

译文中的“your servant”是蒋太医的自称“微臣”,且“贱内”,译作“my wife”。 如果将这两个表示谦称的词直译,势必会产生歧义和误解。[5]

五、结语

通过对古装影视剧翻译的分析和翻译策略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现有的古装中国影视剧汉译英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两种文化的差异,要让外国观众短时间完全了解中国文化还任重而道远,但通过一些翻译技巧的探讨和翻译理论的实践,加之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东西方文化交流方兴未艾,我们应当在翻译中大胆多采用异化翻译手法,才能加快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期望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并参与古装影视剧字幕翻译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将中国古装影视剧推向海外。

参考文献

[1]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01):61-65.

[2]刘彤.古代历史剧字幕翻译的得失辩证解读 [J].电影文学,2012, (23):155.

[3]刘波.《红楼梦》电视剧英文字幕中儒家思想词汇的翻译策略评析[J].译林,2011, (8):132.

[4]Charles O.Hucker.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王婵.《满城尽带黄金甲》英文字幕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10,(4):135

第6篇:欧美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可避免地映射了中西文化差异。因此,在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中西文化差异教育,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这样才能使他们掌握语言的背景、内涵,从而恰当地运用商务英语进行商务活动。

中西文化各自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不同,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而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基本传媒形式之一,不可避免地映射了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商务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如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教育。让学生感知了解并熟悉掌握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为正确使用地道的英语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般来说,中西文化差异有以下几个因素:

1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例如, dragon(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吉祥、权力、威望的象征。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却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再者,tiger一词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增补本第二卷》(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Ⅱ)中的释义: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EastAsia, esp. those of Hong Kong,Singapore,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个在经济上较为成功的东亚小国或地区,尤其指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

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这个含义源自一个传说。相传有个国王讨厌手下的一个大臣,为了惩罚他,国王送给该大臣一头白色的大象。该大臣发觉这头象非常棘手,因为是国王送给他的,他既不敢转送给他人,更不敢宰杀,只好小心地侍侯着它。可是白象的胃口极大,把大臣给吃穷了。由此可知,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2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作为汽车商标呢? 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某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发给他“红包”。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入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在马来西亚,绿色被认为与疾病有关。巴西人忌讳棕黄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3数字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我国便有“999”药品。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七”对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七”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七”是个普通的数字。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是名牌产品,翻译成英语Three Guns。如果将Three Guns牌内衣出口到日本、哥伦比亚及北非地区,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三”在这些国家表示“积极”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贝宁等地,则不能将“三枪”翻译成Three Guns,因为在乍得像“三” ,这样的奇数表示“消极”的意思,在贝宁“三”含有“巫术”的意思。

教师在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了解以上列举的中西文化差异因素,提高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按学生需要定期组织视听说活动。在视听说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对听力口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开拓其国际视野。定期举办英文短剧表演、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而且还能提供给学生接触英美文化信息的机会,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兴趣。开展一些有关汉语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对比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克服文化障碍,排除母语对理解英语信息的干扰。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图片、视频、电影电视节目等手段,在课堂上创造英美文化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电影作为一种生动的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源,可以再现真实、丰富的语言学习情景,加深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以便更透彻地理解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促进了对英语语言的透彻理解,对语言智能的开发有辅助作用,对语言的理解有激活作用。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竭尽全力为学生创造英语氛围,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找出中西差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营造文化背景知识氛围包括外部氛围和活动内的语言氛围两方面。外部氛围包括在教室内外张贴英美名人的照片、反映英美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照片、外国风景画,课间播放一些英文歌曲,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邀请、交流活动。活动内的语言氛围,包括请外教或留学生与本校学生进行交流,给每个学生起一个英文名,可以让他们在英语活动中体验到自己在“扮演”外国人,考虑到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自信、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而语言的学习旨在运用,在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中西文化差异,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英语语言的背景和内涵,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商务英语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其在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第7篇:欧美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文化教学;文化意识;文化对比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我们对“文化”一词并不陌生。大家经常在日常生活中提到它,如中国文化、欧美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等。然而对于什么是文化,人们却很难给出一个确切定义,因为它的内涵太广泛了。从文学、艺术到伦理、哲学,从宗教、习俗到衣食住行,从政治、法律到经济、道德,以及性别、职业、阶层等个人角色,它无所不包。所以说文化来源于社会,是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中介,又是人们认识世界、描写世界的工具。同时,语言又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属于文化的范畴。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要学习一种语言,必须要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乃至生活细节。只有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和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它服务于语言教学。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文化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阶段性原则。影响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情感、个性和语言水平等。所以,文化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和使用跨文化知识,这就是阶段性的内涵。总的来说,年龄小的学生应该学习初浅的内容;年龄较大的学生应接触难度大一些的文化技能或阅读一些目的语文化知识。教学时应从相对简单和具体的内容开始,逐渐过渡到比较复杂和高层次的文化内容。

2.结合性原则。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这是不争的事实。文化教学是在外语教学的框架内进行的,文化内容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同样,语言内容也必须有利于文化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语言与文化的结合至少要有四个切入点:结合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授文化;结合语言的历史典故教授文化;结合句子导人文化;结合篇章教授文化。总之,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必须同步进行。

3.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指的是所教的文化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并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的需求,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这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如果把教语言与教文化割裂开来,不但费时低效,而且会使学生感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学起来空洞乏味。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导入相关的文化信息。

4.适度性原则。所谓适度,主要是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的适度。也就是说要选择合适的难易度以及适度的教学方法。选材时要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文化,不可一切照搬全收。教师应有选择地传授文化知识,什么该教,什么不该教,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方法的适度是指正确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探究的关系。

三、文化教学的内容

1.提高文化意识。正如我们所知,由于受传统语言学思想的指导,以往外语教学偏重结构和语法,教师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讲词法和句法上,很少有人考虑词汇的内涵和社会文化等因素。这导致了我们的学生虽然语言基础知识不错,却不具备真正的社交能力,在实际的交往中出现问题或是无法互通信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改变教学方式,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渗透,在传授语言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同步进行。例如:freeze这个词,它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它可以表示“站住”、“不许动”。如果不懂得这点文化知识,那么遇到特殊的情况就很有可能会被枪杀。曾经就出现过这样的案例,由于文化知识的缺乏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着有关西方的文化知识,让他们了解西方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避免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错误”。

2炷意文化差异。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含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语言产生的影响。比如,我们中国人常说的成语“真龙天子”、“望子成龙”,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神圣的,是力量、财富、繁荣及祥和的象征。但在英语中,“dragon”却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如果把“望子成龙”直接译成“tohopethatone’ssonwillbecomeadragon."那就不得体了,虽然就其语法而言,完全正确。但它表达的含义却大相径庭。像这样由于中英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意思上的重大反差值得我们英语学习者重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强调文化教学,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四、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自然习得语言的环境,而且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育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翻译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仍然存在.夕语实践量少,内容死而窄,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教材、教师、学校等外部因素,而更多地取决于学生自身和学生之间的活动过程。语言不仅是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教学手段,只有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2.教师本身文化素养不足。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年来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英语教学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模式,很少有人考虑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法教学;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非但没有淡化应试教学的色彩,反而有朝着“考研是目标,四、六级是关键”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此外,一些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不足也使得其不重视文化教学或者无法灵活地进行文化渗透。总之,几乎所有的外语老师都懂得文化教学对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作用,但是,能将以上理论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者甚少。因此,外语教师要多看些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等方面的书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有意识地培养外语教学的能力。

五、文化教学的技巧

1.充分发挥外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成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中介者和解释者,应该非常熟悉外语教学所涉及的两种文化——学生的本族文化和目标语文化,设法帮助学生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要避免用本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族文化,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中具有文化内涵的典型材料,启发性地进行分析讲解。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文化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目标语的文化和背景知识。与此同时,也需要结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两者应该相互补充,各尽其长。

3.注重培养和调动学生自己学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报刊时积累新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材料。

第8篇:欧美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英文电影片名对于英文电影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功能,它不仅可以突显影片内容,传达主题信息,确立全片的感情基调,还可以吸引观众,增加电影票房。因此,弄清楚英文电影片名的特征对恰当的汉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从语言、艺术性、文化及商业性等四方面简析英文电影的基本特征,以期为汉译铺平道路。

随看世纪之交中国和海外影视作品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英文影片涌入中国的影视文化市场。英文电影片名也逐渐成为英语语言探究者关注的一个新课题。英文电影片名对于英文电影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功能,它不仅可以突显影片内容,传达主题信息,确立全片的感情基调,还可以吸引观众,增加电影票房。因此,弄清楚英文电影片名的特征对恰当的汉译就显得尤为重要。英文电影片名的主要特征是简洁生动。虽然偶然我们也能看到一些长片子名较长,但总的来说,片名短小精练占绝大多数。英文片名中经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段.如比喻和矛盾修饰法等等,从而使片名显得更加生动。另外,带有较强英美文化色彩的成语习语、典故、俚语也经常出现在片名中。因此,本文拟从语言特色、艺术性、文化色彩及商业性等四方面简析英文电影的基本特征。以期为恰当的汉译铺平道路。

一、语言特色

显而易见,英文电影片名的语言特色是言简意赅,结构简单。很多英文片以故事的男或女主人公姓名来命名,如摘要:ForrestGump,JaneEyre,Evita。EdwardScissorhands,HarryPotterVanHelsing;以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或关键时间来命名,如摘要:GrandHotel,PearlHarbor,TheApartment。ConAir,Sahara;有的影片以整个剧情的发展来命名,这样的例子不少,如摘要:TheCole,DieHard3,BriefEncounter。ALotLikeLove摘要:也有的影片是以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来命名,如摘要:Serendipity,Ghost等等。这些词语绝大部分极其简洁,就一两个字。但是,毫无疑问,有时一些片名也比较长,甚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摘要:WhenaManLovesaWoman,ItHappenedOneNight和IKnowWhatYouDidLastSummer。但是,片名短小精练占绝大多数,长片名数量极少。

笔者以国际权威电影指南等为规范,对1487部英语电影片名做了精确统计,得出以下数据摘要:三个字以内的电影片名占75%,其次是

四、五个字的片名,占影片统计总数的15%摘要:第三位是五个及以上字的片名占总数的10%。以一个长句子作为电影片名更是微乎其微,数量极少。

此外,英文片名大量地使用词组,尤其是名词性词组,如摘要:AWalkintheClouds,DanceWithWolves,AlmostFamous,HomeAlone和IntheBedroom。在英语中,名词占主要地位。动作、变化、质量和情感完全可以借用生动的英语抽象名词加以表现。在不牺牲任何重要词义的前提下,名词使用优先权不仅可以简化表达方式,而且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语言选择。因此也就不难解释名词词组何以在片名中占主导地位。1928至2000年奥斯卡62部最佳影片中,50部片名为名词词组,4部为介词词组(如,OulofAfrica),3部为完整句子(如ltHappenedOneNight),3部为分词词组(如DrivingMissDaisy)。2部为形容词词组(如AllQuietontheWesternFront)。名词主导性促成了英片片名中人名、地名、事件名的大量涌现,如摘要:WyattFarp,FrinBrockorich,Casablanca,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ANighttoRemember,而这些专有名词的的高频率使用也进一步巩固了名词的主导地位。

二、艺术性

电影是一门现代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英文电影片名能充分体现其独特的艺术性。一般说来,电影片名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片名中巧妙的使用修辞手段。修辞手段作为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经常出现在英文片名中。片名中修辞方式的使用使片名显的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起到事半功倍的功能。片名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段有比喻、拟人、矛盾修饰、对比、讽刺、押韵等。每种修辞手段都有其独特的形式、特征以及达到某种效果的方式,如画龙点睛或产生想象、引人入胜或煽情等等效果。以“反语”为例,反语是以表面含义和实际含义含意相反为特征的表达或措词。英文片名中若运用“反语”这一修辞手段会引发观众深思,吸引观众观看电影。再如摘要:比喻在英文片名中运用能言简意赅地揭示主题,隽永深长地激发群众的丰富联想摘要:同时美丽流畅、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引导观众去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观众的审美愉悦,其效果显而易见。请看下列例子摘要:

SenseandSensibility(alliteration)

Tiger!Tiger!Tiger!(repetition)

TrueLies(oxymoron)

OneFlewovertheCuckoo’sNest(metaphor)

TheGreenGreenGrassofHome(alliteration)

OldWivesforNew(contrast)

显而易见,片名中修辞方式的使用使片名显的简洁、鲜明、生动用力,同时激发观众的审美愉悦。除此之外,片名中修辞方式的恰当使用能达到“五美”效果摘要:语言的联系美(beautyinassociation——simile),变化美(beautyinchange——irony),均衡美(beautyinbalance——contrast),侧重美(beautyinemphasis——repetition)和音韵美(beautyinsound——alliteration)。观众面对恰当使用修辞方式片名审美愉悦被激活,好奇心被勾起,从而走进影院观看影片。

三、文化性

相当数量的影片名中使用了带有英美文化烙印的成语习语、典故以及俚语,它们是体现英美文化主要表现形式一英语语言的精华所在。电影的主要功能是反映现实,再现大多数人密切关注的事件。所有好的电影都是特定时代文化和思想潮流相结合的产物。影片名中较好地体现了影片文化性.其主要表现在影片名中使用了带有英美文化烙印的成语习语、典故以及俚语。

众所周知,英美人士大多信仰基督教,这对英文影片名影响极大。大量的英语典故来自圣经,基督教和神话传说,它们对英文片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功能。让我们来看看1995年的一部闻名心理惊悚片“Seven”《七宗罪》。这部影片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晦暗的手法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摘要: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上帝,围绕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杀人。这七条死罪指七项世人常犯的过错,即摘要:gluttony(饕餮)、greed(贪婪)、sloth(懒惰)、lust(欲)、pride(骄傲)、envy(嫉妒)和wrath(暴怒)。Seven这个在宗教上非常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如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等等),在这部电影里“七”可谓无处不在摘要: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了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七”暗示宿命的罪和罚。

电影AmericanBeauty《美国蔷薇》片名根源也在于此。Americanbeauty指的是产于美国的四季开花的红蔷薇。蔷薇花漂亮、圣洁,代表崇高神圣的爱情;尤其是红蔷薇,更是初恋者赠予的佳品。据神话传说,有一位爱神亲手采摘蔷薇花送给自己的恋人,由于心情过于急切。动作有些慌乱,一不小心手指被花枝刺破,鲜血洒在了蔷薇花的花瓣上,把本来雪白的花瓣染成了红色。爱神拿着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的蔷薇花去会见恋人,恋人见到后十分激动,以百倍的感激之情回报了爱神的忠贞。以后红色的蔷薇花就表示爱情的纯真和坚定,尤为恋人们所钟爱。电影以花喻人,以花传情,名花和美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除了典故及神话传说在英文片名使用外,带有大量文化信息的习语、成语及俚语也经常出现在片名中。比如摘要:FirstWivesClub《发妻俱乐部》这部妙趣横生的喜剧片,讲述的是一群糟糠之妻怎样报复另娶新欢的陈世美老公们摘要:片名中的firstwives指的是男士的第一任夫人。和中国文化中的大小老婆毫不相关。再如摘要: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的TheThirdMan《=黑狱亡魂》起初译为《第三者》,结果被中国观众误认为是婚姻摘要:其实TheThirdMan指的是片中车祸事件的第三个目击证人。再比如影片Rambo摘要:FirstBlood一直被译为《第一滴血》,是为误译摘要:“firstblood”是英语习语,意为“首战告捷”。

四、商业性

第9篇:欧美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翻译逆差 语言鸿沟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2

在如今学界高呼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文学的责任也愈益突显。因为“文学和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形象、最生动的反映,通过文学和文化了解其他民族,也是最便捷的一个途径”(谢天振,2011)。美国学者桑禀华一直致力于在美国传播中国文学,为此他撰写了一本《中国文学简介》,并寄望于这本书能帮助美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世界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关注也骤然增加。那些反映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中国人民生活情感的文学作品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广大国外读者渴望第一时间欣赏到第一流的中国文学。因此,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问题再次引发社会热议,例如:是谁翻译了莫言作品?这些译本的海外影响究竟如何?未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翻译传播之路又当如何规划?

中国每年引进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但中国介绍到海外的文学作品总量依然有限。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译介要走的路程还很远,而且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文学作品译人与译出失衡,中外文学互动不足;外国主要语种的翻译分布不平衡,英文翻译明显偏少;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和传播的渠道不畅,外国主流出版机构的参与度不高;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影响力有限,翻译质量尚需提高。

因此,如何使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仍然是中国文学界、出版界和译学界在努力探索的课题。

一、中国文学作品在美国的“翻译逆差”

美国出版界长期存在一个“3%”的怪圈――外国翻译作品占美国图书的总量从来不超过3%。“美国人不爱读外国文学”成了美国出版商的共识。另据美国翻译家白睿文提供的数据:2009年,全美国只出版了8本中国小说,仅占美国外国文学出版总数的4%。而且能够登上欧美畅销书排行榜的中国文学作品数量极少。

从语种分布看,中国当代文学有25种语言的翻译,但各语种之间明显不平衡,英文翻译明显偏少。据统计,外译中和中译外的总体比例大约是10:1,与欧美的比例更是达到了100:1的逆差。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美国的译介效果

外译中和中译外的数量差距悬殊,然而这少数被译介至美国的中国文学作品的命运如何呢?哪些作品受到了美国读者的喜欢,哪些作品受到了冷遇并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呢?

一方面,有些在中国成为畅销书的作品同样也会受到欧美出版界的青睐。例如,余华的《兄弟》、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阿来的《尘埃落定》、姜戎的《狼图腾》、艾米的《山楂树之恋》等作品都在国内热销后实现了版权的大规模输出。

还有“熊猫”袖珍系列丛书也为一些作家获得了国际性声誉,最成功的是古华。他的小说《芙蓉镇》(A Small Town Called Hibiscus)和《浮屠岭及其他》(Pagoda Ridge and Other Stories)引起了国外读者对中国式悲剧的关注。此外,高晓声的《退婚》(The Broken Betrothal)、茹志鹃的《百合花及其他》(Lilies and Other Stories)、陆文夫《梦的世界》(A World of Dreams)也开始逐渐在海外获得名声。

还有,如今在北美最为人所知的莫言(译者葛浩文)和苏童(译者杜迈克),更是因遇到了绝佳的翻译者而获益。

而另一方面,对美国出版商而言,出版外国文学作品差不多是一件无利可图的事。出于财务安全,很多出版社并不愿意冒险出版外国文学作品。只有一些独立的小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在坚持出版外国文学。莫言小说的美国出版商Arcade出版社就是一家独立的小型出版社,他们坚持出版外国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出自公司创始人的偏好。美国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在接受上海一家媒体采访时曾说,商业出版社绝对不会长久地卖销量很少的作品,目前美国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每年大概出版三五本的样子。

此外,曾翻译过余华《活着》等文学作品的美国翻译家白睿文说,在海外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拥有很高知名度,但很少有人了解丁玲、莫言、王安忆、余华等作家以及他们的反映中国文化深层信息的作品。直到今天,对现代中国文学有着深远影响的鲁迅以及其他中国著名作家的作品,在国外也仍鲜为人知。国外对现代中国文学感兴趣的渠道,只是通过小说被改编拍摄的电影,比如张艺谋根据莫言小说《红高粱》拍摄的同名电影。

三、中国文学作品在美国所遇到的障碍和挑战

然而事实上,中国并不缺乏优秀的作家与作品。仅以长篇小说为例,从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到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部部可圈可点;从贾平凹、莫言,到苏童、毕飞宇,人人才华横溢。深厚的历史传统,灿烂的民族文化,丰富的当代生活,再加上一批既有实力又不乏雄心的写作者,中国当代文学没有理由输给别人。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更是对中国文学作品实力的有力证明。

但是,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与出版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原因何在?原因可能不在文学本身,而在于语言鸿沟和文化差异,在于中国当代文学未被世界真正理解与认识。

就目前而言,中国文学的翻译在美国面临着许多障碍,其中包括:

第一、美国读者的偏好,不爱阅读文学翻译作品

首先,美国读者偏爱阅读英语文学读物,而不太喜欢阅读其他语种的读物。从销售量、出版商的选择等方面来看,美国读者看有关中国的书籍,似乎宁愿看一个华人自己用英文写的回忆录或文学作品,却不看文学翻译作品,这也使得这些美国读者很难了解中国文学的全貌。

根据亚马逊网上销售公司对各国读者阅读偏好的调查结论,美国人喜好励志类图书。从亚马逊网站(世界上最大的网上书店)和巴诺书店(美国最大的图书零售商)、《出版商周刊》及《纽约时报书评》上相关评论文章来看,目前的美国畅销小说可分为惊悚小说、女性小说、成长小说、宗教小说、科幻(奇幻)小说、历史小说、恐怖小说、军事小说、西部小说等。这主要和美国工业社会急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生活压力加大以及居高位的美国离婚率有关。因此,美国读者喜欢紧张刺激的情节和充满吸引力的开头,不喜欢缓慢铺陈的中国式开头。美国读者也十分偏爱结合美国历史文化与现实故事的文学作品,从而希望在轻松的环境下放松地区温习美国传统文化。

姜戎的国内畅销书《狼图腾》从社会学观点创作人物,除了探讨汉人与蒙古人的互动外,也关怀人类与环境,某些部分有纪实小说的特色,故事相当动人。甚至美国销路最多最大的刊物《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评其为年度最佳图书,但据报道这部书的英文版销量不好。(王建开,2012)

其次,美国人对作者的忠实程度很高,很多读者看过作家的名字才决定是否购书。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更多其他作家的小说的上榜,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说的质量。对国外书店的调查显示,中国文学作品,特别是当代文学作品,除了像余华、王安忆、莫言、苏童等具有国际声誉的作家作品,以及一些言情、武侠等通俗小说,其它则很难为美国读者接受。这一方面可能由于翻译的问题,另一方面则可能由于中国小说所体现的文化特色还没有引起国外读者的兴趣。

第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整体低下

目前,中国作品译介主要由一些汉学家承担。而遍数欧美文坛,从事翻译工作、够水准的汉学家不到20人,例如,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精通汉语的瑞典翻译家陈安娜。不少国家翻译中国文学作品都不是直接从中文翻译,而是从其他语言的版本转译,这样往往使译作与原作相差甚远。在西方能够从事翻译的人群最初很有限,现在虽有发展,但是大部分还是在大学里教中国文学的或者研究中国文学的学生和学者。而实际精通中文的外国翻译家与学者人数十分有限。

第三、以美国为中心的出版过分商业化

一些在美国大学图书馆能找到的书籍,在美国图书市场上,也就是说主流的连锁书店,却基本上不会出现。相当大一部分美国大学出版社出的中国文学作品(主要是古代和现代的作品)在美国商业市场是没有销路的。出于赢利目的,出版社更加偏好在美国图书市场需求多的作品,在宣传造势上也十分偏爱这类型作品,进而从图书供应商的角度促进了某些作品的流行和流失。

此外,缺乏当地人做当地语言的翻译对图书的发行与营销也十分不利,因为只有当地人才能掌握当地语言的深度内涵与读者心态,而外地人则无法做到很好。

第四、美国读者普遍对中国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缺乏了解

我们说,翻译本身是语言的问题,也是文化传统的问题,这也是数百年来一直影响中西方交流的很大的问题。如果中国文学里面包含的历史、文化、社会等背景过于深厚,那么,没有注解的情况下,美国读者就很难读懂。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