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国庆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园小班国庆节活动教案一
设计思路:
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的日子,是举国欢庆的日子;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快乐的节日气氛,知道尊敬国旗,在升旗时立正、行注目礼等知识特设计了本活动。活动中通过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和运动员得冠军时的升旗活动来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感,萌发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目标:
1、知道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代表我们的国家,有热爱祖国,尊敬国旗的情感。
2、掌握词:五星红旗、国旗、尊敬。
3、能大胆在同伴中交流,发言,有为国争光的愿望。
准备:
1、国旗及各国国旗的图片。
2、有关升旗的录像。
3、红、黄腊光纸若干,双面胶。
过程:
1、谈话“我是中国人”,激发幼儿的兴趣。
2、出示各国国旗的图片,让幼儿找出我们国家的国旗。
3、观察、认识五星红旗,知道五星红旗是我们国家的国旗。
国旗是什么颜色的?(红色)上面有什么?(有五角星)有几颗大五角星?几颗小五角星?
讨论:为什么要有国旗?国旗代表什么?
幼儿相互交流话题一:
在什么地方见过国旗?(在电视上面,在小学里面……)
话题二:
你有没有看到过升旗?(有,奥运会上运动员得奖牌时就有升旗的;还有小学的哥哥姐姐们早上也要升旗的,他们是敬礼的)是怎么样的?(他们都是看着国旗的,一动也不动的……)
4、观看升旗活动,知道升国旗时要立正,不讲话,向国旗行注目礼。
5、模拟升旗仪式。
6、手工活动:做国旗。
幼儿园小班国庆节活动教案二
一、主题名称:快乐国庆节
二、主题来源
每年的国庆节前后,到处都张灯结彩,洋溢在一片欢乐之中,电视、报纸、广播等等各种媒体会有很多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报道、介绍,给我们的爱国教育带来很多的便利条件,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抓住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由此,我们设立了“我爱祖国”这一主题。
三、主题实施时间
三周(2019年9月22日——10月10日)
四、主要教育教学目标
1、认识国旗、国徽、国歌,学习升旗。
2、知道祖国地大物博,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以及伟大的建设成就,能参与收集陈列各地特产以及风景名胜,有爱祖国的情感。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散文等,复述故事时会使用不同的语气,学习归纳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
4、爱护幼儿园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喊叫和奔跑。
5、能叙述自己的游览见闻,介绍自己熟悉的特产、民俗风情等。
6、了解国庆节的来历。
五、主题知识网络
快乐国庆节
我的国家
庆祝国庆节
祖国各地的特产
六、智慧活动内容
1、语言智慧
1谈话:我的祖国、祖国各地的特产
2诗歌:我去台湾岛
3诗歌:天安门
4自编儿歌:我的祖国
5幼儿英语 2、自我认识智慧
1庆祝国庆节
2我是中国人
3、人际关系智慧
1参观:民俗文化村
2“国庆”联欢活动 4、逻辑智慧
1)分类记录 2)立体图形分类 3)数的二级分类 4)复习分类概念 5、音乐智慧
奥尔夫音乐教育 6、空间智慧
美工:自制中国地图
建构:长城 7、身体运动智慧
1)我去台湾岛 2)小飞行员 3)小小奥运会 4)到北京去
七、主要活动内容及过程
活动一:学习与祖国有关的儿歌、歌曲等活动中,孩子们学习了诗歌“天安门”、“我去祖国台湾岛”,还学习了歌曲“国旗红红地哩”。通过谈话和分享交流,孩子们对祖国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了。孩子们在表演他们学习的诗歌“天安门”!
活动二:粘贴国旗、粘贴中国地图
金秋送爽,万里河山披锦绣;丹桂飘香,一轮明月寄深情。在我国的两大传统节日即将来临之际,以迎中秋、庆国庆为契机,以发扬中国诗歌文化为初衷举办一次中秋诗会。“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每年中秋,“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总会让广大旅人思绪万分,明月千里寄相思。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亦可望月怀远,聊寄相思。
中秋诗会,欢迎您的参与,欢迎您的关注。中秋诗会,我们等你来……
【活动意义】
(1)大三同学将面临考研与就业的压力,本次活动可以缓解他们的压力。在大学。像诗歌讲座这样弘扬中国文化的活动也不多,我们提供的这次机会也很宝贵。他们可以通过诗会诗人对诗歌的讲解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像这样的机会在他们参加工作时就不多了。
(2)大二年级的同学需要通过这次平台充分展示自我,继承和发扬我国的诗歌文化。
(3)大一新生刚入校,新鲜感很强,新生在军训将要结束期间就举办这次诗会活动既能展示自我并向他们展示高年级学长的风采,又能通过活动消除陌生感。营造健康、开放、多姿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让他们体会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化的魅力。
一、活动目的:为了进一步活跃校园气氛,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对诗歌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大学校园的诗歌文化氛围。
二、主办单位:世界汉诗协会河南省分会
协办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策划、承办单位:河南中医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协会
河南中医学院青鸟文学社
三、参赛人员:在校的大学生均可参加
四、活动时间:9月6号——9月22日
五、活动主题
主题一:飞扬青春,诗意生活
主题二:明月千里寄相思,思家思国思社稷
六、活动流程:
(一)诗歌征集
活动准备:
1. 活动前期策划,安排人员分工。
2. 制作宣传页和海报,做好各方面宣传工作。海报(五张:新公寓两张、进修楼一张、餐厅一张、教学楼一张)
3. 准备比赛所需各项物品。
活动流程:
1.9月10号----9月19日收集各班参赛作品并分类。
2.安排评委评定优秀诗歌。
3.统计获奖作品,并公布结果(颁奖典礼将在诗歌讲座环节进行)。
4. 获奖作品将有幸收录在由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协会编排的第一期内部杂志中供本校大学生参阅 。
活动要求:
1以活动主题为主,两个主题任选其一,或者自定主题,进行创作,必须原创。
2征稿要求:题材字数不限:诗、词、歌、赋、联及近体诗均可参赛
截稿日期:xx年9月19日晚七点
奖项设置: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二名 三等奖三名
评委:世界汉诗协会河南分会诗人 本校资深教师
投稿方式:参赛人员将作品交与各班宣传委员,再由宣传委员转交以下人员
于红 李
(二)诗歌朗诵
一、诗歌朗诵流程
1朗诵诗歌内容式:(1)原创诗词朗诵。
(2)自选诗词朗诵。
2普通话朗诵,作品形式自由创新,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积极向上。
3比赛日期: 9月16号晚7点初赛第一场,9月17号晚七点初赛第二场,地点一教教室
9月20号晚七点决赛
4报名方式:报名时间9月10号至9月15号
报名方式: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直接报于各班宣传委员处并由宣传委员报于比赛报名负责人处,大一新生可直接在校园内设立的报名点报名。
负责报名人员:王雪洁:09中英,15036190398
陈 超:09药学,15188552767
5奖项设置: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6特别注意:
1)各工作人员积极利用多种形式做好宣传工作,保证宣传工作的到位。
2)着重做好大一新生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大一新生参加活动的热忱与兴趣
a、以宿舍为单位,我工作人员可以上门宣传此次活动,使其了解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从而参加此次活动
b、借助于各宿舍学导,可以让其帮忙宣传
3)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协会在校园内进行汉服展示,以达到宣传目的
(三)诗歌讲座暨中秋诗会闭幕式
在活动后期我们将举行中秋诗会闭幕式,由世界汉诗协会河南分会诗人在本校进行讲座,并公布诗歌征集环节中的获奖名单,颁发诗歌征集和诗歌朗诵奖品。
具体细节安排如下:
1申请教室,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宣传,如海报、宣传页、展板等
2在闭幕式开始前工作人员提前到场组织同学入场,并维持会场秩序
3闭幕式开始嘉宾致辞
4名师讲座:我们将邀请世界汉诗协会河南分会的诗人给同学们进行一个有关是个鉴赏与创作的讲座,并对诗歌征集环节的优秀的诗歌作品给与现场点评,鼓励大学生创作,写出自己的风格。
5互动环节:为给同学们提供一个与诗人以及名家交流以及学习的机会,我们设置了互动环节,在会上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能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提高自己。
6抽奖环节:在观众入场时发给他们每人一张带编号的纸。在诗会结束时由主持人在抽奖箱里抽取号码、抽取的号码与他们入场时获得编码相同的将获取由xx提供的奖品一份。(奖品一共4份)
7颁奖典礼:将邀请到场的诗人和老师给获奖的创作及朗诵的选手颁奖。
8合影留念:闭幕式结束时将邀请著名诗人及领导老师与参赛学生们合影留念。
七、活动准备及分工:
1活动前期策划,策划书主要由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协会负责初期策划撰写,清晰活动思路,完善活动方针,并由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青鸟文学社修改完善。 2工作安排分工,活动前期宣传,做好充分的宣传工作
3赞助事宜
4准备好一切可能到突发事宜的应对措施:如现场音响,话筒,舞台,灯光等。
5 工作人员:
(1)主持人:xx、xx(一男一女)
(2)签到组两人(负责参赛人员的签到工作并把签到顺序报与主持人)
(3)礼仪四人(负责参赛人员、观众以及到会老师的座位安排以及指引工作并且负责给老师倒水)
现代教育注重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诗词阅读和创作是极好的实现途径。诗歌以语言为美、意境为美,抒发着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现实中,语文教师注重对诗歌欣赏的教学,却往往不重视引导学生诗歌写作。学生对于诗歌美的欣赏,也往往实现不了教学的期望。每年的江苏高考诗词鉴赏考查题都是得分率很低的一类。这样的教学实在是没有能挖掘出诗词本身的巨大魅力。
首先,诗词的内容本身就是令学生着迷的语文教学材料。“诗言志”,这样的文学形式最初就是应人们内心情绪表达需求而产生的,诗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也确是最生动有趣的,包含在其中的人文情怀和诗画结合的意境之美更是永远的心灵诱惑,数千年以来人们都会自发运用,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还在此基础上,以诗词的文学形式为蓝本创造了许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如:对对子,猜灯谜等都深受人们喜爱。人们自发学习,不断创新出的作品。陈寅恪先生还用对对子作为1932年清华大学国文入学试题,认为对对子不仅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还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甚至当今的很多流行歌曲也很注重吸取格律诗的许多品质。可见,诗词应该是一类令学生兴趣盎然的教学内容。因此,只要语文老师们善于发现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的人文情趣和受人欢迎的文学样式,设置情境,给学生以生活体验的情境,打开创作的运用之路,学生就会在运用过程的每个细节中,一边体验真正的情趣,一边在不知不觉的轻松中学习语文。
在诗词写作这样的运用活动中实现了真实的阅读学习,还切实地实践了这样一个理念: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兴趣才是语文学习实现高效的重要前提。
其次,尝试诗词创作,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种好方式。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贵在立意。青年学生通过欣赏诗歌,实现了精神的穿越。学生的心灵深处蕴藏着美好的事物,他们认识事物的感受是独特的,不带任何功利性,纯洁、美好的心灵可以通过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激发起来,表达出来,他们的作品常常具有成年人作品缺乏的光泽、鲜活特色,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真正体现。中学生在青春成长的道路上,一定要不断发出自己稚嫩而又真切、单纯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心声。而诗歌就是学生喊出真我的最佳途径之一!尝试诗歌创作,是十分受学生欢迎的事情。因此,诗歌写作十分有利于学生个人修养、气质、精神力量的形成。
因此,我主张:语文诗词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多开展诗词创作活动,在尝试创作中加深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对生活的感悟,打通诗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
再说,诗歌创作对于语文学习的意义:尝试创作诗词是实现高效诗词阅读和提高写作教学效益的“捷径”。
有这样一个案例,2013年下半年,我们举办了一次高中诗词教学研讨会,两位教师分别执教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引起了我反复的思考。第一堂课上,年轻的老师提供了有关诗词知识,要求学生利用相关资料,自学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并尽力理解并借鉴这首词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以“国庆节”为话题,自定主题,尝试创作一首主旨明朗的诗词。课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创作,六名学生代表六个小组分别展示了自己的词作,详细地解说自己学习《声声慢》的所得,这样的效果,大大超出了教师的预想,在场所有的人,包括听课的老师们都被学生们讲台上作品的交流展示活动带动起来。另一堂课,也是教学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上这一节课的教师确是一位公认的语文功底很深的教师,采取的是对话式教学法,课前,教师精心备课,反复试上,课上采取读——品——讲——再品的形式,教师广征博引,努力和学生一起细细品味,深刻挖掘,学生们努力地配合,想提起精神来,但课堂效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
研讨会上,与会老师一致认为:我们确实发现了一条值得尝试的高中阶段诗词教学的高效途径——在尝试创作中学习诗词。
有人说,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标对教学并没有提出创作诗歌的要求,在高考中也不太主张鼓励学生去创作诗歌,为什么要强调把尝试创作的行动引入语文教学行为中来呢?这是因为,学生学习语文最缺少的是真实的阅读,不仅缺少在理解中读、在思考中读,诗歌欣赏过程中更缺少用自己的情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带着自己的见解去评判作品中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读,是可以促进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提高的。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有教师的作文教学着重于技法培养,这样的做法实在是僵化了学生思维,习作往往不带学生的主观色彩和个人感受,内心情感得不到表达,这样做,是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写作,剥夺了学生对于写作、对于诗歌、对于语文的兴趣,结果是学生无法写作,不敢写作,讨厌写作,进而讨厌语文。诗歌写作却不是这样,诗歌就是言志,诗歌又具备十分自然的形象美和流畅和谐的自然美,教师只需要稍作提示,学生就可以创作出优美的诗歌作品。几年前,我曾经从报纸上读到一首诗:题目是《一碗油盐饭》:“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这是一首文字极其简单的小诗,不曾用任何一个渲染情绪的形容词和华丽的词藻,然而它整齐的形式下的意境却是深邃而丰富的,给人们的思索和想象以无穷广阔的空间。这首小诗正体现孩子写作的真意和灵感,表现出人类共同关注的人性光辉。
耿军,1976年出生于黑龙江鹤岗。1996年中专毕业后进京,先后从事过速冻饺子推销员、宾馆客房服务生、台球厅老板、杂志社编辑、广告业务员等诸多职业,2002年开始独立制作DV电影,作品曾入围法国南特电影节新电影单元、荷兰鹿特丹电影节未来电影单元及印度喀拉拉邦电影节。
《青年》和《诗与病的旅程》
《青年》讲的是三个东北青年不同的人生际遇。
出租车司机金财找了一个女朋友,女友的父母希望金财能供女孩儿读卫校,金财父母坚决不同意。双方谈判破裂,金财跑到女友家里,当着女友全家的面服毒自尽。我在放映前和耿军聊天时,听他说金财的遗言是“我还什么都没有干呢!”但在影片中我没有看到这句话,已经剪掉了。
待业青年国庆和小广,想通过互相吹捧混出个人样来,两人请一帮朋友吃饭,想壮大名声,但效果不好。国庆送同学沈勇富回部队,在酒席上喝高了。第二天一早国庆接到小广电话,得知小广要为了一个女人和当地的一地痞“谈判”,国庆去找小广,却中了地痞的埋伏,被人用扳手敲中脑袋,打成了植物人。国庆在床上瘫了半年多,死了。国庆父亲因为儿子去世受了刺激,也上吊自杀了。
相比热血的国庆和殉情的金财,胆小怕事的矿工更值得同情。有点蠢蠢的,说话不会看场合,在矿上想讨好工头却激怒了工头,想给女友小娟买瓶可乐也找不到大瓶装的。矿上发生了矿难,小娟妈妈觉得当矿工不安全,只好去当建筑工人,却从二楼摔下来,成了植物人。等康复后却发现,心爱的女友已经有了新的男友。
《诗与病的旅程》讲的是曾在清华美院就读的诗人张稀稀,在北京由于生活压力,得了抑郁症,后又转化成了精神分裂症,不得不回家养病,养病期间他在不停地创作诗歌,他希望通过诗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冬去春来他在康复的旅程中生活并创作着……这是一部访谈式的纪录片,但导演的手法娴熟,以至于整部片子的风格更像是朋友之间唠嗑儿(耿军语,东北方言,聊天的意思),并不枯燥。
记录的意义
耿军说:“不但纪录片《诗与病的旅程》是真实的,连剧情片《青年》也是真实的故事,而且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我每次回家乡黑龙江鹤岗都会见很多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们,他们的变化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我有时会翻看每一家的影集,看到他们的幼年,少年,青年和现在的壮年,也有我们父母的青年、中年和现在的老年。爸爸曾跟我说:‘我从30来岁到现在好像没什么记忆,突然就快老了。’我听了这话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时我31岁,我有了初步记录身边朋友的想法,这些影像会很有意义,把我们的生活中的奋斗,乏味,无力,挣扎和人性中的美好和微弱的凶恶都记录下来,把这个变化的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和阻碍,把适者生存和不适者的无奈隐忍都一股脑地用影像呈现出来。”
起点:饮食男女
在两部影片中,关于吃饭喝酒的镜头占了很大比重。《青年》中,金财和女友吴丽在咖啡厅中浪漫地吃蛋糕;金财葬礼上,弟弟金宝和朋友们喝完酒去找吴丽家的麻烦;为沈国富送别的酒席上,国庆拍着胸脯要混出个样子来;小娟家,老实巴交的规规矩矩地吃着醋溜土豆丝……《诗与病的旅程》中,患上精神分裂症的诗人张稀稀一直唠唠叨叨地庆幸自己花两元多钱就买到了小半块儿松仁小肚。如此多的吃喝镜头,是其他导演的影片中非常少见的。有些关于吃喝的镜头带有象征意义,有些是前后情节的过渡,有些则完全是导演无意识的表达。
而在我和耿军导演的接触中,关于“吃”的话题也令我记忆犹新。在影片放映前,耿军导演不止一次提醒我――放映的时间有点长,最好准备些吃的东西。由此可见,关于“吃”的话题不只体现在他的创作中,亦融合在他的生活中。
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吃喝镜头,与耿军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耿军出生于黑龙江省鹤岗市郊区,家中从事养殖业,颇为殷实,但身边的邻居街坊中,有很多人下岗、失业。用耿军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身边有很多朋友,为挣钱,把命都搭进去了。”耿军中专毕业之后,在家中学了一年剧本创作,之后辗转来北京。在北京,他先后做过速冻饺子推销员、宾馆服务生、与朋友开过台球厅,囊中羞涩的日子里,更广泛地接触了中国当代文学。此后,广告公司、杂志社、电视台……他的人生阅历很丰富,但目光始终关注着最底层的人。因此他明白“有吃的,才能活下去”的道理。
爱情是耿军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青年》中金财殉情而死,国庆间接因女人而死,为了让女友妈妈放心才去当建筑工人……《诗与病的旅程》中张稀稀没有爱情,但导演一直在追问张稀稀是否曾经有过喜欢的人。和饮食问题一样,在耿军的作品中,爱情也同样现实得让人心碎。金财能找到女朋友,是因为家里有出租车这个赚钱的工具,丢掉爱情是因为拿不出2万元钱的彩礼;小广能找到女朋友是因为他吹牛让女孩儿认为他是个“道上大哥”;更是如此,没有钱就没有勇气去见心爱的姑娘。
可以说,在耿军的作品中,故事的开启永远是饮食男女。关于这一点,耿军说:“饮食维持我们的生命,男女延续我们的血脉,有了饮食男女,人类才会繁衍下去,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电影把握住了饮食男女,就把握住了人生的根,就会厚重起来。”
终点:生死大事
如果把饮食男女看作耿军思考起点的话,生死大事无疑是思考的终点。在两部影片中,每一个关于死亡的命题背后,都紧跟着一个关于生存的思考。
金财为情而死,让弟弟金宝认识到“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所以金宝的性情大变,从一个飞扬、不计后果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规规矩矩经营熟食店,和老婆吵吵闹闹过日子的青年。
和小广吃包子的时候,告诉小广――国庆死了,小广沉默了良久说:“快吃吧,一会儿凉了。”
之所以去当建筑工人,是因为听说矿上死了十几号人,但当建筑工人仍然不安全,从二楼摔下来差点死掉,康复后的看着物是人非的小镇,似有所悟……
《诗与病的旅程》中生死是一个隐含的对照,片中没有死者,但主人公张稀稀一直在絮絮叨叨地说:“我看不起顾城,我看不起海明威,他们都是自杀而死的,他们都是弱者。”
由此可见,在生死的命题中,耿军更看重的是生――只有活着,顽强地活着,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过程:“穷欢乐”的悲喜人生
烦恼人生的起点是饮食男女,终点是生死大事,中间则是人生百年。在耿军的人生观中,活着不容易,所以要过得充实,要有意思,要学会于苦难的人生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也就是他常说的穷欢乐。在耿军的作品中,虽然人物的命运是悲惨的,但语言往往充满了黑色幽默。这种风格的建立,也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源自社会底层的自我解压。耿军说:“清华、北大毕业的学生不大可能去宾馆当服务员,也更容易得抑郁症,稍有不如意他们会自闭,觉得天生我才没有用。而我在不好的环境里有个优势,就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做什么都行、给个饭吃就行,所以心态上会更平静些。譬如吃到什么没吃过的东西会高兴好几天啥的……当我做不了什么、或者达不到什么的时候,‘穷欢乐’就会很重要,要撑下去就要有些阿Q的感觉、需要自我解压。”
第二个原因是对“笑中带泪”表达方式的偏爱。耿军说:“我特喜欢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的效果。我喜欢库斯图里卡的东西,里面有巨大的悲哀,《地下》就是个巨大的悲哀,但他偏偏用了非常荒诞的表现方式。还有《美丽人生》,非常温暖的一个故事,但是非常悲哀。我还挺喜欢类似这样的文学作品,把小人物的尴尬,用一种非常幽默的方式来呈现。这也是‘穷欢乐’――在苦事里面去寻找欢乐。我喜欢这种方式,而不大喜欢艺术上的极端,也因为我自己没有那种能力去表现。”
第三个原因是和地域文化有关。中国的地域文化中,南方温暖,农作物一年三季,人们整日劳作,十分艰辛,往往是回家就倒在床上睡觉。东北是苦寒之地,耕作收获周期很短,一年中倒有半年的时间是围在炭火炉过日子,老少爷们喝酒、打牌、侃大山,讲种种轶事野闻。日久天长,年复一年,代代相袭,语言被他们反复锤炼得既诙谐精辟又合乎生活逻辑,让人捧腹,让人回味。这种地域文化特征与耿军所认知的故乡融合在一起,也就变成了一种带着眼泪的贫,化于耿军的人生观中,就是苦中作乐式的诙谐。
符号:电话费•可乐•车上的马
耿军作品的表达细节有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就是非常善用象征符号。很复杂的情绪、很深邃的主旨,他可能用一两个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就能完全表达出来,这的确是耿军的本事。例如在《青年》中,就有电话费、可乐和车上的马等众多象征符号。
整部影片中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关于电话费的问题――在影片的开头,镜头指向面包车脏兮兮的前车窗,画外音说“您的当前余额为31元”;在影片的结尾,画外音则提示“您的余额不足,请及时充值”。对于这样的处理,耿军说:“我们这个信息时代充满了电子的声音,这种电子声音同时也代表了经济压力。一个人为什么老是查余额?是因为话费贵、打起电话来是在乎钱的。”
关于生活的窘迫,《青年》中还有一个符号。每次去女友小娟家,都会带一瓶可乐。杂货店老板问要大瓶的还是特大瓶的,说大瓶的就成,说特大瓶的没有冰镇的了。耿军说:“我刚到北京的生活,可乐一块钱一瓶,我那时候很喜欢喝。在我家乡,请人吃饭摆上可乐是很有面子的事儿,年轻人都开始喜欢这东西,能增加‘面子’,让人觉得这家很‘讲究’。可乐在影片中代表了的卑微,没什么可拿但又不能空手去。带瓶可乐过去“啪”一声打开,倒下去汽儿“滋儿”地上来,看起来很痛快其实是一种悲哀。”
关键词:课外阅读;活动;兴趣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对此就必须加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那么就应该有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就谈谈几种活动与阅读相结合,使得活动成为课外阅读的源泉。
一、听故事激起阅读的兴趣
很多学生虽然不愿读书,但却非常欢喜听故事,一听教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腰杆,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惊喜的眼神,听得津津有味,非常专注。能从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中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因此,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仅仅靠教师讲故事、学生听还远远不够。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教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二、课内外相结合更有效
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把方法转化为能力,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见闻,从而形成一个阅读之网。
学生最熟悉,看得最多是课本,而课本就是描写名人名句或名著名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教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简要事迹,并推荐学生去看鲁迅先生的文章《少年闰土》等,课后很多学生就找到鲁迅的文章争着看,对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也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诱导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这种阅读活动,为“课文”的补充和拓展,是与课内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是相互补充的,教师应大胆引导学生抛开“芝麻”,去摸摸更诱人的“西瓜”,拓宽学习和阅读的范围。这样学生才能受益无穷,趣味无穷。
三、开展节日活动以牵趣
一年之中,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国庆节、中秋节、敬老节等。当这些佳节来临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同样也能牵引学生的兴趣。再来利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如我校开展的读书节,在读书节系列活动书香超市、读书寄语、祭孔等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氛围,整个校园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
四季之美从古到今有无数的诗人、文人用他们的诗词歌赋来礼赞。不同的季节,我们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美景,感受不同季节的美。然后再适时地牵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阅读有关描写四季节诗歌或文章等,再来开一个“话四季”朗读会。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由“看”牵引到了“读”。让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也达到了牵引兴趣的目的。
四、开展竞赛活动以保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有利于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如,开展读书寄语比赛、好词佳句比赛、朗诵会、课本剧表演、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览等。分类收集成语的竞赛、收集春联的比赛、办小报比赛、写读书笔记比赛、科技征文比赛等等。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由于学以致用或读写结合,也就保持住了阅读的兴趣。
本班现有学生28人,其中男15人,女13人。经过5年的努力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学生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有一定的认识,集体主义观念在逐步加强。六年级了,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自己面临升初中的压力,所以班级中涌现了一小部分能在学习上下苦功夫的孩子,他们不仅在学习上,还在行为习惯上都成为同学的好榜样,比如:王丽娜、邵佳乐等。另外一些学生学习兴趣也逐渐浓厚,学习积极性慢慢提高,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比如:王晓亮、陈林等。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后50%的学生:陈毛旦想学好知识,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进步不了;王凡学习很积极,可是今天会了明天又忘了;还有邵齐、王子敬等他们都是求上进的孩子,但是他们成绩不如人意。最令人头疼的是:邵玲、张昭作业经常不完成,张超伟经常迟到、拒交作业,上课习惯糟糕等等。如何让每个孩子在学习上都有进步?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接下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要因材施教,尽量从毕业班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各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 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5.利用图书室、远程教育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3.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口语交际:
1.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2.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策划简单的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2.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四、教学重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7、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8、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五、教学难点: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5、让学生学写活动总结。
六、教学改革的设想、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注意总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4、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5、习作教学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6、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七、优等生的提高、学困生的优化措施:
1、对优等生的要求要高于班级平均要求
2、针对特别优秀的学生,采取特殊手段,使他们各方面的才能能够更加精进。
3、优等生起带头、示范作用,在班级的日常管理、课堂中能够帮助学困生,以使大家能够共同进步。
4、努力寻找优等生各方面的不足,因材施教,加强训练强度,以求他们能够在各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学困生的优化措施:
1、针对本班学困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形式,请优等生来帮助学困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多说几遍;并在课后对后进生的作业等问题进行及时的辅导和解答。
3、课堂时间里给予适当的机会,请后进生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其他同学要给予鼓励,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时间和场地。
八、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内容 课时2 9/6——9/10 3 草虫的村落 4 *索溪峪的“野” 口语交际习作 一;回顾拓展一 6
3 9/13——9/17 单元检测与讲评 5 詹天佑 6 怀念母亲 75 9/25——9/30 单元测试讲评;9 穷人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11唯一的听众 12* 用心灵去倾听 7
6 10/1----10/7 国庆节
7 10/8—10/15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单元测试 与讲评 13 只有一个地球 99 10/25—10/29 回顾拓展 单元检测与讲评;17 少年闰土 19* 一面 7
11 11/8—11/12 单元检测与讲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海拾贝 7
12 11/15—11/19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海拾贝 714 11/29—12/3 口语交际习作(2-3)回顾拓展七;单元检测七;27* 蒙娜丽莎之约 716 12/13—12/17 口语交际习作八;单元检测八 718 12/27—12/31 选读课文 7
那么,信息技术教师能否在课堂上改变一个人,使其变得更有力量和精神涵养?笔者认为,人本主义的核心指向人,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的肯定。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要回到教育的原点,关心人的发展,关注人文资源的开发,让人文的阳光洒满信息技术课堂。
本研究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为立足点,从信息技术教育被遮蔽的精神财富中梳理出人文素养培养的丰富资源,进而提出“四维空间发散法”人文资源开发策略。该策略强调从纵、横、明、暗四个维度进行人文资源的开发。横向维度,一是对教材文本内容的改造,二是对非文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纵向维度,一是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二是要体现信息文化的因素。
图1为人文资源开发模型图,四个维度即信息文化、生活、教材文本、非文本资源将模型图划分为四个区域。Ⅰ区、Ⅱ区、Ⅲ区、Ⅳ区是渐变的过程。从隐性到显性,从显性到隐性,进行人文资源的开发。Ⅰ区Ⅱ区Ⅲ区Ⅳ区,资源的开发从明到暗,对教师资源开发意识和资源生成智慧的要求越来越高。
面向信息文化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要超越信息技术工具操作的层面,追问技术背后所隐藏的信息文化。信息文化类人文资源可以从信息技术发展史、历史人物、信息类热点话题的课堂辩论、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高新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开发(如图2)。
信息技术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史,更是一部思想史,是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维度。因此,教师要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关注历史人物的介绍、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景、关注与信息文化相关的热点话题。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起源和发展,了解重要历史事件,显现信息技术富有人性的一面,进而激发学生对信息科学的热爱。还要积极挖掘“思辨”素材,通过课堂讨论学习、辩论的形式进行信息文化内化。比如“随着电子报刊的出现,纸质的报纸是否会消失”、“网络与传统文化”、“龙芯电脑的意义”等。类似的辩论对学生思辨素养的养成,对信息文化的内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课堂实录】课堂辩论在信息技术课堂的移植
正1:因为网络开始普及,而且报纸会浪费许多纸张,所以说报纸会消失。
正2:因为在报纸上看到的在网络上也能看,网络上看到的东西,报纸上不一定有,而且报纸会被人撕掉。
正3:报纸如果每天买,日积月累,买报纸的钱始终会超过电脑费用;报纸上只有文字和图片,而网络有图像、有声音,而且让我们更生动、更具体地了解事件。
……
反1:老年人不会用电脑,不会在电脑上看报纸。
反2:报纸比电脑更便宜、划算、经济。
反3:报纸比电脑权威,健康,可再利用。
反4:看报纸对自己身体有好处,电脑辐射有害健康。
反5:报纸可随身携带,方便、快捷,电脑不可随身携带,在特殊的场合使用不合适。
……
教师总结:技术的进步让电子报刊走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阅读电子报刊,这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们仍然提倡简约,重精神,少电磁干扰,回归生态的、绿色的低碳生活,回归生命本真。所以,我相信在一段时间里,纸质报纸不会消失。其实,这还涉及人的心理问题,静态阅读和动态阅读的质量和体验也是不同的,因此一定还有一部分喜欢传统阅读的读者,而交互性更强、内容更丰富的电子报刊也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因此,纸质报纸的生存将面临新的挑战。
【讨论学习】
主题:分析阅读材料,阐述“龙芯”CPU诞生的意义。
【阅读材料】“世界工厂”的困惑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到过“珠三角”、“长三角”的读者应该有切身感受。众多外资企业将生产过程的低端部分——主要是加工和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这些低端环节耗费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但附加值低。
……
对PC产业来讲,包括联想、方正这样的大企业利润也是相当低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买别人的芯片来组装,只是一个组装工厂而已。而且,在国际CPU巨头AMD与英特尔的明争暗斗中,中国PC厂商无论怎样都掩盖不了“看他人脸色”的尴尬处境,既要哄着占有份额优势的英特尔,又不敢得罪价格占优的AMD,而这一切都缘于我们无“芯”可以挑大梁,缘于中国PC业长期以来没有占据技术的制高点。
“龙芯”的意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
【讨论结论】第一,“龙芯”的市场前景。据统计,仅进口芯片这一项,国外大公司每年就能从中国赚走一百多亿美元。如果“龙芯”可以成为替代品,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第二,从政治看“龙芯”。“龙芯”最为独特的优势,不是性能,也不是价格,而是它的安全性。采用“龙芯”CPU,将有助于消除我国在电子政务、国防等方面的安全隐患,改变在信息安全领域的被动局面。
第三,“龙芯”的未来。
这几个主题的辩论效果非常好,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素养培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类似的人文资源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事实上,信息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例如,在汉字输入部分,介绍民族产业家王选的故事,通过对科学家故事的介绍,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同时使其更深入地了解技术进步背后人类的智慧和付出。在学习网络的时候,不忘对网络发展史的学习。人脑与电脑谁更聪明、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的关系……这些资源的开发,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语言,更从课堂教学的实质让我们看到教学目标的多元、课堂立意的深远、教学结构的精巧、课堂进程的丰富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
面向生活
面向生活是现代课程内容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实践性”的特点,关注实践后的个性化体验。突出实践一方面是迎合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过程性体验,面向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丰富的个性化体验,促进其对信息技术与信息文化的理解,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一般的课堂也关注学生的过程性体验,但对过程中具体操作步骤的处理,一直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将所有的步骤直接呈现,让学生按图索骥、亦步亦趋地“操练”,这种缺乏探索性的经历是没有思考空间的过程,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具体步骤本身,而无暇顾及过程中蕴涵的技术思想和方法,这种做法也常常被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者斥之为“软件说明书式的教材”;另一种倾向是将过程步骤完全略去不谈,留下过多的操作性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这种教材虽然不多,但也时而出现。这又可能使学生陷入探索一些基本操作过程的陷阱,由此浪费大量的时间,使本就非常有限的课时捉襟见肘,反而失去高层次能力的锻炼机会,比如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规划、组织、协调、思维、方法,以及对信息社会和信息文化的感悟和体验,等等,这样的教材我们称之为“探究庸俗化的教材”。
教材中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的内容,我们通常照本宣科,学生学完便忘。这部分的学习,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到市场进行调研,以“配置计算机”为任务来学习。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将生成许多新的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攒机的过程,了解计算机软硬件发展的情况,对技术的发展有更切身的体验(如图3),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规划能力。
【课堂实录】
我 们 攒 机 去
——虚拟配机
【项目设计】社会调查
国庆快到了,学校想利用假期为阅览室配置一批计算机,价位在3000~3500元之间。请你利用国庆假期,和本实践小组的同学对附近的电脑公司进行实地调研,运用课本中介绍的软硬件知识,列出一份合理的计算机配件清单,设计一套合理的购置方案。
【课堂小剧场】
剧本内容:甲乙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电脑公司老板、顾客,谈电脑配置。教师点评。
【实践活动】我们攒机去
学生通过http://.cn等网站进行虚拟配机活动。同时,学习软件的安装,感受硬件、软件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
本课的设计面向生活,关注实践探究,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对配置计算机的任务做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规划能力。计算机配置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来选取适当的机型,然后引导学生从功能、技术等层面分析案例任务的需求。在设计中,还提出了性价比的概念,最后还介绍由英特尔公司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于1965年首次提出的摩尔定律。摩尔先生当时预言,芯片上集成电路原件的数量每18个月就要翻一番。这些人文素材的准备,无疑对学生综合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信息文化内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面向教材文本内容的改造
教师要学会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更要善于对教材文本进行改造(如图4)。苏教版《声音的加工和处理》一课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录音软件及GoldWave软件对声音的录制、编辑、加工和合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完全照搬信息技术教材的文本内容,而是根据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等特点,适当地拓展教材内容。笔者最终以《魅力人声》为主题介绍了声音的魅力,进而通过“配乐诗歌”朗诵为主题进行声音的录制、加工和学习,既丰富了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所有学生体会到了声音的魅力,了解了诗歌的朗诵技巧及声音加工、处理的技术。
【课堂实录】
同学们,你们相信——声音是有温度的吗?声音是有色彩的吗?声音是有磁性的吗?声音是有光亮的吗?亲切的抚慰,美好的祝愿,母亲温柔的呼唤,难道不像冬天里的一抹阳光,是温暖的、黄色的、动感的、光亮的?好,今天,第一项任务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感受魅力人声……
怀旧篇——倾听魅力人声
1.听中央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录音
《小喇叭》这样的广播节目成了我们那代人童年的公共记忆。每当听到它,我们这代人便变成了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因为这些声音曾经记录了我们那代人一段相似的经历,共同的情感,记录了我们童年相似的生命密码。就像有一天,当你们长大了,回忆今天的周杰伦……
2.听电影《简·爱》
在那个精神极度贫乏的时代,异域文化的译制经典,一代影人的声音传奇,滋润着无数人们干涸的心灵。如今,社会变迁,各种媒体纷繁复杂,以邱岳峰、毕克、尚华等配音大师为代表的译制片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以刘广宁、乔臻等配音艺术家为代表的译制片的白银时代也已远去。如今,译制片将成为昨日黄花,他们也大多老了,有的走了。然而,仍然有人坚守“人声的艺术”。
3.听诗歌:《四月的纪念》
师:请你说说成功的诗歌朗诵应该注意些什么?
师生总结:语言美、感情美、音乐美。
实践篇——使用GoldWave软件进行声音的录制、编辑,集体完成诗歌朗诵创作
[师生集体演示诗歌朗诵作品的录制过程]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朗诵要求:语言准确;情感表达到位;节奏美感。
[小组自行录制诗歌朗诵作品]分组选择诗歌,完成作品录制、编辑。
欣赏篇——分享成功喜悦
教师总结:配音艺术包含的内容很多,可惜一节课我们仅能窥其一角,不能穷其所有。课后如果有空的话,浏览中国配音网、中国播客网。声音的温度体现的是感情;声音的色彩体现的是理解;声音的磁性体现的是本色;声音的光亮体现的是精神。声音是父母给我们印刷的天然名片,让我们好好使用,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它一定会帮助你体现魅力的你!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当爱之、惜之,用眼睛发现美,用耳朵倾听情,用嘴巴表达爱。
【教学分析】
学生在学习声音的录制、编辑的过程中完成了作品的创作。本课人文素材的挖掘还体现在对诗歌的选取上,教师准备了18首诗歌供小组选用,并且为每一首诗歌准备了配音的素材。这些人文素材不是简单地、随意地选用,选取合适的素材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包括文学、艺术、哲学方面的素养。信息技术教师不仅仅是技术的,还应该是人文的。当然,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该立足于技术的学习,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关照人文素养的培育,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完整的人。
面向非文本资源的课程内容的开发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课时所限和考试要求,课堂教学偏重基础性和技术性,较为关注发展性,少有课程整合和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几乎没有关联,因而难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非文本资源的开发恰好可以补充课标不足的内容。如图5所示,非文本资源可以分为实物层面、活动层面、信息层面等几方面。例如,调整与整合汉字字形码和图形编码原理,我们开展TrueType造字及造型设计比赛。再如,将画图软件的综合运用与美术整合起来,开展海报设计活动。还可以将搜索技巧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整合起来,开展搜索大比拼活动。将文字信息整理加工与语文整合起来,撰写研究报告,开展电子小报、电子杂志制作等活动。当然,将问题解决与数学学科整合起来,开展程序设计活动也是非常好的选择。非文本资源的开发使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更具生成性,是对预设课程文本的补充和调适。这些与学生学习、生活充分融合的资源才能接近理想状态的课程标准,特别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案例】活动设计:“TrueType造字造型设计”课堂友谊赛
主题:低碳·创新·成长
软件:TrueType
要求:在64×64的点阵图中,可手绘或参照现有汉字,设计制作符合主题的文字或图形,并在“画图”软件中以300磅的字号输入并保存下来。作品的存放格式为“.BMP”。作品要美观有创意,要附作品创意说明文字。
这些非文本资源的开发延伸了课堂,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将信息技术学习放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大环境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课改的今天,在减负的课堂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上好一节课,每位教师都冥思苦想,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开创性地拓展课堂,合理利用课堂的45分钟,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知识。此时,学生是减负,教师的负担却增加了不少。即使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学的怎么样?是否达到老师的预设的效果?语文课程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学生文化的积累和建构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的延伸。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增加了学生的应用、实践的机会。在进行拓展课堂的同时,合理运用课外的拓展,进行恰当的课堂延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预习是课堂的延续 课前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课前通过阅读、查字典、网络等扫除障碍,了解课文内容;以合作探究等形式了解课文的重难点;比如:在学习《葡萄沟》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阴房,我让他们查阅这方面的资料,学生不仅查了资料,下载了图片,而且有的还动手做制作了阴房。于是,课堂上的学习由传授知识变成了展示会、研讨会。气氛活跃而愉快,课前准备得好的学生激动不已;没有准备好的在懊悔,为下次出色的准备而下决心。这样学生不仅解决重难点,通过动手动脑还增强了记忆力。反之,课前不预习,课文读不通,大量词语不理解……这让教师如何进行生动的课堂教学,即使教师讲的精彩绝伦,学生也难以产生共鸣。二、网络是课堂的延续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搜集、筛选、传播等处理信息的能力,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能力。培养这种能力,语文教育责无旁贷。能运用工具书,借助现代媒体获取信息,具有选择的眼光,储存有用的信息,是语文课外延伸经常要用到的方法。学完了《识字5》,我提出要求:任选下列一题或几题搜集有关资料。(1)其他动物过冬的方式。(2)知道“岁寒三友”吗?能背诵相关的诗歌吗?(3)你能说出几个表示冬天寒冷的词语吗?(4)冬天还可以开展哪些有益的活动?挑选自己喜爱的活动跟好朋友活动起来。活动中,引导和鼓励学生以“冬”为中心大量搜集、处理信息,广开学习渠道的做法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三、 阅读是课堂的延续看到这样一句名言:外物之味,久则可灰;读书之乐,越久越深。书读得越多,越体会到其精妙之处。这就是我读书的乐趣,它是我课堂的延续,是我们生活的主题。在课堂上我们很难看到学生读着读着就手舞足蹈起来的,那活泼生动的情景在课下却能经常看到。这到底是为什么——现在的课堂已被合作、探究、引导给大量的占用,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精读,教师的指导也不尽如人意,有的教师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这种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造成了主体错位。“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的意义在于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而决不是读文字本身。然而,读者对文本意义的把握,是基于自己的“前理解”。 在对文本的叩问、质疑、充实、延伸过程中,在与作者之心的沟通、交流、碰撞过程中生成的。阅读中,作者求之以知音,读者求之以会意,双方同时臻于一个新的境界,即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者与作者进行对话,在对话过程中,通过与作者精神世界的对照,构建和丰富起自己的精神王国。鼓励、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培养积极的对话意识,让学生创设对话情境 。像“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更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与作者对话,用心感受体验。进行开创性阅读。这样,仅靠课堂上的时间读书是不够的,必须在课外时间加强阅读。 四、课后练习是课堂的延续 思维空间不随时间的结束而封闭,使学生余兴未尽。教师可以布置弹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的做练习,这是巩固高效语文课堂的保证,是课堂的“绕梁余音”。一个好的课后作业,可以使学生把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延续到课外。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创新欲望去观察、去寻找、去体验、去思考,这不仅可以保持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他们在参与生活中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得以长足发展,进而语文创新的火花便在生活中迸射。学了《蔬菜》后,布置学生到菜园里,市场上去看一看,这里有什么蔬菜?它们各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再去请教厨师,问问可以做出什么样的精美菜肴?生活中处处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教师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让学生成立“错别字纠察队”争当“好医生”。春节期间摘抄、搜集春联并对比赏析。国庆期间,布置学生写以“祖国在前进”、“家乡在变化”为主题的调查报告。这样让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中、充分施展才华,培养实践能力,达到学习为生活所用的目的。
四、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续和补充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续,最能激活学生思维和活力的形式,最能渗透德育,最能深入人心;它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必须学以致用,通过学生自身行动的信息反馈检验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实践验证题给学生,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了解。1、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本。在学习《分类》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学生在校园里观察。用自己明亮的小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如给鞋子、袜子、花草树木、楼房等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能力。
2、让学生带着道德认识,走向社会。学生道德情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铸造成。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珍惜劳动成果”宣传活动; “勤俭章”雏鹰争章活动。活动还可以延伸到家庭、社区,使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品质,塑造心灵。3、从热点出发,关爱自然众所周知,“环保”是当今时代的热点问题之一。学习《鸟的天堂》后,作者优美的语言和鸟的可爱使孩子的心中充满浓浓的爱。我深深知道只有来自于学生兴趣的探究问题,才能使他们积极地投入,热情地参与。在课外活动时间,我组织他们讨论从何处着手开展探究活动。学生踊跃献技献策,有的说,要去动物园与鸟来个“亲密接触”;有的说,要多看看有关鸟类知识的科普文章,了解他们的习性,以便更好地保护他们;有的提出,要为小鸟做一个新家……陶行知曾尖锐指出:“学校把儿童的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发挥他的创造力了。”语文学习是一种养成,一种熏陶,一种浸染,一种生活。无论是课内开拓,还是课外延伸,方法多种多样,但都是课堂的延续。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课外延伸是课内开拓的源泉,课内开拓是课外延伸的舞台。两者相辅相成,辨证统一,是一个积累与表达的关系。合理、恰当、巧妙的课堂延续不仅不是为学生加压,还能教他们学习方法,指导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爱心,塑造人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
关键词:中职学校 音乐鉴赏 教学
音乐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美育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音乐鉴赏作为中职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很好地培养中职生的审美意识,锻炼其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其审美素质。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了要想取得最佳教学成效,就一定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深入理解音乐作品之内涵,结合中职生实际,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组织方式,才能使音乐鉴赏教学达到教学的目的。[1]
一、科学选择中职音乐鉴赏教学的内容
音乐鉴赏需要有相当的音乐知识以及文化素养。一般情况下,文化素质之高低与音乐鉴赏的深浅成正比关系。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更加易于理解音乐所表达出来的内涵。例如,对于天文学具有兴趣的人较为容易理解《行星组曲》,喜爱外国文学的学生更易于接受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曲。对于一般中职学生而言,要想理解音乐的内涵,就一定要深入理解音乐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对文化素质以及音乐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深入掌握音乐欣赏的手段与方法,而且还应当注重于对音乐内容进行选择。对于这类学生,音乐教师应当选择一部分歌词较为直观、内容更易于理解的曲目。例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就具有歌词优美、情感真挚的特点,表达出对祖国的赞美之情。鉴赏此类作品不需进行过多地深入探究,也不需运用更多资料。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一定要区分出不一样的教学对象,科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来实施教学。[2]
二、实施形式多元化的音乐鉴赏新课导入法
设计出新颖而又具有感召力的新课导入法,对于音乐鉴赏教学而言显得十分重要。它要求音乐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准确而生动,而且还应当幽默而发人深省,而且富有新鲜感与吸引力。一是情境导入式教学法。要运用和音乐有关的诗歌、故事与图画,或者由教师运用自身生活体验,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到预设的音乐环境当中。二是兴趣激发式教学法。兴趣始终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能够更好地调动起中职生们的求知欲望,激发出学学习者强烈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们提出如下问题: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有什么事情需要音乐来进行辅助完成?学生们积极回答,有回答升国旗时的,有回答颁奖时的,也有回答运动会入场仪式时的,还有回答婚礼仪式时的。由此,教师可顺利地导入新课,看来音乐对于大家的生活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成为我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音乐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而且丰富了人们生活之内涵,随后再导入新课学习。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可谓是举世瞩目,教师可以将开幕式背景音乐进行一番介绍,并对不同的音乐情绪进行对比,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中职生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还会对音乐课的学习内容产生更为浓厚之兴趣。三是情感交流式教学法。运用和学生之间深入交流来进行新课导入,不但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对于音乐所具有的求知欲望,同时还能调节学生们的紧张情绪,形成轻松而积极的教学环境。比如,在国庆期间,中职学校可以组织多种类型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从而陶冶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这就为学生们下一步鉴赏《祖国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并且教育学生们认真学习,为建设祖国美好山河而努力拼搏。
三、强化中职生音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今,国家实力完全取决于其具有多少创新型人才。教师要更多地鼓励学生们产生创新思维,引导其更加大胆地投入创造和实践。音乐鉴赏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应当在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出学生们所具有的创新意识,比如,要让学生们通过演唱或者演奏来感受到音乐所具有真、善、美。同时,还应开展各类音乐鉴赏课外活动,把学生们学到的音乐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比如,可以让学生们成立广播站,由其自编内容来宣传音乐方面的知识、故事,鉴赏中外名曲等,从而更好地拓展中职生们的视野,提升其实践能力与鉴赏水平。
四、积极营造良好的音乐鉴赏情境
美好的语言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能够生动地展现出欣赏的内容,从而描绘出音乐所具有的意境,而且还能联系其切身生活体验,将其带入到令人向往的音乐境界之中,得到更好的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应当成为音乐作品的鉴赏者,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音乐中所蕴涵的思想,更好地组织与应用语言。比如,在鉴赏名曲《春江花月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朗诵式语调,细致地描绘出春、江、花、月、夜等相互结合之美妙情境,让学习者置身其中,从而领略到音乐所带来的美妙感觉。再如,在鉴赏圣桑的名曲《天鹅》时,应当以感情为线加以切入,引领学生们深入鉴赏。教师那极具感染力的语调能够描绘出一幅动人心弦的画面:美妙的月光、平静的湖面、一只优雅但又将面对死亡的伤感天鹅,在月光下慢慢地和生命告别。在这一幽雅的氛围之中,伤感的音乐与教师艺术化的语言就能够为中职生们带去美的享受。美妙的语言就如同诗一样。中职音乐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要具备诗人的审美气质以及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在课堂中积极释放情感,做到以情带情,创设出引领学生们进行音乐鉴赏的美好意境,从而实现音乐鉴赏之目的。[3]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巧妙地应用各类教学手段,深入挖掘音乐作品所具有的内涵,时时处处为广大学生着想,从而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地体会到音乐之美。广大中职音乐教师应当想方设法,让学生们尽情地去领略到音乐之美,让学生们在美好的音乐氛围中快乐地成长,以期实现中职音乐教育所具有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树萍. 浅析学生音乐欣赏的心理因素[J]. 中国音乐教育,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