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溶解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溶解度的概念
3.根据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固体溶解度的变化情况
难点:运用溶解度解决日常现象
学情分析溶解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意识。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课时安排2
教学手段
(专业教室)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
课后记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1.什么是溶液?
2.列举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回答复习巩固知识
导入【活动与探究】
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分组探究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总结规律,获得知识
一、饱和溶液
【讲解】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在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分组讨论,共同研究结合实验,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分组讨论,创设讨论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二、溶解度分小组讨论,交流对活动与探究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分析归纳能力。
【讲解】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分组讨论,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溶解度的认识,树立学以至用的意识。
以“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为例,讲解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引发学生对知识的亲近感,感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溶解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意识。
深入研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动手练习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创设情境出示一瓶汽水,提出下列问题:
1.打开汽水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3.用什么方法可以确定汽水中溶解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归纳总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让学生真正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课堂小结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固体的溶解度
3.气体的溶解度学生总结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1、课本41页5、6、7题
安排教学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了解和熟悉学校的运行。对师范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实践。
2、运用和检验教学成果。运用教学成果,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并从理论的高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现代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检验教学成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3、预演和准备就业工作。通过实习,让自己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咨询转型期。
二、基本情况
我们十月十一日来到湖南永州双牌县第二中学,到十一月十八日实习结束。我被分到高一(172)班进行实习。
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基本情况如下: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六份,试讲次数为六次,上课节数为六节;批改作业五次;监考十场;自习辅导十二课时。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主题为“网络的利与弊”的班会;组织本班学生与实习老师之间的篮球赛两次;找学生单独谈心、了解情况十一人次。
关键词:教学设计; 物质分离; 提纯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19-001
一、设计思想
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就必须要以尊重和培养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与化学实验等教学手段,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通过有层次的预设,逐步激发学生内心世界新旧知识冲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逐步形成发现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专题一就设计安排“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是一种导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形成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并让学生形成实验研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本单元中,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定性检验,溶液的配制和定量测定,内容由简单到复杂,难度由低到高,一步步地深入。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初中里初步学习了过滤、蒸发、结晶、蒸馏等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对动手实验有一定兴趣,所以本节课设计学生动手实验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萃取、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能够主动设计实验方案、认识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分析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萃取、分液、蒸馏操作技能的学习。
教学难点:物质分离与提纯基本方法。
六、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分组实验。准备相机拍照。准备萃取、分液、蒸馏的实验仪器。
药品:碘水,CCl4
七、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碘是人体的必须元素,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海产品中含有大量碘元素,我们可以从海产品中提取碘单质。多媒体播放提取过程。
教师提问:从海澡中提取碘的整个过程利用了哪些分离方法?
学生回答:过滤等,并归纳过滤的适用范围。
设计意图:从学生原有的认知入手,利用从海澡中提取碘引入,让学生了解到化学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预设: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如何从碘水中提取碘呢?
学生讨论:加热浓缩、升高温度等等,但碘的沸点较低,加热与升温会使碘蒸发。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书本19页“观察与思考”,模拟工业萃取碘的实验。
观察与思考:动手完成书本19页“观察与思考”的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设计意图:以固液分离为导线,设制认知冲突,以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在旧知识无法解决新问题的纠结中老师及时提供帮助,学生豁然开朗,从中体会到化学研究的乐趣。
教师引导:1.为什么会上下分层?2.哪一层为水层?
学生思考:1.CCl4与水互不相溶,所以出现分层现象。2.学生犹豫。
学生讨论:再加水振荡,体积多的那一层是水层。
设计意图:学生对水层的判断犹豫不决是本人预料之中的“意外”,抓住这一“意外”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更有朝气和生命力。
教师置疑:3.CCl4层为何由无色变为紫色,水层为何接近无色?
学生讨论: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学生归纳萃取剂选择的要点,教师给予点评。
过渡提升:萃取后如何将水与CCl4分离?教师展示分液漏斗,讲解使用分法。
学生动手完成分液操作,并归纳分液可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
设计意图:从实际操作中获得实验技能与方法,并感悟实验原理,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以提升,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预设:萃取只实现了碘与水的分离,并未能得到纯净的碘,又如何将碘从CCl4溶液中分离出来?
甲回答:蒸发。
教师评价:CCl4是有机物,有一定毒性,不能排放到空气中,我们可以利用蒸发的原理进行蒸馏。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形成悬念,唤起学生的有效注意,学生的思维活跃,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新的知识,促进学生完成最近发展区的过渡。
教师提示:查阅资料,提供碘与CCl4的沸点。碘184.35℃,CCl4:77℃。
学生比较:沸点不同。
教师展示蒸馏操作装置。学生思考蒸馏原理。
设制问题:1.温度计应放在什么位置最恰当?2.冷凝水应从哪口流进?3.比较碘与CCl4的沸点,蒸馏时如何加热?
学生讨论:1.温度计是测量蒸气的温度,所以温度计的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口处。2.要使蒸气得到充分冷凝,冷凝水应该逆流。3.CCl4的沸点比水低,应该用水浴加热。
设计意图:设置有效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设问过程中萌发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欲望,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最后教师播放整节课学生实验操作的照片,学生点评。
八、教学反思
整节课以工业从海澡中提取碘为主线,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物质分离提纯的原则,着重让学生在这些基础内容中体会化学家研究化学物质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课堂中利用预设的情境引发出学生超出老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把握住这些新的情况,充分利用了课堂生成资源,体现了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精诚合作,有序对话。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实验安排过多,操作交流的时间太少,课堂依旧需要再次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发新.认知冲突——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种特质.化学教育,2010(6)
[2]戴克华.化学课堂中“动态生成源”的教学价值.中学化学教与学,2010(8)
[3]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 化学1(必修).江苏教育出版社
安排教学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运用和检验教学成果。运用教学成果,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并从理论的高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现代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检验教学成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2、了解和熟悉学校的运行。对师范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实践。
3、预演和准备就业工作。通过实习,让自己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二、基本情况
我们月十一日来到县第二中学,到月十八日实习结束。我被分到高一(172)班进行实习。
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基本情况如下: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六份,试讲次数为六次,上课节数为六节;批改作业五次;监考十场;自习辅导十二课时。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主题为“网络的利与弊”的班会;组织本班学生与实习老师之间的篮球赛两次;找学生单独谈心、了解情况十一人次。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其它各方面如语言、表达方式、心理状态以及动作神态等也都是要有讲究的。每上完一节课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当好一名老师真不容易啊!
试教工作开始以后,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听优秀化学教师的课——写教案——试教——修改——试教,这样反复练习,完善。直到把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练到烂熟于心为止。即使这样,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还是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事先也没有料到过的难题。毕竟试教的时候和正式去教室上课的时候的心态是很不一样的教学生知识如果我们仅仅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求我们能够旁征博引,而且平时学生也会提一些书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这时候你不仅要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有所了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你要能够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平实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比如有一次我分析基础训练的时候,有一个题目是说“往饱和的碳酸钠溶液里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此题只要知道了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的小,就能得出“可见到有白色晶体析出”的结论。由于事先我觉得此题很简单,也就没有深入地思考。出乎我意料的是,无论我怎么讲,同学们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的小就会有晶体析出。后来只好向他们的原任课老师请教此处该如何表达。
安排教学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运用和检验教学成果。运用教学成果,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并从理论的高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现代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检验教学成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2、了解和熟悉学校的运行。对师范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实践。
3、预演和准备就业工作。通过实习,让自己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二、基本情况
我们十月十一日来到湖南永州双牌县第二中学,到十一月十八日实习结束。我被分到高一(172)班进行实习。
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基本情况如下: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六份,试讲次数为六次,上课节数为六节;批改作业五次;监考十场;自习辅导十二课时。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主题为“网络的利与弊”的班会;组织本班学生与实习老师之间的篮球赛两次;找学生单独谈心、了解情况十一人次。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其它各方面如语言、表达方式、心理状态以及动作神态等也都是要有讲究的。每上完一节课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当好一名老师真不容易啊!
试教工作开始以后,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听优秀化学教师的课——写教案——试教——修改——试教,这样反复练习,完善。直到把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练到烂熟于心为止。即使这样,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还是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事先也没有料到过的难题。毕竟试教的时候和正式去教室上课的时候的心态是很不一样的
教学生知识如果我们仅仅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求我们能够旁征博引,而且平时学生也会提一些书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这时候你不仅要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有所了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你要能够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平实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比如有一次我分析基础训练的时候,有一个题目是说“往饱和的碳酸钠溶液里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此题只要知道了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的小,就能得出“可见到有白色晶体析出”的结论。由于事先我觉得此题很简单,也就没有深入地思考。出乎我意料的是,无论我怎么讲,同学们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的小就会有晶体析出。后来只好向他们的原任课老师请教此处该如何表达。
通过这次的经验,我深感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来揣度学生的思维,自己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对于刚刚涉及这一知识的学生来说很可能就会是一个无法理解的地方,这时候,我们以何种方式将此知识点向他们表达清楚就显得犹为重要了。于是,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我就不在象以前一样只要自己弄清楚了就了事,而是更加侧重于如何将知识的来龙去脉向学生表达清楚。我的这一举措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听完课后普遍都说我讲得较清楚。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在当实习班主任的过程中,我从他们原班主任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班级管理方面的经验,确实让我受益不少。比如如何与学生谈心,如何帮助后进生转化成为先进生等等。虽然这些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但是我也没有完全照搬,第一是我觉得我的身份毕竟与他们原班主任不同。第二是我觉得我与学生年纪相仿,不象原班主任一样与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代沟,这是我的优势所在,应当加以利用。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主要针对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研究主要分为如下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模式。
关键词:
初中化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翻转课堂模式
利用微课进行初中化学教学,可以使化学知识更为直观、形象、有趣的呈现,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相关化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除此之外,微课简短、精要的鲜明特征亦能使得初中生的学习注意力快速集中于较短的时间区域内,提高化学知识讲解效率。尤为值得肯定的是,微课教学方式更为自由、灵活,初中生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可运用微课的暂停、回播功能对重难点问题进行反复观看、揣摩,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近年来国内关于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变得越来越多。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应用微课呢?下面,简要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初中化学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必须对微课进行科学设计与制作。笔者认为,初中化学教学在设计微课时需遵循如下几点基本原则:选择与微课特点相适宜的内容;录制时间要严格控制;制作工具的选择要恰当;微课资源设计要完整;录制语言的表达要精准。初中化学微课的设计流程主要为:(1)前期分析;(2)确定微课主题,明确知识类型;(3)辅助资源设计,主要包括微课教案设计、微课课件设计、微课配套练习设计、微课任务单设计等;(4)微课视屏拍摄与录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初中化学微课设计的前期分析中,应对如下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分析教学资源;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初中化学微课的录制方式主要有如下两种:摄像设备录制;录屏软件录制。在具体微课录制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灵活选用上述两种录制方式。在具体微课设计与制作中发现,采用软件camtasiastudio7.1进行微课录制的效果较好。主要原因是因为该软件具有如下两点重要功能:录制功能简单,使用方便;后期编辑处理实用,易操作。
二、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模式
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具体可分为如下两种重要模式: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和微课嵌入常规教学模式。接下来,便对这两种微课应用模式进行简要论述:
1.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近年来在我国得以广泛发展与应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可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者变成主动探究学习者,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通过网络媒介(诸如微博、微信等)微课视频,让学生提前观看。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混合式学习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以“氧气”教学为例,化学教师在课前可运用软件camtasiastudio7.1录制微课视频,进而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微课视频,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为检验学生微课视频观看成效,化学教师在微课视频后附上几道练习题:(1)氧气的化学性质是什么?(2)氧气的物理性质是什么?(3)氧气有哪些具体用途?(4)如何制取氧气?学生完成作业后,可通过微信评论功能上传答案,化学教师也可及时审阅,了解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待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可有的放矢地围绕微课视频及具体教材内容稳步实施课堂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体教学实践表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此种微课应用方式可进一步推广。
2.微课嵌入常规教学模式
除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之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还可采用微课嵌入常规教学的应用模式。即可将微课嵌入至新课导入、新授内容、课堂练习等基本教学环节。例如新授内容教学环节,初中化学教师可将相关重难点知识制作成微课。诸如在讲授“溶解度”这一概念时,很多学生一时很难准确把握和理解该概念。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即可针对“溶解度”概念,专门制作一个微课视频,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而帮助初中生更为清晰的理解和把握该概念。又如在课堂练习环节,初中化学教师可将与本课教学相关的典型例题录制成微课,通过微课教学帮助初中生理清习题思路。诸如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应用化合价推求物质化学式的方法等方面,均可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微课嵌入常规教学的应用模式是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常见应用模式,只要初中化学教师能够科学把握微课应用时机,微课在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定然会发挥出越来越多的成效。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为提高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率,初中化学教师需在微课设计与制作方面多下功夫,制作出更高质量的微课视频。除此之外,初中化学教师还应有的放矢的选择微课应用模式,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和微课嵌入常规教学模式进行交叉应用,从而不断提升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成效。
参考文献:
[1]梅原寒,南俊民.中学化学微课教学讨论[J]亚太教育,2015(15)
[2]张金凤.浅谈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1)
[3]王英.系统构建中学化学微课资源[J]出版参考,2015(06)
一、师生都要明确复习课的重要性
复习是知识的再梳理。通过复习可以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捉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备好复习课教案,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复习课中要将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如初中阶段学习了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方法,但学生对用H2O2和MnO2,KMnO4,KCLO3和MnO2三种制氧气的方法的差异还了解不够,教师通过对三种制法中的制取条件、装置特点、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及反应对环境的影响等之间的比较,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实验室常用H2O2和MnO2制氧气的原因了。另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元素、原子、离子等的知识,但他们往往不能把相互间的关系建立起来,在练习中频频出错,在复习中我们可把原子序数、原子结构、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离子等内容联系起来,通过举例学生就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如硫由硫的原子数 硫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一硫属于非金属元素一硫在化合物中常显-2,+6价离子符号为S2-。这样就变学生的机械记忆为理解性记忆,通过这样的系统复习,学生也认识到,复习并不是纯粹的原有知识的重复,而是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也就调动了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通过复习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二、复习中注重基础知识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在会考中也是以基础知识为主的,因此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如原子、分子、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记忆及理解。不但要让他们记住概念,还要让他们举出概念的实例,如O2、NH3、C2H5OH等由分子构成,弄清诸如H2SO4为什么不属于氧化物,会判断NaHCO3不属于酸而是盐的原因,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书写规律,克服胡猜乱编方程式的现象。化学计算在化学教学中是部分学生的难点,教师可通过举例,指导练习消除学生恐惧计算题的心理,诸如计算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时,教师强调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就等于反应前混合的各种物质(包括参加反应的固体)的总质量减去固体质量和生成的气体质量,这样可以简化计算步骤,达到化繁为简,轻松计算的目的。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适当的对知识进行引申,如在有关溶解度的计算中,我们可引入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要再变;为饱和溶液所需增加溶质的质量,以及高温下某饱和溶液降温后析出晶体质量的计算等,部分内容还可和高中的内容适当联系,并介绍一些化学发展最新动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趣,复习课的练习中设计的习题知识面要广、难度要适中、要突出重点,防止题目过难、过繁、过多,加重学生负担,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三、复习中注重发挥实验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复习课中我们不能忽视化学实验的作用,根据情况我们可重复前面的一些实验,也可以有意改进一些实验,还可设置一些练习实验,如给学生一包黑色固体,让他们通过实验验证这包黑色固体究竟是CuO还是CuO和C粉的混合物。给学生二瓶无标签的稀盐液和氢氧化钠液,让他们动手用多种方法区分这两种溶液,通过这样的方法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最终达到使学生轻松、愉快掌握知识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分层教学 具体做法 思考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因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让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兴趣各异的学生同处在一个班级,读同一本书,接受同一个教学进度,同享一个培养目标,这种“统一化”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势必导致个别学生厌学、辍学。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学生的兴趣及个性差异日益明显,成绩分化较大。特别是进入初三后,面临中考升学的压力,一部分后进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丧失学习信心,所以探索最优教学方法和途径,着力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可能性水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针对各层次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教学目标,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三、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
1.分析差异,适时合理地划分学生层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差异,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对学生层次的划分不能单纯以学生成绩机械分类,而应结合成绩、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综合评判,以动态发展的观点确定学生各时期所处的层次。划分层次应从“分子和原子”这一章开始,因为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学生对微观现象及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建立在概念理解基础上的计算能力。我们通常是把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智力基础好,测验成绩优秀且稳定,学习态度好,能自主学习,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观察思维能力强,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及学习动机。B层次:智力基础居中,测验成绩中等,有一定的上进心,学习方法上得过且过,双基不够扎实,有一定的自主意识。C层次:智力基础差,测验成绩低,学习态度消极、被动,基础知识差,自信心及学习兴趣不足。当然,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了解分组意图,消除顾虑。
2.备课分层,对各层学生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备课时应先定出总目标,再分别拟定A―B―C三个层次的分解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课堂活动程序及教学方法,教案中将重点、难点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分解,引导各层次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进行“化学式有关计算”的教学时,设计了以下目标:①根据化学式求相对分子质量及元素质量比;②计算某元素的质量分数;③计算化合物的质量或某一元素的质量;④不同物质之间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的有关计算;⑤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与物质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其中①―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目标;④是面向A、B层次学生,鼓励C层次学生尝试完成;⑤是针对A层次学生的目标,使他们吃饱吃好。
3.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层次,因材施教。
(1)教法分层,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好奇心变为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学习,如用小故事、谜语、联系生活的问题、实验等导入新课,采用启发式、自学辅导式等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C层次学生协助教师做一些安全、有趣的实验,如向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酸碱溶液使指示剂变色等,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2)提问分层,循序渐进。
教学中设置不同层次问题以适应各层次学生,采取分层提问、分组讨论的方法,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成功,提高兴趣。 如学氧化碳有关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①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有什么现象?②久置石灰水试剂瓶上附有一层白膜,为什么?如何清洗?让C层次学生回答问题①,B或A层次学生回答问题②。这类题需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经过分析、思考才能回答,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桃子”的喜悦。
(3)练习分层,全面提高。
学生知识层次不同,练习和作业不能“一刀切”,应精心编排设计分层练习,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他们的练习,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分层训练中,C层学生做基础题,练习时教师要多辅导,多鼓励,帮助他们掌握“双基”知识和基本解题方法;B层学生做完基础题后继续完成提高题;A层次学生完成提高题后,完成高难度综合性练习。如学习“溶液组成”时,可设计如下练习题:①20℃时,15g硝酸钾溶于水,形成80g溶液,求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②20℃时,要配制60g 10%的食盐溶液,需食盐和水各多少克?③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求此温度下饱和食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④20℃时把20g食盐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要求C层学生完成①、②,试做③;B层学生完成②、③,试做④;A层学生完成②、③和④,同时鼓励B、C层学生冲刺高层次练习。
4.考核评价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
每一章节学完以后,根据A、B、C层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层次测试题或用同一份试卷,分为基础题和层次题,层次题指同一大题安排不同层次的小题,各层次学生做相应题,让C层学生也能享受“高分”的喜悦,评价学生采用“百分+奖励+评语”的方法,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发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四、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
1.给学生的分层要采取隐蔽的分层的方法。
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我们在给学生分成若干层次时,不要明确告诉学生,只是做到教师心中有数,避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反而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2.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做到有针对性地调节、矫正和辅导。
由于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社会、家庭等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并动态地给学生分“层次”,动态地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