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春天的诗句范文

有关春天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春天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春天的诗句

第1篇:有关春天的诗句范文

1.老师进行课程的导入,让学感受诗中的美。

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所见的或者是想象中的春天,之后再拿出几张有关春天的图案,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上的体验。接着再将课题引申出来,师生共同去了解本诗的作者、内容。

2.声情并茂朗诵全诗,让学生走进诗中、走进课堂。

然后提出要求:1、熟读该诗,概括本诗的大致意思;2、对诗中不了解的字、词、句做上符号,之后讨论;3、怎么理解诗中“裁”;4、熟读完之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难点等。学生再通过自学之后,说出自己的对《咏柳》的理解,从而体会诗人笔下的柳树,感受诗人对春天的赞美。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领悟力、感受力、观察力、思考力。

3.准确无误的认读诗中的生字词,例如“绦”、“裁”等。

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本诗。理解和品位本诗的意境,想象其中美丽的景色,再让学生结合真实的大自然在作业本上描绘一幅属于自己想象中春天的柳树。

4.有疑问才会有动力。

让学生找出诗中的疑问,随着学生的质疑进行整理。《咏柳》中的重点主要指针对“诗人为什么会将二月的春风似作剪刀呢?那么这把剪刀又裁剪出了什么样的美景呢?”根据这点引导学生分析《咏柳》。

二、展开意境想象,体会诗人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古诗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书上面的插图,然后启发学生回忆在户外看见的柳树样子,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对所想到的柳树形象的感受。之后,老师在慢慢的将学生带入书中,引导学生结合书中诗人所写的《咏柳》进行思考: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描述自己当时所见的情景,他在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学生们经过几遍之后的朗读,对其中的意境也有所体会,当然在自己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然后老师进行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这一句诗看得出诗人是在远处看到柳树之后因为感叹而发出的。这是让学生抬起头望着窗外的柳树,闭上自己的眼睛进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细长的枝条就像是少女的头发随着清风舞动起来。然后再重点品位诗句中的“碧玉”、“绿”、“一树高”、“思绦”等这些词语,体会出诗人心目中的柳树的形态和颜色的美,使柳树充满活力生机,变得灵动起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句的前半句体现出诗人在面对画面中“细叶”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的一句赞叹,而后半句形象的比喻,将无形之中的“春风”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二月春风”拟成“剪刀”,使学生将柳树的美与春天的紧密相连,从中领悟出:诗句看似写柳树,其实隐藏在赞美春天。对与这篇古诗的讲解,最好是先当学生走进柳树、了解柳树,并且仔细的观察柳树、柳叶,记住它们的样子,然后再学习这首诗,通过现实与诗中的画面进行对比,学生更能体会作者在用“春风”和“剪刀”的妙处。最后,再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这首《咏柳》,在熟读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看见的柳树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画面,与每句诗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特点,注意柳树的形态、颜色、姿态等进行描画。

第2篇:有关春天的诗句范文

例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学了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后,为了让学生对鲁迅有深刻的认识,就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布置《我心目中的鲁迅》作业,让学生通过上网、请教别人,读有关写鲁迅的和鲁迅著的书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几天后,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大胆自由地阐述自己的看法及理由。这不仅使学生在心目中树立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鲁迅形象,而且引导学生多渠道地学习语言。

±?:《气象学家竺可桢》

学了《气象学家竺可桢》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凭借课文为竺可桢举办一次事迹展览。合作提纲可以这样列:“展览内容分几部分?每部分的标题怎么定?该选择哪些典型事例?怎么编排?展览名叫什么?”这样的作业,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应用性,它源于课文,跟课文紧密相连又高于课文,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语文实践能力。

例3:《春》

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谚语、古诗、文章、成语等,再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春之美。学习课文时,让学生背背有关春的诗句,看看在大自然中摄下的活动照、风光照。学了课文后,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吟春颂春,“音乐能手”选择唱歌,“语言能手”选择配乐朗诵,“绘画能手”选择画图,“写作能手”选择作诗……学生在这样开放的作业中,自主参与,不仅丰富了春的知识,又使学生个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开发。

例4:《桂林山水》

学习《桂林山水》,看了桂林风光录像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荡舟在漓江上,面对如此秀美的风光,你最想做些什么?假如你是一名画家,假如你是一名歌手,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假如你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假如……能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学生闭上眼睛很快地入情入境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学韩愈赞美桂林山水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也水到渠成。然后,再引导学生课外搜集、阅读、背诵有关歌颂祖国名山大川的篇章,进而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吸收与积累。

例5:《笋芽儿》

学习“笋芽儿钻出地面来了,她睁开眼睛一看,哎呀,地面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桃花笑红了脸,柳枝摇着绿色的长辨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这一段时,先理解省略号的作用:表示列举的省略。然后,请学生结合古诗80首,结合课文插图,补充省略号内容:“笋芽儿还看到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这样,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例6:《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

学了《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要求学生对故事中的文物说几句话,可以对文中的小战士说,也可以对说,或者对老乡说。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课文内涵,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第3篇:有关春天的诗句范文

与古诗有关的作文(1)

古诗,是古人留下的珍贵文化。如果把文化当作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那古诗就是这个大花园里珍贵而独特的一朵美丽的花朵。

在我开始记事的时候,我的妈妈就开始一字一句地教我读诗、背诗,比如:《春晓》、《梅花》等。

父母带我外出游玩时也用诗句给我讲解一些景物。记得有一次,我来到泰山,站在山顶望着那些矮小的群山,看着脚下泰山的秀丽,想到了杜甫的这首《望岳》中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还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不就是描写这时候的泰山吗?

从幼儿园到小学,我学了许许多多的古诗,也明白了它们所蕴含的奥秘。

古诗犹如一个摇篮,在它的呵护下,我逐渐成长。

记得有一次,那时,我刚刚开始学习滑旱冰,常因为不熟练而摔倒了无数次,就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听到了旁边一个小朋友正在背诵的古诗:“宝剑风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啊!想要学好某一件物品,是需要不断的努力的呀!而克服了困难,才能达到目的。于是我又站了起来,迈起步子,又滑了起来……从那以后,我每天坚持练习,终于,我成功了!

古诗的花朵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心田 ,而我们中华儿女们歌颂着古诗。

古诗同我一起长大,它净化我的心田,培养我的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伙伴,是永驶不停的智慧帆船。

古诗鼓舞着人们,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品质。我们在古诗的长河中汲取知识,汲取营养,就像泥土对植物的滋养一样。

现在,古诗已成为人们必须要学习的知识,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呼喊:古诗伴我成长!

与古诗有关的作文(2)

翻开一本古朴馨香的历史书册,承现在眼前的是每一位历史名人的风采;这些都会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充实,因为他们有着无限的魅力,让我们如痴如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让明月载着对朋友的思念,随着风到夜郎西。这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他对朋友的思念是让人佩服,但他所创作的三千多首诗,更是让人无可言喻。“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这是我们自懂事起学的李白是第一首诗。当时,愚蠢的我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想起,真是把这首诗给玷污了。我愿与你同行,我敬佩的“诗仙”李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两千多年前,一位着名文学家,思想家诞生了,他所写的这句诗主要表示了像那种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人的后果。他以诚信为主,教了一共有二千多名弟子。在二千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使我们奋发向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经成为流古至今的名句,他受人崇慕。博学多才的孔老夫子,我愿与你同行。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诗,真是让人仰慕,嫉妒。他把西湖描写的惟妙惟肖,让人迫不及待想到西湖去看一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有着广阔,坦然,乐观的心扉,虽然被贬,但他不像柳宗元那样伤感,惆怅。苏轼,我愿与你同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不光是表面意思,更加的表达了很深的含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对母亲的思念,母亲对儿子的思念。都凝聚在这件衣服上。陆游写的诗让人感动。我愿与你同行。

我愿与你们同行,共同学习。用智慧的双手播种下希望的种子。

与古诗有关的作文(3)

我喜欢古诗。小时侯,经常浸泡在古诗的韵律里。每天晚上,听着录音机里播放的古诗,伴随着窗外蝉鸣声,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伴随着古诗,我诗意的生命开垦出丰美的田园。我会背的第一首古诗是《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问爸爸“绿丝绦”是什么意思,爸爸说,“绿丝绦”是柳条垂下来像一条条丝带,就像妹妹头上扎的绿色蝴碟结,这就是“绿丝绦”了,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背了下来,读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拂面,春风送来了花草香气,春回大地,泥土松软,燕子来飞飞去衔泥做巢,鸳鸯在暖和的沙地上睡着了,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图啊!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这首诗仿若把我们带到了黄师塔前,望着滔滔江水向东流去,心中的烦忧也随之而去,春风吹来,顿觉又懒又困,我明白了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

宋朝诗人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南宋诗人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样是写春风,诗人一个喜,一个忧,两相对照,反映出两位诗人当时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社会环境,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领悟了不同的写作手法。

第4篇:有关春天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 作文教学 课堂渗透

把古典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视野,一个新亮点,值得关注和研究。它不但开辟了古典诗词的又一功能,古典与现代相得益彰,而且使文章生动形象,风趣典雅,富有风采,较好的显示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赢得阅卷老师和读者的青睐,是中考作文制胜的一大绝招,意义非凡。古典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也较好的体现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词名句往往体现出名人的思维水平和思想深度,内容广博,艺术精巧,是思想、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在作品中,或揭示某种人生真谛;或创设一种气氛,感动人心;或突出主题,增添文采,给读者以亲切感。高尔基说:“我在警句的思维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马尔顿认为:“许多人的成功,都是得力于一句格言的鼓励。”他们的话,指出了名句在人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激励和促进作用。那么,话题作文中若能引进古诗词名句,就会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使文章别开生面,境界迭出。如何把已积累的古诗词名句恰当的引入话题作文的写作中呢?笔者认为,我们的作文课堂应为古诗词的赏析积累、体验运用创设情境,努力让古诗词穿行在作文教学课堂之中。

一.创设古诗词赏析情境

1.联系作者和时代背景,为学生重温那些旷古绝唱

诗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现。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如诗人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等,上课时师生交流。

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通过学生的搜集,发现曹操写作此诗时,正是在他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之后,作为一代枭雄,他当时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洪波涌起的大海,激发了他澎湃的诗情,也激发了他的壮志雄心。此时,教师再介绍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总结出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的曹操纵横天下的博襟。

2.抓住诗词意象,为学生打开意境欣赏之门

古诗中的物象一般都有作者寄寓的感情,诗人想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了解意象,有助于快速把握诗词意境,进而深刻理解诗词精髓。

如“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伤寂寥的氛围。诗句有: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斜阳”多表达诗人在苍茫暮色中的万千愁绪。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忆江南》中的诗句:“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杨柳”、“芳草”等意象多含有离别之情,难舍之意。妣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诗句:“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另外,笛、箫等乐器的吹奏,也都有特定的含义,多代表相思之情、离别之痛和内心的无边愁苦。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实,古诗文中有许多这样能让人产生共同感受的意象,如用“流水”代表对时光飞逝、年华不在的感叹,用“磐石”代表对爱情或其他事物的忠贞,用“浮云”代表君子在名利面前豪放不羁的那种豁达态度,用。夕阳”来形容愁肠百转的心情,用“柳”来抒发离情别绪,……总之,由于历代诗人的反复应用,一些常见的物象,几乎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熟悉古诗词的人,几乎一看到出现的物象,就能猜到诗人心中所想,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意象的把握,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怀,归纳意象,犹如给学生一把打开意境之门的钥匙,可以使学生快速的理解诗词意境,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诗词意境中自由飞翔

艺术离不开想象,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更是与想象息息相关。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词的独特意境,从而深切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它深切的体现出了一个天涯游子孤寂愁苦的情怀。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在秋天这个容易触动愁情的季节,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缠满桔藤的老树、回巢的暮鸦、静默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恬静安适的人家时,一定会萌生很深切的惆怅之情和悲凉之感,此时正值黄昏,夕阳将自己和瘦马的影子越拉越长,在暮色苍茫中,自己的乡愁也越来越深,孤寂的感觉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叫人怎能不愁情满怀、肝肠寸断?学生借助想象,可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出作者孤独走天涯的悠悠哀愁,自然能够融入作品孤寂愁苦的意境之中。

二.合理运用古诗词,有效渗透作文教学

1.直接引用

就是围绕一中心或某一话题,从知识积累中把相关名句提取出来为作文所用。直接引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引用名句

“……我爱我的乐园,它是我回避烦忧的港湾。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呢?‘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才是我真正的知音。考试的成绩,每次都像晴雨表一样阴晴变化……”这是笔者从一学生作文《我爱我的乐园》中截取的一段文字,小作者灵活引用了李白的诗句,恰到好处地表露了自己的心迹,宣泄了自己热爱乐园的情感。

此外,如能根据文章的内涵、主题或作者的情感引用恰当的古诗词,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如写母亲的文章,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结尾: “经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母爱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千叮万嘱:母爱是‘惜孟母,择邻处’的学习激励”;而有些同学的结尾却是现代诗味: “母亲是遮风挡雨的伞:母爱是我跌倒了永不放弃的手;母爱是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是温暖的被子;母爱是我永远读不完的书?.”可见.结尾运用恰当的诗词,一方面可以增强语势,加深读者印象,另一方面又能照应开头,使文章显得圆满.让人回味无穷。

(2)名人+名言+内涵

如写有关春天的文章,可提供学生一些诗词范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所以学生在写起这些景物时,会不由自主地应用。

“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绿波;是志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和风细雨;是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滑朦胧;是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莺啭花香。”这段文字灵活引用诗中名句来描述春天的美景,让人倍感亲切美好。

2.间接引用(或称化用)

根据作者本人的理解,把他人的文句加以改造,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它需要一个加工提炼的过程。如:“五斗米不能令你折腰,你选择的是南山下的;帝乡富贵不是你的心愿,你选择的是回乡种豆除草;嫌宫廷太繁杂,你宁愿选择桃李萦绕的草庐;嫌案牍太劳形,你宁愿选择欲辩忘言的独坐。”这段文字作者把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与《归园田居》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余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诗句巧妙地镶嵌在自己的文章中,为中心服务,同时也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味。

三.改动字词

在写作时,将诗文名句中某些字词稍加改动并合理运用到作文中,显得新颖独到,妙趣横生。有的同学在自己的作文中,根据文章内容,将学过的诗词加以创造,以增加文采,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一位学生在学过《王熙风初见林黛玉》一课后就借用王熙风的外貌“粉面含春威一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来写老师的外貌“脸面淡然威不露。身影未到步先闻”;又如一学生在母亲节写道:“独在外乡为外客,每逢佳节更思亲。儿知妈妈在外乡,满桌饭菜少一人”这样的再创造,使其更富有个性化色彩,也更有现代意味。

四.“旧瓶装新酒”

就是套用古人诗作的形式,翻新内容,表情达意,具有形象风趣,引人深思的作用。譬如:“作业几时有,把笔问青天。不知北京时间,现在是几点。我欲上床睡去,又恐明日挨训,言语冷似箭,无限苦闷情,不识少年心。手发酸,身乏力,脑灌铅。不敢有恨,此身不知在何处。爹是望子成龙,娘是盼女成凤,此事古难全。但愿少作业,从此开心颜。”这段文字套用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格式,反映中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可谓入木三分。

当然,话题作文中引进名言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以上的四种方法,只是笔者近年来指导话题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多有疏漏,仅供参考。前面我们阐述了古典诗词名句引进话题作文教学中的意义,作用及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可无限制无原则的随便乱引。必须坚持适可而止的原则。否则会适得其反,成为“古纸堆里掉书袋”,“掏老祖宗的衣兜”(吕淑湘语)。在学生日常作文中,常犯这样的毛病,有些学生转引名句时,没吃透名句的内涵,误以为引得越多越好,大有泛滥之势,引得牵强,令人费解。

第5篇:有关春天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语文情境教学导入

如不打破以往常规的、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就会依旧是机械而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心理上厌倦的情绪,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是一个好方法。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本文试从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方面来谈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开始学生们积极发言,那被调动的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1.问题导入。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课文中如《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究竟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又如《挖荠菜》这一课,抓住一个“挖”字,为什么挖,挖它做什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当然,像这样的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许多老师也在运用着。

2.故事导入。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初一作文教学《观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如米蒂盗画的故事,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都能使学生迅速引起对如何观察的学习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在教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先生讲的两句话各是什么复句?这个设计把问题和故事结合。学生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却对第二个问题束手无策。自然学生全部的兴趣都被激发了。

3.扮演“角色”。在教定语这个语法知识的时候,有位教师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这位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教学生去拿。结果学生对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一个报纸太笼统,不具体。而后老师指出:在“报”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这些加在名词之前确定具体意思的话,在语法上叫做定语。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

4.实验导入。实验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在理科的教学现在正在提倡多动手做实验。同样,在语文的教学何尝不可以吸取其他科目的经验。特别在初二的说明文的教学中,有的时候,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初二上《死海不死》这一课时,在讲台上放了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食盐,一个鸡蛋。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鸡蛋下沉至底。老师向学生提问:谁能让杯子中的鸡蛋浮起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把盐溶解到水里,最后鸡蛋终于浮了起来。通过一个趣味的小实验,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的高,迅速地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

第6篇:有关春天的诗句范文

一、诗词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

我认为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物质化了。商品社会带来的价值冲击,使我们在面对一个物质化的世界时变得更加现实,缺少诗意。而传媒多样化,信息化,特别是电视文化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给人以全方位的享受。小学生受其影响比较大。

2、现行的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考虑更多的是应试性与道德说教,过多地分析与讲解,丧失了语文的灵魂

当前的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主要还是对字词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分析,像一盆冰冷的水浇灭学生的情感火焰。有些教师讲诗一句一句落实不够,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分析,实在是吃力不讨好,在这样的分析中,把诗情诗意诗韵全分析完了,更有甚者,还要用现代语法,现代修辞法去硬套,那就更是南辗北辙了。

二、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的出路

1、提高教师的诗词鉴赏水平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爱好诗词,然后才能教好诗词。从孔子讲授《诗经》到“五四”前期,中国一直重视诗词的教育功能,(五四”以后“诗教”传统实际上难以为续)。古今文人墨客都喜欢诗词,并能吟诗作词,我们虽不能人人会写诗,但会诵诗,会教诗,却是每位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怎样诵诗呢,那就是一定要读出诗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和情感,这样才有抑扬顿挫之美,诗的感情也会被表达的恰如其分,对学生也有示范和陶冶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朗读具有表情达意、唤起想象、增强语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教师平时要多读诗词。读的方面要广,不只要读诗词,还要读诗词以外的文言典籍,读现实生活的大书,即了解现实社会生活。象陆游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谓“诗内功夫”,指的是熟读经史,掌握词汇、句法、声律、对偶等的诗法训练。“诗外功夫”主要是养成自己的思想、激情和理性。

2、重视朗读

学诗词尤其要重视朗读,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朗诵投入强烈感情,融入到诗词当中,体会其意境。如果毫无变化,平平淡淡的朗诵,就不能通过抑扬顿挫的音节表现作品的内涵,更不能体味诗词其它方面的美。

例如:在古诗《咏柳》阅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做。

首先,要熟读该诗,老师要学会新课程的导入,让学感受诗中的美。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所见的或者是想象中的春天,之后再拿出几张有关春天的图案,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上的体验。接着再将课题引申出来,师生共同去了解本诗的作者、内容。

其次,老师先深情的朗诵全诗,接着领读,让学生走进诗中、走进课堂。然后提出要求:1、熟读该诗,概括本诗的大致意思;2、对诗中不了解的字、词、句做上符号,之后讨论;3、怎么理解诗中“裁”;4、熟读完之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难点等。学生再通过自学之后,说出自己的对《咏柳》的理解,从而体会诗人笔下的柳树,感受诗人对春天的赞美。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领悟力、感受力、观察力、思考力。

再次,有疑问才会有动力。让学生找出诗中的疑问,随着学生的质疑进行整理。《咏柳》中的重点主要指针对“诗人为什么会将二月的春风似作剪刀呢?那么这把剪刀又裁剪出了什么样的美景呢?”根据这点引导学生分析《咏柳》。

第三,准确无误的认读诗中的生字词,例如“绦”、“裁”等。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本诗。理解和品位本诗的意境,想象其中美丽的景色,再让学生结合真实的大自然在作业本上描绘一幅属于自己想象中春天的柳树。

学生们经过几遍之后的朗读,对其中的意境也有所体会,当然在自己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然后老师进行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这一句诗看得出诗人是在远处看到柳树之后因为感叹而发出的。这是让学生抬起头望着窗外的柳树,闭上自己的眼睛进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细长的枝条就像是少女的头发随着清风舞动起来。然后再重点品位诗句中的“碧玉”、“绿”、“一树高”、“思绦”等这些词语,体会出诗人心目中的柳树的形态和颜色的美,使柳树充满活力生机,变得灵动起来。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促进学生阅读效果的提高。

3、介绍相关背景

第7篇:有关春天的诗句范文

童诗中有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比喻、有趣的比拟,丰富的想象,毫无疑问,它应是孩子学习书而语言的一个极佳的典范。同时能培养他们保持对生活与自身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丰富其感情世界。

正是基于上而的一点认识,我进行了儿童诗教学的探索。

一、让诗歌走下圣坛

有人说“孩子的天性是诗人”,这句话给了我足够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我决定打碎罩在诗上面的那一圈“神圣”的光环,从平常真实处下手。

第一次接引学生走人诗的国度是在学完一年级上册《四季》一文时,我利用图片资料,(有关春天景物的图片:溪水潺潺图;鲜花怒放图,蝴蝶采蜜图等)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完成这样一个习题:__________说:“___________。”口头完成填空后,我请孩子们将自己说的句子,分行写在自己的本上,并请孩子们在同学面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的儿歌。

溪水哗啦啦地流着,

它对岸边的小草说:

“好久不见了,老朋友,你们好吗?”

蜜蜂嗡嗡嗡的叫着,

它对鲜艳的花朵说:

“你们真是越来越漂亮了!”

读完,我问他们:“读了这些话,你们有哪些想法,可以跟老师说说吗?”有的孩子说:“有趣!”有的孩子说:“它里面把小动物当人写了。”有的孩子说:“这个样子像诗一样了。”机会来了!我见缝插针紧跟着他说:“你说得很对!这就是诗!”孩子们听完最出欣喜的神色,他们没想到诗的创作如此平常、简单。这种教法正合了袁枚所说的:“善取皆成佳句。”“求诗与书中。”接下来,我又借机介绍了一首小朋友的诗,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写诗并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不外乎他们所说的“有趣”、“当人写”、“分行”、“最好能押韵”如此而已。

二、擦亮诗的眼睛

现在的孩子比较冷漠,有时,你甚至会有一种感觉:他们的感情之河好像干枯了似的。待人处事也少了那股子灵气,更多的是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浮躁。而诗的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不拘格套,但抒性灵。”“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这里的性灵就是指细腻平和的情感。诗能平和人的感情。改变人的气质。

1 一石激浪,拓展想象

想象是孩子们进行童诗创作的最重要的才能,他们在接触周围世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会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表现出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次写作题目是《风》,我问风是什么?会干什么?孩子们说:“风是妈妈的手,它轻轻地抚摸我的脸。”“风是爱看书的小娃娃,它不停地翻着我的书。…“春风是小剪刀,剪出了柳树的叶子。”“西北风是一群群小坏狼,把我的耳朵咬得痛痛的。”……这样无数次地形容,不要管他们所说的合不合理,只要情真就可以,总会有动人的句子出来沁人心脾。

2 创设情境,让诗情涌如泉

我们当前的文化课授课地点一般是室内,空间的单一呆板,使得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受到了限制,这不利于激发孩子的创作灵感,所以我设置的活动都比较有诗意,尽可能地让孩子们带一份诗心,到大自然与生活中去体验与观察。

比如开展的“秋天是怎样来的”的活动。带孩子们到校外去观察,他们兴奋极了,有的在田野里,有的在路边,有的在小河边进行观察。不一会儿他们带回诗句来了,他们说:“哗啦啦/清清的大河试了试嗓子/啊!秋天是唱着歌来的”“,沙沙沙,金黄的稻子在风中弯弯腰,啊!秋天是跳着舞来的”“嘀嘀嘀,满载瓜果的汽车在马路上奔跑/啊!秋天是开着汽车来的”……

3 捕捉诗情,让童诗处处开放

孩子常常用他们特有的新鲜角度,去看待每一刻来到他们身旁的人和事物。他们从不倦怠,好像生命的每一刻都在进行探险一般,充满未知和意外的欣喜。正因为如此他们不经意的童言童语,不经意的微笑都可以变成一首诗,他们的想法做法很多是即兴的,我们要善于及时捕捉他们的这些灵光。

三、建立展示和比较的舞台,激发和保持诗趣

1 设置展示交流的舞台

孩子们自选素材,构思、撰写,用诗表达自己的感受。诗作完成后,被推荐写得好的孩子上台,一个个自豪深情地读着,台下的孩子专注地听着,课堂上俨然开起了诗歇朗诵会。课后,择取优秀的诗作或张贴在教室作文园地上或刊登在校报上。更可以向刊物推荐,在更大的范围中得以展示交流。同时,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绩,这无疑会给他们极大的鼓舞。

2 提出要求,改变评价角度

写诗和写文章不同,在章法上我几于不作要求,三两行也可以,不要那些铺垫、陈述的语言,只要写出你自己的想象和发现。而孩子们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新奇的想象,这些又正是写诗所必需的,也就成全了,孩子们的热情。

其实,诗就睡在我们身边,只要多给孩子们一点时间,一点空间,还有一点阳光。愿童诗教学为孩子的自主写作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袁枚,随园诗话,昆仑出版社,2001年4月。

第8篇:有关春天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89-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可见,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的,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时,就会感觉清晰,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记忆牢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阅读教学,学生热情高,主动性强。可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阅读氛围

阅读环境的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来阅读的激情。教师要在学生常规的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我们班教室的一角,有一个充满童趣的读书园地“书海拾贝”。那里摆着几百册学生爱读的课外书籍,有《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皮皮鲁系列丛书》《小故事大道理》等。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随时在图书角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享受阅读的愉悦。在教室两侧墙壁有专为阅读开辟的栏目,如“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荐书目”、“我喜欢的词句”等内容。这些内容不定期地更换,源源不断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参考和引领,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散发着浓郁书香的环境之中,幼小的心灵饱受书香的浸透,浩瀚的书海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留恋往返的乐园。可见,良好的阅读环境创设能使学生的阅读由被动走向主动。

阅读心情的营造。阅读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成为一种逼迫,一种痛苦。“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催化剂。每一个学生都有被关爱和被认可的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并通过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和宽容的微笑去赏识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上的重要一份子。平时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让他们体会到参与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使学生乐于阅读。

二、设计巧妙有趣的导入过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1.问题式导入。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质疑,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如教学《石头书》这一课,抓住一个“石头怎么能做书呢?书上有什么内容?读懂它有什么用呢?”学生浮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引导,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

2.故事式导入。

故事总是会吸引孩子们。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故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讲述鸟儿的故事,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3.诗词式导入。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燕子》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感情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美丽的春景仿佛一幅幅画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这种情境中,学生阅读兴趣被激发,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

4.生活式导入。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都喜欢读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使学生带着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小露珠》这课,学生对生活中的小露珠有一定的认识,我提问:“你见过的小露珠吗?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够说出小露珠的外形特点。有了生活经验,学生更想了解文章是怎么描写小露珠的,阅读兴趣浓厚,教学过程流畅而有效。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分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分组,然后给各组一个任务或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讨论。教学《东方之珠》第25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借助图片、课前搜集的资料围绕对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全班交流,品味课文意境。这种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9篇:有关春天的诗句范文

一、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结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工具性又哪来人文性?我认为舍语文讲人文的教学是一种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教学。什么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都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和谐统一的课堂,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对于文中那些重要的词句、关键的语句,该抓的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玩味。记得我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这样设问:“作者为什么在初冬之夜走出户外?”学生自然会从作者心情等方面回答,老师适时地点拨“这是内因,有外因吗?”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顺理成章地引到对月色的描写上。然后问:“文中的哪个句子是描绘月色的?”“你喜欢这个句子吗?如果喜欢,请说说它好在哪里。”师生细读描写月色的句段,带领学生感悟作者想象的奇妙,品味作者修辞运用的精当,咂摸作者语言的神韵和魅力,进而拓展到了解我国古典诗歌中描绘“月”的诗句,进一步引领学生感悟汉语言文字、文学的博大与精深。在此基础上,就“月”的话题要求学生仿例造句,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这样,将感悟与训练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使学生在文本学习中得到提高。

二、注重将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结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对同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也说明解放教学思想,开放语文教学活动是必要的。的确,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让我们的课堂有了生机和活力,我执教七年级上册《春》时,在文本和活动的有效结合上进行了探索。我首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引生入境:“同学们,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的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接着,我让学生们回忆有关春天的优美诗作: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学生积极搜索记忆,直入文本。

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接着,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我配乐朗诵,要求学生想象文中的一个个场景画面。听读、朗读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境界和角色,引发了学生对美妙春天的共鸣,为理解文本打下了基础。之后锁定“美点赏读”,引导学生自选精彩语段,抓出文本重点进行赏读。我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结构、语言、修辞等多方面进行品味,归纳出自己的审美心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赏析结果,推荐几名同学在全班展示,师生点评,重在肯定。最后是“美点再读”,让学生再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深化对文本的体验,使感情有一定程度的升华。一系列活动使整个课堂大有“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势头,学生积极踊跃,课堂效果良好,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注重将探索和创新有效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这也是我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