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护理干预范文

心理护理干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护理干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护理干预

第1篇:心理护理干预范文

【关键词】胃癌;心理护理干预;心理状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82-02

胃癌[2]是长期困扰无数人的癌症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对胃癌的探讨研究逐渐深入,其研究领域已扩展到心理方面。胃癌患者因其治疗时间长导致焦虑急躁情绪频发,有的甚至产生抑郁症或者自杀。对这些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很必要,降低患者消极对待胃癌治疗的可能性,提高他们的生活和健康质量,针对这种情况,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胃癌患者40例,随机划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个体化、多方式的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的心理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39-81岁,平均(47.2±5.6)岁。对照组住院时间平均为12天,干预组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3.2天,其中,有15例在患者早期出现消化不良,腹泻,食欲不振等轻微现象,13例有出现反酸,上腹灼痛的现象,8例出现呕吐,上腹肿块等现象,其余4例有轻度贫血症状。56%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33%患有糖尿病,26%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两组患者在年龄,学历等其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对策

1.2.1 术前心理护理 对干预组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心理护理,①收集胃癌患者的所有住院以及治疗资料,对患者的病症有基本的了解,并进行基本评估。②护理人员多与患者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找出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持措施,对于患者对手术的疑虑要一一解释,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手术的开展。

1.2.2 术后心理护理 患者手术后可能情绪波动较大,①医护人员要开导安慰患者配合药物的服用以及相关检查的实施,患者若要唠叨或者,护理人员应保持耐心,仔细倾听病人,适时加以鼓励熏陶,让患者保持乐观心态。②采用认知行为疗法[3],主要是了解患者对胃癌的认知程度,聆听他们对胃癌的看法,对其中有误的理解进行纠正,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胃癌的相关知识,不要把癌症看的很可怕,同时要让患者充分清楚的了解自己的病情,一旦有不良反应立即告知医生,积极看到自己的病情,无条件配合医生的治疗。③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进行按摩,放松训练的时候不断劝说,帮助他们摆脱焦虑,不断加强对治疗的信心。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统计软件,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和干预组在手术前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两表的评估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干预组在手术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两表的评估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 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手术前SAS,SDS无明显差异,但是经过手术前和手术后两个时间段的心理护理干预之后,干预组的SAS,SDS明显下降,说明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胃癌患者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提高了患者配合治疗的水平。

普通的常规性的心理护理可能缺少对患者真正需求的关爱,对患者的心理不能准确把握,而实施有针对性精神上的安慰、支持、鼓励能让患者对自己和医生更有信心,对待胃癌的治疗也更加认真,同时,胃癌患者对于专业的胃癌知识缺乏了解,出现认知的偏差,这通过护理人员的详细讲解,可以帮助患者重建平稳心态,增强与病魔战斗的动力。

综上所述,给胃癌患者提供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影响因素,积极配合各方面的治疗,从而尽快恢复健康,发挥劳动能力,减轻家人负担,提高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Dai Xiaoyang (1),nursing psychology [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1998:128-130.

第2篇:心理护理干预范文

1.剖宫产患者的心里护理

剖宫产是以手术的方式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再勇敢的病人,当她面对手术时都会心有余悸,担心害怕是在所难免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症状。

1.1术前心理护理

1.1.1权威医生和护士与产妇术前交流。术前心理咨询应由权威医生和护士进行,向家属交代病情,阐明剖宫产分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对术程中母儿的安全性做肯定的保证,绝不应向病人交代什么千分之一的危险性。权威的咨询对病人获得的安慰极为重要。

1.1.2同类手术榜样作用。做过同类手术病人的信息,对术前病人的情绪影响较大,护士可有针对性的组织交流。病房护士还应介绍手术医生及护士的情况,在病人面前树立手术医生的威信,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这些心理上的准备,对控制术中出血量和预防术后感染都是非常重要的,并可使病人重视现实,稳定情绪,顺英医护计划。

1.2术中心理护理

1.2.1病人对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印象又很深,所以,手术室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蔽。

1.2.2病人也十分重视手术室医生和护士的举止言谈,无论医生和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和即将成为妈妈的欣慰感。手术室内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谈话的声音应轻柔和谐,应尽量减少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病人的一切不良刺激。

1.2.3 术中医生和护士都应注意产妇的情绪变化,如心理过程紧张时应及时安慰。尤其是胎儿娩出过程中,可能有一过性的不适,应适当安慰使其有心理准备,胎儿娩出后病人可能出现一系列紧张复杂的思想变化,应尽早平和病人的心理。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要张惶失措,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惧和紧张。

1.3剖宫产术后患者因不愿早期活动,易导致各种并发症,针对原因,进行了相应的护理干预,解除了影响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不利因素,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早期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3.2心理干预 根据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生理心理、文化等不同,分析了患者下床活动的相关因素,增加术前术后健康宣教,把早期下床活动的目的及重要性作为重点进行宣教的内容,消除其错误的认识。

1.3.3疼痛的干预 舒适无痛才能使患者保持一种平静安宁的精神状态,患者只有在不疼痛的状态下才能更好的配合治疗、护理。因此,应让患者取舒适的,通过交谈或音乐等办法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疼痛,也可适当给与止疼剂,让患者充分得到休息,从而尽早下床活动,取得主动配合。

1.3.4 饮食干预 指导患者尽早进食:术后6小时方可进流质饮食,禁食糖,奶及易产气的食物,肠蠕动恢复后可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加营养成分的摄入,恢复体力。

1.3.5 活动指导 协助患者早期活动。术后6小时后可在床上作曲腿活动,8小时可翻身。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采取仰卧、平卧交替位,帮助按摩双下肢,促进血液循环。24小时后可协助患者下床,进行床边活动,并亲自示范,增加患者的感性认识。

1.3.6管道护理 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尽量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避免因留置尿管造成感染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

2讨论

第3篇:心理护理干预范文

【关键词】老年抑郁症;心理护理;个性化;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127-01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精神卫生问题已日益引起重视。老年抑郁症是最常见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大多躯体慢性疾病缠身与抑郁心理交织,绝望不能自拔,有的病人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不易被察觉突出表现为情绪沮丧、悲伤、做事孤独感自我贬值,后果严重。

1 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科门诊,在2009年3月~2012年5月就医确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60~70岁,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亲人反复交谈,并结合抑郁症自评量表,进行心理状态评估。了解患者心理、生理、社会适应力、文化、家庭及个性特征等基本情况。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详见表1.

2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分析[1]

忧郁状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反应,有的老人主要是长期疾病缠身带来的病痛,影响了生活质量,同时内疚,长期拖累家人;有的老人因丧偶后痛苦和孤单;有的老人离退休后,一方面未做好离退休后的心理准备,缺乏爱好,另一方面经济收入减少,或家庭社会心理上受到压抑使老年人情绪低落、沮丧、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有的老年人伴有癔病和妄想,出现明显的睡眠障碍和躯体症状,加重抑郁症状,在此基础上,有的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及自责、自罪心理阴影,老年人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等会受到老年群体不良情绪影响与感染,与消极厌世的意识产生共鸣,有的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3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2]

3.1做好离退休计划和心理准备,离退休前可做好妥善计划,如经济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和对保健方面的预先策划,以及对配偶的生活照顾等,一般在离退休后6个月就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仍有不能适应的,如突然失去日常工作及社会职能的老人,尤其又没有伴侣的,可以去做些感兴趣的事,或参加适应老年人的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让他们在活动中愉悦心情,体会生活乐趣。

3.2 老年人积极自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老年人必须自我克制依赖心理,把一切离退休后的生活寄希望于政府、单位的抚养和子女的照顾,应面对现实积极学习自我照顾与自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正当事宜的兴趣和嗜好,来充实晚年的寂寞生活,或预计一份轻便的工作使自己退休后仍有轻松有趣的工作及固定的报酬,在生活上可获得安全感,免去寂寞无聊,而工作的成果又是一个安慰。实现了精神上需要的满足,生活的充实、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防止心理老化空虚和无聊。

3.3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宣泄,尽可能让患者倾诉痛苦和烦恼,释放内心压力,对患者诉说的痛苦应表示认同和接受,在患者倾诉过程中分析患者的心理和行为以便有的放矢做好心理疏导,对因丧偶者、亲人去世或患不治之症等突发事件而悲痛欲绝者,要让患者尽情发泄,诉说甚至痛哭流涕,均不加以劝阻,等患者心情稍平静后,再给予疏导,鼓励他们面对现实尽快走出痛苦的阴影,激发他们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对有文化、自卑、自责较严重,性格内向者不轻易披露自己心理矛盾的,可引导他们以日记的方式将自己心理矛盾和痛苦宣泄,挖掘出来,从日记中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再运用认知领悟的心理疗法疏导、分析、说服、化解心理冲突。

3.4 自杀危机干预,有自杀动机和行为的患者,应深入了解病史和现有的心理状况,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内心感受,给患者提供宣泄机会,摆脱恶劣的心境[3],对暴露出轻生的念头的要有放矢地调解,同时对家属强调安全、保护和给予关爱,消除患者悲观厌世情绪,唤起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珍惜生命。

3.5家庭的支持和随访,患者在治疗期间,护士要与患者家庭 建立联系,了解其病情和心理状况及抑郁症服药效果,引导家庭成员给患者支持、关心、体贴,做到不歧视、不抱怨,对反映患者心理问题的电话、咨询要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

4总结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是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潜在的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的疾病,及时有的放矢地、有效地心理护理,不但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同时对促进老年抑郁症的康复起着更要作用。特别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实施不同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与心理干预,使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避免了自杀行为,解除了心理痛苦走出孤独,重建自尊、自信,重新适应社会,树立战胜生活难题的勇气。实践证明,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与心理干预是有效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易建法,杨丹燕.实用心理医学全书,第2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12.

第4篇:心理护理干预范文

【关键词】 肝硬化; 心理干预; 临床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7.0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87-02

肝硬化在现代临床上是常见的一种慢性肝病,该疾病主要是由于多种发病因素导致患者疾病反复而引起肝脏弥漫性损伤,造成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出现增生情况,肝脏逐渐出现变化,最终导致肝硬化发生。对于该疾病而言,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色暗沉、恶心呕吐及腹水与消化道出血,不但对患者身体健康具有严重影响,同时会对患者心理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该疾病治疗过程中,除常规护理之后,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十分必要。本文选择2015年4月-2016年8月曾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患者124例,分别给予其常规护理与心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有研究对象均为2015年4月-2016年8月曾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患者124例,分别以观察组与对照组表示。对照组患者62例,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45~68岁,平均(56.8±2.8)岁;观察组患者62例,男32例,女30例,年龄44~66岁,平均(55.6±2.6)岁。两组患者年龄及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其常规护理,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情观察,即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患者意识及情绪所发生变化;对于情绪不稳定患者,以约束带或其它相关保护措施给予防护,避免发生坠床情况;对患者实施饮食指导,告知患者勿食用粗糙食物或者过硬食物,告知其多食用蛋白及维生素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低食物;对患者机体内电解质失衡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对给予患者利尿剂之后其尿量变化情况密切注意。

观察组中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其心理干预,其具体护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入院心理护理。在患者进入医院之后,护理人员应当将医院内部环境及相关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介绍,以便能够使患者消除恐惧感及陌生感,从而使其心理应激能够得以有效减轻,同时,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诚恳进行交谈,在交谈过程中注意保持亲切态度,运用适当语言,将肝硬化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说明,对于患者内心感受应当耐心倾听,以便能够对其身心不适原因了解清楚,在该过程中要给予患者充分暗示及支持,对患者提供帮助,使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使其所存在心理障碍得以有效消除,使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保持积极愉悦状态[1]。(2)环境护理。对于肝硬化患者而言,应当使其病房内环境保持良好通风,并且应当保持适当温度及湿度,可根据患者不同喜好,在病房内播放一定音乐,同时也可种植一定小型绿色植物,并且在病房内应当定期进行消毒,另外,对于床单及被褥应当定期进行更换,从而防止患者出现感染情况,减少并发症发生率。(3)健康宣教。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对不同患者不同情况进行分析,依据患者疾病不同程度及文化水平,就肝硬化疾病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将疾病进展过程向患者说明,并且要告知患者发病原因及相关治疗方法,同时应当使患者能够了解心理因素与疾病之间所存在关系,从而使患者对于该疾病能够加强认识,使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提高其依从性[2-3]。(4)心理护理技巧。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应当注意将尊重患者作为前提,在护理工作中应当将人性化护理思想充分体现出来,护理人员需与患者之间建立起信任、平等关系,在对患者进行宣教及解答患者问题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语言,对于患者疾病、生活及心理状态等各个方面应当做到主动关心,从而使患者能够充分信任护理人员,使其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能够得以提高,从而使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能够得以提升。(5)患者家属宣教及支持。在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除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之外,还应当注意对患者家属加强健康宣教,向患者家属说明家庭支持能够使患者感受到温暖及关爱,可使其悲观情绪消除,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树立信心,对患者兴趣培养十分有利,并且对患者疾病治疗十分有利[4-5]。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疗效判定标准: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其肝脾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小,且无叩击痛及触痛,肝功能及白蛋白等指标显示均符合标准,则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其肝脾有所缩小,缩小程度达到1/3,超声检查显示腹水明显减少,则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相比于治疗前未发生任何缓解,其肝功能指标未发生明显改变,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对患者住院时间及心理状态变化情况进行观察。(3)对患者护理满意率进行调查,将患者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等级,满意率=(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患者为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10.5±1.5)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20.5±3.5)d,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SAS评分及SDS评分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观察组中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6.8%,对照组患者为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肝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肝硬化患者而言,大部分均无法彻底治愈,导致在该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均缺乏信心,并且有恐惧、担心心理存在,这对该疾病临床治疗十分不利。对于肝硬化患者而言,其病情通常都比较复杂,很容易反复发作,并且该疾病病程通常都比较长,导致很多患者有不良情绪存在,因此在肝硬化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心理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6]。

在肝硬化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除给予患者有效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之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应当给予患者有效心理干预,从而使患者能够对该疾病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并且了解相关临床治疗方法,从而使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增强信心。在心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从而能够对患者想法及所存在困惑充分了解,进而给予患者一定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当充分关心及爱护患者,并且应当与患者家属共同努力,从而给予患者有效心理干预,利用亲情及关心使患者消除其所存在的一些负面心理,从而使患者能够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较好心态,使其治疗依从性能够得以提高,从而能够积极接受临床治疗。另外,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使患者负面情绪得以有效缓解,使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此外,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能够更好了解疾病,使其护理意识能够得以增强,有助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树立信心,从而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提高临床效果,并且能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7-8]。

综上所述,在肝硬化患者护理中实施心理干预可得到理想效果,可提高临床护理有效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并且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同时能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影.护理干预在32例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4(22):1975-1976.

[2]郭丽红.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1(30):144-145.

[3]马海利.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以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29(18):263-265.

[4]罗菁B.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16,9(18):125-126.

[5]蔡涛.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0):108-109.

[6]郑晶.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9(26):688-689.

[7]韩立燕.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的应用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11(28):236-237.

第5篇:心理护理干预范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1.084

先兆流产的临床特征具有典型性, 产妇在妊娠28周之前, 会出现下腹疼痛、阴道流血、胎膜不破等症状, 这些症状均会引发产妇发生流产现象, 给产妇的心理及生理均带来伤害[1-6]。产妇在得知自身存在的先兆流产后, 往往会出现极度的悲伤情绪, 产妇心理受到严重打击, 这对产妇及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影响[7-12]。对此, 为使先兆流产产妇情绪得到稳定, 提高临床保胎率, 本文择选本院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所收治的400例先兆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对所选部分患者开展临床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现将详细医学报告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所收治的400例先兆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探究组与对照组, 各200例。对照组年龄20~37岁, 初产妇156例, 经产妇44例, 孕周5~20周;探究组年龄20~38岁, 初产妇158例, 经产妇42例, 孕周5~20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确诊为先兆流产时, 对所选患者采用粗绒毛膜性腺素针和黄体酮针进行治疗, 并对两组患者开展不同的临床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先兆流产护理措施, 护理内容包括:病情对症护理、用药护理、生活护理等。探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护理措施包括:①认知护理。部分先兆流产患者在文化程度上有一定基础, 日常只需通过阅读健康手册或相关书籍即可对自身状况有所了解, 还有部分患者会通过各种途径以道听途说的方式了解自身状况, 但是对先兆流产还是缺乏专业且全面的系统知识, 无法做到完全了解, 使得患者无法正确客观的看待先兆流产, 从而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 这使得患者出现自暴自弃、自责等心理, 使得产妇对临床治疗失去信心。对此,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开展认知护理, 将先兆流产的各个知识及病发机制进行讲解, 将各个临床用药事项和饮食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介绍以往成功保胎的案例, 让患者树立良好信心接受治疗。②心理干预护理。产妇在得知自身存在先兆流产特征后, 普遍会出现极大的情绪波动现象, 对家庭及伴侣产生自责感, 从而出现系列的恐慌、抑郁以及不配合临床治疗等现象, 这对患者的后期分娩结局来说会带来直接影响。对此, 护理人员需积极引导患者走出阴影, 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 以鼓励的语言让患者正确看待自身病情, 放松心灵, 消除紧张感, 让患者积极配合医护工作的展开, 对患者给予关怀, 使患者对生活充满希望。③行为干预护理。先兆流产患者在妊娠期会出现下腹疼痛症状, 此时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采取正确的姿势, 一般以屈卧位为主, 此时产妇因小腹疼痛会出现十分痛苦的症状, 护理人员可陪伴在患者身旁, 握住患者手指导产妇保持肌肉放松, 心理消除负面情绪, 以规律的深呼吸的方式降低疼痛感, 并为产妇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 日常指导产妇进行适当的锻炼, 如散步, 提高产妇身体抵抗力, 使流程几率得到降低。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保胎成功率以及住院时间进行统计, 并将所得结果进行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临床结果统计得出, 对照组患者的保胎成功率为86.00%, 探究组患者的保胎成功率为97.50%, 探究组保胎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第6篇:心理护理干预范文

[关键词]初产妇;分娩;心理护理;疼痛;焦虑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2-95-03

分娩过程中子宫强烈收缩导致分娩疼痛是初产妇分娩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症状,同时初产妇因缺乏分娩经验,以及因惧怕疼痛、担心分娩能否顺利等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严重者甚至影响产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加强产妇的心理护理干预,对于减轻分娩疼痛,缓解产妇的焦虑、紧张心理,促使胎儿顺利娩出具有重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为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00例,身体健康,无精神疾病,均经B超检查为单胎,无流产、早产、不孕不育等影响产妇正常分娩的病史;孕妇年龄19~36岁,平均(27.2±5.9)岁,孕周37~42周,平均(27.5±4.2)岁。将100例自然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两组入选产妇在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着重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产前心理护理 产妇入院之后,护理人员主动与产妇沟通,以减轻其内心的陌生感。为产妇创造温馨、舒适的环境,以减轻产妇焦虑、紧张的心理,增加其分娩的信心。与产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其表述,接受产妇表达疼痛或者不舒适的感觉。

1.2.2第一产程心理护理 进入第一产程时,多数产妇对阵发性宫缩痛难以忍受,护理人员应做到尊重、同情、关心她们,允许她们按自己的方式发泄、释放压力,同时告知产妇哭闹及尖叫过多会增加体能消耗,导致宫缩乏力,产程过长。助产士应认真观察产妇宫缩的规律,宫缩期通过听轻音乐转移注意力及配合拉玛泽呼吸法指导产妇尽量放松。当产妇出现明显的紧张和恐惧感时,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1.2.3第二产程心理护理 第二产程中剧烈的疼痛引起产妇的各种生理、心理障碍,严重的甚至影响宫缩,导致产程时间延长。因此,助产士应时刻陪伴产妇左右,宫缩时指导产妇屏气用力,并给予鼓励和表扬,宫缩间歇期指导产妇放松休息,并告知其努力后的进步。避免产妇情绪激动,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和减少体力消耗。

1.2.4第三产程心理护理 胎儿娩出后,护理人员以亲切和蔼的语气及时告知分娩过程顺利,使用赞美的语句为其描述新生儿的状态,使产妇尽快忘掉分娩时的疼痛,对分娩结果感到安心和满意。大部分初产妇分娩后已非常虚弱,嘱其绝对卧床休息,协助产妇和新生儿进行皮肤接触和早吸吮。

1.2.5产后心理护理 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以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帮助产妇尽早适应母亲的角色,增强做母亲的幸福感和信心。指导产妇做好产褥期保健,注意营养的合理摄入,保证身体早日恢复。

1.3评价指标

1.3.1产妇疼痛程度评价 分为4级,无痛为产妇无疼痛感觉或稍有不适;轻度疼痛为腰腹部轻微酸胀痛,但不影响休息;中度疼痛为腰腹部明显疼痛,但可以忍受,伴有出汗及呼吸急促,睡眠受到影响;重度疼痛为腰腹部疼痛强烈,无法忍受,伴有喊叫。

1.3.2产妇焦虑心理评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的焦虑心理。SAS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标准总分50分,得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分析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产妇疼痛程度评价比较

心理干预组轻度疼痛比率高,重度疼痛比率低,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产妇焦虑心理评价比较

心理干预组干预后SAS评分(39.22±7.35)分,对照组干预后SAS评分(41.64±8.11)分,分别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分娩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初产妇由于对分娩知识缺乏了解,产前常出现焦虑、紧张等心理,而紧张、焦虑可刺激机体儿茶酚胺的分泌,导致子宫收缩乏力,使产程延长。焦虑、紧张、恐惧等使产妇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增加、肌肉紧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痛阈下降,疼痛增加,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而缺乏自然分娩的自信心。心理护理干预是指护理人员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从而减少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及行为意识。在分娩过程中有效地对产妇进行心理干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产妇的紧张焦虑心理,从而使产妇以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行分娩,有效地降低了产妇的疼痛程度,从而有效的达到降低患者疼痛程度的目的,使其顺利完成分娩全过程。

第7篇:心理护理干预范文

【关键词】患儿输液;心理护理;常规护理;临床疗效

婴幼儿由于免疫力低下,常常会发生感冒,发热等各种疾病,而输液作为一种常规治疗手段被广泛地用于婴幼儿的疾病治疗中。但是婴幼儿到达输液室后,往往会因为环境的陌生以及对打针的恐惧而表现得相当不配合,常导致输液进行不顺利[1]。我院此次针对在我院输液治疗的154例患儿开展研究,通过对比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对幼儿的影响来探究心理护理对患儿输液的临床疗效,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现将研究过程与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期间在我院门诊输液的患儿154例,其中年龄最大为9岁,最小为1岁,平均年龄为(4.5±3.4)岁。各年龄段的患儿人数分别为1-3岁54人,4-6岁63人,7岁以上为37人。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心理护理干预组(n=84)与常规护理干预组(n=70)两组,两组患儿排除其他危重疾病,并使分组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试验方法对两组患儿均采取观察法,通过观察对比常规护理干预组与心理护理干预组患儿在输液过程中的配合度,精神状态以及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根据结果来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在患儿输液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与影响。

1.3心理护理

1.3.1心理护理的定义心理护理主要是指我们的护理工作者通过对患者的接触,用自身的言语以及行动来感染与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以一个良好的,积极地心态来战胜疾病。

1.3.2心理护理干预的措施[2]就本次研究而言,由于我们的研究的是婴幼儿在输液过程中的表现,所以在心理护理干预上应做到:①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护士应该以一个和蔼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并且通过言语沟通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护士可以事先从患儿父母处了解到患儿的兴趣爱好,并通过与之谈论其感兴趣的人或事来弱化其对输液的关注度。②诱导与暗示疗法,由于患儿年龄小,想象力丰富,护士可以诱导并暗示患儿是个勇敢的人,使其自身放松可有助于输液治疗的进行。③娱乐疗法,根据每个患儿不同的性格特点,护士可以通过玩具或听音乐等娱乐方式使患儿感到愉快与放松,同时也可加速患儿对输液室这个新环境的接纳,从而可以缓解输液过程中的不适感与疼痛感。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第8篇:心理护理干预范文

【关键词】 增强CT检查 检查前用药护理 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57-01

当前,医学影像学发展较为迅速,开展增强CT检查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CT的检查工作中。但是,有的患者对接受增强CT检查存在着紧张和恐惧的等不良的心理,影响检查的效果,甚至会发生不良反应,因此CT室医护人员,需要做好检查前的用药心理分析和心理的护理,通过对患者加大关心与帮助及有效的沟通,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确保检查效果[1]。本文你通过对我院200例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检查的200例增强CT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传统组和干预组,其中传统组和干预组各有患者100例,其中传统组患者有男性48例,有女性患者52例,患者的年龄在9岁至81岁,其中有头颅病例7例,有腹部病例共82例,还有胸部病例患者9例,另有2例其他病例。干预组患者有男性47例,有女性患者53例,患者的年龄在8岁至79岁,其中头颅病例患者6例,有腹部病例患者共81例,还有胸部病例患者8例,另有5例其他病例。

1.2 方法

选取200例增强CT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传统组和干预组,各有患者100例,其中传统组患者按照传统护理模式进行增强CT检查的用药;而干预组患者接受增强CT检查用药之前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并对照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 心理分析

接受增强CT检查的患者大多存在些不良心理,一是紧张和忧虑心理。此类状态在接受增强CT检查的患者中普遍存在,由于患者对增强检查所用的药物不了解,对其安全性具有顾虑,对于药物对身体的有害程度和价格心存很大的疑问。需要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恰当解释,消除顾虑。二是恐惧和焦虑心理。这类患者接受复杂的增强检查时,担心自己的病情到了特别严重的状态,急于想得知检查结果。这就需要医护工作者及时的解释患者用药的必要性,讲解药物的安全性,争取患者的配合,并劝慰其耐心等最终的检查报告。

1.2.2 不良生理反应

心血管系统发生改变:主要有情绪改变引起,刺激患者的交感神经以及肾上腺系统,患者的心跳速度加快,血压出现升高。患者呼吸系统发生改变:患者的呼吸不断的加深、加快。患者皮肤发生改变:手脚冰冷或者出湿冷汗及肌肉震颤。以上改变都将影响结果。

1.2.3 心理干预方法

做好护理干预,首先要建立起较好的医患关系及护患关系。在对患者开展护理时,要主动热情,确保语言温柔亲切,对待患者态度要认真和蔼,提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安全感。要多关心、常安慰患者,稳定情绪,使患者了解CT检查基本程序,确保精神愉快接受检查。要经常和或者的家属进行沟通,家属是患者的精神支柱和心理的依靠,通过沟通家属,掌握患者心理的状态和社会、家庭背景,对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疏导与帮助。这就要求CT室的医护人员不单要具备较为高尚医德以及娴熟技术,还需要具备护理技巧和心理学以及伦理学等知识。

检查之前,患者有些会表现的紧张,常出现刺激高敏感,要求护士静脉穿刺时保证动作的轻柔,力求一针见血,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要做好患者用药之前心理的护理干预:对于接受增强CT检查患者需要碘的静脉推注,医院规定用药前,家属和患者需要在《含碘造影告知单》上签字。此时患者和家属会担心检查的安全性,或者对疾病产生过分的担忧。要求医护人员要做好相关解释工作,营造安全舒适检查的环境,有条不紊的准备药品及器械等。对于患者患有严重的高血压或者是心脏病时,在接受检查前需要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行皮试时要留意观察患者情况,舒缓患者的情绪,避免患者因紧张出现一些假阳性的反应,确保增强CT检查患者顺利接受检查。检查的过程中再次推注药物需要再次的询问有无不适感,并注意观察患者的不适感。身体发热基本为正常的反应,如有恶心等过敏反应可以引导做深呼吸,出现呼吸困难、寒战等不适应时要向医护工作者报告。无不适情况不随便停机,避免延误检查时机。

要做好检查的解释工作,由于CT增强检查为特殊检查,一般患者对该类检查较为陌生,导致患者可能心存疑问而不能配合检查。扫描时,患者移动身体或配合不好,容易造成影像的模糊,影响诊断[2 ]。医护人员要对检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解释,使患者掌握基本的辐射相关知识,舒缓心情,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顾虑。

2 结果

经过对照检查,干预组患者通过接受有效护理和沟通及心理干预,经过有的放矢的工作,患者均保持状态接受了增强CT 的检查,全部成功,检查的效果令人满意。而传统组患者由于部分患者的紧张情绪,配合不到位,有3例患者检查失败,另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3 结论

通过研究证实,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接受增强CT检查时的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检查,效果较好,建议临床推广应用。其中干预组患者通过接受有效护理和沟通及心理干预,经过有的放矢的工作,患者均保持状态接受了增强CT 的检查,全部成功,检查的效果令人满意。而传统组患者由于部分患者的紧张情绪,配合不到位,有3例患者检查失败,另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建立起较好的医患关系以及护患关系非常重要,在行增强CT检查时,对于患者的焦虑和恐惧以及紧张等情绪通过心理的分析和生理护理干预,消除患者的及其家属的担心,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确保提高患者检查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心理护理干预范文

【关键词】心理护理;个体化;手术室;耐受性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19―01

对于麻醉风险的恐惧及对治疗结果的担心,常使患者产生一些焦虑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降低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增加其对手术后疼痛的敏感性,本文将对我院数前心理护理干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到十二月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男性130例,女性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年龄二十岁到六十岁,平均年龄三十七岁,观察组二十五岁到六十五岁,平均年龄四十二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

方法:患者入院后,由分管责任护士对其实施护理,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一般护理和心理干预护理。针对一对一的个性原则。干预方案包括心理诊断,通过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情绪和行为存在的问题,如焦虑、恐惧、缺乏信心,通过安慰、心理暗示和沟通让患者消除这些情绪,指导其改变不合理的想法 ,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其次是对患者进行放松治疗,让患者放松心情,保持病房安静,播放舒缓的音乐,让患者放松,减轻疼痛感。

2 结果:两组情况如下

3讨论:手术是临床上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一直以来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疾病的困扰,挽救患者的宝贵生命【2】,手术又会对患者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理活动。麻醉产生的风险及手术治疗的不确定性,对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可产生焦虑行为,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及睡眠质量差等【3】,而对患者适当的术前心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让患者对手术操作过程和麻醉都有基本的了解。患者可以最快的适应环境使心理和生理状态调整到最好【4】,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

综上所述,术前对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焦虑情绪,可以平稳患者的血压,提高手术的耐受性和手术的成功率,降低疼痛的敏感性,有利于缓解心理和生理的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秀红,陈宗宪,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重庆医学,2007,36(8):757

[2] 李艳,舒适护理在手术室围手术期干预措施的疗效观察,当代医学,2010,16(3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