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范文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第1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范文

屠格涅夫、左拉、都德、都已来到福楼拜的家里了。这时,门铃响了,福楼拜立刻把桌上的东西遮了起来,然后亲自去开门,这回这位客人的老师福楼拜感到非常惊讶,原来是莫泊桑,几年未见的师生亲热得拥抱起来。

福楼拜把莫泊桑带进客厅,全厅的人都非常热情地向莫泊桑问候,当然作为晚辈的莫泊桑也有礼貌的回敬了。

屠格涅夫严肃地对莫泊桑说:“你想知道我的创作经验吗?那就是把手伸入人类生活的深处吧!人人都在生活,但是只有少数人熟悉生活,只要你抓住他,他就会饶有趣味。哈哈!这是歌德说的,不过用这句话来勉励你非常合适。”左拉接过来平静温和得说:“我认为,巴尔扎克、斯汤达等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家写的作品把自己的个性与要描绘的人物和事物的个性熔铸在一起,因而热情激动。”莫泊桑微笑的点点头。福楼拜亲切地向莫泊桑说:“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才气。在你带给我的东西里面表明着某些聪明。但是,年轻人,你永远不要忘记,照布封的说法,才气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你努力干吧!”莫泊桑认真地听着。

第2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范文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怎样贯彻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关键在于课堂上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因为初中语文虽很枯燥、单调、乏味,但内容广阔、体裁丰富多样、语言鲜活明捷、作家风格参差不齐,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靠教师的简单灌输,更重要的需要师生的互动、合作参与,是对学生的美好熏陶,情感的滋养,是让学生的思想长上翅膀的追求。是师生之间共同的感悟体验。

一次去听公开课,讲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课堂上老师首先播放了父亲背影图片,然后老师讲了自己与父亲的亲身经历,感人肺腑。然后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倾听。再提出问题,学生一下子活跃了,学生们在很惬意的课堂氛围中进入了角色,整堂课在愉快、轻松中结束了。我感到了从没有过的轻松。

从此,我也慢慢实践。在学习说明文《苏州园林》时,我也尝到了语文课堂的乐趣。本文情文并茂地介绍了园林建筑的成就与布局。说明了苏州近200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以往将此类说明文,总是一灌到底,注重串讲,并注重讲解说明文的方法,如今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预习前让学生以自己的爱好读懂文本,并找出问题。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找出的疑问远远超出我的预料,对于苏州园林的整体布局孩子们迎刃而解,对不对称、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等特点借助多媒体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课堂总是死气沉沉,如今我从孩子们的跃跃欲试的表情中感到了语文教学的快乐,看到了孩子们的生机。

因此,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只有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培养质疑问难的意识

在课堂上,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悟”,前提是:思考、质疑。学生只有产生适度的焦虑感,才会使课堂提问效率最大化,而随意点名才能使每个学生注意高度集中,尤其要注重班上的双差生,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错时,老师及时引导点拨,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提问一定要有针对性,课堂教学中问题,不仅要切合文本,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认知特点。设置的问题或调动学生的感情体验,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本;或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语境去锻炼思维;或能促进学生运用积累去品味语言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备好课的同时要备好学生,还要切入技巧,否则会影响课堂学习效率。不同的课文,问题的切入要有不同的要求。因学生因课文而异。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切入点因放在激发学生主动利用文本揣摩人物形象上。“福楼拜家星期天来了那些人”这就不新颖又缺少思考力度,如果从“根据文中莫泊桑的叙述,你能把插图上的人对号入座吗?说明理由”切入,就会把学生的阅读、探究欲望激发出来,从而学生从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和性格入手,分析人物,达到全面把握人物的目的,从而达到课堂优化。课堂讨论、交流环节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分组搭配,优差生组合,以优带差,相互学习,因此教师设计问题一定要有科学性,引导要及时,用眼神、手势、语言间接或直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三、课题导入要有活力

第3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范文

关键词:鉴赏 名著 方法

什么是名著呢?名著是一本这样的书——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瞬间,都能让你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名著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为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但是我们应该怎样去欣赏名著呢?

一、我们应该关注情节

鉴赏故事情节应以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以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为例,文中的一系列对孔乙己的描写,惟妙惟肖地呈现了孔乙己这一封建呆板的形象,文中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围的人嘲笑他,与他争辩的情节,正是要表现孔乙己迂腐的形象。孔乙己教“我”写“茴”字的四种写法和分豆给孩子们吃的情节,又是为了表现孔乙己的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后爬着到酒店喝酒,又谎称腿是跌断的,这些情节都表现他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和爱面子的弱点。因此,把握故事情节,能够让我们更容易读懂这篇名文。

一般来说,故事情节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整部作品的情节线索。找到了这条贯穿整部作品的线索,便相当于把握了整个故事。这对鉴赏情节来说,是关键的首要任务。例如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因此尽管彼此感觉相同,但一个选择的是深隐内心,而另一个却是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使情节和人物均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也为“木石前盟”的巧妙安排做了铺垫。

二、分析人物也是关键,它与情节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在《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他的身上。但是,雨果塑造的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丑八怪”,他赋予了卡西莫多一种独特的“美丽”,一种隐含的内在美。虽然卡西莫多的外貌丑陋,但是他的内心却是高尚的。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艾丝美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在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无微不至地照顾艾丝美拉达。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副主教膨胀的私欲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雨果通过这样对比,使主人公截然相反的两种性格更加凸显,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同时,这种“表里不一”的缺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着的不足——卡西莫多的“美丽”根本不为人所认识。难怪卡西莫多会在钟楼上绝望地疾呼“天厌弃啊!人就只应该外表好看啊”。又如,巴金笔下《家》里面的人物之一——觉新,他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成就了他在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性格特征。他思想进步,行为陈旧,既是封建秩序的“帮凶”,又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觉新生长在这样的封建大家庭中,首先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觉新的性格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造就了他的悲哀。同时,他也是软弱的,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虽然他有接受先进的文化思潮,但在复杂的家庭背景下,作为长子的他不得不遵循封建传统思想所框定的原则——以孝为先。也正是由于这一点,酿成了一出出的惨剧,造成他痛苦的一生。两大文学家的笔墨下,赋予了人物以独特的个性。可见,人物的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人物的性格也为命运做了一个假设,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阅读。

三、把握作品的主题

《红楼梦》这本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在19世纪,巴尔扎克曾写下了一部旷世名作——《欧也妮·葛朗台》,文中描写的是一个既充满罪恶又充满活力,既腐败而又正在向前发展的社会。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得势而席卷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潮,已严重扭曲人类的灵魂,成为当代社会的痼疾。因此,当我们了解了主题之后,对于名著的鉴赏就更得心应手了,便能有一个新的认识。

四、阅读名著时,要特别注意各个情节的环境描写

在《家》一书中,开篇便是肆虐的风雪夹着寒意逼来,巴金以一幅日暮风雪图振起全文,用大写意的笔法奠定了这个家族悲剧故事的苍凉基调。那些风雪仿佛就是专横冷酷、狂妄自大、任意摆弄弱小者的封建专制势力的化身,给人一种不祥的感觉。对于高公馆的描写也似乎给人物的命运抹上了一层色彩,昭示了人物的结局。而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文章中,从“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这一环境描写反衬出福楼拜这一文学家对于当时人们的吸引,包括福楼拜高深的文字造诣,通过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文章的气氛,又可以起到暗喻的作用。由此可见,环境描写所起的重要作用。

所以,阅读名著时,我们应该学会理清思路,从领悟名著的逼真之美、丰厚之美、认识之美中领悟名著的真正内涵,从阅读名著中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可以从名著阅读中得到乐趣。我相信,一部名著,一旦我们真正地读进去了,它就会把我们带到更高的境界中去。

参考文献:

[1]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海林.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几点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03(6).

[5]李儒大.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研究综述.当代教育论坛,2007(7).

第4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范文

让学生走进 “作业超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然也是作业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应该让他们从“统一作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权自我选择作业方法、自我安排作业内容、自我设计作业形式,让他们的个性在自主作业的舞台上飞扬。比如:开设“作业超市”让学生在“作业超市”里自由选择。认知性作业、能力性作业、智力性作业、批判性作业、听辩训练、抄写、朗读、口语交际、写作构建起“作业超市”,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自由选择。即使是同一内容的题目也应分出层次,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开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找()住了。分三个层次的要求: A所填的词句,可以全部选用课文中的。B所填的词句可以一部分是课文中的,一部分是自己填;C所填的词句全是自己想出来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

营造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沟通无障碍。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所以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经常询问学生对自己的教学的感受。蹲下来听一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一评课,对我们应该很有好处。学生经常问我老师你能读读吗,老师你能背下来吗?刚开始时我觉得不自然,可时间长了,就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了。反而对我的背功大有帮助。还真得感谢这帮孩子们。

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在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激发学生从课本插图入手,通过自己读,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让他们自己从课文中找证据,分析出图上的人物的身份。大家的思维活跃,不断碰撞出火花,甚至有的挣的面红耳赤。有的同学认为文中出现了四位作家,有的则认为是五位。确定后面站着的是漠伯桑后,我给其余作家标上代号(按从右至左顺序) A、B、C、D,给大家时间,根据文中的描写,找一找文中的作家各是谁?学生说出各自答案,意见出现分歧。有的同学认为A是福楼拜,书上说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风帆”。而A的衣服就鼓了起来,如同风帆一样。有的学生说也可能是屠格涅夫“高卢式的大胡子”是八字胡。另一个学生说不可能,D是屠格涅夫。因为书上说屠格涅夫是“仰坐在沙发上”,所以D是屠格涅夫四、

第5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范文

教师要在堂上处理学生的回答,我认为须练就三种功夫:一是赞;二是耐;三是引。

一、赞

正确的回答乃至新颖的回答,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是学生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当给予热情的肯定和赞许,特别是很少举手发言的学生,要鼓励大胆的发言;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答对了,即便是比较容易的问题,也要鼓励。上学期上《孙权劝学》一文,我开展了一次语文活动,就是以四人小组的学习方式分角色朗读,并在读中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他们分别扮演孙权、吕蒙、鲁肃,余下一个读叙述性语言。在检查活动效果时,第八组一位姓黄的男生不仅读得有模有样,而且还说出点意思,我与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接下来的课,他显得特别认真。当然,赞语应该要实事求是,作出的评价也要适当,用语也要加以选择,在对学生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切不能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等而让赞语变成随意奉送的廉价的赞扬。

二、耐

这种功夫特别重要,如果这种功夫欠缺,一见学生答不上来,就忙着说:“坐下去,听我讲!”这样就会给学生心理上以很大的打击,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也就更难打开。我们都深知,现代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解,是非能自辩,理论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在课堂上我常遇到这种情况,备课时所设计的问题要么没有侧重,要么就较为深奥,高估了学生,总认为这不难,那也易,故不时会“冷场”。每遇到这些,我心不急,气不燥,对有些问题予以调整,对较深的问题进行分解,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我从旁适时点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教《醉翁亭记》第三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段共写了哪几件事?写滁人游与太守“乐”有什么关系?备课时我认为这个问题不会有什么难度,结果却在意料之外。为了减轻学生回答的难度,我把第一个问题分解成:同学们想想,这一段共有几个句子?看每个句子的结句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读,边读边思考,在读中寻答案(自解)。至于第二大问,我首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再回到课文,学生很快就明白到:滁州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其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醉是表象,乐是本质。醉翁之意,本质在于与民同乐,这也正是他的政治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尤其要变成为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课堂上遇到学生答不上时,一定要有耐心,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同时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三、引

引功就是诱导的功夫,用一句话,“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遇到不同意见,需训练发散思维的,宜组织讨论;需求同思维,宜明确肯定正确意见,再探究一个“为什么”。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在分析讨论三位拜访者与福楼拜的性格特点的同时,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福楼拜作为最突出的人来写?这样学生会从作者的角度、从四位人物的描写中深入探讨下去。

遇到肤浅的回答,宜引导学生往纵深方面挖掘。如教《孔乙己》一文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周围的看客对孔乙己这么一个苦人的嘲笑、挖苦说明了什么?”学生答:“说明周围看客没有怜悯之心。”我便让学生再想一想:“周围的人生来就是这样冷酷无情吗?”让学生往深处挖出社会制度的根源。

第6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范文

一、从教材中提取写作素材

在日常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字词句章的同时,教师更应引导学生提取教材中的经典素材,并进行归类。

如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积累事实论据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新旧教材中总结提炼名人事例,为各方面论点提供论据。如写以奋斗、追求为论题的文章,可以选用如下论据:《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用不懈的追求战胜耳疾和贫困,成为音乐巨人;《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用近五十年时间致力于科学研究,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即使经受着失去丈夫的痛苦,也没有放弃对科学的追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他用生命捍卫对正义的追求。另外,还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不慕荣利的陶渊明、忧国忧民的杜甫、安贫乐道的刘禹锡、忠诚爱国的文天祥、勤奋苦学的宋濂、无私奉献的邓稼先、治学严谨的藤野先生、教子有方的傅雷、热爱生命的海伦・凯勒,等等。这些名人的典型形象都以其各自的光辉,闪耀在我们的教材之中,等待着教师去提取。

二、从教材中提取写作技巧

就写作这门学问而言,它是有一定的技能可运用的,比如怎样拟题,怎样点题,怎样根据中心合理布局、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怎样描写人物、描写景物,等等。教师须把“课标”的总体要求化作若干个可操作的训练点,在实际教学中因“材”施教,统筹安排,逐一落实。

(一)从文章整体上提取构思手法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构思上很有特色。作者莫顿・亨特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变小了。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这给我们的写作提了个醒:要善于从平凡事件中悟出道理。这种构思方法可以总结为一种写作模式:抒写个人人生经历+人生感悟。前后两部分相辅相成,前一部分个人经历的叙述给人以真实感,而后一部分的感悟却使文章立意高远,富有哲理。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作家宗璞从满树盛开、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写起,联想起紫藤萝曾经的花串稀零,由花及人,触发生命的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种构思方法也可以总结为一种写作模式:写景、状物+人生感悟(抒情、议理)。前后两部分亦相辅相成,前一部分景物的描写给人以美的震撼,而后一部分的感悟又使文章情真感深,耐人寻味。

还有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欲扬先抑,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夹叙夹议,《音乐巨人贝多芬》中的正侧结合法,刘禹锡《陋室铭》和周敦颐《爱莲说》的托物言志,《沁园春・雪》的动静结合、虚实相映,鲁迅《故乡》中的对比手法,曹文轩《孤独之旅》中的景物烘托法,《心声》中的双线索互动法,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在情节设计上采用的出人意料法,余光中《乡愁》的重章叠唱法,等等。教师在进行这些经典篇章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赏,边读边悟,边悟边用,学生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加之适当的写作训练,定会获得阅读、写作的双丰收。

(二)从文章局部提取写作技巧

如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可以课内文章及教材推荐阅读的名著为范例,教授学生有关外貌描写的写作技巧。

例1:《音乐巨人贝多芬》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理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本段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用词精准:“愁苦”的脸、“凝重”的目光、“紧闭的嘴”都印证着贝多芬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然而,“深邃的眼睛”“不可逼视”的目光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同时还用客人神情和动作从侧面加以衬托。

例2:《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他(都德)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但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时调子有些像唱歌。

――本段白描勾勒,用笔简洁,勾画了都德睿智、活跃的外在形象特点。

例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时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性格。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本段观察顺序由远及近,先总体勾勒身材,后局部描写面庞、头颅、头发、鼻子、胡须、眼睛,同时抓住“高高翘起的唇沟”的细节,最后写神态,突出了左拉朴实、固执、聪慧和坚强的性格特点。

例4:高尔基《童年》

她(外婆)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而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熊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可爱的动物。

――本段抓住外婆富有特点的眼睛侧重描绘,凸显她带给人的快乐、温暖,暗示她温和、善良的品格。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她比作大熊猫,形象地描摹她的轻快、勤劳与温柔的整体形象。

综合上述范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人物外貌描写的要求及方法:个性要明,情感要真;观察要细,描写要精。正面侧面,配合进行;白描细节,勾画有序;年龄要符,身份要合;巧用修辞,准确用词。

三、巧用教材,教表达技巧

在引领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精巧的语言训练点,进行适度的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如《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最富有特色的是“千姿百态”的“说”。余映潮老师就针对文章这一特色,进行了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表达技巧,总结出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的6种方法:

其一,也是常用说法,直接说。如: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其二,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如:“您已经给我了。”“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其三,对话有时用其他的“说”。如:“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其四,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如:“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其五,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前后加上“神情”。如:“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其六,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的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

第7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范文

一、组织调控功能

上课开始,教师走入课堂,用庄重亲切的目光扫视全班学生,会立即把学生的心收拢,使喧闹的教室马上安静下来。

在教学中,教师专注的目光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学习情绪,对疑难问题的理解情况,教师都能通过环视学生的目光观察到,进而对教学进行调整,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学《陈涉世家》时,我给学生归纳了“之”字的常见四种用法即相当于结构助词“的”;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取消句子独立成分;相当于代词“他”;动词为“往、到”。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里的“之”做动词用也就是“往、到”的意思,说到这时我看到有的学生睁大了眼睛,有的学生皱起了眉头。从学生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不懂或不明白,于是我又仔细给他们讲解。课堂上有些学生针对老师的提问欲言又止时,教师可用鼓励的目光予以示意;而对精力不集中或做小动作的学生,老师可用反对责备的目光予以制止,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关注着自己,从而把注意力集中于老师身上。以上说明教师目光是组织教学的主要工具,它可以在不影响教学进程的情况下对学生有效调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情感交流功能

新学期伊始,刚接手的学生对老师的情况一无所知,但他们只要看到老师那双充满慈爱和关切的眼神,心里就会感觉踏实、亲近。当代中学生成熟较早,思想复杂,他们不希望老师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他们渴望与老师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而他们往往对自己约束不够,放任自流,喜好我行我素,教师应持有一双慧眼洞察学生的细微之处,让学生把老师看成知心朋友。老师要持有热情的目光,帮助学生驱散内心的阴影,进而点燃学生理想的火炬。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主要靠目光进行。教师亲切和蔼的目光,可以使学生心无戒备,畅所欲言,从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教师庄重认真的目光,能使学生产生崇敬之心,受到老师的感染学生会更加认真地学习。教师淡漠的目光,会使学生疏远老师,产生情感隔阂。教师冷漠挑剔的目光,会使学生畏而远之,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总之,为了师生间情感的友好交流,教师应巧妙运用目光公平对待学生,让他们感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爱自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愿意与老师平等、民主相处,这样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健康发展。

三、释义修饰功能

语文教学的情感性,要求教师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调和情态来表达作品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表情中,最重要的是眼神。鲁迅先生曾说过:若要刻画一个人的外貌,最重要的是刻画他的眼睛。鲁迅被称为刻画人物眼神的大师,他笔下祥林嫂的“间或一轮”,中年闰土的“呆滞”,寥寥几笔就将人物形象勾画得活灵活现。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驾驭,不仅可以通过言语感染学生,而且可以通过举止神态传递信息,教师的目光在传递信息上常常有语言所不及的特殊功效,它能解释、补充或加强言语的含义,使之更加明确有力。另外还可以表达特殊的情感、态度,让学生获得鲜明生动的形象,做到心领神会。如学《祝福》时,关于祥林嫂的善良、愤怒、冷漠、恐怖和木然,教师可以用不同的眼神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深深的感染,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掌握。如学《守财奴》一课时,为了表现葛朗台的贪婪性情,上课期间,我在讲台前演示出两眼紧盯着讲桌上的粉笔盒,然后纵身扑上去,抓住粉笔盒,说:“我抢到了一个金子的梳妆匣”,这样葛朗台视财如命的本性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学《孔乙己》时,用眼神显示孔乙己在别人问及是否识字时的高傲、不屑神态,从而加深学生对孔乙己的了解。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为反映都德的过度近视,教师把眼睛眯缝成一条线进行演示。这些说明眼神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启思增智功能

教学目光是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增长学生智力的重要工具。学生在思考和回答老师提问时,教师怀疑的目光能使学生改变思考方向;教师期待鼓励的目光,可使学生信心倍增,思维活跃。如学《背影》时,为进一步体现父子情深,我安排学生比赛朗读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相关内容。第一位同学把其中的“蹒跚”读成“满册”,这时我投去怀疑目光且问“对吗”,他立刻意识到自己读错了并及时纠正。第二位同学刚开始读就赢得了掌声,我微笑着向他示意“继续努力”,他看到我的神情后读得抑扬顿挫,入情入境,令听者精神振奋,如身临其境,也真正从中体会出“我”为此“流下感动之泪”的缘由。

第8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范文

【关键词】技巧;愉悦课堂;素质教育;学习热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实施应试教育期间固然是“满堂灌”、“一言堂”,推行义务教育的今天难道就真的“形势一片大好”吗?据我所知:未必如此。多数课堂教学依然是新瓶装老酒――只不过搞几个花架子装点一下门面罢了,刚参加工作年轻教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手段激活课堂,让学生“动”起来。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初步探索出四点技巧,以供大家商榷。

一、抓住求知兴奋点活动,点燃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切入教学活动,那么教师教得就有激情,学生学得就有兴趣。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针对学生表演的欲望,笔者让学生先自学课本,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组表演。由于个体的差异,表演肯定不能尽如大家意。而这点恰好成为“看表演,做导演”主要教学活动的铺垫,学生自己结合自己对课文的个性理解点评表演,在点评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反应热烈,也争论不休,在激烈的讨论中文本中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情节安排等教学目标和重点都迎刃而解。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充分表现出“我要学”的积极心态。

有时候教师穿插一些小的活动也能收到奇效。例如学《羚羊木雕》时,让学生体验一下妈妈盛气凌人的语气,高、快的语调以及“我”委屈无奈的语气,慢、发抖的语调,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读了《羚羊木雕》后,请你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判:文中的“我”和“我”的父母各有那些理由和不足。从而深层解读文本和理解本文的主题……

还有给课文“挑刺”。例如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我大胆提出假设:插图错误!要求学生依据课文的描写修改插图!学生一听到插图错误,还要修改,一下子激情高涨!迅速看书,勾画出相应语句,根据书上的描写语句一一对号入座,结果发现真的多了一个人物,提出了修改意见,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

如果活动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自然就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也就水到渠成。

二、运用幽默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而幽默是语文最大的魅力之一。语文老师课堂幽默最佳捷径就是移用、借用所学过课文中的语言、人物和事件。如早晨是记忆的黄金时间,可是也有学生昏昏欲睡,晨读的效果也就低了许多。比如冬天时候可以这么说:“这天可真冷啊,外面什么都冻着呢,你看,大家的声音也被冻住了,出不来了……”同学们往往会下意识地认识到存在的不足,读书的声音也逐渐提高了。精巧风趣的幽默艺术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切实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效率。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 精当幽默的语言是教师灵感的外现,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教师必须丰富铸炼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三、精心设计课堂的导语和结束语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而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荔枝蜜》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开门见山的“单刀直入法”:“同学们,你们喝过蜂蜜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品尝杨朔先生用他那优美的笔为我们精心调制的又香又醇的荔枝蜜。”一句话,切入课题,许多学生自然地进入了角色,真想亲口尝一尝荔枝蜜。这样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优美的配乐朗读中,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好的导语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而好的课堂结束语,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教学效果更精彩。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知识的火花燃烧起来》语文知识竞赛时,结束语采用“启示+鼓励式”:宇宙有限,知识无涯。知识使人睿智,知识使人丰富,知识使人豁达,知识使人活得更有价值。21世纪在呼唤着每一个青少年成为知识海洋中的弄潮儿。通过这一番鼓励的话语,使学生对知识的作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也引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语、结束语适当地、巧妙地设置悬念还能吸引学生,激发好奇心,使他迫不及待地去看课文,自主地去学习,使“要我学”成“我要学”,省了授课时间又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四、运用教师的绝活激发兴趣

老师怎样主导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每位老师各有不同的法宝。面对目前的课堂教学,我倡导各位同仁:老师,请打造你的绝活。

如果你画得一幅好画,惜墨如金,寥寥勾勒,课堂上便可感涛涛大海,涓涓细流;可感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学生竞折腰。

如果你有音乐天赋,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你何不高歌一曲《好汉歌》,授《春》,你何不低吟一首《春天在哪里》。让《我的祖国》印证《一条大河》,让《水手》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如果你爱好书海遨游,见《美猴王》便讲《西游记》,看《林黛玉进贾府》便述《红楼梦》。举一而反三,那时,名著将不再遥远。

如果你古文功底深厚,苏轼思弟弟写《明月几时有》,杜甫念妻儿作《闺中望月》;曹操看大海有《观沧海》,范仲淹登岳阳楼赋《岳阳楼记》。积学以贮宝,厚积而薄发,古诗文将是学生习作的亮丽风景。

……

第9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范文

关键词:激发兴趣;读诵;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8-01

语文作为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学科,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十分重要。同时,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又能给学生以情感震撼和精神力量,使学生享受深层的人文陶冶。而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一些偏向,如:老师讲的多,讨论对话多;学生默读的少,对课文内容及语言揣摩、品味的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没有什么感受,与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无法产生共鸣。鉴于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以读促写”的高效教学方法作为切入点,重兴趣,重阅读,注重揣摩品味,重积累,上出语文味。让学生有话想说,有感而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素材加码,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课堂上经常给学生朗读与课文有关美文。教师经常在《意林》、《读者》等刊物上找到一些感人的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朗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运用课文标题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问学生:你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你想知道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吗?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部分学生对讲故事、谈读后感如痴如醉,那就积极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读书感受会,让学生大量的讲故事、谈读书感受,对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或鼓励。要想在课堂上讲出生动有趣的故事,谈出较深的读书感受,就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这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来说,挑选出几篇写得较好的习作加以赞赏。给同学、老师看,或贴在作文栏内展览,使学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

二、注重揣摩品味

摒弃以课文内容讲解分析为主的陈旧教学模式,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涵咏、品味。

它的基本做法是:1、以分析语言为主:不但理解内容,还培养学生反复朗读、涵咏语言的习惯。2、以分析语言的特点为主: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换成另一种说法可以么?3、以分析语言的应用为主,形成语言迁移:这个句子可以删去么?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4、有一个充分的训练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有一个思维过程,有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5、进行有目标的训练:针对不同文体,品味语言的角度不同。记叙文侧重品味一些语言的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以及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说明文侧重品味语言的准确与生动,说明了事物(事理)的什么特征。议论文侧重品味语言的准确和严密,以及逻辑性。6、从集体教学为主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学习为主。形成三个统一,即: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语言文字训练与发展思维相统一,重点训练与常规训练相统一。它的训练类别大致为: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段及重点、有特色的句子,体悟文章情感,激发学生共鸣。

三、课堂上多读、多诵

朗读既是理解课文语言必要的手段,又是积累语言、训练语感、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确立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完整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的观念,因而教师范读时要力争做到:1、情真意切2、字正腔圆3、快慢适度4、语调生动。指导学生朗读要做到:1、保证学生读的时间: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读”贯彻课堂教学始终。2、培养良好朗读习惯:学生认真读书,做到字字入目,字字清晰;要学生边读边思考;要有感情地读。3、选准“多读”的内容:重点句段多读,难以理解的地方多读,有欣赏价值的片断多读。4、科学选择“读”的方式:采用自读、齐读、分角色读、范读、接力读、指名读,采用自由朗读、轻声读、默读等。

1、注重积累。平时督促学生积累,为课堂学习注入活水,为写作积累素材。要想作文写得好,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小练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就可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积累素材,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根据课文,多让学生写读后感,积累感受。

2、做摘抄。让学生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文章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阅读的阶段正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激发阅读兴趣的过程。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