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体育教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英语;情感教育;重要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
初中英语作为引导学生步入英语世界的重要阶段,对于奠定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未来英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特别是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应该将情感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初中英语教育当中,通过良好的情感教育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初中英语教学情感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英语教学创新性
所谓英语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师生情感运用于教学当中,充分发挥情感的教育功能。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能够很好的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改变过去传统的以“灌输式”和“传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创新,创造更多、更好、更有利于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教学模式。
(二)有利于提升英语教学感染力
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中,能够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主导变为引导、教导、开导,特别是通过情感教育,能够将更多的快乐元素融入到教学中来,特别是教师通过对英语教材的深入挖掘,将很多情感内容准确的传递给学生,能够产生强大的“正能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使英语教学具备更多的感染力。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情感教育具有强大的动力功能。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情感教育能够通过教师的真心实感来感化学生,让学生信任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师具有更强的归属感,使学生通过“学乐”精神的提升来激发其“乐学”态度,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二、初中英语教学情感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尽管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够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着师生关系不够和谐的问题。一些教师还存在着以长者身份自居甚至高高在上的现象,让学生感觉不好接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具有反感情绪。还有一些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不够了解,导致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二)教学模式过于枯燥
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但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融入了情感因素,但教学模式严重滞后于情感教育的内在要求,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情感表达,缺少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仍然以“主导”的方式开展教学。
(三)课堂氛围不够浓厚
课堂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的最有效平台。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但目前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尽管高度重视情感教育,但如何更好的将情感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只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就已经是情感教育了,因而还没有真正将通过情感教育来营课堂氛围,也使课堂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三、加强初中英语教学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奥地利著名教育家布贝尔曾在《品格教育》中指出“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流活动,也是知识交流,更是情感交流,因而必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过程,必须牢固树立平等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学情”调查和分析,既要了解学生,又要理解学生,更要尊重学生,最大限度的接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力开展“常识”教育,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第一点成绩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大力加强言行举止和师德建设,以良好的知识储备、职业素质和道德情操记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二)创新情感教育模式
创新初中英语情感教育模式,要求老师必须善于将情感因素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教学目标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因而首先必须把握情感教学目标,通过良好的教学目标设计,把教材目标与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形成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情感教学目标。创新情感教学模式,还必须大力开展互动教学,积极探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模式,可以通过游戏互动、演讲互动、对话互动等多种互动模式,让学生在互动过程学生知识。创新情感教学模式,教师还应大力实施“交流教学”,不仅在教学中多使用英语,在日常交流中也应多使用英语交流,逐步提升学生口语交流兴趣。
(三)创造课堂教学情境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远近、多少、深浅,对课堂老师效果影响极大。因而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拉近感情、有利于提升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课堂教学情境,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主导课堂教学,让学更多的发挥组织作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课堂教学情境,还应当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术,将多媒体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进而调动其积极性。
四、结束语
将情感教育融入初中英语教学当中,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英语老师必须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新情感教学模式、创造课堂教学情境三个方面狠下功夫,着力提升情感教育层次。
参考文献:
[1]秦勤.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8)
[2]胡璇.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学理论,2010(24)
这是中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一个较为支柱性的能力,它使得体育课堂室外操作具有了一些特殊性。应该说,这种组织能力超越了教育制度与教学模式的限制,它是中学体育教师必备的一种课堂教学能力。那么,对于中学体育教师来说,他必须能够具备传统的教学能力以外,还应该有所提升,尤其是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课堂组织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因为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主体地位,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与辅助者,如果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有限,就有可能让体育课堂显得松散而无纪律性。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在原先课堂组织能力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与自己的主导性作用。
2.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学体育教师的表达能力是由语言与肢体共同构成的,它是中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课标的改革要求与教育宗旨,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提倡快乐体育与终身体育的理念,要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观,培养他们的自主运动意识与能力。从本质上来讲,这就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传承,而语言又是理念的载体。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应该要能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把新课改的新教育理念正确的体现出来,并使用学生易懂的语言诠释出来,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中学体育课堂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事实上,中学体育课堂并不是人们想象的主要是实践方面的锻炼课程,它也需要理论方面的讲解。那么,中学体育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化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把体育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把握动作的要领与注意事项等。因此,我们说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即语言具有针对性、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准确性以及强化性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中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3.较高的教育创新能力。
中学体育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实际上,这也是新课标对于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出的一项全新要求,是时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甚至可以说,创新能力是当前推动中学体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灵魂所在。这就要求中学体育教师改变过去那种沉闷呆板的教学方式,使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新观念通过新课堂更好地展现出来。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就应该在对场地和器械功能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一定的创新,要能够使得中学体育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体育器械和运动场地。这件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凝聚了中学体育教师的聪明才智。此外,中学体育教师还应该能够把枯燥乏味的体育课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激发出学生参与到成功体育与快乐体育中去的乐趣。中学体育教师还应该运用一些自制器材来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内涵,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引导,树立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充分挖掘教材,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空间,从而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来让师生一起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多以鼓励作为回报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正确处理好创新精神与德育的关系,处理好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从而让中学体育课堂在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引导下,获得新生的力量与源泉。
4.灵活的应变能力与其他相关能力。
关键词:科学提问;最近发展区;解答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16-02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提问历来受到教育者的关注。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提问法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它在推动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思维,培养表达能力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可以在第一时间向老师反馈学生的学习思维、接收知识的过程。提问是有效教学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课堂主导的载体,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当下的新课改,对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正确地认识到目前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充分探究课堂提问的科学性,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认识到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断研究提问,提高提问的科学性。
一、语文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这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对现代教育规律的尊重,更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痛苦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因为教师首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和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构建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那么,教师如何凸显自己的主体地位,引领课堂呢?
二、科学的提问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体现
在课堂上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以教师的提问促学生的思考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课堂教学中不时提出新的问题,用问题引导着各个教学环节的步步深入,让学生沿着问题去思考,使语文课堂的提问,真正成为教师主导作用凸显的重要工具,还提问的本来面目这样的课堂才能提高效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试图以这个语文教学中的常规武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由于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目前的课堂教学提问仍存在很多问题。
正如日本教育界的课堂提问研究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后认为的:课堂提问可以分为“有效提问”和“徒劳提问”。我们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突出问题正是“徒劳提问”,其特点为:目标不明确;零碎,不系统;无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能力大小;用语不妥,意思不明;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没有间隔和停顿。要实现课堂提问由“徒劳提问”走向“有效提问”,需要基于心理学理论进行提问。
三、教师应基于心理学理论进行科学提问
问题不同,问法不同,教学的效果大不一样。教师应该怎样基于心理学理论进行有效提问呢?
1.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提出能与他们原有的知识相关联、相衔接的问题
教师不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还要了解和把握他们的思维发展程度及特点,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好提问。
课堂提问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即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学生知识储备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其思维水平和能力,思维水平和能力又反作用于其知识的吸收和储备。为此,课堂提问只有与学生原有知识相关联,相衔接,才能产生其应有的作用。
2.考虑儿童的思维特征,提问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
关键词: 问题探索法 初中英语教学 自主学习
学生有什么样的优点,我们就为他们搭建什么样的平台,从而让各层次的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都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茁壮成长。在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是一个新名词,来自于英语“school-base”,是指“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的”。郑教授对“校本”的解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学校,二是在学校里,三是基于学校。基于的出发点是自己学校的存在,最终的结果是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学校到学校的工作人员参与的过程为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问题探索法是样本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材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教师对教育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有强烈的责任感,就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的学科,他对教育工作所产生的感情就是积极的,否则就是消极的。而教师的问题探索法活动在教学语言的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
1.问题探索法的特点
1.1客观地说,在初中开展教学科研,既有科研机构无可比拟的优势——直接在实践中操作,科研效果较好,又有着客观的限制——教师非科研专业人员,科研技术性含量难以达到一定程度。扬长避短,才能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升科研的价值。现代中初中教育科研在发展中总结出了“校本”理念,这一新鲜的、效率较高、适应性较强的理念,值得每一位科研管理者认真推敲,并在管理中深入落实。
1.2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共同的目标,也是问题探索法的价值所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分析、探索、解决和评价,创造学生主动、平等、民主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把握好?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在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训。“愤悱”,即心有所疑,谋求解惑的心理状态。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就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问是学的起点,问是对事物进行思考的标志,问是智者的表现,问是发明的起点。疑是思维的前提,多问好奇是初中学生的天性。初中生自己能发现问题,反映出对课题有一定的理解,也反映出其逻辑思维有所萌芽,对问题的解答更能达到一种自主学习的效果。问题探索法是一个值得我们提倡的好的教学方法。
2.问题探索法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1通过提出问题实现学习目的的方法,很适合初中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而且应用面也是很广的。比如,通过提问题进行阅读,通过提问题思索生活中的现象,通过提问题加深对单词的记忆。问题探索法有利于激发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基于问题的学习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问题的思索比那些被强加在身的道德要求更能让初中生深入地思考和付出更多的努力。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迫使初中生自己主动查阅大量的资料,这个过程可以使初中生发展更高级的认知能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2.2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建立以学校为基础的哲学教学。初中英语课程适应,以学校为基础的系统是教育部加强教师的工作,促进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理念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战略,已被广泛认可。按校本的理念进行教学活动,是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初中英语教学,深入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和研究,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问题探索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3.1以学生为中心,加强问题探索法交流初中英语运动教学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现代初中教育科研在发展中总结出了“校本”理念,这些新鲜的、效率较高、适应性较强的理念,值得每一位科研管理者都认真推敲,并在管理中深入落实[3]。
3.2人本思想下运用语言艺术人本思想教育的改革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学习的过程。应关注教师与学生的理解,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决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的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以反映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学生参与多元化概念评价中。在人本思想下教师要懂得语言艺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使用幽默语言,注意问题探索法式语言的使用,让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和谐,这样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率。
3.3示范的方式使这一方式更好地发展,了解人的发展规律。要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活动。教师树立合作和团队精神,搭建一个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传授经验和交流的平台,积累丰富的问题探索法教学因素,有助于提高专业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建设的必要性。
4.结语
问题探索模式改革在这个急剧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有其独特的功效。它对广大初中英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搜集现有的初中英语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研究成果,对问题探索法中的自主学习进行了现状分析,重点阐述了问题探索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指导运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董翠香,李兴艳.初中英语课程校本化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的研究[J].西安初中英语学院学报,2010(01).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问题化教学,探究
一、引言
在现在的初中教学课中,已经将学生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作为改革教学的指导思想。但是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问题”并没有引起重视,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任旧是处于被动式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的状态是(不主动提问、对问题没有好奇心、不主动发现问题)。因此,解决当前学生出现的状况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学生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以及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
二、概述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一系列学生不懂的问题,来调动的好奇心、求知欲,然后在运用引导、启发等方式来进行引导,让学生从现有的教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还要概括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原则和规律,从而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采用“问题化的教育“模式,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问题”的氛围和气氛,让学生在“问题氛围”气氛的感染下逐步增强问题意识。在初中的科目中,《科学》这一课程与“问题化教学”的实际比较符合,它有效的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与课本中所学的内容进行结合,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问题意识”将问题化教学实际的运用于初中科学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学习的过程中关键是设计有效的问题,并建立良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将课堂教学组织演变成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
(一)、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设计有效的问题
要达到“问题化教学”的效果,就必须以有效的问题作为基础,该问题必须要具备(有意义、有价值、情境化)。这也是有效问题必须要具备的要素。在课堂中设立的问题,要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疑问,从而引发关注,引起争论。让学生在这种疑惑,充满好奇心的争论环境中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探索,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紧密的联系起来,进入“问题化教学”的情景之中。
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设计有效问题的原则是:①在教学的课堂上设立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学习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所以在设立问题的时候,要参考教课书中的内容来进行提问,要根据教学课程中的内容来拓展相关的“问题化教学”。例如:老师在跟同学讲述牛顿研究的“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根据这个事例来提出相关的问题。②在“问题化教学”课堂中,老师在给学生设立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留出合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例如:把一盆原本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的绿色开花的植物移植到有一定量的硝酸钾溶液中,刚开始,花会出现枯萎的现象,但是过不了几天,这盆花又会开始慢慢的适应环境,逐渐的恢复原样,变得极为茂盛,这又是什么道理?老师可以适当的给出一些提醒,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植物吸收水分、失去水分具体是因素是那些?以及植物要生长具体是需要具备哪些因素。③老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本身的知识性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来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尽量贴合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还可以适时的增加所提出的问题的趣味性,例如:蚯蚓通过表体是怎样呼吸的?以及为什么雨后蚯蚓会大量的爬出洞穴。那么,结合这两个问题,您会发现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是一样的,但是问法却完全的不一样,前者给人的感觉就是硬邦邦的,会让人产生死记硬背的效果。后者使用的是设问句,设问句会让人产生疑虑,人在有了问题的情况下,就会想要去解决它,战胜它。一旦有了这种欲望,就会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这件事情。使用后者的这种方法会调动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隐含在课程知识中的教育问题。④老师在设立问题时,应该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来进行设置教学问题,要让学生能在思考问题之后,能够联想到相关的问题,让隐含问题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例如:农民伯伯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给农作物使用了大量的塑料薄膜,使用塑料薄膜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会污染到环境。可以根据使用塑料薄膜的优点和缺点来进行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积极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为初中的《科学》课中常用的问题设置情境的创设方案。
发现问题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前提,那么,从课程的特点上来看,初中的《科学》课堂应该是属于一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一个思维过程方式。因此,老师要努力的创建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然后引起学生的认知方面的冲突,是科学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因素。如果说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看,设立问题的情境是引发认知冲突的必备条件之一,当有了冲突,才会去探究自己的思维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将教学的过程融入到一个情境中,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提高。
三、结束语
人来对知识的学习是来源于思考,而思考又是来源于人来的好奇心,这表明了好奇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那么,老师如何把学习置于有效的问题中,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参与,并且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如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构建隐含在问题中的科学知识,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实际解决的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还要逐步的形成探究精神,还要不断的培养创新的意识。系数世界上大多数的伟大发明,或者是震惊世界的创作,都是来源于一个“疑”字。“疑”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
参考文献:
[1] 郑叶飞.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176-177.
[2] 郭聪聪.初中科学课堂开放教学的实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开发
职业教育曾利用电视教育这种很先进的技术办学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时至今日,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不同程度的渗透到每一个领域,教育领域更是首当其冲。昨日先进的办学技术,已经远不能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现代教学媒体开发是实现远程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几年,随着国外远程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国内高中等院校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实践,我们应对现代教育媒体开发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对我院远程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一、专业教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开发
现代教育媒体的开发,从技术角度来看是可行的全球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导致了新一代知识智能媒体的发展,产生了网络大学(虚拟大学),这是远程教育的重要特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承载教学媒体的信息可简单的分为实时性和非实时性两类。多媒体信息则非常适应非实时性的传输要求,且价格较低,利用非实时性传输中有一定的延时的特点。像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的多媒体信息,就可以在低速网上通过电话进行传输。Internet和Intranet上大多采用这种非实时性信息传输方式浏览信息,这非常适合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课件。
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前景以及精品课件的建立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课件的多媒体化、网络化已势在必行。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先进的、诱人的教学媒体,不仅在媒体形式上独具风格,更深层的意义恐怕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包括我们现有的电教模式)和教育观念都带来变革。尽管课件并不能从根本上取代主媒体(如文字教材)和更直接的面授教学,但它的魅力是不可抗拒的,如交互性带来的个别化学习;多媒体信息产生的视、听觉等多重学习刺激;教训内容的有机关联形成的完整的知识链;及时纠正陷阱构造的手把手教学环境,模拟实习(作业)建立仿真实验、练习和自测及其适时批阅带来快速测试反馈等等都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其实,语文学科不可能不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解决语文“课堂教学”所难以解决好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推进语文学科建设,势在必行。那种教师不用,学校配置了不让用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一、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认识到现代语文课堂要融合信息技术的必然性,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现代先进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掌握现代教育媒体的性能,提高操作能力。当然学校及教研组应认识到“入深水中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的道理,创设一切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应用多媒体上课。即使开始上的不很理想也不要紧,只要多实践多总结多交流。一定能上出一节别开生面的融合信息技术的语文展示课。我校教研处和语文教研组多次组织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分别学习了PowerPoint制作演示、flas制作、网页设计技术,开展校内课件展示课和设计比赛,激发了教师学习热情,也提升了语文教师制作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真正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落在实处
新课程语文课堂提倡师生、生生、文本与教师、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课堂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的自由谈话,这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好方式。倘若一味追求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那么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就会变为信息技术展示;把师生间特定情景中的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把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亲切的口头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媒体处于被支配地位,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不能反客为主;我们为了教学而使用它,并非为了使用它而教学。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应取决于教学的需要。采用课件教学,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听或看的目的,使他们有心理准备,调节其注意力,并及时反馈矫正。
三、把“大语文观”的理念和网络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真正融合
方法是建立学校语文学科资源库,设立语文BBS、聊天室,建立自己个人空间或博客,扩大语文学科资源共享,使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多向、多层的教学交互,一人可同一人、同所有人或仅同几人交互,使学习语文不受地域、时间等条件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93-01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以数学为代表的理性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但相比起语文、历史等感性学科来说,作为客观性学科与人类现实生活的贴合度更大。以物理为例,物理是专门研究物质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学科,在经济、科技发展等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物理同时也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我国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吸收能力,在初中阶段才开始将物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呈现出来。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往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但效果却不理想,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出现偏差,那么整个教学效果则会雪上加霜。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问题分析
初中生是初次系统性的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缺乏相应的思想和知识方面的基础,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容易出现问题。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际,列举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
1、信心缺失
物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初中物理教材中虽然涉及到的大部分都是基础性的知识,但对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看,依旧存在学习难度。一部分学生在畏难心理的影响下,容易出现“不战即退”的情况,从心理上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因而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给自己以错误的心理暗示,本能的逃避这门学科的学习。
另外,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物理对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有的学生先天思维比较偏向于感性,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吃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逐渐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2、不良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条理的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现在大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时也不能有条理的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学习,进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例题讲解时会强调很多重点问题,列举一些典型例子,有的学生习惯于直接在书本上勾勾画画,或者进行记录,但是书本上空间有限,容易导致记录的笔记混乱,给以后的复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教学方法刻板
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教学体制已经普及开来,但很多教师依旧受到应试教育教学体制的束缚。“分数观念”依旧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无形的引导作用,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习惯于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的时间超过三十分钟都是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这种忽略学生听课感受,高强度的知识传输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知识吸收的超负荷,即因为接收的知识量大,反而找不出其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不仅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还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改革措施
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是一个好的现象,这表明教师的教学工作还有继续完善的空间,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措施。
1、帮助学生重塑自信
首先,在教学伊始,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打好物理基础。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是良莠不齐的,为了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选择基础性的题目作为例题进行授课,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减少,教师所讲的内容基本都能够听懂,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就会逐渐的提高。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以鼓励为主的教学策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发现学生身心上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这样可以大大满足学生的虚荣心,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话语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从而带动信心的提高。
2、监督学生养成好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初中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在具体实施时,需要具有一定的计划性。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即在教师进行新知识的讲解之前,学生自己事先对知识进行了解的一种准备行为。大部分初中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所以教师可以先将预习作为一项任务或者是课后作业布置下去,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帮助监督学生按时进行课下预习。另外,教师还可以事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跟着问题进行自主预习并且试着寻找问题的答案。监督和引导双管齐下,能够让学生逐渐适应课前预习这一行为,直到不用教师监督学生也能自觉地进行课下预习。
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和课前预习不同,大部分初中生都会主动做课堂笔记,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监督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然后在听课过程中将教师讲到的重点物理知识,以及在课下练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同时,教师还可以不定时的进行笔记的抽查,以确保学生每一堂课都及时做好笔记整理。
3、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缺乏原因 提升原因 提升途径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可以说语言与文化是唇齿相依,语言的本质差异就是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从词汇、句子到表达无不呈现着异国文化的色彩。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须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正如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Robert Lado)所说:“我们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好一种语言。”[1]正是基于这一点,《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基础阶段英语课程总体目标的五大构件之一。其在基础英语教学五级目标描述中,要求学生“对目的语语用规范及其文化内容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并提出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基础英语教学的最高阶段八级目标描述中,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因此,提升学生文化意识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文化研究在不同层面上都得到了广泛展开,文化教学研究开始出现从单向关注“目的与文化”学习转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双向互动问题,我国外语界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然而,教师忽视文化教学、学生文化意识缺乏的现象在当前还依然普遍存在。
2.学生文化意识缺乏的原因
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自建国以来发展很快,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不可否认,其中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虽然众多学生历经了几年甚至上十年的学习历程,“哑巴英语”、“高分低能”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而学生学习、教师教授中“费时多、收效微”等问题则一直是引人关注与探讨的热点。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状况,是由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脱节所造成的,学生文化意识缺乏。为什么会学生文化意识缺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应试教育影响过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只看重小孩的成绩,学校只看重学生的升学率。升学率越高,口碑越好。这就导致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无法形成良性互动。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语言应试能力,而忽视了文化意识的提升,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当然,也有教师试着有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由于整体氛围的影响,也无法深入持久地进行。此外,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实践活动来强化。对一般学校而言,既缺乏实际交流环境,又缺乏外教资源,还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要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谈何容易,更何况师生对此关注度不高。
2.2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不够。达芬奇曾说:“正如不情愿的进食有害于健康,不情愿的学习会损害记忆,所记东西无法保持。”[2]对于任何教学来说,其首要的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意识。然而,在英语教学中,多数还是以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很多教师意识到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有意识地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也有意识地加强了文化意识的教学,但由于在教学中不能恰当地把握尺度,很多教学活动看似以学生为主,实际上体现的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思想,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3中国本土文化重视不够。目前,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逐步加强文化教学。然而,纵观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在文化导向上却存在一种普遍的片面性追求,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国家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被忽视状态,因此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够到位,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交际失败。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升学,很少有为今后使用英语而学的。个别高中毕业生,英语成绩相当棒,在向外国朋友介绍自己的文化时,却什么都表达不上来,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中国本土文化重视不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契在《语言与文化》中认为:“在谙知母语文化、习德目的语和了解目的与文化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几种语言和文化之间斡旋是综合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萨默瓦等在《跨文化交际》一书中也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4]“因此在文化教学,在导入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应加强母语文化教学,尤其是加强母语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才能带来真正成功的跨文化交际”。[5]
3.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意义
在传统中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根本不太重视文化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如语音、词汇、短语、语法及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并且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学生就学好了英语,就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和交际了,其实这种认识相当片面。事实上,很多学生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由于文化意识薄弱经常出现障碍和困难,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3.1语言交际的需要。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的四个重要参数――合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某语言社团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与该社团的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有一次,我陪同外教参加了学生的英语角,有一高中生突然冒出一句:“How old are you?”外教回应道:“Sorry,it is a secret!”学生之所以问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对西方文化了解欠缺,从而导致了交际失败。
3.2文化储备的需要。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学生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储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包括母语文化和外族文化。加强文化教学,提升文化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反过来,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文化知识的储备。学会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语言,正确地使用语言。因此,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学生文化储备的需要。
3.3教学发展的需要。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语言学习提供了真实而又丰富的语境,使语言学习与真实的人和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刺激了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因而有利于促进外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既满足了语言学习的需要,又促进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从而充分发挥了外语教学的潜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要重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即恰当的交流能力,信息获取、处理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还应加强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真正的语言能力。
4.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途径
文化教学对于中学英语教学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文化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升文化意识,使他们主动地、自觉地吸取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4.1注重讲授文化背景知识。高中英语课本的文章有的选自名著,一般都涉及到一些历史背景,如果对课文的背景不加以解释或者介绍,就直接讲授课文,学生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并与我国文化意识作比较,对于讲解清楚教材的内容、学生准确把握有关内容的思想内涵都有帮助。学生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也才能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4.2广泛收集相关文化素材。英语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要真正把课文讲解好、讲解透,让学生融会贯通,我们除了讲授教材所体现的文化素材外,还要想办法广泛地收集与之相关的文化素材。我们可以选用一些难易适中、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学会地道生动的语言。另外,我们还可以收集一些涉及西方风俗习惯的文化才料。如:在中国,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当有人称赞时,人们总难免要谦虚一番。如果有人赞美说:“你英语说得很流利!”我们则马上会说:“哪里,我的英语讲得不好。”而在西方,如果我们对外国朋友说:“Your Chinese is quite fluent.”外国朋友会高兴地说:“Thank you!”
4.3努力创造西方文化环境。中国学生之所以犯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错误,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未能注意到本国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总是无意识地以自己的思维套用目的语。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置身于西方文化环境之中,按照西方的文化习惯于外国人进行交往。在课堂上,教师要认真设计各种形式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自觉地融入其中,感受西方文化,适应西方文化,用西方人的方式进行交流。同时,教师要尽量运用图片、录像、录音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电教手段,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西方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心领神会。
5.结语
语言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语言是文化总体中最核心的部分。语言的这种文化性质决定了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不可分离的教学活动。[6]尽管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还依然存在,教师重语言教学、轻文化教学的局面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着,但是人们对于文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已越来越清醒,这将会引导人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文化教学观。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在讲好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素材的讲授,必须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掌握一定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增进对英语国家的了解,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333.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5.
[3]克拉姆契.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81.
[4]萨默瓦.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