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模具调查报告范文

模具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模具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模具调查报告

第1篇:模具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专业 结合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要求,如象山大型模具、机械企业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具备应用文写作能力。由于应用文写作课程自身的局限性,使得该课程成为一种摆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某种怪圈——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其结果导致有些学生连请假条、借条都不会写。

为了符合中职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新形势的需要,笔者认为,应用文写作要一改条框教学模式,根据具体文种、不同专业,采用应用文写作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设定的逼真的模拟情景中找到契合点,丝丝入扣,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以下几条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学习的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针对应用文枯燥乏味、呆板的课程特性,教师要开动脑筋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各种道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一个真实的情境犹如给学生架起了一座从学校通向社会的桥梁,让学生有机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并最终走向社会。

二、结合专业,整合模块

以两个专业为例。首先是文秘专业。象山县自从1998年起,年年开办开渔节。开渔节是一张宣传名片,令象山享誉中外。以此为契机,象山近几年又开办了海鲜节,进一步拉动了全县商贸、餐饮、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销售业绩一片红火。假如你身为政府部门的一名秘书,你应考虑三个阶段的工作。前期工作包括:领导部署工作会议记录、宣传、策划书、计划、拟写邀请函、请柬、往来工作关系函。中期工作:包括开幕的接待、贺词、欢迎辞、记者拟写新闻稿、(招商引资)洽谈。后期工作包括:总结稿、“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倡议书以及保护海洋资源的公益广告。

其次是建筑监理专业。象山是个建筑大县,建筑企业更是不计其数,像宏润、龙元、华丰这些知名品牌更是享誉国内外。职校的建筑班理所当然成为学校的重点专业,提高本专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迫在眉睫。为此教师创设三个情境,施工前要求拟写招标书、投标书、签订建筑施工承包合同;施工过程中要求拟写开工令、工作日志(包括安全日志)、记录(项目例会会议记录,施工技术交底记录)、监理工作的往来联系函、调查报告(工程质量事故调查报告、工程质量监理报告、竣工验收报告);最后是工程竣工总结。

新版的职高教材较之旧版有很大改进,多了一些案例,但是总体来说,条条框框较多,学生能看得懂,但未必会有兴趣学,所以教师要整合模块,将浅显的、熟知的应用文先教,然后与专业相结合,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生涯。例如,职业模块第一单元应用文写作是调查报告,第三单元是广告词写作,第四单元是策划书。为了模拟情境的需要,我们可以先安排学习策划书,然后学习写广告词,再学习写调查报告,完全不必拘泥于课本设置的顺序。

三、应用文写作与专业结合的效果

首先,体现了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针对文秘专业的学生,整个教学流程都紧扣专业,体现专业特色。如:贺词、欢迎辞、请柬等。建筑专业包含招标书、合同、开工令、项目例会、会议记录等的写作。这样既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同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解决原来纸上谈兵、学了就忘的问题。

其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

最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施教前先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这样学生便会查阅资料,翻看书籍,这是一个增长知识、逐渐对专业产生热情的过程。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任务,为了顾全大局,不失本小组的荣誉,课前他们必须下工夫去查阅资料,向教专业课的教师请教。另外,教师通过视频教学向学生明示建造一座大楼的艰辛,督促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给学生造成如果不努力毕业就无路可走的紧迫感。

参考文献:

第2篇:模具调查报告范文

工科类中职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从一线技术工人做起。有些人适应企业文化,职业发展顺利;也有个别人由于技术不精、怕吃苦等原因,适应不良频繁跳槽,甚至沦为啃老一族。

为了教育在校生“以人为镜明得失”,对照企业要求努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将来更好珍惜就业机会,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为圆梦企业成就人生做好思想准备,笔者走访了42家企业,对中职校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走进企业,感受文化,寻找差距,明确前进的方向。

二、方法与对象

1.企业实地访谈与师生座谈

为了收集数据,笔者采用座谈、访问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初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中职校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感悟与认同”。参与此次活动的教师、学生分别进行了座谈,介绍接受采访的企业文化,分享中职校毕业生成长的案例,交流个人的感悟与体会。笔者对所有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归纳整理中职校毕业生主要对口就业企业的文化内涵,为有关校企文化互动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2.问卷的设计、发放及回收统计

本次“企业文化素养调查问卷”包括:企业问卷、校友问卷、在校生问卷。针对不同对象,选取不同问卷。企业问卷(部门领导或是人力资源领导完成)、校友问卷(毕业于中职校的企业员工)、在校生问卷(1-3年级学生完成)。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由参与“2013年暑假‘魅力中职生’寻访系列活动”的参与师生协助完成,排除种种情况造成的废卷,笔者最终得到的全部有效问卷是203份,平均有效率为86.38%。对所有问卷,笔者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报告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多项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暑假对企业领导的采访和问卷调查、对我校毕业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在校生问卷调查、参访师生座谈,笔者掌握了大量相关有效信息。整理分析后,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企业对员工文化素养的要求

本次调查企业覆盖国有企业(占17.39%)、民营企业(占16.09%)、合资企业(占13.04%)、独资企业(占43.48%),共计23家,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占91%)。中小型企业是我校毕业生主要对口单位。在聘用中职生时,企业会优先考虑应聘者哪方面的文化素养?企业对职工哪些表现最反感?有关结果分析列举如下:

(1)企业优先考虑的中职生应聘者的文化素养要求(N=42;单位:家) 从图1可以看出:(1)75%的企业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许多企业反映,刚出校门的毕业生通常锋芒毕露自以为是,容易造成人际关系进展。等到经过1~2年的历练,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为人处世会更加成熟,在单位与同事、师傅交流会更好。(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成绩是就业的敲门砖,原因主要为:现代企业更加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工科类专业基础扎实非一朝一日能学会,如读图能力就要经过系统训练。毕业生良好的模具、数控等专业基础知识,有利于其更快适应生产岗位的具体要求。(3)多种资格证书、学生干部与党员,也是企业优先考虑因素之一。企业认为:获得多种资格证书的应聘者相对学习能力强;学生干部与学生党员组织纪律性强,具有大局观念,更愿意服从领导,合作能力强。

(2)最反感的应聘者或者员工(N=42;单位:个)

图2显示,企业最反感“不踏实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纪律观念差、行为举止不礼貌、缺乏团队精神”的五类员工和应聘者,比例均超过55%以上。不同企业一致反映:3个月到半年的实习期间,企业会安排师傅带教新员工。如果徒弟态度不诚恳,学习不认真,碰到一点困难就退缩,自私自利,拈轻怕重,那就是浪费人力物力,得不偿失。

2.企业员工文化素养调查

访谈中,笔者发现,个人发展相对较好的毕业生共同特征:“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他们坦诚:要改变观点,先就业再择业。大部分人工作是为了生活,并非自己所爱。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兢兢业业,要学会“干一行爱一行”。学会变通,学会适应是笔者一辈子面对的课题。结合他们自身的情况,他们给在校生提出建议。

图3显示:第一,要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团结合作的能力。现代企业,已经告别了单打独干,要一个人独立完成一件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模具图纸设计等除外);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是大势所趋。

第二,要“先做人,再做事”,要敬业奉献。100%的企业领导更喜欢踏实肯干的员工,而不是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的员工。领导也不喜欢锱铢必较争功劳,做了一点小事就要奖励的员工。谦虚是领导最看重的品质之一。

第三,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许多毕业生工作多年后,对于以前的篮球比赛、主题班会课、老师的谈心、星光计划竞赛等记忆犹新,这也给他们紧张的工作带来一丝愉快的回忆,对于现在的工作有积极的影响。毕业生希望在校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资源,丰富校园生活,锻炼自身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在校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在校生与毕业生希望掌握与充实的知识排序对比

图4 在校生、毕业生最想充实与掌握的知识对比(N=180;单位:人)

从图4可以发现,相比较已经毕业的学生,在校生对专业知识、人文素养、经济和管理方面的文化需求更为明显;但是毕业生对于社交和沟通的需求比在校生明显。原因有四:第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较为严格,在校生专业学习压力相对较大;第二,在校生自由支配时间相对宽裕,有兴趣了解经融、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第三,毕业生工作压力大,特别是从事模具设计、机床控制等工作的企业员工,“人机沟通”较多,要求体力与智慧并存。工作之余,更需要人际沟通,以转移注意缓解压力,充分休息恢复体力。第四,我校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基本能满足在校生的文化需求,同时体育设施齐备,锻炼有保障,人际沟通机会较多。

2.在校生对实习实训的认识

图5 在校生对实习实训认识的分布图(N=106;单位:人)

从图5可以看出:87%的学生能够较为全面认识到实习实训的作用,主要包括“熟悉生产操作流程、熟悉产品性能、掌握生产技术、熟悉企业规章制度”等,总体情况令人欣慰。但是有极个别学生对实习实训的认识不足,参与不积极。访谈发现:这些学生主要非自愿而是被家长要求就读我校的,如“许多家长总觉得男生应该学门技术;但那时他们孩子的兴趣却在艺术或是人文等”,他们对实习实训的相对态度欠佳,需要教师个别地教育辅导。

四、结论与对策思考

(一)研究结论

1.现代企业文化出现新变化

(1)竞争加剧,压力增加。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世界范围内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的生产节奏不断加快。以上海戈冉泊精密模塑有限公司为例,一般1套模具产品从设计到完成为一个月左右,时间很紧。因此,加班加点完成任务在企业界普遍存在。

(2)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员工都很敬业,尤其以德国人、日本人、美国人为最。中国人工作勤奋,危机意识不断加强,反映到工作上就是责任感不断增加。

(3)与时俱进,复合人才。如模具设计通常要一个人负责到底,要考虑客户要求、工艺流程、材料性质等多重因素,需要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技术、工程力学等多方面知识,需要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大,每个人都应该不断进修充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2.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现状喜忧参半

(1)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现状调查,令人欣慰之处,主要包括:第一,在校中职学生安全责任意识普遍较强,平时能遵守校级校规;他们对实习实训认识正确,态度积极,实训认真,技能掌握较好,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有关的生产操作要求。第二,在校生学习积极性较高,特别是专业学习的热情高。同时,他们通过参与社团、选修课、社会实践等途径,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为将来走进企业、适应企业文化做好了准备。第三,在校生对参加璀璨星光、文明风采、体育竞技等竞赛与展示活动认识正确,参与积极,在活动中锻炼自我,提升能力,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2)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现状调查,表现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包括:第一,在校学生普遍缺乏对生产一线企业的了解,个别学生认为“等到工作后,再去培养企业文化素养”,缺乏紧迫感;相当部分学生缺乏大局观念,服从意识薄弱。第二,不能虚心接受批评教育。个别学生反感老师的批评教育,脾气暴躁,情绪激动时当场反驳抵赖,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第三,遇到困难,容易退缩。近40%学生遇到困难时,用抄袭或是拖拉等方式,消极应付老师;缺乏主动寻找帮助的意识,意志品质薄弱。

3.在校生自身文化素养与企业具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90%的企业要求新进员工“学会收敛,要先沉下来做事,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各企业对员工比较一致的要求列举如下。

第一年:按照师父要求去做;无条件服从工作要求,无条件完成加班任务;

第二年:可以问“如果这么做,会怎么样”,但不能提出“我想怎么做”;

第三年:可以提出自己建议,但要经过师傅同意,不能自作主张。

(二)对策建议

第一,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引导学生熟悉企业文化内涵。整合学校各部门资源,利用寒暑假时间,例如“魅力中职生寻访活动”,鼓励学生深入上海市郊的企业,和企业领导、企业员工面对面交流;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感性认识,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熟悉现代企业文化内涵。

第3篇:模具调查报告范文

“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西方一位学者曾这样戏说国际税收政策。然而,我国正在改革试点的增值税,却给试点区域的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好处,被企业界称赞为“增值之税”。

2004年7月1日,东北作为首批试点地区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税收政策(以下简称“试点”)。此项税收政策改革适用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大连市从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生产为主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2007年1月,“试点”范围扩展到中部6省。

笔者所在的海拉精密模具(长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拉模具”),正是我国第一批享受到增值税试点改革益处的企业。海拉模具成立于2003年10月,位于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德国海拉集团在中国投资兴建的专门从事模具研制、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独资公司,属于技术密集的现代化模具设计、制造企业,属于汽车制造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符合“试点”的条件。

办理详解

自2004年7月1日起,海拉模具开始适用“试点”相关政策,第一批享受到该项政策优惠。根据“试点”规定,海拉模具发生的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准予抵扣:

一、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和实物投资)固定资产;

二、用于自制(含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

三、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凡出租方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租赁业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九条所规定的固定资产;

四、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

但,外购和自制的不动产不属于扣除范围。

在优惠政策后,海拉模具按条例规定提供相关申请材料(包括营业执照正本、企业申请书等)在税务局征税科进行申请。初始备案和审批过程比较顺利。

在对固定资产申报退税时需提供的相关材料有:固定资产退税调查报告(一份)、固定资产退税申请(一份)、固定资产原始发票、税政科提供的固定资产增值税比对结果表、固定资产抵扣当月发生的所有进项额抵扣明细、固定资产退税审批表,交由税务专管员审核。如当期涉及税额较大,税务局会派专人到企业进行实地审核。审核通过,方可正式申报。

“试点”具体的抵退税实行按新增增值税税额计算退税的办法,实行按季退税。其中,新增增值税税额计算公式为:

本期新增增值税税额=本期应缴增值税累计税额(计算时其进项税额不含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上年同期应缴增值税累计税额-上年同期应退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海拉模具绝大部分的固定资产是在2003年企业开办初期以投资形式购入,即是在“试点”实施前投入的属存量资产,无法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自适用“试点”优惠政策以来,海拉模具新增固定资产累计抵退税50余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成本。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张,投资规模的扩大,新旧设备的更替以及技术的升级需求也在加速,在未来几年海拉模具将迎来新一轮投资高峰,此税收政策将为海拉模具带来更多的好处。

增值之处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试点”对海拉模具的经营业绩会带来很多好处,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对海拉模具的现金流有正面影响。

实施“试点”前,购进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额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只能随多年的折旧逐步收回;实施“试点”后,购进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额可以申请抵退税,当年即能收回此金额,无疑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有益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海拉模具购买xxx机器设备,采购价100万,增值税(17%)17万,价税合计117万,折旧年限5年。

“试点”前,该机器设备以117万的成本入账,其中增值税17万每年折旧为3.4万,需5年才能收回17万(不考虑时间价值);而“试点”后,该机器设备以100万的成本入账,增值税17万可以申请退税,当年即能收回17万。可以看出,“试点”实施显然帮助公司提高了现金流质量。

2.可降低公司的综合成本,尤其对海拉模具这样的资本密集型企业有明显作用。

例如海拉模具购买的DMS125P五轴数控铣床,不含税采购价500万,增值税(17%)85万,价税合计585万。

“试点”前,该机器设备需以585万为成本入账;“试点”后,该机器设备只需以500万的成本入账即可,增值税85万可以退税。

海拉模具产品报价是以某产品所占用的机器设备的成本根据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的,“试点”的实施使得机器设备的成本降低,间接降低了产品报价。在假设其他条件没有变化的前提下,无疑在价格方面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这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可见,“试点”政策的实施能有效降低公司的成本,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3.“试点”的实施为企业纳税筹划提供了新的途径,对企业财务部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对固定资产投资等统筹规划,以充分享受国家对企业的税收政策支持,各个企业的成果不尽相同,这些差异也间接作用到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力。

经验分享

根据这几年海拉模具“试点”的实施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以供将要实施“试点”的企业负责人借鉴:

1.“试点”采用“增量法”计算退税,这一点需要充分理解。

所谓“增量法”,即是按“试点”规定,纳税人当年准予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得超过当年新增增值税税额,当年没有新增增值税税额或新增增值税额不足抵扣的,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应留待下年抵扣。

新增增值税税额计算公式为:

本期新增增值税税额=本期应缴增值税累计税额(计算时其进项税额不含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上年同期应缴增值税累计税额-上年同期应退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首先,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如果业绩不佳,新增增值税就会少,甚至无新增,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控制好投资规模,以免当年发生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无法全额抵扣。

而当企业业绩较好时,意味着企业的新增增值税税额可能大幅增加,企业可以根据情况在计划内加大投资力度,以充分享受“试点”政策带来的好处。

其次,企业应控制好物资采购节奏。如果物资采购计划不合理,出现采购量明显大于需求量情况,物资采购产生的增值税进项税相应增加,在增值税销项税不变的前提下,必然减少了当期新增增值税税额,若当期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大,当期发生的固定资产进项税就很可能无法全额抵扣。

2.要考虑到“试点”实施后,由于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少(增值税进项税不计入固定资产原值),使得折旧减少,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增加,企业所得税会有相应的增加,部分冲减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带来的好处。企业如果不能实现增值税增量,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就无法抵退。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但没有享受到“试点”优惠政策的实惠,反而增加了所得税负担。

3.按规定,“纳税人可放弃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抵扣权,选择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权放弃的纳税人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声明,并自提出声明的所属月份起将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计入固定资产原值,不得再计入进项税额抵扣。”

要注意,“对纳税人已放弃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权又改变放弃做法,提出享受抵扣权请求的,须自放弃抵扣权执行月份起满12个月后,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方可恢复其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权。”所以,企业要全方位考虑利弊,来选择或放弃抵扣权。

4.由于海拉模具是2003年成立的,没有什么历史负担,易于实现增值税增量,可以较充分的享受到“试点”优惠政策。但对于许多老企业,历史负担较重,经济效益无法在短期内产生飞跃,难以很快实现增值税的增量,就很难充分享受到“试点”政策。不过,2006年年底国家出台政策对历史欠税进行了豁免,规定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在1997年12月31日前形成的,截至2006年12月6日尚未清缴入库且符合规定的欠税予以豁免。帮助企业卸掉部分历史包袱。但1998年以后形成的企业欠税,只能按照先欠先抵的原则进行抵顶欠税。

5.尽管受“试点”政策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便宜”了,但不能因此盲目扩大投资。应该在适应企业发展的合理投资需求基础上进行投资计划,以配合企业的纳税筹划。

6.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纳入“试点”实施范围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再适用在投资总额内购买国产设备的增值税退税政策。

第4篇:模具调查报告范文

回到老家,我联系到镇上的几位大学生,打算去做一个志愿者,到乡里的敬老院做实践工作,看望并帮助那里的老人。

乡里的敬老院就坐落在我们村附近。由于缺少资金,敬老院的建筑和设施都很简陋,院里的工作人员,包括院长在内,也只有四位。为了节省资金和工作方便,乡里任命的院长就是我们村的村长,以至于最后实践活动开展地鉴定的签章都是我们村居委会的签章。

2月1号是我们去敬老院的第一天。老人们看到特地赶来看望他们的学生,立刻关心起来,询问我们各方面的情况。院里的工作人员也很热情,很我们的到来,毕竟院里确实是需要人帮忙的。

我们也详细询问各位老人的生活起居情况,与老人们聊起了家常,帮助他们打扫卫生,整理床铺。我们从村长那里了解到,敬老院里共有40位老人,其中近1/3的老人身体不好,分别患有不同的疾病。一般3至4名老人共住一间20平方米的平房。政府每月的补贴只有190元/每人。平时,身体好的老人会帮忙打扫卫生,夏天的时候会帮忙修剪花草,其他老人一般只呆在房里,看看电视,聊聊天。大部分老人是孤寡老人,只有少数是因为子女工作忙,没人陪他们。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快乐。

去跟呆在房间里的老人聊天的时候,我们六个人通常分为三组,分别去不同的房间慰问老人。起初,我们还显得有些拘谨,倒是老人们的热情带动了我们。有时遇到耳聋耳背的老人,不得不一遍遍大声的重复回话,我们仍然很耐心地跟他们聊天。一方面讲述我们自己的校园生活,另一方面倾听老人们的故事和经历。老人们精彩的故事是如此令人着迷,老人们艰辛的经历又是如此令人心酸。

跟老人们聊完天我们就去帮工作人员整理备案。令我想象不到的是,整理备案居然异常的繁琐。我们要帮忙记录40 位老人的基本信息和生活情况。由于有限的工作人员,每天要忙于照顾老人,这项工作一直被搁置。我们到处翻找资料,寻找老人们的信息进行备案。有些老人根本没有旧资料可寻,我们只能像做社会调查一样,去访问那些老人,记录信息。

第三天我们做了清洁工作,帮老人们打扫房间。扫地,擦玻璃,擦拭家具,我们忙得不亦乐乎。最后的难关是院里的积雪。院里的工作人员每天照顾老人已经忙的不可开交了,根本没有空去清除积雪。厚厚的积雪已经结成了冰。老人们本就腿脚不方便,如果走在这样的路面上,是很容易滑倒的。我们一下下地铲雪,一次次地推车倒雪,每一次的穿梭间,都看到映在夕阳余晖里的老人们幸福的微笑。于是我们觉得很满足,很充实,干得更加起劲了。

敬老院的工作并不是很累,但却很繁琐,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到,哪一个老人都要照顾到。接下来的两天里,我们照样帮工作人员做些繁琐的工作,如洗衣服,买菜,甚至喂饭。每一样都挺有挑战性的。洗40 位老人的衣服,每次都是一大堆,那台旧旧的洗衣机都要轰隆好几个小时;平时从不过问柴米油盐的我们,买菜的时候,就也要像家庭主妇一样跟菜贩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有几个老人患有中风、瘫痪,吃饭的时候需要别人喂,虽然肚子饿得咕咕叫,我们也只得先给老人喂饭。

从2月1号到2月5号的五天里,我们每天都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帮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人们看到我们来也特别的高兴。邻村的一位赵大爷,特别喜欢下象棋,在院里是难逢其手。他让我们陪他下棋,我高调应战。看到我自信满满的下棋,却接二连三的输棋,他很是高兴。我不知道他是因为依然没遇上对手,还是觉得我故意谦让,总之,能让他高兴就行了。

2月6号是我们在敬老院的最后一天。想到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我们提议给老人们包饺子。有了我们的帮忙,工作人员也就答应了这麻烦的活计。平时连饭都不怎么会做的我们,包出来的饺子都是不成样子的。可是老人们也吃得很开心,因为他们理解,那是我们的心意。课堂作文网

临走的时候,我们还跟老人们合影留念。看着镜头前夕阳下的老人们,绽开的微笑里依然掩饰不住岁月的沧桑。毕竟,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是根本无法体会和理解他们的孤独和悲凉的,我们只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老人们做点实事。

去敬老院进行社会实践不仅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教育。走进社会,锻炼自己的同时,我们也体会到,老人,是一个需要我们关怀的弱势群体。以后,只要有机会,我还会再去敬老院的。让我们大家一起用实际行动为关爱老人这一公益事业做出一些努力吧,从身边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

阅读更多课堂作文网社会实践报告:

模具专业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第5篇:模具调查报告范文

Mc:作为DIY装机的主要部件,机箱可以说是十几年来变化最少的一个部件了。我们知道技展是内地至今为止牌子最老的机箱厂商,也是国内最早推出ATX机箱的厂商,那么在你看来,未来的机箱大致有哪些发展方向?

辛: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机箱厂商之一,技展见证了行业十几年略显保守的发展历程。而其间开创彩色机箱先河以及率先全面跟进ATX构架两大契机也奠定了技展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地位。未来机箱的发展仍将比较平稳,一是仍然会在很大程度上与IT行业整体发展密切相关,随着3C融合、HTPC等整体技术永平不断上升,类似机箱产品也将极大丰富;第二,两极分化将日趋明显,追逐个性化体验的发烧型用户与看重品质并追求高性价比的人群将促使众多产品往这两个方向逐渐靠拢,最终形成两大阵营。

MC:我们都知道除了五金之外,机箱几乎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大多是跟随整机架构变化而变化,那在您看来,未来机箱要想有突破的话,出路在哪里?

辛:一般来讲,要想寻找出路肯定难以避免谈到创新这个话题,也就无外乎核心技术的突破、应用技术的领先、工业设计的创新、新型材料的应用四个方面。机箱厂商想要从核心技术出发作出成就可能性非常小,应用技术的发展空间也不大,唯有全面发展工业设计和大胆使用新型材料切实可行。可喜的是。技展在这两个方面都已经跨出了领先的一步。一方面技展自加盟三诺集团之后,即在集团全资子公司――麦锡工业策划内部成立专门设计团队;另一方面,新材料彩钢的应用给一成不变的机箱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彩钢带来的感官、性能全面提升。

MC:技展是做五金出身,又做了这么多年机箱,在您看来开发机箱的难点主要有哪些?

辛:技展在五金开发制造方面有非常雄厚的实力,但是技展是做五金出身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在进入大陆之前技展在台湾已经有多年IT产品开发生产的经验,1992年进入大陆之后即投入到机箱电源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并带动和培养了一批五金制造企业。说到产品的开发,我想任何新产品的诞生都需要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以机箱来讲,从市场调研、开发立项到ID设计、结构设计,到打手板、开模具、试产及评审,直到量产上市。每一个步骤都有可能遇到需要克服的挑战,任何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整个开发进程。这也是很多产品经理总是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产品的原因,亲身经历一个新产品从无到有到受到用户喜爱的过程非常的美妙。

MC:模具成本一般会占据机箱开发成本的绝大部分,为此你们是怎么控制的?

辛:模具开发价格确实非常昂贵,而一般情况下技展机箱新产品都会涉及到新开模具,所以决定新开模与否和保证开模质量是有效控制这一成本的两个重要原则。首先,我们在新产品的开发初期会进行周密的市场调研并立项,评审ID及结构设计部门的方案,这样做能很大程度保障新产品受到用户欢迎程度,避免因产品市场表现不佳造成的开发成本浪费;其次,在新开模具之前我们都会制作出新品功能手板和外观手板,并作详细的细节说明和规定,让模具部门有据可依避免模具开发误差造成的浪费。

MC:彩钢机箱开发过程以及其中的难点有哪些?

辛:得益于十六年机箱开发经验,彩钢系列的开发过程虽说困难不少但仍然比较顺利。市场调研、ID设计、材料性能测试等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唯一稍显困难的反倒是结构实现。一开始考虑前面板底座和盖板全部采用彩钢,却难以解决由此产生的谐振;运用背胶实现彩钢盖板与塑胶底座的固定通不过温度测试,较为传统的锁螺钉处理办法则无法通过跌落试验。最后,经过精确计算彩钢盖板的反弹受力点和表面张力,作出为彩钢五号和彩钢六号分别设置22个和15个反扣勾与塑胶底座相固定的设计。一次冲压成型的彩钢盖板得益于反扣勾的作用与底座紧密结合,至此完成前面板整体结构设计。

MC:您怎么看待HTPC机箱的的崛起?未来技展会不会做HTPC机箱?

辛:说实话HTPC在国内虽然一直被看好,却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气候。其中的原因是多样的,价格的高昂和整体解决方案不够完善等使得用户在选择时顾虑颇多。但不可否认这仍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将有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作为总是走在行业发展前端的厂家,技展已经推出过一些准HTPC机箱,且近期将再有一款重量级产品上市。这款产品比目前市面上的HTPC机箱更加小巧mini,且有极强的兼容性。该箱尺寸仅为355mm×200mm×160mm,可以容纳普通电源+独立显卡+小主机板+3.5英寸硬盘+USB 2.0接口,非常有吸引力。

MC:你们最近推出了彩钢机箱,是机箱材质的一种创新,除此之外,您认为机箱的改进还会从哪些方面着手?材质、外观,散热……

辛:一项以大学生等未来消费群体为对象的读者调查报告显示,机箱做工质量、外壳材质、价格和外观造型在最受消费者关注排行榜上居前四位。因此,不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同时使价格趋于合理化是符合消费者利益和需求的,值得所有厂商为之努力。除此之外,散热能力对整机的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需要重点关注。无论是推出彩钢机箱、成立工业设计团队开发外观造型更优秀的机箱产品,还是尝试新的散热方式诸如鱼鳃式散热等,都是未来机箱前进的一个方向,值得所有机箱厂商考虑。

Mc:大陆的机箱厂商普遍比较注重主流市场,但是由此造成的问题是品牌形象难以提升,技展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您对其他厂商有什么好的建议?

辛:品牌的提升来自精湛的工艺、稳定的品质,来自提供给客户以满意的产品,而不仅仅是炒作高端产品和服务于少数人群。技展始终致力于为最广大的用户提供高品质、高性侨比的外设产品,从原材料的选择,到严格把控生产过程各个环节,始终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不敢有丝毫懈怠。实实在在为用户着想,脚踏实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并不断满足这些需求是一个品牌不断成长的不变真理。我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提升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实力。除此之外,我个人觉得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心态,当然好的设计、好的产品是少不了的,这需要企业有创新精神。如果扎实地做好了这些,对于品牌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了。

MC:您认为技展未来立足行业最根本的优势是什么?

辛:企业的创新精神和高度责任感。技展是一个具备相当高责任感并且永远走在潮流前端的品牌,其发展壮大的历程准确地展示了这一特点。1992年技展由台湾进入大陆,1993年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的工厂正式投入生产。得益于其在台湾工厂的强大实力,进入大陆的技展当时在行业中即属于佼佼者,而此后发生的两件大事更是为其跻身全球DIY市场品牌机箱及电源销量前列奠定了极其坚实的基础。那就是其在1994年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推出彩色机箱,开创历史先河以及在1995年以超越性的眼光完全切入最新的ATX标准,而当时其他厂家尚在无限观望之中。

技展成长的每一步都展示了对行业发展前景的准确把握和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及强烈的使命感使得技展从机箱行业停滞不前的状态中积极思变,变是不变的真理,只有敢于求变才有良性的发展。

MG: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不少知名品牌都看好国内的DIY市场,纷纷抢滩进入,这势必造成国内机箱电源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辛:经济危机让一些放弃了国内市场的品牌损失惨重,纷纷重新进入将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产品更加丰富多样。厂商问的竞争对消费者来讲是一件绝对的大好事,不但可以拥有更多选择,同时将反过来促使厂商思考如何提升产品综合实力,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无独有偶,09年技展也将引进之前一直在欧美市场销售的电源品牌MUSTIFF,相信此举也能为电源市场的有序竞争添砖加瓦,为用户带来实惠。

金融危机对于主要依靠出口的行业和企业影响比较大,但我们观察国内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技展本身在国际国内内的业务不仅没有缩水,反而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这也是技展十几年细心耕耘的成果。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厂家,我们意识到现在已经是时机推动行业变革,改变一潭死水的现状,并且我们有信心有实力度过这场危机并带领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MC:技展未来发展方向有哪些,能不能请您为微机的读者透露下?

辛:09年技展机箱产品构架将逐渐形成三大系列:侠客、彩钢、红警。侠客系列将致力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彩钢系列则通过引进全新材料彩钢这一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为主流用户提供一个高雅、舒适,同时拥有绝佳性能表现与非凡感官享受的工作娱乐新平台。红警系列为传统机箱产品形态,将包含技展一些表现优秀的老产品和少量注重工业设计的新品。09年将是新旧两种机箱类型、新旧观念不断碰撞的一年。彩钢上市后的表现也让技展坚信,为用户带来切实好处的彩钢系列将在这场碰撞中不断壮大。

第6篇:模具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秸秆禁烧;现状;秸秆综合利用;安徽宿州;桥区

中图分类号 X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190-02

长期以来,农户为了省事,常将农作物秸秆一烧了事,但焚烧秸秆可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一是污染大气环境;二是引发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四是破坏土壤结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对秸秆进行综合利用,发挥其在秸秆禁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是桥区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目标。在秸秆禁烧方面,尽管政府部门每年都做了大量工作,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秸秆焚烧现象依然存在,“年年禁年年烧”的局面并未实现根本转变。因此,分析秸秆的利用价值,探讨秸秆利用的途径和对策,对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宿州市桥区秸秆禁烧工作现状

1.1 乡镇之间工作进展不一

有的乡镇高度重视禁烧工作,扎扎实实开展禁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的乡镇重视不足,准备不充分,奖惩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在秸秆清运工作中达不到“六净”标准,导致禁烧期间火点不断,有的地方发现火点,空手而来,应急扑救悬空,只能“一烧千里”。

1.2 隔离带设置不到位

有的乡镇不重视隔离带设置工作,所设置的隔离带只是用旋耕机简单操作,宽度和深度远远达不到要求,也起不到效果。

1.3 农民思想认识不到位

受传统思想及行为方式的影响,农民习惯在收割后放火将田里的秸秆焚烧,只图方便省事,且认为只有焚烧干净才有利于下季的播种[1]。

1.4 机械化程度不够高

受小麦联合收割机自身的不完善及农机手技术经验不足的影响,留茬高度过高、粉碎不够彻底、抛洒不均匀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农民对下季播种存在很大的顾虑,造成焚烧情况屡禁不止。

1.5 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少

秸秆离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了农民的生产投入成本,而且秸秆离田后或出售或堆肥,其他利用途径较少,农民收益低。

2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对于充分利用资源、减轻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深入研究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商品化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方向[2-4]。

2.1 作肥料

一是直接还田作肥料。若下茬是玉米、大豆等作物,小麦收割留茬高度控制在25 cm以下,并将秸草铺盖于玉米、大豆等行间,或播后行间覆草,可起到保墒、提高化除效果等作用。二是动物过腹还田作肥料。牛、羊等牲畜喜食秸秆,经消化吸收后,其粪便腐熟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耕层理化性质。三是堆、沤肥。用畜禽粪与秸秆进行高温堆肥,也可将秸秆投入沼气池沤制还田。

2.2 作动物饲料

秸秆既可以直接作为饲料供牛、羊等牲畜食用,也可以进行氨化、青贮处理后作饲料供其食用。据相关研究,秸秆经青贮后,粗蛋白含量可提高4~5个百分点,可以代替30%~40%的精饲料,牲畜对有机物的消化率可以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5]。

2.3 作工业原料

用专业模具将农作物秸秆与树脂混合物进行加压成型处理,制成低密度纤维板材,然后在其表面进行加压和化学处理,可用于制作装饰板材和一次成型家具,具有强度高、耐腐蚀、防火阻燃、美观大方及价格低廉等优点。

2.4 作基料

食用菌栽培中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量较多,一般栽培料中秸秆含量可达75%~85%,可用于生产香菇、平菇、金针菇、鸡腿菇等多种食用菌,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优点[6]。

2.5 作能源

目前,我国已经大规模推广应用秸秆气化技术,将秸秆作为能源使用,市场前景广阔。

3 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

3.1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

农作物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肥地力,减少化肥施用量,同时还可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一是在联合收割机上安装秸秆粉碎抛散装置,将脱粒后的秸秆粉碎并均匀撒在田间;二是利用灭茬机、旋耕机械将秸秆粉碎翻埋入土[7-8]。

3.2 秸秆青贮机械化技术

将农作物秸秆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青贮处理,可以保存青绿秸秆的新鲜和营养成分,提高饲喂价值。机械化青贮是利用青贮铡草机把收获的秸秆铡碎或直接用青贮机收获放入青贮窖、青贮堆、青贮袋内青贮;也可以用圆捆捆扎机与包膜机联合制成草捆青贮。

3.3 秸秆氨化机械化技术

农作物秸秆经过机械揉搓切碎和化学、生物(氨化)处理后成为一种良好的牲畜饲料。秸秆进行氨化时,先用铡草机或揉丝机将秸秆粉碎,然后放入贮窖,放入贮窖时每铺30 cm秸秆按比例喷洒配制好的尿素溶液,与秸秆均匀混合后压实。

3.4 秸秆压块机械化技术

用秸秆饲料压块机将农作物秸秆加饲料添加剂(或不加添加剂),在高温高压下经物理、化学复合处理后制成具有高营养价值的粗饲料产品。

3.5 秸秆打捆机械化技术

农作物收获时,通过联合收割机自行打捆或通过专门打捆机械进行就地打捆,解决散草运输困难,效率低、费用高等难题。秸秆打捆后可以作为能源送到秸秆发电厂,也可以作为造纸工业的原料送往各地的造纸企业。

4 参考文献

[1] 吕井成.宿州市桥区农作物秸秆焚烧的原因和解决途径[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31.

[2] 汪海波,秦元萍,余康.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分布、利用与开发策略[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2):92-93.

[3] 李涛,卓海峰,王文富,等.探讨秸秆焚烧的危害与秸秆的综合利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0):35.

[4] 王激清,张宝英,刘社平,等.我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8(8):126-128.

[5] 卢道武.清丰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调查报告[J].河南农业,2016(31):25.

[6] 刘丽香,吴承祯,洪伟,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1):75-80.

第7篇:模具调查报告范文

Abstract: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pla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 the goal, according to th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excellence program",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need to rapidly enhance their ability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Learning situation for mechanical specialty courses and students, the teaching method is improved,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to classroom teaching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ject consciousness is studied.

关键词: 课堂教学;工程意识培养;教学方法

Key words: classroom teaching;cultivating the project consciousness;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53-02

0 引言

随着我国企业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原有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我国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本科教学的问题,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已经启动,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国外高校也非常重视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如日本学生要在学校进行加工,完成一定学分之后方可毕业,在毕业设计中也紧密结合实践,学生在找到工作(大三下学期)之后,有定期到工厂去见习和实习。又如,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利用产学合作,让学生能够更多更好地了解工程领域的科研方法,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由此可见,国内外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十分重视,而学生工程意识的养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应用型本科院校模具专业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

工程意识是当今高等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模具专业学生的教育应侧重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工程实际,工程意识是工程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作为模具专业大学生,就是将来企业的工程师,因此必须培养他们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工程问题往往是不确定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解决工程问题特有的方法和手段,甚至包括解决尚未发现的科学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该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抓住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的主要矛盾,并且能够结合实践环节具备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让学生将来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1]。

工程意识是一个整体概念,工程意识最根本的应该是一个系统意识,主要包括实践意识、经济与社会意识、时代意识、创新意识、道德意识和管理意识等,这些方面的意识若缺少其中某一种意识或某一方面意识,都不能说其具备了工程意识。工程意识这个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它的内涵也会随之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2 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方法

工程意识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需要工作后在工程实际中的锻炼逐渐完成的,但是如果高校重视工程意识的培养,意识到工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把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纳入整个培养计划当中,构建良好的校内工程育人环境,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并配备一批“双师型”教师,当学生毕业的时候具备一定的现代工程意识是完全有可能的。

2.1 教师与工程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要想学生在大学期间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作为机械类专业的教师,首先应具有很好的工程素养,才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大学生的现代工程意识。在这方面,本校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实验室和企业采取“挂职”、“盯岗”等方式进行实践锻炼,从而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观念得以提高。另外,从企业聘请专家到学校讲座或兼职,专业教师与其进行学习和交流,也有助于教师工程意识的提高。还有学校作为应用型大学,无论技术设施、还是教学设备、实验室条件都体现出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教师们也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

实践表明,通过这些方式方法,教师的工程意识不但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且教师还可以结合工程实例进行理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2.2 产与学结合的办学形式 加强各类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使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强化工程意识培养。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学校要面向社会办学,学校有责任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本校除了建立了若干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还建立了包括长春一汽在内的若干个校外实习基地,重视实践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重要作用。毕业设计(论文)也有个别同学在单位进行,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学生们工程意识培养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2.3 优化课程体系[2] 现代工程是复杂的系统,既涉及相关技术领域,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这就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宽厚的知识与技术背景。因此,工程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拓宽专业方向,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树立现代工程意识,对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同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本校积极组织人员定期进行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有计划、有意识地把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和训练贯穿于四年本科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之适应社会和企业对机械类技术人才的需求。

3 课堂教学中工程意识的培养

3.1 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选取与课程核心内容相关的实践环节进行导课,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实践环节,使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充满期待,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科研技术也是实践环节中重要的一环,把国内外机械方面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相一致,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授课中,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对比以及相关主要的课堂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3]。

3.2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法给学生讲授重要的理论知识,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相互沟通,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案例教学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情景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环境的创设,科学意识得到了增强,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开拓了视野,教学效果显著。

3.3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以往都是通过课程考试来进行,学生只要考前认真复习,就可以通过考试,因此,考分的高低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能力。对所讲授的机械专业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加大了对平时成绩的考核,采用课堂讨论、调查报告、实践问题分析和解决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例如在课堂教学上,通过多媒体只展示实践环节的结果,通过和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讨论,结合多门课程的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得学生的工程意识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缓慢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研究和创新,研究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方法,以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与研究中,在相关课程方面,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全面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知道学习的内容与实践息息相关;同时使得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环节中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小范围试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接下来将进一步深化工程意识研究与实践,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良好工程素质的机械类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贵和,吕建国.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2006(4).

第8篇:模具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网络人际交往;网络社区;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新的交往方式主要是手机(通话、短信)和互联网。网络交往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形式有:E-mail、可视网上电话或不可视电话、网上电子公告板(BBS)、网上聊天(IRC)、由个人或单位主页构成的虚拟社区以及通过局域网进行的其他网上传输等。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交往平台,在这里,可以构建一个新的世界。近年来,随着微博的兴起、各类社交网站的盛行,网络在人际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CNNIC第25次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12月,博客应用在网民中的用户规模达到2.21亿,使用率为57.7%;同年底,中国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数达到1.76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45.8%。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网民使用互联网过程中从事的主要活动之一。社交网站(SNS)的兴起,为网民提供了自我表现、网络交际等功能,越来越多的网民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延伸到网络中,或者是在网站平台上逐渐培养新的人际关系。

在热闹的网络交往中,网络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网络社区的兴起,是否真正能与现实的社区一样,将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呢?是否真像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的那样:“网络真正的价值正越来越和信息无关,而和社区相关。信息高速公路不只代表了使用国会图书馆中每本藏书的捷径,而且正创造着一个崭新的、全球性的社会结构!”这些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

一、网络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往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申荷永,1999)。网络人际交往,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利用网络化的电子计算机这一高科技手段而进行的各种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且也带来了人际交往的一场革命。

网络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包括:E-mail(电子邮件)、IRC(网上在线聊天室)、IP电话、ICQ(网络寻呼机)、BBS(网上电子公告板)及其他网上传输。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全球性、虚拟性、超时空性、随意性等特点,网络交往的双方在根本上遵循现实社会的交往规则,同时网络带来了更为快捷、方便、隐蔽的人际交往媒介。早在1964年,麦克卢汉就预言: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世界将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地球村”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的重大变化。通过互联网,人们不仅可以便捷地跟身边的亲朋好友联系,也可以跟远在他乡的熟人进行联系,甚至可以跟素未谋面的人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关系。

然而,关于网络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线上的社会关系会取代线下的社会关系;上网的时间越多,对网络越沉迷,会使我们越远离邻居、家庭,因为网上的关系自由度更高。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网络交往会产生独特的社会群体,它可以补充、从长期来看甚至可以完全取代现实世界。网上的社会空间削弱了社会的、种族的、物理社区中的社会责任和忠诚(Poster,1997;Rheingold,1994;Watson,1997)。西布鲁克也认为,网络上的身份转换会削弱社会责任(Seabrook,1997)。聂和埃尔布林(Nie and Erbring,2000)发现,上网的时间多了,跟家人朋友交流的时间就少了,因此网络导致社会原子化。克劳特等人也有类似的结论,即上网时间多了,人会变得更孤僻、更容易沮丧(Kraut et al.1998)。

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联网的使用,尤其是QQ、聊天室及论坛的使用,不仅有助于人们维系已有的关系,而且有助于提高原本很少联系或不联系的人之间的交往频率,同时极大地增加了与原本不认识的人结交的机会。这一观点近年来受到更多学者的推崇。

霍华德等人认为,上网经历并不会取代其他的社会交往,而是对其具有补充和延伸作用。通过控制社会人口学特征,上网至少一次的人更可能在昨天打过电话给朋友或亲人。电子邮件是增加家庭内交流的重要工具。(Howard,Rainie,&Jones,in press;Rainie&Kohut,2000)Pew互联网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网络使用者通过网络来保持和加强现有的线下社会关系。卡茨和阿斯普登1995年的研究结论是,上网经验越丰富的人跟朋友和家人之间能够保持更强的联系,他们更可能成为社区组织者,参与社区事务 (Katz and Aspden,1997) 。

王华和巴里•韦尔曼(Hua Wang and Barry Wellman,2010)利用两份美国的调查分析了随着网络的使用,美国成年人中朋友的数量是如何变化的。研究结论表明:1、随着网络的发展,美国成年人的朋友还是很多的,平均每人每周会和十个左右的朋友见面或说话。2、人们不再流行在网络上结交新朋友。只有22%的网络使用者声称有网友,15%的人声称有网友变成了现实中的朋友。重度使用者特别活跃,他们明显拥有更多的网友和从网友发展到现实中的朋友。3、从2002到2007年,成人的朋友普遍增多了。4、这一趋势在各个群体中(重度使用网络者、轻度使用网络者、中度使用网络者、未使用网络者)都一样。

汉普顿的研究认为,有互联网的家庭认识当地居民的数量是没有网络的家庭的三倍,跟当地居民交谈也较多,也更可能邀请他们的邻居来家里做客。(Hampton,2001)

第二种观点表明,网络对于人们的现实交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有一类研究更进一步,不仅探讨网络对人际交往产生的直接影响,并且还探讨了现实中的社会关系和网络上的社会关系是否有关。代表性的研究由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安那伯格传播学院进行,研究的样本来自洛杉矶的一个邻里社区,那里有七个不同的种族(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Vol.45 No.3,November 2001 550-564)。研究结果表明,线下的社区归属感越强,那么线上交流的倾向也越明显。即社区归属感越强,在网络上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可能性越大。许多研究都发现,通过网络人们能够建立并且维持亲密的、个人的关系(e.g.,Ling&Stald,2010;Wang&Well-man,2010),线上和线下之间的联系能够加强而不是减弱人际联系和社区联系(e.g.,Matzat,2010)。这一类的研究表明,线上和线下的关系之间具有一种正相关关系,换言之,线下的人际关系和线上的人际关系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网络对人们的人际交往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由必要搞清楚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研究问题1:人们通过网络主要与哪些人联系呢?

差序格局

(1998)在探讨中国社会关系的特点时用“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来解释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差序格局”是指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现在,差序格局已经被泛化使用,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

研究假设1:人们通过网络联系的人呈现出“差序格局”,同龄人居于差序格局的中心。

H1.1:人们通过网络主要维系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H1.2:男性与女性的网络人际关系存在差异。

H1.3:青少年的网络人际关系以同学为中心。

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网络,研究的是在一定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中的节点是个人,连接则是按一定方式定义的两人之间的熟人关系,如朋友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或科研合作关系等。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兰(Stanley Milgram)在 1967 年创立了六度分离理论,即“六次连结的小世界”理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都可通过熟人找熟人的方式建立联系,而两人之间的平均最少“中介”数是6。社会网络不仅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且存在于互联网中。我们的研究中主要考察人们在网络中的社会网络关系,以及社会网络规模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社会网络规模的探讨,主要是通过测量人们在网络中所联系的人的种类来判断的。

H2.1:网龄对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具有正向影响。

H2.2:上网时长对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具有正向影响。

H2.3:学历对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具有正向影响。

H2.4:使用互联网聊天和发邮件对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具有正向影响。

二、网络社区及其归属感的形成

社区概念的首创者是滕尼斯。在他那里,“社区”一词表示由具有共同习俗、价值观的同质人口组成的、与世隔绝和排外的、本社区成员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团体。后来,社区概念的演变又加入了“地域”要素,即强调社区是一个拥有共同的确定的地理区域的群体。随着网络的兴起,社区由“地缘”向“网缘”发展,原先由于地理因素而产生的社区,随着网络的兴起而拥有了崭新的形式。网络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性概念,使得处于不同空间的人都能在此组成社区,而不必在意地理上的距离。网络社区是对现实社区的引喻,无论是其功能还是组织形式和现实社区都存在明显差别,不再具有地域含义而变成了一个数字化技术支撑的“拟想空间”。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快速扩张,各种形式的网络社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网络社区也称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美国学者霍华德•瑞恩高德(Howard Rheingold)在他1993年出版的著作《虚拟社区:电子疆域的家园》(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an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他认为,虚拟社区是指网络中相当多的人展开长时期的讨论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聚合,他们之间具有充分的人情(Human Feeling),并在电脑空间里形成了人际关系。他将网络社区界定为:“一群主要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 (翟本瑞, 1999)。此外,也有学者将网络社区定义为建有网络信息系统的居民生活社区,即有社区网络依附其上的网络化社区。

对于网络社区交往,学者一般持乐观态度。彭兰(2009)指出,由于网络中人们选择社区的范围更广,进入或退出某个社区的自由度更高,因此,个体在网络中寻找到具有归属感的社区的机会也增加了。而网络中高频率的互动也更容易实现。从这个意义上看,网络社区有助于人们的社会归属感的形成。王晓霞(2002)认为,虚拟社会人际交往的间接性与匿名性有助于消除现实社会交往的隔阂和障碍,便于人们寻找到支持和理解,得到一定的感情寄托和心理宣泄,因而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情感的联系。翟本瑞(2002)认为,网络对人际关系的连结作用,建立在隔离的基础上。虚拟社区的匿名性允许个人扮演角色,使用者可以隐匿部分或者全部的日常生活的身分,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在虚拟社区中与他人的互动关系的逐渐建立,可以跨越时空障碍与生理上的限制,从而在虚拟空间实现现实中一般不能达到的网络人际功效,并有可能进而实现真实世界的人际连接。

可见,网络社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交往场所,有助于网上互动关系的形成,而且已经超出了网络本身,向现实进发。魏晨(2001)认为,网络社区已经远远超出了“虚拟”范畴,延伸到了现实中。他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出发,对网络社区的社会角色进行了辨析。他认为,网络社区尽管在我们常识中仍然把它们视作虚拟的,但在共享意义系统的层面,它已经在网络社区中取代了网络外世界的结构,实现了功能不变的状况下的符号意义取代。也就是说,在他看来,网络社区已经渗透进了现实世界,甚至部分取代了现实世界。人们赋予了网络中的符号以新的意义系统,因而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现实世界。

但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社区并不能成其为真正的社区。琼斯(Jones, Q•1997)认为很多网站充其量只是“虚拟居所”(virtual settlement),在他看来,如果构成虚拟居所,只需要四个条件: (1)起码的互动;(2)两个以上的传播者;(3)大部分的互动在公共的网络空间进行;(4)起码的固定成员。如果按照这样的观点来看,很多所谓的网络社区都并不构成社区,而只是单纯的信息交换。

在网络社区的交往中,往往使人产生一种“社区存在”的感觉,人们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在这儿交流、形成各种议题。广泛的人际交流以及信息互换和共享,很容易使人相信这是一个稳定的社区,社区成员能够从中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然而,布可曼(S.Bukatman,2000)认为,在线聚集的群体,只是因为受某种共同的兴趣或主题吸引而群聚的团体,团体成员之间未必能够建立和分享感情,因此应该以“网络主题乐园团体”概念来取代虚拟社区概念。贝尼格(Beniger, J•)提出了“假社区”(pseudo-community)的概念:人们常将仿真化的人际传播当做是人际互动,想象上面有一个社区,这也不代表有真社区的存在。也就是在他看来,网络社区只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实际上并不存在。

研究问题2: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强弱在网民中呈现怎样的分布呢?

归属感

P•库伯斯(Pricewaterhouse Coopers)认为,网上社区应以“会员之间的归属感”为中心。Hagerty et al.(1996) 在一个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中,发现归属感对于参与社区活动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

关于归属感的含义,有些学者认为归属感指一方与另一方保持某种关系的心理承诺(F.Robert Dwyer,PaulH.schurr&Sejo Oh,1987)。Anderson(1992)等人认为归属感指一方希望与另一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愿意为保持这一关系而牺牲本方的短期利益。Ganesan Shankar(1994)从经济利益角度定义,认为归属感指一方可以从双边关系中获得的利益,以及该方对双边关系的依赖程度。社区归属感,主要倾向于心理层面的定义,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个体对所属团体产生了归属感之后,能自觉地以所属团体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团体中接受信息、经验和情感,把自己看作团体中的一个成员。网络社区的归属感,是指网络社区用户对社区感到满意,并对其产生一定的认可,继而产生一定的心理依赖。它体现了网民在其中得到的自我认同的程度以及对于网络社区中的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和依恋感。可见,归属感对于网络社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它被用来检验一个在线社区的存在(Roberts,1998),也被认为是影响社区参与的重要因素(Tinto,1993)。Roberts(1998)认为,有较强归属感的人将会在在线参与方面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研究假设3:大多数网络社区参与行为停留在“浅层参与”层面,网络社区归属感不强。

H3.1:女性较之男性更难在网络社区形成归属感。

H3.2:年龄对网络社区归属感具有反向影响。

H3.3:学历对网络社区归属感具有正向影响。

H3.4:网龄对网络社区归属感具有正向影响。

H3.5:上网时长对网络社区归属感具有正向影响。

H3.6: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对网络社区归属感具有正向影响。

数据与测量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新媒体与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市民的媒体选择”课题组在2009年的调查数据。本次调查由计算机随机生成的电话号码组成样本,在天津、上海和广州三个沿海发达城市共成功访问了936户家庭。分析中涉及到的变量及其测量方式如下:

一、网络人际交往

问卷主要询问的是网络使用者通过互联网主要与哪些人进行联系,选项设置上从亲疏关系区分为:(1)亲人、(2)配偶或恋人、(3)同事或同学、(4)领导或老师、(5)业务联系人、(6)其他朋友、(7)网友。本研究主要考察人们通过互联网联系人的种类,联系的人种类越多,说明其网上的网络社会规模越大。具体方法是对7个选项的得分进行累加,得分越高则可认为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

二、网络社区的归属感

对于网络社区的参与度和归属感的问题,本研究主要按照“认知――参与――认知”的脉络,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在网络上是否更容易找到一群兴趣爱好相同的人;2、是否在感兴趣的网络社区注册过;3、在感兴趣的网络社区表现是否活跃;4、在感兴趣的网络社区能否找到归属感。问题一主要考察网民对网络社区的浅层次印象;问题二、三考察其在网络社区中的参与程度,从浅层参与和深层参与两个方面进行了提问;问题四则侧重于对网民参与网络社区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或认同感的调查。经主成份斜交因子分析结果发现,以上四个条目可以看做一个因子,将其加总计算均值。由于人们参与网络社区实际上从行为层面上反应了其对网络社区的归属感,因此,我们将以上这个因子直接视为人们对网络社区的归属感。由于选项在赋值时,是=1,不一定=2,否=3,因此加总计算均值时,值越大对应的网络社区归属感越弱。

三、互联网使用

包括互联网使用历史(即网龄)、上网时间、使用互联网的功能。在问卷中,对上网历史所设置的问题为第2题:“请问您从开始上网到现在大约有几年了?”选项依次为:(1)1年以下;(2)1-3年;(3)3-5年;(4)5-7年;(5)7-9年;(6)9年以上。对上网时间所设置的问题为第3题:“您估计您上个星期,正常情况下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大约有多少个小时?”,选项依次为:半小时以内;半小时~1小时;1小时~2小时;2小时~3小时;3小时~5小时;5小时以上(由于问卷调查的全部是网络使用者,故不存在上网时间为0的人)。分析时,因为上网历史和上网时间的选项设置都较多,所以本文将它视为连续性自变量纳入了回归模型之中。

对互联网使用的功能项目所设置的问题为第4题:“请问您平常上网主要做什么?”,即选项依次为:听音乐;看新闻;聊天;使用搜索引擎;看视频;玩游戏;发邮件;写博客;逛论坛/BBS;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网上炒股;其他。本文关注的主要是其中两个选项,即聊天和发邮件。

四、人口学变量

本研究的人口变量包括性别(男性编码为1,女性编码为2,比例为54.2:45.8)、年龄(调查的人群为13岁以上,按年龄段分为13-18岁、19-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岁及以上)、学历(从小学到博士及以上,分为7级)、职业(党政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管理、技术人员,科教文卫工作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军人;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企业工人/商业服务业人员;自由职业者;下岗失业人员;学生)。

五、统计分析

下文首先报告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网络人际交往对象,然后运用卡方检验分析了性别和年龄等所引起的交往差异。接着进一步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网上的网络社会规模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对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这里,分析的互联网使用变量主要是网龄和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人口学变量主要是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使用互联网的功能主要是聊天和发邮件。

研究发现

一、网络人际交往

1、通过互联网最常联系的人

《2003年中国十二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网民主要通过网络和同事或朋友交往(24.7%),通过网络和家人或者有业务关系的人交往的比例非常低。《2007年中国七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对网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互联网和手机与各种人往的情况作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网民中通过互联网与父母、子女联系的人相对较少,因为互联网的使用通常有年龄的代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网民通过互联网最常联系的人主要是“同事和同学”和“其他朋友”,而通过互联网与亲人联系的人相对较少,业务联系人更占其次。假设1得到证实。通过互联网跟网友联系的人所占比重反而很小,仅为7.3%。可见,互联网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维系现实关系的工具。通过互联网延伸虚拟关系的人,相对来说所占比重很小。假设H1.1得到证实。当然,无可否认的是,网络仍然为人们结交新朋友或者建立虚拟关系提供了广泛的机会。除此以外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人际交往中,更多的是发生在平等的、比较松散的人际关系中,如同事或同学、朋友。

2、网络人际交往的性别与年龄差异

《2003年中国十二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还显示,男性网民通过网络与朋友交往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女性网民,而女性网民通过网络从事业务关系或行政关系的交往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网民。我们的调查显示,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使用网络与亲人联系,而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通过网络与同事、同学或朋友联系,也比女性更倾向于通过网络与有业务关系的人交往。而在与领导或老师的交往上,由于卡方检验不能通过(p>0.05),所以我们的研究无法证明在通过网络与行政关系的交往上,性别所带来的差异性。同样,对于通过网络与网友(p>0.05)、配偶和恋人(p>0.05)的交往,我们也无法推论性别所带来的差异。假设H1.2部分得到证明。

从年龄来看,年轻人会更多地通过网络和同事或同学交往,而中年人则更可能通过网络和亲戚或家人交往。13―18岁以及19―24岁年龄段的人,通过互联网最常联系的人均是“同事或同学”。而通过将年龄和学历做交叉分析发现,这两个年龄段的调查对象中,大多数都还是学生。13―18岁的人群中, 56.6%是高中生;而19―24岁的人中,40.4%是本科生,这两部分人都还是学生。因此这两个群体通过互联网最常联系的人是同学就不难理解了。黄少华(2008)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借助互联网维持与熟人的联系,尤其是那些在现实社会中可能因为时空限制而被迫暂时中断甚至终止的朋友、熟人关系。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同学就是其在现实社会中可能因为时空限制而被迫暂时中断的朋友关系。互联网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维系此关系的便捷的平台。

3、网上的网络社会规模

表3显示了互联网的使用情况、人口学变量与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网龄和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对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具有正向影响,并且其影响非常显著,p值分别为0.001和0。在人口学特征中,年龄对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产生反向影响(Beta=-.046,p

二、网络社区归属感

从总体来看,网民的网络社区归属感不强。按照第16题条目的赋值情况,我们可知,得分越高网络社区归属感越弱。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处于中值8以下的人只占到38.3%,而得分大于8的占到了61.7%,即大部分人在网络社区的归属感均偏低。为了证明假设4,我们还是将本题拆分开来看。结果显示,36%的网民认为在网络上更容易找到一群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50%的人在感兴趣的网络社区注册过。但是在注册过的人中,只有21.9%的人在网络社区中表现活跃,54.9%的人都不活跃(p

可见,网民参与网络社区的行为存在层次上的巨大落差,即深层参与者远少于浅层参与者,人们可能在某个自己感兴趣的网络社区注册,但真正参与到社区讨论或交流中的人相对较少。很多网民喜欢在网络社区寻找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乐于在感兴趣的网络社区注册,但是更深层次的参与却出现了抑制,大多数人并不在社区发表意见、交流想法、提供或者寻求帮助――仅仅处于“旁观者”状态。同样地,对“在网络上更容易找到一群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持认同态度和持反对态度的人所占比例相当。可见在对于网络社区的浅层认知方面,人们的看法也没有明显的倾向。而对问题四“在感兴趣的网络社区能找到归属感”,持否定态度者所占比重远大于持肯定态度者。大部分人并不认为在网络社区能找到归属感,尽管他们认为在此能找到一群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也就是说,网民对网络社区的认知同样存在层次上的巨大落差,在浅层认知层面的“随意性”或者说是“随和性”,到了深层认知层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判断差异。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主要从网络使用和人口学特征上来考察,并考察了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对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结果显示,从整个模型来看,R方为15.0%,解释力还是比较强的。其中,性别对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假设3.1无法得到证实。由于本题的规律是得分越高,网络社区归属感越弱,因此年龄对网络社区归属感具有反向影响,即年龄越大,网络社区归属感越弱,并且这种影响十分显著(p

结论与讨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和网上的网络社会规模,并进一步探讨了网络社区归属感的问题。研究发现,网上的人际交往是呈“差序状”分布的,同龄人(同事、同学、朋友)居于“差序格局”的中心。网民中通过互联网与亲人联系的人相对较少,这是因为互联网的使用通常有年龄的代沟。通过互联网跟网友联系的人所占比重很小,可见网络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更多的还是用来维系现实关系。在网络人际交往方面,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导致的差异相对显著。网上的网络社会规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学历和使用网络交往功能对网上的网络社会规模产生正向影响,并且影响显著(p

关于网络社区归属感的调查,目前国内比较缺失,在本研究中探讨了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也是本研究的重点。结果显示,网民的网络社区归属感并不强。在认知和行动层面均显示巨大的落差,停留在“浅层参与”和“浅层认知”层面。大多数人并不在社区发表意见、交流想法、提供或者寻求帮助,而是仅仅处于“旁观者”状态。不仅如此,即使是高度参与其中的人群,也不一定能够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在虚拟社区中,网际互动更多地体现了不稳定性与松散性。正由于此,尽管人们在网际互动中可以真正建立起一种平等的普遍互动关系,但这更也易使人丧失群体认同感。虚拟社区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是松散的(刘丹鹤,2007)。人们可以参与到网络社区中,甚至可以在此社区表现得很活跃,但是却不一定能够在此找到归属感。

屈勇(2008)认为,网络通过视觉匿名性和身体不共同在场拉平了所有参与者在现实社会中的差异,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具有了形式上的平等性和自由性。与此同时,人们在网络中选择社区的范围又广,加上进入或退出某个社区的自由度高,使得他们在网络中寻找到具有归属感的社区的机会增加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社区似乎有助于人们的社会归属感的形成。然而我们的调查发现与此观点不同。结果显示,网民的网络社区归属感普遍不高。对此,笔者认为,实际上,正是由于网络社区行为自由度高,网民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他们可以在众多的网络社区中挑选,甚至也可以选择不参与,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固定在某一个网络社区并对其产生归属感的几率。而所谓网络社区有助于网民归属感的形成,是一种总体性的概括,是将网民流连于不同的网络社区看作是社区归属感的表现。而对于网民个体来说,很难在网络社区找到社区感。再加上人们在网络上来去自如,社区成员也时常在改变,成员之间很难建立长期的稳定的社区关系,因而也就谈不上形成归属感。

此外,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网络虚拟社区成员的参与大部分只是为了获得个人需要的信息、舒缓生活和情感压力、或者仅仅是处于无意识状态,而在参与之外并没有产生更多的联系。网络社区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浅层参与”,参与者并不寻求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更不是为了寻找一个长期栖身之所,因此其聚合度远远小于传统意义上的社区。的确,虚拟社区从某种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心理需求,不管这种需求是情感的、成就的还是权力的。[1]但是它更多的也只是人们想象中的“社区”而已――人们在乎的只是有这样的一群人聚集在这里,他们也许在讨论,也许在分享,也许在旁观,同时他们并不留下任何牵挂。虚拟社区中的交往并不是现实交往的镜像,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网络社区也就不成其为“社区”。

不仅如此,网络行为中存在的“角色扮演”问题也阻碍了网民社区归属感的形成。角色扮演这一概念较早出现于符号互动论大师乔治•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米德把人们通过辨认交往符号和角色而预知对方反应的能力称为“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则通过具象的视角来分析角色扮演的具体情形,他提出“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社会成员都是扮演着自己角色的演员。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具体的“舞台情景”,有策略地控制自己表现出来的姿态,从而使自己所呈现的角色形象符合剧目的要求,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这种通过策略来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的表演,戈夫曼称之为印象管理。作为网络社会的一种存在方式,网络社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扮演,网民根据需要来进行自我呈现,从而实现印象管理。所罗门•阿瑟(Solomon Asch)二战后所做的一系列实验表明,人们完全可以从别人的描述性词汇中获得关于他人的印象(富、申可君2009)。这也就是说,仅仅通过言语沟通,人与人之间就会形成某种印象,对他人获得认知。而在网络社区中,人们只能通过语言来对对他人做出判断,但与此同时必然出现的一个问题是,人们也可以通过操纵自己的语言来管理自己的印象。网络交往本质上是一种间接交往,交往主体所直接面对的首先是电脑和网络,其次才是交往对象。这种间接交往方式更多的只是一种精神抚慰,它失去了面对面交往中所普遍使用的表情、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的交往形式,从而阻碍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交流,造成交往的“异化”(汪寅、黄翠瑶,2003)。这种交往的“异化”使得人们难以获得更多的参与感、归属感。此外,网络社区的虚拟形式极易带来行为的“放纵”倾向、形成不信任心理以及防卫心理。因此,虽然网络社区扩展了人际交往范围,人们可以在这里跟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自由交流,但其交流方式的虚拟性使人们之间很难建立信任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难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从而导致了网络社区中人际关系的松散。

当然,从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网龄和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都对网络社区归属感具有正向影响,其中每天的使用时间对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尤其显著(p

从目前来看,本研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由于课题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研究,涉及到网络政治、经济、文化和人际交往等多个层面,同时采用的是电话调查,考虑到实际调查的可行性,每一部分的问题是比较精简的。从网络人际交往这一部分来看,题目没能很好地铺陈开来,探索的深度不够。总体来看,本研究主要存在如下方面的缺陷,在将来的研究中需要大力改进:

首先,本研究没有对网民线下的人际交往进行考察。如果加入线下的考察,可以将线上的交往和线下的交往进行对比,也许会有有更多的发现,并进一步探索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这对本次的研究来说是一个遗憾,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加入。

第二、对于网络社区归属感的调查,实际上可以采取标准的量表形式来测量,这样准确性更高。此外,虽然归属感最好用较长的时间来测定,但是也可以通过虚拟环境中短时间的实验进行测定。Williams et al.(2000)测定了参与短期在线实验期间的对象的归属感问题。Scagnoli(2001)发现学生在远程学习课程中的简短定位可以帮助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采用实验的方式来观察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形成过程,并对影响归属感形成的因素进行测量。

第三、较高的归属感被认为能引起未来参与社区的较强意向(Teo,Chana,Weib和Zhang,2003)。而在本研究中,对网络社区归属感缺少了展望性测量,实际上可以增加一个追问性题目:你认为你以后会(继续)参与网络社区吗?当然,假如使用实验法进行测量的话,这是可以进行后续测量的,也可以更好地验证以上的假设。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注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成就激励理论。他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参见刘丽群、宋咏梅:《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的行为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载《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4卷第1期。

参考文献

陈文江、黄少华(2001):《互联网与社会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刘丹鹤(2007):《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黄少华(2008):《网络空间的社会行动――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杜骏飞(2002):《弥漫的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彭兰(2009):“网络社区对网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湘潭大学学报》,2009年7月。

王欢、郭玉锦(2003):“网络社区及其交往特点”,《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0月。

陈先红(2006):“论新媒介即关系”,《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

刘丽群、宋咏梅(2007):“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的行为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14卷第1期。

黄少华(2009):“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交往结构”,《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1月。

宫承波、齐立稳(2008):“试析网络社区中的角色扮演”,《新闻界》,2008年4月

富、申可君(2009):“网络社会角色心理现象与分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汪寅、黄翠瑶(2003):“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与网络交往”,《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黄少华(2010):“虚拟社区中的互动网络――以‘广穆社区’为例”,《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

魏晨(2001):“论网络社区的社会角色与行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月。

张咏梅(2003):“‘网络社区’的社会学初探”,《科学•经济•社会》,2003年第3期。

杜骏飞(2004):“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

杜骏飞、巢乃鹏(2003):“认同之舞:虚拟杜区里的人际交流”,《新闻大学》,2003年夏。

刘丽丽(2010):“影响网络社区用户使用情况的因素的实证研究――以SNS网站为例”,CNKI优秀硕士论文库。

屈勇(2008):“网络人际交往对中国人际关系模式的影响”,《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第5期第23卷总第99期。

王晓霞(2002):“‘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南开学报》,2002年第4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1月。

Dan Jerker,B Svantesson(2005). TheCharacteristicsMakingInternetCommunicationChallenge Tradition[DB/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5.

Anderson Erin, Barton Weitz(1992).The Use of Pledges to Build and Sustain Commitment in Distribution Channels[J].1992(01).

Ganesan Shankar(1994).Determinants of Long-Term Orientation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1994(2).

“Real and Virtual Social Ties:Connections in the Everyday Lives of Seven Ethnic Neighborhood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Vol.45 No.3,November 2001.

Hua Wang and Barry Wellman(2010).“Social Connectivity in America: Changes inFriendship Network SizeFrom 2002 to 2007”,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10 53:11482010 SAGE Publications.

Wellman, Barry, Salaff,Janet,Dimitrova, Dimitrina, Garton, Laura, et al.(1996).“Computer networks as social networks: Collaborative work, telework, and virtual communit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Palo Alto: 1996. Vol. 22 pg. 213, 26 pgs.

Caroline Haythornthwaite and Lori Kendall(2010).“Internet and Community”,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10 53:1083 originally published online 19 February.

Teo,H.-H.,Chana, H.-C., Wei,K.-K., and Zhang,Z. Evaluating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and Community Adaptivity Features for Sustaining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ies[J].Int.J. Human-Computer Studies,59(5):671-697.

第9篇:模具调查报告范文

我们看到不同牌子的计算机和汽车越来越相像,这就是趋势造成的。drupa2012吸引了全球的印刷技术供货商齐聚杜塞尔多夫一起来展示新技术,印刷同行自然都想到drupa去发现趋势,或者说去找已经存在的印刷未来。

我们到drupa2012看到了什么?

最亮眼的当然是可印刷电子,我们看到电路或天线可以利用金属油墨印在可弯曲的胶片上,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也可以印刷成为可发光,甚至可以用无线电控制、拿来作为播放电影的屏幕,普通电池和太阳能电池都能印刷,我们在现场看到了美丽的德国小姐拿着用印刷电池驱动的手电筒。扩音器也可以印刷在纸上,有人把mp3接上纸喇叭播放音乐。

这些都是在DIP(drupa Innovation Park)创意公园展示的项目,我们可以想像未来的广告或包装盒,除了印刷美丽的图案和文字以外,还可以印刷电子,如果你自以为歌喉迷人,还可以录一段视频,把OLED屏幕、电池和电路印刷在自己的名片上,保证让新朋友忘不了你。

这看起来很厉害,可印刷电子都不是用胶印或数字印刷机印刷的,大部分都是用网印的。

我们还看到了3D打印机,一个可以数字定位的工作台,打印头是一个高温的塑料喷头,可以程控到定点喷溶解的塑料,温度一低马上固化,如此一层一层地就可以喷出任何用数字描述的模型;也有利用高能激光,瞬间把20微米的铁粉一点点焊接起来的打印机,不用模具就可以制造少量多样的巴黎铁塔模型,说是头盖骨、宽关节或假牙都可以打印出来,老外称之为快速原型机(Rapid Prototyper),3D打印机虽在drupa2012展示,但是我们印刷厂都不知道如何应用。

另外,我们在drupa2012上看到,每一张纸,从名片那么小,到A4广告传单,再到展览馆外一片墙上的大海报,都有一个QR码。大家知道,印刷品只能提供一层图形或文字信息,有了QR码,这些就可以成为多媒体:照片、表格、文章、音乐或电影均能链接上,可以表达印刷无法表达的信息。从印刷展满坑满谷的QR码,就可以理解印刷加上QR码应用的普及性。

开展前就有人预测drupa2012是“服了类固醇的喷墨drupa”,是“数字drupa”,会场上最引人注目的果然是数字印刷机,除了碳粉技术的老品牌如施乐、佳能(奥西)、柯尼卡美能达和理光以外,惠普和柯达这两家在drupa2008上号称推出和胶印效益一样高、质量一样好、成本一样低的数字轮转印刷机,当时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但在drupa2012还没开始,他们都宣布已经在客户车间安装了好几台这样的设备,并正式生产作业了。

在我们熟悉的印前技术供货商如富士、网屏、爱克发和柯达的展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数字印刷机,有轮转的、有单张纸的、有印小幅面卷筒标签的,而印前设备和材料都被挤到不起眼的位置去了。

最具争议性的当然是胶印机制造商,海德堡、小森、高宝都在展出数字印刷机,Ryobi则在展会外和柯达Prosper S5联机提供世界第一台混合了数字印刷的传统胶印机的消息。

在曼罗兰的展台上,现场没有看到数字印刷机,不过他和小森、海德堡宣称已与兰达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这让兰达成为drupa2012上最拥挤的展台。

连胶印机制造商都参加了数字俱乐部,他们的客户却都在搞胶印,这个风向大转弯让大部分到杜塞尔多夫来参观的印刷同行都迷糊了。有一位美国印刷厂老板,他刚刚把25台传统印刷机都装上InkZone数字放墨系统,当他从胶印机展台走出来时,大叹听不懂胶印机供货商在说什么,到底是要推荐数字印刷机还是胶印机?

看来连胶印机的制造商都被数字印刷的快速发展搞迷糊了。

数字印刷供应商的误区

如果你到每一个数字印刷展台去问问,他们的客户拿数字印刷机来印什么活?就会发现大部分购买了数字印刷机的企业还没有客户的比有客户的多,传统碳粉技术的数字印刷机的客户印短版的比较多;有些大出版社拿来按需印书,有些大企业用来印个性化账单和通知书,而这些却应该是连续纸数字轮转印刷机的市场。不过,用UV数字窄幅轮转机来印标签的不少。

另外,UV平台式数字印刷机几乎没有不能印的材质,如果印大幅面海报,可以大到包住一幢大楼,印小幅面,可以小到1cm直径的贴纸。

仔细整理一下,上述应用大多不是胶印的生意,这也显示出今天数字印刷影响胶印生意的比例其实很低。

就算短版数字印刷可能跑进了胶印的地盘,但是全世界有许多印刷厂包括合版公司每天都在印印量在200张左右的活。如果数字印刷的效益只有在200张以下才有优势,每一家制造商都朝胶印机的假想市场去设计数字印刷机,认为全球胶印市场巨大,却没调查清楚胶印市场的现况和需求,那么方向是不是错了?

就像IT产业一样,大型计算机厂商拼命把计算机设计得更快更强,却忽略了计算机硬件对大部分用户来说已经够用了,只有苹果公司把不用的功能减去,把计算机弄得更简单,让小小孩、老头子都能用,简单到只拿来听音乐或打电话,更重要的是以iTune销售模式把计算机变成苹果网络商店的柜台,可每天戴在身上。

其他计算机公司也跟着把手机和平板计算机做得比iPhone/iPad更强,可是一台iPhone订价就499美元,他们就不能把价格订到500美元;苹果卖出一台计算机,多了一个潜在客户,因为他们只能到iTune去买电子书、音乐、电影……其他计算机厂商卖了一台计算机则少了一个客户。

计算机厂商还是旧思维,今天全球的通讯基础建设已经改变,大家都在网上生活,广告和销售办法或购买行为和以往大不相同了,iTune建立了一个生意模式,让客户喜欢苹果的计算机,愿意买回家,好用好玩的体验让客户继续不断地购买苹果的其他产品。苹果成功了,其他公司才发现iTune这样的商业模式根本很难复制,甚至无法复制。

影响所及,惠普今年决心把计算机部门处理掉,裁员达到27000人成为产业新闻头条,台湾的宏基、华硕这些计算机大厂也都面临历年来最大的难关。这都是只专注效益,没思考生意模式改变的结果。

在drupa2012看到的数字印刷机制造商,好像出现了与IT产业相同的症状。大家都一起投入数字印刷机制造的误区,其实数字印刷应该是开拓胶印以外全新的市场,那么它需要这么多的供货商吗?今天印刷产业正在改变中,如果改变也是因为通讯基础建设,那么印刷产业是不是应该思考新的生意模式,技术问题可能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来看看全球顶尖印刷企业,也就是在其他印刷厂苦于供过于求的时候,他们的业绩和获利都能成长的印刷厂,其都采用了不同于传统印刷厂招揽业务的生意模式,像台湾省、香港特区的合版印刷,把商变成不用付薪水的业务员,或是美国的、24hourprint. com ,他们都是让客户自己上门,如此,一个活印量多寡就没关系了,像Lighting Source先帮出版社将内容数字化,再提供按需印书,平均每个活不到2本书。全美国的出版社都找他印刷,一年就印了快一两千万本书。

除了Lighting Source以外,其他的印刷厂用的印刷机大部分是胶印机,当然也有些数字印刷机的。所以印刷机不是重点,生意模式才是。

美国印刷业发展的来时路

国内有几万家印刷厂,以后都会变成一样的印刷厂吗?

当然不可能,我们来看看美国印刷产业的统计数据:他们把印刷分成3个部分,①信息类,包括报纸/杂志/书籍;②营销类,包括各种形式的广告传单;③产品支持类,包括包装/卷标/手册等。

在2010年,美国信息类印刷产值占美国印刷总产值的23%,营销类占57%,产品支持类占20%。

如果比较1999~2009年十年间的变化,我们发现,信息类的总产值减少了20%,工厂数目却减少了40%;营销类的总产值减少了5%,工厂数目也减少了40%;产品支持类的总产值增加了1%~2%,工厂数目却减少了30%。

有趣的是,10年后不同类别的印刷厂平均产值都大量增加,信息类的平均总产值从500万美元增加到720万美元,成长44%;营销类的平均总产值从180万美元增加到250万美元, 成长了38%;产品支持类平均总产值从1000万美元增加到1500万美元,成长50%。

1999年的一家美国印刷厂,如果到了2009年还能生存的话,他的竞争对手就少了30%~40%,平均产值就能增加38%~50%。

美国印刷产业的趋势发展如此,当然是信息技术影响了出版业和广告业的结果。

再看看另一个美国印刷产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1990~2010年美国印刷产业从事人数和印刷厂数量2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前面10年(1990~2000年)在印刷厂工作的人数增加了1.7%,但是后十年(2000~2010年)人数减少了41%;印刷厂数量在前10年减少了14%,后10年少了32% 。如果我们用这个数据来计算,2000年和2010年总产值变化不大的情形下,一家2000年的美国印刷厂到了2010年还能在印刷业生存的话,这家印刷厂的年产值增加147%,但却是以更少的人力(59%)来实现的,简单地说,如果一家美国印刷厂人均生产力没有成长249%,是不可能从2000~2010年一直搞印刷的。

把趋势当工具

根据彼得?德鲁克的智慧,我们拿趋势来当工具的话,drupa的信息让我们想到数字印刷机供货商的误区,可能是我们印刷企业的机会,以后一定可以买到更便宜又有效益的数字印刷机,我们只要找出适当合理的新生意模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