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量子化学论文范文

量子化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量子化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量子化学论文

第1篇:量子化学论文范文

尽管量化投资已经成为市场投资的发展趋势,但是大多数投资者并不是很熟悉量化投资。一方面是由于量化投资一定程度上依赖数学模型,而赚钱的投资模型都是机构的秘密武器,不会轻易披露。另一方面是由于量化投资采用计算机系统,设计各种交易手段,有着较为复杂的数学计算与技术要求,现在许多量化投资都是计算机自动执行的程序交易。另外,量化交易者,俗称宽客(quants)的交易和故事多多少少增加了量化投资的神秘感。所以,人们一般把量化投资称为“黑箱”。纳兰(Narang,R.,2012)描述了量化交易系统的典型构造,打开了量化投资的“黑箱”。纳兰认为阿尔法模型用来预测市场未来方向,风险控制模型用来限制风险暴露,交易成本模型用来分析为构建组合产生的各种成本,投资组合构建模型在追逐利润、限制风险与相关成本之间做出平衡,然后给出最优组合。最优目标组合与现有组合的差异就由执行模型来完成。数据和研究部分则是量化投资的基础:有了数据,就可以进行研究,通过测试、检验与仿真正确构建各个模型。预测市场并制定策略是量化投资的核心,即阿尔法模型在量化投资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量化投资的不断发展,量化投资模型也在不断改进。简单的策略可能就是证券或组合的套利行为,如期现套利组合、市场异象研究中的差价组合等。统计套利策略是经典的量化投资策略,如匹配交易或携带交易。近年来,高频交易成为量化投资的重要内容,基于高速的计算机系统实施高频的程序交易已经是量化投资的重要利器。丁鹏(2012)将量化投资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量化选股、量化择时、股指期货套利、商品期货套利、统计套利、期权套利、算法交易、ETF/LOF套利和高频交易等。他认为量化投资的优势在于:纪律性、系统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分散化。

二、量化投资“黑箱”中的构造与证券投资学的差异

在传统的证券投资学中,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的四块基石。前两者主要依靠均值-方差组合优化的思想,后两者则主要依靠市场的无套利条件。传统的投资方法主要是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两大类,而量化投资则是“利用计算机科技并采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去实现投资理念、实现投资策略的过程”。从概念看,量化投资既不是基本面分析,也不是技术分析,但它可以采用基本面分析,也可以采用技术分析,关键在于依靠模型来实现投资理念与投资策略。为了分析量化投资对证券投资学的启示,本文从量化投资“黑箱”的各个构成来探讨量化投资与证券投资学中思路和观点的差异。

(一)资产定价与收益的预测

根据组合优化理论,投资者将持有无风险组合与市场风险资产组合,获得无风险利率与市场风险溢价。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则将此应用到单一证券或组合,认为证券的风险溢价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与风险贡献比率一致的风险溢价,超过的部分就是超额收益,即投资组合管理所追求的阿尔法值。追求显着正的阿尔法是资产定价理论给实务投资的一大贡献。基于因素模型的套利定价理论则从共同风险因素的角度提供了追求阿尔法的新思路。其中,法玛和佛伦齐的三因素定价模型为这一类量化投资提供了统一的参考。可以说,在因素定价方面,量化投资继承了资产定价理论的基本思想。对于因素定价中因素的选择,证券投资学认为,对资产价格的影响,长期应主要关注基本面因素,而短期应主要关注市场的交易行为,即采用技术分析。在量化投资中,主要强调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则进行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技术分析类似。但是,在技术分析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论,而量化投资则强调投资的规则化和固定化,不会因人的差异而有较大的不同。另外,量化交易更强调从统计和数学模型方面寻找资产的错误定价或者进行收益的预测。

(二)无套利条件与交易成本

在证券投资学里,流动性是证券的生命力。组合投资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及套利定价理论等都认为市场中存在大量可交易的证券,投资者可以自由买卖证券。这主要是为了保证各种交易都能实现,如套利交易。根据套利定价理论,一旦市场出现无风险的套利机会,理性投资者会立即进行套利交易,当市场均衡时就不存在套利机会。现实市场中往往存在套利限制。一是因为凯恩斯说的“市场的非理性维持的时间可能会长到你失去偿付能力”。二是因为市场总是存在交易费用等成本。但证券投资学中,对市场中套利限制与非流动性的关注较少,这是因为传统金融理论中简化了市场结构。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在既定的交易规则下,金融资产交易的过程及其结果,旨在揭示金融资产交易价格形成的过程及其原因。在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不同的市场微观结构对市场流动性的冲击是不同的。因而,从量化投资的角度看,为了降低交易带来的价格冲击,能实施量化投资策略的证券往往都应有较好的流动性,因为交易时非流动性直接影响投资策略的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讲,量化投资时的交易成本不仅包括交易费用,更主要的是要考虑市场交易冲击的流动性成本。

(三)风险控制与市场情绪

在证券市场中,高收益与高风险相匹配。量化投资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在证券投资学中,系统性风险主要源于宏观经济因素,非系统性因素则主要源于行业、公司因素,并且不考虑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在量化投资中,较多地使用因素定价模型,不仅会考虑市场经济因素,而且会考虑交易行为等因素,只是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多模型的量化投资系统中自然包括了这两方面的因素。除了各种基本面和市场交易的因素风险外,量化投资还有自身不可忽视的风险源。一方面,量化交易中,部分交易是采用保证交易的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这种杠杆交易具有放大作用,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市场冲击的流动性成本也是量化投资的风险控制因素,理所当然地在图1的风险控制模型中体现出来。另外,在一般的投资过程中,市场情绪或多或少会成为风险控制的一个对象。然而,在量化投资中,更多的交易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的,如程序交易等,这样以来,投资者情绪等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在量化投资的风险控制模型中较少地考虑市场情绪以及投资者自身的情绪,主要是通过承担适度的风险来获得超额回报,因为毕竟减少风险也减少了超额回报。

(四)执行高频交易与算法交易

在对未来收益、风险和成本的综合权衡下,实现投资策略成为量化投资的重要执行步骤。为了达到投资目标,量化投资不断追求更快的速度来执行投资策略,这就推动了采用高速计算机系统的程序化交易的诞生。在证券投资学里,技术分析认为股价趋势有长期、中期和短期趋势,其中,长期和中期趋势有参考作用,短期趋势的意义不大。然而,随着计算机信息科技的创新,量化投资策略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谁能运作更快的量化模型,谁就能最先找到并利用市场错误定价的瞬间,从而赚取高额利润。于是,就诞生了高频交易:利用计算机系统处理数据和进行量化分析,快速做出交易决策,并且隔夜持仓。高频交易的基本特点有:处理分笔交易数据、高资金周转率、日内开平仓和算法交易。高频交易有4类流行的策略:自动提供流动性、市场微观结构交易、事件交易和偏差套利。成功实施高频交易同时需要两种算法:产生高频交易信号的算法和优化交易执行过程的算法。为了优化交易执行,目前“算法交易”比较流行。算法交易

优化买卖指令的执行方式,决定在给定市场环境下如何处理交易指令:是主动的执行还是被动的执行,是一次易还是分割成小的交易单。算法交易一般不涉及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和证券选择问题。 三、对量化投资在证券投资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量化投资的“黑箱”构造与证券投资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证券投资的教学中应当考虑量化投资发展的要求。

(一)市场微观结构与流动性冲击

在理性预期和市场有效假说下,市场价格会在相关信息披露后立即调整,在信息披露前后市场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在证券投资学里,一般认为价格的调整是及时准确的,然而,现实的世界里,价格调整需要一个过程。在不同的频率下,这种价格形成过程的作用是不同的。在长期的投资中,短期的价格调整是瞬间的,影响不大。然而,在高频交易中,这种价格调整过程影响很大。市场微观结构就是研究这种价格形成过程。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有两种基本的模型:存货模型和信息模型。存货模型关注商委托单簿不平衡对订单流的影响,解释没有消息公布时价格短暂波动的原因。信息模型关注信息公布后信息反映到价格中的这一过程,认为含有信息的订单流是导致价格波动的原因。无论是关注委托订单的存货模型还是关注市场参与者信息类型的信息模型,这些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加强了流动性与资产价格之间的联系,强调流动性在量化投资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一般的证券投资学中基本没有市场微观结构的内容,因而,为了加强证券投资学的实用性,应关注市场微观结构的内容与发展。

(二)业绩评价与高杠杆

对于证券组合而言,不仅要分析其超额收益和成本,还要考虑其风险与业绩。在组合业绩评价中,一方面要考虑风险的衡量,另一方面则要分析业绩的来源。在证券投资学中,组合业绩来自于市场表现以及管理者的配置与选股能力。对于量化投资而言,市场时机和管理者的能力依然重要,然而,量化投资的业绩评价还应考虑另一个因素:高杠杆。量化交易中,部分交易是采用保证交易的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这种杠杆交易具有放大作用,在市场好的时候扩大收益,但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会加速亏损,这些与传统的业绩评价就不太一样。在一般的证券投资学里,业绩评价主要考虑经风险调整的收益,很少考虑其杠杆的作用,这不仅忽略了杠杆的贡献,而且有可能夸大了投资者的技能水平。

(三)人为因素与模型风险

在量化投资中,非常注重计算机对数据和模型的分析,这突出了量化投资的规则性和固定性。然而,实际中,别看量化采用了各种数学、统计模型,但策略设计、策略检测和策略更新等过程都离不开人的决策。量化交易策略与判断型交易策略的主要差别在于策略如何生成以及如何实施。量化投资运用模型对策略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借助计算机实施策略,能够消除很多认为的随意性。但是,量化策略毕竟体现投资者的交易理念,这一部分依赖于投资者的经验,一部分依赖于投资者对市场的不断观察与更新。实际上,人始终处于交易之中,对于市场拐点以及趋势反转的判断主要还是依赖投资者的经验。光大的乌龙指事件充分表明了人为因素在量化投资中的两面性:决策实施依赖于人的设定,而人的设定不仅依赖于经验,而且人还会犯错。人之所以会犯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市场的认知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则是人们使用了错误的模型。经典的证券投资理论中,股票价格的变动被认为是随机的,小概率事件出现的机会比较小,但是经验研究表明股票收益率具有肥尾现象,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机会超出了人们原先的认识,即市场还会出现“黑天鹅”。更为关键的是,量化投资更依赖数学和统计模型,这就使得量化投资存在较大的模型风险,即使用了错误的模型。为了防范模型风险,应采用更为稳健的模型,即模型的参数和函数应该适应多种市场环境。近年来,研究表明,证券收益及其与风险因素的关系存在较大的非线性,同时,市场中存在一定的“噪声”,采用隐马尔科夫链等随机过程和机器学习等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信息处理成为量化投资的重要技术支持。

第2篇:量子化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乳制品;乳品消费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北省奶业健康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码:14457522D)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8日

乳制品消费水平是一国居民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乳制品的消费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一、河北省乳制品消费总体分析

无论从生产还是从消费来说,中国都是一个奶业大国,但是却称不上一个奶业强国。自2005年以来,中国乳制品产量稳居世界第3位,约占全球总量的5.5%,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乳制品生产量却很低。液态奶消费量很低,奶油和奶酪消费量更低,奶粉消费量较高。

(一)河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消费情况。2010年、2011年、2012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全年乳制品消费支出分别为148.19元、179.01元、203.69元,是全国平均消费水平的75%、76%、80%,居全国第25位、第26位、第25位,因此虽然消费水平逐步靠近全国平均水平,但所列名次并没有根本变化,说明其他落后省份也在不断进步。(表1)

(二)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情况。河北省农村居民乳品消费水平增长很快,2010年接近全国平均消费水平,排名全国第15位,2011年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消费水平,河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乳品消费量分别为5.50千克、6.24千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6%、118%,居全国第14位、第11位。

虽然河北省农村乳制品消费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从全国看来并不占明显弱势,但是毕竟当前城镇居民消费是乳制品消费的主体。因此,从总体上看,河北省乳制品消费水平低,从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乳制品的生产。(表2)

二、河北省乳制品消费结构分析

(一)河北省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结构。河北省城镇居民对不同乳制品消费经历着不同方向的变化,尤其2010年后,鲜乳品占比基本稳定在55%左右;酸奶消费出现下降趋势;奶粉消费逐步上升,并逐步稳定在16%左右;其他乳制品消费首先上升,并逐步稳定在11%左右。(表3)

总体上看来,河北乳制品消费大体上是鲜乳品消费依然是主体,与其他乳制品消费分成。从全国情况看,鲜乳品与其他乳制品消费的比例大致是五五分成。相对而言,河北省鲜乳品消费比例较高,而奶粉消费比例较低。

(二)河北省农村居民乳制品消费结构。相对于河北省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结构而言,河北省农村居民对鲜乳品的消费比例更大一些,约占乳制品消费总量的65%左右,其他乳制品消费约占35%左右,但是鲜乳品所占比例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从全国情况看,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全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大体相当。(表4)

不论城镇还是农村,目前奶制品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消费品种为鲜乳品、奶粉和酸奶,对于奶酪、黄油的消费量很少。这种现象一方面与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关;另一方面是人们缺乏有关奶酪、黄油的知识。

三、促进河北省乳制品消费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引导居民消费。近年来,食用乳制品的人数越来越多,乳制品消费量也逐年提高。但目前国内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重要性还缺乏一定认识,对乳制品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因此,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各种形式开展鲜乳及乳品营养价值和科学功效的知识宣传,积极引导居民消费。宣传重点放在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引导居民膳食结构不断合理化。逐步转变居民消费观念,使其认识到乳制品是一种有益健康的营养食品。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增强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消费偏好,使乳制品逐渐成为居民日常生活必备品,从而扩大对乳制品的市场需求。

(二)加大对乳品市场的监测及信息披露力度,增强居民对乳制品的消费信心。通过加品监测,及时披露信息、公布乳品质量安全状况,使乳品质量阳光透明,是增强居民对奶制品消费,尤其国产乳制品消费的重要措施。当前河北省乳制品消费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三聚氰胺”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其中之一,“毒奶”的阴影在许多居民的心目中依然存在。因此,重塑国产乳制品形象,必须加品检测,及时披露真实信息,让居民重新树立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是促进河北奶业持续健康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推动乳品由偶发性消费向习惯性消费转变,激活四线及以下地区的乳制品消费活力。当前是四线及以下地区居民由“偶发性”消费向“习惯性”消费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应在推进区域无缝隙铺货基础上,提升低价位乳品生产比例,推动四线及以下地区乳品消费水平。四线及以下地区居民乳品消费从普及到形成习惯消费需要10年时间,到2025年居民乳品消费将由“偶发性”向“习惯性”转变,当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一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翠霞,姜冰.情景与品质视角下的乳制品质量安全信任评价――基于12个省份消费者乳制品消费调研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5.3.

第3篇:量子化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结构化学;教学效果;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56-02

0 引言

结构化学作为普通高校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专业课,此课程是以量子力学和现代分析测试仪器为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原子、分子以及晶体的微观结构、运动规律和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这门课的核心内容包含两部分内容-电子结构和空间结构,前者研究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后者主要是分子和晶体在空间的排布情况;一条主线为结构决定性质[1-3]。量子化学是结构化学的理论基础,它有固有的不可避免的数学结构,还有很多复杂抽象的哲学概念,因此很多学生感到难学,容易丧失结构化学学习的兴趣。所以,本文针对课程特点,在总结结构化学教学经验基础上,探索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教学与学科发展史相结合

量子力学虽然是结构化学学习的理论基础,但并不是主要内容,在课程上只是用量子力学引出对结构化学非常重要的新概念,例如原子轨道、分子轨道、能级等,从微观世界解释或预言化学问题,但根本不会把课程深入到量子力学的丛林中。所以在课程开篇时让学生了解量子力学发展史上一些事件,接受量子概念,理解化学问题,从而学到科学方法论。

例如在课程开篇前介绍课程大致框架,介绍结构化学发展史与诺贝尔奖,通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简介让学生了解结构化学发展史,从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在介绍19世纪末经典力学时,引入开尔文在新年献词中的话-物理学上空飘着两朵乌云:Michelson-Morley实验和黑体辐射,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后期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德布罗意:他大学学习历史毕业后受哥哥影响对物理发生兴趣,一战后随朗之万攻读博士,在博士论文里面提出的理论揭示了光子和物质粒子之间的对称性,并得到了爱因斯坦的肯定,在1929年获得诺贝尔奖。通过德布罗意的简介告诉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结构化学也是如此,从而克服学生畏难情绪。

另外,在教学中根据学科发展,适时增加教材中没有的学科前沿热点和动态,学生反馈意见表明,通过教学与学科发展史相结合、课堂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的讲授方式,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同时,又能知道课程知识与科研之间的联系, 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从事科研的热情。

2 课堂教学注重准确性和条理性

由于结构化学的课程特点,教师讲授过程中如果稍有疏忽,容易导致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下降。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照着PPT课件念,必须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要有准确的描述和解释,不能模棱两可。很多的数理推导贯穿于结构化学课程中,但是对于这些推导过程并不要求学生掌握,但是教师也不能避而不谈,必须讲清楚详细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知道来龙去脉,从而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这些结论。例如在讲解单电子原子的Schr dinger方程及其解这一节时,先给学生简单介绍氢原子体系薛定谔方程的处理,在变数分离以后得到三个方程,从而根据方程的边界条件引入三个量子数,让学生明白根据三个方程分别得到的是哪些量子数,这样学生对量子数就有了清晰的认识,再结合无机化学课程里面的知识,对下一节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就有了很好的认识。

3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培养

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是结构化学课程的一条主线,虽然本课程理论性很强,但是还是有实验和技术基础的支撑。在课本第四章分子的对称性理论课结束后增加1-2周的模型实习,给出第四章课本出现的分子的球棍模型,让学生了解其对称性,让后将分子拆开后再组装起来,通过这种练习加深学生对分子对称性的理解。另外,基于学校的科研平台,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来,在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中,将所学知识用到实际操作中,学会处理数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表明,化学专业部分学生通过这个过程提高了动手能力,在研究生面试实验环节以及中学教学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部分研究生总体面试成绩还是名列前茅。

4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个学校均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大量知识点列于幻灯片中,通过教师讲解框架结构,让学生充分理解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结构化学是在微观层面研究原子、分子以及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传统教学没有直观演示,学生会刚拿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用Chemwindow6.0,Origin 7.5,Flash等软件制作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动态图、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图,晶体结构图,使得抽象变得具体,更直观更清晰地展示出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5 课程教学与练习同步

在课程教学前,教师可以提前制作结构化学题库,题库内容应每章节的知识点,主要题型为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和计算题。在每一章教学中和结束后,始终贯穿着练习,随时把握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出现问题。考核学生掌握情况可以包括课堂提问和发问,课后作业以及每章从题库抽取的练习题测试等多种形式,在教与学中把“过程”和“终结”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完量子数意义后,引入一道化学奥赛题:假如某星球的元素量子数服从下面限制:n为正整数;l=0、1、2……;m=±l;ms=+1/2,那么在这个星球上,前4个惰性元素的原子序数各是多少?在解这样的题中让学生学会活学活用。总之,采用引起学生注意、提供学习的指导、后期反馈等一系列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有很大的改善。

6 小结

在结构化学教学中,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学生教学评价最多的是学习主动性显著提高,兴趣有很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己获取和应用知识、解决课程问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也不再感觉“结构学习如登天”、“结构不再是噩梦”。

参考文献:

[1]周公度,段连运.结构化学基础(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4篇:量子化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化学计量学发展中国

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在我国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是一门化学与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交叉所产生的新兴的化学学科分支。它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优化化学量测过程,并从化学量测数据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用的化学信息[1]。它与基于量子化学的计算化学(ComputationalChemistry)的不同之点只在于化学计量学是以化学量测量为其基点,实质上是化学量测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学[2]。

由于“”的影响,使我国在化学计量学的发展方面略迟于欧美,但在化学界前辈的积极倡导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80年代以来,我国的化学计量学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一门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独立的化学学科分支,已出版了多本化学计量学方面的专著和相应的教材[3],并在中国科学院的多个研究所和国内多个知名大专院校建立了队伍稳定的化学计量学研究小组,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8年前,我们曾在第二届斯堪的那维亚国际化学计量学大会上对我国的化学计量学发展主要成果进行过一次综论[4],在此,仅就近10年来化学计量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作出简要介绍。

化学计量学为化学量测提供理论和方法,为各类波谱及化学量测数据的解析,为化学化工过程的机理研究和优化提供新途径,它涵盖了化学量测的全过程,包括采样理论与方法、试验设计与化学化工过程优化控制、化学信号处理、分析信号的校正与分辨、化学模式识别、化学过程和化学量测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化学定量构效关系、化学数据库、人工智能与化学专家系统等,是一门内涵相当丰富的化学学科分支。化学计量学的发展为化学各分支学科、其别是分析化学、环境化学、药物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工程等,提供了不少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

化学计量学发展成为化学与分析化学学科的一个独特分支。两个重要的条件与因素推动了这方面的发展。首先,化学与分析化学中大量涌现的现代化学量测仪器,使化学与分析化学家比以往任何时侯都更容易获得大量化学量测数据。这种情况,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到20世纪80年代,在分析测试或化学量测中,人们第一次发现,取得数据甚至大量数据已不是最困难的一步。最难解决的瓶颈问题是这些数据的解析及如何从中提取所需的有用化学信息。化学家与分析化学家首次遇到类似行为科学家或经济学家所遇到的大量数据如何处理的问题。化学家与分析化学家比较幸运。因为大量现代分析测试仪器出现带来“数据爆炸时代”,也正是计算机普及的时代。这就构成了化学计量学发展的第二个条件。为了对极为复杂的化学量测数据(其中负载着在分子水平上表征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解析,化学家、分析化学家利用可在计算机上实现的许多强有力的数学方法,包括一些相关学科发展的数据与信号处理新方法,从多维化学量测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相关化学信息。如果说经典分析化学是得首先依赖费时而麻烦的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来对很多复杂化学体系进行纯组分分离,即采用单变量校正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话,那么,现代分析化学家面对的则是各种将分析分离技术集于一体的高维仪器所产生的巨量分析信号,藉化学计量学发展的新型分析信号的多元校正与分辨方法[5]来进行复杂多组分体系的定性定量解析,高维数据解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现已进入可用来解决分析化学中实际难题的程度,将这些方法用于复杂环境样本、中草药中单位药及复方分析等[6],取得了很多令人振奋的结果。继续进行高维数据、特别是针对可产生三维数据的新型仪器的化学计量学算法的研究现仍是一个研究的热点,我国的化学计量学研究在此方面取得了居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7]。多元校正与分辨一直就是分析化学计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此方面,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沈阳药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江西大学、西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单位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8]。将化学计量学方法固化于新设计的分析仪器之中,以构建新型智能分析仪器,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的方向。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科学的长足发展,它们的发展也为化学计量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我国在分析信号处理新方法,其别是小波分析(waveletanalysis)的引入,为分析信号的压缩、去噪、分辨及背景消除等带来新思路和新方法,从对近年来在此方面的综述来看,可以说,我国在小波分析用于分析信号处理研究的方面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单位的化学计量学研究小组在此方面作出了大量有水平的研究[9]。另外,有关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s,ANN)[10]新技术、基于自然计算的全局最优算法如模拟退火(simulatedannealing,SA)和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GA)[11],信息科学中的图象分析(imageanalysis,IA)方法,统计学中研究热烈的稳健方法(robustmethods,RM)[12]等新型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引入也取得很多可喜的成果。采样理论这一重要的化学计量学研究分支,过去未引起必要的重视,近期有关研究小组如南开大学等单位倡导开展了这方面研究[13]。

化学模式识别的研究提供的是对决策和过程优化很有实用价值的信息,为我国石油化工、材料化学等带来了解决研究难题的新思路,人工神经网络的新方法,为化学模式识别提供了研究的新机遇。无论在化学模式识别的方法和应用方面,我国都取得了不少优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的化学计量学研究小组先后用化学模式识别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50多个石油化工过程优化、材料设计等方面中的实际难题。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用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药物化学、食品化学、农业化学、医药化学和环境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在我国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湖南大学等单位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4]。

化学定量构效关系(QSAR)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到化学学科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即如何从物质的化学成分与结构来定量预测其化学特性,也可以说是理论化学研究中的一个最重要目标。目前,由于药学发展的需要,将基于量子化学计算的分子模拟与QSAR研究结合起来,为寻求有生物和药理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我国在这方面也已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15]。将全局最优算法如模拟退火和遗传算法的引入分子力学的寻优,以指导最佳先导化合物的寻找,是化学计量学家的贡献,现已在QSAR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QSAR通过直接研究可量测化学量及某些量化参数与化合物的某些已知化学特性之间的已知数据,采用统计回归(多元校正)和模式识别的方法来建立一种模式,从而达到预测化合物特性的目的,建立起某些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来指导进一步的实验研究。目前,用ANN来进行QSAR研究颇引人注目,在模式分类与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中展现了很好的应用前景。在QSAR的研究中,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化学计量学研究小组将分子模拟与QSAR研究相结合,并直接用于指导实际的药物合成,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16]。在QSAR研究中,化合物结构的拓朴表征是另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采用图论和数值方法来表征各种化合物分子,并将所得数值结果与实际量测的化合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连接起来,也是目前化学计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的化学计量学研究工作者在此方面也做了不少有意义的工作[17]。

波谱化学是分析化学与有机化学家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怎样利用现存波谱数据库,如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色谱的保留时间库以及吸收与发射光谱等为复杂分析体系进行快速定性定量分析,一直是分析化学家们努力的目标;而如何利用上述各种波谱为新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定结构,则是有机化学家们手中必不可少的解析手段。计算机技术,其别是智能数据库与化学专家系统技术为此提供了进行上述解析的新途径。我国的化学计量学工作者在此方面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果的工作。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等单位都先后建立了多种波谱的数据库和专家系统[18],如13CNMR谱图数据库和结构解析专家系统(ESESOC)、高效液相色谱专家系统、红外、质谱数据库与专家系统、ICP发射光谱专家系统等,他们用计算机进行各类波谱(包括核磁共振谱、质谱、红外光谱等)模拟,并用联合波谱库和专家系统进行结构自动解析与推导,选择各类仪器(色谱与光谱)的最佳量测和分离条件、进行各类波谱数据库的知识开发,并在各类数据库的网络化上也做了大量工作[19]。

1997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全力支持下,由湖南大学与挪威Bergen大学合作,在张家界举行了我国的第一次国际化学计量学会议,与会代表120多人,其中来自欧美及亚洲各地14个国家的境外代表60多人,会议的议题几乎覆盖了前述化学计量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还特别为化学计量学在工业中的应用开辟了一个专门议题。该会议已在国际化学计量学刊物“ChemometricsandIntelligentLaboratorySystems”出版了会议论文专辑[20],收集了44篇会议,其中我国作者占了28篇,第一次较系统地向国际化学计量学界展示了我国的化学计量学研究的实力,说明我国的化学计量学研究已与国际接轨。

化学计量学诞生至今,已有近30年历史,其发展前景亦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从分析化学与化学计量学的关系可以看出,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将对分析化学产生深刻影响,已构成分析化学第二层次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化学计量学的发展还将为分析仪器的智能化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新型高维联用仪器的构建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是21世纪分析仪器软件主体化发展的新突破口。此外,随着微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化学波谱库的建立与检索方法以及化学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研究也将取得长足进步。在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多种波谱仪器连接的基础上,将数值化计算技术(近年来化学计量学方法学发展的主体)与传统的基于经验的逻辑推理方法的有机结合,可望解决化合物结构自动解析的难题,并使得长期困扰分析化学家的混合物波谱同时定性定量解析成为可能。在分析化学领域中,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前景十分诱人。另外,化学计量学与其他化学学科分支,如环境化学、食品化学、农业化学、医药化学、化学工程等学科,将产生更密切的联系,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随着各化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可以预期,化学计量学也将继续得到更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Wold.Chemometrics:whatdowemeanwithit,andwhatdowewantfromit?PaperofInCINC''''94.

[2]俞汝勤.化学计量学导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3]罗旭.化学统计学基础.沈阳:辽宁出版社,1985;俞汝勤.现代分析化学的信息理论基础.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陈念贻,许志宏,刘洪霖,徐桦,王乐栅.计算化学及其应用.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相秉仁.计算药学.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0;许禄,郭传杰.计算机化学方法及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卢佩章,张玉奎,梁鑫淼.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专家系统.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许禄.化学计量学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陆晓华.化学计量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梁逸曾.白灰黑复杂多组分分析体系及其化学计量学算法.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周声劢,梁亮,梁逸曾.合成计量学与化学化工系统优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刘洪霖,包宏.化工冶金过程人工智能优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梁逸曾,俞汝勤.分析化学手册(第十分册)化学计量学.北京:化工出版社,1999.

[4]YuRQ(俞汝勤).Chemometricsinchina.Chemom.andIntell.Lab.Sys.,1992,14:15.

[5]袁洪福,陆婉珍.现代科学仪器,1998,(5):6~8;徐广通,袁洪福,陆婉珍.现代科学仪器,1997,(3):9;ShenHL(沈海林),andLiangYZ(梁逸曾).Chemom.andIntell.Lab.Sys.,1999,45:323~328;Wanghongyan(王洪艳).TheAnalyst,1995,120;梅雨,朱仲良,李通化.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0,17:116;方慧生,吴玉田,黄春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0,17:122;方慧生,吴玉田.分析化学,1999,17:14;LiangYZ(梁逸曾),Kvalheim.OMetal.Anal.Chem.,1992,64:946~953;LiangYZ(梁逸曾),KvalheimOM.TheAnalyst,1993,118:779~790;LiangYZ(梁逸曾)etal.Anal.Chim.Acta,1993,276:425~440;XieYL(谢玉珑),LiangYZ(梁逸曾),YuRQ(俞汝勤).Anal.Chim.Acta,1993,272:61~72.XieYL(谢玉珑),LiangYZ(梁逸曾),YuRQ(俞汝勤).Anal.Chim.Acta,1993,281:207~218;XieYL(谢玉珑),LiangYZ(梁逸曾),YuRQ(俞汝勤).Anal.Chim.Acta,1993,276:273~282.龚范,张林,梁逸曾,俞汝勤.化学学报,1998,56:500~506.

第5篇:量子化学论文范文

FCC汽油选择性HDS催化剂Co-Mo/镁铝尖晶石-Al2O3的研制孔会清 张孔远 张景成 柴永明 刘晨光 (499)

高硅ZSM-5分子筛上择形催化合成4,4’-二甲基联苯王会娟 刘民 赵岩 宋春山 郭新闻 (506)

原位表征技术研究费-托合成催化剂的活性及选择性张美菊 徐广通 袁蕙 侯朝鹏 (512)

催化剂载体的表面改性与加氢脱硫性能评价刘静 赵愉生 刘益 赵瑞玉 刘晨光 (518)

铁掺杂介孔磷铝分子筛催化苯酚羟基化反应性能李新柱 张记市 (525)

Pt/Beta、Pt/SO4^2-/ZrO2和Pt/WO3/ZrO2催化剂上的正己烷异构化冯延龙 宋月芹 张娟娟 金亚清 周晓龙 (531)

3-羟基丙醛两段加氢制1,3-丙二醇催化剂的失活唐勇 沈本贤 宁春利 张春雷 揭元萍 (538)

奇数碳烷基间二甲苯磺酸钠在大庆油砂上的吸附于涛 刘华沙 王超群 丁伟 曲广淼 (542)

PCR-DGGE技术用于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初步研究吴伟林 张秀霞 单宝来 张剑杰 赵朝成 (547)

柴油理化性质与烃族组成关联熊春华 田高友 任连岭 (551)

影响烷烃辛烷值高低的结构因素寇栓虎 (556)

不同粒径高铝空心微球材料作为添加剂的减摩性能周骥 李华峰 崔健 陈国需 (560)

脂摩擦磨损自修复特性郭小川 蒋明俊 何灼成 孙玉秋 邓才超 (564)

复合锂基脂制备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刘磊 孙洪伟 (571)

石蜡裂解制α-烯烃集总动力学模型袁浩然 陈新德 陈勇 马隆龙 (576)

Spheripol聚丙烯工艺的环管反应器模拟施德磐 李晓军 苏培林 郑祖伟 罗正鸿 (582)

研究报道

磷酸活化稻壳制备柴油脱硫吸附剂张文岑 万昆 余国贤 周晓龙 李承烈 (588)

改性凹凸棒用于FCC汽油的吸附脱硫姜瑞雨 王青宁 宗绪伟 李澜 叶业通 (594)

电场作用下乳化液中乳胶粒子的稳态变形力学模型龚海峰 涂亚庆 宋世远 彭烨 (600)

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模型的建立及仿真软件的开发赵才先 于佐军 刘宝 商富荣 程欢 (605)

研究简报

FCC废催化剂的改性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郑淑琴 黄石 钱东 唐课文 易健民 (612)

分隔壁精馏塔分离裂解汽油叶青 李浪涛 裘兆蓉 (617)

辽河稠油减压渣油的超临界流体分离与评价孙显锋 许志明 孙学文 赵锁奇 徐春明 (622)

一种驱油用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的乳化性能张红艳 康万利 孟令伟 王永建 郭黎明 (628)

信息

Ei对中英文摘要的要求 (634)

综述

渣油加氢脱金属反应中沉积钒的自催化活性贾燕子 杨清河 孙淑玲 聂红 李大东 (635)

从炼油厂干气中分离烯烃的技术叶鹏程 方兆华 任其龙 (642)

由碳酸二甲酯合成异氰酸酯史芸 张广林 王胜平 马新宾 (648)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韩志国 王基铭 陈智高 (317)

研究报告

双功能钛硅分子筛的表征及其催化性能朱斌 史春风 林民 龙军 (324)

柠檬酸对NiW/Al2O3加氢脱硫催化剂硫化行为的影响聂红 龙湘云 刘清河 李大东 (329)

ZRF分子筛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脱硫性能郑金玉 李明罡 罗一斌 宗保宁 舒兴田 (336)

助剂中金属组元对FCC含硫化合物的作用蒋文斌 陈蓓艳 沈宁元 宋海涛 朱玉霞 (341)

TiO2改性的Ni2P催化剂对选择加氢脱除芳烃中烯烃反应的催化性能张艳玲 李翔 王安杰 王瑶 (346)

存在4,6-DMDBT时喹啉、吲哚和咔唑在Ni-Mo加氢催化剂上加氢脱氮自抑制作用韩姝娜 周同娜 柴永明 刘晨光 单永为 (351)

以SAPO-34为原料直接合成小晶粒PZSM-5及其甲醇转化催化性能张海荣 张卿 李玉平 赵晨 窦涛 (357)

镧改性SBA-15液相过氧化氢氧化苯制苯酚的活性考察顾晓利 何明 史以俊 罗振扬 姚春才 (364)

含杂原子分子筛B-Al-EU-1的快速合成与表征杨冬花 周朋燕 赵君芙 李晓峰 窦涛 (371)

胺基功能化HMS介孔分子筛的表征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张一平 周春晖 王学杰 杨彤 徐羽展 (376)

生产低硫汽油的氧化-萃取方法宋华 王雪芹 李国忠 柳艳修 (382)

硫化氢对渣油加氢脱金属的影响刘勇军 刘晨光 (389)

FCC汽油催化裂化制取丙烯的反应性能王为然 王刚 张文斌 徐春明 高金森 (394)

抚顺页岩油柴油馏分加氢精制的工艺条件于航 李术元 靳广洲 (403)

正己烷热裂解链式反应机理和选择性分析赵迎宪 危凤 虞影 陈明杰 (407)

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高碳胺三元共聚物柴油降凝剂的降滤机理杜涛 刘红研 汪树军 古正举 张海宽 (414)

HP40合金试样氧化表面的催化结焦周建新 徐宏 马秋林 王志远 李伟 (419)

油酸对轮古常压渣油胶体流变性的影响李传 王继乾 邓文安 李兆敏 阙国和 (425)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测定柴油中烯烃的碳数分布徐延勤 祝馨怡 刘泽龙 田松柏 (431)

重油催化抑制结焦沉降器油气停留时间的数值模拟付烜 孙国刚 刘书贤 高翠芝 时铭显 (437)

循环流速对环管反应器内液-固二相流动影响的CFD模拟施德磐 郑祖伟 罗正鸿 (442)

引入环境成本的石油化工企业蒸汽动力系统多周期运行优化戴文智 尹洪超 (448)

循环冷却水系统操作条件对其中生物黏泥成分及性能的影响刘芳 张桂芝 赵朝成 夏璐 张培 (456)

Ei对中英文摘要的要求 (375)

中国石油学会第六届石油炼制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424)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投稿须知 (F0003)

研究报道

加清净剂柴油长期储存安定性的变化规律田高友 熊春华 (462)

含磷酸酯官能团离子液体对钢-钢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性能徐斌 梁永民 冯大鹏 (467)

含软金属脂的摩擦修复效应及其在蜗轮台架上的摩擦学性能莫云辉 王帅宝 陶德华 韦习成 (472)

综述

膜技术在汽油脱硫中应用的新进展林立刚 张玉忠 (476)

油气回收吸附剂的再生方法黄维秋 吕艳丽 饶原刚 (486)

IM-5和 TNU-9分子筛在甲苯甲醇烷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陈强 王永睿 孙敏 慕旭宏 舒兴田 (165)

TiO2对Ni-Mo/MCM-41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吴春雷 李翔 王安杰 (171)

喹啉、吲哚和咔唑对Ni-Mo催化剂上4,6-DMDBTHDS反应抑制作用韩姝娜 周同娜 柴永明 周 刘晨光 (177)

气相沉积法制备氧化铝负载镍催化剂的加氢性能及表征王锦业 郭庆洲 夏国富 王轶凡 聂红 (184)

氟硅酸铵改性的HZSM-12分子筛催化合成2,6-二甲基萘吴伟 吴维果 李凌飞 杨巍 武光 (189)

拟薄水铝石的胶溶能力潘红年 朱玉霞 林伟 李凤珍 (195)

乙炔氢氯化反应高分散载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王声洁 沈本贤 肖卫国 宋庆雷 (201)

系列十六烷基邻二甲苯磺酸盐异构体的合成与结构表征曲广淼 程杰成 丁伟 于涛 李国桥 (208)

柴油-甲醇-水三元乳化液W/O的流变特性焦纬洲 刘有智 祁贵生 (214)

饱和分和沥青质对渣油流变特性的影响李传 张龙力 王继乾 邓文安 阙国和 (219)

石油焦与油页岩混合燃烧特性及其燃烧动力学田红 (225)

Ru-Co/SiO2催化剂的TPR还原动力学高海燕 相宏伟 李永旺 (231)

γ-Al2O3表面吸附SO2、NOx的机理分析郭大为 (235)

丙烯环氧化反应组分在TS-1中扩散行为的分子模拟陈镇 林鸿波 吴玉龙 杨明德 封伟 (242)

咪唑啉衍生物缓蚀性能的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胡松青 胡建春 张军 石鑫 郭文跃 (250)

芳烃型催化重整操作条件的分析及优化周 石铭亮 翁惠新 凌泽济 (257)

正辛氧基硼酸钡在菜籽油中的摩擦学性能曾小军 李芬芳 周建波 彭学东 曾明 (264)

基于低压氧弹燃烧法评定柴油添加剂的节能降污功效廖梓珺 陈国需 赵立涛 秦敏 王志民 (268)

中国石油学会第六届石油炼制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170)

Ei对中英文摘要的要求 (207)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投稿须知 (F0003)

研究报道

加氢油基础油结构组成与氧化安定性关系Ⅱ. 加氢油基础油的氧化安定性李建明 王会东 薛卫国 王爱勤 李桂云 (272)

气相色谱-场电离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在柴油详细组成分析中的应用祝馨怡 刘泽龙 徐延勤 刘颖荣 田松柏 (277)

双亲分子稳定辽河沥青质的作用及其机理王继乾 李传 张龙力 李兆敏 阙国和 (283)

油品中无机微粒的介电响应陈慧英 朱岳麟 张鹤腾 郭红 李荻 (289)

研究简报

三元共聚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酰胺化改进杜涛 汪树军 刘红研 张海宽 何文婷 (294)

超声波处理油泥砂脱油实验研究杨继生 徐辉 (300)

有机硫化物在Ag+改性钛铌酸盐上的吸附和光催化氧化何杰 刘娟 李莉 (305)

双子表面活性剂DSDBS水溶液的表面特性王雨 郑晓宇 张彦珂 蒋庆哲 吴运强 (309)

用透射电镜考察柴油中蜡晶的形态

异丁烷-丁烯烷基化体系基元反应网络研究龙军 何奕工 代振宇 (1)

用改进的RNGκ-ε模型模拟旋风分离器内的强旋流动王江云 毛羽 刘美丽 王娟 (8)

RFCC沉降器内油浆重组分结焦反应过程的实验模拟王刚 吕紫燕 杨光福 徐春明 高金森 (14)

脱蜡油黏度对蜡结晶的影响董明 王玉章 王子军 (21)

降凝剂对原油中蜡晶形态的影响张金俊 关建宁 宋娜 周健 姚成 (27)

减压渣油在柱形超声聚能反应器中的改质降黏仲伟华 王爱祥 钱志刚 张春芳 吕效平 (31)

烷基芳基磺酸盐结构对原油-表面活性-N-碱体系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丁伟 李安军 于涛 曲广淼 程杰成 (36)

单环咪唑啉衍生物分子结构对其缓蚀性能的影响陈敏 战风涛 吕志凤 司荣 盖玉娟 (41)

镍基均相络合催化剂异辛烯加氢反应动力学喻惠利 罗文国 俞芳 温朗友 (46)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表征VGO馏分油中噻吩类含硫化合物刘颖荣 刘泽龙 胡秋玲 祝馨怡 田松柏 (52)

催化汽油氧气氧化及萃取脱硫的数学模拟任杰 张运湘 慎炼 (60)

炉管壁面热通量对裂解反应影响的数值模拟张照 贾志刚 (67)

果糖在酸性环境中脱水制备5-羟甲基糠醛的理论研究聂小娃 刘新 刘民 宋春山 郭新闻 (73)

基于分子模拟技术的Cu(I)Y分子筛对硫化物及烯烃选择性吸附行为的分析陈晓陆 孙兆林 王洪国 王阔 宋丽娟 (82)

不同温度下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降解菌群的实验研究孙寓姣 郝旭光 王红旗 (87)

信息

Ei对中英文摘要的要求 (45)

研究报道

加氢油基础油结构组成与氧化安定性的关系Ⅰ.加氢油基础油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组成王会东 李建明 薛卫国 王爱勤 李桂云 (93)

双亲分子头部官能团对石油沥青质胶团分散性的影响Ⅱ.石油沥青质胶团形状、溶剂化程度与相互作用王继乾 周迎梅 李传 张龙力 阙国和 (98)

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叶天旭 张予辉 刘京燕 马雪妮 张斌 (104)

双烷基α-烯烃的制备及与溴化氢的反应徐志成 周朝辉 靳志强 赵濉 俞稼镛 (110)

离子液体催化邻苯二酚与叔丁醇烷基化反应郜蕾 刘民 聂小娃 刘新 郭新闻 (115)

负载钴催化剂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烷史宝萍 孙学政 赵晓霞 (122)

悬浮床加氢裂化产物中酸性含氧化合物的分布文萍 王红 (127)

Mg^2+、Mn^2+与有机抑制剂对CaCO3沉积的协同抑制作用尹晓爽 杨文忠 唐永明 王锦堂 (132)

重油组分稀溶液比浓黏度-浓度曲线的测定及变化规律任文坡 张璐璐 陈宏刚 杨朝合 山红红 (140)

小分子烷烃在TON沸石上吸附性能的计算机模拟李智 孙孝敏 彭程 (147)

丁二酸二辛酯的催化合成反应动力学郑建旭 孙晓波 栾向海 杨涛 蒋登高 (153)

研究简报

水溶性盐在渣油中的分散动力学张磊 阙国和 邓文安 刘东 (159)

异丙苯在酸性催化剂上的主要化学反应路径魏晓丽 龚剑洪 谢朝钢 龙军 (1)

焦化蜡油催化裂化反应过程生焦特性刘银东 王刚 李泽坤 徐春明 高金森 (7)

烯烃催化裂解的反应行为Ⅱ.裂解产物选择性分析计海涛 李正 侯栓弟 龙军 (14)

催化裂化提升管出口紧凑式旋流快分系统胡艳华 卢春喜 时铭显 (20)

纳米Beta沸石催化剂的加氢裂化性能王刚 谷明镝 方向晨 韩崇仁 李灿 (26)

正癸烷在不同酸性Y型分子筛催化剂上的加氢裂化反应任亮 毛以朝 刘坤红 聂红 (31)

原位合成对苯二甲酸柱撑Ni—Al-LDHs/γ-Al2O3过程中的非原位结晶反应刘洪涛 韩伟 徐春艳 宋伟娟 张敬畅 (36)

介孔分子筛催化剂Co—M0/SBA-15的制备及其加氢脱硫性能温钦武 沈健 李会鹏 赵昕 李春晶 (42)

磁性γ-Al2O3固载BMIMPF6离子液体吸附剂的吸附脱硫选择性易成高 宫敬 马晓芳 宋晓东 (48)

Silicalite-1/Ti02复合层上Silicalite-1膜的合成与表征肖伟 孔春龙 赵庆宇 王金渠 (53)

不同HZSM-5催化剂上苯与乙醇的烷基化反应高俊华 张立东 胡津仙 李文怀 王建国 (59)

脱铝超稳Y沸石上金刚烷的制备樊平 武文良 周志伟 王军 (66)

工业丙烯液相本体聚合过程的稳态模拟王炜 苏培林 罗正鸿 (72)

离子型疏水缔合共聚物的分子复合钟传蓉 邓俊 罗平亚 刘文祥 (78)

双亲分子与石油沥青质作用的zeta电位王继乾 张龙力 李传 邓文安 阙国和 (84)

多孔介质表面润湿性对交联聚合物溶液封堵性能的影响林梅钦 赵志海 李明远 董朝霞 彭勃 (91)

Mg盐清净剂金属化工艺的纳米化学微反应机理丁丽芹 张景河 何力 梁生荣 张君涛 (96)

新型哌嗪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抗磨性的初步考察张志刚 赵鸿斌 常慧 刘仁德 谭援强 (102)

复合ZnO高温煤气脱硫剂的物相、还原及硫化行为朱永军 上官炬 梁丽彤 梁美生 (108)

信息

第三届(2009年)北京国际炼油技术进展交流会将于3月16—18日在北京召开 (6)

中国石油学会成功举办“2008年全国石油石化企业节能减排技术交流会暨展览” (19)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刊载论文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58)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征订启事 (90)

Ei对中英文摘要的要求 (133)

研究报道

不同锆源合成ZrHZSM-5分子筛及其丙烯齐聚催化性能李晓波 胡津仙 姜小莹 王雪静 (114)

超声波在炼油厂原油破乳脱水脱盐中的应用叶国祥 吕效平 韩萍芳 (119)

延缓交联水基凝胶的制备、性能及溶液微观结构景艳 吕鑫 (124)

管式裂解炉2种稀释比调节方法的正交数值模拟张红梅 邵艳波 郭小强 (128)

一株石油降解菌的生长特性万春黎 杜茂安 杨巧利 高翀 施雪华 (134)

第6届《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编委会 (F0002)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投稿须知 (F0003)

重油催化裂解反应条件下丙烯的转化反应Ⅰ.反应性能及反应路径李正 侯栓弟 谢朝钢 龙军 (139)

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机理张数义 邓文安 罗辉 刘东 阙国和 (145)

原油相容性及对蒸馏过程的影响管秀鹏 田松柏 (150)

煤炭直接液化油品加氢改质中试研究吴秀章 石玉林 徐春明 (156)

磷改性对TiO2-SiO2复合氧化物性质的影响魏强 周亚松 温世昌 张宗辉 徐春明 (162)

MCM-41担载的Pd催化剂加氢脱硫反应性能侯冬梅 周峰 李翔 王林英 王安杰 (167)

钼镍磷溶液的制备和表征林凌 伊晓东 邱波 方维平 (173)

三氯化铝乙醚络合物催化合成重烷基苯赵艳丽 曹祖宾 李丹东 杨靖华 张一舸 (178)

纳米铜粉在油中的分散稳定性俞树荣 司宝莉 王青宁 叶启智 (183)

聚合物驱采油污水中乳化活性物质对污水处理的影响吕志凤 王宗贤 何方 肖建洪 (189)

两种非芳香性磺酸盐驱油剂的合成及应用黄毅 朱红 王芳辉 张永明 张拦 (196)

羧酸锂汽油抗爆剂的制备及应用王璐璐 王吉林 齐邦峰 (202)

躺滴法表征沥青的表面自由能魏建明 张玉贞 YOUTCHEFF JOHN S (207)

BF3-H2O催化环氧乙烷阳离子开环均聚的量子化学刘嘉 尹红 张治国 袁慎峰 陈志荣 (216)

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的烃类物质自燃点预测潘勇 蒋军成 曹洪印 王睿 (222)

催化裂化粗汽油回炼改质工艺的用能改进李亚军 郑杰 (228)

参数不确定性条件下蒸汽动力系统的运行优化罗向龙 陈颖 华贲 (233)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刊载论文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149)

Ei对中英文摘要的要求 (195)

中国石油学会成功举办“2008年全国石油石化企业节能减排技术交流会暨展览” (265)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投稿须知 (F0003)

研究报道

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中助剂的作用机制Ⅰ.助剂对反应体系胶体性质的影响罗辉 邓文安 张数义 阙国和 (241)

甲苯与叔丁醇在补铝Hβ沸石上的烷基化反应周志伟 武文良 王军 曾崇余 (246)

分子动力学模拟预测CO2和CH4在DDR膜中的吸附现象王胜强 杨建华 胡祖美 王金渠 (253)

高温煅烧条件下石油焦和沥青焦的物理结构及其CO2气化特性吴诗勇 吴幼青 顾菁 张晓 高晋生 (258)

减压渣油及其组分热转化前后平均结构参数的变化文萍 李庶峰 阙国和 (266)

研究简报

渣油复合体-聚烯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柯扬船 范颜晓 王英年 (271)

综述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