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陶艺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陶艺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陶艺课程总结

第1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 陶艺 教学

陶艺的材料性能灵活多变,极富表现力,一方面具有良好的便利性和可塑性,另一方面通过技巧的运用可以呈现丰富的艺术效果。这些特质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造型与设计方面,能够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然而,由于它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对技术的要求极为严格,陶艺课程的教学中也必然要面临一些难题。另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面向幼儿教育等特点,如何做到学以致用,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本文笔者的教学实践,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体会和经验,探讨陶艺课程在学前教育基础教学体系当中的教学模式,使陶艺课程真正达到提高学生造型能力和拓展创新创意的实际效果。

一、陶瓷陶艺课程对学前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底蕴大致需要由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外来文化三部分构成,另外,通过陶艺的不同技能训练以及工艺的掌握,为以后从事幼师行业打好坚实基础。

1.1 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自古即是陶瓷王国,陶瓷发展具有上万年的悠久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传统文化元素是使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最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实文化底蕴的首要任务即应是学习和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1.2 地域文化的体现

中国地大物博,在长期的陶瓷发展史中,各地区陶瓷产品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色和魅力,形成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景德镇陶瓷的青花,德化瓷的象牙白,醴陵瓷器的釉下五彩等。因此,陶艺作品在创作中还需要对各地区文化特色有较清晰的了解。

1.3 外来文化的体现

自上世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发展政策以来,外来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给人们的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外来文化更是深入到中国经济文化的所有领域。

2 发挥文化引导作用

陶艺是艺术门类的课程,陶艺作品文化引导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设计师的文化底蕴。要充分发陶艺的文化引导功能,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要求陶艺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

二、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

1 陶艺课程的内容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的陶艺课程课时少、周期短,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陶艺材料,对泥巴的干湿性很不了解,对技巧的掌握非常欠缺,为此需要定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板块。从陶艺概述着手,过度到陶艺基本常识和对陶艺设备的了解,如工具刀的制作及其使用,对泥巴干湿特性的把握。通过陶艺课程,学生血药掌陶艺作品的成型方法和用多种成型方法完成不同类型的陶艺作品,形式上可以是简单的容器形态,如花瓶杯子等,并针对器皿结合运用镂空、堆贴、刻画等装饰手法。石膏头像临摹也是陶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捕捉能力,有了一定的雕塑成型能力后,在以后创作中选题将会更加丰富,对人物动物都可以结合写实的方法来表现。捏塑成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知识点,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流是从事幼教等特点,由于儿童对卡通形象的情有独钟,特别增加了卡通浮雕快速成型和卡通圆雕快速成型两个章节,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能快速完成卡通形象。最后进入命题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面地运用陶艺的基本技巧完成作品的创作,全面考虑陶艺的形式语言特点,包括成型的手段、作品机理效果的处理,釉色的选择搭配等,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形式有效地传达观念的能力,对观念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结合幼儿的特性,还需完成适合幼儿审美情趣的充满童性的陶艺作品。

2 媒体教学法

媒体教学法是作者在近年来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每年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具有工程性质的作品,在选题上要具有新闻性,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后学生们有很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习兴趣加倍高涨。另外在学习的过程别能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心协力把事情做好。例如,我校陶艺课程的教学作品《12兽首》和《论语》前后被湖南省十几家媒体前来采访报道,都在全国引起了及其大的轰动,全国600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这种教学方法对学校乃至学生个人都是有影响力的。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刚接触陶艺的学生普遍缺乏手工技巧的训练,因此需要一个对材料和技巧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学生碰到的技术难题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较好的解决,课程设置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了更好的确保教学效果,我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它所包含的技术性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陶艺的形式由于它的材料特点以及制作过程的趣味性,使得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这种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对主流学生而言尽量避免比较高的成型方法。但是,陶艺成型的基本法则还是要掌握的,因为这些技术的掌握程度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例如泥土的收缩性、泥土干湿特性的掌握,黏接的问题以及施釉技术等问题。陶艺在制作烧成中的偶发性,例如:手指和工具刀在泥土上产生的印痕和肌理效果,以及烧成过程中釉料呈现的色彩和自然天成的效果。这些偶然的艺术效果常常被陶艺家在创作中加以利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发现陶艺材料所产生的丰富的形式变化,也是需要注意的教学重点。但是不能完全依赖它,尽量建立在理性的驾驭范围内。

四、结语

本文所提到的陶艺的教学过程也是本人在陶艺及泥塑教学中成长的过程,在近年来的教学中,不同学生的更迭交替,教学方法及理念的不断改进,如何形成一套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陶艺教学方法,本人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使陶艺教学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中来,成为学前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注释:

第2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陶艺课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01-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而陶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高效陶艺课程的教学方式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于此,本文提出了陶艺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促进陶艺课程的顺利进行。

一、使课程的设置符合时代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创新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在越来越注重创新的大环境中,陶艺课程的教学也要摒弃以往的陈旧观念,使课程的发展更加具有时代特点和实用性。首先,应当使陶艺课程更加开放。要不断吸收与陶艺相关的外来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更加新颖且实用的外来思想贯穿到陶艺课程中。不要将眼光单单放在陶艺技术上,还要借鉴许多不同行业的技术,争取运用开放的、先进的、不一样的技术来使陶艺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其次,陶艺的发展也不能局限于原有的教学模式,应当拓宽视野,运用创新的思维对陶艺课程进行重新审视。摒弃原有的陈旧的思维定式,将视野放宽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通过日常的观察,将生活中的细节融入到陶艺的教学与学习中,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创新的灵感,使创新的思想充分武装大脑,对陶艺的学习以及对社会的认知都升华到不同的层次。最后,应当使陶艺工作更加具有包容性,更符合时代特征。这就需要陶艺教师拥有更多的耐心和毅力来面对以后课程中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不仅要使他们学到更多专业知识,也要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创作,这样既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还还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加热爱陶艺这门艺术。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应该积极沟通交流,及时解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总结学习经验。

二、陶艺教师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

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的人认为陶艺课程的学习,教师是主体,学生的学习都应按照教师安排进行。其实不然,在陶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的应该是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学习陶艺的好坏跟学生自身的素质与努力密切相关,但教师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自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好在陶艺教育工作中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使学生有一个较高标准的、健康的开始。学生不仅要熟练的掌握与了解陶艺制作的技术与原理,掌握制作陶艺的基本规律,了解陶艺的整体的发展脉络,还应当对陶艺技术进行分阶段且全面的分析研究学习。同时,还应当对美学有一定的涉猎,对其他相关的学科或者是专业有基本的掌握,这样才可以使今后的陶艺学习更加游刃有余。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的不同,为学生布置不同类型不同学习程度的作业。并且在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之后,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以及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得学生能更全面的掌握知识。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渗透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使学生能拓展知识面,更能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除此之外,陶艺教师还应当让学生观看著名大师的陶艺,使他们对陶艺这一门艺术拥有自豪感与浓厚的兴趣,并且也可以通过对大师名作的观看,找出差距,寻找灵感,为自己以后陶艺风格的选择打下基础。进入车间实习期间,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从陶艺制作之初以及以后的各个过程,使其对自己所学的陶艺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也能激发学生对陶艺的热爱与学习的热情。

三、增强教室与学生的教学互动

陶艺课程的学习,一般都是教师将学习的方式与方法,或者是将陶艺制作的技巧传授给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教师会根据学习的课堂情况以及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练习。一般都是教师来讲,通知学生进行练习,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导。而这种单方向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的陶艺教学,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他们要求解放自己,更好地表现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在新形势下,创新思维的不断发展,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方式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这种单一教学方式要完全摒弃不符合目前教学的现状,但应当在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并解放他们的天性,更好地发挥他们的陶艺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教师听取学生的意见与课程,学生会更加理解课程内容,教师也会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并且也能从中找到学生的不足,在以后的课程中进行补充。学生可以向教师任意提问,针对于学生在平时陶艺课程中的相关问题,教师进行耐心解答,不仅可以使课程的学习更加有效,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与答疑,不着急公布答案,同学生一起进行思考与探索,进行观点的交换与讨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陶艺的热情,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还增强了知识点的记忆,并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增强专业素养。

四、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但作为陶艺课程主体的学生也应当充分发挥作用。只有使学生对课程的发展起到了作用,陶艺课程才真正实现了价值。而作为陶艺课程的学生不仅仅要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同时也应当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发挥团体的作用。通过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不仅可以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加强。平时的陶艺课程作业,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这样学生之间不仅可以碰撞出创作的火花,还能够交流意见与看法,可以促进他们对陶艺课程有更近一步的认识,同时加深课程印象,更加热爱陶艺这门艺术。有的学生在吸收了众多的观点之后,甚至能够升华创造出更加新颖的陶艺作品。在协作中,学生不仅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还学会了如何尊重别人,更学会了协调一些由于资源缺乏造成的矛盾,使陶艺课程更加顺畅进行。

五、结语

创新思维的不断发展促使着陶艺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本文对陶艺课程以后的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措施,希望陶艺教育工作者能够运用符合时展的方式进行教育工作,以促进陶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玲,娄宇.陶艺课程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设计艺术研究,2011(2).

[2]邱玲.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

[3]商亚敏.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2(5).

[4]云宁.浅谈图案基础训练在民族陶艺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美术界,2015(3).

[5]张荟芳.陶艺课程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11).

[6]邱玲.三思而“型”――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J].装饰,2013(12).

第3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现代陶艺;教学;k观念 ;课程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 on Curriculum of Modern Ceramic Art in Chinese University

BAI Ya Li Ke

20世纪50年代开始,现代陶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于世人面前,而中国的现代陶艺则晚于欧美,起源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90年代以来,现代陶艺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式纳入教学大纲,甚至有些大城市从小学幼儿园到高校都开设此课程,说明我国对现代陶艺教育十分重视,这些年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所面临的问题还很多,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学是最典型的代表,其中存在着很多不利于我国现代陶艺发展的因素。

一、我国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我国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学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不足的地方也很多,虽然不是绝对但至少反应一些普遍现象,总结起来有以下4个方面。

1.缺乏系统的理论课教学

目前有许多高校缺少现、当代陶艺理论课程教学,同时也极少开设与陶瓷文化相关的美术史、艺术史、文化史等理论课程,视觉图像资料也极为匮乏。学生们得到的信息无非就是从代课老师的谈话和其他少量资料中获得。陶艺家陈光辉说:“我国陶艺专业基本没有当代艺术和当代陶艺课程的设置,比如在专业课上个人很少或几乎没有可选择的可能性,从艺术的角度我们有工艺美术史,但我们缺乏对当代艺术史的了解,而这在参与创作中是很重要的一环。”①其实,对于整个艺术门类而言,动手实践固然重要,但艺术创作更重要的是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来源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而这种丰富的想象力需要理论作为坚实后盾,才更有说服力,没有这些知识为后盾与支撑,学生如何创新出好的作品呢?更何从谈起更高的目标呢?

2.人才培养不合理

笔者这些年在很多开设陶艺课程的高校考察中发现一种普遍现象:老师按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设计风格来衡量学生作品的好坏,反对学生设计方面的逆反心理,我想老师这样过多参与和影响学生多样性的创作风格和独立思考能力是不利于学生以后发展的。陶艺家白明说:“在艺术院校我们可以见到许多这样的现象,听话的学生不仅能获得好成绩而且还能留校任教。有时一个专业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情趣和知识结构竟与其师一脉相承,我不知道这种单一“体系”下的教师在倡导个性表现的艺术教育中能教出什么样的好学生来。”②

这些现象其实反映我国培养陶艺人才方面普遍存在着单一的“体系”,那就是我国陶艺课程设置过于单一,教育上过多压制学生的多种创作风格与大胆尝试实践精神,也缺乏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

3.实践课程教学不合理

近几年以来,在很多高校中有些教师(不仅仅是艺术领域方面)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参与项目与工程,这其实就是以动手实践课的名义来充当工人与老板的角色。很搞笑的是人们把这种现象误认为是学习与挣钱双重收获。表面上看好像学生与老师都得到了专业的洗礼和财力的补充。其实不然,就从现代陶艺这门专业来说,客商的订单往往是批量生产传统陶艺或商业陶瓷很少需求现代陶艺原创作,甚至有些商家要求复制古董、半临半创陶艺品,这种实践学习与现代陶艺毫无联系,更谈不上创作学习了。如果夸张一点的话,这种艺术应该称呼为“复制艺术”或“拷贝艺术”。每天一次次的反复加工使他们很乏味,为了挣点钱或为了老师服务,他们成了挣钱的工具,变成了真正的机器人(有些学生是不自愿的)。然而就因为这一点是现代陶艺教学最忌讳的一点,笔者认为这种实践课程教学不合理,它不仅直接束缚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和自由发展空间,同时极度影响了教学质量。

4.教学上不强调观念与技术的关系

现代许多研究陶艺的艺人们面临着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技术。因为陶瓷艺术在技术美方面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几千年以来陶瓷制造工艺所隐含的美感已成为我们历史传统中的骄傲,陶瓷的美用工艺技术来衡量这种传统文化很容易进入我们的思想和脑海中,从而渐渐形成了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单一的技术之美胜过于观念,使作品与工匠之间很难产生本质的区别。可惜目前还很多艺术高校把基本的配釉―炼泥―制造―装饰―施釉―烧制等技术环节放在重点位置来教学,从而占领了大量时间而忽略了思想观念的教育。很遗憾的是,这种现象不仅仅是高校范畴。在我国,目前为止官方的界定还是把现代陶艺划归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艺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这其实就是导致陶艺的审美以技术为美为标准,这一标准继续影响或伤害固化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对于现代陶艺来说,观念与技术的关系。观念比技术更重要,技术知识只是保证其实施创作意图的一种手段而已,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所以说我们必须认清创作的真正意图。

二、如何解决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学问题

1.我国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学中应该增加关于陶艺有关的系统的理论课程,尤其是现代陶艺和当代艺术史的加强,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其他专业与人文学科来锻炼自我、提高文化修养,这样有助于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教学上理论与实践结合,值得注意的是在思想上全面的获得陶艺理论知识以外,还得掌握其他学科知识,鼓励学生选修例如:艺术、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民族风俗学、法学等人文学科的课程。人文学科的修养不仅培养一个人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这也是艺术专业必修的基础。这也正是艺术家与工匠之间的区别之一。因此,笔者认为,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在高校开设一系列系统的现代陶艺理论课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多方面知识的补充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再者还应加强师生之间的勾通、艺术交流和举办展览等各项陶艺活动来激发学生们的爱好和兴趣,这样才有助于解放创作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教师在教学中尊重现代艺术的发展大方向以及鼓励和接受新事物

在现实教学上一定要注意每位同学的特长和爱好,老师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让每位学生按自己的设计思路任意创作,这样有助于学生多种创作风格的形成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他们个性上的发挥。除了自由发挥以外,平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也很重要。在实际教学上多鼓励、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设计;在设计思想上让他们自由发挥;制作过程中大胆尝试,将平时人际交往中刻意压抑掩藏的个性在作品上加以展现和释放,把所有的情绪和个性在作品上体现。

3.教学机构和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监督管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

在高校现代美术教学上,我们虽然提倡包豪斯作坊式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但具体教学上要防止教师乱用实践课,需有关机构监督管理教师教学质量,同时一定要讲人文情感。教师的项目或工程在实践课程中最好不使用,限于时间或假期在课外时可运行。同时注意的是,带领老师一定要先说明此项目与工程的一切前因后果,让他们学生自愿报名,这样下来可避免老师背上骂名,学生也不勉强,才真正意义上的两全齐美。

4.观念与技术的关系是:观念第一,技术第二。观念通过技术来实现自我,技术为观念而服务。对技术的要求是:知道并够用就足矣。科技的发展不断代替人力,但很难代替人们的创作思维。所以不能以技术的高低来衡量艺术水平的高低,而是更多地深入人的精神、抚慰人的心灵为标准。技术知识只是保证实施创作意图的一种手段而已,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世界,所以说我们必须认清创作的真正意图。所以认清观念与技术的关系非常重要。

在高校现代陶艺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的技术和操作过程。在观念上尊重老师和课堂纪律的前提下,鼓励同学思维上大胆开放、叛逆开拓、积极创新。这与吴冠中在美术教育方面所主张的“既要尊师重道,又要离经叛道”不谋而合。平时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维观念上交流、辩论、叛逆,通过这些教学手段让同学们摆脱传统陶艺教学的束缚,跳出传统技术之美的“误区”。现代陶艺教学上,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学生有思维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其陶艺作品才会呈现有多样性和大胆创新的局面。笔者认为,对于高校陶艺课程来说,大胆叛逆的教育思想其实就是对思维的一种解放。

三、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育中存在着有很多问题,虽然不是绝对但却是一种普遍现象。出现这些教学问题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原因是中国陶瓷艺术受过多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完全脱离使用功能的思想观念。总而言之,对于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学来说,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才是最科学性、最合理的教学方针。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要求和爱好,实现达到设计思想与实践完全自由化是高校艺术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得以最大程度实现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相信在国家教育改革进度的加快和广大陶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肯定会探索出适应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子,改善目前的困境,培养出具备综合适应能力与创新性能力极强的陶艺人才。也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中国的陶瓷艺术将会再次成为国人的骄傲,并走向世界前列。

第4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中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分为宫廷工艺美术和民间工艺美术两个方向。宫廷工艺美术讲究以贵为美,追求奢侈华丽,其价值在于以收藏为主;民间工艺美术则建立在实用主体的基础上,追求天然之美。中国正处于文化大发展时期,人们的审美层次逐渐提高,对民间工艺美术不仅提出了质量上的要求,审美情趣也不断地提升。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源自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创造,是以工艺美术艺人对生活的观察,总结出艺术经验,结合生活实际而创造出来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建立在生活艺术的视角上所发展起来的审美层次。因此,其所创作的工艺美术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给人以亲近感。但是,由于民间工艺美术多为家族集藏,其传播局限在小范围内,一些民间美术工艺作品虽被保留至今,但工艺技术已失传了。鉴于民间工艺美术所存在的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对民间工艺美术实施必要的保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二民间工艺美术的课程内容

在中职教育中,民间工艺美术课程主要包括剪纸、漆画、蜡染、陶艺等。对课程内容的安排,要从美学的角度将材料和技术融入其中,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的特点。按照中职教育的特点,以技术应用型为主,因此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具有感性色彩,可以有效地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从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出发,以视频的方式将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展示出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充分地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从感性的角度认识民间工艺美术,理解民间工艺美术的内涵、价值和社会意义。以陶艺为例,其作为民间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之一,要开展现代教学,就要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合理安排课程。基于陶艺中渗透出的浓厚文化韵味,在教学中要将传统内容与现代工艺美术材料和表现形式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播放多样的陶艺工艺美术作品,将陶艺的传统制作过程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对学生开展教学,从现代美术工艺的角度出发,做到真实陶艺技术与模仿相结合,并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评判。经过陶艺的比较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陶艺价值进行审美判断,并根据陶艺工艺美术的不断演进,对其价值变化加以认识。

三中职教学中民间工艺美术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于民间工艺美术,张道一先生认为,与宫廷工艺美术相比,民间工艺美术从表象上来看是粗俗的,但粗俗并非拙劣,更不是平庸,而是散发着土性,但是不孤陋,散发着野性,但并非不驯,也许正是由于这些特性源自于民间的生产生活,因而充满了生命力。民间工艺美术所散发的这种生命活力,正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价值所在。中职学校作为实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基地,在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上,更注重审美定位及工艺技法的培养,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忽视,导致民间工艺美术课程虽然课时较多,教学内容也丰富,但却没有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学生疏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必然难以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工艺美术创作上难以达到教育目的。在中职美术工艺教学中,其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综合实践性。在开展民间工艺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艺美术保护意识

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文化的价值也习惯于从经济角度进行评价。观念的变化,必然使具有文化价值的民间工艺美术被现代化科技产品所取代。中国幅员辽阔,且为多民族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民间工艺美术主要为家族式传承,致使多种工艺美术技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现代的社会,为了保护这些传统文化,就要注重教育这一有效途径,使一些极具传统文化色彩的民间工艺美术保留下来。以“五毒”图案为例,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些地区流传着儿童肚兜上要绣上“五毒”图案,可以对儿童起到预防疾病、防御灾难的作用。这种工艺美术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失传,就难以对“五毒”图案真实地理解。通过民间美术教学,不仅使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从而提升其民间工艺保护的责任感。

四结束语

第5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陶艺 社团 和谐 成长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但陶艺进入中小学课堂还是在最近几年。南方诸多城市开课较早是因为南方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如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福建泉州、湖南醴陵等著名陶瓷产地所在的城市尤为多些,而在东北开课相对较少。

大庆市北湖学校自2010年开始开展陶艺社团活动。为了让学生走进自然,体验创造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笔者就如何在陶艺社团中营造和谐向上的氛围,让学生通过陶艺丰富多彩的文化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教师要不断积累知识,确保能力不断提升

在学校开展陶艺课之前,笔者对陶艺具体涵盖的内容没有任何接触,大学所学是美术教育专业。陶艺与美术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何进行陶艺教学?如何带着这群孩子一同制作出陶艺作品?如何将陶艺社团真正运行起来?这些成为笔者最初要思考的问题。

为了尽快了解陶艺的本质,掌握更多的陶艺知识,学会使用制作陶艺的各种工具,笔者开始努力地学习,利用一切可用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投入到陶艺中去。在书本上研究陶艺教学顺序,找陶艺知识点;在网络中搜索,查各类陶艺图片,检索陶艺课开展学校;在论坛中,咨询陶艺制作过程,探讨陶艺造型技巧……

通过不间断的学习,使自己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后,为确保能力不断提升,笔者还是一边继续学习各类陶艺知识,一边摸索着进行陶艺教学。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果断判断前进方向

笔者在陶艺教学中发现了影响陶艺社团快速发展的三大问题。

1.动手能力欠缺

现在的学生看得多、说得多、做得少。从小动手能力就被家长限制住,洗毛巾、打水、整理物品等基本的事情都不知从何做起。在作品制作上更是显露出动手能力的不足。往往是快要下课了,学生手中仍旧是一块陶泥。

2.认知能力不同

陶艺社团的学生从3年级到7年级,五个年龄段的学生聚在一起上课,认知程度必然不同。这在教学中也产生了障碍:讲得多年龄小的听不懂,“消化不了”,讲得少年龄大的觉得没意思,“吃不饱”。

3.美术知识掌握少

学生对美术知识了解不多,在陶艺学习中涉及美术的型、色、审美等方面基础不够。所以笔者在陶艺教学中还要随时讲授美术基础知识。

根据以上三个问题,笔者联系学校成立社团的目的,重新确定陶艺社团的教学目的和方向。学生在陶艺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美术知识和陶艺制作技巧,与此同时,笔者还希望学生能在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倾听能力、沟通能力等。

三、教师要勇于探索前行,积极协助学生成长

1.对材料应用的探索

笔者将揉好的陶泥分成相同大小分配给每个学生,并在每节课做完作品之后,由学生自行管理剩余的陶泥。叮嘱学生注意陶泥的保存,一定要用湿布遮盖再用塑料袋包裹严。但总有学生的陶泥由于塑料袋包裹不严导致变硬,下次再上课时,无法进行作品制作。

发现这一问题之后,笔者每次上课只发放一定量的陶泥,待下课时将学生多余的陶泥回收,统一由教师来管理陶泥。这样既保证了陶泥不硬,又保证了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作。但仍有问题,陶泥在使用过程中会因手的温度差异和不同的操作方法逐渐变干、变硬。部分学生上课时发下湿泥,收回来时却成了干泥。每周笔者都需要不断地给学生揉泥,劳动量无形中增加了不少。

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根据学生的制作能力来分配陶泥。能力强能做出作品的学生就多给一些,能力弱经常完成不了作品的就少给一些。当然,这样的分配是要不留痕迹的,而且要与学生说明,如果还需要陶泥,老师会再给。

2.营造和谐的氛围

和谐、发展是青鸟陶艺社团的教学宗旨。让社团学生明确青鸟陶艺社团的活动氛围必须是和谐的,要团结每一位社团同学,合作学习、互相帮助、保持谦让、树立集体荣誉感。在社团活动过程中,笔者不断把握氛围、修正方向,使用引导的力量提升学生合作能力。

采取小组合作式教学,笔者将全体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不指定组长,上课时临时抽选组长。这样保证了每位同学都有管理小组的机会,能够锻炼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教会学生从大局角度思考问题。组长不仅要管理小组环境卫生,而且要关注小组成员是否能够按时制作出好作品。只有互相帮助,保证全组同学都做出好作品,并及时清理好工作台卫生,才能够使小组获得教师的肯定。

以工具和工作台使用为例。初期采用个人负责制,将陶艺工具发到学生手里,每人5样工具、1个小桶、2块布、1根擀泥棍。每节课的开始与结束都清点工具,每人负责整理自己的工具和工作台。这样管理出现的问题是,同一组的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有匆忙中错拿他人工具的情况,而到结束时总会因为工具的归属问题而争执不已。教师需要不断地“评断官司”。

后来采取小组负责制。每一组下发同样多的工具,小组内成员自由使用。小组内分工合作,一同整理工作台。男生有力气,负责打水、擦工作台;女生细心,去洗布、洗工具。每人都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各展所长。

在两年的社团活动中,社团教学宗旨贯穿始终。在和谐的氛围中,全体成员能够关心彼此,时刻考虑集体荣誉。能力强的学生能够主动帮助他人,像小老师一样指导创作。在小组整理工作台时,能够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创建和谐的氛围的好处是即便教师外出学习由其他教师来代课,学生也已经知道该怎么做。

3.多元评价效果好

从学生的制作能力、倾听能力、合作能力、友好度等多方面考查学生。每次上课记录学生学习状态,及时告知学生教师欣赏哪里,不喜欢哪里,作为一个方向性的指引。表扬、鼓励和评价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每一次课,多方面、多角度评价奖励学生并将小组的合作情况记录在评价中。笔者用虚拟的“幸运星”作为奖励,承诺在学期结束时,幸运星最多的同学将获得“社团之星”称号,还能够获得教师制作的陶艺作品。虽是虚拟的“幸运星”奖励,但对于学生来说,却很起作用。下课时,每个小组都主动清理工作台,帮助还没有完成作品的同学制作,然后用盼望的眼神看着教师,期待教师的肯定。很多同学虽然制作能力稍差,但完成清理工作积极主动,此时教师的表扬和肯定让其他学生知道帮助他人是会获得认可的,这无形中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4.情感交流有益处

在日常上课过程中,笔者仔细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从言行、表情、肢体语言等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给予关注和指导。笔者对学生以语言激励为主,不吝啬爱的表达,常常在学生耳畔轻声说一句“真不错”“很有创意”或者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

笔者还随时给学生拍照。在“入窑”“出窑”和“社团展示”时给全体学生合影、小组合影、女生合影、与作品合影、与来校听课的父母合影等。同时,洗出照片发给学生作为永久的记忆,再将电子版发给班主任放在班级博客中,这也让家长关注学生在校的学习。

5.资料保存要及时

陶艺活动一开始笔者就注意积累资料。无论是陶艺作品的干燥成型、作品上釉,还是烧制成品,笔者都在同一角度照相,记录三种状态下的陶艺作品,让学生明了从土到陶要经历的各个阶段。

每一节课都详细记录表现优秀的学生,反思本节课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教学目标。每学期末精心地给学生填写评价,通过鼓励的话语让学生建立自信心,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学生在制作作品时笔者请同学签名,还给全体参与过陶艺社团的学生制作了一个“姓名雕塑”,在上面能找到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即使过了很多年,他们的名字仍旧留在陶艺社团中。

四、教师要预期收获成果,设想未来发展目标

1.社团成员增加,成员素质提高

青鸟陶艺社团在每学期都纳入新成员,到现在为止共有86人参与社团活动,经过陶艺学习,社团成员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在传授陶艺知识及相关艺术知识之外,学生感受到陶艺文化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的同时,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2.活动内容层次清晰,作品多样

陶艺活动会根据每次课的反思调整内容,还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程度设计教学内容,使每周的陶艺课让学生每人都制作出一个完整的作品。对于学生理解力、动手能力和课堂注意力的情况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的行为,尊重他们的创意。引导学生使用基本技法进行命题创作,不直接灌输教学内容,而是用演示和问题启发学生,并注意讲解和示范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用积极的方式,鼓励激发学生创作出有个性的作品。

3.利用积累的资料,撰写陶艺教材

经过不断积累,2011年10月,笔者对陶艺教学进行整理总结,编写了《中小学陶艺》这一校本教材。教材共有30课,欣赏和制作各15课,让学生能够自学陶艺。教材还收录了青鸟陶艺社团师生作品105件,社团活动照片20张,另外还有社团宗旨和社团努力方向等。在后记中,笔者将全体社团学生的名字写在里面对学生表示感谢,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已经成为青鸟陶艺社团的骄傲,他们将载入北湖学校的史册。

4.努力做好引领,自制教具教学

陶艺教学没有现成的教具,每周笔者都会根据授课需要提前制作出多个教具。所有学生的作品都是在教师的教具启发和引导下制作出来的。截至目前,笔者共制作教具124件。

5.感受教学魅力,与学生一同成长

第6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1)陶艺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陶艺教育是一种基于艺与工的教育方式,能够对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在陶艺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学习者能够以一种纯粹的、浑然天成的心态去创作陶艺座屏,而冲破传统教条教育的束缚,从而有效地保护学习者的个人兴趣与挖掘学习者的创作潜力。在进行教育实践中,学习者通过主观的想象力,发挥对实体与虚拟物体的充分联想和想象,一种非语言性的东西将想象的画面、个人情感等外化在陶瓷艺术上,以丰富的表情、立体感等呈现出艺术的特性,从而在实践中挖掘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作天赋。

(2)陶艺教育的教育功能。陶艺教育的教育功能正是对艺术与工艺的完美呈现和具体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是陶艺教育的主体,而艺术与工艺则是陶艺教育的内涵,学生在接受陶艺教育过程中,将能够对其自身的创造力的挖掘、智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树立等进行完善。首先,陶艺教育重视艺术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在陶艺教育实践中,学生是主体,需要不断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接触的图像、实物等实体以及虚拟的东西进行想象,凭借其对社会生活、文化科学等的感知和认识,以观察者的角度提炼升华,并借助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来。其次,陶艺教育重视工艺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控制着个人动作、形象思维、语言以及抽象思维等能力。对于青少年学习者而言,其智力开发程度远远不足,可开发空间巨大,孕育无限的发掘潜力。陶艺教育重视学习者工艺技能的把握,强调形象思维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最后,陶艺教育基于艺术与工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陶冶情操。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陶艺承载着历史的积淀与对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记录和表现。人们对于陶瓷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陶艺教育基于艺术与工艺,以娴熟的工艺呈现完美的艺术,需要学习者个性的表述与情操的流露。因此,在陶艺教育实践中,更多的发掘学习者对于社会变迁、人文变化的观察和认知,对自然的崇敬和回归。将陶艺艺术形式更加贴近自然,更加贴近生活,更承载制作者的综合素养方向发展。陶瓷制作是对每一道工序的锤炼,对每一个手工的艺术呈现,在此过程中,更是对制作者个性特征的挖掘与审美情操的开发,每一个陶瓷艺术品都是制作者自我精神价值的实现。因此,陶艺教育给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PBL教学模式在陶艺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陶艺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培养学会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将学生对生活、社会的观察提炼出来,并最终表现在陶瓷艺术上。给予项目学习(PBL)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把握陶艺教育的教学目的,强调学生对真实问题的自主探究,强调学生团队之间的协作,强调学生的自我实践与创新。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其一切教学手段和方法均围绕学生开展,并在实践活动中优化活动的设计内容,设定特定的学习目标,丰富学习的形式等,是学生在陶艺教育实践中更有针对性更加实效性的提升自身能力。

(1)分析教学与学习目的。陶艺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对陶艺知识进行普及以及对学生的基础技能、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开发与培养。PBL教学模式是一种自我学习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协同分工,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教学方法。综合而言,PBL教学模式下陶艺教育的目的分为对学生工作能力的提高与基本素质的培养。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进行陶艺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开展基本技法的学习、信息材料的搜集处理、团队之间的合作等而提高其技术操作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并以采访、辩论等形式,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进行表述、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等提高其基本技能、创新思维以及自主学习的基本素养。最终在PBL教学模式下,掌握陶艺教育所要求的艺术与工艺的双重内涵。

(2)分组确定项目。PBL教学模式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需要参与者以小组的形式确定项目目标。因此,在陶艺教育实践中,学生针对学习目标、经过讨论研究确定小组成员、项目目标、项目周期等问题。例如,以陶艺鉴赏、陶艺创作交流、陶艺作品市场调查、陶艺历史研究等为目标的小项目。又例如以陶艺制作流程与鉴别为代表的大项目。在分组确定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历史、人文、美术甚至化学、物理等课程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小组成员合理分工,设计策划方案与进度实施。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关系到团队协作水平的高低与任务能否完成,同时也关系到项目进度的科学实施。在合理进行小组成员分工后,设计学习项目方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按照PBL教学模式的要求,项目进度分为启动实施阶段、评估阶段。其中启动实施阶段要求小组成员围绕项目目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分工计划,进行材料的搜集、信息的整理与处理,开展采访、调查等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陶瓷艺术品的创作,最后以PPT、作品等多种形式开展辩论。在评估阶段,需要小组成员整理材料,汇报总结,并接受专家教师的点评。而小组成员则可以按照分工的不同,设置项目经理、文字总监、媒体总监、执行创意总监、场地策划总监以及演艺总监等职务。

(4)项目活动的开展及成果展示。在实质性操作阶段,项目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协同工作,由教师作为指导专家,进行项目活动的开展活动。在此过程中,依据PBL教学模式的要求,PBL整合现有资源,对学生的操作空间、操作环节等进行科学的协调。学生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不自觉的创设出一种理想的学习氛围,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陶艺教室中,学生的学习与创造热情被点燃,教室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和空间,各个团队维系着合作与竞争的双重关系。此外,项目实施过程与成果展示过程中,同样可以邀请校外合作对象、家长、其他教职工等参与其中,以此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信心。

3结语

第7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造型 “源”型 观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陶艺教育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就在近十年时间,许多大中小学都开设了陶艺教学的有关课程,在高等学校则设立陶艺选修课、公共课等,这些陶艺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成为传播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高校实行的陶艺课程,它的对象已跳出了作为专业的少数学生,而是不分专业与层次,最大限度让选择者与爱好者进入到陶瓷艺术的欣赏与实践制作当中。这种跨学科的交流,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解决、体验知识的过程,进而对本专业产生或多或少、或显或隐的影响。这种学习,不是培养专业的从业人员,因而能轻易突破学科之间过分细化的弊端,让教学回归到“艺与术”的本源关系当中,也更易跳出“结果论”的束缚, 真正地享受艺术制作的过程。

陶瓷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具有较大区别,是科学与艺术并重、集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它除了需要艺术创作本身规律外,还包括了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因此,在公共选修课当中,要在短短一定时间内细致学习如此庞大的知识系统,实属难事。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重点将会放在艺术观念的拓宽与具体的手工实践操作阶段,通过技能学习制作陶艺造型。高校里进行的陶艺选修课对象有美术类学生、也有理工科、文史哲类学生,他们在艺术造型经验上参差不齐,因此,我们不能按照美术学院造型标准来要求制作结果,但在指导陶艺创作实践过程的思维方式却可以通用,笔者在西安美院、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班等的陶艺选修课总结了几种教学思维观念:

熟悉泥性,主张失败

中国古代的陶瓷教育主要是师徒传承方式,这种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工艺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建立在学习者的悟性与勤劳基础上的。当我们惊叹传统陶瓷作品如何精美与华贵时,更多的看到那个时代的技巧与智慧,却很难体会到制作者背后的艰难与辛劳。而今,现代陶艺跳出了纯技艺的范畴,更加强调从业者的个性与观念,需要感知与表现共存。但不管怎样,对陶瓷这种材料的应用,都要经过认知、掌握泥料的性质,过后才能“任其发挥” ,“挥洒自如”。熟悉泥性的过程就是在规范的制作当中掌握陶瓷材料特性的过程,这个过程除小捏塑外,造型都要求内部中空,并且要有通气孔,使用陶瓷特有的拉坯成型、泥条成型、泥板成型等方法制作。这些造型技法与雕塑制作方法截然不同,更不同于绘画方式,没有直接的以往经验可借鉴,一切都是全新的创作体验。只有在摸泥、捏泥、揉泥、戳泥、粘泥的造型过程中,渐渐体会到泥料的干湿度、柔韧性以及对造型的可控性,得到一定的经验。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失败,这种“失败”一般是指破坏整体造型外观的开裂、变形、塌陷等现象,有时这些现象在烧制时才会出现,也只有多做多烧才能对结果作出预判。那么,在一个新的课程开始时,只有多作规定练习,多尝试失败,才能更快、更容易摸透泥料的特性,为后面的创作打下基础。当我们大胆地提出“主张失败”时,学习者更能抛开失败的担忧,勇敢挑战“危险动作”,增加经验与认识,锻炼意志与性格。因此,“主张失败”能促成“熟悉泥性”,“熟悉泥性”与“主张失败”便成了互生的关系。

转换“源”型,打破再生

人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增长,其逻辑抽象性的能力就越强,但是其好奇心与兴趣爱好的广泛程度又会渐渐变弱,想象力受到成长环境的长期牵制,当需要发挥想象力、打开创造性思维时,往往出现举步维艰的局面。我国虽然已经提出素质教育多年,但离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有很长距离,在现有体制下培养的学生,大多在艺术认识上,更加认同写实风格,这种风格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直观而明了,因而学生们在艺术创作时,常常直接选择写实方法来完成对象。这里并没有否定写实风格,它也是当代艺术中很重要的流派,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当代艺术还有种类多样的其他风格,如表象主义、抽象主义、结构主义、立体主义、后印象派等等,这些风格流派超出了模仿与重现的要求,不再直观地、具体地呈现事实本身,更多地调动创作者的想象力与抽象思维,经过分析、比较、整合、转化这些形象信息,再抽取出本质使之更集中、更强化。

“在绘画中,雕刻中,乃至在一切造型艺术中,在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中,就他们作为美的艺术而言,素描都是根本性的东西,在素描中,并不是那通过感觉而使人快乐的东西,而只是通过其形式而使人喜欢的东西,才构成了鉴赏的一切素质的基础。”[1]康德提出在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用线条勾勒的轮廓,因为它是代表着艺术作品的最直接的形式,无论展示了多么明显的美学内容,还是蕴涵了多么深刻的思想含义,承载物都要有造型形式才能出现。这个形式反映出多么大的艺术性,又会映照作品之外的普通世界,他的艺术性越强,想象力越丰富,它所触碰以往普通经验中未曾经历过和未曾接触过的方面和纬度就越深,新的审美意义也会更多地“创造”出来。作为使用“陶瓷”这种材料进行的艺术,陶艺最后呈现在观者面前的必然是用陶土或瓷土作出的造型结果。那么,进行制作造型的方法与思维方式就极为重要了。这里提出几种方法,以提高发散性思维。

第一种:变体法,是通过对原始形态不断变化而达到认为合理的形态的方式。这种形体演变可以越来越简练也可以越来越复杂,选择的“结果”可以是最后一个形体也可以回过头选择其中某一个形体,关键是看哪一个形体更符合自己的要求,得到最佳变体形态。此种变体过程使学习者不断质疑而不断建构,采用概括与简化、或添加与深入的手法,对“源”材料进行或去枝去叶、或添花添果的工作。毕加索探索立体主义时,有一幅著名的公牛的变体过程,是一只写实的公牛经过十一次概括形态、简练线条的变体,最后得到一幅只剩下寥寥几根线条的公牛图。虽然着笔不多,但那些简洁的线条,却精炼地表现了公牛的形与神,它汇集了毕加索所思考立体主义的精华。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考虑,若用超级写实主义观念来制作,形象会越来越仔细逼真,结果必然与毕加索的大相径庭。所以,变体的方向、何时变体停止,是因艺术观念而异。

第二种:解构法,将“源”图形改变观看角度或切割形态,再改造、重组、变体成所需要的目标造型。这种方法首先要把“源”形从自身的空间、时间、环境中抽离出来,打破常规观看角度,可旋转到任意角度再行构图,还可在这个基础上使用任意切割、“断章取义”、局部夸张等方法,成为与“源”图无关联的新造型,最后再筛选、提炼、整理成所要表现的对象。

第三种:随手即兴法,此方法有更大的自由度,不用参考“源”型,用捏塑法随手捏出一造型,再根据此造型设计成目标型。随手而出的造型素材自由而宽泛,也许什么都不像,但不要紧,经过对这种造型去粗取精,打开想象的翅膀,找到最有艺术性、最感兴趣的局部或整体,将之表现出来,即会出现新颖一亮的新造型,往往还会产生超现实的奇妙效果。

第四种:将错就错法,就是把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失败”之处,作为突破口再行创作。陶艺制作经常会出现开裂、变形、塌陷等现象,若轻易就否定掉作品实为可惜,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失败”的形态,不少可以再次利用与发挥,让它起死回生。有的在失败之躯上添加或减少构造,使之改变原来的造型初衷;有的不断增加或重复“失败”的形态,使之成为作品的亮点,这种情况能给制作者带来独树一帜的风格。因此,“错”不是错,轻易放弃才是错。

以上几种对“源”型转化方法仅仅是“抛砖引玉”的“点”而已,还有更多开拓性的方法等待我们去发掘与研究。这些方法在陶艺制作当中成为创作动机的兴起和形式的建构,不仅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雷同与直接抄袭、模仿,还能能调动制作者独特的创造性思维,由型变形,打破日常造型的束缚,制作出具有陌生感的作品来。

纵观世界发展过程,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得益于思维观念的启迪。那么,在高校中普及陶艺教育的施教者与受教者,不能仅仅停留于猎奇式的“陶吧一玩”心态面对陶艺教育了,真正在教学思维与制作技巧上敢于创新,寻找出传达创意思维的能具体实施的方法,真实还原陶瓷艺术在艺术发展中的意义与本质。

参考文献:

第8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我们不能按照美术学院造型标准来要求制作结果,但在指导陶艺创作实践过程的思维方式却可以通用,笔者在西安美院、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班等的陶艺选修课总结了几种教学思维观念:熟悉泥性,主张失败中国古代的陶瓷教育主要是师徒传承方式,这种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工艺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建立在学习者的悟性与勤劳基础上的。当我们惊叹传统陶瓷作品如何精美与华贵时,更多的看到那个时代的技巧与智慧,却很难体会到制作者背后的艰难与辛劳。而今,现代陶艺跳出了纯技艺的范畴,更加强调从业者的个性与观念,需要感知与表现共存。但不管怎样,对陶瓷这种材料的应用,都要经过认知、掌握泥料的性质,过后才能“任其发挥”“,挥洒自如”。熟悉泥性的过程就是在规范的制作当中掌握陶瓷材料特性的过程,这个过程除小捏塑外,造型都要求内部中空,并且要有通气孔,使用陶瓷特有的拉坯成型、泥条成型、泥板成型等方法制作。这些造型技法与雕塑制作方法截然不同,更不同于绘画方式,没有直接的以往经验可借鉴,一切都是全新的创作体验。只有在摸泥、捏泥、揉泥、戳泥、粘泥的造型过程中,渐渐体会到泥料的干湿度、柔韧性以及对造型的可控性,得到一定的经验。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失败,这种“失败”一般是指破坏整体造型外观的开裂、变形、塌陷等现象,有时这些现象在烧制时才会出现,也只有多做多烧才能对结果作出预判。那么,在一个新的课程开始时,只有多作规定练习,多尝试失败,才能更快、更容易摸透泥料的特性,为后面的创作打下基础。当我们大胆地提出“主张失败”时,学习者更能抛开失败的担忧,勇敢挑战“危险动作”,增加经验与认识,锻炼意志与性格。因此,“主张失败”能促成“熟悉泥性”,“熟悉泥性”与“主张失败”便成了互生的关系。

转换“源”型,打破再生人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增长,其逻辑抽象性的能力就越强,但是其好奇心与兴趣爱好的广泛程度又会渐渐变弱,想象力受到成长环境的长期牵制,当需要发挥想象力、打开创造性思维时,往往出现举步维艰的局面。我国虽然已经提出素质教育多年,但离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有很长距离,在现有体制下培养的学生,大多在艺术认识上,更加认同写实风格,这种风格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直观而明了,因而学生们在艺术创作时,常常直接选择写实方法来完成对象。这里并没有否定写实风格,它也是当代艺术中很重要的流派,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当代艺术还有种类多样的其他风格,如表象主义、抽象主义、结构主义、立体主义、后印象派等等,这些风格流派超出了模仿与重现的要求,不再直观地、具体地呈现事实本身,更多地调动创作者的想象力与抽象思维,经过分析、比较、整合、转化这些形象信息,再抽取出本质使之更集中、更强化。

“在绘画中,雕刻中,乃至在一切造型艺术中,在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中,就他们作为美的艺术而言,素描都是根本性的东西,在素描中,并不是那通过感觉而使人快乐的东西,而只是通过其形式而使人喜欢的东西,才构成了鉴赏的一切素质的基础。”[1]康德提出在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用线条勾勒的轮廓,因为它是代表着艺术作品的最直接的形式,无论展示了多么明显的美学内容,还是蕴涵了多么深刻的思想含义,承载物都要有造型形式才能出现。这个形式反映出多么大的艺术性,又会映照作品之外的普通世界,他的艺术性越强,想象力越丰富,它所触碰以往普通经验中未曾经历过和未曾接触过的方面和纬度就越深,新的审美意义也会更多地“创造”出来。作为使用“陶瓷”这种材料进行的艺术,陶艺最后呈现在观者面前的必然是用陶土或瓷土作出的造型结果。那么,进行制作造型的方法与思维方式就极为重要了。这里提出几种方法,以提高发散性思维。

第一种:变体法,是通过对原始形态不断变化而达到认为合理的形态的方式。这种形体演变可以越来越简练也可以越来越复杂,选择的“结果”可以是最后一个形体也可以回过头选择其中某一个形体,关键是看哪一个形体更符合自己的要求,得到最佳变体形态。此种变体过程使学习者不断质疑而不断建构,采用概括与简化、或添加与深入的手法,对“源”材料进行或去枝去叶、或添花添果的工作。毕加索探索立体主义时,有一幅著名的公牛的变体过程,是一只写实的公牛经过十一次概括形态、简练线条的变体,最后得到一幅只剩下寥寥几根线条的公牛图。虽然着笔不多,但那些简洁的线条,却精炼地表现了公牛的形与神,它汇集了毕加索所思考立体主义的精华。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考虑,若用超级写实主义观念来制作,形象会越来越仔细逼真,结果必然与毕加索的大相径庭。所以,变体的方向、何时变体停止,是因艺术观念而异。

第二种:解构法,将“源”图形改变观看角度或切割形态,再改造、重组、变体成所需要的目标造型。这种方法首先要把“源”形从自身的空间、时间、环境中抽离出来,打破常规观看角度,可旋转到任意角度再行构图,还可在这个基础上使用任意切割、“断章取义”、局部夸张等方法,成为与“源”图无关联的新造型,最后再筛选、提炼、整理成所要表现的对象。

第三种:随手即兴法,此方法有更大的自由度,不用参考“源”型,用捏塑法随手捏出一造型,再根据此造型设计成目标型。随手而出的造型素材自由而宽泛,也许什么都不像,但不要紧,经过对这种造型去粗取精,打开想象的翅膀,找到最有艺术性、最感兴趣的局部或整体,将之表现出来,即会出现新颖一亮的新造型,往往还会产生超现实的奇妙效果。

第9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在提倡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把教育价值取向定位在升学上,定位在部分学生的身上,是很不合时宜的。为此,遵照《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2000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学校总结经验,深化研究,借助学校的优质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希望探索出一条“生活化”的特色美术之路。在保持专业教育特色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艺术鉴赏能力等的全面发展,力求使“美”成为学生的精神动力和生活方式,进而对广大农村地区学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009年7月学校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普通高色学校研究专项课题百所项目学校之一,现正有计划地实施课题。

(一)      术校本课程、地方美术资源开发

化、校本化是实现特色办学的最佳途径,建设美术特色学

,需要打破旧

(一)美术校本课程、地方美术资源开发

地域化、校本化是实现特色办学的最佳途径,建设美术特色学校,需要打破旧思想、旧观念,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

1、鄞江中学高一美术选修课菜单

课程

指导教师

 

意象水彩色粉画

张经伦  刘小青

风景速写

应豪

视觉设计与制作

陈芬维

电脑绘画

程建军

剪纸艺术

谢凡

陶艺

李冬勇 徐蔚

衣上绘画

陈少新

 

书法

张韩光

 

拼贴画

李明涛

 

木刻版画

孔春能

 

扎染

朱贤飞

 

五谷画

李伟光

 

刮画

金华祥

 

手工制作

周开芬

 

装置艺术

潘鸿术

 

简笔插画

吴頔

 

插花艺术

郑维丹

 

漫画—讽刺与幽默

陈金芬

 

2、校本教材编写   

(1)校本美术欣赏课教材       

(2)陶艺教材                   

(3)工艺教材(剪纸、视觉设计和制作、拼贴画、扎染)

(4)绘画教材(水彩、素描、衣上绘画、版画)

3、在各年级普通班中,开设了每周一节的欣赏课,在高一年级开设音乐必修课,在高二年级开设美术必修课。每学期举行全校性的书画创作比赛,如“迎国庆”书画比赛、“迎新年”书画比赛、以“校园文明”为主题的书画比赛、黑板报比赛等等。学校还开辟了“每周名画欣赏”专栏。

(二)校园文化建设

1、专业教学设施的完善。1996年,学校投资350万元新建了艺术馆,新艺术馆占地3660平方米,内设12间画室、二个展厅(教师作品展厅和学生作品展厅)、一间精品收藏室、二间高标准画廊和多个教师工作室等,一所400平米的市陶艺研究中心,各类美术教具一应俱全,2010年投资200万元改造艺术馆,内设精品画廊、专业学习室4间、社团活动室5间,拟建成艺术中心。

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校还专门配备了电教设施、设备和道具。此外,学校还在图书大楼内开辟了美术专用阅览室和作品展览厅。

2、特色活动项目的开展。包括由中国美协主编、鄞江中学主办的水彩方面的唯一的国家级刊物《中国水彩》落户学校,至今已出版了26期;2002年与宁波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第七届全国水彩画写生大赛,2004年组织了水彩艺委会成员象山采风活动,反响很大。在此带动下,宁波已成为中国水彩画的活动中心。2008年3月组织了《中国水彩年鉴》的编写工作,填补了中国百年水彩历史的空白,2010年10月承办由中国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水彩、水粉画展,共征集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港澳作品3000多件,初评、复评工作在学校举行。

3、积极的承办各类学术年会和研讨会,目前已经成为宁波市艺术研讨中心。建立专家网络,举行“美与生活”系列讲座,每学期举办一次,今年6月邀请清华大学王铁牛教授来校讲学,此前已有8位画家在学校举办个人画展,省内外的著名专家如周大风、何启陶、马亦钊、杜巽、钟式震、曹兴高、钟雷等先后来校作过专题讲座,并进行临场指导,讲座内容包括水彩画、素描、书法、国画传统艺术、色彩、速写、工艺设计、中外美术史、现代绘画史等,同时,融进了众多名人名作的介绍,尤其是一些杰出的艺术家所表现出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给学生心灵以极大的震撼。通过上述这样丰富多样的教育,使学生懂得怎样去热爱美、理解美、追求美。

4、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积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发挥特长,展现自我。

5、校园环境的布置。通过营造美的环境,来教育、感染和影响全校学生。为了强化环境育人的功能,做好了“氛围”这篇文章。在主教学楼的草坪上、艺术馆的大厅内和馆前的广场上分别设置了鲁迅、陶行知、华罗庚、李四光、冼星海、邓稼先、钱学森、贝多芬、毕加索、罗丹、米开朗基罗等中外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塑像;在艺术馆旁建造了两个下沉式的有塑像和喷泉的艺术广场:教学楼大厅内开辟了艺术作品展览版面,让优秀的学生作品展览。设立精品画廊,收藏名家作品,让学生直面画家的真品,这既体现了特色学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又是陶冶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艺术追求的教学园地。

6、校园文化的生活化。发动全校学生拟写美的格言并张挂,精选30幅中外名画在张帖在校园 。把以鄞江古镇风貌为题材的彩绘的陶艺品作为三好学生奖品。全校师生阅读美的书籍,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为师生必读书。

(三)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在目前已经设立的艺术教育处(作为与教务处、政教处和总务处同级的职能部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艺术教育管理、岗位职责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以保证特色美术教育目标实现,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

1.行政管理制度。艺术教育成为所有领导的共识。

2.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专业班的教学计划和普通班的必修,选修课教学计划。

3.美术馆馆长制度。负责作品的积累和收藏,留下保贵的文化财富。

4.艺术教育管理制度 。设立艺术教育处,全面负责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

5.科研管理制度。为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依托科研,加强合作。该校与杭师院建立合作关系,编写了《普通高中美术特色班教学大纲》,课题《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构建与实践》获省二等奖。

6.外联制度。选取美术教学成绩出色的鄞州区六所初中建立生源基地,学校美术教师每学期到相关的学校举办画展,指导学生,并邀请相关学校的教师来我校参加各项艺术活动。现正计划与中国美院建立更高层次的合作,使大学、中学在教学上紧密相连。

与意大利米兰LABA美术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2010年组织我校的非专业类的学生的美术作品到澳大利亚中学展出,受到广泛的赞誉。

(四)专业教师成长计划

任何教育改革得不到教师的支持都不能成功,美术特色学校的建设更是如此。近年来学校对专业教师成长十分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统计至今学校在教师进修方面已花费70余万,进修学校包括中央美院、中央美术研究所、上海油雕院和中国美院等。但是,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不加重视的话,必将对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乃至学校的长远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为此,我们积极开展新一轮的专业教师成长计划,以更好的促进教师队伍向更高、更优、更专的层次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

1.专业教师创作计划。无课教师在上课之余如无特殊情况下必须在个人创作室参加创作活动;每一学期有一张创作作品由学校保管,但所有权归作者,使用权归学校;举行教师作品双年展。2009年学校有两位教师的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2010年三位教师入选第九届全国水彩粉画展。

2.专业教师进修计划。优秀教师与学校签定相关协议,回报母校;进修结束后,参与进修的教师必须在一学年内举办一次有影响的画展;对参与进修的教师必须带一名徒弟,以促进专业教师专业水平的均衡发展。

3.美术教师作品双年展,引入作品淘汰机制,激励教师创作。

4.美术教师欣赏课说课比赛,提高美术选修课教学质量,保证每周一节美术和音乐欣赏课的高质、高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5、其他学科教师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美在学科渗透的研究,如“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课堂教学研究”,“美术特色高中的美育理念融入历史课堂的实践研究”“寓美育于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认知与实践”“美育理念融入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美术特色背景下中国古典山水文学的美育实践研究”等。

(五)培养机制的创新

1.形成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特色美术教育”办学理念,要求教育评价遵循整体性、多元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评价手段上,应在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如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系统性评价等等。

2.多轨培养体制

多轨培养体制,即多轨出发,转轨有利,多轨合一。普通班的学生可以转入美术班学习,美术班学生也可以转入普通班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