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范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第1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范文

针对课文中的“善”字,两教师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案例一】

(1)课文中还有一个关键字“善”,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读句子。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表现了他们的什么感情呢?(知音)

(3)用自己的话说说知音相遇的那份欣喜。

【案例二】

师:课文中的“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四次,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能具体说说吗?

生1:前面的两个“善”字应该是“喜欢”的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字应该是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生2:应该是“啊”或“好啊”的意思!

师:后面的两个“善”字除了“好啊”还可以怎么说?能不能用现代汉语说一说?

生:真了不起啊!

生:非常棒啊!

师:的确,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认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的意思是说,伯牙鼓琴时,心里想着高山,旋律里面自然出现了高山的情景。

师:说得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他们俩是最好的朋友,也就是所谓的“知音”。

师:的确,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只有知音才会如此默契。伯牙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高山和江河吧?想一想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还会有鸟语花香。

生:还会有绿油油的春天,还有白茫茫的冬天。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皎皎明月”。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第2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范文

一、朗读方法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是感情朗读的前提,理解感受越深刻,越能读出感情来

教学设计以及课堂引导应该考虑到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充分的理解感知。一般来说,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或者借助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辅助手段,读写结合训练等都是促进课文内容理解感受的好方法。

2.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朗读指导

比如执教《去年的树》时,在读鸟儿和树根的对话时,一个女学生深情并茂地朗读,语气那样的着急,那样的迫切。当时马上反问学生:“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这么快?”或者“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回答:“因为大树和鸟儿是一对好朋友,大树不见了,小鸟很着急,而且小鸟还答应过大树给它唱歌呢!”这样,朗读指导就得到了很好的归位。而后面的两处鸟儿焦急的问话,可以全部一起展示,把鸟儿一次比一次着急的内心世界释放在学生面前。同时,老师可以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它们串连在一起,这样可以更直接,更快地让学生走进文本。

3.要重视朗读的形式多样化

通过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配乐读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尤其应该注意加强个别朗读指导。齐读、分角色读只能够起到营造气氛、促进课文理解的作用,因为有部分学生在齐读中是滥竽充数的。在个别朗读中,容易发现问题,才会使朗读水平有所提高。

4.重视朗读的层次性

每次朗读要有不同的要求,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学设计和老师的引导应该有层次,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情感上有一个升华,如听一位名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导入之后,让学生大声读三遍课文,前两遍把字音读准,第三遍对照注释读,然后多媒体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学生再读。在学生理解文意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每次的要求都不一样,这样学生的朗读会一次比一次好,一天比一天强,一年比一年棒。

以上谈了朗读方法的指导,而朗读评价则更应该受到重视。

二、评价方法

评价包括老师、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价。老师的评价语必须做到有效,充分发挥激励、引导、点拨、组织管理等作用,能够针对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的示范,这样评价才能落到实处。所以,教师要丰富对学生朗读指导方面的评价语,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那么怎样评价才有效?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翻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你会发现,在九年一贯的课程目标中,没有哪一个目标能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那样被反复强调。读正确就应该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还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流利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流利地读主要是不断读,不读破句。读正确、流利,要做到严字当头,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而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就并非易事。所谓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朗读中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简言之,读出自己的感受就是有感情的朗读! 那么老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时就要针对这三方面,做到有针对性。如,“你今天读的真好,没加字,也没漏字。”又如在讲授《惊弓之鸟》一课时,有个老师这样评价学生:“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一个自信的更羸”,等等。总而言之,教师要根据这三方面的要求来评价,时间长了,生生评价自然就能落到实处。

第3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范文

普通高校 音乐欣赏课 文化内涵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不只以培养专业音乐人才为目标,更要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首要任务,正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纪要(2010年10月)》对此也总结道:“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同样都是教育方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而不重视美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具有奠基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有意识地渗透相关文化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对“音乐”的解释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门。” 从广义上来说,音乐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是文化概念中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正如“音乐作品既构成特定文化的信念和价值,又被特定文化的信念和价值(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所构成”①所阐释的,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音乐,既是社会生活、人类情感的信息载体,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和人们的心灵境界。

本文所讲的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渗透文化内涵,并不否定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而是要强调针对普通高校的教学特点和教育目标,在音乐欣赏课中合理地、适当地渗透更多与音乐相关的其他门类的文化信息,诸如历史、文学、哲学、美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以及音乐本身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二、赋予音乐欣赏课以文化内涵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大学阶段专业细分的学习特点,使得学生们渴望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以充实自己的心灵和头脑,而学习经历和年龄特点决定了高校学生具有更强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更多并适量地渗透文化内涵是可行的。

音乐欣赏课中渗透文化内涵,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与其他相关文化信息的联系和比较,加深对所欣赏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其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以音乐为着眼点,用更多的文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启发多元思维,提升综合素养,这也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提出的目标相一致,可见,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渗透文化内涵是非常必要的。

三、如何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渗透文化内涵

如前所述,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渗透文化内涵是可行的和必要的,那么对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改变思路并改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以实现文化内涵的渗透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核心问题。下面,笔者就以《中国传统音乐欣赏》授课为例,探讨一下赋予音乐欣赏课文化内涵的教学思路。

第一,在教学中可以渗透相关的文学信息,如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可以边听音乐,边以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为导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古人送行时的离愁别绪。进而再通过音乐实践环节,带领学生学唱琴歌《阳关三叠》。通过诗歌的导入不但迅速拉近了学生和音乐的距离,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精髓,联想到“杨柳代表惜别”等传统习俗。这样的音乐欣赏更加立体丰满,吟唱琴曲也会促使学生的欣赏更加投入。

第二,通过与相关文化现象的对比,可以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加鲜明。例如,在讲授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质时,可以参照中国舞蹈及书法等艺术门类加以阐释。“曲、圆、拧、倾被人们看作是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形态和语汇”②,中国的汉字也常常出现横折、撇、捺、竖弯勾等笔画造型,给人的感觉就是弯曲、柔韧,这恰似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中揉弦、压弦时所出现的迂回的音响效果。如果单听音乐,虽然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这种特殊音效也会有所感受,但仍然只是停留在说不清道不明的层次,通过上述相关文化信息的渗透,学生会立刻心领神会,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更加明了。

第三,通过对相关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的渗透,加深学生对于音乐文化的理解。例如:对“伏羲伐桐创瑶琴”和“昔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等神话传说的介绍,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在远古时代不只是供人们娱乐的,更主要是通天应地取悦神的媒介。古琴音乐因不太符合青年学生的听觉习惯而被认为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此时,适时引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人音乐重在抒怀咏志、娱己不娱人的精神品质,理解了这层文化含义之后,学生便会努力去寻找这种精神上的共鸣,而不只停留在音响和旋律的求同上。

第四,通过对哲学美学精神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欣赏层次。例如,在欣赏新民乐代表作品阮曲《闲云孤鹤》时,可以结合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美学中对“孤”“独”“绝”的追求,诗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在中国哲学中,空代表一种重要思想……中国艺术侧重于展示这个空虚世界所包含的内容”③。这样,学生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中“大音希声”的美学追求,从而把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和把握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第五,教师对学生还要做到用心观察和引导,通过命题式的分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种形式,能够促使学生思考更多问题,翻阅更多资料,启发学生的多元思维,引导学生看到生活中曾被忽视的美好和感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形成用艺术文化武装自己的意识,培养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在改善和运用上述教学方法的同时,音乐欣赏课堂还要注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应尽可能为音乐欣赏课提供专用教室,教室的布置、装饰要充分展现文化气息,而授课教师在课件的制作、语言的讲述、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等方面,也要注意营造高雅的、更贴近学生的文化氛围,使得学生无论是感官还是心灵都被艺术文化气息所围绕,在音乐世界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绚丽多姿,学生才会从主观上更加愿意走进优秀的艺术文化世界。

四、渗透文化内涵的音乐欣赏课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音乐欣赏课是以音乐欣赏为手段,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而达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音乐欣赏课始终要以音乐为主体,不可以主次颠倒,喧宾夺主,让其他门类文化内容占据主导地位,而减少音乐本体方面的内容甚至使其退居次要地位。对于音乐内部要素的解析和理解仍然是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文化内涵的渗透,既强调了文化内涵,也强调了渗透,所谓渗透,就是要将文化与音乐相融合,结合具体音乐作品,阐释音乐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并将文化渗透贯穿于音乐欣赏课的始终,而不是讲文化就单讲文化,讲音乐就单讲音乐,或者是把文化部分单独提炼到一两堂课来讲,其余课时再纯讲音乐。只有渗透融合,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内涵在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

当前,举国上下全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社会共建文化强国,普通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并将文化内涵贯穿于教学始终是义不容辞的。文化内涵的渗透能够使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更加具有质感,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73.

[2]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