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就业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职业指导;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收录日期:2015年6月10日
以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受到自身错误观念意识、能力限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离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这项工作的开展应是一个高校、社会、政府、家庭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
一、造成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纵观造成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很多大学生欠缺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身实际和市场需求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知。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工作选择方面偏执于大城市、大单位,但是在此过程中却欠缺对自身专业能力的考量;也有部分大学生受到家庭就业观念的影响,执着于所谓的铁饭碗,将自身的就业范围限定在事业单位。而一旦没有得到令自身满意的职位,这些高校毕业生则容易产生消极的态度,并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部分毕业生未就业则是因为就业心态上存在问题,这些毕业生在择业、就业等方面欠缺主动性,简单的认为只有自己坚持等,就一定会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以上这些情况以及就业观念无一不是错误的,在这些择业观、就业观的引导下,有效的择业行为与就业行为也不会产生;从客观方面来看,部分高校离校的毕业生受家庭经济困难、交际人脉关系少、人才市场竞争力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成为就业困难的主要群体,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源于各方的帮助和指导,而这也决定了这部分大学生必须成为毕业生职业指导的主要对象。
二、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措施
(一)高校方面的职业指导。高校是为社会输送高等人才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因此高校所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对推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而言,产生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中,高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导致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大学生欠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与苦乐观。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无疑成为了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首要任务。在大学生入学阶段,高校就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择业教育,引导学生对自身、对市场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苦乐观等思想观念。另外,高校需要帮助大学生制定科学、细致的职业规划,促使大学生为后期就业做好准备;二是要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指导。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离校大学生,高校所承担的职业指导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指导,需要高校在学生离校之前做好学生信息搜集、整理、记录工作以及时了解并掌握全体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就业困难学生一定的帮助,增强其择业、就业的信心,适当拓展其就业空间和思路,借此在学生保持良好就业心态的基础上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高校可以邀请各相关企业到校开展招聘活动,并积极联系离校未就业大学生返校参加该活动,从而将这部分学生推荐给适合的企业,为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择业与就业平台。
(二)社会方面的职业指导。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高校做出较多的努力,同时社会也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这需要社会中的一些就业服务机构重视这一问题,时刻关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充分发挥自身的就业服务功能,给予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一定的帮扶,以促使去尽快的实现就业。在此过程中,各地人才服务机构首先要搜集、整理本地大学生的实名信息,并进行持续的跟进,及时更改有变动的部分,以为后期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奠定信息基础;其次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就业信息。各地人才服务机构在全面了解这部分人群就业状况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积极与外地人才服务机构进行联系和沟通,实现就业信息共享,让学生享受到更广阔的就业平台。人才服务机构除去提供必要的主动服务之外,还应强化自身的被动服务功能,也就是说,人才服务机构需要对外大力宣传本机构的职责所在,使外界对本机构所具备的服务功能有所了解,并主动上门寻求帮助,降低工作难度的同时为更多的人群提供精准、有针对性的服务,继而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包括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无论是主动服务还是被动服务,都需要人才服务机构的相关人员报以真诚的服务态度,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提高工作实效,以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切实、有效的职业指导。
(三)政府方面的职业指导。在市场化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自主创业已不再是一个新名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主创业,这也成为了现代大学生就业的主方向之一。然而,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受自身经验、资金、人脉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虽然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植政策来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单纯依靠这些政策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这要求各地政府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从而推动大学生创业成功几率的提升。各地政府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实况,积极落实国家扶植政策的同时制定符合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的创业扶植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同时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咨询服务和创业培训,给予大学生创业某种程度的帮助,从而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鉴于我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部分地区的经济建设还不完善,需要大量的人才投身到这部分地区的建设工作当中去。所以,政府应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深入到基层或中西部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去就业,适度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要求各地政府切实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并依据本地的经济实况制定出与之相符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本地经济建设中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四)家庭方面的职业指导。要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来自于家庭方面的就业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方面的职业指导需要高校协同来完成。建立家庭与学校紧密的联系,通过有效的沟通,共同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寻出帮助就业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实际的择业、就业过程中,家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部分家长在孩子就业问题上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过分强调了职业待遇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考虑,一味地要求他们要宁缺毋滥,甚至有的家长偏执的认为只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才是好工作,继而要求学生执着于备考公务员等,即使经历过几次失败后,仍然要求他们进行学习、考试,最终导致学生就业失败。因此,存在这些错误观念的家长应该客观的认识学生的实际以及经济市场的实际,转变这种固执观念,继而引导学生对就业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在高校的帮助下尽早实现自己的就业,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束建华.试论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难得的重要发展机遇,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首要任务。
一、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工作
1统一思想。明确认识
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为区域经济建设、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中等职业学校正是通过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某方面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专业建设是学校的主体工作,职业学校要形成名师名校名学生效应,依托于专业建设。中等职业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实际,依据市场需求明确专业建设思路,优化专业布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在此基础上确定学校的办学规模、人员编制、师资结构、建设投人方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辽宁省职业教育振兴计划》明确提出:为适应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以现有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为依托,建设机械加工、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等300个骨干专业。到2007年.基本形成以骨干专业为龙头,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满足辽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以就业为导向,瞄准市场设置专业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中等职业学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必须瞄准市场,主动适应企业、行业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依据市场对各种职业需要的从业人员的数量及其发展趋势,坚持进行专业调研、毕业生就业调研等制度.以确定现有专业是否招生以及招生的数量。瞄准市场开设专业,还要敏锐地捕捉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适度超前地开发新专业,确定已有专业的新专门化方向。我校在办学思路上长期坚持面向铁路行业,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社会市场,按照“建设一个专业,发展一个专业,谋划一个专业”的总体思路,在加强内燃机车、铁道车辆专业建设的同时,依据哈大电气化铁路开通的机遇.重点开发电力机车专业,为哈大线培养了千余名电力机车运用和检修人员,现已成为沈阳铁路局电力机车乘务员培养培训基地。在办好传统机械加工、机电技术专业基础上,紧跟现代加工技术进步,开发数控技术应用专业.2004年被教育部等七部门命名为‘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二、强化示范专业建设,优化学校专业布局
1、以评估指标体系为导向,加强示范专业建设
职业学校的示范专业建设如同企业的品牌产品,一所职业学校只有将自己的骨干专业办成示范专业.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才能办出特色,立足市场。省级骨干示范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从专业设置、专业师资队伍、专业教学设施、专业教学管理与改革、质量效益和示范作用五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具体要求,对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起到了导向性和指引性的作用。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应当以指标体系为依据,规范学校的各项工作,提高职业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效益。
2.发挥示范专业的辐射作用.形成资源共享的学校专业建设布局
中等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必须发挥骨干示范专业的引导和辐射作用,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要通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和设置专门化以适应社会需求多样性、多变性。学校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应当以骨干示范专业为基础,充分结合学校的专业教育资源,处理好骨干专业、长线专业与新兴专业、短线专业的关系。专业建设是动态的、变化的,中职学校在加强示范专业、骨干专业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发挥其辐射作用,及时改造和调整现有的专业结构和设置.形成科学合理、资源共享的学校专业结构布局,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我校在形成以电力机车、机械加工、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等为一体的机械、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综合化专业结构基础上,依据产业结构和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在开办铁道运输、起重运输机械、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上,适时开发现代物流专业;在开办传统计算机专业基础上.开力、动画设计专业,实现了文理结合、文理相通、资源互补的现代化专业体系,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3.专业建设的重点是师资和实训基地建设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4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此,高职院校应强化对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分析与了解,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及相关课程构建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近年来,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这一问题,而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多数与课程设置不合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此,本文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了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现有不足分析
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以往许多高职院校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沿用了学术型大学的做法,即围绕专业知识理论思维和专业理论知识构建课程体系。而就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来说,这种课程建设方法显然是不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的。虽然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其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日益凸显,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
1.1 课程更新速度慢
计算机专业知识理论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有许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显得较为陈旧,且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更新。这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导致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严重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而使其缺乏就业竞争力。
1.2 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特色
纵观国内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大同小异,一方面与学术型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许多雷同之处,另一方面也缺乏自身特色,不能突出自身优势。而在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缺乏独特能力和知识的人才往往难以脱颖而出。只有秉承以就业为中心的宗旨,突出院校自身优势和特色,才能培养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1.3 课程体系目的性、导向性缺失
由于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目的性和导向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和,因而许多学生在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因而只有构建一个较为系统、全面、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的课程体系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构建对策
2.1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构建理念
要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就要首先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构建理念,客观剖析现有课程体系中与职业需要不相符合的因素,并及时转变办学理念。以真实岗位相关案例和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等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需求开展专业课程的构建工作。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一切课程的设置都应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创新能力为目标,既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又要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不断发展。
2.2 构建任务驱动式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的处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促进学生实战能力的发展,可以项目的方式引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采取任务驱动式的课程体系。例如选取合适的真实企业IT项目,将专业课程知识贯穿其中,将项目进行合理划分,分成包含不同任务的子项目,如可按项目的发展流程将其分为:市场需求分析、项目策划、项目设计、项目运行、评价与反馈。再围绕每一个子项目的内容设置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内容,将学习过程转化成完成任务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其体会到完成任务和掌握技能的成就感。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将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践训练过程进行有机结合,在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应结合教学计划选编科学的专业教材,将教学内容引入项目的每个环节,在实战训练中使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同时在理论学习中引导学生对时间过程进行反思,从而协调好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从而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全方位的发展,使其就业能力显著提高,从而能够迅速适应和胜任实际工作的新项目。
2.3 构建阶梯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
不同学习阶段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有着不同的实践训练需要,因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构建中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升设置解题递进式的实践课程体系。结合专业课程学习的进展构建计算机硬件综合训练、网络设备实验训练、数据通信实验训练等时间课程,营造逼真的岗位环境,通过真实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业务操作来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开展的同时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要设计合理的阶梯递进式专业时间课程,需要专业教师和相关教研人员真正深入企业生产,了解真实的业务内容,从而明确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制定出更能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课程。于此同时,为了突出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还应制定课内实践、岗位实训、综合实训三位一体的递进式职业技能训练系统,强化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创造利于其职业素质持续发展的实践学习氛围。首先,在课堂实训中采用企业真实案例和真实资料,使学生受到专业的培养和技能训练;其次,岗位实训中,应按需求分析、项目设计、技术服务等岗位工作任务进行项目教学,按照岗位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训完成后还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情况进行客观评定;最后,在综合实训中,学校应与企业合作,想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岗位,并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上流动学习,从而使其真正了解计算机企业生产流程及需求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等各个生产环节的不同要求,此外,学校还可通过模拟真实案例的方式,让学生轮流担任岗位角色,循环操作,从而掌握企业不同岗位间的关系及每个岗位的职责、义务,从而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迅速适应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这一过程实现了专业基本技能到专业综合素质,再到岗位实训的过度,实现了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有效对接。
3 总结
综上所述,以就业为导向,强化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是优化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效果,适应社会发展内在需要的重要途径。对此,高职院校应从经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尽快转变办学思想,更新办学观念,并以构建任务驱动式课程体系、阶梯递进式课程体系等为途径,持续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郭旭.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优化与整合[J].电子测试,2013,3:214-215.
[2]张亚荣.高职高专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3:170.
[3]刘夏,陈明锐.引入计算机思维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5:39-43.
[4]李卫丽,曹桂梅,吴文举.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初探[J].消费电子,2013,2:187.
关键词:艺术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指导
0 引言
人才竞争是当前时代的关键,作为最重要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备受用人企业单位重视。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教育,但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与普通高校不同,艺术院校的文化分数较低,因而吸引了大量考生报考艺术类专业,但由于市场需求量较少等原因,同样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为改变这一状况,应通过各种途径改变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同时完善自身素质,培养新时代与时俱进多方面综合素质。
1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众教育逐渐普及,高校学生数量持续增长,毕业后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就业人数达到680万,2013年则上升到700万,据推测,2014年将达727万。其中,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不断攀升,但就业率相对低,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对口率不及20%,出现了“艺考热,毕业冷”的局面。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1)招生规模扩大,市场需求变化。自1999年起,全国高校开始扩招,考生数量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前几年曾出现“艺考热”,吸引了更多考生,各高校相继开设艺术专业,但实际就业岗位比例偏差较大。相对而言,设计专业的就业率较高,而音乐、舞蹈、表演、绘画等专业偏低,以至于近80%的艺术生都不得不转行。在教育的不断改革下,高职迅速发展起来,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与普通高校和艺术院校相比,更受市场需要。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更看重实用性,更看重人才的综合能力。
(2)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报考艺术专业的考生中,有些是因为文化分数低,有些是无奈之举,更多的考生是怀揣梦想,认为读艺术专业,就可能会成为艺术家,或能够找个既体面又挣钱的工作。显然,现实和梦想是有距离的,因为培养一个艺术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加上现代大学生从小很少吃苦,对农村、“三支一扶”等方向不愿意。很多艺术生就业观念陈旧,死守专业对口,如学美术的就一定要到与美术有关的岗位。好高骛远是艺术毕业生的另一特点,希望能有编制、一步登天,就业时优先选择公有制单位,但自身条件却未必能达到用人单位要求。另外,艺术类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该专业学费昂贵,相应的回报期望值自然很高,却很容易失望。正值青春年纪,许多毕业生渴望自由,不愿被束缚,很难在一个单位长久下去。
(3)治学模式不当,缺乏就业指导。不少高校在开设艺术专业时都有一定的盲目性,如职教理念缺乏,教育模式陈旧,难以跟上时代变化,与实际有脱离。教学内容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思维等方面有所忽视,与需求多样化的市场不相符。就业难现象是我国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很多高校在学校教育中缺乏就业指导,使得学生的社会经验薄弱,不了解就业现状和趋势。
2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建立
面对当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局势,首先,应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同时加强实践技能的培训,既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完美的人格,以适应市场需求。
(1)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在就业中起着导向作用,在各高校必须开设有专门课程,并聘请有经验的师资队伍。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内发展较晚,但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立起系统的理论,通过教学,令学生能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不足,在发挥长处的同时对缺点加以改进。能够以长远的目光对未来做合理的规划,并能够脚踏实地,步步实现自身价值。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涉及大学生就业现状、国家政策、简历填写、分析就业信息、面试技巧、毕业程序、创业指导等内容,使学生在校时就做好就业准备,从容地面对各种竞争。
(2)改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期望值。万事开头难,很少有人一进入社会就能平步青云。纵观古今中外,成功者都是经过多年打拼才能取得各自成就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就业观念,针对以往出现的“对口就业”“有编制才就业”等不合理的观念,应予以纠正。例如,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首先,学生应了解自己擅长什么,并将长处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应明白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可将一切都当作完善自身的平台,从实际出发,积累经验,逐步实现目标。其次,积极参与就业指导课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对以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调查了解当前市场所需。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避免好高骛远,降低期望值。刚出校门,大学生往往是一无所有,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学习、积累,把握好自己的能力,不把眼光定得太高。
(3)提升综合素质,学会观察时势。人才竞争中,综合素质和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对艺术类的毕业生而言,除了专业,还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如想成为演员,就培养一专多能的本领;想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就应下苦功积累自身知识;想成为音乐人,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自我推销展示,坚持原创,打造独特的自我风格;想成为知名设计大师,就应该时刻把握时代潮流的脚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勇于实践创新。此外,毕业生应准确把握时势,把握机会,敢于做不同的尝试,走就业多元化道路,开拓新兴领域从头做起,坚持下去一样可以成功。
(4)鼓励基层就业,动用社会力量。对于艺术毕业生而言,缓解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到基层就业,如山村支教等。大城市对艺术类毕业生的需求稍高,但过多的毕业生竞争,只有少数人能够胜出。淘汰者不如深入基层,如当一名音乐老师或是美术教师等,发挥特长,干一番平凡但有意义的事业。此外,也可动用社会力量,建立艺术人才就业网络系统,为艺术生就业提供一份帮助。
(5)鼓励创业,勇于开拓新领域。同时,还应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校期间,可在相关培训机构上课,熟悉整个流程经济模式。同时自主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调整心态,做足心理准备,并应了解国家政策,能够合理运用大学生就业贷款相关政策。学习和借鉴成功教育机构“新东方”的经典案例。了解“新东方”的创始人如何从一个勇往直前,不怕失败的刚毕业大学生创业至今变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的奋斗经历。
3 结束语
就业难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当前现状来看,艺术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影响因素有很多,如社会需求变化、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个人能力等。短时间内,报考艺术专业的人数还会呈上升趋势,毕业人数增多,就业压力更大,过去的就业观念难以适应当前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学生就业观,加强技能培训,适当地降低预期值,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系统论;就业指导;创新;整体性
以系统论复杂性观点为基本理念,构建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用体系,形成可在相近区域中职类学校可推广的就业指导方法。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本章便是在前几章的理论基础上,从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出发,在作者的工作中尝试性应用系统论观点构建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总结性经验。中等职业教育在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期后,已经形成与普通高中规模相当的格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大量基础性建设人才提供了保障。中等职业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了部署,会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就业依然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点,再加上要更加重视就业质量和学生的终生发展,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和我国进入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都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提出了新的方向。面对这个新的、复杂的环境所带来的就业新问题,探索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更加必要,系统论观点为我的就业指导工作实践翻开了新的一页。
1树立“3+2”的素质培养与观念改造相结合的就业指导目标
就业指导工作不只是指导选择就业,提高就业率。它应该有丰富的内涵。就业指导工作要以社会需求和个体发展为准则,并将就业者的社会生存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才能够发挥出它所应有的价值。在就业指导系统中,素质培养和观念改造是两个重要的子系统,素质培养主要是职业道德养成、专业技能训练、创新思维训练三个方面,就业观念的改造主要从跨行就业观和终生发展观这二方面。总体上来说,“3+2”的素质培养与观念改造相结合的内容系统地诠释了校内的就业指导工作。
1.1职业道德教育是个人职业成长的不可动摇的基石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最基础的素质。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的一部分,中职学生的思想处于半成熟状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纪律性较差。要想在职业道路上走下去,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形成“思想品德老师教做人原则,专业老师讲职业纪律,就业指导老师讲职场规则”的立体职业道德教育格局。
1.2扎实的专业技能是终生发展的信心源泉
职业教育同时也是技能教育,任何职业都有其特有的技能要求,中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技能适应职业的需求,如果指导就业时只讲求就业和择业的技巧,不看个人的技能掌握情况,那么一切的技巧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学生能过硬地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各种技能,就业也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就业指导机构要及时调查和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及时反馈给教学部门,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到企业最需要的技能。
1.3创新思维是终生发展道路上的加速器
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够有专利发明,也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去创造新的事物,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创新的想法,应该具备创新的思维。在我国社会进入发展的新常态后,创新是新的发展动力,中职教育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中职教育中引入创新教育是不可少的。在课程教学中,特别是专业技能教学中,可以鼓励设计的创新和想法观念的创新,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培养成具备创新意识的人,为将来可能的创业和职业道路提供催化剂,有创新能力的人更容易抓住机会,创新也可以创造机会,创新教育才可以打破静态的平衡,让不平衡去促进发展。
1.4跨行业就业观念是毕业生适应现实环境的一个开始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是同志在2009年所说的一句话,虽然按系统论观点来说不算是一句完全正确的话,但是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也是值得我们就业指导工作者重视的。就业并不是说学什么专业就一定要做什么工作,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能力特点,然后就业中可以按自己的特点来选择职业。比如说有的同学学习了汽修专业,但后来发现自己其实在销售方面很有天赋,于是做了汽车销售员,虽然他没有从事汽修行业,但他所学习到的汽修技能让他在销售中表现得更为专业;有的同学读了学前教育专业,但毕业后不做幼儿园教师,而是选择做了酒店客服,同样她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文艺气质也为她在新的行业加分。这种跨行业就业的事例每天都在发生着,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学生所学专业只是学生特点中一个比重较大的特性点,至于最后选择什么行业合适还得综合其身上具备的其它特点和当时社会的需求,就算是当时就业的行业与自身的长远目标相关性不大也不一定是不可以的,但在职业过程中要从自已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以后做长远的打算并为之付出努力。
1.5终生发展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根本目标
在进行中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时,要从学生一进校园开始,就传递终身发展目标的思想,让学生为自己的人生设计未来,并且学会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修改目标,让自己的职业锚变得越来越清晰,并懂得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一步步接近并实理自己的职业理想。因此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始终把指导学生终生发身观念的养成当做最重要的事来做,帮助学生实现其最大的人生价值。
2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不应该只是学生毕业时对其进行信息服务、政策解说、组织招聘活动以及技巧指导,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进行规划和引导。因此,中职学校要挖掘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要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课程内容应包括入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就业与择业方法技巧的指导、创新能力训练、工作心理调适等。
2.1职业生涯设计规划
新生入学后,为了明确其学习的目标和管理好其学习过程,尽快找到属于自已的职业锚,应开设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活动。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认识、规划、管理、实现。最终帮助学生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一起管理好实现的过程,以便学生能构建一种适合自己、可实现目标的学习生活方式。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我强调的是“一生一空间”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入校后,让学生与班主任一起在就业指导团队成员的辅导下开始职业生涯的设计,然后将自己的设计放入自己的QQ空间中,自己和朋友都可以看到他的设想。这样做有三个方面的好处;其一是可以让了解他的朋友、同学、家人和老师帮其提出完善和实现的建议;其二是还可以因为有人看着你的决心而更加努力去做;其三是电子平台的数据存储易保存、易更新、易比较、易指导。
2.2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指导
中职生在校一般要求学习某种专业技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专业教师往往会强调学生要学好专业技能而忽视其它,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在专业学习时同步进行其它能力的培养是可行且必须的。通过专业训练要让学生培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专业学习的渐近性和科学性还可以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思维方式将影响其一身。对此,可行的做法是每学期定期由就业指导团队成员给分专业与专业教师一起探讨就业指导与专业的结合,形成将系列化的就业指导思想溶入到教学方案中。
2.3就业与择业方法技巧的指导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即将面对职场,则需要进行一些就业制度、就业环境、择业心理、择业方式、面试技巧方面的训练。这通常是通过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在课程中让不同能力特长的教师做专业性讲座,同时针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空间对学生做专门的就业方向选择与方法的指导。
2.4创业能力培训
针对于要毕业的学生,挑选出有创业潜质的和有创业欲的学生,对其进行创业知识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应包含有创业环境的了解、创业者素质的养成、创业的基本步骤以及创业的欲求及决心。
2.5工作心理调适
学校通过与企业实行校企合作,以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岗位见习、校内实训等模式,在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前,就有了对岗位的体验,学生的心理承受和调整的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建立由三年级班主任和就业指导人员共同主导的就业跟踪服务系统,让就业指导延伸到毕业生毕业后,及时了解和调适学生的工作心理。
3构建由教师、优秀毕业生、企业人事经理、就业指导专家共同构成的高效就业指导团队
高效的就业指导服务离不开高效的就业指导团队,具有就业指导师资格的专任教师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力量,它保证了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正常管理运行。优秀毕业生回校用自身发展的故事影响感染;企业人事经理对就业环境的分析和对人才需求的解剖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了解自己该学些什么;就业指导面的专家适时的指导能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就业工作的推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高效率的就业指导团队可以让就业指导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就业指导的整体性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如下图构建的三级就业指导机构高效实现了就业指导的目标。
4打造信息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换和信息的存储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就业指导工作也需要借网络平台的优势开展,将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的空间里展现出来,自我和他人的可视化监督让人更努力去展示最优秀的自我。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站也已体现其优势,像58同城、51JOP、猎聘网、智联招聘等等网站,了大量的用工需求信息,学生可以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到社会各行业的需求以提高、完善自已,也可以在需要找工作时足不出户就找到合意自己的工作。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学校网站与学生及用人单位互动,学校可通过网络平台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或向毕业生推荐用人单位。还可建立视频面试洽谈室,实现远程面试,节约就业成本。
参考文献:
[1]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2]迈克尔·C·杰克逊.系统思考———适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2.
[4]安冬平.涨落中的超越: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自组织研究[D].西南大学,2014.
关键词:酒店英语;实践教学;“订单式”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酒店业蓬勃发展,使得既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又熟悉酒店管理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具有较高酒店英语服务技能成为星级酒店对新一代酒店员工选择的重要条件甚至是首选条件,酒店英语服务技能也因此成为酒店行业对新一代酒店人员的必备要求。
笔者曾在一家西餐厅用餐,一位外宾用英语向服务员要一根吸管,几个服务员面面相觑,听不懂其意。 又有一次,一位印度人用不太标准的英语向服务员说:“Please give me a cup of tea.” 他把 “t”音发成 “d”,服务员大惑不解,不知所措。这不是个案,而是目前整个高职酒店英语教学专业严重滞后模式下的必然,这种现象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质疑。要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按照酒店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进行课程改革。酒店英语只有真正成为职业技能课才能满足酒店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是改变专业英语教学滞后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实践教学。
酒店英语有很强的实用性,要使学生适应未来市场的要求,就必须使教学工作着眼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可采用:课堂教学实训室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
(一)课堂教学
1、教材以岗位服务为模块,培养具体服务技能,如餐饮岗位模块分为:订餐、迎客、点菜、结账、投诉。客房岗位模块分为:客房预定服务、前台服务、房间服务、整理房间服务。同时还要培养英语职业能力和提高酒店职业素养,如沟通的能力、礼仪服务的应用能力、服务实操能力、处理投诉和解决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酒店产品的销售和产品销售策划能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服务和创新工作的能力、还有用英语面试的能力,这样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与学生酒店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2、把服务流程编排在技能实训中,提高学生的基本服务技能和综合服务技能。如客人电话预订房间或餐厅座位,接听服务员一定要重复一遍预订信息以确认准确无误。
3、精心设计案例实训题目。首先是学习处理投诉的技巧和礼貌处理投诉的英语基本服务句,并进行情景操练。以后增加训练案例,可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和指导性的酒店操作案例,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防范和解决的措施。实行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见多识广,以后临阵不慌,例如:碰到英语发音不准的外宾,如果听不懂,可让他把词拼写出来。案例分析有利于启发和挖掘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4、采用任务教学法和模拟情景教学法,强调听说领先。任务教学法:教师围绕前厅服务、客房服务以及餐厅服务等项目设计出各种教学任务,学生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既能掌握与酒店英语相关的专业知识,也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听力能力。模拟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餐厅场景,让学生扮演客人、服务员和观众,同时表演正确的和错误的操作方法,由观众指出其正确和错误之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正确的操作,而且能通过角色互换加强沟通和合作。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强调听说领先。酒店英语首先是一种服务语言,他要与外国客人交流与沟通,这就需要听说领先。而听对高职学生而言又是最难的,听不懂就无法交流,再好的酒店服务技能也是没用的。教学中应讲解听的技巧,挑选有趣味的语言材料,合理利用多媒体,以听开始其他技能活动,在综合训练中努力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二)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室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迅速发展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许多学校实训条件不足,离实践教学的要求差距很大。学校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室,如把学校饭堂作为实训基地,设置中西餐饮服务实训室,要求学生在实习中把教材内容运用到实际的饭店服务当中,以检测教学效果;可将学校招待所改为实习酒店,设置前厅与客房服务实训室。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在“实战训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高职教育强调“能力为本”,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体现在如何让学生参与,把学习语言的过程作为技能训练的掌握,在适当的时候把课堂搬到酒店和宾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创造真实的外语环境,形成基本职业能力,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缩短了毕业生上岗适应期,这种产学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还解除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最终目标。因此有必要建立校企合作,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重点,这样才能为酒店业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服务技能熟练、素质水平高的综合型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服务型人才。
二、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活动各个环节高标准而有序地进行,应制定了严格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为今后的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与参考依据。
(一)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主要是记录各位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取得的成绩,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
(二)实践课程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本项工作主要是做好各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记录课程教学大纲、所需仪器设备、课程实施过程总结、指导/任课教师等的变化情况。
(三)学生实训实习辅助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主要记录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操作项目、操作流程以及指导教师或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
(四)日常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安排好每学期实践课程的开设;抓好实践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项目单、项目卡的制作,实践操作过程的检查等);搞好材料及仪器设备的管理;做好实践教学的检查、监督和总结工作。
三、改革考试评价手段
在考核方面,目前大多数仍采用静态的一次性笔试考试形式,试题编写只重死记硬背,不重视应用能力的考核;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不重视过程的培养,更不重视毕业后的跟踪调查。为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应对学生全面多样考核。学生在校学习考核模式和内容:笔试+听力测试+口试三结合(闭卷),考查学生酒店英语知识,英语服务流程的得体运用的能力。学生在酒店岗位实训考核模式和内容:口试为主,根据酒店岗位英语服务要求、酒店实际工作需求等等进行考核。鼓励学生考取《旅游饭店职业英语证书》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教学实践
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中等职业学校一直在探索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在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方法,以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电子技能》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不仅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和引导他们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
一、项目式教学法简介
项目式教学法是以“实训项目”为核心,重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让学生先做,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来感知、体验和领悟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该方法要求由教师设置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1.布置项目任务。教师要根据该课程的目标分析和对于学生基础与兴趣的分析,提出一个合理的实训项目,应用现阶段教学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去完成。例如“利用三极管的放大作用,设计实现一个声控电路,能够将声音信号转变为电压信号,并将此电压信号进行放大,用以控制发光二极管发光。”本项目应用于《电子技能与实训》第三章趣味声光电路的教学。
2.成立项目小组。利用“一个项目多个方案”进行分组,每组实施一个项目方案。项目分组后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习动员工作,让学生了解项目活动教学的意义、项目应完成的功能、项目活动所需的技能与学习方法、实施流程及考核办法等。
3.制定项目计划。让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自由讨论,查找资料,教师予以启发。制定的计划是学生在以后完成各项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守的执行性文件,制定计划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比如元器件、工具与仪器、内容与时间、成员分工等。
4.项目实施。按照计划实施操作,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与他人合作,严格遵守计划。强调独立探索,亲历完成全过程。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让学生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与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协作精神。
5.项目考评。项目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学生都动起来,教师除指导之外,还必须加强项目任务实施考核,以成果为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达到以考代管的目的。
6.项目小结。项目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总结项目教学活动的意义。通过总结进行反思,找到理论知识与技能上的不足,以及收获与体会,然后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项目设计要恰当。(1)设计的项目任务书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不能把“判断一个二极管的质量好坏”等简单的操作技能作为项目任务;(2)项目任务应当与教学条件相结合,让学生顺利完成设计的项目;(3)项目任务适合于在课程的一个周期内完成,小的任务可以在一节课(包括连堂课)的周期内完成,大的任务可能通过一个教学单元完成;(4)项目设计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开拓的余地,“一个项目多个方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5)项目难易度应和学生学习水平相当,“跳起来能摘到挑子”。
2.项目的任务分析是重要环节。由教师指导或组织学生进行的项目任务分析,有助于学生正确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形成。一般来说,项目任务书的分析可以是项目分解,由此找出解决问题的难点与关键点。
3.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独立探索,亲自完成项目的全部过程,以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即使学生有问题,教师给予的指导也应该是启发性的,恰当的提示性指导不但能促使学生靠自己的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4.项目完成后的总结评估是项目式教学法的有效补充。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交流与展示自己的项目作品,以鼓励为主,以发展为方向,与学生学习前的能力进行比较,作出点评,增强自信心。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就业导向 项目教学 考核评价
一、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大量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劳动者。但是纵观这几年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生源不断的萎缩,而且生源的质量越来越差。为什么会导致很多成绩好的学生不愿意读计算机专业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职计算机毕业的学生没有出路,不好就业。许多计算机专业考试门门优秀的学生不会自己组装电脑,不会安装系统,更不会简单的故障处理;拿到计算机网络中级工的学生不会自己家里的宽带安装与连接,更不会简单的小型局域网的搭建;打字速度相当快、排版水平很高的学生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因为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会换打印机的色带,不会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中碰到的种种问题,我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应该说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实践训练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混乱,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计算机专业学科有别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特征是知识的更新非常的快,计算机的教师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不断的学习才能胜任学科的教学。所以,在现实中计算机专业教师们往往在专业技术方面的钻研远大于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钻研,这样必然导致平时的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接受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以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或者以教师演示学生跟着练习为主,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只是教师讲授而学生不接受局面,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听,甚至只有几个学生听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教学积极性都会受到严重挫伤。学生学了知识后不知道有什么用,更不知道将来跟工作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如何就业,如何胜任工作岗位,如何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宗旨。
2、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缺陷
现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考核评价方法缺陷。除了计算机基础有统考外,其他的专业技能课几乎没有考核评价,比如教计算机网络方向“中小型网络的构建与管理”、“网页制作与设计”该怎么考核;教计算机平面设计方向的“Photoshop”、“CorelDraw”等专业课该怎么考,现实中多数计算机老师在教完了这门课程后期末随便出一个题目考试形式一下。并且现在多数计算机的考试、考证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考试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难怪也会出现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走上就业的工作岗位其实什么都不会。这种考核评价机制不能促进学生的就业,更不利于学生成长和今后可持续发展。
二、实践探索
鉴于以上的背景分析,针对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以及考核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实践研究,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更好的就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合理应用“项目教学法”对学生好就业、优就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笔者在计算机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了一些探索,发现在计算机教学中,“项目教学法”是一个实用有效的好方法。项目教学法实际上就是以行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法,它是将这门专业学科知识结合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设计成大小不同的多个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各个项目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专业学科的知识。它的特点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完成项目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
(二)计算机教学中改变传统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方式,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在充分用好“课堂”这块阵地的同时,可以走出教室、走出微机室、走出校园,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新颖的考核手段,培养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考试考核方法。
1、“企业岗位测试法”。
这种考核测试方法是让学生走出普通考场到企业中去参加考核,是通过某个具体岗位来测试他是否基本具备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如:学习网络技术这门课程时,在项目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到网络公司去打“义工”,参与现场布线、组网、调试网络等;学习图象处理Photoshop时,让学生去广告公司或一些摄影楼去学习图片、相片处理、色彩搭配等等。学习以后考核在企业里进行,由学校老师教师及实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是否形成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这样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项目成果全程开放测试考核法”。
这种测试法所谓的全程开放是指不要求学生在指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核要求,考核要求也没有很具体的规定限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挥,体现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差异。比如在考“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专业课程,我们不是让学生在1个半小时按给定素材考核完成一个网页制作。而是给学生一个网站主题,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收集材料设计版面完成一个主题网站项目的制作。学生完全可以将考题带出考场,带回家中完成。
三、结束语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实践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我们对计算机专业课教学探索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不仅要探索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考核评价机制,还要加强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加强校企合作教学,正确实施项目教学。我们要坚定这样的信念: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和活力;不断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我们也坚信在平常教学中不断的实践探索完善计算机专业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崛起,为学生就业提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2003.6.
[2] 陈嵩、李炳伟,以就业为导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2005.6.
关键词:高职;就业;动物繁殖;工学结合
《动物繁殖》是高等职业院校现代畜牧生产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在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畜禽繁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物种的延续、品种的改良、动物的生产均离不开繁殖这一环节。根据社会需求和高职教育的特点,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要求,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就《动物繁殖》课程的任务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体系等内容进行了改革创新探索。
一、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科学设计工作任务
课程组以服务于畜牧行业为宗旨,以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充分调研了畜禽繁殖生产流程,遴选出畜禽繁殖相关的岗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把职业资格标准、技术规范、先进技术、仪器设备工具引入课程中,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项目任务,开发工学结合特色教材。根据养殖场动物繁殖技术流程的岗位要求共分10个教学项目,32个工作任务,共计75课时。
二、以工学结合为理念,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近年来,随着动物繁殖相关领域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将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更紧密地结合,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当前畜牧业发展和应用的最新技术与生产流程,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学院紧紧抓住江苏省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根据现代畜牧企业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的要求,依托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加强与江苏高邮鸭集团、大北农集团、南京卫岗奶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在养殖场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或顶岗实习,围绕繁殖与改良技术这一主线,让学生全程参与牛、猪、禽的繁殖生产环节,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畜禽繁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课堂与岗位无缝对接”的职业教育目标。
三、以技能鉴定为核心,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基地和摇篮,针对性强,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动物繁殖》考核过程中,我院逐步实现了“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把专业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是我院实施“六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之一,即“课程考核技能化”。《动物繁殖》既是专业基础课程,又是专业技术课程,同时又是职业证书类课程。我们在《动物繁殖》课程中嵌合了畜禽繁殖工考核平台,建设了畜禽繁殖工的内容体系及考核题库等,把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贯穿于课程的始终,为学生获取“双证”提供了保障,为推进现代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技能比武为借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动物繁殖》技能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了更好第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我院动物繁殖课程组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大北农杯”动物繁殖技能比武,激发了学生“善学习、懂专业、能动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技能比武考评成员都是实践经验丰富的畜禽繁殖工高级考评员,还特别聘请了“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企业——大北农集团的一线技术骨干。参加过技能比武的学生普遍认为,技能比武不仅考验了选手们的专业技能,也考验了他们的毅力。通过与其他高手同台竞技,交流经验,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也为今后的技术提高提供了动力。同时,学生通过技能比武,了解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和新要求,在今后的日常学习和训练中会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素养,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铺路。技能比武不仅成了学生展示专业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的平台,更成为毕业生就业时的“敲门砖”。参加技能比武的学生选手,特别是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选手,往往成为企业用人的首选目标。
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教学方法
在《动物繁殖》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实际中常用的技术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思、学、用”一体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理清问题实质,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具体实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猪的保存与运输任务学习时,教师先提出上世纪80年代猪的人工授精推广所遭遇的保存效果问题,组织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讨论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教师点评分析影响保存效果的因素,最后通过对比试验选择了最佳的保存条件,并指出试验必须具备的工作态度。二是以科技服务带动技能训练,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院组成了“牛羊生产科技服务团队”、“猪生产科技服务团队”、“禽生产科技服务团队”等六大科技服务团队,在给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分期分批带领学生参与鉴定、人工输精、助产、繁殖障碍疾病的诊治等繁殖技术,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三是定期举办繁殖专题讲座,邀请行业企业的畜禽繁殖技术专家给学生做专题报告,解答学生在生产中遇到的疑难困惑,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四是围绕现代畜牧生产布置作业,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在学习的稀释时,要求学生按照生产实际需求,制定猪、牛的稀释方案,并组织实施。
六、以资源共享为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中,我院一直处于高职院校的前列。我院《动物繁殖》课程于2002年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组共同制作的《动物繁殖》课件中大量采用了真实的动物繁殖过程录像、动画及临床照片,并于2004年获江苏省高校第二届“方正奥思杯”多媒体教学课件三等奖,2006年获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职组三等奖。2008年,学院成功申报江苏省《动物繁殖》精品课程,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网上有课程标准、电子教材、在线测试、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企业优秀案例、行业职业标准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已开通网上答疑和讨论,学生学习自主而方便。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动物繁殖》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随着动物繁殖相关领域的日新月异,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改进,才能让《动物繁殖》课程的教学紧跟社会需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
参考文献:
[1]常明雪.《动物繁殖》技能培养体系的开发与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231-232.
[2]李玉芳,杨玉荣.《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28(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