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企业发展范文

中小企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企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企业发展

第1篇:中小企业发展范文

当前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和税费负担偏重等问题突出,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会议指出:要加强金融服务和财税扶持,主要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能够吸纳就业的科技、服务和加工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引导和帮助小型微型企业稳健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为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以及专家对此问题的看法,《经济》杂志特组织几篇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稿件,以供读者参考。

市场进入的难易程度,是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放宽经济管制、限制垄断,允许中小企业自由进入各类产业和市场,保护中小企业平等参与竞争,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从我国的情况看,近些年加快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数量大幅减少,中小企业市场进入限制明显降低。垄断行业通过实施重大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取得明显进展,中小企业市场进入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加强了规范市场竞争的行为,以及对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我国多数行业实现了中小企业的自由进入。不过,中小企业市场进入的一些深层次障碍并未完全消除,发展环境总体并不宽松,某些领域的进入障碍问题依然突出。市场进入问题仍然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当前与今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小企业发展各阶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进入障碍

(一)工商登记设限偏高,手续较为烦琐

发达国家的市场主体登记门槛很低,例如日本公司注册资本为10万日元(合人民币不到7000元)。我国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下限,高于发达国家,这与我国尚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小企业能力弱的情况有所不符。这种状况,使得许多中小企业在公司注册时拉亲扯友、移花接木、拼凑出资者或委托中介公司,骗取虚假的注册登记。

同时,企业在实际注册登记中,深感工商开办手续繁杂,许多注册程序都不规范,需填表格既多又重,需跑的政府职能部门多,费时费力。一些中小企业反映当地工商部门对场地要求严格(如要求提供场地产权证;住宅办企业要经利益关系人同意)。公司注销时手续烦琐、周期很长。工商部门办证或年检时间长, 办理营业执照年检,有时要用一年时间。

(二)前置性审批门槛过高

1.在自然垄断、公用事业、军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政策上已原则放开,但实际进入门槛很高

这些年,国家、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放宽自然垄断、公用事业、军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市场准入,一些行业和领域在政策的大方向上已无进入限制。但实际中,这些领域对具体的进入资格设限很高,成为“名义开放、实际限制”的“玻璃门”。例如,铁路行业虽然鼓励民企参与铁路投资建设,但铁路行业存在非常复杂的审批,对想进入铁路领域的中小企业来讲极其困难。

2.法定的前置性审批广泛存在于各种行业,周期长、成本高

国内几乎每一个行业都存在前置性审批或行业许可,其依据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性和地方性的行政规章。前置性审批数量多,且审批周期长,对中小企业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一是延缓了中小企业进入市场的时间,使中小企业投资者、股东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二是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设立成本和前期费用,增加了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

3.有些领域中小企业虽已进入,但在重重审批和严格设限的情况下,最终会被“弹”出来

例如,当前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些省份要求只有规模在本省排名前几位的企业才能竞标,这种做法使得原先经营药品流通的中小企业难以持续,或只能被大型药品流通企业整合。其实,为保障基本药品供应,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公平选择最有效率的企业。

(三)产业政策未能充分考虑国情和产业发展阶段,在强调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同时,对中小企业发展关注不够

1.产业结构政策没有统筹考虑中小企业发展

国家和地方在淘汰产能的时候,一个重要的淘汰标准是“企业规模”,通过靠关停并转中小企业或限制中小企业进入,完成结构调整目标。这种不以效率而以规模取向的“一刀切”做法,弊端极大。一是对那些能够通过技术改造或业务重组实现产业升级的中小企业很不公平。二是扼杀了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和进入。

2.产业布局政策未能统筹考虑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以及对产业链的打造

众多城市工业园区以企业纳税额作为衡量入园的最重要标准,导致众多处于成长初期的小企业无法进入工业园,或被大型企业“挤出”工业园。一些工业园区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要求和“一区一主业”的发展思路进行分类设置,再按类招商引资,这种先有园区后入企业的形式,其企业组合是经主管部门选定而不是市场决定的,通常难以在园区内形成相互关联的完备产业链组合。

(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要承受大量不规范、不适用的认证

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生产经营中要承受大量的认证,缴纳数目繁多的各种费用。有些地方中小企业的环保、人防、地震、水土保持、职业病防治等各项预评审费和后评估费用约占其新上项目总投资的10%,且审批周期长,有的审批时间超过1年。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街道乡镇以各种名目下发“红头文件”,直接向企业收费、摊派、拉广告、拉赞助,或在制修订法规规章时加入许可、认定、收费等内容,超范围、超标准向企业收取费用。有的行政机关下属单位利用代行行政职能、垄断地位或指定服务地位强制收费或搭车收费,存在“收费高、服务差”或“光收费、不服务”现象。有的地方还对中小企业进行“吃、拿、卡、要”。

(五)中小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不公平性

1.中小企业难以享受政策优惠,还经常遭受歧视

许多地方的招商引资政策偏爱大企业,在吸引外来大型企业投资时,将大量土地、资源、优惠政策用于支持大企业发展,严重挤占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使得中小企业在获得资金、房屋、土地、设备、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上遇到困难。

国家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更多依托大企业,关注中小企业不够,致使一些以中小企业为目的扶持政策大多落在中型企业身上。

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对中小企业存在歧视。如工商、税务、治安甚至街道办事处等对中小企业采取歧视态度。

2.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遭受不公平对待

许多政府采购项目对企业注册资本有要求,有些政府采购项目对企业业绩、商务条件、技术指标等有要求。如某市政府的空调招标,要求投标企业注册资本达12亿。这种状况实际上排除了中小企业投标的可能。

中小企业市场进入问题存在的原因

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市场进入问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初步分析,主要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中小企业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到位,中小企业发展所依托的基础性经济制度还不完善,市场化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还未完全理顺,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等。

1.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

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但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自由进入、充分竞争、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尚未完全形成,保障中小企业产权的法律得不到有效地遵守。例如,垄断行业改革中,利益集团竭力维护既得利益,铁路市场化长期难以推进,政企分开难有进展,存在着名目繁多的政策管制。即看得见的障碍容易突破,真正难以触及的是“玻璃门”之后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以及以按所有制性质、按规模大小判断企业优劣的思维定式。

2.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尚未提到战略高度,政府观念和职能未转变到位,政策程序不透明, 自由裁量权太大,公权力滥用

第一,政府管理部门观念转变滞后。受GDP主义的影响,地方政府追求大项目、搞大工程、抓国有、求大型。在资源配置上向大企业倾斜,无形中压缩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第二,政府服务中小企业的职能尚未到位。财税、金融、土地、科技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服务中小企业的职能远未完善,某些方面甚至还存在歧视。

第三,政策程序不规范不透明。政府审批行为在程序和规定上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进入和经营成本、提高了市场进入和日常经营的风险,并导致政府部门和办事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如主管部门可以随意找个借口勒令一家企业停业整顿。

3.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实施机制不健全

中小企业政策原则性的条文多,可操作性的实质措施少,政策效应难以有效释放出来。同时,政策的宣讲远远不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甚至不清楚有哪些相关的政策。此外,对于一些新兴技术的认识,往往受专业知识的局限,审核期限非常长,导致企业研发成果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市场效益转化,这使得很多小型科技企业在初创期就被拖垮。

4.缺乏法律法规保障

现有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中,《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乡镇企业法》是按所有制性质和不同的组织形式分类立法的,缺乏统一的立法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导致不同所有制性质和不同组织形式的中小企业在法律地位和权利上的不平衡发展与不规范运行。而《中小企业促进法》还缺乏实施的相应配套措施。另外,在金融信贷、税收、技术开发、政府采购、人才培训以及限制行业垄断等方面,更是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保护法规,致使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诸多制约。

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建议

1.优化中小企业主体注册登记制度

本着“鼓励创业、简化手续”的原则,逐步实现中小企业市场主体登记的准则制。降低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比照国际惯例,同时考虑国情和出资者能力);简化手续、减少登记费用,实行“一次性手续”,避免不必要的反复,严格控制企业所填表格,简化各种章程条款等。

2.深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破除“玻璃门”和“弹簧门”

按照“自由进入、充分竞争、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建设目标,深化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军工领域改革,对能够放开的行业,尽早放开。消除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垄断势力利益的影响,进一步改革前置性审批制度,清理市场准入操作层面实际存在的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的障碍。加快制定和完善各行各业准入的配套政策,加紧制定和优化市场统一准入标准,鼓励有条件、具备资质的中小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给予其足够的市场机会。推进行业准入政策与管理的公开化、公平化、程序化、规范化。

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各类认证和收费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简化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类认证程序。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专项治理,清理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规定。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的原则,进一步清理整顿涉及中小企业的收费,重点是行政许可和强制准入的中介服务收费、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收费等。

4.构建统筹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组织优化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框架

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纳入产业政策框架, 按照“规模中性”原则,结合我国国情和不同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统筹考虑做大做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在促进做大做强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统筹考虑扶持小企业发展。处理好“规范中小企业经营行为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

5.完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第2篇:中小企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1-103-03

一、发展中小企业意义重大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成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发展水平不断跨上新的台阶,2008年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量约3700万户,2010年底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4.9万家,实现总产值49.8万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0.1%和240%。中小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中小企业创造了全国60%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全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在我国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中小企业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遍布各行各业,是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及时填补市场空白,提供大量的产品和服务,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2、中小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主体。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的生力军,大量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新的商业模式源自中小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产业、开拓新领域,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小企业是重要的担当者和关键所在。

3、中小企业是关系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为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和城市新增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国际国内经验都表明,中小企业发展得好,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小,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就高,社会就比较和谐稳定。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基础薄弱、发展质量低。我国千人拥有中小企业约28个,低于发达国家平均的45个,其中80%为平均规模只有几个人的个体工商户,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停留在家庭经营阶段,多数中小企业经营粗放、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主要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和“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参与市场竞争,在企业管理、文化建设、品牌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比较落后,员工“工资待遇低、社保不到位、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问题普遍存在,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增值率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中小企业成活率低、寿命短、抗风险能力差,平均寿命仅为3.7年,相比欧洲和日本的12.5年、美国的8.2年、存在较大差距。

2、员工劳动关系不稳定突出,劳动争议处于多发阶段。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据数据显示,用人单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仅占42.8%,建筑、餐饮、娱乐、商贸等劳动用工流动性大的行业,其劳动合同签订率更低,原因在于劳资双方法律意识淡薄,有些企业为规避应承担的责任,不愿与员工签订合同,另一方面,一些员工抱着一有机会就“跳槽”的思想,担心签订了合同反受约束,也有一些企业工资偏低,法定休息日不能保证,超时工作多,员工不打算长期在此工作,也不想与企业签订合同。

3、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和微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我国中小企业多数处于产业分工链的低端,资金短缺和外部市场不景气、生产经营成本提升等问题叠加,经营过程中风险较多、贷款缺乏抵押物等特性,与银行放贷的审慎性原则有冲突,中小企业融资在世界各国都是个带有普遍性的难题,近年来,虽然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小型和微型企业融资依然非常困难,据统计,银行信贷可以全覆盖大型企业,覆盖80%中型企业,而规模以下小企业80%无缘银行信贷。2010年授信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占全国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超过5%,同时,中小企业融资还存在成本偏高的问题,目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基本上都是上浮,除贷款利息以外,中小企业还要负担登记费、评估费、公证费、担保费、审计费等费用,目前估计小企业贷款成本比大企业要高出6~8个百分点。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把发展中小企业摆在更重要的位置,营造良好环境、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1、提高对发展中小企业重要意义的认识,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中小企业重要意义的认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将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国家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及时发现和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2、要重点维护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在土地供给、城市规划、招商、政府采购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平发展机会。

3、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不仅社会效益显著,可以降低失业、减轻社保负担、也有利长期税源培植、增加财政收入。在流转税方面,可适当提高营业税和增值税起征点,对微型企业营业税统一实行3%的优惠税率,在所得税方面,可考虑对年营业额30万元或50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免征所得税,国内外实践表明,合理减税是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发展最有效的政策工具。

4、大幅增加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投入,重点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国内外市场开拓、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等项目,2010年中央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财政投入约占中央财政支出的0.25%,加上各级地方政府的支出,全国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资金投入约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45%~0.56%、国内生产总值的0.1%~0.12%,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争取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大幅提高中小企业的财政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二)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中小企业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应对劳动力供求关系重大变化、保持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3篇:中小企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战略选择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背景,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在提升空间,为社会提供就业几率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中小型企业的蓬勃发展,象征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稳定发展,并且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提高,国内经济具有充足的活力。

一、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现状

(一)中小型企业数量稳步增长。根据国家统计资料,截至2018年底,全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627.8万户。其中,中小型企业1269.9万户,占企业总数的79.6%。如果将纳入统计的4732.3万户个体工商户看成微型企业,则中小型企业在市场主体中所占比重达到93.7%。由此可见,中小型企业已然成为市场中的主唱角色。近年来中小企业数量的稳定增长,极大程度证明了基于区域协调发展背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稳定发展,并且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提高,国内经济具有充足的活力。而随着国家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行,中小型企业的数量仍在不断上升,政府也一定会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的加大。(二)中小型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蓬勃发展,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创业及就业门槛较低,所使用的社会资源较少。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创办资本较低,起步容易,员工需求量大等特点,使得中小企业比起大型企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在总量上是大出许多的。(三)中小型企业存在优势集中,发展不平衡现象。在2018年国家资料显示,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占全国中小型企业的58.2%。可以看出,尽管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东部地区相比于其他地区,包揽了一半以上中小型企业,东部地区发展比中西部地区要快,东部地区的经济比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要更好,这种问题在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是需要各地政府重视的问题。由于国家政策的推进、创业门槛极低、创业者普遍接受中等以上学历教育等诸多因素,中小型企业普遍敢于创新,因而出现了各种飞速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二、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背景,随着国家经济由快速增长转变为稳步增长,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同时也波及到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发展形势较为严峻,主要表现在:成本高、税务重、融资坚、担保难等问题。与此同时,政府缺乏相应的扶植政策,绝大部分创新没有得到重视。总体而言,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一)中小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从中小型企业看,技术创新和应用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只有不断的进行技术的创新升级,才能不被社会发展的大潮流淘汰。目前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仍然只会使用单一的"价格战"方式占据市场份额,缺乏对于市场的敏感度,长此以往会丧失对消费者的吸引;其次,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存在着服务观念落后、企业缺乏创新文化、较少的关注个性化消费等问题。而服务型的中小型企业,几乎都不具有品牌意识,同样存在市场敏感度不足的问题,不能了解消费者的最直接有效的需求,没法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进步,企业之间缺乏良性有效的竞争,各自为政,规模小效益低,没有创新等等问题,都会成为服务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二)中小企业人才不足。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态势的变化,使得企业需求更多的高质量人才,由此而引发的劳资纠纷数不胜数。日常中,许多企业的招工广告挂了一年又一年,招工成本与日俱增,但人手却一直不来。招人难,他们几乎都认为自己招来的新人员工无法在自己的企业中工作太久,更不想自己辛苦培养的苗子为别人做了嫁衣。从而业主们对有经验者将会优先考虑,但事实却是,有经验者只是少数,更多的是为了获得经验成为有经验者的新人。业主们不给新人机会,而老人又纷纷离职,导致企业将要分崩离析,许多中小型企业陷入了这个怪圈。经过一系列调查表明,多数中小型企业人员流动率在10%左右,有的高达40%,中小企业的人才保留机制亟待建立完善。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用工成本与日俱增,但劳动力的素质却没有提高,许多员工每日在企业浑浑噩噩不干实事。大部分员工普遍渴求较高的薪酬,但其本身却缺乏相应的技术与能力,导致企业招工困难而社会就业率也不高,劳动力供应呈现结构性短缺。

第4篇:中小企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就业;劳动力;发展

就业实际上是一个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一个家庭能否正常运转、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都有直接密切的问题,随着1979年市场经济的实行,农村人口转移、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提高等不同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生,导致就业形势很不乐观。从不断增加的人口和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来看,必须要为社会创造跟多的就业岗位,而中小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都受到社会的关注,也是对劳动力接纳能力最强的一大部门。

1我国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在2010年已经位于世界第二。但是,在快速的发展中,巨大的劳动力资源给整个社会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难题。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末我国就业人员76990万人,比2006年末增加590万人。虽然就业的总量已经增加了,但是城镇就业压力并没有得到缓解。就业,已经发展成为当前中国面对的重大问题。我国的庞大的人口数量、巨大的城乡差异等问题给就业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具体的问题如下:

1.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

一般,城镇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城镇每年需要解决的就业人数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每年新增的劳动力;第二类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的城镇下岗和失业人员;第三类转移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加,据调查2012年前能够达到劳动标准的劳动人口年均增长0.5%-0.8%,这就是说每年要新增一千万的劳动力,又因为国家要求对受教育年限要延长的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开始释放需求,致使劳动力供给总量增加。2012年,我国劳动力总量达到8.5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五千万人,而劳动力需求岗位只有四千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一千万个。

1.2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来说,劳动力的素质与就业岗位需求不匹配,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没有足够的高技能劳动力来满足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其次,劳动力需求的地域性问题比较严重,大城市中对劳动力需求大,但是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小城市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和剩余劳动力,同时这些大量的失业的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适应于再次就业和转移就业的模式。

1.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人口转移就业难度大

下岗失业人员再次就业的机会一般很小,总会受到年龄、技能等问题的影响不能轻易再次就业。而对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还受到传统观念、家庭影响等,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原因难以向大城市转移就业。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村劳动力不能够与城市的劳动力需求相转接,只能进去低级岗位就业,这反而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更多的问题。

1.4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情况严峻

根据有关调查,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已经达到了559万人,已经上年增加64万人。但是根据对供求总量的研究,2008年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远远低于毕业生规模的发展速度。同时,供求结构在地区、城乡、行业等方面的的问题还是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对于基层和中西部就业的途径并没有完全展开。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形还十分严峻,国家面临着这样严峻的考验,还需要社会、人民、政府一同来解决这一问题。

1.5青年失业问题严重

根据对青少年的调查,在我国待业城市人口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就占30%左右。对于青年失业群体的主要的原因就是青少年不能继续深造,不具备熟练的的专业技能和应变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等,这一部分高学历却缺少职业经历的专科、高校毕业生等的失业问题还不能够进一步解决,这样就会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还会进一步加剧我国的就业压力。

2中小型企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目前来说,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中国的中小型企业目前已经有超过一百多万的数量,在中国注册的企业总数的99.3%,而在我国的生产总值中,中小型企业就占到1/3,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中小企业对就业的促进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中小企业创业门槛低,且需要时间较短,效益明显,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来解决社会中的就业压力。首先,创建一个中小型企业的门槛较低,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就可以开办一个中小型企业,然后随着后期的壮大,就可以直接有效的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此外,目前,中小型企业对小商品生产和服务业的投入较多,这样就可以吸纳大量的下岗职工来创造价值。这个过程中,中小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促进了社会就业压力的解决。

2.2中小型企业的就业能力高于大企业。在相同规模和投资的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中,就业能力较大的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能够比大型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3中小型企业中绝大多数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可以对不同层次的社会劳动力进行吸纳,同时,相比其他企业中小型企业投资较少,成效快,而且就业成本低,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劳动力。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但是,从社会中整体的中小型企业的吸纳劳动力的强度来看,都远远高于大型企业,尤其是处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以及传统的服务业,就像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等。

2.4在中小企业的就业率较高,中小型企业中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投资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中国,中小型企业的性质大多数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因此,单位投资容纳劳动力和单位投资新增劳动力就远远大于其他企业,因此对于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很大。等量的资金投入,中小企业可以比大型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3如何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来促进就业

中小企业能够对就业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同时,促进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中小型企业是在构建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目前来说,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才处于少年时期,当然,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还有较大的距离。在发达国家,每千人中对于中小企业的拥有量就有40-55个,但是中国只有7.7个。其实,这并不代表我过得的中小型企业发展较发达国家不能相提并论,相反,这种现象说明,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对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空间很庞大,我们可以对中小型企业进行扩张,从而有效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当然,在对中小型企业发展和进一步扩大还面临着众多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对创业、就业环境进行整理完善。在中小型企业扩张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发展环境的改善。其次,就是对于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融资和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此外,中小型企业自主调整能力较差,不能进行产品和产业的优化调整,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及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的健全程度还较差,没有政府公共服务以及制度。因此,在具体的措施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来发展中小型企业,从而发展经济,促进就业:

3.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对中小企业进行引导,让它们想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建立,促进法律服务平台的开设和完善,全面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此外,对中小型企业的技术服务平台的开设和建立应该结合相关的高校、科学研究所等技术人员来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中的技术难题进行解决,鼓励创新,对培训服务进行重视,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进行技术培训,加快对人才的教育、培训,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同的专业人才;加强对于会计、统计制度等向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准确的把握,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信息服务系统,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系统、完善、及时的市场、人才、技术等信息,加强中小型企业与外界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中小型企业与国内外企业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发展和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岗位,为社会的就业问题的解决贡献一份力量。

3.2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资金的短缺是它们进一步扩张和壮大最大的难题,也是它们的必经之路。为了解决融资问题,首先应该将国有的商业银行对信贷部的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同时应该给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条件,还可以适当的发展股份制等向中小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同时,还可以创建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对有发展潜能但风险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资本投资,全力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有效促进就业。

3.3强强联合,促进企业之间的联合,使得中小型企业有序发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走“同业集群”之路,让中小型企业之间能够相互接近,形成密集型发展,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这样扩张中小型企业的规模,提供很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市场中的公平竞争。企业之间在竞争的同时合作发展,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结束语

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同时还可以促进就业,有效解决社会就业压力,为更多的人提供一个就业的岗位,也发展自身。解决重大的民生问题,是促进社会稳定、国家安定的重要力量。鼓励和发展中小型企业,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和进一步扩张的平台,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是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也就有利的推动了就业问题的解决。虽然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发展中遇到了一定的难题,但是,随着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扩大、有利的政策支持、良好的发展环境的有效协调下,中小型企业就能够很好的发展,促进就业,为社会的安定、人民的生活提供基础和条件,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发展中小企业缓解就业压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2]陈海涛.试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众科技,2006(05).

[3]张李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及策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04).

[4]苏彦军.中小企业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07(14).

[5]王红梅.发展中小企业缓解就业压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6]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04).

[7]刘玒.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美国中小企业促进就业及其启示[J].广东社会科学,2004(02).

[8]刘春蓉.把企业家精神引入经济增长理论的思考[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04).

第5篇:中小企业发展范文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转换到商战中,正者,也就是常规产品、传统款式、已有市场以及通行的营销方式等;奇者,就是不断推出新产品、翻换新款式、开拓新市场、变换营销方式等。中小企业固然要让有市场的常规产品形成规模,筑牢原有的营销网络,唱好自己的拿手戏。

但是,市场风云变幻,况且同一领域的中小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档次往往差异性不大,又在同一市场内抢吃同一个蛋糕。如果只知道守住“正”地,固步自封不创新,“正”地是不可能固若金汤的,不是坐以待毙,就是被拖垮。

因此,必须善于运用奇正策略,学会度势控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权变来制胜。要设立研发机构,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获得产品技术上的提高,不断推出市场需求、款式新颖的新产品,采取别出心裁、出人意外的新举措,开拓新兴的、有潜力的新市场。

当然,“正”与“奇”是相对的、辩证的关系,一件产品最先研发出来时为“奇”,待其他企业相继模仿后则变为“正”,就需要用更新的产品来开拓市场,使“正”又转化为“奇”。中小企业只有充分运用好奇正策略,“奇正相生”,不断创新,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发展壮大。

二、扬长避短乘势而行-善于运用聚焦策略

每个企业只能在一定的领域、一定的行业形成优势,不可能在多个方向、多个方面都有竞争力。而且,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形成规模性生产和销售,难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质量、技术、信誉以及市场营销一般都不及大型企业,形不成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别战略所要求的经营优势。所以,明智的中小企业就要善于“并兵相敌”,坚持“有所不为而后有为”的原则,运用市场聚焦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或者谋求成本领先地位,或者争取产品差别优势,如有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在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后,要乘势而行,努力使聚焦策略不断取得战果,使企业在该目标区域内呈鼎立之态,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避实击虚乘虚而入-善于运用虚实策略

中小企业面临竞争压力更大、危机感更强,因而也更需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组织构架精干,管理层次少,运行机制更为灵活;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适应性和承受力、应变力也较强,在经营上更有弹性。

所以,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观察竞争对手,分析研究市场态势,采取避实击虚策略,避竞争对手长处之实,击竞争对手短处之虚;避市场饱和之实,击市场空缺之虚。注意寻找大企业不愿或不能进入的,企业自身有基础而又能发挥专长的市场空档;注意抓住当前一代产品开始衰退,后一代产品尚未投入之时而出现的产品空档;注意捕捉一些大型企业往往求助于社会分工协作,希望其他企业帮助从事加工业务而派生的介入空档。中小企业要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走“小而专”、“小而特”的发展路子,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实”。

四、见缝插针乘隙而进-善于运用穿插策略

同一行业、同一领域,往往分布着大、中、小不等的企业,它们在同一市场中竞争赛跑,企业之间实力很不均衡,起步又不一致,竞争是相当残酷的。但是,市场不怜悯弱者,不相信眼泪,它遵循的是适者生存、强胜弱汰的规律。在竞争中,中小企业由于势单力薄,肯定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抗衡,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小企业似乎在大型企业的巨大压力中生长,而小企业更是在大、中型企业的夹缝中生存,时时有被碾碎的危险。

因此,明智的企业应学会运用穿插策略,利用市场竞争的“空隙”,见缝插针,乘“隙”而进,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如在市场竞争中无意与大型企业正面碰撞,应采取迂回战术,避开锋芒,不能硬碰蛮撞。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才能在大型企业包围圈里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

五、抢占先机以快取胜-善于运用快反策略

市场往往是以快取胜的。谁先研发出新产品,谁先满足需求,谁先抢占市场,谁就能在市场角逐中掌握主动;同类、同质、同价产品,谁先把它投放市场,谁就能控制市场制高点,其他企业若想拿下这制高点,就得花几倍、几十倍的力气,投入几倍、几十倍的费用。先处战地,捷足先登,靠的是速度,中小企业发展自己,必须运用快反策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要重视对市场的分析研究,随时掌握市场脉搏,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对市场要有一种特有的嗅觉,增强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及时捕捉先机;

要注意发挥其灵活善变、船小好调头的长处,做到兵贵神速,在抢抓机遇中赢得主动权。只有这样,企业的潜在优势才能转化为现实优势和竞争优势。

六、虚拟经营共享资源-善于运用借势策略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企业间协作空间也越来越宽广,中小企业一定要在整个产业组织链中选准自己的位置。由于中小企业资源相对贫乏,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都不能与大型企业相提并论,应学会运用借势策略,在重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的同时,主动与相关企业构建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通过虚拟经营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并把它经营好,达到双赢目的。企业通过高起点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要注意消化吸收,并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借助外脑,为企业科技开发服务。

第6篇:中小企业发展范文

党的提出的改革开放带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催生出大量的中小企业。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现有文献大多侧重对中小企业提供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侧重对中小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企业战略、组织架构、营销等方面的支持的相对较少。

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也多以财政支持为重点,较少关注如何提升中小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而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是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是中小企业更好运用其获得的财务资源的保证。因此,抛砖引玉,提出应该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提供管理支持,同时充分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促进大型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关键词】

中小企业;管理支持;政府政策;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国家政策的催化下快速发展,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造的价值已达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在促进就业、推动创新、拉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扶持。政府打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进行物质奖励,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甚至借助政府的平台,促进优秀的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合作。但各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仍然大多聚焦于财政支持方面,对能够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素质的管理支持关注较少。战略管理、运营、营销等方面比较落后的中小企业得到的财务资源难以得到最优运用,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此外,应该提倡行业领先的优秀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支持,尤其是产业链内处于上下游的企业。下游领先企业可以就地从上游中小企业进行采购,同时对上游中小企业进行技术管理支持,同时提出严格的质量要求。这样,大型企业通过本地化采购,不仅降低了自己的成本,保证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大量优秀的国有企业与领先的外资企业,如果这些企业能够与中小企业开展全面的对接合作,将会达到双赢局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将先对目前中小企业获得的支持与中小企业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阐述,进而提出目前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支持不足,认为中小企业需要更多的管理支持,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中小企业获得支持的现状

2003年1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该法明确并规范了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履行的义务,承担责任。在该法的影响下,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制定了众多对中小企业发展具有支持性的政策。在机构设置、创业支持、资金支持、创新支持、市场开拓、社会化服务、提高企业管理能力与国际合作等方面设置了众多条款,以支持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一)组织协调机构。国务院成立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发改委设立了中小企业司。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中小企业厅或中小企业局。许多省、区、市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开展帮助中小企业申请政府扶持政策等服务工作。

(二)创业扶持。国家在场地、设施、税收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创业。例如,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了扶持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并将其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事项。2003-2007年,国家向超过6.4万户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创业指导和综合服务。上海市面向小企业创业构建了政策、服务、金融、信息、人力资源等六大支持体系和市、区、街道三级创业服务网络。

(三)资金支持。在中央财政预算中,国家设立了中小企业科目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国家要求国有银行必须设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设立工作,要求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采用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灵活抵押方式,允许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央行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国家出台了关于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等股份制金融机构的办法。国家开发银行与国家发改委合作建立了300多个中小企业贷款平台。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提供了政策性贷款;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中小板上市企业数量持续扩大,设立了创业板市场;各级政府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工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鼓励中小企业合法的互融资担保行为;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关于小企业营业税、所得税和增值税减免的优惠政策。2010年,国家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高于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采取应纳税所得额减半、所得税率减为20%的优惠政策。此外,国家还允许中小企业提出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申请。

(四)技术创新。国家对中小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创新项目和为大型企业产品配套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优惠,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施税收优惠。国家对中小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和小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维持等费用予以资助。各级政府也积极贯彻国家政策,搭建地方政府平台,由政府出面出资,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信息、咨询、技术转让服务。

(五)市场开拓。通过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国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国际市场,并设立有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各级政府也积极响应,对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中小企业产品优先采购。地方政府也积极帮助中小企业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六)社会化服务。在国家的鼓励下,有许多社会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培训、融资、营销等方面的各类服务,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组织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中小企业信息网络体系。

(七)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开办了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培训班。有的地方通过专家委员会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通过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等,向中小企业提供了免费的管理培训。2010—2012年,实施了面向100万家成长型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培训计划。

(八)国际合作。我国政府与美国、法国、德国等国签署了中小企业合作协议和中小企业合作备忘录,举办了多次双边中小企业政策磋商,与英国合作开展了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项目。

二、妨碍中小企业发展的常见问题

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其发展仍然遇到众多问题。一些江浙地区优秀的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来袭时纷纷破产倒闭,说明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辽宁中小企业的发达程度仍不如江浙、广东等地,中小企业的素质仍有待提升。中小企业难以得到良好长远的发展。其原因可以概括如下:

(一)经营理念。很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知识水平不高,受知识水平有限、利己主义的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经营者在经营理念上存在严重缺陷。急功近利,缺乏战略眼光,只重视短期利益,经营管理方式粗放,忽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改革开放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充分的市场机遇,这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在存在严重经营理念缺陷的情况下仍能创造较高收益,掩盖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

(二)企业战略。多数中小企业仍然集聚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促进产业升级的企业战略,热衷于短期回报,不注重可持续竞争力的培养与企业战略的构建,很多中小企业没有明确的企业战略,难以得到长远发展。

(三)市场营销。大量中小企业将营销投入及营销环节较少的国外市场作为主要目标市场,而将一定程度上营销难度较大的国内市场放在次要位置。当发达国家高度负债的发展方式难以维系而出现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时,这类企业的市场需求就急剧减少。国外市场依存度过高的企业很容易陷入困境。此外,许多中小企业喜欢采用低价竞争的营销策略,甚至采用不道德的手段窃取竞争对手的报价,轻视以质取胜、以创新谋优势的营销策略;不重视新的营销方法,忽视网络营销、轻视品牌建设,轻视自有品牌,更愿意以低附加价值的生产车间角色从事贴牌产品制造业务,过于依赖其他企业。这使得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的同时,其自身也难以得到长久发展。

(四)人力资源。中小企业的创始者大多知识水平不高,管理能力与管理意识较弱,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这造成中小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专才匮乏,员工素质较低。很多中小企业忽视人力资源投入,造成员工福利待遇差,薪酬不高,难以吸引到合适的人才,员工积极性、满意度、忠诚度均较低,流动率高。

(五)研发与创新。尽管我国政策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新,但多数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着研发投入少,注重模仿忽视研发的现象。大多数工厂仍然生产附加值低的产品,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制约企业的长远发展。

(六)财务管理。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现金流低,导致经营困难。一些中小企业账务混乱,创始者对资金拥有绝对使用权,导致部分资金被占用。此外,账务混乱导致内部挪用公款严重,不规范的财务管理导致企业可抵押资产少,不易获得担保,因此,中小企业难以进行银行融资、上市融资,难以完全借力政府搭建的融资渠道。

三、中小企业需要的管理支持

从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常见问题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即使得到了充分的财政支持,其自身较差的管理能力也可能成为制约其自身发展的瓶颈,致使优裕的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造成资源利用不合理。因此,应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财政支持的同时,对中小企业提供管理上的支持。以管理支持为重点的扶持政策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途径之一。

对中小企业提供管理支持,不只是对企业家或企业员工进行培训,而是需要从多角度全面开展,以达到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素质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支持:

(一)倾向性分配资源。在进行资源分配时,有倾向性地将资源分配到中小企业的管理支持上,从财力、人力、理念等多角度对企业提供管理支持。同时加大资源使用的监督力度,确保企业将管理支持的资金使用在管理领域。

(二)提升企业家的综合素质。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灵魂,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部门可以组织对中小企业的企业家进行培训,充实和丰富他们的管理理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法律意识,为他们提供到先进领先企业、大型企业考察的机会,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发挥最大作用。

(三)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丰富已有产业园区的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是大量同产业企业的聚集地,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紧密联系,有利于知识的共享。知识外溢的效应会产生正外部性,促进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共同成长。

(四)搭建本地高校与中小企业的对接平台,利用高校丰富的资源为企业优化管理提供专业建议。在高校为企业进行咨询的过程中,也可以安排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与就业,帮助学生与企业共同成长。同时政府部门应组建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专家团队,重点在经营理念、企业战略、研发等职能的疑难问题上向符合优先扶持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管理顾问服务。由政府承担中小企业管咨询专家的服务津贴和费用。同时,采取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方式来评价管理咨询专家的工作绩效。

(五)资助和鼓励管理人才到中小企业就业,降低其就业风险。人力资源是组织的第一资源。相关部门可向符合要求,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条件的中小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保障较高的失业保险、服务津贴等多种资助,采取各类措施帮助中小企业缓解管理人才紧缺问题,增强中小企业对管理人才的吸引力,鼓励管理人才到中小企业就业,降低管理人才到中小企业工作客观上面临的较高就业风险。

(六)政府搭建平台,选择行业内与中小企业具有上下游关系的大企业进行对接。可采用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企业本地化采购,鼓励大企业为上游企业进行管理咨询,组织结构优化与技术升级,推动大企业与其上游中小企业进行协作配套,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同时,鼓励本地优秀企业帮扶同行业中小企业,全面履行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有效推动本地中小企业发展。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有许多优秀的业内领先企业,这些企业可以面向中小企业管理者定期开放工厂,使中小企业能够学习到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经验,保证其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晶.政府多种手段积极救助,中小企业如何走出集体困境[EB/OL].经济观察网,20080923

[2]杨璐.沈阳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府职能履行情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7篇:中小企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1.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8-0058-03

一、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据国家统计局的普查,2001年中小企业共162,667个,占整个工业企业数的94.98%;其工业总产值50,632.99亿元,占整个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3.05%。到2001年底,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中小企业上交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43%。因此,在国民经济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方面,中小企业堪称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底对全国66个城市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目前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有65.2%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实现了再就业。特别是2003年在安置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新增就业的主渠道。

我国目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目标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大量的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大都从事第三产业,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改革成本底、操作便利、社会震荡小、新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改革进程中,中小企业往往是实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中小企业的各项改革成果,为大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也为创造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作出了贡献。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外部问题

1、市场准入问题。市场准入除审批允许企业进入领域外,还应包括四项内容(1)政府补贴。如政府对企业补贴状况。(2)行政许可。即行政审批制度繁杂状况。(3)配套条件。配套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原材料价格,即原材料价格对不同企业是否统一;另一个是配套品和代用品的政策能否一视同仁。(4)限定价格。价格是竞争的重要的手段,如果政府采取限定价格的办法,就难以竞争。因此,市场准入,就是要保证上述四个方面的公平。当前,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一是有些行业早已被某些政府部门及其所属企业所垄断,中小企业往往不能进入或不能充分进入?鸦如电力、铁路、公路、水利、交通能源、邮政电信和市政设施等行业,存在部门保护主义。二是有些早已对外资开放的行业,至今末对中小企业开放。据统计,对国有企业开放的行业达80多个,对外商企业开放的行业有60多个,而对国内非国有企业开放的行业则仅有40多个。三是行业进入的前置审批环节繁多,准入条件苛刻。手续杂,关卡多,效率低,在参与竞争的资格、条件和机会上中小企业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过高的市场准入限制,一方面造成这些领域的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其发展?鸦另一方面,导致大量民间资本只能挤在狭窄的领域内过度竞争,极大地缩小了中小民营企业投资和发展的空间。

2、融资问题。这是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主要体现在融资政策歧视及由此引起的融资困难。我国大型企业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1%,但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较容易地直接融资,同时还可得到国家政策性支持。而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的中小企业,在银行的贷款结构中却处于弱势地位,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缺位,普遍存在贷款难,担保难。由于我国目前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债券管理制度,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方式融资,而我国主板市场对中小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又有十分严格的限制条件,二板市场尚处于酝酿之中,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市场直接融资。于是,不少中小企业被迫把地下钱庄、拖欠贷款等非正式融资渠道、非正规融资手段作为补充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

3、权益保障问题。与外资经济和国有经济相比,目前确认、保护中小民营企业产权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配套、不落实。首先,政策落实缺乏监督,使得国家有关保护投资权益的政策往往有名无实。比如针对企业和项目的“三乱”问题,在有些地方屡禁不止,监管力度不够?鸦其次,政府信用空缺。一些地方政府尽管与中小民营企业签订了经营合同,规定了政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有时为了维护国有企业的经营特权,屡屡失信违约。由于存在“权大于法”的不良影响,使得中小企业权益受到侵害之后,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努力经常难以奏效。

4、税费问题。首先,表现在税法中有些不合理的税收规定。例如现行个人独资企业法中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应按33%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还应从企业的收益中按20%的比例提取个人所得税。这种双重征税制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对中小企业的投资扩张存在十分不利的影响。第二,表现在某些税收优惠政策将中小企业排除在外。如国家对企业技术开发费、技术改造投资购买国产设备抵扣所得税的政策优惠,国家对外资企业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等,中小企业多半享受不到?鸦在所得税减免政策中对外资企业是“从获利年度起”,而对民营中小企业则是从开办之曰起,而企业在开办初期往往没有利润或者获利甚微,其优惠政策的效用大大降低了。第三,表现在不合理的收费太多。税费长期并存,是我国的一大现状。我国的名义税负并不高,但实际税负却很高,这其中“费”占了很大一部分。在地方财政难以解决收支平衡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增加收费的项目,“三乱”问题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困惑。

(二)企业内部问题

1、管理水平问题。中小企业多为家族式管理,规范性不足,随意性很大,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自不同的阶层,多不是职业经理人,没有受过正规的工商训练,因此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巧,加上社会认识和待遇的偏差,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失误较多。

2、守法诚信问题。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营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可以说是企业的生命。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社会利益,置法律法规于不顾,给企业信誉带来很多不良影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制度创新和转变增长方式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不论何种企业都必须在制度上不断创新,而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意义更为重大。中小企业大部存在制度不健全和不科学的问题。从制度创新的方面上看,联合、协作、合伙,首选模式可能是股份合作,特别是高科技型企业,层次不同的全员持股的股份合作公司制度可能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企业必须转变效益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上来。

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创造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1、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经营环境,而且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公共性的服务。我国应充分发挥现有社会组织的功能,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培育和扶持各类社会服务组织。通过政府扶持,鼓励事业单位向中介服务组织转化,向中小企业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中介服务。同时,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发展企业性的中介服务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支持和优质的服务,尽快形成有效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具体包括: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企业孵化器?鸦信息服务?鸦市场拓展服务等。

2、建立完善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我国需要逐渐建立国际通行的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政策扶持体系、资金融通体系、信用保证体系、创新促进体系等在内的中小企业发展社会化促进体系。在近期,需要尽快出台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政策的配套措施,需要尽快形成完善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3、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政府职能应尽快打破原有的计划体制的模式,从政府全能向政府有限转变,从微观经济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从市场参与者向市场秩序维护者转变,逐步实现政府的引导、调整、管理和扶持职能。要用法治代替人治,用法律来约束、规范行政部门的权力,使中小企业在有序竞争和宽松环境中加快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进行宏观管理,组建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统一管理机构。为切实解决目前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规模不经济、低水平重复建设、市场过度竞争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有关部门应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并定期向社会具有指导性质的《中小企业发展产业指导目录》,相关行业的技术标准和行业发展趋势信息,指导产业结构调整?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资产重组,优化产业组织,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4、进一步疏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是在《中小企业促进法》下,建立健全扶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便于规范中小企业融资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二是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专项基金,为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的应用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为中小企业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如城市环境治理、残疾人就业等)提供直接资助。三是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机制,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研制、设备更新、产品出口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融资担保。四是大力发展我国的创业投资基金,并对创投基金对中小企业的投资活动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积极的政策支持。五是要加快建立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体系,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开辟直接融资渠道,同时也要为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的有效退出搭建平台,使之能实现良性循环。

(二)提升中小企业的总体素质和竞争力

1、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改革。对国有、集体中小企业,首先要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对完成改制后的企业要继续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对于非国有中小企业,也要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鸦要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鸦要重视人力资本的引进和管理,不断培养和壮大企业家队伍和技术创新者队伍?鸦要采用先进的管理制度,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举的管理体系。

2、中小企业要加快技术进步步伐,转变增长方式。必须加快技术进步步伐,积极运用政府政策引导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是国家用于技术进步的财力应相对集中,要集中力量解决一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突破产业结构瓶颈,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二是要建立完整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推进科技发展和技术改造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促进优胜劣汰,鼓励、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进步。三是要继续加大财政对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国家财政应逐步转向支持市场风险大、企业不愿投资的重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真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中小企业必须加快从仿制为主、引进为主逐步转向走自主开发为主的进程。要尽可能同国内某些具有高新技术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先进企业进行产学研联合,实行高层次的挂靠联,采取低成本,高效益嫁接式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方式,逐渐培养和提高企业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对已有生产能力进行技术改造,使企业效益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

参考书目

1、马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一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2、《中国统计年鉴2003》第59、65页;

3、《中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4、钱书法.吴松毅著:《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与发展新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5、《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会计文苑;

6、《中小企业怎样才能具有活力》;

第8篇:中小企业发展范文

(中央财经大学 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北京 100081)

摘 要:中小企业是欧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企业政策的目标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其核心是扶持中小企业,其中政府资金支持政策和通过允许中小企业参军政策更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欧盟中小企业;私营经济 参军;国防工业;金融

中图分类号:F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262-02

一、前言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99%的欧盟企业是中小企业,欧洲中小企业创造了欧洲85%的就业机会,这表明中小企业是欧盟经济的擎天柱。欧盟企业政策的目标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其核心是扶持中小企业。2000年6月,欧盟通过了《欧洲小企业》,还制订了扶持中小企业计划及各成员国的国家改革计划。欧盟企业政策总体上属于成员国管辖权范畴,欧盟机构在企业政策方面更多地是发挥协调、促进、推动趋同的作用,使用的手段多为资金支持、发表研究报告、推动成员国相互借鉴交流等。

二、通过允许参军扶持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在欧盟各国经济发展乃至国防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民用技术的迅猛发展,欧盟各国意识到,充分利用民用领域的成果和资源为国防建设服务,是提高有效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大势所趋,因此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持和鼓励民用企业参与装备科研生产。

欧洲“尤里卡”计划要求凡能促进发展生产能力的项目,特别是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和研制水平的项目凡由各国合作研究的项目,都将列入共同研究开发计划。勿容置疑,“尤里卡”计划的实施必将带动参与国的一大批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必将推动国防实力增强。据欧盟统计局数据:1989年,欧盟共有1800万家企业,其中中小企业为1792.4万家,高科技中小企业占总数的1/3强。

法国国防部武器装备总署明确提出,鼓励中小企业参加武器装备采办的竞争,特别是在分系统和设备一级。为确保中小企业获得军品科研项目,武器装备总署专门留出采办计划的10%,作为中小企业的竞争项目。国防部还建立了与中小企业的联系机制,及时向他们通报军品发展计划,提供参与计划的机会,并为保留一定比例的研究计划。

德国高科技产品的70%由中小企业生产,高科技增加的工作岗位中有85%由小企业提供,中小企业上缴国家的营业税占全德企业营业税的47%。

三、政府资金支持政策

欧盟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主要通过欧洲投资银行(EIB)和欧洲投资基金。欧洲投资银行是欧盟的发展银行,欧洲投资银行通过“综合贷款”间接地为中小企业投资筹措资金,这是由负责研究中小企业项目的商业银行根据欧洲投资银行的指导原则提供的贷款。从1990年以来,欧洲投资银行向4.5万家以上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各国政府积极调整政策法律、充实和完善金融制度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开辟,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德国二战后政府为重振国家经济,一直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联邦政府在经济部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各联邦州也设有类似管理机构。德国制定了《联邦德国订货任务分配原则》,明确规定武器装备的总承包商在承包国防任务后,必须让中小企业参与竞争,必须用竞争手段向分包商分配军工订货任务,以法规形式保护中小企业参与国防科研任务的竞争。在融资方面通过建立专门的金融机构,实施中小企业开发促进奖金等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法国为提升工业竞争力,促进工业发展,十分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府认为由于中小企业具有强大的发展和就业潜力,政府愿意动用一切手段来提升其竞争力,促进革新,支持创造,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创建公共投资发展银行,用于资助中小企业,同时采取措施,增加对出口企业的资金支持;政府积极进行银行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使银行将资金优先投入到对实体经济的资助中,政府积极度推出中小企业股市,帮助中小企业顺利进入资本市场;在促进就业方面得到国家支持政策是,政府通过建立减税制度(CICE)来提升竞争力、促进就业,并在中小企业中建立50万个见习岗位,特别是通过高层次的技术培训培养见习生;政府鼓励公共采购组织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允许中小企业投资发展应用型尖端数字技术享受借贷优惠政策。

英国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英国私营经济部门中,中小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和创造营业额都占据重要地位。英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就有,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和扶持中小企业,资助中小企业吸纳就业,鼓励人们到落后地区发展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制定颁布法律,保护中小企业利益等,这些措施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繁荣和发展。

四、经验借鉴

中小企业是支撑国防工业的重要力量,是大企业做强、做大的基础,是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的重要承担者,必须高度重视其发展。欧盟调整政策,扶植中小企业发展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的有些措施,可作为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的借鉴。

现实中,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长期备受资金的困扰。资金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掣肘因素。我们有必要从战略上和体制上重新审视过去的政策和策略,调整我国金融结构的布局和金融组织体系,促进金融与科技有效结合。为此,对中小企业进行金融创新研究,尽快建立与完善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将为我国科技创新、推进科技产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从欧盟经验上看,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各国金融制度中普遍存在。我们建议结合我国国情通过建立专门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或提供担保、参股等方式进行融资,主要是对需要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免息、贴息和低息贷款。它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在政府相关政策支配下执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保证贷款专门使用。同时,也可考虑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的结构升级等特定用途。使它们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与大企业形成优势互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交流的不断加快,我国民品生产在诸多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军用的要求,许多民用产品完全可以替代军品。而且随着世界各主要国家“军民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军品与民品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日趋模糊,军事产品的保密性在整个军事技术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因此,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军工建设以及军工零部件建设,做到军民融,使得中小企业得以壮大自己。

参考文献:

[1] 李善同,刘勇:英国中小企业及政府政策,科学决策[J].2001年8期。

[2] 范肇臻:中国军工改革与发展金融支持研究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第9篇:中小企业发展范文

浙江与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共同点

中小企业是经济体系的主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浙江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现已成为中小企业大省。目前,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浙江省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浙江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275家,其中中小企业40121家,占比高达99.6%。此外,浙江还拥有14.4万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以及64.3万家个体工业户。可以说,这些单位的生产经营构成了浙江国民经济的绝对主体。2005年,浙江全部中小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达到了20887.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955.9亿元,从业人员达到了1248.7万人,并且以上三项指标的比重分别为86.6%、87.1%和96.5%。

台湾通过积极鼓励和支持民众创业,逐步发展成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尽管有像台塑企业、裕隆集团、统一企业等赫赫有名的大型企业集团,但是支撑台湾经济的主体力量仍然是遍布全岛的中小企业。根据统计资料,台湾中小企业销售产值达到了93524.8亿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23381.2亿元),占比为30.6%;中小企业出口值为14263.6亿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3565.9亿元),占16.9%;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则达到了755.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77.2%。

走内源型的发展道路。台湾与浙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走内源型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依靠本地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来发展经济,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种种原因,浙江较难获得国家的大规模投资,并且也未能吸引大量的外资进入,从而只能通过民众创业,发展老百姓经济,逐步走上了内源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

台湾由于其政治和地理的因素,较少获得外国直接投资。因此,其发展同样也源于内源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据台湾《2005年中小企业白皮书》的数据,台湾有内资企业118.7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7%,而外资企业(包括外商企业办事处)仅为3084家。台湾吸收国外直接投资的数量非常少,2005年吸收FDI仅为42.3亿美元,占GDP的比重只有1.1%。

“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两头在外”,即工业原材料从外地输入,产品输往外地销售。尤其是最近几年,外贸依存度以每年约15%的速度节节上升,由2002年的44.5%,2003年达到54. 1%,上升到2005年的65.8%。浙江这种“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方式现已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即由原先商品市场与商品生产原料两头在外,逐步向要素市场与产权市场也两头在外的趋势发展。现浙江约有20家企业收购了国内近30家上市公司。浙江企业的产权采购已遍及全国各地,包括地方煤矿、地方水电、地产项目、公共设施及各类企业股权、项目经营权、收益权。数据表明,浙江的民间资本已经达到了8300亿元。

台湾岛自然资源贫乏,矿藏极少,人均只有6分多耕地。20世纪60~70年代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靠的是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如纺织、服装、鞋业、体育用品等。原料大都从岛外进口,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是典型的“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2006年台湾出口额达到了2240亿美元,出口依存度高达63%,进口依存度也达到了57%。同时,台湾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台湾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了119.6亿美元。

浙江与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点

产业发展的阶段不同。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自60年代以来,台湾已经历了三次产业结构转型。第一次是70年代末,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加工、代工产业转变为资本密集型的重化产业;第二次是90年代初向技术密集型的信息通信产业转型,到1999年,台湾以半导体芯片、计算机及其设备为主的电子硬件产品挤入了世界前三位,在信息产品中有14种的市场占有率居全球首位;第三次源起于新世纪初,目前正在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至今台湾IC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结构,累积了雄厚的研发和产销实力。2005年IC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340亿美元,全球占有率为15%,已稳居世界IC产业重镇。

而浙江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落后。有学者认为,浙江制造业结构水平要落后于台湾15年左右时间,即目前浙江的产业发展水平约相当于台湾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产业结构转换也经历了几个阶段:80年代中期,浙江顺利承接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以及面临国内政策放开后的广阔市场,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飞速地发展;90年代之后,浙江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开始进行了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又一次获得了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之后,浙江中小企业由于普遍感受到了国际间第二次产业转移及发达国家技术壁垒林立的刺激与压力,第三次产业结构升级开始浮出水面。然而,与台湾相比,浙江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还不怎么明显,仍处于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技术密集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偏少。

民众创业的阶段不同。台湾民众富有强烈的创业精神,源源不断地创办中小企业,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近10年的平均数据看,台湾每年平均新创办公司高达6万家,这还不包括为数更多未登记的新设工商户。2004年台湾有近11万家中小企业成立,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名列全球第一。这些数字充分显示出台湾民众高度的创业偏好。此外,政府还出台多项措施帮助民众创业,政府创业相关资源主要集中在创业辅导与资金扶持方面。前者主要包括创业咨询、教育培训和创新育成;后者包括各项创业贷款与融资协助等,比如设立了青年创业贷款、微小企业创业贷款和特殊境遇妇女创业贷款等,并给予相应贷款贴息。

如果说台湾的民众创业已经处于成熟期,那么浙江的民众创业正处于成长期。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启动阶段,浙江绝大多数创业者是从生存型创业起步的。而到了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浙江许多优秀社会人士抓住机遇,下海创业,于1992年和1997年形成了两个创业,其中大部分属于机会型创业。由此可见,浙江小企业创业者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生存型创业为主转变为机会型创业为主。二十几年来,浙江各级政府通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不断培育民众的创业意识,改善创业环境,已逐步形成了富有浙江特色的创业经济、富民经济。

公共政策的着眼点不同。台湾中小企业能在近几十年内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台湾经济的一支主力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台湾从70年代以前推行“扶大扶强”的政策改为推行“扶小帮小”的公共政策,对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从激活市场的角度出发,不断加以培育和指导。台湾于1991年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实施“辅导中小企业方案”,确立个案整体辅导、提供必要咨询、协调上中下游厂商合作、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帮助中小企业人才培训,以及为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进行辅导等六项主要任务。设立了“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和7家地方民营中小企业银行,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筹资4.5亿元新台币成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实行优惠利率贷款,发展基层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加强财税扶持,除了一般税收优惠外,实施“两税合一”方案,规避重复征税,刺激中小企业加大对企业的投资。

浙江是中小企业大省,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也日益为政府所重视,其公共政策的着眼点正在从“抓大放小”向“抓大扶小”转变。2004年浙江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出了扶持培育中小企业的“体系”建设,2005年提出了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并列入省“十一五”发展规划,创造性地实施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2006年通过了《浙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从总体上看,浙江发展经济的公共政策的着眼点逐步转向中小企业。各地纷纷制定出台了许多配套的政策措施,助推中小企业发展。

链 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