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习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都提到,高中阶段课程目标是:(1)了解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认识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掌握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有关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地理科学的新进展。(2)学会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方法,学会收集、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进行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方法,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3)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形成地理审美情趣;养成观察、思考、质疑和交流世界与中国本土地区地理问题的习惯;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上学年高二地理教学与考试经验总结

在上个学年,我校地理组全力以赴,最终整个高二年级学生地理结业水平考试全部合格,达到A级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A级、B级通过率达50%以上,基本实现预定目标。

1.学生学习状况

学生对于地理学科不够重视,对地理学科水平考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将初中时期对地理学科的不端正态度延续到了高中阶段,出现了诸如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做作业、不及时解答疑惑等问题,造成学习成绩一直落后;另外,由于学生家长也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地理学科无关紧要,所以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够。

2.经验方面

(1)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去年在最后的备考冲刺阶段,整个高二备课组,以及任教高二的教师都全力投入到高二水平结业考试的复习中。全组上下团结一心,为考出好成绩而努力。

(2)夯实基础,抓好基本功的落实。对于基本知识点,教师要反复提醒,反复操练;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任教教师负责,逐个过关。

3.不足方面

(1)课时比较紧张。由于二期课改教材内容比较多,并且要提前一个月左右结束所有的课程,进行全面的复习。所以,在5月中旬就应该结束所有的新课进入到复习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法等的不足,为了把握好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教师往往需要更多课时来帮助学生消化,因此,去年留给高二全面复习的时间只有两星期左右。因而学生习题训练不够,很多知识点不够熟练,把握不好基础内容。

(2)分层复习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形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虽然在复习冲刺阶段,我们对高二四次考试成绩排名前100名的学生和后30名的学生进行了分层复习,但是没有形成一套贯穿整个学年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教学、复习的策略,更没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那些中等成绩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因而最终达到A级的学生并不多。

三、有效地教学和复习,提高学生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在总结去年高二水平考试的经验教训下,通过全体高二地理备课组的讨论和研究,本学年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业水平考试进行教学和复习。

1.利用学案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课时紧张的问题,我们决定充分设计好学案,利用学案提高课堂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利用学案做好预习工作。把一些浅见易懂的内容,设计成预习作业,上课时由教师通过提问或默写等方法进行检测,而不必再上课时花费时间进行讲解。(2)精心设计问题。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精心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问题呈现出整个思维推理的过程,当学生能够回答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难点也迎刃而解了。(3)精选习题。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或练习。这些例题往往是针对某个难点的不同提问角度,或是变式训练等。(4)以问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对于每个章节的内容,学案中都有知识点梳理。在设计的时候,这些知识点梳理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只要回答出这些问题,就能掌握整个章节的内容。

2.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掌握答题技巧,用科学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

对于基本知识点,只要进行反复的默写或训练就能够达到记忆要求。但是,综观去年高二水平考试的考卷,我们发现:很多题目不只是简单机械的记忆,而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有些题目甚至达到了高考的要求。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难点内容,用问题引导,强调思维的过程。对于重要的地理图表的阅读,要求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而不是就事论事来读图表。

第2篇: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行动研究 学生 地理学习兴趣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必要从学生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本文谈谈运用行动研究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

1.问题的提出。在现行的教育制度影响下,中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考试心态不端正,教师上课上得很辛苦,似乎是现在的学生不喜欢地理这门课程,究竟当前学生学习地理的现状是如何呢?笔者在高一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是占很高的比例的(占调查学生数的64.9%,即有近65%的学生对地理学习感兴趣),而且相当部分(76.3%)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地理成绩表示不满意,还要努力。从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并不讨厌学习地理,而是受当前形势的影响失去学习的兴趣。那么怎么改变这种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应用各种有效手段来提高学生兴趣,并把兴趣转化为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方法等。而行动研究对此有特殊的作用。

2.行动研究的基本涵义。行动研究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少数民族间的矛盾加剧,为了缓解这一矛盾,美国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人员认识到,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靠科学工作者,而是要通过科学研究人员与群众的密切合作,并且要自始至终贯彻到行动的执行中去。二战期间,美国因战争而导致物资的匮乏,因此,人们便提出了对膳食进行改革的迫切要求,以缓解物质供应的紧张状况。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对家庭主妇进行了研究。研究分为两组,一组是让家庭主妇听如何改变膳食的报告,另一组则进行民主讨论和集体研究。结果在膳食改革中,后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勒温便提出了“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这一思想,强调行动与研究间的密切联系。他进而指出,“在任何领域中,如果没有客观的标准去衡量成就,就不会有学习的作用。假如我们没有评价努力程度和成就的标准,不知道行动是后退了还是前进了,那就无法避免错误的判断”。行动研究从此正式诞生。行动研究是“为了弄清现场面临问题的实质,引出用以改善事态的行动,由现场人员和研究者协作进行调查和研究。它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改善实践”。行动研究由于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由于教师所关心的是学校或班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行动研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这样,教育中的行动研究就是广大教师或与科研人员一起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它是一种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的方法,它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在行动(即教学实践)中研究和解决问题,从而保证研究工作的实际意义。其次,它是一种旨在改进的方法,比日常经验总结要完善,因为它要求教师对有关情况作充分的了解,依据有关理论认真思考,按计划谨慎行动。再次,行动研究主要适用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此时此地的情境,以便更好地改善自身的实践。

3.地理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3.1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树立“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人口观念、环境观念和资源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培养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它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为主体。立足点放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景问题,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来源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尊重科学、创新意识。

3.2明确学生的学习问题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问卷法是行动研究中简单易行的方法。在高一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发现5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地理教材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而且占较大比例的学生(44%)认为大部分时间应该是老师传授。这些数据说明,教师的教学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采取一些手段来提高学生兴趣是这次研究的主要任务。在本次研究活动中主要是注重问卷法和课堂观察法,其他的方法因时间、篇幅等限制,不一一诠释。

3.3开拓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3.1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面对具体的学生,具体的教学情景,再设计一些适合的任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来选择合适的问题或案例。如在上中国地形这一部分内容时,可先让学生通过读图得知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然后提出问题:假设中国地形是东高西低,对中国的河流、气候、交通等方面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这就需要学生从多方面考虑各种因素,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这时只做适当的提示。

第3篇: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打铁还需自身硬。”地理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对于一名地理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只具备一定程度上的课堂教学能力、板书技巧、语言表达能力、版图技能等,只要用心教学,认真负责,虽然也可以让学生在历次考试中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但是却在无形中由于教学深度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很可能导致学生在升入大学后由于缺乏独特的思维而导致成绩平平,对学生长期的发展是不利的。而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以上能力,还需要拥有一定的人文与理工、生物知识,这样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为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条件。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气旋、反气旋知识时,教给学生判断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的现象,教师用地理知识来给学生解释现象的话,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免会感到疑惑,特别是对于文科生,需要用很长时间才能彻底弄懂,而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学科中电磁学部分经常用到的左右手定则来讲解的话,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多端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在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想象能力与直觉能力

就地理学科而言,想象能力是指在学生的头脑中把原来的地理表象加工成新的地理表象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学习的内容在空间范围上比较大,很多现象是无法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来得出结论,只能靠学生的想象来得出正确的推论。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及时给学生提供想象素材,诱发学生创造想象。例如我在讲授“热力循环平面图”和“大气水平运动平面图”的时候,为了引导学生将这一地理现象的两个不同侧面的角度结合在一起,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大气运动原理立体图”,学生可以根据图片通过空间的想象,将大气运动的原理由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图形,这样可以加快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步伐,让学生得出独特的见解。在地理学习中,直觉能力是指学生根据他们先前学到的有限的地理知识,调动出他们以往的经验,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做出判断的一种思维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正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在地理考试中,常常会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幅图片,学生看到后根据问题提示可以判断出考的是哪一个知识点,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见过这幅图,无从下笔。高度重视学生直觉能力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找到解决这样题目的办法。例如我曾给学生一幅图片,让学生来判断这个地区是哪个地区,学生们知道我在考查他们哪一节的知识点,但是他们却无从下笔,我以这幅图为例,让学生观察图画上的维度、比例尺以及地形特征等,根据先前学过的知识来推测。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结合图片特征进行观察、分析与对比,可以很快地推测出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想象能力与直觉能力可以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对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又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4篇: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科学作为探索真理的一种认识活动,不仅包含了这种活动的结果——知识体系,而且也包含了取得这种结果的过程——科学方法。可以这样说,科学知识是科学的躯体,而科学方法是科学的行为,获得科学成果的过程。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而且还要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领悟蕴涵其中的科学精神。

开展探究活动以来,我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辅导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培养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科学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并充分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模式,从而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了多样化的要求。据我多年从事科学教育活动,我个人总结了以下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

一、野外调查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的实践性决定了野外调查法是创新的科学方法之一。我们要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掌握野外调查法。如组织学生到龙海市隆教乡参观古火山口,结合此次旅游本人设置一个问题: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的关系?分组调查:1.调查古火山口附近海岸的地貌,并分析成因?2.结合课本知识及现状描述古火山发后当时的地貌,并分析成因?二组综合分析古火山口地貌演化史,得出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以小论文或报告的形式呈现调查及分析结果。与传统的空洞阐述相比,上述野外调查活动不仅让学生能放松心情游玩,又能展开探究问题。切身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快乐,形成良性循环,并且掌握了野外调查法,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实验法

实验法习惯上被认为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的专用方法,而在地理学中很少被运用。事实上,实验是优化地理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在地理教学中适当运用实验,可以更形象地呈现地理知识,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地理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设计适当的实验模拟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如:设置问题让学生观察与裸露的山坡二者在保持水土上的差异?

三、社会问题调查法

住房的楼顶一般用来做什么呢?有幸带着几个学生开展科技活动,便安排他们开展这一社会调查活动,杏林城区的楼顶很少有开展活动,基本上属于放空,或堆放杂物之地,甚至成为堆放废弃家具等的场所。

1.观察校门口车流量情况:(每次观察十分钟)

2.观察行人与车辆的运动关系,是否完全隔离,行人横穿马路等待的平均时间。车站的设置是否合理?(日东路与杏西路的交汇处及杏西路段)

3.观察交通设施建设:路面、绿化、围栏、路灯等的数量和所占面积大小?

4.观察杏林城区各种道路及车站的分布及相互关系?

学生通过综合分析之后总结出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并能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如日东路与杏西路的交汇处属t型路通本较繁忙,但边上又设置一个车站,每当客车停靠,交通便拥堵不堪。学生建议把车站下移。再如:杏西前场道口,每当火车经过时,必导致交通拥堵不堪,影响杏林城区与319国道的联系,也加重了杏北路、杏南路、杏东路、杏西路交汇处“十字路口”的交通压力,学生建议建设公铁立交桥。而这些建议刚好与政府的想法相一致,还不到一个月日东路与杏西路的交汇处t型路口的车站就下移了,交通通畅许多。还不到一年,前场道口公铁立交桥也开始施工了。

四、资料法探究

指的是通过搜集、查阅、整理资料,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课题,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围绕课题进行广泛地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如上网、报刊、各种杂志、地理文献等等),结合实践撰写了大量的经验总结。如“厦门城市化进程”。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各种资料,资料的内容不同形式更是五花八门。然后指导学生从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中去发现问题,并进行

转贴于

分析、探究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有些学生能研究出不同时代,厦门的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是不同的;有些学生能探究出厦门的城市化进程中的有些规划过去合理,但现在不合理,应该进行改造;有些同学甚至提出取消大桥收费,加速岛外的城市化进程等等。

五、体验法探究

第5篇: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从“学会”转变到“会学”上来,这是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我深深体会到“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出路。下面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在教学生掌握地理学习方法上的初步认识和在地理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供大家磋商。

学生学习和一般人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都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地理知识大部分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因此,学习地理知识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阅读理解、读图绘图、记忆和应用。

一、引导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去阅读和理解教材。在阅读前,教师要设计好阅读提纲,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首先教给学生读书的基本方法,如怎样理解题目,读懂课文,并学习运用地理语言。怎样掌握重点,怎样分解和突破难点。明确读书“三要素”,即有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1.有什么?就是学习什么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

2.在什么地方?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3.为什么?就是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的地区又很相似?对所学内容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学习每一个新内容时,都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加工整理。可旁注的旁注、宜概括的在段首概括,也可在字里行间把自己的评价(感悟)记下来。

学生阅读教材时,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这段教材的知识提纲,为学生自主学习引路。使他们根据课文的叙述,学会整理知识的线索和方法,头脑中有学习的程序概念。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读图、读资料来完成表格的填写,这样可以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读书,探求知识。总之,教学生读书的第一步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不可放任自读。

其次要点拨答疑,帮助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并不排除教师的讲解,讲得其所,还可以促进其自学。教师对教材的重点要点明,难点要讲清,对教材的关键点要指导,给予学生启发和诱导。特别是难点内容,要分析出“难”处,引导学生清点疑难所包含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注意引导,但要把握好适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自己解决疑难。这样学生才会尝到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才能够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另外,对于某些抽象费解的地理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具和电教手段,通过直观演示,使复杂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讲解答疑对学生的总要求是:掌握重点,解除难点和疑点,积极思维,发展能力。

二、引导读图绘图

引导学生按照 “左图右书,图文对照”的原则读图,获取丰富的地理知识。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会和学会读图是地理教学的任务之一。地图和地理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之间是“骨”和“肉”的关系,地图犹如“骨架”,只有让学生把地理知识附着在这副骨架上,才容易记住,并引起一系列联想,从而获取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学习地理时,必须按照“左图右书,图文对照”的原则,将书上的文字内容,一一落实到地图上。不要去死记硬背文字说明,而要经常读图、用图,增强空间概念的自我训练,将一幅幅形象、具体的图像印在脑子里,形成心理地图。这样既克服了死记硬背,提高了记忆效率,又使枯燥的地理事物学起来感到有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绘示意图和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绘图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是目前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指导学生绘制草图。要引导学生掌握绘图的步骤,在初学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拓图,描出轮廓,了解地理事物的大致样子,再往图中填写地理事物,注意引导学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写,不能毫无章法的乱填,要掌握一定的规律,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绘图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地理事物,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

第6篇: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一、用语文诗词丰富地理课堂

我国古代诗词作品浩如烟海,许多诗歌不仅以其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且其中一些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现象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如果在地理教学中将一些诗词佳句适时适量地应用于课堂,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

气候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感觉比较抽象、枯燥,恰当地运用诗歌能使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直观,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在讲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时引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通过分析诗句使学生理解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二、用热点事件活跃地理课堂

借助时政热点事件教学,不仅使教学生动,更能突破某些教学难点。在地理课程中,有一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如果仅是照本宣科或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往往显得很枯燥,学生也较难真正做到理解掌握。如果教师能够借助时政热点事件,按照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和可以接受的程度设计教学,较好地化解教学中的知识难点,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地质灾害》一节时,我结合日本大地震及我国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引领学生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并引导大家掌握瞬间逃生自救的方法。这样,一节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技能。时政热点与地理教学的巧妙结合,使学生们获益匪浅,收到了强制灌输所达不到的效果。

三、用历史故事延伸地理课堂

人们常说“史地不分家”,的确,地理承载着历史,历史关联着地理,地理与历史知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活动影响着地理环境的改变,地理环境反过来又作用于人类,从历史地理事物与现实地理事物的差异对比,引导学生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有正确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方面的资料非常丰富,如讲到洋流的形成时,我利用在二战期间德军曾经利用直布罗陀海峡密度流成功出入的战例,强化密度流表层和底层海水运动的方向知识点。又如在讲气旋的时候,引用诸葛亮巧借东风打败曹操的故事来加深学生对气旋的理解。过程如下:首先我讲述了蜀军所面临的困难,周瑜面对曹操大军压境心急如焚;诸葛亮胸有成竹巧设火攻之计,最终战胜曹操;曹操损兵折将败走华容道又遭大雨,伤兵雪上加霜损失惨重。然后揭秘诸葛亮取胜的法宝,即是气旋过境时所产生的天气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课堂生动有趣,而且使历史和地理相互融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用乡土事例拓宽地理课堂

乡村是学生自幼生活并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生动实在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对家乡的特殊感情,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例如,学习《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这一节后,引导学生结合我们渭源县地处甘肃陇中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南部山区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气候冬冷夏热、春暖秋凉,降水集中分布在夏秋季节的特点,提出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农业方面采取“压夏扩秋”措施,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利用丰富的药材和劳动力资源进行药材深加工,打造全国“马铃薯良种之乡”,积极发展南部山区旅游业。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把生活融入地理课堂,构建生活地理大课堂,需要找准切入点。其实,只要善于动脑思考,就不难发现,有些事情很容易就能解决。强调生活进入课堂,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面对教改新形势,教师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胆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构建生活地理大课堂。

参考文献

[1]曹娟玲.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意识的渗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04).

[2]韦志榕.全国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纪要[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Z1).

第7篇: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一、人文地理内容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新课改以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具体的课标要求,教材在人文地理部分对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做了更加贴近生活的处理,谋求以通俗易懂地方式教授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同时教材编写采取一纲多本的模式,其中湘教版更是采用案例形式、活动课形式、调查实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这无疑对于教师授课有了更加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在人文地理授课时必须依据课标、突出教材、兼顾学生差异并针对具体教学资源进行授课。因此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对人文地理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教学。比如在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学校所在地区的旅游景点进行旅游现象和规律的学习。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兴趣,更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地图学习法 地图的作用对人文地理教学而言也是不可小视的。我们一定要充分运用地图教学。比如在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在地图上找到相应区域了解某地区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从而进一步了解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种类等条件,进一步掌握分析农业区位中的自然地理区位。

对比法人文地理的知识点比较多,知识较零散。对比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体系中的异同点做到准确掌握、避免混乱。比如农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选择就可以对比学习,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工业受社会经济影响明显。但这二者之间有联系,两者在进行区位选择中均受自然和社会影响。

二、教学实例

下面以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为例,进行案例教学。

新课引入阶段:以一首春天的故事拉开序幕,贴切本课主题,同时十分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减少新老师的陌生感。歌词内容上把握住1978和1992两个关键时间点。引入本课内容。

重点知R讲解阶段:围绕着两个时间点,引导学生分析,在1978年,什么要的优势区位促使珠三角地区尤其深圳的第一次腾飞。学生很快联系所学,想到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临海同时又紧邻港澳;国家政策扶持;由老师的引导,回忆在此阶段国际大趋势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东南亚的转移。迫使其由小渔村第一次大发展,成为大都市,实现城乡一体化。1992年,注重学生对比分析,区位条件作何变化。大致能回答出:政策扶持不再,人力成本优势也不再明显,国际环境也变化,由资本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型为高新技术产业。这就迫使珠三角也顺应潮流转型: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设备产业基地。城市变化也由大都市转变为城市集群。卫星城发展分担大都市的城市职能,以及过度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概括总结阶段:让学生清楚看到工业化的2个阶段,以及工业化推到下的城市化2个对应阶段。关系清楚明了。再通过做题巩固。

课外延伸阶段:介绍书上本地区的特色经济,一镇一品经济模式,加深对本地区的了解和印象。介绍其他的城市化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东北模式。使知识尽量延伸。

课程结束。

课后总结

整堂课,师生互动多、学生参与高,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课后调查发现,要真正做到和学生心灵相通,需要更好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习惯。同时引进新的有效的学习理念,在获得学生信任的基础上使其更加坚定与老师的合作,从而进步更大。另外,案例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案例理解普遍规律性的东西,掌握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教学。

三、经验总结

现在的课程改革,在人文地理方面更加突出案例教学模式、决策型教学模式的发展。在上个月召开的初中地理名师研讨会上。初中也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新教材,突出每个区域地理的代表性案例。下面就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谈对人文地理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针对人文地理教学案例的特点进行案例编选

好的案例是人文地理教学成功的关键。人文地理案例的形式应丰富多样,可以是文字式的材料、小故事,可以是视频图像,可以是几张照片、图片、甚至是漫画,也可以是它们的有机组合。不管是何种形式,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具有时代性和真实性,蕴含着人文精神;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彰显着地理的学科价值;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学生感兴趣。

(1)案例要具有时代性和真实性,蕴含着人文精神。 人文地理的案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真实可信,并具有时代感。这样的案例才会引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实问题的意识。

(2)案例既要有学科特色,又要有可读性,学生感兴趣。人文地理的案例既要有学科特色,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彰显着地理的学科价值;又要有可读性,学生感兴趣。如果节节课都是材料分析,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厌烦。所以教师需要巧花心思,对案例进行适当的加工增强其趣味性,并变换案例的形式使学生有新鲜感。例如在讲农业一课时,在案例内容的选取上我选取了网易总裁丁磊投身养猪业一事,并且使用了漫画形式呈现案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二)结合教学实际,灵活选择案例使用方法,创设案例学习情境。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能够较好地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将教材的内容复述给学生,不做或缺乏分析和讲解的现象。但是在案例的使用中,又要防止出现将教材抛掷于一边,孤立地讲解案例内容的现象。在使用案例时注意与教材学习材料的有机结合,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

(1)以案例为载体,进行人文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习。

教师将案例放在一个情境中使用,可以单纯地作为课题的导入;也可以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探究环节,以突破的教学重难点;甚至是用案例来承载整个学习活动。案例的使用过程应该是以案例为载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习的过程。

(2)在案例的使用方式上,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归纳法和演绎法。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已经超过其他教育目标成为首位。同时,如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又兼顾高考的分数压力,是地理老师不断教研的任务所在。而高考的命题倾向也在人文地理方面大量倾斜,如何活学活用,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只看分数不看成长,这条路还需要慢慢摸索。比如案例教学、比如决策教学方向。相信教师能够善于研究,学会细心观察发现,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的矛盾会得到改善,人文地理教学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义孚 人文地理学之我见 地理科学进展 2006年3月 第2期

[2]沈阳市第三十中学 李斌 《地理课堂中人文精神的培养》[M].地理教育,2008.

第8篇: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反思的本质是一种对课标的理解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反思性教学实践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具备反思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持续发展的一种必备素质。那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什么阶段进行反思呢?

(1)课前的反思。这主要是在课前的备课阶段,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比如在七年级教材“经纬线”部分,内容涉及了许多新名词、概念,真正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如何上好这节课,我们科组在上课前进行了集体备课。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大家的讨论,我们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用适宜的教学活动、手段夯实这些概念基础,达到教学目标。经过对教材的分析、钻研,我们想到了让学生动手“做”经纬线。通过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演练的同时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夯实经纬线的概念。

(2)课后的反思。这主要是课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从地理课的特点出发,把课后反思分成了两部分,即每课时教学的反思和每章教学的反思。每课时教学的反思,主要是在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能否体现新课改精神、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学习等方面进行反思。每章教学的反思,主要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得失,总结各个班的教学进度以及了解学生对过往一章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并制定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的反思。如在讲授完“地球和地球仪”一章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或要求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来了解学生对该章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经纬线部分),以及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时查漏补缺,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好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反思。这主要指向课堂教学,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因为这一阶段的反思强调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现场的问题。例如: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要“活”起来,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某一问题时,思维异常活跃,如果让学生继续讨论下去,就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你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等等。

2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师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教师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出最佳教学方案。在集体备课中和同事进行对话,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交流对象的反馈往往也会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以“地球和地球仪”一章为例,这章书十分难教,因为这章书知识点较多,对初一新接触地理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对以后的地理学习又十分重要,以往更多的教师只着重对知识的讲授,结果令这章书的教学十分沉闷,学生既掌握不到应该掌握的知识,也失去了对今后学习地理的兴趣。在集体备课的会议上,各地理教师都将自己对这章书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和借鉴其他人的不同观点。后来一致通过以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讲授新课、指导学生“做”经纬线、制作简易地球仪等教学手段去完成这章书的教学,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2)听课、评课进行反思。在观摩活动的教学实践中检查自我。无论是上级组织的名师观摩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还是同级或本单位的集体备课、小组讨论、研讨课等,都是最好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在一节地理公开课上,任课老师精美的课件演示令我钦佩不已,学生们看上去也异常专注。结果在评课会议上我最“欣赏”的课件反而成了批评的焦点,原因是多媒体视听画面过杂,让学生眼花缭乱,学生关注的是课件中的动画而不是内容,还有板书欠缺等等。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教学与这位老师存在着同样的毛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地理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在扼腕叹息时仔细观察,细心体会,积极思考,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探其精微,寻其奥妙,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

(3)写教学随笔。教学随笔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和描写,通过书写教学随笔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教学随笔的“随”我们可以理解为随时随意,只要发现问题,有感而发都可以及时记录下来,字数不限,不一定要强迫自己定时定量写,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只是形式并无实效。教学随笔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灵感闪光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

(4)阅读文献进行反思。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阅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理论认识自然会提高,理论能力越高,反思的能力就越强,教学实践也就更有方向,更有信心,更有力量。

(5)学生反馈。作为互动的一方,学生是否喜欢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真正投入到了教学活动当中(即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程度怎样)?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联系得是否紧密(如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有无必要)?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状况如何(即课堂教学效果怎样)?学生学习状况的自我认识是否清楚明白(即“我”学得怎样)?学生自我评价是否到位?等等,教师都可以利用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测试评价等方式方法来了解,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及时调整,令教学实践更具实效性。

第9篇: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坚持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制度,进行专题理论学习和集体备课、并结合新教材、新理念,在备课中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利用每堂展示课及教学研究课的机遇,不断修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准,鼓励教师撰写有关新课程的研究论文或经验总结、

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注重教学实效。学习专业杂志理论文章,提高教学水平;认真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积极投稿。

我们要抓住每次外出听课、学习的机遇,不断充实、完善自己,逐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将学习体会在组内进行交流。在进行专业进修的同时,广泛涉猎各方面的书籍,博闻强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学、艺术修养,并熟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丰富教学内涵。

按照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要求,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提高教研组全体教师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法研究、学法指导的目标和措施:

1、以课改为核心,以现代课堂教学为根本,有效地推进教学、教研工作,探索积累适合新教材理念的教学方法。加强各教学内容和各课型的典型课例研究,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集体评议研讨活动,提高课堂效果。

2、各任课教师重点做好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工作,分层次认真做好差生的辅导工作,防止两极分化,提高整体水平。

3、以集体备课的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用校本教研的方法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常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解决,增强自身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理解。

五、教学常规的实施和管理措施:

⑴备课、上课要求及检查措施

1.以集体备课的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用校本教研的方法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常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解决,增强自身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理解。

2.加强学习和落实新课程标准;加强对高一与高二新教材、新教法的探讨与案例分析。

3.上课时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和教学情景,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精讲,善导,激趣,引思”,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独立见解”,形成一种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⑵作业量、测验次数及批改。

根据授课进度和教学内容,注意对练习题的精挑细选,做到“典型、启发”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一些热点、考点要让学生做熟、做烂;注意全批全改,及时反馈。积极开展作业设计研究,推动作业形式、内容的改良,精心推敲、选取,提高作业效率,使之成为课堂的有效补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在学校和年级组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好月考和统考,平时适当做些单元练习,尤其是选择题的训练。做到有布置,有批改,有反馈。进一步加强爱心教育,做到对学生少批评多鼓励和表扬,以情动人,让学生真正做到自觉学习。

⑶课外辅导和考试

针对班级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性,落实分层教学。做好培优工作,进一步地提高重点班、尖子生的地理成绩,更要落实补差工作,对普通班成绩稳步提高,增加学习地理的信心。注重会考和高考的信息,认真研究新教材,研究考纲和教学大纲,关注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通过多做练习加强应试能力的培养。

六、备课组工作的打算和要求(附上各备课组学期活动计划)

高一备课组:本学期将根据地理学科的工作特点,围绕新课程改革,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打好扎实的基础。结合新教材,贯彻新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高质量地完成会考任务。地理备课组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规范备课组活动。对于新教材的使用来说,我们都可以称为新教师,因此决定每周四下午,四位地理老师进行地理备课组活动,针对近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下周的教学打算进行交流,加强备课组教师之间相互讨论。认真专研教材,对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整理与归纳。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认真抓好教学质量。教学形式以课堂内上课为主,但要加入其他形式,例如结合教材和乡土地理开展研究性活动,开设校本课扩大学生视野、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收集素材,同时通过网络,让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等等。

三、新老挂钩、互相听课,不断提高。在老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发挥新教师的创造力,互相听课,共同促进。新教师本学期要求听课15节以上,校级公开课2节,同时还要被随堂听课。针对听课时发现的问题与闪光点,做好评课议课活动。同时找更多的机会到兄弟学校的听课,共同进步与提高。

高二

一、本学期主要工作内容:

1、加强落实年级集体备课工作,做到统一进度,统一课件,案,统一作业“四统一”。

2、加强新课程学习,积极听课、说课和评课,共同学习,互相促进。

3、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与地理教学相整合,扩大课容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地理教学的直观性。

4、认真抓好高二市样卷考备考工作,努力完成学校下达的“保三争二”的目标

二、主要措施:

1、每周一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每月一次自查教案和教学经验交流。

2、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做好整理,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充分利用集体备课,制作课件、研究利用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4、高二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打牢基础,为高三一轮复习做好准备。

5、加强个别生辅导,深入班级,有效答疑。

高三

本学期主要工作

1、根据学生具体实际情况,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控制好教学进度,并定期检查、对照,及时加以调整。

2、加强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发挥团体作用。通过组员共同对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的研究,科学制定了详细的一轮复习计划;同时做好周密的分工与合作,***老师负责地球、地图及自然地理部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老师负责人文经济地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老师负责区域地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针对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复习计划及时的加以调整,尽可能做到统一复习进度、统一训练;每一堂课备课组各成员都参与研读考纲,分析教材、学生,选择好的教法,做到精选作业,经常性的相互交流学习,团结互助,共同提高,力求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课外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课外先对其思想上加以引导,让学生逐步树立学好地理的信心,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其寻找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

4、精选试题,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以及答题技巧方面的培养。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从题干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对图表进行有效的分析,提取隐含的有效条件,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要加强应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5、进行高考研究,加强与兄弟学校间的联系,及时把握高考动态。备课组需对考试大纲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通过与省内兄弟学校的联系,精心收集高考信息共享,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复习方式,跟上各兄弟学校备考的步伐。

6、备课组成员还需苦练内功,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备课组活动时间,积极探讨与教育教学相关的问题,探讨新的教学理论,研究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同时积极开课,多参加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7、配合地理教研组作好教学常规的检查。

七、组内公开课的开设及其评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