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岁宝宝的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然,要打也最好别脱裤子,否则容易伤皮肤筋骨。
其实打孩子以威势为主,别真下重手。你也做过孩子,最怕的就是要打与未打之前,真打下去也就那么回事了。所以可以雷声大,雨点小。主旨还是为了教育他。
但孩子大了尽量还是不打和少打。要打也应该拿扁平的塑料尺什么的,不容易伤着,用手反而容易不知轻重。
对调皮的孩子,我赞成小孩在六、七岁之前稍微打打,男孩如真的很调皮可再多打几年。但一定要呈金字塔形,越小越可以打,越大越不能打。
像两、三岁,甚至一岁以内的小孩,绝对可以打(当然是轻打)。因为道理还说不清楚,不明白,一、两岁更是连话还学不全、听不懂,完全靠教育怎么行?
有不少家长会说:“孩子还小,打他干嘛?小孩子就是这样的。”甚至见小小孩调皮、蛮横、娇气、自私、耍赖、无理取闹还哈哈大笑(比如打大人、抢东西)。其实这是大错特错,孩子小才要打(当然,打前打后都得教育,听得懂、听不懂、听不全懂都得教育),孩子大了还打什么?
我女儿三岁前,尤其是一、两岁前老打,所谓打也是意思意思,总之神情口气要严厉点。一旦野蛮不讲理,先说,说不听,听不明,打。
小小孩是很聪明的,他(她)知道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的,其实连动物也懂。一旦在三岁内养好了脾性,那以后就好办多了。我女儿今年五岁,我好久(起码近一年了)没打过她了,很听话懂事,但绝对聪明,不是傻乎乎、老实巴交的那种。我很高兴是三岁以内搞定了,现在连我父母也服了,以前他们可是绝对不同意打孩子的。
我的教育是让孩子从小就明事理,比如孩子给桌子、石头碰到了,疼了哭了,老人总是要打打石头、桌子说:“石头坏,弄疼了宝宝,宝宝打打。”甚至还拿孩子的小手去打。这太不好了!我就从小不让孩子这么干,必须让他(她)明白是自己不小心,桌子、石头一直在那里,没有错的,错的是你自己。而且怎能靠打来泄愤,转移目标,找替罪羊呢?我女儿两岁就绝对知道什么是自己错了,错了不要紧,关键要改。
正确的教育方法,加上小时候适当的严厉(严厉不是叫父母一直严厉,和孩子该玩就玩、该笑就笑,该疯就疯,可以像孩子一样幼稚,和他玩到一块儿,做他的好朋友),挫折教育、甚至打骂,我觉得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不是父母家长泄愤的方法。该打的事情,就算家长没上火,也得打。我就试过一件事该打,可当时心情真的不错,但还是打了,教育了,以后孩子也不敢了。不到该打的程度,就算家长很气愤,也不能打。这事我也试过几次,像吃饭吃得很不乖,最后折腾得烦死了,想打,(两、三岁以内是会因为吃饭打的,因为那么小的孩子没大事情,吃饭好坏就反映他的性情和听不听话),但没打。三岁以后,吃饭不应该成为打的理由了,不吃拉倒,用教育和其它惩戒措施更好,比如在下一餐饭之前绝对没有任何东西吃了,无论零食、点心、甚至饭也不行。
如果吃饭还打,那以后学习、做人、品德等东西怎么办。吃饭也打,拿别人东西也打,如何体现两者性质和程度上的区别?
最后,打孩子也是个学问,对调皮的小孩子,在应该打的时候,不打也不对,因为有不少孩子,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实在不听管,他(她)什么都不怕,知道大人疼他(她),所以对付这种情况,最后的一招,还是打,一定要有他(她)怕的东西,否则就无法无天,大起来后家长孩子都要后悔。品德且不说,性格也很重要的,性格决定命运啊。
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心理潜能?怎么让孩子的潜能在婴幼儿时代得到全面、和谐而充分地开发?怎样才能使自家的宝贝早日“成龙成凤”?这是当今独生子女家庭十分关注的问题。家长的高期望可以理解,但不能忽视的还应有高起点。因为早教不只是为孩子上小学做准备的学前教育,它是为一生做准备的人生奠基教育,这对人生和人才的影响正如数千年民间谚语所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怎样理解“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三岁”与“七岁”,并非实指,而是虚指。孩子的性格特征在幼小的时候基本定型,虽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些改变,但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一个人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我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所以,只有培养正常、健康的宝宝,才能给他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常言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民间还流传的一句古老的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其实意思是一样的。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岁看小”是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三岁到七岁被称为幼儿期,又叫学前期。所谓“七岁看老”是指在七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因为孩子到七岁,他的思想、生活等很多方面已经初具雏型,他将带着这些烙印前行。一个多方面发展良好的孩子,他将具有良好的品格,努力奋进;反之,一个某些方面很差的孩子,他必将带着各种毛病歪歪斜斜地迈进,说不定途中还会摔倒或误入歧途而不能自拔,这可不是个小问题。
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我们知道幼稚期(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
既然幼儿时期的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当父母的就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抓紧对教育孩子的有利和有限的时机,千方百计的教育好孩子,而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三岁――培养儿童性格的关键期
人的性格形成,既有先天的影响,又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前者一般不超过35%,后者则是65%左右。人的观念和习惯也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根据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发表报告,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测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测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孩子们长到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与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28%的幼儿被认为“充满自信”,因为他们小时候就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依然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被归为“良好适应”类的40%的幼儿,当年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可见,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科学研究证明,宝宝一出生,脑重量400克,达到成年人智力的25%。六个月迅速发展为50%,1岁达66%,3岁达80%。俗话说“三岁定终身”,也就意味着:宝宝三岁的智力、体能、个性已经定型80%以上。而同时0~3岁还是运动、语言等能力发展最快的敏感期,此时让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参与下,完成有针对性的智能开发训练,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有的父母会很自豪地说:“我完全尽到自己的责任了,我让孩子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我把孩子养的白白胖胖,他以后是什么样子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让孩子健健康康、白白胖胖只是培养孩子身体素质的基本一面。但孩子不能光有一个好身体,孩子的智力、心理以及他积极的人生习惯也是父母、家长们培养的结果。3岁儿童的智力发育很快,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关心,兴趣很浓。3岁儿童已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了。
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教育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只有这些教育都到位了,孩子才能以健全、高尚的人格魅力开创美好的未来。
七岁前――决定孩子的一生
教育家陶行知说:“凡人生说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这期间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教育,需要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养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是事倍功半。”
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说七岁之前,孩子的身体、智力、心理,甚至影响他一生的生活习惯基本上都会在这一时期定形。而在这一时期,任何的闪失和缺陷,都将成为父母和孩子一生无以弥补的遗憾。所以,不管父母有多忙,甚至有一百个理由,都不要说什么“以后再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也不迟”。
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6-7岁儿童的思维活动十分活跃。
赫兹的母亲发现孩子小时候对诗文等文学方面的知识接受能力不强,但对数理方面的知识却有深厚的兴趣,接受能力也特别强。于是,她想到了赫兹的叔父,当时著名的电磁学家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希望儿子能多多跟叔叔学习知识,开发他在这方面的潜能。
母亲开始经常带赫兹去叔父家,让他有机会接受叔父的影响和教育。经过几次接触,叔父发现了赫兹在数理方面的特殊才能,很乐意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对赫兹进行系统的早期启蒙教育。赫兹也非常喜欢叔父,对叔父的教诲也认真接受,知识方面长进很快,对数理科学的浓厚兴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掌握了一些初步的数理逻辑方法。成年后曾担任卡尔鲁厄大学和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赫兹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就如船航行在大海上需要灯塔一样。孩子的生活也需要一个目标。为孩子寻找一个好的榜样,他的各个方面就会朝这个榜样看齐,这样孩子的生活也就有了目标。榜样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在为孩子选择榜样时一定要慎重。
当然,我们教育孩子,就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想必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个广告:做妈妈的为自己的妈妈洗脚,做孩子的见了也学着为自己的妈妈洗脚;最后还加上一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孝顺,孩子就孝顺;父母不孝,孩子也不孝;父母勤快,孩子就勤快;而父母懒散,孩子也一定懒散。所以,想要培养优秀的孩子。父母就要做最好的榜样,做孩子最好的老师,这样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枯燥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激活脑神经细胞,拓宽脑神经网络,开发大脑潜能。
据上海家庭报报道,三岁背唐诗、四岁练钢琴、五岁解数学,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使宝宝将来更有出息;自己也能活得更踏实。当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奔忙于宝宝的“兴趣爱好”时,同时也发现问题多多,有关医学专家也在提醒广大家长——对宝宝的超前教育要适可而止,千万不要因为急于求成而拔苗助长。
——心理学医生的话
近几年来,许多年轻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宝宝的早期教育,把早期教育当作教育宝宝,提高宝宝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为此投入了许多精力和财力。许多家长从宝宝上幼儿园开始,就为宝宝选择了学神算、学绘画,于是2岁会写字,3岁懂算数,4岁讲英语的宝宝屡见不鲜。曾记得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段时期“神童”、“天才”辈出,许多高等院校专门为此开办“少年班”。
期望这些少年神童能成为爱因斯坦级的人物,但事实似乎并没有想象的这样圆满。因此,超前的教育未必都能获得超高的回报。甚至,过大过早的心理压力会给宝宝造成了一种逆反心理,导致宝宝讨厌学习。在这些宝宝心里,学习的过程已经让他们感到没意思了,天天都有许多自己不喜欢的任务等着你去完成简直是太可怕了。
——神经科专家提醒
家长们挖空心思为宝宝选择各种各样的兴趣辅导班,一心想让自己的宝宝多学一点知识,殊不知单调无味的学习往往适得其反,加之一些学习班并非正规班,出现了一些与正规教育不合拍的东西,造成了宝宝的思维紊乱。诸如有的宝宝坐姿不正确,有的宝宝写字就像画画一样,在一个格子里挤着写好几个字,有的学了精算的宝宝一做起算术来,更是错误百出,这都是错误的思维和习惯造成了宝宝的正常思维紊乱。
关键词:交往;发展期;常规;沟通;交流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67-1
我们幼儿园依托新园的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专门为社区以及全市03岁婴宝宝和家长建立了“爱心坊”亲子园,提供亲子活动、科学育儿、保健讲座等多功能教育活动。
经过几轮的亲子园活动,笔者很欣喜地看到了亲子园的宝宝和家长在不同层面的不同收益。
一、抓住最佳发展期,共同实施有效教育
03岁是孩子语言、朝向独立、感觉器官、筋肉运动协调发展、社会化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孩子最易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在敏感期时,家长应尽量满足孩子的各项发展要求,提供相应的发展条件。亲子教育就很好地为孩子的各项发展要求创造了实现的可能。
宝宝在一岁半到三岁之间,口语学习十分迅速。这时期是对宝宝进行语言训练的最佳期。因为宝宝到了一岁半左右,已经开始学说话,并且想用语言和周围的人进行交往。比如:一个一岁半的孩子,用手指着一个布娃娃,嘴里直喊“那……那……”,如果家长边拿布娃娃,边反复教她说:“我要布娃娃……”下次她再要布娃娃时,就会用语言表达了。针对这种特性,活动中老师们会安排许多发展宝宝语言的内容,每一次的自信环节,我们通过不同的形式,鼓励宝宝主动与老师问好、与同伴问好、大胆说出自己的名字,在活动中我们还会设计一些亲子阅读以启发宝宝相互间交谈的活动等。
二、扩大空间,弥补交往的不足
交往是人类生存的重要需求,交往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三岁前孩子更需要交往。现在的孩子都居住在城市,都是单门独户,80%都是以家庭活动为主,20%在小区活动。这样就使得他们失去了很多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表现出一些孩子或是过分地依赖家长,或是见到生人就胆怯,退缩,这就是孩子对周围事物的陌生所引发出来的精神高度紧张的一种表现。离开家庭对孩子来说在感觉上是一个很大的飞跃,而亲子园活动正好在这飞跃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每次宝宝们来了以后,我们都积极鼓励宝宝主动地跟老师、宝宝打招呼、抱一抱。在游戏时,我们也提供一些机会,让宝宝们一起游戏。渐渐的,宝宝们在父母的带领下,在参与老师们组织的活动中,走出了家庭教育的原有圈子,结交了许多新朋友。
三、规范活动常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亲子园的宝宝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在孩子的教养态度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活动中,有的家长能很积极地配合老师展开对自己宝宝的辅导,有的家长则完全一个甩手掌柜,等着老师去对他的孩子进行辅导;活动中有的家长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维持活动时的正常常规要求,而有的家长则听之任之,由着孩子的个性。亲子园的任务就是要告诉每个宝宝在生活、游戏、交往中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因为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会好了。这是错误的观点,成长只有一次,成熟不是等来的。亲子园活动就是将这些规则与要求在潜移默化中播撒给孩子,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亲子园的活动,我们的宝宝知道了要有序地取放操作材料;知道了玩游戏时要学会谦让;知道了对老师说谢谢;知道要自己取玩具自己收拾玩具等正确的行为习惯。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使孩子获益终身。
四、提供沟通时间,形成良性亲子关系
要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亲子沟通是不可缺少一个环节。然而要形成密切的亲子沟通,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而我们的亲子活动就正好弥补了现在很多的家长忙于工作,父母与孩子沟通缺乏的缺陷。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爸爸妈妈放下工作的忙碌,抛开心中的烦恼,开心地和宝宝围坐在老师的身边,聆听着老师的指导,积极地参与着活动。当他们蓦然间发现原来我的孩子也能自己动手贴出美丽的作品、也能一个人独自走过“小桥”(平衡木)、也能大声地说出谢谢老师,谢谢妈妈等暖人的话语之时,我看到那些欣喜一览无余地溢满父母的脸颊,同时他们也不忘给自己的孩子以热情的拥抱和甜甜的亲吻。在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中,良性的亲子关系的形成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关键词:任性;溺爱;分享意识;换位思考
说起宝宝的任性,很多家长都会抱怨孩子不乖,不听话。任性可以说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如果放任幼儿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幼儿任性还会影响他人对其的评价,进而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那我们该拿任性宝宝怎么办呢?我们又该如何矫正孩子的任性呢?我们只有先认识“任性”,才可针对性地解决孩子的任性问题。幼儿的任性一般由内外两方面因素综合形成的。
内部成因一般归结于本身的基因遗传与成长特定期表现。有些小孩天生就属于那种比较容易兴奋的,情绪表现比较激动的,家长若不及时引导,孩子则较容易出现任性现象。当然,正常情况下,宝宝两三岁开始出现心理反抗现象,出现强烈的独立需求意识,如要自己吃饭,上下楼梯不愿别人牵领,自己家的东西不让别人动。处处以自我为核心,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哭大闹,劝阻和强制都不起作用,直至他人妥协,自己满意为止。
外部成因无外乎是家庭溺爱娇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现代家庭“六对一”的模式,让孩子变成宝中宝。家长,特别是家里老人对孩子更是特爱有加,“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嘴里怕化”。这也就无形中让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意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对孩子的日常行为给出消极的反馈,甚至是对小孩的合理需求或不予理睬或简单粗暴,这样极易容易造成宝宝的逆反心理,埋下任性的种子。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任没有及时关注与引导,只是一味地让孩子顺其自然成长,错把孩子的任性当个性,甚至助长了孩子的任。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儿时形成的性情会影响终生。因此家长在平时教育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戒掉溺爱,做到理智爱护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办法一定能使你的孩子感到痛苦?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在大人的骄纵下,他们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渐渐地养成“以我为中心”的行为,进而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因此,家长在平时教育中,不可过度盲目满足小孩的一切要求。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给予满足。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又要让孩子关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并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
二、同伴玩耍培养分享意识
任性是自我中心的产物,集体活动是破除自我中心的最好途径,让孩子到伙伴中去,到集体中去。家长要经常找机会带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可以经常去同学家或有孩子的朋友家串门,也可以请他们来家里玩,为孩子创设一个与伙伴交往的氛围,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交往能力,获得友谊。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怎样和同伴一起玩。例如,家里买了新的玩具,可提醒孩子请亲友家的孩子来一起玩。别的小朋友上门来玩耍,更要讲表示欢迎的话,消除别人的恐惧心理,还要叫自己的孩子拿出好吃的东西招待他,拿出好玩的东西给他玩。在日常的游戏、学习、生活中,通过有意或无意的引导,慢慢形成孩子的分享意识。
三、换位思考读懂孩子内心
孩子任性不听话,不接受大人讲的道理,往往因为大人不懂“小人”心。孩子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家长大多是以成人的思维考虑结果,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和兴趣。这就容易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因此,家长对孩子的不良情绪也应该分情况而定。只有从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生活,孩子的心才能和我们相通。我们一旦读懂了孩子的心,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就会多一些顺利,少一些失误。
四、任处理方法得当
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大部分家长,只要一看到宝宝哭闹,就会无条件满足宝宝,甚至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这就强化了“只要我哭闹就会得到满足”的意识。这样一来,孩子就抓住了家长的心理,当想要得到满足就会任性哭闹。
要改变宝宝的任,家长就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只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坚决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引导孩子关心他人,教育孩子以共享为乐,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家长要巧妙机智地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及行为,读懂孩子的心,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春亚.浅谈幼儿任矫正策略[J].云南教育:视界,2007.
你的宝宝定期体检了吗?也许好多妈妈都忽略了这个很重要的环节,只是在宝宝身体不适的时候才带他们去医院看病,其实,宝宝和大人一样,都需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才能及早发现他们身体的各种变化。
不能忽视的定期体检
孩子从一出生到青春前期,始终都处在一个较为迅速的生长发育过程之中,特别是婴儿期的孩子,在生理、心理、体格,智力等诸方面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有些变化甚至是细微的,以至于家长并不能意识到;也就是说,即便孩子已经出现了某些方面的问题,家长也很难发现;只有通过保健医生细致的检查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判断小儿生长发育是否属正常。
定期体检可早期发现孩子体格发育偏离、智力发育落后、精神发育障碍、听力障碍、视力偏离;锌缺乏症、铅损伤,先心病,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多种疾病。及时发现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阶段不同检点也各有不同
专家建议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要分别进行不同方面的身体检查和心理测试评估,全面的考察宝宝的身心发育状况。
专家指导
鲍秀兰
来自佳亿家儿童健康管理体验中心、协和医院的指导专家主任医师,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常务理事和儿童发展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0~1岁儿童
一般检查(身长,体重、营养状况评价、身体检查)、血液检查(微量元素。血常规、骨碱性磷酸酶)、心理测试(气质测试)、智力测试(DST)。
专家解密:身长、体重,营养状况评价、身体检查以及一些心智上的检查,是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必备的,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还特别容易出现一些佝偻病之类的疾病,所以血常规、微量元素(钙铁锌镁铜)、骨碱性磷酸酶这几项应该做一些,以求早发现问题早处理。
1~3岁儿童
在一般检查、心理测试、智力测试,血液检查的基础上,增加了血铅、膳食营养计算,眼保健检查和耳鼻喉保健检查。
专家解密:这个时期的孩子,除了容易出现微量元素的问题外,由于孩子的活动范围变大、活动增多,血铅对于孩子的影响出现,所以增加了血铅这一项检查,以预防孩子血铅过高造成铅损伤。同时,此时孩子已经可以和父母交流,又是一个对外界接触和学习的时期,一些眼部和耳鼻喉的基本检查可以预防一些问题造成的沟通,交流,学习障碍,而且此时发现进行治疗,也可以防止这些病情对于眼耳鼻喉的功能造成更大的损害。
3~6岁儿童
在1~3岁孩子的检查基础上,增加了口腔保健检查。
专家解说:此时孩子容易有龋齿出现,许多家长都以为将来要换牙,所以关系不大,但其实这可能造成孩子将来牙列不齐影响美观,还可能引起其他一系列疾病,例如肠胃病、营养不良,引起龋齿的细菌通过血液还可能侵犯其他器官,引起严重疾病,所以从此时开始,定期检查口腔健康很重要。
6~14儿童
在之前的检查基础上,增加散瞳验光,女生还应增加乳房发育检查,对性早熟、肥胖儿、矮小、学习困难等现象还可做针对性检查。
专家解密:此时的孩子进一步成长,许多性早熟、肥胖、矮小的患儿开始出现;同时,随着学业负担加重,近视和学习困难成为困扰儿童的两大疾病,需要警惕。
宝宝体检频率
1岁以内的宝宝一般一年体检四次,分别是3个月一次,5个月一次,8个月一次,12个月一次,有的体检机构采取的是高密度生长发育监测,一年检查9次,能更好的监测宝宝的生长发育速率1~3岁是1年体检两次,整岁的时候跟半岁的时候。一岁的孩子应该会站了,一岁半的孩子应该会走,如果一岁半的孩子不会走,有问题,两岁的孩子一般会跳了,三岁孩子会单脚站。如果两岁的孩子还不会说话的话,也不用特别担心,起码会叫爸爸妈妈,能听懂话也问题不大,一般两岁半就会说话了,三岁还不会说话就有问题了。3岁以后的孩子,可以每年检查一次身体,但是遇到身体不适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体检行动step by step
正规的儿童体检机构会为宝宝设计全套的体检环节和一些相应的如家长休息区,儿童游戏室、餐厅等设施,方便家长和宝宝休息等待检查结果。
Step1 准备工作
如需进行血液检查,宝宝需要空腹,如果体检中心提供早餐服务,家长就可以省去为孩子准备早餐这个环节。另外,许多体检中心都有自己的体检服,所以为了方便宝宝换衣服,体检时最好穿着方便脱穿的衣服。
Step2 体检准备
宝宝来到体检中心后,家长应带孩子在甄别处听取医生的检查建议,体检中心的医生会通过询问宝宝各方面的状况,在准确的了解了宝宝的情况后,下一步就要开始进行身体检查。
Step3 检查进行时
拿到一张体检项目单后,如果有需要抽血的项目,可以提前检查,抽血后,宝宝就可以到餐区去吃早餐了,这样宝宝就不会因为肚子饿不听话了。待吃饱后,可以进行后面的检查项目。 Step4 等待检查结果
让宝宝安静的等待可以第一时间得到的检查结果,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贴心的体检中心会为宝宝准备游戏室,家长可以让孩子在游戏区休息等待,这样也算是给宝宝的一种安慰。如果有不能检查当天取得的报告,可以和医生约好取报告的日期,之后再来取走检查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拿到检查结果后,最好让医生详细的讲解一下,专业数字只有医生最为明了。
Step5 检查结果及时处理
如果发现孩子的某些指标出现了问题,要及时就医,正规体检中心的检测结果都是正规医院所承认的,如果体检中心不能解决孩子发生的身体疾病,可以携带体检结果,到正规医院就医。
Tips
妈妈推荐体检中心
Top 3:
No.1 北京佳亿家儿童健康管理体验中心
佳亿家儿童健康管理体验中心的各项服务都很人性化,而且地方比较大,设计得比较适合宝宝们的需要,宝宝体检的地方私密I生也比较好,专门设有儿童活动区,玩具也比较丰富。服务范围是0~14岁的儿童,可检查140余项指标,方式是会员制。这里围绕儿童健康,实施健康教育――健康甄别――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促进五大环节。我家宝宝与体验中心第一次亲密接触时,就爱上了它们的游戏区。
推荐妈妈,摇篮网友之之妈
No.2 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体检中心
体检中心环境一流,其完美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理念。这里虽然不是只针对孩子的独立体检中心,但是还是很值得信赖的体检机构。
推荐妈妈豆豆妈
No.3 广州仁爱医院
模仿宝宝错误发音
涛涛活泼可爱,由于正处在语言学习阶段,有许多音都发不准。比如,他总把隔壁的“苏叔叔”叫“苏苏苏”,涛涛爸觉得儿子这样叫也挺有意思,干脆把“苏苏苏”当成了邻家老弟的外号,经常跟着儿子一起“苏苏苏”长,“苏苏苏”短。
专家挑错
幼儿舌头长短、薄厚、灵活性及舌系带等的发育不全,会影响他们的正确发音,尤其是卷舌音和唇齿音,最初宝宝是很难发清楚的。如果大人重复宝宝的错误叫法,就等于默认了宝宝的错误发音。他会认为自己的发音是正确的。等宝宝长大了能够准确发好这些音时,也不会改正,因为他已经进行错误定位。
正确做法
家长不要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应当用正确的语言与宝宝说话,如果宝宝有一些音发不准,家长应该一遍遍地给予纠正,即便以宝宝的发育程度,还无法准确发音,也要让他意识到,目前他的发音是错误的。
用图画代替实物
为了让琪琪尽快认字识物,琪琪妈早买好了几幅挂图――水果类、动物类、拼音表,还真是丰富呢!她把这些图画挂在墙上,没事儿就抱着琪琪认,想着这样对女儿的语言学习一定大有裨益。
专家挑错
宝宝学习语言的过程,即是一个信息输入输出的过程。宝宝的大脑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比如听到狗叫、看见小鸟,听到风声,会在大人的指引下进行认知结构的加工,进而消化吸收,并储存起来。当他们再遇见熟悉的情景时,就会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家长提供给宝宝的输入信息是丰富的,那么宝宝输出的内容也一定会车富。
如果家长提供给宝宝的输入信息是单一的、机械性的。对宝宝的认知是非常不利的。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天天让宝宝练习词句、练习拼音。宝宝的语言认知能力自然会提升,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宝宝没有亲自体验、亲自感受,没有通过实际的操作。是很难理解并掌握词汇的。
正确做法
家长应该多给宝宝提供参与性的学习机会,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比如教宝宝认识苹果,可以拿一个苹果给他,让他去摸、去闻、去啃。这种多感观的刺激,能让宝宝了解苹果多方面的属性,比如颜色是红红的,摸上去是硬硬的,吃一口是酸酸甜甜的,宝宝虽然无法表达他所感受到的苹果的属性,但是他感觉到了苹果这些属性,会把所有的感觉跟苹果这个词建立联系。如果只给宝宝一个图片。那这个图片本身是平面的,宝宝感受不到它硬的属性和酸酸甜甜的属性,图片给宝宝的刺激就是视觉大于感观,而这些方法对宝宝的刺激肯定没有实物那样丰富具体。
用词太抽象
三岁的冰冰把玩具扔了一地,妈妈教导他:“要把玩具收拾好,不能乱扔!”可是第二天,冰冰照样把玩具扔得满屋子都是。妈妈责问冰冰:“为什么还乱扔玩具,我昨天不是说让你把玩具收拾好吗?”冰冰用不解的眼神看着妈妈:“妈妈,收拾是什么意思?”
专家挑错
与宝宝交流时。家长是不是能用宝宝理解的语言,是幼儿语言学习中很重要的问题。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形象的。他们认识一种事物,往往需要跟实物建立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当他们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是触摸到了什么时才能理解这种事物。家长用大人化、抽象、概括性强的词语跟宝宝交流,像“收拾”、“爱护”、“照顾”之类,他们往往无法理解。既然宝宝无法理解。肯定也达不到父母期望的教育效果。
正确做法
跟宝宝说话时,尽量使用形象化、具体的说法。比如教导宝宝把玩具收好,可以告诉宝宝:玩具也有自己的家,那就是玩具箱,如果宝宝不玩后,不把玩具送回家,它们会很伤心的。
此外,家长还需要根据宝宝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跟宝宝谈话的内容和方式。比如跟三岁的宝宝谈话,应该以短句为主,主、谓、宾语要尽量明确:“这是一只小狗”,宝宝会很快理解;到四岁的时候,宝宝的逻辑能力越来越强,可以加一些定语和形容词:“这是一只跑着的白色的小狗”;到五岁的时候,跟宝宝谈话的内容就可以更丰富一些:“在花园里,有一只小狗在跑,它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白色的小狗,身上还带了一只铃铛。”
过分满足宝宝诉求
是刘家的独苗,从出生开始就三四个人照看着,妈妈更是为了他辞掉工作,当上了家庭主妇。妈自认为照顾宝宝无微不至,只要指一指玩具,不等他开口,玩具就已经拿到他面前了。可却不怎么争气,同院的宝宝都会说许多话了,却只会叫“妈妈”、“爸爸”。
专家挑错
宝宝学习语言需要实际的发音练习。语言是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当宝宝有需求时就代表了他有了一种思想,此时正是他进行语言表达的良好契机,如果这种表达说出来,宝宝已习得的语言。就可以得到巩固和练习。但如果家长在宝宝表达之前就满足了他的需求,会减少一次练习和巩固语言的良好机会。长此以往。势必会降低宝宝表达思想的动机和愿望,让他觉得不需要表达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利于宝宝的语言学习。
正确做法
作为家长应该尽可能地创设内外部条件,让孩子自由地表达,充分地表达,而不是过度关心,剥夺他们的表达愿望和动机。提醒家长,在发现宝宝有某种诉求时,不要急于满足他,要鼓励他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锻炼宝宝的语言加工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宝宝的其他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过度使用“儿语”
自从朵朵会叫“爸爸”、“妈妈”开始,朵朵妈就好像变成了跟女儿一般大的孩子,她觉得女儿说叠音词好可爱,所以常会不自觉地跟女儿说:“这是狗狗”,“我们来吃饭饭”,“把小凳凳拿过来”……
专家挑错
语言表达需要经过音一字一词的发展过程,宝宝从盲目发音发展到说字的能力,往往是从叠音词开始的。宝宝6、7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学会发音了,他们最初学会说的往往是“爸爸”、“妈妈”。但这却不意味着,宝宝对叠音更感兴趣。或者叠音更便于宝宝掌握。相反过分儿语化的语言交流。会妨碍宝宝对完整、规范词汇的认知。不利于其语言发育。
关键词:生活;数学;启蒙
一、广泛数数
婴儿会走、会玩、会认物、会讲话以后,要经常带他数东西。抽象的事物都是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得来的,多接触具体事物的数和量,孩子自然会慢慢领悟抽象的数。如,她捧着一只奶瓶、妈妈用两只筷子、摸摸自己有几只眼睛、几只耳朵,几条腿……这样到了三岁左右,家中有几盏灯、几张床、几扇门、几个锅、几把椅子,每个窗户有几块玻璃,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三个人有几只耳朵,妈妈买来几个苹果,每人分一个还剩几个……他都能数得清楚,而且还了解了世界是由数组成的观念。数具体的东西必须让口、眼与手协调一致,最后说出总数是多少,刚开始时鼓励孩子跟大人一起鹦鹉学舌地数。
二、经常比较
在广泛数数的同时,要经常比较(有明显差别的)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宽窄,以及家里有哪些形状的东西。经常跟孩子画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等几何图形相互比赛,看谁认得多。三岁以后,还可以将废旧的钟表给孩子玩,让他数数表盘上有几个格,玩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慢慢学会认识钟表、理解时间了。
三、在认数字的同时学数数
如,孩子认识数字“8”时,告诉他它可以表示8根棒棒糖、8本书、8支彩笔等。(在任何场合都要正确使用量词)提醒孩子看清数字“8”后,在到挂历下的日期栏内寻找数字“8”。(此方法的目的是运用视觉作用再认数字“8”。)还可以与孩子在钟表上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通过孩子动手拨钟点,强化了数字和字形的认识。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孩子会乐此不疲。
A 6个月的宝宝是发展感知觉的关键期,一些能促进宝宝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动手、动腿和动身能力的玩具对宝宝都具有益智作用,而这样的玩具并不一定要买现成的,许多生活用品都具有这些功能,主要看家长会不会加以利用。例如让宝宝躺在床上,家长把带响声的玩具或者家长自己模拟出响声的玩具放在宝宝身体的一侧,吸引宝宝翻身。还可以在家里吊一个风铃,放在宝宝小床的上方,让宝宝平躺在床上观察,或者抱起宝宝吸引他用手去抓风铃等。
Q 女儿一岁多点,很喜欢玩手机,经常抱着我们的手机翻来覆去地玩,尤其喜欢听手机里的MP3儿歌。从她手里拿走手机,她就哇哇大叫。能给宝宝玩手机吗,会不会有辐射?
A 手机的互动性和多媒体效果都很好,孩子都爱玩,一般孩子不接听手机,所以辐射作用不强。但是孩子玩手机可能会损坏手机,也会影响家长接听电话,有的孩子会迫不及待地抢家长正在与人通电话的手机,弄得通话双方都很尴尬。所以建议家长平时不要把手机放在孩子随手可拿的地方,不要把手机当玩具给孩子玩,可以买玩具手机或者简单环保的电子玩具供孩子玩耍。
Q 宝宝两岁半,不喜欢看故事书,给她买了好几本经典绘本,都被她当玩具到处扔、到处撕。给她讲故事也不爱听,没讲几句就跑开了。宝宝是不是没有什么语文天赋啊?
A 两岁半的宝宝还不能完全做到自己坐着安静看书,需要父母的陪伴和讲解,所以家长不要买完书就交给孩子不管了,亲子分享阅读是培养宝宝良好阅读习惯不可缺少的途径。如果家长“给她讲故事也不爱听,没讲几句就跑开了”,有可能是选择的图书不适合孩子,也可能是家长讲得不生动。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一定要声情并茂,带领宝宝模仿故事主人翁的言行,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孩子就会感觉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