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报告

第1篇: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能力;就业导向;课程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的品牌专业,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多年来,结合用人单位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以及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实际,我们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人才测评体系、教育实习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和积极探索,并初见成效。

一、提出了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提出综合能力培养要求,既是实现我校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目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就业、创业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我校对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几项极具针对性与操作性的要求,具体体现在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学前教育师范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关键能力,包括幼儿园环境创设、教育教学监控和应变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家长工作等多项内容;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是指弹(琴)、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编(儿歌、简单的舞曲)、制(作手工)等方面的实施操作能力。学前教育师范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是指学前教育师范生适应社会、促进职场发展的能力,其培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操作性。

二、规范了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我校开办师范专业教育已经30余年,为社会输送大量师范教育专业人才的同时积累了较丰富的职业能力培养经验。我校于2005年成为湖南省15所幼儿教师培养基地之一,2008年学校挂牌“永州市大专层次小学、幼儿教师培养基地”。旨在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有关幼儿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专业理论知识的人才。掌握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的有关教学方法、编写教案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进行教学工作所必需的音乐、美术、舞蹈、键盘、口语等幼儿老师五项基本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的能力。具备一定的音乐、舞蹈、键盘、口语、美术五项幼儿教师基本技能,掌握保教技能、演示技能、操作技能、音乐技能、绘画技能、制作技能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幼儿园教育、保育工作人员。

三、明确了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

根据幼儿教师职业能力新要求和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明确了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提出了幼儿教师“四段”渐进式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即学习成型段、技能过级段、异地教育段、顶岗实习段,以寻求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了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强调“三基”教学,即基本理论教学、基本技能教学、基本素质教学,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和培养农村幼儿教师从事“五大领域”(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的教学与设计能力。

四、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测评体系

我校学前教育师范生大部分基础差,学习能力欠佳,学习习惯不好,因而形成一套有效的学前教育师范生评价机制,使得学前教育师范生适应新形势下学前教育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注重评价的作用,特别是重视自我评价的作用,建立了公平的、规范的评价操作体系,让学生对评价产生更多的信任,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同时探索出多种途径用于学前教育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如:自我反思、家长评价、实习教学成果评价、绩效考评法、档案成长评价法等,这些评价方法激励学前教育师范生全面发展,为教学工作起到鉴定、诊断、改进、导向的作用,为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

五、建立了以职场训练为主体的教育实习体系

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师范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操作技能,而职场训练的主要目的则不仅在于帮助师范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技能,而且在于帮助师范生全面把握职场中的教师职业。因此,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必须在开放的职场中得到实际训练。

1.完善学前教育师范生实习实训制度基地

积极开展与幼儿园的合作交流。近年来我校已与十多所幼儿园建成合作关系稳定的学前教育师范生实习基地,一方面,合作幼儿园可以为我校培养幼儿教师提供教育实践经验的指导,促进我校进行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改进本专业的教学和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专业的发展。

2.推行观察性实习实训

如开设学前健康教育、心理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教育期间,每周安排一定时间的见习活动,让学生了解幼儿园,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深化认识能力的提高;职场训练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学前教育师范生做好入职准备。为此,我校定期安排了假期社会调查、教育咨询、办临时寄托班等活动;邀请幼儿园资深教师来我校讲学并提供实习指导。这样一来,可以促进我校幼儿教育专业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实习幼儿园具备的经验优势,促进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教育的认识,逐步促进学生教育信念的形成。

3.安排学前教育师范生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进行角色扮演

为了将职业能力培训活动贯穿整个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我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了学生分批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进行角色扮演,以加强学生的师范技能训练。实际上,组织学生深入幼儿教学课堂进行教育观摩和见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幼儿教学现状,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学前教育师范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是一种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实习成败和职业能力的达成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工作。

我校近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多年的实践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初步形成了“四段”渐进培养模式。我们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职业能力,要实实在在地创建条件,让学生在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要重视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能力、有热情、有方法,并热爱幼儿教育且能深入幼儿园并与幼儿园保持联系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李 玉.由“幼师生职业能力培养”讨论课引发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2).

第2篇: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关键词: 新时期 高师院校 师范性

高师院校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凸显师范性,即教育观念要强化师范性,课程设置要突出师范性,培养模式要凸显师范性,活动开展要拓展师范性,校地合作要践行师范性,具体如下。

一、变革教育观念,强化师范性

北京师范大学前校长钟秉林先生说:“教育观念变革是我国高师院校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先导。”对此,笔者深有同感。笔者认为,高师院校要变革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方面。高师院校要始终以教师教育为办学目标,始终把强化“师范性”这一特色放在首位,主动服务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唯有如此,高师院校才能在服务和贡献中求得自身发展。因为高师院校从其成立始,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师资,“师范性”仍是新时期高师院校的重要特征,是其办学的特色和优势,长期以来积累的办学经验、办学资源及师资队伍都是体现在教师教育上。高师院校如要提升生存力和竞争力,就必须发挥自己的这一优势,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教师为其办学目标,而不应在综合化的过程中弱化“师范性”,始终凸显高师院校在办学上的“师范性”特色。二是教师方面。高师院校教师应树立以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相信人人都能成才,并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以及从事基础教育所必需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为“品德优、素质高、基础实、能力强”的合格教师。(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要始终以“提高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紧紧抓住关键环节――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在加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创新,使获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调整课程设置,突出师范性

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如何设置,关系到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应突出“师范性”教师教育课程,因为教育类课程是高师院校特色之所在,也是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高师院校应结合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要求,按照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四大模块,重新构建高师课程体系。一是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整合学科专业课程,压缩其学时,用以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总学时数。二是夯实通识教育课程。为了培养精于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我们必须夯实通识教育课程,增开素质类课程,构建以德育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和素质类课程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新模式,如增设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工具类课程;增设人文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素质类课程。三是增加教育专业课程。在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大是普遍现象,如德国教育专业课程占总学时数的25%,英国占25%,法国占20%,设置大比重的教育专业课程是使师范生走向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可增加诸如教育社会学、教育实践论、教学名师教学设计品读课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艺术等课程。四是强化教育实践课程。重视教育实践是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我们要科学有序地安排好各项教育实践课程,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和综合性,可采取教育见习、顶岗实习、教育调查、教学观摩、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单项到多项,从分散到集中,从校内到校外,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改革培养模式,凸显师范性

为切实加强教师教育工作,进一步强化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改革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凸显高师院校“师范性”之特色。下面笔者以我院为例,来谈谈如何改革培养模式,凸显师范性。

我院是一所专科院校,对师范类专业学生非常好地实施了“2+0.5+0.5”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2”年:优化基础课程,淡化专业课程,增设教师教育类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我院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合作教学、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课堂上的实践机会,真正促进学生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发展。

2.第一个“0.5”:实行“一、二、三”培养模式。一是培训。安排3个月的教育实践类课程,同时围绕着备课、上课、说课“三课”技能在校内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完成教育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具体课程安排如下:小学学科教材导读每周4节、小学学科课件制作每周4节、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每周2节、教师招考每周2节、教学技能训练(把学生每分成小班,进行微格教学)每周6节,合计18节。通过教学技能培训,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一写(编写教案)、二说(说课)、三讲(讲课)、四考(教师招考)”。另一方面促进教师参与小学教学研究与校本教材开发,加强内涵建设。二是考核。对学生进行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模拟上课四项教学技能考核,考核合格者才能参加后面的集中教育实习。三是实习。考核结束后,进行一个月的集中教育实习,完成“三个一”:(1)上好一堂汇报课;(2)组织一堂主题班会课;(3)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3.第二个“0.5”: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突出了岗位的“全程性”,体现了技能的“锻炼性”,实现了服务的“双向性”。它很好地提高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了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同时,我院教务处设有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并通过这一系统,对顶岗实习进行全程管理与指导,有效地促进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四、开展各项活动,拓展师范性

要强化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教育实习等的综合训练,特别是需要“课外”大量时间的训练与丰富的活动的参与和锻炼。因而,高师院校应围绕“师范性”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一是常规训练活动,如“每日一练”活动(指三字一话)、晨读时间的“主题会话”活动等。这样的活动训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训练内容;(2)规定训练时间;(3)提供训练场地;(4)落实指导教师;(5)规范考核标准;(6)及时兑现奖惩。二是技能竞赛活动。为了强化学生训练,高师院校可开展学生技能展示与竞赛活动,如“演讲比赛”、“校园辩论赛”、“教学设计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情景剧大赛”、“说课大赛”、“模拟教学大赛”等。通过技能展示和比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发展。三是师范特色的主题活动。高师院校可以有计划、分阶段地安排一些主题活动,既让学生走出去――定期下中小学,进行观摩和学习,感受中小学课堂的真实氛围,了解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又要请进来――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来校讲学,使学生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及时学习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促进其职业技能的提高。四是校外开展的活动。高师院校可以社会课堂为阵地,突出学生“做中学”,形成校地联动的社会育人平台。我们可启动“大学生义务支教行动计划”,鼓励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相关社区和村镇做志愿者,开展针对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城镇低保、双职工下岗家庭义务家教服务活动。这种家教服务活动可以说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以课内为基础向课外延伸,以校内为基础向校外延伸的大教育观的具体体现,有效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加强校地合作,践行师范性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教师教育主体力量的高师院校,应当进一步增强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建设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注重教育科学创新,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高师院校应加强同地方合作,建立“校―地”、“校―校”合作共同体,形成“大学―地方―中小学”的合作机制,让合作学校作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参与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培养,主要是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优秀课堂教学资源、典型教学案例资源、先进教学理念、科学教学管理和中小学优秀教师资源,承担名师示范、教学观摩、教育见习,以及实践教学、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等,使得高师院校的学生从入校起就经常到中、小学去教育实践,培养职业意识,锤炼职业技能,从而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高素质教师后备人才。而高师院校则可参与到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研究中,为地方及其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指导其教育教学工作。如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支教实习,为合作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脱产研修的机会,高师院校则可每年组织他们来本院接受为期3个月的脱产学习,从而整体实现地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也可组织并形成由高师院校学科教育专家和合作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的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团队与网络研修工作室,带动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参加网络工作室研修,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好务,以践行高师院校“师范性”之特色。另外,校地合作既有利于保证教育教学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升当地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水平,增强当地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效果,又有利于高师院校教师及时了解和把握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动态发展,全面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更好地培养高师院校学生,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关键词:专业学校发展;大学和中小学合作;教师教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20-03

一、前言

由于长期以来,美国教师教育存在教师专业水平低下,无法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质量下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批评和不满。1983年,美国发表了《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进而掀起了一场以“重建学习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改革热潮。美国教育界认识到教师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不变革,任何改革都将毫无意义。1986年,霍姆斯小组发表了题为《明日的教师》的报告,提出了改革教师质量的目标和理念。报告指出,教师应具备自我反思教学行为和经验的能力和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报告还建议中小学与大学、特别是大学中的教育学院密切合作,并以中小学为基地建立专业发展学校(PDS)。“专业发展学校”观点一经推出,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如雨后春笋建立和发展起来,成为教师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该模式是由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以教师职前教育、在职培训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学校形式,其目标是为职前教师提供师范教育,为在职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教育,并为中小学和大学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1]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突破了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樊篱、职前教育与职后发展相脱节的教育体系,为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对话的平台。

二、专业发展学校的教育功能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并非单纯地作为大学研究基地的实验学校,也不同于我国师范院校所设立的附属学校,它是在作为合作伙伴的中小学里进行一定功能改革建立起来的“临床学校”。专业发展学校“建构了大学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四位一体’的新型专业生活和工作方式,是一种具有教师发展功能、大学和中小学文化相融合的新型学校”。[2]事实证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2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学校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和角色,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团队合作者、项目带头人、终身学习者。研究表明,不论是大学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经过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锻炼往往具备了现代教育教学的课程观、教育观、学生观、整体观和发展观,他们更乐于接受前沿的理念和观点,敢于挑战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积极主动与同伴交流合作,具有专业的敏感和专业判断,更具有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目标和教学能力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能力,并能从人文、哲学、社会和个人价值等更为广阔的视野去探究教育问题,在教研学同期互动中逐渐成长为“研究型”和“发展型”教师。

2.提高了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传统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以大学为本,重理论,轻实践,认为师范生只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将专家或优秀教师的特质和经验等传递给师范生,他们自己就能学以致用。长期以来,这种认识的误区使师范院校的教学见习和实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习时间短,安排不合理,形式不规范。实习教师工作主要是听几节课,象征性地上几节课,协助任课教师批改作业。教学实习如同虚设,许多学生感觉到短短几周的实习时间,很难学有所获。而专业发展学校中,实习时间为一年,一年中,实习教师全方位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大量时间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积累实践经验,通过不断反思和实践提高教学技能,增长实践智慧。多项调查表明,经过专业发展学校实习的教师上手快、后劲足,更具有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较能快速地成长为骨干教师或走上领导岗位。

3.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深层合作。专业发展学校中,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携手进行项目合作研究,例如,根据学校发展确定基于学校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并在实践中研究、反思和检验自己的教育研究结论,推广研究成果,以课题研究推动课程改革。而中小学教师在与大学专家学者交流合作中获得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在指导实习生时,自身的教育信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不断受到挑战,促使他们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主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能。专业发展学校在大学和中小学之间架起了理解对话的桥梁,有效促进了彼此深入持久的伙伴合作关系。

三、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英美国家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已经走向专业化和制度化,其成功的经验和运作模式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具有重大启示和借鉴价值。最近几年,我国一些师范院校尝试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积极探索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建立了大学与中小学教育合作伙伴关系,采取构建合作共同体、形成合作机制、开展项目研究等举措;[3]上海师范大学开展“伙伴合作、共同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了区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然而专业发展学校在我国尚处于尝试阶段,其本土化理论研究和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依赖中小学提供教育实习场所,与中小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资源消费关系,而非一种合作伙伴关系。[4]因此,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仍面临着文化冲突、地位不平等、目标不一致、缺乏政策和制度保障等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

1.文化冲突。由于长期以来大学固守自己的象牙塔,和中小学处于分离状态,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学校文化。大学文化注重学术研究、人文科学、思辨和创新思维,注重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传授和应用,通过一定的职业训练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而中小学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重升学、轻素质”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教师教育视野狭窄,缺乏合作研究的意识,不善于在实践中提炼新的教育理论。教师文化重视理论的实用性与可行性,更多关心的是“如何操作”等技术性问题,教师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停留在实践经验层面上的操作。在教师培训中,大学专家和教授“阳春白雪”的理论高深难懂,针对性不强,这种培训模式使中小学教师犹如隔靴搔痒,从而对理论产生抵触甚至不屑的消极心理。双方常常面临合作与沟通的困难,难以达成默契的合作关系。

2.合作地位不平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本质就是要在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搭建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合作双方是一种互惠互利、共生共存的伙伴关系。然而,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大学和中小学的关系是属于上下级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或是强制性平行关系,中小学被动接受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见习和实习活动,而作为专业发展学校倡导者的大学教师居高临下,他们习惯以专家自居,不少负责教师教育的管理者和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教师服务意识淡薄,不愿放下身段,到中小学寻求合作发展的契机。传统意识下,中小学教师感觉低人一等,对大学教师敬而远之,缺乏主动交流与沟通的动机。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挫伤了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3.合作目标和利益冲突。“伙伴合作”是指不同层次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达成各自的利益,解决共同问题的协作方式。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目标发生冲突,主要因为中小学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在考试竞争中提高名次,学生考试成绩与教师的诸多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然则,大学关注的是教育问题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验证和推广。目标和利益上的冲突往往使合作双方忽视彼此的利益,妨碍了双方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专业发展学校也只是徒有虚名而已。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探讨了大学与中小学双方协作发展的途径,构建文化融合、多元高效、建章立制双向发展的合作机制,化解专业发展学校实践中的矛盾,解决瓶颈问题,促进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深度持久性的合作,保证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实施的成效。

1.文化融合。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康宁认为,要想使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得以切实地、可持续地推进,双方在合作中的“文化融合乃为必由之路”。大学是学术文化,是生产知识的场所,注重理论性和人文性,大学教师始终追问“是什么”、“为什么”;中小学是实践文化,是知识消费的场所,教师只关心“做什么”、“怎么做”。U-S合作解决了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弥补了各自先天的缺陷。大学与中小学双方经过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融合中创生新的文化价值,带动两个教师群体合作发展,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开放性的健康发展。

2.多元高效的合作方式。大学和中小学传统的合作项目,包括见习、实习、课题研究等,无论在形式或是内容上都已无法适应专业发展学校的需要。本文就此提出“以中小学为研究和实践基地,开发教育资源,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空间”的发展思路。大学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积极主动研究本土化基础教育理论,坚持实践取向,深入到中小学以及区域教育之中,寻求合作伙伴,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成立合作小组,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或多方的职责和义务;强化行政干预,寻求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构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中小学三方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三方共同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5]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功能。笔者认为,应该以“校本教研”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教育合作。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反思、同伴互助、智慧共享,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校本教研要结合中小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开展由双方教师共同参与的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例如,教学行动研究、教师论坛、课堂观摩、课后反思、课例研究、同课异构、校本培训、课改项目开发等,通过校本教研,大学学术文化和中小学实践文化得以真正融合和创新,促使理论研究者和实践教学者在双向或多向互动中改变了各自的教育信念、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3.建立组织机构和健全管理制度。调查发现,我国专业发展学校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往往处于无序、松散或停滞的状态,归根到底是因为行政干预力度不够、规章制度不健全。而背后的诱因是专业发展学校尚未引起政府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其作为正式组织机构、获得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的诉求仍悬而未果。参与专业发展学校的教师大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弱势群体,缺少行政领导参与,教师研究者所获得的教改项目资金杯水车薪,难以调动足够的人力财力资源;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大,要保证合作的精力和时间勉为其难。加上没有政策性的独立经费来源,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成效很难保障。因此,国家和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宏观管理,为专业发展学校建章立制,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组织机构,使它取得合法的地位和权利。成立由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及其地方教育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发展学校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负责大学和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教学见习和实习安排、组织实习指导工作、定期对各项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等。健全管理制度,形成良好健康的合作机制,推动专业发展学校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代蕊华.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黄远振,陈维振.中国外语教育理解与对话—生态哲学视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钟瑞添,耿娟娟,罗兴凯.大学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建设:理念与行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5).

[4]林浩亮.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2,(3).

第4篇: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1 突出专业技能培训,真正做到精技强能

根据近年来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调查。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前5个指标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知识与技术”。同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技艺不精,能力不强,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以及对就业岗位要求缺乏足够的了解。由此可见,突出专业技能培训,真正做到精技强能,对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十分重要。尤其对高等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因此,高等师范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平台,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了解本专业对口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其他各方面的素质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对高等师范学院的非师范专业学生来说,应特别注重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聘请对口企业专家参与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小组,指导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校企共同研究开发特色教材;二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注重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现有教师要采取措施、提供条件,让他们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熟悉情况、学习锻炼,尽快达到“双师型素质”的要求;三是聘请一定比例的行业专家和技师担任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四是要大力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这是促使学生精技强能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五是要精心设计、精心指导,切实抓好学生的顶岗实习。抓好顶岗实习。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效果非常明显。

2 深化实践教育活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能力上的竞争,也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据研究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前5个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而在大学生最为欠缺的指标排序中,敬业精神排第一位,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排第二位,此外还有沟通协调能力。由此可见,要想切实提高大学生特别是高等师范学院非师范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想办法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关键所在。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努力采取各种措施,特别是要深化各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努力增强三种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大力提高三种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最为重要。

(1)要有计划的把社会上反映突出的、学生中最为欠缺的能力素质培养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及每一个教学环节,学校各部门要通力合作、紧密配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如邀请先进人物、劳动模范等举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受到先进思想和优秀品质的教育;开展专业技能比赛,以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兴趣;开展征文比赛,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展演讲比赛,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义务劳动和勤工俭学,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组织学生与兄弟院校、实习单位开展联谊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3)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际锻炼。如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工厂、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然后写出调查报告;组织学生到所学专业相关公司、企业,以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工作作风和纪律的要求等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增加对社会的了解,还可以得到各方面的锻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力促转变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就业技巧等,都是直接影响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而这些方面是非常需要正确引导和精心指导的。特别是就业观念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尤为重要。因此,必须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力促转变就业观念,做好学生就业方面的服务。转贴于

(1)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训练从狭义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大学阶段就是职业的准备期,主要目的是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做好准备。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这项工作,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做起,重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明确自己为今后求职就业甚至未来的职业生涯所需要进行的学习和必须做的准备。

(2)提高就业指导质量,强化就业心理疏导根据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业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就业心理指导,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一是要指导学生主动出击,积极寻求就业机会,不能被动的“等、靠、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克服这些消极被动的想法,一定要积极主动,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外联系、拓展就业途径,寻找就业机会。二是要破除传统的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要教育学生理性的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成才观,鼓励他们到西部、到小城镇、到中小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三是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避免盲目追求。

第5篇: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关键词: 教师成长档案袋 建构主义 反思型教师 真实性评价

“档案袋”又称卷宗,从语义上分析有“代表作选集”的意思。最初使用这种形式的是画家、摄影家等人,他们把自己的代表性作品汇集起来,收入最佳作品和准备参展或参赛的作品来向委托人展示。[1]根据美国著名学者坎贝尔(Campbell)的《如何开发专业档案袋:教师手册》中的理解,教师成长档案袋评价主要是指:“不只是课程项目和作业的文件夹,也非是教学记事剪贴簿。它是一个有组织的、目标驱动的、个体在复杂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作品编集,不但是一个作品编集,更是一个正在成长着的专业人员所拥有的大量知识、技能和性向的有形证据。并且,档案袋作品记录是自我选择的、反思性的……体现着个性特征和自主性。”[2]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理解为一套反映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实施的专业发展档案袋,是教师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性向,以及作为一个“学习者为中心”的探究性专业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的作品代表集。深刻理解其建构主义教育观、反思型教师和真实性评价观的思想基础,使我们对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评价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一、建构主义教师专业发展观与档案袋评价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取代行为主义,开始成为一项世界主流教育思想。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观对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基本的哲学信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三大派别: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建构主义思想,以俄国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思想;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思想。这三者从整体看,其核心思想是:知识是学习者基于个体经验的产物,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境中形成的;学习者不是单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活动探究者、意义和知识的建构者。学习者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学习风格和能力、动机、情感等,是千差万别的;知识是建构的,学习是建构知识、意义与理解的建构式过程;同时学习是在积极的交往与合作中进行的,是动态的、策略性过程;学习具有情境化的连续性与情境依存性。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论对世界各国教育教学的影响不断深入,培养建构主义型教师成为当前世界教师培养的主要目标,于是纷纷把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引入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3]

第一,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创建宽松的教育环境,在尊重学生个体兴趣和特长基础上,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建构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态度和性向,教师教育者则作为学员专业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学员在其专业学习过程中,把自身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教育者和其他人的促进与协助作用的发挥,都要以教师学员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本身的立场或学科知识体系为出发点。

第二,注重协作学习。建构主义教育观重视发挥教师教育者和教师学员的共同参与性。教师学员在教师教育者和同伴的协助、支持和批判下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真诚的合作和民主的课堂情境中学习,并通过协作、交流、民主参与等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其在真实情境中协同学习和专业发展。

第三,重视实地经验。教师专业发展项目重视教师学员的实地经验学习,特别是在实习期间,教师教育者通常要指导教师学员帮助其制订教学实习计划,并经常开展实习研讨,实习生通过实地经验的精心观察、交流和反思,建构他们自己的教学理论和专业技能。同时通过在不同场地和环境中实习,帮助他们建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多元联系。另外,重视教师学员的行动研究、专业探究和问题解决等能力培养,也是建构主义教育观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

总之,“建构主义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关注教师学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关注他们对专业知识、教学和学习的信仰、概念和个人理解”。建构主义教育观运用于教师专业发展,就意味着必须从建构主义教育观的视角对教师学员的专业发展进行评价。首先建构主义教育观要求采取综合性评价方法,强调“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将他们新的专业信息以有意义的方式与先前知识和经验整合起来;其次要求在真实情景中评价教师学员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表现;再次评价应该是一个发展性过程,能够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学员进一步学习和持续的专业成长;最后要求评价是多元的,从广阔的脉络与范围把握他们的专业成长过程,关注他们的各自差异,鼓励其自我评价。

二、反思型教师教育观与档案袋评价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技术型教师观和能力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不满和反对,在世界教师教育界兴起了反思型教师专业发展思潮。另外,教师专业化运动也推动了反思型教师教育的产生。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开始关注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教师专业化运动逐渐成熟。在美国,《明日之教师》和《为了21世纪的教师》两份国家政策报告,标志着美国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改革兴起,这次改革的主题就是把“教学”看作一种类似于法律和医学的专门化职业,特别注重加强师范生的临床实习经验。此后,美国霍姆斯小组又发表了《明天之学校》和《明天之教育学院》两份咨询报告,其中,在《明天之学校》报告中,深刻阐释了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进行教师教育改革的六项原则,其中第五项原则是:新时期的教师应该能够进行研究,成为研究型教师或反思型教师。另外,认知心理学和教师思维研究运动的兴起也为反思型教师专业发展运动提供了心理学背景;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界兴起的行动研究为反思型教师教育提供了前提方法论准备和时间探索工作。

反思型教师教育又称“研究为本”或“探究型”教师教育,其核心思想是:关注师范生如何成功思维,培养其观察、分析、解释和决策反思力,教师教育者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反思型的专业化教师;不断对所学的理论、所持有的信念、所面对的经验及所实施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省察与分析,超越理论的局限、观念的偏颇,发掘经验中促进个人成长潜能的特性,将其精华纳入个人知识体系中来,使他们在专业理论与经验的碰撞与互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内涵,成长为一名反思型教育实践者。[4]

反思型教师教育观不但要求有效地培养反思型教师,而且要转变教师成长的评价观,即应该以探究过程为中心,以自我反思为指导,以专业发展为目的,强调描述和反馈而不是终结性的评判,鼓励他们对自己专业成长进行自我评价和真实性评价,消除传统的笔纸式的标准化考试。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评价是一种促进师范生自我反思,培养反思型教师的有效工具和方式。

三、教师专业发展真实性评价观与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另一个思想基础是当代教育领域的真实性评价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评价改革运动”。其基本思想是:以质性评定取代量化评定;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既重视被评价者的个性化特征,又倡导其在评定中学会合作;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评定不仅重视学习者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真实性评价源于对标准化考试的批判。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美国教师学科知识能力普遍下降,为了保证教师知识能力达标,在美国掀起了一场“教师能力测试”或“以能力为本”的教师评价运动,要求国家和州对教师最基本知识技能进行测试。教师能力测试“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项目、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将教学内容和方法与教师能力考试相结合,教师教育者只关注师范生的考试技能,而不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培养”。一些批评家也认为,标准化考试本身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就值得怀疑,其结果经常是不精确和有偏见的;除了对被测验者基本专业知识能力进行测量外,不能对师范生的专业学习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效预测,也不能对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力、性向、思维推理和价值观等进行有效评价,因此不利于其专业成长和反思性教师的培养,而这是恰恰是建构主义教师教育、反思性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要求。

基于对标准化考试的批评,真实性评价观开始在美国教师专业发展中兴起。《明天的教师》和《为了21世纪的教师》报告,标志着“教师作为一门专业”的教师专业化改革运动开始展开,改革要求扩大教师的专业自,采用有益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在霍姆斯《明天的教师》中的五项目标中第三项就规定“制定进入教师专业的标准—专业相关性的、能力防护性的和富有创新性评价体系”。另外,1986-1990年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进行的“教师评价项目”研究结果显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实施档案袋评价是最佳选择。该项目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探索针对标准化教师能力测试的“另类评价”,并提出了“教师评价不限于考试,应该包括教师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真实性的工作、学习表现”的观点,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美国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标准的制定。项目研究的第二阶段主要是对档案袋在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中的功能研究,结果发现“档案袋是一种具有高度情境化的评价工具,而多项选择标准化考试是最不具有情境性的测试”。“教师评价项目”研究结果要求“教师评价应该是真实的、多维的,应该与课程、教学观相统一,同时应该以表现为本”。[5]

基于以上原因,自20世纪90年代初,真实性评价观开始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应运而生。真实性评价观认为,应对良好的教育目的相关的学习者的学习表现进行真实评价,准确反映学习者当前学习情况;同时真实性评价应该是一种多维评价方式,能够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真实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就是学习者需要展示、而不是告诉和提问他们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因此真实性评价也叫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与当前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观、社会协商、最近发展区理论、基于图式的学习发展观和反思性实践者理论相吻合,在实践中产生的档案袋评价迎合了这些新的理念,即要求师范生证实自己专业特性的意义建构的表现,要求与他人相互合作和交流,师范生应该成为知识探究者,并展示其最优作品证实他们一定时段内的专业进步情况,同时需要他们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最终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08.

[2]Campbell,Cignetti,Melenyzer,Nettles and Wyman.How to develop a professional portfolio:A Manual for teachers[Z].Boston:Allyn Bacon,2009:3.

[3]任金杰,周成海.建构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特征及其理论基础[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09):29-31.

第6篇: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古代文学家韩愈说得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在人类文化传承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是教育决策具体的执行者,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他们把握着教育改革的最终命运(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03)[1]。高校英语专业师范生作为未来的英语老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是英语师范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师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者,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等各方面的发展。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尤其通过互联网学习英语深受莘莘学子喜欢。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唯一的知识源,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任务,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旨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个性,把教学的中心放在怎样育人和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方面。

(二)教师是专业人才

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只要英语讲得好的人就可以教英语了。但是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教师的行为、教师的教学设置、教师的素质等都会影响课程改革的成与败。英语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只会讲一口流利英语的教师还不能适应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新时代的英语教师除了能讲流利的英语之外,还应该拥有各方面的知识,如课程体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文学等。教师也像律师、医生那样是名副其实的专业人才。

(三)教师是合作者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的国际人才。教师孤身一人难以完成此重任,教师要学会在工作中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善于与他人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教师是反思者和研究者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及时改正教学中存在的缺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还是研究者。教师要成为教学和学习的研究者,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

在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进行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专业师范生作为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要力量,如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高校英语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英语专业师范生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范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情感素养不高

有些学生不懂得尊重老师,上课随意吃零食,与老师见面不懂得问候,甚至出现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有些学生追求安逸享乐的生活,穿着时髦,出手阔绰,爱慕虚荣,贪图享受,不会正确区分高尚与卑伪,荣誉与耻辱,缺少自立自强、努力拼搏的精神。有些学生不懂得与其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遇到挫折,便灰心丧气,萎靡不振,总把自己的错误归结到别人的身上。集体主义意识淡化,对班级工作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遇到情感挫折,更是自暴自弃,自以为看破红尘,甚至伤害别人或轻生了事。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很多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学科课程,忽视其他学科课程。大部分的课时是语言知识课,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语法、翻译和教学法等,其他学科的课时比例稍低。有些教材和教学要求脱节,重要课时达不到要求。所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针对性不够强,教学内容不够具体。培养教师基本方法和技巧的课程开设得较少,比如音乐、书法、美术等。很多英语专业师范生不会唱英文歌曲,板书较差,不会画简笔画等等。课程设置几乎没有开设班主任管理课程,所以师范生缺乏班级管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课程较少,课程设置缺乏对师范生科研能力、教改意识的培养,致使师范生缺乏科研意识,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三)教学技能培养偏弱

师范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技能普遍偏低,有些学生在教学设计方面没有考虑各环节的衔接、课堂气氛的营造、突发事件的应对等,所以在讲课的时候就没有连贯性。有些师范生的课件制作过于简单,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有些师范生不会制作教具,不会做课件。师范生的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与简笔画水平普遍较低。他们普遍存在这样的误区:现在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化时代,计算机已广泛使用,传统的“三字一画”时代已经过时了。其实不然,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与简笔画在今天的教学中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教育实习力度不够

虽然各个高校在教育实习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高校对实习基地投入的经费不足。据了解,大部分英语专业,包括名牌院校的英语专业,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基地,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几乎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实习单位,结束后开一纸实习期间的表现证明[3];有些带队的指导老师责任心不够强,不能及时矫正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些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不给师范生大展身手的机会,只给师范生改改作业,辅导辅导学生学习英语等工作;有些师范生自身没有意识到教育实习的重要性,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只为完成一项任务,只为实习而实习,没有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做好规划,致使教育实习过于形式化。

三提高英语专业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首先,学校领导、“思政课”老师、班主任、学工人员等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领导要重视思想教育,制订学生思想道德规范,设立评奖制度,奖罚直接与奖助学金、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的评定直接挂钩,载入学生的档案。充分利用“思政课”,发挥理论教育作用,把“思政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提高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班主任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他们塑造健康的人格。其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师范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师范生的意志,坚定师范生的信念。社会实践活动是将外在的正面教育影响转化为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源泉,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强化作用。学校组织师范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参加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采访先进个人,学习先进典范,参观各种各样的纪念馆,弘扬英雄事迹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增加师范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豪情,陶冶他们的情操。第三,利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举行爱国主义征文比赛,励志演讲比赛,中华传统美德诗歌朗诵比赛,开“对人生的思考”“我对未来的设想”等主题班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包括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除了以上三门课程设置以外,还应该增设学生的英语师范专业知识课程,如英语测试、微格教学、中小学英语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课程,同时强化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力度。英语师范专业知识课程应占20%左右,这样学生的师范专业知识就得到巩固。在高年级阶段,开设英美文学史、中国文化概论、英美社会与文化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辨析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开设更多的交叉学科和相关学科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全面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第一,经常观摩优质课录像。师范生可以利用晚自习或周末时间观看各种题材、各种学段、各种课型和各种风格的教学实况录像,日积月累,可以帮助学生吸收和存储新语言材料的技巧,强化教学技能意识。第二,学校可与周边中小学开展教学研讨联谊活动。让师范生定期到中小学开展教育见习、专题调查或辅导英语学习活动。高校也可定期请中小学优秀教师进大学课堂开讲座、做报告,把宝贵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师范生。第三,成立学生专用微格教学教室,利用微格教学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在职教师和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简化,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3]微格教学主要是利用录音、录像等设备,拍摄课堂实际情况,指导老师、受训者和评议者一起分析评价实况录像,找出优点与不足,让受训者亲自目睹自己的教学经过,改正自己的缺点。微格教学是英语教学技能培训中常用的手段,学校应成立师范生专用微格教学教室,学生可以随时利用微格教室进行教学练习。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观看后修改,在班级放映后修改。在反复的讨论修改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接受别人提供的宝贵意见,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第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语言技能比赛、师范技能大赛等,教学竞赛是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较有效的方式。比赛是师范生证明自己能力的最好表现,赛前准备阶段应该给予重视。因为这个阶段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个难得的锻炼契机,预赛和初赛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参加到竞赛的氛围中来,很多学生正是通过积极备战比赛而强化锻炼,能力也得到提升。竞赛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全面促进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能力的形成。

(四)重视教育实习实践环节,为师范生的从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高校应增加教育实习经费的投入,扩大实习范围,开拓实习渠道。首先,高校要想方设法与更多的教育局、中小学建立密切的联系,给更多的师范生提供集中实习的机会。为了拓宽师范生实习地域范围,高校应尝试与其他省市地区的中小学联系,以本校为中心,将实习基地辐射到周边省市,跨地区更大范围开发中小学实习基地,建设师范生定点实习基地。跨地区实习可以大大加强各省、市、地区之间的交流沟通,展示不同的教学理念,取长补短,互惠双赢,促进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为更多的地区输送优秀的教学人才,为中小学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其次,高校可利用支教形式来扩展实习渠道。2007年7月5日,教育部下发了教师[2007]4号文件,文件提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4]例如顶岗实习,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实习支教,农村中小学教师到高校进行进修学习,即能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又能加强中小学教师本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英语教学的能力水平。

第二,对指导老师实行培训上岗制度。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共同制订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高校和中小学教师均要通过培训考核,只有考核合格后才有资格作为指导教师。这样才会加强指导老师的责任感,学生的教学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

(五)注重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个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动力,科研和教学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科研促使自己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使得教学再深入一步,发现表层之后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科学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只能停留在始点上。科研还有助于推广优秀的教学经验。英语专业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在就职前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首先,高校教师在专业英语基础课程中注重培养师范生科研意识。以写作教学为例。写作是学生普遍觉得较难的一门课程,总觉得无从下手,没有东西可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外,还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造成写作困难的原因所在,如掌握的词汇量足够多吗?语法知识有缺陷吗?句型是否用对了?自己的弱点又在哪里?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养成反思的习惯,发现了问题,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就会加强意识的培养。其次,加强英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教学,提高师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师范生的问题意识。最后,加强师范生的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认真抓好从选题、收集材料、写提纲、撰写论文、定稿这些环节,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英语专业师范生作为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生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关系到整个基础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各个高校要顺应改革的潮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先进的理念教育学生,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把英语专业师范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33-36.

第7篇: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基础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输送合格的师资,注入新鲜血液、传送先进教育理念、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学生顶岗实习工程是近几年大学教师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顶岗实习,高校可了解到基础教育的现状,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师范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可行陛

(一)顶岗实习与短期实习的差异

学生“顶岗实习”具体来说是指专科生经过二年及本科生经过三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专科生第三学期,本科生第五学期在专业教师和实习学校导师的指导下,以教师的身份,在实习学校定岗工作。在实习期间学生的日常工作程序、岗位要求、管理制度与该学校教师完全等同,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短期实习多集中在城镇地区,最多两个月,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工作岗位,来不及角色转换,还未广泛地了解到自己的学生,就如“走马观花”一样,实习期限就到了。这样,实习单位也感觉到这短暂的实习扰乱了他们的整个教学计划,对实习生的教学效果存在顾虑。既然学生是完成实习任务,实习单位也就应付了事。有的学校甚至只允许实习生上一两次课,其余时间实习生就只能限于听课,帮导师改作业,辅导学生,根本得不到实际的教学锻炼,更谈不上有所收获了。甚至有些分散实习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实习,只是找个学校在实习鉴定表上盖个章就完事了。而顶岗实习的时间最少是一学期甚至更长,这样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能在长期的实习工作中更好地总结教育教学规律,更深入地了解所实习班级学生的个体情况,更持久地向导师和其它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能让实习单位从心里上乐意接受实习生,放心地将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工作交与他们,并给与热心地指导。顶岗实习多是在农村地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了其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质,而且还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

(二)顶岗实习是深化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师范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学实习是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办学模式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出现了社会需要大量人才而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矛盾,通过顶岗实习,高校可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到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调整专业,修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育资源,突出专业特色。

(三)顶岗实习是支援基础教育、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的需要

贫困地区学校师资严重短缺,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学历偏低:教师的主要来源是以前的中等师范生和高中毕业的代课教师,合格的大专生很少。由于农村地区]资金短缺,教学设备较差,许多教师不懂现代教育技术。不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还是老一套的“灌输式”教学法。这些都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顶岗实习生给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输人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农村中学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力地支援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另外,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虽然能够适应基础教育的要求,但缺乏教学经验,不了解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对农村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另一方面害怕吃苦受累,宁愿在城里失业,也不愿意到条件差一点的地方任教,认为到了那些偏僻贫困地区就是没有前途。错误的就业观念使得社会就业压力问题长期难以得到解决。

二、顶岗实习过程的操作与管理

(一)充分做好顶岗实习的准备工作

1.高度重视,加大投入,齐抓共管

实习工作是大学教师教育中最关键的一环,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加大国家对顶岗实习生优惠政策的宣传,在实习经费上加大投入。多开设不同专业的选修课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院系领导和广大教师高度重视,设置专职教师及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实习工作,深入细致地开展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让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注重安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实习员工,为此,必须接受实习单位与学校的双重管理,并要求学生学习相关单位的管理制度,对实习单位和自己的工作岗位有较清醒的认识,缩短不适应期;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教学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业、创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注重将高校日常德育工作延续到实习期间,将实习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实习活动实习生是教师身份的特点,坚持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健康心理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坚持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加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服务学生、奉献社会”的思想教育,加强职业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实际能力;自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动适应工作岗位对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求。

3.实行“双导师制”,严格把关学生的试讲工作

所谓双导师制是指学生在实习前接受学校指定专业教师的指导,实习期间则由专业导师和实习单位导师共同负责该生实习工作的指导。为了切实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可将学生分成五至八人一个小组,每组由系上选拔一名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基础雄厚的教师担任导师。首先,导师要给学生讲解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让学生了解教学中一些灵活的技巧。分析中学新教材,研究学科教学论。讲解教师的着装要求,规范教态。指导学生设计规范的教案、板书,组织教学活动,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等。其次,导师上示范课并根据教学效果剖析自己设计教学过程的理由,引导学生分析本堂课的优缺点,让学生从示范课中真正学到一些知识。然后,组织学生的试讲工作。对待试讲,导师一定要认真负责,严格把关。对待学生讲课中出现的问题要耐心地给予解决的方法,批评学生要恰如其分,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最后,学校导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见习一周。同一堂课,不同教师的教法是各有千秋,所以专业导师和实习导师要交流教学经验及实习生的个体情况,和学生一起深入到实习导师的课堂,学习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回校后再让学生研究自己的试讲教案,对试讲过程重新分析乃至于设计。利用微格教学技能录制优秀生的试讲过程并在校园教学网上,供学生相互借鉴学习。

(二)严格实习过程的管理

1.高校要完善实习管理机制,加强各环节的动态管理学校要设立由教务处牵头,系领导主要负责,专业教师和带队教师具体实施工作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充实专兼职教师,为实习提供组织保证。制定和完善实习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完善的实习信息交流系统。选派思想素质好、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实习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深人到实习单位具体管理和指导学生进行岗

位实习,加强对实习期间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实习领导小组要定期到实习单位巡回检查实习工作,了解学生的实习效果,并与实习学校定期召开实习交流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温暖宽松的实习环境。带队教师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关心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组织学生写好实习日志、心得,鼓励学生以实习为主题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专业导师要深入学生课堂,关注学生的课堂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专业导师与实习单位导师及学生要多交流,共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及时解决,以确保实习质量。这样也有利于导师们在今后教学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2.要突出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管理

高校在实习阶段要让实习单位充分拥有对学生的管理权,力戒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在双重管理中发生指令上的冲突,给学生造成专业学习与教学实践两方面无所适从的局面。因此,培养单位要将主要的管理权放给用人单位,自己只扮演“配角”。用人单位像对待自己的员工一样,给予相关的福利待遇,严格按照本校的规章制度将实习效果切实纳入学校的成绩考核,自行处理发现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带队教师,两者互相协调,共同完善实习考核评价机制,主要由实习单位完成对实习成绩的评定。两者一起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加单位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三)做好学生回校后的实结交流工作

经过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们带回了他们在实习期间所写的实习日记,许多同学还带回了学生们赠送的照片、物等,带回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学生们将实习中的心得体会、发现的新问题、解决的方案、还存在的顾虑和疑难等都认真地记录了下来。以实习点为小组,实习带队教师与专业导师指导学生相互探讨,总结教学实习经验,交流班级管理方法,再由小组长总结成实习报告,在实结大会上汇报本小组的实习所得。这样把这些现象和问题带到理论学习的领域来讨论,激发了他们崇尚科学、探索创新的精神。也有利于学校深入了解在实习计划、实习操作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作相应的调整。

三、顶岗实习工作的实践效果

(一)顶岗实习提高了实习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实习生将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习教学与班级管理实践中,在此过程中,从多角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师范生围绕顶岗实习的各项任务,在长达一个学期的顶岗实践中,有的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组织了一些大型的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创办了校报。在实践中发掘自己各方面的潜能,为将来自主创业积累了必要的资本。有利于培养其职业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参与人才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顶岗实践中担任实习班主任,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能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想出有效的管理方法,提升了实习生的教育能力。通过实习,学生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学生的角色转换,经历了知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对教师职业,理论学习、自我认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在组织教学、知识运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明显提高。通过艰苦锻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我国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进一步思考自我奋斗目标与国家发展的内在关系,彻底重塑了学生以前的价值观体系。

(二)顶岗实习有利于师范院校教师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

当前,用人单位尤其是各基层中学,特别重视师范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因此,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已成为摆在各师范院校面前的共同课题。但是,因高校连年扩招等客观原因,实践教学部分的比重被弱化,其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没有得到许多师范院校的重视,甚至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造成实践教学的现状与社会要求相距甚远,学生在顶岗实践过程中,了解基础教育,了解教师岗位,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顶岗实习恰恰在实践层面为学校提供了对师范生进行实践培养的有效模式。实习生和实习单位的信息反馈是我们检查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好参照。

(三)转变了大学生就业观念,拓展了就业渠道

通过顶岗基层实践锻炼,大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农村条件的艰苦和基础教育的落后,增进了大学生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感情,培养了他们的奉献精神。另外,通过顶岗实践,帮助实习生更好地给自己定位,加强心理培训,调整自己“眼高手低”的普遍现象。许多同学认识到,毕业后到农村工作未尝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在那里更能体现大学生的价值和作用。有的学生下定决心要服务于基础教育,要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部分学生实习返校就带回了就业合同,所以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进一步深化顶岗实习的思考

从多年顶岗实习反馈的信息中发现,顶岗实习过程中也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学生而言:部分实习单位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之处,生活条件较艰苦,就有学生出现了畏难情绪;有的单位管理较严格,并且只是象征性地支付了一点报酬,出现了学生闹情绪的现象;就校方而言:由于专职教师较少,实习点分布面较广,管理难度较大。就实习单位而言:部分实习单位错误地将实习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使用;对指导教师没有进行严格的选拔,导致了导师参与指导工作不够,缺乏热心和责任感,把学生的顶岗实习当作自己休假的好时机。高师院校的办学体系和培养模式的缺失,还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有些教材内容陈旧老化,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还需要强化以下环节:

(一)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

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可以分阶段进行师范技能培训,如:一年级要加强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的训练。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由技能教研室牵头,定期举行系级板书竞赛活动,让学生的中英文板书流畅、美观;二年级要钻研教法,分析中学新教材,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动向,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日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利用互联网上提供的教育资源,能使用多媒体及微格教学。三年级时,专科生顶岗实习,加强对本科生的师德教育,利用网络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师范技能,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试讲,到中小学见习,吸取其他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大学生除了应该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及答辩,是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是大学生毕业前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要指导毕业生将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密切结合,将亲身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实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第8篇: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一、 地理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

与国内大多数师范院校地理教育专业一样,目前我校在教育实习方面实行多种形式相结合,既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其中,集中实习管理最为规范,由学校安排实习中学,并派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分散实习主要由学生联系实习学校,实行自我管理,最终完成相关任务即可。顶岗实习既学生在中学完全履行教师职责,并由实习学校发给相应经济补助。三种实习方式各有优缺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选择。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实习内容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地理课堂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工作常规、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实践、学校人际沟通、教育叙事与教育反思、实习团队建设、优秀中学教师示范课等。

二、 地理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反馈问题

通过近几年学生实习后反馈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出,总体上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学科素养基本能满足中学教师的要求,但由于高校和基础教育在培养对象上的不同,也造成实习学生面对中学生时,普遍感觉在学科知识、普通文化知识、教学实践能力上的欠缺。

1.学科知识不够深厚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到了实习学校才感觉现在的中学生懂得多,特别是面对实验班(筛选后的好学生)时,在专业知识上不够自信,会出现讲错、讲不清等现象。经深入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大学中为注重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学习科目多,但内容都较浅。而在中学,地理学习内容与大学地理教育专业的学习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只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选取了一部分进行融合。所以中学的学习内容较少但细致,小知识点众多。而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中并没有特别加强中学学科内容的学习,这也就造成学生实习后发觉“大学学的许多内容都没有用、自己专业知识不够深厚”的假象。

2.文化知识不够广阔

由于现在的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教师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在课堂中需要用到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时,实习学生感觉吃力,出现“讲的学生都知道,还更详细,学生觉得没意思”的情况。特别是在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这种现象更突出。

3.教学实践能力欠缺

现代教学中新要求、新方法层出不穷,而高校的实践课有限,学习中注重的还是课堂授课。学生到中学后发现,中学不仅要会上课,还要会说课;不仅要会写教案,还要会写导学案;不仅要上课,还要会做听课记录;不仅要上专业课,还要会上主题班会课。这些新要求学生在大学锻炼的较少,在实习过程中涉及到相关工作会感觉吃力。

4.教学对象了解甚少

这是实习学生面临的最大困惑,总是感觉“怎么会听不懂,很简单啊”。由于在年龄、认知方面的差异,实习学生与中学生接触较少,或者说没有,所以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能较好把握学生易犯的一些错误,备课时也不能从学生角度挖掘教材内容,在教学中也缺乏将知识深入浅出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能力,内容讲解没有针对性,教学效果一般。

5.实习时间安排不尽合理

目前,高师地理教育专业(专科)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以四川省为例,这个时间正是教师公招考试的时间,学生既要实习,又要复习考试,还要全省各地应考,这大大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不但实习效果受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这就造成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匆匆结束教育实习或者长时间请假,既不利于发挥教育实习的作用,也造成实习学校的困扰。

三、 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1.深化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目前,高师地理教育专业都在开设《中学教材分析与教法指导》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分较少,所以更多偏重的是教法指导,而对中学教材的分析浅尝辄止,容易造成学生就业后专业知识的欠缺。以四川为例,目前四川初中地理有三个版本的教材,加剧了这种状况。建议增加教材分析相关课程的学分,并引入一定的考核机制加强学生的课后学习,增加对中学教材内容的具体分析,使学生充分熟悉初中教材内容,而不仅仅是教法的指导。

2.增强试题与学科融合

造成学生感觉大学所学知识无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大学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学生虽学习了众多科目,但基本没有达到学科知识间的融合,即所谓“不会用知识”。因此,可以引入“期中考试”,让学生平时多用一些中考、高考试题打磨、检验自己。这也可以帮助学生较好适应将来的就业,增加就业资本。

3.拓宽学生知识深广度

针对知识面不够广、知识储备不够深厚的情况,可为学生推荐相关阅读书目,无论地理科学知识类,还是文化知识类,凡是有利于辅助课堂教学、拓展学生视野的书籍都可,有效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建议利用周末或其它课余时间开展“读书报告”活动,持之以恒,方可见效。

4.加大教学技能训练

在继续加强试讲、教案编写的同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说课、导学案、听评课等专项训练,平时以小组或寝室为单位进行相应课堂教学内容的试讲,不断听课、讲课、磨课,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锻炼从师任教能力,最终达到增强其教学综合能力的目的。

5.规范教育见习环节

实习学生普遍缺乏经验,不能较好估计学生情况,这点本就是高师培养的一个瓶颈,不能彻底解决。教师讲的再多、再好,也不可能代替学生亲自与中学生接触,因此见习环节应加强。见习应贯穿整个学习生涯,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并在见习环节中增加见习班会、与中学教师和学生交流等内容。通过这个过程中的看、听、说来真正了解中学生。

第9篇: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关键词 物理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卓越教师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028-0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xcellent teaching training plan, to settl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physical normal students. Many strategies have been adopted for enhancing basic teaching skills, for example, establishing the first class for teaching ability practice, reforming the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of physics teaching theory course, ensuring and improving teaching practice quality ,as well as improving teaching research ability, so as to cultivate the excellent physical teachers for middle school.

Key words physics;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teaching skill; excellent teacher

1 引言

2013年9月,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关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教育部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具有高尚师德,具备广博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

物理学专业是师范类院校中开设最广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如何以“卓越教师计划”为平台,加强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功,为中学输送教学技能过硬,专业知识扎实的物理教师,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课题。

2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师范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意志不坚定,对该职业的责任、使命认识不足,甚至在内心是排斥的,所以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学生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等专业课程,形成“重视专业学习,轻视教学技能训练的现状”。

再次,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课时不足;微格教学实验室利用率不高。

最后,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而此时学生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和应聘,无法安心投入实习,加之一些实习学校担心教学质量下降,不给实习生登台授课的机会[1],导致原本很重要的教育实习失去意义,走走过场,流于形式。

3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对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提出的新要求

“卓越教师”要求物理专业师范生具有高尚的师德、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管理班级的能力、设计操作物理实验的能力,同时具备教学反思、教学研究能力。就物理学专业师范生培养现状而言,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表现为:从教意志不坚定;轻视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周期短,效果差;教学研究能力不足。因此与卓越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要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契机,推进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改革,培养卓越的中学物理教师。

4 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培养创新改革

加强教师职业情感教育 针对刚入学的物理专业师范生,开展卓越教师职业情感教育,让学生了解教师职业肩负的伟大使命、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综合技能,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从而坚定成为卓越教师的信心[2]。

开设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第一课堂” 物理学专业一般在大一、大二学年开设力学、热学、光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已经掌握这些课程的一些基础知识[3],教师可以大胆放手,组织学生讲解比如库仑定律、平面光学、热力学定律等。学生通过备课、做课件、讲解,不但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而且体验到完整的教学过程,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等。开展“第一课堂”需要多位专业基础课程教师的大力支持,通过这种方式,把卓越教师的培养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得到更多锻炼教学技能的机会。

改革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和考核方式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一般开设于大三学年,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学物理的教学方法,为顺利适应教学工作打下基础。教师一般采取讲授的方法,讲解中学物理教学理论,采取笔试的考核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理论,很少有亲自登台模拟试讲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意义不大。因此,必须改革该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将原有的每周2课时增加到每周4课时;给每位学生配备一本中学物理教材,由学生自主挑选授课内容,备课、写教案、做课件;每节课请两位学生试讲,教师和其他学生对试讲课程进行讨论和点评。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意渗透中学物理的教法、学法,将理论讲解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并将学生试讲表现计入期末考试成绩,从而确保每位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真正的提高。

推行大四“分流”政策,多项措施夯实师范生教学基本功 教育实习通常安排在大四上学期,部分学生正忙于考研,无暇顾及实习。因此,将选择考研和选择就业的学生分流。针对考研的学生,保证其学习时间,减少教育实习的强度;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通过4个月的校内实习和4个月的校外实习,强化和提高其教学能力。具体措施为推行教育实习“导师制”,每10名学生配备一名教学导师,结合中学物理教材,开展微格教学、试讲教学、教学课件制作大赛、说课比赛、讲课比赛等教学活动。教师从备课、做课件、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指导学生,从教姿教态、板书设计、语言表达、逻辑推导、实验操作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全方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功。

重视实习基地建设,确保校外教育实习质量 校外实习基地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学生不能安心实习,实习教师不尽责,实习学校不重视等诸多原因[4],导致学生并未在实习学校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应予以充分重视,加大对实习基地教育实习的资金投入,和实习基地建立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为实习基地提供师资队伍培训平台,实现教学资源远程共享。实习基地为师范生提供指导教师,建立校外实习“导师制”,提供备课、试讲、管理班级等教学活动的平台。通过校外导师的监督和指导,学生完成规定的授课课时;同时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学习班主任工作方法,切实提高多项教育教学技能。

丰富研究活动,提高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 物理学专业的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较弱,一是由于其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足,认为科研是教育专家才能驾驭的;二是缺乏相应的教育研究课题,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很少,不能深刻领悟开展教育研究对提高教学水平和丰富教育理论的重要性[5]。鉴于此,高校应举办一些教育科研活动讲座,成立各种研究社团,引导学生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查阅相关文献,搜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培养其教育研究能力,为今后的中学物理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束语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结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新要求,解决目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推进各项改革,在人才培养上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使高校培养的物理学专业师范生与中学物理教学需求很好地接轨,从而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卓越教师。

参考文献

[1]王海萍.教育实习现状的几点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25-126.

[2]吴位巍.地方院校物理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14(6):19-21.

[3]田晓.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9):139-14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