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现学习范文

发现学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现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发现学习范文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以学习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活动。在方式上,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接受学习是以教师呈现知识为主导的学习,发现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导的学习,两者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学采取的是一种封闭僵化的注入式的接受式教学模式,以后虽经、陶行知等中国现代教育家大力倡导,使教学方法有了极大的改进,但是,即使是现阶段的职高语文阅读教学,还是未能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有的模式。有鉴于此,在职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提倡发现式学习,让学生在挑战文本的过程中去主动学习,尤为必要。

一、挑战文本概念界定

语文教学中的挑战文本,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布鲁纳(J・S・Bruner)的发现学习(DiscoveryLearning)理论,并把这一理论运用于语文教材文本的阅读教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接受前人经验的同时进行独创性学习,要学生自行发现,然后内化。其过程可以概括为这样的程式:呈现──研读――发现──内化。

“呈现”指呈现文本,目的是整体感知文本,使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要观点,甚至包括作者的生平、写作此文时的思想状况、写作的背景等等。“研读”和“发现”是挑战文本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的最关键的两个环节,“研读”是为了“发现”,“发现”要以“研读”为基础。“内化”,是挑战文本的终极目标。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主体亲历的一个过程,是学生个体从接触文本到发现文本的美点、瑕疵点,并将它内化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并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

二、挑战文本的可行性

挑战文本的可行性,可以从文本本身、学生学力和挑战意义三个方面加以考虑。笔者认为,文本一般都具有挑战的价值,职高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也能对文本有所发现,而通过挑战文本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文本一般来说都存在挑战的价值。应该说,入选职高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那些古今中外的名篇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挑战文本时发现其中的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其次,职高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也能对文本有所发现,能发现文本中的美点、瑕疵点。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天生有四种本能:社会的本能、制造的本能、探究的本能和爱表现的本能。职高学生虽然基础差,但是他们爱探究的本能就为挑战文本奠定了基础。最后,通过挑战文本可以培养职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重课堂学习,重知识讲授,如果运用不当,容易忽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培养;重教师的活动和作用,容易妨碍和压抑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发展缓慢,还容易忽视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和精神。

三、让学生学会挑战文本

学生阅读文本,挑战文本,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介入要把握好尺度,要凸现语文教学的特点,特别注重语言形式的研究,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挑战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健康个性,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的组织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辨体阅读,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认知、理解书面语言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挑战文本的前期准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整体感知是挑战文本的必要过程,而辨体阅读则能使整体感知更具针对性、更合理、更快速。就职高课本的文体分类而言,其程序大体如下:

记叙文:①题目;②作者;③出处;④六个要素;⑤主要情节;⑥写作特点;⑦中心意思。

议论文:①题目;②作者;③出处;④中心论点;⑤重要论据;⑥论证方法;⑦论证结构。

说明文:①题目;②作者;③出处;④被说明的事物及主要特征;⑤说明顺序;⑥说明方法;⑦语言特点。

以上这三种通过辨体阅读来整体感知的方法,阅读时要结合使用,并相互补充。

(二)知识建构,引导发现

知识建构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学习新知识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它既包括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直接的知识基础,也包括相关领域的知识,还包括一般的生活经验;既包括学习者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也包括他们的日常直觉经验。既包括与新知识相一致的、相容的知识经验,也包括与新知识相冲突的经验,它们可以与新知识构成上位关系、下位关系或者并列结合关系。

充分的沟通和合作对知识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知识建构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但并不轻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互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时应设计问题,诊断学生对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有利于新课的学习。问题的呈现形式,可以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其他具体形式出现,比如填空题等。只有在知识建构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才有可能让我们的职高学生学会发现。

1.要让学生学会发现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入选课本中的中外名篇,我们要像入宝山采矿一样,一点一点地把其中有价值的也就是美的东西品味出来。要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包括作品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多种因素和作品塑造的形象,表现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社会历史内容等等)逐层深入地去发现、挖掘。

首先,要挖掘出美。我们要求学生对文本中的美能主动挖掘、自我发现。例如《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学生在阅读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比喻、拟人、排比手法的妙处,体会这些修辞现象所表现的情境、旨趣。艺术作品往往是“用语十分,下语三分”,我们要对作品的精妙之处细细玩味,对那隐藏于语意深处的“七分”用意仔细揣摩,以准确领悟作品中的美。

其次,要赏析出美。同是赏析语言,要体会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例如小说的语言以生动形象见长;诗歌的语言则以凝练为其特点;剧本由于人物身份、地位、教养、性格及舞台时空方面的限制,则要求语言不仅要精炼,更应该富有个性化;散文的语言则丰富多彩,有的优美、含蓄,有的质朴、平易,有的细腻、委婉,有的粗犷、豪放;有的以抒情为主,有的以议论见长。

职高语文习惯上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把散文分为记叙性、抒情性、议论性三类。对散文中美的发现和赏析,首先要把握文本的主题。要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及有关背景,还应从题材入手分析其立意,并通过文眼来解悟主题。其次是理清文本的结构线索。理出结构线索不仅要分析文本的结构形式,更要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这样才能体会作者构思的用心,才能体会其结构形式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其三应深入领会文本的艺术境界。要深入意境,把握内涵,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心中再现文本营造的艺术境界,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例如,赏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远程职业教育系列教材语文下册),同学们就是通过作者对梁启超多角度的描述去感受这位中的风云人物,与其神交。其四还需品味文本的语言。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诵读、反复吟咏,既要懂得语言的表层意思,还要理解语言的语境意义;然后仔细揣摩研究文本的遣词、造句、修辞、表达等方面的特点,进而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领略文本语言的艺术魅力。

2.要让学生学会发现瑕疵

要让学生学会发现文本中的瑕疵,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有人说,批判意识是一切思考活动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挑战文本需要批判性阅读,它是一种强调思考、评析的阅读法,它是深入学习、研究和不断进取的基础。一个职高学生不懂得批判就算不上会读书,也无法掌握自学技能;没有批判的勇气与智慧,阅读就不会深化;跟着别人走,人云亦云,就不能进步、超越。

首先,批判性阅读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对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勤查工具书,弄清其准确含义,要让批判建筑在可靠可信基础上。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要提高对文本内容的敏感性,并不断地向自己提问质疑,向文本提问质疑,要注意克服习惯性思维,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努力从初看没有什么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来。不要安于接受书本上所给予的现成答案,要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

笔者在对文本《生命的三分之一》(远程职业教育系列教材语文上册)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尝试过批判性阅读,学生在挑战文本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瑕疵,现开列如下:

①标题――违背生命规律。虽然“课文导读”认为“本文的标题新颖别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但是,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此质疑,觉得除了白天学习、工作之外,还要继续利用半个夜晚的时间,这是既违反劳动法,也违背生命规律的。

②论点――不辨证绝对化。在文本的第二段,作者先生认为“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一些学生的疑问是:高尔基、海明威这些人肯定算得上作者所说的“有成就的人”,但他们的自杀行为算不算“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呢?

③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文本《生命的三分之一》以例证法为主要论证方法,但第一个论据就起不到证明论点的作用。一些学生认为,《汉书・食货志》中“相从夜绩”“一月得四十五日”的女工,跟论点中的特定对象――“有成就的人”,是毫无关系的,这一事例根本不能证明论点。

④论据――断章取义。文本中第三个论据是引用自刘向的《说苑》,一些学生认为此例有断章取义的嫌疑。因为师旷所说的“何不秉烛乎”是比喻即使到了晚年仍须学习,而不是如作者所言“师旷劝70岁的晋平公点灯夜读”,这可能是作者为了论证的需要而有意曲解。

⑤论证――简单枚举。全文一共用了四个论据,采用例证法来论证,有欠科学之处,有点简单枚举。

学生的一些观点虽然有待商榷,但无论如何他们对文本已经产生了兴趣,已经用了心思,已经收到挑战性阅读的效果。

(三)知识内化,发展自我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是发现学习和挑战文本的最终目的,挑战性阅读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挖掘学生自我发现的潜能,提高自我建构的能力。挑战文本过程就是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自我的过程。学生在自由地与文本进行对接中,尽情享受各种文化的滋润,在集体性学习中促成自我的发展。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自主感悟、主动解释和自由批判完成新意义的建构,并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拓展延伸到现实中去,联系现实谈认识谈看法,利用文本信息解决现实问题。如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可作如下拓展:朴素的坟墓体现着作者朴素的人格,坟墓与人的品格、个性、社会风俗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文本信息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素材,扩大体验的范围。又如,学了诗歌以后让学生设置某种陈述环境,从诗中选取诗句加以运用,缩短诗歌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活动的刺激感。

我们不能把接受式学习或发现式学习作为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互补。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重要、可行的,仍然是当今课堂学习的基本形式。然而,发现式学习确实也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方式,因为经过发现学习而获得的知识更深刻、透彻、完整。教师应该既要“为知识而教”,又要“为思维而教”。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2]周庆元.中国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2篇:发现学习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发现学习;应用效果

一、小学科学课堂环境下实施发现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一)紧贴《新课标》的目标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宗旨,“能辨认一些周围的常见的动植物。能用感官对简单的生物在外形上进行观察并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观察结果。在有目的的观察的基础上,尝试用图画或文字进行描述”,教学设计的制订,应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让发现学习提高课程改革的有效性。

(二)发现学习的模式建构

学生学习是掌握知识的过程,布鲁纳强调学生通过发现学习法,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亲自“发现”原理或规律。发现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学”,还必须有教师的“教”,从情境中的问题出发,经过探究,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三)实施发现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在教学前,笔者认为,需要针对教学环境作出教学设计。综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条件、学生综合素质等教学因素,笔者以任教年级小学四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节《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作为案例,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分组观察)

(1)观察成熟的油菜果荚,外壳有什么特点?

(2)轻捏油菜果荚,你发现了什么?

油菜种子的结构特点:质量轻。油菜果荚的结构特点:干,而且有裂缝。

(3)与凤仙花比较,推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传播出去的?

2.其他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1)苍耳种子的传播方式。回忆:在郊外游玩的时候裤脚会粘上什么?这些东西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葡萄的传播方式。第一步,学生观察发放的葡萄。第二步,推测传播的方式。第三步,讨论交流。

(3)归纳类似的植物。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1)使用工具(镊子、放大镜等)观察蒲公英,你有什么发现?

(2)做出假设:蒲公英是怎样散播种子的?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还有那些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散播方式和蒲公英是相似的?

二、小学科学课堂环境下实施发现学习的教学实践探究

(一)学习过程

1.联想学习。与联想学习相关联的学习过程包括:对来自外界的信息进行编码和存储,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例如:课堂教学伊始,让学生“回忆凤仙花种子传播的方式”,这能让学生回忆起与“种子散播”这一知识有关的信息,进而促使教师展开教学活动。

2.规则学习。规则学习进一步建立联系之间的联结,或者说建立规则。规则可以是普适性的,也可以是特定性的。例如,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出蒲公英飞行的距离,然后推论出蒲公英散播种子的方式。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的转化过程。

3.归纳推理学习。归纳推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生通过目前发现学习的材料中提取出特定的原理或规则,并且能将这些原理或规则应用在解决同类型问题上。例如,学生通过观察苍耳的外形,得出苍耳散播种子的方式,并从外形上归纳像苍耳的植物的特点,然后推理出同类型植物的种子散播方式。

(二)学习结果

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学生在发现学习中,首先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由情境提出问题。新提出的问题,必须由学生在已有的命题网络中搜索和提取出知识作出假设,经过探索和验证后得出新的命题。

2.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可以了解到“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还能够掌握“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例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四种主要的种子散播方式后,如何利用观察或者分析得出其他植物的种子散播方式?程序性知识所包含的基本结构就是规则,而规则就是行为及其条件的组合。

3.建构知识体系。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多次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接受学科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学科的知识体系。发现学习法就是为围绕如何结构学科知识体系而创设的教学方法。文中案例《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是依据四年级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实施的教学设计,是课程标准里“生命世界”的内容,即体系中“生命繁殖”的一个方面。学生学习完本课后,既对生命的繁殖有了解,又促进他们掌握知识体系的结构。

三、总结与评价

(一)促使学生建立学科体系

教师在设计教学和教学材料组织时,必须突出学科的基本结构,选择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参考目标,这才有利学生发现新知识,掌握学科结构体系,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基本概念和原理,是一门学科的核心内容,更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发现学习法的使用,学生利用层层相接的内容,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第3篇:发现学习范文

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理论主要特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必须由学生自我发现,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发现知识,主动探索事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幼儿园建构活动可操作性强,在建构活动中运用“发现学习”指导幼儿是一种比较适宜的途径。我园在现代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幼儿的心理特点,尝试将“发现学习”理论运用到建构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建构知识,让幼儿在发现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有利于其终生发展的经验和能力。

关键词

发现学习;指导;建构活动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原理从教学方法上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学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亲自去发现、探索、掌握知识和规律;幼儿能在发现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动机并获得牢固的知识;重视幼儿的学习过程,“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会什么”更加重要。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迅速期,随着发展,幼儿对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他们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有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与能力,能自己选择活动的内容并努力完成。活动中幼儿思维想象的有意性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是伴随着游戏活动进行的。

建构活动是利用各种建构材料,经过创作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其可操作性强,对幼儿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建构的物体又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不仅能满足幼儿动手操作、感受美、表现美的需要,更能让幼儿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做做玩玩,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因此我园尝试在幼儿建构活动中运用“发现学习”的理论进行指导,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 重感知多理解,让直觉思维更加具体和深刻

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感官越多,就越令人难忘,活动才越有效。因此教师注重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

(一)“看”——引导幼儿观察

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是要获取信息,而获取信息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能集中注意于学习内容。因此,让幼儿学会观察是十分重要的。在活动中,教师重视引导幼儿学会观察。例如:在《雄伟的城墙》建构活动中,教师注重幼儿对观察对象顺序的掌握,让幼儿学会按一定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观察;而在建构《有趣的滑梯》活动中,教师关注的是幼儿观察方法的习得,先整体,后局部,并且要求幼儿把自己观察的结果用语言进行描述。正是有了对建构对象的细致观察,幼儿才能在建构活动中大胆的运用形体组合的方式建构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再如散步活动时,教师引导幼儿对小区的环境和建筑物进行观察,幼儿通过整体观察后,对小区建筑物布局有了深刻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师幼共同设计了小区主体建构布局图。游戏时,幼儿根据图纸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性建构;同时,教师还在建构区提供可供观察的照片、图片等,以帮助幼儿对一些建筑物的回忆,使他们能够掌握物体的特点,在游戏中创造性地反映出来。

(二)“听”——引导幼儿倾听

倾听是幼儿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学会学习的一种好习惯。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的幼儿,探究的欲望会更加强烈。倾听虽然是枯燥的,但教师加入游戏成分后,孩子的兴趣就骤然而起了。在建构活动中,教师采用以“玩”促“听”的方法,引导幼儿通过倾听,不断获取信息,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建构作品。幼儿的学习就在“玩”中自主地进行。例如在建构《各种各样的玩具》活动中,教师将教室布置成“玩具会”,当孩子走进教室,仿佛置身于玩具的海洋中。教师扮演购物向导,向幼儿介绍各种玩具的不同外形特征,幼儿在倾听中辨析,感受各种玩具的不同造型,进而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建构,在建构的过程中幼儿的表现力极强,心情也十分愉悦。

(三)“说”——引导幼儿表达

幼儿的经验分享是幼儿进行发现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幼儿在建构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丰富了他们谈话和讲述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活动中要关注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不断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将生活、游戏、学习中所接受的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及主观感受、各种愿望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提高幼儿运用已有经验主动参与建构的能力。例如在《热闹的马路》主题活动中,幼儿对马路上来来往往行驶的车辆特别感兴趣,纷纷将自己的车子玩具、模型等带到幼儿园来,教师引导幼儿用积木搭建了一个停车场,每天来停车场活动的幼儿络绎不绝。教师便引导幼儿介绍自己喜欢的车子,并在介绍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幼儿的词汇,让幼儿掌握介绍的方法,帮助幼儿用适当的语言,完整连贯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还启发幼儿根据各种车子的特征自编儿歌,使幼儿对各种车有了丰富而深刻的认识,在建构活动中幼儿能较好地表现出各种车的不同造型。

(四)“比”——引导幼儿比较

比较是基于观察之上的一种思维活动,通过比较能促进幼儿认识的上升,让幼儿发现的过程更加具体,更加深刻。例如在《各种各样的篮子》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比较各种篮子的异同,幼儿通过比较发现,有的篮子底小口大,有的篮子底和口一样大,有的篮子比较深,有的篮子比较浅。通过比较,幼儿注意到了篮子是形态各异的,在建构中能将不同形状的篮子表现出来。

教师在指导幼儿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各种感官的运用是相互渗透、融合的,只有当幼儿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时,他们的直觉思维才会更加具体和深刻。

二、重提问多思考,让建构过程更加活跃和有趣

第4篇:发现学习范文

一、发现问题

(一)理论及现实基础

布鲁纳在其1966年出版的被教育界誉为经典之作的《教学理论之构建》中有如下陈述:“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某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学习如何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而非只是被动地承受前人研究的结果。”

(二)发现学习论的要义

1、直觉思维是发现学习的前奏。发现学习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生发现答案之前。布鲁纳认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情境先做一番直觉思维(不按逻辑推理方式的思维)。当然。直觉思维未必一定能获得正确答案,但敢于从事直觉思维者,其心智运作一定较为活跃。在直觉思维时,一旦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此直觉思维就变成了发现学习的前奏2、学习情境的结构性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发现学习只有在具有结构性的学习情境下才会产生。按布鲁纳的说法,结构是指知识构成的基本构架。在此构架中,包括着某些彼此相关联的概念。3、探索中发现的正误答案同具回馈价值。布鲁纳认为,学生探索性的反应之后,是否立即获得强化性的回馈,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且,回馈也未必需要由外在因素来控制(如奖惩)。布鲁纳认为,回馈是学生发现问题答案时,从错误调整到正确的认知历程。学生一旦发现错误而自行改正之后,其所产生的回馈作用,远比外在的奖励更有价值。

二、笔者思考

小学英语学习只是单纯给小学生提供说日常英语的机会。在笔者接触的这些小学生中,他们只是记住英文的中文意思来对应表达,不知道变通,哪怕中文意思只有一个字的出入,他们都可能会因此争执,不能确定对错。再接着追问,他们的同学几乎也都存在同样的情况。这样,小学英语的教学就进入了一个尴尬境地。其实,这种尴尬原先都可以得到改变,只要在其中加入些许逻辑思考就能改变。于是,在给这些小学生进行家教时,笔者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进行了引导,惊喜地发现这些小学生除了提高了学习效率外,对英语也越来越有兴趣,再加之笔者的不断鼓励和意识提醒,他们对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也开始欣赏起来,这真是个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三、对教学方案的“发现学习论”思考

首先,正如布鲁纳所说,发现学习前需要直觉思维,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们在刚开始还可能讲英语与

汉语拼音之间发生混淆,所以在他们刚开始接触一门新的语言的时候,一定要在大量直觉思维的基础之上再加以逻辑的“发现学习”,否则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果:

其次,笔者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案中最符合“发现学习”地方是这个方案具备了结构性,所以学生才能有效学习,能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让他们知道了英语不再只是背背的东西,是有规律可寻的,并能激励他们不断去追求这方面的知识。

四、研究不足及局限

(一)理论应用局限。就本研究来说,首先,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本身就有一些局限。遭受了多方的批评,归纳来说有以下四方面:(1)发现教学法之使用,必先具备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学生必先具有相当的先备知识和先备技能,否则无从主动从事发现学习。在多半缺乏知识经验的小学中低年级,很难使用此种方式教学;(2)发现教学法之下的学生,在自行探索问题答案时,往往会因遭遇疑难求助老师却又得不到要领时感到气馁。以致减低了求知的动机;(3)因团体中各个儿童智力与经验不同,率先发现原则的智优者的表现,往往对思想较为缓慢者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

第5篇:发现学习范文

关键词:发现学习;理科;课堂教育

 

布鲁纳在其《发现的行为》一文中强调指出,发现学习有能提高智慧的潜力、有利于学会发现探索方法、有助于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有利于所学材料的保持四个方面的作用。而桑新民教授认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个体的发展中都是必需的,学校教育中的接受学习结合发现学习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然而,发现学习究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如何,我们对此做出了调查。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研对城市和城镇中不同中学的学生发放问卷106份,回收106 份,有效问卷106 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根据调查数据表明,调查对象中学生生源地有57.54%是城镇,42.46%是城市。有24%的学生认为经常出现由于实验设备不足而无法完成实验或是不开展实验的情况,当中生源地为城镇的占95%。另外,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应用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仅占15%,且均为城市学生。教材内容方面,仅有21%的学生认为教材能经常给出学生自主探讨知识的方法指导,约有29%的学生认为教材基本没有涉及此方面的内容,其余认为教材仅仅是偶然涉及。教师教学方面,仅有22%的学生认为经常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50%的学生认为教师只是偶然组织进行,有28%的学生则认为教师基本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知识的课程。

对于学生方面,有近70%的学生认为自主探究知识是有趣的学习方式并认为发现达到学习目的的难度不大。而且有95%的学生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发现学习的优点。在考试评价方面,有75%的学生认为考试中会出现考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题目。

        二、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发现学习在中学理科课堂运用过程中出现了以下方面的问题:

        1.课堂设备条件。自主探究学习要求一定的实验设备,足够的实验设备是进行发现学习的基础。然而,从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学校实验设备不足是影响发现学习的重要因素,设备条件连一些基础简单的探究实验都不能满足。在城市中,学校的实验设施比较齐全,且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条件进行基础简单的探究实验。但是,由于很多实验考虑到操作难度及安全问题,即使有相应的实验设备都不建议学生自主操作。这时候利用虚拟实验室能很好地解决该问题,而且城市中大部分学校都具备虚拟实验设备条件。然而数据表明,仅仅只有15%的学校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

        2.教材内容方面。

根据数据显示,在高考制度的影响下,很多教材并没有很好地体现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原则。很多教材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没有教会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能力,教材内容深深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自学方式。目前,发现学习的观念没有深入到教材内容,所以教师的教学方面就无从谈起。

    3.教师教学方面。数据表明,发现学习的方式还没有深入到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对此,我们对某些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很多教师表示,发现学习比接受学习花费更多的教学时间,很容易影响规定的教学进程。布鲁纳说:“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然而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发现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知识比通过学习别人的发现理解深刻得多,记忆牢固得多。教师向学生脱离情境地灌输一大堆知识往往需要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复习。而相反地,发现学习能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理解知识,更具学习效果。

        4.学生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不同程度地了解到自主探究的好处。数据表明,很多学生都对发现学习的方式有兴趣。更多学生希望能亲自动手发现原理和规律,这比只是接受教师灌输有趣得多。由此表明,发现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5.

考试评价方面。数据表明,在考试中都或多或少地能体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发现学习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也是应试的需要。

        三、建议

        综上所述,就以下方面提出建议:

        1.加强教育设施的投入建设,让城镇教育实验设施得到完善。

        2.有条件的学校应重视虚拟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探究学习环境。

        3.加深教材改革,体现探究学习的原理,引导学生和教师运用发现学习。

        4.教师应全面认识到发现学习的优点,在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中有机地结合发现学习。5.深化考试制度的改革,加大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参考文献:

第6篇:发现学习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模式

一、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结构和基本程序

该模式的教学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1.问题

教师在创设教学条件、环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2.假设

教师尽量在诱发性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方法不断产生假设,并围绕假设进行推理,引导他们将已有的各种片断知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组,从中发现必然联系,逐步形成比较正确的概念。

3.验证

用其他类似的事例来对照检验已获得的概念的正误及其正误的程度,靠进一步的定性分析使自己有一个较明确的判断。

4.总结提高

引导学生对认识的性质及其发展的过程做出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求得在后来的认识和发展中有进一步的借鉴意义。

二、发现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案例)

2.1创设情境 激发动机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水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和食物的酸碱性,以及合理选择饮食的重要性。

2.知道常见食品添加剂的性质和作用,树立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意识。

3.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4.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略)

三、教学方法:发现学习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1)提出学习的课题:你喜欢吃什么?

问题一经提出,立即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尤其在高二・八班上课的时候,恰好是上午第四课,马上就到吃午餐的时间了,许多学生甚至说到午餐他喜欢吃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喜欢吃,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

(2)探索解疑,认识主题。

我国有几大菜系,他们有各自的特征,讲到这有学生想到满汉全席,也有联想到他们吃过的菜系。有学生就说川菜辣,他去吃过。这样就使空洞的讲解变的很具体。讲述食物的酸碱性时,我利用教学参考书上备课资料中的一个表格,表中专门列出一些食物的酸碱性。我于是就给学生用大屏幕展示出来。我说,请同学自我检测一下,你喜欢的食物是偏酸性多还是碱性多呢?结果他们瞪大了眼睛仔细看,看到他们渴求的眼神,我感觉很欣慰。后来很多学生和我说,他们回家告诉父母食物有酸碱性,他们的父母还委托我要各种食物酸碱性的表格,我打印了很多份,送给他们,还给我们学校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发了几份,他们都觉得很有实际意义。最重要的是,我的学生开始树立健康的新观念。

(3)整理归纳,订正完善。

经过激烈的争论和课堂讨论,每个学生都制定了一份食谱。我给学生看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鼓励他们改进自己的食谱。最终每位同学都上交一份自己精心制定的食谱。我说我们将每位同学制定的食谱订在一起,做成小册子吧,名字就叫《我喜欢吃什么》。马上就有个学生站出来,他说老师不应该叫我喜欢吃什么,因为有的食物你喜欢但不一定健康,我觉得应该叫《我应该吃什么》。我太高兴了,我带头给他鼓掌,掌声过后我说刚才鼓掌的都同意叫这个名字了啊,同学们都笑了,笑声中我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的快乐。

2.2学生主动 探索发现

【教学案例】铝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发现问题】学生在用铝片分别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时,结果发现铝片跟稀盐酸的反应现象非常明显,而跟稀硫酸却几乎不反应。

【小组讨论】①是试剂不纯②是Cl-或SO42-影响。小组成员用分析纯浓盐酸和浓硫酸配制了一定浓度的溶液,然后加入20mm×10mm×0.1mm,纯度≥99.5%的铝片验证是否确实存在上述现象,实验结果见下表:

无论是用1.5mol/L硫酸还是3mol/L硫酸均无明显反应现象。其结论还是和教材的叙述不符合。

【提出假说】①Cl-能促进金属铝跟H+的反应②SO42-对H+跟金属铝的反应起阻碍作用等。方案和数据收集见下表:

【小组结论】铝与酸的反应中,Cl-能促进金属铝跟H+的反应而SO42-对H+跟金属铝反应起阻碍作用。

【成果评价】由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并接受质疑,老师、其他学生代表组成评委会进行评价。整个过程,参加的学生相互之间不断交流,大胆实验,主动查阅资料,体验科学发现的特有乐趣并从发现学习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与生活教师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4

第7篇:发现学习范文

一、发现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思想

(一)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根据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国外在提出改革传统教材的同时,相应地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倡导发现的学习方法,强调要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创造知识.布鲁纳更是完整地提出了发现学习的理论,他强调学习是发现知识、理解一个学科的基本认识结构、运用直观和分析推理以及依靠内在动机的过程.基于这一理论的教育观点认为:教学是提供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发现学习;教学是学生主动求知和学习,帮助学生学习解答的各种策略,将认知数据转换为更有用;教学是一种过程,不是一种结果.人们常把基于这一理论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发现教学法.

(二)以发现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优点

发现教学法本质上是以所讲授内容的发现动机和进程(这里的动机和进程不一定要完全忠实于历史) 为主线,通过合理的分析、切近的设问,使发现的本源显露出来.其教学优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基于发现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他们的智力;二是发现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较深地理解知识,并且较好地保持在记忆中;三是发现教学法通过发现学习,学生更容易迁移,并且提高学习和研究较难的教材和问题的兴趣和信心;四是发现教学法通过发现,让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基于发现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思路

着眼于发现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要充分遵循发现教学法的基本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动机原则――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结构原则――让学生把握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序列原则――螺旋序进提供三种表征(即动作、影像、符号表征)系统,多种表征交互;强化原则――通过错误和正确反馈强化,养成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依据发现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程序是(1)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产生积极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2)学生利用教师和课本提供的材料,对所解决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3)学生发表看法,不同观点可以展开讨论或辩论;(4)教师总结,得出结论.当然,这一程序并不需要教条化理解,而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加以裁定.

二、基于发现学习理论的“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圆的周长是小学里常讲常新的一节课,为许多老师所讲授评点.结合教学实践,在参阅上述发现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圆的周长”这节课教学作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萌发概念

多媒体演示两只米老鼠在草地上跑步,黄老鼠沿着正方形路线跑,蓝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通过提问,让学生明了正方形与圆的周长的概念,并适时提问如何去求正方形和圆的周长呢?

(二)实物演示,引发思考

教师拿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演示并提问学生可否用直尺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方便吗?为什么?有办法把这条曲线变直吗?让学生发现方法,在此基础上,多媒体演示“化曲为直”的过程,再让学生同桌间合作用这种方法测量出几个圆片的周长,结果精确到0.1厘米,并把它记录在表格中.提问:学生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

(三)动手动脑,探索发现

指派一名学生上台用绕线或滚动的方法测量出黑板上一个圆的周长.然后转向思考方向,让学生思考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同桌之间相互分工,每名同学测量出一个圆片的直径,并计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得数保留两位数,并把相应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让学生观察、计算并思考圆的直径的长短与它的周长之间的关联,把握机会让学生猜想并在实践中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讨论交流,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概括: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接着教师讲授圆周率的概念及相关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提问学生要得到黑板上这个圆的周长,我们只要测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计算出来了?已知一个圆的直径,该怎样计算它的周长?为什么?

(五)小结巩固,发展能力

引导学生小结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圆周率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求圆的周长?求圆的周长需要哪些条件?是采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一结论的.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几点思考

(一)让学生亲自去发现是学习数学的最好途径

英国教育家里希廷贝尔格对亲自发现情有独钟,他强调“亲自发现的东西能在你的脑际里留下一条小路,今后一旦需要,你便可再次利用它.”亲自发现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这就好比学习侦破最好是加入专案组去案发现场,学习耕种最好伴农民去地头田间,学习游泳最好去江河湖川,而要欲识庐山真面目只须身在此山中是一样的道理,学好数学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亲自发现.上述“圆的周长”的教学设计正是充分体现了让学生亲自发现的意义和价值.

(二)理解和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是教师运用发现学习理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

吃透教材内容是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熟悉本课程发展史则有助于我们从大局上把握发现的主线,而明晰发现的本源既是发现式教学的关键,也是发现式教学的难点.在本节课中,教者显然充分理解了课程标准对“圆的周长”的教学要求,熟悉教材,对重点难点以及“圆的周长”的相关数学史知识了然于胸,因而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得心应手.

(三)具有厚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是教师运用发现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必备要求

从本质上讲,发现式教学法应属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范畴,因此,发现法教学在遵从发现进程这条主线的同时,教师是否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又一个关键所在.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循序善诱,尤其要重视分析和设问这两个重要环节,掌握分析和设问的技巧.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要求,在分析时,要力求自然、合理、跨度适中、层次清楚;在设问时,则应力求切近,让设问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成为学生迷茫时、思索中点亮学生思维的明灯.

第8篇:发现学习范文

例1 已知a,b,c为ABC的三边,求证:abc≥(a+c-b)(a+b-c)(b+c-a).

一、 发现变量关系,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

学生经过思考发现不等式左边和右边变量之间存在着关系,即=a,=b,=c,从而自己发现了以下两种证明方法.

证法1:因为a,b,c为ABC的三边,所以b+c-a>0,a+c-b>0,a+b-c>0,

因为(a+b-c)(a+c-b)≤[]2,

所以 (a+b-c)(a+c-b)(b+c-a)≤a2(b+c-a).(1)

同理(a+b-c)(a+c-b)(b+c-a)≤b2(b+c-a).(2)

(a+b-c)(a+c-b)(b+c-a)≤c2(b+c-a).(3)

因为(1)(2)(3)三式两边都大于0,所以(1)(2)(3)三式两边分别相乘,得[(a+b-c)(a+c-b)(b+c-a)]3≤a2b2c2(a+b-c)(a+c-b)(b+c-a),

即abc≥(a+c-b)(a+b-c)(b+c-a).

证法2:因为a,b,c为ABC的三边,所以b+c-a>0,a+c-b>0,a+b-c>0,

a=≥.(4)

b=≥.(5)

c=≥.(6)

因为(4)(5)(6)三式两边都大于0,所以(4)(5)(6)三式两边分别相乘,得abc≥(a+c-b)(a+b-c)(b+c-a).

二、 发现新形式,师生合力解决

总结讲解完以上两种方法后,学生1举手说:由(a+c-b),(a+b-c),(b+c-a)这三个量出发,我联想到余弦定理:

cosα=,cosβ=,cosγ=,因此想构造以,,为边长的三角形,利用余弦定理来证明.

不管以上方法能否解决此题,学生1能够发现形式,联想到构造三角形用余弦定理来解决,已经很好了,在全班同学们的掌声中,我当场大力表扬了该学生,并按照他的想法,进行了以下证明.

证法3:a,b,c为ABC的三边,所以b+c>a,a+c>b,a+b>c,

易证+>,+>,+>,所以以,,为三边长也能够构成三角形. 设边,,所对的角分别为α,β,γ. 则α+β+γ=180°,

由余弦定理得:cosα=,cosβ=,cosγ=,

要证abc≥(a+c-b)(a+b-c)(b+c-a),

只需证abc≥2cosβ?2cosγ?2cosα,

即证:cosα?cosβ?cosγ≤成立,

cosα?cosβ==,

则cosα?cosβ?cosγ=-cos2γ+cosγ

≤-cos2γ+cosγ,所以当cosγ=时,

cosα?cosβ?cosγ的最大值为.

证法3方法比较新颖,发现余弦定理形式,进行构造,其中在证明cosα?cosβ?cosγ=时,学生遇阻,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努力,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三、 再现新发现,证法又起波澜

在大家沉浸在证法3的奇妙与解出题目后心情愉悦的时候,对数学很会钻研的学生2举手发言了:由(a+c-b),(a+b-c),(b+c-a)这三个量出发,我联想到必修五课本中的阅读材料里讲过的海伦公式,这个题目我想利用三角形面积来进行解决.

海伦公式:a,b,c为ABC的三边,则ABC的面积S=,其中p=.

海伦公式是必修五课本中的阅读材料里的内容,不是要求掌握的内容,学生2善于发现,并记住了这个公式,全班同学又有了新的兴趣点,证法再起波澜. 我按照学生2说的思路进行了证明.

证法4:把p=代入S=得:S=,

(b+c-a)?(a+c-b)?(a+b-c)=,(7)

设ABC内切圆的半径为r,外接圆的半径为R. ABC的面积为S.

则S=(a+b+c)?r, a+b+c=代入(7)式得(b+c-a)?(a+c-b)?(a+b-c)=8rS,

S=absinC=ch,==2R,则h=.

S=ch=, abc=4RS.

要证不等式abc≥(a+c-b)(a+b-c)(b+c-a)成立,

只需证4RS≥8rS,即证:R≥2r.

证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已经响了,我把问题留给了学生供他们课后进行研究,为学生进行研究发现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四、 余兴未尽,课后的新发现

设ABC内切圆的半径为r,外接圆的半径为R,则R≥2r. 这个命题其实就是著名的欧拉公式.在数学历史上有很多公式都是欧拉发现的,它们都叫做欧拉公式.

三角形中的欧拉公式为:设ABC外接圆的半径为R,内切圆的半径为r,两圆心之间的距离为d,则d=,当且仅当ABC为正三角形时d=0.

许多学生课后都对R≥2r的证明进行了研究,班级里兴起了一股数学研究的风气,在当天课后作业中,学生们又显示了一次新的发现.

例2 已知a>0,b>0,2c>a+b,求证:c-<a<c+.

常规证法是:

要证c-<a<c+,

只需证-<c-a<,

也就是证c-a<,

即需证c-a2<c2-ab,

即证:a+b<2c. 而a+b<2c为已知条件,显然成立,

所以不等式c-<a<c+成立.

而有几个学生在做题时发现:c-,c+两个量有点像二次方程求根公式里的两个根,于是大胆猜想,产生了第二种证法.

证明:要证c-<a<c+,

只需证<1<,

令x1=,x2=,则x1,x2为方程x2-cx+=0的两个根.

令f(x)=x2-cx+,f(1)=-c+=,

a+b<2c, f(1)<0, x1<1<x2,即<1<.

所以原不等式c-<a<c+成立.

第9篇:发现学习范文

关键词:数学与逻辑;物理规律;发现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10-0017-03

布鲁纳认为:发现式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教材为内容,通过再发现步骤而进行的学习。在探究式高中物理课中,有一类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演绎推导)和逻辑方法(定性判断选择)来“发现”新的物理规律(定理)的发现学习,就是学习者体验参与新物理规律“发现”过程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习者更加真切地感知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对问题提出分析假设(猜想)验证(论证)等过程进行体验;还有助于开发学习者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定量相融合,以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融合等心智潜能。

一、物理规律发现式学习的条件

(一)知识储备

相关的知识储备是物理规律发现式学习非常重要的基础,因为一个新的认识总是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纵向一步一步深入的,其学习与理解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逐步深入,如果对某一层次的知识不清楚、不准确、不系统,就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发现式学习的可能。不少的学习者误认为:物理规律的发现式学习都是从最原始的观察和实验开始的。事实并非如此,只是物理规律最初层次的发现学习是从最原始的观察和实验开始,主要在初中阶段进行,比如观察外力拉物体前进的实验现象,发现拉力对物体做功;观察滚动铁球能对外做功的现象,发现运动物体具有动能,这类发现学习更加注重现象等感性认识。还有更高一层次的发现式学习,比如在已知功能关系、做功、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基础之上,运用数学方法和逻辑方法,对动能定义式以及动能定理表达式的发现式学习。再如运用纯数学的方法推导出麦克斯韦方程组,发现电磁场运动规律等等。

(二)教师掌控

前人(科学家)发现的物理规律是在没有现成参考甚至没有别人指导情况下的首创,而发现式学习不是首创,学习者也不可能去首创,而是要让学习者在物理规律发现式学习中体验一种方法,获得一种思考研究问题的经验,并通过“成功的再发现实例”来提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思维质量。物理规律(定理)的发现式学习,不是让学习者去漫无目的的发现,而是需要教师有意创设出一种氛围和思维程序,有明确的准备知识、方向和目标,并由教师时刻具体掌控其思维程序而进行的发现学习。同时教师在掌控过程中不断进行反馈、调节,随时校正学习者出现的偏差,并引导其走向既定的方向和轨道。

(三)适宜的内容

在前面两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还要注意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发现式学习。比如《磁通量》一节,无论怎样改造教材也不适合开展发现式学习。有些内容则是很好的发现式学习的题材。比如《电磁感应现象》一节,就是运用逻辑方法实施发现式学习很好的内容。整个学习过程从最初的观察实验开始,通过观察三个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指导学生分析、研究、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实验的共同特征、共同条件,最后得出结论:闭合回路中有磁通量变化,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可见,将教材上适合发现式学习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这些内容就能够成为发现式学习的好题材。

二、物理规律发现式学习的操作方式

(一)方式之一:移植类似方法

把类似的已有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移植到新知识的发现,情况最为普遍。比如为了简化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形式,特别是表达式F=kma中的k=1,巧妙的通过定义力的单位为“牛顿”来满足k=1,实现了简化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形式F=ma。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处理方法移植到类似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表达式的发现学习,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达式中E=kΔΦ/Δt,同样也遇到简化表达形式的问题,也是规定当E的单位为v,ΔΦ的单位为wb,Δt的单位为s,恰恰满足k=1,实现了简化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达式中E=ΔΦ/Δt。再比如:通过光同时具有波动性(光的干涉和衍射)、粒子性(光电效应)总结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个方法移植到类似的处理其它微粒中,发现德布罗意“物质波”(微粒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等等。

(二)方法之二:概括实验现象

从实验现象的概括分析发现新的物理规律点,分为两种情况:①观察不同条件下产生同一个实验结果,概括实验中不同因素均共同拥有相同的、本质的原因,实际上是发现这些不同条件下各种因素的交集。比如从三种不同实验条件下产生感应电流现象的研究中,寻找它们的相同点: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是磁通量发生变化。②观察不同条件下产生同一个实验结果,概括实验中不同条件因素均从不同方面产生影响,实际上是发现这些不同条件下各种因素的并集。比如在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实验中,概括各种因素的并集发现质量增大、线速度(或角速度)增大、半径减小等因素都会导致向心加速度增大。

(三)方法之三:用数学定量推导和逻辑定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