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贸专业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53-02
辽东学院地处鸭绿江畔,与朝鲜新义州毗邻。通过对丹东地区外贸公司的调查,丹东从事对韩、对朝贸易企业占全部贸易企业的2/3,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作为辽东学院的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韩朝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突出特色,所培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从事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以及所需要较好专业英语和初步朝鲜语应用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反映了地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意愿,也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地方行业特色,与其他院校同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了错位竞争。
一、实践教学研究的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特有的实践性和涉外性特征,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能力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人才实践能力体系设置为三大模块:双外语应用能力模块、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双外语”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背景,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交流、谈判等,二是具备基本的朝鲜语听说能力,用朝鲜语完成一般的商务接待工作;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应用能力,主要是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能力,包括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各种单证的使用能力、市场营销及开拓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观察国际市场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是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它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获得,只能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需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提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按照人才实践能力体系的要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下页图所示):
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整,强调国际贸易应用能力培养
1.实践教学环节完整,强调连续性和层次性。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利用课内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注重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我们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高效仿真国际贸易模拟实训中心。采取“学员操作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助,网络通讯为途径”的全方位开放实习模式,培养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我们还与丹东太华电热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安排学生不定期到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短期见习,感受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专业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能力。国际经贸人才的主要从业资格证书是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制定出获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时间表,并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同时,获得必要的就业条件,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在获取这些证书的同时,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有所提高,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条件。
(二)语言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适用,能有效提高“双外语”应用能力
1.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1)针对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合理设计实践课程及内容。除了开设基础朝鲜语外,设置了大量的实训课程,如听力、会话、口语交际等多种实训课程,并设置了朝鲜语实践学期,在实践学期中采取与外教面对面、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2)利用校内校外第二课堂,提高学生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一是在校内外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校内的朝鲜――韩国文化苑集语言学习和体验韩朝文化功能为一体,利用各种先进的视听设备,为学生语言训练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校外建立了三个朝鲜语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让学生实地感受朝鲜的风俗文化,锻炼交流能力。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建立了朝鲜语(韩国语)俱乐部。定期开展韩语角、影视时间、韩文写作大赛、韩语系列技能大赛(演讲、打字、情景会话)、 “疯狂韩语课堂”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创新教学方法,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首先,创新英语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采访、辩论、短剧表演等,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其次,利用课外活动,创造语言训练环境。定期举办英语角,锻炼学生的英语沟通和应用能力;同时不定期举办英语讲座、演讲大赛等,采取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打造“双师“型和中外融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
1.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外贸企业,使专业教师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锻炼业务能力,提高授课的说服力,现我系有两名教师长期在外贸公司从事业务及管理,有四名教师有双师资格证书;同时不定期从社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员到校兼职授课或与老师座谈,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2.充分利用韩朝学院资源优势,打造中、朝、韩融合的语言实践师资团队。一是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创造机会让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深造,现有五位教师都已从韩国攻读完硕士学位;二是利用现有的韩国、朝鲜外教,开设大量的口语交际课程,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了解不同区域的语言使用技巧;三是利用我校留学生资源,开展课外交流活动,创造语言学习环境。
五、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1.人才应用能力日渐明显。通过近几年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人才培养特色日渐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二是英语和朝鲜语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所增强。在英语方面表现为函电往来和商务谈判的能力不断提升,很多外贸公司负责人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的英文函电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有一些学生已成为公司谈判的主力。而朝鲜语的听力和会话水平也有所提高。
关键词:国贸专业 职业生涯规划 分析 对策
一、国贸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及分析
国贸专业属国家重点级学科。复旦大学公布的资料显示,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期货公司、三资企业及政府涉外经济部门等。而人民大学给出的资料也很乐观:除了到银行、证券、保险、进出口公司、外贸机构和公司企业外,到国内的涉外企业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的越来越多。综上,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但是,2005年对湖北省武汉市100多家直接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进行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问卷调查显示,外贸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仅限于专业知识方面,他们对于毕业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等都开始进行考察。国贸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要求日益提升。而且,随着经济专业的普及,几乎每所高校都开设了国贸专业,国贸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式也是十分严峻的,有些用人单位甚至出现高处不胜寒的情景——对专业和外语双重高要求的职务无法招聘到相应人才,而处于中低水平的应征者过剩。
总体而言,虽然国贸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形式良好,但能否找到真正适合自己或者是与自身能力相符的工作还是取决于学生本身,更进一步的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国贸专业本科生的意义
国贸专业学生报考的大学和专业性质已经体现出该学生基本的职业规划意向,这其实已经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决不仅仅是帮助个人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为自己筹划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将其总结如下:
(一)帮助国贸专业的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通过前期测试和相关知识的认知,国贸专业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自己专业学习方向和发展前景,根据个人特长和优势,结合自身兴趣为自己设立一个基本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实现目标或适当调整。
(二)增强本专业学生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可以为其设定一个基本的目标,这个目标的时期可以有所不同,但是通过这个目标的设定可以减少其在学习中的盲目性,根据国贸专业的学习特点为自己设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形成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线,多种技能共同发展的努力方向。
(三)增强本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通过引导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他们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从而再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争取到自己的职位。
(四)提升大学生活的意义。随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初入高校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从而从最初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针对国贸专业学生专业课程相对比较轻松的特点,一个正确取向的规划可以扩展学生的能力宽度,使其从专业水平、语言交流、法律基础、数学能力等多个方面全面发展,而不是盲目的虚度光阴。
三、国贸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已经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开始积极的参加各种课程培训,并为针对个人情况为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国贸专业本科生自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针对现状和国贸专业学生的特点,在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不能充分认识自己。这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目标不明确,对未来预期有过大偏差等现象。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全面了解自己,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 对自己的兴趣、学识、特长、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自我评价要客观并准确,尽量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
(二)无法针对自身特点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国贸专业学生主要是学习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将来从事的职业也多数与此相关。国贸专业学生培养的一大特色是贸易知识与外语功底的同时积累,根据个人特点,本科生可以有所侧重的发展自己,例如可与根据自己是偏重于相关专业知识还是偏重于外语优势为自己制定不同的职业方向和求职策略。
(三)经济类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期望值过高。今年经济类学科的录取分数居高不下,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经济类的同学多数为自己定位较高,首选自然是银行和证券。但是这种定位存在极大地盲目性,随着经济类专业的不断普及,经济类毕业生的需求很大程度上达到饱和,而对于国贸专业毕业生来看,用人单位缺乏的是高专业技能和外语水平的双料人才。能否正确定位自己的未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预期是职业生涯规划极其重要的一步。
四、国贸专业本科生如何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定位可以通过一系列测评完成。具体如下:心理测量技术可以应用在职业管理领域, 主要包括职业兴趣测试(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职业能力测试(了解自己能做什么)和职业人格测试(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职业心理测评可以帮助求职者了解自己的性格、心态以及可以适应的岗位、职业,以更清晰地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找准就业的目标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适当的采用上述测试可以根据国贸专业本科生特点制定一个合理的定位计划。
(二)正确认识可利用资源。这部分资源主要包括可以借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主要是根据学生自身所处情况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例如,国贸专业的特点显示了学生必须与人交流并灵活处理问题,一个良好的人际和人脉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某些程度上可以列入国贸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必要一步。
(三)加强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对国贸专业甚至是其他所有专业毕业生而言,专业知识是其在职业生涯中占据的地位非同小可,专业知识的水平高低不尽可以反映一个学生的业务水平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而言就是相关的贸易理论和实践能力,优良的外语水平,这都将为他们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终极目标增加筹码。
(四)分阶段有针对性规划。一般说来,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大致可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据有不同的特点。国贸专业作一个热门专业,毕业生正面临越来越激烈竞争和越来越高的求职要求,必须在每个阶段为自己设定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尽可能的完成预期目标,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大学属于成长阶段(0 - 22岁):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成长阶段。这个阶段里一个人对于职业还处于一种比较模糊的认识状态,是一个知识储备阶段。但是成长阶段对于以后的职业发展却是一个基础,一旦出现问题的话可能为将来埋下隐患,所以学生一定要为自己在这个阶段设计合理而又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并努力付诸实践,建议可以具体到对自己专业水平的要求或者是对自己语言能力的要求,另外,建议国贸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一门第二外语。
参考文献
[1] 贾勇 职丽娟. 生涯规划与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意义[J]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9(7)
[2] 贾勇.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教程[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宋荣绪.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06(20).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师资水平;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5日
独立学院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经教育部批准开始发展起来的,至2013年6月,经教育部核准的独立学院为291所。独立学院一般被界定为“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2008年独立学院的官方概念被确定为“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它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上,逐渐向公办高等教育学府看齐。国贸专业作为当前经济社会中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为多数独立学院所认可,大都设立了该专业,它的发展也受到了独立学院的重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逐渐修正。
一、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发展现状
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一)较为优秀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在出现之后的这些年,正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毕业数量猛增的年份,大多数独立学院在招聘教师的时候,都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而国贸专业与其他经济类专业不完全一样,它除要求学历外,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或者是实践教学能力,很多独立学院在招聘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这就使得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师资队伍较为优良,高学历年轻教师比例较高;有实践经验或实践教学经验教师比重较大;本科和硕士阶段均为国贸专业的教师较多。这样的师资队伍和结构对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明显区别。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多数独立学院都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专业的培养目标上都较为明确,突出应用型,突出学生素质的培养,如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与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一本、二本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有实质性地区别。
(三)课程设置较为合理。与多数公办院校一样,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总体框架上也是包括了五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作为一个专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独立学院在设置国贸专业这些课程的时候多是参考其他公办院校的做法,如开设《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外贸函电》、《经贸专业英语》、《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等,选修课主要开设《国际商事仲裁与诉讼》、《世界经济概论》、《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电子商务》等课程,实践环节包括课间实习(实验)、国际经济与贸易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因为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所以独立学院在实践课程设置上相对公办院校较多,这样的课时分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尚未完全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多数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很多学院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并没有充分地为培养目标服务,虽然也设置了一些实践类的课程,但数量远远不够,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远远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还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并且开课时间都是在入学第二年甚至第三年,在实践内容和要求上较为随意,这都使得实践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多数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培养方向不具体,缺乏特色。因为国贸专业涉及贸易、金融、商务、物流等多个方向,综合性比较强,而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对方向进行细分,学生学得知识面面俱到,但是缺乏针对性,全而不专,专业技能缺乏,专业特色不突出。
(二)师资队伍实践经验薄弱。教师是学院的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独立学院在招聘教师的时候考虑到了实践和学历的要求,但因为独立学院存在的历史短暂,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构成。专职教师中,年轻教师比例较大,没有想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梯队,且这些年轻教师大多是没有在外贸部门工作过的应届毕业生,实践教学能力较差,讲课偏重于理论;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所依托的校本部的老师,或者是周边公办院校的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把握不准确,上课随意性较强,与独立学院的要求不一致,往往导致学生意见较大。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发展,后WTO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逐步建立,加大了全社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因此国贸专业成为高校和考生眼中的香饽饽,国内一半以上的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国贸专业。然而,就业市场同质导致过度竞争使得该专业求职市场人满为患,2007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起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就业形势变得尤为严峻。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取得了2006-2009年四年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0%,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什么样的原因成就了高就业率呢?本文就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背景及实践进行了归纳,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普通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一、开展特色应用型本科国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
当今普通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一)教育理念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更重要的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搜寻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的能力。普通高校的国贸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教育是培养人”这一命题,而代之以“规范人、塑造人”的标准。
(二)定位不清晰,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专业的人才有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以学术性为主的研究型人才、以开发性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和以技能性为主的实用型人才三种类型。应用型人才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偏向研究开发性的应用型人才和偏向实践应用性的应用型人才[1]。
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更多是研究型大学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普通本科院校通常属于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受限于生源质量和教师整体状况,盲目定位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是值得商榷的。这类大学在构建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应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更多地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需要定位。
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理论基础、有较强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它既区别于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服务于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实用型人才,又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的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突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更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避免知识面过窄,又要防止出现一味地追求厚基础,而忽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
(三)培养模式趋同化
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
现在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高级专业人才”,把“高级”等同于“理论”,趋同于研究型高校的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培养目标,偏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专业课程体系趋同象牙塔式教育模式
当前国际经贸专业课题体系设置上基本沿袭了传统的三段式模式,严重制约了具有特色的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组合而成的“三段式”模式,人才培养要么定位于“知识型”、要么定位于“技能型”,忽略了既有较广的国际经贸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趋同性,导致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在竞争力的趋同性,结构性的矛盾加剧了就业市场竞争性。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的简单模仿,在课堂教学上集中表现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应用”。各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各种实习,但大部分采取的形式为带领学生与工厂、企业参观,真正参与实践的少。
高校对教师考评机制“科研为王”一刀切,导致教师集中于理论研究,外贸实务操作教学能力不足[2]。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涉及商业机密,外贸公司和企业不是很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导致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稳定等,严重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4.重书本知识传授、轻社会能力培养
大学扩招及师资立足的制约,采取的多是上大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对一的辅导和沟通机会少,造成老师和学生的陌生感。培养模式的单一和考核方式的单调,学生能力的单一性(考试能力强但社会能力差)的特点尤为突出。比如团队合作的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综合能力的缺失都成为制约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障碍。
二、独具特色的科学定位探索
桂林理工大学在省部共建后生源主要来自广西,大约占70%左右,学校在对国贸专业定位时,综合分析了我校在激烈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广西成为投资和贸易热土,相邻的广东是我国对外贸易最为发达的省份,因此,面向东盟和港珠澳(香港、珠三角及澳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的基本定位。同时,考虑到作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无论是生源质量还是师资条件都无法与重点高校相比,要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总结了“立足地方、面向东盟、面向港珠澳,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能力、提素质、出特色”的定位思路。
三、不断创新的培养模式
(一)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
传统高等教育注重在单一学科领域中培养人才,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适应性较差。随着教育大众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知识结构单一人才的需求不断减少。
针对人才培养上的应用性特色,在学生知识构架上应把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同时也为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础。为此,学校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课程体系的五点要求:“厚”—基础理论要扎实;“宽”—选修课程安排及方向要多;“精”—课程要精;“新”—内容要紧追学科发展最前沿,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实”—要适应社会、学生的需要。
于是,我们设置了两大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平台”和“学科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平台主要包括“两课”、外语、数学、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目的是素质教育,以提升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学科课程平台则侧重于国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目标需要,设置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管理学和国际商法等专业基础课程。解决多个专业方向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发展和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如报考研究生等进一步深造的需要等。
此外,我们设置了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为宽口径培养提供体系支撑。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技术贸易、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技巧和电子商务及应用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外贸实务的基本知识;通过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市场基本面的分析方法,掌握关于国际市场、竞争因素、商业技巧、竞争秩序,顾客兴趣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商务统计、经济评估和数据分析技巧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社会下企业运营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技巧和能力。要求学生熟悉商务伦理道德,掌握一定的交际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这种课程体系设置,既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所需基本知识要求,也满足了不同职业方向发展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重实践应用的教学环节安排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交融、动手与动脑相协调的实践性教学过程。国贸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开设了社会调查、认识实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独具特色的东盟实务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设置了国际贸易案例分析讨论专题,建立了多处校外实习基地及校内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和外贸单证实务操作等四个平台,通过学生深入企业参观,操作,增强对国际贸易实务的了解。国际贸易模拟和单证实务平台,让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验贸易全过程,并广泛联系外贸企业、海关、商检等单位实地见习,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其知识向能力转化。
(三)特色课程打造竞争优势
为突出特色,体现面向东盟、面向港珠澳的特色,开设了东盟经济概论、东盟贸易实务操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独具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增进同学们对东盟的了解,熟悉东盟国家基本环境和外贸实务操作的特殊性,为学生就业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
同时,我们开设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从业资格考试课程,使平时教学与获取各种资格证书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从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上大大加强国际贸易实务类理论课程的延展,提高学生工作技能,改善过去偏重理论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学生拥有一些职业资格证书,也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赢得就业机会。
(四)强化应用能力的教学形式
1.以提高一线教师教学水平为切入点。不管教学体系设计多么完美,设想如何周全,知识传授最终都是由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完成,因此高水平教师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第一要素。学校每年都采取多种形式资助老师出国学习、参加国内的各种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在教学中,要求老师减少以往填鸭式灌输授课方式,代之以更多的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逐步形成学生和老师通过互动完成教学的良好授课氛围。授课方式的改变也让教师角色从“传道”者转向获知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生惑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创业的指导人。
3.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推广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读写议”教学法,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提倡教师采用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增加小组研讨的课时,采用讲授和小论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与创新能力。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学生作业和考试更多是大量文献阅读和资料收集分析,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结论。
4.推进教育技术的应用。借助信息网络平台,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提供动态、丰富的资讯,使教材生动具体,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5.推行“本科教育导师制”。每个学生都有除辅导员以外由专业教师担任的导师,负责同学们对学生进行辅导,制订了定期指导和谈话制度,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结论
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的需要,普通高校在学生培养上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不盲目攀比,也不妄自菲薄,而是要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国贸专业;实操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83
随着我国外贸行业的迅猛发展,具备外贸综合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强,然而外贸专业技能属于隐性知识,不同区域、不同企业有不同要求,高校国贸人才培养若只停留在校内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不真正接触和了解社会,难以真正满足外贸行业需要。因此,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应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探讨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贸易发展输送应用复合型外贸类专业人才。
1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国贸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涉及到国际商法、谈判、营销、跨境支付结算、跨境运输与保险、报关与报检等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理论教学远远不够,需要结合实践教学,实现与外贸就业市场对接,因此,实践教学已成为各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通过笔者调研,目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1针对外贸类课程设置实践学时、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国贸专业开设有一系列外贸实务类课程,从基础的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报关报检实务、国际结算,到综合性的国际贸易单证、进出口操作实训、国际贸易综合模拟等,针对不同的课程,各学院设置不同的实践学时,有针对性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分为课堂实践环节设计和实验室模拟两大类。比如国贸实务课程,许多学校采取课堂产品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种出口产品外贸合同条款的设计,以及运输、保险、支付等基本流程的模拟及单据的缮制,这样把外贸实际业务中的基本业务环节用“项目”的形式分成若干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将有助于理论向实践的有效转化,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综合性较强的实务类课程,各学院一般会通过外贸模拟练习软件在实验室进行外贸仿真演练,学生通过软件实现对进出口商、工厂、银行等各个业务当事人的扮演,实现对跨境交易货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等运作方式的了解。
1.2组织校内专业技能大赛,参加全国性国贸实践性比赛,以赛促学
通过笔者调研发现,大多数开设有国贸专业的独立学院都会在不同的学期根据课程进展展开相关外贸类技能比赛,比如基础性课程开设学期会开展营销会战、外贸函电写作比赛、信用证操作比赛;综合性课程开设的学期会开展外贸情景模拟大赛、商务谈判大赛、Simtrade软件操作大赛等。通过专业竞赛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实践意思的目的,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全国性的国贸竞赛如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是目前各大高校最为重视的学生从业能力大赛,涵盖面广、仿真性强,组织学生参赛对于促使其自主学习,完善外贸专业知识,了解外贸业务,增加实际操作经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助于增强职业竞争力。
1.3开展专业见习及毕业实习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学时学分设定,专业见习一般分布在1-7学期,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参观交流、外贸专题讲座、假期企业实践、社会调研、职业证书考试培训等形式,实现课堂之外实践技能的培养。毕业实习集中安排在大三暑假或大四,在为期12周的时间内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和系里统一安排实习单位相结合的形式。
2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笔者调研整理发现,尽管实践教学已受到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重视,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但在实施层面却遇到诸如实践体系不完善、实践资源相对匮乏、学生基础知识较差等问题,这往往会造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流于形式,实际指导意义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专业教育理念滞后,实践教学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目前,中国外贸已经由货物贸易为主的模式发展为涉及商品、资金、技术、劳务合作等各方面的全球性经营活动,但大部分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在培养模式上未能做到与时俱进,课程设置未考虑到电商发展、跨境支付等贸易发展新元素,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无法满足外贸企业真正需要。
其次,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够规范,过度依赖教学软件。国贸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做到学校内外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及四年循序渐进。而在实际组织实施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往往受到忽视,仅作为国贸相关理论教学的延伸,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一些外贸实践,且以计算机仿真实验为主。尽管人才培养方案对各项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实验、实训、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各部分比较分散,整合不够,未能使实践教学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国贸专业实验由课内实验和综合实训两部分构成。当前的课内实验大多属于简单操作型,分散在不同的课程中,层次低、内容简单,系统性较弱,而理论类外贸课程的课内实验更是往往被忽略。在综合实训过程中,学生受到软件设置的实验流程影响,容易机械化地进行电脑操作,往往与复杂多变的外贸真实场景差异较大。这样,以计算机模拟为主的校内专业实践活动质量不高,与实习、实训或毕业设计不能有效贯通,形成有机体,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再则,许多独立学院对参与一些全国或地方性的“国际贸易技能大赛”往往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造成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和学生参与主动性,课外项目的组织实施缺乏。
最后,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并未建立或真正落实严格、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办法。实践教学具有形式多样,考核方式灵活的特点,大多数学院以学生递交的实验实训报告作为实践课程成绩及学分获得的评判基础。但这种方式无法判定学生能否从实践教学中真正有所收获,报告是否存在抄袭。宽松的考核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忽视实践课,难以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对于课外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比如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往往会由于学生本身实习意识淡薄、考研、找工作等因素,学校为保证就业率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考核有所放松,缺乏有效监督约束,导致毕业实习、论文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和实际效果。
2.2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具备较高外贸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的指导。然而由于独立学院建院历史短暂,师资力量薄弱,外聘兼职教师占据一定比重,院聘教师大多为缺乏外贸工作经验的应届硕士博士,授课任务较重。院聘年轻教师往往理论知识过硬,实践经验及知识缺乏,实践课往往也是根据书本进行演练,无法为学生构建一个循序渐进的实践流程,最终校内课程实训及专业技能实训均无法得到有效实施,更不用说企业实际操作实践的开展。据调研发现,许多学院也都下文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技能,但在评职称的科研压力、教学任务繁重及激励保障机制缺乏的情况下,愿意去外贸企业实地学习工作的老师少之又少。在外聘教师方面,外贸一线业务人员尽管实践经验丰富,但在排课时间、授课方式、薪酬方面往往难以与学院要求达成一致,能请到授课的外贸人员寥寥无几。外聘教师大多为同样缺乏实践经验的“大校”老师,往往对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设计不关心,也不愿费心。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受到师资力量薄弱因素的制约,实践效果不佳。
2.3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实践教学推进难度较大
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招生录取线较低,很多学生学习底子较差,缺乏对学业、职业的规划,自主学习意识较差,缺乏对自身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意识,而这些正是外贸企业对学生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核心要求。同时,国贸专业的国际性特点,大量专业主干课程涉及到英语的听说读写应用,然而,通过对部分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调研发现,英语成绩能达到高考及格水平线的学生比重不到四分之一。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使得往往只有少数英语水平较高,学习意识较强的学生能够完成相关实践教学设计的目标,实践能力获得质的提升。从整体上来看,受到学生资质限制,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现阶段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推进难度较大。
2.4校外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缺乏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专业见习及专业实习的场所,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能与独立学院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很少。从企业角度来说,主要是外贸企业规模大多较小,需要实习生数量较小;或是企业考虑到自身经济利益和商业安全,不愿让实习生深入其经营活动等因素。从学生、学院角度来说,独立学院许多学生的外贸职业素养无法满足企业岗位要求,见习实习时间又较短,企业也不愿意花时间精力进行培训;当然,独立学院的资源及名望相比“大校”来说较有限,无法吸引更多优质实习基地合作。这些因素,使得独立学院校外实践活动质量大打折扣,学生不能真正接触实际业务的操作,无法真正体验外贸经营的具体过程,大多成为“参观”性质观摩见习、“打杂”型实习,实践实习质量不高。
3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优化思路
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对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日新月异的外贸发展形势,外贸产业链的升级,跨境交易方式及支付手段的更新,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在现有条件下不断进行优化完善,主要优化思路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3.1建立并完善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更新专业教育理念,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特色及地方性,突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生外贸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应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设置和改革相关专业课程群及实践课程群,加大实践学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提高,同时也注重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既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又要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其次,构建以行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并不断完善该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要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实操能力为目标。在确立与市场接轨的外贸类课程群之后,树立专业技术课程的核心地位,在理论类与实务类课程中展开不同的实践教学手段,利用好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形成课堂、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有机统一。设置四年连续性实践教学环节,并做到循序渐进。大一以专业认知为主,通过参观、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对外贸行业、经贸形势有所了解;大二大三,根据外贸课程内容进行专业类实践活动,如纸质单据及电子单据结合的形式,单一流程演练与全景实训结合的形式,达到全方位提升学生外贸实操技能的目的;大三后期及大四,通过假期实践、毕业实习,开展提高全面能力的综合演练。由此,通过课堂、模拟软件、校外实践基地,实现国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不断调整变化,实训内容、实验软件、实训手段都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最后,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对传统以递交实训报告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对于课程的模拟实训,要重视实训过程表现进行评价,对于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可结合企业导师的评价进行考核,专业见习成果可以通过实践成果展示、职业资格证书考取、创业成果等多种形式来进行综合性考核。
3.2建设合格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国贸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条件。合格的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培养可从两方面下手:一采取“走出去”模式。学校完善保障及激励机制,为教师搭建提升实践能力的平台,安排国贸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等相关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实地工作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二是采取“请进来”模式。定期从外贸行业中聘请一线人士到校指导实践教学、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同时邀请外贸外运、海关、银行等相关单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及讲座,了解外贸最新动态。此外,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等相关考试,实现理论与实操能力并重,构建合格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
3.3设置不同专业方向,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设置一系列实践环节及方案提升国贸专业学生计算机及英语应用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及实践能力。在国贸大方向下设置不同专业小方向,进行区别性实践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对于英语水平差的学生,可以引导选择英语要求不高的专业方向,如报关、报检、跟单、货代等,在实践教学中侧重本部分训练;对于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在谈判及外贸业务模拟中可设置双语实践教学,鼓励其考取商务英语类证书,向外销、国际商务方向靠拢。
3.4加强国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与维护
实践教学基地是专业见习及专业实习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保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完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学校要落实相关激励机制,动员一切力量与外贸企业、外贸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按地方产业的特色做好实习基地的规划,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或已毕业学生的资源进行实习基地的开发。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现有实践基地的合作,共同探讨制订出具体实训、实习方案,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业务流程,真正了解并熟悉各项进出口业务的流程,让学校的实践教学与实际业务接轨,与企业人才需求接轨。同时,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与国际贸易实践性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完成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胡炜.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困难与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6,(2).
[2]朱燕芳.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5,(7).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课程体系 阶段化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International Trade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under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XU Shuyi
(Zhengzhou Chengg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engzhou, He'nan 4512000
Abstract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the focus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s in the major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t present. However, the contradiction that curriculum system can't meet the need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increasingly outstanding, including the irrelevance of the curriculum to the enterprise requirements as well a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Moreover, both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 fail to adapt to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is paper makes som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the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centered 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by putting forward the staged and modular optimization plan for the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rriculum system; stages; module
1 校企合作模式
从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情况看,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可概括为“双元制”模式、“行业主导型”模式、“工读交替制”模式和“合作教育”模式等。
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大体分为两种:一是以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校企合作;二是将教学与服务相结合,在企业进行的生产性实训。
2 校企合作下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和问题
2.1 课程设置和企业要求脱节
校企合作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培育技能型的人才,然而目前国内的校企合作并不深入,大多是在实习上和企业沟通合作比较多,在教学环节上,往往忽视企业的作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培养上都是学校按照过去的老方法规划,既不进行改革也不和合作的企业进行沟通,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
2.2 课程安排不合理
很多课程相互重复现象严重,教师们之间不沟通,致使一些知识在不同科目下重复讲授,既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学生们知识的积累。同时,课程安排不成体系,自下而上的课程结构没有形成,不利于学生们知识体系的形成。
2.3 课程体系设置和培养目标脱节
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主要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虽然各高校的培养目标上都有明确的区分和表述,但在课程设置上却非常的类似,研究型的高校和应用型的高校在课程的安排和教材的选择上几乎没有差别。如此,培养目标的差别就显得没有了方向。
2.4 课程设置和教材与国贸发展的实践有所脱节
外贸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理论教学必须与当代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目前来看,外贸专业课程体系扔拘泥于传统的设计框架,主要表现在未能按照国贸专业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未能就出现的新现象增设相关课程或讲座,如河南的高校就未能对郑州航空港经济建成对河南外贸的影响和作用等展开相关讨论。同时,教材的滞后性也非常明显,例如目前市面上的教程在外贸支付上仍然讲授的是托收,汇付和信用证,而实际上西联汇款已经逐步成为一种使用快捷方便和普及率很高的支付方式,但是在教材上均无相关说明。
2.5 课程设置与就业方向有所脱节
笔者曾对郑州成功财经学院2010级毕业学生的就业去向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40.87%选择与国际贸易专业直接相关的实务方向,其次是国际金融方向。随着国际运输业的发展,33.91%的学生表示希望从事国际物流方面的工作。在岗位意向层面,28.45%的学生选择在外贸业务中相关的金融结算工作,25%选择外贸业务员,19.83%的学生选择报关报检工作,通过就业意向的调查发现,国贸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国际金融结算业务的浓厚兴趣和就业定位。然而在课程安排上,目前仍然以外贸业务员的课程为主要导向,对其他就业选择的兼顾不足。
3 校企合作下外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3.1 校企合作课程设置无缝对接
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成立专业委员会,每年针对外贸专业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所处的外贸环境进行课程体系的安排,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一些实操性比较强的科目,企业可向学校派遣业务人员进行讲授,不但增加了趣味性也增加了知识的可操作性。另外,学校也可向企业选派优秀的教师团队进行顶岗实习,积极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双方互动互助,加强合作共同培育适应外贸发展的专业人才。同时,企业和高校可以合作编写教材,把更多的项目,真实案例和真实单据写入教材,增加教材和现实的结合程度,也体现教材的实用性。
3.2 阶段化课程设置
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过程中更多地希望参与的学生具备较强的业务处理能力。因此,考虑企业的实际要求与人才培养的需要,笔者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了调整。调整中首先明确企业对毕业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将核心职业能力分解为进出口业务处理能力、报关与报检业务处理能力、国际货代业务处理能力三个部分,按照学习的规律并考虑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对知识的接纳程度,将专业课程划分为基础知识储备阶段、核心能力培养阶段和综合能力锻炼阶段。
在基础知识储备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熟悉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基础知识,掌握商务谈判的基本知识及相关谈判技巧,了解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概况、交际礼仪,初步具备使用英文与外商进行信息沟通等能力。该阶段为基础阶段加之内容比较简单,可以安排大一的学生在学习完经济学基础课程后进行学习。
核心能力培养阶段,学生应当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具体知识,熟悉报关、报检和货运中的具体业务,通晓国际商务活动中的相关法律条款。通过此阶段的培养,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业务处理能力。该阶段的课程有一定难度,适合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大二学生进行学习。同时,由于大二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意愿最为强烈,在这个时期学专业知识更能事半功倍。
综合能力锻炼阶段,学生应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这一阶段首先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进出口业务实训,完成此项课程后,将实训课程再细分为报关实训、报检实训和货代业务实训。所有完成上述实训活动的优秀学生可以进入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商务中心开展真实的国际贸易业务。该阶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阶段,适合学生在大三和大四阶段进行学习,为其进入就业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模块化课程设置
笔者认为应当为学生设计更多的学习模块,以便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模块中的课程进行学习。为此提出从培养复合型外贸人才的角度设计模块课程,共开设6大模块。
外语模块,国贸专业是一门国际性较强的专业,除了要求学生达到最基本的外语水平外,还应具有较强的用外语进行实际操作的技能,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基础外语和商务英语的课程教学。这一模块的学习一方面为外贸学生的外语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证书,比如BEC等级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
商务模块,学习有关商务的基础知识,为外贸商务打下基础,了解国际商务礼仪和国际市场营销的特殊性,为商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同时,这一模块可以帮助学生考取营销员等相关的证书。
商品知识模块,业务人员必须对出口产品有非常清楚的认知,才能在交易磋商中占据优势,商品知识的学习正好弥补了这块短板。校企合作下,学生能下工厂见到实体的商品并和工人、工程师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流,这都将有利于该模块知识的学习。
IT技术模块,目前,寻找外商需要用到许多B2B的平台,比如alibaba和made-in-china等,这要求业务员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操作和电子商务的知识,比如PhotoShop与网页设计能使图片更美观,达到吸引外商的作用,同时也能促使学生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
国际物流模块,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物流也实现了专业化的分工与发展,必将成为国贸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领域。物流模块的学习一方面构建学生相关报关报检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革中的报关报检方法。
金融模块,该模块可以促进外贸金融人才的培养,为外贸学生进入银行等金融机构奠定基础。同时,结汇作为外贸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外贸活动的终结。
参考文献
[1] 周华敏,张丽琼.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职业教育,2013(2):212-214.
[2] 李建国,谭伟湛.医药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比较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2(8):712-715.
[3] 吕建黎.医药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讨――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3(12):136-137.
关键词:国际贸易;就业导向;实践教学
2010年以来,在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回升的大好态势下,对于国内外贸人才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建立就业能力导向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重要而有意义。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继续、补充和深化,是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及能力的重要手段,具有课堂理论教学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一、国际贸易专业就业方向和特点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国际贸易专业的主流毕业生主要成为三类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海关、商检、商务局和贸易公司的熟练的贸易业务操作员;科研机构的贸易理论及政策的解读传播者;国家政府的贸易政策的制定者。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到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外贸管理工作,到外贸企业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及国际市场的营销工作,到国家机关、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商业部门、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大型工商贸易公司或企业从事贸易经济实务操作和经营管理工作,到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等。
从事国际贸易这个行业来看,在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随时保持保持高度的市场敏感性,紧跟市场的变动作出相应的调整;本身市场就变化无常,因此做国贸的人应该经常预测市场的变化趋势,才能占有市场先机。其次国贸中各工作领域联系紧密,人员的工作区域变动性快且大,因此要求做国贸的人应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才能,专业知识过硬才能适应各个工作职位。国贸这个行业挑战性非常强,具体表现在贸易中的风险大,个人就业领域的变动多等方面。
二、就业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的内涵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就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学习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为目标,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动手能力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活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相关技能和素质。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而言,主要应该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系统掌握技术经济学相关知识和基本技术的能力;二是相关意识的培养如团队合作意识、领导意识、刻苦创业及诚实肯干等意识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
三、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内容
近几年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容乐观,要让学生更具有竞争优势,较快的胜任岗位,得从实践教学改革入手。
3.1加强专业的训练,教学方式交替进行
最近某网站对10家高校1175名学生和11大类246家外企(60%以上为世界500强)进行的调查显示,有61.7%的企业一定要招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金融、咨询、贸易、会计师、IT、制药等行业对专业对口尤其看重。说明企业对“专业”的要求仍然是第一要素。就外贸而言,这源于交易涉及面太广、流程复杂、风险较大、单据制作要求严格等。如果没有专业化的训练很难胜任本专业岗位要求,那么,教学改革过程中就不能放松对专业培养的训练,继续保持现有的教学方式,利用“仿真实训”及“校企合作”的交替进行,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掌握。
3.2开设外语谈判实训课程,提升外语要求
目前,很多院校在国际贸易实践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外语的要求。特别是高职院校,因为考虑到学生的外语基础较弱,所以培养重点放在相关资格证书的要求上,但实际通过率较低。国际贸易实践中,从“业务洽谈”到“确定合同”再到“合同履行”外语一直贯穿其中。所以在教学上要突破对外语的要求,在国际贸易实践课程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专门开设外语谈判课程,并加大此部分的授课课时,让学生掌握外贸谈判过程的同时训练英语口语的表达。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就业时能够更快更好的上手外贸业务,缩短外贸企业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培养周期。
3.3增设实践课程考查内容,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
如果说专业知识和外语作是外贸人才的必备技能的话,那么同时具有综合素质的应届大学生会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智成人才人力资源专家称,企业招人往往要求与其企业文化和重点关注的东西有密切关系,包括以下几方面:(1)忠诚度;(2)团队的协作精神;(3)创新精神;(4)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5)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协调能力;(6)求知态度和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关键,这种培养可以在国际贸易仿真实训时体现出来。将学生按角色分成小组,在整个操作流程中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并制定相关考核方法。
四、结束语。针对不同的地区和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国际贸易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还需进一步的探讨,以上提出的整改方案只有运用到教学中去才能检验是否适应企业的要求,只有加强校企对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高校才能真正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出所需要的优秀外贸业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睿;王思雯;魏恒荣;;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基于苏南高校国贸专业[2]大学生及企业的调查研究[J];现代商业;2011年15期
[关键词]东南亚;国贸;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廖东声,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后,广西 南宁 53000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9―0173―04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经济领域,也是近些年来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之一。广西民族大学自从2003年第一次在普通高考招生中招收了“3+1”模式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本科学生以来,每年第一志愿高分考生填报人数相当多,招生情况一直良好。这个培养模式是利用该校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毗邻东南亚国家的区域优势,以该校东南亚语言、民族学等特色学科为依托,把东南亚语言学、民族学学科与该校商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有机结合,形成的“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本国学习3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1年,为民族地区培养懂一门东南亚语的企业经济商务人才。一般来说,进出口业务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语言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专业基础。由于广西与东南亚接壤,是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的唯一省份,而广西民族大学地处广西首府南宁,具有地缘优势,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较多,到东南亚学习的成本费用相对较低,经过一年时间的留学,学生能熟练掌握一门东南亚语言,语言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不成问题,毕业后可以从事与这些国家相关的外经贸业务。但是广西民族大学国贸专业“3+1”模式教育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因此该校国贸专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发展方向、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许多问题尚需探讨与完善。
一、对国贸专业人才需求的前景和培养目标分析
(一)对国贸专业人才需求的前景分析。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大幅增长,200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货物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货物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随着外贸的大量增长,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大。据有关专家估计,若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5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36万家,是现在外贸企业数量的2倍左右。根据我国现在有外贸出口权的公司拥有人才的平均比例计算,仅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10位外贸专业人才计算就需要新增180万人。再加上现有企业的扩张与人员更新,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更大。据了解,每年我国各高校的经济类毕业生总共有13万人左右。如果13万毕业生全部都从事外贸行业工作,今后5年我国也仅能培养65万外贸人才,这与180万的需求具有很大差距。
对于我们广西来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同时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这些因素对国贸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1408万平方公里土地、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在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中,复合型国贸人才在人才市场上将会十分抢手。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国贸专业人才属于未来7年广西紧缺的9类重点行业人才之一,预计缺口较大。近年来,掌握一定的外语又熟悉外贸业务的复合型外贸“多面手”人才持续走红。而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风土人情,能与东南亚国家对接、交流和沟通,同时又熟悉东南亚国家法律、金融、贸易知识,具备市场分析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成为外贸企业争夺的焦点。随着国外企业本土化及国内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加快,高素质营销人才与国际贸易人才将越来越走俏。
(二)国贸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及要求的定位。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是研究其他要素的前提,它是依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和要求而确定的。国内各本科高等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定位上有所不同,综合性重点大学将其定位为“高层次涉外经济经营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广西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从事东南亚对外贸易的,适应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主要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方向,也是为了落实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提出的“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的具体行动。
培养规格是培养模式的主体,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明确培养对象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及其结构。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广西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规格是: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备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了解主要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培养的是“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东南亚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策划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3+1”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方面。从“3+1”培养模式来看,国贸专业的学生目前要求掌握的语言可以从越语、泰语和英语三个方向中选一个,也就是在大三时到东南亚国家中的越南、泰国或新加坡留学一年。这些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与这三个国家有关的贸易工作,范围偏窄。东南亚还有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印尼等7个国家,还需要拓展专业方向。
(二)课程体系方面。从课程体系来看,部分课程内容仍有交叉重复,针对东南亚贸易的课程设置偏少,实践性课程偏少。目前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公共选修课,涵盖了国贸专业主要的课程。但是目前的课程设置对东南亚贸易的针对性不够强,同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性课程偏少。同时,在实践教学方面,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还有些不足,现有实践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因此,形成一个既和国际接轨,又反映地方经济和东南亚贸易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仍然是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三)师资力量方面。从师资力量来看,教师
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仍有待提高和优化。近年来,通过引进、在职培养等办法,陆续培养出了一批获得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青年学术骨干,国贸专业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充实。但目前在国际教研室中具有教授职称的仅有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仅有4人,所占比例不高,尤其是尚缺乏真正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一流学术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此外,专业教师中多数缺乏实际部门的工作经验。
(四)科研工作方面。从科研工作来看,教师的研究方向不够集中,没有形成一个有影响力的学术梯队,这种情况在申报课程和重点学科建设时会受到影响。与同类院校相比,国贸专业在基础理论、前沿领域的研究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高级别、高质量的科研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学科建设的水平。但目前科研水平不高,在研项目中,纵向课题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仅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仅10多项)等高级别的课题偏少,且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数量也不多,科研成果获奖级别也不够高。
(五)基础条件方面。从基础条件看,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实验设备拥有率相当低。由于学科建设的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投入不够,造成实验室设备少,许多课程的实验课难以开展。另外,学科建设的辅助保证系统如图书资料、情报信息系统等公共服务体系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教学科研需要。
三、完善“3+1”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
(一)需要拓宽“3+1”模式的培养方向。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除了招收国贸的越语、泰语和英语这三个方向外,还可以考虑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印尼等7个语种方向,与这些国家的商学院合作办学,让我们的学生在大三时到这些国家学习一年,毕业后从事与这些国家有关的外贸工作,如到这些国家的合资企业工作等。此外,对有经济能力的英语方向的学生可以考虑让他们到英国或美国去学习一年。这两个国家经济上比较发达,他们的进出口业务量也比较大,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会比较好。
(二)进一步改革课程教学体系。一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如何设置,决定着这个专业的学生在一个培养周期结束后,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与内涵。课程作为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素,是学校办学最重要的支撑条件之一。在课程体系方面,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按与地方经贸发展和东南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考虑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定位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调整、改革和设置课程体系。目前可考虑开展“四增四减”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一是适度增加专业课学时,减少基础课学时;二是适度增加选修课学时,减少必修课学时;三是适度增加实验课学时,减少理论课学时;四是适度增加双语教学学时,减少母语教学学时。通过“四增四减”,来进行课程重组和整合,改善课程比例结构,理顺各教学环节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与衔接,整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和综合性,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开设一些新课程,如东南亚各国风俗、商务礼仪、国际经贸地理、国际贸易基本实践操作能力等专业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完善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调整和改革,强化教学内容的专题研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加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双语教学、网络教学,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步伐。
(三)抓好国贸实验室建设及教学实习。进一步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探讨和实践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模拟教学课程,完善和优化国际商务模拟环境的建设,购置国际贸易进出口等新的模拟教学软件,争取实务性课程都能进行模拟教学。考虑建设国际贸易场景实验室。该实验室立足于市场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要求的能力,结合国际贸易学科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转化为相应的能力,把知识传授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平面”变为“立体”,通过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块,模拟与东南亚国家交易的主要流程,从而把学生引到实务情境,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改革校外实习的方式,探讨和实践在实际工作部门聘任实习导师制。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主要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外贸技能,分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或者外贸公司,参与到实际外贸业务当中,熟悉外贸企业进出口业务流程,如国际市场分析、外贸业务洽谈、外贸函电书写、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货款收付、单证的制作与流转,以增强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如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国际货代员、外销员等。通过鼓励学生报考这些职业资格证书,起到对专业能力进一步强化和补充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举办国际贸易技能和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教研水平精良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实力和声望的象征,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科建设的重点是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要尊重和依靠学术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对在岗教师的培训,在加强师德教育的同时,强化教师的知识更新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继续选送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学习以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选拔部分教师出国深造,学习最新的国际贸易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将其培养成教学、学术带头人。选送部分教师到实际工作部门实习锻炼,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要引进新人才。要积极引进德才兼备的人才,引进优秀毕业研究生,特别是引进博士和紧缺课程的教师,并向社会招聘高水平、高职称以及在涉外经济部门或外贸企业工作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不断增强学科点的师资力量,以形成年龄、职称、学历、知识结构渐趋合理的“双师型”学科队伍。目前国贸教研室15位教师只是借用并挤在东南亚经济信息研究所的一间办公室办公,还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只有一台电脑,极不方便教师查阅资料,更不方便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等工作。因此,办公条件的改善应提上议事日程。
09届进入大学,填报志愿时国际经济与贸易还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但是,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到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的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指标剧烈下降,国际形势的不明朗,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作为进入该专业的学生,没有办法改变国际形势,却可以提升自己的素质。因此,利用暑假时间对国贸专业3届学生做了一些调查与研究,希望以此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大学4年中“武装”自己,为今后的就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相关假设及样本量的确定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在此次的问卷中,我们对台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有关国贸人才素质与能力的问题调查,其情况如图2-1:
国际经济与贸易应有的素质图2-1
无论是哪一届的国贸学生在基本的认识上是大致相同的,都是将人脉及社交能力、英语水平、专业知识放在了前三位。其次是心理素质、专业有关资格证以及兼职经验。
1.专业有关资格证书
不管是08、09、10属绝大部分的人认为国贸专业的证书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
①语言(英语等)。对于国贸专业,英语与专业知识的要求可以相提并论,这些都是可以在日常的学习中强化的,因此在此不作赘述。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同学把过英语四级、六级作为自己在大学里的目标,但是仅仅“求过”这样的心理是不正确的。四六级以笔试为主,但是语言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此,至少在口语方面很多同学都欠缺一定的锻炼。这也间接反映了大学如何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的重要性。
②其他证书。不同的职业需要一定的就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体现之一就是证书。对于金融方面,银行、证劵所等需要一定的资格证书;从事外贸单位的工作者可以考取报关、报检、单证等证书;英语方面则可以从事翻译、外教等职位,也需要相应的证书。
2.考证针对性分析
考证一直是本文由收集整理大学的主要旋律之一,而如何考,考些什么样的证书也一直困扰着现在的大学生。继“考证热”之后出现了盲目考证的现象。这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精力,同时证书的含金量也大打折扣。为此我们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各年段学生对考证的针对性进行了统计调查和分析,如下图:
10届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生认识较为模糊。在图中学生的选择占中心的面积相对较大,说明这一届的学生在选择考证的时候比较犹豫,属于不清楚到底考了有什么用或者是人云亦云觉得有考试就去考。当然在这里要说明这与10届的能力与素质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只能说的是由于刚进大学的时间相对较短,很多的事物都是在逐渐认知的一个状态,因此在这阶段需要学校方面加以引导。
09届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在英语方面和金融方面的侧重明显,这与对09届学生专业分流(商务模块和投资模块)有着密切的联系。模块的分流使09届的学生有了思考,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更好的针对性。因此在图中09届学生就倾向于这两个方面。此外也是与学校、学院的培养方向所契合。一是社会上的就业形势的改变,金融人才在现今的社会上是热门人才。二是系统培养的金融型的国贸复合人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前途。因此,作为09届的学生,需要在了解学校的培养计划的前提下,努力往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看齐,在完成基础证书的考证后往更深层次发展。
08届针对性较前面两届针对性就更强了,目标更为清晰。反映了08届国贸生对于英语这一方向的看重,但是也出现对于金融相关证书的反而没有09届来的重视的现象。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08届人才培养计划中,没有商务与投资的分流,取而代之的是在商务模块中进行的更为细化的分流,因此08届的国贸生对于商务上的选择更为明确,对于国贸类的证书与英语类的证书的重要性选择不相伯仲。
从三幅镭射图中可以看出英语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性。同时,随着年段的升高,学生对于考证的针对性明显增加,对于目标的明确性和清晰性更好,这与年龄阅历的增长有关,与要进入社会的紧迫感有关,当然与学校的教学方向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说明了三个年级段的学生缺少在这方面的信息的交流,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可以得到重视。
3.其他素质
①人脉及社交能力。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对即将出社会的大学生,人脉和社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个能力是可以在后天培养的。从寝室的室友开始到班级同学、老师,老乡会、新老生交流会、班级之间的联谊……从各种活动、团体中结识到不同的朋友,这便是最基础的人脉和社交。至于从普通朋友到志同道合的良师诤友,则需要真诚的付出和更进一步的交往才能实现。
②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所占的比重丝毫不逊于兼职经验,甚至到08届时远超专业有关资格证占的比重,这也鲜明的体现了如今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需要学生在专业学好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08即将面临毕业班的学生,更要做好调整走出象牙塔,面对现实社会的心理准备。心理素质是可以在大学的许多社团活动、比赛中得以锻炼的,因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③兼职经验。工作经验,无论是高年级的还是低年级的,都觉得现在的社会看重工作经验。当然,这里所说的工作经验并不包括类似于家教这样不能很
转贴于
好的与所学的专业知识所融合的兼职。
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自生应具备素质是有大致的轮廓,并非一无所知。伴随着对本专业知识的不断加深学习,学生对国贸专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专业与职业发展
1.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的规划情况
表1-3
从三届对是否清楚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来看,无论是刚刚开始学习国贸课程的新生,还是即将毕业的毕业生,对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或者感到茫然的比例占了绝大部分,这一方面反映了很多国贸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不够了解,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用到实际操作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不了解,不能充分挖掘自己,发挥自己所长。以至于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只有模糊的想法及对自己没有信心。
而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化、专业实习的开展,该专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长远计划的比例稳步上升,有3到5年职业规划的比例也有所提高。这是在提醒我们要主动了解所学专业,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早日确定目标,为以后做准备。
2.职业与专业的对口性问题
职业与专业对应度图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