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信息化范文

金融信息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信息化

第1篇:金融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金融信息化 管理 发展 问题 趋势

1 金融信息化概述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我们知道金融信息化的管理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它对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在目前金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入世的现实需要,实现金融信息系统的整合,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

2 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信息化建设是从一无所有到现在的发展体系基本完善,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实现了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金融信息化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2.1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业务发展,明显领先于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目前国内金融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难以满足个性化金融增值业务的需要,它们偏重于柜面的负债、核算业务的处理。同时,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许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还处在半信息化的阶段,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等功能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2.2 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快速,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目前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仅仅限于前两个层次。

2.3 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增值金融服务需要,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导致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丧失业务机遇、银行风险管理失控等问题。

3 我国金融业信息化管理改进措施

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短时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建设和完善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通过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

3.1 重视金融信息化规划和引导。目前,金融机构已经认识到金融信息化的巨大作用,开始重视自身的IT规划。监管层开始加大对金融机构IT应用的监督、规划和指引的力度,近年来相关的文件层出不穷,并且越来越细致具体。都将对金融业信息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监管层对金融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甚至可能影响到金融行业IT应用的方向。

3.2 利用信息技术加快金融发展,它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改善经营监管的有效手段,要加快经营监管的信息化步伐,构建相应的金融建设系统和指标,信息资源能够达到时时共享。建设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环境,为金融信息化产品的生产提供统一的企业标准,包括制定金融信息化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3.3 提升金融业发展能力。金融信息化的应用不仅仅是在业务发展、机构放大、就业增长和素质提高方面对金融业的发展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金融应用信息化和金融创新促使金融机构纷纷有新的成员加入,促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模式;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业务创新使传统的金融措施对顾客的吸引力降低,造成利润逐渐下降。所有这些,都强化了金融机构的竞争。

3.4 灾难备份将成IT建设重点。虽然在数据和业务系统备份上大多金融机构却普遍比较薄弱,金融行业事关国计民生,是社会运行的基石,但是中国金融行业IT应用早已步入集中时代,中小型金融机构更是如此,保证金融机构业务连续性、可靠性已迫在眉睫。已经发生的一些数据灾难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监管层、资质优良的金融机构开始率先关注灾难备份,大型、优质的金融机构由于在资金、技术、客观需求等方面的原因已先行一步,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信息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务的多元化已经是大势所趋,金融现代化的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信息化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都有关联,相辅相成,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王元龙.加入456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8.3.

[2]卢小冰.推进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简介[J].中国金融电脑,2006.1.

[3]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电脑,2002.8.

[4]董丽英.从入世看我国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02.2.

[5]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北京:财经问题研究,2002.3.

第2篇:金融信息化范文

一、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和主要特点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开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业,拉开了金融信息化的序幕。金融信息化大体经历了脱机批处理阶段、联机实时处理阶段、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业务集成和决策智能化四个发展阶段。到二十一世纪,金融信息化已经步入创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从初始的支持金融业务、到运作金融业务、再到改造金融业务的过程,信息技术已成为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因素。金融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的能力,成为金融市场的交易物质和技术基础。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低成本的网络交易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交易方式,投资者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上网同步进行金融交易。互联网日益成为世界金融市场运作的中枢,全球金融市场也被更紧密地联系起来,金融信息化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主要特点。

1、信息技术使用面广,业务成本大幅降低。自1958年第一台计算机进入美洲银行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便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金融业务的电子化进程。这些大银行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更新主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积极大胆地采用最新的计算机产品,采用最新的软件技术。这些设备和技术的普及不仅降低了金融业务的服务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其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务的处理手段,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美国网络银行交易量占银行交易总量的一半左右。

2、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安全保密性增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网络信息系统中有一个标准化的结账规则体系,各类软、硬件方面都配有安全保障措施,如主机系统、通信系统的硬件备份、软件加密等,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类不安全因素,为金融部门和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业务高效处理,服务日益完善。为了更加及时、高效的处理金融部门间频繁交易的支票、汇票等转账结算业务,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金融部门纷纷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资金清算体系,以实现快速、安全的资金清算。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资金转账系统(FEDWIRE)、日本银行金融网络系统(BOJ—NET)、美国清算所同业支付系统(CHIPS)、环球金融通信网(SWIFT)等,这些系统的建立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通过创新还能为客户提供各种新的金融服务,包括金融机构与企业客户建立的企业银行、金融机构与社会大众建立的电话银行、家庭银行等,通过各类终端为客户提供各类周详、多样的金融服务。

4、积极利用先进技术、不断进行业务创新。以美国的商业银行电子化进程为例,每隔十年左右的时间,信息技术就会在高层次上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游戏规则进行重构。最近一二十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金融业务创新之间的联系更是日趋紧密。考察一些西方的典型金融机构就会发现,他们往往通过信息技术探索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或者提供新的服务内容,以此来实现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已成为体现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95%的金融创新都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可帮助分析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并进行风险管理,使这些产品之间的交易成为可能。

二、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尽管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由于处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起步到现在,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完成了电子化建设,实现了各项业务的自动化处理和自动化的办公环境,促进了管理和决策的信息化,已建立了包括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在内的机构内部资源管理系统。在银行业方面,建成了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在保险业方面,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证券业方面,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国内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还不能达到金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要求。中国农业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副总经理叶又升曾经说:“据粗略估计,我国银行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每年都达上百亿元。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由国内厂商获得,其余的三分之二都被国外厂商拿去了”。从近些年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制约着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人才的缺乏。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西方国家金融业中的信息技术精英都被列为公司的核心团队,其聘任、地位、薪酬、权限等各方面都远远高于同级别的其他人员。更有特点的是,在很多大金融集团里,如美国的citybankofNewYork、英国的HSBCholdings、法国的BNPParibas等,其信息技术体系实行的都是单列的垂直管理,人、财、物由集团科技部统一招聘、统一分配、统一规划,以保证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高度安全性。人才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甚至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对于在金融业中占据特殊地位的金融信息化建设而言,人才建设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人才不是普通的金融人才,而是专门从事金融创新的人才。经过三十多年的金融信息化发展,我国金融业已培养了一批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并在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人才的管理制度。但现有的人才储备和人才机制尚不足以支持金融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的专门人才———“金融工程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金融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技能,如数学计算与统计分析技能、构建模型和模拟实际问题的技能、运用计算机和远程通讯技术处理信息的技能,以及开发或使用相关软件技术的能力等。我国金融创新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业创新的发展,因此要发展金融创新,就要培养金融创新的专业人才。

三、我国金融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

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是随着金融发展趋势递进的,而金融发展趋势又是在金融与信息技术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趋势是: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而信息技术成为影响现代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客户需求主导着金融服务业的市场走向;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创新则是金融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金融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重视金融信息化的影响,充分挖掘现有信息系统的价值。据美国银行业统计,1986—2002年,美国平均每年有13家大银行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施再造计划,银行再造之后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从原来的1%和14%上升到1.8%和25%,而平均的成本收益比从63%下降到40%~50%,信息技术对金融的重要作用已经从后台支持上升到了前台创造利润。国内银行信息化建设推进很快,在注重新项目建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对现有信息系统的充分利用,深度挖掘和发挥现有系统价值。

2、从运用信息技术来单纯地保存和处理数据转向直接面对顾客提供多方面服务。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银行业零售业务的发展,直接面对顾客的顾客服务型信息处理系统在银行业信息化过程中日渐突出。目前,西方银行业通行的信息处理系统主要有大型通用型信息处理系统和顾客服务型信息处理系统两种类别,但是后者已呈现出逐渐取代前者的势头。大型通用型信息处理系统是比较传统的信息处理系统,主要功能是进行数据的保存与处理,主要应用于账户管理方面,已不能适应银行业中激烈的服务竞争潮流,正在逐渐被淘汰。

第3篇:金融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虽然我们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描述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效,但是,如今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渗透到银行业的决策、管理、业务、服务等各个层次和领域,成为银行业生存的技术基础和业务创新甚至深层次改革的有力支撑。商业银行应重视信息通信等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通过不断发展和创新,构建了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电子化服务体系,缩小与国外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差距。

1金融信息化

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有别于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当信息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后,信息技术便成为金融创新和发展的驱动力。

金融信息化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金融信息技术化,也习惯称为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二是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化,即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我国金融电子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起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基础上的电子资金清算系统、柜台业务服务系统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电子化体系,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虽然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的逐步深化,我国金融电子化深层次的问题还存在不少,但是相对于金融信息服务产业而言,前者是发展中的问题,而后者则属于发展的问题。

2金融信息化建设意义及现状

2.1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实现金融信息化是我国中央银行适应经济信息化时代潮流的选择,是我国中央银行提高金融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宏观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重要保障。实现金融信息化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拓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以及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基础。金融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同样重要。对于全社会来说,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活力的基础,没有广大企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它们对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全社会的信息化将失去最根本的基础和推动力,信息社会也就更无从谈起。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是要实现金融信息化。

2.2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金融业的计算机应用经过后台业务电子化、前台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及金融电子化创新四个阶段,金融业务己全面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全面创新阶段,信息技术成为决定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网络化阶段。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等几个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不完善;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跨行业、跨部门金融网络尚未形成;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3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

在信息化进程中,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业对信息科技新成就的应用处于各行业的前列,金融信息化取得了长足进展。金融信息化是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智能技术更新改造和装备金融业,使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

3.1带来金融机构形态的虚拟化

虚拟化是指金融机构日益通过网络化的虚拟方式在线开展业务,客户直接在办公室、家里甚至旅行途中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服务,因此金融机构不再需要大量的有形营业场所和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全新的网络银行正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其终端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3.2对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金融信息化导致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支付与结算、资金融通与转移、风险管理、信息查询等银行基本功能的实现方式。金融机构将传统的专用信息网络拓展到公共网络,各种信用卡、数字钱包得到了广泛应用;实时在线的网络服务系统能为客户提供全时空、个性化、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风险管理与决策系统(如自动授信系统、风险集成测量系统等)正在取代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也在迅速加快。围绕客户的消费行为和需求,传统银行正进行新的结构设计,借助于信息技术重构其组织形式。金融信息化的作用将从提高金融业务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到对金融业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改变。

4商业银行实施金融信息化的重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的生存方式,引发了金融的巨大变革。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趋势是: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而技术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客户需求在主导着金融服务业的市场走向,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创新则是金融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4.1积极推进数据集中和整合,不断提高银行核心竞争能力

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大集中”是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的整合。数据大集中可以使得银行业发展初期数据分散、客户资源割裂的状态得到改变,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并增强业务开发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数据大集中是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

4.2实现从以业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

银行信息化要适应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业务运作过程进行集成和优化,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把银行的各项业务统一起来,实现优势互补,统一调配各种资源,为银行的客户开发、服务、综合理财、管理、风险防范建立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服务上,银行必须从“以业务为中心”为核心的服务理念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客户本位的服务观念,在增加业务种类、简化操作手续、设置人性化的服务内容、提升产品性能等方面加快步伐。

4.3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实现风险管理的现代化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生命线,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风险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信息化促进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健全,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可以更为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4.4推动银行管理和决策信息化,努力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决策支持系统。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综合业务管理、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并实现信息系统共享。要充分利用银行的数据信息,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深层次的数据利用,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DSS)能够帮助银行在决策上实现对客户选择的正确辨别和经营风险的自动预警,这将是银行业下一轮关注的焦点所在,商业智能(BI)和自动化处理等解决方案也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

4.5加强银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关系到银行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否有效提供金融服务,是一项需要精心组织、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银行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技术队伍建设;加强计算机安全的定期检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沟通机制;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切实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安全、平稳、高效运行;要高度重视灾难备份建设,灾难备份建设要在综合考虑运行和应急备份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

4.6利用信息化,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现代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通过收集客户信息并进行充分的数据挖掘、调整和创新服务项目,设计出高附加值、特色强的金融产品,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银行经营策略的核心所在。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间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加大了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树立品牌效应。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主要表现在:其一,要加强个人银行业务产品的创新,重点是稳步发展新的消费信贷产品和银行卡业务。其二,要加强公司业务产品的创新,重点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境外筹资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重点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帐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其三,要加强房地产金融业务产品的创新,形成独具特点的住房金融产品系列和服务组合。同时,积极探索住房储蓄业务、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住房金融产品的创新。

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金融的信息化水平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在金融业和信息通信业的共同推动下,金融业信息化水平将不断提升,并将通过与税务、海关、保险等国家重要部门的网络连接和资源共享,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水平的提升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有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与战略[J].金卡工程,2004(9)

2刘芳.对我国金融信息化的一些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3)

第4篇:金融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金融信息化 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虽然我们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描述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效,但是,如今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渗透到银行业的决策、管理、业务、服务等各个层次和领域,成为银行业生存的技术基础和业务创新甚至深层次改革的有力支撑。商业银行应重视信息通信等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通过不断发展和创新,构建了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电子化服务体系,缩小与国外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差距。

    1 金融信息化

    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有别于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当信息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后,信息技术便成为金融创新和发展的驱动力。

    金融信息化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金融信息技术化,也习惯称为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二是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化,即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我国金融电子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起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基础上的电子资金清算系统、柜台业务服务系统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电子化体系,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虽然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的逐步深化,我国金融电子化深层次的问题还存在不少,但是相对于金融信息服务产业而言,前者是发展中的问题,而后者则属于发展的问题。

    2 金融信息化建设意义及现状

    2.1 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实现金融信息化是我国中央银行适应经济信息化时代潮流的选择,是我国中央银行提高金融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宏观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重要保障。实现金融信息化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拓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以及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基础。金融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同样重要。对于全社会来说,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活力的基础,没有广大企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它们对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全社会的信息化将失去最根本的基础和推动力,信息社会也就更无从谈起。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是要实现金融信息化。

    2.2 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金融业的计算机应用经过后台业务电子化、前台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及金融电子化创新四个阶段,金融业务己全面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全面创新阶段,信息技术成为决定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网络化阶段。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等几个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不完善;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跨行业、跨部门金融网络尚未形成;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3 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

    在信息化进程中,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业对信息科技新成就的应用处于各行业的前列,金融信息化取得了长足进展。金融信息化是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智能技术更新改造和装备金融业,使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

    3.1 带来金融机构形态的虚拟化

    虚拟化是指金融机构日益通过网络化的虚拟方式在线开展业务,客户直接在办公室、家里甚至旅行途中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服务,因此金融机构不再需要大量的有形营业场所和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全新的网络银行正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其终端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3.2 对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金融信息化导致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支付与结算、资金融通与转移、风险管理、信息查询等银行基本功能的实现方式。金融机构将传统的专用信息网络拓展到公共网络,各种信用卡、数字钱包得到了广泛应用;实时在线的网络服务系统能为客户提供全时空、个性化、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风险管理与决策系统(如自动授信系统、风险集成测量系统等)正在取代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也在迅速加快。围绕客户的消费行为和需求,传统银行正进行新的结构设计,借助于信息技术重构其组织形式。金融信息化的作用将从提高金融业务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到对金融业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改变。

    4 商业银行实施金融信息化的重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的生存方式,引发了金融的巨大变革。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趋势是: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而技术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客户需求在主导着金融服务业的市场走向,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创新则是金融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4.1 积极推进数据集中和整合,不断提高银行核心竞争能力

    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大集中”是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的整合。数据大集中可以使得银行业发展初期数据分散、客户资源割裂的状态得到改变,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并增强业务开发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数据大集中是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

第5篇:金融信息化范文

一、外包模式

出于成本或者技术能力的考虑,中小金融机构将金融系统的设计与维护外包给金融IT公司,以集中精力做好金融业务。这样做,可以节约时间成本,尽快缩短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也可以节约财务成本。

1.外包可以分为战略层次外包、战术层次外包和一般层次外包。战略层次的外包使发包方面临着较大风险,有失去核心技术的可能。我们要看到,战略层次的外包是金融IT市场发展的一种高级阶段,不但市场上有技术能力卓越的金融IT公司,而且诚信理念坚如磐石。这种外包关系有一定的条件,如:(1)长期合作伙伴关系;(2)双方都秉承双赢的合作策略,任何一方都不会利用自身的优势损害对方利益;(3)双方各有自身的战略重点,认识到自身不可能也不必要去侵占合作方的市场,双方是合作关系;(4)双方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都具有核心竞争力。农村金融机构将项目外包给金融IT公司时,金融IT公司可能获得优势地位。如果金融IT公司滥用这种优势地位,金融机构的利益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其次,金融IT公司必须具有业界领导能力,具有对异常事件的响应能力。此外,金融IT公司要具有相当的规模,以便增强诚信的基石。我国金融IT公司的规模还不大,金融IT上市公司主要有恒生电子、东华合创、南天信息、信雅达等少数公司。截至2008年9月30日,恒生电子上市公司的总资产7.9亿,股东权益6.0亿,主营业务收入4.0亿,总股本29702万份,以2008年9月30日11.8元/股的价格计算,公司市值约35亿。恒生电子主要长处在于基金软件和呼叫中心业务。事实上,即使恒生电子也难以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层次上的外包。恒生电子主要向基金公司销售电子基金产品,收取年使用费。

2.我国金融IT公司的综合实力还不够强,难以作为坚实的外包方。虽然神州数码等我国一流的金融IT公司在与中国工商银行的合作中展示了强大的实力,但是还没有能力完整地为大型银行开发整套软件和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我国金融IT公司在专项能力上有长处,如东软公司对日本软件招标的承标,某些非上市金融IT公司的信贷产品,等等。我国还没有哪个金融IT公司具有IBM、HP、Oracle公司等那样的实力,这是资产近千、万亿的银行不愿意将核心软件外包的重要考虑。我们认为,即使神州数码这样的公司接受中国工商银行的外包也只是战术层次上的外包,更多的金融IT公司只能接受金融机构一般层次上的外包。

3.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常常将核心软件外包。企业在制定信息化策略时,可以在内部生产(软件购买、维护、升级,流程改造,组织重组等系列工作)和外包(相关业务技术外包,服务外包等)之间进行选择。此时企业要考虑三类相关成本(内部生产成本、谈判成本和机会主义成本,后两种成本又被统称为治理成本)之间的关系。从经济学上来说,多家中小金融机构来培育、支持、分享中小金融IT公司的技术,既减小了金融机构自身的软件开发的人力成本,也使市场分工细化。中小金融IT公司通过竭诚为多家金融机构服务,可以积累自己在该领域的经验,从而达到行业领导水平。

4.大型金融机构,如人保、中保、四大国有银行,普遍采用中国工商银行的金融信息化的组织模式。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充沛,工资不高;我国毕业生传统思维上对国有银行有认同感,以到大型金融机构工作为荣;金融信息化需要复合型人才,这只能长期培养;大型金融机构比中小金融IT公司更了解自身的需求,比中小金融IT公司的人才、资金更有优势;大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信息化规划来克服自身的惰性,在目前我国金融信息化事业扩张的背景下,有很多种办法来克制由于垄断和公有资本所带来的创新惰性。

5.金融大集中后,金融IT市场更加细分。中小金融IT公司需要更加专业才能生存,大型金融IT公司由于自身的资历、行业经验、行业能力,具有比金融机构更高的金融IT规划、设计、实施能力。我国是个金融IT市场还不成熟的国家,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战略层次的合作者,需要战略受包方;另一方面自己处理金融IT战略性问题时又更有优势。目前的金融IT市场发展的趋势是集中,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向大公司集中。这给民族金融IT公司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外包具有市场细分的特点,我们要出台鼓励外包的经济政策,并颁布行政法规等规范外包的发展,鼓励金融IT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金融机构参股和扶持金融IT公司的发展。由于我国诚信制度的缺失,外包市场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过程。当前,特别要鼓励金融IT企业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承接国外发包项目。

二、资本纽带等合作模式

我国电子支付领域,存在着支付宝、首信易支付、汇付天下、财富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服务,特别是增值服务,使支付双方都获得了较好的效益。第三方支付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不断开拓市场,向教育支付、航空机票支付、慈善支付等过度。这些支付公司在面对激烈的国内市场价格竞争时,纷纷与国外大公司合作。国内提供市场开拓动力,国外公司提供资金和技术。外资参股第三方支付公司是目前电子支付发展的主要格局。我国金融IT公司经过多年发展,恒生电子、东华合创、信雅达等终于迎来了上市的曙光,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问题。随着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投资主体逐渐增多,优良的金融IT投资项目获得资金的概率迅速增加。吸纳战略投资者,增强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实力,仍然是非上市金融IT公司的重要发展手段。

三、SaaS模式

SaaS模式就是数据中心出租服务模式。数据中心花巨资建立先进的数据中心硬件设施,包括高级服务器、合格机房、小型机、大型机等,甚至建立灾备。金融机构,如小银行可以向数据中心支付费用,以获得成套服务。软硬件购买、维护、更新,金融机构都不必过问,只管使用就行。比如说,数据中心购买或者自行开发网上银行软件,如果这些功能符合银行的要求,银行不必自建机房,不必购买或开发软件,而是向数据中心支付年使用费。因特网环境下,B/S模式使客户终端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SaaS模式成为可能。实际上这样的数据中心已经建成了,但市场交易并不理想。首先,SaaS双方的责任界定、赔偿等问题还没有明确,其二,数据中心的资产规模不大,最多几亿元人民币,万一发生严重差错,无法承担巨额赔偿责任,其三,我国软件的价格并不高,盗版软件更是降低了软件布置成本。事实上,软硬件布置成本越低,SaaS越没有必要。其四,我国金融垄断特征明显,信息化投资对于大型金融机构来说是可以承担的。其五,我国小型金融机构往往也有一定的联合,SaaS的效益不够明显。如省联社已经主导了我国农信社信息化过程,SaaS这种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模式在我国很难实施。

在企业、市场、国家的关系当中,国家始终处于强势。一方面,大型国有企业、发改委、财政部等拥有较强的干预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市场分割、市场不透明、关系营销、市场机遇不均等现象比较普遍,市场不够成熟。这个市场形态里面,既有地位优越的垄断企业,也有大量生存艰辛的中小企业。电子金融产业政策要既鼓励技术性垄断,又要鼓励技术细分,二者不可偏废。如果只重视垄断企业,创新的趋势必然减弱;如果只重视竞争型企业,过度竞争也会阻滞行业的发展。大企业与小企业数量存在一个适度的比例,动态竞争与合作,这样双方的优点都得到张扬,缺点都得到适当的抑制。

SaaS模式是为大量中小金融机构服务的,用来降低中小金融机构的信息化成本。SaaS、产业聚集、产业链、虚拟企业等新组织形式使中小金融机构避免与大型金融机构差距过大。

四、建立省级数据中心模式

行政驱动经济的成本较低,而市场交易参与方由于互相不了解、不熟悉、不信任,交易成本却较高。这种情况下,省级数据中心模式较为可行。在国外,行政推动容易遇到各种阻力,比如可能受到扭曲了市场、干涉了企业经营的指责。但在中国,政府的权威往往大于企业,哪怕大型垄断企业。建立省级数据中心是大型金融机构如邮储、农信社、保险公司等数据大集中的过度形式。如果客户数据、交易数据有效,就可以进行数据挖掘,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这对于商业来说是极其有价值的。国家统计工作面临着挑战。(1)国家统计局主要统计国民经济信息,数据层层上报过程中容易出现人为失真。(2)各个地方对数据统计口径的理解不一样,导致数据失真。(3)面对信息社会的海量信息,对商业信息的领导工作不够重视。现代社会,需要将全国人口的身份认证系统上线,需要整合自然人的法律、治安、商业、教育等方面的信息,需要整合企业的法人资料、企业行为资料、财务、重大事件等信息。怎样整合这些信息?这涉及到公安、工商、教育、金融等多个行业的统计资料,涉及到多个部门。国家统计局在这些时代需要的统计事业中承担什么角色?如果由市场去缓慢地完成,显然不利于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我们要建立多种类型的省级数据信息中心,与金融信息一起,成为省级信息统计基础设施。国家统计需要规划好全国信息采集工作,分门别类,做好前瞻性研究。我们要继续推动社会信息化的事业,力图使我国领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信息丰富的新阶段。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人们局部放弃自己的隐私权,需要实名制。如网络实名制、存款实名制,等等,这是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否则,现代高级、复杂的文明同时也是脆弱的文明,受到意外冲击极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五、全国统一信息化平台模式

信息创造价值,信息就是生产力。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率先实现了全国数据大集中,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网上银行功能丰富。这项成就使传统银行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成了国内最富于活力的金融机构。

我们需要全国统一的电子医务、电子教育、电子农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平台。这些平台建设具有很强的经济外部性。(1)能够极大地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由于人们能够从网上方便地获得科学、系统的医疗、农务、教育等信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2)信息集中有利于增加计划的科学性,从而增加社会控制力。信息越是发展,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越是脱离现实。当人口、环境、经济发展接近地球承载的极限时,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是虚幻的,社会管理能力、国际协调能力都需要得到极大地提高。而信息挖掘、集中正是改善社会管理的必要条件。(3)建立在发达制造业基础上的信息社会是进入社会主义的推动力。IT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有两种趋势,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的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同时释放过度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如美国次贷危机,另一方面是当代社会离社会主义更近了。

全国统一信息化平台建设需要成本,这种成本可以由大型企业来支付,也可以由财政直接或间接支付,还可以由信息企业的信息产品收益来支付。我们要看到,目前农户为信息产品付费的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一是因为信息是最容易复制的,如何识别、保护信息生产者的权益是个难题。如果信息者能提供连续的有价值的信息,信息使用者付费能够得到第一手信息,并能实现自身的利益,则信息使用者付费的经济条件成立。所以,信息要能为特定的用户带来价值。二是因为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民间盗版、侵权现象十分严重。在科研领域,在教育领域,论文严重抄袭却得不到惩罚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与信息社会格格不入。可见,我国要进入信息社会还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做,我们必须做出相应规划。

六、农村金融信息化工作的推动离不开一定的模式

到底哪种模式更有优越性呢?这五种模式:外包模式、资本纽带模式、SaaS模式、省级数据中心模式、全国统一信息化平台,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到底采用哪种模式取决于以下因素:(1)金融IT企业的综合实力如何。除了技术实力还有资本实力,以便承担由于计算机系统故障引发的金融操作风险。金融IT公司与普通IT公司的区别在于其巨风险性,这对IT公司的资本实力提出了要求。金融IT公司要做高级别的外包,亦或SaaS,要是没有资本实力,恐怕只能局限于技术开发功能。(2)金融IT市场的诚信。(3)金融机构自身的实力,如资本大小、技术水平、人才质量与数量。(4)金融IT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价值增值能力、竞争大小变化。这是金融机构采用新技术的外部压力,外部压力越大,自由越不能自主开发,越要想办法利用外部技术力量。否则,金融机构就会选择就会自己开发,或者得过且过。(5)金融机构自身的产权机制,越是看重利润越不能得过且过。

第6篇:金融信息化范文

(一)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决定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全国集中处理,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新一代核心业务应用处理系统,重要的标志是银行卡的应用和网上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现代银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征。银行业的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托信息技术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广泛的、统一的核心业务系统和全国集中的数据中心,建成涵盖边界防护、网络服务、身份鉴别、外联互动、入侵检测、审计监控、终端管理等技术内容的信息安全保障体制。在服务方式上,使用互联网的技术与管理,改变传统的金融服务,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支付成为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支付工具。在管理方式上,信息科技发挥组织架构创新和流程再造的优势,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转变和管理。在金融渠道上,电子银行依托信息科技的泛在性、高效率、方便快捷等优势,对金融业的竞争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应用领域上,信息技术已经从初期的会计核算逐步发展到内部审计,风险建模,决策支持等各个领域。银行业的实践证明,信息科技已经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为了促进金融服务民生、构建金融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人民银行按照国家规划编制的要求,在多方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金融业“十二五”信息化的发展规划。这个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5年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为了减少银行卡的欺诈,保证人民群众的资金安全,也为了更好的与行业信息化和城市信息化结合,人民银行2011年年初正式启动我国银行卡芯片化的迁移工作。也明确安排了金融IC卡推进工作的计划时间表,目前看各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全国累计发卡已经到了170万张,将近3/4的POS终端完成改造,银联的直联POS已全部完成改造。

(二)金融信息化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

现代金融是高科技的金融,金融创新需要科技先行,金融科技在鼓励金融创新、保障金融安全、拓展服务渠道、优化业务流程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银行业的高度金融信息化和知识化,使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促进了银行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二是金融信息化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金融信息化帮助银行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组,使银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三是金融信息化已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金融信息化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行为,使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三)金融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已经建立并趋于完善

1.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国银行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PC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等各类计算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通信系统,开发了大量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2.数据集中工程基本完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统一、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重新设计了营运流程。建立了集中式的数据中心,有效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整体可靠性,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下一步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3.核心业务系统成功投产。以数据集中为依托,部分商业银行研制开发了涵盖全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决策分析和服务渠道的全功能银行业务系统。部分保险公司陆续启动了“集中的财务系统”、“保险数据仓库”、“集中的IT运行平台”、和“网络安全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提高了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能力,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美欧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一)美欧发达国家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发展主要特点

第7篇:金融信息化范文

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但是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金融信息化工作也存在着一些死角,即很多战略性的课题无法解决。其主要的问题在于,金融信息化战略的制定者,只能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或者在相关监管机构的高度上,更多地将眼光集中在各个企业内部或者行业内部的具体问题中。至于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如何规划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合理分配社会的各种资源,如何加强各个企业和各个行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如何确定统一、科学的标准,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开发对资源的浪费,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信息化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生存方式。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发展形态变革与基础技术平台转换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实现金融信息系统的整合,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入世的现实需要。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二、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十五”再攻关的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化设备已具备相当规模截止到1999年底,银行系统已经配置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套,小型机6000多台套,PC及服务器50多万台,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截止到2001年6月底,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ATM)4.9万余台,销售点终端(POS)33.4万台。

2.全国性金融机构多数已完成内联网建设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金融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已经建设成连接全国250多个城市,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和多种通信协议的金融数据通讯帧中继骨干网,支撑金融数据的传输。

3.银行信息化已具规模

1)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八五”期间,人民银行已经建成金融卫星专用网络和电子联行系统,现已开1409个电子联行收发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1000多个发达县。2000年,全国转发往帐3163万余笔,转帐交易金额235488亿元。“九五”时期,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了各自的电子汇兑系统,客户的异地转帐业务24小时内就可到帐。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银证转帐系统进行证券帐务信息的交换。

(2)银行卡业务迅速发展。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到2001年9月底,全国共有发卡机构55家,发卡总量超过3.58亿张,发行国际卡近20万张,全国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发展到13万个,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邀商户已发展到15万个,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5.1万台,销售点终端近35台。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及18个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此外,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和支付网关已经开通,支持了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3)建成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工程建设和网络金融服务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在部分城市投入生产试运行,将极大地提高我国银行间清算效率,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发展。

4.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全国5000多个保险独立核算单位部署了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了财务处理的高度集中。此外,随着全国保险三级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各类网上保险应用也将有一个实质进展。

5.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所要解决的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问题,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建设策略、金融科技迎新体系、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支持环境、组织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工作都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2.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尚不完善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表现在金融信息化建设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统一协调的步骤,存在很多重复性建设。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也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且尚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了困难,而且也极易形成各种安全隐患。

3.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尽管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9.11”事件也给我国金融业深刻的启示,即必须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尽可能地保证国家经济命脉的正常运行。

4.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尚未形成我国各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的需要,相继建成了自己的内联网系统,但各机构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5.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我国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的增值金融服务需要,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等的集成、分析、挖掘和利用,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导致银行风险管理失控、丧失业务机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等问题。

6.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内部动作模式,成为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按照银行应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将银行信息化分为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五个层次,目前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前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7.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上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业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机制还不能适应竞争环境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入世后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缺乏一种现代管理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体制臃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

8.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成为争论的焦点,急需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借助于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并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探讨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的总体框架是:战略研究为金融信息化的龙头,网络建设为金融信息化的基础,标准和安全为金融信息化的保障,银行、保险和证券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金融信息化的应用。通过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

1.制定出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而又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及发展道路;

2.建设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环境,包括制定金融信息化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信息化产品的生产提供统一的企业标准;

3.到2003年底,完成覆盖全国数十万金融机构的跨系统网络间互联平台建设,基本实现金融服务综合化、电子商务支付网络化,实现银行卡联网联合;

4.基本实现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8篇:金融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金融管理 研究 信息化建设

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部分,积极构建金融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金融信息采集的多元化,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处理分析信息,并合理设置体系结构,推进金融管理信息的多领域、多途径应用,对大幅度提高金融管理水平、维持金融管理的稳定、防范降低金融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管理信息化内涵

金融管理信息化,是金融管理部门通过对网络技术、通讯、业务处理系统进行处理以实现公文信息收集、公文传输、风险预测、决策处理自动化信息化的行为。在整个金融管理中都能综合应用这些数据信息,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等金融体系构成要素的一个集合体。金融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金融管理的内在监测指标,核心是通过完善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以实现金融管理方式的提升。

二、金融管理信息的获取

信息获取的方式有三个平台:一是通过监管对象的业务应用系统以及监管主体的业务系统,研发金融管理信息的自动化接口程序,自动提取金融管理数据;二是通过开业营业管理、综合检测评价、消费者维权、重要事项报告等平台,收集所监管对象的信息,汇总成所需要的金融管理业务信息;三是通过服务反馈、风险评价、社会调查问卷等渠道,获得公众对区域内金融状况稳定性、监管对象的评价,形成社会公众金融管理评价信息。依据数据量和数据可靠性将三种方式的信息权重定为50%、40%、10%。

(1)数据接口程序自动提取。随着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金融对信息化的要求更为迫切,金融、证券以及保险业在内部管理和核算业务上都大规模的使用了计算机系统,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集中化和网络化。同时,央行各级的分支机构也广泛的使用了相对集中统一的网络化、自动化的系统。例如央行就开始使用了会计核算系统、国库核算管理系统、金融统计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等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因此,通过研发数据接口程序,自动的提取证券业、银行业、保险业提取所需的金融监管信息,成为央行获取金融管理信息的主渠道。

(2)金融管理业务平台主动采集。银监局分社后,虽然《银行法》规定,金融机构有报送必要报表的义务,但没有对报送行为做相关说明规定,使得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大打折扣。因此,通过开业营业管理、综合检测评价、消费者维权、重要事项报告等平台,从金融机构开始筹备、开业前验收、营业过程中重大事项的报告以及消费者维权,到后期的综合测评,可形成一条完整而清晰的管理信息链。当前的信息数据除部分业务系统会自动采集,大部分通过书面、电子邮件等形式报送。数据归集汇总中,各银行职能部门层层对口上报数据的同时,也向同级的金融机构收集相关的金融数据,从而形成由下级到上级人行,金融机构到人民银行,两条纵横的金融管理信息采集途径。

(3)社会公众调查抽样。采用随机抽样或是定点监测方式,通过调查问卷、服务反馈、风险评价,获取社会公众区域内金融稳定性状况、监管对象的评价,形成社会公众金融管理评价综合信息。人民银行的金融管理信息采集,不仅覆盖了银行业监管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金融业,还拓展到税务、工商等方面,通过社会各方面的问卷调查,把直接或是间接获取的金融信息都纳入采集金融管理信息的范畴,扫除盲区,形成涵盖所有行业的信息网。

三、金融管理信息筛选、处理

(1)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建立数学模型,对管理信息的处理、筛选。现有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处理功能较低,分析指标的设置不科学,未覆盖全部的金融管理业务,业务系统不能及时发现和清理那些潜在的风险。金融网络化、电子化的今天,管理技术需要不断的创新求发展,必须利用科学的计量模型收集、处理管理信息数据,以便建立满足不同金融管理要求的风险评价、预测模型,整体上预测、判断金融运行状况。

(2)信息处理的三大环节。在新形势下,金融管理更要积极的去适应金融业新信息化的运作模式,信息处理过程中,至少包括三大环节:信息分析处理、信息报告、风险预报预警。信息分析处理环节,通过对基础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为金融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信息报告环节,对被监管机构的运作状态、变动趋势和存在问题综合分析比较,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风险,提高金融管理效率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风险预报预警环节,通过处理管理信息和对非现场监测指标的变化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发出预报预警。

四、金融管理信息的综合运用

人行的信息化过程,已从建设应用系统来实现业务流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的电子化,发展到跨业务主体的非现场监管、跨部门的协同监管。因此,要全面提高金融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其中包括对信息化组织、技术、应用架构的建立和数据体系的管理、系统的后期评估。

(1)利用参考信息,针对性管理。对金融机构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特征、发展趋势,及时、客观的分析判断后,通过实地走访、电话等方式,增强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综合检查开展综合评估,及时、客观的分析管理对象,检查出潜在的隐患,实现管理信息和检查成果的共享和综合利用,提升金融管理的整体水平。

(2)公布监督评价结果,实现信息共享。首先要指定统一的金融市场规则,统一银行机构的会计制度。再者要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性监管和业务常规监管的同时,加强真实性的监管,认真审核报送的金融业务报表,关注金融信息最新动态,确保数据有效的反映出金融运作的真实性。

五、总结

金融管理信息作为金融风险决策分析、实时监测以及金融运行状况判断评估的重要依据,在信息化建设中,不仅是金融管理中的载体和手段,更是在金融管理和金融稳定工作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因此,从金融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信息采集及应用、建设过程中风险的防控等方面来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9篇:金融信息化范文

(一)信息科技支撑不足,信息化战略风险凸显目前村镇银行支撑业务运转的信息科技建设与传统银行相比严重落后,难以保证其健康运行和快速发展,形成了村镇银行发展的战略风险。一是系统支撑能力不足。如漳平民泰村镇银行未加入当地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大量小微企业因无法进行开户代扣税等原因只能对其“望而却步”,目前该行某些业务须借助当地兴业银行的平台。二是漳平民泰村镇银行无法并入银联银行卡网络,无法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等电子化服务渠道,因此直接“屏蔽”了许多客户的需求,难以适应农村信息化建设,满足深入推进和满足农民日益迫切的新兴电子化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强烈需求。三是信息科技投入不足,一方面部分设备老化、性能较差,未达到重要设备及系统的双机备份要求;另一面专业科技人才稀缺,且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难以胜任地方特色中间业务的开发运维任务。

(二)信息科技发展意识淡薄,治理架构不到位一是中小金融机构管理层目前关注点仍立足利润、收息、不良贷款等传统经济效益指标,对信息化建设的潜在效益重视不足,未形成有效的信息科技治理架构,科学性、规范性决策欠缺。二是系统运行稳定性、安全性较差,部分核心系统刚开发投入使用不久,需要经常进行补丁更新和升级,核心数据安全无法保障。数据备份周期过长、备份方式落后,备份介质存放环境差且未进行异地存放,有些核心数据完全依托发起行备份管理,如个人和企业征信业务存在数据泄密隐患。三是业务连续性风险隐患大。中小金融机构未建立专业的机房,科技设备及系统运行整体环境较差,管理人员为单人,业务中断风险严重。

(三)信息科技对外依赖性强,外包风险突出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自身科技力量不足,信息化建设严重依赖外部,从系统开发上线到运行管理维护等各个环节都依赖发起行或外包公司的支持。在未与发起行或外包公司签订明确的服务水平协议的情况下,普遍缺乏对发起行或外包公司科技管理维护人员的有效制约机制。外包公司倒闭、服务响应时间长等外包风险都对银行信息化建设发展提出挑战。

(四)约束机制不到位,存在操作风险及案件隐患中小金融机构整体科技人员不足,各类约束制约机制不到位,在信息安全方面普遍存在操作风险及案件隐患。在银行只有1名兼职科技人员的情况下,信息科技运行中存在单人操作现象;同时,科技人员权限过大,数据备份、系统管理、安全管理等职责集于一身。如漳平民泰村镇银行的保卫监控室与计算机房合为一体,这都为操作风险及案件发生创造了可能性。

(五)信息安全指导和监管明显滞后与中小金融机构信息化高速发展相比,中小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指导和监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首先,人民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职责,与银监部门监督检查内容重叠且标准不一,极易造成多头管理且口径要求不统一的问题,导致监管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下,易造成中小金融机构间的误解。其次,中小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之间在信息安全方面缺乏交流机制,人民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信息安全措施是否符合规范缺乏了解,对中小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工作缺乏指导,造成人民银行与中小金融机构在信息安全保障方面安全标准不对称的局面。

二、政策建议

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是推进金融深化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能否处理好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长远,以科技驱动业务发展并提升管理水平中小金融机构应立足长远,在发展中树立科技先行的理念,不仅将信息科技作为支撑,而且把它作为引领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最终走向成熟的引擎,切实以科技驱动业务发展并提升管理水平。一是高管层应提高对信息科技的认识,理顺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的关系。二是加大人财物投人,长远、科学合理规划信息科技发展。三是在信息科技方面建章立制,加强执行力建设,以规矩成方圆。

(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中小金融机构应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部门和岗位职责,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制衡的信息安全组织架构;应制订符合总体业务发展的信息安全运行规划,确保配置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维持稳定、安全的信息安全环境;应制订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包括信息分级与保护、运行和维护、访问控制、物理安全、人员安全以及外包管理机制等;应强化运维体系建设,完善运维管理流程,明确运维管理标准,并且针对目前中小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和运维依靠外包服务的趋势,应建立健全科技外包管理制度,积极防范外包服务风险,规范服务商的服务标准和流程;应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加强中小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工作人员培训,在信息安全岗位设置上要满足信息安全工作的需要,信息安全工作人员应考取相关上岗资格证后方能上岗;应建立信息安全考核评价机制和奖惩制度,出台考核办法,并对信息安全工作进行评价,有效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和问责制。

(三)引导中小金融机构加强等级保护工作金融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能够有效提高信息以及金融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为金融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提供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的指导和服务,有效控制信息安全建设成本,优化信息安全资源的配置。一是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引》,加大中小金融机构等级保护工作的开展力度,做好等级保护评估工作。二是当地人民银行应根据中小金融机构的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中小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和监管措施,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系统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分类,对其信息系统安全定级过程与结果进行审核监督。三是人民银行应与公安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协调检查机制,适时组织对中小金融机构等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在中小金融机构中的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