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安全范文

实验室安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安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安全

第1篇:实验室安全范文

当前,各种传染病仍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敌,老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新发传染病不断发生,而微生物实验室在人类与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微生物本身的特性和实验室安全防护方面的不足,出现了诸如2003年在新加坡和台湾分别发生的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等生物灾害事件[1]。生物安全在微生物实验室活动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本文仅对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若干问题作一探讨。

1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即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时,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个体防护、严格遵从标准化操作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的感染,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实验对象的污染[1]。

2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

2.1 分级起因

据记载,在微生物实验室中曾多次发生感染性疾病。在上世纪与实验室相关的感染性疾病有伤寒、霍乱、马鼻疽、布氏菌病和破伤风等病例。1947―1973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记录了109例实验室感染[3]。1949―1951年,Sulkin和Pikel发表的有关实验室感染的调查报告,使人们认识到实验室内培养基或标本的处理及含菌尘粒的吸入是工作人员被感染的主要途径[4]。1974年,美国CDC/NIH首次提出将病原微生物和实验室活动分为4级的概念[5],作为从事致病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的一般参考。随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微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和WHO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基本沿用了此种模式。

2.2 级别划分

由于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感染方式对健康人体造成切实的或潜在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微生物的致病性、感染与传染的严重程度、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有无将其生物危害分为1―4级。我国制定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4989-2004),则根据实验室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分为4个级别(危害程度由低至高),为确保操作人员、周围环境不被微生物感染或污染,从事上述生物危害病原体检验或研究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也分1―4级,简称为BSL 1―4(Biosafety level ,BSL)级,实行分级管理[6]。

3 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要求[7―8]

3.1 实验室建设和设施

实验室的建设和设计应着重考虑生物安全防护问题,确保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同时保护实验对象不被污染。例如,从事高致病性微生物工作时气溶胶形成的问题;节肢动物或啮齿动物横行造成的环境污染;实验室人员进出、样本检验、有毒试剂使用等工作流程问题。应从功能上划分清洁区和污染区,实验工作区域、休息场所、样本接收及处理、生物废弃物的处置、安放实验设备和耗材的地方均应清楚地加以区分。

实验室的墙、天花板、地面应光滑,易于清洗,防液体渗漏,抗化学腐蚀、可消毒,地面应防滑;工作台面应耐酸碱、有机溶剂腐蚀,耐中等以上的温度,防液体渗透,可消毒。实验室出门处应有洗手池,水龙头开关应设计成用肘部或脚操作,有紧急喷淋设备和洗眼装置,以保证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以立即处理。应有专门的污水排放管道,污水排放前应作消毒处理。实验室应考虑提供不循环的向内气流,如不能,则应考虑开窗,这时应安装防节肢动物出入的纱窗。实验室的同一楼中应有高压灭菌器、灭火器、可靠的供电系统和紧急情况下方便疏散的照明灯。在工作场所之外提供实验人员摄食和休息的地方,提供放置工作人员外衣或生活物品的设施等。

3.2 样本运送

应按照有关病原微生物或样本规范运送的要求,将样本放在可靠、安全、经检测合格的容器中运输,严防对人员、环境的污染。

3.3 实验操作

所有的实验操作应降低气溶胶或泡沫的生成,操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柜内完成。感染性材料的离心操作应使用安全的离心杯,或密封的离心机转子,在生物安全柜中开启或封闭感染性材料。禁止用嘴吸取液体。尽可能避免使用注射器。发生液体溅出、溢出等事故时应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及时处理并有相关记录备案。

3.4 个人防护

应根据操作需要穿工作服(或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应脱去工作服并留在实验室内,限制在实验室以外的场所穿工作服。接触感染性物质的操作,应戴防护手套,操作完毕或离开实验室,接触干净区域前应摘手套,防止污染其他表面或环境。应穿防护鞋(套),在特定区域操作时应穿特殊的鞋。当微生物的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而必须采取外部操作时,应戴口罩、护目镜、面罩或其他个体呼吸防护用品、防溅出的保护装置,保护脸部皮肤和黏膜,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3.5 生物废弃物处置

生物废弃物是指经实验分析后被丢弃的含有已知或未知微生物的材料,废弃物管理是保障生物安全的最后环节[9]。实验样本在处理和进行实验时产生的废弃物如吸头、离心管、平皿等应放入适当的容器或防漏的高压袋内,实验结束后立即就地高压灭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性液体物质、废弃的液体标本、培养物等应放在盛有消毒液的防渗漏的专用容器中并及时加盖。实验中使用的锐器如针头、注射器、玻璃器具等应放入专用的坚固容器,加盖。高压灭菌器应规范操作,保证灭菌效果。

4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简介[10]

4.1制订严格的实验室操作和技术规程

要求实验人员应在处理致病性和致死性病原方面受过专业训练,并有监督机制。实验室人员工作时必须穿戴隔离服,所有与生物病原等操作有关的步骤,都应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遏止装置内进行。

4.2 一级屏障

安装包括系列生物安全柜、各种密闭容器和其他为了消除或减少暴露于有害生物材料设计的工程控制设施等一级屏障。

4.3 实验室建筑设计符合二级屏障的标准主要用于防止感染性微生物逸出进入环境,避免相邻区域的工作人员和环境暴露于可能的感染性气溶胶之中。实验室工作区和公共通道分开,使用消毒设备和洗手装置;实验室工作区是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实验室只设置密封结构的观察窗。整个实验室空气成负压状态;实验室的进风要经初、中、高效三级过滤,以清除或杀灭含有的病原体[11],室内空气外排必须经过特殊装置过滤,百分之百地杀灭可能存在的各种病原体。所有物品必须要经过高温、高压的无害化处理才能带出实验室,以确保外部环境的安全[12、13]。

5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7、8]

5.1 组织与人员职责

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参观者的生物安全负责。制订和修改生物安全管理计划,保证计划的贯彻实施并进行安全检查。实验室应任命协助管理层工作的生物安全员,生物安全员负责提交生物安全计划和培训计划,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提出建议和指导,对微生物的危害性作评估,监督操作过程中的生物安全,及时发现隐患,提出解决方案。

5.2 生物安全手册编写生物安全手册且方便员工获取、阅读并遵照执行。内容可包括:① 评估实验中接触的微生物的危害级别;② 标准或特殊安全操作规程;③ 个人防护要求;④ 意外发生时应急处理程序;⑤ 生物废弃物处置;⑥ 实验设备安全消毒程序;⑦ 内务管理制度;⑧ 员工培训方法与记录。

5.3 内务制度在实验室入口明显位置张贴生物危害标志并表明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出口处应有发光指示标志。保证工作区域整洁有序。非实验有关人员、外来参观、进修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内禁止吸烟、摄食、饮水或其他与实验无关的活动,实验设备维护或运出修理前进行消毒。

5.4事故处理制订报告危险隐患或事故发生的程序。所有报告以文件形式保存,对事故原因、经过、处理及预防作详细说明。

5.5安全培训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清楚地了解工作中存在微生物的种类与危害级别,自愿从事实验室工作,接受安全教育,遵守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为防止出现差错、事故,避免操作人员获得实验室感染,必须经常地对所有员工进行生物安全培训,保证每个人有好的微生物操作技术,有识别和控制生物危害因子的能力,掌握接触病原微生物后预防感染的方法。新进人员工作前应熟悉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知识,通过岗位培训考核后方可独立工作。

5.6健康检查操作人员应定期作健康检查,从而监测实验感染所得的疾病。操作人员就职前进行体检,在健康时,采集血液并按规定储存,提供有效的主动或被动免疫,对孕妇等易感者免于接触或从事高度生物危险性操作作出规定,实验室发生事故或员工生病时应立即报告,对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个人作早期检查。需要时应向每个人提供医学评价、疾病监测和治疗,有关记录应存档。

6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和对策

随着国家对实验室的认可和论证工作的全面展开,我国已经出台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的实验室安全的标准法律法规,从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仪器设备、实验室清洁和消毒、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管理入手,使得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得到强化和规范。然而,由于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涉及面广,相关职能部门多,相关人员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和自觉性还有待强化,目前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隐患。主要存在有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有待完善落实,对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亟待加强,安全设施需要完备等缺陷[14]。另外,一些临床门诊实验室和非医疗系统实验室在生物安全建设和管理方面既缺少有效的防护设施,也缺少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是生物安全防护比较薄弱的领域,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基于上述现状,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上应进一步理顺管理体系,明确有关部门职能,形成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有机配合的工作格局,加大对生物安全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全面加强生物安全工作的能力建设;加强生物实验室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规范管理;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传贯彻力度等措施。只有采取多管齐下的对策,才能尽快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纳入标准化和规范化科学管理的渠道,才能充分发挥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作用,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7 工作体会

实验室生物安全不是新出现的学科。自人类开始有医疗行为时就存在有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问题。当一个生物样品从人体采集后,进行样品运送到实验检测,以及剩余样品的处置,直至检验报告发出这一连续过程中,始终贯穿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往我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谈及的很少。自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生了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后,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陆续出台了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及规范管理性文件,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纳入规范管理体系。

实验室生物安全作为体系管理,必将会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来系统管理,这样就会使原来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受到约束。为此,每个工作人员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原有的不规范的行为要干预,错误的陋习要改变,尽可能将对人员、环境的生物污染控制到最低。当然也要注意,不要因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而超越了实际工作现状,影响正常的临床诊断、疾病控制、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同时,必须考虑到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有共性,亦有个性,要针对不同的实验对象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2篇:实验室安全范文

实验室安全自查报告范文(一)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校对科学实验室的建设、管理、配置与使用进行了自查。

一、实验室建设。

1、小学科学实验室设置与用房。

我校有科学实验室一间,其内放置了实验器材与设备,也做保管室用,各班教室也可用作实验室。(6分)

2、实验室内部设施。

实验室内有教师演示台,学生实验桌凳18套,供电到室,仪器柜数量合理,内部设施已达标。(6分)

3、安全设施和措施。

实验室内配有灭火器,具有防潮、防水、防腐、防尘、防盗、等设备。(4分)

二、实验室配置。

1、教学仪器不齐全,有破损。(4分)

2、实验人员无实验员培训合格证。(3分)

3、学校每年安排实验教学的专项经费,且占有合理的比例,每学期没有教学仪器设备及实验消耗品的补充计划,所有仪器设备由正规渠道采购,质量可靠,无“三无”。(4分)

4、自制教具达一定比例。(4分)

5、实验教学仪器不齐全。(4分)

三、实验室管理。

1、档案材料不齐全。(2分)

2、实验按用、管、配、建程序,全面确定学校各功能定位,落实设施、设备、装备不同规格的配套教学仪器,各室做到经常清扫通风。(3分)

3、实验教学仪器及药品没有及时得到补充,有所欠缺,对现有的仪器、器材能做到很好的维护和保养。(2分)

4、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有一定的业务水平,对简单的仪器有一定的维修能力。(2分)

5、所有仪器均按规定摆放。所有仪器均入柜,大下、小上,重下、轻上,高后、低前等。仪器正放、平放,仪器没有堆放。而且所放位置是阳光照不到的位置,如照得到,就用窗帘遮住。室内做到一用一扫,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须防潮的做到防潮。存放的仪器,保持了成套性、完整性,同类仪器放在一起,同一仪器的主件、附件、零配件放在一起。(4分)

6、实验室内,管理制度,学科实验一览表上墙。(3分)

四、实验室的使用。

1、实验教学普及率均有90%以上。(30分)

2、各种表册齐全。(5分)

3、实验教师有参与上级规定的培训及学习。没有获奖记录。(3分)

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我们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系统性的工作,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只有在改革中求得创新,在改革中求得发展,我们将以此次检查为契机,努力改进我校实验室的不足之处,同时敬请领导指导。

实验室安全自查报告范文(二)

实验室工作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实验室工作,在上级部门及中心学校领导指导下,全体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实验室各项预定的工作目标。自评得分为95.5分,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健全 责任到位

为使实验室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实验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杨建华 杨有国 副组长:徐光成 成员:陈中云及科学教师,同时,分别制定了各自的职责,组长负责实验室建设工作,副组长负责指导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工作,成员负责具体的实验教学及日常实验室管理工作。

二、实验室建设规范达标

去秋,我校在多方争取下,在上级支持下,建起了一座标准化实验室,有64座,配套实施齐全,建设经费完全由公用经费支出。实验室教学仪器配备齐全,其费用及易损易耗品德补充费用均纳入公用经费支出范围。

三、实验室管理规范有序

1、实验室工作规范化

学校制定了一整套实验管理规则。如实验教师岗位职责、仪器管理制度、安全卫生制度、赔偿制度并张贴在墙,实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都能严格按以上的制度执行。教学使用时都有进出登记。我们特别注意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注意做好危险药品的保管工作。注意防火、防水、用电安全。保持经常性的清洁卫生,对公用物品进行维护,坚持了勤俭办学的原则。

2、仪器管理有序化

实验室管理有序,每个柜都有反映内容的目录卡,帐物相符、物卡相符、帐物卡相符。期末清点仪器设备数目,检查损坏程度。

3、教学仪器维护、保养经常化

根据仪器不同的要求做好通风、防尘、防潮、防锈、防腐蚀工作,生物标本采取防潮、防鼠、防蛀等措施,对损坏的仪器及时维修,及时做好损坏维修记录,使实验仪器处于可用状态。经常教育学生要积极实验,勤俭实验,保护仪器,尽量不浪费;我们还教育学生规范实验操作程序,防止不必要的损坏,杜绝实验事故。

第3篇:实验室安全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

【中图分类号】R-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105-01

生物安全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课题,实验室的安全是个人的自身防护,也涉及到家庭与社会的安全。树立生物安全意识,是医学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2002年11月自广东发现第一例“非典”病例,至整个SARS期间,全世界报道了多名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SARS的病例,仅北京人民医院检验科就有2名工作人员感染了SARS[1]。目前医学检验的主要任务是对血液、体液、组织液及人体排泄废物等进行相关诊断指标的检测,研究的各类检验标本含许多危险性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乙肝丙肝病毒、沙门菌、志贺菌、艾滋病病毒、梅毒螺旋体等,检验操作过程中具有潜在导致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可能[2]。因此,医学检验实验室工作者要为自己、同事、家人及社会的健康负责,增强生物安全的知识,减少医源性感染,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防护。

1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

临床实验室诊断是医院检验科的工作,对医院接诊病人的各类临床标本进行分析,为患者的诊治提供所需的检验结果。作为临床诊断实验室,自身的特点造成其生物安全保障的难度:

1.1有限的患者标本信息,繁杂的检测工作,临床医生更高的要求。临床标本能获得足够的标本信息,对疾病的实验室准确诊断非常重要,也能够对临床标本进行危险度评估分级工作,这是生物安全保障的基本要求。但是在病人的疾病明确诊断以前,进行危险度评估,医生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很难确定其生物危险度级别,难以用确切的生物安全防范级别对其实施生物安全防范。因此,医学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有可能处于危险的职业暴露之中。

1.2生物安全保障的设备不足。医学检验实验室的许多实际工作面临气溶胶的污染,如离心、吸取样本、分析样本混均等,大量的临床标本造成生物安全柜配备相对不足,使这些操作未能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实验室的空调,换气设备常常难以满足生物安全保障的要求。Lacey曾通过实验证实能顺利通过气道进入肺泡的气溶胶的微粒直径是0.1-0.2μm大小。医学史上也有致病病原体气溶胶感染病例,如布鲁菌病、Q热、马脑炎、鹦鹉热、SARS的报道[3]。

1.3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意识薄弱,自觉性不强,安全预防措施不到位。医院检验科是医院传染源集散的场所,检验科的清洁和消毒管理是生物安全保障的重要措施。检验工作人员进入医学实验室,应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饮水、穿工作服在值班室休息,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食品、试剂和标本不能放在同一冰箱,穿过的工作服不能与日常服装混放,实验区内禁止穿露脚趾的鞋。严禁在工作时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项。

2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级别

在医学检验实验室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人为失误和不规范操作将导致与实验室相关感染发生。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是预防实验室感染、差错和事故的重要举措,防止病原体从实验室泄漏造成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的关键。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biosafety containment for laboratories)是指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时,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个体防护装置、严格遵从标准化的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内容包括:安全设备个体防护装置和措施(一级防护),实验室的特殊设计和建设要求(二级防护),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的操作及规程。

WHO 2004年《Laboratory Biosafety Manual》(第3版)规定:危险度Ⅰ级(无或极低的个体或群体危险)不太可能引起人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危险度Ⅱ级(个体危险中等或群体危险低),病原体能够对人或动物致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社区、牲畜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实验室暴露可能会引起严重感染,但应对感染备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且疾病传播的危险有限;危险度Ⅲ级(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低)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会引起感染个体向其它个体的传播,并且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危险度Ⅳ级(个体和群体的危险度均高)病原体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且很容易发生个体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传播,对感染一般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主要包括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实验室的分类和分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基本要求、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检测的验收等。准则规范了四个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 level,BSL),分别对应于四类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Ⅰ级防护水平最低,Ⅳ级防护最高。

(1)BSL-1实验室,实验室设计最简单,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合于对健康成年人己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用于教学的普通微生物实验室。适宜微生物包含:格氏阿米巴原虫,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感染性犬类肝炎病毒等,以标准操作可得到充分防护。

第4篇:实验室安全范文

【关键词】安全输血 实验室检查 进展

为了保证输血安全,各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由于病毒基因型的变异、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以及新病毒的出现,经输血传播的病毒感染的危险依然存在,因此该领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安全输血的实验室检查及进展情况作一阐述。

1 血源安全问题研究

1.1血源性病原体 在血源性传播的疾病中,病毒性疾病占绝大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几种经输血传播的病毒为: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

1.2血源性病原体的核酸扩增检测 核酸扩增检测(NAT)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为代表,它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等特点。近年,新出现的NAT技术主要有:①定量PCR;②连接酶链式反应;③基于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④转录依赖扩增技术;⑤综合核酸扩增技术;⑥分枝DNA(b DNA)技术。在HIV、HCV和HBV的筛检过程中采用NAT,直接检测有关病毒。然而,安全性的提高需要高昂的代价,目前也是核酸检测方法难以大规模开展的困难所在。

1.3血液中病毒的灭活 其他有效但昂贵的输血安全方法包括:将血液中的致病因子灭活、生产重组血液蛋白以及研制血液代用品。现有病毒灭活技术中的光化学消毒方法正在发展,因为它被认为可以灭活较大范围的不同的致病因子。与核酸检测方法相比,光化学消毒可以用于个别血制品,而不会因检测过程而延误用血。

2 对献血员血液实验检查

2.1肝炎病毒

2.1.1 HBV感染检测 目前国内外用于筛查献血者的项目是HBsAg,检测HBsAg的方法有间接免疫凝集试验。随着敏感性可达0.1-1.0t.g/L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试验(RIA)的建立,尤其是ELISA具备试剂稳定,无危险、无污染、可自动化等优点,现已成为各国规定的用于献血者的检查方法。另外,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开展使无偿献血者现场采血前快速检测HBsAg成为可能。

2.1.2 HCV感染的检测 目前,献血者和血液HCV感染的血清学免疫检测,主要采用ELISA方法检测HCV抗体(抗-HCV)。近年来还出现检测HCV抗原的方法。近年国外已将检测HCV抗原的ELISA方法初步用于献血者的筛查。

2.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

2.2.1 HIV抗体检测 包括初筛试验和确认试验,初筛试验主要有酶联免疫试验(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斑点印迹试验及免疫荧光试验(QFA),其中ELISA法是国际上应用最早、发展最快、至今在血液筛查中普遍使用的检测技术。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是一种快速的HIV血清抗体检测方法。通常对ELISA法检测可疑阳性标本,可用PA法初筛检测,再采用免疫印迹试验(WB)或RIBA方法作确认试验。

2.2.2 HIV抗原的检测 HIV抗原存在于外周血的时间约1-2周,通过检测HIV-P24抗原可以发现早期HIV感染,缩短HIV感染的“窗口期”。

2.2.3 HIV核酸检测、病毒载量NO测定、细胞培养等一般不用作常规诊断,主要用于“窗口期”。

2.3梅毒感染的检测

2.3.1 梅毒螺旋反应素试验 检测非特异性抗体心磷脂抗体方法主要有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血清不加热的反应素试验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2.3.2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试验 检测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方法主要有荧光螺旋抗体吸收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二者均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梅毒确认试验。

2.4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Ⅱ型

HTLV-Ⅰ/Ⅱ的检测也分初筛试验和确认试验,初筛试验有ELISA法、P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等,对献血者筛查多采用HTLV-Ⅰ/Ⅱ混合ELISA试剂检测,阳性者重复双孔测试,再做HTLV-Ⅰ或HTLV-Ⅱ型特异检测,并进一步用免疫印迹或RIBA试验进行确认。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基础医学研究不断深入,加上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向输血领域渗透,都推动着输血医学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只有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并采取尽可能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输血安全。

参 考 文 献

第5篇:实验室安全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模式;开放类型;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实验室开放是指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等资源,进行开放使用的实验室。实验室开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以往的教学中,实验室大多只是为了配合某一门课程而有针对性地开设几个实验,以便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加以深化,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们很被动地接受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工科类相关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部分的工矿企业在选择毕业生时,不仅注重其在校期间的理论课学习成绩,而且更加注重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为此,实验室开放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1~2]。

一、实验室开放类型分析

当前,国内各高校实验室开放的类型主要有:(1)既定实验项目型;(2)学生自拟课题型;(3)自选实验项目型;(4)学生创新项目型;(5)学生参与科研型;(6)学生科技活动型;(7)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型;(8)举办实验技能大赛(开赛前开放)型;(9)对校外开放型;(10)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型[3~4]。

二、安全工程实验室开放类型

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实验室成立于2004年,实验室总面积563平方米,现有实验设备120种型号266台件,总价值600余万元。下设瓦斯实验室、煤尘实验室、火灾实验室、通风管道实验室、通风参数测定实验室、通风网络解算计算机室、瓦斯抽采实验室、机电安全实验室等8个分室。承担着安全工程、煤及煤层气工程、采矿工程等3个专业的本科生实验教学任务及安全工程、采矿工程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实验教学任务。同时本实验室对以上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放,结合安全工程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本实验室目前开放的类型主要有:(1)既定实验项目型;(2)自选实验项目型;(3)学生参与科研型;(4)学生科技活动型。

三、安全工程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全问题制约着实验室开放工作的开展

安全工程实验是研究煤矿瓦斯、煤尘、矿井火灾、矿井通风等与煤矿安全息息相关的实验室,实验室内有瓦斯气瓶等易燃易爆物品。再加上用电、消防等安全问题都是制约实验室开放工作开展的基础问题。

2.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不知道实验室是开放的

安全工程实验室开放之初,申请参加开放实验项目的基本都是硕士研究生,很少有本科生申请参加开放实验项目,通过与学生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得知,很多学生不知道安全工程实验室是开放的,更不知道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办法及具体的开放类型、开放时间、指导教师等相关信息,这无疑会影响实验室开放的效果。

3.师资力量不足,年轻理论课教师指导实验能力较弱

实验室开放后,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时数势必大幅度增加,单靠专职实验人员的力量远远无法满足大幅度增加的实验指导工作量的需要,因此就需要理论课教师参与到指导开放实验项目中来,而理论课教师的研究重点是理论知识,因此他们的实验指导能力相对较弱。

四、安全工程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1.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安全管理规定,并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严格执行

为了确保开放实验过程中人员、设备的安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室开放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实验指导教师在学生进入实验室时的第一件事就是宣读实验室开放安全管理规定,针对具体的实验项目重点强调本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实验并实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实验前由指导教师负责供气、供电、开机,实验结束后由指导教师负责停机、断气、断水、断电。

2.加大实验室开放工作的宣传力度

针对很多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不知道安全工程实验室是开放的这一影响实验室开放工作的根本性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新生入学教育是进行宣传;(2)理论课教师在理论课堂上进行宣传和解释;(3)班主任老师在开班会时进行宣传和解释;(4)在安全工程学院网站上《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实验室开放计划表》、《实验室开放学生申请、教师工作流程》(见图1)等相关详细信息,学生在网上就可以完成参与实验室开放项目的申请工作。

3.成立教研组,提高实验室开放工作的指导力量

针对师资力量不足,年轻理论课教师指导实验能力较弱的问题,我院要求所有副高级以下职称的理论课教师都要参与实验室开放工作,成立了通风安全、瓦斯防治、粉尘防治、火灾防治、机电安全等五个实验室开放教研组,每个教研组由教授或副教授任组长,并由几名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师参与实验室开放工作,由教授或副教授定期对青年教师的实验能力进行指导,同时规定青年教师要定期进行提高实验指导能力的研讨。为了进一步增加开放实验的指导力量,我院还制定了硕士研究生助理实验员制度,即对一部分有能力的硕士研究生重点培养,使之能够熟练掌握实验室相关仪器设备的原理、基本操作技能,并熟习与实验室有关的教学、安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从而能够具备组织同学学习使用实验仪器的能力及指导简单实验的能力,积极参与到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的管理和建设工作中。

五、安全工程实验室开放效果分析

两年来,安全工程实验室开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仪器设备利用率大为提高。由原来的只有在上固定实验项目是使用到现在的全体教师全体学生随时都可以使用。

(2)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也有了普遍提高。

(3)学生参与开放实验项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两年来,安全工程、煤及煤层气工程、采矿工程等3个专业的本科生共计2046人次参加安全工程实验室开放实验;安全工程、采矿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共计682人次参加开放实验。安全工程专业15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了实验室开放管理与指导工作。

六、结语

实验室开放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能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但实验室开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学院、理论课教师、实验室人员的共同努力,探索出适合本实验室实际情况的实验室开放模式与管理办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艳芬,刘中成,等.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181-183.

[2]彭儒武,徐海花.高校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129-132.

[3]易黎.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223-225.

第6篇:实验室安全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 管理 保护卡 FTP 服务器 维护

前言

随着21世纪的到来,高等信息教育的飞速发展, 人类进入了以信息知识为重要资源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到各高校。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的扩大。主要承担着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课、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省二级考试和学生的自由上机任务。由于上机人员使用频繁而且在一个实验室的环境中,经常要满足上机人员各种不同的上机需求,实验室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因此, 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可以降低软硬件损坏等故障,可以为管理人员减少很多繁琐的工作,提高机房的利用率,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师生。

一、计算机实验室在管理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重视机房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而事实上机房管理工作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计算机机房管理牵涉面广,技术难度大,事务杂,许多机房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较大,包括机房的日常软、硬设备维护,网络故障排除,机房的防火、防盗,学生日常上机安排等等。而且各个实验室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置不统一,安装软件的版本不统一,这就要求机房管理人员必须要有较强的计算机维修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排除故障。因此,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必须努力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素养,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掌握新技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

2、计算机设备损坏的问题

计算机设备损坏分二部分,第一是自然损坏 。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一般是每天从早到晚,使用较为频繁,加上上机人员较多,造成计算机实验室空气质量较差。空气中的灰尘在计算机内部不断的积累,导致电路板老化和损坏。由于计算机实验室一般要使用空调,空气、环境比较干燥,极易引起静电的产生,容易导致计算机软硬件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

第二是人为损坏 。实验室计算机安全管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到位的,但也难免出现人为损坏。具体情况主要是:有些学生上机时暴力操作,导致键盘鼠标损坏;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导致机房病毒泛滥;私自将个人硬盘、U盘、MP3、光盘等带入机房,在硬盘或服务器上放置大量的个人文件,导致系统运行速度降低,修改C M O S参数或注册表,极其容易发生文件被破坏而导致系统崩溃;改动windows的设置,如修改IP地址和计算机名,导致实验室的局域网发生故障;在实验室内吃早餐喝饮料污染机房环境或导致计算机短路;私自移动机器,插拔鼠标键盘或网线导致计算机硬件损坏。

二、制定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

制定安全系统的机房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做好实验室管理是实验室工作的重中之重。计算机实验室在管理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包括人员、设备、财务、安全等,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如《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计算机实验室卫生管理制度》、《学生实验操作守则》等,通过这些规章制度,实现对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使他们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规章制度应上墙且置于明显之处,并认真进行学习。随着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开展,以下常规工作必须坚持:一、上机前,应预先了解上机时相关的操作和理论知识,明确本次上机的操作目的和要求。二、上机时,须老师作相关登记后,方可带学生进入计算机实验室。三、学生要严格按照计算机操作规程使用计算机,发生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设备损坏,使用者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四、不得随意更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配置;不得移动、更改、删除计算机系统的文件以及他人的文件;不得随意对计算机软件、硬件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机器发生故障要及时通知实验室值班管理人员,不得擅自处理。五、不得使用未经实验室值班管理人员许可的软盘、光盘等可移动信息载体,严防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破坏。六、学生不得在实验室内吃零食和丢弃杂物纸屑,保持实验室卫生整洁。七、实验室内不得大声喧哗,不要随意串换机位,保持良好的公共秩序和学习环境。八、不能乱动与自己无关的设备,不得将实验室内的公物携带出去。九、机房内必须注意防火防电,课后必须断电,关好门窗。

三、提高计算机软硬件管理与维护

1、硬件方面

制定周密的硬件检查与维修计划,每天都要对实验设备进行检查, 在日常维护中应定期打开机箱检查接线、插口等有无松动。内存条、显示卡等可用橡皮擦擦净,可以解决接触不良等一些常见故障;监督上机人员正常关机,关闭显示器,这样可以避免打开总电源时, 瞬间产生的电流对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的冲击;拆装硬盘时要尽量避免振动,以防损坏硬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禁止带电拆卸设备,维修时要先释放人体静电,可以用手触摸大的金属外壳,也可先用水洗手待擦干手后再行操作,以免产生静电烧坏主板和设备接口,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查清故障原因,马上解决,并做好相应的维修记录,确保实验设备正常运转,保证正常教学秩序。

计算机防盗应给予高度重视,高校实验室硬件设备丢失情况时有发生,应提高警惕,加强防盗安全管理,最好在实验室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对于计算机主机设备进行加锁管理,将鼠标线、键盘线显示器线等连接线路一并锁住。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不允许擅自动用设备,并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同时做好上课记录登记,完善工作日志,为将来.信息查询提供参考依据。

2、软件方面

(1)系统维护

计算机更新换代速度超快,配置越来越高,硬盘保护卡必须配备,硬盘保护卡又称硬盘还原卡、硬盘防护卡,是用于计算机操作系统保护的一种PCI扩展卡。每一次开机时,硬盘保护卡总是让硬盘的部分或者全部分区能恢复先前的内容。换句话说,任何对硬盘保护分区的修改都无效,这样就起到了保护硬盘数据的作用。硬盘保护卡支持多盘保护;具有网络对拷功能,开机自动连线来完成网络对拷及IP自动修改和计算机名自动修改功能。我们只需做好一台电脑的系统,做为母机,然后通过网络对拷的方式就可以轻松的将机房内所有的机器系统都完成。硬盘保护卡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基本上达到了“一卡无忧”的目标,极大的减少了机房的维护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杜绝了学生在机房使用自带的U盘或者登陆有病毒的网页等情况造成维修维护机器中毒,或误操作等出现的问题。

(2)作业的管理

对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经常需要大量的文件传输,由于Windows XP提供的共享目录不好控制权限,因此在实验室必须架设一台文件服务器,一般采用FTP的方式对文件进行传输。

Serv-U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FTP服务器端软件,安装方便,设置简单,硬件设备无需特殊配置,从实验室中任意指定一台机器,在原有的windowsXP系统上安装即可。并直接把对FTP的访问设置成快捷方式放到桌面,即快捷,又提供了人性化功能。用户在网络上的任何一台PC,利用快捷方式通过FTP协议与服务器连接,进行文件或目录的复制、移动、创建和删除等操作达到资源共享。并且可以在一台机器上设定多个FTP域、限定登录用户的权限、登录主目录及空间大小等,功能非常完备。比如设置一个FTP服务器,将教师和学生的文件分类存储,并设置适当的权限。满足师生的上传和下载。限制学生用户的权限,学生用户对于教师的目录,只可下载,不能修改、上传;对于学生目录只可上传,不可下载,这样可实现下载教师资料、提交作业又防止作业抄袭。对教师用户设置有相对多权限,利用FTP服务器可分发教学资料,收集作业。

(3)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能提供如屏幕广播、远程遥控、屏幕日志、分发文件、声音广播、双向对讲、多人会话、网上聊天、屏幕回放、黑屏肃静、锁定电脑、点名签到、消息、文件等功能,使教学更直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屏幕广播功能,实时传送教师或某个学生的电脑画面到某组或全体学生的电脑屏幕上,教师可以用这个功能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还可以让某个学生进行示范。

(4)网络控制与病毒防护

现在大部分实验室都具备访问internet的功能,试验室管理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通过路由器的设置来实现对外网访问的控制。也可以通过教师机上网,由上课教师按照课程需要允许学生上网或指定学生上哪些网站。

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工作,对计算机危害最大的是计算机病毒。为了对计算病毒做有效防范,应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建立多个防护层如:访问控制层、病毒检测层、病毒层等,有效遏制病毒对计算机的侵害。

四、结论

总之,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做为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应以现代科学管理的思想为指导,结合自身的特点,借鉴与学习其他高校在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使高校网络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更好地为广大师生、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杰. 实战多操作系统与虚拟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02.

2.王少东.计算机专业机房管理的技术手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4.02

第7篇:实验室安全范文

安全意识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安全观念,即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维持的对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使用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仅有少部分学生能清楚了解所使用化学试剂的性质,并正确地采取防护措施。许多学生在进入实验室时,抱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却忽视安全警告,或擅自触动实验室未知仪器,或不按照规范进行操作;还有的学生做实验时不穿实验服、不戴防护镜、实验过程中长时间离开反应装置,这些看似寻常的陋习,都是引发安全事故的导火索。[2-4]因此,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点滴疏忽大意都可能会对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学生的警觉性。[5]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以下办法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1.制订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并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实验安全知识,约束学生在实验室里的行为。如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穿好实验服,不得在实验室里吃东西、听音乐或从事其他与实验无关的事情,实验结束后必须认真整理好实验用品,按照操作规范关闭相应的实验仪器等。强制性的管理,能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实验室里的安全规定,并切实遵守。2.指导学生评估实验的潜在风险和所处环境的安全状态,并正确地采取防护措施。进入实验室首先应该知道实验室的环境状况、安全出口、消防设施和实验室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其次应该了解所在实验室中,特殊仪器的性能、工作状态和应急处理办法,以及其他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前必须查阅所用化学药品的性质和所用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学生对实验安全的认识有限,评估环境的安全性时会考虑不周全,所以教师应当适时地给予辅导和点评。3.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全国典型安全事故的情况和处理结果,展示一些重大安全事故的记实图片,结合实验室常见的人身伤害事件,讲解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安全因素时时在、处处有,全方位地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只有学生强化了安全意识,才能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内容

安全知识的讲解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安全教育所涉猎的领域大而广,没有专业的基础知识和长期的工作积累,难以把相关知识组合成一门系统的课程。另一方面考虑到授课对象的学习能力,讲解内容还要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我们在课程中讲授的安全知识包括通识类、危险化学品、基本实验操作规范、消防知识等。通识类安全知识主要介绍实验室日常使用的水、电、煤气等的使用要求与注意事项,化学废弃物的种类和相关的处理规定,以及养成良好实验习惯的重要性。讲课中会援引一些案例,如我校某实验室冬季没有关闭窗户,致使暖气水管被冻坏,一些较贵重的设备被供暖水浸泡,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某课题组人员在进行有机合成实验时,未对冷凝水管加固处理,中午外出吃饭时未留人照看实验室,从而导致水压升高,水管连接处松动,冷凝水流入电气设备中,造成较大损失;还有如果煤气灯关闭不严,一旦发生煤气泄漏,后果会更加严重。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都会带来很大的危险性,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引起注意。实验操作规范是一门学问,不仅体现了实验者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保证。大学实验室中使用的仪器和药品较多,操作步骤也比较复杂,而实验指导教师常常会忽略对基本实验操作规范的要求。例如高中化学实验中会强调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不能用温度计搅拌溶液,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温度计使用完毕后应该立即放回温度计套筒中;然而到了大学阶段,有的学生使用温度计时却很不熟练,水银温度计经常会被打碎,实验室的水槽底部因此经常有水银沉积。再如在玻璃管加工实验中,经常发生学生被割伤或烫伤的意外事故。这些事故归根结底就是由于实验人员操作不规范、仪器整理不及时导致的。介绍一些基础化学实验操作规范,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使用实验仪器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并将学到的相关安全防护知识应用于其他复杂仪器的使用之中。[6,7]危险化学品部分是我们讲解的重点,这方面的知识很系统也容易理解。学生应该知晓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标志符号,并读懂试剂瓶上的标签来判断试剂的性质,或者使用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查询材料的危险性。高校中使用的化学药品种类多、性质各异,部分试剂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性强等特点。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增加,有些课题组购买大量的有机溶剂,并贮存在实验室中,这就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8]危险化学品的购买、存放、使用都有专门的规定,师生都必须严格遵守。学生还应该知道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征,懂得安全事故的预防方法,并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消防知识包括“四懂”和“四会”。“四懂”即懂得火灾的危险性,懂得火灾的预防措施,懂得火灾的扑救方法,懂得火灾的逃生方法;“四会”分别是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灭初级火,会逃生。这其中侧重于灭火器的使用。火灾是极端的危险情况。尽管这种情况极少发生,可一旦发生了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实验室人员应当学习相应的防护知识,遇到火灾时保持镇定,根据火灾的性质,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灭火。这样不仅会减少火灾发生时的财产损失,也会降低实验室人员所受到的人身伤害。如实验仪器局部着火,应该用湿布、灭火毯等材料将其盖灭,如果直接使用干粉灭火器,虽然可以迅速灭火,但也有可能使得仪器报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当火势较大无法自行扑救时,师生应当及时关闭电源,迅速离开并报警求助。

三、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实施效果

开设化学实验安全课程增强了本科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以往本科生们进入科研实验室前,所受到的安全教育仅仅是师兄师姐的口传心授,没有系统性和规范性。许多本科生来到实验室的第一项工作常常是清理玻璃仪器,这样就会接触到一些有毒的化学试剂。以前,学生对这项工作的安全性普遍不太重视,而现在则会主动地采取防护措施,戴上橡胶手套再进行相应的操作。经过安全课程的学习,本科生对实验室安全有了正确的认识,能自觉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并常常指出所在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提出改进方法,推动所在实验室的安全化进程,从而也提升了学院整体的安全水平。目前,我国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理论课的学习只是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不能解决实验室里所有的安全问题。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应该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需要学校全程化、全方位、多层次来进行,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注意人身安全。所以,我们还通过开设安全教育宣传栏、建立安全教育网页、聘请专家举办安全教育讲座等形式,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四、结束语

第8篇:实验室安全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对策研究

0引言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患者的血液、体液、尿液等新陈代谢产物是医学检验室所必须涉及的特殊物质,由于此类物质本身携带一定的细菌,如果不进行科学的处理一定会造成生物污染和交叉感染现象[1-2]。所以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1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

1.1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不够完善

现阶段,各级医院现行的生物安全防护制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对检验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医院没有结合检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制定防护制度,导致规章制度的内容缺乏可行性,所以无法发挥有效作用。检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一个完善的安全防护制度可以遵循,所以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和应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进而生物安全防护效率和质量也会受很大影响[3-4]。

1.2检验人员安全防护意识淡薄

在医学检验实验室工作的检验人员,每天都要接触不同类型的检验物质,特别是阳性标本及菌种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者梅毒等阳性标本。这些检验物质一定要引起重视,一方面给检验人员带来安全隐患的同时也能降低实验室的安全性,所以,检验人员需要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检验人员自身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的缺乏,医学检验实验室中各项操作没有运行系统、全面的制度管理,各项实验室操作工作无规章可循,导致各项安全防护措施不能严格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危险事件频繁发生。检验过程中忽视了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出现没有佩戴手套和口罩等防护性装置,未穿戴职业服装进入工作区,随便进食等不符合规范情况,这些都为细菌的传播提供了载体。

1.3实验室清洁工作不到位

医学检验实验室检验仪器多,实验完成后如果未对相关仪器严格消毒、清洁,能够导致设备使用效率降低、管理工作混乱、生物不安全因素多,所以清洁是医学检验实验室的首要工作之一[5]。检验实验室每天会接收各种各样的检验样品,为了避免细菌传播和滋生等问题,检验人员必须对实验室的仪器、检验工具、设备等进行深度清洁。实际工作中检验人员对实验室清洁工作重视不够,出现了检验设备后用后未进行消毒处理,滋生了细菌现象。

2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2.1制定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医学检验实验室应该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制度。将安全内容宣传教育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定时、定期检查各项生物检验工作,操作流程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完善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各项预防措施顺利实施。

2.2强化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和专业水平

从事生物检验工作的检验人员,需要具备安全意识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风险因素,保证实验室及检验人员的安全[6]。所以,医院要定期对相关检验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安全宣讲活动,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安全意识,使检验人员明确检验工作的性质以及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通过实施生物防护措施确保自身的安全。宣教各种规章,使检验人员牢记各项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各项实验安全展开。另外检验人员在检验实验室工作和检验过程中的操作要遵守规范,进入实验室需要穿戴隔离服,遵守检验规定和检验流程,及时对设备进行消毒处理。在进行细菌性检验和实验时,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更要做到位。要不断加强操作者的无菌理念,督促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确保各项操作按规范要求展开,并严格控制各项流程。

2.3监测生物安全风险因素

实时监测生物安全风险因素能够及时发现存在于医学检验实验室中的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另外,检验人员需要提高自身对生物风险因素的敏锐程度,以便能够科学的识别各种类型的生物风险,准确找到风险源头,以采取针对性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检验样本采集、样本运送、样本检验过程、样本菌的传播,是发生生物安全风险事件的主要环节[7]。因此需要对检验样本的传染性、细菌的传播途径、细菌的稳定性、设备应用风险等内容展开相应的风险评估。针对检验过程中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因素,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2.4做好对实验室和检验设备的管理和消毒清洁工作

首先,检验人员需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检验要求设计布置符合医院检验要求的实验室格局,将实验室内部划分和隔离为检验区、清洁区、污染区。不同区域进行有效隔断,有效阻断细菌传播的途径,并用明确的标签将不同区域进行标识。其次,检验人员要做好检验设备的管理工作,确保检验设备在使用前后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消毒处理。为确保检验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保质保量地补充欠缺的检验设备,保证检验人员能够及时应用到所需要的检验设备,为检验人员高效、安全、顺利完成检验工作奠定基础。再次,检验人员要做好实验室和检验设备的清洁工作,检验设备是医学检验实验室运行的基础设施,也是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所以,检验人员要及时清洁实验室和检验设备,并详细记录检验设备的应用时间、检验物质、应用流程、清洁说明等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进行检验设备的清洁工作。同时,检验人员还需要做好检验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及时维修出现故障的检验设备,及时清洁应用过的设备,避免细菌残留。最后检验人员要做好检验标本的管理和防护工作,并对废弃物进行科学的处理。在安全的处理环境中放置处置废物,避免细菌的繁殖和扩展,同时避免给医院的其他工作人员造成生物影响[8]。

第9篇:实验室安全范文

关键词: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57-01

医学实验室主要为医学教学服务,保障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运行,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实验,是临床医学实验室的基础。目前我国医学实验室在管理模式及理念上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存在很大的差距,该差距将阻碍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医学实验室应该逐步与国际接轨,引入科学的实验医学管理模式。

1 医学实验室的现状

1.1 医学实验室的设置:随着医学实验室精细分工,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医学设备与仪器的使用效率低下。基础医学院一般设有形态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实验室、免疫学与细胞工程实验室。临床医学实验室除了检验科是临床检验的主体外,临床科室所属实验室或研究科室也在开展临床检验工作,不同隶属关系的实验单元各自为阵地参与临床检验,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

1.2 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医学实验室现行管理体制是三级管理,存在着争人员、争设备、争资金、争实验室的问题,不利实验室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实验室布点过多,经费投入分散,致使仪器设备配套数不足,实验课过大,学生动手机会少,仪器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新的实验项目难以开展,实验动物也由大改小,由多改少。实验室设置模式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使教育资源无法共享,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1.3 医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由于多种原因,医学实验室一直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缺少一套必要的管理制度,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实验的提高。

2 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

2.1 推行医学实验室计量认证管理模式:近几年国内医学实验室的管理者积极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和实验室认可工作,在该工作的实施中,各医院和院校各自为阵的多个中心小实验室模式无疑是阻碍全国质量管理、实验室信息系统建立和自动化工作流程等工作推进的最大障碍。我国医学实验室应该参照实验室认可管理模式,积极参加医学实验室计量认证管理模式。计量认证管理模式是一种适用于中国的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其认证费用低廉,管理效率高,可保持医学实验数据的公正、准确与客观。

2.2 培养创新的实验教学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是实验室。实验课应比理论课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日常教学中,只有把实验教学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效果,才能使学生透彻理解医学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为从事医疗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多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一般步骤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3 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效益评估:完善实验教学评估制度和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制度。对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实验教学时数和大型仪器设备年使用时数,要制定出一套奖惩办法,充分发挥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更新教师和技术人员的观念,保留有价值的实验,摒弃无价值、低技术含量的过时项目,按照检测方法学的科学性、先进性实施实验项目归口分类,保证临床检测正常进行。

2.4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技术人员管理条例》等。有关制度内容应该包括:保证实验室管理人员具有履行其职责所需的权利;保证实验判断的独立性和真实性;对影响检验质量的所有管理、执行或验证人员规定其职责、职权和相互关系;由熟悉检验方法和程序、了解检验工作目的以及懂得如何评定检验结果的人员实施监督。

3 医学实验室安全隐患类型与对策

3.1 事故的类型:从大安全系统的角度分析,高校实验室事故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6种类型:①因人员操作不慎、使用不当和粗心大意酿发的人为责任事故;②因仪器设备或各种管线年久失修、老化损坏酿发的设备设施事故;③因自然现象酿发的自然灾害事故;④因心理失常者的恶作剧而引发的侵害事故(如计算机被病毒感染、计算机遭黑客攻击等);⑤因犯罪分子的行为而引发的设备被盗事故;⑥因敌对分子的阴谋而引发的破坏事故和失密事故。

3.2 事故的表现形式:从安全管理的角度,研究的事故主要是人为责任事故、设备设施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高校实验室里,这些事故表现为:火灾性事故:爆炸性事故:毒害性事故:机电伤人伤人事故:及设备损坏事故等。

3.3 安全隐患管理的对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应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责任学校必须建立有效的安全责任制,签订岗位安全责任书,认真制定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和危险化学药品的使用方法等并上墙或上台明示,重视做好实验室安全常识的宣传工作。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在加强安全教育时,应分类进行。对教师,要求把安全知识教育贯穿课程始终,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对使用的化学药品、试剂的使用注意事项,课前就要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实验流程及化学药品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医学实验室,使用种类繁多的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和剧毒物品,有的实验要在高温度、高压力或者超低温、真空、强磁、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特殊环境下或条件下进行,与此同时,高校实验室又具有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大量贵重仪器设备和重要技术资料存放在实验室。上述情况表明,高校实验室安全状况的复杂性和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研究探索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和十分紧迫的。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