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1篇: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概念图;高中物理;应用价值

随着高中物理知识的丰富程度,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大多数教师教学还是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对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有很大的不利,但是,最近研发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它的新鲜,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它是通过网络图形来表示我们应该学习的内容,这种方法叫做概念图,接下来将探索概念图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价值。

一、何为概念图

在物理学习中,当我们想要将某些知识组织连接起来时,通常会用到概念图,它是由许多几何图形或者图画、汉字利用节点连接起来的,但是每个节点都代表着不同的概念,对于某些需要解释的可以在不同的节点上做适当的说明来表示它代表的含义。

二、使用概念图的好处

在如今我们的物理学习中,还在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在黑板上写板书,我们负责抄写笔记并掌握背诵下来,没有明晰的教学轮廓,所以掌握起来非常麻烦,而且难以掌握,在做练习题时不能清晰地想出知识点在笔记中出现的位置,但是概念图就可以简单明了地使学生掌握,只要熟悉了框架的脉络,再根据脉络有层次地去了解各个知识点代表的含义即可深度记忆。这样在考试答题中,只要想到这个概念图的轮框就能明白各个知识点所表示的意义。

如果学生长期接触概念图这种学习方法,长久下来学生本身对概念图就有了很大的兴趣,那么当分析某些章节时学生自身就可以去构建框架图,提高学习和做题的效率。

三、概念图的应用价值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中第二章有关于力学方面的学习中就涉及了概念图的应用,首先阐述了力包括什么,然后介绍了力的概念,再分别介绍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还介绍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最后总结出这些力在计算时应该使用的方法以及应用,以上这些全部都体现在了概念图中,有助于学生记忆以及学习。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二中第四章有关机械能和能源的学习中也利用了概念图的学习,它详细解释了功、功率、动能与势能、动能定理以及机械能守恒和能源开发利用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层层引入,慢慢深入计算,根据步骤有顺序地引出各个阶层的关系以及计算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思考与探讨。

上述两个实例分析,可以看出概念图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也能体现它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价值非常高,可以在各个知识点、各个章节中使用,将每个知识之间的相同性与差异性有效地体现出来,简单易懂,使学生接受起来方便明了。

以上对高中物理的传统教学模式与现在的教学模式做了比对,并对概念图做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总结出了概念图的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既不用繁琐地去死记硬背,又不用过多地整理笔记,不但学习时能够简单快捷地学好物理,而且在做题中也能清晰快速地想出思路。因此,概念图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也将会被推广到各学科的领域被广泛地利用。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

怎样才能适应这种需要?要抓什么主要问题进行改革?这里谈谈我们的几点看法。

一、物理学科的课程设置

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普通高中物理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即二·一分段),物理教学大纲相应地作了调整。这项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课程设置,是建国以来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从实践看,高中物理课采取分段的办法来划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具体落实确有困难。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即使一地之内,客观上也存在差异很大的几类学校。高中前两年的必修课,内容和要求都一致,不能适应这种差异。国家教委最近提出的多种办学模式,我们体会,是承认差异。面对这种差异,高中物理课与其采取分段的办法,不如采取分层次的办法。高中物理课可分为两种物理课,以适应不同办学模式的学校,适应不同程度、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同一个知识点,在程度、要求、讲法、侧重点等方面可以不同,甚至可以很不相同。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所学知识无大差异,能力要求可以有相当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就知识的理解程度而言,就所处理的问题的复杂程度而言,差异是相当大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或为将来准备升入理工科院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者虽然是一致的,但着眼点不同,对物理课的教学要求将会不同。采取分层次的办法,将会较好地适应高中物理课的教与学。

按照课程计划的规定,高中物理开设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必修课在高中一年级(2课时)和高中二年级(2.5课时)开设。限定选修课在高中二年级(2课时)和高中三年级(3课时)开设。为了适应高中物理课的特点,便于教学,新大纲把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贯通起来,不再分段,合起来称为必修和限定选修物理课。这样,新大纲提供两种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种是必修物理课(简称1类课),共4.5课时。第二种是必修和限定选修物理课(简称2类课),共9.5课时。

1类课是基本要求的物理课,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内容和要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知识面包括物理知识的主要方面。考虑到现行必修课的知识面较窄,新大纲适当地扩展了1类课的知识面。2类课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适合于理科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内容和要求着眼于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内容包括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主干知识,同时增加了近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论,作为选学内容。2类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覆盖1类课,以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必修课的要求。

据了解,现行必修课对部分学生要求仍偏高,所以新大纲从总体上适当放低了1类课的程度。2类课的程度,就重要的主干知识而言,与现行的必修加选修的程度大体相当。以2类课与我们所看到的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物理课比较,基本的主干知识大致相同,但程度上我国要低些。

两种物理课的内容都分为必学和选学。选学内容不作考查,供师生选择,以补充知识面偏窄的不足。

新大纲对必学的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分为两个层次,A层次要求低,B层次要求高。作B层次要求的知识点是比较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在1类课中,A层次的知识点约占全部知识点的60%,B层次约占30%。在2类课中,A层次约占50%,B层次约占40%,B层次所占的百分比有所提高。教学要求分层次,有利于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不适当的加深,减轻学生的负担。

新大纲十分重视实验。1类课的必做学生实验共12个,其中有4个是新实验,必做实验个数与现行必修课的必做实验个数相同。2类课的必做学生实验共23个,其中有一个是在专题中安排的制作性实验,这23个实验中有7个是新实验。现行的必修加选修一共17个学生实验,新大纲增加了6个实验。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学生实验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大纲中安排的演示实验有所增加,并提出,有的演示实验可安排为学生随堂实验,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有利于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能力的培养要因材施教,因而两种物理课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1类课的能力要求相对低些,这并不是说,某些方面的能力如运用数学的能力不需要培养,而是考虑到能力的要求应该恰当,应该有所侧重,不能脱离多数学生的实际。2类课的能力要求高些,表现在新大纲提出要设置适合于高中学生的课题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初步能力。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而且要求较高,希望能在实施中积累经验,使之成为培养能力的一条新的途径。

实行两种物理课并不要求过早地分流,或者说过早地分为文理科。不论选用哪种物理课,都要在高中阶段学习必修课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代生活,继续深造,都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便于实施,在高中一年级,两种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后,分别学习上述两种物理课。2类课把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的内容安排在一起,是为了便于教学,不是为了所谓“一次到位”。在高中一年级,为了适应大多数学生某些重点知识的应用,如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应用,限定为简单的应用。而在高年级,在2类课中设“专题”,以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和综合地运用知识。

我们认为,根据新大纲编写的新教材,高中一年级应该有较大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在高中一年级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并指导他们在高中二年级对两类物理课进行选择。

面向全体学生,要承认差异,使他们都能有效地学习,这应该是物理学科课程设置的着眼点。

二、教学内容

新大纲指出:“教学内容应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这就需要从新审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按照两类物理课的不同要求,进一步对教学内容加以精选,并适当予以更新。

(一)科学技术有加速发展的趋势,预料21世纪的科学技术将发展得更快。面向21世纪,要考虑高中物理课如何适应这种趋势。高中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物理学又是一门基础科学,这就决定了高中物理课应当强调加强基础,把那些重要的基础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在高中阶段,基础打得扎实,学生才能在今后有效地学习文化科学技术。脱离开打好基础,片面追求大量的现代知识,只能得其皮毛,回过头来就会觉得基础单薄。

加强基础,这是确定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基本要求下,要处理好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经典物理知识与现代物理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的关系。

(二)在高中首先应当把那些在知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主干知识学好。主干知识学得透彻,学习其它知识就容易些,也有条件扩充和加深自己的知识。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要减轻学习负担,决不能削弱主干知识。新大纲精简了某些非主干知识,以加强主干知识。

一方面要强调主干知识,另一方面知识面又不能偏窄,这是一个矛盾。知识面偏窄,不利于开阔眼界和思路。知识面窄,这是我国学生的重大缺陷。但是,在当前,宁可知识面相对窄些,也要保住主干知识。宁可要求低些,也不能冒然砍掉主干知识。因为主干知识学得好,学生将有可能独立地去扩展知识面。此外,教材可增加阅读的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地开拓知识面。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强调主干知识与知识面偏窄的矛盾。减轻负担,必须精简某些次要内容。有的知识在大纲中可不列为知识点,不作扩展性要求,采取其它形式如练习的形式去解决。

减轻负担不能只靠砍内容,要多方面设法解决矛盾。例如,主干知识的要求要合适,不能不适当地提高要求。教材的系统或结构要加以改进,充分发挥主干知识的带动作用,使主干知识和非主干知识配合得更好。教学方法要加以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讲解不能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要强调因材施教,对物理有兴趣的优秀学生,应该鼓励和帮助他们课后独立地钻研。课内讲得精粹一些,而且有吸引力,使学生对物理发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三)要处理好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的关系,适当增加近代物理的内容,使教学内容随着时代而有所更新。经典物理知识反映了宏观、低速情况下的客观规律,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近代物理知识是在经典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好经典物理知识,才能够进而学习近代物理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知识。

近代物理是指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基础的20世纪的物理学。前期量子论的知识在现行大纲中已经有所反映,为使量子论的知识能够充实一些,新大纲中明确列出量子论,以求有所加强。现行大纲中没有涉及相对论的知识,新大纲列出相对论,作为选学内容,希望经过新大纲的实施,逐渐取得在高中讲述相对论(主要指狭义相对论)的经验。教学内容要随着时代而有所更新,不更新将不能体现和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但从全国大面积的推广来说,这种更新的进程应该是渐进的。当前,在课程的内容和体系上作过大的变动,看来还缺少经验和依据。而且作过大的变动,教师和设备均不适应,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逐步积累经验,逐步探索,是一条可行之路。从长远来看,课程的体系应该而且必须改变。当今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在中学阶段哪些知识是基础知识,体系应该如何改变,都需要重新加以认真研究。物理课程要作较大的改革,必须先在小范围内试验,取得经验,以备将来改革之需。

新大纲加强了守恒定律,加强了能量的知识,加强了波动的知识,努力反映与近代物理的联系。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当寻求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接口”或者“连接点”,引导学生走向近代物理之门,开阔他们的眼界,引起他们的兴趣。讲解经典物理知识,要反映和渗透近代物理的观点。还应当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介绍近代物理的成果,使学生知道近代物理是怎样从经典物理发展起来的,知道物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物理大厦正在不断建造之中。

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其它自然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形成了许多交叉科学。这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使学生“了解物理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体现物理学作为基础自然科学的特点,以加强高中理科各门课程的联系。如何体现这一点,还研究得不够。在编写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作进一步的努力。

(四)物理知识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确定教学内容应该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之间的关系。新大纲指出,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在教学目的中把基础知识和实际知识并列,说明对实际知识相当重视。教学中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实际知识。教学中要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讲述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介绍与基础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新大纲的知识点中,列出了相当数量的属于实际应用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知识点。这说明新大纲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反映了上述教学目的。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要使学生“了解物理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联系实际,是完成这一教学目的的唯一途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应该使学生了解物理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作用。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我们要努力体现这一点。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个特点是:从发现,到发明,到实用,周期越来越短,即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为21世纪培养人才,应该充分考虑到当今科学发展的这一特点。我国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知识面较窄,动手能力不强,不善于应用知识。针对这一情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更要大力加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他们关心实际问题,理解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有志于并且善于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去。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开拓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这个任务,高中物理教学应当很好地分担。

三、能力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加强能力培养,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新大纲总结多年来在培养能力方面的经验,明确而且有针对性地作了阐述,这将有助于今后更加切实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

(一)在诸多的能力中,新大纲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独立思考,这种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品质,虽然不是物理课单独能够培养的,但是,物理课却应该分担这个任务。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所学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因而在高中物理课中有条件、有可能担负起这个重要任务。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应该贯穿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之中。这一要求,在新大纲的说明中有明显的体现。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地发表看法,提出质疑。要培养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分类、概括、总结的能力,逐步要求他们自己归纳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以期能够逐步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要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拓宽知识面。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不分巨细,都“嚼碎”了“喂”给学生,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够拓宽思路但不考的知识不涉及,将会堵塞学生独立钻研的志趣。为了防止高考失分,让学生超量地做题,以致出现生题不会做,学生埋怨教师没有提供此类型的题目。这表明有的学生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一些具体能力的培养一定会受到影响。将来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或者进入社会,都会显得很不适应。新大纲中强调独立思考,这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大纲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根据物理学的特点,提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这是物理学探索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与此相适应,高中物理应当培养这三方面的能力。

新大纲对高中物理教学所应培养的能力作了具体阐述,比现行大纲有所充实和提高。例如,对观察能力的要求比初中有所提高,除了要求学生“能有目的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还进一步要求学生能“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的条件”。当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实验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新大纲对实验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结论,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会写出实验报告”,并进一步要求“会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实验故障”。对基本仪器的使用,分成两种要求,大部分要求是能正确使用,一部分要求练习使用,以便于具体落实。关于误差和有效数字的要求,大纲中作了具体说明。在2类课中还要求“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个别实验中要求会合理的选择仪器。

新大纲要求培养“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科学思维能力”。这在科学思维能力的层次上,比初中向前推进了一步。如果说,初中较多地是直接概括,那么,在高中,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也由于高中所处理的问题有所深化,则较多地要求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分析的深度和综合的广度,都比初中大大提高,因而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大大提高。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处理问题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也大大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提不高,不能学好高中物理。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但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科学思维能力,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科学思维能力正是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

大纲在阐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时,强调“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概念、规律和模型等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不能死记方法和步骤,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形下,特别是新情景下,能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善于迁移和运用,把知识学活用活。强调“弄清物理过程、状态和情景,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具体分析,就是要分析物理过程、状态和情景,这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一步。具体分析物理情景、思路和方法,抓住了这几点,就是抓住了根本。

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培养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的科学,表达和处理问题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种语言,可以简明确切地表达问题;数学是一种工具,可以进行推导和运算。不会运用数学,物理很难学好。因此,新大纲提出培养运用数学的能力是必要的,这要求我们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中去。学习物理,应该学会进行计算,以至最后得到物理结论。但是,解决物理问题,还常常要用到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和推理。因此,新大纲提出要重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这对学好物理很重要,是一种较高的要求,希望能够引起重视。针对图象的运用能力较弱的情况,新大纲提出要学会用图象表达和处理问题,这一点也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第3篇: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科书;机械能守恒定律;人教版;沪科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36-03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及运动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史实证明,正是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着这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而物理教科书作为物理学科知识和学生间的连接纽带,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其编写历来受到教育研究者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从知识分布、插图使用、教材案例和课后习题几方面,对比了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七章和沪科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三章、第四章中相关内容的知识编排及呈现方式的差异,探索两本物理教材中知识的呈现特点。

一、知识分布的比较

“机械能守恒定律”相关知识点在人教版与沪科版两种教科书中的分布比较如表1所示。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人教版教材中占一章内容,知识点呈现较为集中、详细,但课时安排较多,增加了教学负担。而沪科版教材将此分为两章,层次较为分明,针对性更强。7课时的安排虽少于人教版,但这样的安排对课堂教学效率提出更高要求。虽然两种版本教科书关于“机械能恒定律”的相关内容分布有所差别,但基本上都涵盖了新课标中要求的知识点,如“功”、“功率”、“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以及“动能和动能定理”等。作者认为,人教版教材倾向于将与“机械能守恒定律”有关的基本物理量如“功”、“势能”、“重力势能”等优先逐一呈现给学生,而后,在学生学习过这些基本物理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教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展开对功能转化以及能量守恒问题的探究。可见,人教版教材更强调物理知识的系统性传授,有助于学生建构扎实的物理基础;而沪科版教材则注重在学生探究“功能转化关系”以及“能量守恒”问题的同时将所需的基本物理量渗透其中,说明其更加注重物理知识间的关联和渗透,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探究思维,但对学生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

二、插图的比较

物理教材中插图的引用为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插图不仅有助于为学生模拟展现出抽象的物理过程和微观物理现象,还有助于将教材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特别是爱国热情紧密联系起来[1],集教育性、趣味性、情感价值观培养于与一体,使学生在生动、形象、趣味的环境中获得物理知识。两本教材中插图使用情况见表2。

对比发现,沪科版教材插图使用总数较人教版教材多12幅,其中包括2幅模型图,9幅实物图和1幅人物图,人物图涉及物理学史。由此,作者认为,沪科版教材更重视利用插图来强化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强调物理学史的教用价值及其在教材中的渗透。但人教版教材在“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章首页呈现了一副大尺寸且能反映本章节主题的过山车图片,在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突出了本章知识特点,设计精妙。

三、教材案例与课后习题的比较

教材案例与课后习题的呈现在两本教材中也存在着差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相关章节中,人教版共呈现5道教材案例,而沪科版这部分内容的教材案例共13道,分布见表3。

人教版5道教材案例全部涉及计算。,作者认为其更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虽然案例题量较小,但内容设计更精练,重点突出,为学生仅通过有限的案例计算就能掌握教学重点提供了可能,同样也为减轻学生课堂负担提供了可能。沪科版教材13道案例中9道计算题,4道分析题。9道计算题中有4道涉及动能定理应用计算,较人教版多2道,可见沪科版教材对“动能定理”相关应用的重视程度。其余案例计算还涉及到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以及能量的转化效率,可见覆盖面较广,利于学生强化基础。此外沪科版教材还另设4道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推理,这种设计有利于发挥教材案例对培养学生良好物理思维习惯的功用,同时也利于提高课堂效率[2]。

人教版“机械能守恒定律”章节共28道课后习题,沪科版教材共50道课后习题,见表4。

比较发现,两种版本教材在习题类型设计上相差不大,题型多样,均考查察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但习题总量有所差别,人教版题量小,以考查察基础知识为主,题型分布以简答、计算、推断为主,难度适中,有利于由浅及深地强化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沪科版多于人教版22道,作者发现与人教版相比,沪科版在每章节后还设有综合习题,多达17道,由此造成二者总题量的差别。作者认为沪科版教材设计章节后综合习题,有助于强化学生物理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有助于学生把握章节知识脉络,是可取之处。沪科版实验类和活动类习题较人教版多,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

四、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作者认为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知识点呈现较为集中,强调物理知识的系统性传授,有助于学生建构扎实的物理基础;插图突出章节主题,设计精妙;案例习题题量精练,重点鲜明,强化基础,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系统建构物理知识。沪科版教材针对性更强,层次分明,更注重在学生物理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物理学史的教用价值;案例习题题量丰富,内容广泛,注重知识引导和巩固,有益于学生物理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兰世书.插图与爱国主义教育[J].中学物理(初中版),1997,(05).

[2]庞新美.浅谈运用物理教材例题提高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2,(11).

第4篇: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教材 新特点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正在向纵深处改革,而在这个背景下高中物理的全新课程标准也相应出台,新课标的出现也代表着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又一开端。新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目的是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课程的内容侧重体现时代性、选择性与基础性,在课程结构方面则重视共同基础,并设计了模块课程以便于学生的选择。新课标可以说是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但是我们要想真正领会新教材的精髓,就必须要对新教材的新特点加以研究,总结体会,才能将新教材运用的更好,才能发挥出新教材在培养新时期新型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新教材具有较强趣味性

        新教材有着丰富的趣味性,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这大大地增强了物理课堂的核心凝聚力。新教材将对学生物理兴趣以及好奇心的培养放在首位,以避免学生在不断转难的知识学习中出现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举例来说,必修2 第四章第四节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材利用蹦床运动来说明动能与势能二者之间能够相互转化,继而引入课题,由于蹦床运动与日常生活相距较远,学生理解不深,因此会充满好奇心,教师可以为学生用多媒体播放蹦床运动比赛的画面,用激烈的比赛来调动学生的探究情绪,通过观看比赛引入课题,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气氛也更热烈。

        二、侧重于学生的实践经历

        新教材更加重视学生实践经历的积累,比如说“自感”教学时,教师先用导线将自身同两节干电池进行串联,并邀请一位学生进行尝试,结果显示没有安全问题。然后让十位学生牵手,再用导线将大家同日关灯的镇流器、2 节干电池进行串联。当开关闭合时,学生会说并没有任何感觉;而当开关瞬间断开时,学生则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反应,跳起来,快速地将导线丢开。这个实验过程突出了学生亲自经历,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强烈的冲突,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三、新教材突出时代性与基础性

        全面到来的信息时代也使得人们的职业更换速度加快,知识的更新换代在提速,也要求我们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理解更加的全面与深刻,因此我们的学生必须就必须要掌握扎实的的基础知识。然而我国的高中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一直处于一种繁、偏、难、旧的状态下,特别是在应试考试的恶性循环中,许多教师错误理解教材内容,教学行为出现了偏颇,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真正人才的培养。为了促进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变,高中物理课程新标准做出了一定的改变。 

举例来说在《物理必修1》中,有关“运动的描述”这一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有质点、速度、位移、加速度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这一内容中,教材不仅吸纳了国外教材的精华,对这一系列知识点加以细致的描述,更侧重了概念发展的循序渐进和逻辑思维,并能够在概念的描述中传递出物理学的研究思想。

四、新教材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与内容总量

        新教材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摒弃了传统教材的“繁”与“难”的设计手法。在新、老教材的对比当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新教材在这一方面的重点突破。这样一来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更减轻了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们重拾对物理学习的信心。此外,由于课堂教学中不再需要耗费长时间进行重点和难点的反复讲解,也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空出了宝贵的时间。

        五、新教材能够联系实际,突出主干

       

; 新教材将一些非重点内容做了淡化,这样一来就使得高中物理教学的整体框架、脉络更加清晰,更好地突出了主干,比如说删减气体的实验定律和透镜成像的公式,这些问题可以说是相对独立的,在力学体系中也有所研究,因而为了更好地突出主干作用,做了必要的删减。而这样的设计思想同样对我们的教学有着很好的启示。物理教学总的来说要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要着重于知识的引导与分析,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师在习题的讲解过程中不要从头到尾没有头绪的重复性讲解,而是要侧重讲解那些具有代表性,并且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与潜在思维的问题,而不是长时间拘泥于某个重点、难点问题去灌输式的讲解。

        六、新教材的突出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兴趣

        我们的教学如果触及到了学生的情绪与意志,发现了学生真正的需要,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持久性、探究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感悟等都必须要依赖于学生对物理科目的情感支撑。因此可以说关注学生的体验就必须要以学生的活动与经验为基础,要以学生的身心投入与积极参与为基本前提。因此,新教材充分地考虑让学生真实地去“接触”具体事物,通过实际经验去发现问题之所在,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这样才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调动他们去深入研究物理知识。

        七、新教材在内容的设计中融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新教材的设计巧妙之处还在于融入了一定的研究型学习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助益,它的设计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大量体的知识,而是能够侧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结论: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新教材为我们当前的物理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教材深化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让传统物理教学转变为兴趣物理教学,从而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以及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新教材,让同学们能真正的地去体会新教材,继而爱上物理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孙早立.使用高中物理新教材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1993.(9).

第5篇: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

1 高中物理难学的主要原因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特别是近两年,我们发现学生感觉物理难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教材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

1.1 教材因素

(1)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变或者要求定性和定量并举.

初中教材大纲只要求初步了解,较少涉及定量研究,描述上也不是要求很准确,只需要将物理知识放入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感受对照就可搞定.高中则要求深入理解,作定量研究或者要求定性和定量并举,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例如在“力与运动关系”这一问题上,初中物理只要求学生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至于“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为什么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定量关系如何……”初中物理课本中没讲也不做任何要求,而高中物理则要求学生必须扎实掌握.

(2)知识结构化增强,内容增加而课时减少.

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线索,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但课时大为减少,要求老师高效、精心组织上好每节课,可很多老师不能与时俱进“穿新鞋走老路”使得学生学得是懂非懂.

(3)学科间知识综合性增强

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加深了学习难度,如分析物理计算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技能,如高一物理上学期学习速度图象中用到的斜率概念在高一下学期才能学到,学习力的分解用到的三角函数也要到高一下学期数学教材中才能学到;理解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用到极限的概念在高三才学;这种学科间横向联系的失调,加大了高一物理学习的难度.

(4)物理学科能力要求提高

在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科学的表达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1.2 心理因素

(1)思维方式不适应

初中物理在研究问题时,一般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提出问题,或者由实验得出结论,是以“直观形象化教学”为主,即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实验中引出物理概念和规律,认识过程基本上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初中学生认识事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规律.而高中物理大量的教学要求主要是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的,是通过逻辑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其中有些无法借助直观的演示实验直接得出结果,学习程序未必都遵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必要时从已有的物理概念出发,或从建立理想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规律.对这种抽象程度较高的思维方式,高一学生开始学习时很不习惯,自然会感到物理难学.

(2)学习方法不适应

由于高中教材内容多、难度大,教材知识间联系紧密,步步深入,因此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随着教材和教学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单纯的“听”,机械的“记”,死记硬背的“练”,是不能适应高一物理的学习的.多数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是:跟着教师转,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没有预习教材和进行有关课外阅读及实验观察的习惯.到高中,有些学生仍采用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物理,有的不预习,不复习,不看书,下了课就做作业;还有的到外找题做,却不及时总结,时间花了不少,却收效甚微.因为初中物理课程对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并记忆的较多,推理、论证方面要求较少,而高中物理学习则要求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掌握不仅要理解,还要能灵活应用.如果学生仅能背诵概念、定律,而不理解,则不能灵活运用,也难以真正掌握.另外,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比较通俗,学生易看懂,易理解.而高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较严谨,学生有时能够读通文字,甚至背诵,但并不代表已经理解其内涵,可见理解教材是一大难关.

(3)课前预习、课上听课积极参与、课后强化、章末复习和梯度强化才到章末检测或月考不对接.俗话说“跳一跳,桃李到”和“学有所用”,前面学的东西在课后练习、章末检测或月考中没有相关的、难度适中的题体现而者出得太难,学生几经努力还是得十几不到二十分,几次下来觉得学不好物理彻底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彻底放弃.

1.3 社会因素

家长和社会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导致学校将学生成绩作为对教师考核的唯一指标,于是有些高一教师不根据学生实际,盲目地将教学内容加深加难,在初始阶段就要求学生一律达到高考水平违背教学规律,一口吃一个胖子,这种深、难、急的教学要求,严重阻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 帮助学生学习的策略

经过我们近近几年的课题研究和取得的效果来看,新课改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我们新时代的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整体规划时时高效,注重每一个环节,而且每一个环节必须环环相扣,俗话说“细节决定成功,点滴铸造辉煌”.

首先:要树造班级灵魂,培养班级文化氛围,组建强有力的班集体,同时将班分成“Aa Bb Cc……”分组帮扶模式.这样有组织有规划的小组在平常上课便于小组学习讨论共同完成导学案,上实验课时便于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合作精神,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容易培养竞争意识:小组与小组竞争,组内成员竞争,组与组的领军人物间的竞争,强化领军人物对组内帮扶力度更大同时提升领军人物自身能力站在出题者的高度来看题,在以后见到同种类型的题有居高临下的感觉―― 一目了然.

其次:制作导学案――上课一条龙

导学案分为六个板块:课前思考、课上关注、课堂练习课堂强化、章末复习、梯度强化和单元检测.六个板块环环相扣.

课前思考,让学生先思考课堂上要讲的重要问题将知识前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书上内容有助于学生把握重要知识点,搞清方向.

课上关注,将本节课要讲的重要内容给以指明,让学生知道哪些是重点,力求把这些知识点搞清楚.

课堂练习、让学生讲课前思考的问题弄清楚试着完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强化,精选代表前面所讲知识点的好题,巩固强化前面所讲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把所讲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梯度强化,由于新课程的改版,系统性理论性增强,内容增多而课时减少,这就要求老师高效,我们经过两年的探索,发现要弱化一课一练,在章末复习和章末检测之间要做一个过渡――梯度强化.才能在后面的章末检测有所面熟正常发挥.[HJ1.3mm]

单元检测,必须精选代表本单元重要知识点的好题组卷,使学生从“题海”跳出来,题要结合新课标和课本重新编写,难度有梯度这样有助于检测学生对本单元重要知识点的把握,同时给老师正确的反馈,加强对学生难于弄清的知识点重复反复强化.

上面六个板块要统筹规划,环环相扣,螺旋上升,不能一口吃一个胖子,一个环节把握不好就可能全盘皆输.

再次:要求老师与时俱进,在要求学生有一碗水时要求老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长源水,终身学习从横向和纵向剖析自己,从横向和纵向剖析教材,从横向和纵向剖析学生.对书本单元知识进行定位,对每一节课进行定位,精心组织课堂同时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和调整.

2.1 寻找初高中知识的连接点,填补空白点

(1)寻找初高中知识间的连接点

高中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其内容,知道初中阶段学生学过哪些知识.例如高中学习《物体的平衡》的连接点就是初中学过的二力平衡知识,即在学习三力平衡问题时可应用力的等效方法――力的合成的知识将其转化为二力平衡问题来处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2)填补数学知识的空白点

现行的高一数学必修教材与物理必修教材衔接明显不当,这样就导致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及熟练程度跟不上物理的需要,形成知识应用的空白点,所以教师应对所需数学知识作必要的讲解.例如,在讲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时,要讲解极限概念等;在讲开普勒定律时要补充椭圆的知识;在讲力的分解和合成时,要讲解三角函数知识;在讲解图象直线的倾斜程度时要补充斜率的概念.

2.2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

(1)采用“梯度式”进程,降低知识台阶

所谓“梯度式”进程是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各阶段的教学要求所能达到的水平,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能一步求成.首先应打好基础,然后再滚动提高,使教学难点分散,后移,有利于降低教学的梯度.

(2)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这为学生进行物理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2.3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逐步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教师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要让学生懂得高中的学习应处于主动状态,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上勤思考、课后多分析、作业要独立的“四步法”,在每单元结束时要进行单元知识的整理、归纳、总结、应用的“四步法”.

重视知识的理解,逐步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特别是在引人概念、得出规律、分析例题等方面,注意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力求思路简洁、顺畅.

2.4 重视学习信息反馈,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进程

第6篇: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物理学特质;物理教学任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12-04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局面――在新课教学中,教师急于结束新课内容,有人提出15分钟结束新课,剩下的时间就是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题;在习题课中,教师编写了大量习题,从知识的各个方面训练学生解题,似乎只有这样训练,学生才能应付考试,考取高分。这与“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的课程标准显然相悖。题海式教学不是师生需要的真实世界的物理教学,如何依据物理学的特质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切实体验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感受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乐趣,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有效解决新问题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才是物理教师的使命。

一、物理学的特质概述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而它成为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它的理论结构充分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从物理学定义和物理学发展史来看,物理学的特质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特质一:物理学发展中蕴含的思辨、逻辑方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

观察、思辨和逻辑推演是物理学发展的基本手段。物理源于观察,人们观察和研究各类运动,是为了探究其中蕴藏的规律,再将其运用于生产实践,以提高人类生产、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每个概念和规律的形成和得出都充满了思辨和逻辑推演,其中蕴含大量的思辨素材,充满了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光辉,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特质二: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生命线。

物理学是建立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的,物理实验的特色在于精密而定量的测量,而且在可控制和可重复的条件下进行。只有在取得大量可靠数据并总结出经验规律之后,才能建立融会贯通的理论体系,而理论一旦建立以后,就要针对特定的问题从理论推导出具体的预言,再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证实或证伪。经过反复印证,物理学的理论才具有较高程度的可信性。而每一个物理学实验,从设计、论证到具体实践验证和探索历程,无不体现了物理学家的智慧、精巧;无不浸透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这需要我们大力挖掘和理解,并在教学中体现出物理实验的育人功能。

特质三:数学是表达物理学的理论结构的语言。

17世纪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为简化运算发明了对数,大大地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至于伽利略赞叹道:给我空间、时间和对数,我可以创造一个宇宙!由此可见,数学是物理学的语言和有力工具,概括物理现象、形成物理概念、整理实验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建立物理定律、利用数学图像展示物理规律等物理学的研究和学习过程都离不开数学。

二、物理问题在高中数学和物理教材中的不同呈现,表明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凸显物理学学科特质

物理作橐幻呕础自然科学,学习它绝不仅是为了应付高考的要求,其学科特质决定了高中物理课程必须有助于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

翻开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发现例题或练习中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或模型就高达10个,题量高达20题,内容涉及运动学、流体力学、声学、热学、原子物理等模块的知识,乍一看,似乎高中物理学习已经没有必要,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那么,数学教材中物理问题的呈现与物理教学中该问题的呈现有何不同,又能给我们哪些启示?下面以“竖直上抛运动”这一知识点为例来说明:“”烟花是非常壮观的烟花之一,制造时一般期望在它达到最高点时爆裂。如果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m与时间ts之间的关系为h(t2)=-4.9t2+14.7t2+18,那么烟花冲出后什么时候是爆裂的最佳时刻?这时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精确到1m)?

同一问题在“高中物理必修2”教材中:已知竖直上抛物体的初速度v0,试求:①物体上升最大的高度及上升到最大高度所用的时间;②物体由最高点落回原地时的速度,以及落回原地所用的时间。

通过二者对比可以发现:“数学中的物理问题”虽然展示了需要处理的物理问题的实际情景,但其重点不在于如何构建处理该问题的数学模型“h(t)=-4.9t2+14.7t+18”,而在于告知该模型后如何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解当自变量t是多少时,函数能取最大值,且最大值是多少,而要做到这一点只要将函数写成顶点式(用配方法)即可;在“高中物必修2”中所描述的“竖直上抛”问题,却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 在“s=v0 t-g t2”“h=”或“t=”等这一系列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公式中自己寻找合适的公式来求解,至于函数中“h(t)=-4.9t2+14.7t+18”中的-4.9是何含义,怎么得到的?这恰恰是数学教材中所不能解答的,或者说不需要解答的,因为学生还要学习物理课程。应该说,数学教材所编排的这些问题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充分体现了数学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在各领域的强大功能,很好地体现了教改的理念。

所以我们应该思考:是否在很多物理常规教学中忽视或太快结束了物理教学中最具物理特质的部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对于其形成过程中“观察――假想――构建(思辨)――验证(实验)――应用(适用条件)――拓展(创新)”只强调了其中的“应用”环节,并通过大量练习来提高应试成绩,而忽视了最具物理美学的其他环节?利用题海战术提高物理成绩显然是舍本求末,结果注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地重演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感受物理学家的思辨光辉、体验实验成败的考验及建立起科学理论的艰辛和喜悦,对于后期运用好这些概念和规律解决新问题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虽然数学教材中设计的物理问题、模型众多,但它们只是一些按数学知识运用需要的零散知识的集合,彼此之间没有逻辑关联,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理论,这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理清高中物理课程中各模块、各章节、各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和认知秩序,并在教学中体现物理学科的这一特点。

三、从物理学特质看高中物理教学任务

1. 教学要体现物理学思辨、逻辑的特质,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

物理学区别于其他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的知识内容都具有很明显的逻辑发展关系,环环相扣,思维缜密。高中物理教材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这对于构建充满逻辑思维的课堂大有帮助。教学中,可以先行对高中物理课程中各模块、各章节、各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和认知秩序构建,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大局观,实现知识的意义构建。

例如,“高中物理必修1”(粤教版)物理,各章知识点可以构建以下逻辑关系图(图1):

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很快分清模块一中各知识点的逻辑发展和层次关系,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核心作用也一目了然。

2. 深入开发实验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处理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善用教材,突出实验教学,努力创造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形成过程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感受其中的艰辛和乐趣,学到科学的思维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得到实验历练。

例如,在《高中物理选修3-2》(粤教版)“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学中,教材提供了如表1实验探究图表。(其中,A―F行中各实验得出量为笔者所填)

如何从数据表格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感应电流的方向”(楞次定律)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难教、难学的内容之一,因为定律中对于“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通量的变化”的描述十分精准,每个字都不可替代,蕴含深意,仅凭教师讲解,学生是不能深刻地理解和运用好这一定律的,需要学生体验其中的物理探究过程。此外,面对繁杂的实验数据,如何进行科学地处理,也能极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练习应对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考验学生的意志品质,所以我们应知难而进。

限于篇幅,笔者只解读实验数据的处理过程。

首先,在得到表1中A―F行中各实验数据后,面对大量数据,我们需要采取“确定自变量和对应改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自变量相同,而改变量不同则逻辑不相关,只有二者一一对应,才是逻辑相关”的判定原则,寻找逻辑相关量。根据实验操作,可知A、B中的数据是实验中的两组自变量。

第一轮的对比筛查,以A作为自变量开始。

分别用A对比C中数据,当“原磁场磁场方向”都“向下”时,C中的“指针偏转”出现了“左偏”“右偏”两个不同的结果,显然A与C逻辑不相关。如用A对比D中数据,当A中左4格“原磁场磁场方向”都“向下”时,D中的“线圈中感应电流方向(俯视)”出现了“逆时针”“顺时针”两个不同的结果,显然A与D逻辑不相关。同理,可以发现A与E、F均为逻辑不相关。可以得出结论,从A的变化中不能得出相应变化规律。

第二轮的对比筛查,以B作为自变量开始。

分别用B对比C中数据,当“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都“增加”时,C中的“指针偏转”出现了“左偏”“右偏”两个不同的结果,显然B与C逻辑不相关。如用B对比D中数据,当B中第1、2、5、6格(从左向右)“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均为“增加”时,D中的“线圈中感应电流方向(俯视)”对应出现了“逆时针”“顺时针”两组不同的结果,显然B与D逻辑不相关。

同理,可以发现B与E也为逻辑不相关。对比B、F,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存在逻辑关联,故得出结论:当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磁通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进一步整理提炼得到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通量的变化。

重视教材,善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其实就是取得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启发学生思维的最佳和最简的途径,因为教材本身就蕴含了物理学科的特质,有待教师去理解和开发。

3. 学会构建数学模型来表达物理情境,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深入挖掘物理史实,注重还原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对于物理学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从而更自觉地利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物理学的新题。

下面以人们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为例说明:在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教学中,不少教师都引用了――伽利略的“羊皮卷”中记录的关于初速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实验数据来启发学生发现位移与运动时间t之间的s∞t2的关系,详见表2,(其中数据来自原始记录),的确,如果仅作为探究习题的演练无疑是极好的素材,但事实是怎样的?伽利略当年为何要做这个实验,又是怎样做的?其实验的最终目的又是如何?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是如何得到的?

真实的情况是:在公元14世纪3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的W.海特斯伯里等数学家已经通过数学推理认识到了“匀变速运动”即为“均匀加速的运动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其速度的增量相同”的运动,得到了速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函数关系,但没有具体提出加速度的概念。200多年后,伽利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自由落体运动,从而揭开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神秘面纱。伽利略认识到了v-t图像中速度图线与时间所包围的面积即为质点相对应的位移,所以他假设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首先依据面积互补理论(图2中阴影部分面积相等),推断了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平均速度v=■(如图2所示),接着又由Vt ∞ t和S=v ・ t推导了自由落体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s ∞ t2,但是由于自由落体运动下落时间太短,依据当时的条件根本无法测量时间,于是巧妙设计了铁球从斜面上匀加速滚下(如图3所示)的装置来进行验证,他利用同一开关控制铁球滚动和水的下流,经过上百次的实验,终于得到了“羊皮卷”中的数据,从而“验证”了前面的s ∞ t2推断。当他不断抬高斜面的倾角时,发现s ∞ t2关系依然成立,只不过时间更短了,于是他做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就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判断,而且得到了下落与铁球本身的重力大小无关的重要结论。

通过上述学习,学生不光可以理解和掌握物理学规律,还能充分感受到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对物理学的强大支持作用,更能学会构建数学模型来处理物理实际问题,学会用精准的数学语言来表达物理问题,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非常重要。

四、教学中的几个认识误区

不少教师认为,在教学中花时间到体验物理学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的学习还不如直接学习,加强练习来得更有效,其实这和“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一样,如果学生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就能学到物理学的精髓。

鼓励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体验或学习,并不是仅让他们了解或学会在当时条件下如何研究、实验,而是学习物理学家的思辨方法和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家研究思想的发展历程,以便学生形成感悟后迁移到现代社会中去解决新问题。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物理学家或从事物理学方面的工作,物理教学的追求应是让孩子们感受物理学的实验美、思辨美、实用美,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养成科学的学习思维和习惯,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Z].

[2] 周光召.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3]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第7篇: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

1生活实验,激发意识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很多自然现象都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很多的生活规律都能用物理知识解释.抽象的物理知识一旦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相联系,就会很容易的化抽象为简单,便于学生们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会将物理教材中的实验现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意识.

例如:在教科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二《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中,由于本章的整体学习内容都是力学,力学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名词,很多同学都表示比较难以理解,在教学中,针对重力加速度这节课,我会带领学生们到教学楼下,然后一名学生在二楼窗口、三楼窗口、四楼窗口,其他同学在教学楼下观察,三名同学分别拿着质量、体积相同的铁块,另一名同学拿着秒表,在我统一喊出口令后,三名同学依次扔出小铁块,然后分别记录铁块从下落的一刻开始到掉落到地面为止的时间.然后我带领学生们回到教室,对时间结果进行分析:“同学们,刚才我们进行了一个生活实验,同样质量和体积的铁块,在相同间隔距离的位置做自由落体运动,结果三次的时间没有依照等差排列的规律,这说明了什么?你们能计算出小铁块的重力势能吗?谁能告诉我解题思路?”通过这种对生活知识的联系和启发,学生们的物理学习意识被充分的激发出来,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并且很多学生都能够主动的将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相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学生虽然已经度过了义务教育的学习阶段,但是良好的启发和引导,能够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物理学习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们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创新物理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更快、更好的适应高中物理的难点,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用生活实际来联系知识,充分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这也是我们当今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2不讲先做,深化效果

学好物理的关键就是要勤动手,在脑海中形成物理实验的意识,通过实验来验证和探索物理难题,用实验中的数据来见证物理原理,才能真正的学懂物理.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将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调动起来,深化学生们学习物理的效果,我经常在课堂开始时先进行实验的操作,通过实验里的现象、数据以及结果来引入教材知识点,以此来加深学生们的记忆,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科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二《胡克定律》中,胡克定律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主线,同时又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时,很难理解弹簧和弹性势能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特别留意对这个关系的实验演示.在上课之前,我会先做一个小实验: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将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用细绳连接,细绳跨过定滑轮后,下面挂上钩码,待弹簧平衡后,记录下弹簧的长度及钩码的重量.改变钩码的质量,再读出几组数据.根据测量数据画出F-x图象.然后我会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同学们,刚才的实验中,通过对弹簧长度的测量,我们可以看到,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这样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定外力而得出(可以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同学们在脑海中都有了一个胡克定律的概念的初步理解.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实验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物理知识,用物理实验来导出物理知识,深化物理的演示效果,增强学生们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在实验中操作的过程,培养出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严谨、求实的良好品质,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3任务驱动,学会合作

物理学习离不开实验的操作,而对于很多复杂的实验操作,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共同的合作才能完成,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们学会互相帮助、共同努力也是物理实验的一个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本人通常会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设定实验任务,以实验结果为目标,培养学生们的交流合作方法.

例如,在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焦耳定律》中,由于本节知识点的灵活性比较高,实用性比较强,因此要求学生必须要充分的理解和运用焦耳定律.在教学中,我会先让学生们思考电功率和热功率的区别和联系,然后进行任务的布置:“同学们,现在我手中有一个玩具小电风扇,两节干电池以及电压表和电流表,在大家想出电功率与热功率的联系后,我请两名学生组成实验小组,到台前来进行实验.学生们在我的任务布置后,都开始的行动起来,两个人一组,互相商量,采取最擅长的方式,通过讨论交流,组与组之间的互通帮助,最终得出了结果.然后我选出一个小组在台前进行实验,一个同学操作,另一个同学进行辅助和讲解.”请先卡住电风扇,将其接入电路,将电流表与其串联,电压表与其并联,测出相应的电流值I和电压值U,则R=U/I.“通过对实验的思考和操作,使学生们提升了实验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通过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与研究,互相帮助与补充,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探索性.让学生们自觉地在潜意识里形成团队的意识,并且在目标的驱动下,积极的参与到团队的活动中来,发挥自身的强项,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取长补短.

4适时调控,凸显主导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有主次之分,物理学科也不例外.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往往会抓不到重点,主次弄的混淆,对重要的知识点容易忽略.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往往会在学生们学习物理以及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适时的对课程的重点以及实验的重点进行点拨和调控,使很多重点的物理知识能够凸显出其主导的地位.

例如:在教科版高中物理教材高一物理必修二《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由于本节主要是机械能守恒验证和应用,涉及的计算比较多,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因此,以我的思路为主体,在学习时,我主要对学生们采取引导的作用,概念引入后,我就开始对学生们提出问题”同学们思考下面这道题,一个质量为m1的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经过高度是h1点时,速度为v1,经过高度是h2点时,速度为v2,不计空气阻力,大家想一想从h点到h2点下落过程中的机械能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们思考几分钟后,进行提问后,我会继续讲解和引导:“同学们,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物体运动的起始点和终点的机械能是不变的,那么也就是说E初=E末,为了验证这个定律,我们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出发,思考下面的问题.”在讲解和练习的过程中,我也会针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的练习和巩固拓展性的训练,在学生的潜意识里面,形成机械能的计算意识,凸显出教学的主题内容.

第8篇: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

一、教学设计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课堂要一改传统的单纯进行知识灌输的倾向和做法,取而代之的是要根据“三维”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所谓“三维”目标,具体指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具体到高中物理学科,“三维”目标全面展现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学科性质,也将融合了课程核心理念的高中物理课程的学科价值充分地反映出来。

按照传统的物理课程的教授方式,教师侧重的只是知识讲解量的多少,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关注的不单是传授知识量的多少,需要更加重视的是: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也就是说,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高中物理教学要实现从关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得向关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转变,从单纯注重学生物理知识的积累程度向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能力转变。

二、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过去单纯注重接受的被动学习方式,倡导学习方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新教材对传统教材的编写方式做了调整,以便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以及多样化学习的环境和条件。根据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及对学习方式提出的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应当从两方面入手,采取与之相符的教学策略。

一方面,高中物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过分强调教师讲而忽视学生接受情况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定位,将关注的焦点从单纯的知识讲解量转到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上来。这样,虽然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量变少了,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工作量也相应减少了。相反,教师要承担起更多的教学任务,不但要对教学程序和方式进行精心的设计,还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全面的考量。

另一方面,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被纳入到新课程标准之中,从这点也能看出新课程对主动探究的重视程度。高中物理教师要从教材中提炼有关科学研究的各种要素,引导学生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锻炼科学探究的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于教材中每个知识点都要依照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不能要求每个探究式学习过程都必须穷尽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

三、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提倡因材施教。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不同,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但要顾及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还要注意根据每个学生各自不同的兴趣、潜能以及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各有侧重,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全面展现自己的个性,自主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高中物理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因材施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除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必修模块之外,其余的选修模块可以划分为三大各有侧重的系列:系列一主要侧重的是物理学科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物理学知识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共通之处以及物理学带给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系列二主要侧重的是物理学科的技术应用性,关注的是物理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的关系,彰显物理学的实用价值;系列三关注的重点是使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内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掌握物理学的思维方式,认识到物理学科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上述三个系列属于物理知识的选修内容,当学生学完必修环节内容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系列进行学习。

第9篇: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物理学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1-0077-4

由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高中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因此各种版本的普通高中物理教材中都有多处引用了相关的物理学史。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什么方式渗透物理学史呢?本文对在高中物理教学包括新课教学、实验课教学、复习课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的模式作一些探讨。

1 在新课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

新课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新课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的方式常见的有四种。

1.1 将物理学史引入新课教学

(1)利用物理学史引入新的教学主题或新的一章

比如:鲁科版选修3-5除第一章外其他内容都是近代物理,为了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整体的了解,在开始教学部分内容之前用物理学史引入课题:

1 9世纪下半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阴极射线。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X射线,J.J.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证实了电子的存在。贝可勒尔在研究X射线时发现了放射性,居里夫妇发现并研究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在对放射性的进一步研究中,卢瑟福发现了α射线和β射线,维拉德发现了γ射线。

随着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原子核的结构被揭开。中子的发现还激发了一系列新课题的研究,引起一连串的新发现――人工放射性、慢中子和核裂变,并且打开了核能实际应用的大门。

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而提出了能量子假说,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和光电方程。玻尔将量子学说应用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爱因斯坦第一个肯定了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即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把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微观粒子,提出了物质波的假说,论证了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并得到了电子的衍射实验和双缝干涉实验的证实。

利用物理学史引入新的教学主题或新的一章时要尽可能把本主题或本章涉及到的物理学史有机地串起来,才能达到使学生对本主题或本章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整体上了解的目的。

(2)利用物理学史引入新的一堂课

比如:鲁科版必修1的第6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用再现物理学史的方式引入新课。先给出马拉车的图(如图1所示),问学生看这个图能得出什么结论,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马不拉车,车就不动,这证明了有力才有运动,运动需要外力来维持。亚里士多德被奉为圣贤,他的观点人们相信了很长的时间,但慢慢地不断有人批驳,伽利略就是其中一个。伽利略利用如图2所示的光滑斜面实验进行批驳:假设沿斜面AB落下的物体,以B点得到的速度沿另一斜面BC向上运动,则物体不受BC倾斜的影响仍将达到和A点同样的高度,只是需要的时间不同而已。迪卡尔进一步完善了伽利略的结论――运动一旦加于物体,就会永远保持下去,除非受到某种外来手段的破坏。牛顿将前人的观点进行了大综合,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将物理学史引入新课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可以很快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2 以物理学史为线索串讲一堂新课

比如:鲁科版必修2第5章第1节《万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量的测定》,可以用天文学的进展为线索串起整堂课: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和伽利略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第谷的天文观测开普勒的贡献开普勒三大定律牛顿对天体的研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卡文迪许对引力常量的测量测出引力常量的意义。

再比如:鲁科版选修3-5的第3章第1节《原子核结构》,也可以用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为线索串起整堂课: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含布拉凯特的贡献)发现质子的意义卢瑟福的中子假说玻特、约里奥-居里夫妇双双错过发现中子的机会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发现中子的意义。

以物理学史为线索串讲一堂课,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

1.3 在新课教学结束时补充本节相关物理学史

比如:鲁科版必修2第3章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在教学“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可以补充历史上对于落体运动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猜想假说与逻辑推理伽利略的实验验证(斜面实验)合理外推至倾角为90 °(即物体自由下落)。

补充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史上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发展过程,了解伽利略对物理学的贡献,同时让学生了解伽利略研究运动学的方法(如图3所示)是:把实验和数学结合在一起,既注重逻辑推理,又依靠实验检验。

再比如:鲁科版选修3-1第1章第2节《静电力 库仑定律》,在学习库仑定律时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怎么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么像?两个定律间有什么关联吗?利用学生的疑惑,可以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补充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

1759年德国的爱皮努斯猜测电荷之间的斥力和吸力随物体的距离的减少而增大1760年瑞士的伯努利猜测电力会不会也跟万有引力一样,服从平方反比关系1767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从富兰克林的空罐实验中得出:电的吸引与万有引力服从同一定律,即距离平方的反比1773年卡文迪许的同心球实验确定了电力服从平方反比定律,但没有及时发表而未对科学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1785年法国的库仑从电扭秤实验得出:带同种电的两球之间的斥力,与两球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库仑又从电摆实验得出:正电与负电的相互吸引力,也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可以看出科学家在研究电力的规律时都是按万有引力的模式来探讨电力的规律性,即应用了类比法,可见类比法在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4 针对新课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知识点渗入相关物理学史

比如:鲁科版选修3-4第4章第2节《光的全反射》,可以在全反射及其产生条件教学结束后补充全反射现象的发现过程:1611年,开普勒系统研究光的折射现象,并在《折光学》一书中记载了他做的两个实验――一个是比较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实验,另一个是圆柱玻璃实验,虽然开普勒没有从这两个实验中找到折射定律的表达式,但他却通过这些实验和光的可逆性应用发现了光的全反射现象。

再比如:鲁科版选修3-4第5章第2节《光的衍射》中关于泊松亮斑可以作如下补充:1818年,为鼓励对衍射现象的研究,法国科学院悬赏征集这方面的论文。菲涅耳以严密的数学推理定量地计算了圆孔、圆板等形状的障碍物所产生的衍射花纹,推出的结果与实验相符得很好。评审委员泊松在审查菲涅耳的理论时,运用菲涅耳方程推导圆盘衍射,得到一个令人稀奇的结果:在盘后方一定距离屏幕的影子中心出现亮斑。泊松认为这是荒谬的,但阿拉果对泊松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实验,结果实验中影子中心果然出现了一个亮斑。这一事实轰动了法国科学院,于是菲涅耳荣获了这一届的科学奖,而后人戏剧性地称这个亮斑为泊松亮斑。

将新课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知识点结合相关物理学史,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眼界。

2 在实验课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大量的物理规律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验课教学中也可适当地渗入相关的物理学史。

2.1 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

比如:鲁科版必修1第3章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在介绍打点计时器是个简便的计时仪器时,可以顺带给学生讲讲伽利略时代的计时方法:把一只盛水的大容器置于高处,在容器底部焊上一根口径很细的管子,用小杯子收集每次物体运动时由细管流出的水,用接收到的水的多少来代表物体运动时间的长短。这种方法不但麻烦还只能间接测量时间,可见当时的科学家要做研究是多么的困难。

再比如:鲁科版选修3-4第5章第1节《光的干涉》,在“科学探究――测定光的波长”中,学生发现将各光学元件在光具座上装配好后,要把双缝干涉仪调节到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有点难度,这时为了增加学生的信心,可以给学生讲讲18世纪初的英国医生托马斯・杨在没有这些先进的光学仪器的情况下是如何克服困难做出干涉实验的:在百叶窗上开了一个小洞,然后用厚纸片盖住,再在纸片上戳一个很小的洞。让光线透过,并用一面镜子反射透过的光线。然后,再用一个厚约三十分之一英寸的纸片把这束光从中间分成两束,结果才看到了相交的光线和阴影。

2.2 在随堂演示实验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

比如:鲁科版必修2第3章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在演示完纸片和硬币在接近真空的玻璃管内下落的快慢后,可以补充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从斜塔上同时释放一轻一重的两个物体,结果两个物体几乎同时落地。

在实验课教学中适当地渗入相关的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科学家使用最简单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科学研究是多么不容易,让学生学会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

3 在复习课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

复习课也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形式之一,特别是高三的总复习阶段更是以复习课为主。由于近年的高考中频现与物理学史相关的考题,因此,在高三总复习阶段有必要把重点章节(比如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的物理学史再次渗入到相应的复习课中,但不能只是新课教学中已讲过的物理学史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广度和深度上要有所提高。

比如:在复习电磁感应的探索历程时,可以在原来新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补充以下几点:

“跑失良机”的科拉顿:科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得完全正确,如果磁铁磁性足够强,导线电阻不大,电流计十分灵敏,那么在科拉顿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时,电流计的指针确实会摆动。也就是说,产生了电磁感应现象。只不过科拉顿没有看见,他跑得还是“太慢”,连电流计指针往回摆也没看见。

阿拉果圆盘实验:1822年,阿拉果和德国科学家洪堡测量格林威治附近小山的磁场强度时,注意到磁针附近的金属物对磁针的振动有阻尼作用。1824年阿拉果把磁针当作单摆,让它在铜盘上方摆动,发现磁针的摆动会很快衰减;如果在磁针下面迅速转动铜盘,磁针也会跟着转动。当时,阿拉果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只是如实地向公众宣布了这个实验结果。阿拉果因此而获得1825年的科普利奖,此盘也被命名为阿拉果盘。这个实验震动了欧洲的物理学家,毕奥认为铜盘在转动时产生了磁性,而安培提出铜盘在运动中产生了电流,但都没有找到问题的实质。当时,这个现象谁也不能解释,历史上称之为阿拉果之谜。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四个递进式实验:实验一如图4a所示,在一个软铁圆环上绕两个互相绝缘的线圈A和B,线圈A和电池相连,线圈B用一导线连通,导线下面平行放置一只小磁针,充当检验电流通过的指示器。实验二如图4b所示,在一根铁棒上绕以线圈,并和电流计相接,铁棒两端各放一根条形磁铁,让铁棒拉进拉出。实验三如图4c所示,将条形磁铁插入和拔出线圈。实验四(法拉第圆盘发电机)如图4d所示,把铜盘置于马蹄形磁极之间,从铜盘的轴心和边沿引两根导线接于电流计,然后旋转铜盘。

4 结 语

物理学史只有以适当方式渗入高中物理教学中才能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起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苏丽琴.选修3-5近代物理的教学思考[J].中学物理,201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