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英文名著范文

英文名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文名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英文名著

第1篇:英文名著范文

[关键词]名著影片;赏析;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当今世界正处在现代化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外语教学中已开始更多地使用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随着英文电影在我国的普及,人们在家里可随时享受高质量的影视作品。而现在的学生和老师对英文名著都略有所知,对英文名著影片也甚是喜爱,使得英文名著影片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大学英语课堂,而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补充。据研究表明,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影视教学正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英文影片由于其语言所具有的自发性、无准备性、句式多变、直观性、语感强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材料。英文影片对于加强大学生文化教学,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具有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很多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是很积极,英文影片并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它应有的效果。本文通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通过多媒体播放英文名著影片,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改进提出一些设想,以期做出有益的探索。

二、现行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求。也就是说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摒弃过分注重分析、注重体系完整的教学思想,转为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运用能力。而近年来由于高校扩大招生,学生的特点是英语底子薄,文化基础较弱。大部分学生在中学不太重视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导致一些学生在理论和抽象思维上的欠缺。但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较强,对实用性的东西较感兴趣。他们更喜欢直观、生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在多媒体、语音室运用的各种音像材料教学。

三、英文名著影碟的特征

近年来国内许多出版社为了辅助大学英语教材更好地使用。陆续不断地发行了许多英文名著影碟,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辅助作用。这些影碟直观、生动。它们结合声音、图像和一定的故事情节,传达了完整的意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了逼真的视听环境。通过这种直观生动的视听组合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这些英文名著影碟设计比较灵活、实用,它们可以根据学生和老师的需要选择和截取材料,并可以通过老师的反复操作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印象和理解。通过这些影视作品还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四、英文名著影片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1 通过英文名著影片赏析激发并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探索某种事理的倾向。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兴趣及其他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对现在的大学生而言,要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是不大容易的。他们的文化基础较薄弱,对英语学习较被动,积极性也较低。传统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英语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所学的范围也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有限的词句,他们往往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对于一些英文名著他们在中小学时都略有所知,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适当地进行英文名著影片赏析渗透,利用多媒体播放英文名著影片,使他们摆脱单调的书本知识,融入到故事情节当中,与主角同悲同喜,对培养他们的感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学生们都比较熟悉的名著《简・爱》,讲述的是一个伟大女性的爱情故事。名著影片展现了简从困苦的童年到遇见罗切斯特并产生爱情的伟大历程,并通过人物感情的刻画和精彩的对白,原汁原味地展现了简的坚强与自信。毫无疑问,学生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刻画的兴趣远远超过语言本身,那么,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将其带入一个真实的环境中,间接地培养他们对语言的兴趣。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捕捉语言信息,情感得到激发,想象和联想得以启迪,从而使他们进入作品意境,促进对语言的接受。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名著赏析让学生对影视作品产生兴趣,然后再结合观看的内容给学生讲述相关的语言点,慢慢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水平。

2 通过英文名著影片赏析渗透英美文化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很差。所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文名著影片是一种文化载体,是不同时代生活的浓缩与升华,是文化沟通的桥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人文、历史及思维方式的最直观、最生动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一面镜子。通过英文名著影片赏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理解英语民族方方面面的背景知识。这是我们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所不能达到的。要全面深刻地理解语言,必须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英文名著影片赏析可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英美文化,而且通过播放声像并茂的名著影片使学生始终处在一个英美文化环境中,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再通过教师的点拨、赏析,学生就可以在真实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使用并巩固语言知识。它所展示的文化背景知识具体、全面、真实,这对培养学生的交叉文化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学生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英语奠定基础。通过观看英文名著影片中的人物表情、手势、说话的场景,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因素和行为。也可通过名著向学生介绍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状况、生活情景、文化教育、生活方式、地理历史、风景地貌、民俗风情与价值观等。例如,《乱世佳人》可把学生带到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硝烟中;《尼克松》则使学生了解美国的政治生活;《毕业生》则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美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问题以及了解美国大学生的心理情感世界,而且会在内心产生共鸣;《鲁滨孙漂流记》则使学生可以真切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傲慢与偏见》,则让学生了解了不同的性格可促成不同的婚姻。通过观看英文名著影片,学生犹如进入时间隧道,置身于欧美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真实、感性地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政治制度、伦理道德、风土人情,以及不同年龄、职业、阶层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因此,观看赏析英 文名著影视作品不仅是学生扩大英语语言输入量的重要渠道,而且是增进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了解的一个窗口。

3 通过英文名著影片赏析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直接理解能力,提升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播放英文名著影片,通过赏析,为学生营造一种最有利于语言“习得”的条件,提供更为丰富而直观的言语刺激。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了解东西方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逐步培养出语言的直接理解能力、模仿能力、使用能力,最终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欣赏英文名著影片,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自觉地接触英语本土化的语言,熟悉各种英文表达、句型句式,增强语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英文名著影碟资源,如选取名著影片中精彩的人物对话让学生进行角色跟读、模仿,也可以就整部影片或某一精彩片段进行剧情介绍、剧情分析、片断描述、片断评述、配音模仿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浓厚的英文环境中自主、自发地开口模拟练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现代英语教学理论重视和强调语境化教学。一个具体的语境会使学生联想到具体的语言,帮助他们正确全面地掌握语言知识,促进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英文名著影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丰富,其作用相当于为学生深刻理解、切实掌握、进而灵活运用英语创造了非常有利的语言环境,为改进英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4 赏析通过英文名著影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世界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英文名著影片赏析为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文学、宗教、伦理、民俗风情等提供更直观、更形象、更便捷、更全面、更易于消化吸收的资源。一部名著就是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学生在直接感悟语言的同时领略到语言赖以生存的不同社会、多元文化,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开阔视野,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如名著《威尼斯商人》《三个火》《乱世佳人》《红字》等,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适时通过多媒体手段赏析这些英文名著影片犹如在解读一部部文学作品,以一种有别于常规的阅读方式,接触、认识、理解、体会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世界的文化背景知识。

5 通过英文名著影片赏析,创造性使用大学英语教材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选用的内容涉及各个领域,有人物介绍、风土乡情、生活常识、科学知识、文学作品等,与传统的听说教材相比虽然增加了“视”的内容,但是为了达到教学内容的要求,覆盖面太广,造成它的语言比较简单和单一,而英文名著影碟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其优点就是它本身是说故事,语言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再加之其题材广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寻找合适的素材,剪接适合教学需要的片断。通过英文名著赏析丰富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创造性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2篇:英文名著范文

——致敬2020清明祭英烈

人生是什么,我以为人生就是不断的抉择和取舍,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取舍的标准是什么?我以为北宋张载的话最为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20年清明将至,忆起了这段碑文:三年以来,在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自古以来,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取舍抉择,直面生死情爱,直面艰难困苦,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以中华文明能历经磨难,却传承千年! 大海因为波澜,才显壮阔,森林因为风雨的洗礼,才更显苍翠,灿若星河的亿万仁人志士纤拉推动,历史的车轮才能在波折广袤的时空滚滚向前,此际,让我们屏息肃立,缅怀英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名留青史,因为对信仰坚定执着,他们彪炳千秋,因为对光明热切向往。他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是他们将自强、不屈、团结、奋斗的精神融入了民族的血液,烙记为文化的精髓。他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上下五千年,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英雄辈出,浩气千秋。他们“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及至近代,百年沧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经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所以他们“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因为“忠孝难两全”,所以“殉身阻国难”!历史浩渺,近如当前,因为内困外侮,1937年,绵阳安县的王建堂组织“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出川抗日,其父送旗一面,中间只一“死”字,旗右:“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旗左:“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一面旗帜,传承从未负国的誓言!

以史为镜,今有承继!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神州大地突现病毒,疫鬼横行,亡病接踵而至,一时间“ 亚洲病夫”的称谓甚嚣尘上,中国政府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于2020年1月23日10时宣布武汉封城,1000万武汉人民为切断传染途径,留守在病毒肆虐的城市。但是,他们并不孤独,因为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从他们决定留下独自对抗病毒的那刻起,各地就在“武汉加油”、“武汉挺住”的口号声中开始支援疫区。医生,护士,军人,警察......一队队逆行者“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维摩”,他们“抛家弃子”,他们说:“有国才有家”!他们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们不怕牺牲!

伏尔泰曾说过,不经历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因为国家强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全体中国人民的团结互助,抗疫前线先锋烈士的舍生忘死,疫情得到了控制,民雄则国强,病夫之言亦不攻自破。然而美国、欧洲、中东、非洲......病毒已在世界蔓延。怀着人道主义精神,中国开始与世界分享抗疫的经验,输送急需的物资,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疫情,让世界再次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中华民族——一个大度、负责任、有担当的民族,一个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的国家。同时,也看到了坚韧、顽强、团结的中国人民——老骥伏枥的专家,白衣披甲的医者,洒泪惜别的夫妻,重症煎熬的老人,隔离房中依旧拼搏的学生,还有无处不在、甘于奉献的众多志愿者......一个个最为平凡的普通人,在危难之际,意志却坚不可摧,他们用炎黄子孙的骨气和胆识,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传承着华夏英魂的气魄,面对疫情慷慨赴之,泰然处之,精神在逆境中升华,赤子之心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

第3篇:英文名著范文

要想学好这个知识点,需要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一、可数名词的数量表达

可数名词大多都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名词复数的变化分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两种。

(一)规则变化

复数形式通常是在单数形式的词尾加-s 构成。主要方式是:

1.一般情况直接加-s。例如:boy-boys, desk-desks 等。

2.以s, x, ch, sh 结尾的词加-es。例如:bus-buses,fox-foxes,watch-watches,flash-

flashes 等。

3.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词,把y 变为i再加-es。例如:factory-factories, country-countries 等。

4.以-f(e) 结尾的词,把f(e) 变为v再加-es。常见的词有:leaf, half, self, wife, knife, shelf, wolf, thief, life。

5.以-o结尾的词,一般加-s。但有四个常用的词加-es,记住这句话:

The two heroes are Negroes who plant potatoes and tomatoes.

两位英雄是种植土豆和西红柿的黑人。

(二)不规则变化

1.改变元音。例如:man-men, woman-women, foot-feet, tooth-teeth, goose-geese, mouse-mice 等。

注意:Roman-Romans, German-Germans。

2.词尾变化,例如:child-children, ox-oxen 等。

3.单复数同形,常见的有五个词即:Chinese, Japanese, sheep, deer, fish。

注意:(1)fish 指种类,复数要加-es;指数量,单复数同形;指鱼肉,是不可数名词。

(2)表示单位的汉语拼音通常是单复数同形,如jin, li, yuan 等。

4.只有复数形式的常见名词有:ashes, clothes, glasses,goods, pants, people,scissors,shorts,thanks ,trousers 等。需要表示这类词的数量时,需要加pair, suit等词,如 a pair of glasses。

5. 复数形式,单数含义。

一些表示学科等的名词,虽然形式是复数,但被当作单数看待,如:maths, physics, politics, news 等。

6.合成词的复数形式

有主体名词时,-s 加在主体名词的词尾上;没有主体名词时,-s加在复合词的词尾上;由man 和woman 构成的复合词,都要变成复数形式。例如:

runner-up — runners-up 亚军;go-between —go-betweens 中间人;

man doctor — men doctors 男医生;woman nurse — women nurses 女护士等。

二、不可数名词的数量表达

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形式,不能直接用基数词修饰,它的数量可以这样表达:

1.数词+容器名称+of +不可数名词,如:a cup of yogurt 一杯酸奶,two teaspoons of cinnamon 两匙肉桂,three glasses of water 三杯水,four bottles of ink 四瓶墨水。

2.数词+可以表示数量的名词+of +不可数名词,如:a slice of bread 一片面包,two pieces of paper 两张纸,three sticks of chalk 三支粉笔,four bars of chocolate 四块巧克力。

3.不定代词some, any, much 等+不可数名词,如:some milk, any cheese, much tomato sauce 等。

三、常见的修饰语

1.常见修饰可数名词的有:

many 许多,few 没几个,a few 有几个,a number of 一些,a group of 一群, several 几个, tens of 几十等。

2.常见修饰不可数名词的有:

much 许多,little 很少,a little 一点,a bit (of) 一点,a great amount of 大量的等。

3.常见的既可以修饰可数名词又可以修饰不可数名词的有:some/any 一些,a lot of/lots of 许多,plenty of 大量等。

请看几个例句:

A few students have no school clothes.

有几个学生没有校服。

There is only a little time left.

只剩下一点时间了。

A lot of apples are on the tree.

许多苹果在树上。

We need a lot of water at the moment.

目前我们需要许多水。

四、“两面派”的常见名词

某些名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既可用作可数名词,又可用作不可数名词,而意义不同。常见的如下(前面是可数名词,后面是不可数名词):

chicken 小鸡—鸡肉;room 房间—空间;glass 玻璃杯,眼镜—玻璃;orange 桔子—桔汁;paper 报纸,试卷,文件—纸;fire 火炉—火; exercise 练习,体操—运动,锻炼;fish 鱼(条数,种类)—鱼肉;time 次数—时间;Japanese 日本人—日语;Chinese 中国人—汉语;German 德国人—德语;light 灯—光线;hair (几根)头发—(全部)头发;work 著作,作品—工作;language (某民族、国家的)语言—语言、术语;youth 青年人—青春等等。

试比较:

Mr Li keeps many chickens every year.

李先生每年都喂养许多小鸡。

Mr Li likes eating chicken very much.

李先生非常喜欢吃鸡肉。

五、主谓一致的情况

可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应与名词的单复数保持一致;不可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但是不可数名词前有复数的数量词时,谓语动词要用复数形式。例如:

The little girl is John’s sister.

这个小女孩是约翰的妹妹。

These young girls are from the USA.

这些年轻的姑娘是美国人。

There is some milk in the bottle.

瓶子里有些牛奶。

Are there three glasses of orange on the table?

桌子上有三杯橘汁吗?

温馨提醒:提问数量时,可数名词要用how many,不可数名词要用how much。例如:

Jack has 10 story-books.

How many story-books does Jack have?

第4篇:英文名著范文

[关键词]文学名著;电影改编;教学功能;综合能力

课题项目:本文系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项目。

英语文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给学生提供了鲜活的文本资料,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正如美国哈佛大学英语系兼比较文学系主任詹姆斯·安格尔称,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拓展一个人的灵魂”,并给他带来“终生的(审美)愉悦”。(2008:6)然而,文学教育的效果一时不那么明显,因此往往被一些短视和功利的教育者和学习者所忽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在扩招带来的激烈竞争下,在高等教育长期与市场脱节造成的严峻的就业压力下,象牙塔中的很多大学生开始重技能轻人文,热衷于追求四六级、口译或BEC等在劳动力市场上含金量较高的证书,文学经典在他们看来成了没有“钱途”的鸡肋。不少高校一再压缩文学课的课时,无法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有些教师授课时空有激情而不讲究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文学教育逐渐式微,陷入越来越尴尬的境地。

一些文学课教师在感到忧心焦虑的同时,开始求助于名著改编影视这种现代化手段来挽回学生对于文学经典的兴趣。的确,电影观摩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我院的刘仪华教授关于英美文学必修课的问卷调查中,有65%的学生表示对此有浓厚兴趣。(2008:138)而笔者2008年对于选修英美女作家与作品这门课的222位学生所做的调查中,高达88%的学生最欢迎这种方式。(2010:127)不排除相当一部分学生避重就轻,怕苦畏难,在细读文本领略文字的美和对经典进行“快餐式”消费之间选择了后者,但也有学生在欣赏完电影后自觉找到原著来读,甚至把它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来立题。“一部成功的电影会促使文学原著的畅销,甚至使其成为文化热点”,(王松林、李洪琴,2003:24)现在的“90后”大学生疯狂追捧的《哈利·波特》系列和《暮光之城》系列正是典型的范例。当上一部电影留下一个悬念,观众如果等不及在续集中看“下回分解”,就会去找原著揭秘。在正式的中文译本出版发行前,网上已经流传了很多“哈迷”和“暮迷”自愿分享的译文,可见只要有兴趣的驱使,貌似很难的文学作品也不见得就啃不下去。

对于教授英美文学课程的老师来说,电影是他们苦心孤诣引导学生重新接受文学经典的“垫脚石”,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然而笔者认为应该从基础英语的教学开始,更充分地发挥电影的功能。

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上,大一大二是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学生接受的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然而教师往往发现学生在需要表达的时候言之无物,头脑空洞。到了大三大四的高级英语学习阶段,学生开始接触文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之类专业知识,教师这时又发现学生理解经典名著有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名著改编电影正好可以解决两个阶段脱节的问题。系统充分地利用电影教学手段,可以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语音课上,教师往往以学生的发音标准化为己任,其实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达到交际的目的才是最主要的。学生如果只是接受英式或美式的标准发音,会影响他们对其他地域和阶层的人群发音的理解。日本人、印度人、俄国人、阿拉伯人说起英语常常会带有本民族语言的口音,而他们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也没有问题。在英语国家里,不同的人群也会因为身份、职业、性别、种族、年龄等因素带有不同的发音。因此,很多接受标准化发音训练的中国学生到了国外,听起千差万别的发音时觉得无所适从,而他们说英语时,得到的评价常常是标准而没有特点。教师可以播放电影的片段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说话的方式,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然后举行小组配音比赛,通过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如果只是发音标准无懈可击,而在需要交流的时候无话可说,那也只能沦为学舌鹦鹉而已。在口语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往往发现有些学生不愿意开口。教师提供的一些抽象的话题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灵感、诱导他们表达的欲望。播放名著改编的影视可以给他们增加不少鲜活的话题,让他们热衷于讨论剧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训练他们用翔实的材料去充实自己的观点,用严密的逻辑去反驳他人的观点。

听力上的问题未必完全是技巧性的,有时是文化性的。笔者在教授听说教程的时候发现:即使词汇和语音没有任何障碍,学生也不能理解一个简单句子的含义,原因就在于文化背景的隔阂。书上讲到韩国民族信佛教的家庭和信基督教的家庭对圣诞节的接受大相径庭,前者根本不承认这个节日的存在,后者则用传统的韩国食物庆祝。学生对这段听力很难理解,因为我国缺少基督教氛围,圣诞节只是一个商业化的噱头。在欣赏了改编自狄更斯的同名小说《圣诞颂歌》这部影片后,他们对圣诞精神有了具体的认知,也明确意识到这个西方节日的宗教属性。

笔者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学生很少会用到曾经阅读的内容。他们常常读归读,写归写,把两者完全分裂开来。不管是精读还是泛读,很多学生的阅读习惯往往是碰到一个生词就停下来查字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在很大程度上偏重于单词和词组的使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结构的把握却一带而过。这样下来,学生对读过的文章内容没有印象,记忆里只剩下单词和例句,写作的时候也联想不到课本里现成的引言和实例。然而,很多学生却往往对很久以前观看过的某个电影片段记忆犹新,在作文中也经常引用。笔者建议用电影作为学生写作的资料库,给他们提供不竭的鲜活材料。

蒋静仪主编的《阅读教程》第一第二册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Reading Salon,推介两本文学名著供学生阅读。比如第一册的第一单元推荐的是《简·爱》,而此单元的主题是亲子关系。关于这部小说学生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内容,但一般对童年简·爱同情怜悯,而对成年简·爱赞赏钦佩,并没有关注两者间的有机联系。笔者要求学生在观看电影时重点思考简·爱的童年对她成年后的性格的影响。在写作观后感的时候,很多同学发现了简·爱年幼时她的舅母一家对她精神上和肉体上的虐待和她后来不顾社会地位的悬殊和传统礼仪的束缚勇敢地向罗切斯特表白爱意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因为从小就在一个缺爱的环境中成长,简·爱对爱的渴望才如此不顾一切。

到了高级英语学习阶段,英美文学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上涉及了大量的作家和作品,教师限于课时只能蜻蜓点水,学生也因此只能走马观花。对于文学作品本身没有感性的认知就很难形成鲜明的印象,而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正好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在两三个小时中,学生就能领略一部作品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教授“英美女作家和作品”这门选修课时,笔者在课上穿插了诸如《诺桑觉寺》《时时刻刻》《奥兰多》等名著改编电影的欣赏和讨论,让他们见识到除了《简·爱》《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乱世佳人》等他们熟知的名著之外,还有很多“次著名”的文学经典也值得研究。每一部电影笔者都会给学生提示关键点——奥斯汀在《诺桑觉寺》中所讽刺的哥特式文风在电影中的呈现,《时时刻刻》中三代女性对命运的反思和生死的抉择,《奥兰多》中所表现的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让他们边观看边思考,而不只是耽于视听享受。

电影改编有三种类型,一是移植型,即电影尽量忠于原著;二是再解释型,即电影对原著进行个性化的解释甚至评论;三是模仿型或再构思型,即电影对原著的故事结构和人物进行别出心裁的彻底改写或模仿和讽仿。(王松林、李洪琴,2003:22)比如1968年版佛朗哥·泽菲雷里导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仅布景和服装符合16世纪意大利维罗纳的特点,男女主角的年龄也都接近原著,就是经典的移植型。1996年巴兹·鲁赫曼导演的《罗密欧+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篇》虽然沿用莎士比亚的台词,却让罗密欧与朱丽叶穿越到了当代时代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维罗纳海滩,他们家的世仇也成了两个对立帮派间为了争夺地盘而导致的械斗和枪战,这属于再解释型。1961年的歌舞片《西城故事》借用莎翁原著的基本架构,却把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名字换成了托尼和玛利亚,台词也换成了现代语言,并通过歌舞去呈现,是再构思型的杰出代表。与第一种相比,第二种和第三种具有更强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因此更适合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研究的对象。

自2007年以来,笔者一直担任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所指导学生通常只涉猎过古典文学。笔者通常建议他们比较影视改编和经典名著在人物、场景、情节等方面的异同,然后再得出孰高孰低的结论。每年都会有不少优秀文学作品被搬上舞台,除了传统文学经典(如莎士比亚和奥斯汀的作品)之外,还有现当代的得奖作品(如获诺贝尔奖的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和获布克奖的拜厄特的《占有》)或畅销作品(如尼芬格的《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和邝丽莎的《雪花和秘密的扇子》)。学生可以选择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也可以选择现当代的热门作品的翻拍,以便在浩如烟海的文学评论中找到一个新鲜独特的切入点。迄今为止,笔者指导学生撰写了《小说〈傲慢与偏见〉与其2005年电影改编版之比较》《小说〈名利场〉与其2004年电影改编版之比较》《后现代版的莎士比亚——比较1961年的〈西城故事〉和1996年的〈罗密欧+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篇〉》《被隐藏的文本——比较拜厄特1990年的小说〈占有〉和2002年的电影改编》《成功乃失败之母——比较2002年电影版〈认真的重要性〉和1895年的原著剧本》和《从小女孩到大女人——比较刘易斯·卡罗尔的小说〈爱丽丝漫游仙境〉与2010年蒂姆·伯顿的电影改编》共6篇毕业论文,学生在比较之后往往会发现:虽然影视有原著所不及的感官冲击力,但是由于时间所限,必然在大量删改中损失原著的广度和深度,有时导演还会为了电影的商业价值牺牲原著的艺术价值。

在基础英语阶段,名著改编电影不啻为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灵丹妙药;在高级英语阶段,名著改编电影依然是学生亲近名著的有效手段,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原著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1] [美]詹姆斯·安格尔.人文学科的重要性:主谈英语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2008(04).

[2] 刘仪华.名著改编影视与外语研究性学习——以高校英美文学课为个案[J].电影文学,2008(18).

[3] 黄立丰.关于大学英语专业文学课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

第5篇:英文名著范文

傲慢与偏见英语读后感(一)

Love seems to be the perpetual theme all over the world. But actually what is love? For most girls in 20s, love may mean everything to them. They seek for love bravely no matter what difficulties they may face. In their eyes, love is pure or even holy. However, those are just an ideal situation, n real life; people tend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love and property.

Pride and prejudice is Austin’s great work.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different marriages and love, the writer demonstrates her concept about love and marriage: love and marriage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roperty and society, however, love and marriage can not only be decided by the property and social status. An ideal marriage should be based on mutual affection, respect and the same interest. She rejects the marriage based only on wealth.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 upon marriage. By the descrip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four marriages in the novel, we can see that Austen fully expresses her views on love and marriage. Only by appreciating the marriage founded on the basis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true love, but also by satirizing the marriage founded on the basis of origin and desire.

The marriage based on social position and money can’t bring happiness in life. Aimless marriage and love are unpractical.

Everything goes wrong for poor couples. Marriage based on wealth is not a fault. At least, it can offer us a better condition of life. Property is not everything in the life but without it, we can do nothing. This is called reality. But if you only married for wealth, you sell your liberty. The rest of your life might be miserable, and your marriage will filled with endless bitterness.

傲慢与偏见英语读后感(二)

“Pride and prejudice” is the famous British writer Jane Austen masterpiece, the works in daily life for material, the romantic and reality love story.

Works of vivid reflects the late eighteenth to well in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the conservative and block state of the British town life and ways of the world. Its social graffiti novel at that time if not only attracts the general reader, real to this day, still give the reader a unique art enjoyment.

First of all, from story to see, Elizabeth resourcefulness, have courage, these have vision, have very strong self-respect, and be good at thinking. Just then a an unmarried ladies the lady of speaking, this is valuable. And also it is this quality, just make her in love have independent initiative,and led to her and happy family of darcy. In my opinion, Elizabeth is worthy of praise.

In the way of the pursuit of love, be sure to a firm belief, not for money, fame, wealth, or any other cause carelessly decided to, want to hold to find true love. If the other party to some of the defect is himself can't stand, but also what can't change it, you should give up the resolute choice; Of course should also to cherish each other, not because of some of the others words, they change their decision, happiness to yourself to the business. This is the book want to communicate to the world is very precious words, is also to the heart of the pursuit of love chicken soup.

Reading this book, I be a lifetime earnings, enjoy the spiritual baptism.

第6篇:英文名著范文

关键词:名著电影;外国文学;高校

移动互联网时代,视觉文化普及,文学产生变异,学习者不再完全依赖纸质文本,从阅读纸质文学转向阅读网络文学、电子书籍,观看影视电影和短视频等,主要目的也从学习转向消遣和休闲娱乐。碎片化的信息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消耗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这导致了很多高校学生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提不起兴趣。新时期如何因势利导,整合各类媒介资源,如视频、图片、音频、网络等,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课堂和课后学习的兴趣,是外国文学课程教学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运用电影丰富外国文学的教学手段并不新颖,但是如何运用,怎么运用好这个工具,使其符合时代对外国文学教学的需求,须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一、名著改编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传统讲授内容以西方文学为主,西方文学的大范围内又以欧美文学的讲授为核心,在教学方式上主要依循文学史发展脉络,通过梳理脉络,选讲重要作家作品。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材、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传统外国文学教学模式有其优势,如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知识性较强,但目前社会环境导致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那些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群体。很多教师开始运用电影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武器”,看似做到了“寓教于乐”,然而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过于依赖名著电影一部电影大概需要播放两到三个小时,占用了大部分教学时间,相应的,教师就减少了备教材和“备”学生的时间,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减少、知识性的传授以及文学品读减少,偏离了其文学教学的轨道,而成为“放电影课”。如有的教师在上古希腊文学时,不讲解其文化渊源及背景,只播放电影《特洛伊》、上莎士比亚戏剧只播放电影《哈姆莱特》就完成了该部分的教学。外国文学因其根植于相应的异域文化背景,对中国学生来说,有着深深的疏离感,理解起来存在障碍。没有做背景解读,没有对影片所负载的风俗、礼仪、艺术、宗教、历史等文化信息做深层次剖析,学生就只能停留在直接的感性认知上;没有做纵向横向的知识疏通,学生慢慢地跟不上学习步伐,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外国文学名著的学习仅仅依赖于视听享受,而不是阅读文学名著,更不是独立思考,因此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名著电影运用不当,导致文本阅读缺失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有各自的媒介、言说方式和话语体系。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融入了电影创作者的生命体验、价值取向、艺术个性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等元素,同时电影的创作受到电影时间、叙事节奏、拍摄地点的制约,为了拍摄的需要,在改编时必然会对原著内容进行削减、压缩和更改,因此电影只要投入拍摄就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因为电影较为直观,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只会捕捉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把电影看作原著的压缩版。很多教师未做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影像与文本的对比寻找缺失,或未向学生指出名著电影的局限和文学作品的不可替代性,在这种“速食”心理的驱使下,学生极容易放弃对原著的阅读。如《伊利亚特》中,荷马并未对海伦的美进行正面描写,海伦的美只能想象,但是不同版本的电影改编都直观地展现了海伦的相貌,如果学生完全认可电影中塑造的这一海伦形象,就丧失了文学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当学生以改编电影代替阅读,沉迷于影像,外国文学教学自然也无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未精细筛选电影资源电影与文学在表现方式上不同,电影是创作者的再创作,必然存在某种创造性的改编,这体现了创作者对原著的理解与阐释,因此并非所有名著电影都是精品,而是良莠不齐。有的教师在选择名著电影时不加以精细筛选,把不符合原著精神的电影引入到课堂中,教学效果不佳。如有的教师选择时下被票房驱使而脱离原著、一味迎合观众趣味的电影作为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利于学生学习经典和文学教学的开展。有的教师没有把握好原著和电影各自的精神主旨,没有选择与文本有关的片段进行播放,无法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有的教师没有考虑观影对象的接受能力而播放学生难以理解的片段,学生学无所得。

二、名著改编电影运用于外国文学教学的策略

(一)文本教学为主,电影为辅外国文学教学要坚持文本教学为主、电影为辅的原则。“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明白电影只是一种调动课堂气氛的工具而不是主要资源”[1],“电影资源进入课堂只是一种辅的教学手段,它以服务文本教学为指归,外国文学教学以文学课程的学习为主阵地,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在本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下合理有序地进行,影视教学服务于文学教程,就是要更加突出专业特点,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能本末倒置,以观赏影片替代课堂讲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外国文学课程学习内容,适时引入电影资源,充分发挥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作用和教学辅助作用。如课程学习到莎士比亚作品,古典主义作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及作品时,由于年代相隔久远、中西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等原因,学生仅仅依据文本和想象及教师的课程讲解,一方面很难提起兴趣,另一方面也难以进入到小说建构的历史文化情境中。教师此时可适时适量引入《罗密欧与朱丽叶》《巴尔扎克传》《包法利夫人》等电影片段作为教学辅助,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原著故事的兴趣,激发阅读欲望,另外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将学生代入到原著的情境中,实现与作者的隔空对话,达到教学目的。

第7篇:英文名著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外国文学名著;渗透路径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大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主要包含语言能力、思维方式、文化品格及学习能力等,通过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作品,有利于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首先,借助外国文学名著的内容渗透,将传递给学生更加丰富的语言知识,提升学生语感、语言运用的技能。如,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可充分了解外国文学中的语言运用方式。其次,通过对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及分析,可充分锻炼学生的推理判断、理性表述的思维能力,是增强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方式及路径。第三,外国文学作品中,包含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比较中英文化之间的异同,并充分吸收外国文学中的精华部分,建立尊重文化差异的意识。最后,大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包含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即学生的认知能力、交际能力及情感能力,学生通过了解及阅读英语文学内容,可间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积累更多英语素材,对于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

英语阅读习惯是学生在阅读实践过程中积累下的阅读方式、阅读方法及阅读心得,即在阅读活动中需要的阅读方式与思想模式。首先,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且更便于学生吸取知识内容,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中,主要存在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通过对英语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英语文化思维模式,继而增强对英语知识的学习热情。其次,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查阅相关的资料、字典、词典等,并制定相关的阅读计划,在长期的阅读行为之中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并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积累素材,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满足教师发展需求

教育现代化发展背景下,英语选修课程的开设需要高质量教师作为支撑,引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及英语文化。首先,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有利于增强教师教学活动的质量及效率,符合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发展应优先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能力提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需要借助教师的力量落实。高等院校开展选修课程,并对英语文学选修课程进行设置,是调动教师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成长进步的重要方式及路径。与此同时,丰富教师的英语教学内容,可增强教师创新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调动学生的责任感及教学使命感,使得教师获得教学满足感与成就感。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路径,将有效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四)有利于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

新课改背景下,对高校英语教学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英语教育的新要求,需要教师教学与时代相适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构建多元化及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学生通过英语文学内容可获得更多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及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开设英语选修课程较为符合高校英语教学的需求,继而构建出具有自发性、灵活性及多样性的教学氛围,打造具有高校英语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的优化原则

(一)英语教学目标优化原则

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优化,需要明确英语教学活动中组成的若干成分,继而制定出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课程建设目标。基于当代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及英语课程优化理论研究,课程目标的优化原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基本发展、个人与社会协调及个性与共性等。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优化原则进行具体划分,学生的基本发展主要反映出英语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的优化,即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求,结合至英语课程的优化目标中,确保英语课程建设的目标具有完整性。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及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设定,是英语课程目标设计的最低标准,在给予学生个性化成长发展的空间基础上,确保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建设相结合。

(二)英语课程内容优化原则

高等院校的课程内容优化设置,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其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课程内容是否完成、课程内容是否影响学生的认知。首先,高等英语课程设置的优化及构建,学生能力的提升范围不仅局限于英语专业技能,其中还包含英语文化知识及英语使用技能,涉及的内容广泛,有自然科学、社会知识、人文精神等。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需要确保课程设置具有完整性,学生可全方面地提升英语能力。其次,现阶段,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选择缺少针对性,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的内容兴趣不足。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使用,主要采取教材内容与个人喜好,并未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需要确保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三)英语教学方式优化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教学方式优化原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明确学习的主体对象、完善各类学习方式及采取层级匹配教学机制。首先,多数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效率较低,主要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知识的被动接收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不足,并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滞后,是导致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不足的主要问题,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已产生抗拒的情绪。最后,多数高等院校的外国文学名著渗透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未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分层,统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的方式。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的可行性

(一)创新教学内容,拓展课程资源

现阶段,多数院校采用的教材内容年代较为久远,且缺少院校自主编写的教材。高等院校使用的教材内容多为英语工具主义价值观的体现,缺少完整的文学语篇内容,并且教材内容的创新力度不足。教育现代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教学课程资源方面的拓展得到技术支持及社会环境支持。网络平台及移动网络的普及化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可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等方式完成,学生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中查找到丰富、大量且全面的英语文学资源,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其次,网络互动平台的发展,为各个高等院校的教师互动交流提供了便利,可充分整合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并在各方合力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合当代青年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升的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发展,并积极拓展课程教学资源。

(二)创新教学方式,本土化阅读教学

传统高校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之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为信息的传递,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被过多地灌输知识点,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不足。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打造本土化的阅读模式。首先,教师在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活动中,可充分借助现代的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英语阅读氛围,并采用具有趣味性及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课程开展前,为学生播放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并且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如在学习《傲慢与偏见》时,教师可截取相应的电影片段进行播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的活动开展,教师可将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划分,并借助网络互动平台下发学习任务,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及教材资源等,完成教师布置的英语阅读任务。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创新教学理念,核心素养培养

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的创新,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吻合,为教学理念的革新发展提供了环境支持。首先,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及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对于具备英语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不断提升,因此,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理念创新发展,成为英语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及发展,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英语文化知识,提高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深化发展,对于高校英语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推进对于教学活动的实践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传统的理念式教学模式无法切实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需要教学活动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的理念创新,具有客观环境的支持。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的主要路径分析

(一)四种课型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四种课型教学模式主要为任务展示课程、读写实践课程、综合分析课程及欣赏表演课程,针对这四种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策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于英语文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实现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相互写作及体验欣赏。第一,任务展示型课程主要的特点为课外学生自读、课内互相分享。具体教学策略为:教师将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划分,其中小组成员根据角色的特点进行独立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小组在阅读活动及讨论活动结束后,选择一个课程主题进行展示,其中包含展示文稿、展示课件或是展示海报等,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评价,并在课堂环节进行集中展示,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此种教学模式可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学习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在英语阅读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摘录、分析、评价及判断等,并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终身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二,综合分析课程。综合分析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师生共读、共享作品。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针对不同英语阅读作品的内容,进行讨论与分析、出声朗读、角色扮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并鉴赏其语言运用的魅力,升华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可成功的优势在于,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赏析作品的形式与语言,调动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为学生英语阅读后期的语言输出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读写实践课程。读写实践课程的特点主要为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读写实践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学生通过摘抄、朗读、分析英语阅读文本中的词语及句子,并在空白之处进行简短评论的方式夯实了英语语言基础。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鉴赏能力及创作能力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开展读后写作活动,引导学生模仿文学作品中较为精彩的内容。或是读后感、书评等内容。此种课堂教学模式可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为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第四,影视表演课程。影视表演课程主要的模式为读演相互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影视表演课程的主要内容为选取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电影内容或是其他艺术形式的片段,学生在观看后选取其中的片段进行表演。影视表演课程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并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二)选修与必修相结合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高等院校可采取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大学英语文学阅读课程体系主要包含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为英语名著的简写本,其中包含优秀英语文学名著30篇。英语文学阅读选修课程主要分为两种课程类型,即英文原著及人文素养类作品。英文原著包含《老人与海》《瓦尔登湖》《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人文素养类课程主要包含《西方哲学简史》《西方经济史》《西方饮食文化》等内容。

(三)自由自主阅读方式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可采取自由自主的阅读模式,主要为在学生群体中构建“英语文学圈”,即英语文学作品阅读俱乐部的形式,主要的理念为群体分享阅读体验的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并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与积极作用。在英语文学圈中,学生将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选择阅读的内容。详细的活动环节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及阅读后。首先,阅读前学生自主选择文学作品,并自主选择分享的内容;阅读中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并具有针对性地阅读;阅读活动结束后,学生分享阅读成果。

第8篇:英文名著范文

关键词:英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策略;阅读技能;语言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171-03

一、引言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的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经常节选自名篇名著。2012年福建高考阅读题中也出现名著节选。这引起许多一线英语教师对名著阅读的热议和探究。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在阅读语言技能目标中明确的要求:除教材外,六级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8万词以上;七级23万词以上;八级30万词以上。并且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仅靠课本学习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非常有限。大多集中在英语课堂教学上和部分家庭作业中,除此以外,他们几乎很少接触课外阅读,更不谈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因此,为实施《课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技能,探索一条新的更有利的课外阅读途径----开展英语文学名著阅读成为高中英语教师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开展英语文学名著阅读的意义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粹,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历经风雨沧桑的考验,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它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当然,英语文学名著亦是如此。因此,开展英语文学名著阅读不仅对《新课标》的实施,而且对学生个人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提升学生的英文素养

大部分现行教材所选择的语言材料和所设计的语言情景,力求真实,尽可能反映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要兼顾教学的可操作性和承载语言的基本知识,因此英语名著极少被选入教材,形成了一个课堂教学无法弥补的空白,因而学生也丧失了真实阅读的机会。所以,英语名著阅读是对现行教材的有益补充,它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阅读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英语名著的题材广泛,故事引人人胜,语言流畅生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给人启迪,有助于打开学生兴趣的大门。

英语名著具体综合而且真实地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哲学思想等。因此,阅读英语文学名著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英文素养。

2、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语言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首先,开展英语原著阅读可以巩固学生语言基本知识。在阅读英语原著过程中学生够频繁的接触各种词汇、句型和语言现象,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语境也使得单词、词组以及句法更容易理解、记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可以记住这些词汇而且熟悉了它们的用法,还能熟练地掌握英语句型的变化。一些学生自发也发出“在文章中背单词效率更高,记得更牢,更清楚用法”的感慨。

其次,开展英语原著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平常的高考阅读训练中喜欢逐字逐句通读全文,过分关注生词,甚至一遇到生词就拿起手机开始查字典翻资料;一遇到长句难句,就回读。这样不但浪费时间,降低了阅读速度,还有可能间断了对整篇阅读内容的理解,甚至失去了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可是他们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阅读长篇名著时,往往急于了解故事发展的情节,遇到不熟悉的单词,懒得查字典翻资料找,也不再回读 ,有的时候根据上下文语境特别是作品的情节线索,进行推理判断,猜测词义,有的时候他们干脆“不理它”,久而久之他们在无形中学会了“学会猜词”、“略读”和“跳读”等重要的阅读技能。笔者还发现学生还会根据书本中的插图和章节的小标题预测故事的结局,这正是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预测”的阅读技能。

再次,开展名著阅读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古今中外名著都是语言巨匠用提炼加工而成的规范化的语言写成的,阅读名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丰富语汇,了解更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如明喻、暗喻、排比、夸张等。在小说《红字》中,霍桑就运用了他所擅长的象征手法。一个红字“A ”就有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如“私通(Adultery) ”“天使( Ange1)” “才干 (Ability)”等。名著中还有很多成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阅读后如果能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显然能提高文章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人耳目一新。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积累到了一定阶段,自然会厚积薄发,写作水平也会随之出现质的飞跃。

第9篇:英文名著范文

关键词:消费时代 名著改编 影视作品

一、将文学名著进行影视改编的表现

世界各国许多电影作品都改编自文学名著,特别是把小说进行改编的更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作品如: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搬上银幕;根据英国著名女作家J?K?罗琳的奇幻文学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而拍成的同名系列电影;《小人国历险记》则是英国导演CHARLES STURRIDGE根据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流记》改编的电影。我国的更多,如钱钟书的《围城》,老舍的《骆驼祥子》,古华的《芙蓉镇》,沈从文的《边城》等等,都是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作品。

随着时展,进入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电影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电视剧行业迅猛崛起。于是很多导演、编剧便把目光瞄准了中长篇文学作品,于是一大批著名的中长篇文学名著出现在了电视屏幕上。如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就被改编了9次,而霸占了很多次的假期档屏幕,再如金庸先生著名的十四部武侠作品也几乎都被拍成了电视剧。

现在电影和电视剧已经称为一种大众的艺术,其题材也各种各样,因此许多武侠小说、历史小说、言情小说、穿越小说、玄幻小说、军旅小说等等也被纷纷改编成影视作品。比如《亮剑》、《还珠格格》、《画皮》、《宫》、《我是特种兵》等。因题材和内容不同,所拍摄出的影视作品也风格迥异,让人应接不暇。

二、将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中存在的问题

1.篡改原著内容

将文学名著改编为影视作品时,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对原著内容的篡改和扭曲。目前,对文学名著的改编形式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尽量保持原有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第二类就是改编时基本保留原作风格,但同时也对作品进行了影视剧特色的改造,进行了创新。如《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电影,影片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与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电影重点放在了塑造辛德勒的道德化身、英雄典型上,而忽略了原著中这段历史事件之前与之后的辛德勒以及二战的残酷。第三类就只是借助原著的名气而已,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与原著内容上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完全成为一部新的作品。比如严歌苓的小说《铁梨花》就被改编为电视剧。但严歌苓自己都曾评说过“电视剧《铁梨花》已经完全是另外一部作品了,跟原作基本不搭边了。”面对出现的以上现象,分析其原因不外乎是编剧和导演们要么考虑到作品集数多少的制约,要么考虑到改编拍摄的经济利益大小,要么为了符合观影市场大众的需求品味等等而造成。文学名著中所要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所要展现的风土人情、所要表达的人物情感和对人生的认知等等,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后,或多或少的都发生了变化,原著内容很难原味呈现。

2.制作过程粗糙

随着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在影视创作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而导致将文学名著改编后粗制滥造,缺乏打磨过程。市场经济、消费状况直接影响着影视行业的效益,决定它的经济指标是票房收益,而盈利已经成为影视行业的第一目标,如果不能盈利或是盈利微弱,那么相关的产业链如影院、电视台就会受到影响,就会面临亏损甚至倒闭。正因为如此,很多编剧和导演在改编和拍摄中追求速度和数量,将文学名著简单改编后就直接进行拍摄。这样的制作过程简单粗暴缺乏打磨,而原著中所要表现的思想深度很难被呈现出来。比如成龙根据刘知侠的小说《铁道游击队》改编的电影《铁道飞虎》,讲述了时期鲁南地区一支游击队伍在临枣支线上进行英勇抗日活动的故事。虽然电影因为成龙的名气收获了很多的票房,但一部题材的电影被改编成了搞笑的武侠片,影片中有很多娱乐的对话和动作场面,而且还启用了大量的偶像派年轻演员来赚票房,实在是缺少打磨。

3.缺乏艺术特质

姚文放曾在《当代审美文化批判》一书中提到过当代审美文化的两大基本矛盾之一就是科技含量与人文含量的抗衡。很多影视剧在改编时将原来的文学作品中原有的艺术特质忽略掉了,使作品单一呆板缺乏艺术气息。究其原因,不过是现在的影视制作很多都是工业化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模式单一,缺乏内涵。在改编过程中不管原来的作品是什么体裁、内容差距多大,改编后完全没有了原著作者的艺术个性,作者的风格、特点、深度等都没了踪影。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也被改编拍摄了几次,虽然也有制作精良的,但人们却同样存在着议论之声。因为原著中对封建社会的反抗c认知没有在影视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呈现。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着重渲染的是梁山好汉的侠义,缺乏对原著内涵的挖掘与展现。

三、结语

商品经济时代,影视文学已经成为大众娱乐消费的一种主要方式,大众的审美品味和市场需求使得影视行业快速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都市文化,但因各种原因,影视作品很难呈现出文学名著的原貌,因此怎样协调好经济飞速发展与文化精神传承之间的关系,值得大家认真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