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自我评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道德素质 体系建构 体系运行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233-01
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体系是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和尝试,能在体系的构建与运行上有所突破和发展,有利于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深度挖掘和开发。
1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1.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
优良的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对研究数据和结果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设计与引导。
(1)开展思想学术类活动,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深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可以开展“论坛”、榜样示范、表彰会、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
(2)开展文化艺术类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可以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广大学习的进取心与竞赛意识,同时还能增进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也通过举办迎新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3)推动社团文化,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跃学术氛围、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开展创新创业培养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发展持久性,提早为创业就业做好准备。也可以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更多的机会,为繁荣校园文化做出贡献。
(4)进行体育竞技比赛,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体育文化节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推动了学生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1.2 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发挥新媒体传播育人正能量
如今计算机网络繁荣着教育市场,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个新平台,加强校园网建设,优化网络环境;弘扬先进文化,抵御文化侵袭;组建网络德育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加强网上网下联动。
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调动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积极性。
1.3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社会实践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安排学生走访调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思考生活;安排学生参与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1.4 加大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发挥着尤其重要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制定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聘用专兼职教师队伍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2 构建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体系
2.1 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训练课程纳入正式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重要阶段。在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岗位任职要求引进课堂教学,设立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训练课程,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增强沟通意识,加强双向交流,实现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2.2 建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机制
自我教育通过外在引导逐渐改变大学生的态度、动机和思想等,有利于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良性发展。激励大学生自我教育,就要给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榜样进行榜样引导;并且端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与方向,促使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积极统一;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促进他们自我选择的正确性和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
2.3 构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
通过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办学理念上,要改变以往的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而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重视人文精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教育环境;增强隐性文化力度,充实人文素养培养实施者的底蕴;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养评估标准。
2.4 按照知行统一原则,在评价方式采用四个结合,有效地保证思想道德评价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促进高校德育目标的
(1)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相结合,就是引导学生把认知与实践统一起来。高职学生的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指标是总体评价指标,二级指标分为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两个方面。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下设立三级指标,理论考查有理论课出勤、平时作业、最终考试成绩;操行考核有政治表现、遵章守纪状况、集体观念、勤俭节约、劳动观念等,主要检验学生在课堂以外的道德修养践行情况。四级指标考核的重点就是对三级指标进行评定,并赋予各类指标不同的权重。最终,根据两部分的成绩,按照所给定的权重,折合成一个综合评价分值。
(2)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是指社会、学校、老师、同学等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的一种评价方式。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就是按照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权重,给出综合评价成绩。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是指在评价中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解释和说明品德行为,定量是把品德行为的具体指标用数值量化,它通过统计分析,对大学生品德做出量化说明。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公正、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
追求:测评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实际
为确保测评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实际,中心在目标和方法上做了审慎的思考。
1.测评目的的选择与坚守
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的目的决定着测评的内容和手段,也决定着测评的所有细节,作为德育研究者,我们深知测评目的对测评的重要作用。
在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的10年中,为德育决策服务成为我们始终选择和坚守的目的。这一目的的选择与我们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特殊性的认识相关。
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测评会出现许多积极的数据,这些数据与过往的各级德育管理者和教师付出的努力相关,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测评的数据,包括跟踪测评中的积极数据都无法成为德育在学生发展中发生作用的直接依据。因为,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学校教育只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众多因素之一,学生的生命基础、早期经验、个体成长、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社会学习等都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很难将各种影响因素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数据中有效地剥离,从而证明哪些是教育带来的影响。
限于今天的技术手段,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测评依然离不开学生的自我评价,而学生在自我评价时能否实事求是就成为关乎测评结果是否真实的大事。思想道德测评与其他学业测评相比,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思想道德发展测评最容易不真实,学生以其知道的道德规范来代替他真实的道德行为,就会使测评变得毫无意义。为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就必须避免教师、学校甚至区县由于部门利益在测评中对学生的暗示,避免将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的目的定位在对基层德育工作的评价。
鉴于思想道德测评的特殊性,我们认为,把测评目的定位于德育决策的依据是正确而可行的。思想道德测评不是对某一教育活动、某一德育工作结果的判断,而是对当前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的真实反映,为不同层级教育管理者的德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多种测评手段的联合应用
为了保证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结果更加真实有效,中心尝试了混合式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行为现场观察等方法。
问卷调查是对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的主要手段。测评问卷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套,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题、选择题(包括情境题)和开放题。问卷中还设置了相当数量的测谎题,以鉴别收集数据的真实性。测评按分层取样原则随机抽取各区县小学、初中、高中(含职高)学校,兼顾示范校与普通校、市区学校与郊区学校。测评范围覆盖北京市全部区县。由研究中心成员亲自到现场监控问卷数据收集,以保证测评结果的真实可靠。在剔除无效问卷之后,我们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保数据分析的科学性。10年来,我们累计发放调查问卷9.7万余份,输入数据855万余个。
为了保证测评结果的真实有效,我们采取了多样互补的测评方式。在问卷的基础上,对不同年龄、不同科目的教师,尤其是被测评学生的老师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根据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进行,在争得教师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音,并在访谈结束后尽快整理访谈纪录。在全部访谈结束后,我们对所有访谈纪录进行认真分析,从深层次了解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真实情况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将研究的认识和结论融入年度测评报告中。
行为观察法是中心的研究人员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届本科生共同完成的。这是在学校的自然情境下,根据观察提纲或观察量表,用眼睛、耳朵等去直接感知学生的言行举止,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行为观察法可以获得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的第一手资料,并可以辅助验证以上两种研究方法的研究结果。
三种研究方法结合使用、互为印证是该项研究在方法上的坚持,其目的就是实现研究结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实际,以确保在此基础上提供的政策建议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测评中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与某一年度的单一测评不同的是,跟踪测评在于其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方面是题目的一贯性,非此不足以形成不同年度的比较,也就无追踪可言;另一方面,社会是发展的,尤其近年我国社会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测评内容需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使测评结果能够反映不断变化中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面对挑战,我们以扎实的测评研究基础,确定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维度和题目。同时,又以敏锐的时代触角,选择反映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测评视角。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将常年追踪测评与年度评价新视角相结合。
1.追踪的德育测评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性
追踪的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要求在测评内容上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性,这是不同年份能够比较从而得出追踪结论的基本前提。而值得在不同年份中持续对学生展开评价的一定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最基本方面,是社会对一代青少年最基本发展的要求。这些要求不因年份的不同而变化,而这些基本要求的存在也为测评的相对稳定性和可跟踪提供了条件。
如何获得和确定测评中这些长期有价值的测评维度和题目?我们在测评初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范围涉及改革开放以后所有与教育和青少年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种教育政策和规则,以及教育及其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其精神,借鉴了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测评的基本维度和题目具有了基本和可长期关注的特点。
测查范围为同心圆向外扩展方式:个人—群体—社会—国家—世界。测评的基本维度包括:世界与国家维度、社会维度、群体维度、个人维度、网络道德维度。在五大基本维度下设立了若干二级、三级维度,根据测评学段的不同,其具体维度也有所不同。
2.德育测评要与时展相契合
时代是发展的,对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方面的测评在坚持基本和跟踪的同时,也要反映时展的要求和学生在变化的时代中的真实状况,把与时展相契合的要求反映到测评中来。
时代要求需要测评的研制者必须抛弃一张问卷测多年的做法,每年根据社会的变化确定新的视角、研制新的题目。10年来,我们先后从文明行为(尤其是观赛行为)、人际关系、公民意识、价值观、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现代社会的思想道德素养、创新意识与能力、北京精神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和测评工作。这为北京市教委提供了不同角度了解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的机会和可能,也为测评对基层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发挥着适度引领的作用。
德育测评的时代性为测评的实施者提出了没有完结的研究任务,为此,测评中心的师生们每年都需要投入许多研究力量,按照科学的研究程序展开研究和论证工作。正是有了这一份追求和努力,才保证了测评报告体现时代特点。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科学研究过程,评价过程不但需要科学的工具和手段,而且要依靠研究人员对社会发展特点、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发展的要求、德育的发展过程、学校德育的现实、学生品德的实际水平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作为支撑。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测评报告的质量,保证作为决策依据的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论文摘要:现代高职教育要求培养出的高职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现调查320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其思想道德现状进行阐析,就其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进行探讨。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结果
本课题围绕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从在校的二、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3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278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3个方面。根据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如下。
1.1社会道德意识(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行为大多数符合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日常行为,大部分学生都能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关于社会道德的制约作用,大部分学生持乐观态度,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社会公德正在弱化,有待于加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正处在道德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其价值观、道德标准也必然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似乎无论选择哪一种标准都有它的合理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面对社会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处事态度或爱憎的鲜明性也变得日益淡化,故他们的道德取向也趋向多元性。
1.2职业道德意识(见表2)
表2显示,尽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大多数学生仍然热爱护理专业,选择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并格守职业道德与责任,乐于奉献。但另有23%的学生不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在求职竞争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遵守道德原则,不能只顾追求个人利益而泯灭良心。在求职时,一半以上(58%)的学生看重单位的发展,另一部分学生注重个人兴趣或薪水待遇。对于择业,大多数学生注重守信,反对违约,并希望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签约行为进行制度规范。
1.3家庭道德意识(见表3)
表3显示,大多数学生能深切感受到父母寄予的关怀和期盼,并以此勉励自己上进。在惦记家庭或责任牵挂方面,大部分学生每周打电话回家,很少有只等着家里打电话的学生,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有责任心。当家里遇到困难时,多数学生会选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为家庭分忧。有的学生表示在家里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完全被动听从父母安排的仅占11%。对大学生通宵上网、高消费及校外租房等行为,分别有81%、80%和84%的人不赞成,但也有学生不同意学校给予处分。原因在于倾向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同时也给大学生埋下了生活的隐患。
2高职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
2.1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
在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各种传统与现代思想道德的碰撞或激烈交锋,价值观或价值标准的多元性正以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深刻影响着人们(包括大学生)的观念、认知、伦理、行为表现等诸多方面!。人们也常常感觉到任何价值选择似乎都有它的合理性和价值标准的文化支持,而同时也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或批评,这就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价值取向困惑、道德选择迷失和价值失范。
2.2家庭道德培育的弱化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家风如何必定反映和影响社会风尚。家长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启蒙教师,而且对其道德的终生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孩子会在无形中模仿家长的一切言行举止,家长的道德观、道德评价标准和为人处世原则也会影响子女的道德品行。所以,家长要肩负家庭德育的责任,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积极配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所受的教育相辅相成,口径一致,否则就难以巩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
2.3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
社会要稳定、健康地发展,精神文明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实施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实施体系一靠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二靠每个社会公民的“良知”自律。然而,在这个新旧道德观交替和社会转型的时期,由于社会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的权威的道德评价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这必然导致社会舆论监督的混乱和个人良知的淡薄,从而使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社会道德正气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有些乏力。
2.4德育目标应然与实然错位
德育的价值目标,就是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我发展与完善,实现人性基本道德需求的主体价值。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的德育已偏离了实然(即现实)的根基,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背离现实的“空场”或虚无的异位感觉,它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心身发展水平,表现出理想化的倾向。在操作中过分强调行政高压管教式,强调群体统一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培养,即忽视了贴近人性的个性基本需求与追求。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重说教的灌输方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主要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似乎要把学生培养成德育理论工作者,忽视了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处事做人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找到具体道德的联系点和落脚点,这样,学生也很难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品质。
3高职学校德育的应对理念
3.1与时俱进,社德育与现代精神接执
事实上,学校现实德育工作显得苍白乏力,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当下德育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及严重的守旧倾向,不仅脱离现代社会的发展主流,而且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世界日趋开放、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德育必须与时俱进,主动与现代精神接轨川,用现代眼光、现代精神审视传统德育,开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德育。因为旧的传统德育主张约束人,埋没人的主体个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新的现代德育主张发展人、激励人,关怀和呵护人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现代德育应积极关注社会,主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关注德育生活与信仰。在多元性的现实生活中,学校德育应善于从融合性、吸纳性、开拓性的视角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学会驾驭多元性的挑战局面,研究和解决多元化时代的新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人格健康,富有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诚实守信与遵纪守法的高职技术人才。
3.2以人为本
传统德育约束人,而现代德育发展人,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终生发展。虽然现代德育也包含一些道德规范的约束,但更主张关怀人、呵护人,尤其是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因为人可以被奴役地生活,也可以自由地生活;可以有等级地生活,也可以平等地生活。而只有当人真正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自觉捍卫这种做人的基本权利的时候,人才真正成为“人”—即现代人。现代德育反对专制和等级制,强调人格、权利、机会平等,强调增强自主意识和公平意识,以充分发展人,使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因此,德育只有注重以人为本,才能体现尊重与平等、对话与沟通。德育工作中只有尊重、平等与对话,才是真实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什么内容都可以谈。当然,对话不一定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只要在自由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之后能达到某种理解与沟通就够了。事实证明,对话与对抗、交流与命令、沟通与封闭,其效果分别是前者优于后者。
德育以人为本,还能产生激励效应。激励最具有人性化的教育特点,它不仅意味着宽容与尊重,也意味着肯定与期待;它既充分考虑人性的弱点与缺点,也充分注重人性的亮点和优点。因此,激励犹如人性化教育中一缕温暖、明媚的阳光。
德育以人为本,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内驱性,激发人的内在动力,道德动力是现实人们自主道德活动的前提,因为道德动力可以激发道德情操、道德认知,内化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道德品质和行为。道德活动真正出于自我的内在需求(即内在动力的驱动),把日常道德规范化为自己内心的律令,把道德意识变成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并完善自身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这些都离不开道德动力的推动和支撑。另外,道德动力的激发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全部驱动力的,其中也包含着人们对精神追求和满足的强力驱动因素。因此,我们更应引导大学生从道德行为中获取精神满足,加强道德修养,使内心世界更加充实、富有,使个体人格变得更为完善与高尚。
德育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体自主性,有利于增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高职学校德育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和自我需求有清醒的认知,由此培养出其强烈的自主、自立、自我教育、追求自我发展与完善的人格意识,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使一切外在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行为。因此,高职学校可采用一系列方法,如通过知识传授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通过教育管理、生活管理、行政管理的载体,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还可通过传媒等载体,注重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使他们主动关注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按照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3.3强化德育实践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尤尼斯提出日常道德概念,他认为道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表露的一种情感或品质;人们日常的道德活动并不是严谨推理、确定行动正确之后才做出的反应,而是日常生活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的道德行为。一位曾参加营救犹太人活动的妇女对自己救人行为的解释是:这不是一个推理问题,有人需要帮助,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帮助了。正是这样,在许多日常生活情境和社会交往的活动中,青少年逐渐养成了特定的道德习惯,培植了对社会与他人的关爱和道德责任感,道德行为的转变机制就是在个体与他人的直接交往关系中实现的。因而,评价德育的效果也应以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素质行为来检验,并以此促成德育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内化与升华。让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尊重关怀(或扶植)他人、、协商共识、和谐相处”及“八荣八耻”荣辱观等基本道德要求融人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
3.4强化德育综合评估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57-02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学校化学课老师JonBergmann 和Aaron Sams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的播放盒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上课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老师开始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加以引导和讲解。这一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的区别就是,创建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教师学生主体角色的转变。从原来的课堂中教师作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作为主体;强调了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课堂中老师的起到了指导和检测的作用,而并非一味的进行灌输。评价方式也形成了多角度的评估形式,可以网上考试,可以进行课堂讲演,这比原来的统一纸质测试,更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增加了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的应用
(一)目标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崭新课程。对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设计。
1、知识目标:
(1)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2)了解和掌握思想道德的知识;(3)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2、能力目标:
(1)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把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落实到生活实践之中的能力;(3)提高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4)提高与人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2)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3)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4)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二)学习内容分析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整体来说,课程要求我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托新的教学环境,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实施新的教学过程,开展新的教学评价。
(三)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
探究活动有难有易,要求教师在组织探究学习之前,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以及学习者的知识水平等,选择恰当的问题或者话题展开探究和讨论。有实践研究表明,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一定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而是认知发展水平高、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更能胜任探究活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探究学习活动入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学习活动设计
1、设计与开发任务
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教材涉及到很多实践环节,教师应通过任务的布置,鼓励学习者在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学习者获取直接学习经验提供机会。
2、小组作品展示
小组作品展示是合作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把课堂时间多分配给学生不但不会耽误课程的进展,还会带来积极作用。学生在讲台上向其他组同学介绍自己团队的作品、特色以及它的设计思路,不仅锻炼了师范生应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课堂掌控能力。同时,在观看其他小组作品展示时,也会开拓自己的思路,取长补短。
3、学习策略设计
合作学习是本门课程的主要学习策略之一。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可以采用协商、讨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的包容能力,又能提高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中,我们主要采用的合作学习策略有课堂讨论、小组作品展示等方式。
4、反馈评价阶段
反馈评价阶段是课程的最后环节,教师要从学生个人、各个小组以及整体的角度,对课程进行整体评价,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以激励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复习,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的积极探索以及交流协作精神的培养,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评价方式设计
本门课程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方式,由原来的注重结果评价改为注重过程评价,逐步实现课程的公平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其中,平时占70%,包括三次小组作业(20%),课上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出勤、对小组的贡献等)占20%,课前材料的预习情况占10%,研究报告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30%。课堂表现部分由教师、组员和学习者自己三方进行评价,取综合得分。
1、教师评价
为了尽可能做到客观公平,教师仔细观察学习者的表现,通过学习者提交作业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多方面对学习者做出客观的综合的评价。教师的客观评价,对学习者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适当的鼓励与提醒都是必不可少的。
2、组员评价
学习者从对小组做出的贡献、小组活动参与情况及和小组其他成员讨论问题情况等方面出发,对自己的小组成员做出评价,这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提高帮助他人及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3、自我评价
学习者的自评可以通过自己任务完成情况、课堂出勤情况等方面来自觉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保证翻转课堂的有效开展。
(六)课前活动设计
教师在课前要准备教学资源,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书籍、电子课件和教案、微视频教程、相关的专题学习网站等类型的素材。我们一般将资源分为两个等级,基础资源和扩展资源,为不同基础的学习者准备。资源准备完成后,教师要将课前学习任务明确的告知学习者,并提前通知学习者本节课教学形式。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后,统计学生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自主学习结束后学生要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以及存在的疑惑,并将问题反馈给小组长,再由小组长将问题汇总并反馈给教师。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资源和自定学习时间。
(七)课中活动设计
1、合作探究阶段
合作探究阶段由教师安排任务或提出相关问题,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和学习伙伴讨论自主学习时遇到的问题,或者根据教师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
2、个性化指导阶段
个性化指导阶段为教师为各个小组解答疑惑的过程。每一个小组在合作探究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为每个小组解答疑惑,实施因材施教。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的思考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有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思考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学从灌输转变为互动。首先,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究者。这一转变,有利于学生在课前和课堂上更好地学习理解知识,也能培养其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用。其次,教学从灌输走向了互动。传统思政课给学生最大的印象就是“满堂灌” ,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在下面昏昏欲睡。而翻转课堂的运用,则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学生不再觉得无聊,而是能热情地参与其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成就感,甚至还能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所应当具有的民主参与意识。
但是,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探索,该模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让不少学生略有不适,此课程又是公共基础课,再加上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使得一部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认真程度不是很理想,作为课程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表示担心;其次,小组汇报模式的可控性较弱,作为老师掌控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很难,很难兼顾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在小组中经常出现“搭便车”的同学,小组成员碍于面子,在最后的评价环节也是“一团和气”,降低了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再次,目前还缺少相关的教学资料。现在微视频、云课堂等还正在建立的过程中,而这对于翻转课堂的开展则是极为重要的部分。现在有必要整合资源,将微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开发并整合起来,同时建立各高校甚至是高校间联网的师生交流网络,以便信息共享和交流教学经验。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和挫折。一方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程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变化中。但一切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为目的的模式、方法和实践是必需的,相信“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更深入地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3]刘彦朝.逻辑的力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题教学的探索[J ].高等农业教育,2011,(03)
[4]曹艺珂.浅谈“翻转课堂”式教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人文教育
[5]赖文继.简论“翻转课堂”的价值[J].广西教育,2012 (10)
一、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培养和提高、塑造和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起着主导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没有生活的目标和希望,中小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充满好奇,但是在理智上还不成熟,情绪容易波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一阶段也是人生的立志时期,只有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良好的行为品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艰苦的学习与探索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以塑造学生品格、道德思想为主要教育任务,通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服务社会的精神品质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健康思想。
二、优化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用先进文化引导人,发挥校园文化的道德教育作用。近几年,学校启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力争让校园的每一个景点、每一面墙壁都体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丑恶,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学校还在橱窗里展示校内各种重大活动,如开学典礼、文艺汇演、演讲会、重大节日庆祝活动等照片和学生手抄报、绘画作品,让学生触摸到校园内外生活的脉搏,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的兴趣。同时,学校还善于用身边的典型教育人,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经常在橱窗内展出典型人物及事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思想道德的教育作用。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必先立德,教之道,德为先。教师形象的树立关键在师德。为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我校致力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师艺精湛、师魂可敬的教师队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在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为人诚实,自己就必须说话算数,要求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自己就必须谈吐文雅,外表端庄,衣着整洁,教师做好表率有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让学生真正接受,达到入脑、入心的程度,才能由理解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这样道德氛围才能形成,思想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见成效。
在每年的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中,开展“树师表,铸师魂”活动,评选出校级(择优向上级推荐)师德标兵,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他们的事迹,激励全体教师严守职业道德,讲求社会公德,铸起师德工程。师德好不好,学生评价很重要。我校还结合县教育局的安排,每年度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考核,其中有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教师的环节。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对教师触动很大,这几年我校98.8%的教师被评为学生满意的教师。我校在教师中还开展了与后进生、与留守儿童交朋友的活动,教师经常交心谈心,促使安心上学,自觉守纪,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三、注重德育教育活动的实践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以教师的空洞说教为主要形式,缺乏亲身的实践体验与感悟,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得不到很好的锻炼,“知”与“行”得不到很好的统一。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活动使他们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实践中,我校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能力。校外通过组织学生到我县青龙河沿河两岸进行实地观察,走访调查,了解自然资源、乡土风情、家乡变化、生态环境,高年级学生还自发编印了很多精美的手抄报。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兴致勃勃,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
我们还结合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活动,师生共同诵读“弟子规”等篇章,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利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等纪念日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先烈精神代代传”、“争当新时代的活雷锋”、“手拉手献爱心”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环保小卫士”、“卫生监督岗”、“文明监督岗”等争创活动,把全校学生凝聚到“校兴我兴、校衰我耻”、“我为学校添光彩”的行动中来;同时加强警校共建和法制教育基地的共建,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到校给学生作法制教育报告,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四、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关键词网络语境;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12.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2SKR19)阶段研究成果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冲击
1.信息接受源由单一转向多元,网络教育地位逐渐提高
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起教育主导作用的教师是大学生接受信息主要来源.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不可忽略的阵地,教师作用逐渐受到网络的强力冲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各种信息、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交相辉映,如何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甄别道德正误,巩固和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体系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大学教师的重要课题.
2.内容更新速度加快,教育对象主体选择更灵活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特别是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传播,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体.从教育发展视角来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深入而广泛地应用,必将引发一场革命性的教育大变化.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主体选择性.教育对象是一个“建构者”,任何教育对象都可以在局部的知识学习或者在整个人生的设计上进行自主建构.伴随着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共存,教育对象主体选择从生活现实向虚拟网络转变,主体选择也更加灵活.
3.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道德分辨难度加大
网络作为一个虚拟世界,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其中自由发表观点,网络世界的开放、自由也使任何信息都可以不加甄别自由出入,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体系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受到来自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对于缺乏足够判别能力的大学生来说,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要进行正确的道德分辨与选择,难度无疑加大.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失去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可能迟钝,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可能迷失.
4.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共存,道德教育更复杂
网络道德是建立在基于虚拟的网络文化中,与建立在现实生活的传统道德相比,网络道德无疑很难受到网络的规范与约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传统阵地主要是思政课堂教育,学校文化影响和家庭教育.新时期道德教育的阵地将逐渐向网络转移,网络道德不仅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也使道德教育更为复杂.
二、网络语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
1.教育内容复杂化
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当代大学生,该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体系的思想道德规范.但在相对开放、自由的网络社会里,每个人都会平等、自由的接受网络信息.有关数据表明全球数据库总量里,来自中国的数据仅占0.5%,0%的数据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大量的网络信息不加甄别的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对高校教师来说教育内容日趋复杂,教育难度也逐渐加大。
2.教育方式多样化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网络语境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教育内容上,既包括传统的道德规范,又要结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特点,大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根植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必然受到来自网络多元文化的冲击.在网络信息开放化、透明化的今天,教师在信息接收方面与大学生们相比,再没有绝对优势可言.枯燥的说教已经不能被大学生接受,教师也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多关注网络,多学习,多思考,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工作.
3.教育主体交互化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这是一种自上而下和单向的教育方式.在网络语境下,网络信息公平的对每一个人对等的开放,再加上知识更新换代速度逐渐加大,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接受方面已然没有差别,教育主体也逐渐发生变化,师生间相互影响、平等对话成为网络语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特点。三、网络语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1.转变观念,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新思路
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自主教育,树立受教育者主导地位和自我教育观念,构建新型师生互动关系.对高校教师来说,针对信息网络时代的特点,要认真帮助学生分析复杂的各种现象,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使师生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时互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与学生协同学习的模式.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完善的立体化教育疏导体系,即以学校教育、社会疏导、家庭辅导、媒体引导四管齐下的方式构建对大学生的立体教育网络,形成大学生教育的整体模式.
2.加强监控,净化大学校园网络环境
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第一要加强宣传,提高网络宣传力度和宣传质量,构筑网络信息海关,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引导。第二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加强网络法制教育。通过严格立法和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
3.注重引导,化网络道德与法制观念
在网络世界里可以自由发言,自由发泄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怨恨,与现实社会里经常处于压抑和虚伪形成强烈反差,这也是大学生喜欢甚至沉迷网络的重要原因。作为高校教师,针对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应该注重引导,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上,要通过组织系统的网络知识讲座和选修课,普及网络知识,将网络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中.
4.提高素养,造新型思想教育工作队伍
搞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教师队伍是关键。因此需要打造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懂网络技术并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型队伍.新型队伍具有在网络文化语境下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思路,他们具有探究能力,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能够及时更新观念和色.
参考文献
[1]王文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005(7)
[2]杨敏.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09(3)
关键词:教育途径;良好品德;思想道德学习;新闻热点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076-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对学生品德教育目标就是满足社会与市场的需要。然而,在受到中学教育模式和过重学习负担强烈冲击下,一些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会出现变化,有的更加积极向上,而有的就会因为不适应而感到困惑,导致拜金主义、虚荣主义、颓废主义、享乐主义的产生,带给学生未来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有效途径来端正与培养学生的品德行为,使其能够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1 着重学生思想品德以及政治理论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首要途径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开设专门课程用于强化学生思政的学习,并且对每位学生做好思想道德方面合理的评价,以此鼓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落到实处,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根据《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拟定此方案,主要内容如下:一是思想品德评定的意义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使其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实现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向道德信念的转化;三是坚持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的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四是坚持思想品德评定的民主化,发挥班、组等学生集体和家长在思想品德评定中的作用。把自我评定作为学生思想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2 完善学生思想教育教学方法
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离不开因特网的使用,如玩游戏、晒照片、发微博等等,可以说互联网的应用大大转变了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行为。所以,一方面,有关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巨大优势,应用先进学科领域的软件设施,创建一个可供学习、发问的信息平台,教师要定期关注平台运行情况,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答,这样能够将互联网技术与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契合在一起,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学校要设定完善的数据资料信息库,加大思政教育软件的开发力度,并定期以微博的形式学生品德行为规范,并在班级、年级等大力宣传当代学生品德要求,传扬有关成功人士的言论和经验,构建良好的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氛围,在长期潜移默化作用影响下,这些理念就会渗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养成良好思政学习习惯,进而规范自身行为。
3 关注社会新闻焦点
在学校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重点关注当前社会新闻焦点,注重分析其中存在的品德行为,使得他们向着良好品德行为看齐,对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中学生正处在人生青春黄金阶段,他们思绪活跃,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对国内外的局势关注较多。现在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使得他们了解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引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当他们听到雅安地震时,就会自发组织捐赠财物活动。这就要求,学校思政教师应该以学生所关注的新闻焦点进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让他们对这些新闻有着客观真实的认识,端正他们的为人处世态度,论述不道德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还要定期开展学术讲演或者是对某一观点的思辨会,指引他们通过辩论,达到面对现实、分析问题、评价实事的目的,使得他们踊跃参与各项教学活动。
4 提倡情感教育
中学教师在开展有关的思想品德教学时,应该把学生当做教育的主体,做到以情感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进行综合性调查,认识到一些学生所要面临的难题,对其施予援手,让他们认识到在校园里有教师在关注关心自己,从而迸发积极学习的热情,进而形成其良好的品德行为。
中学班主任应该充分了解每个班级困难学生多个方面的困难,在了解他们不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地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关注他们思想动态,让他们学会感恩。要想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只依靠知识理论的传播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应该加大情感的投入,用真情实意打动学生,鼓励学生多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理念。
5 发挥榜样的力量,规划竞争制度
一方面,学校在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学时,对于一些表现极为优秀的学生要大力表扬,让他们作为全班同学的榜样,发挥表率作用,最终形成优良的校园学习环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成功人士和先进事例,激励学生对于自身品德培养以及对其行为的规范;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合理规划竞争制度,对学生进行择优选取行为典范、优秀学生、先进青少年等,这样就会形成学生之间竞相学习的景象,还能够有效抵御不良风气的形成。
6 在不断的社会实践强化自身思想品德的培养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上形形的人和事,强化自身品德方面的培养,充分锻炼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使得他们明白良好品德和行为带给社会和自身的益处,例如,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做文明学生和关注先进人物和事迹、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等等,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答社会的决心,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自身品德,规范自己的行为。
7 结论
总之,在充分认识当今学校学生面临的虚荣攀比心理、享乐心理、颓废堕落状态、拜金主义滋生等品德行为问题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充分发各种教育途径,如注重理论学习、关注热点话题、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引入竞争制度等措施,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为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夏婷.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J].学园:教育科研,2013(3)
[2] 吕艳敏.浅说学生成长与养成教育途径[J].吉林教育:综合,2012(3)
[3] 郭宏斌.浅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的主要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8(25)
[4] 周雅静.社会实践:思想品德课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J].科技风,2009(10)
作者简介:
关键词: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62-02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事业也实现了跨越式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由研究生教育的小国迅速跨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作为我国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为了确保研究生培育质量,对其综合素质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是一项必要的管理环节。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的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我国稳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长效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本文认为,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多维性。即:测评内容维度上,要涵盖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术科研素质、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测评主体维度上,要综合院系评价、导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层面评价意见;测评时间维度上,要体现分阶段、动态性,即连续地、动态地将各阶段的测评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全面反映出研究生的个性和素质。
2.导向性。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应围绕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出发,考查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状况。即:不仅关注理论课程成绩,还应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重视智育评价,还应考查德、体、美育的综合发展;不仅注重研究生的共性发展,还应鼓励研究生的个性张扬。
3.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综合素质测评指标的设置必须分层次、分类别,将相关性较大的测评指标整合归类,使测评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并使测评标准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即在运用定性分析时辅以量化手段,以增强定性分析指标的可测量性;在定量分析中辅以定性说明,以使量化指标含义更明晰。
4.客观性。客观性原则要求测评指标体系体现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其中,一般性要求根据高校和学科点的实际情况、研究生的实际素质,按照研究生培养的一般要求,设计出每一个研究生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测评指标;而特殊性则要求按照研究生培养的高端要求,设计出少数研究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测评指标。
5.激励性。通过与他人的测评结果进行横向比较,研究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将历年的测评结果进行纵向分析,研究生也可以看到自身的长处和短板。另外,研究生综合测评结果通常要作为奖学金评定、优秀表彰、国际交流人选的评判依据,类似的物质奖励或非物质奖励的获取与否,也将对研究生产生直接的激励作用。
二、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文件精神,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笔者从思想道德素质、学术科研素质、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等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了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一)思想道德素质测评指标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指人在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方面具有的符合时代特色的基本品质。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测评与道德素质测评两部分。其中,政治素质包括政治态度、政治学习和党团荣誉;道德素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1.政治素质测评。政治态度测评基本内容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坚持原则,有上进心。政治学习测评基本内容为认真学习各种政治理论,参加学校、院系、党支部、班团组织的政治学习、形势政策学习和各种教育活动。党团荣誉测评基本内容为研究生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包括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等。可按获奖级别分别计分。以上测评项目可由研究生本人自评打分,由基层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审核认定。
2.道德素质测评。道德认知测评基本内容为具有强烈的社会公德意识,关注社会道德,熟知各种社会道德规范,熟悉校规校纪和学术道德规范。道德情感测评基本内容为具有人道主义情感和正义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道德情操高尚,懂得自尊、自爱。以上两个测评项目可由研究生本人自评打分,由基层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审核认定。道德行为测评的基本内容为研究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情况和获得各种表彰的情况。在测评年度中,研究生参加公益活动应达到一定的学时;学时越多,该指标得分越高。
(二)学术科研素质测评指标
学术科研素质主要指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必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综合能力。学术科研素质测评主要包括学习学术活动测评和科研素质测评两部分。
1.学习学术活动测评。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测评基本内容为学位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课程学习情况。该指标的分值为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成绩按照学分进行加权平均的结果。参加学术活动情况测评基本内容为研究生在测评年度参加校内外各类学术活动的状况,要求达到规定的次数。参加次数越多,指标得分越高。
2.科研素质测评。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包括以下类别:第一类,SCI、SSCI、EI、ISTP、ISR收录的期刊论文,或其他国际刊物发表的论文;第二类,在国内核心、一般期刊发表的论文;第三类,在国家级报刊的学术、科研、理论版发表的论文;第四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省级以上)论文;第五类,校级学术论坛获奖的论文,被收录到论文集的论文。可按论文类别设置指标分值。研究生出版的专著主要包括:研究生独立出版、参加编著的学术著作或译著。可按出版社级别进行计分。研究生获得的专利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可按专利类型和排名顺序分别计分。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主要包括: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863项目、973项目;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市级及企事业单位的项目;作为负责人主持校级科技立项;作为负责人主持院级科技立项。可按项目类别和排名分别计分。研究生参与的科技类活动主要包括:参加科技发明、制作类与论文类等科技性竞赛。可按获奖类别和排名分别计分。
(三)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测评指标
优秀的研究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审美情趣,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公益和文体活动。研究生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测评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素质测评与文体素质测评两部分。
1.社会实践素质测评。研究生担任的学生干部主要分为主席(党支书)、部长(团支书、班长)、委员三级。该指标分值由高校各级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根据研究生所担任的职务及其履职表现进行评定。研究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主要包括研究生担任其他社会职务或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的情况。可根据不同情况酌情加分。
2.文体素质测评。研究生参与各类文体活动情况主要包括研究生参与体育竞赛、文艺演出和其他非科技类竞赛(或活动)的情况。可按照获奖类别分别评分。
三、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计算与实施要点
1.测评结果的计算。在每个测评年度,研究生素质综合测评的总得分由思想道德素质、学术科研素质、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三个方面的测评得分加总得到。即:测评总得分=思想道德素质得分+学术科研素质得分+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得分。按照综合素质测评的总得分可以进行排序,并以此作为研究生评奖评优、个人发展历程比较、用人单位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参考依据。
2.测评工作的实施要点。在实施之前,应通过广泛的校内宣传,使参加测评的全体研究生充分认识到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目的与意义、具体的指标含义和操作流程,从而认真、实事求是地参加测评工作。同时,应组建由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研究生辅导员、学生代表等多层面主体组成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其人员构成和工作方式应得到研究生的认可和信任,并要确保其能够公正、客观、认真、细致地开展相关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综合素质测评底层指标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兼顾具体性、灵活性,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对各项底层指标的具体分值进行合理设置和适时调整。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工作还必须坚持制度化、规范化,工作程序要公开、测评结果应公示,对于研究生提出的异议应给出及时、明确的解释。同时,要克服综合素质测评的短视性,即不能只为评奖评优和内部选拔而测评,应始终将切实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积极性作为工作目的。在运用测评结果时,高校要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和通报机制。对于年度综合素质测评未能达到一定分数的研究生,对其进行个人预警,提醒其加强自我监督和自我提升;同时,在适当范围内予以通报,发动研究生的导师、辅导员、同学,从学习、科研、生活等多个方面对其加以关注和帮助,引导研究生更好地发展,从而有效地发挥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效能。
参考文献:
[1]易晓喻,张照青.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
[2]潘屹鸣,马超.关于构建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关键词]“基础”课;考评;小班化教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4-0033-03
[作者简介]衣仁翠(1969―),女,山东烟台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学。
“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观的一门课。因为其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如果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则很可能扭曲了大多数学生思想品德的本质,很可能使某些平时品质不是很好的学生,凭记忆和集中突击而取得良好的成绩,部分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考得不够理想。为了解决这种现象,我校社科部采用平时成绩占60%,期末开卷考试占40%的方法决定学生本课程的最后成绩。这种方法规避了一考定终身的缺点,但还存在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品德隐蔽性之间的矛盾怎样解决的问题。开卷考试占40%,试题基本是主观题,透过学生对某些事件的看法,毕竟言为心之声,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客观社会事件的一些看法,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0%的日常表现是我这些年来试图解决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矛盾的一些尝试。
一、“基础”课考评的直观性与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的现状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的公共课教学采用的基本上都是大班化的教学方式,少则一百多人,多则几百人,使学生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与老师产生强大的距离感。我们都明白“基础”课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不是一种技术教育;是观念价值教育而不是方法教育。而观念价值教育比技术教育更复杂,需要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情感,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教学效果。“基础”课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大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其教育的效果如何,这哪里是单单的一张考试卷能够下定论的,而大班上课的教育教学方式最后只能强化了考评的直观性与学生品德隐蔽性之间的矛盾,这是“基础”课考评直观性不可回避的现状和事实。
因为人毕竟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就某些学生的主观愿望来说,其会将人性的某些瑕疵隐蔽或伪装起来的,在一定的情形下才能暴露出来。“基础”的考查是知与行的考查,知的考查通过一张试卷就能将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知识水平考查出来,却很难考查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能力。行的考查则需要时间、充分的接触和观察,时间、环境等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对于品行的坚守需要信念,否则在特定的情景下,人的品行也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显而易见,大班化教育不具备考查一个学生道德水平和能力的条件。
二、小班化教学对解决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矛盾的意义
小班化教学能够使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包括学生的心理、个好、特长和能力,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教育学生。小班化教学能够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普遍化,它为师生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使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小班化教学为素质教育创造了广阔又灵活的空间,能够让学生享受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资源,增加接受教育,展现自我的机会,师生之间更容易形成充分的以课堂交往教学为特征的教育过程,使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基础”课考评的直观性和盲目性。
小班化教育教学为每个学生思想品质的展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通过这样一个教育教学过程对每个学生思想品质的把握会更确定一些,对学生表现出来正确的思想品质加以表扬,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正确的思想品质加以引导和纠正。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品质、对知错就改、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都可以做到随堂记录,并在“基础”课考评中给予适当的考虑。因为小班化教学涉及的学生数量有限,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全面、更具体,教师可以通过多角度去评价学生,也必然提高了教师评价的客观真实性,使“基础”课评价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的矛盾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缓解。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学生的思想品质是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学生不是培养出来的特工,他们毕竟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的真情实感和对学生的充分关照,一定会唤起学生真实思想品德的展现,减少了“基础”课评价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的矛盾。和小班化教学相比,大班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很难对每个学生进行充分关照,因为大班化教学少则上百人,多则几百人,不要说和学生充分接触,就是考勤教师都力不从心;不要说了解学生,就是能完全认识学生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只有以考试和作业作为考评的依据了。因此,我认为“基础”课大班化教学无论采取怎样的方法都很难解决或弱化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之间的矛盾,只有小班化教学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前提和基础。
三、小班化教学对解决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矛盾的方法
(一)详细做好学生的日常考勤
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的内在动机有可能是隐蔽的,无法作客观的确认,但学生的行为确是客观的,不管我们是否能确认这是否是学生真实意思的表达。考量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必须通过其行为,而无端地揣摩其动机也只是徒劳无益的。即使要揣摩其动机也只能通过其行为,尽管这种方法可能不准确,却是必须使用的方法。根据这样一个事实,我会把学生日常的诸多表现记录在案。每个学生平时每次上课是否准时、是否迟到、是否请假、是否旷课,甚至把学生比较突出的言行都记录下来,如是谁主动捡拾垃圾,是谁主动打扫教室里的卫生,是谁主动擦黑板,是谁主动帮助他人等。这些日常琐碎的记录只有小班化教学的教师才能够做到。因为小班化教学,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尽快熟悉每一个学生,并尽快做好各种日常记录,尽量使考评更客观。
(二)提前到教室
准时到教室是每个教师的工作准则,作为“基础”课教师,我认为提前到教室既可以将教学工作准备充分也可以很好地观察学生,做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记录。长期以来我都有学生这样的记录,而这样的记录经过调查实践确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在品质。记得有一个学期我在一个没人打扫卫生的教室上课,每天当我提前来到这个教室时,不久,一位学生也会来并且打扫教室的卫生。我默默地将这位学生的名字记录在案,在最后的考评中此生得了优,又联系该生班主任,得知这确实是一位很优秀的学生。
(三)连续记录学生的座次
大学上课一般是流动教室,学生坐在什么位置一般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而学生对位置前后左右的选择是有一定意义的,其代表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其他的心理目的。上课态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态度,也是学生对待教师劳动的态度。如果不是因为其他原因,一般情况下,一直喜欢坐在后面几排的学生,其学习态度和一直坐在前排的学生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对此,我也有一个习惯性的记录,一个学期下来,除了有个别因故变动位置,其他长期坐前排和长期坐后排的学生其学习效果基本上和他们的座次成正比。把这样的记录作为考评参考,我想应该有一定的意义。因为一个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喜欢听教师讲课的学生,一定能够汲取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和追求。相反,长期坐在后排的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学习态度消极,不太尊重教师的劳动,喜欢做小动作或做自己喜欢的事,完全不听教师的授课,教师传授的正确理念和价值观念很难到达此类学生的思想中,达不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何以提高?
(四)记录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
社会实践是加深学生对课堂教育教学的理解,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尤其重要,通过对社会实体性的接触和观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社会实践教育相对课堂教育显得松散,使思想道德素质较低的学生在看似形散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中出现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教师在对学生作正面的教育外,也可以将此作详细的记录,作为教师考评的参考是不无道理的。
(五)重视学生平时的作业
平时的作业是教师根据阶段性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教育成果的一个观察,它表明这个阶段里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成长。有些学生认为平时的作业无关紧要,只要期末考试考好就可以了,这是大学某些科目留给学生的基本印象和惯例。“基础”课是素质课,平时的一言一行皆在教师的考评参照范围内,何况作业。所以,学生平时的作业我都有留底,并将每个学生思想中错误的观念在课堂上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在每次作业中,尽量使每次作业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细心通过作业观察学生思想是否有一定进步,并将详细情况记录在案,作为期末考评的参考。
(六)关注学生的各种评价
让学生以自评、互评的方式参与到期末考评中是我们桂林师专一贯的作法。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中,可以对自我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反思,对他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思考并学习。通过这样的一次评价活动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是否是客观的,也可以从中看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结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我们还会找班主任、辅导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尽量通过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行最后的考评,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隐蔽性和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考评直观性之间的矛盾。
以上是我在我校“基础”课考评大背景下自己对学生平时考核的一些方法,尽管它不是学生全部思想品质的表现,但它毕竟是客观的,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学生的思想品质。这只是我在教学工作中对解决“基础”课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的矛盾的一些浅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期待探索更有价值的方法,使学生的考评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最真实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韦冬雪,彭俊桦.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环节的优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徐海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及标准体系论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3]张红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指标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