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股市投资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股票市场 投资 五大要点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认识中国A股市场
首先,我们应该熟悉一下投资对象——股票。众所周知,股票是股份公司对外发行的代表股东权益的有价证券。股票在股票市场流通价格主要取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预期盈利能力、稀缺性以及其未来成长的潜力。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行股份上市融资,获得扩大经营规模的资本。投资者通过购买股票,既可以分享公司经营所得,又可以通过股票市场买卖股票,获得资本损益。
其次,我们应该熟悉一下我国股市的发展历程。这里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应该熟悉。那就是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商场首次委托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发行了定期3年的股票。而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以及1991年4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则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通道。A股市场规模也呈加速度增长态势。从最初只有八只股票——延中实业(现名方正科技,下同。)、真空电子(仪电电子)、飞乐音响、爱使股份、申华实业(申华控股)、飞乐股分、豫园商场、浙江凤凰(ST博元),到2012年8月增长到2490只股票。上证指数也从1990年12月19日的开盘价96.05点,增长到2012年8月24日的2092.10点。在此期间,上证指数在2007年10月16日创新高,达到6124.04点。我国A股市场的走势可谓跌宕起伏。早在1994年8月,政府部门为了激活低迷的市场,就出台过“三大救市政策”,即暂停新股发行、引进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进入A股市场和有选择地对资信和管理好的证券公司进行融资。如今,同样面临股市低迷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至今只推出了后面两种救市措施,对于停发新股,管理层始终未有推出的意向。因此,当前股市很难再现历史上1994年8月份的“333”行情(即在短短10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从333点涨到777点)。最近十几年来,股市主要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分别是1999年5月——2001年6月牛市拉升阶段,这波行情主要由科技股引领;第二阶段是从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经历了长达四年之久的熊市下跌阶段。这波下跌行情的起因是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的出台。因为投资者普遍担心国有股减持会对市场构成扩容压力,导致股市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第三阶段是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在此期间,A股市场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牛市。上证指数也从2005年6月2日的1016点,涨到了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点。在此期间,绝大部分个股价格翻番,像中国船舶这样的股票,涨了30多倍。第四大阶段是从2007年10月至今,股市处于调整阶段,其间虽有反弹,但上证指数重心还是在逐渐下移。
二、决定投资于A股的资金
这一环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投资于A股资金的来源问题和投资规模大小的问题。首先是投资A股资金来源问题,投资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行为,投资者应该避免借钱炒股。因为借钱炒股多半是只允许赚钱,亏不起。而这会严重影响到投资者的心态——即一亏钱就想卖,偶尔盈利了又不愿满足于现在的盈利。所以,投资A股的资金,必须是闲置资金,估计两三年都可以不用的资金用来投资股市,才会是很好的一种理财方式。
其次就是解决投资规模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强调投资不能够超过自身承受的能力。即投资规模最好不要超过个人净资产的60%,尤其是在弱势市场中,更应该降低仓位。对于一轮大牛市的来临,该比例自然可以增加一些,但是不要倾其所有,这一点,很多投资界成功人士都强调过的。
三、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
这个环节主要根据第二步来制定,即在确定好了投资A股市场资金规模后,接下去就是解决怎么分配资金的问题,以及如何控制风险。
(一)资金配置问题。
一般来说,投资金额在5万以下的,选择1到2只股票投资即可。投资金额在5万到50万的,选择3只股票左右即可。投资金额在50万到100万的,选择5只股票左右。而投资金额超过100万的,应该投资7只股票以上。
(二)如何控制投资风险的问题。
亚当理论就告诉我们,如何保住盈利。该理论的一个关键比例是10%,即买入一只股票后,如果其价格连续上涨,我们不必马上卖掉。等到它涨到一定幅度后,突然有一天调整了,比如说5%,这个时候也不必马上卖掉,因为强势股往往会超出很多人的预期。但是从某个交易日开始,该股票连续下跌,并且累积下跌的幅度达到10%时,就应该果断卖出,以锁定前期的盈利。控制投资风险的另外一种情况是如何止损。因为投资也可能面临判断失误的时候,这个时候也要有个止损的心理价位。设立止损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数值法,即在买入某只股票后,如果其价格下跌了一定百分比(5%、10%等),就应该果断卖出。另外也有破位法,即利用移动平均线,看买入的某只股票在调整时,是否跌破了某个周期的均线,如果一旦跌破了该周期的均线,则果断卖出,以停止损失。
四、理性选择合适的股票
要想成功获利,良好的选股理念很重要。从定性方面来说,应该用70%的投资金额购买具备中长期上涨的股票,30%的资金用来进行短期市场热点炒作。尽量不要参与ST股票的投资。从具体实际操作过程方面来说,要想成功投资于A股市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共勉。
第一点,要勇于承认错误。当选错股票时,及时卖出止损。这样可以保存实力,以便重头再来。
第二点,只参与处于上升趋势的股票买卖。在快速上涨的过程中,赚钱的概率当然更大。投资A股市场,最好选择那种处于强势通道的股票进行操作,这样胜算会大大提高。
第三点,大多数有良好交易记录的投资者善于获取信息。很多时候我们错过了最佳买卖点,不是运气差,而是信息不对称。
第四点,在股市中要学会休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中,不要老想着从股市中赚钱。所以有时候不要只怨自己选得股票不好,即使是好股票也得看现在是不是涨的时机,有没有配合它上涨的环境?这一点很重要。
五、总结
每个进入股市的人,都多多少少会碰到过被套牢的时候。这几乎是必然事件,因为没有人能够百发百中。但是,造成80%以上股民亏钱的不是一两次的判断失误,而是同样的错误会重复地犯下去,因为他们从来不会静下心来对自己过去的操作行为进行总结。因此,定期进行投资总结,比起匹夫之勇,越挫越勇要强得多。坚强是必须的品格,但是更应该懂得多总结,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在自己的投资过程中。厦门大学一位金融工程的专家说过,一个从股市中毕业的投资者,至少得经历三轮牛市与熊市的交替。这话很有道理。因为每一轮牛熊市的交替,必然伴随着股市的跌宕起伏,这客观上为投资人提供了一个学结的现实环境。聪明的投资者会把成功投资的经验积累下来,最终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而对于失败的总结则可以成为铭记在心的教训,时刻警醒着自己在今后操作中不要重蹈覆辙。所以,笔者认为,要想成功投资于中国A股市场,必须学会总结与提高,以便为今后的投资分析积累经验或提供反面教训。
(作者: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财政金融系教师,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投资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协会主编.证券投资分析.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章劼、艾家正主编.证券投资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滋维·博迪著,朱宝宪译.投资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
[4]米什金著,贾玉革译.金融市场与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5]迈克尔·沙依莫著,陈李敏译.股市法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6]黄达编著.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齐晓明著.技术指标买卖点大全.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8]桑德斯,科尼特著.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9]胡庆康主编.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0]陈永生主编.证券投资学原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巴菲特从不预测股市的短期波动,但他认为股市长期波动可以预测:“如果预期股市长期走势的话,我就觉得非常容易。格雷厄姆曾经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尽管短期来说股市是一个投票机,但长期来说股市却是个称重机。”
巴菲特每年都会给伯克希尔的股东们写一封信,主要回顾总结公司过去一年的经营。由于伯克希尔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保险,有庞大的资金投资于股票,巴菲特每年都会回顾他的股票投资,有时也会谈到他对未来股市长期走势的看法。
1978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我们老老实实地承认,我们现在对于保险资金的股票投资相当乐观。”1978年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收盘96点。此后开始连线上涨11年。从1978年开始,巴菲特持续大幅加仓,在股市上投入资金成本从1977年底的1.07亿美元一直猛增到1989年底的16.69亿美元。1989年底股票投资账面盈利35.20亿美元,投资收益率211%。
很多时候,我们正确预测出大牛市,但看的到,却做不到,没有大量买入,结果少赚很多。看到需要智慧和经验,但做到还需要勇气。投资很多时候,勇气比智慧更重要。
1986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当我在写这段文字之时,整个华尔街几乎看不到一丝恐惧,反而到处充满了极度狂欢的气氛……尽管公司业绩增长缓慢不前,但大牛市时股价照样狂涨,远远超越业绩的涨幅。不幸的是,股价的增长不可能无限期超越公司业绩的增长。”1987年10月19日,S&P500暴跌20.47%,道琼斯指数暴跌22.61%,这是美国股市200年间最“黑”的星期一。黑色星期一之前,巴菲特把所有能抛的股票全部抛掉了,只留下三只他死了也不卖要持有一辈子的股票:可口可乐、GEICO保险、华盛顿邮报。
他预测到股市将会大调整,却并没有全部抛出,而是继续持有三只死了也不卖的股票,而且这三只股票是他的超级重仓股。1987年底巴菲特的股票投入资金成本为5.73亿美元,比1986年底的6.55亿只减少了13%。看来巴菲特真的是长期持有少数超级明星股,涨也不卖,跌也不卖,死了也不卖。
包括巴菲特在内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是,尽管一天大跌20%以上,但随后股市大幅反弹,到年底全年还上涨2%。随后开始一波超级大牛市,从1987年底的247点,狂涨到1999年年底的1469倍,上涨近5倍。估计巴菲特也感叹,幸亏当时大跌之前没有全部抛空。而且巴菲特并没有顽固坚持他对股市的长期悲观看法,而是大量增仓。
1987年底巴菲特的股票投资成本只有5.73亿美元,而1988年底就增长一倍以上达到12.37亿,此后每年大幅增长,1996年高达69亿以上,比1987年增长了近13倍。1998年股票投资盈利高达300亿美元以上。
关键词 股票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08-01
股票市场波动的非对称性是指同等程度的利好消息与利空消息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程度不同。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股市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实证方法对我国股市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根据不同学者对于研究对象的选择、模型应用、实证结果以及原因解释的不同分析进行了总结,以期对将来的研究起到有益的帮助。
一、模型选择
自Engle(1982)提出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建立以来,ARCH模型以及以它为基础进行扩展形成模型族,成为研究资本市场波动性的主要方法。陈中泽、杨启智与胡金泉最先利用EARCH模型对我国股票价格波动进行了研究。陈浪南和黄杰鲲采用GJR 、GARCH - M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对股市的非对称影响。陈超(2007)在利用EGARCH模型实证研究股票价格波动时考虑到周内的日历效应,因此他认为在建模时应该剔除日历效应从而更准确的分析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兆文军和于奇(2008)首次将价值函数引入EGARCH 模型,以投资者心理因素为解释变量,解释股市波动的非对称金融理论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股票市场波动性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二、实证研究结论
我国学者对于股市波动的非对称性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首先所有的实证结论都认为我国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存在着不对称性,但是不同学者对于其非对称性的强弱程度持有不同的观点,其次学者对于是否存在杠杆效应还是存在比较大的争论。有的研究结论认为我国股票价格波动存在显著的不对称性和杠杆效应,即同等程度的利空消息比利号消息对股市波动的影响程度要大,有的实证结果则显著表明同等程度的利空消息比利号消息对股市价格波动的影响要小,还有的则认为股市在不同发展阶段利空和利好消息对其波动的影响是不同的。陈中泽、杨启智与胡金泉以1997年1月2日至1999年12月30日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以及两市成交量为研究对象,利用EGARCH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估计值显著为正,波动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但是利好消息要大于利空消息对波定性的影响。相反彭丹(2007)选取7 个国家的综合指数(包括我国上证指数与深成指数)为样本,以EGARCH 模型系统研究我国股市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以及这种非对称性与成熟市场上的差别,结果发现与成熟的股市相比我国股票价格波动的非对称较弱。朱永军(2007)运用ARMA―EGARCH及ARMAOTARCH模型,以1993年1月以来沪深两市的A股指数的日收益为研究样本,检验中国股市是否存在波动的非对称性,结果表明:无论是上证还是深证A股市场,收益率波动的非对称性都表现出阶段性特征,股市发展早期,市场表现为反向的非对称性或非对称不明显,随着时间的发展,股市收益的波动则存在非对称性,且表现为杠杆效应。李小为(2006)选取1990-12-19至2006-04-28的上证综合指数的日收盘价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上海股市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效应,但与发达国家的股市的表现相反,上海股票市场的非对称性体现为显著的收益正冲击效应,即“好消息”对股市的影响大于“坏消息”对股市的影响。陈浪南和黄杰鲲以1993年1月3日至2001年12月28日的深成指数为研究对象,将总样本分为三个阶段,对股市价格波动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前两个阶段存在负的杠杆效应,而总体样本(主要反映第三阶段)则反映了正的杠杆效应。造成不同学者对与研究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的结论可能有很多种原因,比如说所选数据的不同以及在模型运用中的其他问题。
三、造成波动非对称性的原因解释
对于造成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不对称性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解释,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另一种则是我国股市的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卢斌和王霞(2008)引入行为金融学当中的损失厌恶效应函数对这种效应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实证的角度发现非理性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心理偏差是引起股市异常波动重要因素,即投资者在股票收益上涨时表现出反应不足,而在价格下跌时表现出反应过度,杠杆效应显著。兆文军和于奇将价值函数引入EGARCH 模型从投资者资者心理因素方面解释股市波动的非对称性性。李小为(2006)从两方面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对称性的原因:首先认为我国股市投资者结构的不合理,散户占股市交易者数量过多,而散户在过滤各种信息时只注重那些能够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那些伤害他们自信心的信息,从而导致波动的非对称性;其次由于我国股市缺乏做空机制而导致股价波动的非对称性。朱东洋和杨永从投资者心理预期、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投资者构成和交易机制等方面对股价波动的非对称性原因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 陈浪南,黄杰鲲.中国股票市场波动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2,第5期.
我关心时事吗?
自己平时是否关注时事政策,自己是否经常并能看懂财经新闻。沪深股市是政策市,炒股既要了解大形势(既能正面听,也要能反向听),这都是老股民熟知的常识。政策是决定沪深股市行情的第一重要的因素。如果对这个问题,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具备了入市炒股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你可以把本文继续读下去。
我懂企业经营吗?
自己是否懂得企业经营管理那一套学问,是否懂得企业的投资、财务、生产、营销等等,这些关系到你能不能选到好股票。股神沃伦・巴非特曾说:“我们购买股票的时候应该把自己当作一个企业分析家,而不是市场分析家,也不是证券分析家。”此言即是在强调股票投资过程中分析企业的重要性,有志于炒股发财的朋友一定要理解这句话的真谛。如果你懂得企业分析,你可以接着看第3个问题。
我了解股史吗?
自己是否对世界股市300年的演进史及中国沪深股市17年的发展史有个大致的了解。古今中外,股票市场没有新鲜事,虽然炒股游戏的花样层出不穷,但其规律是有章可循的。可以说,今天沪深股市上的操作样式早已发生过N次,如果你知道了一些以往股票投资中的案例,就会发展出自己的投资策略。5月30日财政部突然宣布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当天沪深两市成交4100亿元天量。原因无它,买的和卖的都很多,有经验的可以逃顶,无经验的在高处接最后一棒。可见经验是很重要的。
我的心态够好吗?
自己是否有一个悠闲的心态。股市不倒翁杨百万先生总结的炒股成功公式是:七分心态+二分技术+一分运气,这是很有道理的。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讲,炒股要有“闲钱、闲时间和闲心的三闲境界”,说的是相同的意思,有志于炒股赚钱的朋友要仔细琢磨个中三昧,并提升自己的修为,优化自己的心态。
与人们的预期相反,“全流通”改革后“牛”气初现的股市在扩容压力下,8月份以来走出了“九连阴”,甚至连证监会暂停新股发行两周的承诺都未能力挽颓势。
新股闸门重开一个月,12只新股上市,WO(首次公开募股)规模已超过400亿元,已接近正常年份全年的IPO(首次公开募股)规模,再加上“小非”解禁(小额限售股上市流通)高峰即将到来,8月份解禁股票将达32只,近34亿限售股将要上市,仅从技术面上分析,急剧扩容确实会令股市产生资金饥渴。
可是,技术分析不过是宥于旧眼光,人们期待的是,“全流通”改革后会出现新的局面。按照证监会的想法,新上市的公司均为“全流通”,与过去股权分置的上市公司有本质区别,理应对盘外资金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股市扩容,资金也会相应涌入,所以才大开新股发行闸门。
市场表现却远不如人们设想的那样乐观。除了大盘指数回跌,另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是A股市场IPO第一次出现了认购不足,国航IPO网下配售原计划发行11.75亿股,实际认购却只有4.695亿股。国航不得不修改发行方案,将原定发行27亿股缩为16.39亿股,筹资额减少为45.892亿元人民币。
资金压力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今年6月的统计数据表明,国内居民储蓄总额已经突破14万亿;更多的QFⅡ(境外合格投资者)资金也在源源不断流入股市。7月底,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的1亿美元QFⅡ投资额度获批准。QFⅡ在A股市场的投资额度已达72.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接近580亿。此外,新基金的发行也建立了新的资金渠道。
为什么“全流通”没能让A股脱胎换骨?关键在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投资股市,本来可以通过两个盈利渠道,一是对企业投资获得回报,一是赚取股票价格差价。A股市场初期设计的股权分置一股独大模式,本意不是让产权在资本市场上流动,而是把股市当成一个“大众幻想”,一方面刺激投资者在击鼓传花游戏中赚取差价;一方面保证上市公司融到资金。2001年以来的熊市终于让投资者从“大众幻想”中醒来,开始回归常识,认识到股票的本来含义是企业让渡的一份产权,股票的价值建立在对企业的控制权上。
上市公司从股市上拿到资金,要付出失去部分所有权甚至全部所有权的代价。公司经营不善,会遭遇恶意收购,失去控制权,是成熟资本市场的常态。从目前A股市场公司排队上市的热情看,显然失去控制权的忧虑还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尤其是大秦铁路、国航这样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投资者更没有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其控制权的信心。
只有融资收益,没有恶意收购风险,这样的资本市场,无论是采用审批制还是采用核准制,都会是卖方市场,大家都要挤破脑袋进去。市场一有好转,马上面临扩容压力,根源就在于此。
资本市场建立之前,企业并不乏融资渠道,人们对股市这个新生事物有两方面的期待,一个是看到股市用市场手段调动资金,希望这种融资渠道比行政调配资金更健康;第二个期待在于,希望股市能够解决国企“所有人缺位”问题,通过引进“股东”,加强对上市公司经营的监督。
实现资本市场的这两个正面作用,依赖于产权能不能够真正在市场上流动,投资者“用脚投票”能不能成为现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同样要寄希望于产权流通,大机构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会赋予股票一个基本价值,不会让中小投资者遭遇数以千亿计的财富突然“蒸发”的惨剧。
“全流通”之后,股市能否在更高层次上活跃起来,取决于投资者能不能真正在市场上买到企业控制权。没有产权流通,投资者就会对监管者的政策产生疑虑,比如对发审会暂停新股上市两周,主要证券媒体的分析都认为,管理层调整新股发行节奏,目的是为了保证国航顺利上市。
文章选取了可能影响股票市场有效性研究的回归系数进行了状态空间模型分析,研究结果认为我国股市有效性出现了显著性下降,并分析了下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关于股权分置改革下提高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政策建议:充分发挥市场本身的适应性和调节功能;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金融创新,增加金融衍生品种类,规范市场建设。
【关键词】
股份制改革;股票市场;有效性研究
一、股权分置改革及有效市场理论简述
1、股权分置改革简述
早在我国股票市场成立之初,我国政府为了保证对国有资产的控制地位和不被二级市场的交易所稀释或侵蚀股权,规定大约占股票市场比例三分之二的国有股和法人股暂不交易(简称“非流通股”),而只许占股市份额三分之一的社会公众股上市流通(简称“流通股”)。自2005年4月份开始,以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与全流通为目的股权分置改革在非常危急的股市形势下展开。
2、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理论是当前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效率问题也从来都是证券市场研究的基本问题。借此,Harry Roberts(1967)将市场有效性划分为三个层次: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Eugene Fama(1970)提出市场有效性假说,成为有效市场理论的基石。
2、状态空间模型检验结果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1、研究结论
通过采用时变系数的自回归模型,运用渐进有效性的检验方法,我们大体描绘出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股市有效性的渐进演变过程。通过观察总结实验数据,最终得出了我国股市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已经呈现出弱式有效,但股权分置改革后有效性有所下降的结论。之所以在2008年3月份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股市有效性出现了显著下降,原因有一下几点:
(1)在我国股市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使得我国股市有着浓厚的“政治股市”特点,使其不如自然演变的成熟股市那样稳定有效。
(2)我国股票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也尚不健全,披露信息缺乏时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3)就当下而言,我国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尚不发达,金融衍生工具稀缺,使得投资者没有更多丰富完善的投资渠道可以选择,最终大量闲散资金涌入股市。同时,由于我国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于是股票市场便成为了投机者和国外资本大鳄获取财富的温床。
(4)二级市场上,部分上市公司长期不分配现金股利,使得股市渐渐失去其作为合理投资场所的职能。
2、政策建议
股权分置改革已临近尾声,但是如何让占据市值近三分之二的限售股逐步平稳的流通而又不至于造成股价的剧烈波动,以至于降低我国股市的有效性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这说法以经济学家的姿态出现,理而论之地说,现在“启动股市带有启动内需的战略性质”,可以由股市升温来带动投资和内需,因而可以“振兴整个宏观经济”。结论当然就要特别主张“看得见的手”在市场上激扬。
检验理论和历史,我们完全可以指出,这种“启动股市启动内需说”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人们都知道,股票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股票市场的冷热对现实经济生活确实可以产生影响。比如香港就曾经有种说法,称股市升的时候酒楼就满了,港人纷纷吃起鱼翅捞饭了。而且美国也有“股市热了、消费旺了”的说法。这就是国外学者曾提出过的“财富效应”。
然而,其一,股市升温、财富效应产生,本身应当是宏观经济形势向好的结果,是经济自身带起了股市之后,后者再反过来发生某种反作用。这里经济发展是因、股市升温是果,因果不能倒置。其二,这种影响,也就是“财富效应”,对于消费的反作用仍是非常有限的。美国高盛公司的首席投资策略家曾就此问题进行过定量研究,发现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刺激只占到美国整体消费的3%。其三,中国的投资者行为与美国人截然不同,中国人从股市赚了钱,主要是重新投入股市进行投资或投机,很少用于大规模消费。以定量的方式观察,可以说股市热带来消费热甚至投资热的情况,在我们这里过去根本没有出现过;目前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普遍偏低,更不可幻想奇迹发生(参看本期“宏观经济月评”专栏文章的分析及两张表格)。
自去年初以来,中国经济逐步陷入通货紧缩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建议启动经济,政府也或交替、或并行使用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手法;至少从今年3月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看,这些通常用来启动经济的手法还将用下去。在此过程中,我们从未听说哪个学者或决策层人士提出过用“启动股市”的办法来启动内需。广而言之,美国在30年代和90年代初都出现过萧条,日本自1992年以来一直处于经济萧条之中,全世界的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总结了各种经验教训,但从未有人主张“刺激股市”之说。这里的原因非常简单,并非经济学家或是决策层人士思维障碍、迂腐无能,而是因为大家都没有忘记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原理,所以从科学的头脑出发绝不会去缘木求鱼!
伴随着2007年A股市场的狂热,QDII基金的出现曾一度点燃了全民海外投资的热潮,2007年4只QDII基金共募集了1200亿元的投资份额,有数百万投资者参与了规模盛大的比例配售,彼时的QDII基金不仅赚足了眼球,也让几大基金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而仅仅一年之后,曾经的宠儿就变成了市场的弃儿。
当QDII的净值一度跌至0.4元时,投资者终于明白,“股市有风险”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痛定思痛,QDII折戟海外的事实也为国内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
于是当2008年QDII再度开始发行时,除年初发行的一只之外,几乎无一例外都遭遇了冷遇。据统计,4只QDII基金首发规模均在5亿元左右。
尽管只有5亿元的认购额,但2008年发行的QDII仍遭遇了大规模的赎回。数据显示,由于投资者的信心已近冰点,当业绩回归面值时,曾有一只QDII基金的赎回份额达到80%。反倒是首批QDII由于净值过低,仍维持了200多亿元的份额。或许1元净值也将成为未来大规模赎回的分水岭。
进入2010年,尘封了17个月之久的QDII再度开闸,多家基金公司宣布获得了外管局审批的外汇额度,已经发行或正在准备发行新一批QDII基金。
从投资的目标市场来看,新一批QDII基金投资范围更为宽泛,不仅延续了此前亚太市场和新兴市场的投资,还进行了成熟市场的指数投资,如标的为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和纳斯达克100指数的两只指数基金就接连获批。
首批QDII基金折戟海外的重要原因就是过多的依靠了外方投资顾问,在股市高点时被建议快速建仓。
为避免受制于人的窘境,在新一批QDII出海之际,各大基金公司纷纷加大了自己的研究力量,更有公司直接选择了透明度高、容易管理的指数化投资,采取被动化投资方式,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者的参与费用。
从2009年全年来看,上证指数和道琼斯指数分别上涨79.98%、18.82%。港股的表现优于美股,恒生指数2009年涨幅达52.03%。可见各市场股市的表现差别很大。
据最新数据表明,约有1 亿中国人已经成为股民,中国股市继续上涨,创造了7年来的新高。无独有偶,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台湾股市泡沫破灭前的4年,我们也看到过同样的情景。当时,指数突破1000点并逐步飙升至12000点,股民们甘愿放下手中稳定的工作一头扎入股市。
而在2014年11月底,股市中沉睡的那头牛渐渐醒过来,站直身躯仰天长啸。年以来上证指数涨幅已经达到22%,人民日报、新华社都罕见评论牛市来了。中国的股市每次都是一个漫长的熊市后,来一波牛市,而且是疯牛。上一轮牛市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从1000点疯涨到6000点,之后再用一年的时间,从6000狂跌回1800,形成一个高高的山峰。
那么为何现在的股市那么火呢?
多位投资界人士认为,股市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上看,货币政策微调的预期以及连续降息降准释放出的流动性是本轮股市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去年11月份宣布降息之后,央行今年一季度已经降息降准各一次。而在经济新常态下,很多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趋利的资金总是往预期收益更高的地方去。资金供给加大,股票价格必然水涨船高。从股市变化规律来看,也到了该牛的时候了。直接导火线是房地产低迷,老百姓手上的钱得投资,股市就活了。还有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放大了股池资金。还有沪港通等实现,中国股市将与国际证券市场接轨,预期国外热钱流入中国股市,行情火爆也是正常。 牛市的发展前景如何?
沪指以几乎未做调整的步伐一路奔向4000点,而企业业绩却没有明显改善,市场估值高企。截至4月7日收盘,上证综指的平均市盈率为17倍,中小板指数的平均市盈率48倍,创业板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更是高达90倍。
牛市来了,新股民跑步入场,都是奔着赚大钱、赚快钱而来,是不是只要入市就能赚钱呢?很显然,这是一个外行的问题。美国福布斯网站称,中国新股民最重要的特点是,他们是世界上最乐观的股民,大约60%的股民计划增持股票。报道称,中国市场今年是世界上表现最好的股市。但值得争议的问题是,这样的高估值是否意味着市场回调在即?牛市是否已经见顶?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更是直接抛出一个问题:“即便蓝筹股估值也不那么便宜,在这个条件下,我们是否面临一个迫在眉睫的熊市?”
针对于估值问题导致的熊市什么情况下会发生,高善文认为,总结中国历史经验,一个超越市场预期的熊市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货币政策紧缩。单边的熊市都发生在货币政策紧缩背景下,货币政策紧缩打击了市场估值,并通过经济基本面恶化打击企业盈利,从而形成双杀局面。
“在这个背景下,如果以历史经验为参照话,即便在短期之内基本面、盈利面恶化,货币政策总体上也是支持的,而且整个长期的前景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很可能不会出现迫在眉睫的熊市。”高善文说。
在一些私募基金人士看来,这轮牛市始于2013年,第一阶段是制度性的红利,第二阶段是目前正在经历的结构性红利阶段,第三阶段尚未到来。
而有些投资界人士认为,目前牛市行情肯定还没有结束,或将持续1-2 年时间。如今新股民跑步入场、资金不断涌入等情形,也表明了大家对市场前景的态度。 如何让牛市走得更稳?
据了解,最近股民“辞职炒股”“融资炒股”“借贷炒股”“卖房炒股”的报道有很多。对此,无论是金融专家、券商还是老股民都会提醒你,“入市需谨慎”。所以尽管当前乐观情绪占到上风,但是面对缺乏业绩支撑的高估值,人们总是心存不安。
回顾上一轮牛市,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中国股市迎来了难得的牛市行情。然而,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一种狂热的情绪在股民间蔓延,直到2007年11月,一场跳水式的“崩盘”在所难免地发生了。这一切说明:如果没有坚实的制度基础和基本面支撑,仅靠投资者狂热吹出的泡泡终归要破灭。
多位投资界人士认为,在当前资金不断涌入的背景下,估值合理的公司比较乐观,但过于高估的板块存在较大风险,股市最终能否稳住还有待经济基本面得到切实改善。
证监会也数次提醒投资者说,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部分上市公司估值较高、杠杆资金较为活跃的情况下,投资者仍然需要注意市场风险,不要有所谓“宁可买错不能错过”的想法,更不要被市场上卖房炒股、借钱炒股的言论所误导。
早在去年8月底,新华社就曾发文指出:“无论是中国股市的投资者,还是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经济,相较于指数持续上涨的大牛市而言,更需要的是具有坚实基础的‘有质量的牛市’。”如今,这一观点仍然成立。
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是,今年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尤需股票市场提供有力支持,维护股市稳定运行十分关键。多位专家指出,当前,监管层应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引入相对稳定的长期资本,夯实股市基础,呵护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