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治疗学范文

康复治疗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治疗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治疗学

第1篇:康复治疗学范文

[关键词] 康复治疗学 理疗教学 改革

一、康复治疗学专业中的理疗学课程

康复治疗学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扎实的康复治疗学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康复实践技能,掌握中、西医基本知识,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各级医疗机构、康复中心、疗养院、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康复评价和康复治疗工作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师。总之,康复治疗学的培养目标定为综合医院康复科或康复中心(医院)培养拥有全面技能的康复治疗师。

理疗是利用物理因子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方法。理疗是康复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疗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康复治疗专业的理疗学课程主要讲解在康复医学中较为实用的现疗方法,包括:电、光、声、磁和温热等物理因子,克服功能障碍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是使学生懂得理疗学的深刻内涵和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怎样去正确认识和应用物理因子去克服机体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和致残率。

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理疗学教学问题和改进

如上所述,理疗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就理疗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理疗内部各种疗法的关系以及理疗学本身的特点来说,目前,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理疗学课程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1.从理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

理疗是康复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但理疗并不属于康复,理疗是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这四大类医学所共同拥有的手段,理疗既可用于康复,也可用于预防、保健,更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在医院里,理疗可以广泛用于内、外、儿、妇产、皮肤科等科室,而不仅在康复科发挥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理疗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理疗学也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在国内目前临床工作中,康复科相比于其他科室与理疗关系更为密切,许多医院的理疗室从属于康复科。也就是说,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在将来从事临床理疗工作时将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内、外、儿、妇产、皮肤科等科室需要理疗的病人。因此对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除了熟练掌握理疗在康复中的应用之外,也应该掌握理疗在内、外、儿、妇产、皮肤科等科室的应用。为了使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在将来面对这些非康复科的病人时能更好的运用理疗进行临床治疗。一方面,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应加强内、外、儿、妇产、皮肤等基本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在理疗学学习过程中,有必要增加常见疾病物理因子治疗的相关课程介绍。而这是很多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教学目前不充分的地方,也就可以成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2.从理疗学内部的结构来看

在我国实际理疗临床工作中,电疗法和光疗法占据了临床所有理疗的绝大部分,剩下的热疗、超声波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水疗法、磁疗法在目前我国康复科或理疗科比重较低,上述某些理疗方法在国内很多医院的康复科或理疗科尚未开展。而在目前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理疗学教学中,无论是教科书中各疗法所占篇幅比例,还是教学计划中各疗法所占学时比例,都与各疗法在临床实际应用时所占比例有很大出入。例如,很多高校的理疗学课程在各理疗疗法之间所分配学时基本平均。很多高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课中,临床应用较多且内容丰富的光疗法章节和国内很多康复科或理疗科没有开展的水疗法,磁疗法章节课时数相同。这显然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各种理疗方法时的时间分配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更好的从事临床理疗工作。

当然,理疗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专业。各种理疗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在高校读书时应该掌握所有临床理疗方法的基本知识。但是,各种理疗方法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在临床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一致显然对学生是最有利的。毕竟理疗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临床具体内容很多,而目前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理疗学课程的学时是很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更充分的理疗学知识,以更好的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3.从理疗学的特点来看

一方面,理疗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收效快、无痛苦、副作用少、疗效持久的特点。尤其是和药物、手术等临床其他基本疗法相比相对更安全,但是理疗并不是没有副作用,每种理疗也都有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而这往往被临床从事理疗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所忽视。临床理疗工作者忘记询问患者有无植入心脏起搏器就进行如高频电疗等理疗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与理疗学教学与临床联系不够紧密的另一表现。因此,在理疗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从事理疗工作的安全意识教育。教师有必要结合临床多讲一些物理因子疗法适应证,禁忌证和副作用的问题。

另一方面,理疗学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学科。各种新的理疗设备和理疗技术不断出现,因此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物理学和生理学基础,并对每种理疗的作用机制理解透彻从而更够在将来工作中理疗设备和仪器不断更新的情况下能够最快适应。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加强理疗学最新发展情况的学习。对教学工作者来说,理疗的作用机制和理疗的最新发展应该在教学中占有更大的比例。教师所教授的理疗学知识应超过书本上的内容,应该掌握更多物理学,生物学和理疗学最新进展方面的知识以使学生更好的胜任未来理疗和临床工作。

三、结语

理疗学是一门实践性和临床性很强,发展极为迅速的学科。而目前,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教学还有很多与实际临床工作不完全相一致的情况,导致教学课时分配不合理,很多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内容在教学上体现不充分等问题。这有必要成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改革的入口。总之,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理疗学有必要进行不断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临床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黄澎,励建安,孟殿怀.康复治疗学本科教学改革方案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

第2篇:康复治疗学范文

具有本科学历的康复治疗师专科培养教育在我国刚起步,由于缺乏办学经验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规范.全国多家体育院校,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均开设了康复治疗本科课程.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合理化的课程设置,考试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等在各类学校中都存在较大的分歧.为此我们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结合本校实际和质量工程建设,依据世界物理治疗协会(- 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的PBL教学。方式,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课堂讲授、小组辅导、实践操作,沟通及临床技巧训练、拜访社区及医院、计算机辅助下的学习项目以及自学等。通过使用“模拟问题”,鼓励学生在个体、家庭、社会和种群等不同层面探究病患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贯穿国际健康功能与身心障碍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Function,ICF)的要求,侧重于如何通过物理治疗干预帮助病患者最大程度恢复功能和融入社会生活,最大限度的获得功能的独立性和社会参与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香港理工大学3年制的教学中,物理治疗课程的学生主要完成基础科目,治疗科目,专业科目和临床实践这 四大部分组成.基础科目包括: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运动科学,人体活动科学,创伤与疾病,科研探讨与分析.治疗科目包括:主要学习:手法治疗,电疗,运动治疗科学专业科目:骨科,心肺科,精神科病症之物理治疗诊断和处理,医疗服务及管理,选修科目包括运动性创伤的物理治疗,针灸,太极,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临床实践:学生在3年的学习中需完成超过1千小时的临床实习,实习地点包括医院病房,物理治疗门诊,康复机构,特殊学校,专科门诊和海外实习.

这种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式课程体系”中各个学科间的横向壁垒,同时担任基础课授课的教师也承担部分治疗专业课程的授课,并且有效地沟通了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联系。在具体教学中,采用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PBL)[3][4],由学生组成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老师的作用是提供学习引导和支持,并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其主要目标在于使学生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以成为自主(或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和有效率的工作伙伴。在适应临床工作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在职业生涯的开始阶段表现得更加得心应手.

三、对国内高等医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目前,我国治疗师教育的矛盾不仅仅是人才数量不足,同时教育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全面提高,对高级康复治疗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球化对医学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培养符合共同教育标准的治疗师对于我国的高等康复治疗教育事业是非常重要的.

香港理工大学康复科学系在如何培养物理治疗师临床技术能力方面,对于我们的高等教育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基础与临床穿插授课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获取专业知识,PBL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表达能力以及启发创造性方面也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强调医学生对于医学及临床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相信会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们的培养模式隶属于医学院范畴,强调医学基础课程的培养,但是对临床专业课程和实验中的科学研究训练,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有欠缺。康复治疗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如果治疗师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胜任临床工作,因此,对于我们的培养体系来说,在培养过程中把握临床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基础实践技能融会贯通是非常重要的。

第3篇:康复治疗学范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

结果:通过对两组在接受康复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的比较,观察组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后患者术后康复应与治疗并进,药物治疗仍很重要;术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对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1-0076-0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是脑实质内大出血的急性和破坏性血管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残率高及病死率高等特点,多数幸存者却丧失了部分甚至全部劳动能力。为了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近年来我院除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外,积极开展该病的早期康复治疗,在促进身体功能恢复和提高劳动能力方面收到良好效果。本文将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相关的康复治疗手段进行评价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术后病例的临床资料作为分析对象,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2.5±6.5)岁。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语、昏迷现象,严重者还伴有偏瘫。

1.1.1临床表现。评价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拟定的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对侧完全或不完全偏瘫68例,病侧瞳孔散大22例。病程:发病6h内入院30例,发病7~24h入院40例,25h~5天入院10例。

1.1.2头颅CT扫描血肿部位及血肿量基底区出血60例,出血量40~130ml,其中18例出血破入脑室,丘脑出血10例全部破入脑室,量50~80ml,皮质下出血8例,量50~80ml,小脑半球出血6例,量10~20ml,脑室内出血15例。

1.1.3根据术后康复治疗方式的差异,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经统计学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临床表现、分级、出血量、发病时间等因素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手术方法。本组30例为急诊手术治疗,其中钻孔微创血肿抽吸引流+尿激酶溶解术10例,开颅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25例,开颅大骨窗血肿清除术15例。

1.2.2对照组患者在术后接受的是肢体功能恢复治疗,即当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后进行相应的肢体功能恢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语言能力训练、步行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坐起训练、床上运动等。观察组除了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肢体功能恢复治疗外,还进行了相应的西药治疗,即使用维生素、脑复康、抗生素、西咪替丁、20%甘露醇等对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一些症状进行预防和处理。

1.2.3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分析,P

2结果

2.1评价标准。①对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评定参照的是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②对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评定参照的是Fugl-Meyer评分标准。③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评定参照的是QQL生活质量评分标准。

2.2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接受康复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的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后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但在接受康复治疗后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主要是由脑动脉血管硬化引起,是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2]。由于脑细胞会在脑出血后受到严重损伤,加之血块中凝血酶的毒性作用以及脑部血流量下降的影响,大多数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都会出现语言、行动能力下降等症状,进而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抢救治疗,病情趋于稳定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

3.1肢体功能的康复。被动运动,病情稳定后,应早期进行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韧带弹性与活动度,改善肌肉营养状况,增强肌力[2]。首先对全身肌肉特别是瘫痪肢体关节周围肌力较弱的肌群进行按摩,由远心端向近心端,由轻及重缓慢进行。

3.2主动运动。患者神志清楚后即可开展床上主动运动。鼓励病人加强健肢运动,尽快利用bo2barth握手治疗,以健手带动患手上举30~120度,保持5~10min。下肢靠健手下协助进行屈髋、屈膝及抬离床面运动。健肢协助患肢外展、内收。患者平卧于床,双足抵住床。

3.3语言功能的康复。语言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沟通能力下降甚至丧失,严重影响病后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术后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肢体功能恢复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但如果在进行肢体功能恢复治疗的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则能使治疗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升[3]。总之,早期预防全身性合并症,早期进行运动疗法,早期促进言语功能康复,早期进行心理治疗等,有利于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钛.现代偏瘫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205-264

第4篇:康复治疗学范文

临床药师在掌握常见抗凝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应对其他专科血栓性疾病有所了解。遇到疑难病例时,积极查找资料,及时为医师提供合理化建议。例2,患者,男,因“反复上腹痛10d,皮肤巩膜黄染3天”入院。诊断: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形成(PVT),门静脉炎可能。医师考虑该患者存在手术禁忌,请临床药师会诊,讨论保守治疗方案。根据CRUSADE评分,临床药师认为该患者暂不能排除出血倾向,且超过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不建议全身或局部溶栓。该患者为急性PVT,建议尽早启用低分子肝素。排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出血高风险疾病后,尽快改为口服抗凝。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重叠4d后检测INR,若INR>1.8,停用低分子肝素,并根据监测的INR调整华法林剂量,控制INR在2~3之间[4]。该患者未行手术治疗,应抗凝至少3个月。其血栓范围波及肠系膜静脉远端,3月后应进一步评估,决定是否进行长期抗凝治疗[8]。该患者体温和血象的升高,不能排除感染,建议加强抗感染治疗,并联合PPI和黏膜保护剂预防消化道出血。

二、关注并用药物对华法林的影响

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因素非常复杂,常出现抗凝不足或出血倾向。因此,关注并用药物对华法林的影响,提高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临床药师的又一个切入点。例3,患者,男,43岁,因“左下肢疼痛半月,晕厥2次”入院。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抗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及APC抵抗试验阳性。诊断:(1)肺栓塞并肺不张;(2)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入院后予华法林以2.5mg起始,合并依诺肝素达8d,患者INR仍<2。华法林剂量调整为3.37mg后,INR上升至2.0~2.5之间。平稳5d后,INR突然上升至7.67。患者不存在增加华法林敏感性的病理生理因素,且其血液呈高凝状态,所需剂量较大。患者住院期间联用多种药物[9-10],头孢孟多减少维生素K的吸收,对乙酰氨基酚与维生素K竞争性拮抗,但患者营养状况良好,膳食平衡,加用上述药品后,INR并未出现明显异常。别嘌醇抑制CYP酶活性,塞来昔布与华法林竞争血浆蛋白,抑制华法林的代谢,也能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但使用华法林前患者长期服用别嘌醇,而塞来昔布仅使用2d,故二者不应明显影响INR。患者住院期间痔疮发作,中医科会诊后加用了数种中药制剂。其中草木流浸液片的主药草木犀含有香豆素成分,使用后2d患者INR即显著升高。临床药师立即提醒医师停用该药,并告知患者出院后服用华法林期间,不应使用含香豆素的药物治疗痔疮。停用草木流浸液片3d后,INR<1.5,重新启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调整平稳。华法林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相互作用复杂,食物和合并用药的改变可使INR发生明显变化。中药使用广泛,且多为复方制剂或成分不明,加之中、西药涉及不同领域,往往是医师和患者最易忽视的风险。因此,在华法林的药学监护中,临床药师应加强对中成药的了解,发挥互补优势。

三、规范华法林不良反应的处理

出血倾向是华法林最重要的不良反应,也是医师最为担忧的危险并发症。临床使用过程中,INR升高导致的过度对抗时有发生。临床药师此时应严格把握抗凝解毒剂的使用指征,避免抗凝治疗的失败。例4,患者,女,44岁,因“反复胸闷、心悸35年,加重9月”入院,诊断:(1)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2)心律失常,持续性房颤,NYHAⅡ级。1987年行“二尖瓣置换术(金属瓣)”,术后长期口服华法林3mg•d-1。入院时INR:1.96,继以3mg•d-1剂量维持,联用胺碘酮7d后,INR上升至7.81,医嘱予维生素K110mg•d-1iv对抗。5.0<INR<9.0,无明显出血时,仅在需要快速逆转INR(手术或拔牙)时,方需口服维生素K1;而静脉给药仅用于严重出血或INR>20时。该患者INR<9.0,无明显出血,亦无其他引起出血的危险因素,并不需维生素K1对抗,否则将增加患者再发血栓的风险。临床药师建议取消维生素K1医嘱,停用华法林1~2次,密切监测INR,当INR恢复到2.5~3.5后,重新启用华法林,并调整剂量至原剂量的2/3即2mg。随访患者,INR恢复目标值,未发生出血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是药学服务的重要监护点之一,对于华法林来说,根据INR和临床症状选择不良反应处理方法是临床药师应掌握的知识点。

四、实施患者用药教育和随访

华法林作为一种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影响因素多且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患者随访必不可少,应当成为临床药师工作的重要部分。例5,患者,女,61岁,因“双下肢肿胀1日”入院,血小板(platelet,PLT):27×109个/L,诊断:(1)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抗磷脂抗体综合征;(2)下肢静脉血栓,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临床药师建议在介入溶栓的基础上谨慎抗凝治疗,患者下肢肿胀好转,下肢周长缩短,RBC、Hb、红细胞压积(hema-tokrit,HCT)平稳,PLT呈明显上升趋势。出院带华法林3.75mg•d-1po,INR控制在1.8~2.5之间。临床药师向患者发放华法林教育材料,告知患者服药和储藏方法、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监测方法及药物和食物对华法林的影响。出院后1周,临床药师联系患者后得知当地医院无法监测INR,此时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30s,无出血表现,仔细询问后发现患者选用了不同厂牌的药品。华法林制剂工艺不同,生物利用度不同,更换厂牌后抗凝效果可出现较大差异。嘱患者停药1~2d后复测凝血功能。建议患者治疗初期至县医院监测INR,平稳后可在当地监测PT,不应随意更换厂牌,一旦出现异常状况即时联系。患者教育是临床药师工作的重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出院患者的随访往往是其中的薄弱环节。临床药师在积极随访的过程中,往往能发现许多潜在的用药风险,及时规避药害事件。

五、结语

第5篇:康复治疗学范文

三、软组织牵伸技术

牵伸或称牵张,是指拉长挛缩或短缩了的软组织的治疗方法,其目的主要是改善或重新获得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降低肌张力,增加或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发生不可逆的组织挛缩,预防或降低躯体在活动或从事某项运动时出现的肌肉、肌腱损 伤。牵引虽然也具有牵拉软组织的作用,但与牵伸的最大区别在于牵引主要作用于关节,是通过力学的原理来增大关节的间隙,达到治疗目的,而牵伸主要作用于软组织。例如,颈、腰椎病,由于椎间盘退变造成的椎间隙变窄、骨刺造成的嵌压等采用牵引治疗,而关节术后或长期制动造成的挛缩、活动受限及肩周炎的功能障碍等情况则要采取牵伸治疗。

1.牵伸种类根据牵伸力量来源、方式和持续时间,可以分为手法、器械和自我牵伸。

手法牵伸。治疗者对发生紧张或挛缩的组织或活动受限的关节,通过手力牵伸,并通过控制牵伸方向、速度和持续时间,来增加挛缩组织的长度和关节活动范围。与关节的被动活动不同,被动牵伸是使活动受限的关节活动范围增大,而关节的被动活动是在关节活动未受限、可利用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目的是维持关节现有的活动范围,但无明显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作用。与机械被动牵伸相比,手法被动牵伸是一种短时间的牵伸,一般每次牵伸持续10~15秒,重复3~4次。这种牵伸不容易引起肌肉的牵张反射和增加已经被拉长了的肌肉张力,有时也称为静态牵伸。

机械装置被动牵伸。利用小强度的外部力量,较长时间作用于缩短组织的一种牵伸方法。其牵伸力量通过重量牵引、滑轮系统或系列夹板而发生作用。牵伸时间至少要20分钟,甚至数小时,才能产生治疗效果。

自我牵伸。由患者自己完成的一种肌肉伸展性训练,可以利用自身重量作为牵伸力量。

此外,在牵伸治疗中,还常常使用主动抑制的方法,即在牵伸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抑制,此时进行牵伸的阻力最小。这种牵伸主要用于肌肉的神经支配完整、患者能自主控制的情况下,而对那些由于神经肌肉障碍引起的肌无力、痉挛或瘫痪,则无太大作用。临床上常用的主动抑制方法有:收缩―放松;收缩―放松―收缩;拮抗肌收缩。

2.临床应用凡是由于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瘢痕形成,引起肌肉、结缔组织和皮肤缩短,关节活动范围降低,均可采用牵伸治疗。当肌无力和拮抗肌紧张同时存在时,先牵伸紧张的拮抗肌,再增强无力肌肉的力量。牵伸的禁忌症,主要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组织有炎症,如结核、感染,特别是在急性期;新近发生的骨折、肌肉韧带损伤,组织内有血肿或有其他创伤;神经损伤或神经吻合术后1个月内;关节活动或肌肉被拉长时剧痛;严重的骨质疏松。此外,当挛缩或缩短的组织具有维持关节的稳定性或使肌肉保持一定力量、增加功能活动的作用时,牵伸应慎重,特别是截瘫或肌肉严重无力的患者。

3.注意事项

(1)牵伸前先评估患者,了解关节活动受限的原因是软组织引起的还是关节本身所致,并了解牵伸这些结构的可能性及实际价值。

(2)患者尽量保持在舒适、放松的,被牵伸部位处于抑制反射、易于牵伸的肢。牵伸局部可先用热疗,以增加组织的伸展性以及降低发生损伤的可能性。

(3)牵伸力量的方向应与肌肉紧张或挛缩的方向相反。先在关节可动范围内缓慢活动肢体到受限处,然后固定关节近端,牵伸远端,以增加肌肉长度和关节的活动范围。

第6篇:康复治疗学范文

康复治疗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近年来国内各高能院校正相继开展,如何在各教学环节中加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精神,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1]。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作为应用性学科的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基于探索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一种模式,把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老师则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从新整合,把教材内容和教材目标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任务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是围绕一个个任务来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适合操作性较强专业的教学。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1 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在康复治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配合不足

上课前部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过分依赖老师,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欠缺,不能高质量的完成老师教给的任务;在课堂上学生思维不够活跃,不能形成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活跃思维氛围;可能会存在滥竽充数、浑水摸鱼的学生。

1.2 教师经验不足

教学质量参差不等;知识体系不完善,知识量欠缺,不能从分的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课堂进度不容易控制,组织讨论时引导、组织能力不够;尚未有与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向匹配的教材、教案、教学评估体系。

1.3 教学时间不足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花在任务驱动法教学准备中的时间和精力都要远远多于传统教学,而目前的课程安排难以组织更多的教学内容。

2 对老师素质的要求

2.1 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品德修养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知识可逐渐改变或完善个人品质,而优秀的品格也将为获得新的、有益的知识提供可能。谦虚好学、幽默诙谐、智慧、友善都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优秀的品质有助于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文化[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对教学的配合程度,有利于任务驱动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开放式教学需要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需要教师具备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同时将这种精神带到课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

2.2 要求教师理解任务驱动法内涵,明确实施步骤

任务驱动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学习方法,老师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3],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拥有处理实际问题的“工具包”,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步骤分为四步:一、创设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并尽可能真实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化,生动化,利于学生用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新知识。二、确定任务:教师要选择与当前学习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使学生面临一个立即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三、自主学习:在整个教学构成中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主,教师起到引导思维和帮助的作用;四、总结评价:评价学生完成当前任务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并很好的掌握的实施步骤,才能真正将任务驱动法实施到教学当中去。

2.3 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大知识的储备量

传统教学方式老师通过认真备课,准备出课上教授的内容,课上有老师为主导,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学内容容易掌控。而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学生就某一问题或某几个问题做较为深入的探讨,学生思维处于主动、活跃状态,思维所涉及的层面可能会超出当堂课所学内容,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储备大量的知识,遇到类似情况能从容应对,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

2.4 要求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正是师生配合,共同完成的一个教学过程。在上课前需要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认真思考和准备。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自觉的、高质量的完成任务。怎样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是影响任务驱动法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育人,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的学习是他们的需要和责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成功的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互动[4],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2.5 要求教师具有课程组织和编制的能力

第7篇:康复治疗学范文

【关键词】 康复;脑血管病;偏瘫

脑血管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每年有150万人发病,每年患患者数为500~600万,其中75%不同程度致残,严重致残达4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文献报告康复治疗可以促进功能恢复并降低致残率。我科自1998年以来,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理为2002年3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120例,病理均经临床诊断和CT检查,符合2002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血管病伴肢体运动障碍,无意识障碍,无感觉性失语。按入院顺序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康复组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4±11)岁,其中脑出血22例,脑梗死38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7±11)岁,其中脑出血21例,脑梗死3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疾病积分及既往史积分上无显著差异(P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治疗。康复组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神经系统症状加重表现)即开始康复训练治疗,采用Bobath偏瘫治疗技术为主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患者此阶段主要出于卧床期,具体治疗内容包括正确肢置的摆放;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健侧肢体肌力维持、强化训练;翻身、坐起训练;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在次阶段争取使患者能独立完成床上移动动作并保持坐位30 min以上,保证1次/d。第二阶段:此阶段的重点为站立及步行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坐位耐久性耐力训练;坐位至立位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转移、步行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第三阶段:此阶段以实用步行训练及作业疗法为重点具体内容包括上、下楼梯、室外步行及以日常生活动作为核心的使用动作训练。训练时间1~2次/日,40 min/次,并交给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正确的训练方法,以便非治疗时间在病房中对患者进行训练,疗程1~2个月。

1.3 康复评定及资料处理方法 采用Brunnstrrom评分方法评测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及住院期间每2周评价1次。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铁和检验。

表1 康复组与对照组的运动功能Brunnstrrom分级(例)

2 结果

详见表1~2。康复组和对照组入院时上、下肢Brunnstrrom分组及Barthel指数评分十分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两组两项指标均有改善,但对照组与康复组出院时指标相比,改善相对较小,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有资料报道,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本组资料结果亦支持此观点,两组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远不如康复组治疗组。目前脑血管药物治疗仅在于挽救坏死灶周围的功能受损组织,促进部分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但是完全坏死的脑细胞已不可能恢复功能,药物对此部分受损功能无能为力。因此药物的作用是有限的。早期康复训练能够存进神经末梢联系的再生及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起到积极作用,这是基于目前世界各国对脑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机制的研究结果。提示那血管病偏瘫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也应常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治疗,以利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更好恢复。

脑血管偏瘫的回复评价不能以单纯肌力恢复为标准。因为脑血管病偏瘫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不适周围肌肉的肌力减退,而是脊髓运动细胞失去高级运动中枢控制尔产生的肌张力异常及反射活动的改变,出现低级的原始反射如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异常运动姿势,痉挛。因此,在观察功能恢复的指标上,我们选择了反应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Brunnstrrom评定方法及反应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数,这两个指标是临床常用的较好的脑卒中功能恢复过程的评价。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根据脑血管病偏瘫的运动模式质变的恢复过程,正确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打破异常的运动模式,对丧失了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时偏瘫运动功能能否较好恢复的关键。如果将脑血管病偏瘫认为是周围训练陷入盲目性,导致误用综合征。

闹卒中运动功能的恢复与康复治疗是否早期进行有关,同时与病灶部位、大小、合并症、并发症严重密切相关。我们在开展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工作中体会灶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认为可以很大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因此,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郭玉璞.对脑血管病既要重视治疗,更要重视预防.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5:259-260.

[2] 王喜全,张京.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的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3:28-29.

[3] 余兑生.康复医学评价手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81-185.

第8篇:康复治疗学范文

二、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制动的形式有固定、卧床和瘫痪等,长期制动可引起制动或废用综合征,此情况主要见于急性病或外伤而长期卧床者或因瘫痪而不能离床者。对于严重疾病和损伤患者,卧床是保证渡过伤病危重期的必要措施。但是,近来医学界逐渐认识到,长期卧床或制动可增加新的功能障碍,加重残疾,有时其后果较原发病和外伤的影响更加严重,甚至累及多系统的功能。

(一)心血管系统

严格卧床者,基础心率增加。基础心率对保持一定水平的冠状动脉血流极为重要,因为冠状动脉的灌注在于心搏的舒张期。基础心率加快,舒张期缩短,将减少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所以,长期卧床者,即使从事轻微的体力活动也可能导致心动过速。卧床后最大摄氧量(VO2max)下降,VO2max是衡量心血管功能的常用指标,它既反映心输出量又反映氧的分配和利用。VO2max下降,则肌肉功能容量减退,肌力和耐力下降。直立位时血液流向下肢,这是血管内血液静压的结果,卧位时此静压解除,这些多余的血液流向肺和右心,使中心血容量增加,利尿素释放增加,尿量增加,结果血浆容积减少。长期卧床患者心脏对于体液的重新分布的反应在早期和后期有所不同。早期中心血容量的增加导致基础心率增加。长期卧床患者血小板聚集、动脉血流速度降低、下肢血流阻力增加、血液的黏滞度增高,增加了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长期卧床的患者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其发生机制为:①由于重力的作用血容量从中心转到外周,即血液由肺和右心转向下肢;②交感肾上腺系统反应不良,不能维持正常血压。直立性低血压的表现有面色苍白、出汗、头晕,收缩压下降,心率加快,脉压下降,重者产生晕厥。

(二)呼吸系统

卧床数周后,患者全身肌力减退,呼吸肌肌力也下降,加之卧位时胸廓外部阻力加大,弹性阻力增加,不利于胸部扩张,肺的顺应性变小,肺活量明显下降。另外,卧位时膈肌的运动部分受阻,使呼吸运动减小。侧卧位时,下侧肺通气不良而血流灌注过度,造成动静脉短路,导致通气/血流比值失调。

卧床使气管纤毛的功能下降,分泌物黏附于支气管壁,排出困难。侧卧位时下部支气管壁附着的分泌物较上部为多,而由于咳嗽无力和卧位不便咳嗽,分泌物沉积于下部支气管中,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肺栓塞多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

(三)肌肉系统

第9篇:康复治疗学范文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后遗症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方法

针灸:取穴主要遵循通督调神法和醒脑开窍法,在肢体颈部、头部取穴,用来促进患者神志、肢体和语言功能的恢复,针灸的时候要强调针感、针刺以后病人得有反应,有了感觉以后才能有效果,病人的感觉一般是酸、麻、胀等,有时候是一种放电的感觉。15天为1个疗程,取穴3~4组,头部1组,身体3组,多数病人均有明显效果。

中药:所有病人都需要用中药,与针灸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能够降血脂,通血脉。除了口服汤药外,还有静脉给中药,以改善头部血流。对半身不遂者,在软瘫期多使用有益气活血通络作用的补阳还五汤加减,在硬瘫期多用有养血、平肝熄风活络作用的四物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对语言障碍者,常用有祛风化痰作用的解语丹加减,肾虚者合用左归饮加减;老年痴呆者,常用益脾肾补脑髓,化瘀豁痰开窍的河车大造丸合安脑丸。在药物的加减选用和每味药的用量方面要适当,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推拿按摩:能减轻关节挛缩、变形、是肢体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

恢复性仪器:如中风治疗仪、脑血病超声治疗仪等,前者主要解决肌肉功能恢复,后者对解决患者的精神症状效果很好。

功能锻炼: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病人的运动功能恢复训练,强调病人应该积极参与,通过学习和经过选择的,有目的做运动,用于脑血管病患者的功能训练。包括运动技能与素质,感觉功能,认识功能,社交能力。

心理治疗:卒中后焦虑抑郁是脑卒中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和预后。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消除存在的顾虑,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预防:早期预防,减少发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本病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从总体上看,卒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1~1.5)∶1。此外,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还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性。可干预改变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合理控制血压,保持血压在130/80mmHg左右,及时治疗心脏病,如心房纤颤。建议口服华法令,3mg/日。吸烟的人要禁烟,饮酒量要适度,定期查血脂,高于正常建议服他汀类降脂药。肥胖的人要注意控制饮食,增加体育锻炼,糖尿病人尽早应用降糖药,控制血糖。高危病人定期体格检查,查血脂、血糖、心电、颈部血管超声,颈部血管狭窄,可放支架治疗,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清淡饮食,劳逸结合,全面重视并加强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