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教学特色与亮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结合地理教学实践,笔者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总结和提出了以下实践策略。
一、乡土素材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身边的乡土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材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鲁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化》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23年前小明5岁,家住镇江市丁卯,家有三间瓦房,他的父母依靠种田过日子。在1988年,丁卯被政府规划为开发区,小明家拆迁了,全家住入了公寓楼,他的父母亲被安排进工厂上班,这样的变化过程是什么?当时选用这一材料导入,一则选择的是学生熟悉的丁卯区,亲切感强;二则这样的故事性情境吸引力比较强,导入的效果很好,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乡土实例设疑,运用原理解释
有效地选择学生感知的、时令性的、带有疑惑的地理现象作为教学的设疑实例,让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去解释。如每年深秋,高一年级教学到必修Ⅰ《大气环境》,高三年级第一轮复习到《大气环境》(含“天气与气候”)时,镇江多经历“冷空气南下降温”天气,有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凉”,可让学生分析、解释,理解其原因主要是冷锋过境往往伴有刮风、下雨、降温的天气。通过解释时令性的乡土实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地理原理。通过该类乡土实例的课堂设疑、解释,能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现实中的地理现象,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体现“学习生活化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三、乡土案例教学,凸显学科特色
教师有针对性地收集乡土案例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分析材料,使课堂教学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凸显地理学科的乡土性特色。在教学地理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地理环境》时,笔者事先收集镇江市的城镇功能分区(主要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城镇发展变化(城镇人口比重、城镇用地规模、劳动力就业结构等)、城镇发展带来的城市化问题(环境质量、交通和居住条件、就业状况等)等的有关数据、图片、实地照片等,作为教学素材。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乡土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书本知识、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地方成就展示,培养爱乡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之一,它要求学生关注家乡的建设,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适时地选择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巨大成就作为课程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如在教学《城市化》时,以镇江市的发展为背景,提到南徐新城的建设,特别是我校镇江中学周边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图片形式对比展示,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效果很好。通过展示家乡建设和发展成就,激发了青年学生完成学业后参加家乡建设、立志报效祖国的热情,增强了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乡土题材探究,拓展学习能力
新课程实验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选择一些生活化、乡土化的情景案例,开放、延伸、拓展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以乡土题材为探究内容的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2008年以来,我校教研组教师组织指导的学生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北固山的地貌与火山活动”“镇江市的苯酚水从哪来的”“‘显山露水’工程在镇江市的实施”等乡土题材为探究对象的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主动探究乡土地理问题,增强地理问题意识,拓展地理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六、乡土内容命题,考查学科知识
近年来,新课程高考地理试题共同的突出亮点是,设置的不少试题通过提供虚拟的情景载体,取材来源于生活化的情景,考查地理的学科素养和学科探究方法,试题的开放性、情景性、探究性更为突出。如海南地理第23题高速公路选线方案优缺点比较,宁夏文综卷第36题第2小题丙村不同方向居民点扩建条件的差异比较等。在2011年末高一年级期末检测中,笔者采用了下面一组题目:
读镇江市11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图1),完成下面两题。
(1) 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 )。
A. 反气旋造成
B. 气旋造成
C. 冷锋造成
D. 暖锋造成
(2)此系统易造成( )。
A. 镇江市的梅雨天气
B. 华北的夏季暴雨
C. 广东省的台风天气
D. 镇江市的伏旱天气
在平时的练习检测中,结合乡土内容作为命题素材,设计命制试题来考查学科知识,试题的亲切感强,检测的公平性高,检测效果往往较好。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也引导学生去关注生产生活实际,重视社会时政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去综合分析和论证探讨现实问题的能力。以乡土内容命题,考查学科知识,凸显了地理学科自身的社会价值。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紧密联系本地典型的乡土地理案例,使教学情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地应用乡土地理教材,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理解、接受,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地理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既达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目的,同时还增强学生对乡土的认识和热爱,唤起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信心,从而落实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刘军伟.通过乡土地理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基础教育研究,2008(3).
[2]施洁亢.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课改;高中;地理教师;素质;教师;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只有通过教师的实践才能得以实现,新的目标、新的方法与途径必然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新素质。
一、情感激发的素质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课程目标,是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无论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还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都离不开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具备情感激发的素质,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以高中地理课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成为有用之才。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素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对教师而言,现代信息技术首先是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教学手段。对于高中地理这样相对较为抽象的学科而言,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它可以将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过程进行处理,使之直观形象,提高可观性,拓展教学空间,促进学生理解。对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一些知识,例如大气运动、大洋运动、自然灾害,教师很难甚至无法直观形象地向学生演示,即使采取挂图等手段进行讲解,教学效果也难以达到师生满意的程度。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取课件动画模拟演示方式,将学习内容中微观的、无法见到的、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地理现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辅之以同步分析与讲解,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形象水平,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高中地理教师还应学会运用博客、QQ等互动性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最大的弊端之一就是缺乏师生互动,极易成为单向灌输,从而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如果能够有效运用博客、QQ等互动性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够做到因材施教,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从而激发所有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不仅如此,这些现代信息技术,还能有效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展现高中地理教师的个性,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真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学习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三、处理教材的素质
处理教材历来是教师的重要素质,本轮课程改革对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倡导的“超越教材”是对过去“唯教材论”的一种挑战与创新,从广度和深度上赋予了教材更深厚的内涵。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单纯的“教教材”,而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的充满情趣的“用教材教”。恰当地“用教材教”需要教师具有“跳出来”的勇气和智慧,即既尊重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借助教材又能跳出教材。例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程“地理1”和选修课程“选修5”都出现了“自然灾害”及相关内容。在高一地理上册中就有“气象灾害”的内容,并且把台风灾害放在了首位,指出了台风带来的各种灾害。然而对于台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却没有涉及。地理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给学生指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地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训练学生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究竟怎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用好教材,合理选择和有效激活教学内容,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使他们透过教材看到一个更为广阔的、丰富的知识世界,走进一个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精神的世界,这是对高中地理教师智慧、经验和技能的挑战与考验。
四、开发课程资源的素质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而且学生的经验、疑问、情感、态度等也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教师掌握了丰富的资源,且具备了课程开发的能力,就有能力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更能进一步促进课程目标的落实和达成。
校本课程的提出,同样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都非常明显,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各有特色,这恰恰是开发地理校本课程的优势。只有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开发课程资源成为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必备的新素质之一。
五、联系生活的素质
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公开竞聘教学处副主任的机会,凭借多年以来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和积累的点滴经验,我非常愿意再次迎接挑战、锻炼自己,服务学校,我将乐于奉献,敢于承担、勇于创新。自2007年7月成为百年xx中的一员,今年刚好十个年头。十年来百年xx中培养了我,成就了我,在这里我一步步成长为xx省地理学科带头人,怀着对xx中的深深感恩,我竞聘教学处副主任岗位。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岗位,她承载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肩负着学校给予的太多期望和重托。下面我从工作经历与业绩、后期工作设想两方面进行我的个人陈述。
第一方面:工作经历与业绩
1、教学管理:进入xx中以前,我在原来学校担任教学处主任三年,年级组长六年。对于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相对比较熟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xx中工作十年来,非常有幸2017届年级部工作3年,2018届年级部工作2年,20年级部工作5年。对三个年级部的管理特色和优势比较熟悉,尤其在三个年级部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特色做法我都会记下来,为自己积累了一定的管理基础和积淀。
2、课堂教学:进入xx中以后,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工作十年其中7年担任高三毕业班地理教学工作,五年担任文科重点班地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深入钻研教材,改进课堂教学。先后被评为西安中学教学能手,西安中学学科带头人,西安市教学能手、西安市骨干教师、xx省优秀教学能手、xx省第二批地理学科带头人。
3、教研管理:自20XX年担任西安中学地理学科教研组长以来,积极调动全组老师的工作积极性,目前地理组团结和谐,积极上进,深入钻研业务,作为十二人的校学科组,有省学科带头人2名,省教学能手2名、市骨干教师1名、教坛新秀2名,这个比例相对是比较高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地理组教研活动特色突出,天文馆、天象馆和地理教室等场馆式课程资源开发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亮点。天文社、地理诗歌、环境地图大赛、地理教具制作等课外活动吸了学生的广泛兴趣。在此基础上由我主持,全组参与的《高中地理课外活动资源实践应用研究》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研究》两个省级课题均圆满结题。
4、德育管理:xx中工作十年9年承担班主任工作,坚持“对得住学生,对得住家长,对得住学校,对得住自己”的“四个对得住”的从教原则
秉承“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教育理念,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市区校级先进班集体,自己也先后被学校评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两次被评为师德标兵,两次被评为未央区优秀班主任,一次被未央区委区政府评为“十佳班主任”,连续两届德育研究员,为不同年级班主任做经验交流报告五次,在全校做师德演讲一次。
5、高考研究:xx省新课程高考研究与资源开发项目地理学科专家。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地理学科教材培训专家。xx省地理学科高考培训专家。xx省教师资格证评委。在黑龙江、四川、山西等全国各地给高三师生做高考复习备考报告三十余场,多次主持参与省、市级教研课题的撰写工作,多次承担省、市教科所等部门分配的地理考试命题工作,多篇论文在省部级刊物发表。
6.工作热情:
二、工作设想
经过几代xx中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教学管理已经形成宏观格局,我将在原有的基础上,狠抓落实,关注细节,寻求突破,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稳步推进。
1、扎实精细化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用“数据”统领教学管理全过程。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阶段教学业绩、学期绩效考核都要依据精准的数据、严谨的分析,得出结论、揭示问题、反思改进;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作业布置、成绩评价,都要全过程追踪、记录、分析、研判。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教育实现走班选修、立体课堂、网络教研。
2、加强学科组建设,严格教师业务管理,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学科组长是本学科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学科组教学活动必需求真务实,问诊教学病痛,把脉教学经络,关注教学效果,实现标本兼治。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细化教师的教学常规、加强教师的业务管理、严明教师的纪律约束、落实教师的奖惩激励、激发教师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6、继续抓好分层次教学,推进创新实验班、学科竞赛班、双语教学班、艺体特长班的分类教学;优化整合选修课程,开展学科拓展类、科技创新类、职业规划类、文化传承类、综合实践类、艺术体育类等特色精品课程。
处理好三个关系:
教学处和年级部的关系;目前我校教育教学重担主要由年级部承担,作为教学处如何更好的服务于一线教学。在教学管理和教师评价等方面如何把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有机结合,把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和落实青年教师的帮扶与督促紧密结合,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尽快消除我校教师队伍不能“人人可用”的局面。最大程度调动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师工作的“良心活”最大化。
学科组和备课组的关系;学科组通过督促引导备课组工作,学科教学全校一盘棋,高一高二常规教学,高三一轮二轮复习策略制定。学科组全局负责学科竞赛、选择教练团队,科学系统规划、制定阶段目标、把握竞赛方向,实现竞赛成绩的全新突破。学科组把“传帮带”落到实处,力促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高考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树立起三种意识 :
大局意识:
精细意识:
1 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1.1 用好教材和教学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基础。要把地理教材变成行之有效的教学资源,要敢于对教材进行大胆的重组和整合。因为教材的编写一般遵循的是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即从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原理)――地理现象,高中地理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编写的。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一般是从地理现象入手,然后去探究产生地理现象的原因,探究地理规律,最后才形成地理概念的。所以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重组。比如在分析“四季的成因”时,教材是从赤道面和黄道面形成黄赤交角,到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再到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最后总结出形成四季。但学生是先有四季更替的感觉,才去追究四季的成因。所以教学的时候就应该把课本上的思路给颠倒过来,从现象入手一步一步层层深入地分析。最后方可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1.2 用好教材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看教材对核心地理知识、原理的呈现方式。地理新教材的“活动”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活动”功能多样,进一步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在运用中去巩固,在分析中去提高,从而增进了综合认识地理问题的能力;第五章的几组“活动”则有效地配合了正文“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这类“活动”既与正文紧密结合且合理分工,又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探究活动的递进性,促使学生在“活动”学习过程之后能跳出教材,再现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2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地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按计划完成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如在“荒漠化的防治”的教学中,就应该达成这样的目标: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人为原因的关系,建构出荒漠化从形成发展到治理的完整的知识结构,掌握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课堂预设的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地理课堂也更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课堂,这主要是由三个方面决定的:一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不同。二是地理的学科特色决定了地理课课堂会有许多生成的东西。三是课堂教学不单单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也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在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动态的过程,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产生良好的“生成”。教师要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3 让“活动”教学“动”起来
新课程地理学科教科书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活动”的安排特别多,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脑。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灵活安排“活动”教学的思路,也是实现地理教学目标的很好途径。
一、试卷结构与测试内容的比较
1.地理单科卷试卷结构的统计
在全国3套地理单科卷中,上海卷卷面分值最高,满分为150分,选择题占40%,综合题占60%;海南卷卷面分值最低,满分为100分,选择题占60%,综合题占40%;而江苏卷的总分值及各部分所占比重均居中,各占50%,如表1所示。
2.地理单科卷测试内容的统计
2015年3套地理单科卷依据相关《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考查学生主干知识,涉及考点范围广,考试内容均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选修地理,图1为3套单科卷中各部分分值所占比重统计图。统计结果显示:3套单科卷中上海卷、海南卷的自然地理占分比例较高,都占53%;江苏卷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比例相当。三套试卷中江苏卷的选修地理占比最大,为17%。相对而言,江苏卷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选修地理的比例差异最小,较为均衡地考查了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结构。
自然地理内容比较
表2统计信息表明,3套地理单科卷中江苏卷、上海卷对自然地理各大圈层及地球仪与地图、地球运动的重点知识均有考查。考点主要集中于大气、水文与水循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资源污染灾害等考点,如图2所示。值得指出的是,秉承了近几年来不断缩小的趋势,地球仪与地图、地球运动考点的比重较小。此外,海南卷的大气与水圈部分所占比重最大,这两部分加起来已超过试卷的40%,笔者认为其结构不尽合理。
总体看,自然地理的考查具有以下特点和趋势:考题灵活多变;注重从新视角切入或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注重以区域空间作为载体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人文地理内容比较
从表3信息可知,人文地理的考查内容丰富多样,但依然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工业、农业、城市的相关知识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分值所占比例均较大,如图3所示。这说明高考试题贯穿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这一主线,关注人类的生产活动,关注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这也正是高中地理教育“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的使命所在。如海南卷中第10~12题,考查埃及兴建新首都的目的与优势条件,第18~19题让学生依据材料判断小明旅游的省份;上海卷中“某商厦屋顶农庄的影响因素和环境效益”问题;江苏卷中“‘清明上河图’中东京城的有利条件及功能”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关注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此外,人文地理试题坚持体现生本思想,坚持人文关怀:语言组织力求简洁明晰,话语表述贴近学生用语;试题设问由易到难;综合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选修地理内容比较
地理单科卷中均有选修题,其涉及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灾害防治五个选修模块,每道考题分值都相同,均为10分。其中,海南卷在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个模块中任选一题;上海卷在环境保护和旅游地理两个模块中选做一题;江苏卷在海洋地理、城乡规划、旅游地理、环境保护四个模块中任选两题作答。可见,江苏卷选修模块试题分值所占比重最高,上海卷最低,三套试卷的选修模块考点内容见表4。
按照预期,选修地理各模块的难度应大致相当,但实际命题较难调控。笔者以为,江苏卷海洋地理模块试题、海南卷自然灾害防治模块试题的难度较小;而江苏卷环境保护模块试题、上海卷旅游地理模块试题的难度相对较大。
二、命题指导思想与呈现方式的比较
1.共同取向:彰显能力立意,突出多元化设问
“坚持能力立意,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3套地理单科卷充分考虑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现状,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突出体现新课程理念,发挥考试评价“能力立意”导向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地理高考原有的以“知识立意”为导向的评价理念不断向“能力立意”方向转变。“能力立意”是现今高考试题命题的宗旨,能力的考查具体体现在学生做题的思维过程中,一般概括为高考的四项能力要求,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迁移和调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探讨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能力要求的层次逐级提高,但在解题中需要综合加以应用,如图4所示。
[题例](江苏卷第27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即将修建的“中巴铁路”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图5为“中巴铁路”规划线路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Ⅰ)瓜达尔港最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
(Ⅱ)喀什和瓜达尔两地气候的不同点是 ;喀什终年干燥少雨的原因是 。
(Ⅲ)“中巴铁路”建设难度较大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Ⅳ)印度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
(Ⅴ)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繁华的古代城市不断受到沙漠的蚕食。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绿洲地区发展的启示是 。
评析:本题以即将修建的“中巴铁路”规划图为命题载体和素材,考查“港口区位、气候特点成因、铁路建设区位因素、河流补给类型、区域发展的启示”等知识点,同时综合考查了四大能力要求。解答本题需从铁路分布示意图上获取瓜达尔港位置邻近海湾、海峡的显性优势,需读取中巴沿线的地形地势、地表状况等隐性信息,需读取气候资料图和分布示意图中的有效信息;要求调动知识与原理判断该区域中气候、水文、城市特征;要求探索该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对我国绿洲地区发展的启示,这属于“探讨与论证”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解题过程中均需要进行有理有据的“描述和阐释”。
充分运用地理图表,突出学科的地域性与综合性特征
全国3套单科卷依然凸显图文并茂的传统优势,彰显地图作为地理学第二语言的学科特色。每套试卷均将地理图表、图像作为重要信息载体,创设试题设问情境,突出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另外,图表、图像类型丰富多样,全面呈现中学地理所涉及到的各种形式,统计如表5所示。
从表5中看出,地理图表、图像是地理命题的重要载体,图表材料形式灵活、内容简炼,体现丰富的地理信息。从统计数字上看,江苏卷任何一组试题都有图表信息,更加注重考查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
在充分关注图表内容的科学性、探究性和信息量的基础上,3套单科卷命题设计着力体现地理学科地域性与综合性这两大基本特点,大量试题以区域的真实事件为情境,以区域地理事件的综合分析为归宿,突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原理与规律的综合考查,对学生的地理素养要求很高,说明地理核心素养考查是命题的灵魂。
[题例](上海卷第24~25题)(Ⅰ)图中乙地气候类型属于: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Ⅱ)导致乙地降水量与甲地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乙地:
A.处于盛行风向的迎风坡上 B.受沿岸寒流影响
C.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D.受高峻地势影响
评析:该题以南美洲沿22°S纬线的地形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气候类型及成因”的理解,思维过程大致为“通过剖面图确定区域位置、判断气候类型、判断洋流性质、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其核心是在区域位置判断的基础上考查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体现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这两大性质。
科学规划命题思路,探索地理试题设问的逻辑性
2015年3套地理单科卷呈现出共性的命题原则,即选择题题干表述精炼准确,各项表述形式尽可能接近,正确选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错误选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综合题材料表述力争简洁、新颖、真实,各小题围绕一个中心构成有梯度的设问,大致呈由易到难、由限制到开放的递进式要求。尤其是综合题的命题能凸显地理学科特色的设问逻辑,紧密围绕命题的情境材料,多从五个视角进行设问:一是“where”,从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位置关系进行设问;二是“when”,从地理事象发生的时序规律进行设问;三是“what”,从地理事象的具体特征进行设问;四是“why”,从地理事象的区位条件或形成原因进行设问;五是“how”,从地理事象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设问。这五大视角形成由易到难的命题逻辑,与地理学习的认知规律一脉相承。
[题例](江苏卷第28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河北省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1.6%,占全国产量的23.9%。钢铁产业成为河北省第一支柱产业。其中,唐山和张家口分别占全省产量近50%和4%。
材料二:图8为河北省煤铁资源分布与水系图。
(Ⅰ)河北省成为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条件是
。
(Ⅱ)张家口发展钢铁工业对京津地区环境的影响是
。
(Ⅲ)分析河北省发展钢铁工业的利弊。
(Ⅳ)河北省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评析:该题基于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现状展开设问。第(Ⅰ)问考查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体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属于成因类的知识考查;第(Ⅱ)、(Ⅲ)问考查工业分别对不同区域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体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问题类的分析;第(Ⅳ)问考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对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
合理利用真实事件为命题情境,凸显试题的时代性与创新性
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关注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是这3套地理单科卷的共同亮点与特色。试题对纯粹识记性的知识考查较少,力图通过热点事件或生活情境考查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如表6所示,每一套试卷中都选取了新热点,注重创设新情境。
如江苏卷第一组试题就使用“清明上河图”这幅历史名画作为背景材料;上海卷将电子商务、屋顶农庄搬上试卷;海南卷则关注埃及建都和全球变暖等热点话题。这些命题素材活泼,与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对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个性特点:稳定为主,秉承各卷成熟的命题风格
上海卷题组版块主题鲜明,不同题型难度要求有差异
上海卷多年来坚持围绕中心主题进行组题的命题特点。全卷包括选修题共20个主题,每个主题都围绕真实世界的地理问题而展开,如第四题组“赤潮问题”、第五题组“地震问题”、第八题组“台风问题”等;当前经济发展新形势新背景如第一题组“一带一路问题”、第九题组“区域城镇化问题”、第十七题组“经济全球化和产业重组问题”等;新技术下的产业活动和地域联系方式的改变,如第二题组“互联网+商业”、第三题组“屋顶农庄”、第十六题组“绿色之国――新西兰”等。如此鲜活的主题,对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有较大的挑战。
组成上海卷的两种题型中,选择题60分,均由单选题组成,学生答题的难度相对较低;而综合题部分体现了较高的原理运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上海卷的综合题不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多从“原因、影响、措施”三大角度出题,分值较大,试题设问多采用“说明、归纳、概括、分析、推测”等行为动词,更加突出四大能力的综合要求。“说明”即把从图表材料中获取的信息说出来;“归纳、概括”则要在初步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整理语言,加以逻辑表达;“分析”需要迁移和调动知识,综合考虑,得出结论;“推测”要求学生在归纳、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证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答题要求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海南卷分值集中于核心考点,综合题设问思维跨度小,难度稳定
近几年海南卷一直是3套地理卷中分值少、题量少、知识点覆盖少、难度相对较低的试卷。如自然地理试题中天气与气候的比重最大,地球仪、地图和内外力作用的考点则未涉及,地球运动的考题也只占3%,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试题的难度;人文地理试题分数集中在“城市、农业、工业”主干考点上,共占37%的比例,都是学生反复复习的核心考点,所以,让学生有“试题的出现都在情理之中”的感觉。
海南卷中多组试题都建立在区域发展的案例背景上,如西北电解铝业发展及我国电解铝业转移、北美自由贸易区及服装业发展、俄罗斯索契茶树栽培等案例,虽然这些案例不是教材中出现过的,但案例学习法却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培养的重要地理学习方式,学生自然会倍感亲切,也容易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海南卷综合题的命题有一特色,即只设计一个问题,几乎都集中在“原因”分析上,问题设问语言简洁明了,对综合分析及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要求相对较低。如第21题“分析索契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的成因”、第22题“概述广东省2000―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等,主要突出地理学科的核心考点,集中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与原理的理解水平。
江苏卷乡土气息浓郁,选修地理难度加大,试题稳中有变
2015年江苏卷题型、题量与往年保持一致,难易搭配较为合理,各知识点分值占比合理;试题素材与生活紧密关联,如“微信抢红包”、“国际慢城生活模式”、“城市地价与收益”等;试题背景与国家发展形势紧密相连,如“人均碳排放与GDP关系”、“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中巴铁路”等。这说明江苏卷的命题情境涉及面广,思维跨度较大。此外,试卷中有13分设置在以江苏省区域为载体的“城市发展”及“城市地价”问题上,乡土气息浓厚,这是江苏地理卷多年的命题传统。
与前几年江苏卷不同的是,2015年选修地理试题的命题思路有所改变,无论从素材背景还是试题设问来看,难度均有所增加。以江苏卷“30D环境保护”试题为例,该题以美国“泰勒放牧法”、“水土保持法”等法规引入,以“美国过去200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原理掌握情况。此题出乎意料,因为近年来环境保护试题的主要考点集中于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而且以研究防治我国的环境问题为主要考查方向,而今年考查内容主要落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上,同时区域背景选取美国,学生感到比较陌生,试题中出现的“黑风暴”、“泰勒放牧法”、“水土保持法”对学生均是新概念,试题中也未有概念解释,因此对现场学习、理解的要求很高;且试题要求回答“美国的土地保护做法对我国的启示”,思维跨度大,能力要求高,成为全卷的难题。
三、地理高考试卷分析对地理教学的导向意义
1.领会“立德树人”课改精神,强化地理核心素养培育
党的十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培养目标中也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从2015年的高考试卷分析可看出,试题内容新颖、形式灵活、设问层次差异大,同样的考点,选用的情境素材、区域背景却截然不同。如考查工业区位原理,江苏卷选择河北省为区域背景,海南卷选西北地区为背景。尽管考查的主干内容离不开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但同样的考点可从多角度入手,如考查气候知识,江苏卷侧重差异对比,上海卷侧重类型判断,海南卷则侧重原因分析,再次突出“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考查”意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立足基础,坚决摈弃应试做法,将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作为地理教育中 “立德树人”的宗旨。如在环境保护课堂中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在海洋地理课堂中建立海洋发展意识;在自然地理教学中注重逻辑思维训练;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还可在地理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
2.研究《考试说明》,把握考试目标与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地理高考“获取和解读信息”、“掌握和运用知识与技能”、“描述和阐释事物”、“发现和探究问题”四大能力要求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如何将这些抽象的能力要求转换为学生可触摸的思维载体与可阐释的思维方式应成为教师不懈的追求。近几年地理试题思维含量明显增加,浅层次识记性的题目明显减少。除多方位、多角度考查考生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基本规律掌握情况外,更注重考查考生缜密的地理思维过程。考生能否全面挖掘材料中显性和隐含的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原理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分析与阐述,是做好高考试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分析、探究知识的时间,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与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以利于学生感受到地理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这才与当今高考的指导思想相契合。
一、 “编教合作”编写方式的意义
地理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各个环节都要发挥主导作用,构建互动的教学过程。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的课堂上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时,还要提供针对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案。但地理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为了说明问题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地图,有时会给学生提供网上下载的或者从文字资料上扫描的地图,这些地图比例尺通常很小,颜色单一,绘制的规格、界线也不够准确、科学。使用这样的图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地图意识和审美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只在小范围内流通的学案还会造成教师设计资源的浪费。地理图册的作用与地理教学中的学案有共同点,都是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工具。按照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要求来编写地理图册,使其“学案化”,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地理课堂的学案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增强教学配套地图册的教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教师与编辑合作编写的“学案化”地理图册,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素质教育下与教材配套地理图册的编制创新提供了新的模式。
二、 “编教合作”编写方式的特色
本套图册基于对教师课堂需求的考虑,编制的内容在章节体系和具体内容上都与教科书密切配合,相辅相成。
图像系统是地理图册的主体。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册利用图像系统帮助学生理解、串联教材中的知识点,并适当进行补充和深化。理解图册中地图的用法和用意以及阅读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本套图册根据教学需要,完全采用可编辑的、四色的、界线准确的、科学统一的地图,并根据读者群的年龄阶段把他们必须掌握的重要地理事物用色彩及符号突出设置,为了配合图像系统而设置了“读图指要”、“读图思考”、“自主练习”三个栏目。“读图指要”设置在每节节首,用少量文字着重介绍该节的知识背景,是对应教材每节内容的提炼和总结,这个栏目是本套地图册独有的,对学生读图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此外,适量的导读文字可以提高图册的相对独立性,为图册以后向综合方向发展提供借鉴。“读图思考”栏目以问题形式展现,对应每一幅图像,图像周围在适合学生阅读习惯的位置设置一个问题,这些问题紧扣课标和课本相关内容,简短而新颖,部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意图教会学生读图的方法,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知识迁移目的,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图面相关知识的适当延伸思考。“读图思考”这一栏目是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载体,不但降低了学生学习地图的难度,还营造出了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情境,并可以避免图册中单纯的文字指导读图的方式会造成灌输式教学的局面,使学生养成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读图思考”栏目是整套图册的亮点和重点,是本套图册“学案化”的关键部分。本套图册中的“自主练习”部分是双色印刷,以图题形式呈现,题目精炼,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综合分析能力,难度适中,形式灵活多样。“编教合作”的编写方式使本套图册具备了文字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的完整体系,虽然文字系统和作业系统在本套图册中的比重很小,但在探索图册独立性、综合性的道路上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地理图册“学案化”是“编教合作”编写方式体现出来的特色及优势。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直接选择地图册相关部分内容辅助教学,节省了教师准备学案时搜图、编图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还可以用图册中自主练习部分来进行课堂检测。而且优秀教师和教研员参与编写的本套图册,可以全省甚至全国通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图册内容进一步改进,本套图册也可以帮助制作学案有困难的地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促使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进而引领教师教学水平整体进一步提高。
三、 “编教合作”编写方式的启示
1.“学案化”地理图册的完善
本套图册中的“读图指要”部分,对学生学习有指导作用。但现在呈现的读图指要仅仅是对课本对应内容的提炼和总结。在以后的此种类型的地图册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考虑进一步充实文字系统,比如“读图指要”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位置也更加灵活放置,内容除了包括对教材相关内容的提炼和总结外,还可以加入对整节图像系统的导读,对重点图像的背景解释,以及对有一定难度图像的读图指导,进一步辅助说明图像系统,也对教材内容和图像系统加以深化和拓展,从而为学生下一步的读图思考提供更多的依据,增强“学案化”地理图册的课前指导功能和课上导学功能,同时进一步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逐步进入更加独立的自主性学习阶段。本套图册的自主练习部分也可以进一步充实,增加题目类型,增加可以课上解决的选择题及有针对性的高考题,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知识梳理与知识归纳的目的,并且与高考衔接。
2.图册定位的多样化
从本套图册的编写特色上来看,编写地理图册可以有多种定位。想要一本图册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图册定位也可以越来越细。在今后,我们除了针对教师和学生需要编制他们需要的、没有版本差异的综合性的参考图册。除了将教师的学案与地理图册相结合,编制这种“学案化”的地理图册外,还可以编制出“教案化”的地理图册,为教师教授新课之前的教学规划与实施方案提供尽可能多而全面的资料,“教案化”地理图册的载体可以多种多样,光盘式可以下载的图像更方便教师教学所用。“学案化”地理图册编制也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教师用和学生用两种。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地理图册,作业系统和文字系统比重可以大一些,读图指导和文字说明可以更详细,更符合学生阅读习惯,图面要素尽量简单明晰,还可以设计出一些活泼有趣的符号,引人入胜的情境。而适合教师用的“学案化”地图册文字可以简洁凝练,图载信息量可以稍微多一些,图像系统的文字说明可以偏重图像的背景资料、考查的知识点等。总之,编制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方向、以地理学科发展为基础,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003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说明地理教师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1]。所以说,地理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而这也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有效整合地理教材和生活素材迫在眉睫。
地理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锻炼地理能力.地理案例教学其主要的特点是以某一地理案例为线索,并始终围绕着某一地理案例来进行其课堂教学[2]。因其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特点,能引发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故而成为现代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选取哪些案例?如何设计探究活动?如何呼应案例和探究活动的主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将案例教学付之实践时必须思考的,也是必须去寻找对策的钥匙。问题催生研究,为此,我坚持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地理教学,在实践中摸索其问题和对策。
“城市的空间结构”一课属于典型的案例教学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相关的要求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不管教师自主选取哪个案例,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区的一般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以下是“城市的空间结构”一课第一课时――城市功能区的课堂实录,从中可以探讨案例教学与探究活动之间的互动策略。
[课堂实践]
导入新课:使用PPT展示课本图2-3-1北京城市功能区,学生读图分析北京有哪些城市功能区及其概念。
生答: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不同的城市活动因为竞争而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回答。)
师评:大家分析的不错,但是左上角的文化区遗漏了。
师问:除了以上的功能区,有没有其他类型的功能区?下面请大家通过读图,感性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类型。(PPT展示图片资料:扬州文昌阁景观图及其Google Earth截图、宝应亚细亚附近景观图、宝应盛世嘉园小区景观图、宝应城南工业园规划图、宝应纵棹园景观图、扬州瘦西湖风景旅游区景观图、扬州大学城规划图)
生答: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风景旅游区、文化区。(学生兴趣很高,踊跃回答。)
师评:大家的结论非常正确。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城市功能区类型的多样性。
<探究问题1>阅读以下材料,思考:
宝应县城市规划是由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城市规划中将城市定性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型工贸城市。
未来城市(2020年)将发展成为35万万人口,规划用地为50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形成七大居住片区、三大工业园区;县级商业中心区位于路、安宜东路、安宜南路与白田路围合形成的街区;行政中心迁至城区东路、路以南、东阳路以西区域内,道路形成七纵八横的格局。
1、宝应县有哪些功能区?
2、这些功能区是各城市所共有的吗?如果不是,请说明共有的功能区。
(PPT展示资料,学生讨论热烈,教师在学生行间巡视。)
生答1:宝应有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和行政区。
生答2:不是,只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才是城市共有的功能区。
师评:从北京和宝应的城市功能区案例中可以得出,大家的结论是正确的。
<探究问题2>读成都的城市功能分区图,结合课本P45,完成表格,了解:
1、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征(特征、分布规律)
2、城市功能区之间是否有明确的界线。
表1 城市功能区的比较
城市功能区 形态 主要特征 分布特点
商业区 状或 状 城市的 区,地价高,占地面积小,土地利用集约 交通便捷的 和
。
住宅区 片状或面状 城市 的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广,高、低级住宅区有 现象 一般分布在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
工业区 集中成片,具有集聚效益 不断向市区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 城市 ,并沿主要
分布
总结 1、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为各类城市所共有。
2、功能区之间明确界线,一个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兼有其他功能。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阅读图文资料,填写学案中的表1。教师给学生预留了5分钟时间,教师在学生行间巡视。)
学生主动回答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读图点评。(由于课前预习效果较好,学生的回答很完整,因此教师并未花较多时间重点讲解。)
<探究问题3>结合课本P46知识窗,思考:
1、中心商务区与商业区是一回事吗?
2、我们扬州市区、宝应县城有中心商务区吗?请例举世界著名的CBD。
生答:不是,扬州宝应都没有,上海的陆家嘴、纽约曼哈顿、东京新宿等。(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PPT展示著名CBD的景观图。)
师问: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城市功能区的区位分布是有规律的,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请大家归类说明。这种格局会不会发生变化?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答1:历史因素――形成基础、经济因素――影响显著、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政策――重要作用。(点答学生的回答很完整。)
生答2: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种格局会发生变化。比如,安宜高中附近地区,原先的农田现在已经变成居住小区,被开发成了住宅区。
生答3:宝宇国际购物中心附近原先是住宅区,现在变成了商业区。
生答4:宝应大道附近原先是农田,现在新建了许多行政单位建筑和大上海小区。
(因为涉及的案例是熟悉的生活变化,所以学生讨论气氛热烈,能主动探究和回答。)
师评:大家分析的很有道理,有理有据。所以说,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很多,而城市功能区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探究问题4>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显著。
1、比较三大功能区的地租水平线随与市中心距离关系的异同?
2、A、B、C对应功能区分别是什么?如何理解?
表2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字母 A B C
距市中心 近 中等 远
地租 最高 中等 最低
功能区
原因
3、这种对应关系是不是绝对的?为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阅读课本资料介绍P47段落和图2-3-6,填写学案中的表2。教师给学生预留了5分钟时间,教师在学生行间巡视,了解学情。)
生答1:相同点是,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不同城市功能区的地租线都在不断下降。不同点是,下降速度不同,商业下降最快,工业最慢,住宅居于其间。(PPT展示结论)
生答2:综合地租和付租能力这两个因素,A是商业区,理由是距离市中心最近,交通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高;B是住宅区,理由是在这块区域内,住宅活动的付租能力最高;C是工业区,理由是这块区域面积最大,地租低,工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高。(PPT展示结论)
生答3:这种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介于学情,学生无法回答理由。)
师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同理,城市功能区之间的相对关系也不是绝对的。请大家读图“某市地租立体分布与交通通达度和功能区分布的关系”来分析说明。(PPT展图,由于学生对立体图形很陌生,所以教师先指导学生读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说明理由)
师问:请大家结合所在城市的情况,说明有哪些商业活动分布在城市的?
生答:宝应县城的环城路上有汽车4S店、家具城、蔬菜水果批发市场、京沪高速宝应入口处附近有苏中装饰城......(学生抢着回答。)
师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图2-3-6所介绍的城市功能分区模式只是强调了距离因素,是简化了的,是一般的分布规律。事实上地租水平还受到交通通达度等因素的影响。
师问:通过学习,大家能够归纳出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点吗?以范水镇文化路、东园路和芦范路为线,画出本镇的不同功能区的区位特点。请写出你的学习成果,并与大家分享。
(同学间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两名学生板演说明,过程略。)
[跟进反思]
从地理课堂探究活动设计来看,本课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其中有三个是有深度、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一是城市功能区的类型;二是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特点;三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从地理课堂探究活动操作来看,本课主要采用了地理案例教学方法,选取了大量贴近生活的乡土素材。
课后与教研组内成员进行了讨论研究,观点是本课的优点与缺点都比较明显。亮点表现为:一是重视生活案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即通过展示扬州、宝应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景观图,引发学生探讨城市功能区类型的兴趣;二是本课设计了大量可涉及宝应城市功能分区的探究活动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点,通过主动降低学习门槛来增强学生的探究信心和能力,教学过程也显得更加流畅;三是小结的方法很特别,通过画图展示范水镇的城市功能区分布来总结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迁移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课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一是教学结构和教学节奏显得前松后紧,对教学重点“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分析不特彻,尤其是过于简化了对社会因素影响的分析;二是教学内容中个别探究活动的难度过大,明显超过了学生的认识范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比如立体化地租图的阅读;三是教学案例素材有重复之嫌,“北京城市功能区”、“宝应城市规划”和“成都城市功能区分布图”都承担了相同的认识城市功能区类型的目的。
针对同仁提出的问题,我也进行了深刻反思,集中归纳如下:
一、案例教学内容的选取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必受制于课本教材的约束,可自行组织适于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因此,课前备课时教师必须仔细斟酌选取一个贴近生活、结构完整、拓展能力和启发思维的案例。比如说,本课选取了北京、成都、扬州以及宝应城市功能区的图文材料作为教学案例,虽然通过北京、成都等案例的展示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是,从课堂教学过程看,其中只有宝应案例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主动性。
案例教学被广泛推广和运用后,凡在地理课堂上用地理事例、举例分析进行教学的方法都被称为案例教学,这实际上是混淆了案例教学和实例。案例比实例有着更详尽的细节叙述,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案例能够引发讨论,并能够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甚至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3]。如本课例中的“宝应城市功能区”案例,它包含了城市功能区的类型及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等问题,而北京和成都案例,只是起到举例说明城市功能区类型和特点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内容的应用
有效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和有效组织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注意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要注意与案例所要达成的目标相匹配,也要注意适度拓展,起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作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之目的。比如说,本课例中对“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的探究,就是先简单了解四个成因,再深入探究经济因素的影响。
案例教学中的的课堂讨论需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学生通过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个人见解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答疑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对案例进行思考和展示组内讨论的成果,允许不同的见解,无须用标准答案来约束,但是教师必须通过巡视,及时处理暴露的问题,避免冷场和偏离主题的讨论。
讨论后教师必须进行总结评价,便于学生调整认知结构,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从而掌握同类问题的地理原理、规律与分析方法,这才是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比如说,本课例最后通过学生画图展示范水镇城市功能区区位特征,拓展应用了城市功能区的一般规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
[关键词]高效课堂地理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22
心态决定状态,心情决定成败。穿梭于办公室和教室之间,教学楼墙上那行大字时时映入我的眼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老师在快乐中工作。”我默念着,快乐地走进课堂,走进我和学生们共同搭建的地理乐园。
课堂要高效,该先达到有效。我一直努力尝试着让“有效课堂”走向“高效课堂”,实践着“课堂环节四部曲”。通过两届学生中考成绩(全市第一)的验证,效果可喜,值得分享给各位同仁。
我的“课堂环节四部曲”为: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达标。力争实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的设想。
第一步:明确目标――走进乐园。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明确目标”不只是把三维目标写在教案上,还要通过教学过程,把目标变成学生愉快接受并乐于解决的问题,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解决了才算达标。问题一般是以纲要或者结构图形式板书,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这一环节中目标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设计的问题中必须包含目标的三维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否则视为无效问题。一节课目标问题一般确定1―3个比较合适,最多不能超过4个。如果有两个以上,就必须确定其中的一个为核心。例如教学“水资源”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设计了3个自主学习的问题:1.为什么说水资源是宝贵的?2.你能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吗?3.你能谈谈我们身边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吗?其中问题2是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并且3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第二步:自主学习――乐园探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谈及课程改革目标时,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自主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亮点。为了学生能高效地自主学习,通过“明确目标”环节,把目标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书、读图等,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基础上独立操作――乐园探宝。一般要限定时间,明确要求,必要时辅以方法指导,力争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完成,很多时候还会出现意外惊喜。所以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是智慧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
第三步:合作探究――乐园鉴宝。
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的疑问,先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合作小组可以是同桌2人,也可以是前后桌4人。实验证明2―4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通过组内相互检查、指导――“兵教兵”,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开展不同组之间的探究、合作――“兵强兵”。最后师生讨论共同的疑难问题,课堂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而且,给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创造了品尝成功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精神。教师的课堂巡视应做到及时了解学生自学程度,为点拨、提升做好充分准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最核心和最关键的环节。
第四步:精讲达标――快乐无限。
教师的精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其一,解答共同的疑难问题。对于自学和讨论后仍存疑惑的问题,需教师指点迷津,给予思维及方法的点拨。其二,规范地理用语。学生往往在“规范”上不拘小节。如,我国降水的分布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一规律学生都能理解,但回答五花八门:东南多,西北少;东多西少……虽然意思相差不大,但不能突出我国降水渐变的趋势。教师要及时纠正并规范,突出学科的科学性。其三,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内在的规律。通过范例找规律,联系实际用规律。如广州年均降水量为1705.0毫米,嘉峪关年均降水量为85.3毫米,说说原因。离海洋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规律: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这样由因索果,或由果索因,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用生活案例验证规律,解释生活现象,实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其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并且落实到地图上――图说地理,而不是教给学生知识的碎片。
打造共同体——教师发展的学校
学习共同体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兴则学校兴,青年强则学校强。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十四中成立了“青年教师发展学校”。“青年教师发展学校”在完善原有师徒传帮带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实现课程化、标准化、项目化,以夯实教师的基本素质。
“青年教师发展学校”以“崇德、尚美、问学、健体”的校训为指导,以促进青年教师“学高、身正、教得法”为目标,培训对象为未完成高中一个教学循环的青年教师、中学二级教师及见习教师。培养方式以校本培训为主,还包括校长讲堂、专家讲座、师徒结对、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经验交流、技能培训、反思座谈、自主研修、外出学访、总结汇报、读书交流等多种方式。培训内容包括:学校历史、文化、规章制度,教育教学理论,重大教育事件,教案书写、说课、硬笔书法、简笔画等技能,教科研知识,班主任工作,现代信息技术,师德规范等。由特聘专家、选聘教师、学校行政领导、学科带头人、学科组组长、名师、具有特长的教师等担任培训讲师。
学校与专业教育机构共同开展“塑造十四中未来”教师培训项目,通过系统培训,引导教师提高人生境界,开阔教育视野,唤醒职业激情。一期培训项目选拔了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共15人,本着开放、多元、选择的原则,进行任务式层级培训。在学员选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设立相应的培训课程,包括:教师多元文化视野培训、卓越领导力培训、非智力因素教育培训、教学质量把关与控制方案培训、教学团队协作与激励培训等。学校教科研中心在每次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安排研讨、交流和展示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培训项目的影响和辐射范围。培训教师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的工作实际写出学习心得,在教师博客(http://.cn/tj14zx)上进行研讨、交流。学校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姜健在接受“卓越领导力培训”后发表感言:“卓越的领导力来自什么?在我看来,卓越的领导力就来自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作为一名中层干部,应具有对待事业的奉献之心、责任之心和对待同事的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在工作中要做到以诚待人、以德正人、以情感人、以才服人。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驾驭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己要明了,对人要明察,对事要清晰。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一种灵魂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课程结束后,学校将启动二级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将以点带面进行二级培训,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教师发展与学校未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塑造十四中未来”教师培训方案》,学校将在3到5年的时间内对150名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研究共同体
学校以说课、做课、评课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坚持走质量为本的教学之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实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每学年,学校都要开展 “教学研究课”“青年教师基本功展示课”“家常课”“青年教师说课”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科组内教师群体智慧,教师们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展示教学过程,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强化效率意识,倡导教学反思。校领导深入各学科组、备课组,加强对学科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的引领,顺应教改要求,做好教学会诊,研究教学问题,总结教学规律,以反思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推进教育教学上层次和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如,语文组以课堂教学为抓手,进行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并以“构建高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反思会的形式,在全区教研活动中作了汇报总结。结合新的教学环境的改变,学校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等内容纳入学科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将信息技术的使用与研究作为优秀学科组评选活动和学科基本功展示活动的重要内容,逐步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意识,达到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益的作用。
学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建设了一支专家引领,典型示范,特级教师和督导组指导,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参与的教科研队伍。学校开展德育、体卫艺和各学科课题研究,教师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积极撰写论文,在全国、市、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学校相继编写了素质教育丛书《园丁心声》二集、《师德感悟》二集、《班主任师德感悟》《班会方案选编》等。
学校创新和完善了多年来坚持的以高考教学反思活动为载体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各学科教师结合高考试题及考试结果、毕业班复习安排及非毕业年级教学工作等三个方面,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使经验得到提炼、升华。每年推选出2到3个经典反思案例,在全校教科研年会上进行交流,教师间互相汲取好的教学经验、方法,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每年的高考反思、交流研讨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并在全区毕业班推动会上作典型发言。
学校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严谨治校”,并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沟通与合作机制。成立了学校、年级、班家长委员会,定期组织专题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收集家长的意见、建议,方便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使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得到更大的发挥与延伸。
学校开展以“向45分钟要效率”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教师论坛、跨区“同课异构”联合教研、外出学访交流等活动。在课堂教学变革中,学校组建好三个团队,即教学校长挂帅的管理团队、学科组组长挂帅的教学团队、信息中心挂帅的服务团队。发挥好“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的三种功能,即:形成组内研讨、群策群力的研究氛围,实现研究课的功能;达到做课教师直接受益、参与教师间接受益的效果,实现种子课的功能;使每节课凝聚教师群体的智慧,成为精品,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实现示范课的功能。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德育团队建设,即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以德促智不动摇;一手抓教学团队建设,即学科组、备课组建设,强化教学纪律。坚持三个创新,思路上的创新是理性回归,即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工作上的创新是抓好落实,即管理指标分解落实到“人”,教学目标分解落实到“点”;态度上的创新是永不放弃,即对目标永不言败,对学生永不抛弃。
发展共同体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十四中加强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通过各项制度的确立,形成均衡发展和特色发展态势。
成立了由校领导、专家、学科带头人组成的教师指导小组,制定了中、高考评估方案,增值评价方案,建立教师、班主任、年级组、备课组、考勤等管理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实施专业管理。整合初、高中德育处,实现初、高中一体化管理;成立教科研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体卫艺中心、生活管理中心、民族教育管理部。
实施精细化管理,成立年级管理部(以下简称“级部”),进一步达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级部是学校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单位,不同于原先的年级组,级部的管理宽度和力度更大。管理宽度包括:年级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所辖区域的环境与文化管理等,级部聘任和办公经费管理等人权与财权的赋予使管理的力度得以强化。级部的成立使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管理趋于扁平化,让各种管理信息不衰减,变得更直接和有效,从而实现级部的精细化管理。级部主任致力于建设三支队伍:班主任队伍——加强全员德育,以德促智;备课组组长队伍——加强集体备课,强化教学纪律;学生干部队伍——加强自主管理,强化养成教育。
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影响下,十四中教师将个人的事业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统一起来,工作之中追求“三种感觉”:工作之前有冲动感——想做事,工作之中有愉悦感——爱做事,工作之后有成就感——做成事;同时,把握发展契机,拓宽发展路径,积极参与评选和展示活动,以优异的业绩构建发展共同体。
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实施了“星级教师管理制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星级教师管理、评价、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教师获得的各项荣誉进行评价和认定工作。为了使各个层面的教师都获得发展的机会,体现全员发展的理念,学校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评价方式,建立不同的实施方案,分别从教学质量、教育科研、课程建设、学生竞赛、社团活动、论文获奖、课题结题等方面评价教师。星级教师管理制度与教学部门重大课题研究、学访交流、教师培训、年级组聘任等管理措施挂钩,与人事部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岗位设置、学术称号等管理措施挂钩,评星结果在校园网上实时公布,每学期进行阶段总结,每学年进行表彰。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竞赛,展示十四中教师风采,以竞赛课的新突破引领常态课的教学变革。竞赛评比中,每一位参赛教师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学科团队在支撑。以河北区“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选活动为例,由校领导策划,初、高中主管领导领衔,学科组组长做参谋,全体教师参与,信息技术部全力配合的团队,通过合作,不断为参赛教师实力的提升出谋划策。学校为参赛教师们购置了“激光翻页笔”,这样,教师们就可以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增进了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思想交流。在全国首届和谐杯“七说”说课比赛中,因为有了学校信息中心常态的培训,有了专家的悉心指导,有了教师之间无保留的沟通、交流和共享,十四中参赛教师们设计使用的课件不仅具有本校标志性的模板、统一规范的格式等共性特征,而且具有主题鲜明、学科特色明显、辅助功能显著等个性特点,因此在比赛中大放异彩。
学校还通过评选校级学科带头人,打造教师共同发展的优秀团队。评选出的学科带头人,必须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行为表率;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成绩领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成果显著。从而带动全校教师共同进步,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四中这片沃土上,不仅每位教师在不断地成长,各个学科组也日益显出勃勃生机。市级“十五”立功先进集体数学组是由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组成的,平均年龄30岁,是十四中学科组的优秀代表。他们组织开展的数学小论文活动已坚持十余年,近年来,教师们依据学生实际,创立的“宏观把握、微观激活”复习策略,在提高课堂效率及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语文组是一支由13名教师组成的积极进取、和谐友爱的团队。他们坚持开展的“语文周”活动在全市语文界享有一定的声誉。多年来,语文组教师奋发拼搏,薪火相传,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特色鲜明,在2012年高考中实现了语文学科全区第一的梦想,被评为“天津市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英语组以科研引领教学,自2007年开始,承担国家级课题“英语报刊阅读与任务型教学”研究,多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生物组教学、科研并重,他们承担的天津市“十五”规划课题“高中生物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获青年资金资助并已顺利结题,教师们在教学科研这条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展个性风采——十四中优秀教师撷英
天津市教育系统教工先锋岗先进个人 秦宝锋
她在工作中踏实肯干,践行着十四中“敬业博学、严谨创新”的教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她坚信的格言。
她严谨治学,兢兢业业,深入开展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班主任工作中,她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用爱心这把钥匙打开学生心灵的锁。在物理教学上,她不断积累经验,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国家、市、区级奖。
作为备课组组长,她组织教师共同教研,使全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几年的工作实践使她体会到,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不断给自己充电。她说:“作为教师,在艰苦的工作中我体验着成功的快乐。今后,我会不断地充实自己,为学生铺设辉煌的成功之路。”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洪国华
1998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教育硕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
从教15年来,她以“敬业、务本、奉献”为行动指南,在教学实践中夯实教学基本功,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之余,她时时充电,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2006年,参加高中新课程国家级研修并顺利通过考核;2007年,参加教育部新课程远程研修培训,成绩优秀。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获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高中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初探》获市教育创新论文三等奖,《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获市中小学教研教改成果三等奖,《学而不读则罔,读而不写则殆》获全国二等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姜 健
200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中学一级教师。
6年的班主任生涯,让他体验到身为人师的快乐。所带班被评为校、区、市级三好班集体,区级优秀团支部。他本人多次获得校、区级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河北区教育系统优秀教师。
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他注重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007年,获河北区“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比一等奖;2010年,在天津市初中英语学科高效课堂研讨会上做市级公开课。先后被评为第十三、十四届区级学科带头人。2012年9月,被评为河北区首批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他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辅导多名学生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及天津市英语学科竞赛中获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孙春淼
民进会员,1991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天津市中小学“265工程”领衔指导教师,河北区新教师验收课评委。先后被评为区级师德先进个人、教育系统优秀教师。
她利用历史学科优势教书育人,激发学生的情感,做到德育、智育统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材的整合、教法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学生的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为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她所追求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能随时引领学生与历史对话,感知历史上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文明与愚昧、正义与邪恶,正确引导学生思索人生、社会与自我,发挥历史教育的最大功能。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杨 菲
200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连续6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荣获三好班集体、文明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多次在优秀班主任事迹交流报告会上作典型发言。撰写的德育论文《拾撷班级文化建设点滴》获全国三等奖。参与编写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高中总复习》,以及人教版配套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学习测评》。
教学工作中,她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以实验教学为手段,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所带班的化学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撰写的论文《乙醇》获全国一等奖,《“强弱电解质的区别”教学设计》获全国二等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杨 莉
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学高级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市外语研究学会会员。
她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不断修正奋进的航标,汲取拼搏进取的精神动力。在14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所带班多次被评为区、校级三好班集体、文明班集体,她本人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
她敢于创新,实施了“整合管理步骤、融合学生兴趣、关注个体进步”三效合一教学法,在落实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她率先在全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的教学活动获河北区“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比一等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张 妍
2004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她热爱教育事业,注重言传身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风貌,所带班获行为规范优胜班、诚信班、文明班,区、校级三好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她善于从细微处着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带班屡次在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班会评比及小型多样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
她主动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积极参加市、区各类教学研究活动,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打造适合学生的高效课堂……
河北区名教师 刘秋蔚
河北区学科带头人、名教师、优秀班主任、十佳青年教师,天津市总工会“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
她在教学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在课题研究方面身先士卒,曾多次做市、区级教学公开课,在区首届“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比、市“双优课”评比、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和评比等教学研究、竞赛活动中获一等奖,受到同行和专家的好评。
2008年,学校为她创建了名师工作室。她常对青年教师们说:“‘师徒活动’能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素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尽快熟悉教育教学业务,节省成长时间,也有利于营造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河北区师德先进个人 安志红
她热爱教育事业,对工作认真负责,有担当精神。作为年级组组长,她将营销管理中的法则应用于班和年级管理,出色完成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学科组组长,她带领的团队参加全国、市、区级赛课活动,为学校赢得荣誉。
她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区数学学科发展性评价丛书的编写工作,承担中考教研展示课及专题讲座任务。
她是一位善于思考、不断进取的教师,教学中敏于观察、勤于反思、虚心学习,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断进步。撰写的多篇教学体会发表于正式报刊上并获奖,参与的“开展班集体文化活动,促进班集体文化建设”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科研成果二等奖……
河北区师德先进个人 魏璟华
1986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生物高级教师,河北区首届名教师, 河北区高考中心组成员,“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委,青年教师学科基本功大赛评委,天津市教育学会会员。
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她多角度研究大纲、考纲,提高学生的课堂吸收率,精讲精练,少时高效,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她潜心科研,承担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课题子课题“学习指导教学模式的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生物必修模块知识框架的构建与教学的研究”等。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全国、市、区获奖,并发表在学科核心期刊上。指导的青年教师在首届全国新课程中学优质课评选中获教学设计三等奖……
河北区首席教师 罗晓培
1983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现为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区级学科带头人、区高中毕业班复习指导中心组成员。多次承担市、区级重要考试的命题工作,多年参加市教研室地理学科组组织的《地理总复习》和《高中地理质量监测》编写工作,多次在全市地理教师大会上介绍高三地理教学经验,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她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此,她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即使高三期间也很少留作业,尽量做到“当堂学当堂练”。她带的毕业班曾接受过一次专业潜能测试,大多数学生的测试结果都是“地理是第一兴趣”,她觉得,“这是我得到的最高奖赏”!
河北区十佳班主任 陶雪皎
陶雪皎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教师。从2003年参加工作至今,她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共送走4届高三毕业班。2011年,她所带的高三(3)班被评为天津市三好班集体。
她注重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自信”是她给每一届学生上的第一节班会课的永恒主题。她对学生们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即使身处优越的环境中,也会垂头丧气、心灰意冷;相反,一个人如果充满自信,就能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机遇,使很多原本不可能的为可能。”艺术节上,她为学生制作“班级徽章”,向全校展示班集体风采;运动会上,她为学生呐喊助威,被评为“最投入的班主任”。
河北区十佳班主任 王 丹
任教9年来,她始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以活动为载体,建设“多元”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建立小组评比制度,形成自主管理模式;教学相长,享受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是她带班的三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