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教学;实效性;对策
1改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随着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教学中不断催生出新的教学方法与新的学习方法。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学习方法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有着比其他学科更为重要的含义,因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面临新的情况,必须要有新的方法加以应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以及向学生传授最先的学习方法。
1.1借鉴IT行业的先进经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与IT行业的兴起紧密相关。我们都知道IT行业是一个更新速度快,创新能力高的行业。随着IT行业的不断发展,IT行业不断总结出的新的经验。那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适时引入IT行业的新经验,力求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IT行业是信息技术的实践,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的理论研究。理论源于实践,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IT行业的最新进展,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同步优化。
1.2构建新的教学支架
教学支架是教学平台的形象化说法。所谓的教学支架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向上发展的学习平台。借助教学支架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一步一步地向上发展。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支架是一个动态化的平台,学生在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时候,需要在原有的支架上再搭建新的支架,以此类推,形成不断向上发展的态势。教学支架的搭建包含搭建、学习、探索和评价等几个环节。在搭建教学支架的环节中,教师要善于使用信息化认知学习工具,如概念图、时间线以及矩阵模型等。通过这些信息化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支架上的学习任务。
1.3准确把握教学的量度
时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是教学内容相对匮乏,以及教学安排比较零散。这个就给教学带来了一个很为难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教学的量度。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教学安排都很重要,这可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教学内容则是教学任务的核心。如果在这两点上出现问题,那么教师就很难对学生进行系统地教学。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应当尽可能地补充教学内容,并做出合理的教学安排,以此推进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才能存在提高高中教学实效性的空间。
2科学的评价是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到教学中,教学评价已经成为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能够从学生那里得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对接下来的教学做出调整与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对于学生而言则是认识、肯定、改善自我的途径。学生们在立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上,不断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不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此来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时候,要重视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争取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做到不丢下一名学生。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单一地进行,而是要寻求多元化,这样才能符合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全面、准确地反应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元化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层次上。在传统的单一评价体系中,教学评价往往由教师做出。我们都知道,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存在师生互动,还存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存在学生现在的自己与以前的自己之间的互动。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中,既要有教师评价,也要有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
3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的人才。不可否认,教学的关键在于传授学生一定的知识。然而,传授知识并非教学根本,尤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的核心应当是落实责任感意识的教育。为何如此?我们都知道,如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早晚会成为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将渗透着信息化的痕迹。也正如此,信息化犯罪成为危害社会的顽症。信息技术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就在这短短数年,信息化犯罪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已经不止数千亿美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不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那么一旦学生走向信息化犯罪道路,那么高中信息教学难辞其咎。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那些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事业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值得注意的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能生硬地告知学生要具有责任感,这样的方式非常地抽象,而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向学生展示承担信息技术责任对社会的发展是激极其重要的。总之,当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已经逐渐走向良性发展。我们认为,通过改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个对策,可以逐渐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引用:
[1]方志明.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J].策略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2)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方法
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最本质要求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席卷全球的信息文化业已形成,并推动着全社会的“文化重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各中小学校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力量,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把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次重大举措,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课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作为当前课程改革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一块坚实阵地。而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就成为众多教师首先要突破的一个瓶颈。本人认为应重点从下面四个方面做出考虑:
一、灵活教法,提高质量
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效果。例如,实行任务驱动。例如在教学“报刊类文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首先出示两张纸,一张是普通的只有文字的黑白纸,一张是有彩色图片的纸。在内容完全一样的情况下,让学生比较哪一张比较好看,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有色彩的一张。然后在出示用计算机制作的一份电子报问学生:“现在你们喜欢哪一张呢?为什么?”学生当然更喜欢用计算机制作的具有效果的电子报。教师再提问:“那你们想不想做一份这样的小报呢?”同时鼓励学生说:“其实,通过学习你们也会具有这种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份属于自己主编的小报。”布置一份个性小报的制作,比较符合高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在这样一个任务的驱动下,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将从教师转变为学生,课堂气氛讲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可视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讲解“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时,假如单单用语言来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其结果既浪费口舌效果又不好。我就播放远程教学、远程就医、网络游戏、未来数字世界等多媒体视频。通过观看这些视频资料,同学们非常直观地了解了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同时也知道了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和应该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视频播放完我们的课程也结束了,学生也把握本节课的内容,其结果是既省时又省力,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科学安排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活动就根据学科特点从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等四个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
1.信息获取
信息技术使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可就某个专题展开调查,了解相关网站上的情况,就其更新速度、准确性等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寻找更新最及时和最可信赖的网站。
2.信息加工与表达
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可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或加工软件进行信息处理以外,直接使用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一个基本方法。教师可以演示并解剖一段实用的计算机程序实例,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使用一种高级语言编程工具解决一个简单问题。
3.信息资源管理
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一个与课程学习有关的专题,分组讨论建立数据库的方法,设计建立数据库的方案。
4.信息技术与社会
从传播结构上看,电话是点对点的信息传播网,广播电视是点对面的信息传播网,计算机网络是点/面对点/面的信息传播网。结合具体实例,讨论信息传播结构的不同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四、未雨绸缪,估计问题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一书,我们发现,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素养方面有如下的功能和特性。
1.1知识的综合性。计算机素质教育是集人文和科学学科为一体的综合知教育。
1.2活动的综合性。该课程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为主体的一种活动。它包括,听教师讲课,看录像资料,在网络上查阅图书及各种信息,开展个体与小组相结合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及辅导,在于策划教学活动方案及主导整个教学和实验过程。师生间的活动是双向交流相互驱动的过程。
1.3评价的综合性。对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评价,不仅在于学生是否获知知识,还在于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学习状态是否活跃、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应是一种学习过程的评价,是集知识体、思维链、能力键与再生力(学会学习的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评价。
2.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可谓是喜忧参半。由于信息技术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对这个学科的关注程度在逐渐的提高,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强,但是由于它始终不是一门升学考试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制约。
2.1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以及在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导致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班上有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使用计算机,现在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经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然后也有个别的学生在进学校学生机房之后才是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电脑!这两种层次的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可想而知是会给教学带来些什么样的困难。
2.2信息技术课教材的设计问题,也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连贯性,这种被称为“零起点”的教材一律从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讲起,忽略了学生初中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这样就会造成知识的重复学习和学生的厌恶情绪,给教育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
3.对于以上的现状和信息技术的功能特性,为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教师如何策划自己教学活动方案、主导教学活动过程、完成教学活动任务、实现计算机素质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推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养成
3.1在理论联系实践、将理论融入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再认识理论;中学信息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在计算机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同时,努力改变目前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根据“Intel未来教育”的思想。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自己设计课题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学活动从引导激发兴趣出发,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猜测建立解决课题的各种假设方法,再通过上机实验,回答自己的假设,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进而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螺旋式的上升,就可培养学生一种不断去探求未知的冲动和能力。例如上课前演示一个用Qbasic编写的动画程序实例,让学生马上动手制作,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5分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讲解程序实现的原理和该程序中用到的基本的函数,指出哪些同学找对了哪些路子,再让学生自己各显神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然后教师再总结归纳……,同时这样方法也能有效地让学生快速安静下来并集中精神听教师讲解。
3.2在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努力突破其它课程只能单独给学生一些孤单经验、缺乏横向联系、缺乏各学科相互作用、不能给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通过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教、学、研、做”合一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得到系统的培养。例如,由教师组织引导,让学生自己运用学到的各种计算机知识,动手制作各学科简单的课件,几个学生组成1个小组,从策划、写脚本、美工、到运用学过的各种软件制作、处理各学科素材、然后整合集成、得出结论或成果,让学生把学过的各学科知识消化揉合,变成一种综合能力。
3.3坚持分类原则、因材施教;由于学生个体的信息技术素养的不同,在教学中坚持分类施教,分类辅导。我们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水平、爱好分组,如有的同学喜欢程序设计,有的同学喜欢动画制作、有的同学爱好图象处理、有的同学热衷网页制作,把这些学生分组对待,让他们在完成基础知识后能自主的自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懂的再向教师提问;同时,把各组学生又分成A、B、C三个小组,让基础最好的学生做组长,负责带动和组织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其他基础差的学生在基础教好的学生的带领下,也成了整个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上机实习时对各小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请A小组学生作C小组学生的小老师,做到人人有长进,个个有提高,同时减轻教师的负担,使分类辅导成为可能。在课程安排中,注意从活动的内容上,从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的培养上,尽力分别对待,对于优秀学生作品及行为,教师作深化指导,以提高其学习层次,对较差的学生,耐心辅导,以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
3.4教育理念和教学知识应该先进;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因此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育时,应把计算机定位成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助工具,让学生感受到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的重要现实意义。要求教师具有超前意识,尽量让学生接触到代表电脑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最先进的操作环境,并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流行的、最新的应用软件或小程序,介绍它们的用途和综合运用方法。也可以让个别学生上台介绍他们使用某个软件的心得和同学们共享。通过这些做法,让学生自觉接受、学习、探究计算机知识。
3.5不墨守成规,对学生宽严有度;由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络这个庞大的资源。充分利用电脑游戏软件。电脑游戏做为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都喜欢的东西,教师不应采取回避的态度,要对不同游戏区别对待,对健康的益智类或策略游戏,允许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游戏,偶尔也可以网络对战的形式分组比赛,活跃课堂气氛;而对于一些不健康或不适合学生的,则明确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态度:“绝对不行”。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反感,反而能听教师的话,和老师走得更近。
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虚拟大学等应运而生。这场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
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面对急剧变化的世
界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环境,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在中学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学习兴趣学科教学
当今,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上好每堂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
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教法设计。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
方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教学实践证明,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开始,学生对计算机都怀着神秘
、兴奋的心情,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并觉得信息技术课可以上网、聊天、打游戏,非常好玩,于是非常想
学。但随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有的内容理论性非常强,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知识难
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逐渐降下来了。因此,针对这一现象,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设计出其不意合适自身的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在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要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安排课时。
从不同地区不同办学条件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课程设置为"多起点"模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
学习基础的学习者,采用不同内容、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教材进行学习。对于难以避免的部分重叠内容
,必须改变其教学难度、广度、深度,并形成梯级层次。高中阶段应以独立研究、探索和科学思维能力的
培养为主;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较差,硬件水平跟不上的地区,对大型通用软件和网络信息的处理将是
困难的,不能适应网络化、交互式学习,课程考虑安排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程序设计等内容,对计算机的硬
件要求不高的应用软件的课程。而具备一定硬件条件的学校,课程内容加强与科学、语文、数学、物理、
化学等课程间的整合,进行网络化、交互式学习。
课时安排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重要的作用,打个比方,课程教学就好比是计算机的硬件部分,而课时就
是计算机的软件部分,是计算机的灵魂,能使计算机正常运转。教学的改革,也要课时的合理安排,在高
中的信息技术课,每周一个班最少要开两节课时的课程,并且最好能连堂上两节课,对学生的掌握和巩固
知识,或开展课题研究等对知识的衔接有很大的帮助。
一节课下来用的45分钟,感觉到如果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新的课程,学生进行练习、讨论、老师点
评、学生演示、老师小结等,时间都非常紧,有点"赶鸭子上路"的感觉。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课要改革
,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
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课本、教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讲你听,我
问你答,我演示你观看,作你模仿,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与技能的机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
性被压抑,学生的兴趣逐渐消失,出现了呆坐机房、懒于动手的现象。课堂教学作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教
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
只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育为注重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育;变死记操作步骤进行简单操作的"封闭式"教
学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开放式"教学;变唱"独角戏"的"注入式"单一教法为教师讲授、示范操作和学生观摩
练习、矫正反馈、综合练习的"师生同台戏"的多元教法。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合理
安排时间,精讲多练,重在实践,增大学生学习、实习的自由度,同时又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削弱教师的
主导作用,而是着力于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断获取"
任务"完成的成功感。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既注重设计适合教材内容的"任务",又注重选择
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只要使学生学之有趣、学之有效,就应该说是一种较好的教法。
三、合理运用游戏引导法。
所谓"游戏引导法"是指教师借用健康益智性游戏软件的教学,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求知欲望
;通过健康益智性游戏软件的操作,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技能技巧。
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的常用施教方式有以下几种。
1、采用益智性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近几年来,计算机游戏软件的制作越来越精良,主要表现在软件制作者在注重游戏趣味性的同时,更注重
游戏的文化内涵,这使本来是"舶来品"的计算机文化又被涂上了一层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为我们将
游戏软件引入课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把游戏软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揭示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生玩《三国演义》时,作为游戏人物介绍,给学生讲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忠勇仁义,讲赤
壁之战孔明的神机妙算,讲官渡之战曹操的雄才大略,讲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的韬光养晦……
2、通过游戏教学法,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操作经验实际上就是认识各种类型的
软件,并熟悉掌握该操作方法。每种软件的界面千变万化绝不雷同,但是组成界面的各种"界面元素"却是
完全一样的,不外乎下拉式菜单、弹出式菜单、各种窗口、图标、组合框、对话框等等。益智性游戏软件
的界面设计是最精良的,它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界面元素"。教师只要在操作中适时引导、分析、归纳
、总结,学生就可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的熟悉程度。
四、突出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与应用能力提高,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参与学习和操
作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应用中自主构建知识、培养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
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而获得能力的过程。"可见,任何学习其本质就是学习者
个体的自主内化。而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自主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调
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实现对新知识的内在加工(即"建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学生的学习态
度和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帮助和激励,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学习态
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评价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一个核心环节,它具有反馈、调节、改进教育质量的作用。教育部《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
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为新课程的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认为对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评价,应该建立一个目标多元、手段多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理论知识
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关注学生参与实践过程的广度、深度、厚度和
效度。在实践中我们将综合运用典型作品评价、成长记录等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和
技术操作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典型社会现象、道德两难情景或相关案例的方式,把握学生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考查学生的道德规范内化和习惯养成;尽量采用上机评价的方式,避免只考察机械记忆的机
考和考察死记硬背的纸笔测验。
五、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来源于创造欲望,创造欲望要用积极的手段去激发。在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
这样的情况:第一,教师上课只介绍一种论点,并将这种论点当作结论性的东西告诉学生,不允许也没有
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质疑的空间。例如,关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者的问题虽然有一个通常的说法,但
实际上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的因素。历史上围绕这个问题还有过不小的争论
,甚至到了诉诸法律的地步,但我们大多数教材连提都不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学术思想和观点的机会、
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具体进步过程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艰苦和乐趣的机会、让学生增强知识产权意
识和认识的机会就这样被一个个地错过了。第二,概念或理论的教学从例题的选择、分析、求解到课后习
题的布置全部由教材或教师单方面实施,剥夺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权。例如,演示文稿的制作讲
解完了以后课本上早就给学生准备了几道练习题,对作品的内容,很多学生也不再去思考用所学的知识再
学习和生活中还能解决什么更好的内容,很多学生也不再去思考用所学知识再学习和生活中还能解决什么
更好、更有意思的问题。要做"自我简介","我的相册"全都一个模式,师生双方死扣课本。因此,一些学
生遇到教师不明确布置作业的情况时,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我们不难领会出
这样一种含义:今后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和教学都将具有相当的开放性,要允许教师和学生享有自己的选择
权,正确看待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存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欲望
。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科学在各学科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这一崭新而有旺盛生命力的科
学将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信息技术的成功引入课堂,到今天教育工作者打算把
他接纳进高考的大门,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步发展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需
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更新的周期也必将变得越来越短。为了培养优秀的跨世纪人材,必须提高教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德育渗透 教学
一、为什么要进行德育渗透?
(一)社会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通用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一方面人们的信息活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计算机犯罪、恶意侵犯他人隐私、计算机病毒、信息垃圾、充当网络黑客等一些不良影响,这些影响反映了在信息活动中违法行为和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的现实。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阶段,最容易出现问题。。
(二)学校需求
学校是教育为首的主要阵地,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德育渗透。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也越来越重要。
(三)课程需求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本身就是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二、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科在我国高实现必修课和若干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与其它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一门年轻的学科。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
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涉及到许多其它学科,如审美艺术、环境、语文、数学、硬件时尚、软件开发等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2、时代性。
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计算机延生之日起,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带动信息获取和加工、处理方法的不断更新,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
3、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学习的对象及提供的平台都是开放的。开放性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在人际交往方面,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网络教学中,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中,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又有欺诈,还有可能对未成年人形成“自闭症”等。所有这一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都要渗透进去。
4、整合性
整合性即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技术,还包括如审美、艺术、政治、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尤其突出的是internet网络内容讲解时,知识面很广。平时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该使未成年人自主的利用这些整合性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服务,并能正确的区分鱼龙混杂的信息知识。
三、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了解高中生心理特点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之后,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优势,利用课堂这一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以下就是我本人对如何渗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分析好教材,挖掘隐性德育教材信息技术课本中,从表面上看没有多少显性的德育内容,但只要我们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材料找出其内涵,就能发现德育无处不在。例如:在处理分析电子表格时,可以设计一个与气候的主题,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平时注意资料的积累,多钻研教材与教法,努力创新,找到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二)做好课堂规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一定要教育学生爱护电脑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习惯。在第一次上机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学校的“机房上机规则”等一些机房教学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就座有序,保证课堂秩序。所以做好课堂规范,注重培训学生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一细节本身就是德育渗透,有利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创新设计,竞赛中渗透德育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在每个学习单元后,设计一个有主题的竞赛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采用网页、动画、平面等形式,主题可以涉及爱国方面的,环保方面,感恩方面的等,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收集、整理从而根据所学知识来创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巩固所学知识,还渗透了许多德育思想,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四、德育渗透注意事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十分重要,要想有效的进行,就要避免庸俗化的形式主义,避免简单说教,特别要警惕“政治冲击一切”的教训。这里说的是渗透,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切忌脱离教材,掌握好育人渗透点。教学中思想道德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的“育人因素”大多寄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教师潜心地钻研教师,充分驾驭教材,将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最佳“融合点”即“渗透点”探寻出来,才能悟出育人之真谛。
(二)切忌生拉硬扯,掌握好育人渗透时机。爱因斯坦说过:“无论多么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是不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随着教学进度随“机”自然而然地渗透,因“材”施教。我们说德育无处不在,并不是要求在每一章节、每一个具体内容上都要扯上几句思想道德教育的话,更不能抛开载体,额外来一段政治说教,要把握好渗透时机,获取最佳渗透效果。
关键词 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036-02
教学原则是按照学科教学目的以实现教学任务,是遵循学科教学规律以落实教学要求,是指导学科教学活动以优化教学效率的一般原理。而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是结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经过初中三年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掌握信息技术有其固有的特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要通过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为其他学科整合多媒体教学搭建学以致用的平台。下面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贯彻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帮助学生了如指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例如,“感受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的教学中,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数据并分类和运用手机做好截图,内容富有特色,添加图片、文字、数字、表格、页眉、页脚、批注等等,再提交给老师,通过输入、输出媒体信息及时反馈和交互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学生不但认识了解了数据库,接收了较多的信息量,而且理解了数据管理技术的一些概念,学习强度受到刺激,在“设计全班同学通讯录”的上机操作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投入的兴奋状态。
二、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努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学记》中言之有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例如,“规划个性网站”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对网站的实际制作非常感兴趣,可是实际操作制作水平差距很大的学情,教师需要点拨学生从整体上感悟网站的规划与设计。可以通过循循善诱学生自主探究、演示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促进交流,深化对网站实现过程的理解和运用。添加网页元素尤其是栏目规划和布局规划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应该通过教师启发式的讲解和学生的完善以求共享拓宽知识面。
三、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视温故知新,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锻炼再现记忆学而时习之,处理好巩固与遗的矛盾关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俗话说“熟能生巧”,“熟”就是知识的巩固,“巧”就是知识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需要从信息的来源、价值取向和时效性进行价值判断。先质疑问难“手机号码中大奖”的信息,引发学生思考如何鉴别信息的真伪性,并做出合适的评价;再经历逻辑推理(领奖之前先汇款税金的陷阱),全方位多角度与同类信息进行比较,总结经验教训,把“信息的鉴别与评价”的学习建立在“网络安全规则”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信息的鉴别与评价”知识融会贯通。
四、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循序渐进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善于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入浅出,删繁就简,逐步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一课时,教材中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和动画制作软件Flash解析有点模棱两可,如果一厢情愿进行Photoshop和Flash的操作知识教学,那么基础知识、审美功能以及信息道德情感等要求就得不到系统性的设计开发。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调整:凭借数码相机为学生介绍Photoshop“照像馆里的魔术师”表演,学生的“头脑风暴”收集了“美白”“背景”等素材,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强化。
五、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可以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扬长避短、精益求精,获得最佳的发展。例如,教学“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教师通过创设“商店老板如何提高一种新产品的销售额”的教学情境,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可以使用word软件,为新产品写宣传广告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符合要求的宣传广告标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点评作品,学生清楚了“信息加工前应明确的注意问题”。还可以制作一份新产品宣传单或欢迎购买的邀请函,教师先展示两个范例,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文本信息加工的要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六、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操作计算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学生经常会习惯性地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千方百计想上网,要么下载网上喜爱的视频到U盘,要么忙里偷闲幻想进行网上游戏娱乐。既然“走出文本”对学生的诱惑更大,信息技术老师不能抹杀他们的“求知欲”,如何挖掘学生的学习正能量是值得深思的。有的学生热衷于网络流行时尚用语,教师可以用“使用搜索引擎”模块鼓励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搜索目前流行的网络用语有哪些,如“碧瑶坐”“葛优瘫”等词教育学生端正坐姿;“蓝瘦”“香菇”等词活跃课堂气氛;“宝宝心里有苦”“围脖”等词句行云流水般引入博客、微博的如何申请,渗入不同的知识体系中。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原则除了以上所述的六种,还有量力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技术性原则等等,需要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在信息环境下,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始终围绕教学的有效性这一总体原则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既要强调信息技术与工具的运用,又要强调教学手段和内容的高科技含量。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而不断发展,高中信息技术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金霞.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
[关键词]信息;课程;情境;教学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操作性强且较为年轻新颖的课程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高中课程中,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何将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高中教学之中,最大可能地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优越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关注的焦点。将情境教学模式应用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去,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较佳选择。正视现存问题,分析其原因,探寻改进情景教学模式的对策,对于今后进一步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中信息技术情境教学模式及其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目标在不断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方面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以及处理信息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授课也提出了新的教学准则,即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中发现,将情景教学模式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是提高其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可靠教学策略的有效方式。
情境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为学生创建的与课程相关的情境,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经常采用的情境主要有:故事情境即在教学中引入故事,适应学生的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音乐情境即通过用学生们关注的流行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问题情境即由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利用问题创设情景,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能够明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核心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 “以生为本”的理念。采用情境教学模式便于营造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新型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够从枯燥的书本学习的桎梏中摆脱出来,使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兴趣和潜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得到较快提高。二是能够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书本上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就是为了使学生在近似社会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增强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情境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情景教学模式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在现实中,高中信息技术情境教学模式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对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力不足
在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教师是掌控一切学习模式的主宰者,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一些教师对情境模式缺乏深刻理解,实际设计不熟练,问题设计形式比较单一,过于追求问题数量而忽略其质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对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偏离本质,阻碍其特色的发挥,同时也成为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羁绊。教师对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力是影响情境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并发挥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强化对情境教学模式的驾驭能力。
2.情境创设缺乏科学性
为了积极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大多教师能够主动将情境教学模式应用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并且在课堂中多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创设情境。但在实际中却发现,对于创设问题式情境有的教师不能针对教学具体内容提出有科学性的问题。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所使用的问题情境十分陈旧,缺乏新鲜感;有的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如空中楼阁,脱离社会实际生活。如此情境问题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无从谈起,这样下去情境教学模式和以往的教学方式没有实际区别,情境教学模式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因此,情境创设的科学性是影响课堂效果的关键,教师要在此方面下功夫。
三、改进高中信息技术情境教学模式的途径
1.增强教师对情境教学的掌控力
教师是推进情境教学模式应用的主要动力,其对情景教学模式的掌控能力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控力强则课堂效果佳,掌控力弱则课堂效果差。教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模式时,首先,要深化思想认识,强化对本学科的理解认识,深刻把握情境教学模式的内涵,能够在教学中熟练运用情景教学模式,将其贯穿于教学始终。其价值不单单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还有助于将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中,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其次,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需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社会洞察力以及较强的信息掌控力,这些都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增强驾驭课堂情景教学模式的能力。再次,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大多使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教学内容,这种单一、固定的方式往往会降低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采用多种情境创设方式,来改变只使用多媒体对学生所带来的视觉疲劳以及思考问题的简单方式,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参与到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2.提高情境创设的吸引力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承担着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协作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信息技术课程中有较多晦涩难懂的概念和原理,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难以保证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教师要从情境创设上下功夫,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睛和头脑,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自愿与教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是情境教学模式中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把情景与学习结合起来,通过情境的设置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去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从而达到自我解决问题,培养自身能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力
学生的主动学习力即学生自觉的学习动力,主要强调通过在学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去积极主动探索实践新的教学知识。因此,教师要积极构建引导学生创建新知识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再只是单纯将教师当成知识权威的象征,而是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引导学生创建新知识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力。
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愉悦,课堂效率倍增。实践性较强的信息技术课程,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程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王巧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02).
[2]吴.探究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06).
[3]王佳颖.浅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6).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掌握课程标准及教材规定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综合考虑教学系统各要素,编制教材教法程序,适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科学组织和设计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益。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策划,既要有具体细致的总体设计,还能设想到各个局部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策。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特点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应该说是经典教学过程的继承,而在新的信息技术下赋予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新的内涵。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除了具有经典教学过程的一些认知过程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本身的一些特点。
(一)主体性
在大多数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处在教学的主导地位,起到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在某些教学模式或环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减弱了,更强调学生主体性。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是也更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以预防学生偏离学习轨道。
(二)时空性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学生愿意,完全可以在他自己允许的时间区间上完成相应的学习。这样,在绝对的时间区间上,学生的认知效率是提高了。
(三)自主性
即使是教师按国家、学校、学科的要求精心设计,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但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可能限制了学生的主动精神而网上教学,学生有更大的自主空间学习,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关键。
二、教学顺序设计
教学顺序是指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就是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教学顺序的确定是教师进行教学时必然遇到的问题。由于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要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因此我们将学习目标划分为智力技能、言语信息、态度、动作技能等类型分别加以讨论。
(一)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
言语信息的学习可分为机械的言语信息学习和有意义的言语信息学习。有意义的言语信息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它的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就是说,有意义学习必须以具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为前提。因此,教学时需要按一定的逻辑联系安排教材顺序。
(二)动作技能教学顺序
动作技能的形成是通过练习从而逐步掌握某种动作方式的过程。动作技能的教学顺序设计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比如键盘指法练习,只有通过一定量的上机操作才能掌握指法要领,从而提高录入速度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设计
(一)讲授法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课时一般是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讲授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鉴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对于理论课的讲授,尤其是操作技能的讲授,最好采用“多媒体视听大屏幕投影”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视听结合式讲授。这样学生可以一边听讲一边模仿学习操作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验操作法
实验操作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利用仪器设备,控制实验条件自变量,引起变化并观察、记录与分析实验现象,从而获得经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互动教学系统为实验法教学提供了优化教学效果的环境。学生实验操作一般有简单模仿性的操作和复杂多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技能的操作。例如,上机操作,计算机多媒体素材的输入、编辑,调试程序等。
(三)演示法
教学中教师展示各种直观教具、实物或进行示范性实验与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例如,讲PC硬件结构,可以用实物来做介绍。教师在多媒体视频展台环境下,通过大屏幕投影将的各个功能部件展示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学习方式设计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是学习者连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1。
(一)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内在品质,与他主学习、机械学习相对探究学习关注的是学习的手段途径,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而合作学习这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和竞争学习2。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
(二)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陪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三)探究学习方式
运用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中,要组织起在问题、证据、解释、评价和交流五个方面都具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是困难的,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这种境界。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只要学生真正深入到探究过程中,他们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当然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引导的,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自然地进行3。
作者简介:牟晓英(1977.09)女,湖北省恩施州利川人,大学本科,教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永军.新课程学习方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实效性;探究策略
自从新课改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课堂当中得以体现:教学的环境改善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增多了、学生上机演练操作能力变强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当中,要使教师理解对高中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对教与学的的实践展开研究,总结出对策,提高高中信息技术的实效性,来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
一、探究高中信息技术的实效性目的
高中信息技术实效性的探寻目的主要是看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收益情况。而要想使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高就要立足于课堂。探究中要从课堂教学中去发现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实效性的关键,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素养。老师要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在传授信息基础知识的过程当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计算机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探究实效性当中,要让老师在教学中转变思路,勇于创新,要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勇于发展。
二、我国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1.教师授课内容过于形式化
老师备课是上课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而多数高中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于信息技术掌握的重要性,部分教师因此授课过于形式化。因为信息技术是高考非重点学科,因此老师每次上机演练完,基本上剩余的一般时间都会让学生自行学习。而这样教学基本反映出的情况是:教学内容普遍减少,课堂教学松散,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普遍不重视。
2.强调老师为主导,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当中,课程的模式都是一样的。课上老师布置内容、老师示范演练到学生模范操作。老师在教学当中多数是以自己为授课中心,而忽视了下面学生听课的实际情况。在有些复杂的实际操作中,老师示范操作后,学生却无法达到模仿练习。这种以老师为授课中心的教学,学生完全被动式的学习,导致学生没有发挥主导作用,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措施
1.目标明确,增强师资力量
在新改革制度的实施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以及实施目标已经纳入新课程的内容当中。学校应该充分重视高中信息技术对于学生的培养,应该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室环境和学习设备进行改善,逐步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授课的环境。并且在师资力量方面,学校应该定期对任教老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拓展新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技能。
2.改进教学,改善学法
老师在实践教学当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要多开展业余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实践的机会。在课堂演练当中,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问题,教师要做到每演练一道问题,都要与台下学生进行问题交流。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教师的教学要善于运用技巧,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进而引入教学内容。要把教学的课堂演变成学生参与的平台。在实际的授课当中,老师可以在示范授课后,让学生上台来进行模仿训练,使台下的学生都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演练步骤。这样让学生上台进行实践演练,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上课更能集中。同时,老师示范演练后,台下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老师并不了解,让学生亲自上台操作,老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学生之间也能互相学习。
3.完善教学评价,高效课堂授课
在老师授课结束后,加入教学评价系统,让学生直接在网上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评价,老师在授课当中存在哪些问题,学生可以在系统评价中直接写出来。通过对教师授课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更具责任感,提高了认知能力。教师在获取学生评价信息的同时,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盲点、不足也有明确的认识,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也会进行反思和调整,促使课堂授课更具高效化,能够提升教师教学的水平。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应该演变成多学科的学堂,同时也是技术应用的课堂。实效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是老师多主动、多沟通,让学生多实践、多参与。教学的实效探究也应该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明确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更具多样化,真正意义上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鸣铭.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实效性[J].中小学电教,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