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守株待兔文言文范文

守株待兔文言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守株待兔文言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守株待兔文言文

第1篇:守株待兔文言文范文

一、 文白对应,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将课外的文言读本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相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以下简称《一百课》)一书中有许多文章可以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找到它的白话文版本。为了拉近小古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笔者决定让四年级的学生对照以前学过的八册人教版教材,来找一找和《一百课》中的文言文相对应的课文,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共找到了19篇。如四年级上册中的《观潮》对应《一百课》上册第十一组的《浙江之潮》,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中的《鹏程万里》对应《一百课》下册第四组第67课《北冥有鱼》,四年级下册中的《纪昌学射》对应《一百课》下册《学习这件事》;三年级下册中的《夸父追日》对应《一百课》上册第七组《夸父逐日》,等等。通过这样文白对照的朗读和学习,学生从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语言现象,首先解决了小古文难读难懂的问题,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从中感受到汉语言的优雅和精妙。在此基础上,学生因为有了自己文白对照后的发现和理解,背诵这几篇小古文就不成问题了。

另外也可将《小学语文知识大全》中的文言寓言小故事,如《画蛇添足》《买椟还珠》《滥竽充数》《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同教材中学到的寓言故事进行对应学习,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文言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通过课外阅读材料和语文教材的对比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对学习文言的兴趣更高了,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去发现一些适合自己阅读的文言材料,不管能否读懂或只是一知半解,他们都会拿到班里来尝试阅读,如《古文观止》《增广贤文》《从古到今》以及文言笑话、教材中的成语故事等。由此可见,学生对待文言的态度不再像以前那样避而远之了,而是带着一种积极探索的热情主动地去接近它,感受它了。

二、边学边玩,点燃学生热爱文言文的热情

好玩、爱动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天性。因此,快乐的情景表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更希望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学习小古文。于是笔者尝试把《守株待兔》的课本剧表演搬上舞台,惟妙惟肖的演出让学生对小古文更增添了几分亲切感。

再看看我校一位教师教学《活见鬼》(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片段。

教师出示关键句:“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启发学生思考:哪位同学愿意扮演这个撑伞者,并表演这一连串动作?

当有学生上前表演动作后教师给予鼓励并随机问道:你能告诉我你当时在想些什么吗?“以足撩之”时你在想――“奋力挤之桥下”时你在想――“趋”时你在想――把这种感受放进去,你来读读这句话。

……

课始的表演充分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通过表演还帮助学生理解了这几句文言的含义,之后教师一连串的三个“你在想……”不但帮助学生解读了这几句文言的意思,还使得短短几句精练的文言短句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情感色彩,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原本害怕小古文的心理烟消云散。

又如在学习《乡村》这篇小古文时,除了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感受小古文带来的古代乡村美景外,还可让学生用画笔再现古代乡村的美景,在展现画面的同时,要求学生边画边背诵,学生不仅很快记住了这篇小古文,而且在情感与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学习小古文还可以这样好玩。

三、尝试仿写,促发学生热爱文言文的激情

小学生善于模仿,模仿读,模仿写。“写文言”的成功,对“读文言”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小古文诵读积累后,可尝试让学生进行小古文的仿写。如在教学《猫斗》一课后,笔者让学生观察其他动物的争斗,也照样子改写成文言,字数不限。请看两位学生仿写的文言片段。

白棕二狗,斗于庭院,汪汪大叫,龇牙咧嘴,四目对射,不分上下,久之,白棕二狗遍体鳞伤,两败俱伤。

――张琪曼《狗斗》

黄黑二鸡,斗于院中,喔喔而鸣,耸毛拍翅,四目对视,两不相下。久之,黄鸡稍退缩,黑鸡奋起逐之,黄鸡走入室,不敢复出。

――童羿博《鸡斗》

又如,在学习了《菊》一课后,有学生这样仿写:

滴水观音,翠流。其叶,如毯,如掌。其形或抑,或垂,其色或绿,或碧,或黄。种类独一。性顽强,折枝既可栽,栽后与前一致。春日萌芽,夏日繁茂,秋日生枝,冬日傲霜斗雪,一年四季,唯其不枯。

――李凡《滴水观音》

秋菊盛,清香四溢。其瓣似针。其种类繁多,色彩丰富:白如雪,赤似火,黄胜金……其性耐寒,严霜降时,草木皆枯,百花皆凋零,唯菊独盛。远望,如诗如画;近看,美中之美也!

――王乐阳《秋菊》

……

等到小古文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学生有了不同类型篇目的积累,笔者让学生把课外的小作文题材统一为小古文的仿写,类型自己选定,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篇目或自己想写的对象都可以。结果全班同学都作了尝试,写的题材丰富多样,有写水果的,有写景的,有写植物的,等等,尤有特色的如:

古今中外,茶乃上好饮品,茶中,又以西湖龙井为佳。夏饮消暑解渴,冬饮明目而健脾。置少许茶叶入壶,以沸水冲之,候些许时辰,开壶,清香四溢,入口,惊呼美也。

――陈鲁秋月《论茶》

夏日如火,母买一瓜,怕吾贪吃,藏于床下。不料被吾找至,口流馋水,急剖之,立光。母撞见,笑曰:“小馋猫,要撑破肚子耳!”吾羞而走。

第2篇:守株待兔文言文范文

就成语学习来说,高中教材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新课标人教版必修教材2“梳理探究”板块中,就选入了《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一文,意在让我们通过学习此文,明确成语的来源,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还在新课标人教版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中,选入有《中华文化智慧之花――成语》的学习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丰富多彩的成语世界,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辨析成语,最终能正确使用成语。

就成语考试来说,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D,着重考查成语运用。对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实际也是对考生文化积淀的考查。

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重视成语学习,让学生了解成语蕴藏的文化内涵,领略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进而主动学习、恰当应用成语。

一、成语里浓缩着中华的泱泱历史

成语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沉淀下来的,了解一个成语,就等于了解了一个历史故事或一段精彩的历史。成语大多有出处,很多来源于历史故事、古典文学作品。像“指鹿为马、毛遂自荐、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是与历史事件有关;“老马识途、守株待兔、鹬蚌相争、愚公移山”是与寓言故事有关。学习成语就要了解成语,譬如对“四面楚歌”“三顾茅庐”“夜郎自大”的含义领会,了解历史事件能更明确理解成语的意思;又譬如“买椟还珠”表示舍本逐末,“滥竽充数”表现没有真才实学,“一枕黄粱”比喻好事成空,了解了寓言典故更能理解这类成语的意思。再譬如“一尘不染”,表面意思好像只是形容干净整洁,其实“尘”原是佛教用语,指外界的种种影响,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潜心修行,排除奢欲,保持心地纯洁。“汗牛充栋”,从字面意义看不容易懂,实际是用来形容书籍极多,搬家的时候使牛累得出汗,把房屋都塞满了。了解了成语的文献典故和历史事件便能更准确使用成语。我们学习成语和运用成语,就是要知晓词语蕴含的悠久历史文化。

二、成语里承载着先民的生存经验

成语里承载着前人长期探索总结的道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用最简洁的文字形式呈现出来。中华成语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宗教文化、政治制度、古代哲学、传统伦理等诸多方面,它能教导我们做人做事应遵循的道理。成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其中的蕴含的智慧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就从教育教学来说,古代无数著名的教育家探索流传下来的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凝结在成语中,譬如“因材施教”说的是依照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温故知新”说的是学习本身就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反复实践才能对所学知识牢固掌握。学习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逐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境界,而不能“一曝十寒”,这些成语所体现出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

三、成语里保留着字词的基本含义

在成语里保留着汉语言字词的基本含义,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好助手。从某种意义上说,成语是古汉语特殊语法的“活化石”,古文言用法和字义很多都原汁原味地保留在成语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不易掌握和判定的文言词类活用现象,在成语中是比比皆是。譬如“能文能武、门可罗雀,花容月貌、土崩瓦解、草菅人命、幕天席地”等,可以用来辅助理解名词活用现象。“飞沙走石、破釜沉舟、沉鱼落雁、兴风作浪”等,可以用来辅助理解动词活用现象。“厚古薄今、精兵简政,兵贵神速、安贫乐道”等,可以用来辅助理解形容词活用现象。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借助成语来触类旁通,巩固字词学习的成果,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不失为一种以简驭繁、以熟带生的好方法。

四、成语词约义丰的内容表达

成语的词约义丰能使表达言简意赅。随手拈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叶公好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熟能生巧等成语准确灵活的运用,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为语言增添文采,而且还能取得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成语的内容表达具有成语意义的双层性的特点,例如成语“胸有成竹”比喻有主见有准备,“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和恐惧,“瓮中捉鳖”表示十拿九稳,“纸上谈兵”意思是缺乏实际经验:这些都不能只看字面的意义或组合的意义。成语意义的双层性是成语也是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等熟语的一个共同特点,正因为它们具有这种双层性以及其他特征,使我们对固定语的认识更加深入和精密,也便于我们规范地使用固定语,形成汉语言文字独特的语义内涵和表现方法的呈现。

五、成语因时而化的时代特征

第3篇:守株待兔文言文范文

一周一首古诗

每个孩子们2岁后都会在各位家长的辅导下,背诵起古诗来,特别是长辈们,孩子那时候的大脑发育基本上是背什么会什么,但是都是短暂记忆。如果不持续重复的话,很快就会忘掉。到了幼儿园或者小学又会在教学目标的刺激中被唤起。

我女儿在中班时候,幼儿园开始带孩子们背古诗,能把完整的《古朗月行》都背下来。我都不会呢,闺女因此嘲笑我一通。我就痛下苦功,每天念叨念叨,给拿下。儿子看到我念念有词,也不甘落后,找到有这首诗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读了几天也可以背诵了。一不做二不休,我让妻子也背下这首。一周以内,我们四人互相提醒,互相考核,全都把这首诗给记住了。感觉记忆还挺深刻的,过了好长时间了依旧能记住。

由此,我们家开始了一周一诗的“小仪式”,大家轮流选自己知道、自己喜欢、自己愿意背的古诗,作为本周诗歌。一般由我来解读原诗,由大家轮流在纸上写下诗文,钉在门口的记事板(家居市场有售)上,吃饭时、出门时、无所事事时,大家都来说一说、背一背。

我选的诗多为孩子们即将在语文课本中要学到的古诗。这是一个预习,也是将儿子学习的压力分摊到无形中,分摊到平常时日。

有时候,我会发挥综合学习的功效,比如妻子提出了超长的《木兰辞》,我们就安排先看动画片《花木兰》,孩子们都喜欢,再推出《木兰辞》。因为整体故事孩子们都有所体会,读和背诵起来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再比如,旅游时,遇到有古人以此地为背景做的名诗,就找出来,读一读,解一解,背一背。例如:刚刚自驾参观了湖北黄冈的东坡赤壁后,和孩子们赏景怀古之余,聊一聊这里为什么叫文赤壁,坡为什么会错把此地当作三国古战场赤壁了,和孩子一起品读坡在此地写的《赤壁赋》及《赤壁怀古》。在前往武赤壁的车上,我先解读《赤壁怀古》,再听名家朗诵版录音,然后大家玩《赤壁怀古》接龙,谁记住哪句就接哪句,接了几遍后,我们夫妻先背诵出来,接着孩子们也争先恐后背诵出来,乘胜追击,又来个《赤壁怀古》诗朗诵大会,爸爸演绎了老学究版,妈妈演绎了播音员版,哥哥表演了小品版,妹妹表演了可爱版。谈笑间,一首词搞定!

一周一个成语

我们的阅读实践很多,孩子的阅读习惯都不错,立足于此,我们再做些拓展,比如发现是成语就互相说出来,然后可以由我来讲解,由会查字典的哥哥去查一查成语词典。我也会有意识地在故事时间里讲一讲成语故事。

我很少会讲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画龙点睛、杯弓蛇影这些离孩子生活太远的成语,也没什么趣味性。

我会选平常用的成语说给孩子听,比如车水马龙、一毛不拔、力大无穷、眼疾手快……偶尔他们遇到类似的生活情境一下子就能应用。比如,我们要停车的时候,闺女总是提出比赛:看谁能眼疾手快地找到停车位。

成语积淀还可以通过词语接龙游戏来进行。除了收尾相接外,我们特别喜欢一些专题性成语“接龙”,比如说出带数字的成语,说出有动物的成语。趣味性更强,而且也在帮孩子培养归纳总结的意识。

一周一个典故

很多成语有典故出处,我会找到出处,读出古文原文。慢慢让孩子们知道文言文的存在,打消他们的陌生和抵触心理。

后来发展成选择有趣的故事性特别强的典故讲读给他们听。我是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开始的,有趣的故事让大家忍俊不禁,说完故事再读一次古文,他们虽然还不怎么去深究,但不抵触就是胜利。

我们看了好多青铜器中有很多大鼎,就开讲“一言九鼎”,这可是源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的小故事,但是九鼎得从夏禹定天下铸九鼎说起。还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鼓作气”等,都可以从有趣的故事引到古文的听读上,让他们知道古籍的存在。

儿子曾经问过我屈原的事,我了解到他是从端午节故事中记住这个人物的。当时就用我记忆中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些知识打发了他。没过多久,儿子又问我唐诗、汉乐府之前的诗歌,还问我屈原到底写了啥诗?看样子不能再去应付孩子了,我就找来家里提到屈原的书,自己也百度了下更多的知识,重新梳理了对屈原的认识和理解,另外找个时间给他介绍了一番。

由此,我开始跟儿子聊聊古人。

当然,我们从孩子知道和学到的古人谈起,比如李白、孔子、李世明、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正值新年前后,我们买了门神,当时还听评书《隋唐演义》)、三曹、三苏、夏启等。

第4篇:守株待兔文言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成语教学 策略

一、要教会学生一些解释成语的办法

第一,首先要重视古汉语的学习,尤其是课内文言文的实词解释的学习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要重视对古汉语的学习,古汉语里有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文章,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有许多实词是有生命力的,这些有生命力的实词解释和成语的解释往往是一致的。

如:“安之若素”的“素”怎么解释呢?其实我们曾在初中语文课文《活板》中学过:“有奇字素无备者”的“素”解释为“平素,平时”,与“安然若素”的“素”同义。又如:“置若罔闻”的“罔”作何解释呢?古文学得扎实的学生一看就知道,《核舟记》中有一句话“罔不因势象形”的“罔”解释为“无,没有”,两者意思一样。还有,《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中的“否”和“否极泰来”的“否”同义,都解释为“坏﹑恶”。

第二:要重视形声字的结构,分清形旁和声旁

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的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分为两部分:形旁和声旁,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掌握了形声字的知识概念,可以使我们正确解释字的意思,从而避免很多错别字,能正确使用成语。

如:“病入膏肓”的“肓”,学生往往会写成“盲”,为何?就因为不懂形声字的结构,“肓”的结构是“上声下形”,大凡和人体有关的字都是“月”字旁,由此可知,“肓”与人体有关,是指心脏与隔膜之间的部分,即药力达不到的地方,而“盲”的形旁是“目”,与眼睛有关。

第三:重视音形相近,意义不同的字的对比

对成语的掌握,要求很高,学生往往不理解成语的解释而写错别字,所以对于一些容易搞混的字,特别是音形相近的字进行对比区别,显得十分重要。

如:学生常常把“好高骛远”的“骛”和“趋之若鹜”的“鹜”搞错,为什么呢?因为学生不理解这两个字的解释,“骛”的本义是“马快跑”,引申为“追求”;而“鹜”解释为“野鸭子”,经过对比,学生才能真正懂得这两个字的意思,“心无旁骛”也不会写错了。

二,在成语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教成语释义时,培养学生的敏觉力。人们在使用成语时,大多用其比喻义或引申义,而少用本义。但我们在成语释义教学中,应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成语的字义、来源上,从而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到其中蕴含着许多古代语言文化知识。

2.用成语联想法,培养学生的流畅力。联想是一种活跃的发散思想,用成语联想去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流畅力。

3.对成语进行归类教学,培养学生的变通力。从成语的内容上归类,可以采取将相近的类放在一起进行教学的策略,让学生区别他们不同的意义重心,培养其变通力。

4.设计成语作文练习,培养学生的独创力。作文教学容易落入俗套,特别是命题作文,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即使是材料作文,也有很多限制,而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成语作文技巧练习,就能构成变化万千的新颖作文,从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三、成语教学要与时俱进,符合时展要求

第一要把握好成语的朗读停顿。

成语绝大多数十四字的,在朗读时一般都是两个字做一次停顿,如:迥然/不同、平分/秋色、披肝/沥胆等。但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这样停顿的,我们教材中没有列出的少部分少于或多于四字的成语,如:莫须有、快刀斩乱麻、树欲静而风不止等,在朗读这些成语时则要根据它们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思选择停顿。

第二要整体把握教材中的成语,融会贯通

教材中中的成语不但和本单元的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成语和成语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那么教者在教学时应能及时地复习、巩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在教授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就应该把整个初中教材中关于四季的成语整合起来,集中进行理解,掌握。

第三要把握成语之间的联系,适当补充

教材中有些不同的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教者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如十二个出自寓言的成语: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多此一举、画蛇添足、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想一想十二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这十二个成语都是从寓言中得来的成语。接着,我再逐一讲解,配合每个成语的小故事,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直观的形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接着,我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从寓言中得来的成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积极回答:“百步穿杨”、“杞人忧天”、“自相矛盾”……同时,我又补充学习了“愚公移山”、“指鹿为马”、“惊弓之鸟”“井底之蛙”等词语,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成语教学似轻实重、似易实难,它重在运用和积累。然而,这仅有的成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在课外多看课外书籍,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成语文化,并融之在自己的写作中。这样,中国的成语文化才得以流传。

四、成语教学时要注重浸润其中的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