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第1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无论办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个打算和安排。新学期要来了,各位老师写好工作计划了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最新2022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计划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2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物理教学。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了更好的搞好教学,特制定计划如下:

二、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进一步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

各校都要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

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

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

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

还要注意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体现学科教学的鲜明特点;要注意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博,努力运用新材料、新信息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三、教学措施

对照《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从第一堂课起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备好每一节的教案,不打无准备的仗。

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a、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b、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

c、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进行分才教学,实施分材教学导学案,对不同学生进行采取不同方法,针对优、中、差生,分层布置作业,个别辅导。

在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

①新课开始前,提前一天发放导学式学习案,让学生利用预习时间认真学习内容,为新课做好准备。

②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③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④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a、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b、在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c、尽可能让学生得用身过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让物理贴近生活,让学生用物理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2022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以“物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物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下册主要学习电学、磁学,带有一部分和电磁学有关的信息传递知识。本册共分五章。第六章电压和电阻第七章欧姆定律第八章电功率第九章电和磁第十章信息的传递。每章的导入提起了学生对本章的兴趣,每章的阅读指导突出了本章的重难点。本书在每章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新教学理念。

三、学生情况分析:

物理是学生刚接触的一门学科,一些基础较好、思维灵活、接受性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成绩较好。另一些学生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认真做笔记,课前没预习,课后没有按时复习,结果不能按时按量的独立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兴趣,这方面女同学较多;还有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上不正确,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在各方面的提高。针对以上各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自己的成绩。

四、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的主要措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因此,本学期开学起,就要很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加大备课力度。

备课备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好不好,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那堂课教师所授知识。

4、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

5、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

6、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2022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计划3一、团结骨干教师,培养领军人才

发挥学科中心组成员即兼职教研员的引领作用,再发现并培养3-5名青年骨干教师,加强交流与学习,打造一支初中物理学科领军人才队伍。

二、加强课程研究,把握学科方向

加强对物理课程标准的研究,加强对我省中考试题的研究,精心命制初三模拟试题及初一二期中期末试题,形成符合课改精神、符合课标要求、符合学生实际、高水准、规范化、连贯性的命题风格,稳定地把握好我区初中物理学科的发展方向。

三、依托教研平台,提升专业素养

督促全区物理教师建立博客群,发挥网络教研的功能,并充分利用校际联片教研的机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技能,学科专业知识等方面学习与交流,全面提升全体物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组织中考研讨,提高复习效率

组织全体物理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中考研讨会,对中考复习阶段的相关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讨,帮助初三教师在综合复习阶段提高复习效率。

五、推广“三步导学”,探索有效课堂

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初中物理教师认真学习“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结合实际,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研品位

以学科中心组确定课题研究项目,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题实验研究,进行真实的过程体验,有效提升教科研品位,进一步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

2022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以培养高素质的物理教师队伍为推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自主学习为目标,以抓好提高工作效率为中心,紧紧围绕纲要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重点抓好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教研课题研究工作,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优等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工作目标:

1、本学期是物理的开始学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获得必需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感受、认识和运用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发展其探究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建立自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继续强化分组实验的教学。

教师努力创造条件,完成学生的分组实验,也可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增加每个学生动手的机会。

3、在规定计划时间内基本完成八年级物理教学任务。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的愿望都能够提高。

三、现状分析:

本届初二年级共有6个班,两位物理教师,上学期这个年级的总成绩非常好,学生总体基础优秀,故要保持原有成绩切进一步提高,压力非常大。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课的教案,不打无准备的仗。

2、详细分析学生的情况,编制适合学生的导学案、反馈、巩固练习,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

3、发挥组员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多讨论一些相关课题,多钻研教材,以较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4、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和别人成功的经验,探索适合我们学习情况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5、加强听课教研活动,教师间要互听互评,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

6、勤于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7、课后辅导要因材施教,辅导对象重点放在困难生和优等生上,坚持做好"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特别是对困难生要耐心解答其疑问,点拨思路,以便使困难生能够完成作业,不断进步。

8、加强课堂练习,及时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学生练习要即时上交、批改、评析。

2022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计划5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精神,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有效、有序进行课改教学,我们在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基础上,特订上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以期获得教学利益化。

一、加强理论学习,明确课程目标

1、每两周集体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新课程的理念,交流各自的看法,提高对新课程理解运用的水平。

2、选用学习的理论书籍有:《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学物理》、《教师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学生心理指导》等,以较高专业水平驾驽教学工作。

3、明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制定的根据与意义,紧紧抓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根本”的两条教学主线。

二、发挥集备作用,理清教学思路

1、定期进行学情分析。

随着新学期教学进展,学生在接受新知识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通过集备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发现学生存在问题,作为教学工作与教学设计的依据,及时予以解决。

2、理清教学思路。

教学的“大思路”是指理解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理念、编写的风格、编写的内容以及编排的体系。教学的“中思路”是指确定每章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如何让学生有能力自主构建知识。教学的“小思路”是指较准确定位每节的教学目标,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合理教学设计。思路理清,教与学才会轻松;避免以其昏昏,示其昭昭。

三、开发利用教材,拓展教学资源

1、开发利用教材。

我们不能把教材教条化,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作适当调整。对新教材必须有个性的解读,逐步形成目标明确、情景切入、感悟方法、过程理解与应用迁移教学套路。

2、拓展教学资源。

教材作为教与学的载体,但不是的载体;可以猎取不同教材版本、网上资源与相关资源,尤其创设情景引入概念方面,进行比较取舍。

四、构建教学设计,展示教学风格

1、构建教学设计。

新学期,我们必须从静态教学设计向动态教学设计过渡,把学生课堂生成作为教学资源补充,避免不分班级,不分学生,呆板按预案教学。

2、学有定章;

教无定法。通过常规教学、公开课与说课或教学比武,根据

教师素养展示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教师进行公平、公开与公正的过程评价。

五、发挥多媒体作用,注重物理实验

1、发挥多媒体作用。

我校有五间多媒体教室,预计每位教师可以上20节多媒体课。要求精选课件,改编课件。

2、注重物理实验。

(1)采用多媒体播放与动手实验相结合;

(2)准备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实验器材,供学生实验探究。

六、学习方式多样化,抓紧培优辅差

1、学生学习形式有:听讲、答问、小组讨论;

实验、论辩、制作、竞赛以及讲座。对上述学习环节,要进行点拨、指导与评价;建立学生学科成长档案袋。

2、培优辅差。

第2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1实验中心建设主要内容

(1)调整实验室管理体系

实验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本科基础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实验中心的服务对象从化学类各专业的学生扩展到全校理科、医科、文科所有本科学生,并要求开设不同类型的化学实验课程。原先按化学二级学科,即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设立的教学实验室的建制,已明显不适应新的需求。为此,我们以实验技术特征为脉络,对原有实验室进行整合,重组了化学基本技术实验室、合成技术实验室和仪器技术实验室。中心开出的实验课程与新组建实验室的关系如图1所示。在同一学期内,一个实验室可能与多门课程的实验内容有关,而一门实验课的不同的实验内容可能在不同的实验室进行。新组建的实验室承担各实验课的全部教学任务,为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提供了组织保证。

(2)调整实验室布局及改造实验室基础设施

为适应新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必须重新调整实验室布局,以方便管理,提高水平及效益,推进教学改革。实验中心设立在50年代建造的老化学楼内,在原来以教研室为建制设立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改造。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以人为本、方便管理、分块实施、稳步到位的改建方针,经过1999-2001年3个夏季的努力,已全部完成。

①调整实验室布局化学操作类、仪器类实验室相对集中;高层安排通风要求较高的合成技术实验室,人流量大的基本技术实验则安排在一、二层楼。整个布局有利于实验室共同设施的安装,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为提高使用效率、改进管理提供了保证。

②全面改建和提升实验大楼内、外设施分期分批投入1000多万元,整修实验大楼,改造了全部学生实验室(2140m2)、实验辅助预备室(76m2)、教师和技术管理人员办公室(200m2),另有教室、报告厅、会议室等。更新了基础硬件设施,形成了适合现代实验教学的基地。其主要内容有:

a改善教学环境。重新设计了上下水、电、煤气管道、通风、照明系统,学生仪器实验室按需要安装了空调、去湿机等设施,办公室、教室、报告厅、会议室都安装空调,内部环境简洁、明亮、整齐;b更新了实验通用设备。半自动电光天平全部改用电子天平,更新水泵、油泵、烘箱、马弗炉,铁制品如铁架、铁夹、铁台全部改用不锈钢制作;c理顺了公共支持设施。改善了纯水、冰块供应,药品、试剂储存等设施,配备了超声波清洗设备等。

d更新了实验台、柜。按同时能容纳500名学生实验以及常年开设80个实验的要求配备学生实验台。按化学操作实验应每位实验学生配备一套玻璃仪器,以每学期能容纳2000名学生实验的要求配备了不同类型的柜子;e建立实验中心局域网络系统。联通了所有实验室、办公室、教室、会议室、报告厅,为实施网络辅助教学、现代管理提供了接口。

③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争取多方投入,更新、添置仪器设备。目前实验中心的资产总值由1999年前不足80万元上升至2002年的358万元,设备已从244台件上升至493台件。1990年以来购置的设备达90%以上,在教学仪器现代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3)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

实验中心的管理制度建设遵循有利于实验教学、科学管理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原则。实验中心成立以来认真执行〈〈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定》以及学校制订的各项管理制度。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中心的实际情况制订了若干管理制度,包括:①实验主课教师职责;②实验指导教师岗位职责;③研究生担任实验指导教师执教的规定;④实验室教学辅助人员及技术人员岗位职责;⑤学生实验守则;⑥学生实验仪器损坏赔偿制度;⑦实验室清洁卫生条例;⑧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⑨实验室仪器设备借用条例;⑩教学辅助人员及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办法,等等。这些管理制度的执行,有力地保证了中心工作的良性运行和实验教学的质量。经过3年多的实践,实验中心员工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管理的规范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4)实验室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①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教学队伍的组织采取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中心正式编制教师10名(教授1名,副教授6名),主要从事实验教学,多数还兼有其它教学、科研和社会工作。每学期还流动岗位50~70个,吸收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实验教学。特别是研究生“三助”制度的推行,大量研究生作为助教参加了本科实验教学。目前研究生助教与研究生教学实习的工作量已达实验教学工作总量的45~50%。

新形势下,如何组织好实验教学队伍,我们在管理上采取了以下措施,包括:鼓励资深教授参与实验教学;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的相结合;设立主课教师制度;为每一位研究生助教指定指导教师;预备实验及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当班人员挂戴胸卡制度。

经过几年实践,这些制度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每学期都有资深教授(包括博导)参与实验教学,这不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把关,在保证教学质量上发挥作用,而且也为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助教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在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又如实验教学人员载胸卡上岗制度,有利于参加教学人员的自律,也有利于相互督促检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②实验室技术管理队伍的建设中心现有实验管理技术人员15名,他们是实验室运作的主力。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教学实验实施的辅助工作;协助教师开展实验内容改革等。

随着实验室使用效率的提高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深入,对实验室技术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心努力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培训活动,主要方式有:定期培训和轮岗;通用技术集体培训;新实验的岗前培训。

此外,实验中心主要通过讲评、交流、观摩等方式,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在中心内、校内、校际间相关实验室的参观学习,提高日常管理水平。要求实验室环境随时保持着清洁整齐,始终处在可用状态。

2几点做法

(1)统一布局,分步实施,抓住机遇,争取立项支持实验中心成立后,逐步形成了调整实验室布局、改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方案。但资金来源成了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实施的瓶颈。1999年学校投入450万维修基金,对中心所在的化学楼进行了建筑外立面大修。我们抓住机遇选择3间不同类型的实验室,按总体布局的要求对内部实验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以此为契机争取到学校3年行动计划的项目投入570万(包括随后的追加投入),对实验中心的全部实验室进行全面改造。之后,我们又争取到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450万。从1999年至今,通过立项争取,加上教育部化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投入100万。花费在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及仪器设备更新、添补上的费用达到1120万。这是我校化学实验教学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投入。

(2)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上水平

实验室环境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应高起点、高标准,坚持先进性,以适应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在有限资金的条件下,努力改善实验环境,如实验室的通风系统,加装了消声装置,以降低噪音;大型通风柜采用大开面的钢化玻璃、铝合金材料构架,以获得良好的照明、通透的视线;又如化学损伤类实验室采用格栅吊顶,不仅隐蔽了管道、布线,室内气流通畅,同时又使实验室保持整齐美观。由于资金并非一次到位,改建工作只能分批进行,并且要不影响教学。因此,改建必须按预定要求,严格执行,定期检查,使实验室保持在随时可进入运作状态。

(3)全员聘任,任务到岗,责任到人

在学校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中心实行了岗位聘任制。中心按任务核定了岗位,建立了岗位责任,按岗位要求进行了考核。

实验中心组织了两支队伍。一支是固定岗位的实验室技术管理队伍,以实验室系统设立岗位;另一支是实验教学人员,实行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按课程系统设立岗位,建立若干实验课程组,聘请教授主持课程的总体发展和建设,以吸取当代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充实基础实验教学内容。

在组织队伍过程中,坚持思想先行,讲清任务和职责,同时跟上管理制度。岗位考核规定,化学系在编教师必须至少完成本岗位工作量1/3的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年讲授两门以上的课程,并有计划地执行教授上基础课的规定。实验室的技术管理工作经仔细分解后,落实到人,实行坐班签到制,年度考核完成任务情况。从而保证了中心的各项建设管理任务的顺利进行。

(4)处理好建设与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硬件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学校的教学工作必须严格按教学计划执行,因此,大规模的实验室建设,安排在暑假进行,并在开学前完工。为此,集中力量一部分一部分地建设,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受干扰。实验室的硬件是实验室运作的物质基础,如果缺少及时而规范的管理,是达不到我们建设实验室的目标的。因此,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应一起抓,硬件建设一完成,马上就要跟上相应的管理措施。

3建设成效

(1)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实验室的重新布局和修建,充分考虑了不同功能教学实验室的特殊性和通用性,尽可能地增强实验室使用的灵活性。如以滴定操作为主的化学分析实验室,同时也能用于操作小型仪器的实验;在普通化学实验室中,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小型通风橱窗口也能满足部分有机化学实验操作的需要。

扩大实验室的有效容量,以满足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的需求。目前,实验中心可容纳500名学生同时做各种内容的实验;化学操作类的实验室拥有成套玻璃仪器设备,以每人一套设备计,每学期可供2000余名学生登记使用。实验中心每周开放时间已达40小时,年接受实验人时数由中心成立前10万上升至2002年22万;已覆盖全校理科类、医科类全部专业以及文管类部分学生,学生人数由中心成立前的每年1400名发展到2500名。

(2)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受益

基础化实验教学涉及面广,约占全校学生的2/3。学生走进清洁明亮、整齐有序、功能齐全、设施良好的实验室进行实验学习,心情舒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更出色地完成实验学习。

随着学生实验人数的增加,实验指导教师由过去的40余人增加到70余人,良好的实验条件及办公条件装备,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师反映说:这次改建彻底改变了建楼45年来的面貌,焕然一新。

过去由于投入少,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救急学生实验及相关设施。在这次改造中,我们特别注意到教学辅助用房的改造和建设,使工作环境的安排更为合理。同时,也为实验室管理人员提供办公用房,配置了饮水器、微波炉、洗衣机等设施。

(3)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实验室硬件建设的进展,为实验内容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实验仪器中新技术的采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验的技能水平,而且也为压缩学时,充实实验新内容提供了余地。如采用电子天平后,调整了实验的称量操作训练,计算机的采用,使部分实验的数据采集、处理等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等。此外,还为开出新实验提供了物质基础,如化学震荡、镍的钝化曲线测定、聚苯胺电化学合成及电变色、多组分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循环伏安法等新实验,就依赖于电化学分析系统、富里叶红外光谱等仪器的配置。

以实验技术为主线建立实验室,克服了以课程为中心建设实验室的缺陷,其优点是有利于实验独立设课,以适应不同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资源,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求。如为全体理科、医科学生开设的普通化学实验,为医学、生物类学生开设的现代化学基础实验,为文科学生开设的大学化学实验等,这些实验教学是在多个实验室中完成的。

(4)推动了国内大学化学实验中心的建设

由于我实验中心的建设起步早,立意高,建设的成果和做法引起国内众多同行的关注,得到了同行及有关专家的认可和肯定。中心先后接待了国内几十所兄弟院校的参观交流,为推动高等学校化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从1999年开始,复旦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在上规模、上效益、上水平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今后仍将继续加强实验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加速推进实验创新、改革、加速推进实验室管理现代化进程,为把我中心建成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而努力。

第3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

新课标下,传统教学中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观念、课堂“填鸭式”和学生完完全全充当“听众”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因为它们将原本较有吸引力的历史变得枯燥而乏味。教师以量求质,要求学生大量记忆知识,学生勉强着自己死记硬背,导致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遭到扼杀。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教师必须肩负起责任,引导学生梳理历史学知识,促进初中历史的进一步优化和改革。

一、历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应试心理的影响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历史教师一味强调学生加强对课本内容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考试。但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轻描淡写和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反而成了学生难以感受历史深意,无法正视历史教学意义的最直接原因。另外,在初中学习阶段,历史不是学生的“主课”,成绩的优劣对他们所造成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所以很多人在呼吁取消初中历史的教学任务,声称借此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其实这种极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家长、学生甚至学校对历史学科的漠视,他们看不到历史对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2.理论脱离实际

“以史为鉴”告诉我们,历史不仅是在重现过去,它更是要与今天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换言之,历史教学不可以脱离实际。因为教学一旦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便会疲于学习,甚至产生“历史学习没什么实际意义”的心理,从而降低学习热情。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是死记硬背,主要目的是得高分,他们认为历史是一门难学而又无用的学科,所以常常会出现花费大把时间记忆但隔天就忘知识的情况。在单纯应试心理的指引下,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历史,掌握历史知识,难以具备历史素养和人文科学品质。比如,学生在看新闻或读报纸时,看到一些社会问题,但却没有足够的分析透视能力,完全不知其所云,这就是历史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结果。

3.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首先组织教学,然后复习上一课知识,接着教师开始讲述新课,学生巩固新课,最后再布置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循环着,不掺杂任何改变和创新。在较短的时间里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知识记忆要求,也许学生可以得到暂时的优秀成绩,但长远来看,这实际上却降低了历史的实际价值,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因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变,否则历史永远无法发挥功效,也始终达不到新课标要求。

二、创新型初中历史教学

1.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新课标的提出是我国教学观念的转折点,旨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将曾经的应试心理变教育情怀,让学生学会以人为本,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给自己准确定位,看清楚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自己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比如,在学习“中日”知识点时,我并不是从上课讲到下课,而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让他们对本课中的基本人物、事件主体、具体时间进行归纳,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先前准备好的该时期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视频影音中全面地了解历史经过,对清朝衰亡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巧妙设置情景,让学生假想自己身处清朝,想一想面对该时期社会上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如何应付、怎样改革。解绑学生思维,让他们自由畅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这节课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归功于教学观念的转变,即改变以往单方面知识输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发现、探索和总结的主体,在思考中提高人文科学素养。

2.丰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

新课标强调生本理念,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自由互动,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收获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力,注重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创设。最后,在教学中必须注入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学知识和想法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大胆假设和创新。具体创新型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

(1)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团体协作性。在合作学习模式之下,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探讨时间,让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顺畅,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先将任一历史课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对该知识点进行探究、总结和归纳,每个小组由代表展示探讨结果,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便于知识巩固。

(2)设问探究。教学内容可以经过整合,以问题的形式串联在一起,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分析提示下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掌握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经过和结果脉络。

(3)情境教学。历史知识发生在过去,仅靠文本信息和插图是无法让学生准确把握知识要点的,所以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若身临其境,进而更清晰的感知问题,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意义深重,以史为镜,可以明是非,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的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新课标为教学准则,不断创新和优化历史课堂,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琼.初中历史教学中故事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第4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十分值得研究。因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这个现象既影响了初中历史课程的向前发展,更阻碍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什么存在低效化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一是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使得初中各科教学包括历史课程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与以往教学模式有了改变。但是由于一些教师仍然延续着以往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然后教师布置作业。这种老套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这个教学主体,无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逐渐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教师仍然沿用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内容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意,无法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主动探究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三是学校对于初中历史课程不重视,初中历史课程相比较语文、数学、英语来讲是一门副科,存在课程设置少的特点,加之许多学校对于历史教师的培养不重视,对于历史课堂教学设备等没有给予很大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造成了初中历史教学低效化。四是由于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突破,不重视因材施教,特别是不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分类教学,使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畏难等情绪。

二、解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问题的对策

1.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有自己的特色。首先,相关内容或者事件时间上比较久远,这种久远往往使学生感到一种难以逾越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代化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网络、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因素,将久远的历史故事或者实物以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在我身边这种感觉,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将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等名胜古迹通过计算机以视频教学方式投射出来,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这些承载当时历史的名胜古迹,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从而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2.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的责任感

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教学的责任感,不能认为自己教授历史这门副科而缺乏教热情。教师的教学热情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教授课程时特别是在课堂设计上、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和作业布置上都存在松懈懒散、对付的心态,那么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就不佳,愿意学习的学生可能会慢慢丧失主动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要能够不断增强教学的责任感,将历史课程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拓宽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课堂上那种蓬勃向上的精神,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3.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反馈

所谓课堂教学反馈,指的是教师要能够掌握学生课后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掌握的情况。教学反馈既能够帮助教师真正了解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够找到发现、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因为,课堂教学反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极其重要。教师要能够在课下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直接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测验、兴趣比赛等方式检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结合相关测验、比赛的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和学习情况后,教师要能够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采用更新颖、更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语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阻碍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更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学。各级初中历史教师要能够及时总结相关工作经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广阔。

作者:安中娟 单位:兰州市第二十中学

参考文献:

[1]朱秋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3,22.

第5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交际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了英语课程的文化意识目标,并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

跨文化意识就是对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目前跨文化意识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抛开文化学语言,很难学到语言的精髓,也很难提高自己的实际交际能力;反之在认识文化基础上学习语言,很多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屡见不鲜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现象,经常成为困惑学生的难题。那么正确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尝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把跨文化交际列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不失其完整性,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此我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营造跨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化。

1.利用课内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英语国家教室的布置像个展览会,追求与众不同、别出心裁。于是我借鉴他们的经验,对教室进行特色化布置:有的班是手工英语卡片展览,有的班是实物布置,有的班是英语手抄报展。布置完后,再让学生互相参观各班的教室。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英语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在课桌摆放方面,英语国家的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和其他任课教师协商后,我对课桌采取了调整,在教室中间留出了一块“舞台”供学生自由表演和展示。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缩短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多、更方便了。

2.利用课外环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于是,我提议他在教学楼上张贴图文并茂的英语谚语和格言,宣传栏里张贴英语国家简单有趣的带有解说的图画故事,课前或课间播放英语歌曲,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促进他们的课余英语学习。我还利用英国家的传统节日,通过讲座、英语剧表演、故事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多途径地接触英语文化,在学中玩、玩中学,既学到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又增加实践的机会,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二)激活教材内容,理解英语文化内涵。

不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是学生误用、错用英语的重要原因。中英文化差异大量存在于人们的交流与交谈中,如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为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结合英语传统,激活英语教材。

传统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我常常巧借这些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如在教“ChristmasDay”时,我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通过网络资源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展示圣诞图片,播放圣诞歌曲等。同时,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的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然后比较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通过适当引入英语传统,不仅能激活教材,还能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2.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激活英语教材。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大量存在。比如,在教学中,我讲解了中英方文化里“颜色”的不同运用。如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black”虽然意思相同,但在用法上却存有差异,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You have got a black eye.”来表示的。“红茶”的英文是“black tea”,而非“redtea”。“green”在英文里还可以用来表示无经验、不成熟。“blue”一词在“You are blue.”中则表示“伤心、难过”的意思。通过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逐渐减少受母语影响造成的语言误用。通过比较中英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

(三)教授英语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英语背景知识,对提高交际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才能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进行得体的交际。比如在见面时,中国人通常用“去哪儿”、“忙吗”、“吃了吗”等,表示友好的问候,并不关心答语的实质内容。而在外国人看来,这些问题是非常奇怪的,也容易产生歧义,他们见面问好通常用“Hello”,“Hi”,“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表示类似的意思。如果无视其中的文化差异,生搬硬套,就免不了产生一些误会。

三、结语

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不然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这些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在向学生教授英语时,将英语与它所承载的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他们明白中英文化的异同,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使初中英语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钟启泉,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

一、《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势在必行

1.中职教育层次决定了“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技能型劳动人才。《基础会计》课程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新生。传统的与实践脱离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要求,必须进行 “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

2.《基础会计》课程地位决定了“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的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后续的课程如《财务会计》可看作是它的延伸、扩展与充实。只有通过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模拟仿真训练,才能加深学生对会计基本知识的理解,加深对会计基本理论及内容框架的认识。

3.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当前社会条件下,加大“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力度,强化学生会计技能,变传授职业技能为中职办学的亮点。

二、《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准备工作

1.准备“剧本”。 “剧本”的来源:一是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材料。二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编写教学“剧本”。三是从有关资料中收集教学“剧本”。四是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教学“剧本”。五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教学“剧本”。

2.培训“演员”。一方面通过课前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剧本”――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并得出结论;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上的对白,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做好“导演”。在整个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前台发挥主角作用,教师则尽可能走向幕后发挥“导演”作用,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注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材的处理

我们把《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对象与核算方法;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复式记账方法的相关理论;熟练掌握企业主要经济业务分录的编制方法与技巧;掌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设置、登记、错账更正与对账结方法,明确账务处理程序;能阅读和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从而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作好铺垫。

2.注意《基础会计》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的调整

在教学设计中,按 “大目标小任务”细分策略,依据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之间的关系,将财会专业培养目标(大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大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实际项目或问题(小任务),从而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创造条件。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积极应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角色扮演式、模拟情境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让学生感性认识企业资金筹集、材料供应、产品生产与销售、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的核算脉络,熟悉企业实际生产与经营过程,以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完善《基础会计》实训资料,统筹一体化教学流程

在实训模块教学中,我们结合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实训所需,适时穿插必须的理论知识,并按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类型,精心汇编、整理出与之匹配的会计核算所需的一整套原始凭证资料,使之成为会计实作实训的“配套教材”,为实现理论与实训技能教与学的对接。

4.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自我意识的发挥

“理实一体化”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正面引导的同时,主动加大实训教学力度,积极采取 “实物示范”、“情境设置”等教学的方法,展开形象化教学,教师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适时开导、诱导,在提高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不但使他们知道是什么,更重要地是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5.改革考试考核内容与办法,完善考试与考核评价机制

考试分两个阶段。上半学期考查学生会计基础知识,下半学期则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会计理论知识考试立足于会计基本基础知识,实践性考核应注重学生对会计业务操作,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表格的编制等。在成绩评价方面,更应该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习得过程的考核。

四、《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1.理实一体化应贯穿于会计全部教学活动中,例如,《基础会计》中讲解“会计凭证”时,学生先要掌握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写的要求,再进行实践操作,边讲边练,把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

2.学以致用。在讲借贷记帐法时,学生要理解记账规则,熟悉帐户的性质,根据帐户的来判断借、贷方向,然后是借贷记帐法的运用,根据经济业务内容编制会计分录。

第7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病理学基础;知性文化;中职护生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医学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它们旨在从不同层次角度、用不同研究方法探索正常和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为防治疾病、保障人类生命健康服务。其中病理学长久被喻为“桥梁学科”和“权威诊断”,其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在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学科,与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联系密切,它以患病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阐明疾病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也是中职护生学习护理临床课程的坚实理论基础。

护理专业所服务的对象是生活中受社会环境、心理、生物等因素共同影响的人,作为护士,不仅要具备专业医学知识及社会服务能力,还应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病理学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护士以后岗位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发展。发掘《病理学基础》课本中适合中职护生认知水平、生理发展及心理特点的知性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本课程学习,牢固搭建基础医学与专业课程间的桥梁。

首先,《病理学基础》中渗透的知性文化表现在知识层次上。该书可供中专、中职护理专业及医学技术类相关专业使用,附有典型病变彩图,文字简练,各级标题以彩印区分,形式新颖。课本知识体系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1~9章构成总论,是疾病的共同规律,主要介绍疾病概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内容,为各论的特殊规律奠定基础,按照“总―分”框架模式,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规律。

第10~14章构成第二部分――各论,详述了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各系统常见疾病和传染病等。每系统疾病的阐述遵照“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临床联系―结局和转归”的思维模式,规律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符合中职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特点。

其次,《病理学基础》渗透的知性文化也表现在知识点关联性的建构上,多处以直观视觉展示。如应用列表比较: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区别,原发性与继发性肺结核比较等;运用结构框架图的有:发热的发生机制,休克各期临床表现及机制等;知识链接涵盖有白细胞趋化作用,发热处理原则,我国高血压病的特点及预防等迁移知识。

以此建构的知识关联体系,结构清晰,一目了然,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双重效果,提高了中职护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他们宣传和普及健康教育知识积累了原始素材。

再次,《病理学基础》中渗透的知性文化更凸显在语言艺术上。现代汉语普通话是我们思维和交流的共同语言,语音又以语言为载体,本课程很多医学术语运用汉语言的多音字与近义词。因此,将语言文字教育贯穿于专业学科之中,提倡咬文嚼字,鄙视不求甚解。

二、近义词的汉语文化

1.坏死与梗死。坏死: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其基本表现是细胞水肿、细胞器崩解和蛋白质变性。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梗死一般是由动脉或静脉阻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

2.栓塞与阻塞。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阻塞:水流、血流、交通等因被某物堵塞而不能通过。

3.氧容量与氧含量。氧容量:是指100 mL血液充分与氧接触后的最大氧含量。它表示与单位体积完全氧化的血液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氧气量。氧含量:是指血液与空气隔绝条件下血中氧的含量,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反映血液中氧的实际含量。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信息传递的工具和媒体,是一种行业性的特殊交际语言,科学加艺术的教学语言能够有效地保证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果。以上病理学课程中蕴含的汉语言知性文化,需要我们恰当运用教学语言去“传道、授业、解惑”。天津大学宗文举等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的教师“应该具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一副能够鼓动人心的口才、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专业知识,有一颗热情的心、年轻的心,有着温和的性格及强烈的责任心等”。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汉字文化内涵的渗透与传承,不仅能使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认识汉字、掌握汉字的内驱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道德修养和审美品位,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交融”。由此可见,将知性文化教育加以挖掘并融入专业学科教学中,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8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历史教学;价值

前言

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的学习、了解以及思考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并进而对其他科目学习以及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在新课标要求下,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提升显著,探究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可以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翻转课堂的概述

翻转课堂是指教学活动主体的翻转,是教育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为提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将教学的基本内容以课件等电子资源的形式预先发放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重点知识有所了解,课堂上只需针对重难点向教师进行请教,并就思考所得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即可,这种模式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明显的培养和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提出、完善于美国,并很快在其他各国得到推广应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被我国引入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的最突出优势是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考虑到初中历史课对思考能力的需求,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初中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处于起步和衔接阶段,主要内容是将一些基本历史知识教授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和能力,由于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在课堂教学前提前得知的,可以更好的进行了解,并在了解的过程中自主思考,从而使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2.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新课标的要求是改变现有教育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由于历史知识基本是固定的,这使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改变教学主体有了更大的实现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将内容告知给学生,当进入课堂环节后,讨论、交流和针对性的请教就成为了课堂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知识讲解已经在课下完成,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到明显提升,从而实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转变,针对性的教育也变成了可能。

3.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得到突显、应用

读史使人明智,无论何种学习时期,历史学习都可以使学习者的思想更具深度、头脑更明智,初中生处于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可以使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得到突出和应用[1]。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接触历史相关知识的时间更长、内容更为丰富,这可以直接影响其对历史的理解,只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取的引导,保证方向的正确,学生的思想就可以更为完善,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内容不够丰富

内容丰富性是初中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首要问题,翻转课堂模式下同样如此,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既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资源的筛选更加困难,部分应用翻转课堂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过度重视书本内容,使翻转课堂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在部分教学资源中的明史部分,由于现代社会有很多不够严谨的明史读物,教师一定要注意将详实的历史内容客观的教授给学生,这不仅体现在史实方面,更体现在严谨的治学态度方面,教师一味重视书本内容,忽略治学态度,这对于历史学习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横向纵向排布混乱

横向和纵向分开原则是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排布,即同代比较和纵向发展,由于中学生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横向、纵向排布上出现问题可能造成学习的混乱。以军事历史教学为例,目前应用翻转课堂的部分历史教学活动中,往往将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同一地区历史内容相混合,如果学生对史实掌握较差,很可能无法充分掌握知识,引起学习的混乱,比如在唐代兵役制度中加入宋代兵役制度,又在唐代文化中加入西域文化和秦代文化,过于复杂、多样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其无法掌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观点取向不够正确

历史学习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丰富的知识,二是客观的态度,翻转课堂模式下,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明显,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时,观点的选取必须慎重。比如教师所选内容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历史,就应注意对民族关系的态度,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个政权,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发生了多次激烈战争,造成了平民大量死亡,甚至出现了著名的“杀胡令”,部分翻转课堂课件中,存在过度强调汉族或者少少民族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忽略另一方所受灾难的情况,由于初中生价值取向、世界观尚不完善,思想很容易受到影响,养成不客观的态度,这对于长期学习甚至成长均是十分不利的[2]。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分步应用

1.准备阶段的应用

准备阶段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即总体计划和具体教学,总体计划是指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长期规划,具体教学的准备阶段是课件的制作。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长期规划,该项工作与翻转课堂的联系在于教学整体的衔接性、手段的固定性等,通常来看,历史教学是采取按年代进行的办法,即以人类出现为开端的社会史,总体计划的制定也可以遵循这一原则,每次进行课堂教学前,均将所选内容以课件形式发给学生,教师应养成课件制作的习惯,并对相关工作快速适应。课件制作包括内容选取、排布以及制作技术。如前文所说教学内容的选取、排布遵循知识丰富性、横向纵向分开以及观点引导三个原则,在相关原则指导下,教师进行内容选取和排布时,可以更为从容。课件的制作技术是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该工作带有一定的技术性,教师应注意学习和掌握,制作中,使音频、视频和图像高度结合,同时教师所用的语言也需简练明确,避免不必要的赘述。一般来说,课件长度以10-20分钟为宜,学生的注意力则往往在5-15分钟时最为集中,知识重点安排在8-10分钟处较为妥当。课件制作时,教师要将教学重点进行必要突出,并在课件最后将重点、习题等罗列出来,以供学生把握和思考。

2.课堂阶段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阶段的应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学生的分组讨论,二是师生的互动,三是教师的引导和总结。以师生的互动为例,假定该课时的主要内容为官渡之战,互动需要由教师引导,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前,教师先设定讨论问题“官渡之战对曹操统一北方有多大的影响?”学生讨论后,教师选择每个小组的学生就讨论结果进行发言,并对其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进行肯定,由于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于讨论结果乏善可陈的组别,教师也不应单纯的给予否定,可以选择其中的亮点进行鼓励,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需要注意的是,该环节可以不设标准答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开放的治学态度。鉴于课堂时长有限,讨论可能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如果学生的热情不减,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外内容,指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3.结束阶段的应用

结束阶段的应用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总结,二是在教学计划指导下引出下一阶段内容。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总结非常重要,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总结能力较弱,教师的总结是使其抓住教学重点的关键。比如文化历史教学,所选时代为商周时期,教学重点为青铜文化,教师应在结束阶段将青铜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比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将其文化内涵、制作过程、价值等进行简短介绍,便于学生抓住重点,更好的掌握知识[3]。下一阶段内容的引出,应遵循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同时课堂内容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或者连接性,比如当前课堂重点是汉代军事史,下一课时的重点可以是三国军事史,在结束阶段通过基本的年代延续性使学生对下一课时内容有基本了解。连接性是指如果本课时内容为汉代军事史,下一课时可以选择教授汉代文化史,也即同时期不同模块知识的教学。引导方式为平行引导,比如以军服为例引起学生对于汉代织布文化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将课件提前做好、并在该阶段将资源发放给学生,使翻转课堂教学得以循环进行。结束阶段是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最后一步,是对阶段教学的总结,也是引导下一阶段的重要方式。

总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变革,该模式使教学实现了主体的转变,对学生学习效果、思考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可以使教学效果获得提升,目前看来,注重翻转课堂模式下各个教学阶段的具体应用和总体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可以使翻转课堂得到更好的应用,在下一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龙丽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张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第9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职;机械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机械基础》课程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后继专业课程学习的坚实基础。所以,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树立一定的专业意识,是《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1.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照本宣科,满堂灌。就算是多媒体教学,大多也只是把原先应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上了屏幕,教学手段变了,教学内容和效果没有本质变化。

1.2.缺乏与实践环节的有效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一门理论课程结束后,学生仍然分辨不出哪些知识点对自己的专业是最有用的,更不懂某一工作岗位到底需要哪些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1.3.与文化基础课相比,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及较好的知识应用能力,而这些正是中职生最缺乏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更有甚者对理论学习持消极态度。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难以看到活跃的气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看到的只是更多学生对专业理论课学习兴趣的丧失。

1.4.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求学生适应从初中到高中基础理论的转变,还要适应从文化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转变。对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自主探索意识不强,导致其初中阶段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在巨大的挑战面前,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必然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引航人,只有变革教学模式,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理论,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并进一步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改革《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势在必行。

2.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1.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支持职业技能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倡导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学习为主导,应用专业知识支持技能的形成、解释动作要领、反映操作规范的实质,通过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更快、更扎实地学习理论知识,增长实践操作技能。

2.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教师对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内容边讲解边演示,通过实物、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实际操作等内容的演示,让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成看得见、动得了、易理解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样,在知其然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知其所以然,既巩固了知识,学习了操作技术,又了解了其科学性。

项目操作按照讲解的知识和演示的内容,巧妙设计训练项目,做好训练的组织工作,并明确训练的要求、任务和时限,控制训练过程。训练内容可以是零件结构特征的观察、机器的拆卸与安装、相关实验等。训练方式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完成模式,使学生互相促进,加强交流,也可以采取个人学习方式进行,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学习。教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理性的提示和引导。

项目完成情况评价项目完成情况评价分成组内自评、小组互评、组间交流总结及教师点评四个环节。通过组内自评,以评促自学;通过小组互评,以评促团队意识;通过组间交流,以评促竞争意识;最后进行教师点评,从巩固知识和规范操作技能等目的出发,进行点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对技能的领会与形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

强化知识与提高技能在操作与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集体指导或个别辅导,学生进行反复实践,理解知识,教学中关注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使学生真正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确保学生更快、更扎实地学习知识,增长技能。

2.3.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组合按照“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求为主线,以模块化实践为主体的总体设计要求,兼顾学生实际和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课题分解和模块化组合。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分解为一个一个的模块;学生有计划地针对各个模块进行理论学习和专门化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知其然;教师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用专业理论知识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机械基础》第五版第十章“轴”这一部分内容为例,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包括轴的用途、分类、对轴的基本要求、转轴的结构及轴上零件的定位等。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将这部分内容划分为三个教学模块。模块一:通过视频中的生产实例展示轴的不同应用场合,让学生总结出轴的不同用途。模块二: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轴的不同类型及其适用场合,并通过相关练习强化专业意识。模块三:通过对轴上零件的拆装过程,让学生理解转轴的轴头、轴颈、轴身、轴肩和轴环等组成结构,增强轴上零件的周向和轴向定位意识;在拆装任务完成后,通过典型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周向和轴向定位的不同方法及其特点、应用场合。

丰富教学资源,建立专门化教室《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脱离了实际,学生就会难以理解知识,无法形成技能,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机械基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将学生无法想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原理通过演示给予直观理性的解释,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形成规范技能。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丰富教学资源。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net

2.3.1.组建专业教室。专业教室是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场所,能够让学生感受情境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所以,专门化教室必须具备充分的教学条件,如包括黑板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有足够的实验或实训操作工位等。

2.3.2.充分利用现有实物和模型。比如,在机械基础陈列室利用已有的键、销、联轴器等教学模型可以分析其结构、类型及用途,利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及各类机构等可以演示其运动过程,分析其工作原理。

2.3.3.精心制作模型、广泛收集实物。可以利用校内的实训车间和附近的工厂企业,制作或借用实物进行教学,也可以利用经济实用的材料自制模型用于教学。比如,在讲到铰链四杆机构时,笔者让学生利用硬纸板、细木棒自制“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等模型。这样,既可使理论教学直观化,也能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更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

2.3.4.利用计算机制作模型、仿真动画进行辅助教学。如利用Flash、UG、Pro/E、MasterCAM、3dmax等软件制作零件、机构的模型或仿真动画,应用于课堂教学,使理论教学直观化。

此外,根据教学要求,还可组织学生在实习车间或工厂车间现场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在实习车间或工厂车间现场教学,使学生认识车间的机器、机构、零件,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增强学生对零件、机构在机器中的作用、工作原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大有好处。

一体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不能重练轻学由于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喜欢实践操作,而不愿学习枯燥的理论,教师必须适时引导,使知识上升为理论,否则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学习惰性,而且会使此教学法陷入传统的“师带徒”式的误区,扼杀学生自我提升和终身发展的潜力。

应避免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一体化教学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与融合,不能变成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进行的两块教学,这会导致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教师的每节课要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和理论认知目标,其形式可以是中途个别讲授,可以是课后总结,也可以是课前集中讲授或是不同形式的反复交错。

应避免训练中的“高原现象”在训练初期,由于尚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在训练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无法提高,这将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及时的引导,由浅入深地向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帮助他们渡过“高原期”。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实施的效果

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直观性理论教学与模块化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可使理论教学更直观,理论知识更易懂,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通过模块化实践,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毕业上岗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工作信心更强,工作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机械基础》课程与其他机械类的专业理论课程存在着共性,即课程的理论性普遍较强,采取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只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枯燥乏味。因此,专业课教师应想方设法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规范地实践,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杨培娟.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优化高职汽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 [J].职业教育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