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范文

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第1篇: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范文

____是____镇国政村民,今年已经58岁。与千千万万个天下母亲一样,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虽是农家妇女,但识大体、顾大局,有着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与丈夫生活几十年来,操持家务,任劳任怨。

自儿子结婚以来,婆媳关系相处融洽,全家7口人,大事小事基本全靠____操持。大家难当,尽管____识不了几个字,她的身上却具有家庭农妇的纯朴,她用自己的爱让这个家庭始终保持着一种祥和的气氛。

都说找个好婆婆难,找一个既善良又纯朴的婆婆难上加难,但在____的眼里,做个好婆婆并不难。用她自己的话说,儿子、媳妇、孙子都是自己的亲骨肉,都是一家人。十个指头不一般长,但咬咬哪个都疼在心上。

人们常说,婆婆和儿媳关系不好处,就像锅和勺,没有不叮叮铛铛响,不闹动静的。但是她觉的,这个事两好才能搁一好,只要咱真心实意待儿媳,当亲闺女待,就没有处不好的。比如象她家,儿子和儿媳妇在开了一家建材店,在村里可以算得上是全村的的致富能手,一天到晚忙生意,有时候连饭都顾不得吃,婆婆____总是做好了饭然后送到店里,看着她吃完她才放心。____不仅要照顾家里,还要管理家里的十多亩责任田,家里家外连轴转,但她从没在儿媳面前使过脸子。____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媳妇迈进门,就是咱家的人。她说,孩子们大了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我不缺胳膊不缺腿的,乘现在自己还能自食其力,多干一天是一天,多干一点是一点,只要能动弹就不要耽误他们的日子。

今年3月份的一天晚上,儿媳突患重感冒,发高烧,虽说感冒不是大病,但作为老人,她着实不放心,当时儿子刚好不在,她急急忙忙推着三轮车把儿媳送到村卫生室,并连夜输上液。在儿媳生病的日子里,虽说自己还患有高血压,可她不分白天黑夜陪伴在媳妇身边,按时给她喂饭、吃药,换洗衣服,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儿媳很快康复了。可在医院的日夜里,为了照顾好儿媳,____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操心和疲劳让她消瘦了十多斤。正是有了这么一个好婆婆,子女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而对于婆婆____来说,她的付出,无怨无悔。

每当提起这事,儿媳老觉的过意不去,说叫婆婆为自己操了这么多心,受了这么多累,就是自己的亲娘,也很难做到。____说,人这一辈子,少不了沟沟坎坎,有困难咬咬牙就过去了。她什么也不图,只要孩子健康,全家平安,和和睦睦过日子,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她也心甘情愿。更何况儿媳也是她的孩子,有着割不断的亲缘,真心实意疼她们,是一个婆婆起码的做人做长辈的道德标准。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事实证明她的辛苦也得到了回报。儿媳妇对她们很孝顺,通情达理,逢年过节,都给老人买点补品,送件服装。特别是她有个头痛感冒,不愿动弹的时候,孩子们吓的不得了催她去医院,恐怕她出大毛病。想想这些,心里觉的挺踏实。

____家是个大家庭,每年都有孩子满月、生日、结婚等事情要办,她都是新事新办,从不铺张浪费,搞封建迷信。每年清明扫墓,她都用鲜花,改变过去烧纸的习俗,既环保又不容易引发火灾。别人家办事,她也宣传新事新办,破除陈规陋习,勤俭节约,不搞封建迷信,不信邪门歪教。

第2篇: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范文

市区镇有一家市知名企业—绣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最初从一家庭勾针绣花点起步,逐步发展成拥有固定资产400万元,职工116人,年生产能力1000万元,集设计、开发、销售于一体的民营出品创汇企业。所生产的6大系列、30余个品种的刺绣产品远销德国、美国、希腊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辐射三个县区10多个乡镇,解决了3000多名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被评为全市“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并荣获省“巾帼科技示范基地”巾帼建功立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艰苦创业谋富路

企业成功的背后,往往都有一段艰辛的创业历程。绣品公司也不例外。1990年初,全国妇联发起的“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如雨后的春风,吹醒了一部分贫困农村妇女。很多妇女想挣钱,却找不到门路。刚选上南鲍疃村妇女主任的刘加云,不禁萌发了带领妇女自主创业的愿望。让姐妹们有一技之长,扬眉吐气地挣钱养家,也是妇女主任应尽的责任。经过考察,她先到网外地学会了勾花技术,又挨家挨户动员村里的年轻妇女学习勾花。通过把姐妹们集中起来学,进门入户手把手的教,刘加云免费帮助本村的200多名妇女学会了勾花工艺。为扩大业务,帮助更多的妇女摆脱贫困,她把样品拿到集市上现场演示做示范,吸引了更多的妇女,使勾花业务扩大到周围十几个村庄。就这样,刘加云夫妻俩通过到抽纱厂领来材料,组织妇女加工的办法,不到一年时间,就帮助500多名妇女找到了挣钱的门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刘加云又把目光盯上了投资虽然较大,但效益较高的刺绣行业。她和丈夫从抽纱厂请来师傅,依靠镇妇联的帮助,办起了全镇第一个刺绣培训班。为帮助那些家庭困难买不起缝纫机的妇女们,他们贷款1.5万元购买了50台缝纫机,采取谁学谁用,逐年还款的办法给妇女们使用。用这样的办法,他们先后办班20多期,培训妇女700多名。几年后,从他们的加工点领活干的妇女达到1000多人,每年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使1000多个家庭逐步走向了致富的道路。

经过几年的历练,刘加云和丈夫发展经济的视野逐步开阔起来。1993年,他们决心办自己的刺绣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往返奔波,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1995年,一个设备齐全,功能配套,集裁剪、刺绣、包梗、洗涮、烫熨、包装于一体,年生产能力300万元的刺绣厂终于建成了。企业投产后,当年实现产值50万元,利税5万元。在此后的几年里,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科学管理经验,企业不断扩大,到1997年,刺绣厂已拥有固定资产200万元,年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元。

刺绣加工是技术活,光靠拣别人吃剩的显然不行,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创出自己的风格。1998年,经多方努力,刺绣厂注册为绣品有限公司,拥有了自己的样品设计师,结束了靠别人揽活的历史。1999年,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引进国外先进的电脑提花工艺,对原有的生产线进行了技术改造,同时,高薪招聘了一批样品设计人员,生产出新型绣品饰料,产品的竞争力大大提高。自公司创建以来,以“开拓创新,诚信发展”为宗旨,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严抓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产品质量。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公司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对公司上下,明确责、权、利。在质量管理上,公司设立各道工序,环环相扣,形成了步步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企业信誉和产品质量深受新老客户的好评。,公司不但通过了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而且取得了自营出口权。现在,公司已与省内外十多家城市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产品远销国外十多个国家,企业固定资产由原来的200万元扩大到400万元,年产值突破800万元。刘加云作为绣品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凭着一股不甘平庸,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一名优秀企业家,并先后荣获省和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市优秀妇女干部、市劳动模范、“十佳市民”、“十佳农民”等荣誉称号。

生活富裕了,精神文明也要跟上。公司自成立妇代会以来,积极开展“电机刺绣技术比武”,争创“巾帼岗位名星”等巾帼建功活动,定期学习理论与业务知识,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组织开展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节假日组织女职工外出旅游,参观学习,使她们开阔了眠界,陶冶了情操,充分调动了她们工作的积极性,为公司的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公司还组织职工参加镇党委、镇妇联开展的一些文体活动,利用文艺汇演的形式,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增强了妇女的法制观念。

致富不忘众乡亲

十几年的创业路,使公司一步步发展壮大,依靠了党的好政策和乡亲们的帮助支持。因此,公司一直把回报社会,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份内的事情。本村先后有300多名姑娘在绣品公司干过,她们出嫁后,有的依旧从公司领活干,有的在她的支持下办起了绣品加工点。沈三村的妇女主任董加兰是公司的绣品加工点之一,她带领本村、邻村100多名妇女搞刺绣加工,年收入2万多元。

本 镇西石墩村一名妇女,与丈夫离婚后,无家可归,多亏绣品公司收留了她,使她成为公司的一名职工,靠自己的劳动有了一定的收入,使她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本村潘秀英、潘秀红两名中学生,家庭生活困难,曾一度辍学,是伸出了援助之手,帮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毕业后,又解决了她们的就业问题,让她俩到公司上班,成了公司的正式职工。象这样的小事举不胜举。几年来,公司先后捐款2万多元,用于本村小学的工程建设。在各级妇联开展的“春蕾计划”中,救助了7名面临失学的儿童,帮助她们完成了学业。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创业的永不满足,是公司成功的秘诀。,公司又一次性承包本村土地200多亩,投资100多万元,引进栽植了20万株珍贵观赏苗木,建起了生态园林,并修建塘坝一座,温室大棚一处,修建道路1000余米,完成20余个苗木品种的育苗、培植工作,每年可实现经济效益600余万元。该项目成为全镇妇女自主创业的科教样板示范基地,发挥了信息传播、技术示范和辐射带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