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

第1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

关键词:林业 绿色山东 基础作用

前言 林业的基础作用是自然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林业经济所生产的产品大多绿色环保、无毒、循环可再用,同时林业经济在当今绿色循环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纵观时代的进步、听取群众的心声,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们党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前进的方向。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关乎民族未来实现和谐社会的的长远大计。

一、 推进林业改革 创新绿色发展

近年山东经济发展飞速,在全国经济发展建设中发挥了优良的作用,我省人民艰苦奋斗在省市建设中树立了一些典型。为了响应国家政府的号召,我省紧抓山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的特色经济区的建设机遇,大力推进对林业的改革建设,目的是使山东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林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更好的创建它。发展绿色山东是一个新起点、新平台,从而更加突出了它的迫切性。如今,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土地面积日益减少,更有甚者,伐树建屋、平地造楼,使得林业改革举步维艰。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结合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同时我省政府拥有前瞻的眼光,为了改变现状,决定致力于林业改革与经济建设上,使其完美的结合让我省再创佳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山东政府下达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湿地保护等一系列发展林业的政策,并且取得了可观的进展。但为取得更大的进展,林业改革必须坚持下去,因为山东省的森林资源相对比较匮乏、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薄弱,可持续发展必定是一条很长很艰辛的道路。虽取得了成就但切不可沾沾自喜,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居安思危,结合因地制宜的理念,实施更有力更有效的措施来实现人类、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共创活力绿色山东。

二、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山东

林业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生态建设的主要对象又是自然保护的重点项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林业起步。建设生态文明,既要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又要明白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道理,同时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森林做为林业改革建设的重要主体,链接着诸多自然生物与生态环境。我省森林覆盖率相比较其他先进省份匮乏,土地荒芜、沙尘暴情况严重,这就更加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建设美丽山东从这里起步。

首先,建立绿色山东是时代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富裕了起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但随着物质得到了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精神的享受。然而经济的进步令我们高兴与激动,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警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沙尘天气等等自然灾害。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我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创建绿色山东等事宜,同时国家林业局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我山东半岛的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的高效生态经济区着力开展林业改革,增强对林木、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建设,从而在“蓝黄”两域发挥林业的基本作用和实现它的更高价值。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的建设,我们应大力植树造林,发展林业改革建设,给山东创建一个绿化带,呈现活力新山东。

其次,建设绿色山东实现优化经济结构。一林业、农业不可分割,应统一结合。发展草木花卉、果林种植等经济产业,既可以提高劳动人民的土地利用率又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可带动其他花卉果蔬展览、食品加工、畜牧养殖等一系列的链式产业,既丰富了我省经济产业结构又提高了人们就业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林业带动相关旅游业的发展。山东有山有海,拥有大量的丘陵和滩涂,这就为林业提供了发展建设的场所,这里可以开设草木花卉、林场绿化、生态旅游等绿色场地,这可以成为匆匆城市人的休闲好去处。可以想象,身处安逸悠闲的大自然中是多么的快活舒畅,不但是可以疏散身体的疲惫还可以得到精神的放松。说不定,未来几年这将成为精神营养的补给圣地。由此可知,这里隐藏巨大的潜力,通过林业改革可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三林业的产业链多、种类齐全、资源多元化可再生、便于加工、无毒、无公害等实质性的优点,这可串联众多产业的发展,我们既可以开展小型经济产业有可以建设大型相关公司企业。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我国现在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还可以实现经济的有效优化增长。

再次,建设绿色山东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必经之路。近年,由各方面的数据可知,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已不再具有先前的活力。绿色逝去变成灰色,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警告着我们。酸雨、沙尘暴、泥石流、全球变暖、山川融化等等,都在向我们传递信息——爱护地球,热爱自然。林业属于生态自然的重要部分,我们更应好好利用,切不可无视自然规律,要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对环境友好的宏观解释。然而,创建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还是很漫长的道路,我们要在日常点滴中做起,更应拿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劲头,坚信未来会因我们的创建更加美好。因此我们在植树造林的时候,更应杜绝滥砍滥伐,加大监督力度,增强对林业的保护,创建绿色山东,才是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创建和谐社会。

最后,建设绿色山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在价值观念上,我们要强调尊重自然、顺应其自然规律、爱护自然。 在党的指导方针上,我们要明白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在实现道路上,我们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节约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目标追求上,我们要努力建设美丽山东,为山东人民创造良好绿色地生活生产环境,为全球自然生态安全奉献力量。在时间跨度上,我们还需要长期艰巨的创建过程。既要紧抓工业文明建设的“必修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跨越路。相信在山东省委、政府的带动下,我们会做得更好。

三、加大工作力度进度 推动林业扎实稳定开展

近来,山东省林业改革建设取得了又快又好的进展,受到了国家政府、国家林业局等外界的好评,这些和从事林业职工的辛勤劳动和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尽管实现可观目标但仍不能放松警惕,我们仍与党要求的生态环境相差很大距离、与我省经济建设有很大距离、与人民的物质需要、绿色生态需求有很大距离,然而这些并不让我们望而却步,反而我们冲劲十足,为我们的美丽山东而奋斗。当然在一些方面我们还有弱点,森林防火扑火能力、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加强,园圃基础设施正着力建设,为实现新山东更上一个台阶。希望国家林业局加大对我省的支持力度,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惠利,同时增加在水系生态建设、种植花卉驯化、山区林业绿化发展、湿地保护和恢复等的帮助,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携手创建绿色山东。

总结

林业经济效益对社会经济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我们应实现在传统林业经济到现代林业经济的转变。坚持林业改革,发挥林业基础的价值,使其适应现代的需求。在林业基础建设方面,我们不仅需要国家、山东省政府相对应的政策、项目、资金等,还需要人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迎来一个新山东。

参考文献

[1] 路经波. 夯实林业基础 提升对全市发展的贡献率[N]. 本溪日报. 2011-04-02

[2] 梁剑,张良廷. 万州:发展林业特色产业 完善林业基础保障[N]. 中国特产报. 2011-04-20

[3] 铁铮本报记者 李凝. 北林大:为灾后林业重建献计献策[N]. 科技日报. 2008-02-26

[4] 建雷,张珂. 我省将走林业强省之路[N]. 云南经济日报. 2006-01-13

第2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

高峰竹柳(是原美国竹柳的更新替代林木品种),是由北京高峰竹柳研究院的林业界的专家学者经过长达三年的科技攻关,在保留原美国竹柳各种优良特性的基础上成功推出新一代速生竹柳品牌,现已申报国家专利和商标品牌。

高峰速生竹柳具有生长快、抗逆性强、材质优良、可高密度种植等诸多优点,从其诞生始起就一直受到林业专家及科研机构的高度关注,是一种亟待开发的优良超速生新能源树种,同时也受到想要快速致富的众人们追捧。

湖北江夏区河脑镇的有一个4000亩的湖滩地,以前是一座一眼望不到边的烂泥地,因为不能生长庄稼,所以一直以来都闲置在那里无人问津。后来被阜阳万里常青苗木公司用较低的价格拿下了这些荒地,然后全部种上了速生竹柳成材林,现在这些树木已全部成活,过去一个一望无际的滩涂地现已全部变成了一眼看不到边的绿色海洋。据统计,每亩湖地里的树木每年都能产生效益15600多元,六年以后这片湖地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2个亿以上。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面对这样的场景都忍不住地感叹,万里常青公司为林业界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提出这样设想:在烂泥地里栽种1000亩速生竹柳,六年后将为社会创造财富1个亿,这在林业界应当算是一个奇迹!

为了做大做强高峰竹柳这一品牌,万里常青公司在北京注册了北京南昆高峰竹柳研究院。2011年2月20日,万里常青公司又与湖北武穴企业家王总签署了开发湖北江心洲,联合造林业4万亩的协议;2011年3月3日,与中国数农集团签下联合培育1000亩速生竹柳种苗,造林100万亩的战略合作协议。

为把高峰竹柳做成一个产业链,万里常青公司日前又联合湖北的知名企业家张昌梅女士投资1000万元,在当地租了4000亩湖作为育苗基地,用育出的种苗在荒废地上种植大面积成材林,然后用成材林生产板材、生物能源颗粒和纸桨,走循环生产和林业产业化之路。目前,万里常青公司正在进行第三代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生产试验,这是一项造福人类社会的最新技术成果。第三代木塑分子聚合材料是利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与木粉,经分子层次聚合生成,采用挤出、模压、注射成型等常规塑料加工工艺,生产出各种板材、型材和产品。这种新型板材不吸水、不变型、不褪色、不老化、不腐蚀、不霉烂、不虫蛀,节能环保效果好。

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的主要成份是木粉,该木粉则是由“高峰竹柳”造林中幼林抚育大树修剪产生的枝条或竹柳大树成材加工剩余的枝叉加工而成,也可以高密度种植高峰竹柳,以小径材制成所需的木粉材料供聚合之用。为此开辟了一条竹柳木材加工新途径。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其特点和优势表现在:

首先,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到废物利用。因为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全部使用竹柳小径材、树木枝条、加工剩余物、废弃物,节约竹柳成材和优质木材,将竹柳木材的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都聚合进了新材料中。使用和损坏后的木塑聚合材料,可以全部再生利用,是一个全回收、全循环、全利用、全环保的项目。

其次,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具有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回报的优势。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用0.6吨竹柳木粉和0.4吨废旧塑料,就可以生产出一吨产品,目前国际市价格最高达28000元/吨。一个年产 10 万吨木塑材料的企业,可利用竹柳 6万 吨,利用废旧塑料 4万 吨,相当于从垃圾中捡回25 万立方米木材、相当于节省水泥、钢材分别为40 万吨、替代塑料和铝材分别是8万吨,这是木塑产业发展对循环经济的贡献。

再次,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木塑分子聚合材料改变了商品林的生产方式,由长时间周期性生产向短期林业种植业转变,可实现竹柳当年种植当年受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开展竹柳规模种植。把林业、木材加工业、废旧塑料回收业也聚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污染治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社会系统工程。

最后,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用途广泛,现已被应用于包装运输领域中、车辆船舶领域中、建筑材料领域、室内装潢领域、军事领域等,它将在众多领域和范围内取代木材、钢材、水泥、塑料等常规材料,因此,第三代木塑聚合材料必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必将引发一场世界性基础材料领域的革命。节能与减排成了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件大事,如能把高峰竹柳这个品牌做成一个产业链,就可以带动更多人们投入到植树造林这一行动中来,让大量的荒山、荒地、浅滩千百倍地增值,改善环境,创造财富。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纸张、架材、板材等木材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繁育栽培速生竹柳具有很好的经济前景。而且实验证明速生竹柳还是个“吸毒解毒”的治污能手,因此种植竹柳可以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此我们衷心祝愿高峰竹柳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高峰竹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凯旋城1号楼2栋1403室

电话:010-5927 3183 158 5558 2853

香港公司地址 :香港九龙尖沙咀厚福街3号华博大厦18楼1806室

电话:00852-23682122

00852-33673126

皖阜阳公司地址:阜阳市经济开发区申寨社区政务大楼1-3楼

电话:0558-2220627 2226697

400-088-2853

手机:15855582853 15955852853

第3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

他,是谁?

他就是极富传奇色彩的花甲老人——高峰。

一位中国老汉的种植梦

从当初的注册资金10万元到现在的年产值过亿元,这个过程他只用了两年。“我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不得不感恩一节特别的树棍——高峰竹柳。”对于今天的成绩,高峰老人如是说。

2008年,高峰先生注册了阜阳万里常青苗木生产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速生经济苗木的推广和培育。2009年公司以自主研发的速生苗木“高峰牌速生竹柳”为抓手,主打“创新”和“科技”牌,把植树造林变成一个暴利行业,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高峰竹柳一千万亩大造林”热潮。数以百计的人依靠种植高峰竹柳实现了年入百万的财富梦想,同时又满足了为生态建设和子孙后代造福的精神需求。

自2012年起,万里常青公司开始将发展的重点转向造林和高峰竹柳产业化,现在高峰竹柳能源发展规划、高峰竹柳制浆造纸工程正在积极筹划中,预计2014年全部实现公司产业化,高峰竹柳生物化工、高峰竹柳木塑聚合材料生长线将全面启动。

进入2013年,阜阳万里常青苗木公司确定了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决定把名贵中草药种植、速生经济林培育、农林循环经济模式创新等领域作为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同时每年又投入近千万元资金组建一批高规格的科研机构和专家团队,不断把科技元素注入传统种植行业,从而大幅度提高公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国务院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政策法规部课题组考察安徽阜阳万里常青苗木公司后认为实现农民增收,最大的开发潜力应是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阜阳万里常青苗木公司通过市场经营以及农民合作经济方式的转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创新模式;北京消费经济研究课题组考察安徽阜阳万里常青苗木公司运营情况后得出结论:阜阳苗木公司将资本运营理念、企业运行机制、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营销手段非常娴熟地嫁接在一起,成功地联合农村、农民种植竹柳,使其形成竹柳产业,是一个引导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创新实践。

三年来,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社会各届的赞誉及国家党政机关和国家林业部门的认可和肯定,自2010年以来,公司连续多次获得了“全国质量、服务、信誉AAA级品牌企业”、“中国著名品牌”、“第九届中国诚信建设示范单位”、“安徽省重质量守诚信优秀示范单位”、“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2012年安徽省双诚信企业”等多个荣誉称号;公司董事长高峰本人也分别在植树造林行业、生物质能源研发及利用等多个行业获得荣誉,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十大新闻人物”、“第九届中国诚信建设十大杰出企业家”、“2012年度影响力人物杰出创新企业家”、“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家”、“2012年安徽省十大创新人物”、“安徽省企业双诚信个人”的荣誉称号;高峰老人倾心人类健康产业、带领一方百姓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感人事迹分别在“中华爱国国典”、“居庸关长城中国爱国功德榜”上面镌刻保存。

几年来,阜阳万里常青苗木公司不仅在经济方面得到了发展,在社会效益方面取了骄人的业绩,并受到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多次表彰!公司董事长高峰多次在他的演讲中提出:挣钱的方式有很多,有些财富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甚至是血泪,而有些财富的背后却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就要坚持只挣那些背后是一张张笑脸的财富!植树造林、林间套种、中草药种植、开发鲜花和高氏蜂业等等,这些全都是关注人类健康和改善人类生态的朝阳产业。这样的财富就是一种背后透露着笑脸的财富,也只有这样的项目才会把赚钱变成一种享受。

进入21世纪后,真正的商机在农村,特别是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美丽中国梦的提出,在农业、林业、生态、绿化、能源等相关产业将因此受益,未来几年在这些领域将有数万亿的商机正在孕育。只有把企业的发展置于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寻找突破,才是企业发展的长远之路!当前大力发展绿色和健康产业,将是一条充满着鲜花和财富的光明大道!

高峰竹柳的生长特性

高峰竹柳是一种生长快、抗性强、材质优的新能源树种,被业界称为最具市场前景的苗木新宠。

刚栽下的竹柳小苗生长一个月以后,即开始表现出明显的速生性特征。在土地条件适宜,水、肥管理跟上的情况下,10公分的竹柳幼苗一年可生长到高达3.5—4米,地径2—3公分以上。平均5年即可轮伐或齐伐,5年生竹柳单株高度可达18米以上,胸径20公分以上,单株材积达0.4立方米以上,和一般树木相比其生长周期大大缩短。

只要是在能浇灌水的地方栽培,成活率一般均能保证在95%以上,即便是在当年7月份以前栽植12-15公分高的小苗,当年秋季也能长到2米以上。

高峰竹柳的栽培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一、育苗出售。育苗就是把竹柳插节截成10至12公分的长度(一定要选实木壮苗作插节),株距、行距按50x15公分,每平方米可以栽13到14株,每667平方米可育8000株以上,也可以按40 x15公分栽植,每亩可栽一万株,当年可长到4米以上,按阜阳万里常青公司公布的收购价,每亩当年也可收入2到3万元。

二、生产把材。把材就是杈把、铣把等把子用材,每根长1.2至1.3米,粗度为3.5公分的把子市场价格为4至6元左右。行距、株距按50x20公分栽植,每亩可栽种6600株,生长两年每株的粗度就能达到4公分以上,高度可达到8至10米,每株速生竹柳可出把子5至6根。照这样计算每亩可产标准把子4万根,如果按每根把子最低4元计算,栽培一亩地的速生竹柳两年的产值也能达到8至10万元。

三、纸浆用材。该种植模式适合浅滩、荒涂等大面积种植,行距、株距按50x50公分种植,每亩可栽种2668棵。生长3至4年,平均胸径可达10至12公分,高度可达12至13米,亩产鲜木材重量约达100吨以上。值得强调的是高峰竹柳材质优良,自然白度可达60度以上,出浆率高于其他传统树种。众所周知现在纸桨急缺,造纸厂对鲜木材的收购价大都在450至550元每吨。高峰竹柳由于出桨率高于其他树种1倍以上,收购价和其他树种相比自然也就高很多,最低由购价每吨鲜料应该在750元每吨,照此计算,高峰竹柳每亩地三年后的产值能达到5万元以上。并且在每次砍伐后第二年又可长出新苗,而且长势更猛,三年后又可再伐,二次砍伐后,产量要高于第一次砍伐30%以上,并可连续砍伐7至8次,被业界称为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四、建筑用材。如作为建房架材来种植,行距、株距应按1米x1米栽植,亩栽种量为667株,一般情况下自然生长五年,每株的高度能达到15米左右,粗度如碗。这样的一株速生竹柳可以出4根架材,如每根按30元计算,每棵的产值就为120元,一亩地就能收入6至8万元。这种栽植模式省时省心,只要管理得当,五年就是一个生长周期。

五、种成材林。该种植模式适宜于行距2米、株距1米栽植,每亩能栽种335棵,前两年可在林中套种其他农作物,第三年还可以种一季冬麦或大麦;第四年、第五年、第六年可在树下养金蝉或养柴鸡。到第六年,每株速生竹柳的胸径可达到20至25公分,高度可达20米以上,每株的材积可达0.4立方以上,在黑龙江、新疆种植长势会更好,6年每株可生长0.5立方米,在江汉平原、浅滩湖地种植结果证实,6年每株可产0.6立方以上。如果按市场价每立方800元计,一亩速生竹柳六年后产值可达6至8万以上,如果把每年修剪下来的枝条进行再育苗,每年收入可再增加1万元以上,效益非常可观。

高峰竹柳与木塑聚合材料

目前,万里常青公司正在进行第三代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生产试验,这是一项造福人类社会的最新技术成果。第三代木塑分子聚合材料是利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与木粉,经分子层次聚合生成,采用挤出、模压、注射成型等常规塑料加工工艺,生产出各种板材、型材和产品。这种新型板材不吸水、不变型、不褪色、不老化、不腐蚀、不霉烂、不虫蛀,节能环保效果好。

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的主要成分是木粉,该木粉则是由“高峰竹柳”造林中幼林抚育大树修剪产生的枝条或竹柳大树成材加工剩余的枝叉加工而成,也可以高密度种植高峰竹柳,以小径材制成所需的木粉材料供聚合之用。为此开辟了一条竹柳木材加工新途径。

和普通木材相比,木塑分子聚合材料还具有以下优点:首先,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到废物利用。因为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全部使用竹柳小径材、树木枝条、加工剩余物、废弃物,节约竹柳成材和优质木材,将竹柳木材的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都聚合进了新材料中。使用和损坏后的木塑聚合材料,可以全部再生利用,是一个全回收、全循环、全利用、全环保的项目。

其次,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具有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回报的优势。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用0.6吨竹柳木粉和0.4吨废旧塑料,就可以生产出一吨产品,目前国际市价格最高达28000元/吨。一个年产 10 万吨木塑材料的企业,可利用竹柳 6万 吨,利用废旧塑料 4万 吨,相当于从垃圾中捡回25 万立方米木材、相当于节省水泥、钢材分别为40 万吨、替代塑料和铝材分别是8万吨,这是木塑产业发展对循环经济的贡献。

再次,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木塑分子聚合材料改变了商品林的生产方式,由长时间周期性生产向短期林业种植业转变,可实现竹柳当年种植当年受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开展竹柳规模种植。把林业、木材加工业、废旧塑料回收业也聚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污染治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社会系统工程。

最后,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用途广泛,现已被应用于包装运输领域中、车辆船舶领域、建筑材料领域、室内装潢领域、军事领域等,它将在众多领域和范围内取代木材、钢材、水泥、塑料等常规材料。

高峰竹柳与生物质能源

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是克服能源危机的主要出路。据预测,到2020年,在全球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的比重接近60%,而生物质颗粒燃料则占生物质能利用的60%。

所谓生物质能源也就是利用生物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常规燃料能源。有机物中所有来源于动植物的能源物质均属于生物质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

柳树是林业能源林的主要树种,“高峰竹柳”则是多基因组合杂交的柳树新品种,具有速生、高产、抗逆等优点。作为能源树种每亩可密植1万株,每亩每年生物产量鲜重可达8至10吨,是普通柳树的十倍。在国外柳树生物质转化为能源的主要途径是发电,柳树生物质具有较高的燃烧值,发达国家用柳树生物质发电已经有20 年以上的历史。将柳树粉碎后制作成生物质能源颗粒和煤炭混合发电,可以大大提高热效率,降低污染50%以上。

生物质颗粒燃料是最具大规模产业化开发前景的新型生物质能源,用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取暖和生活用能,生物质燃料利用率高,便于贮存,无污染。二是生物质工业锅炉,用生物质能替代燃煤,解决环境污染。三是发电,可作为火力发电的燃料。据统计,2008年全球生物质颗粒燃料销售量达1.8亿吨,市场规模超过500亿欧元。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生物质颗粒燃料产业以年均18%的速度高速成长,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中的“香饽饽”。

竹柳是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最好的原料。生物质颗粒需求之大,竹柳作为原料种植前景更为广阔。

生物质颗粒燃料发展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但透过国外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高峰竹柳”将在生物质能源中发挥重要作用。高峰老人发起的1000万亩竹柳大造林,将可年产生物质颗粒3.25亿吨,相当于年发电量9000亿KWH以上。

阜阳万里常青苗木生产有限公司产品简介

一、高峰竹柳

高峰竹柳是在保留原美国竹柳各种优良特性的基础上成功繁育出的新一代速生竹柳品牌,是阜阳万里常青苗木公司以原美国竹柳母本为基础,经过近五年的试种、驯化和优选培育研发出的新品种。和过去的原美国竹柳相比“高峰竹柳”无论是在长势、抗逆性还是在速生性、适应性等方面都优于原母本,受到全国各地引种户的高度追捧。

栽种一亩高峰竹柳综合效益是栽种速生杨的5倍以上,如计其生长周期比率更高,因栽种速生杨一个生长周期要10年到12年,这个时间可生产速生竹柳两批(而且速生杨柳絮特别多,一到春天满天飞絮,直接刺激人们的皮肤和呼吸系统;但是竹柳属雄性,无飞絮,是最具推广价值的生态树种)。如果从事专业育苗则经济收入将会更高,由于当前高峰竹柳种苗和工程苗都非常紧缺,从事高峰竹柳育苗和工程苗培育最保守估计,每亩地每年的收益至少在1万元以上。

二、碧玉杨

碧玉杨是优秀的速生经济用材林树种,同时又可作为观赏性景观树种,该树的树干通直、顶端优势明显、树皮翠绿如碧玉、光滑不开裂,犹如少女的皮肤。碧玉杨中雄性株占99%,因此无飞絮,内在木质洁白,而速生杨内在木质黑黄。系原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签批向全国范围进行推广的一个速生经济林树种。碧玉杨速生性好;抗寒、抗枯梢能力强,系万里常青苗木公司未来几年重点推广树种之一。

三、野芙蓉

野芙蓉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贵植物,其产品市场前景好、种植效益高、产品应用领域广泛且供不应求,因此野芙蓉项目被阜阳万里常青公司列为重要发展项目。现经过高峰竹柳科技研究院科研人员选优培育,开发出可以在平原和山区均可种植,且比原野芙蓉更加高产抗逆性更强的新一代野芙蓉良种,现命名为高氏野芙蓉。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野芙蓉的果实或花粉中含有大量的生物黄酮,在所有已知的含有生物黄酮的生物中,野芙蓉的生物黄酮含量是最高的。其中的生物黄酮可以延长女性青春期,减轻或避免中老年女性更年期综合症,被人私下里称为女性植物伟哥。

野芙蓉除了含有大量的生物黄酮外,还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硒、锌、铁、多种不皂化物等,能调节人体内分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改善心脏血管及微循环功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消除人体自由基;具有抗心脑缺血缺氧、消炎镇痛,抗疲劳、抗衰老、抗癌防癌,降血糖血脂等神奇功效。

四、黄秋葵

如果说野芙蓉是关注女人健康的绿色产业,那么黄秋葵则是专门关注男人健康的产业,被称为植物伟哥。黄秋葵又叫做秋葵夹、黄葵、补肾菜,是锦葵科秋葵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黄秋葵具有祛脂降压、通便、减肥、补肾、壮骨、抑癌抗瘤等功效,原产于非洲,之后进入美洲地区,如今美国南部成为黄秋葵最大的生产地。在韩国黄秋葵被称之为“绿色人参”。

五、长生不老草

长生不老草又名明日叶、明日草、八丈草,今天摘了明天又长出芽来,就是因为具有这种强韧生命力的特性故而命名之。经常食用明日叶的人,长寿者很多,而且到了高龄仍很健康,能像年轻人一样地劳动。

近年来,研究发现明日叶里含有丰富的有机锗,有机锗能参与人体代谢,具有较强的氧化脱氢能力,对肝癌、肺癌、胃癌等血管丰富部位的癌症有明显疗效。另外明日叶里还含有丰富的维持人体健康和防止机体老化所必需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而且这些营养成分非常均衡。其中明日叶根茎中含有丰富的天然黄酮和香豆素,这些物质具有抗菌和抗癌作用,据医疗资料记载,近年来有很多尿毒症和膀胱癌患者靠长期服用明日叶得以治,明日叶也因此受到瞩目。

六、高氏芙蓉蜂蜜

高氏芙蓉蜂蜜是利用野芙蓉的鲜花通过蜜蜂的媒介而酿制出的一种蜜,它成自纯天然,无任何的毒素、添加剂等。高氏野芙蓉的花粉中含有大量的雌性激素和生物黄酮。安徽阜阳万里常青公司投巨资选择在污染相对较少的华北平原种植野芙蓉一万亩,放养蜜蜂五千箱,把富含生物黄酮的野芙蓉鲜花和果实作为蜜蜂酿蜜的原料,从而将野芙蓉果实和花粉中所含的生物黄酮通过蜜蜂的媒介作用酿造出功效奇特的高氏芙蓉蜂蜜。

经医学检测,高氏芙蓉蜂蜜中含有极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生物活性物质,还含有一种特殊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强的杀菌、排毒、延缓衰老的功效。特别对于中老年女性,其保健功能和抗衰老的功效更加奇特,服用八天就能产生神奇的果,可以令女性青春倒转,重现靓丽容颜!

七、高氏秋葵纯蜜

高氏秋葵蜂蜜是让蜜蜂采集黄秋葵的花,通过生物富集原理把黄秋葵花粉的有益成分全部浓缩在蜂蜜中,从而酿造出对男性有强身壮体,提高身体免疫力的高档生物补品。

如果说野芙蓉是关注女人健康的绿色产业,那么黄秋葵则是专门关注男人健康的产业,黄秋葵又叫做秋葵夹、黄葵、补肾菜、植物伟哥。在韩国黄秋葵被称之为“绿色人参”,著名的葵力健、葵力神、葵力果等补肾药品其成份就是100%的黄秋葵提取物。

药理研究发现,高氏秋葵纯蜜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保健养生。高氏秋葵纯蜜取自纯天然、无任何添加剂成份,常期服用可以更好地调节机体的内分泌,平衡阴阳,对人体内的雌雄激素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并且平和进补,改善肤色,增强人体各项生理基能,特别是可以提高男人的。被称为最安全有效的男性保健佳品。

八、高氏芙蓉秋葵食用油

随着媒体对转基因食用油危害的曝光,市场对健康食用油的需求日益强烈。中国高峰竹柳集团公司选择具有“全球五百佳”之称的安徽颍上县谢桥小张庄大规模种植高氏野芙蓉和高氏黄秋葵,收获野芙蓉籽和黄秋葵籽,通过科学的比例搭配(用30%的黄秋葵配以70%的野芙蓉),压榨出健康的高氏芙蓉秋葵食用油!

野芙蓉籽中含有大量的生物黄酮以及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让女性返老还童的神圣功效;黄秋葵被称为男人的植物伟哥,对男性强身健体功效果显著。经过科学的比例搭配,利用生物压榨技术制成高氏芙蓉秋葵食用油。

高氏芙蓉秋葵食用油取自纯天然,绝无转基因。常期食用可以调节机体的内分泌,平衡阴阳,通过对人体内的雌雄激素起到双向调节,从而平和进补,改善肤色,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是保健养生的上乘佳品,被称为油中之王!

九、猫爪草

猫爪草又名三散草、小毛茛,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性,喜光,也耐阴,喜湿润环境,宜生长于疏松、适湿土壤上,较耐水湿。以块根入药。猫爪草性味辛、平,归肺、肝经。有散结、消肿、清热、解毒的功能。主治肺癌、肺结核、淋巴结核、淋巴结炎、咽喉炎、痔疮等。

据《中国药用植物》中记载:猫爪草可治疗多种癌症、淋巴瘤等,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是中药中抗肿瘤、解毒、散结的一种好药材,被列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发展紧缺63种中药材之一。

1994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有关猫爪草的第一次国际会议,在会上猫爪草正式被官方接受为药用植物,被誉为给现代人一个黄金般的贡献。

近年来,各大医药公司都在敞开价格收购猫爪草,收购价格一直在每斤90元上下浮动。特别是进入2014年猫爪草市场更加看好,猫爪草大货不易组织,经营户手中有一吨大货者寥寥无几,一般只存有百十公斤,而且货多含杂质,有货的要价态度硬朗,并有惜售之意。因此就按普通的每亩地收300斤计算,种一亩地猫爪草半年的收入就有2万多元,被当地老百姓喻为暴利行业。

十、迷迭香

迷迭香叶带有茶香,味辛辣、微苦,常被使用在烹饪上,也可用来泡花草茶喝。常绿灌木,迷迭香能增强记忆,是目前公认的最具备有抗氧化作用的植物,迷迭香中的抗氧化成分主要为鼠尾草酸、鼠尾草酚、迷迭香酚、熊果酸、迷迭香酸等成分。迷迭香也常常被摆放在室内来净化空气。

迷迭香原产地在地中海沿岸,在我国是近几年才有少量的尝试性种植。迷迭香用途广泛,除了烹调时作为香料外,药理上还有缩阴、抗氧化作用,可治疗阴道松弛、神经紧张、胃口不佳等问题。

中国高峰竹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凯旋城1号楼2栋1403室

电话:010-5927 3183 158 5558 2853

香港公司地址:香港九龙尖沙咀厚福街3号华博大厦18楼1806室

电话:00852-23682122 33673126

皖阜阳公司地址:阜阳市经济开发区申寨社区政务大楼1-3楼

电话:0558-2220627 2226697

财富热线:400-088-2853

手机:15855582853 15955852853

第4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

关键词 上海经济;直接物质投入;市内物质消耗;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6-0110-06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上海市“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任务之一,而进行物质流核算和分析是循环经济发展和管理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本文尝试对上海经济的直接物质 投入和市内物质消耗进行初步的核算和分析,以便促进上海“十一五”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

1 方法和数据来源

关于国家层次的物质流核算研究,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成果,并且欧盟统计局也已经为国家层次物质流核算了标准化的方法[1]。而地区或地方层次的物质流核算研究目前公开发表的成果还非常有限[2~6] ,并且采取的方法也不相同。尽管有人已经对上海开展过类似研究,但由于该研究成果存在重复计算、难以验证等问题,因此本文决定采取新方法对上海再次开展物质流核算和分析。本文采取的核算方法主要依据的是欧盟统计局的《物质流账户及指标――方法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这一方面是因为该方法比较成熟,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样获得的结果可以与国家层次的物质流核算研究结果相比较。但是,由于地区层次的物质流核算比国家层次的物质流核算存在较大困难,上海统计资料又具有自身的特征,因此本研究在进行上海物质流核算时不得不采用一些估算方法。

1.1 市内开采

上海市内开采的生物质项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1993-2006)中“主要年份农副产品产量”和“主要年份林业生产情况”相关数据,其中包括前者的“农副产品”项下的所有项目――粮食 (包括大豆)、棉花、油料、蔬菜、西甜瓜、蚕茧、水果,“水产品”项下的“海水产品”,与后者的“林木采伐”。其他如“畜禽产品”项和“水产品”项下的“淡水产品”等均不计入。“林木采伐”是以立方米计的,把它转换成干木材重量,换算关系采用:0.4 t/m3[7]。蚕茧产量由于缺乏1993、1994与1998年的数据,采用1992-1995年和1996-1998年年平均增长插值法补齐数据。

上海市内开采的矿物仅有建筑材料中的普通粘土(用于制砖),数据来源于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制订的《上海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年)》、上海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新型墙体和建筑节能材料分会提供的《上海市新型墙体和建筑节能材料行业调查报告》(2004年11月)和文献[8]。但是关于普通粘土开采量的重量直接数据只有来源于《上海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年)》的2个:1996年的915万t和1999年的435万t。获得的间接数据为来源于《上海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年)》和文献[8]的1996、1998-2002年的实心粘土砖和新型墙材产量数据(单位均为标准砖)与来源于《上海市新型墙体和建筑节能材料行业调查报告》的实心粘土砖产量数据及其占全部墙体材料的百分比(85.17%)。这样从《上海市新型墙体和建筑节能材料行业调查报告》获得的数据可以简单地算出1991年的新型墙体材料产量为4.99亿标准砖。为了从间接数据估算出普通粘土开采重量直接数据,本研究假设生产每标准砖的实心粘土砖和新型墙体材料所需要开采的粘土为一定量,那么根据1996年和1999年直接数据和间接数据,就可以算出每标准砖实心粘土砖所需要开采的粘土为5.3 kg,每标准砖新型墙体材料所需要开采的粘土为0.8 kg。然后,再根据各年份的实心粘土砖和新型墙体材料产量,推算出其所需要开采的粘土量。即使如此,1990-2005年间还有相当数量年份的数据缺乏,这样不得不采用插值法、外推法和主观估计法。本研究中,根据1996年的普通粘土开采量为915万 t以及算得的1991年的普通粘土开采量为1 567万 t, 算出该期间年均普通粘土开采量减少130.4万 t,然后外推获得1990年的数据为1 697万 t,插值获得1992-1995年的数据。考虑到2003-2005年上海建筑业发展迅速,所需墙体材料数量巨大,即使存在技术进步和政策限制因素,普通粘土开采量也难以减少,因此该期间就简单采用2002年的数据。

1.2 进出口

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上海的进口既包括从外国的进口,也包括从国内外省(市)的进口(本研究指从国内外省(市)调入上海的物资),还包括输入近海开采的资源。考虑到由于统计数据、时间和资金的局限,采用加总法核算上海的进口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本研究采用货物运输量估算上海的进口。

货物运输量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2003、2006)的“主要年份货物运输量”。货物运输量包括进口货物运输量和出口货物运输量,这样只要能估算出进口货物运输量相对于货物运输量的比例,就可获得进口货物运输量。然后再直接把进口货物运输量当作上海进口的物质就达到了目的。本研究把港口货物吞吐量中的进港货物量与货物吞吐量的比例当作进口货物运输量与货物运输量的比例,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进港货物量数据来源于《上海工业能源交通统计年鉴》(2005),由于缺乏2005年数据,2005年进港比例是根据1995-2004年进港比例年均下降1.04%外推而得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大致等于水运、铁路和民航三种运 输方式的货物运输量,因此把进港货物量与港口货物吞吐量比例直接运用这三种运输方式的货物运输量应该不成问题。而这一比例能否同样运用于数量相当大的公路货物运输量需要进一步证明。

根据文献[9]对沪宁高速公路花桥(镇)―昆山段运输量的研究,2004年一天从花桥到昆山的运输量为101 966 t,从昆山到花桥的运输量为46 566 t。花桥镇紧靠沪宁高速公路上海出口处,因此花桥―昆山段的货物运输情况可以看作在沪宁高速公路上货物进出上海的情况,这样可算得沪宁高速公路上进出上海的货物占货物运输总量的比例分别为:0.686和0.314。而通过沪宁高速公路进出上海的货物占上海公路货物运输量的近1/5,因此沪宁高速公路货物进出比例在数量上应该比较接近于上海公路货物进出比例。把沪宁高速公路上进出上海的货物占货物运输总量的比例与2004年进港和出港货物量占港口货物吞吐量比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的比例是比较接近的,仅仅相差5个百分点。所以,把进港货物量与港口货物吞吐量比例直接运用于上海公路货物运输量应该是可行的。

出口的估算方法同进口相似,即把出港货物量与港口货物吞吐量比例直接运用于上海公路货物运输量。

2 结果和分析

2.1 上海物质流核算结果

依据《导则》,并采用以上方法对上海物质流进行核算获得的结果归纳在表1。

从《上海人口与计划生育年鉴》(1999、2000、2002、2003、2005)可获得上海常住人口数据,其中缺乏的1998年数据取1997和1998年的平均数。从《上海统计年鉴》(2006)可获得上海市户籍人口数。这样,根据表1就可获得上海的人均DMI和人均DMC指标(表2)。

从《上海统计年鉴》(2006)可获得1990-2005年的GDP数据和GDP指数。根据它们就可以求出该期间以2005年不变价计的GDP。然后再根据表1,就可获得上海的物质投入生态效率指标(见表2)。

2.2 上海物质投入分析

2.2.1 绝对量指标

把生物质也计算在内的上海市内开采在1990-2005年不仅绝对量上年趋减少(见表1),占直接物质投入的比重更是从1990年的10.84%下降到2005年的2.05%。可见,上海物质自给率非常之低,经济发展严重受外来资源影响。上海市内开采占市内物质消耗的比重也从1990年的18.81%减少到2005年的4.96%。因此,上海生态赤字年趋严重。

从物质总量变化趋势看,1990-2005年上海DMI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从1990年的20 354.49万 t,增长 到2005年的45 564.95万 t,15年间DMI增长了1.2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5.53%。特别地,在1995年至1996年有一个大跳跃。DMC在1990-1995年总体上稳定增长,但是与DMI同样跳上1995年至1996年的台阶后,开始趋于稳定,且略有下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上海的港口效应,即周边许多地方通过上海出口,且这种出口增长快速。由于这种效应的存在,在上海循环经济管理中,用DMI指标比DMC更为合理。

2.2.2 人均指标

从人均DMI来看,无论是按户籍人口还是常住人口来计算,上海人均DMI在整个1992-2003年期间都比国家人均DMI(1995-2003年)高得多(见表3)。2003年上海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DMI是国家的8.38倍,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DMI是国家的10.69倍。上海人均DMI无论是以常住人口还是以户籍人口计算,在1992-1995年与发达国家中的低水平国家(日本和美国)相当;在跳上1995年到1996年的台阶后,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DMI基本维持稳定,与1992-1996期间的发达国家比较,处于较高的水平,高于德国,但低于最高的荷兰。可见,当前上海的人均DMI已经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但是如果与同样为重要港口城市的德国汉堡大都市区相比,上海人均DMI还是要低一些。

上海的人均DMC与人均DMI变化有所不同(见表4),在1990-1995年期间,人均DMC增 长的势头要比人均DMI大一些,但在跳上1995年至1996年的台阶后,人均DMI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而人均DMC却开始下降。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的人均DMC在1990-1995年低于德国、日本、荷兰、奥地利,但在1996年达到了日本和荷兰的水平,不过还是低于德国、奥地利。此后,由于上海的人均DMC持续下降,近年已经完全低于发达国家1990-1995年期间的最低水平,尤其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DMC降幅更大, 2005年几乎回到1990-1995年的水平。如果与同样为港口城市的德国汉堡大都市区相比,上海的人均DMC变化幅度比较大,而汉堡大都市区在1992-2001年始终比较稳定。在90年代上半期,上海人均DMC与汉堡都市区相当;在90年代下半期,上海人均DMC高于汉堡大都市区;在2000-2005年上海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DMC继续高于汉堡大都市区,而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DMC接近于汉堡大都市区。总的看来,上海的人均DMC比发达国家要低一些。但是要注意到前面已经提高的港口效应的作用,由于中国是一个依靠国内开采为主的国家[12],因此通过上海港口出口促使上海DMC快速下降,而上海本市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耗并未下降。

2.2.3 生态效率指标

上海物质投入的生态效率指标在1990-2005年随着[CM)] GDP快速增长变化相当大(见表2)。以GDP/DMI为例,1990-2005年期间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2005年比1990 年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率到6.3%,1990年直接物质投

入产出为803.58 元/t,2005年直接物质投入产出达到 2 009.04元/t。但是1995-2003年上海直接物质投入产出低于国家直接物质投入产出( 见图1),与汉堡大都市区比较,差距更大(见图2),2001年上海每吨直接物质投入产出约 为汉堡大都市区的22.11%。

3 讨 论

上海市内开采的普通粘土由于数据缺乏,较多地采用了估算,其数据准确程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进出口核算中,把进出港货物量与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比例直接运用于货物运输量,把由此求出的进出上海的货物运输量当作上海的进出口。这种方法与逐项加总法相比,其优点是简单方便,花费少量时间和精力就能求出原本需要大量核算工作才能获得的进出口总量,尤其是其中的外省(市)进口量。但是也有一些缺点。首先,数据准确性取决于运输量单个统计数据与对进出口比例估计的准确性,存在一定风险;其次,货物运输中可能存在水产品,这种方法没有予以剔除,因此存在高估的可能。还有,没有进出口单项物质数据,无法掌握各类物质在进出口中的份额,也无法计算进出口物质相关的隐藏流和间接流。

在上海市直接物质投入的燃料项核算中发现一个国家层次物质流核算中不存在的新问题,即从1999年开始,在《上海工业物资能源交通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中记载着一次能源生产量数据,但实质上这些能源是来自于上海近海的平湖油气田,开采地并不在上海的行政边界内。因此根据《导则》,它不能算作市内开采,可是它也不属于从国外进口或从外省(市)调进。由此看来,这是一个属于地区物质流核算的有待解决的新问题。本研究把它归到进口,但是命名为“近海进口”,既不属于国外进口,也不属于外省(市)进口,这样有利于明确生态责任。

4 结 论

本研究依据欧盟统计局的《导则》,并针对地区层次物质流核算的困难和上海的实际,采用了一些估算方法对上海的物质流进行了初步核算和分析,结果表明:

(1)上海直接物质投入1990-2005年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15年间增长了1.24倍, 2005年达到45 564.95万 t。物质自给率非常低,经济发展严重受外来资源影响,市内开采占直接物质投入的比重从1990年的10.84%下降到2005年的2.05%。

(2)当前上海的人均物质直接投入已经处于非常高的水平。2003年上海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DMI是国家的8.38倍,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DMI是国家的10.69倍。1996年后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DMI已经高于在1990-1996年发达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的德国。

(3)虽然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最高,但是物质投入的生态效率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1995-2003年上海直接物质投入产出低于国家直接物质投入产出。与汉堡大都市区比较,2001年上海每吨直接物质投入产出约为汉堡大都市区的1/5。

由于地区物质流核算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统一的方法,而上海目前也还相当缺乏物质流核算所需要的统计资料,因此本研究地采用了一些估算方法,这使得本研究获得结果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Eurostat. 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s and Derived Indicators: A Methodological Guide[M]. Luxembourg: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2]Best Foot Forward Ltd. City Limits: A Resource Flow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of Greater London[EB/OL], 2002. 省略 /downloads/complete%20 report.pdf.

[3]Hammer M, Giljum S. Materialflussanalysen der Regionen Hamburg, Wien und Leipzig(working paper in German)[EB/OL].SERI,2006. seri.at/index.php?option=com[JX*2]-[JX-*2]docman&task=search[JX*2]-[JX-*2]result&search[JX*2]-[JX-*2]mode=phrase&search[JX*2]-[JX-*2]phrase=PE.MAR&Itemid=39.

[4]徐一剑,张天柱,石磊等.贵阳市物质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12): 1688~1691,1699.[Xu Yijian, Zhang Tianzhu, Shi Lei. Material Flow Analysis in Guiyang[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2004,44(12):1688~1691,1699.]

[5]黄和平,毕军,李祥妹等.基于MFA的区域经济系统物质代谢分析――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为例[A].邓楠.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上册)[C].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104~110.[Huang Heping, Bi Jun, Li Xiangmei, et al. Material Metabolism Analysis in Regional EconomicEnvironmental System Based on MFA: a case of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A].In: Deng Nan(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y and Environment(VolumeⅠ)[C].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2005:104~110]

[6]黄晓芬.基于资源生产率的城市绿色竞争力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3:112~137.[Huang Xiaofen. Research of City Green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Resource Productivity[D].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2006, 3:112~137.]

[7]张璧光.我国木材干燥技术的创新途径与发展前景[J].中国林业,2001,(05A):14~16. [Zhang Biguang. Innovating Approaches and Evolving Directions for Timber Torrefying Technologies in China. Forestry of China, 2001,(05A): 14~16.]

[8]沈明,张德明.上海“禁实”提前实现目标[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3,(7):7~8.[Shen Ming, Zhang Deming. Achieving Goal in Advance in Forbidding Solid Bricks in Shanghai[J]. Wall Material Innovation & 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s, 2003,(7):7~8.]

[9]陈荫三.高速公路运输量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5,18(2):94~98. [Chen Yinsan. Study of Freeway Transportation Volume[J].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005,18(2): 94~98.]

[10]Matthews E,et al. The Weight of NationsMaterial Outflows from Industrial Economies[M]. Washington DC: World Resource Institute,2000:59,73,85,99.

[11]李刚,张彦伟,孙丰云.中国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需求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39~44.[Li Gang,Zhang Yanwei,Sun Fengyun. Study on Material Req uirement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System in China[J].China Soft Science, 2005,(11):39~44.]

[12]陈效逑,乔立佳.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1):17~23.[Chen Xiaoqiu, Qiao Lijia.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Chinese Economicenvironmental System[J]. Jou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0, 15(1): 17~23.]

Direct Material Input and Domestic Material Consumption of Shanghai's Economy

QIU Shoufeng ZHU Dajian2

(1. Public Economy and Finance Department, Minjiang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108,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第5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

[关键词]绿色会展 经济 环境 对策研究

一、引言

伴随天津滨海新区会展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开始努力打造“会展名城”,希望借助会展业的优势更好的带动天津区域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会展运营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不良环境问题如: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比比皆是,问题之多令人触目惊心。而当下中国发展的目标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倡低碳、环保,各地的会展运营似乎都在背道而驰。在这种形势下,天津滨海新区如何发展低碳环保的绿色会展值得业内人士关注和思考,绿色会展的正确实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绿色会展经济的重要性及模式借鉴

绿色会展是指在会展活动中,本着循环经济原则,采取保护环境与合理开发资源、利用各种会展资源相结合的方针,实现会展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会展的概念强调发展会展经济不应以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为代价。

1.发展绿色会展的重要性

绿色会展是未来展会的发展趋势之一,但如何发展绿色会展,国内会展业众说纷纭。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中国会展业向低碳环保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他指出,“现代会展业必须顺应低碳环保的潮流才能健康发展,而那些大量消耗资源的、浪费的、不可持续的产业都会走向灭亡。”在国际上一个平平常常的会议和展览提倡绿色环保,这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而在我们的城市这种意识刚刚起步,还停留在口号阶段。据预测,今年滨海国际会展中心承办的展会活动数量将比去年增长10%~20%,滨海新区的产业优势正在转化为展会魅力。发展绿色会展势在必行,虽然天津滨海新区还没有做好迎接低碳环保的准备,但是意识的转变是会展发展的必然,低碳经济、绿色会展已是大势所趋、发展的所需,更是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之一。绿色会展在发达国家都能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量资金支持,但在滨海新区部分会展项目仍然是粗放式经营,对展会的管理不到位,滨海新区推行绿色会展势在必行。基于此,我们可以借鉴北京奥运会的运营模式。

2.发展绿色会展的模式借鉴

世界世博会作为经济和文化展示交流的平台,从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举办历程已有百余年,每一次世博会都会在科技、文化、 艺术、环保等方面做出推广,当然对绿色设计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定为“让城市更美好”,并提出三大核心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更为绿色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展示和实践的平台。上海世博会的展馆和馆内陈列设施大都采用环保材料,材料的特点兼顾了节能、无污染、可回收再利用等性能,把本次世博会的主题落实到位。本次世博会中,印度馆采用了数以万计的竹子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竹制穹顶,穹顶上种满绿草,是印度馆体现环保理念的一种展现。展馆内的设施也有竹子的痕迹,例如展馆的座椅,而且展馆不使用任何能源,达到了零排放。竹子本身就是一种天然无污染的材料,在展出完成后,这些天然材料还可以完全被再次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贯穿整个展馆。在滨海新区的会展发展中我们可以对这一理念和设计进行借鉴,达到生态的平衡发展和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三、推行绿色会展经济模式的对策研究

可持续发展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能源开发、环境保护、清洁水源、绿色贸易、发展援助。绿色会展既是绿色贸易的交易平台,也是新能源的展示基地,同时也是节能环保应用的前沿阵地。可见,绿色会展的实质就是展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平台和应用基地。绿色会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实际应用,避免不必要的污染与浪费,还给地球纯净的空间。全国会展管理机构可以将绿色会展列入新型会展的发展方向,增加立法和监督,为中国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滨海新区应紧跟国家政策号召,大力推行绿色会展,本文通过深入贯彻绿色主题策划、合理空间划分、绿色展具设计、数字化绿色会展效应四个方面的举措对滨海新区的绿色会展实施推进。

1.深入贯彻绿色会展主题策划

大型的会展活动需要明确主题,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而绿色必将是人类共同的话题。如果能够根据实地情况予以策划,必会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达到呼应主题的目的。因此,国内外会展有识之士都在探索新的会展主题模式。绿色会展将深入人心。北京奥运会有三个主题,其一就是“绿色会展”,营造的主题可以引导人们轻松地将运动与健康、运动与绿色联想在一起,自然地产生参与心理,让人们以绿色行为、绿色生活方式为美,体现绿色会展的核心价值,促使北京奥运会达到进入全球视野的效果。但是,会展中要突出绿色规划和绿色主题,必须有相应的组织活动来承载。规划和主题只是抽象的理念,理念如何实现则需要通过与大众的互动来推广和传播。绿色会展我们不能只作为主题口号去宣传,滨海新区会展行业的主管部门或者行业的协会组织应该出台一些关于会展节约的标准或指导意见,或可结合会展项目评估、鉴定、分级等工作,明确提出低碳环保方面的硬性指标。对保护环境者予以嘉奖,对破坏环境者给予教育和惩罚。

2.会展空间的合理划分

会展空间是会展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空间环境的构成形态。会展活动需要传达的信息必须通过空间展示在公众面前,为观众的感知提供了场所,没有空间,观众将无法获得信心也无法和人交流。空间有着双重的属性,即:有形与无形。在空间设计过程中,观众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所以必须考虑到有形的空间给观众带来的物质需求,通行与休息的便捷,同时也要考虑到无形空间给观众的心理承受力,以谋求合理的空间划分。总之,正确处理好会展空间的问题是绿色会展的设计精髓。

目前,展会中很多企业不以展品的需要为空间基础,而是为了炫耀企业实力,往往租赁的展位面积很大,造成布置空间的材料、人员等一系列不必要的浪费。其实会展空间具有四项基本功能:展示性、促销性、服务性、文化性。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空间不需要太大,否则会给观众空旷感。展商在租赁展位时可根据展品的需要做合理的面积计划。滨海新区的会展策划机构可以在展后组织专业人士对参展企业的展台进行评比,对有特色和空间利用合理的企业予以奖励,这样也进一步提升了展会的品牌效应。

3.展示道具的再利用设计

展示道具是构成会展空间的基本物质要素,它不仅承担功能属性,突出产品的优点,同时也对品牌的整体形象设计起到辅助和加强作用。从空间设计方面来看展示道具主要用于装饰空间,配合主题空间的搭配和空间意境的营造。从产品方面来看,展示道具主要用于衬托产品,搭配灯光营造视觉冲击力,突出产品的品牌档次以及方便顾客挑选。从以上来看,展示道具设计的主题决定会展的主题方向,因此在展示道具的再利用方面设计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考虑。在首都60周年群众游行中,彩车造型多样、寓意丰富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着低碳环保的原则,每辆彩车都制定了回收利用的方案。彩车在天安门广场向公众展示五天后,部分彩车将拉回本地区在当地的广场、博物馆等处展示,车上的一些设备如LED显示屏等,也将再利用,有的还在上海世博会再次亮相,把彩车的回收价值展示道最大化。

滨海新区的会展应充分从中学习,将展示道具的再利用落到办展的宗旨上,对展商从意识上引导,从政策上鼓励。但是目前,会展中的展具大多数都是一次性产品,5天的展览后拆下来的都将是废弃物,无法重复再利用,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浪费,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在展具设计过程中应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使材料和零部件可重复利用作为设计的重点,便捷的展具是体现绿色、环保会展的有效途径。作为滨海新区会展的组织单位,可以从2011年第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中学习,除了在组织策划时引入醒目的环保标题外,还可以进行环保创意展台评比,这样既体现了品牌文化展现品牌定位,又表彰和鼓励创意设计和绿色环保搭建的展览方式,坚持倡导了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展具设计与施工观念。用评选活动,来激发公众保护环境,节约支出,促进创新的环保意识,营造一个和谐时尚创新的展会氛围,推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动。评选活动可以设置优秀环保展台施工奖,最佳时尚创意设计奖,最佳创新产品陈列奖等。

4.数字化、科技化绿色会展效应

如果说会展主题可以引领绿色设计,会展空间的合理划分和会展道具的再利用是实施绿色设计的有效途径,那么数字化、科技化可以弥补很多的不足,使绿色设计得到最大化实施。数字化设计是以人为本,从生活中提取设计元素,赋予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带动观者的情感,他可以是看的见的仿真场景,也可以是摸不着的心理感触。它的特点是利用虚拟营造现实气氛,给人以亲切感,交互友好度较高,对资源和空间都有很大的节约效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放大了数百倍的张择端名作《清明上河图》,就运用了数字化仿真技术,巨型画卷让人细细品味,画中人物还会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做得非常生动、有趣,既有意思又有内容,寓教于乐,体现了数字化绿色会展的效应。

目前数字、科技化会展的优势是成本低、效率高,展出空间无限,经营规模不受场地限制,展出时间长,观众面广泛,贸易机会增多,反馈及时,统计和评估电子化等。在滨海新区的会展中,可以采用数字化的虚拟展示形式对会展空间进行现代化的场景设计,用更少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达到逼真的效果。数字化会展的迅速发展是未来必然产物,对实物会展市场有一定冲击力,但是数字化会展的缺陷难用技术手段加以弥补,消费者或商家“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思维定势不会轻易改变,传统实物展览除了解产品和信息的功能之外,还有人际交流、实物触摸、面对面的讨论这些"会展艺术",这是数字化会展无法取代的。因此也就注定了数字化会展不可能替代实物展的主角地位,但是数字化会展与实物会展模式各有所长,有时互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绿色会展必是未来会展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也将成为会展业的新亮点。如何更好地发展绿色会展,采取合理的策略是首要因素。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发展绿色会展要改变以往的各级分别制定法规政策,应提倡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联合制定绿色会展的法规政策,并健全会展环保制度。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树立绿色企业文化是发展绿色会展的关键。绿色会展运营给天津滨海新区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绿色会展不应是一个倡议和提议,它应成为现实文明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绿色会展不仅需要主题策划,更需要新兴科学和技术的融入,同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持久性,只有在宣传和管理的“多管齐下”下,滨海新区会展业在中国发展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才不至于落伍,也只有这样中国的会展才能更好的走向世界,进一步打造会展典范区域,才能更进一步加速滨海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叶,张国云著.《绿色经济》.中国林业出版社

[2]张春霞著.《绿色经济发展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

[3](美)卡恩著,孟凡玲译.《绿色城市》.中信出版社

第6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

[关键词]生物质能 资源 沼气 生物质燃料 垃圾发电 展望

1 概述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它以生物质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可永续利用,具有环境友好和可再生双重属性,发展潜力巨大。

福建省是少煤、无油、无天然气、常规能源短缺的省份。随着经济的发展,福建省能源的自给率下降,2010年自给率为35%,预测2020年之后将降至20%,这是经济发展中一个严峻的问题。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是一个独特、重要的能源,它是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而且资源丰富,在世界能源消耗中,生物质能占总能耗的14%,预计到下世纪,世界能源消费的40%来自生物质能。因此,大力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确保能源安全、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

我省生物质能资源丰富,目前可作为能源利用的生物质有林业木质油料植物、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以及能源作物、稻壳、玉米芯、花生壳和甘蔗渣等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甚至垃圾等都可用于生产新型能源。虽然福建省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潜在市场,但是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水平还较低,如何加快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 福建省生物质能学科发展简况

2.1福建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历程

2.1.1生物质形成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全省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两个自然气候带,西北有武夷山脉、中部有戴云山脉阻挡寒风,东南有海风调节,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多雨、温暖、湿润,独特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各种生物质的生长,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全省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80%以上,有“八山―水―分田”之称,土壤肥沃,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770.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3.10%,居全国第一,是我国南方的重要林区之一,有“绿色宝库”之称。

我省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林木枝桠和林业废弃物、木本油料林油脂、废动植物油脂、畜禽粪便、工业有机废水、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农业能源作物及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等。据初步调查分析,2008年我省生物质能资源理论存有量约1600万吨标准煤,约占全国资源总量的3.5%。

2.1.2福建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历程

近些年来,我省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已经建立一定的产业基础。生物柴油和户用沼气领域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生物质发电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

2.1.2.1沼气

福建省沼气技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系统的研究,相继成立省微生物所沼气研究室、省农科院农业工程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在福建省能源研究会下设农村能源专业委员会,在福建省农业工程学会下设农村能源及环保组,还有福建省农业厅农村能源环保总站等管理机构。

2001年以来,福建省利用中央财政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补助资金以及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资金,逐步开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先后有长汀、永安、龙海、福清、邵武、寿宁等县、市列入农村小型公益设施沼气建设项目,仙游、武夷山、松溪等县、市实施“一池三改”农村沼气建设项目。

2004年~2008年,中央共投入国债项目资金5356万元。2005年至今,省级投资9880万元,地方财政投资2822万元。全省累计建池从2000年的13.3万户增加到2008年的41.8万户,分布于全省70多个县(市、区),750多个乡(镇)。

到2008年,全省累计建成养殖场沼气工程1056处,容积349万m3,年产沼气4400多万m3,年处理1100多万吨畜禽养殖业粪水。全省共有规模养殖场7724个,建池比例为12.8%。其中,生态型沼气工程占90%,环保型沼气工程占10%。

2.1.2.2生物柴油能源化利用初见成效

自2002年以来,福建省在国内率先发展生物柴油工业化生产。目前福建已建立起有一定规模、设备装置技术比较高的生物柴油生产企业12家,形成35万吨,年左右的生产能力,约占全省柴油消费量的10%左右。

我省生物柴油发展路径从第一代技术起步,同时积极开发第二代、第三代技术,以争取更多原料来源。第一代技术是以动植物废油脂为主,进口棕榈加工残渣油为辅的原料路线,但原料来源受限。第二代技术主要是提炼能源林果仁榨油。第三代技术,由承担教育部示范工程的福建师范大学以海洋藻类为原料提取生物柴油的研究试验,取得了阶段性研究试验成果。

2.1.2.3生物质发电有一定进展

生物质能是我省各类可再生能源最丰富的一种,但技术成熟度低。多年来,农林业生物质并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大部分任其枯萎、腐败,目前利用率不到30%,而且其能源利用方式极为原始,大多数生物质以直接燃烧为主,有效利用率很低。以农林剩余物为主的生物质能密度低,大量收购必然带来长途搬运,运输成本高,原料采集范围大,发电成本高,发展受限制。

应用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重点攻关项目《生物质大型上吸式气化炉》和《1000kW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研究技术,2000年福建省莆田市建成了1000kW生物质(谷壳)气化发电厂,并投入运行。2003年,建宁县饶山热能有限公司利用稻壳替代燃煤发电、供热,解决稻壳资源浪费的问题。通过引进“热电联产垃圾焚烧节能技术”将稻壳“变废为宝”,该项目利用谷壳作为燃料替代燃煤生产蒸汽,同时用于发电,大大减少了s02等有毒废气的排放。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渣还可再用于生产白炭黑和炭黑。目前,饶山热能有限公司年消耗稻壳约5万吨。

福建省生物质能发电的主要途径是垃圾发电,从2003年开始,我省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发展研究和实践,出台了《福建省“十一五”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和相应的配套政策,使垃圾发电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至2010年底,我省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垃圾发电厂已有10座。全部投产后,日处理垃圾7400吨,年发电量7.33亿kW・h,光发电一项就可节约25.7万吨标准煤。

2.2福建省生物质能发展前景

福建省是一个一次能源十分缺乏的省份。生物质能由于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再生,与风能、太阳能等同属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生物质的硫含量、氮含量低、燃烧过程中生成的SOx、NOx较少;生物质作为燃料时,由于它在生长时需要的C02相当于它排放的C02的量,因而对大气的CO2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生物质能作为世界第四大能源,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根据生物学家估算,地球陆地每年生产1000亿-1250亿吨生物质;海洋年生产500亿吨生物质。生物质能源的年生产量远远超过全世界总能源需求量,相当于目前世界总能耗的10倍。我国可开发为能源的生物质资源到2010年可达3亿吨。随着农林业的发展,特别是炭薪林的推广,生物质资源还将越来越多。

福建省丰富的生物质资源预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根据福建省相关部门制定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规划,要从以沼气、生物柴油、压缩成型固体燃料、垃圾发电为品种的生物质能中筛选出作为示范工程,重点加以扶持,提高技术成熟度,加以推广,以推动生物质能产业化的发展。

3 福建省生物质能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和配套办法及规章,制定了20多项农村沼气、秸秆综合利用、燃料乙醇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在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下,中央和各地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加强科研开发与技术攻关,开展不同形式的试点示范与建设,有力促进了我省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

3.1生物质能资源状况

3.1.1沼气

我省生物质资源丰富,遍布全省各地,是全国发展沼气重点省。据测算,如将全省人畜禽粪便用作燃料、肥料的作物秸杆1/3,经厌氧发酵制取沼气,年资源总量可达26.3亿m3,折标煤187万吨。若全部开发利用,农业人均100.5m3.按人均日用气0.3m3计,可解决90%左右的生活燃料。

3.1.2垃圾

我省城市垃圾产量在迅速增加,据2005年统计,全省城市生活垃圾量将达940多万吨。据调查,目前福、厦、泉等沿海城市每人每年平均垃圾量达450公斤左右。福州市一天的垃圾就达1200~1400吨。根据对福州、厦门等市垃圾质地测试结果,可燃物占55%以上,热值为5000kJ/kg左右,具备了建设垃圾发电厂的要求。

3.1.3生物质制油

福建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适宜种植的能源高产作物主要是能源甘蔗、甘蔗、甘薯、木薯、油莎豆等;有开发潜力和价值的油料能源植物种类的科目有大戟科、樟科、桃金娘科、菊科、豆科、山茶萸科、大风子科和萝摩科等,可以适合规模化种植的有麻疯树、山苍子、油茶、黄连木、乌桕、油桐等。

福建省还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稻草、麦草、芦苇、竹子等非林质纤维,有香蕉、菠萝等果业茎秆和森林抚育间伐、树林修枝、林业加工剩余物,以及随处可见的野生芒属植物等生物质资源,每年的资源总量可能超过数千万吨。但大多未被充分利用,造成生物质资源的很大浪费。

福建省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浅海41.5万公顷,滩涂20多万公顷,有海洋生物3000多种。其中可作为生物质能源开发的原料不乏其中。

3.1.4生物质资源总量

福建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废弃动植物油脂、工业有机废水、木本油料林以及木薯、甜高梁等农业能源作物七大类。据初步调查分析(2010年),目前全省生物质能年资源总量约为1620万标准煤,占全国资源总量的3.5%。目前,全省生物质能源年资源潜力分布如下:

(1)农业废弃物

农村沼气资源:以农村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沼气潜力为26.3亿m3,折合187.8万吨标准煤;

秸杆:总量1035万吨,其中1/3可作能源利用,约345万吨,折合172万吨标准煤;

农产品加工剩作物:以稻壳与甘蔗渣为主。总量约285万吨,折合184万吨标准煤。

(2)林业废弃物

福建森林覆盖率居全国之首,林业废弃物资源丰富,包括林木枝桠和林产废弃物等,约1200万吨,折合685.2万吨标准煤。

(3)城市垃圾发电资源

垃圾年产出约940万吨,其中720万吨可用于发电,发电量折合30万吨标准煤。

(4)废弃动植物油脂

可产生物柴油36万吨,折合51.5万吨标准煤。

(5)工业有机废水产沼气资源:17亿m2,折合121.4万吨标准煤。

(6)水本油料林:可用于栽种木本油料林的用地约60万公顷,可产生物柴油120万吨,折合157.9万吨标准煤。

(7)木薯、甜高梁等:可产燃料乙醇30万吨,折合30万吨标准煤。

3.2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现状

3.2.1沼气开发与利用技术

3.2.1.1户用沼气

我省沼气技术逐步成熟,通过不断加强技术革新,注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在池型方面,研究出了适应不同气候、原料和使用条件的标准化池型。主要应用有:①ZWD型沼气池:由福建省农科院上世纪90年代研发,2002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优点是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解决了进出料难题;扩大沼气发酵原料来源;且料液分布更均匀,提高沼气产气率18.9%。②SQC新型高效户用沼气池:1991年南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与能源技术总站与顺昌县联合研究开发,2004年获中华农科教基金农技推广奖。SQC~,JI户用高效沼气池在福建省北部寒冷山区实现了全年不间断产气,可满足5―6口之家常年生活用气;目前泉州、漳州、三明、龙岩、莆田等地均有引进该池型。③户用玻璃钢组装式沼气池:2002年,由福建省农科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研制,是一种安全、新型、廉价的沼气池。它产业化程度高;适应性强;密封性好,保证了最佳产气条件。2003-~9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3.2.1.2大中型沼气工程

①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建立生态牧场:项目于1983年在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试验牧场实施,建立沼气池271::1,总容积1205m3,年产沼气7.3万m3,除作生活燃料使用外,还进行沼气发电,作汽车燃料,用沼渣养蚯蚓种蘑菇,沼液放养胡子鲶等试验;1982年,“沼气长距离输送研究”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向省内外推广;1989年获农业部农村能源及环保优秀成果三等奖。②泉头畜牧场沼气生态系统工程研究:在泉头万头猪场建成我省第一个生态能源村的基础上,1991年第二期建成两座350m3上流式厌氧发酵塔(UASB)和300m3贮气罐,用于发电(装备45kW和75kW各1台沼气发电机);沼渣用于种果和培植食用菌,沼液用于养萍、养鱼,达到物质、能量良性循环;1 994年被国家环保局评为一等农业生态技术。⑧隧道式沼气池:2003年,南平市延平区农村能源站曾宪芳等通过改造和吸收ABR和AF工艺技术,形成隧道式沼气池,该工艺提高了厌氧消化效率。④推流式厌氧滤床工艺(PAFR):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该工艺。沼气池在常温下池容产气率可达0.5~1.0m3・-m-3・-d-1左右,能承受较大负荷冲击,施工简便、管理方便、运行稳定,设置地下,占地小;降解率高,易产生微生物膜,采用防堵、自动排渣工艺,基本实现不耗动力运行。⑤红泥塑料厌氧发酵装置及其后处理设施标准化设计技术:2003年,福州北环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开始引进台湾红泥塑料厌氧发酵技术,并着手红泥塑料厌氧发酵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并形成标准化应用技术,在省内外十几家养殖场推广。⑥高效厌氧净化塔:2010年,福州科真自动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出了高效厌氧净化塔,并用沼气发电余热对厌氧净化塔进行加温,解决了低温季节不能正常产生沼气的难题。⑦智能化大型沼气池:福建省农科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研发成功“智能化大型沼气池远程控制系统及高效产气调控技术的应用”,率先应用玻璃钢材料作为大型沼气池保温材料,建立玻璃钢夹套水泥沼气池,保温效果好,2012年5月通过专家鉴定,比传统沼气池增加产气量25.7%,解决了冬季沼气池产气难的问题;采用厌氧发酵后固液分离,提高了发酵液浓度,达到高效产气,实现远程监测调控,远程诊断,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项目已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首创。

沼气的工业化应用,包括沼气集中供气、沼气发电等还处在示范阶段。

3.2.2生物柴油的开发技术

目前我省已形成生物柴油35万吨/年左右的生产能力,其中5万吨以上的企业有3家,2万吨级的企业有2家,1万吨级企业有6家。但2008年以来,受国际油价激烈震荡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生产受到严重打击,特别是生产工艺还不完善,产品价格较高,原料收集困难,原料成本占生物柴油总成本的3N左右。目前原料成本高,转化率低。经济效益差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产量从2007年的18万吨,跌到2008年的3.5万吨左右,许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或转产的困境。

3.2.3燃料乙醇的开发技术

南平闽沪置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广生物质资源的转换,公开征求工艺,采用生物质资源替代石油资源,制造生产术质石油。福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木清在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提交了题为《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生物能源产业的建议》,把我省的甘薯、甘蔗列为生物质资源,要求作为燃料乙醇原料加以重点发展。

1996年,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在国内首倡能源-甘蔗研究。在主持国家“九五”甘蔗育种科技攻关期间,首次将“高光效、高生物量育种”列入攻关内容。以总生物量、总可发酵糖量为育种目标,创制能源甘蔗新材料,并通过一系列中间试验和技术指标的评价,选育能源甘蔗新品种的技术路线。通过自育和引进获得一批能源甘蔗新品种(系),接近或超过了美国第二代能源甘蔗品种的水平。2001年12月。《甘蔗光合性能的遗传分析及高光效、高生物量能源甘蔗新品系选育》通过农业部科技成果鉴定、能源甘蔗品种选育与鉴定这一核心技术已臻成熟。这期间,“十五”国家“863”计划、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能源专用甘蔗新品种选育》、福建省跨越计划《能源甘蔗新品种(系)的中试与产业化》等都对能源甘蔗的研发给予立项资助。

厦大能源研究院研制和利用农林纤维素生物质联产燃料酒精与术糖项目以农林纤维素生物质(秸秆、蔗渣、林草)等为原料,分离提取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组份;利用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组份进行降解,制取燃料酒精;利用木聚糖酶对半纤维素组份进行降解,制取功能性木糖。针对我国术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技术和多元化生物质资源规模化培育与利用等核心技术亟须突破的现状,研制木质纤维素原料的高效预处理技术和低成本降解技术等关键技术,建设万吨级纤维素水解制备液体燃料及其醇电联产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实现纤维素乙醇、丁醇的清洁生产和能量自给项目仍需作大量工作。到2015年,预计示范工程规模将达到3万吨/年以上,并建立相应的技术经济评价体系。

3.2.4固体成型燃料技术(主要是农林废弃物)

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主要由农林废弃物作为原材料经过加工组成的。它是利用农林废弃物,如秸秆、水稻杆,薪材、术屑、花生壳、瓜子壳、甜菜粕、竹丝、稻糠、苜蓿菜、刨花、树皮边角料、杂草等所有废弃的农林作物,经粉碎一烘干一陈化一混合―挤压一冷却一筛分―包装等工艺处理过程,使原来松散、无定形的原料压缩,最后制成颗粒状燃料。其密度一般为1.1~1.3t/m3,热值约为4080―4800kcal/kg。1吨生物质成型燃料相当于0.8吨标准煤或0.51吨柴油/燃料油。

福建省南安市宝林能源公司与著名大学联合开发再能源燃料――生物质颗粒燃料,同时突破传统高能耗小产量的造粒设备,目前公司第五代造粒机已经面市,保证今后福建本省在新能源燃料供需上,无须再从外省引进。宝林公司生产的生物质颗粒燃料(直径6mm~11mm)已经出口多个国家,如日本、罗马、芬兰及东南亚。宝林在未来3年,计划引进外资,共同合作,力争建设20个生产基地,达到年产50万吨的规模,做强做大福建、广东、江西一带的生物质市场。福建南安海特机械公司、福建省南安市欧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莆田市绿之道新能源有限公司都是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设备的厂家。

3.2.5生物质发电技术

3.2.5.1生物质发电

沼气发电作为一种清洁、环保、高效的发电方式,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我省沼气发电项目共有21家,装机规模小,大部分项目都处于建设或试运行阶段。很多养殖场仅是利用少部分的沼气资源用来发电,发电主要为自用,都没有接入电网。其中装机容量较大的为大拇指环保科技(南平)有限公司正在建设的沼气发电项目,其建设规模为250―350kW。福州科真自动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研发KZ30GF-K、KZ50GF-K、KZ75GF-K型纯沼气发电机组,先后经过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产品投产鉴定”和福建省农业机械鉴定推广总站“技术鉴定”。2008年11月,在福清市星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安装2台75kW・h发电机,经过几年的运行,状态良好,每天可发电600―1000kW・h。

集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研究所研发沼气发动机驱动的热泵(BHP)是一种节能环保型装置,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相比,其主要动力源不同。该装置能充分回收利用沼气发动机余热。

我省生物质能发电已开始起步,光泽凯圣生物质热电厂利用鸡粪和谷壳混合物发电,一期装机容量为2.4万kW,每年消耗鸡粪和谷壳混合物约25万吨以上,相当于节约8.8万标准煤,于2010年投入运行。建宁热电联产扩建项目工程在原有供热汽轮发电机组1×K20t/h锅炉+1×C1315―24/5型背压式汽轮机组基础上,扩建1×20t/h锅炉+1×1.5MW背压式汽轮机组,采用稻壳进行燃烧发电。另外,规划中的仙游生物质发电厂位于仙游盖尾镇石马村,装机容量为2×12MW,项目已完成选址和初步规划。

3.2.5.2垃圾发电

福建省垃圾焚烧发电以城市工业和生活垃圾为燃烧介质,采用机械炉排炉或循环流化床焚烧炉对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利用其产生的热量进行发电。每处理1吨垃圾,约可发电250kW・h。垃圾发电的重要一环是重视城镇的生活垃圾卫生转运站的配套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垃圾运输转运体系,保证垃圾原料的供应。

2007年,福建省建设厅、发改委、环保局印发实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建设规划》。规划到2015年,我省建成2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规模1.33万吨/天,装机容量达到26.15万kW,年发电量达11.17亿LkW・h。

至2011年底,已投入运营的有福州、晋江、石狮、厦门垃圾焚烧发电厂、福州市红庙岭填埋气发电厂、厦门东部、南安、晋江二期、莆田、惠安、南安扩建、福清、宁德等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处理规模8900吨/天,装机容量17.565万kW,发电约12.01亿kW・h。正在施工的有安溪、南平、建阳、龙岩、三明、邵武、浦城、漳州等8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另有厦门海沧、闽候、平潭、福州第二等9个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在进行可研、环评等前期工作。

2007年11月,福州红庙岭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发电工程投入运行。该工程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马丁技术建设,利用填埋气进行发电,装机总容量0.25MW,年均发电约1000万kW・h。

4 福建省生物质能技术发展展望

4.1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为动力,以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生物质资源和技术优势。

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大力加强沼气建设,积极推广固化成型燃料,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大力发展具有规模效益、环境友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产业。

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强化体系建设,引导、整合和利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4.2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贴近省情实际,立足当地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培育特色。重点发展包括以农村沼气为主的沼气利用和发电,以生物柴油为主的生物液体燃料,以城市垃圾为主的生物质能发电等三类。

(2)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循环农业理念,推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把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作为今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发展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

(3)生物质能发展要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发展规模和开发力度要与我省财力相适应,量力而行,立足未来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

(4)优先发展既有资源优势,又有一定经济竞争力的技术和项目,把生物质能发展与服务三农、改善农村、农业、农民的用能状况结合起来。

(5)以技术可行为基础,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着力提高技术转化应用能力,积极探索发展生物质能的多种有效途径,引领我省生物质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6)以原料的可获得性为出发点,以经济合理性为前提,以产业为纽带,合理确定生产规模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积极构建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利用以及维修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4.3发展目标

(1)沼气:至2015年,全省农村沼气新增户用沼气24.80万户,普及率达到82.85%;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815处;全省利用沼气总量5.2亿m3,其中户用沼气3.85亿m3,大中型沼气工程1.35亿m3。

(2)生物液体燃料:积极建立木本油料林基地,建设科研示范基地和加工示范项目。力争2015年生物柴油生产量达到15万t,开发生物柴油林种植基地,采用第二代和第三代技术,加工生物柴油。

(3)生物质发电:①沼气发电:叫“十二五”期间,建成1座示范性并网型沼气发电工程;把具备装机能力240kW及以上的60%养殖企业、具备装机能力60~240kW的10%养殖企业建成沼气发电项目。②到2015年,我省建成2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生物质发电厂,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43.61万kW.年发电量19.36亿kW・h。

4.4技术应用与发展

4.4.1农村和大中型沼气

在提高户用沼气普及率的同时,加强后续维护,逐步完善服务体系,实现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提高产业化水平,逐步推广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今后新扩建大中型沼气工程,实行集中供气、供热和发电三结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大中型沼气工程,要采取集中供气与发电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充分利用沼气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沼气对空排放,避免大气污染和能源浪费;农村沼气的沼渣、沼液要合理利用,充分用作农田有机肥,禁止乱堆乱放,防止二次污染。

4.4.2生物柴油

生物质液体燃料应加紧企业重组,在发挥已形成生物柴油生产能力的同时,着力加强第二代(木本油料)、第三代(海藻、纤维素)技术开发创新。加强小桐子、油桐及无患子等木本油料林高产优良树种选育栽培和生产基地建设以及果仁深加工,油化结合;开展生物质和农业生产剩余物(如甜高梁、秸秆等)液体燃料重点试验研发工作,争取早日转化为生产力。

针对我省原有的生物柴油生产原料主要为餐饮废油或榨油脚料,严重影响产品质量,也不能保证原料的稳定供应,以及生产过程中存在液体酸碱催化工艺的环境友好性差等问题,研制木本油料、能源微藻培养技术,实现生物柴油清洁、高效生产十分重要。

4.4.3生物质燃料

生物质的直接燃烧和固化成型技术的研究开发,特别适用于福建省林区。由于生物质形状各异,堆积密度小、较松散,给运输和贮存以及使用带来了较大困难,影响生物质的使用。因此,可以按成型技术将木质材料螺旋挤压生产棒状成型物;或用活塞式挤压制得圆柱块状成型物,以及用内压滚筒颗粒状成型技术和设备生产颗粒状成型物。成型燃料应用于两个方面:其一,进一步炭化加工制成木炭棒或木炭块,作为民用烧栲术炭或工业用木炭原料;其次是作为燃料直接燃烧,用于家庭或暖房取暖用燃料。

秸秆致密固化成型就是采用热成型技术或常温冷成型技术,通过成型机将秸秆、杂草、灌木枝条乃至把菠萝茎杆、香蕉茎杆加工成颗粒燃料,果壳果皮等农林废弃物压缩成高热值、高密度的燃料棒或颗粒,提高其单位容积的重量和热值,这种固化成型燃料可用于替代燃煤发电,值得研究。

针对我国目前生物质气化热解技术的不成熟,导致初级产物以及后续的液体燃料产品品质低下等问题,要研制先进高效净化与组分调变一体化技术,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万吨级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备液体燃料及热、电、化学品等多联产系统示范工程,降低液体燃料的生产成本,提高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率和附加值。

针对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存在设备故障率较高、维修频繁,影响连续生产,长时间连续运行的稳定性不好,设备关键部件耐高温和耐腐蚀性能不够等问题,要研制非粮生物质原料收集装备等,到2015年实现生物质原料专用机械的规模化生产。

4.4.4生物质发电

4.4.4.1沼气发电

要继续在农村大力推广以“一池三改”为内容的户用沼气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利用工程;重点开发适用于农村和小城镇的热(气)电联供示范系统。对于将污水处理中的淤泥进行发酵,生产沼气发电;将发电后的余热用于发酵系统保温升温的项目也应当进行考察、调研,提高城市使用沼气的份额。

4.4.4.2垃圾发电

福建省“十二五”生物质能发电发展目标及2020年发展规划见表1。

以城市垃圾为主的生物质发电应结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重视二次污染治理,稳步推进大中型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城市生活垃圾与工农业生产废弃的生物质焚烧发电,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十二五”期间,要开展生物质混烧和直接燃烧发电试验。在有条件的市(县)逐步发展生产、生活垃圾与其它生物质废弃物混烧发电、林业生产“三剩物”以及其它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的示范。

垃圾发电要严格审查建设厂址选择方案,合理选择技术工艺设备,建立垃圾分拣制度,确保人炉垃圾质量和燃烧物的成分要求,有效防止有害物质入炉;要认真做好有害气体、污染废液安全防治工作;要探索新型二段往复式垃圾焚烧炉及新飞灰固化工艺技术,并在渗沥液处理工艺上有所突破;要建立健全安全规范运行操作规章和监管制度,加强检查监督,确保有害液体、气体达标排放。

5 结语

福建省生物质能源资源丰富,有着广阔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潜在市场,对于能源资源缺乏的福建省来说,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物种优势,发展生物质能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