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一语文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个问题是学生的思想问题,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导向问题。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问题,学还是不学,认真地学还是敷衍了事地学,这很重要,从最现实的角度说,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面对英语,因为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而且,高考的成败与学生英语成绩的好或不好有很大联系,关系到其将来一生的幸福。因此,面对英语是一个现实问题,那么该如何面对?应勇敢地面对英语,勇敢地面对学习英语的实际困难,在现实中许多学生英语学不好,就是因为不能勇敢地面对学习英语的实际困难,而是逃和躲。不是英语难的问题,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认识问题,把一个单词的简单问题变成一本书的大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心态问题。英语并不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信心,英语不可能成为自己的敌人,而是自身可能成为你自己最可怕的敌人。自信心尽管看不见,但是自信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成功的人士靠的都是自己强大的自信心。教师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经常通过一点一滴的成功来鼓励学生,多表扬学生,这样总是会有好效果的。
第三个问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这个问题在农村是很普遍的,也是一个大问题。农村学生的家长为了生活,一年四季在外地打工,没有时间来有效监管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无法帮助自己的孩子。现实的问题是在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在孩子的监管和学习上是缺失的。一周时间两天在家,孩子整天在家看电视、玩手机、玩电脑,把学习远远地放在身后,在学校学习的新知识不复习巩固,很容易忘记。英语教师安排的英语家庭作业做不做也没人管,无人问。
第四个问题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学习习惯,这是很致命的,学校根本没有章法,学生学多学少也不知道,什么时间学什么不知道。英语在早晨一定要有大声的朗读和背诵,课文需要朗读和背诵,单词、短语、句型一定要背诵和默写。教师要了解学生上课之前的预习习惯正确与否,上课认真做笔记的习惯正确与否,做作业独立思考的习惯正确与否,据我的了解,一些学生有抄袭作业的习惯、不爱动脑的习惯、不愿受苦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养成学习英语的好习惯,如何改变自己学习英语的坏习惯,这需要痛下决心改变。
第五个问题是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够。作为英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我教英语这么多年,总结了英语和汉语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就许多不同的地方我想谈谈,例如,英语的名词有单复数形式,有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而汉语的名词没有单复数形式,没有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又如,一颗苹果an apple,两颗苹果two apples,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有兴趣了。而且,我问学生,“汉语的苹果能不能加上复数形式?”学生肯定会笑,作为英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内容教出兴趣教出成绩。
第六个问题是英语和汉语语法的不同。英语和汉语在语法上最大的区别是英语时态。在英语语法中时态是语法的核心,许多学生学不好英语也是因为英语语法学不好,英语语法吃不透。怎么理解英语的时态?英语的时态是英语动词的不同形式,英语动词的不同形式用来表示不同的时间,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不同形态。
第七个问题是要善于抓住每一个细节,注重知识的积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要善于抓住细节,注重积累的方法和习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我经常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在教学反思这个环节上我注重知识积累,小到一个元音音素或者辅音音素,大到西方文化传统。把点滴知识的积累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
一.《荷叶母亲》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一课,编排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文字简约意蕴丰富。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最大特点是运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抒写心灵或者情绪及其波动,《荷叶母亲》冰心用质朴的文字把敏感多思的情绪表现得摇曳生姿,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理解把握其思路有一定的难度,但好在前有《金色花》的教学铺垫,学生已对散文诗略有了解,对母爱的主题在生活中也有丰富的体验,因而我将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从而理解散文诗的思维过程和情感表达特点,激发学生的生命感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在拓展延伸的仿写语文活动中丰富生命体验,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生活中去理解母爱、感恩母爱的情感,在读写一体的语文活动中达到情感体验的。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言:“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散文诗的教学更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努力让学生收获美的文学艺术、情感体验,并向学生生活领域拓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二.“活动化教学”阐述及其在《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何为活动化教学?这是一个新提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提出与实践源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等先进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借鉴。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无漂渺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提出:“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课外活动”学科化、目标化、序列化的表达首先出现在九年义务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又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语文教学活动化新观念,并将它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提并论,同时还对活动所达成的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广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也力求对义务课程阶段的读写活动做出各学段的明确要求和达标评价标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积极学习新课标、落实新课程理念,近些年我们大力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在教材体系中集中体现在“综合性学习”单元读写、口语交际等活动的开展,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有侧重地安排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广度,尤其是在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语文能力,笔者也曾就自己的体会进行了相关的策略研究。
语文专家在阐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内涵时,这样表述“活动化课堂教学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实实在在的‘学’‘做’而非单纯的‘受教’;在活动内容上,是紧扣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学生喜爱的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是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能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在活动范围上,是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的参与以及活动质量的高低。”秉承这一理念,我设计《荷叶母亲》教案,紧扣散文诗内容设定了“多种方式朗读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验诗歌思想感情”“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学生喜爱的朗读竞赛、句式仿写、欣赏名家朗读等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以组织者的身份,在课堂上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下面我结合教学过程加以说明: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荷叶母亲》教学,根据教学进程,导入阶段我设计了“歌曲背景导入活动”(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猜谜活动(让我们猜猜她是谁?)”,谜面是“七百万字作品,八十多年创作,九十九载岁月,冰雪聪明,蕙质兰心”,通过听歌曲和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检查了课前预习,在知人论世中为散文诗的阅读打下基础。
2、初读课文,感知荷之情。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推选朗读比赛选手”的理由串起学生自由朗读和听读名家朗读两个活动。自由朗读环节,请学生找出生字注音并尝试运用朗诵技巧(节奏、声调、速度、重音),初步感知散文诗的内容;读后通过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感知文意,又通过听读名家朗读,在音乐背景中名家温婉的语调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感再体验,听读后学生通过比较,明白自身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跃跃欲试,为下一环节的再读做好了铺垫。
3、再读课文,品味荷之爱。
现在学生极少阅读,学生只在课堂上泛泛地读一下课文。有的学生一课学完还不知道那些生字、新词在什么地方,更不要说对文章语言的感知和对文章情味的体悟了。因此,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改变这种现象,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读书。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当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阅读教学没有学生自己实践,就像作文教学没有学生自己的写作实践一样,肯定收不到任何实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为了少讲,以读代讲。通过读,学生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不少问题。因为课本是是循序渐进的,只要熟知作品,就能自学到相当程度,并且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一种主动接受,是自我消化和吸收,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特色,既有兴趣又不易疲劳,往往还印象更深,记忆牢固。这样,似乎在“读”上费时较多,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抓住了根本,剩余问题由教师抓住重点、难点予以点拨,讲得可以少而精。这样就避免了文无难易,题无巨细,不分详略轻重,一讲到底,容易使学生疲劳,厌烦的做法。因此,只有学生自己读书,才能从多方面受益。
一、学生自己读书,有利于获得语感
众所周知,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语感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语感是一种理性的直觉,其形成是由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心理结构中的积淀。一般情况而言,阅读能力的核心便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即语感能力。语感敏锐的人,往往能直接、迅速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还可以体味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诸多妙处。反过来,语感的优劣,也来自于读书的积累。书读多了,富有积蓄,“感觉”自然灵敏,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发展。语感丰富敏锐,便能明晓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语言形式亦可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语言形式亦可表达同一的思想内容,特定的语言环境下需要特定语言形式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语感是听说读写的核心,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以积淀语感为目标。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粘贴”。好比冷暖的感觉,你不能命令谁感觉到冷暖,而必须承认从而尊重人作为感觉主体的地位,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把别人的言语手段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手段把现成的语言形成内化为活的语言形式,实在是获得语感,掌握运用语言规律的必由途径。
二、在读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要从识字、阅读起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是信息量骤增的社会。因此,在读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学生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在这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首先,大胆地改革现有教法。把分析教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哪些课文应该重点研读,哪些课文可作一般性阅读,都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商定。在这一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中选择应该重点阅读的书籍。其次,把学生带到图书馆中去自由阅读,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肯定是不够的,为了丰富学生的读书内容,我把阅览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在教室设图书阁,让书架上的图书成为学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之间的研讨和交流代替学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之间的研讨和交流代替老师的讲授,从而为学生拓宽了视野。形成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体系。
什么是探究性阅读呢?探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应该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怎样正确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有对象的,有内容的,这就是学习的客体。谁来学呢?学生。学生必然是学的活动的主体。”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他自己的思维进行,别人不能越俎代庖。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钱梦龙老师提倡“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这个“人”就是学生。“目中有人”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理科教师总是向学生进行一番演算、推理或演示以后,才自然而然地得出所要证明的定理。阅读教学也应该注重这种“推理”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议论,最后得出对课文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注重了这个过程,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师生的阅读共同产生,不一定都是教师预先设定。例如童话故事的教学,一般都从情节入手。但是笔者在组织学生阅读《七颗钻石》时,没有把情节分析预先设定为教学目标。让学生预习后,进行课堂讨论时,我问:“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否需要赏析?”如果学生说需要赏析,我便组织讨论故事情节;如果学生说不需要赏析,那就放过去,因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明了。结果大多数学生说不需要,于是就跳过了故事情节的分析,直接讨论小姑娘的形象。在师生共同产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另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必要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著名的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说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2、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过去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接收学习”,教师讲,学生听。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而代之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由于语文学习是一种无序学习,阅读并没有什么必然的、严谨的主次前后顺序,因此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而且,由于语文课“技能型”的特点,语文也必须自学。只有自学,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讲课文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专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阅读教学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实乃真知灼见!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开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但不论是一般方法的指导还是具体问题的解答,都要注重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概括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不能满足于得出一个答案。教师的点拨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例如在学习了初一语文第四单元多彩四季后,我把描写四季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教师点拨:描写景物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要注意写得有声有色;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描写景物要注意动静结合……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基本上都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而且还发现许多其它的描写方法。这样学生再遇到写景文章,基本上不要老师再多讲,会自己分析了。
探究性阅读教学应从定向探究逐步向自由探究过渡。“所谓定向探究是指学生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所谓自由探究是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极少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是自己独立完成。”自读的初级阶段,应以教师的点拨为主,组织定向探究。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分析理解课文的目标基本上由教师提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读懂课文,达到教学目标。以后,教师逐步放手,逐渐减少点拨,学生逐渐娴熟掌握阅读方法,自行确定阅读目标,正确认识课文内容,进入到自由探究阶段。这是自读的高级阶段,是“不需要教”“自能读书”的阶段。此阶段无论课内还是课外的文章,学生均能自己读懂,即能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自己发现获取知识,自己概括掌握规律。教师的点拨只是参与讨论,提供参考意见。
3、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应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由于不受旁人的影响,由于没有现成的结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而且,独立思考思维训练强度大,思维能力提高快,能够较快地培养自学能力。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鼓励独立思考。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的优势。在集体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讨论的问题有些来自学生。一般来说,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自读初期,讨论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恰当,创设“愤”“悱”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起讨论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作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措辞让人容易接受。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课堂气氛平等、民主、融洽,讨论才能顺利进行。
4、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相结合
语文是一种能力构建。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学习语言就必须积累语言,多读多背。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熟读背诵,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有了这个网络系统,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语感。有了语感,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能理解其含义,感受其形象,判断其正误,体察其具体应用中的细微差别;有了语感,提笔作文,便能表情达意得心应手,遣词造句左右逢源,体味到“神来之笔”、“妙笔生花”的。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记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意义,并给以具体的指导。一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粹。可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现代白话文值得背诵的不多,值得整篇背诵的几乎没有。现代白话文的背诵, 内容主要是散见其中的格言警句和一些生动的修辞、描写。背诵古诗文对人的语言训练作用是全方位的,从语辞的典雅到文脉的贯通到思想的睿智,无不浸染熏陶着读者。不过人们易于感觉的还是文字的典雅精练。背诵现代白话文则主要是领悟其哲理,学习其生动性、形象性。二是背诵的方法需要讲究。背诵时不要贪多求快,而是要仔仔细细地读,读懂意思,重要的是背熟,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背会的东西还需要隔一段时间进行巩固。
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资料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