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毕业五年计划范文

大学毕业五年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毕业五年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毕业五年计划

第1篇:大学毕业五年计划范文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2001年总人口已超过10亿人,其中劳动人口超过4.05亿人。印度的人口年增长率1991年为2.03%,1998年为1.6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45页。),这意味着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人(劳动力参与率1997年为41.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161页。)。因此,就业问题是印度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印度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了持续的努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印度经济发展与就业问题

独立50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印度经济仍然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就业问题仍然未能较好解决。印度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消除失业和向千百万无业者提供有报酬的就业机会。然而,50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这一目标未能实现。如1951年印度的失业人数仅为330万,到1990年已上升为280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10页。)。这意味着在这期间印度经济发展未能吸收同期正常增长的劳动力,更不用说减少积压的失业人数。印度未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一是人口及劳动力过快增长,超过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化趋势,导致经济增长加速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就业压力,使印度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失业问题的社会经济后果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影响之一是加重了印度社会的贫困问题。贫困问题是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严重而又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经独立后50年的发展,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印度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大,例如,1992年这一比例为41.7%,即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总数达3.548亿(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18页。)。据有关资料分析,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因此,解决就业问题与消除贫困问题是紧密相关的。虽然印度解决就业问题的效果并不理想,但50年来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付出的持续努力却不能说没有作用。如果没有长期持续的努力以解决这一问题,今天印度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会更加严重。

(二)印度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印度的就业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发展问题,它是由印度市场经济的欠发达所造成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加快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方面仅仅依靠市场经济运行的自发性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能动作用。独立以来,印度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重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控制作用,把国家置于引导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政府一方面发挥“企业家”作用,直接参与并调节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发挥经济调控者作用,通过编制实施经济计划,颁布法令、政策,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印度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注:参见陈继东著:《独立后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43页。)。可以说,如果没有50年来印度政府的这种双重作用,印度经济是不能取得显著发展和进步的。换言之,印度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就业压力,印度政府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印度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从印度这一人口大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从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口大国的国情出发,印度政府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发展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劳动密集的特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印度大规模工业化进程从“二五”计划开始,也就在这个时候,印度政府颁布相关政策,为小型企业保留了部分行业领域,不许大型企业参与经营,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亦显著增加,从1979~1980年度的670万人扩大为1997~1998年度的1670万人,增长约1.5倍(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88~198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84页。《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91页。),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三,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强调控制人口增长规模,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印度政府从“四五”计划开始重视人口问题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经过近20年的努力,印度的出生率已从1961~1970年的平均41.2‰下降为1981~1990年的平均32.5‰。印度人口增长率也相应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从1971年的24.8‰下降为1991年的23.8‰,1998年估计人口年增长率为1.6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45页。)。人口及劳动力增长规模控制,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四,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减轻就业压力和消除贫困。

二、印度的就业计划及其措施

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尽管这些计划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还有差距,但积极作用是应予肯定的。

(一)经济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失业和就业不充分是印度贫困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一开始起,印度的经济发展计划就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经济计划的重要目标。

“三五”计划明确规定经济计划的长远目标:“最大限度地增加生产,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这些都是目前条件为人们所接受的计划目标。它们实际上并不是不同的概念,而是国家须致力实现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这些目标没有哪一个能在排除其他目标的情况下实现,发展计划必须对所有目标给予均等的重视(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一个五年计划》第28页。)。”印度经济计划的制订者认为,增加投资就会带来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因为当国民收入随着投资的扩大而增加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自动提高,就业便会扩大。因此,在印度的第1个五年计划至第5个五年计划中,虽然增加就业一直是这些五年计划的目标之一,但在每一个计划里却找不到为每个经济部门和地区所专门拟定的就业计划,以便一方面促进就业,另一方面增加国民收入。之所以出现这一弱点,在于计划的制订者未认识到只有在选择了适当技术的情况下,投资和国民产值的增加才能相应创造出更大的就业。其结果就是五年计划关于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落空了,失业率随着一个计划接着一个计划持续增加。例如,“一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仅2.9%,失业人数为530万人;“二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上升为3.6%,失业人数增加为710万;“三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进一步上升为4.5%,失业人数达96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0页。)。

“六五”计划在就业政策的序言里承认:“在就业方面,情况远远不令人满意。过去10多年来,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的人数大大增加。因此,我们的就业政策应当包括两个主要目标:通过提高有偿就业的增长率来减少就业不充分和减少通称为公开性失业的经常性失业。”“六五”计划开始时的失业总人数为1200万,“六五”计划预计在1980~1985年间将新增劳力3430万,计划新增就业3430万个,到该计划结束时的失业总人数仍为1200万。“六五”计划的就业目标总体上得到实现,到1985年3月第7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失业总人数为920万(注:但印度经济学家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失业总人数为1390万。见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2页。)。

“七五”计划改进了计划方法,在计划方案中列出了各部门设想的就业增长指标,并预计在该计划期内的4756万个标准人/年的就业总需求中,有4036万个可望得到满足,即就业年均增长率为3.99%,那么,到“七五”计划结束时的失业率将仅为2.1%,失业总人数为722万。但鉴于80年代期间,劳动力一直在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而就业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55%,因此,失业人数增加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八五”计划开始时印度的失业总人数为2800万左右。“八五”计划估计在1990~1995年间将新增劳动力3700万。因此,“八五”计划文件把该计划期间的就业增长率定为3%,以保证就业目标的实现。“八五”计划的前三年,就业人数增加了1878万人,这使1992~1995年的就业年增长达2%,但仍低于计划的年均增长率。“九五”计划把在增长过程中创造充分就业机会列为计划的一个基本目标,强调在高失业率和就业不足地区集中发展更多劳动密集型项目、部门和技术。同时,鉴于失业率很高和临时工不断增加,“九五”计划决定实施一个国家就业保障计划来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设报告》(1997~2002),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计划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工具,在每个计划的文件中都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基本目标。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政策上的问题,前5个五年计划未对各部门、行业的就业增长作具体规划,而依赖于经济增长自动增加就业机会,其结果是导致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从第6个五年计划开始,计划文件对总的扩大就业目标进行了按部门的分割性规划,并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来增加就业,收到了一定效果,有助于减缓失业压力。但是“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中都存在就业平均增长率高估的问题,实际就业年均增长率不仅低于计划指标,同时也低于新增劳动力的年增长率。这样,印度失业的总人数仍在不断扩大。尽管有这种问题,但总的失业率未出现明显上升,还略有下降,应该说经济计划对扩大就业所做的安排和相应的努力是有成效的。总的看来,解决就业问题仍将是印度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个长期目标。

(二)乡村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印度政府还通过实施各种乡村发展计划来增加就业,因为印度最主要的失业者分布在广大的农村。而要促进广大乡村的发展和消除贫困,给农村广大无业者或就业不充分者提供有偿就业机会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因此,印度从第4个五年计划开始,就陆续在不同地区,不同范围内实施了多种乡村发展计划,以促进增加就业。需要指出的是,乡村发展计划是一种综合性计划,它包括乡村和安全饮用水、道路设施建设等项目,还包括在乡村开展扫除文盲和进行技术培训、扩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等内容,而不仅仅是安排有偿就业。在此我们主要对乡村发展计划中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进行分析。

70年代初,印度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制定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该委员会提出了农村电气化、修建公路和农舍及小型灌溉工程等方案,以缓解农村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该委员会还建议,应当最优先实施农村服务中心的计划,因为该计划有助于向工科大学生和技术人员提供就业或自我就业的机会。在1973年该委员会的报告发表以后,印度政府为提供就业和缓解就业不充分而实施了以下措施:1.农村工程计划。该计划以修筑永久性民用工程为重点,以此来缓解实施该计划地区的落后状况。2.边际农和农村劳动力计划。该计划是对农村的边际农等贫困家庭发放专项贷款,使之用于饲养家禽、养鱼、养猪和从事园艺之类的辅行业,扩大自我就业。3.小农发展机构计划。该计划通过相应机构向小农提供专项贷款,帮助他们采用最新技术开发农业的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活动,以此减少季节性就业不充分。4.综合旱地农业开发计划。该计划开展土壤保护、土地开发和水利等永久性工程。这些计划项目是劳动密集型的,据估算,每投资1000万卢比,就可为大约1.5万人提供就业,因此可为计划项目实施地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5.农村服务中心计划。该计划是向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和文凭持有者自谋就业提供援助,帮助他们在农村建立车间,从事农业机械的安装、维修、设备和零部件供应等等技术服务工作。援助对象主要是机械、农业、电机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6.地区发展计划。该计划带有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性质,它涉及到在10个大型灌溉工程地区建设足够的公路、综合市场等基础设施,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也相应增加就业。7.为农村就业的现金计划。该计划对包括治理水土流失、小水利、土壤保护、造林、防洪、垦荒、养鱼业、饮用水和道路建设等各种劳动密集性和生产性的农村发展项目提供资金,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该计划规定,在每个区设立的一个项目要向100人提供在一年里平均持续工作10个月的就业,同时,与当地发展计划相一致,每个项目要生产具有耐用性的商品或建立永久性的资产。上述各种农村就业计划在70年代中期(即“四五”计划期间),仅中央政府就耗资17亿卢比,但效果并不显著,因为这些计划的缺点是“应急”性的和地区性的,缺乏总体规划和持久性。它们可以暂时性提供一些就业机会,项目完后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又恢复了。

1977年,印度政府所积累的缓冲储备粮达2000多万吨,印度的粮食自给基本实现。在经济学家建议下,印度政府制定了以工代赈计划,即用粮食来支付生活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的劳动工资。该计划的目的在于:一是为农村地区的人们提供有偿就业的机会;二是增加生产和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新创社会财富,加强基础设施;三是利用过剩的粮食,开发国家的人力资源。该计划的实施方式是:政府用粮食来支付在该计划项目中就业的全部和部分人的工资。中央政府以粮食的形式分配给各帮政府,以资助邦政府承担的正在进行的计划项目或一些特殊项目的资金,并授权由乡村自治会之类的基层权力机构来具体实施该计划。

印度中央政府在1978~1980年间分配了270万吨粮食给以工代赈计划。计划实施的效果是:受益者中70%以上是劳动家庭和农村人口中的最贫困阶层;各受益家庭的收入增加了17.17%;就业总共增加约10.9%,每户就业的平均人日数从计划实施前的403个提高到实施后的447个;创造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性的项目,以工代赈所占比重为60%。以工代赈计划的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印度政府决定继续在更大范围实施。从1980年10月起,以工代赈计划更名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由印度中央政府发起组织并提供50%的援助。该计划设想每年为失业者和就业不充分者新增30~40亿个人日的就业机会,计划所包括的项目有:饮水井、社区灌溉井、村储水池、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道路、学校和乡村评议会议事场等基础设施。在“六五计划期间,中央和邦政府实际支出资金183.4亿卢比,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共创造就业17.75亿个人日,实现了162亿卢比的拨款指标和15~20亿个人日就业机会的预期目标。“七五”计划的拨款指标为248.7亿卢比,其中由中央政府支出125.1亿卢比,邦政府支出123.6亿卢比,预计总共创造14.45亿个就业人日。据“七五”计划前4年的资料,1985~1986年度至1988~1989年度共支出294.0亿卢比,已创造了14.77亿个就业人日(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8页。)。可以说该计划的实施是较为顺利的。

印度政府还于1983年8月15日开始实施一个称为“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的新计划作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的补充。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计划的资金完全由印度中央政府筹集。“七五”计划由中央部门提供174.4亿卢比资金,其目标是在此期间创造就业10.13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卢比,共创造就业机会11.54亿个人日。

1989年4月28日,拉·甘地总理宣布实施贾瓦哈尔就业计划。该计划是由现存所有农村工资性就业计划合并而来,这也就意味着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和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为贾瓦哈尔就业计划所取代。在1989~1990年度至1993~1994年度的5年间,该计划总支出共1107.2亿卢比,其中用于小水利278.6亿卢比,占25.2%;用于乡村道路247.8亿卢比,占22.4%;用于村落和房屋建设166.0亿卢比,占15.0%;用于学校和社区场所86.8亿卢比,占7.8%;用于人工造林48.0亿卢比,占4.3%,其他项目280.0亿卢比,占25.2%。其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共建成水井44.7万个;村落49,478个:建房148万间;学校16.8993万所;乡村道路67.4万公里;饮水井48.9万个;村庄储水池32.9万个;人工造林65.5万公顷。(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版,第367页。)目前,贾瓦哈尔就业计划仍是印度政府所实施的主要的乡村就业计划。

(三)各种扶贫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甚至不能得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印度,贫穷被界定为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之下的状况。许多经济学家和组织对印度贫困范围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尽管他们据以进行分析的方法和衡量标准不同,因而得出的关于印度贫困状况的看法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印度社会,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存在大量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即贫困是印度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同时也都承认,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政府实施各种扶贫计划,低于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开始下降,但穷人的绝对数仍在继续扩大。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穷人缺乏财产基础;穷人受教育程度低因而收入也相应低;个人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等等。因此,消除贫困是一项涉及各个方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其中,解决就业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印度政府所实施的扶贫计划中,都包括有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历来是印度经济计划的目标之一。“二五”计划说要改变低层人民的“状况”,“四五”计划又说要提高普通人和社会贫弱阶层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保证“就业和教育”。该计划还强调要实施“全国最低需求计划”以便改善较低收入阶层的条件。尽管如此,印度穷人的数量仍继续增加。1971年提出了“消除贫困”的口号,从此把贫困问题提到了政府议事的中心位置。“五五”计划指出:“失业、半失业以及大量生产者缺少资源基础,特别在农业部门,是贫困的主要原因。”“五五”计划提出,“将对失业、半失业和大规模的贫困问题发动一场直接的进攻。”(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对“五五”计划一种有利的方法》,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23页。)“六五”计划为此目的制定了一个反贫困计划即“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基本战略是,通过促进贫困家庭的自我就业,以便随着生产资料的转移,使他们得到收入,帮助他们跨过贫困线。该计划于1980年10月2日在全印5011个区开始实行,其主要措施是按逐级补贴的办法,即遵循穷者最先受益原则,对部落民补贴资本成本的50%,边际农、农业工人和农村手工业者占33.3%,小农占25%,通过对这些家庭的投资,帮助他们实现或增加自我就业。所需经费由中央和邦政府按50∶50的原则来分担。“六五”计划期间为该计划实际支出166.1亿卢比,受益者总人数1656万。

“七五”计划期间该计划使1820万户家庭得到援助,其使用经费331.6亿卢比。除此之外,由金融机构发放了537.2亿卢比定期贷款。这样,总共投入868.8亿卢比帮助1820万户受益者,其中45%的受益家庭属于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60页。)。1990~1991和1991~1992年度期间,该计划共支出391.9亿卢比,受益者为540万户,其中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占受益者的比重上升为51%(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60页。)。

“八五”计划期间,通过加大对每户援助力度,帮助受援家庭跨过贫困线。具体措施一是把对每户家庭的投资额从过去的6000~8000卢比提高为12000卢比,二是实施“家庭信贷计划”,把金融机构对受援户的贷款额扩大为2000卢比~25000卢比,使之能够跨进贫困线。“九五”计划为了重新调整乡村发展计划的方向并加大其贯彻力度以减少农村贫困,“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战略重点从个人受益转向群体受益,同时延长高投资水平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同时,援助的内容扩展为培训穷人的技能和技术改进以及提供适宜的基础设施(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议报告》(1997~2002),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页。)。总的看来,扶贫计划中的扩大就业措施不同于就业计划,它是通过援助贫困户使之逐步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自我就业和最终脱贫。而就业计划则是为失业者安排就业机会从而使之得到收入。二者的区别在于,扶贫计划有“治本”的作用,而就业计划更侧重于“应急”。两类计划同时实施,可收相互补充之效。

三、印度的社会保障体系

市场机制具有巨大的能量,但也有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对于它带来的利益关系不平衡,必须由国家加以协调,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国家利用自己的权力对国民收入进行宏观调控,为普通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印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公共分配系统、社会保险措施、对农业工人的保障措施等三方面内容构成。

(一)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

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政府监督和指导下,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专门向低收入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零售商业系统,即平价商店。印度现有45万多个平价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城乡,包括边远地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开设有平价商店。按照规定,当局向低收入居民发放购物卡,这些居民持卡可到平价商店购物。目前平价商店主要供应小麦、大米、白糖。食用油、布匹、煤炭和煤油等7种生活必需品,有的还供应茶叶、肥皂、火柴、食盐、豆类等重要生活品。为了保证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转,印度政府每年拨出巨款进行补贴,仅粮食补贴一项,中央政府的支出已从1991~1992年度的285亿卢比增加为1997~1998年度的750亿卢比,1998~1999年度达900亿卢比(注:印度政府:《1998~1999年度经济调查》第67~68页。)。为了对公共分配系统进行监督,还专门成立了消费监督委员会。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深受低收入平民百姓的欢迎。它既有利于低收入的消费者,也有利于生产者。因为通过该系统,一方面使低收入消费者获得平价商品,另一方面使生产者获得政府的支持价格和稳定的国家市场。

(二)印度的社会保险措施

印度的社会保险措施目前主要包括疾病、事故和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其受益者主要是对工厂工人(20人以上的企业)和国家雇员,不包括小企业的工人和农业工人。其具体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法令中:

《雇员国家保险法》。1948年通过,其目的是向工人提供强制和捐助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为病、孕、伤工人提供医疗帮助,现金补贴,为死亡工人的亲属提供抚恤金,为接受保险者在死亡时提供丧葬费。《雇员准备基金和其他专款法》,1952年通过,主要内容是向企业雇员提供准备金、家庭养老金和保证金相联系的保险。《煤矿准备基金和奖金计划法》(1948年),专门解决煤矿工人的保险。《养老金支付条例》,1972年通过,为企业雇员提供养老金。家属抚恤金方面主要有《1971年煤矿家属抚恤金计划》和《1971年雇员家属抚恤金计划》。在生育津贴方面主要有《1961年生育津贴条例》以及各邦的相关立法。此外,印度先后颁布了100多个劳动保护方面的法规,涉及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环境及人格保障等诸多方面,也是社会保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农业工人的保障措施

第2篇:大学毕业五年计划范文

创新成就行业黑马

阴自义和孙彩霞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滑县的国有商业公司。但是企业因经营失误而解散,夫妻俩“被迫自谋职业”。夫妻俩批发过冷饮,开过彩票店,也尝试过经营化工厂和饲料厂,可谓是“晕头转向,四处碰壁”。

后来,一家国有化工企业改制,阴自义以销售员的身份入职其中,凭借着聪明勤奋,销售业绩很快提升。滑县及周边地区具有良好的化工产业基础,橡胶助剂是当地一项重要的化工产品。橡胶助剂是橡胶中重要的要素,虽然所占比重极少,但是作用极其重要。目前,中国从事橡胶助剂的企业有七十多家,供应全球75%的市场需求。

2007年,阴自义和孙彩霞迈出了人生创业的关键一步,成立郑州市双力化工产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力化工),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外贸出口业务。2008年由于北京举办奥运会,国内化工企业开工率下降,国内的产品采购价格连翻上涨,但是公司与外商签订的合同价格是不能变的,销售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夫妻俩经过认真思考,决心向上游生产领域发展,因此在2008年建设鹤壁市双力橡塑助剂厂,2009年2月一期年产3000吨的促进剂MBT建成投产,同年10月年产2500吨的促进剂MBTS车间建成投产,2011年年产6000吨的MBT二车间建成投产。

夫妻俩的努力很快得到回报,双力化工在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2009年年初,双力化工提出了第一个5年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把双力化工打造成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到2011年时,双力化工的销售收入突破一亿元,实现利税1600多万元。2012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实现利税2500万元。2013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13亿元,实现利税3200万元。2014年1月,双力化工提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用五年时间实现年销售收入十个亿,把双力化工打造成一个行业内的优秀企业。

目前,双力化工拥有员工400多人,并拥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才,是一家集生产、销售、研发为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橡胶助剂企业。橡胶助剂年产能达7万吨,年供应促进剂2万吨,防老剂1.5万吨。该公司具有自营进出口权,80%产品出口,主要销往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度、巴基斯坦、西班牙、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与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双力化工犹如一匹黑马,从行业中脱颖而出,这得益于双力化工攻坚克难,开拓市场,不断创新。作为行业的后起之秀,阴自义视创新为发展的法宝,敢于尝试新工艺、研发新产品,也尝到了创新的甜头。英国客户请双力化工生产一种产品,双力化工与郑州大学、中国化工研究所合作,苦心钻研,悉心摸索两年多的时间,最终产品纯度基本符合客户的要求。当英国客户以八万欧元的价格将产品空运回国时,阴自义意识到里面还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因此继续提高产品纯度,进而提升产品价格。

在公司产能快速扩张过程中,资金流转压力很大,孙彩霞展现出很强的财务运作能力,精心设计,提前规划,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每年资金流转周期达到六轮,保障了企业健康发展。

“清洁生产”的探路者

随着事业的发展,阴自义想在行业中“折腾出点名堂”。橡胶助剂是橡胶产业的刚性需求,我国又是橡胶助剂的主要供应国,但是我国橡胶助剂行业面临着产品同质化、研发投入不足、耗水耗能、环境污染等问题。

由于国内一些化工厂生产设备陈旧,生产过程中处理不完善,“三废”问题不能很好处理,特别是水处理方面,严重污染当地水质。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清洁生产成为行业转型的趋势。但是清洁生产工艺的研发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活动,大企业不愿做,小企业没有能力做。

早在2011年,阴自义夫妇就具有先进的环保理念,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流程,双力化工在国内率先采用“清洁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发展绿色化工,打造企业品牌。尤其是新工艺无废水封闭清洁生产促进剂MBT(M),获得国家专利,在技术和产量方面都居于行业前列,是行业内唯一一家循环经济的倡导者和实施者。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橡胶助剂专业委员会的清洁生产标准是每吨橡胶助剂产生4吨废水,双力化工的MBT无废水封闭萃取工艺,可以达到零污染。新建工厂鹤壁市恒力橡塑股份有限公司即将上马第一条CBS生产线,该生产线率先使用DCS自动化控制系统,并建设行业内单产量最大的标准化生产车间,年产CBS预计达20000吨,届时产品质量和数量都将得到更加充分地保证。

第3篇:大学毕业五年计划范文

在短短的十年间,好帮手电子发展成为年销售过10亿元的大公司,旗下拥有 “卡仕达”、“科骏达”两大品牌,还荣获“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全国百佳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等荣誉称号,成为中国汽车电子行业的领跑者。

过去的十年,同时也是中国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迅速发展的十年。好帮手电子在市场的风云变幻中保持了十年迅速而稳健的发展。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好帮手电子的十年发展史。

激越:从无到有的创业史

1998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罗大军加盟了刚刚成立的好帮手电子,成为了一名开发工程师。当时公司包括董事长在内一共才七个人。为了能尽快打入市场,公司决定加大力度进行产品研发,当时初来乍到的罗大军便被委以重任,与另外一个工程师一起各自负责一个研发项目的运作。一年之后,罗大军被提升为采购部经理。因为在工作上的努力,不到一年后,他再次被提升为公司的副总经理。2000年,罗大军进而接任总经理一职。

罗大军的个人经历正好是员工与好帮手电子共同成长的真实写照。虽然他们在创业期间经历了各种磨难,但是他们从失败之中汲取经验,凭着满腔的热情和面对失败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为好帮手电子未来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一过,好帮手电子就正式创建了“卡仕达”品牌,并赋予了该品牌争做汽车影音行业内第一品牌的意义。2001年,好帮手电子加大技术力量投入。当年3月在广州成立研究中心;接着在11月,第一台内藏式自动翻转显示器样机研制成功,同月公司开始导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在12月,公司总产值实现了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通过在2001年的迅速积累,好帮手电子壮大的步伐不断加快。2002年6月,CA1603研制成功,成为国内第一台全自动伸缩式多媒体娱乐系统的代表,并成功地参加了第七届北京车展。同时,好帮手电子正式通过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10月,CA1603正式批量上市,公司并于同月起开始在全国组建销售网络。

腾飞:从小到大的发展史

夯实了发展的良好基础,凭借好帮手电子产品战略与销售战略的制定与落实,造就了企业从小到大的几何式发展。从渠道拓展到产品线延伸,无不体现好帮手电子在战略发展上的高瞻远瞩和执行到位。

2003年初,好帮手电子开始大力开展全国经销商网络的建设。7月,公司承办了首届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研讨会及新产品会。10月,公司参加香港秋季产品展,全面拓展海外市场。2004年7月,好帮手电子冠名赞助首届中国(国际)汽车音响文化节,这时“卡仕达(CASKA)”这个名字在汽车电子行业中开始崭露头角,得到了行业内外人士的广泛认可。

在产品研发上,好帮手电子同样不遗余力。2003年6月,CA1602样机正式研制成功;4月,好帮手电子再次重拳出击第11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首次推出专车专用一体化DVD影音系统,成为展览会上的亮点之作。8月,好帮手电子的首款GPS导航系统上市,并掀起了导航普及风暴,公司的发展方向由单一的汽车影音领域转变成汽车导航影音系统领域,韩国现代企业和日本汽车的零部件考察团也纷纷前来参观考察。

2005年1月,“卡仕达”腾龙战略正式启动。2005年11月,好帮手电子首次提出“厂商携手,品牌共创,成果共享”的共赢理念。

2006年 2月 ,好帮手电子启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APEX(爱普克思)计划,确定了2006至2010年的战略目标,好帮手电子进入另一高速发展阶段。从当年10月份起,好帮手电子重拳出击央视广告,在中央电视台2套和4套黄金时段播出首条影视广告,开辟了汽车电子行业出击央视广告的先河。11月,在2006年第九届北京国际车展上,好帮手电子也携两大品牌闪亮登场,吹响“自主创新,树立民族品牌,铸造汽车电子产业航母,立足后装,整合优势资源,全面进军前装市场”的号角。

梦想:战略开创的未来路

“十年业绩是一种心态,我们需要重新归零、启航、跨越。”这是好帮手电子管理层最近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

现在汽车电子行业正处于速变时期,适者生存,不适者必定被淘汰。目前行业情况客观要求好帮手电子必须跟随着行业变化步伐做出相应调整。于是好帮手电子再次紧紧地抓住这个重要时机,提出了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的提出是基于好帮手电子成熟的条件和强大的优势:十年的品牌影响力、十年的技术沉淀以及强大的团队竞争力。随着软实力的建设,企业文化接连引进,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好帮手电子全体上下的凝聚力增强了。

好帮手电子过去注重产品销售,现在提出了要同步开展资本运营、市场运营和品牌运营,并认识到三者是缺一不可的。资本运营的最大目标是达到资本激增,品牌运营是长期拉动企业长线发展,市场运营是现时必须达到的眼前利益。

第4篇:大学毕业五年计划范文

近日,爱尔兰政府颁发了一个关于国际学生的策略,它是2010到2015年的计划,在这一部分发展规划中,首先提到爱尔兰会在未来五年提高教育质量;其次,会提高全球的战略性。其中包含了学费体制的改革,也包含了很多的优惠策略,对于国际学生非常有吸引力。

2011年起瑞典留学无“免费午餐”

随着外国留学生人数增长迅速,瑞典各高等院校将从2011年起对来自欧盟和欧洲经济区以外的外国留学生收取学费。据了解,目前在瑞典的留学生享受的是与本国学生相同的免学费待遇。然而据瑞典教育部门统计,近10多年来,到瑞典求学的外国留学生人数骤增,目前就读于瑞典高校的外国留学生已超过3.1万人。为缓解经济压力,政府考虑对非欧盟学生收费。瑞典政府估计,一名外国留学生每学年需交纳约7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9万元)的学费。

瑞典政府将推出高额奖学金项目

瑞典政府将从2011年起对自欧盟和欧洲经济区以外地区的外国留学生收取学费,但为了缓解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瑞典政府将推出两个高额奖学金项目:一个是将颁发给与瑞典有长期合作发展关系的国家,其中包括中国,奖学金项目每年达3000万瑞典克朗;另一个奖学金项目将由各高校直接管理,向所有非欧盟国家的国际学生开放,2011年该项奖学金总额为3000万瑞典克朗,2012年该奖学金的总数将增加到6000万瑞典克朗。

荷兰名校2011年对华招生展开

荷兰作为最早使用英语授课的欧洲非英语国家,在世界留学市场一直广受青睐。荷兰政府每年将国民收入的20%投放到教育领域,截止到目前,荷兰共有11所大学跻身世界大学前200位。目前,荷兰高校已开始接受2011年入学申请,由于荷兰多所大学的招生都采用招满即止的规则,因此,提前一段时间准备非常重要,留学专家介绍,鉴于荷兰入学时间多为每年九、十月份,学生提前一年准备可高效保证录取。

美国部分社区大学学制改为4年

最近,美国部分社区大学的学制从两年提高到四年,且颁发四年制大学的文凭。这种现象被美国高等教育界视作社区大学的转型之举。这种新趋势正在打破社区大学以往的“跳板”定位,社区大学升级主要是迎合了市场需求,升级专业包括消防、电焊、护理等,修习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接受技能训练的同时,还接受管理方面的知识。业界认为,社区大学的转型顺应了美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的特点,同时也不失为美国就业供需市场的风向标。

加拿大致力提高公立教育质量

滑铁卢大学校长约翰斯顿先生于10月1日担任加拿大总督职务。他在就职演说中表示,要将加拿大建设成为一个“聪明与关爱的国度”。为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出3个支柱:支持并关爱家庭、儿童;鼓励学习与创造;提倡慈善和志愿者精神。他尤其强调要关爱并尊重教师,并通过公立教育使每个人的才智得到充分发展。留学专家指出,随着加拿大教育变革不断深入,本土学生以及留学生都将从中受益,享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初中生留学热抬高美国中学门槛

在中国,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小。在刚刚结束的美国寄宿中学协会在京说明会上,初中生家长成为现场咨询的主流。涨幅迅速的初中留学热潮也悄然抬高了美国高中的门槛。10月底,美国寄宿中学协会(TABS)率43所美国寄宿制高中在京集体招生。不过,相比去年的75所学校,今年来京招生的学校规模已明显缩水,招生计划预计比过去减少二三百人。据业内人士介绍,在美国高中名校的招生条件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考试成绩是重要方面,而学生社会经历、课外活动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其个性与特长,将是招生时更为看重的。

英国留学生生活压力将变大

英国国家统计局10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经济在今年三季度内的增速达0.8%,比预期值高出一倍。专家表示,一般来说GDP向好意味着有更多的工作岗位。但是因为过去几年,政府裁减了太多公共部门的职位,因此这些岗位的失业人员大多涌向私营企业和部门。虽然这些部门提供的岗位数目不少,但是因为求职者的成倍增多导致了求职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未来海外学生想在英国找到工作的困难仍然很大。

日本大学“泡沫化”扩招留学生

10月27日,日本新华侨报网发表署名评论文章,文章称日本高等教育实施“大众教育”后,“泡沫化”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事情,大量扩招将会使得许多学校因无法达到招生名额而倒闭。文章还提到,日本“大学泡沫化”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狂招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大学泡沫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不再有“精英意识”,他们把这段时间当作高中“升学战争”和毕业“就职战争”之间最快乐的人生时光,尽情地玩耍、享受。在世界500强之一的三井物产,对一个进入公司的大学毕业生,要花500万日元进行培养,其费用基本上与大学4年的学费相同。因此,他们也认为日本的大学正在“泡沫化”。

南加州大学向中国学生全面开放

排名全美第23位的美国南加州大学是中国优秀学子向往的名校。该校招生办副主任Megan Wang近日表示,作为拥有最多国际学生的美国大学,南加大会继续招收并录取全球的优秀学子。南加大的150个本科选项全部开放给国际学生。南加大提供经济补助给拥有美国公民及永久居民身份的学生。如果学生有经济需求,校方会以助学金、工读金以及贷款等满足他们的全部经济所需。国际学生虽无法得到经济补助,但他们可以与其他的报名者一起申请并竞争奖学金。去年,中国有4位同学得到全额奖学金。

法国私立院校不断扩张

多年来,法国私立院校广泛结合所在地地域特点,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践行课堂理论,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学校好评与日剧增,从而也引发了大众对法国私立教育的关注。面对庞大的私立教育机构规模,专家提醒学子,选择入读法国私立院校一定要注意查看学校资质,通常有3点衡量标准:一、能为学生办理一年的学生居留;二、有专属的教育编号;三、国内教育部备案。

新西兰博士受学子认可

近3年出国读博的学生有明显增长,其中又以新西兰博士项目发展最迅速,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学子认可。据统计,2009年所办理的博士生数量同比增长170%,再创新高。新西兰读博之所以受国内学子认可,除学历含金量高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费低廉,只需要2~3万元人民币即可;其次,博士配偶可申请与其课程时间一致的无限制性工作许可,申请人子女在新西兰的学习费用也和新西兰居民一样享受优惠;此外,国际博士生可申请新西兰国际博士研究奖学金(NZIDRS),这项全额奖学金资助覆盖了学费、生活费、交通补助、保险补助以及书本和论文费用多个方面。

澳大利亚拓展中澳大学交流

11月8日,澳大利亚高等教育部长克里斯•埃文斯参议员(Senator Chris Evans)在北京宣布澳大利亚政府将出资拓展创新性的中澳大学校长能力建设交流项目。埃文斯参议员说,吉拉德政府将出资10万澳元用于拓展“中澳大学校长能力建设项目”。该项目由澳大利亚大学协会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创办。在该笔政府资金的支持下,2011年和2013年参与该项目的澳大利亚大学数目将翻一番,达到16所大学,这将有助于中方参与者丰富其交流体验。

美国移民收入锐减

美国丕优西语裔中心10月29日公布的研究报告指出,自经济危机结束以来,移民迅速恢复就业,但美国本土出生者继续失业。移民失业减少的原因不明。不过,自去年以来,移民的工资比一年前大幅减少。外国出生移民的周薪中位数字比一年前下降4.5%。美国出生上班族的工资降幅只有不到1%。2010年第二季,美国出生上班族的周薪中位数字为653美元,外国出生移民的数字则为525美元。

移民加拿大曼尼托巴不设学历门槛

曼尼托巴省属移民计划(Provincial Nominee Program简称PNP计划)的产生是在加拿大政府和曼省(Manitoba)政府协商基础上制定的。近两年,曼省投资移民计划以资产要求低,文件要求简单,无学历、语言要求,投资方式灵活以及曼省投资移民名额最多的省提名计划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不符合加拿大联邦以及魁省投资移民申请条件的申请者所接受。

美国第二代移民收入更高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最新数据,美国3亿多人口中有12%是外国出生者,除了少数在美工作学习的非移民外国人,其余的多数基本上等同于第一代外来移民。此外美国还有3302万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外国出生者的第二代移民。人口普查局的调查发现,第二代移民比第一代移民获得更好的教育,有更高的收入,从事专业工作的比例更高,贫困率较低。25岁以上的第二代移民获得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8%,比第一代移民高13个百分点。人口普查局官员格里科说:“这显示移民的孩子继续像过去几代人那样融入美国社会。”

中国成澳洲第二大移民来源国

澳洲移民部长宝文(Chris Bowen)日前表示,澳洲的移民政策将继续以国家经济所需的技术人才为吸纳对象。根据统计数字,中国成为澳洲第二大移民来源国;而在技术移民类别中,会计是最多人提名的职业,其次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和注册护士。政府宣布下年度将增加5750个技术移民名额,以满足澳洲的需求,技术移民的比例将提高至67.5%。宝文表示,政府的技术移民政策以目标为本,有助纾缓医疗、工程、金融服务和信息科技行业人才短缺问题。

132签证成国内精英移民澳洲首选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理想的移民国家之一,其商业移民深受国内认可。在多种澳洲商业移民签证类别中,132类签证已然成为国内商业精英移民澳洲的首要途径。该签证属州政府担保商业杰出人士类签证,适合在国内拥有大型公司并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成功人士。澳洲商业移民类别163、164、165需两步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临居”再“永居”的过程。惟独商业天才132类可一步到位拿到永居签证。

加拿大公民入籍考试新条例生效

自加拿大联邦公民及移民部今年3月15日推出新版的公民入籍考试范围后,该部门近日修订考试内容:包括扩大考试范围的重点;取消笔试中的必答题;考试未过可延长考生重考的期限;至于测验考生语言能力的口试部分,则由以往的简单对话,改为需要表达能力较强的题目。有移民律师指出考试范围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一般来自中国大陆或台湾的移民,仍然十分艰辛。

“美国猫”测试或成名校录取指标

10月16日,美国大学网公司推出了全新的国际生测试项目――美国文化评估测试(the US Cultural Assessment test)。该项测试简称为USCAT,第一阶段实施工作将于明年秋季展开。由于简称中同时包括了US和CAT两个的单词,因此被网友戏称为“美国猫”测试。以USCAT为代表的美国文化评估类标准化测试或将在未来成为主流,为众多美国学校录取国际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美国高校对国际生要求一向严格,无论是偏重托福、雅思、SAT等经典测试方式,还是偏重USCAT类的新兴文化测试,其实都反映了美国各类院校对国际生素质的要求。

留韩语言门槛降低

10月1日,韩国教育部调整了大部分院校的本科招生语言要求,语言关从原来必须通过TOPIK考试4级,调整至入学申请时只需提交3级证书,毕业前通过4级考试即可。不过,此次降低门槛不包括以下7所大学,即首尔国立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成均馆大学、梨花女子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和西江大学。而此前韩国教育局在今年8月也出台放宽留学签证,令八成中国学生受益。两个月内,赴韩留学利好消息一传再传,一股不小的留韩“风潮”正在刮起。

GRE考试成绩取消冲击留学计划

10月23日,在中国大陆地区举行的GRE普通考试时,发生了“错误重复使用先前旧试题”事件,导致考试成绩失真,ETS决定取消所有考生成绩。目前GRE考试在中国大陆一年仅有两次考试机会(6月和10月),同时GRE考试是申请美国理工科、文科等专业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所以此次事件必然对申请2011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带来影响。ETS将为所有受影响的考生提供3种选择:参加于2010年11月20日举行的免费重考;或免费转考2011年6月11日举行的GRE普通考试;或全额退还10月23日GRE普通考试的考费。

SLEP成国内学生读美国高中捷径

SLEP是中学英文程度测验(Secondary Level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的缩写。由托福考试主办机构ETS主持,因此SLEP在国内也被称作“小托福”考试。除多数公立中学通过SLEP选拔学生外,美国90%的私立中学都通过SLEP成绩衡量学生的语言成绩情况。对多数学子来说,SLEP是进入美国高中的必经途径。相比托福等考试,SLEP的难度更小,考点和考试方式更灵活。

2011年美国国际交换生开始招生

2011年美国国际交换生招生已经开始。年龄在15~17岁的中国高中生符合相关条件,可以直接进入美国公立高中,修读一年的高中课程。专家建议,美国高中交换生项目招生名额有限,采取先报名、先通过、先录取的模式,额满即止。想参加2011年春季交换生的学生现在就要开始报名和准备材料,学生要通过严格的英文笔试和由美国机构专门设置的面试,合格者才有机会到美国进行为期10个月的文化交流项目学习。建议提前半年准备为宜。

南京市为引进海归人才再次“筑巢”

南京市政府近日公布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为了让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安心发展,南京计划建1万套人才公寓,将规划4个大型片区来建人才公寓和城市中低收入者用的保障房。今年南京还将建设500套商品房,为特别优秀的海外人才解决住房问题。未来3年,南京将投入30亿元,全面实施“紫金人才计划”,着力构建政策优势突出、服务环境一流、创业氛围浓厚、与产业发展相契合的人才集聚高地。

澳大利亚国际留学生数量下降

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协会本周公布一组数字,称由于技术移民政策收紧导致国际留学生人数下降,2012年前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经济将损失近26亿元。该协会呼吁在海外和国内大力宣传维州国际教育产业,给国际留学生提供公共交通优惠政策。

第5篇:大学毕业五年计划范文

关键词:印度;高等教育;大学附属制;附属学院;独立学院

印度大学附属制是指一所大学接纳本地区的规模较小的高等教育机构作为自己的附属学院,由大学制定附属学院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指定教科书并组织考试、颁发学位的制度。这类依附在大学的学院被称为附属学院(Affiliated Colleges),具有附属学院的大学则被称为“附属型大学”或“纳附大学”(Affiliating Universities)。在印度,纳附大学是最主要的高等教育类型。印度这种极具特色的附属制度与我国独立学院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因为它们都依附在母体学校并由母体学校发放学位证书。印度大学附属制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对我国独立学院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印度大学附属制的基本情况

印度大学附属制度是仿效英国伦敦大学而逐渐形成的。1857年,印度最先成立的三所大学,即加尔各答大学、孟买大学和马德拉斯大学,自己不进行教学,只接纳本地区或临近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为自己的附属学院。大学成立之初,只是作为管理机构而不是办学实体,负责制订并审核附属学院的教学计划与大纲,组织附属学院的学生考试,制订学位标准并颁发学位。这一制度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单一大学与纳附大学两种类型,单一大学不吸收这种附属性质的学院;而纳附大学除了接收附属学院之外,自己也设立了直属学院进行教学活动。目前,印度的单一大学较少,绝大多数为纳附大学。

印度为什么会发展出这种附属制度?除了上述的历史传统之外,也有现实的原因。一方面,按照印度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只有大学才有学位授予权。学院只有依附于某个大学,其所授课程才有可能获得授予学位所需的学分,因此,印度几乎所有的学院都要附属于某个大学,成为其附属学院,否则,将无法生存和发展。附属学院作为提供学位课程的教学机构,其学生必须参加母体大学组织的考试,通过考试者才能获得由大学颁发的学位。附属学院相当于大学的一个办学点,接受大学的外部考试与学位认定。另一方面,印度的大学相对较少,全国只有十余所中央大学、39所准大学(又称为公认大学,绝大多数为国家级研究院所)、11所国家级学院、150多所邦立大学,在印度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这两百余所高校无力承担大众化的艰巨任务,国家也提供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需的巨额教育经费,因此,大学附属制度不断发展与壮大。经过20世纪50、60年代的第一次飞跃,70、80年代略趋平缓,但自90年代至21世纪初,附属学院又进入了急剧扩张的时期。(见下表)

1951年-2005年印度大学附属学院发展情况

正因为大学控制着学位这一命脉,加上外部考试制度的确立与成熟,纳附大学对附属学院具有相当大的权威与领导地位。纳附大学对附属学院的教学及各项工作具有监督、指导、协助等职能,规定附属学院在办学条件和资金方面要达到的标准,规定教师与其他职员的最低聘用条件,规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最低标准。大学对附属学院的基本要求包括:保持良好的学术水平,聘用足够的、素质良好的教职员工,有充分的经费保障,为师生提供充足的生活、娱乐和医疗设施。附属学院则要求大学承担以下职能:在解决学术问题方面提供指导,帮助提高附属学院教师的水平,对附属学院力所不及的一些学科提供教学方面的支持,为本学院教师提供使用大学图书馆和研究设施的机会,为本学院提供参加大学学术、文化及课外活动的机会。

附属学院有公立与私立两类,其中约四分之三的附属学院是私立的。私立学院由慈善机构、私人企业及其他私营组织创办,它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私营部门管理而由政府资助的学院,通常称为“受助学院”,又称为“公助私立学院”,占90%;另一类是由私营部门管理并出资而不接受政府资助的学院,通常称“非受助学院”。私立附属学院有自己的管理机构,称为管理理事会 (Board ofManagement),有权任命自己的院长,招聘教职员工,有权管理与使用本学院的自有资金,但要按大学的有关规定执行。公立附属学院一般是由邦一级政府创建并提供全部经费,由邦政府与大学协商后组成管理机构进行管理。附属学院实行辖区制管理,纳附大学只能在政府为它划定的一定行政区内认可其附属学院,并主要从划定的行政区域内招生。

二、印度大学附属制分析

印度独立后,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于印度高等教育的评价,各方人士见仁见智。一般而论,印度大学附属制对印度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以下两大贡献。

第一,推进了印度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1947年,印度独立后,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印度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在世界范围内也极为罕见。尽管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对印度高等教育扩张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但事实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给印度的经济、科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之成为科技强国和人才储备大国。目前,各大学所属的附属学院共有000余所,平均每所大学拥有附属学院几十所甚至上百所。这些附属学院像满天繁星散落在印度各地,使边远的山区学生也能方便入学,节省上大学所需的费用。这些附属学院招收了大量的学生,满足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使印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目前,纳附大学容纳了全印度高校在校生的90%,其中参加外部考试的附属学院学生占在校生的85%,附属学院占据了全印度高等教育中89%的本科生、66%的研究生和82%的教师。如果没有众多的附属学院,单凭其他大学与纳附大学学院吸收如此众多学生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节省了大量的公共高等教育经费,使国家把资金集中投向一批重点建设大学。印度的高等院校共分为五类:综合大学、准大学、国家重点学院、研究院、综合大学附属学院。大学拨款委员会承担了中央直属大学和“准大学”的全部费用,这些大学的学费很低,并由国家提供助学金。而约四分之三的附属学院是私立的,各邦提供很少的经费与助学金。印度高等教育经费预算占整个教育预算的三分之一,而高等教育经费绝大部分都投入了重点建设大学。政府创办的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学院,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有几个重点学科如计算机研制和软件开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印度每年可向世界各国输出20万名IT人才,美国硅谷的高级精英很多都是印度精英。可见,没有国家的重点支持,没有众多的附属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支撑,也很难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然而,世界高等教育专家及印度一些学者对附属学院也是毁誉参半。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管理体制上看,大学对附属学院的管理缺位,大学与附属学院存在管理冲突。严格地说,附属学院只是大学的一个教学点,缺乏大学的传统与氛围。一所纳附大学往往有几十所甚至几百所附属学院,大学根本无法对附属学院实施有效的管理。即使大学校长真的要到每个学院看一看,恐怕也需要一两年时间。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大学被迫接收一些不符合办学标准的学校为附属学院。一些高等教育机构为了生存与发展,总是想方设法通过不同的手段要求大学降低标准,接纳不合格的学院成为临时性附属学院。而这些学院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办学条件长期达不到要求,大学只有通过外部考试来约束附属学院。大学力图控制附属学院的办学活动,而附属学院尽可能争取各项权利。由于大学控制了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附属学院在教学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扼杀了附属学院办学的积极性。附属学院的管理理事会在教师聘任、教学设备购置等方面与大学讨价还价,双方办学理念、办学行为的冲突不利于附属学院的发展。

其次,从办学水平来看,附属学院教育质量较低,声誉不佳。目前,一些学者把印度大学文凭贬值、大学生失业等问题归咎于大学附属制度。甚至有人“把附属制看做是印度高等教育的祸根,认为印度的整个高等教育几乎全部在装备落后、师资匮乏的附属学院进行”。附属学院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规模偏小,被称为“生产学位的作坊”。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曾把本科学生数少于400人的学院和学生数少于200人的2年制附属学院称为“病态学院”,认为这类学院难以进行有效教学。由于文凭含金量降低,社会上用人单位对附属学院毕业生往往缺乏信任,认为其毕业生知识陈旧过时且无一技之长,其失业并非是无岗位的失业,而是缺乏工作能力。

另外,从外部考试制度来看,制度运作不善,被人诟病。外部考试制度确立的初衷显然是为了使附属学院达到大学要求的学术标准,是一种质量保障的制度,但这一制度在实践中却滋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消极影响。如纳附大学要对众多的附属学院学生进行统一考试,考试的组织工作庞杂繁重,工作中常出现失误;由于教考分离,附属学院的课程教师并不进行命题,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押题”;一些纳附大学教师则受聘到附属学院进行教学辅导,等等。当然这一制度最为人垢病的则是认为其导致了附属学院的“应试教育”,只是让学生学了些死记硬背的知识,使附属学院的教学严重脱离实际。

为了避免附属学院办学中的消极因素,印度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将附属学院改造成自治学院的政策,以提高附属学院的自主权,使附属学院脱离大学组织的外部考试,自主决定考试的内容与标准。印度教育委员会于1966年第一次提出将一些教育质量高的附属学院改成自治学院的设想,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则把成立自治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计划至1990年第七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将建成500所自治学院,长远目标则是用自治学院取代附属学院。但本项改革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说近于“难产”或“流产”,目前,改为自治学院的附属学院约为100余所,仅占1%左右。这项改革错综复杂,大学与附属学院均缺乏足够的改革动力,从附属学院角度来说,一旦改为自治学院,与大学的关系就疏远了,可能影响招生的吸引力;从大学角度来说,担心附属学院成为自治学院后,自治学院的学术标准降低了,而大学还得为自治学院的学生授予学位,从而导致大学的声誉受损。 转贴于

三、对我国独立学院办学的启示

我国的大学独立学院与印度的附属学院不完全相同。印度附属学院充其量只是大学的教学点,而我国的独立学院具有较为完备的大学雏形。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共300余所,而印度附属学院却有1万余所,这不是简单的数量悬殊,而是具有质的差异。印度附属学院的规模一般很小,大的不过千人,小的只有几百人,形不成规模效益。尽管按照有关的教育法规定,附属学院在财政、校舍和教师等方面要达到最低的设置标准,如果学院达不到拨款委员会规定的标准,不能成为大学的附属学院。但是不少办学机构仍成为临时性附属学院,并最终得到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认可。在我国,对独立学院具有基本的办学要求,如校园面积、教学行政用房、教师数、图书数、教学设备等,总体上要求比较高,这一入门标准在客观上制约了一些大学申报独立学院的愿望,也保证了独立学院的基本办学条件。在教学组织方面,印度附属学院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材都是母体学校安排与决定的,考试也参加母体学校组织的外部考试,附属学院无权改变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任课教师也没有考核学生成绩的权利。而我国独立学院往往要求具有社会力量作为合作方,自主设置专业与课程,自主确定教学内容并进行考试。提倡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的错位发展,强调独立学院要更好地与市场、行业相结合,培养与母体学校有区分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印度附属学院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我国独立学院在发展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控制独立学院的规模,避免规模膨胀。印度附属学院共有1万余所,这是导致附属学院学生文凭贬值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印度大学生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因素。我国共有独立学院300余所,学生数近百万,规模已相当庞大。比如在浙江省,独立学院的学生已占在校大学生数三分之一,2006年,独立学院本科招生数占总本科招生数的49%。由于全国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是从2003年以后申办的,因此,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尚未得到市场的认可。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在与其他类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中优势不明显,不容乐观。在这一形势下,教育行政部门要避免独立学院过快、过热发展。由于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数目远比印度高校要多,因此,独立学院只是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而不宜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所以,教育行政部门要从严从紧审批新设置的独立学院,要坚持“属地原则”,即普通本科院校只能在学校所在地举办独立学院,不宜异地办学;要坚持“一所原则”,每所本科院校只能申报一所独立学院。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引入优质教育资源,纷纷吸引名校到外地举办独立学院,这种做法不宜提倡,因为名校的优质师资与管理队伍本身还不充裕,不足以支援外地的独立学院。

第二,要使独立学院走向独立,避免长期依附。独立学院依附母体学校是暂时性的还是较长期的行为,独立学院最终是要离开母体还是像印度大学附属制那样成为一种制度安排,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战略研究。印度大学附属制尽管在印度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功不可没,但由于附属学院的教育质量较低,使大学文凭、学士学位的声誉受到了损害,因此,我国不宜模仿印度大学附属制度。从世界上看,除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之外,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这种体制。随着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实力提升与规模扩张,教育行政部门应把因扩招而出现的独立学院视为应急性措施,在独立学院后续发展过程中,要让一些有条件的独立学院从母体学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普通本科院校。对那些不具有独立办学条件的独立学院,则予以取缔,或由母体学校兼并收回。

第三,要合理设置专业,避免设置大量的人文社科专业。因为办学成本较低,师资条件相对容易满足,印度附属学院设置了大量的人文社科专业。但这么多的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生,并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岗位。从大学毕业生失业的人数来看,文科学生失业率要高于理工科学生。在20世纪70年代,是印度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呈几何增长的时期,文科生失业率占大学生失业者总数的40%以上。目前,我国独立学院设置的专业尽管为综合类,但考虑到办学条件与办学成本,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偏向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情况。大量的文科毕业生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在就业竞争中缺乏优势,往往无法就业。这一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在进行专业审批与确定各专业招生人数时必须予以重视。

第四,坚持大学与社会联合办学的举措,避免克隆母体学校。印度附属学院培养的学生之所以不受用人单位青睐,原因之一是学生没有一技之长。由于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附属学院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应试教育”,帮助学生通过大学组织的外部考试,导致大学教学内容陈旧,严重脱离市场的实际需要,学生所学的知识并非社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学院要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体制上的保障与创新。由于高等教育的巨大惯性,独立学院往往移植母体学校的做法,在人才培养上与母体学校并无本质差别。那些以社会力量为主举办的独立学院往往能与相关行业紧密结合,更能吸收企业的管理经验,培养出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更为接近。所以,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大学与社会联办独立学院的政策,尽管一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动机是为了“圈地图利”,但只要相关的政策管理到位,加强评估监管力度,建立淘汰机制,这一现象将会减少。这类独立学院日后如果离开母体走向独立,可以成为民办大学或企业大学。

总之,教育行政部门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要有顶层设计,尽早明确发展战略。要从严控制独立学院的发展规模,尤其是文科类独立学院的规模,逐步引导独立学院从母体学校中摆脱出来,形成办学特色,确保教育质量。否则,独立学院长期依附在母体学校之中,日积月累,“习惯成自然”,会逐步演变成一种制度安排,再进行母体学校与独立学院的分离会更加困难。

注释:

[1]安双宏。影响印度高等教育质量的几个因素[J].江苏高教,2000,(4).

[2]于富增。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4;安双宏。印度高等教育:问题与动态 [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76;王东。看看印度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J].世界教育信息,2004,(12).

[3]安双宏。印度高等教育:问题与动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55-56.

[4]谢安邦,等。外国私立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1.

[5]曲恒昌。独具特色的印度大学附属制及其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2,(8).

[6]Kulandaiswamy,the Problems with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India[N].The Hindu,2005-5-18.

第6篇:大学毕业五年计划范文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东亚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在改革金融体制的同时,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经过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东亚各国已现“新经济”曙光。本文论述了东亚“新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并对东亚发展“新经济”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东亚“新经济”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其成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其实,对东亚金融危机形成根源的研究,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经济”正在兴起这一时代背景,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东南亚各国未能对产业结构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升级和转换。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受危机祸害的国家立即行动起来采取了许多应对危机的措施。在改革金融体制的同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以强化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东亚“新经济”发展现状

东亚国家和地区都已采取措施,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资本开支不断增加,大量资金投入到从计算机到芯片制造设备的最新技术。《美国商业周刊》

(2000年11月27日)刊发的题为《亚洲的前途》一文中写道:“东亚在行动。从新加坡到上海,各个公司和各国政府正以多种方式寻找能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技术。从中国香港特区因特网带动的服务业繁荣到中国台湾和韩国的高技术生产力发展可以看到,东亚正处在一个跃进期。”

为了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日本将信息技术和产业确定为日本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制定了“E日本”的国家信息技术和产业战略、要在5年内将日本建成信息通讯业最发达的国家。日本国家产业技术战略研讨会拟定了信息技术领域的最终草案,想以此作为重建日本经济的指针。这项草案是日本政府正在制定的“国家产业技术战略”的支柱。

日本近年因特网规模急剧扩大,上网人数大量增加,日本国内因特网使用人数1997年末已达975万人,较1996年增加了355万人,增幅达75%。1998年以后,因特网利用人数更以20%到30%的速度快速增长,日本在数据压缩技术、影像技术、笔记本电脑显示技术方面则居全球领先地位。据有关专家估计;从目前的状况看,日本的信息产业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4-5年,日本争取用5-10年的时间赶上。

韩国也对科技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4个政策性转变。同年,还修改了“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法”,设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还设立了地方科学技术振兴协会,加速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化。为发展知识产业,1999年韩国政府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促进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型的调整,为企业创造恢复产业活力、提高竞争力的政策氛围”的知识经济产业政策,其中知识制造业有14个;政府还制定了一个未来核心技术开发五年计划,该计划包括7个领域,共101个研究课题,其中信息通讯19个。为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韩国计划至2002年,将政府研究开发预算占政府财政预算的比例提高到5%。另外,政府还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发展高技术的国家研究开发计划,如特定研究开发计划、信息通信技术开发计划等。

韩国将信息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目标是将信息业产值占韩国GNP的比重,从2000年的11%提高到2010年后的20%。韩国为了实现数字强国,拟要提前5年即到2005年构筑超高速信息通讯网。韩国政府草拟了一份关于耗资1260亿韩元,在未来3年中发展电子商务的计划。1999年,韩国有约5000家风险投资公司,其资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预计到2005年,这些公司的数目将增至 4万,产值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韩国政府计划2000年投资795亿韩元,支援大学尖端设备和教授人力,以培养基础技术人才。近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迅速恢复,从1998年的6。7%提高到1999年的10.7%。IT领域的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已成为韩国经济恢复的原动力。

为了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也着手制订了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计划——“21世纪科技企业家计划”,计划投资基金首期10亿美元,其中25%将投资国外,用于开拓国际市场;50%用于吸引外资在新加坡设立风险投资基金(1:2或1:3与外来投资匹配);25%投资于种子期的创业公司;投资的重点是因特网,信息与电信、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政府还推出了多项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战略计划,如:以将新加坡建成知识型工业全球枢纽为目标的“21世纪工业计划”,以培养大批适应知识经济的人才为目标的“21世纪人力资源计划”,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制造业、服务业的竞争力为目标的“21世纪生产力行动计划”等。

新加坡经济也受益于高科技。在过去的一年里,科技进步带动了复苏不久的新加坡经济以9.5%的速度增长,促使新加坡经济转型和结构重组,并改变着新加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观念。新加坡去年接连掀起兴办电子产业,信息通讯技术产业和生命科学产业3股热浪,其中电子业在促进新加坡经济复苏方面发挥的作用令人瞩目。电子业是支撑新加坡经济3大支柱中的顶梁柱,产值约占新加坡工业总产值的44%。多年以来,新加坡大力发展以电子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先后建立起多个高科技园区。如今,这些高科技产业相继进入收获期,去年前3个季度,电子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平均增长22%,24%,36%,是国民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大的领域。电子类产品出口值占非石油类出口总值的54%,以电子业为主的高科技企业股票成为股市生力军。电子业的快速发展标志着新加坡经济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受危机影响最大的泰国1999年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讨论制订今后20年的科技发展战略。泰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为加强国家信息技术政策研究和统一管理,1999年,泰国将国家信息技术委员会(NITC)办公室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并更名为国家信息技术政策办公室,划归国家科技发展署,给予该部门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NITC于1999年下半年启动了创建信息技术办公室工程,建立政府信息网,并批准子目前正在实施的软件园发展战略,重新启动微电子研究中心工程,拟拨款15亿泰铢。科技发展署还决定将每年由其掌握的8000万泰铢低息贷款主要用于支持软件企业,拥有1亿泰铢的创新基金也将主要用于支持软件开发。国家信息技术委员会还制定了泰国电子商务发展计划。预计到2005年,泰国互联网用户将发展到900万个。

中国的信息、生物、新材料技术在快速发展,在某些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和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提出,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在中国,因特网发展十分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所做的有关因特网情况的第五份报告,1998年12月31日前中国使用因特网的人为210万,到1999年12月31日就有890万人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

自香港经济结构调整以来。香港特区政府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信息、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行政长官董建华在第二份施政报告中明确阐述了政府推动香港发展信息、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的一系列政策目标和具体措施。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还专门设立了“创新科技委员会”。另外,信息科技部门的官员也组团访问澳洲、加拿大,而以色列、加拿大也均有高层代表团来港考察,商谈开展高科技合作事宜。数码港投资项目的落实也是港府从中全力支持、推动的结果,已签署意向将会进入“数码港”的8家公司绝大部分是国际上信息科技界的顶级公司。

在金融危机肆虐之时,曾有人断言,“亚洲经济奇迹已经完结”;还有人预测亚洲经济恢复不会是V字型,而是一个L型的长期过程。但经过几年的改革调整,事实证明,东亚经济不仅全面复苏,而且发展前景看好。

二、东亚“新经济”发展特点

1、

由于科技与经济发展背景不同,东亚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差别较大。新加坡、日本、韩国处于亚洲的领先地位。新加坡在全球网络化程度排名中居于第二位,因特网使用率为29.3%,高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发展迅速,而越南、老挝、柬埔寨相对落后。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东亚国家的“新经济”都还处起步阶段,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东亚因特网的发展状况要比美国落后3-5年,当美国开发第二代因特网时,东亚地区的第一代因特网还在建设之中。与西方国家相比,东亚电脑普及率较低,美国的电脑利用率为44.8%,而日本、韩国,作为东亚较为发达的国家,其电脑利用率也不过为17%和26%。美国在公共场所因特网的利用率为27.8%,日、韩则分别为9.4%和10.2%。东亚网络交易及服务的规模与欧美等地区相比差距也非常明显,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量的90%以上是在美国等发达地区进行的,东亚网络交易额(不含日本)仅占美国的40%左右。

2、

虽然经济及科技水平参差不齐,发展“新经济”的基础与环境也大不相同,但从整体来看,东亚“新经济”的发展势头非常明显,远远超过其它地区。“新经济”已经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东亚的因特网用户最近3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57%,高于欧洲的140%和北美的51%。当前亚洲各国的计算机销售用户增长率为23%,高于美国的平均水平。其中新加坡的计算机普及率已升至全球第四位。马来西亚在过去5年中的信息技术投资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日本从1990年到1996年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占整个民间企业总投资的比例上升了0.7个百分点,大大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期日本信息通信产业值增加了22.7万亿日元,年均增长率达到6.42%,大大超过日本整个产业1.68%的年均增长率。日本的因特网主机数量比5年前增加了40倍。亚洲的电子商务额从1998年的3亿美元升至今年的9亿美元。

3、

东亚发展“新经济”的潜力巨大。亚洲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拥有一大批相对廉价的软件专业人员。在软件行业中,人工费用占成本的40%以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积累,亚洲特别是东亚具备了发展“新经济”的基础与条件。世界主要电脑制造商及网络供应商将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当作一个重要的市场进行开发。世界主要评估机构也纷纷看好亚洲“新经济”的潜力。据初步预计,到2001年东亚的因特网用户将从目前的1100万户增至4200万户,网络商务活动的年收入将在3年内从9亿美元增至300亿美元。未来5年东亚网络经济市场年均增长率将达22%,高于全球14%和美国11%的增长率,与之相关的一批产业的潜力也被看好。另外,日、韩及多数东南亚国家的人均产值已高达数千美元,具有普及网络及电脑的物质基础,而且东亚的计算机硬件生产能力发展很快,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所有这些都成为“新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

三、东亚发展“新经济”面临的困难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东亚各国经济水平较低,力量薄弱,资金、技术、人才等都很缺乏,发展“新经济”所面临的困难也是勿庸置疑的。

1、与网络经济发展相配套的软环境不够完善

与美国相比,东亚国家在建立与网络经济相关的配套软件设施方面还相对落后,在与网络管理和网络交易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方面还相对处于空白。在如何界定技术服务商的法律责任,保护个人权力及防止网上犯罪等具体问题上无章可循,造成网络经济运行环境方面存在漏洞,使人们产生不信任感,阻碍其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

2、传统产业相对落后

“新经济”是建立在传统产业高度发达基础上的。事实上,正因为美国的传统产业非常发达,美国才能由传统经济进入“新经济”,只有在传统产业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之后,对传统产业及相关产业的需求已基本稳定,投资回报率也趋于稳定,已无法吸引更多的投资,巨额的投资资金才会寻找能够带来更高回报率的新产业;另一方面高度发达的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的成长提供了成长期所需的市场容量,使投入和市场能够紧密结合,从而使新兴产业能够顺利成长壮大。因此,“新经济”将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共同发展中实现。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不是此消彼强,而是一个增量调整的过程,对于东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推动信息和网络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要注意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快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步伐。

3、人才缺乏

高素质人才是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保障。美国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是以大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基础的;可以说,美国新经济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效利用技术人才的结果。与美国相比,亚洲网络技术人才相对较少,从网络硬件的建设到网络公司的建立,都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再加上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软件人员待遇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低,多年来苦心培养的人才纷纷流向国外,人才缺乏已成为亚洲网络经济腾飞的重要阻碍因素;

在新加坡,由于人口太少,每年信息技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只有2500名左右——远不能填补每10000个信息技术的新职位。韩国每年需要10万名新的知识工人,但国内的大学毕业生只有48000名,日本工业目前需要20万名信息技术工人,但非官方的统计表明这一数字高达50万人。

四、东亚“新经济”前景展望

在“新经济”的带动下,亚洲遭受危机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开始走向复苏,而且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迅速复苏,通货膨胀率降低。外汇储备增加,股市价格上扬。投资重新活跃,工业生产明显回升,出口持续增长。受危机影响较严重的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经济都出人意料地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东亚经济总体上已走出危机阴影,除日本经济还处在疲弱困境,菲律宾和印尼因国内政局动荡影响经济恢复外,东亚“四小”和马来西亚、泰国都呈现出明显的转机,这表明了东亚各国采取的经济政策的稳妥性和东亚经济的潜力。尽管近年国际市场对个人电脑的需求增长有所减缓,高科技股价重挫,然而,由于东亚“新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东亚因为低起点而会从“新经济”中获得更大的好处。

综上所述,东亚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务都还没有完成,现有产业的竞争力还不够。由于传统产业相对落后,在这样一个阶段,面对“新经济”出现的机遇,东亚各国事实上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必须紧跟新经济发展的方向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必须解决传统产业相对落后的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因此,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由于传统产业的落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对固化性,使得“新经济”在东亚的发展只能是一个渐进过程。同时,东亚“新经济”发展也说明第三世界国家的信息技术:庄经济落后的环境中同样可以创造奇迹。它们有可能进行工业化的同时发展“新经济”,而不必再走发达工业国家曾经用100多年先工业化后知识经济的老路,这是一大飞跃,是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的希望所在。

注释:

[1]何炜:“东亚网络经济探析”,《亚大经济》2000年第2期.

[2]《参考消息》2001年6月11日.

参考文献:

[1]李铁映:“球化条件下的东亚经济与中国”,《世界经济》2001第7期。

[2]马洪:“东亚有可能成为新经济的沃土”,《开放导报》200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