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宋词鉴赏范文

宋词鉴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宋词鉴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宋词鉴赏

第1篇:宋词鉴赏范文

关键词: 唐诗宋词 形象美 意境美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富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杏花春雨,透露出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走进唐诗宋词,犹如走进了一座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我们要提高学生对唐诗宋词的阅读鉴赏品位,就要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201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要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中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一、鉴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所描写的主人公形象,也包括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把握诗人对人物形象所倾注的感情,进而对诗歌进行欣赏分析,提高审美情趣。其中主人公的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褥,双双金鹧鸪。”早该起床了,可女主人公娇懒不起,眉山紧蹙,眉际的“额黄”似现;鬓发未梳,如卷云般微掩主人公雪白的面庞。懒起终是得起来,然后还是要梳妆。一个“弄”字见出她是非常认真梳妆的。一个“迟”字和“懒”字相照应,可能是心事重重吧,妆后做女红看到一双鹧鸪,反衬了内心的寂寞孤独。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深闺独处、多愁善感的美丽女性形象,是按妆前、妆中、妆后三个层次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又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刻画了一位多情的人,抒发了怀念远人之情。而诗人“我”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古代诗歌常见的艺术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思念故乡,怀念故友的形象,如“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二、鉴赏诗歌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这些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而且是含有诗人情感的事物形象,也就是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而诗人借这些“景”抒自己之“情”,咏这些“物”言自己之“志”。在鉴赏诗歌时,要感受、理解并分析诗中的这些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进而准确概括其特点。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景物形象有明月、青松、清泉、山石,我们可以想象到,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空寂的山林一场新雨过后,空气清新、天气凉爽,月光穿过松林,泉水在山石上潺潺流动,竹林因归来的浣衣女子而喧闹,荷叶因晚归的渔舟而摇动,仿佛身置一幅和谐的山居秋景图中,氛围静谧、高雅,山民勤劳、快乐,环境美,心境更美,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的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已不再是单纯的、客观的、自然的景和物,而是融入了诗人情感的景和物,诗人借这样一幅山居秋景图,表达了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抒发了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

三、多样的意境

意境多种多样,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把诗歌分为二十四种风格,有雄浑、冲淡、纤、沉着、高古、典雅、含蓄、自然等,他把这些诗歌的风格看作诗歌的意境类型。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景象,最终都体现在“意境”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他说境界不以“大”与“小”来评境界的“高”与“下”,而是以是否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来作为评判标准。他认为:诗人于郊外散步,见到细雨微风当中,鱼儿、燕子快乐和谐的活动场景,产生了羡慕之情,“物”与“我”已难以区别,此情此景,诗人仿佛也像鱼儿、燕子一样,自由自在地出没飞翔。这境界虽不如塞外沙场、落日大旗、西风马鸣那样壮阔,却也写出了真感受、真境界。境界就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把他的思想感情熔铸在所描绘的生活图画里,从而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要求所描绘的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色画面鲜明、具体、逼真、传神、文学语言自然本色、不假雕饰。怎样捕捉和体味诗歌的意境呢?首先要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三方面体味诗歌的遣词。其次是抓住诗歌的意象,体味诗歌意象是理解意象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此外,就是诗歌的含蓄之美,司空图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风流”就是诗歌的情致韵味,也就是说不能把想说的都说出来,而要借助意象表现出来,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这正是要我们体会的含蓄之美。

参考文献:

[1]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2篇:宋词鉴赏范文

一、看器型。由于青白瓷的生产窑口众多,历时长久,因此其器型十分丰富,日用品、陈设品、礼器、明器等品种难以计数,需要认真掌握各个时期不同品种的基本造型以及衍变规律与特征。如碗、盘、大罐、大瓶、玉壶春瓶、高足杯、连座瓶、扁瓶、胆式瓶等,这些器型有的和北方磁州窑相近,有的和龙泉青瓷相近,有的和青花瓷相近。无论是什么器型,都要符合时代特点。

二、看釉色。在确定器物造型符合其时代特点的情况下,要特别关注表层釉色。宋元青白瓷是高钙釉瓷器,釉中氧化钙含量高达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时,釉的流动性大,因此,在器物的刻划印花、转角、折弯等处聚釉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许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则显白,透明清亮、晶莹温润、光润如镜、温润如玉、肥如堆脂、光泽柔和,微见桔皮纹。釉上有黑斑现象。由于是手工拉坯,所以釉面有不平整和不对称现象。釉上有鼓包、棕眼现象。有的釉面有开片现象,开片中的油亮沁色包浆明显。有的青白瓷釉下气泡大、小气泡活跃,排列稀疏,小气泡显得浊暗不光亮;大气泡明亮通透,大气泡与小气泡相比,大气泡数远远少于小气泡数。有的气泡破裂、失透,留下气泡圆点痕迹,有的有破泡后土锈深入其中成锈斑点的情况。由于瓷器釉料因构成成分含量的不同和烧制过程中窑内放的位置差异,所以烧出来的器物发色不一样,气泡不一样。又由于是柴烧的特点所致,表层釉流淌痕迹明显。而仿品大多为石灰碱釉,釉中氧化钙含量低,在高温下流动性弱,少有明显的聚釉特征,器物通体釉色比较均匀,且釉面失透。有的采取人为聚釉,即在刻划印花、转角、折弯等处多喷釉,使釉层增厚,釉色加深,但这种人为聚釉,釉中难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来不自然,形似色块。有的仿品玻璃质感特强,光亮刺眼,与古器“宝光”相去甚远。还有少数作坊采用酸蚀手段去光,结果轻者手感滞涩,重者釉面酸孔累累,只要稍加留意,不难察觉。

三、看胎料。宋青白瓷是由花岗岩风化而成的纯质瓷土制成,含有大量的玻璃相基质、云母残骸和残留石英。颜色不甚洁白,胎质疏松,气孔率高。尤其大器,胎体较厚,烧不透,瓷化度不强。胎质不甚细致,胎土颗粒大,杂质多,胎上大多有铁褐色小点。元青白瓷原料上是二元配方(瓷石+麻仓土)。麻仓土和高岭土土性一样,但产地不一样,麻仓土杂质多,含铁多。麻仓土与高岭土成分含量不同,用麻仓土烧制的瓷器底部火石红自然而明显,有黑痣,烧出来的瓷器有鼓包现象,使釉面炸裂成豁口,出现棕眼。用高岭土烧制的瓷器几乎没有以上现象。元代的粉碎、洗练技术简单粗糙,所以,麻仓土和瓷石的颗粒都比较大而且气孔大,白而不细。它的瓷胎特点是胎体重(麻仓土比高岭土比重大,所以同样大的器物元代要比明代的重),胎中气孔大,砂眼多。胎土颗粒大是因麻仓土和瓷石的颗粒都比较大而且气孔大,所以,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时就会发现宋元青白瓷的底部像用糯米熬出来的稠稀粥一样白白净净、黏黏糊糊,一颗颗晶莹光亮的颗粒当中夹杂着点点铁矿砂和其他各种杂质。麻仓土含铁多,胎体内麻仓土所含有的铁矿砂经过高温烧成后,形成火石红。

第3篇:宋词鉴赏范文

[关键词]专科 唐诗宋词 选修课 教学定位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134-03

唐诗宋词是学术界研究的重镇,也是各高校开设专修或公修的热门课程。新时期以来,各种唐诗宋词选本、教材大量涌现,层出不穷。如张明非主编的《唐诗宋词专题》、《唐诗宋词专题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尚永亮主编的《唐宋诗分类选讲》,王兆鹏主编的《唐宋词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等,就是近年高校中较流行的教材。但学科常识告诉我们,即使同一门课程,由于专科和本科层次的教学定位不同,就会由此导致其教学策略的差异。笔者多年从事古代文学和唐诗宋词选修课教学,对上述问题曾作过一些思考,愿抛砖引玉,向同行请教。

一、专科唐诗宋词的教学定位

教学定位,是指不同课程或同一课程不同层次在教学中最适合的位置。唐诗宋词选修课,无论鉴赏或研究,都是文学接受中的一种精神活动。但不同的是:“文学鉴赏,是指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而形成的认识、体味、玩赏的审美活动”。[1]它包含着鉴别和欣赏两个方面的内容。而文学研究,则是以文学及相关内容为对象,探索其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正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研,摩也。”“究,穷也。”因此,鉴赏和研究虽然同属接受者的精神活动,但其对象和要求并不尽相同。鉴赏的对象主要是作品,而研究的对象除作品外,还涉及作家、流派、思潮、历史、考证等。故无论从深度和广度,研究都要比鉴赏活动要求的程度更高更广。郑振铎说:“鉴赏是随意的批评与谈话,心底的赞赏与直觉的批评,研究却非有一种原原本本的仔仔细细的考察与观照不可。”[2]因此,鉴赏是研究的基础,而研究则是鉴赏的提高深化,从这个角度来说,鉴赏是一种以审美为依归的精神活动,而研究则是一种超越鉴赏而具有丰富学术含量的科学活动。

正因为这样,唐诗宋词的选修课在专科和本科层次上的教学定位是应该有所区别的。专科学生起点较低,古代文学教学时间少,一般只有200学时左右,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历史长河的把握不够深透,学习的作品也偏少。就目前普遍使用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册)来看,唐宋诗共选119首,其中唐诗94首,宋诗25首,唐宋词共选39首,其中唐五代词11首,宋词28首,诗词合计才158首。同时,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只能选择其中小部分作品进行分析。由于学习视野的浅窄,专科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要达到研究层次困难较大。但本科不同,学生起点比专科生高。古代文学教学一般都在300学时以上,至少比专科多出100个学时。而且本科作品选,无论是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还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其所选的唐诗宋词数量都要比于非的多得多。以朱东润的为例,唐宋诗共选268首,其中唐诗190首,宋诗78首,唐宋词共101首,其中唐五代词18首,宋词83首,诗词合计369首。无论是唐诗或宋词,其选篇目都比专科的多出一倍以上。而且本科院校除了与专科院校同样开设《文学概论》以外,同时一般还开有《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西文论》、《马列文论》、《美学》、《当代美学》、《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等必修或选修课程,这样,就为唐诗宋词的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文本和理论研究基础。而专科,以上课程则往往付之阙如。因此,同样是唐诗宋词选修课,专科定位在鉴赏而本科定位在研究是比较合适的。目前不少专科院校开设的是《唐诗鉴赏》、《宋词鉴赏》,而本科院校开设的是《唐诗研究》、《宋词研究》等,循名责实,其称呼本身就是对其课程定位的最好说明。当然鉴赏和研究只是就其侧重点而言。事实上,在鉴赏的过程中必定会包含一定程度的研究,而研究的部分内容也必须以鉴赏为基础,它们之间虽有比较明确的界限,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话、词话,则往往既包含着鉴赏,又包含着研究的内容。从南朝钟嵘的《诗品》到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莫不如此。斯为学界共识,兹不细述。因此在鉴赏与研究的问题上,不必僵死地划定楚河汉界,而要根据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情况而灵活掌握。在总体定位不变的情况下,其鉴赏、研究的尺度可以有所侧重或位移。同时,如果是非中文专业的唐诗宋词公选课,即使是本科,我们认为,也还是把它定在鉴赏层次较为适宜。

当然,唐诗宋词选修课的开设,跟师资有莫大关系。有些老师根据自身研究特长,向学生开设“唐诗宋词格律”、“唐诗宋词创作比较研究”,甚至是李、杜诗或苏、辛词等的研究也是可以的,但这些无论是对专科或本科院校,无论是对师范或非师范专业,都只是唐诗宋词教学中的特色课程,缺乏普遍的可比较性。

二、专科唐诗宋词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定位目标所制订的方案。专科唐诗宋词教学既然定位在鉴赏上,那么其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法都应有自身相应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

(一)在教学目标上,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为旨归

鉴赏是在一定美学思想指导下的审美精神活动。康德说,鉴赏判断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3](39)因此培育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成了唐诗宋词教学的核心目标。

当然,说鉴赏判断不是知识判断,并不等于说鉴赏不需要知识。事实上在唐诗宋词教学中,文字训诂、历史典故、诗词格律这些基本常识是必备的,否则鉴赏就寸步难行。但仅有这些知识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疏通文义也并不等于鉴赏。鉴赏除了一般知识的体认辨析之外,其根本落脚点在审美上。而且与其他文体相比,唐诗宋词最富审美情韵,所以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诗词的形质之美。所谓形美,是指唐诗宋词体现出来的技艺之美,包括语言、韵律、结构、表达等要素。所谓质美,是指唐诗宋词内容中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包括情美、象美、意美、境美等要素。因此,以知识为基础,以审美为旨归,以形质之美为中介,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这是专科唐诗宋词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名篇佳作为载体,最好以类相从

唐诗宋词的教学目标,既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那么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来教学,这自然是情理中事。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4](32)因此,只有选择名篇鉴赏,取法乎上,树立崇高的审美规范,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目前开设唐诗宋词教学的高校,对教材内容处理方式大体有二,一是按时代先后编排,以名家名篇为主。如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从1995年面向全校开设“唐宋词名家欣赏”公修课,先自编讲义,于1999年出版《唐宋名家词导读》(广东人民出版社版),从盛唐李白直到宋末张炎,共选唐宋词45家,作品195首。另一种是以类相从。其中又可以细分为二,一是以类相从,史论结合,如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主编的《唐宋诗分类选讲》、王兆鹏教授主编的《唐宋词分类选讲》等。另一类是以类相从,以名篇为主,如刘怀荣教授等编著的《唐诗宋词名篇导读》(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以时代先后名家名篇和以类相从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有利于集中学习某一作者的作品,有利于点的深入探析,而不利于面上的展开,且古文唐宋段,如作家生平、创造概况等有不少内容已学过,容易造成部分讲授的重复。后者有利于在面上的展开,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某一类题材的特点,拓展知识结构,但又不利于个体作家的集中深入探究。笔者从2003年就给专科学生开设“唐诗宋词鉴赏”选修课,对以上两种方式都先后做过尝试,最后确定打破按时间先后选择名篇的做法,自编讲义,按题材将唐诗宋词各分为13类,用宏取精,以名家名篇为主,由点线向条块面上深化延伸,收到较好效果,并于2013年出版了《唐诗宋词分类简析集评》(汕头大学出版社)。当然,对教材的任何处理方式,都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专科选修课,以名家名篇为主,应该成为最我们的最佳选择。

(三)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主体审美体验,循言、象、意纵横比较,辨析深化

审美体验,是指学生在对作品动情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生成新的意义的生命活动过程,是身之体之,心之验之。唐诗宋词鉴赏说到底是要通过学生主体的审美体验才能实现,没有体验,就没有鉴赏。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审美体验融贯在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合作探究,从而把握各种作品异彩纷呈的美,真正做到“识深鉴奥”,“欢然内怿”(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语言是诗词特殊的审美符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基本元素,披文入情,让学生从容涵容,悉心体味,领会其美,在此基础上由意象进而把握意境。袁行霈指出:“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5](132)可见,鉴赏古典诗歌,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意象入手。对此,蒋寅先生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做了进一步分析:“诗人的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思维完成意境营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诗性经验意象化的过程,所谓窥意象而运斤是也;读者鉴赏则相反,是通过个别意象的解悟逐步领会意境的完整构成”。[6](28)可见抓住语言,从意象入手,进而把握意境,确是鉴赏唐诗宋词的有效路径。

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深化。黑格尔说:“每一方只有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己的[本质]规定。”[7](254)唐诗宋词鉴赏亦复如此。这种比较,一方面是作品比较,另一方面是接受比较。作品比较可以是同时或异代。如同样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和李白《行路难》(其一),在意象处理上就有写实递进和象征跳跃的不同。同样是相会,李煜的《菩萨蛮》(花明月暗)和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在格调上就有低俗清雅之别。总之,“阅乔岳以形培,酌沧波以喻畎浍”。(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凸现双方的各自特点。同时,接受比较只是前人的理解,并不能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这是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

唐诗宋词选修课的开设,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承传中华文化精华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大学生审美水平、研究能力,优化人文素养基础的重要工程。在大力弘扬国学教育的呼声中,尤其是在加强教学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定位,并由此确定其教学策略,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更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任何的教学定位与策略都不是铁板一块,随着时代变化和教改实践的深化,其内涵必然会有所更新发展。本文所谈,只是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粗浅体会,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

[ 注 释 ]

[1] 鲁枢元主编.文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龙协涛编.鉴赏文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 康德,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 爱德曼,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 袁行霈.中国诗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第4篇:宋词鉴赏范文

关键词:开展活动;古典诗词教学;兴趣

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一书,人教版选修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三个单元全都是中国古典诗词篇目。唐诗宋词就是我国文学上的瑰宝,选进教材的都是极具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但即使再美的诗词,在连续的为备考进行的教学中学生不免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觉得乏味。而课程标准关于诗歌“课程目标”第一点就提到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该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诗词的勃勃兴致呢?本人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认为可以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常态教学中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诗词综合实践活动,多角度、多层面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浓厚兴趣。下面以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下面简称“粤选1”)为例谈谈古典诗词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想与实施。

一、“命名取号”酝酿蓄趣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课程目标”的阐述要求学生尝试组织文学社团,其实在班上也可组织成立缩微的“文学社团”,如某个专题方面的学习小组等。所以,在正式进入诗词教学前可发动组织学生成立“诗词学习小组”。即在班级要求全体同学以4~6人组合成立一个诗词学习小组,所有同学均要参加,组员尽量包含“各有专长”的同学,如语文综合素养较高、会绘画或唱歌、能制作课件等。选好组长,并取一个有诗意的组名。同时,建议每个组员各取一个有个性的字或号以显“诗意人生”。在整个过程中,诗词学习小组不能任意变换组员,以保证后续开展活动时诗词学习小组的整体合作及统一。

一般来说学生在分组后为小组取名的时候都很积极,许多小组成员常常为一个字展开激烈的讨论,就怕自己组的名没有其他组的有意蕴。同学们最后定的组名,有些取自古诗词名句,有些融进组员的名字,有些结合组员的兴趣爱好等,每次总能出现许多“出彩”的富有诗意的组名,如“疏星淡月”“鸿雁单秋”“梦圆唐朝”等。而在给自己取字号的时候,如果出现不够积极的情况我就借机渗透古代文化常识,借力激趣。我在简单介绍古人取字与号的基本知识时,就特别向学生强调:字,也叫“表字”,古时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并非所有成年人都有字,是有一定学识、身份、地位的成年人才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再有表字,表字成为地位的象征;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这个时候学生就积极起来了,全班出现一股势不可挡的“查词典,定雅字,取美号”的热潮。

而@些都为接下来的诗词学习铺设道路,酝酿蓄趣,营造学习氛围。

二、“古代诗歌我来讲”自主鉴赏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的“课程目标”阐述中提到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诗文。还指出:选修课程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古代诗歌我来讲”自主鉴赏活动就是指在老师的示范讲解下,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然后选择自己喜欢又感觉理解最透彻的诗作给同学们讲授,学生每人都有一次走上讲台当小老师的机会。

粤选1将唐诗宋词元曲中大家们的作品编为基本阅读课,其他名家的作品按题材内容分类编排为拓展阅读课,这样的框架有利于突出重点。教师先把不同题材的作品与名家典型代表作列为自己示范重点讲授的专题课与名家学习课。专题授课讲明诗词常识,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的分类鉴赏。名家学习课精讲最能体现诗人风格的诗篇。除了这些,其它的篇目则可让学生进行自主鉴赏。学生与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轮流穿行。如杜甫诗五首,都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和高度成熟的诗歌艺术技艺。教师可只讲《月夜》,而其余四首诗让学生自主鉴赏。

三、“寻觅收集”深入研究

新课标指出,诗歌课程应有较大的阅读量,在此基础上精选重点学习篇目,进行作品鉴赏,即鉴赏研读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的。要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势必要找到相应的契机,给予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去阅读鉴赏。

(一)收集意象典故活动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常用修辞手法,不知道诗歌中所用的典故,势必也会影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归纳掌握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或典故,可以让学生构建诗歌的知识网络,积累较为丰富的鉴赏知识。布置学生搜集的时机应以教学进度为准,搜集的内容可以有四种:1.单个典型意象涵义的搜集。如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中三首有“月”的意象,所以可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带有“月”意象的诗句,探讨这个意象的寓意。2相同题材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学了第1课王维的边塞诗《观猎》及第6课的边塞战争诗之后,可以让学生收集边塞诗常见意象或典故的有关诗句,然后解说意象寓意和典故内容及含义。3.表现相同思想内容的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如学了第19课言情词三首后让学生搜集整理代表爱情的常用意象。4.名家常用的意象搜集整理。

学生自己搜集归纳比教师直接给资料会有更深印象,有时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二)寻觅“唐词宋诗”活动

尽可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是《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的预设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唐词和宋诗。教材中属于唐代的词人有温庭筠,执教唐诗最后一课咏史诗介绍温庭筠时,我重点强调温庭筠是晚唐时期诗人、词人,他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在惊诧于竟有“唐词”时让学生每人找一首唐词和一首宋诗。一些学生搜集到苏轼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时,激动地说“这出自苏轼的诗,而不是词!我可从来没意识到这是宋诗!”“我几乎是又惊又喜了”。

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自主利用网络等工具去查寻有点被教材“忽略”的唐词、宋诗。学生在有点意外号晾喜中,增加了阅读量,既有助于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全貌,也为后面宋词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三)“寻觅节日诗情”活动

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都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教材中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都是有关元宵节的词。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写七夕的。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出现其它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查找内容包括相关节日诗词,节日诗词相关的作家、年代以及背景等资料。学生通过自己制作课件汇报展示搜集结果。

学生在寻觅搜集有关节日诗歌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本身是很具吸引力的,同时又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一脉相承,所以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在广泛阅读的时候,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热爱,阅读鉴赏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升。

四、“尝试创作”提升写作能力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学生学了一定数量的唐诗与宋词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创作,以期能深入理解诗歌。可采取下列多种形式,如改写诗词:可在学过的古典诗词中选择一首诗或词进行改写,可以把诗改为词,也可以把词改为诗;填词:老师简单介绍填词的基本知识,然后要求每位同学试填一首词。可以给定主题:如以“校园生活”“艺术节”“学语文”为话题。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创诗词。

创作活动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写歌词:先让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首有关古典诗词的民乐、歌曲让同学们欣赏,之后要求学生以某一古典诗词为原型,改写成一首歌词。老师可以先教给学生简单的方法,如:挑选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词、曲,确定韵脚(与原韵可同也可不同);灵活变换句式,选用原诗中的意象,自由打散重组,设置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场景或背景故事,抒发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构成一首具有古典韵味又具有现代特色的词作。对于学生的作品,可以整理出版班级诗集。学生认真进行创作的风气不知不觉也渗透到平时的作文中去了。

五、“展演评比”提高鉴赏能力

课程目标关于诗歌提到要让学生“L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课程标准关于诗歌与散文的教学建议提到“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鼓励学生创办文学刊物。以上活动内容学生本来就有兴趣,如果再加上评比就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了。

(一)笔记展评

在开始诗词学习时即布置整理归纳笔记任务要求,同时预报在适当时候进行展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最后以“内容丰富,有助于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且做到图文并茂,令人读来津津有味”为标准评选最受欢迎的笔记。例如一个同学在积累本上整理归纳历史上一系列的壮志难酬的英雄、士大夫有关诗句时,旁边画了一个仰天长啸的人并在旁边用艺术字写着“爱国忠君如是也”。在同学们整理出来的笔记中大都能包含“文学文化常识”“分类知识”“诗歌鉴赏术语例举”“鉴赏步骤方法”“传统意象集锦”这些内容,而这正是鉴赏诗歌所必备的知识。同学们笔记的内容各异,生动形象又活泼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学了不少的诗词知识。

(二)专题朗诵表演

“专题朗诵表演”活动流程大概为:把粤选1作为范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并确定朗诵主题。按此专题搜集、整理相关诗歌,制作成课件,然后进行专题朗诵表演。学生在欣赏同学们表演时要作出准确的评价,小组同学人人参与,组与组同学互相观摩,互相评议。

学生最后确定的专题通常有“远游怀人”“军旅战争”“爱国情怀”“登临感悟”“爱的诗篇”“友谊如酒”“珍惜亲情”等等。各专题涉及面很广,准备过程可以说已达到了初步全面复习的目的。另外,当欣赏同学们的“倾情展演”时,也相当于把全书的内容分专题又复习了一遍,学生的分类鉴赏能力又得到一次长足的发展。

(三)手抄报、语文电子杂志评比

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中一路走来,点点滴滴,感悟与体验,进步与提高,给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发挥所长,展示学习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展示方式主要有制作展示手抄报、编辑展演语文电子杂志活动。

活动还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选择展开对某一位作家或者某一题材、主题的诗歌进行阅读探究,每个学生把研究收获、心得写成文章。接着小组长组织有专长的组员把本组的文章整合制成“手抄报”或编辑成语文电子杂志。当“手抄报”全部制作完成时就在班上张贴展示,编辑制作成的语文电子杂志则在网上让同学们点击观看。

第5篇:宋词鉴赏范文

尊敬的×××副检察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检察官:

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对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成立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的成立,是检察机关与高等院校开展检察理论研究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是在检察机关职能调整、业务转型和理念更新的背景下推动检察理论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新时代拓展检察智库建设空间的一次改革探索。该基地是张军检察长亲自提议建立的,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

今年8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张军检察长亲自授予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公益诉讼检察研究基地”的牌匾,确认了该基地与最高检的合作关系,确立了该基地作为国家级检察智库的地位。提请注意的是,这个牌子只是基地的一种荣誉称号,不是实体,应以“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的名义从事学术活动,而不要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研究基地”的名义从事学术活动。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作为最高检的直属事业单位,是专门从事检察理论研究的科研机构,是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合作的执行机构。在这个合作关系中,理论所的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向基地提供最高检领导讲话、规范性文件、指导性案例、业务数据、检答网问题汇编等研究资料;二是支持和组织基地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包括申报课题、举办学术研究讨会、调查研究、撰写著作和研究报告,向最高检转交基地的专题研究报告等;三是每年对基地的学术活动和成果进行考核评比。最高检对基地的要求是一年三篇相关学术论文和一次学术研讨活动。

中国政法大学是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的法科大学,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法学家和优秀青年学者,在检察公益诉讼理论方面以王灿发教授为核心、以刘艺教授等为骨干的科研团队具有雄厚的实力、丰硕的成果。同时,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与京津冀检察机关开展合作,把理论优势与实践优势紧密结合,占据了检察公益诉讼理论研究的制高点。

我们相信也希望,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将以精深的研究成果、杰出的研究人才引领检察公益诉讼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6篇:宋词鉴赏范文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科考试的重要项目,在高考试卷中它独立为一个单独的板块。因为古诗词本身体裁的多样、题材的丰富、主题的广泛以及灵活多变的创作技巧,这些都增加了广大考生的备考难度,所以在最后几十天的冲刺过程中掌握一些有效的备考策略很有必要。

这里所说的备考策略分两个方面来讲,一是知道怎么考你,做到“把握规律”,也就是要明确考纲要求和命题特点;二是明白如何下手,以至“滴水不漏”,也就是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下面针对新课标实验区的古代诗歌鉴赏谈点认识。

【命题特点】

新课标实验区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一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近年新课标实验区高考题在此要求上其命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命题思想、意图上看,能够根据考生的认知水平,从考生的实际出发,把考生摆在了学生而不是学者的位置来看,定位更准确;更加切合实际地对“鉴赏”一词重新进行定位,合理而准确地解读了“鉴赏”一词的真正内涵,把“鉴赏”定性为鉴定、确认和欣赏、阐发。

2.从命题方向上看,更加理智、明确,意向更加清晰、明朗,突破了以往的做法,已由自由发散性的猜测鉴赏向收拢聚心性的规定鉴赏转变,变空旷模糊性考查为论证指定性考查。

3.从选材上看,范围继续扩大。2011年17套试卷中,共出现古代诗歌18首,其中唐诗4首,宋诗8首,宋词2首,魏晋诗1首,明诗1首,清诗1首,清词1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宋领,这与选修模块开设《唐诗宋词选读》吻合。但从高考考查范围来看,高考诗歌鉴赏由唐诗宋词元曲占主导地位,到近两年唐宋诗并驾齐驱,再到今年宋诗比重超过唐诗,并出现明诗、清诗、清词,选材范围继续扩大,名家名篇相对减少,中学生不熟悉的作品比重加大。

4.从考查题型侧重点来看,以阐发思想感情、确认表现手法、欣赏表达技巧为主,兼以鉴定意象与修辞、阐发用词及标题的作用;侧重感性命题而不是理性命题,侧重定向鉴赏而不是探究鉴赏。

5.从题目设置上来看,更加科学化,避开了以往开口过大、难于下手的设计,而采用了大处着眼小处切入的方式,恰当得体;同时在设置上,不再拐弯抹角、兜圈子、玩深沉,而采用了具体鲜明、直截了当的方法;在答案的规定上,不拘泥于唐宋诗词鉴赏辞典上的说法,而是根据考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组织比较合理客观的答案。

综合近两年新课标实验区的高考试题,命题的这些变化,打消了考生惧怕恐慌、无所适从、不知所云、高不可攀的顾虑,让考生能够以亲近的心理去接触、了解、把握古代诗歌,给考生以极大的亲和力和自信心。可见,2012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将会在选材的普遍性、考查的综合性、命题的多样性、设题的定向性、答案的浅易性方面有更多的体现。

【备考策略】

古代诗歌虽然含蓄邃远不易揣摩,但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作者的生活实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定性,因而备考时要有以下准备:

1.要明确古代诗歌在表达上有描写、叙事和抒情三种主要的方式,而且一般是先描写、叙事,然后再抒情,或者将抒发的情感蕴含在描写和叙事中。

2.要紧紧抓住诗歌中的意象,透过特定意象的一般意义来把握诗歌的意境,分析揭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要明确古代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联想想象)和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等)。

4.要关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反语等修辞,关注渲染、衬托、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在诗歌写作中的运用。

5.要了解各类题材诗歌的风格特点,清楚诗歌表达上的跳跃性以及联想和想象的特性,从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基本情感。

6.要熟悉古代诗歌鉴赏常用的格式和术语,使鉴赏符合其表述特点,准确到位,切中要点,做到言简意赅。

【几点提醒】

鉴赏古代诗歌,就是要明确并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再领会并探究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欣赏并品味其运用的语言艺术。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也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并根据题目的要求准确、合理地写出规范的答案。提醒备考同学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把握诗歌主旨的具体路径。

1.关注诗题、注解,揣摩背景、意象。

2.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定位诗眼。

3.整体把握意境,注重诗词尾句。

4.透过现象抓本质,注意隐含信息。

二、了解并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学会用术语鉴赏古代诗歌。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特殊手段。它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即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篇章结构等。

三、了解题目类型,规范答题的模式。

诗歌欣赏常见的通式的套路是: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技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针对具体类型,可分类给练习。

在最后的几十天里,建议用提供常用术语供选择的方法,聚焦学生的思维。

四、注意比较型的诗歌鉴赏。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常见的比较点有:

1.比较表达技巧。

2.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

第7篇:宋词鉴赏范文

经过两轮的《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我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翻阅历年各地的高考试卷,发现诗歌鉴赏的得分往往最不理想,老师们也常常感叹诗词教与不教的效果是一样的,学生也常常感叹看不懂诗歌到底在说什么,每次都是等着老师评讲,然后恍然大悟,然后机械地抄答案订正,下次遇到诗歌鉴赏的题目,仍然得分很低,偶尔一次高分,也谈不上方法的积累,似乎是运气使然。针对这样的情况,再次教学《唐诗宋词选读》时,我开始思考如何更有效利用教材,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的水平。

《唐诗宋词选修》的编排旨在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诗人、词人及其代表作品的学习和鉴赏,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从而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陶冶,在学习技巧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的对作品的赏析,领悟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从而获得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拓展视野和空间。为了契合新课标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选修教材的范本作用,我努力尝试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通过选修教材重新编排,给学生一把金钥匙,让他们提高诗词阅读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选修课教材重组,是不是应该突破教材的现有模式,从而多关照一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学习的例子,从而达到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另外,根据教材编写的目标原则,即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如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学习目的、现有基础等,充分考虑学情,通过重新编排,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符合教材编写的趣味性原则。

还有,在重新编排教材时,如果我们考虑到作为学习者的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即学生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都有掌握一定的方法的需求。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不断形成概念体系,就能把原本难以操控的诗歌教学变得有条理性和目的性。这样一来,学生在感受诗歌的魅力的同时,更能学有所得,目标清晰,学习的指向性也就更明确了。

我想以怀远诗为例,谈谈《唐诗宋词选修》教学中合理编排教材,构建高效课堂的想法。

《考试说明》要求我们要能阅读浅易的古诗文,抒发思乡怀远之情是我国古代诗词曲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思乡怀远诗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在《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本中也选取了好几首这样的诗歌,我们可以把这类诗歌整合在一起,作为统一板块让学生学习,学生不仅要学习怀远诗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赏析这个类型的诗歌的过程与方法,找出解答这类诗歌的方法。《望月怀远》《送魏万之京》《与诸子登岘山》《旅夜书怀》《九月齐山登高》都是这类诗,我们可以把他们放在一个版块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教材文本作为范本,进行类的拓展,让学生感受一类诗歌,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学习同类型的诗歌,很容易找到内容上的共性,能很快克服诗歌鉴赏中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立刻参与到主动学习中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老师就能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另外,学生在学习《望月怀远》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月”这个意象,以及由月引发的思亲、思乡之愁。之前的教材诗句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均有这个意象。为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对过去诗句的回忆中体悟月这个意象表达的思乡怀人的情感。

体悟“月”形象后,我们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一类意象。鸿雁、杜鹃、杨柳等都是思乡诗中常见意象。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杨柳(或《折杨柳》曲):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而《折杨柳》曲,听后会激荡起蕴藏心中的乡思。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如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驿亭: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其他如暝色、日暮、黄昏、落日、夕阳、暮霭、烟波、寒山、宿鸟等。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在边关将士思乡诗中,孤城、塞鸿、胡笳、羌笛等意象常与月亮、黄昏结合在一起,通过视听双重感受抒写幽怨乡愁,意境雄浑深远,情感深沉含蓄。

而这类诗歌的情感也是固定的,①羁旅愁思: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②思念亲友: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③幽怨愤慨:抒发漂泊、贬谪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之情。④征人思乡:抒发征人思乡,厌恶战争之情。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思考,归纳。进而很自然地学会学习《旅夜书怀》等这一类的其他诗歌,并且学会分别把诗中的意象和诗歌的情感进行相应的归类。

回顾我们的高考试题,命题一般从分析思想情感、分析手法、品析炼字中考察思乡怀远诗,比如今年的安徽卷的两首诗:

《秋斋独宿》

唐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这两首诗,从内容上,我们可以初步判定为思乡怀远诗,月的意象,人的孤独,鸟受惊时候的一声叫,我们可以感受到孤独之情。但是对月的描写是不一样的,“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所以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而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这样,通过意象的分析和情感的体悟与具体的手法和对字的品味,可以让学生体味到同一情感中的细微差别。

再如:2005年全国卷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羁旅在外的人思念家人,是想象着家人在思念自己,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为此,通过意象营造出意境,表现出情感,我们可以总结出该类题目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有时候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同类型教材的学习以及与题目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会鉴赏诗歌。使学生不仅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而且在美的熏陶中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第8篇:宋词鉴赏范文

流行歌曲歌词成为学生素养的一部分,渗透到语文教育的每一个过程,在语文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影响着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

流行音乐的存在和发展是必然的。流行歌曲影响力大,内容包罗万象,但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如何利用流行歌曲的影响力帮助学生学语文,如何利用流行歌曲的影响力来教语文是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探索的课题。语文教材本身也选用了大量的歌词:诗经、楚辞、汉乐府、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也有群众歌曲、民歌歌词等。这里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如果流行歌曲能运用得当的话,就会对古典文学的教学起到优化作用。对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利用流行歌曲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鉴赏古典文学的兴趣

利用流行歌曲创设教学情境应视课文类型而定,或激昂,或舒缓,或活泼,或古典,或现代……选择合适的流行歌曲帮助学生理解体悟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播放王菲的同名歌曲,让学生在王菲的天籁之音中去感受词人对天上人间的向往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古代的诗歌也都是极具音乐性的。如《诗经》中的风就是各地采集的民风,雅是宫廷音乐,颂是祭祀时候用的音乐。乐府诗宋词等也都是用来唱的。尤其是宋词,还是根据曲调来填词的。比如我们现在也可以听到的《一剪梅》的调子,那首《月满西楼》让多少人为之嗟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多有价值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古典文学中找到源头。比如学生都喜欢的周杰伦的《东风破》,它的歌名就是一个词牌名,内容也很有古典的味道;《寂寞沙洲冷》灵感就来自苏轼的《卜算子》:“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涛声依旧》源自张继的《枫桥夜泊》;江凯文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后弦和小昔米的两首《西厢 》等都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很多养分。

通过这样的沟通,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古典文学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只有在古典文学肥沃的土壤中,现代流行歌曲这颗青苗才能茁壮成长。也只有学好古典诗文,才能更好欣赏流行歌曲,唱好流行歌曲。明白这两点学生就会对古典诗文产生崇拜,对其有更深的理解和情感,从而激发鉴赏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开设流行歌曲鉴赏课,拓展语文教学鉴赏的深度

当今中学生接受新事物快,酷爱“流行”,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鉴赏流行歌曲,如:“流行歌曲中的古诗词”、“流行歌曲中的意境美”、“流行歌曲中的哲理”、“流行歌曲中歌词的积极性及消极面”等等。

屠格涅夫说过:“有些情感是我们只能意会,却不可言传的。”意会作用于审美者的心灵接受机制,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远比言传来得深刻,因为意会可以给审美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语文课堂上,流行歌曲的巧妙穿插,能起到引导学生“意会”的作用。如方文山在《爱在西元前》的歌词中写到:

祭司 神殿 征战 弓箭

是谁的从前

喜欢在人潮中你只属于我的那画面

“祭祀、神殿、征战、弓箭”这四个名词没有任何联系,只是设置了一个给人充分联想和想象的场景,仿佛把我们带回了远古而神秘的古战场,似乎亲眼见证了一场遥远而古老的战争,这是一种我们在诗歌词曲中才会见到的独特手法,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六个词就勾勒出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景象。我们要引导学生鉴赏《天净沙・秋思》的这种特殊的手法,就可以先鉴赏这首学生都熟悉、喜爱的歌曲。

第9篇:宋词鉴赏范文

关键词: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00-02

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学习和鉴赏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诗歌鉴赏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汉语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同时,诗歌鉴赏题目是高考语文常见的题型之一,经过近十年的改革,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固定在10分的分值,一般由2-3个小题构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新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近十年来的高考及江苏省一模的诗歌鉴赏题目讨论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

1 历年高考及一模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1.1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现将2004年以来江苏高考自主命题考试至今的诗歌鉴赏题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首先,诗歌鉴赏题涉及到的题材非常广泛,有学生常见的送别、怀古诗、登高怀远诗,2012年更是考了花间鼻祖温庭筠的一首思妇诗,可谓各方面都有所涉及;其次,从2004年到2012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时涉及到的诗人,从2007年开始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至少在知人论世这方面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这有助于学生答题,从而有效降低了答题的难度;第三,近十年来江苏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目,内容涉及诗歌的内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用的手法三个方面,几乎每年这三个方面均有涉及;第四,答案越来越精简,从2004年的一长段话到2012年,三道题加起来的字数在50个字左右,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有利于学生答题的。

1.2一模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试题如下:

鹧鸪天・送叶梦锡

陆 游

家住东吴近帝乡, 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 百万呼卢锦瑟傍。

身易老, 恨难忘, 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旧, 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呼卢:古代一种博戏。锦瑟:琴之美称,此处代指歌女。

(1)上阕中“十千”和“百万”两词有何妙处?(2分)

(2)词人说“恨难忘”,他有什么难忘之恨?(4分)

(3)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9.(1)“十千”“百万”,语气夸张(1分),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一掷千金(或“豪放不羁”“轻财恣意”等)的性格(1分)。

(2)一恨岁月匆匆,年华老去;二恨抗金不成,报国无门(或“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等)。(每点2分)

(3)对比(2分,答“今昔对比”、“虚实对照”、“反衬”也可)。上阕描绘词人豪放不羁、意气风发的少年形象(1分),与下阕年老衰颓、凄凉落寞、一事无成的词人形象(1分),形成鲜明对比。

此次一模试题紧贴高考,作者和词作内容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细细品读诗文会发现这是一首诗人借送别来写自己近况及抒怀的一首诗,这是本首诗歌的难点所在,如果作文一首普通的送别诗去答,难免会造成答题的困惑。考查内容涉及到内容、思想、表现手法三方面,如以往高考一样。答案精简,每道题的得分点设置清晰,未对学生答题造成障碍。

在学生的试卷分析中,我们发现由于这首诗歌的内容不是特别的难,加上学生对于陆游、南宋、爱国诗人这样一些讯息点的设置,本诗歌在理解上未对学生产生太大的障碍,所以第二题,学生均可以从下阕中找到诗人“恨”的两个内容:年老和一事无成。但是由于个人经历和阅历的问题,学生对于第一题中的“十千”和“百万”了解不够,或者不敢对诗人吃喝玩乐的生活下结论和判断。第三道题中,由于学生在读题时忽略了“这首词”这个重要的讯息,所以部分学生断章取义地对诗歌的某个部分进行分析,所以得出的结论就与题目的要求相反。另外由于受题目《送叶梦溪》的影响,部分学生机械的将这首诗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答,所以答非所问,这是由于对诗歌的不理解造成的。

2 试题分析对教学方法创新的启示

2.1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学习

高二一学期的一部分学习内容是《唐诗宋词(选读)》,只有利用好课堂,让学生对唐诗宋词有基本的了解,对书中涉及到的较知名的作者,比如2012年江苏试卷中选取的温庭筠等有所了解,才可以从时代背景、诗人经历入手更好地去解读诗歌,也就更容易去解答诗歌。

2.2注重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解读

对于诗歌鉴赏,学生普遍失分较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力不够,诗歌不同于文言文,学生仅有的文言知识化用在诗歌中,不能进行适当的补充,所以学生容易将一首完整的诗歌解读得七零八落,一首诗在学生的解读中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片段性的出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题目、作者、注释、诗文、问题五个方面入手,一步步地解读诗歌,并结合内容和表达技巧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独特的个人经历;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诗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遣词造句上非常注重字词的选择,因为要引导学生自觉赏析关键字词。第三,要带领学生抓住主要意象。意象既包含诗歌描摹的外物之形态,又包含了作者投射于物象之中的情感意志。诗人用主观情绪来解读眼中物象,或赋予眼中所见的物象情感,从而构成意境。最后,要抓住写作特点,包括写作风格,谋篇布局和各类修辞手法。在教学环节,从各方面入手,不断强化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3加强诗歌积累、控制习题难度

从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中,我们会发现,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师在平时训练、习题及考试中,要从各种题材中选取诗歌,要让学生从各方面了解到诗人,包括作者所处年代及其生活经历等等,选择的时候不能有所偏颇,应该在各方面均有所涉猎,内容要广而丰富,在难度方面,我们会发现近几年的题并不是很偏很深,所以难度要适中。如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因为诗人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对诗人的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其风格的形成也起到决定作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对深入分析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所反映的时代主题,只有理解清楚了诗歌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透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如山水寄情诗多是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咏史诗则多是借古人古事以抒发其感情,讽喻现实的诗歌,融合对社会事件、历史人物的感叹,表达作者的思考和感悟。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多向学生介绍各类历史事件,也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的形式来讨论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理解,多方面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