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消费观小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题探究式教学;生活;过程;主体;合作
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如何改善这种“注人”的技巧,让学生在短期内如何更多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新课程强调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在自主探究、合作对话中,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地位平等、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人生体验,进发出智慧的火花。课题探究式教学法力图将上述新课程理念渗透于政治课教学中,以课题探究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融人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课题探究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体验与学习的乐趣。
一、课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
课题探究式教学,就是针对学习内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一个学习单元――课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在课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智能,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一种活动。这里借用“课题”一词,但它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只是已有科学成果的“再发现”。课题探究式教学实质是通过知识的“再发现”来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感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自始至终让学生围绕“课题”积极思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主动而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师努力把课堂“还原”为探索新知识的原型,让学生亲身体验新知识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问题解决以及如何提示问题本质的方法和过程,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
教学中所设计的“课题”,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领域。通过学生自己积极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强调学习的研究性;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同时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渗透新课程学生学习的体验性。
二、课题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环节
1.创设情境 围绕学生关注的经济现象、社会问题,选取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具有典型性背景材料,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导入课堂教学。 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我设置了这样的一组画面:同学过生日成人化,诸如收礼、摆酒席;一些同学手机、电脑、MP4、电子辞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学费外支出不断增长,加重了父母的负担;穿衣服非名牌不要等等。 这些现象在现代中学生中较为普遍,让学生有话可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师生针对这些现象,选择确定研究的课题――“中学生消费现象透视”。
2.自主学习 教师提出预习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材,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合作学习做铺垫。这一环节在引导的方式上可以通过问题设问式、填空式、提纲式等加以引导,也可以通过调查、访谈等活动的形式加以引导,重视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设置了两个问题: ①让学生对家庭收支、消费进行调查 ②我们的生活消费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第一问可引导学生通过家庭调查等活动,亲自接触事物本身,了解现实,引发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第二问可放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得出相关知识要点。
3.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环节,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采用配对互动、小组互动等群体研讨形式,对学生搜集的资料以及自主探究的心得体会展开交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活动为平台呈现知识,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向学生灌输知识,引导学生自我反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已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个活动小组,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和编制调查问卷。第一组进入学校的初一至高三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第二组的同学进入附近的社区家庭中,采访家长的一些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并对采访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第三组同学走向街头进行现场采访,并将采访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各小组对自己的调查结构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跨组讨论,总结出目前在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群普遍存在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并且分析这些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都受哪些原因的影响,最后分析哪些是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4.反思总结 以学生互相解答为主,教者参与其中,予以适当的点评、归纳和总结。这一环节重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中练习巩固的传承,其主旨在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它的评价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可以是练习,也可以是写小论文、写调查报告等形式。
学生记录和分析总结一段时间(一周或一月)内自己可支配的收人情况、支出方向,分析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消费是不合理的,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课知识的学习制定一份科学的个人消费计划。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主渠道作用 教学模式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不是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应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确立思想政治课德育主渠道作用的依据
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这一规定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和要求。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转变学生的思想,应该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中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搞好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偏低,思想教育的难度大,见效慢。由于年龄、生理等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社会阅历等原因,中学生思想变化大,可塑性强。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各科教学,必须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中应保持智力发展和道德发展的统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
二、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灌输教育模式
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应提倡灌输教育。所谓灌输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性质和任务,由外界向受教育者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列宁在《怎么办》中详细阐发了“灌输”原理,认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不可能在工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治意识只能靠从外面灌输给工人阶级。同样,今天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由中学生自发形成,只能通过“灌输”。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先进的思想、理论、道德规范这股活水引向学生的心田,为学生所掌握、内化,以使思想政治课具有导向和铸造的功能。
进行教材改革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随之有所变化,注意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摆脱学生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让学生参与实践,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德育的高明之处在于“润物细无声”,通过课堂教学,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到“财政的作用”、“税收”等内容时,顺理成章地让同学们理解国家富强对于每一个公民的重要意义,进而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对国家尽义务等思想意识。
(二)辩论会模式
辩论会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比较容易加深学生对德育的领悟。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把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个辩论队,就各种消费心理进行辩论,学生用上了所有他们知道的知识和现实例子进行激烈的辩论。通过这次辩论会,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领悟到各种消费心理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辩论的题目,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好好利用这些材料。而且在每一单元的最后都有综合探究,这些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辩题,如“正确对等待金钱”、“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这些辩题通过稍微改变就可以成为辩论会的主题,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业观、公民观、权力观、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三)寓教于活动
首先,要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当今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创新,国家才能发展和进步。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创新教育理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尝试将这些新的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作为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自己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同时还要有高深的专业水平。随着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已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向了研究性的课堂模式,而要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教师应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政治教师要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高深的专业素质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层次的知识结构,还要具有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素质。这样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和科学精神,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最后,创新教育方法。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垄断者和主宰者,而是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素质教育对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展研究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难免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如果课堂教学模式长期得不到转变,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无法得到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放在重要的位置。首先,创新教学方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什么问题都感到好奇,探究的欲望比较强烈,喜欢刨根问底。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高中生的认知正处于从感性思维向理想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政治理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包括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这些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的亲自实践。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使自己融入社会和集体。最后,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被广泛运用到了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生动直观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容易和深刻。高中政治课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能够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主要渠道。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高中政治课程的德育功能,以致于影响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而利用多媒体就可以把德育有效地渗透到整个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优化了政治课堂教学,使素质教育真正得到了落实。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课治 政治活动课 合理操作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能忽视甚至放弃思想政治活动课的教学。活动课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用讨论、辩论、习作小论文、调查报告、讲演、模拟操作、演练等形式,以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课程。上好政治活动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能力和思维的创新素质,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对提高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也不无裨益。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政治教学实践,就如何合理操作、上好政治活动课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确立鲜明的活动主题
上好政治活动课,首先必须突出活动主题,明确课程宗旨,这是活动课的切入点和灵魂,是放“矢”之“的”。主题的遴选应反映教材的重点、与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相关的时政热点及和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兴趣点。如:
【讨论】
我们应怎样正确看待生活中部分同学购买盗版资料的问题?
【讨论】
2006―2008年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有何利弊?
【讨论】
当前,国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调查报告】
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滞缓的背景下,射阳县人民政府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打工与自主创业门路多。
【模拟操作】
在目前通货紧缩的经济形势下,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科学计划家庭投资。
【辩论】
美国的总统大选、以色列的议会选举真是完全的全民的民主吗?
【讲演】
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的社会价值。
二、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
活动课的功夫在“课”外,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明确活动要求,让学生课外实践时明了需要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网络调查、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等方式搜集整理的数据和例证材料,并运用相关教材知识点结合社会和学生实际对这些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和加工制作,指导学生不仅善于提出问题,更能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如:
【演练】
主题:消费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求:
1.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搜集相关的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如从报纸、网络、电视新闻搜集关于三鹿问题奶粉造成的消费者权益受损及关于消费者维权的资料。
2.采用小品、相声、墙报、画廊、快板、戏剧等形式。如我校校园艺术节上由高三(3)班学生表演的《有奶的不一定是娘》的小品。
3.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4.贴近社会和中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制定切合实际的活动目标
活动课追求的教学效果不仅是“热闹”,更重要的是“门道”。教师应该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巩固教材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深化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
【辩论】
主题:在目前形势下,我们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促进生产。因此,消费越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越有利。
目标:
1.全面理解生产和消费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解《哲学生活》中普遍联系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2.明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具体的经济形势确定国家的财经政策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运用材料进行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4.通过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党和国家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策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便将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四、提供确实可行的活动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圆满达成活动目标,教师为活动提出指导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是不可或缺的。如:
【演练】
主题: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制定对外政策和对外活动的依据。
建议:
1.收集有关国家的地理、历史、民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2.组织模拟召开联合国大会,讨论该成员国重点的、事关国际和平安全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例如:联合国的改革;阿富汗最新形势及国际反恐;巴以问题;朝鲜和伊朗的核问题;美国在欧洲布置导弹防御系统的问题;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如何防范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世界能源问题;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等等。
3.由学生分别模拟担任各国的外长(或总理、元首),根据各国的具体国体国情,就迫切需要解决或关注的问题提出一个限定时间的发言稿,申明本国的立场,提出要求。
4.中国代表的发言必须旗帜鲜明,体现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5.在班级或学校演出。
6.听取反映意见。
关键词 思想品德 导学式 教学模式
实施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对既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循序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
一、理论和实践依据
1.从教育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因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从心理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政治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
3.从实践角度看,导学式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程序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见解,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教学程序及其实施过程
导学式教学模式其教学流程是: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结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学教材。它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要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因此,可安排在课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较好的,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阶段,讨论交流。这是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课堂讨论题目来自于学生自学教材过程中,学生间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或者学生对课本结论提出怀疑时,教师不作正面回答,将分歧点或疑点交给学生讨论。其次,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提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是否还要坚持艰苦奋斗?”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消费情况,谈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讨论可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形成学生之间互相争论,取长补短的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为讨论寻找论据,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巩固。
第三阶段,启发指导。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自我意识和尊严,有自已的精神世界,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个体。他们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渴望别人耐心地倾听和肯定,不愿接受一般化的说教,要求自我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同时理解力、概括力、辩证思维也有初步发展。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和发展智力的动力,对讨论的开展和深入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思辨力,风趣的体态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
再次,要坚持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一些讨论的问题,为了寻找充分的论据,离不开事先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从实践中找真理。
最后,重视归纳、整理,总结评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小结,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乃至完全接受,并对讨论作一个评价,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鼓励表扬在讨论中有上佳表现的学生。
第四阶段,练结,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业必须注意多样化,既有口头、书面,更要注重实践活动。首先,加强阅读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杂志,把上面刊登的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通过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论一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其次,运用理论知识,联系社会热点,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指导小论文写作。当今社会,学生接触的媒体越来越多,因而视野也广,他们普遍关心国家大事,在教学中布置这样的作业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开放性课程理念为课程资源开发带来了极大的自主创造空间,教师与专家、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可通过实施小组探究性学习,借助时改热点点评、巧设各种课堂活动以及开展社会调查等路径调动其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路径 价值指向
作者简介:王晓琴,女,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
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这就是说,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和主体。《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促进我们在调动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做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调动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路径
1.实施小组探究性学习,拓宽课程资源。探究性学习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目前常见的操作方法是由教师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案例中探究结论。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反其道而行之,即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搜集整合案例来探究论证问题。在进行人教版《政治生活》第三课“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教学前,笔者提出探究问题——“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热点,看我国政府是如何履行职能的?”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整合案例,在课堂展示研讨。课堂展示环节,探究小组运用三个案例阐释我国政府的职能及履职状况。一是结合当前我国桶装水市场不规范、管理混乱的案例,指出我国政府要搞好市场监管,认真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同时应严厉打击桶装水市场的违法犯罪现象,执行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二是播放我国“嫦娥”飞天的视频,说明政府认真履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促进了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三是介绍近期北京市治理雾霾的一系列举施,说明市政府切实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之后,教师基于学生展示研讨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悟:一方面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政府的服务和管理,另一方面政府要不断转变观念与职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与能力。这种探究性学习通过让学生搜集整合素材、探究体验感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我们孵化出“提出问题——搜集案例——展示研讨——形成认识”的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
2.借助时政热点点评,丰富课程资源。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人文与社会学科,在向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求与时事政策教育相补充,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为了提高时政点评的有效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时事点评时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勿把时政点评演绎为新闻播报,割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纽带。时政点评反映出学生运用经济、政治、文化等知识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折射出学生的价值取向。时事内容、学生点评、学生价值取向三位一体,为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课程资源。第二,坚持时政点评的内容与教学内容同步的原则。例如,学习“人生价值”时,要求学生结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与年度最美人物进行点评;学习“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要求学生点评“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文化现象。第三,坚持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优先的原则。遇到出现国内外重大新闻,则指定时政内容,如每年的中央与地方两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新一届政府的简政放权、我国划分东海防空识别区等。
3.巧设各种课堂活动,生成课程资源。学生的成长需要自身的体验,只有学生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的获得。学生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就是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如果恰如其分地在课堂上安排如辩论赛、小品表演、记者招待会、访谈节目等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表达对生活的理解感受,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表演能力,充分展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在学习《文化生活》第八课“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我们安排了一场辩论赛,正方观点为“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反方辩点为“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课堂上,正反双方围绕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内涵、区别和联系、两者给社会与和人们带来的影响、特别是两种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展开了激烈辩论,正反双方在辩论中逐一呈现的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抓住其中辩论不清的问题引导全班深入探讨,使学生意识到无论什么类型与风格的文化,只要是先进健康的文化都是有益于社会的,青年学生要努力加强阅读与学习,从文化作品中汲取有益养分,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开发课程资源。社会调查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是学生主动了解社会、探究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一个专题知识学习之前或一个模块知识学完之后,我们都会开展主题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实践,搜集素材、整合数据、积累资源、形成成果。
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之前,我们确定了“广州市中学生品牌消费现状之调查”主题,让学生调查广州市中学生的名牌消费现状,并将它提交到课堂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与讨论。学完《经济生活》模块之后,我们拟定了“广州市春节消费状况调查”主题,要求学生通过寒假调研,挖掘出蕴含在春节文化中的经济学道理,并指导学生撰写了《2014年春节水上花市消费情况调查》、《年夜饭中的趣味经济学》、《浅谈“春节年夜饭”》、《中学生春节消费状况研究》等小论文,与同学交流分享。
二、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指向
1.转变教学方式,打造主动互动的高效课堂。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不是孤立的行为,它必然引发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引起师生传统课堂地位的变化。学生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意味着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学生要把自己的生活、获取的信息、思考的问题带进课堂,就需要自主学习亲自动手动脑、小组合作共同实践探究。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意味着教师不再是课堂信息的垄断者与唯一传递者,因此,教师要以民主、平等、开放的心态接纳分享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活力才能得到空前释放,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转变,充满生机活力的高效课堂才能形成。
2.凸显学科价值,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与其它学科相比,高中思想政治课承担的德育功能,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学科价值。学生个体的德育情感具有缄默性,一味说教的课堂教学不但难以取得学生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反而会虚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使其置身社会现象进行信息的搜集、筛选、探究、分析,学生会将思考的结果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对事物接受或拒绝、赞同或排斥的情感态度,实现知行意的统一。此外,高中思想政治课能力目标的核心内涵是“过程与方法”,它涵括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能力即学习力和思维力,实践能力即行动力。因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是思想政治学科的另一重要学科价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就是锻炼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运用的能力、判断与论证的能力;讨论与探究、设计与参与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相关的学科能力,才能在浩如烟海、不断更新的知识海洋中撷取新的养分,以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提升教师学科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与教材的内容与外延丰富了很多,但不是任何体验与案例都可以进入课堂。学生在情境选择、资源整合、分析问题、评价事物、活动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教师应该具备指导学生开发课程的能力。譬如,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会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和使用信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记述、调查和讨论。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主流学习方式,教师独白式的课堂教学受到挑战,教师应随课程建设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课程建设,课堂更多地呈现为一种动态的生成,能否有效地利用好学生资源,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具有捕捉、判断、选择、组织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方法与高超的教育智慧。毫无疑问,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了学生开发资源的程度以及发挥其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反思、改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扎实前行。
关键词: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结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与常识教育的全员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门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在教材内容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情况,即抽象的多,具体的少;遥远的多,现实的少;观念性的多,实用性的少: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往往不能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行一种注重成效的教育。教师离不开“灌输—考试”的基本模式。学生是离不开“识记—应试”的基本方法。而在教学评价上,往往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的评价,因而出现片面以学生的书面试卷的分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则是缺乏实践活动状况的评价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实施素质教育。显然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对既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从教育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因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政治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
(三)从实践角度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在知情行几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导学式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程序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见解。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其实施过程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对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造,是一种既不重教也不重学的“夹心族”。其教学流程图式是: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结。
第一阶段,自学教材。它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要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但这既占用了学生作息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可安排在课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较好的,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阶段,讨论交流。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课堂讨论题目来源有二:其一,在学生自学教材过程中,学生间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或者学生对课本结论提出怀疑时,教师不作正面回答,将分歧点或疑点交给学生讨论。如在高一哲学常识中讲到人生价值时,学生对“张华救老人有无价值(意义)”存在不同看法,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不仅要看物质贡献,也要看精神贡献。不能只看物质贡献的大小,忽视精神贡献是人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如在高二经济常识中,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提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是否还要坚持艰苦奋斗?”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消费情况,谈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讨论可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形成学生之间互相争论,取长补短的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为讨论寻找论据,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巩固。
第三阶段,启发指导。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自我意识和尊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个体。他们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渴望别人耐心地倾听和肯定,不愿接受一般化的说教,要求自我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同时理解力、概括力、辩证思维也有初步发展。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耐心地说服教育,使课堂讨论达到和谐而有成效的境界。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和发展智力的动力,对讨论的开展和深入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思辨力,风趣的体态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
再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一些讨论的问题,为了寻找充分的论据,离不开事先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从实践中找真理。如在讲《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时,在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讨论题:“究竟是价格围绕价值。还是价值围绕价格转?”然后带领学生到农贸市场或超市对商品价格及其变动情况作调查,再到课堂进行汇报,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依据自己在农贸市场的观察心得,很快能得出正确的观点,从而使学生信服。
最后,重视归纳、整理,总结评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小结,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乃至完全接受,并对讨论作一个评价,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鼓励表扬在讨论中有上佳表现的学生,为下次的讨论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练结,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每节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达不到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政治作业必须注意多样化,既有口头、书面,也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平时的作业中,我尝试:
1、加强阅读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杂志。把上面刊登的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通过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论一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
1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目前的生物课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和“环境与生物”有关,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而复杂的多极大系统,它是由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有生物和非生物(无机环境)构成的。大气、水和土地的各种不同的组合和耦合方式组成多种多样的生物无机环境,孕育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各种生物 完成自己的代谢作用,维持其生活和繁衍过程。工程环境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包括农业工程环境、工业工程环境、能源工程环境、交通通讯工程环境及信息工程环境等。反过来它们又成了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和约束条件。社会环境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构成的。其中涉及了许许多多的生态学知识,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更加丰富。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生物教师应牢固树立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观念,结合教材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渗透。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中,以莱西市畜禽养殖业污染为例。莱西市养殖业中,以猪、牛、羊、兔和鸡、鸭、鹅为主,门类齐全,规模化养殖场增多。2005年全市畜禽存栏总数为215万头(只),畜禽产品产量达1.2万吨。畜禽产生的副产物粪尿、污水总量为72万吨,综合利用率为70%,直接排放量为22万吨,由于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对环境影响较大。清理粪便,建立人畜粪便管理制度可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程建设,推广利用厌氧发酵和好氧降解工程技术。人畜粪便远离水源,动物的粪便、污水一律在养殖场或养殖小区指定区域存放,配备专门的粪便储存处理设施,禁止排放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污水污染环境。在养殖小区推行“畜、沼、粮”、“畜、沼、果”、“畜、沼、菜”等科学种养模式,促进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良性循环。农户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林下种草,在地下修建沼气池,地上建猪(羊、牛)舍,养殖家畜,家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后产生沼气能源,农民用沼气煮饭烧菜、照明,沼肥再进入农田、草地、果园,畜禽粪尿和污水通过无害化处理后还田浇果,使养殖业与种植业良性互动,既提高了种、养殖业效益,又改善了人居环境的卫生条件。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另一方面从起始教学中就向学生灌输生态文明意识。
又如很多人只知道没有树、没有草就会发生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却不知道,许多植物的种子原本就是飞禽走兽撒播的。有本《鸟与自然》的书中讲到,有的植物是靠鸟吃了它的果实后,把种子排泄在土中才能生长。如果这种鸟全死了,这种植物也就会随着消亡。 野生动物也是如此,许多人看到野生动物在那不断地吃草,却不知道生命的活力在于更新,如果不是野生动物用吃草这种方式,像牧民割苜蓿那样帮助更新换代,那草就会老化死亡。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是用平衡维系我们这个地球的存在与演进的。平衡,这两个很普通的字眼,却主宰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人的身体机能失去平衡,就要得病甚至死亡; 一个地方的生态失去平衡,别的地方也会品尝苦果; 整个生态失去平衡,人类整体的生存环境就会恶化…… 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宰,野生动物和人一样,都是生物链中的一环,都有着生存的权利。对野生动物的残忍,就是对生命的漠视,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自己。所以,关爱野生动物,弘扬人的善心,是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体现出人类关怀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改善动物处境的同时,也完善了人类。 这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正因如此,在德国、英国、印度、菲律宾等国家,不要说捕杀野生动物,就是普通动物在情感上受到了虐待,都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在这点上,我们显然是落后了。虽然我们已经有了一些严禁捕杀野生动物的条文,但还缺少细化深化的规定。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杨立新认为,应当建立物格制度,就像人有人格一样,动物也有物格,根据不同的物格来确定动物在法律上的不同地位,确定不同的法律保护方法,尤其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方法。对于为人类提供服务的普通动物,也要尊重它们、善待它们。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关键是教师应做一个宣传生态文明的有心人,不时地给学生以生态文明的熏陶,结合授课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2开设生态学选修课或兴趣小组,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目前的生物课教学现状,决定了生物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生物学科的特长,积极建设第二课堂,以吸收那些兴趣爱好广泛,对生物有独特偏爱的学生进入选修课课堂或生物兴趣小组队伍。一方面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生物的兴趣,另一方面以他们为生力军,成为校园生态文明的小小宣传员和倡导者,以带动全校师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
选修课和兴趣小组的活动形式可灵活多样,我们的做法是:(1)传授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因。(2)专题介绍目前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白色污染、自然资源破坏…… (3)结合世界日,如3月23日“世界水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等,师生共同收编资料,利用墙报或黑板报的形式开辟专栏,向全校学生宣传生态文明知识。(4)开辟时事论坛。例如对长江三峡截流成功,我们开展了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平衡影响的讨论。(5)从校园环境入手,提合理化建议。美化绿化校园。(6)利用节假日,开展以环保为中心的社会调查,撰写环保小论文。(7)组织参加奥赛。(8)建立“生物园”为树木花草定名挂牌。
3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应从小事做起环境的好坏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保护环境自然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作为当代的一名中学生,究竟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应教育和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绝使用一次性快餐盒”、“拒食野生动物”、“提倡观鸟,反对关鸟”、“提倡垃圾分类投放”,……小事随手可做,但这些小事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联。生活方式在有时的确很难改变,但也并非绝对不可改变,尤其对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来说,由于可塑性强,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件特别的事,只要我们有心去做,一定能为实现生态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从选择善待自然的生活方式做起,我们生存的土地也才能生命之水长流,青山绿野常在。在生物课教学中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如内容一:
环境保护————数据一览
1. 如果天不下雨,地球上可用淡水仅够人类用4年多。
2. 如果把地球的水装在一个5升大的水桶里,可供人类使用的只有一汤匙。
3. 由饮水引起的疾病占所有人类所患疾病的80%。
4. 在20世纪,世界人口增长了两倍,而人类的用水增长了5倍。
5. 全球1/3的家庭必须到家外去打水。现在,东非的女孩和女人们从家到打水的地方平均要走21分钟。
6. 当您的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则相当于非洲或亚洲缺水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饮用水总量。
7. “六一”是国际儿童节,但在日本还是“节水日”。这说明节水事关子孙后代,要从娃娃抓起。
8. 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40%,发达国家为75~85%。
9.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我国北方的一次性筷子产业年向日本和韩国出口150亿双木筷,全国每年生产筷子耗材130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
内容二:
绿色消费——你做了吗?
1.用柠檬及碳等消除异味,代替化学空气清新剂。
2.食具不太油腻时用温水清洗,减少使用洗洁精。
3.冰箱不贮存太多食物,这样省电又减少中毒危险。
4.使用日光灯及节电灯泡。
5.离开房间时关掉电灯和空调。
6.储存足够的衣物才开洗衣机,既省水省电又省时间。
7.多用快锅或焖烧锅煮食,既省燃料又省时间,更保存营养
8.尽量用密封盒或瓶装食物,减少消耗保鲜膜。
9.采用可回收材质包装的商品,少买其他包装。
10.药物及残余食物不要冲入厕所,应包好放入垃圾箱。
11.多用乳胶漆,少用磁漆,因为水溶性油漆污染较少。
12.尽量用散装的茶叶,少泡茶包,节省资源,减少污染。
13.尽可能买有机蔬菜,减少化肥及农药的摄入
14.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必要时才乘计程车。
15.节省用纸,必要时才影印或电脑打印。
16.多做不会污染的运动,如太极、慢跑、健身等。
17.实行垃圾分类,送废纸、铝罐、铁罐、塑胶罐等去再生。
18.多用再生纸及其他可以循环再生的物质。
19.喷雾剂会破坏臭氧层,尽量用其他替代品。
20.尽量用蓄电池或可充电的电池,少用普通电池。
21.旧电池应回收,切勿随意丢弃,污染环境。
22.到商店购物拒绝不必要的塑胶袋。
4加强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法制教育现代社会应是一个法制社会,我们国家已经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法令、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同时,我国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协作,决心为保护全球做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贡献。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一名生物科教师,应从国家的需要出发,尽量多收集有关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法令法规的原始资料,或以课堂渗透的形式,或以讲课的形式,或以印发宣传资料的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强化对学生的环境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或法令的宣传者和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