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数字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字出版;学术期刊;版权保护;网络群;开放存取
中图分类号:G237.5;F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5-0080-04
一、期刊数字化的转型路径
数字出版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因此,广义上说,只要是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的全部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包括新兴的数字媒体[1]。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化的转型路径包括三种:
第一种是“纸质——数字”形式的期刊,即传统学术期刊在印刷出版纸质刊物之后,将相同的目录和论文的电子版上传到网络出版电子期刊,通过作者个人注册的账户可进行在线投稿、查看稿件的审阅结果,可查阅当期或过期的印刷版期刊内容,还可通过关键词进行同一主题或作者的文章检索,借助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的双重途径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增加与作者、读者的交流,其中包括一刊单独上网即单刊编辑部注册独立域名和数刊联合上网,即2刊或2刊以上共同注册独立域名。国外的此类期刊网站如Nature()、Science()等,国内的诸如中国科学系列杂志、中华医学会及其主办的几十种刊物等均实现了网上投稿及超链接等业务。
第二种是纯电子学术期刊(Electronic-only journal)或纯网络期刊(Networked journal),它的选题、策划、组稿、投稿、审稿、意见反馈、编辑、出版、检索以及与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交流等编辑、出版、发行的全过程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并以网络为唯一的发行和传播渠道,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每期均有卷号或期号标识的连续性出版物[2]。2008年我国教育部主管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正式创刊,它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第一个有正式刊号的网络电子期刊,每一期均按专业以光盘形式出版,同时在网站中分学科全文展示,并可全文检索,带有明显的开放存取期刊的特点,如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及时快速,存储空间大大压缩,内容的检索、回索极其方便,携带轻便,成本低及有利于形成读者、作者、编辑的即时互动关系等。
第三种是将纸质期刊的电子版出售给网络数字化集成平台,借助这些集成数据库实现刊物的数字化,即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商业数据库,期刊社将纸质出版物的电子版以集中授权的方式出售给这些集成平台,由他们将每篇文章分散上网传播,用户可通过题目、全文、关键词、作者等信息进行单篇指定或多篇集成搜索。以中国知网为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已经成为集期刊杂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为一体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网络出版平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提供CNKI源数据库、外文类、工业类、农业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类和教育类多种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提供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三种检索功能,并已形成网上包库、镜像站点、按流量计费和刊登广告等成熟的赢利模式。随着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期刊的技术平台提供商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地将传统的印刷品数字化,而开始对收录的文献、信息资源主动地进行分析、加工和整合,制成海量信息数据库,走向内容资源的二次开发阶段。
二、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困境
(一)从内容保护看,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尚未真正确立
版权问题一直是制约期刊数字出版发展的瓶颈,其中宏观上有国家版权战略缺失的原因,微观上则由于数字出版企业没有能够突出版权的战略地位,未能建立完善的版权授权或管理制度。
1. 现阶段适用于数字出版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和补充。我国目前对数字出版作品的管理分属工商、公安、新闻出版、文化等多个不同的部门,申请行政执法时会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职权范围,需要多方协调,存在着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因此无法对数字出版作品实施即时有效的监控。
2. 版权授权机制不规范。数字信息的网络传播几乎没有技术限制,不仅可以很方便准确地进行复制粘贴,还可以被任意删改或者移植。与传统出版物的盗版行为相比,数字刊物盗版的打击难度更大、成本更高。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和出版社、期刊编辑部的出版权益都难以得到基本保障和有效维护。由于数字期刊著作权主体是海量的且期刊的时效性强,大部分期刊的出版周期是月刊,还有很多是半月刊甚至是周刊,短时间内获得如此海量作者一对一的直接授权在现实中是根本行不通的,会导致疏漏授权和授权不真实的现象。目前,互联网企业在期刊数字版权问题上一般的做法是采取与期刊社授权合作、分享收入的模式,即直接与期刊社签约,并委托期刊社将版权费用转付给作者。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因为,期刊社并不具有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期刊社没有与作者明确授权范围,因此就不能代表作者将其作品在网上进行传播。十多年来,龙源期刊网采用龙源授权合作模式,一直坚持付费阅读、按合同约定与刊社合作伙伴分配收入,没想到还会遭到侵权,暴露了这种版权集中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 Internet + 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 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 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37.8%、19.5%,但农业只有 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1200 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 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 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 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 周清波 , 吴文斌 , 宋茜 .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页 .
[2] 施威 , 曹成铭 .“互联网 + 农业产业链”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 [J].理论探讨 ,2019(06), 第 110-114 页 .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1)
摘 要:从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现状、运作模式、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就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出路提出了见解,即创新与发展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唯一出路。在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观点:做好专业数据库建设;加强与读者群沟通;提升科技期刊品牌意识;全力打造科技期刊数字化。
关键词 :科技期刊;运作模式:创新与发展;品牌意识;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05
1 国外科技期刊的运作模式及发展趋势
1.1 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据统计,国际出版规模STM同行评议期刊约2.3万种,这些STM期刊每年出版论文约140万篇。21世纪以来,科技出版市场规模每年超过230亿美元,而来自科技类期刊达到50%。在出版机构及影响力方面,STM是1 750种,4iley-Blackwe l1 700种,除了商业性出版机构外,还有协会非盈利机构的期刊,这些期刊包括美国化学会ACS,美国武力联合会AIP,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英国武力学会、美国武力学会等,非盈利性期刊在行业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2009年度SCI收录的总被引频次位居前10位的期刊,自然出版集团Nature排第1位;地域分布上,在STM期刊中,美英两国分别占35.4%,20.4%,中国是1.55%;在论文数量上,前10位主要是美国、英国、荷兰、德国、日本、法国、瑞士、俄罗斯,中国是114种,排第9位,目前已上升到第2位,整体增长都非常快,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科研经费的投入, 2003年国家投入是1 540亿,到2011年是8 687亿,增长幅度非常大,有这么大的投入就有大的产出。根据目前数据分析,未来的5、6年以后,中国的论文数量可能超过美国和欧盟。虽然数量增加很快,但质量如何值得商榷。在语言方面,近半个世纪以来,科技出版和交流逐渐从国家性科学交流模式转化为跨国交流模式。在SCI交流上,现在通行交流的方式就是英语,其他很难操作。世界学术期刊语种分布,英语64%,汉语7.8%,德语7.6%。
1.2 国外科技期刊运作模式
国外科技期刊大多采取主编负责制,其职责包括:把握方向、吸引稿源、制定稿件背景测定。在编辑方面,有专职模式和兼职模式,专职编辑负责组织稿件工作,兼职则是请科学家做一些审稿并作出最终决定。专职有利于快速、公平地处理稿件,但缺点是编辑需要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和学术视野,成本较高。大部分采用兼职模式,优势是专业背景较强、运行成本较低,缺点是难以保证统一的评审标准和公正性,审稿时效难以保证,而办期刊最为重要和规范的是同行的评议。
目前,通行的出版模式有三种:一种是商业出版集团出版模式,主要是集团化出版模式,这是国际期刊出版的重要模式,国际大型出版集团20世纪中后期就开始资本强强联合的举措,整合和兼并出版期刊资源。爱思唯尔出版集团2010年销售额为33亿美元,发表的英文SIM文献份额占26%,1999年正式推出电子期刊平台,2010年有86%的收入来自数字化产品;第二种模式是专业协会出版模式,在目前的学习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美国化学学会,他们自己认为是非盈利机构,但真正谈判的时候全是商业性的,并且做得非常好。ACS出版社是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是非常出色的化学类期刊,出版部门盈利性非常强,其原因是背后有美国化学学会支持的学术运作;第三种是专业期刊社,其典型的有Scinece和PNAS,他们分别属于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美国科学院,PNAS创刊1914年,1982年由月刊变为半月刊,后来是双周刊,目前是周刊。传播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付费订阅,这是科技期刊非常传统的经营模式,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按照用户的理念不同,制定不同类型的价格政策,针对机构、个人、会员、学生设有相应的国内价格和国外价格。随着网络期刊的出现,出现了印刷版与网络版捆绑方式。另一种是开放获取模式,主要有:①开放获取期刊,完全开放,最有名的是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和英国生物医学出版中心;②单篇论文开放获取;③延迟开放获取,最有名的是Cell;④开放存档,建立开放存储窗口,把论文放在免费使用的预印本以及可以免费索取到的地方。
1.3 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特点与趋势
(1)网络化。当今是计算机网络平台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外科技期刊从投稿、审稿、编辑、制作、市场营销等编辑出版全过程已实现网络化,这使得学术期刊的出版形式、传播手段、阅读方式有变化,有的还是结构性的变化。所有的资料都必须是在线的,如果不是它就不可能存在,所有的资源都互联,如果不是,它也不可能存在。科研人员获取文献的方式,目前主要是通过网络形式获取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占比高达96.1%。
(2)信息化。在内容提供网络化的基础上,科技期刊实现了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多样化,同时增强了交互功能。为更好地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国外各主要科技出版机构普遍重视科技信息服务产品的研发。未来的论文呈现形式概括来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印出来;第二阶段是PDF;第三阶段就是信息互动。另外还有可能的是视频由作者介绍作品以及三维立体模式展现。因此,未来论文的展现会将以更加互动的模式展开。
(3)集团化。从科技期刊数量前5位的国际科技出版机构来看,其科技期刊出版数量已达到4 100多种,占国际科技期刊总数18%,而且这些科技期刊都是国际优秀的科技期刊,代表了国际科技期刊的水平。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依托数字出版平台传播已是必然。但是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既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又需要一定规模的科技期刊资源做支撑,因此单一科技期刊自建数字出版平台并进行有效传播,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因此,科技期刊依托集团化的数字出版平台进行有效传播是必然的选择。
(4)产业化。在国际上,科技期刊出版成为产业化发展态势,已成不争的事实。爱思唯尔2010年销售额达到33亿美元。在全球发表的英文科技医学文献份额中占26%。美国化学学会作为非盈利性机构,2009年已达到4.72亿美元。
(5)国际化。科技期刊的竞争是争取高水平的国际论文,科技期刊中心随科学中心转移而转移,科技期刊编委会组成也会不断调整,以加强高水平的论文组织。期刊边际成本不断增长,编辑、语言润色、数据采集与服务等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如印度、菲律宾等地为国际大型出版集团提供编辑出版服务。中国英文版期刊需要走出去,参与国际交流,编委会必须要国际化、并积极参与国际出版的合作,同时应还包括刊名调整等。
(6)OA策略。开发存取(Open Access 简称OA)是近年来出现的创新的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在数字化时代,科技家和科研机构大力呼吁科技期刊出版界采用OA策略,OA策略将成为一个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很多的科学机构给相关的科学研究所很多的经费,这其中也包括中国给了大量的资金购买仪器产生的成果,需要拿到国外去发表,然后再交费。另外,图书馆预订期刊经费的限制,预定模式的限制,还有国际重要科技出版商由于市场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正在不断探索新的OA模式,他们在创办新刊的时候,并先采取OA策略。总体上讲,OA策略会成为未来科技期刊发展的趋势。
2 创新是国内科技期刊建康发展的惟一出路
我国的科技期刊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一直是期刊管理部门、科学界和科技期刊界不懈探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各自所处位置不同及看问题的视角各异,因而对我国目前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原因莫衷一是。笔者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编辑,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
2.1 数据库——科技期刊发展的基础建设
科技期刊国际化特征的具体体现就是被国际上同行业的专业数据库收录,当前最为被业界推崇的是被 SCI 收录。作为数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期刊大国,没有自己的国际性数据库也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切肤之痛。因此,应开展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战略性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国际水准的高水平数据库。同时国家出台政策,将具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级投入的科学研究报告首发于国内期刊,为高水平数据库建设解决饮水之源。
2.2 读者群——科技期刊发展的核心资源
对科技期刊而言,充足的稿源就是无穷的资源,在科技期刊办刊的过程中,应把读者放在第一位,应坚信读者才是科技期刊生存的基础和核心资源。目前,许多科技期刊与读者的交流是单向的,读者、作者缺少参与感,从而导致科技期刊丧失了最重要的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科技期刊为了生存而办刊,主要是满足作者的需求,是为作者办的刊,更多地是在思考如何为作者服务,而很少考虑读者的需求,这从期刊的印数中就可以发现端倪。现实条件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与交流变得容易。为此,笔者提出了科技期刊编辑的追求:一是将期刊办成社会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二是使其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
2.3 品牌——科技期刊发展的最高层面
在市场环境下,科技期刊运作方式遭遇瓶颈,如何创新经营模式,保持科技期刊持续健康发展,是对科技期刊经营者的一个考验。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科技期刊品牌运作。科技期刊的运作具有不同的层次,而科技期刊的品牌运作应该是科技期刊运作的最高级阶段和科技期刊发展的最高级层面。当前,相当多科技期刊的经营已由产品经营转向期刊品牌经营,品牌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成为科技期刊经营制胜的重要资源,因此,在科技期刊如林与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谁拥有了期刊品牌,谁就能赢得了期刊市场的主动权,而缺乏品牌的科技期刊很难在激烈的市场中得到生存与发展。二是创新科技期刊发展的模式。笔者认为,数字化时代的科技期刊成功经营模式应具有三个特征:①赢利方式的多元化。传统收入(如发行与广告)的比例逐步下降,新的赢利方式(如图书、光盘、客户资源、数据库、网站、会展、论坛、品牌授权)将应运而生,一切可以与刊物自身资源和品牌相关的所有经营活动都可以纳入这个范畴;②多条产业链相互交叉。科技期刊的经营不仅仅围绕编辑、出版、发行、广告这一系列环节来进行,而是不断进行产业链的延伸甚至再造,而品牌将成为期刊经营产业链的核心;③资源整合互为基础。科技期刊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容、读者、客户、行业、品牌等资源,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应将它们充分地重新整合运用,进而发现新的经营空间,形成新的赢利方模式。
2.4 数字化——科技期刊走出去的开拓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网络阅读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形态与渠道则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数字化、网络化影响着科技期刊原有的编辑、出版、管理及经营模式,使科技期刊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科技期刊在数据库建设、数字期刊平台建设、网络期刊、电子杂志、手机杂志等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由于受体制、机制、技术手段、人才等方面的条件制约,对于如何把现有的内容优势转化为信息化条件下的传播优势还缺乏可行的手段,对利用数字化创新期刊经营模式的动力不足,因而在期刊数字化进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期刊“走出去”战略,笔者认为,科技期刊只有网络化才能实现“走出去”的战略设想。科技期刊“走出去”就意味着科技期刊出版产业“走出去”,数字化网络出版是科技期刊出版“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如“中国知网”出版的《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海外版)》,已在国外形成相当影响和一定品牌效应。同时也为我国期刊界“走出去”提供了经验。
3 结语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不仅为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创造了新的良好环境,也给科技期刊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期刊必须紧跟科学研究的步伐,由“科学记录本”、“科学备忘录”转变为“科学创新启示录”、“科学评议书”,要根据科研重心的转移来创新科技期刊内容、关注科技前沿进展、预测科技趋势,以形成相互推动、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科研学术与科技期刊自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游苏宁.中国科技期刊的追求和出路[N].光明日报,2009-02-02
2 李晋悦.发展与创新,科技期刊才能做大做强[N].中华读书报,2008-10-22
3 陈广仁,苏青.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J].科技导报,2008(19)
4 金东.论科技期刊的营销意识与营销方法[J].编辑学报,2011(3)
5 袁桂清,游苏宁,蔡丽枫,等.论中国科技期刊品牌评价与培育方法[J].编辑学报,2011(5)
6 彭斌.国际科技类学术期刊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出版,2012(12)
关键词:数字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创新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基于数字理念的新技术在电力工业领域中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与普通的技术手段相比而言,数字技术的可操作性与可靠性更加的理想,性价比也较高,能够实现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智能操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电力工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实现工业电气的自动化发展,就需要对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创新。
1.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的作用
电气自动化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科技产业化的载体,也是科学技术物化的重要基础,在科技水平的发展之下,数字化技术已经在电气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不仅能够促进该领域定量化与综合化的发展,也能够提升工业自动化领域的自动化水平。截止到目前为止,自动化技术也应用在电气工程、过程控制、科学计算、经济、信息、人工智能机网络通信系统以及计算机辅助系统之中,从这一层面而言,将数字技术应用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能够对计算机系统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
此外,数字技术不仅能够辅助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测与管理,也能够对工业电气自动化开展维护,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减少工业电气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也可以显著的提升其准确率与便捷性,此外,数字技术与光纤网络和数字化互感器的融合也可以显著的提升自动化应用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与普通的技术相比而言,数字技术也具有操作简单、逻辑能力强的特征,可以更好的对数据信息进行识别,这样便可以减少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也能够保证工业电力自动化的持续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仅仅需要对相关的指令进行传达与指示,数字技术便可以判别出其中包含的信息,并通过网络、光线、微波、电缆等完成信息的传送过程,这就大幅的提升了系统的工作效率。
2.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创新应用方式
截止在现阶段,数字技术已经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发展时间短,未出现标准、统一的规范,且专业性的技术人才数量较少,这就限制了数字技术的应用。此外,我国互联网技术虽然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但是其智能化水平也相对降低,这就导致数字技术的智能化水平也普遍偏低。在社会的发展之下,电力行业对于数字技术的应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电力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创新数字技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数字技术的创新方式包括完善程序化操作、智能化安装以及使用虚端子几种形式,下面就针对这几种形式进行深入的介绍。
2.1. 完善程序化操作
完善程序化操作的前提就是调度命令,为进行调度命令之前,必须要将审核票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设置好人工操作界面,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开关与闸刀,并不断完善整个系统的功能。此外,为了保证提升系统的各项功能可以得到顺利的实施,可以先进行模拟工作,保证系统能够达到默认识别的状态,这时,即使工作人员不在场,系统也可以实现正常的运作。
2.2. 实施智能化安装
为了实施智能化安装,可以广泛的将光纤技术利用起来,在连接的过程中,利用间隔层与智能终端实现数据的采集与控制,以便完成双重设计终端的操作,其中一部分能够实现对现场信号的传达与遥控的保护,另外一部分则需要提升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与此同时,还需要完善工业电气自动化程序的接口,设置好PC自动化平台,并将此平台与MES和ERP系统来接连,此外,为了保证数据质量,一般情况下,通讯标准则使用TCP/IP,这样就能够满足用户对不同数据标准的实际需求。这样不仅可以提升通讯的智能化效果,也能够解决平台自动化的问题。考虑到以上的因素,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工业电气自动化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智能安装工作,保证整个工业自动化程序可以得到有序的进行。
2.3.虚端子的使用
虚端子在整个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测控装置与智能终端的信息交换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虚端子可以对母线、全站线路、主变、开关来进行控制,也可以将跳合功能开启,这样便可以实现不同装置间的通信,也能够保护连闭锁功能与测控遥控装置间隔层的保护,此外,虚端子也能够对二次回路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不仅包括对温度的调控,也包括对档位的调节,这样即可对非电量信息进行操作。此外,为了将数字技术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还应该创新数字化装置的设计,以便满足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需求。此外,在应用过程中,还要对虚端子进行相关的优化,以便对智能终端系统进行更好的控制。
2.4. 实现操作理念的程序化
对于数字化技术而言,执行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下达调度命令之前,还有一些前期工作需要依靠电脑来完成,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应该设置好人工预界面,进行开关、闸刀设备的控制,为此,就必须要实现操作理念的程序化,这样才能够促进工业电力自动化的开放化与信息化发展。
3 .结语
将数字技术与工业电气自动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便可以完成计算机系统的计算、检测与管理功能,同时,也能够减少对企业内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促进电力工业的信息化发展。相信在科技水平的发展之下,数字技术应用性能将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建华.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期刊论文]. 制造业自动化,2012,03(25)
我国在期刊数量上是列于前列的期刊大国,然而我国没有自己的国际性学术期刊平台,某些情况下会导致优秀智力资源外流,这是一大损失。因此我国需要打造自己的优质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构建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需要解决很多像出版平台由谁主导和平台相关配套政策等类似问题。笔者通过解析政府主导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问题,提出政府主导条件下期刊建设的可能路径。
一、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动因分析
(一)学术资源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学术资源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即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有限的非排他性的特征。一部分人的使用不影响另一部分人的使用,在使用上就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出于私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竞争,此时在使用这一资源的时候就需要付费。学术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特有,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非排他性。所以应该由政府和市场来共同分担学术资源等准公共产品的供给。
由于学术资源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因此学术资源的供给主要由政府承担,并且学术资源的供给大部分是针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中国现有普通高等院校1 867所,其中中央部委高校111所,地方部门高校1 480所。同时从现在科研的基本情况来看,政府的资金绝大部分用于科研经费以及实验发展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拨款近些年逐年增加,由此也可以看出国家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增大。
(二)中国的优质智力资源有外流趋势
由于奖励、晋升、影响力等方面的考虑,国家顶尖的科研工作者都会考虑在外国知名的优质期刊发表文章,但是国内的学者如果想要阅读这些优质的研究成果,却要付出高昂的费用。科技部统计了近些年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巨大的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项目的情况后发现,国内学者在外国期刊的情况有愈演愈烈之势,随着国内优秀论文在国外期刊上发表,同时还发现国内的一些优秀期刊会选择搭载甚至依赖外国的网络平台,这也是我国优秀的智力资源外流的一个原因,加剧了我国构建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紧迫性。
(三)中国学术界需要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期刊数字出版平台
如今,许多国外的优秀期刊以及出版公司进入中国,他们看好的不仅仅是中国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更加吸引他们的是中国优质的智力资源,他们想要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将自己的优秀在外国期刊上,再将期刊发售到全世界,不仅如此,他们还试图垄断期刊发表市场,从而对期刊进行提价,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目前,学术界的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我国的科技界以及学术界对国外的期刊和国外出版平台过于依赖带来的种种弊端。这种对国外期刊以及出版平台的过度依赖不仅仅导致优秀的智力资源外流,而且在上也会受制于人。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在《自然科学》杂志上首先发表研究的不是中国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保护主义”的影响。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急需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数字出版平台。
二、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分析及评价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认识大多只是停留在概念或口号范围,没有采取切实的行动或者不知如何行动,怎样发展。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学术期刊主办单位需要自办有自主版权的专业网站
由于大部分学术期刊的网站建设都受到人力以及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再加上对期刊网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些就会导致期刊网站建设效果的不佳,很多期刊网站更新速度很慢,例如某大学的期刊网站上的内容和五年前相比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网站上的内容也比较单一,大部分是期刊的简介、编辑部的介绍、投稿的注意事项以及期刊目录等内容。部分建设比较完善的期刊网站可能提供一些过刊内容的查询等功能,也有部分网站可以提供用稿情况查询,比如隔段时间会在网站上公示用稿和退稿的一些情况。总体而言,目前学术期刊提供的服务比较简单,并且缺少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实际上,学术期刊可以利用期刊网站实现编辑流程的网络化和自动化,这样就可以提高期刊的管理水平,规范稿件管理的网络化以及自动化,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缩短生产周期,同时还能拉近编辑部与读者以及作者的距离。
(二)由学术期刊和权威数据库共同建立综合性期刊网站
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和新华多媒体数据库等学术期刊上网工作发展很快。同时这些期刊数据库内容涉及面广,涵盖数理化学、能源材料、工农业、医药卫生法律政治以及社会科学和教育等方面。因此在建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时候可以将权威数据库和学术期刊结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期刊网站。
(三)期刊网络发行的尝试
例如,沈阳药科大学主办的《中国药剂学杂志》《北京大学学报》等期刊开始尝试了网络版的发行。网络发行可以缩短作品出版的周期,作者也能够行使作品的“首发权”,同时读者也可以及时获得有关方面的最新信息。这些学术期刊在网络上出版虽然已经经历几年,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实际中仍然有些因素制约着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发展,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给予关注和支持。
(四)综合评价
以上三种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各有优缺点,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本文介绍的前两种出版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而是对印刷程序的重复,是印刷期刊通过网络提供的一种服务。期刊加入网络数据库后,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节省了网站的建设成本,但是数据库厂商往往要对期刊编辑部的内容进行修改,这会消耗一定时间使学术期刊的时效性降低。有一些学者对期刊出版后到馆的时间和一些知名性期刊网站更新的文章进行对比后发现,数字化期刊大部分都有时滞性。这说明期刊数据库没有提高我国期刊出版的效率,缩短出版时间,它的作用可能更多地表现在把文献的传播范围扩大同时、有利于读者的检索以及提高文献的利用效率上。
三、政府主导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可能路径
(一)抓好知识创造源头,把握好研究论文的发表
国家四大基金是中国科研的发源地,代表着中国科研的最高水平。目前,四大基金对科研的管理形式主要有三种:(1)知识产权保护,(2)科研技术成果转化或转让,(3)参与评奖评优,例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
四大基金比较重视对科研成果的管理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对研究方面的管理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国家要以四大基金项目为试点,抓好创造知识的源头,同时把握好论文的发表这个环节。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四大基金应该研究制定相关领域的期刊目录,就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按照A类和B类两个层次给出了学术期刊目录,其他基金也应该效仿出台相应的重要期刊的目录,以方便读者查阅。在基金项目完成进行审批和验收时,不仅要对论文的发表数量进行把关,而且也要对论文的发表期刊进行考核。针对不少优秀文章在外国期刊发表导致我国优秀智力资源外流的情况,我国应该制定相关的规定,保证国家投资资助的论文在外国期刊上进行发表以前应该向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平台提交一些存档信息。四大基金认定的国内重要期刊也是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资料来源。
(二)逐步出台有关国家资助研究论文的保护性立法
研究成果的论文管理涉及到基金资助机构以及广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还涉及到基金的资助机制,影响到高等院校的人才考评以及职称晋升等。它涉及面广,牵扯因素复杂,因此需要跨越部门利益,在国家立法层面上制定相关规定,保护国家资助研究论文的成果,将相关论文引导到学术期刊数字平台上。相关的具体措施有:设立国家资助论文的保存制或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增加国家资助研究成果论文的管理条款。以上两条途径就可以解决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内容来源问题。
(三)设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实验室
目前,国家已将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出版印刷列入文化出版业发展的重点,出台了一些鼓励数字印刷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目前,相比于数字报纸出版,政府对数字期刊的扶持力度貌似更小一些。类比新闻出版总署建立了数字报刊实验室,它既解决了报刊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投入的问题,又为报业数字化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建议将这种方法也应用到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建设中,数字出版实验室的设立,可以解决目前投入资金、技术研发和数字化出版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
(四)建立政策支撑体系,保障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正常运营
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的正常运营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撑,其目的是协调好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例如:作者与出版机构以及平台运营商再加上用户之间的关系,可以从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知识评价四个方面来构建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的相关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项内容:(1)知识创造政策:知识创造政策主要是对各种知识的产生渠道进行梳理,分析知识创造的主体构成,以及比较国内外知识创造政策的异同,出台一些吸引优质论文以及原创性论文的政策。(2)知识传播政策:研究同方、万方、维普这些优秀数字期刊平台的传播模式,出台一些利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成长的有利政策。(3)知识产权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主要研究作者、期刊和数据库服务商所享有的知识产权,对比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比较国内外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版权的法律保护政策以及政策激励措施。(4)知识评价政策: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知识评价体制,发现其中的优缺点进而促进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评价政策的出台。
(五)建立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体系
政府主导下学术期刊建设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建立一个可共享的优质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同时这个平台具有以下五个功能:(1)创建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平台,这个平台首先要建立与国际一致的科学合理严格的期刊评价体系,经过这个评价体系选出的期刊文章再进入期刊全文数据库。(2)提供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全套流程服务。期刊数字平台通过对关键技术的改进,可以实现期刊从稿件的处理到排版再到校编最后出版发行的系统优化,从而能够改变我国传统稿件处理方式造成的数字出版在时间上落后于传统纸质出版的现状。(3)知识挖掘和整合功能。平台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不仅能够提供一般的类似检索、下载等必要的功能,而且还能够提供更为深层次的诸如知识挖掘和整合的功能。比如可以开发一些搜索引擎对某些有结构和层次的知识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进而形成专业的知识系统,方便用户的使用。(4)建立原创学术论文首次发表平台。原创的学术论文可以不受纸质期刊的影响而独立在平台上进行首次发表,这样可以保证时效性,确保原创性的优质论文可以在平台上第一时间发表,也有利于用户第一时间获得有用的信息。(5)提供政府管理平台。新闻出版的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对他们所管辖地区的期刊进行网上管理,包括许可事项的网上审批检查,数字出版刊样的检查以及年检产业数据统计等功能。
【论文摘要】以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无限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最严峻的挑战。拥有多重优势的国际出版商,以及国内一批拥有技术优势的it企业、通信企业和技术开发商抢占了先机。这给传统出版社带来巨大考验,虽然国内许多大出版集团或出版社已逐步介入数字出版领域,但很少能形成自己的赢利模式。本文立足于现实,分析了国内广大中小型出版社在数字出版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
当今的中国出版界正上演着一部市场导演的改革大戏,出版资源整合起一个个规模可观的出版集团。中小出版社本来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面对出版业的大改革,如何寻求突破,创造新的增长点,在夹缝中生存、发展,一直困扰着中小出版社的决策者。数字出版的兴起与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为中小出版社走特色发展之路提供了方向。
1 数字出版发展迅速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渐渐接受并习惯利用计算机、手机等电子设备阅读图书、报纸甚至办公文件。当前有这样一种观点,就是一旦目前基于电子墨水技术等阅读器产品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一旦这类“电子阅读器”能够“替代”传统的纸张阅读,毫无疑问,传统出版必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许多国际著名出版集团都不惜重金,积极地拓展数字出版业务。爱思唯尔开发的sciencedi-rect全文数据库,可提供爱思唯尔出版的1800多种期刊的在线检索和全文下载服务,提供超过800万条有效在线数据,并计划每年增加约700种新出版的刊物。2000年,爱思唯尔还投资4000多万美元,启动了scopus期刊数字化项目,把近200年内出版的400多万篇文章全部电子化。施普林格也以数字化的形式在全球领先的在线出版平台springerlink上出版和发行数字出版物。约翰。
2 数字出版可为中小出版社发展助力
数字出版具有小、快、灵的特点。所谓“小”是指数字出版投入少、风险小;“快”是指通过网络发行销售速度快、反馈速度快;“灵”是指数字出版形式灵活多样,渠道灵活多样。这种小、快、灵的特点最符合中小出版社的特色发展战略。数字出版对于中小出版社有如下意义:
2.1 降低成本。
从长远来说,纸张价格、印价、能源价格以及人力成本的上涨对于夹缝中生存的中小出版社无疑更是雪上加霜。数字出版因为无纸化运作,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同时也缓解了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
2.2 突破资金链条的束缚。
中小出版社一般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而数字出版前期的低投入无疑降低了图书出版的风险,使得中小出版社能够大刀阔斧地将资金投入到后期的市场营销中去。这是一种良性的市场运作,对中小出版社树立品牌、扩大影响、提高效益十分有益。
2.3 稳定销售渠道。
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专业性强、读者面窄,市场需求量小,印数问题和销售渠道一直都是困扰着这一类型出版社编辑和发行的大问题。数字出版不用考虑印数,相同的销售渠道可以使中小出版社与大型出版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2.4 突出专业图书的特色。
数字图书易于检索、分类的特点,结合良好的网络宣传,可以使专业程度很高的图书也能被需要的人找到,实现专业图书应有的学术价值,扩大专业图书的销售量。这大大拓展了中小型专业出版社的生存空间,而且能够发挥出他们的比较优势,使专业出版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 产品线形成的关键路径
数字化出版产品线的形成,是和已有资源基础、经济实力、出版特色、发展方向紧密联系的。中小出版社在向数字化出版转型、形成产品线的过程中,以下路径似乎有一些共性,难以绕开。
3.1 现有图书资源数字化,建立特色数据库。
出版社在多年发展中积累一些宝贵的图书内容资源,目前大部分出版社的图书资源都没有合理有序地保存,大部分以光盘的形式存储,存储格式多样,不利于资源查找和再利用。出版社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或者数据库存储管理软件,把图书排版文件转换成国际通用的文本格式,有效地存储起来。同时针对特色资源,构建特色资源库,为个性化和多媒体的出版做好初步的准备工作,从而实现深度挖掘资源的出版价值。
3.2 构建资源和收集的通道。
出版社原先的网站主要用来展示图书产品和对外宣传,并没有加入运营的成份。出版社可以利用特色资源,例如教育类出版社可以提供配套的网上服务功能,提供在线测试、家庭作业管理、课件、视频下载等。同时可以倡导一些主题活动,收集网友们的资源,利用网络组织线下的活动。通过网络可以建立成资源和收集的通道,实现资源的大量积累。
3.3 打造数字产品的多种展示形式和手段。
电子书是大部分出版社与技术公司合作的一种成熟的形式。但国内主要还集中在原版原貌的电子形式的展示,对于出版社来说收益几乎微乎其微。深度开发增强型电子书是未来电子书的发展方向。出版社可以突破传统局限,对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辅以多媒体表现手段,对纸质图书进行多媒体增效拓展,以视、音、图、文实现图书的数字化、交互功能的智能化,从而使得读书变得更有趣、更轻松。
当然数字出版的形式很多样,电子杂志、电子书包、资源包等形式都可以拓展,同时能实现电子资源向纸质资源的转化,被用户认可的电子资源,转而再用纸质来实现,真正意义上实现全媒体出版。
4 中小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策略
中国政府的高层主管部门,对数字出版的趋势、影响、前景,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新闻出版总署已经着手制订数字出版的规划,投入资金和人力,开发数字出版基础性的大工程。但国家只是对基础性的项目投入资金开发,其并不能代替出版社自身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参与。对于中小型出版社而言,我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4.1 出版社在推进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必须提高认识,态度积极,制订规划,分步实施。
首先,要做好数字出版的基础工作。出版社要明确机构,制订制度,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数字出版工作。其次,要对现有的已经出版的拥有专有出版权的纸介质图书,进行数字化处理,保管好电子文档,积累数字出版的资源。与此同时,在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时,要注意签署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等方面的合同。如果出版社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抓紧引进和培养,为数字出版奠定人才基础。出版社要防止在缺少必要准备的前提下盲目上马,但也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一些目前已经取得一些成就的出版社和运营商,都是精心运作多年才取得眼下的成绩。如龙源期刊网,是1997年就开始筹备,十年努力,才具有现在这种规模。
4.2 占有内容资源的制高点。
数字出版的载体与形式尽管很多,如电子阅读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但内容却是其根本。出版是以内容为基础的文化产业,无论技术运营商如何介入内容资源,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但是,出版社拥有的内容资源,也必须是在某一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具有特色的内容资源,而不是同质化的,缺少专业水准的“大路货”。这方面,需要出版社在特色定位、掌握核心资源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知识产权出版社通过自己掌握的专利信息,从销售图书、光盘转而为客户建立数据库,推广在线服务。目前,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的数字出版收入,已经占到全社收入的50%,利润的60%。实践证明,出版社的图书不在于内容广泛,而在于内容要精,要专,要新。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4.3 要从传统出版的产业链逐步过渡到数字出版的产业流程中。
过去出版社出版图书,从选题的策划到图书上市,编、印、发、营销,要经过很多程序。但在互联网时代,出版的流程、销售的模式都与传统出版截然不同。出版社要从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入手,实行管理数字化,进而实行内容数字化。如高教社通过建立内部的erp系统,实现了出版各个流程的数字化管理,进而建立了内容的管理平台cms。这样,无论是向读者或客户销售条目式数据,或是为手机终端服务,都会减少额外的工作。与此同时,数字化时代的销售主要是个性化的读者服务。《长尾理论》的作者提出的新的“二八理论”,其先决条件就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的基础上的。对于中小出版社而言,必须重视内部信息化建设,才能为出版的全面数字化做准备。
当然,数字出版的形态与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进程,将是一场漫长而曲折的破冰之旅。中小型出版社能否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需要大家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一、数字期刊的概念及特点
期刊出版是传统出版业的三大支柱之一,而数字期刊出版则是互联网信息时代和数字出版时代下的产物,是相对传统期刊出版而言的新兴期刊出版方式。数字期刊,是指通过网络、有固定名称的连续出版物,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或网络中并通过数字媒体进行发行和阅读使用的一种连续型数字出版产品。通过对其概念分析,数字期刊应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数字期刊必须是一种连续出版物,二是数字期刊的整个出版流程以及读者的阅读使用是以数字化方式实现的。数字期刊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征,它既可以是传统期刊的数字化形式,也可以是原创型数字出版产品,只是继承了传统期刊的某些特点。实际上,数字期刊和数字图书一样,都是从纸质出版物转换而来的,并在网络上直接内容。与传统期刊出版相比,数字期刊出版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改变了传统的线性、循环性阅读方式。数字期刊开辟了读者与数字期刊的双向信息交流、互动沟通的新型阅读方式。第二,信息内容容量大。数字期刊无版面限制,能够承载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并以多媒体形式出现,能够呈现出多样化的效果。第三,出版周期短、内容更新快且更正方式灵活。数字期刊出版能够实现实时出版,即能够在整期内容编校完成后出版,也可在单篇内容编校完成后即时出版,而且发现已出版的内容有差错后,更改和修订更加方便。第四,订阅更便捷。读者可以根据兴趣购买所需内容,无需购买整本期刊,而且阅读时可实现内容检索、设置超文本链接等,使用更方便。第五,提供个性化服务。出版者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在不同时间发送不同的内容,并且可以定期为用户提供最新的信息内容服务等。第六,交互性强。数字期刊的编者、读者与作者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双向或多向互动,以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
二、数字期刊出版的现状
目前,数字期刊出版主要表现为网络版数字期刊出版和期刊在线数据库出版两大类,以光盘、磁盘等形式出版的数字期刊已越来越少,而且大部分传统期刊都已出版网络版。与网络数字期刊不同,大多数期刊在线数据库现已逐渐发展为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并凭借其平台的集成性为消费者提供海量的期刊内容和个性化服务。特别是中国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在线数据库,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正成为数字期刊出版最主要的发展形态和产值来源。我国数字期刊出版主要以互联网期刊为主体,而数字期刊出版的现状可以通过其产值状况直观地显现出来。2016年7月19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的“2016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年会以“创新、引领、整合、发展”为主题,为期3天。在19日的主论坛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了《2015~201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为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分析。根据报告,数字出版产业中各项产业具体的收入情况,如图1所示。根据报告和图1可知,2015年互联网期刊出版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中的比重较小,且地位与同期相比有明显的下降,但这也说明互联网期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空间。数字期刊作为数字出版的重要数字产品形态之一,其发展规模和速度都有显著的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如图2所示。根据图2可知,2008~2015年数字期刊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速度,均稳步逐渐地增长,这说明在数字出版时代下数字期刊的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如果与同期我国数字出版总体发展状况和其他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相比,数字期刊的发展速度显得过低且发展规模较小。
整体上,我国数字期刊紧跟时代步伐,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推动了数字期刊的产业改革,增加了产业收入,也加快了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步伐,而且我国数字期刊出版产业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数字期刊的发展相比,我国数字期刊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较小。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数字期刊的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开放存取数字期刊(即期刊的内容存放到一个在线文库内,最迟在正式发表后12个月内免费开放)的出现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美国是开放存取期刊最多的国家,而我国也建立了开放存取出版平台,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但总体规模较小。因此,为了推动我国数字期刊产业未来更好地发展,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实时调整发展战略,以促进我国数字期刊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 信息管理平台 B/S架构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造就了今天的计算机网络;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交流也更加频繁;21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革新掀起了新时代的数字革命,这将引起校园教育模式、管理体制、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带领校园进入数字化时代。上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软件工程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付诸于实际行动的一项大型基于校园内的科技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该项目是日后智能化校园平台的发展前身起源。该项目的促进下在1998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硅谷蓝光研发中心发表了关于“数字地球:面向二十一世纪智能校园”的演说,首先提出了有关智能校园、智能城市、智能平台的多个概念。论文所研究的智能数字化校园便是在以往高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不同管理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基础上进行软件的多平台整合,将校园服务通过现在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校园一体智能化,完成一整套合适的校园智能化系统能够将校园中的教学、生活、科研、服务、管理等活动结合到一起。从而实现高质量教学、培养高质量学生的目的。
1 数字化校园的结构
论文所设计的“数字化校园”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基于软件技术与网络技术,通过目前的数字化技术来实现完成整个智能化校园的建设,对整个学校的的教师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实现全部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在论文设计的数字校园平台上,可以将学校中教师、学生、学校科研人员和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管理人员结合到一起,使其在平台上完成信息交流和信息整合。目前全国高校中使用的校园信息管理平台已经成为了新型综合性信息化大学的模式,在全国各大高校范围内推进数字校园对实现高校办公自动化、学校领导管理现代化,和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一个人性化、效率超高、便捷工作的数字环境。
“数字化校园”信息管理平台在实现和实际过程中采用的是多层分模块的设计思想来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通过平台的建设完成相应的校园建设这是将来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目标。多层分模块的设计思想也可以满足在高等学校内的不同人群的需求分析,在各个层级和不同模块之间完成相应的用户需求。
数字校园是一个多层分模块的结构,按照设计需求其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网络基础层:完善的网络层是系统设计信息化平台的的最基础的设施保证,是信息化平台的数据通信保证,在数字化平台中数据流是系统完成功能的保证好比人体内的血液流动;网络层的完善需要保证基础网络设施的完善和交换机路由器的质量保证,这些是信息化平台基础建设中的硬件设备。
基本网络数据层:该层主要负责信息化平台下的数据流动,数据形式包括信息包、电子邮件、数据文件、目录信息等数据流服务;网络数据的流动是满足系统功能正常运行的基础保证。
应用支撑系统层:该层是信息化平台的主要核心成分,是信息化平台重要组成部分,该层分成多个模块是支撑信息化平台的基础,通过多模块来实现用户界面层和底层数据的数据交流,满足用户的需求。
用户界面层:在信息化平台最终实现的是与用户进行人机互动的功能,用户界面层是信息化平台呈现给使用者的最终一层,该层可以调用应用支撑层的各个功能模块,来完成相应的用户需求和实际数据流通实现。
2 数字化校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针对数字化教学建设是目前众多高校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数字化校园的教学改革可以满足各大高校在教学上的高速跨越发展,完成教学成绩的丰收。在数字化校园的平台上可以让教师的绩效考核以及其他管理工作变的快捷方便,但在数字化平台在各个高校大放异彩的时候也出现了许多不足和不周全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1)重投资,轻应用。在各个大学里对于数字信息化的建设投资越来越多,对于基础建设都已经完成的良好并且到位,但是对于系统平台硬件搭建好之后,却没有很好的软件系统,导致投资不能合理实现其价值。
(2)理念落后、思想陈旧。对于目前信息化的发展需要进行的准备不到位还只停留在传统的思维上,官本位的思想严重,不能够重视现在的新技术和新的管理观念所以存在着严重的束缚。
(3)传统数字化建设平台往往基于CS架构不能够满足目前网络社会下的不同地点访问需求,所以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发展,将传统的cs架构平台转化成BS架构,方便用户通过网络访问数据库。
3 未来展望
数字化校园在较发达区域已经基本在高校和中小学实现了,但是基于数字化校园在线数字化校园基本只有在高校才比较完善,众多的中小学仍然出现资源匮乏的现状,中小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一般仅限于校园网中电子邮件服务;利用内部网页进行管理,例如通知、收集学生意见等。因此,要真正实现数字化校园,能让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便捷轻松的展开教育和学习工作,在线数字化校园在中小学的普及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吴平.开放式多媒体课室的建设与遥控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1
[2]南国农.电化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姚军(1981-),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助教,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软硬件开发及网络维护,
池磊(1986-),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助理工程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崔成(1982-),男,河北省枣强县人。助教,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软硬件开发及网络维护。
作者单位
1.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81
现才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期间数字出版以其迅猛之势对传统出版造成了强大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传统出版产业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出版成为继传统的纸介质出版后的一种新型出版形态。依托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数字出版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延伸和扩展了传统出版业,而且也改变了传统出版物的生产方式和消费理念。数字出版产业成为出版业的新亮点和增长点。《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
数字出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版业进展飞速。近几年来,欧美大型的出版集团经过一系列的兼并和重组正迅速完成向数字出版时代跨越,不少大型出版集团的数字出版收益占总收益的50%以上。《哥伦比亚数字出版导论》的作者——威廉·E.卡斯多夫写到,“像学术期刊出版商和参考资料出版商,它们已经在电子出版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几乎要开始放弃印刷出版了”。而数字出版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目前已经形成了网络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博客、播客、手机出版、网络游戏等新业态。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在2007~2008年也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
真正的出版的数字革命似乎已经来临。然而可以看到,较之欧美发达国家的出版业,我国大多数传统出版业,在所开展的数字出版的整体经营上尚未找到适当的赢利模式,投入依然大于产出,以至于在数字出版面前顾虑重重。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曾指出,“从国际出版市场的竞争态势来看,我国的出版业还处于弱势,尤其在飞速发展的数字化出版方面”。这就促使每一个出版人思考传统出版业在数字化浪潮的影响下,采取哪些应对策略来生存。
2、传统出版数字化发展的应对策略
2.1 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要充分认识推进数字出版工作对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大力使用数字技术才是出版业自身发展的根本出路,不前进就要落后,落后就被淘汰,这是规律”。
在现阶段,技术提供商(如搜索引擎)推动和主导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大多数出版社只是扮演一个内容提供商的角色,简单地把电子文档交给技术提供商,而自己几乎不做任何工作。因而,出版社面临着被技术提供商和作者越过的危险。为了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找到更具控制力的位置, 获得在数字出版中的主导权与话语权,传统出版社必须主动求变,将自己的角色主动向内容服务商转型、向数字出版商转换。陈昕在《美国数字出版考察报告》一书中谈到,“传统出版商对于谷歌的支持是有所保留的,那就是对于自己的核心产品和处于非尾部的产品,他们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愿意轻易地交给谷歌……”,(长尾现象是指,在出版界只有少量的图书能成为畅销书,它们处于长尾的头部,读者可以很方便地寻找到,而对于处于尾部的图书则不然,它们停留在书店的时间和机会并不多。但现在的数字媒体使那些处于长尾尾部的只有少量受众的图书也可以一直存在并找到读者。)“牛津大学出版社……其核心产品词典和工具书并未交给谷歌,而是倾全力建立自己的词典工具书在线平台”。
2.2 加大出版社内容资源管理
2.2.1 整理源数据
源数据是传统出版社内容资源的沉淀和积累(尤其是专业出版社),多年的出版资源不仅使自己处于专家和权威的角色,也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对源数据的整理工作,也是对自身资源的管理优化过程。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和改正源数据中的谬误,保证了电子图书的质量,提高了图书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将本社多年的纸质图书源数据整理好将更方便查询和阅读,并为出版社日后开展按需印刷(POD)奠定基础。
2.2.2 整合出版资源,发挥平台效应
传统出版社要想在数字出版领域有所作为,也必须加强对出版资源(包括内容资源、版权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和渠道资源)的集约整合,搭建具有一定技术门槛、拥有特色内容的网络出版平台,尽可能多地掌握出版资源。“工具书在线”的初衷就是以商务印书馆的权威 工具书为龙头,吸纳全国出版社的工具书资源,打造工具书专业搜索引擎的“航空母舰”。 2.3 促进产业链的环节互动,重视数字出版技术的作用 纸质出版的产业链是作者、出版社、印刷厂、书店和读者(也有人将这条产业链分为7个方面: 作者、出版社、设计制作公司、印刷厂、批发商、零售书店和读者),而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也有5个
环节,即内容资源、内容服务商、技术服务商、销售商以及消费者。在数字出版这条新的产业链中,每一环节都不是单向流动的,它们是互动的、可以融合的。
有人指出,“数字出版产业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在发展;数字技术提供商正在加速度地向内容提供商转型”。另一方面,脱胎于纸质出版的内容服务商也可能自由地转换为技术服务商。传统出版社要更快更好地进入数字出版领域,重庆出版集团董事长罗小卫便提议,出版社可以选择“拿来主义”,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技术,如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CMS(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等。
2.4 加强数字版权保护工作
我国的立法和司法部门在2007年进一步加大立法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和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解决互联网给版权保护带来的新问题。国家版权局于2007年启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二次修订的调研等工作,这些都进一步加强了对于包括数字版权在内的着作权的整体行政保护力度。2007年9月29日,国家版权局宣布“国家版权局反盗版举报中心”正式成立。近年来,数字版权司法保护、行政保护以及技术保护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多种保护途径的有效结合,将成为数字版权保护的一个发展趋势。 2.5 打造数字出版品牌
传统出版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现代出版业已经进入了品牌运作、品牌经营的时代。在数字化时代,读者上网站阅读也会注重品牌。品牌经营首先是一种理念,是一种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自己的主流品牌,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品牌方向,坚定不移地推广,统筹管理。要努力打造数字出版品牌。
2.6 培养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进军,需要拥有既懂出版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引进,论述如下。
2.6.1 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具有前瞻性、实用性
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项打基础的工程,是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摇篮之一(实际上,在编辑队伍中,有许多人员来自编辑出版专业以外,如社科、理工、医学等学科,其优势在于其拥有的学科专业知识,此处论述不涉及这类人——笔者注)。在关注在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首先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让教师“走出去”,进行相关培养和进修;另一方面把数字出版业的专家“请进来”。其次,笔者认为,不妨参考当下许多高校工科类专业的“订单”培养模式,在学生学完基础、专业课程,毕业之前的最后一年,学校联系相应的出版单位开展数字出版的实践活动,相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闻出版知识在线2009-05-05《新闻出版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一文就指出,可“与有关高校磋商设立专门培养数字出版新型人才的专业,提高技能人才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出版生产方面的应用能力,培养一批既精通出版业务又熟悉新技术的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印刷的行家里手”。
2.6.2 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宜分层进行
对于多数传统出版单位来说,如果把数字出版的兴起比作“狼来了”,那么,如何“与狼共舞”,大家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这一特殊时期,尽快培养起一支数字化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目前,传统出版单位,无论是中央社、大学社还是地科社,人员结构大致类似,尤其是大多数中小型出版社,不外乎编辑、出版、发行。特别作为编辑人员,在数字化出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直接与出版单位的资源挂钩。所以重点要给他们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让编辑了解数字出版的运作流程与优点,逐渐消除数字鸿沟所造成的心理障碍。如果条件允许,出版单位还应专门培养一个数字出版的专业人才队伍,使他们既能熟练运用IT技术,又对传统出版知识有所了解。他们实际上成了数字出版的“尖刀连”。
2.7 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是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成功转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