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1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素质教育 课程 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1.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手段,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使用于学生的学;既是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又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2.信息技术是无尽的资源。它既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发挥着教学环境的作用。整合要让信息服务于课程,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又以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为目的,让学生充分接触、使用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改善。

3.整合是革命性的教学模式,它将引起学习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能改善传授式、接收式学习,加强指导性、探究式学习。

4.整合要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综合应用传统媒体与信息媒体,使两者各展所长、互为补充。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体现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

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知识的探索、应用和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学习的目标。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

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应根据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

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学习空间变得无界限了。教育信息化还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为终身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把终身学习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才能够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师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的。

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1)利用资源进行学习;(2)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3)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4)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将其与课程整合有以下五方面的意义。

1.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交互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此外,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多媒体系统具有超文本特性,因而可以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包含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那就成为一个超媒体系统。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地组织与管理。

4.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而且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传统CAI只是强调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是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所谓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正日益受到国际上愈来愈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关注。

5.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分析、加工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可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整合,确实可以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性的集中体现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羿.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2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

广东湛江一中 钟和军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里什么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体系统分解为三个层面(如图1所示),每个层面又包括不同的层次。

1.功能层面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呈现出如下不同的层次:(1)辅助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充当教学媒体而成为教学结构四要素(学生、教师、教材、教学媒体)之一,也是协助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工具,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2)支撑式教学。CAI课件、积件、教学资源库、多媒体著作平台、教学管理软件平台等都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技术支持的作用,教学活动更趋多样化和开放性。(3)主体化学习。教师通过网络把课程和作业等内容上传到教学系统中,学生利用帐号和密码登录、浏览或下载学习资料,学生自主学习是其基本特征。(4)个性化学习。在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支持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和自身需要等情况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体现个性化学习的基本要求。

2.技术层面

在与学科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有:(1)数字化。在信息化社会,数字化学习将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旋律。(2)媒体化。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内容总是利用多媒体形式呈现出来,而基于Web的流媒体技术则可实现远程多媒体课件的在线点播、实时现场直播等。(3)智能化。学习者可以在一个开放的、智能化的课程平台上,制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计划,进行高效率、高质量、高层次的协作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4)网络化。学习者依托网络学习环境以及信息化学习资源展开学习活动,无论本地的还是远程的交流与合作学习都呈现出网络化趋势。(5)工具性。信息技术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表达和沟通的交流工具,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新型教学设计、实践新型教学模式的工具。(6)基础性。师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能力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础因素。(7)适应性。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中被不断更新、吸收、改造、重组和应用,根据需求并经过相应的技术加工处理之后,信息技术就可以移植到课程结构当中。(8)变革性。信息技术引发了一系列学习方式的变革,主要有主题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它们立足于强化本学科内部的资源整合、多学科内容综合以及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3.课程层面

课程(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资源、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在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渗透下将呈现出如下特征:(1)多元价值观。信息化教学设计受到重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教学结构得到深入的实践和研究,评价也由重视学习结果逐步转变为对学习过程的监测和评价,提倡学生对学习经验的积累提炼、对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和对学习行为的反思总结,呈现出课程价值取向多元化、评价过程主体化的特点。(2)课程内容信息化。随着网络教学的兴起,教师开始借助网络组织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幻灯制作等),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揉合,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3)知识系列化。无论是CAI课件,还是网络课程,都力图追求整体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使得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体系化,从而构成一个有序、完整的教学系统。(4)资源泛在化。通过互联网,学习者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资源。(5)学习自主化。在信息化社会里,学习方式一方面可能表现出高度的独立性,而另一方面则会呈现出极强的协作性,人们的学习活动很多时候是需要与他人、与环境互动和协作的。学习者既可以独立学习又可以参与到协作学习当中。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作用于课程学习,使得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产生变革的过程,而且也是人们构建未来学习化社会的一块奠基石。因此,如果能把以上所述的三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善待信息技术的技术特性,使之与课程实体、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和谐地融合起来,构建起一个开放型、生态化的终身学习体系,则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二、我们需要整合的是什么

信息技术以不同方式介入到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当中,继而产生了各种教学方式。在这场变革之中,我们究竟要把课程系统中的哪些要素加以重组或结合,使之相互融合并产生整体的教育合力,从而引发学校教育的根本性变革,进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呢?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其内容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课程内容需要整合

课程是实体,而技术是载体,课程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技术形式呈现出来。例如,优秀教学软件的操作界面友好、交互性强、艺术表现力强等因素就能很好地反映出内容与技术之间和谐统一。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当中,有些网络课程交互功能很强,有些只是静态网页的形式,视学习需要而定。

技术手段与课程内容相整合。第一,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媒体工具而作用于教学过程,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二,课程内容可以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组织和管理,发挥整体的教育效果。为此,课程内容与技术手段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从而形成一个功能完整、表现力强的有机整体。

2.学习环境需要整合

学习环境包括信息学习环境以及现实学习环境。现实学习环境通常是指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等。信息学习环境是指借助信息技术而形成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例如教学软件平台、学习系统平台、远程教育系统以及各种资源网站等构成的学习空间。

我们既要关注信息学习环境的内部整合,又要强调信息学习环境与现实学习环境的整合。有些信息学习环境适用于学习个体的自主学习,而有些信息学习环境则可能强调学习个体之间的协作交互式的学习。这种类型的学习往往都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软件系统或网站。这就需要对学习软件系统内部进行功能上的整合,使之符合广大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在网络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要对网上的学习资源进行甄别选择和科学合理地整合,实现学习环境的优化组合,为学生获得知识提供必要条件。在信息化学习中,学习者往往是以某个信息学习系统(如网站、BBS社区等)作为活动平台,通过自主选择网上资源和学习伙伴开展学习活动,并通过现实学习环境来促进远程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实现网上和网下的交流与合作。

3.人力资源需要整合

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的综合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分科教学显得日益局促。一方面每位教师既要有从事本学科教学的基本专业素质,又要有善于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合科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相同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合作(如传统的学科组教研活动),也要求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协作,促进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教师联合体”的形成,以应对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

在互联网上,许多教师在谋求建立一种“教师联盟”的组织形式。它可以是某学科教师的网络联合体,但更多是由跨学科的教师、教育工作者等自愿结成的联合体。他们在网上进行教学研究活动,也开展基于网络的异地合作项目。教师的网络联合已经凝聚为一股集体智慧共享共进的力量,对于推动课程整合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有着积极的作用。

人力资源的整合可以表现为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网络实现互动或联系,这是“点对点式”的人力资源整合。其次,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远程合作(例如通过网络身处两地的师生开展远程合作学习),是“合作式”的人力资源整合。另外,学习者为了满足自己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在网上选择课程资源、确定学习方式以及寻求帮助,则体现出“分布式”人力资源整合的特点。

综上所述,从信息技术的运用,到学习环境的构建、人力资源的有效凝聚,再到课程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健全,都在预示着课程整合要以课程整体论的教育理念,把课程的内容、媒体、环境、人力以及服务等诸多要素和谐组合,对学习者一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根本而有效的作用。

三、怎样整合最有效

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有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把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课程实施中?如何整合起来才会最有效呢?在目前条件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上进行:

1.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技术为辅,教学为主

这一层面主要关注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而成为教学媒体或信息源之一,但学习环境并没有由于信息技术介入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这一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展示型教学教师利用计算机以文档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可以是教学软件的使用、演示文稿的放映,也可以是一段视频或者音频文件的播放。学习资源的展示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教学内容以恰当的媒体形式展现出来,使之更加形象生动。

(2)资料型教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学习软件或从网上获得学习资料,以完成特定的学习活动。

(3)拓展式教学 把课堂内没有完成或者需要拓展的学习任务延伸到课外。例如,有些教师要求学生课后上网搜集某方面的资料并完成相关的项目任务,或者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某些课题研究或设计制作,还有利用邮件方式提交作业或参加在线交流活动等等。

目前,这一层面的整合是广大教师所熟悉和乐于应用的。当然我们要根据教学或学习活动的实际要求和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的进行。事实上,这一层面的教学实践对于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推进和普及高层次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资源平合的应用——技术提供服务

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平台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和功能服务,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探究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资源平台包括以下几种:

(1)教学系统平台教师可以利用此平台调控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依托该平台进行,而系统本身不提供太多的学习资源。如教师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软件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师生可以实现人机对话等,学生通过系统提交作业;教师利用BBS、聊天宝等技术组织一次专题学习活动。

(2)教学资源平台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立足于知识点的分析与应用,并在知识层面上有所拓展,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服务,教学内容通过软件平台呈现出系列化的特点。如教师开发的教学课件,它有“旧课复习”“新课导入”“知识讲解”“拓展思考”“测试反馈”等相对完整的功能结构,课堂上学生通过该软件可以大致掌握学习内容。

(3)学习资源平台

通过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或模拟某种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整合相关资源来开展专题学习活动。如Discovery School(京文探知学堂)多媒体软件,学生可在“电影室”里观看电影了解相关知识,在“实验室”里观察、分析、研究和做实验,还可以通过“图书馆”查找相关材料并完成研究题目,在“演播室”内制作自己的幻灯片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该软件可以作为学习资源库使用,也适合作为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平台。

(4)学习支持平台

第3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

    作  者:许德才

    工作单位:沙市镇引秀完小

    学  科:信息技术

    [摘要]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为特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整体改革。什么是整合,整合的认识,整合的基础,整合的误区,都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去探索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这里试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概念,已不能涵盖信息技术对人类教育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正在开辟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在这种整合中必将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一、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科课程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从这种新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意味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将对学科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不能引发学科课程的变革,但是它却是学科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正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学习革命,迫使人们改变传统的学科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尊重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合作性,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环境。

    二、整合的认识

    ⒈学习观念的整合

    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都需要以新的知识和学习为基础。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求并将知识内化,形成一种新的理念。这意味着,无论信息技术还是学科知识,都需要给学习者创造一定的环境,促进其自主探究和创造。

    ⒉学习目标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学习不只为了学习信息技术处理技能,而是为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在其他学科课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又反来会增强信息技术处理技能和能力。例如,听、说、写、算是信息技术处理技能的基础,信息技术处理技能反过来又是听、说、写、算能力的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目标与其他学科学习目标一体化,彼此相互促进、融合。

    ⒊学习内容的整合

    在学科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信息技术与各门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点。例如,英语学科课程设置的标准中有这么一条具体要求:学生讨论他们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找到并使用这些信息。在表述这项要求时,还规定此项要求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关。反过来,在表述英语阅读中有关为获取信息而阅读的具体要求时,还规定学生要能够从网上提取信息,包括知道如何搜索和查找更便利。

    ⒋学习和教学的整合

    教师要根据信息所提供的潜力来合理设计新型的学习方式,同时还将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和应用考虑在教学之中。例如,根据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进行网上收集和交流,这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不可以替代的,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整个教学活动就不能这样设计和进行了。

    三、整合的基础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水平,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高低。一个教师必须首先学习教学设计方法,并分析媒体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再整体考虑你的课堂教学设计,同时,在设计和思考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如何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其次,要实现完美的整合,教师还必须具有相当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点、教法的变革等。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

    四、整合的误区

    1、不要只盯着信息技术,好象除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外其它的都不叫整合。整合最重要的不是采用了哪个媒体和工具,而在于我们从整体观、系统观上去考虑它,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

    2、不要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用信息技术来演示单纯的事物和知识的呈现上。技术的整合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手段,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去。如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式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协作交流性学习等策略,围绕学科知识的学习进行整合实验。同时,熟练使用计算机与网络,不仅使学生们对教学内容得以更直接更生动的理解,而且在课前、课后,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寻找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授之以渔”。

    3、学科课程整合不是上几节课就算是整合了,也不一定每节课都要用课件。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不要搞形式主义。笔者听过一节讲“量角器的使用”的课。教师在计算机上制作了一个动画模拟的量角器(非常逼真),将该动画通过网络传到每一台学生计算机上。学生在各自的计算机上用鼠标模拟操纵量角器测量不同角度。该课件具有互动功能,它非常适合给手中没有量角器的学生学习使用。遗憾的是本节课每个学生每人手中都有一把真正的量角器。笔者认为这样的课件给这样的学生使用有“作秀”之嫌。

第4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

【关键词】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39-01

一、课程整合的内涵

课程整合本来是舶来品,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受时空分隔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课程整合概念的理解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比如:课程整合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课程整合的实质是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课程。

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课程整合做出了较为合理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可以归纳出课程整合概念的如下内涵:空间结构:课程整合的层次性,课程整合是多层面多方位的整合。时间结构:课程整合的发展性,课程整合是“整合―分化―整合”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文化内涵:课程整合的文化价值内核,从本质上说,课程即是文化的课程化,又是一种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即课程文化,课程整合就是围绕一个共同的课程文化价值内核统摄各种课程要素的过程。

二、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课程整合已成为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课程与课程之间因素整合日益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不仅在于密切了课程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于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1.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不是相互孤立的关系,传统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孤立和缺乏整合的状况必然要打破,这不仅是社会需要在课程发展上的影射,更重要的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与素质培养是两个层次的问题,课程设置上的分立只是为了实际操作和管理上的方便,并不意味着对人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完全分开来培养。因此,不论是在课程内容上还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全面、和谐地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

2.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不等于两者的综合。课程整合不等于课程的综合,不是课程要素特别是课程内容的增加或减少。那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也不是这样一种外部的综合关系。

3.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不是课程的兼并。课程整合观下的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并非相互兼并,而是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从课程文化价值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整合于其他课程所产生的文化教育价值,也仅仅是信息素养培养中的一部分,而不能代表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全部价值。信息技术课程所携带的文化教育价值部分是独特的、丰富的和不可替代的,这集中体现在对社会信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系统培养等方面。

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视野中的课程整合策略,就是要站在信息技术课程自身发展的角度,通过课程整合打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生态环境。当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阵地在其他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种好自己的责任田”的同时,要坚持其他课程的教师才是课程整合的主力军,为其他课程的教师进行课程整合提供支持,如理论指导和技能培训等。

1.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其他课程建立外生态

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信息素养的培养才能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但是信息素养的培养既不可能仅仅在信息技术课程里完成,也不能在任何一个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任何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只能是阶段性的“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于其他课程,依靠其他课程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阵地,从而激发学科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动力。

2.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主体整合其他课程要素建立内生态

从课程整合的角度,就是要以信息素养为主线,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机融入其他的教育要素,这包括其他学科课程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等等,从而丰富其内在的养料,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打造良好的内部生态环境,防止课程的枯燥。

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主体进行课程整合的若干建议:第一在课程目标上:要实现信息素养与其他课程文化素养的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技术与人文、课程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体现在对其他课程要素的自然而流畅的使用,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互融合。第二在课程内容上:要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要素和社会文化的联系与整合。注意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寻找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最佳切入点;增加信息表达与交流、道德观念和法律法规意识与其他课程要素的整合;强调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解决相关问题。第三在课程资源上:要整合各类教学资料、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设备和教育场所,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料。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都可以成为教学的资源,一切教学的资源都应成为学生的资源。第四在教学环境上:要整合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环境,营造信息技术应用的积极气氛。通过整合创建综合的校园信息文化环境,打造一个方便的信息技术软硬件平台和用它们来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思想、开展合作的应用气氛。第五在师生角色上:要厘清角色、融洽关系、重新建构、有机整合。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内容和信息环境的设计者,转变为信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转变为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者。第六在教学评价上: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评价的过程、整体性和多元化。将新技术纳入到课程教学评价之中,可以改变教学评价的守旧现状,更新人们的教学评价理念,进而推动整个教学改革的向前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也成为势在必行的趋势。在整合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互补,相互融合,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中提升自我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新课程中的课程整合的理论和策略,语文建设,2002.3

第5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使人们对教育教学活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引起了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关注。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对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改善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是满足这一要求的关键措施。在对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改革时,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的教学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2.是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即信息的获取、加工、创新、利用的能力以及协作意识的培养。因此,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对信息技术教学创新的必然要求,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整合,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人们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以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操作为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实现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所以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教授是不可缺少的。要改变传统模式,不要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而是要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创新模式,加强引导

要实现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需要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1)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策略,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综合能力的培养。

(2)需要将信息技术与社会问题进行整合,以社会问题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内各个模块的整合,鉴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因此在对信息技术进行内部整合时,可以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对各个模块进行划分和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能力。

3.改进方法,优化策略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要利用多种形式的主题任务对学生进行驱动,加强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引导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信息技术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自我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总之,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以此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春安,南柄飞.基于信息技术的公共基础课辅助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6).

第6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美术课程 整合

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它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使得课堂效率大为提高。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美术的渠道,实现自主发现式学习。对于教师来说,结合学生的生理、思维动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当然,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应掌握好“度”的问题,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一、信息技术在美术课程整合中的有效运用

(一)创设情境,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美术的渠道。

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进行整合,信息量大,节奏快,活化教材内容,交互性强。能使学生受到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眼、耳、嘴、手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参与个性化学习。

1.通过形象化策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教学《脸谱》时,书中要求学生制作“张飞”、“关羽”、“曹操”等三国时的历史人物的脸谱面具。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上课时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导入,而是将事先制作好的《三国演义》课件给学生们看。这时,全班学生对《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兴趣高涨,纷纷说出自己对当时张飞、关羽、曹操、刘备、诸葛亮等的敬仰和佩服。我再让学生观察他们的面部特征。例如:张飞的眉毛、关羽的眼睛……这样一步步引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降低了制作的难度。最后,在让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制作能力和想象能力既全面又各有新意,整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个性化学习。

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中,应用PowerPoint课件等多媒体方法,新课内容可随时调整,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能提供多角度、多通道的图文和声像,并能较好地达到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主宰,学生才是一切。

例如:《花伞的纹样设计》一课,在引导学生创作时,我先贴出画着天空、草地、小朋友的情境图,然后边讲边演示:“突然,天空飘来一片乌云(贴),不一会,天上就嘀嗒嘀嗒地下起小雨(画),下雨了,小朋友该怎么办呢?”学生说:“打伞。”我说:“可是他们今天忘记带雨伞了,这可怎么办呢?我们班的同学真有爱心,就请同学们画出自己认为最漂亮的小花伞给他们送去,好吗?但是,注意一定要快,要不然,小朋友淋多了雨可就要感冒了!”这使学生充满了创新的动力。不一会,一把把新颖的动物伞、透明伞、双人伞,像筒裙一样的加窗伞、带小电筒供夜间行走的伞,就出现在大家面前。通过生活画面,拓展了学生创新空间。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我和学生共同分享了创作的乐趣。在该节课进入尾声时,我将教材内容中的静止画面改变制作成动画情景,让学生随着画面的变换给动画配音,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交际性练习,培养他们仔细观察事物、善于用美术思维和表达的好习惯。

(二)利用其交互性,走进信息化,实现自主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后,可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创造出内容丰富,融生动性、趣味性和故事性为一体信息环境,使学生兴趣盎然,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1.巧用网络资源,拓宽美术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知识的热情。尤其初高中美术学习离不开文化历史背景,要指导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了解古代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等。教师应努力优化学习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我们的校园网、网络资源,使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比如:教师在教有关古代陶器、瓷器、青铜器、织绣、玉器、漆器课时,预先可让学生在课外上网,查阅有关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情况,了解一下古今中外工艺美术文化的差异。在课堂上学生如数家珍,积极交流,大家在集体的讨论中放眼世界,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新鲜知识,既开阔了视眼又紧跟时代节拍,也符合美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任务型教学。

2.巧用网络创建单元模块,提升人文素养。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其中网络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美术文化资源,展现的古今中外不同形式、风格迥异的绘画、工艺、建筑、雕塑、摄影、现代艺术、名家名作……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网络资源信息特征,教师采用信息导航、任务驱动方法,引导学生设计创建网络学习单元模块信息资源库,融欣赏、认知、操作、体验、感悟于一体,使学生在浓郁的美术文化情境中获得审美的体验、艺术的熏陶。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美术学科知识特点,提出学习目标,分类设计成“美术长廊”、“走近大师”、“民间美术”等多个单元模块,引导学生充分依托电脑网络这一学习平台,链接相关的网站,进行网上浏览和搜索,收集处理相关的美术信息,获取美术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在美术课程整合中运用信息技术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其主体是美术课程,而并非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为运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牺牲美术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美术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为目的,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总结起来,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需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

在课堂教学中,一位好的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特别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中,计算机不是人脑,它无法感知学生的思维动态。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只是忙于操作,而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即使有些处理虽然精妙,但大多归老师包办,加上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一旦运用不当,课件或链接内容过满,信息量超出了学生在40分钟内的接受能力范围,常常会使学生茫然失措。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掌握好课堂节奏、循序渐进,以利于学生接受新知。

(二)需关注学生的生理特点。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体现了人机交互。但由于学生对新事物普遍存在着好奇心,他们的兴趣往往跟着好奇走。如果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时,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会出现两种情况:①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使课堂无法调控,完不成教学任务;②有的学生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时,课件的形式内容应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有意识地设计多媒体课件,以提高美术课堂效率。

(三)需把握好“度”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中,有的教师为了整合而整合,而不去考虑这节课的内容是否确实需要。在教学中只注重课件的精美,例如动画场景过于花哨、图例的信息量大等,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很难在课堂40分钟内将知识消化,而且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相反,如果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调动学生思维,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六面形体的写生》一课,我先用多媒体虚拟了一则某公司正在招聘业余书包设计师的广告,并利用计算机的十字形扩展动画功能,将设计的提示图慢慢展现,既形象又直观,让学生一目了然。整节课只有这一个环节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但它既成功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使他们在绘画中得到了快乐。

(四)需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传统面对面的授课方式中,教师的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坚定他们的学习信念。而部分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这方面的情感交流。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视觉感官,特别是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欣赏》(美术第十一册)关于故宫的欣赏,如果只是欣赏图片往往很难理解,这就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如果我们过多地使用信息技术,就会失去很多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并不能及时地了解,从根本上降低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对于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探析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美术的渠道,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自主发现式学习。同时应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生理特点、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把握好“度”的问题,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美术课程整合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2.

[2]卢元锴等主编.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06.

第7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就是以语文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然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应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而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提供信息收集、资源共享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在。我们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才有可能探索出一条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问题的分析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改革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只注重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了课堂结构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方式把特定的教学内容,呈现于学生面前,冲击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课堂的单调、呆板,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由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能有效地互补优势,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问题一:在语文教学课件中,教学内容的设计脱离学习目标,以追求视觉、听觉的刺激为目的。以录音替代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以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代替教师的讲解,以至于整个课堂教学缺乏教师的板书,缺乏教师具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达。这就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勾通,失去师生合作探讨的机会。

问题二: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教师一直站在电脑前,忙于点击鼠标和讲解,当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心思只在下一个动(静)态画面或声音上,而无暇顾及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此时,学生所接受的只是视觉、听觉的冲击和刺激,课堂成了单纯的欣赏。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与教师、与同学、与文本对话的时间。

问题三:语文课件置学习目标和内容于不顾,任意增加课堂容量,有些教师把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压缩到一节课上,甚至有些课的内容与教学内容无关,干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学习目标和内容。

问题四:语文课件中存在大量用电脑技术图解文本内容的现象。教师将文本转化为图像,把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尽早转化为学生观看图像的过程。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想象的教学难点,随着教师鼠标的点击被图解。这样一来,有些教学难点无须学生的思考、想象,现成的答案尽早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品读课文,思考课文,精彩的画面代替了学生的分析,学生失去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失去了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和氛围。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学生就会对媒体产生依赖和寄托,其思维能力势必受到相应的削弱。

问题五:有些语文课教师忽略粉笔的使用,忽视黑板的存在,漠视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粉笔、黑板、写字笔、练习本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语文课堂上本来要动手或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完全被屏幕画面而取代。

问题六:语文课件中,教学内容一味追求直观、具体、形象,缺乏学生自主活动方面内容的设计,缺乏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情景设计,缺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只重视了教师“教”而忽视了学生“学”。整节课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电脑的灌注,而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少了,不少老师利用课件教学时,板书都设计成固定课件,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时,即使与老师板书文字非常接近,甚至更好,都会被老师生硬地否认,用事先准备的词语展示出来。

三、具体的改进措施

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如何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我们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整合出新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要认真深入地学习课标,准确把握课标的精神实质,掌握它的全部内涵,以发展的、辩证的观点,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使整合后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结构、方式、方法上尽可能体现新课标理念,构建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整合模式。

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要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课堂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与教师、与文本进行充分交流,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实践。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

第8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

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为课程资源整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校园网的建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重要条件、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校园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是对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绝非教学媒体、信息载体的简单改进,而应当包含教和学模式的彻底更新。

(一)硬件的建设

学生在校园网上的学习主要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它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雅的学习环境,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广播教学系统,在广播时,学生机被锁定,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课,不利于个性化的教学。用投影机授课,学生不受教师的控制,学生可以随着教师的引导边听边操作,提高了学习效率,其缺点是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不能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因此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最好两套兼而有之。再者就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为了防止学生误操作和病毒对系统的破坏,在每台机器中装上还原卡(或使用虚拟还原技术),机房应有专人管理并有较强责任心,这样才能使计算机的使用率和完好率都处在较高的状态下正常运行。

(二)软件的建设

在网络上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外乎听老师讲课、实验、读书、座谈以及运用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进行教学,而基于网络自主学习方式,学生面对着的是运行在网上的计算机,教师、学生的角色也有质的变化,教师由原来的面对面口述、手把手地指导,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制作网络课程,通过BBS、E-mail网上答疑、更新题库、网上批改作业和试卷等,还需要帮助新生渡过开始学习的不适应期。由于学习方式的变化,环境的改变,学生的角色也由被动地受教育变成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然而,学生初次接触新的学习环境有些不适应,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如要熟悉基本操作,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如果自控能力不强,还会被网络上其它的娱乐节目所干扰。

网上的资源是开展网络教学工作的核心,网络硬件投入再大、机器速度再快而无资源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一个空壳。资源的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资源的建设,再者就是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开发。教师资源开发出来,学习资源也就有了。教师在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时候主要是进行教学观念上的问题。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校园网络教学会使教师的生活节奏加快,不敢在教学上有一些懈怠。为了跟上学生学习的节奏,自己要不断的往前跑啊跑。在知识领域和研究的方法能力上,教师并不存在很大的困难,关键是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正确观念。实现教师角色的真正转换:作为学习者、研究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咨询者、群体的协作者、学生的学术顾问、课程的开发者。

二、要把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做得更好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学尝试,我们已经认识到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魅力。但如果把握不好,流于形式,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把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搞得更好。

(一)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成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改善了师生教与学的环境。教师们在课余作了不少的CAI课件,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处理好“辅什么”与“怎样辅”

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要以此来盲目地、一律地代替其他教学手段。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想把课本丢开,这都是概念上的错误,课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即“辅什么”的问题,“辅什么”是制作课件的内容和目标,应该是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时效果不太理想或难于实现的教学问题。明确了辅助教学目标后,如何发挥课件的功效,是教师要把握好的主要环节。“怎么辅”则要求学科CAI软件具有可编辑功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需求进行选用或编辑制作,达到符合教学的需要,也使CAI软件成为教师所设计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教学工具。

(三)处理好课件的构思与课件制作

针对目前市场上专业学科CAI软件严重缺乏的现状,正确处理好课件设计者与制作者的关系尤其重要。对某一内容是课件制作的前提,对每一堂课,教学课件由任课教师设计教学有一定的困难,其原因是制作课件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再制作课件的计算机教师又对具体学课不是很熟悉,这样不利于教师对整体教学的设计。迫切要求学校有一支合格的课件制作队伍与任课教师共同研究设计,能把教学需求最佳效果表现出来。

三、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的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一)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二)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四)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第9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英语教学 整合 探讨

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我国《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并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这种意义上讲,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无疑是我们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推动英语教学改革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1.要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含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就是要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等,并将这些“工具”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及其各成分经过重新构建、有机联系、互相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凝聚效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2.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研究如何发挥信息技术这一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又可将它视为一种“教学工具”、包括“演示工具、资源工具、交流工具、辅助工具和探究工具”等,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 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演示工具。“演示工具”是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和最低层次。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现成的计算机辅助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中,选择出与自己课堂相关内容,用于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讲解;也可组编成讲演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及图表、动画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展示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如在进行英语听说训练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形象地设计了一个《美丽的大草原》的课件,首先用静态设置了一个大草原的画面,将草原上的马、牛、羊、狗等各种动物制成三维动画,再模拟各种动物叫声添加上声音,以及这些动物赖以生存的草地。这样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经过简单的练习,学生一听到牛的声音,便脱口而出“cow”;听到马叫的声音便说“horse”;听到羊叫的声音便说“sheep”;听到狗叫的声音便说“dog”。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听到这样美妙的声音,使每个学生置身于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仿要到那儿去看一看、听一听,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此时教师把握好时机,进一步问:“大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学生便顺利答出:“It has rich grass in it. It can provide food for the animals. It has beautiful scenery. We want to go there to have a look.”.

这样集动、静、音、像、形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听说训练,能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文字、图像、声音信号将语言与实践相互融合起来,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局限,使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资源工具。信息技术以空前的速度迅猛发展,校园网的建立,互联网的连接,为教学提供了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在课前将所需资源整理成文件夹,或内部网站,也可在虚拟光驱上设置各种书面及听力自测题、语音、语法、阅读文章等辅导材料,让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咨询选择有关信息。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提供一些教育网址,引导学生从网络资源库中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从信息中获取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

2.3 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交流工具。交流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具备互联网和局域网的环境下,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兴趣,利用BBS、聊天室等信息工具开设一些英语讨论专题,让学生在有趣的讨论中,各抒己见,明辨是非,从而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的英语国家网站,通过E-mail往来,让学生在真实交际中与英语人士进行直接交流,可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感能力和交际水平。

2.4 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堂整合的辅助工具。众所周知,每个人的个性和智能是有一定差异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智能特点,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一些训练、对话、游戏、测试等教学软件,引导学生进行人机互动,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在解答中得到了辅导和帮助,部分学生实现了个别辅导及个别化学习的目标。这样做,克服了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学生跟着转”的弊病,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2.5 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探究是指探索研究,即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英语教学中要涉及到语言的自身规律和外国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历史文化等,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可根据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加工工具”将所呈现的学习内容进行收集、加工、分析、处理,整理成多媒体、超文本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便于理解记忆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交际情景的场面。在学生学习语言交际词语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交际活动的文化背景,把语言和形象联系起来,通过多种感官获取大量的信息知识等。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总结一些科学规律的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动手操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办法,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对教师的要求。

3.1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现代教育思想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展、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英语教师作为课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克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建设现代化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全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

3.2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英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有利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课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信息等实践过程中提高信息素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发挥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方法和理解、处理问题方面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求异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