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植物化学;化学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95-02
植物化学是应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植物中的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植物成分(主要是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理化性质以及主要结构类型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生物转化等。植物化学是植物学与有机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天然有机化学或天然产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植物奥秘的学科,也是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植物成分不仅是天然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现新药或药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日用化工、食品、染料和化妆品等行业。我国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许多会从事与植物成分有关的深造学习、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进行植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对将来的深入学习和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这种情况,结合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地域特点,为了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更好地融入社会,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我们于1996年开始为化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植物化学”课。现根据十多年来的教学工作,谈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培养造就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多样化人才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植物化学课程以“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由于我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云南,结合云南的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课程定位于培养的学生具有宽广的化学基础知识,不仅可以胜任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而且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与植物成分相关的研究工作和产品开发,或者为进一步的深造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植物化学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植物化学的应用领域,了解植物化学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程序及纯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了解各类重要植物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及应用;掌握植物化学成分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理解提取分离的原理;掌握各类重要植物化学成分如:糖、苷、萜、甾体、生物碱、芳香族化合物(香豆素、木脂素、黄酮)等的化学结构特征、性质和提取分离的方法。为继续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与植物成分相关的工作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植物化学实验,锻炼学生在植物化学领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加强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要求通过植物化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学到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开放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合作学习,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结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知识体系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置
与其他化学专业课相比,植物化学课在化学专业中开设较少,无专门的教材。国外有的院校为学生开设“天然产物化学”,课时不多,无专门的教材;国内药学专业、中药专业等有“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等教材。植物化学只有农林院校主编的两本教材,侧重于农林专业。为了编写适合化学专业使用的植物化学教材,我们于1998年编撰印刷“植物化学”讲义,在教学中使用。2004年,我们组织云南高校植物化学研究领域的科技人员,又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一起编写了《植物化学成分》一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既包括了植物化学成分的基本知识,又兼顾学科最新进展。尤其具有中国(包括云南)天然产物的特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紧密,便于学生把握植物化学的研究趋势和发展脉搏。《植物化学》课程由四大知识模块构成。第一部分,植物化学概论。包括植物化学的研究内容、意义、目的、研究程序、研究形势和发展趋势;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方法。第二部分,各类常见植物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纯化精制以及结构鉴定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自主学习。每名同学就自己家乡特色的药用植物1~2种,对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在医药、保健品、染料、色素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查资料后,写成小论文进行讨论。第四部分,植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植物化学领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加强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通过进一步的开放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锻炼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理论课授课共54学时,植物化学实验共36学时。
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课外互动及学生课外查阅资料、阅读、归纳总结、报告、课外科技活动等方法进行教学。
1.课堂讲授。课堂讲授中注重经典内容和学科发展的有机结合;注重热点植物化学成分和云南特色药用植物的有机结合。采用多媒体授课,既有效地利用了课时,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大的知识量,又能将植物图片、复杂的植物成分结构等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地表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将植物化学课件上网或打印出来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课前预习,课堂上能够跟得上教师的思路。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系统地获得了各类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主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生物活性等知识。
2.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对植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归纳总结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应用的角度综合地去掌握植物化学知识。如生物碱的提取,根据所学生物碱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让学生归纳其提取分离有哪些方法等。学生发言踊跃,对各种不同的提取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
3.课外互动。课程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就自己熟悉的药用植物1~2种,自己出题,在课外进行资料查阅、归纳总结、小论文写作和幻灯片制作。这个过程,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弥补了植物化学内容多、课时少、辅导答疑时间有限的缺陷,也有利于学生释放自我,激发潜能,培养综合能力。学生将自己的课后阅读资料做成PPT进行汇报,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书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其查阅文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其专业交流的水平。
4.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中,紧密结合云南特色药用植物成分或课程组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案例探讨,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联系实际,有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结构鉴定、黄酮、二苯乙烯、环烯醚萜、二萜、三萜等内容的教学中,结合课程组教师的工作进行讲解,深受同学欢迎。既让学生对自己老师的工作有所了解,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了6~10个植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对常见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课程组教师科研课题较多、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方向与云南省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或在教师的实验室进行毕业论文实验,或自主申请省、校课外科技活动资助进行探索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每年均有二十多名同学参与植物化学课程组老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四、教学效果
植物化学课程由于贴近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资料查阅、综合分析、实验操作、论文或报告写作、科学思维等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自主申请学校的大学生课外科研基金,或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的热情高涨。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取植物化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作为人生的进一步追求。一些同学通过自主学习或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发表了学术论文,一些同学的课外科技作品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奖励。
参考文献:
[1]徐任生.天然产物化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
[2]Baker DD,Chu M,Oza U et al.Nat. Prod. Rep.2007,24,1225–1244.
[3]Filho RB.Quim.[J].Nova,2010,33(1):229-239.
[4]陈业高.植物化学成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83.
关键词: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级材料化学专业人才”是材料化学专业教育的本质[1]。目前,各高等院校不断优化材料化学课程体系,使其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是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优化组合,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化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首先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一、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目前,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教学手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不仅要使它所包含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材料化学专业教育课程论及教育理念的发展,我们根据材料科学发展规律,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两次优化调整(分别为2008年下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我们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体现材料化学专业教育特色,完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方法论教育。
3.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反映社会和市场经济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我们倡导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走进课堂开展必修课教学,实现在校内与企业的对接,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办学特色不明确。
专业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材料化学课程体系的基础课平台不够规范,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等等。此外,由于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时间短,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够科学等问题。近年来,为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思考。
2.课程设置理念滞后。
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受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狭义专业概念的限制,不够重视独立思考习惯、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社会需求、学生的就业取向、市场前景等的考虑程度不够周到等问题。合理的课程设置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受到本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专业知识、有爱心、有责任心和有雄心的智者。
3.实验教学条件欠缺。
优化实践教学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分类指导,分流培养”。学生可根据个人从业需要,撰写高水平的实习报告,获取名副其实的学分。二是优化实践教学进程。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进程。三是增设创业实践环节。学生可通过创业训练、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获得创新、创业学分。而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因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原因,欠缺根据学生需要安排实习和创新性实践内容。
4.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师资队伍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执行者,也是培养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主导者。先有优秀的教师,后有优秀的学生,再有品牌专业[2]。材料化学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加大力度引进了固体材料化学、无机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数名,充实了本专业的教师队伍。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各方努力引进高水平教师,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管理模式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综合反映。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通过选择、整合与调适课程体系等措施优化了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专业基础课内容。
(1)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内容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影响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随着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理念的科学化,有必要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无机化学课程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此门课程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思维模式和获取知识的习惯,这个阶段也是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转变成大学学习模式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元素部分。我们认为无机化学理论部分内容是无机化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元素部分内容是辅助部分。目前无机化学课程详细介绍理论部分内容和元素部分内容。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的三届(2007、2008、2009级学生)9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0名同学不赞成全部介绍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而是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学方式完成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的学习。
对元素部分内容我们采取了抓典型元素性质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学知识的方法;通过实例指导学生去认识一个元素、一族元素或一类元素;逐步了解结构—性能—功能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如何通过查阅参考书、手册汲取知识的模式。其余元素部分内容我们设置为自学内容。
(2)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
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数学思想和数理方法论的任务。高等数学是化学、生物、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目前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生物、化学、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材”类高等数学教育教学。而随着材料化学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日益加深,定性定量分析发展迅速,材料结构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测试计算时需要更深的高等数学知识,所以我们把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类”高等数学调整为“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同时我们在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中增加了线性代数的内容,以便达到材料结构测试和性能计算的知识要求。
(3)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的优化
测试方法在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广发和苛刻,对材料性能及其组分和微观结构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因而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方法。测试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实验方法的数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急速增加。因此我们把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具体做法是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材料结构和性能测定仪器的原理,然后到实际仪器设备房间进行教学。学生在仪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利用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和内蒙古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的科学仪器设备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这样设置学生自己动手测定样品的结构和性能的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以专业前沿知识讲座充实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当随着社会、企业、科技的发展及时充实新知识。材料化学专业教材的内容常常是数年,甚至数十年前的人类材料科学知识的概括。所以,任课老师要根据自身研究工作经历及时充实现代材料科学知识,优化课程内涵结构。材料化学专业老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将现代材料科技成果恰当地融入到基础课教学中,用新的材料科技内容去改造、替代、充实陈旧的教学内容,并处理好知识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使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二是开设材料加工新技术课程内容或开展材料设计加工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三是开展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前沿知识、最新科技成就的专题讲座。
2.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类型。
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所提倡的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规范讨论稿的要求,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课程有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内容[3]。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最有效手段,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4]。在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上,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覆盖面的交叉型综合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开放所有实验室,给学生创造开展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目前,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按材料化学课程体系要求能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任务。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以往三四十人的实习队伍进入企业、经济实体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今,大型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实习生很难进入车间进行实地实践学习,微小企业又没有能力接收大量实习生,加上专业实习经费的缺乏等原因,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无法实现“大部队”形式的实习任务。所以,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优化。我们设置了适合地区特点的、按学生兴趣分成由五—八人组成的“小组”进入不同的微小企业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微小企业完成实践教学课程时我们注重学生自身管理和实践指导老师巡视管理相结合,保证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习效率和学生安全问题。
改变材料化学专业现行毕业论文模式,允许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就业取向选择课题,可以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课题,也可以在科研所、企业、经济实体完成毕业论文课题。
3.增设自学选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目前我院材料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自学性选修课程。材料化学专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材料科学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以便学生顺应社会需求选择性地学习新领域的新知识而提高生存能力。社会需求多元化的当今时代,需要的人才不是单一性人才,而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人才。所以,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自学性选修课程是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丰富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措施,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终身学习的客观需要。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观点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营造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舆论氛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科学指导学生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内容,科学的评价标准是促使学生自学的原动力[5]。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自学性选修课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措施。
目前,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化学与社会、化学史等课程完全可以设置为自学性选修课程。优化的材料化学课程体系中应有无机化学元素部分的一些内容,还应有自学性选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建重视自学,提高自学能力的学习环境。
总之,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培养合格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我们办学条件改善和教学理念提升的产物。我们主张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有兴趣的材料科学问题。同时,我们给学生创造进行独立或在老师指导下的半独立实践活动的条件。采取上述无机化学课程、高等数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自学性选修课程的优化措施,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材料化学专业问题、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燕露.论高等教育的本质[J].科技信息(高校讲坛),2011,(33):216-220.
[2]张婧,孙建三.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创造创新型人才论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4):130-132.
[3]高等院校材料化学规范讨论稿[EB/OL].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6,9.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
医学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在医学院校中,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主要的医学基础课,与生理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后续医学基础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也是这些课程的前导知识源泉。如果医学生物化学知识不足,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则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则更不会顺利,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
1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课时不足
课时不足似乎是国内许多大专院校课程存在的普遍现象。一些院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周课时甚至仅为3小节,但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各学科的教学课时普遍不足。所以,从增加生物化学教学课时数的角度解决问题是不可取的。那么,只有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提供条件才是一个积极的措施。
1.2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目前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教改,几乎都是在基于客观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下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只把学生看做是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特点是:①学得不完整,知识点空泛,知识面脆弱;②惰性学习,无法在需要知识之时运用;③学法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知识。
因此,改变医学生物化学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高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成绩,是当前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欧美国家非常流行的一种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因此,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学习者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与该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即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模式设计
3.1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以班为单位,以自愿为原则,5或6个学生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对小组进行培训,让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了解合作学习对他们学习的意义,相信开展合作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激发合作学习兴趣,形成合作学习动力。并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如讨论技能、学习安排方法、讨论的记录、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等。同时培养学生会说、会听、多思等基本合作学习技能。
3.2制订并对学生公开生物化学课的考核方案
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包括理论考试(50%)、实验考核(25%)、对学生的评价(25%)等3项。理论考试包括卷面理论考试即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和问题小论文;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态度;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班级对学生个人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协作精神、学习表现、学习态度及在协作学习中的贡献。考核方案对全体学生公开,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动机、主动和创新精神,并能加深应试者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问题小论文没有统一答案,使考生充分发挥创造力,运用发散性思维来解决问题。
3.3教学目标分析和情境创设
教师对生物化学课程及各章节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如“糖代谢”这一章内容的主题是:糖的消化吸收及其在体内的代谢与机体对其的调节。我们就设下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病房里1个糖尿病人,他频率很高地吃东西、喝水及上厕所,但他仍然长得很瘦,1个小孩从他身边走过时,就告诉妈妈说“叔叔都不吃他的苹果,烂了好可惜!”那么请问糖尿病的病因如何?糖尿病人为什么会多饮、多食、多尿而致消瘦?如何治疗?小孩为什么会有此疑问?
3.4设计信息资源
教师确定学习某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教会学生应从何处获取,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如对于诸如“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及水溶性的维生素C、B族维生素在哪些食物里含有?含量如何?什么方式是更好的食用方法?它们在医学和美容上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就告诉学生可以到食堂、菜市场去看有哪些食物,可以到网上和图书馆去查它们的含量、食用方法及相应的作用,去药店看一下维生素的说明书和去超市看一下适于孕妇及幼儿食用的奶粉的说明书,都可知道各种维生素的作用、用量及一些其他有用的信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到医院去看看医生针对不同患者特别是对小孩和老人的门诊情况等。
3.5自主学习
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要选一个人做记录员,负责记录拟解决的过程,包括问题中的事实信息、学生们的想法和假设以及所确定的学习要点和解决计划,并分配任务下去收集信息。学生在“讨论一提出方案一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独立性,学会应用各种学习工具及资源,开拓他们的学习视野,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由于课时不足,自主学习可在课后完成。课后完成同样也有利于发挥他们的自觉性。
3.6协作学习
小组成员再次集合,沟通讨论他们所学的东西,根据他们所学习的知识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假设。在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们评价自己的信息以及他人的信息,看信息是怎样得来的,来源是否可靠等,这是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沟通讨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能力,同时通过协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结精神。由于课时不足,协作学习在课后完成。课后完成有利于发挥他们的自觉性。
3.7课堂汇报并提交小论文
各小组利用各种不同形式来报告自己小组的结论及得出结论的过程,如数学分析、图表、口头报告、多媒体演示等,并以小论文的形式交给老师。通过活动汇报,培养学生的胆量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通过小论文的撰写,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3.8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讲解章节知识
在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课堂上的活动汇报及撰写小论文之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构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也已经充分激发,这个时候我们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来讲解章节知识,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进而构建所学的新知识。
3.9效果评价和问题后的反思
公示各小组和个人在这一章节学习的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学生们有意地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要考虑这个问题与以前所遇到的问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帮助他们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景。评价结果的公布,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能激发他们的动机和主动性。
总之,实施和建构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效果,必须做到的是:第一步,教师在课程学习前先把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好;第二步,在每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预先确定好章节知识的主题和创设好情境及确定好所需的信息资源,课堂上教师先把包含主题的问题情境展示给学生,且告诉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教学生应从何处获取,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第三步,课后学生针对问题情境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第四步,也就是下一次课,小组汇报和提交所撰写的小论文,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来讲解章节知识。最终,章节的内容完成后,及时完成并公示在这一章节学习中对各小组和个人的评价结果。
如在药学06—2班,“胆红素代谢”这一章节的学习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前任课教师已把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好,即药学06—2班有60人,每6人组,共组建lO个小组;接着,任课教师再确定好“胆红素”这一章节的主题为“胆红素的来源、运输、转化、排泄”,并确定相应的问题情境:一位5O岁的建筑工人,在一小时前大量吐血,急诊入院,主诉其早上在建筑工地搬运水泥袋时,突然呕血,心悸昏眩,无力。患者有十多年的酗酒史,皮肤和巩膜有黄染。曾因食欲不振、乏力、肝区疼痛去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尿标本呈深茶色,尿胆红素++,尿胆原++++。那么请问:患者胆红素代谢出现了哪些异常?黄疸有那些类型?而患者出现的黄疸症状属什么类型呢?患者的血液、尿液和大便中,胆红素及其代谢产物可能会出现什么变化?
在介绍完上一章节内容“胆汁酸代谢”后,还剩下lOmin,任课教师把设定好的有关“胆红素代谢”的问题情境展示给学生,并告他们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可以在课余到图书馆和上网去查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到附近医院学习或找专家讨论;再接着,各小组课后进行讨论,自主设计方案和分工查资料,进而再讨论总结并撰写小论文;再接着,也就是下一次课,小组汇报自主和协作学习的过程及所得出的结论并提交所撰写的小论文,每小组仅有4mi的时间,有的小组采用口头表述,有的小组以PPT形式作汇报,有的小组将结果制成图表,有的小组派代表发言,有的小组则集体发言,等等,台上的同学热情高昂侃侃而谈,台下的同学兴致勃勃、聚精会神地听。同学们汇报用去了一小节课时间,接下来的两小节课,我们结合学生的汇报来讲解与胆红素代谢的相关知识,这时由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构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也已经充分激发,我们发现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听,而且下课后,争先恐后地和我们老师交流,这种现象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时从未有过的。最终,学习完“胆红素代谢”的内容后,在下一次课之前,我们即把在“胆红素代谢”的学习中对各小组和个人的综合评价结果予以公示。
“十一五”期间,中央作出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新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特别明确进一步加大对兵团的投入,支持兵团参与新疆油、气、煤炭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发挥兵团维稳戍边作用,为加快兵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动力保障。利用新疆丰富的煤炭、盐和石灰石等资源,在石河子等地建设80至120万吨聚氯乙烯及系列产品基地,在大黄山等地建设120万吨煤焦化生产基地。依托新疆石油化工基地,创造条件参与上游、积极发展中游、大力开发下游石化产品。利用南疆天然气资源,建设以甲醇及下游产品为重点的天然气化工基地。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大对铜镍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初步形成采、选、冶配套的生产体系。提高钾盐、膨润土和石棉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形成系列产品加工能力。为了跟进本地区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化工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石河子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是2005年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开设的新专业,该专业依托地区产业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等迅猛发展优势,对具有地区特色的化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构建了符合地方工科院校实际的、具有地域化工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了“地区优势产业+化工”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化学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基础,是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思想方针和教育理念,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石河子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是依托化工原理、传质与分离工程和化学反应工程等重点学科设立的工程类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的主渠道,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保证培养的基本规格;第二课堂教学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二者相互作用,构成培养体系。方案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实现工科专业培养目标;
第二,遵循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规律,体现学院重点专业的办学特色;
第三,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
第四,坚持化学工程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并重,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五,培养能把握化工技术发展方向和前沿目标,具有地域特色的化学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凸显化工和生物基础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中心环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体现化工学科内在规律和学校学科特色,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极为重要。我校化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教学、全校任选课等六大模块。课程体系凸显出化工与生物基础课程的融合。
第一,公共基础课重视人文、法律基础和外语、计算机综合素质培养,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公共基础课包括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法律等。其中计算机、外语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公共基础课共3分,816学时。
第二,学科基础课以基础化学为平台,凸显化工和生物基础,实现化工理论与地方特色化工生产的有机结合。学科基础课包括数理基础板块、工程技术基础板块、化工基础板块。数理基础板块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力学;工程技术基础板块包括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基础等;化工基础板块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过程模拟等;地方特色的化工板块包括石油加工工艺学、天然气加工工艺技术、煤化工、酶工程、生物反应工程等基础学科。学科基础课共38.5学分,846学时。
第三,专业必修课把握地区特色化工行业科学的发展方向与前沿,强化学生化工工程专业的背景与特色。专业必修课包括微生物工程、催化作用原理、绿色化学、分子生物学,化工分离过程等。专业必修课共38学分,720学时。
第四,专业选修课以地区优势化工产业为依托,形成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生物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专业选修课包括环境生物技术、高分子化工、聚氯乙烯工艺学、精细化工工艺学、材料化学导论、现代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等。专业方向选修课共41.5学分,756学时。
第五,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化工学科实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性教学共35学分,计划35周完成。
第六,全院任选课要求学生至少选修4个学分72个学时的化学工程专业以外的其他学科课程,以培养综合素质。
完善化工双基础的实践教学和以实习基地为平台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现代素质教育要求高等教育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学工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由实验课程、实习课程、毕业论文(设计)组成。
1.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实验课程立足两个方面,即强化化工基础和专业实验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培养。在化工基础实验方面,以基础化学为平台,强化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建设,同时,开设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明显化工知识优势。在化工专业实验方面,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及自主实验型教学内容,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思路、实验技术、实验设计、数据处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全面训练。
2.实习课程教学体系
实习课程包括化工过程状态仿真模拟实习、CAD上机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由于受条件和经费限制,校内实验室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因此必须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核心,稳定和扩展校外实践基地,全面提升实习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在专业院系已经和新疆天业集团公司、新疆化肥厂、独山子炼油厂等疆内8家化工企业签订了定期实习合约,能够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
3.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体系
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知识的总结和应用,因此组织好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有重要意义。提高大部分学生在校内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基础上,开展校企共同培养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由校企根据企业生产科研实际选题,进行共同指导。
【关键词】政治教学;思想道德教育;德才兼备
1. 建立新型的思政课教育体制
作为政治课教师,我们在不断探索新型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体制,这种体制的具体内容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具体做法是:
(1)制订思想政治(品德)课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订“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2)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3)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2. 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1)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3)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3. 建立知行统一的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1)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2)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3)综合评定:由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评定的等级和行为考核评定的等级进行综合考虑,评出学生一学期思想政治(品德)课总的成绩,也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关键词:药学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基金来源] 湘潭大学第七批教改课题(课题编号:湘潭大学教发【2011】30号)
中图分类号 R944.9 文献标识码 A
一、教学改革的宏观教育背景
21世纪是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在新技术推动下,作为高新科技产业的医药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医药发展的远景规划明确提出:“2010年的医药行业将发展成为科技教育先导型,质量品种效益,规模结构合理型的高科技、外向型、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也就是说医药行业在本世纪的经济发展中,将成为我国战略发展的主题之一。”我国药学教育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在药学人才培养上,我国药学本科教育培养的目标之一是培养一大批既
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和“研究型”[1]人才。
药学专业是我院新办专业,从专业建设之初,即开始了药学本科教学新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我院根据21世纪对药学人才的要求和我院的实际情况,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创特色”的原则[2],摆脱传统的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束缚,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学改革的内容及其措施
(一)改革教学模式,适应时代需要 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转变,在教学模式上,传统药学教学实施的是“专才教育”,本科培养目标单一,定位过高,要求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药学高级专门人才,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沿用20世纪60年代初完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7],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难以体现,导致学生修业的课程太多、太专,负担过重,学生疲于应付各课程的考试,很少有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机会,学生的社会适用性较差。此次教改后,在药学教育指导思想上,坚持药学教育为我国创新药物的研究服务,为我国医药工业的腾飞服务,和我国的执业药师制度的实施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将药学模式从传统的纯化学模式转变为化学-生物-药学模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新的药学学科体系[9]。期间两次修订了药学专业教学计划,优化了课程设置,建设有特色的药学课程群的新教学大纲,包括能适应时代需求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大纲。
(二)改革课程结构,加强学科联系 在教学课程结构上传统药学课程结构化学内容比重较大,而有关生物学的知识、创新药物的研究、合理使用药物、药物代谢及毒副作用的研究等内容显得薄弱。教改后,优化改革药学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专业课程设置反映“厚基础、重专业、求应用”的特点,在宽口径的前提下,设置了若干专业方向课程组,供学生选修,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提供条件。
现代社会需求广泛,变化迅速,常给人以日新月异、目不暇接的感觉,知识的半衰期在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的教育必须是厚基础、宽口径的,大学里教的不一定是学生毕业后马上就能用的知识,大学必须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的学生应具有适应性、多样化、特色化的特点[10]。在药学的学科发展上,化学是药学的基础,医学是药学的命脉,分析是药学的手段,生命科学是药学的前沿。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后劲,必须加强基础科学的教育。因此,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第一至第四学期安排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所授课程为数、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六大化学的基础知识以及药学仪器分析课程,理论、实验学时安排的比例均为1:1,占总学分比例为62.7%。第五学期至第七学期,安排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占总学分比列为30%,第八学期为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就业教育。在专业课中,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作为基础医学科学重点开设,分子生物学等作为基础和前沿学科,必须开设。重视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加大对生产实习的教学投入。使学生有着宽厚的化学基础和坚实的医药学功底。
(三)改革实验教学,适应 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 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传统药学的实验教育是实验课从属于各理论课,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各学科之间实验内容割裂或重复,实验成绩只占理论课成绩的很少部分,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4]。通过此次教改,建设起药学实验中心,实行开放式管理,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包括课余时间,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从事科学实验的机会,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们探索科学真理,练就一套过硬的实验室工作本领的场所,提高药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同时,构建药学实验课教学新体系,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建设,结合科研活动革新和改进实验内容,形成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研究性实验为辅,探索性实验为补充的实验教学体系。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完善教材体系,改进教学手段 为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应运新课程体系的建设,我院不断完善教材体系[11],选择面向21世纪的课堂教学教材,编写适应时展的实验课程教材,现已编写出药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的实验教材。为使教学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制作药学课程群的多媒体课件,所有药学专业课程均在网络教室采用多媒体教学,使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宏观和微观领域的现象转化为直观具体的再造表现,优化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科学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新课程体系的顺利执行 我院制定了各种教学管理制度,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新课程体系的顺利执行。首先,将授课质量作为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具体体现在教研室、系部、院领导三级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新教师试讲制度等,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其次,为了保证考试质量,我院坚持巡考制度,贯彻监考须知、试卷印刷管理条例,坚持考试成绩分析制度,对所有药学专业的必修课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以考促教。再者,根据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进程,适时修订学生实验室规章条例、学生实习责任书等,并开展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六)实践教学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学作为药学专业学习重要的一个过程。药学专业学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对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才能在现今激烈的就业竞争下拥有较大优势。我院针对此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对于大二、大三的部分ψㄒ悼翁庥凶排ê竦男巳ぃ并且能有较多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的学生,我院把这些学生自由组织在一起,成立兴趣小组,可进行申报校级或者县级创新性实验项目,并由相应的导师进行指导实验,定期进行实验成果汇报,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动手能力。其次,我院在学生大三课程结束之后就开始进入实践教学模式[12],在大三暑假进行工厂以及制药企业等的参观见习,而进入大四,在完成前八周课程之后再进行毕业实习和个人生产实习,学生可选择进入实习单位或者生产企业进行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选择导师,由导师负责安排毕业论文,并在学校集中进行实习考核以及论文答辩。其中,充裕的实习时间使得大多数公司不愿意接收短期实习生的问题得以解决,并且使找工作与实习相结合,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实习效果,也对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由导师负责制的实践教学模式,导师的专业性以及素质可保证实习质量,也使得更多有生产经验的老师加入进来,鼓励老师与企业相联系,参与企业研发以及生产,同时让企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实习指导委员会,作为指导教师,并结合该行业技术要求和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水平大大提高,从而在当今社会的人才竞争中占有更大的优势。
化学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化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却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深入分析了化学专业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并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相应办法和简要措施。
关键词
毕业设计;重要性;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化学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学习内容包括:文献检索、选题、课题调研、方案设计、开题报告、方案实施、方案优化、方案完成、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能很好地体现出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学以致用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总结能力、论文撰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答辩能力等,同时,也能检验出教师四年专业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由此可见,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毕业设计还是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的纽带[1]。然而,从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显示,大学毕业生刚进企业时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欠缺。因此,在大学生毕业设计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为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坚实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
1毕业设计的作用
1.1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化学专业毕业设计离不开实验操作,并且需要运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因此,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能起到巩固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作用,甚至能将学生从掌握基本专业技能提升到具备自我创造和创新能力阶段。
1.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除了能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之外,在选题和开题阶段能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市场调研和方案制订能力,在实验开展阶段能培养学生动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总结和创新的能力,在撰写论文阶段能培养学生专业软件(Chemdraw、Origin、End-note、FTIR、NMR等)使用、办公软件(Word、Powerpoint等)使用、数据处理、科技论文撰写、语言组织的能力,在答辩阶段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回答问题、临场应变的能力等。因此,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能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1.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会凭空产生,是建立在积累大量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整合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结合自身毕业设计课题的要求不断补充和完善知识体系,在不断的实验探索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是所有化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都能获得创新性的成果,但是通过毕业设计过程的锻炼,希望所有化学专业的本科生都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1.4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毕业设计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另外,由于课题的差异性,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如何运用储备知识快速制订完成新课题的方案,并通过实践优化方案完成课题内容。这些技能都是工作中所必备的能力。
1.5检验高校的教学质量一份优秀的毕业论文既体现了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努力奋斗,又体现了指导老师、任课教师和学校管理的质量。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体现,是最终的汇报总结。因此,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可以用来衡量本科全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2]。
2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2.1时间较短高校的毕业设计一般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始选题和准备工作,但是多数是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才开展课题研究。由于在毕业设计期间涉及毕业实习或见习、求职、考研、考公务员等占用了大量的毕业设计时间,使得真正开展毕业设计的时间大大缩水[3]。
2.2学生积极性不高由于毕业设计的时间与求职和考研的时间冲突,学生的思想压力增大,厌学情绪提高。加之,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且没有经历过系统的研究训练,对本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以老师为主体的被动式教育。
2.3选题缺乏自主性一个好的课题需要具有研究价值、可行性和创新性。传统的毕业设计选题是从指导老师事先拟定的题目中选择,或者是参与指导老师研究生的部分工作。这样选定的课题能有效避免学生自定课题时存在缺乏研究价值、可行性和创新性的问题,但是缺乏学生的思想和自主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4经费支撑不足长期以来,教学经费投入的增长跟不上实际需求的增长,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毕业设计环节的难题[4]。多数化学专业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所花费的原料试剂费、测试费、加工费、资料费等远远超出划拨的毕业设计教学经费。对于自身科研经费充足和责任心强的指导老师,只有通过花费自己的经费和收入来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对于经费不足甚至没有经费的指导老师则很难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如果想要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经费更显困难。
2.5缺乏校企联合培养条件由于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指导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工程实践需求衔接不好。另外,多数高校缺乏与企业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条件和基础。因此,高校教育普遍存在“学”和“研”与“产”脱节的问题,使得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需求,并延长了毕业生创造价值的时间[5]。
3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3.1提高学生对化学和科研的兴趣化学是一门应用较广、用途较大的学科,然而,由于化学专业非近年的热门专业,某些高校化学专业生源不足,调配生居多,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导致学生对化学专业的学习缺乏兴趣且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因此,任课教师在开展基础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重大的化学发现和研究,特别是最新的科研动态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科技常识,并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沿产生浓厚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并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6]。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灌输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打开学生的思维,不要让学生按照课本机械式地完成化学基础实验课[7]。为了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术活动,并在大三的时候开设创新型实验课或者让大三学生参与到研究生的课题当中,让本科生在研究型实验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的作用。不仅如此,学生大四时开展毕业设计的内容可以延续其大三参与的研究工作,既能有效克服毕业设计时间较短的问题,又能提高毕业设计课题的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8]。
3.2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仅仅通过毕业论文实验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它是一个四年的长期任务,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大学教育。因此,提前储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其中还包括文献检索、专业软件(Chemdraw、Origin等)和办公软件(Word、Powerpoint等)的应用、科技小论文的撰写等能力的储备。
3.3鼓励学生自拟课题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自身研究背景拟定课题,并向学生介绍每个课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第二,学生将专业背景与兴趣爱好结合拟定自己喜欢的课题,并与指导老师讨论课题的研究价值、可行性和创新性。若学生设计出的课题没有价值或不具可行性,则在老师拟定的课题中进行选择。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拟定课题,既能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4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文献调研、实验方案和开题报告的检查及讨论。这一部分工作的管理是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展,通过定期检查讨论的方式督促学生开展文献调研工作,并根据拟定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开题报告答辩,最终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制订出具有研究价值、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开题报告。第二,毕业设计实验开展过程中的交流、讨论与指导。指导老师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跟踪学生的毕业设计实验进展,及时开展交流讨论,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培养其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第三,毕业论文的修改和毕业答辩的指导。指导老师通过仔细修改学生毕业论文,提出毕业设计实验和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反复的修改,直到合格为止。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事先进行预答辩。
3.5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与化学专业相关的工厂、企业和研究所较多,学校或学院应尽量争取与本地区的化学相关单位(工厂、企业、研究所)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提倡跨单位指导和多单位合作指导学生,指导老师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切实为学生毕业设计做好指导工作。通过跨单位或多导师的指导方式,增强毕业设计内容的应用价值,同时锻炼学生从事工程实践工作的能力。
总之,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过程的学习,不仅能增强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能培养工作中所需要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化学专业毕业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毕业设计质量肯定会大大提高,为化学专业学生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满意的句号,同时也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捷.提高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436-437.
[2]李志勇.影响应用化学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17-118.
[3]杨维清,刘期凤.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3):76-78.
[4]周智华,易平贵,于贤勇,易清风,徐国荣,刘立华,唐安平,聂会东,赵艳敏.校企联合指导工科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索与研究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87-89.
[5]戴友志,张翠央.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J].山东化工,2015,44(1):125-126.
[6]黄静.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作用[J].科教文汇,2015(8):48-49,
[7]王颇.在本科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J].科教文汇,2014(11):53-54.
关键词:医学检验;本科教育;大陆;台湾地区
1基本情况
大陆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主要由综合性大学或医科大学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医检专业)承担,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1]。目前,大陆开设医检专业的本科高校有一百多所。教育部于2012年将医学检验专业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4年,满足学位授予条件者可获理学学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医学检验相关工作。由于医检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一年后才能参加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故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并不是教育部考核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指标。台湾地区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主要由部分大学及科技大学的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学系(所)(以下简称医检系)承担,旨在培养掌握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目前,台湾地区开设医检系的本科大学有十余所,学制4年,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获理学学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参加“考选部”举办的医事检验师考试,通过后向主管单位申请执业登记,方可从事医事检验师工作。由于台湾地区医检系应届毕业生获取毕业证后就有资格参加医事检验师考试,因此,考试通过率也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结合考点讲授知识,学校还举办医事检验师考前培训。
2课程设置
大陆医检专业本科课程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程包括专业相关选修课和少数公共选修课。台湾地区医检系的课程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课程包含通识课和专业必修课。比较两岸课程设置后发现,台湾地区医检系本科课程门数较多,主要原因有3方面:(1)台湾地区本科高校通识课程较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台湾地区高校通识课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社会、哲学、数学、逻辑、物理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多个领域[2],许多高校要求学生在上述领域选择几类课程进行学习。大陆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含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课时数较少,包括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和计算机类等,其中思政类占比较大,这使得大陆本科高校通识课程数比台湾地区本科高校课程数少。(2)台湾地区医检系许多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是分为两门课程开设的,而大陆医检专业的专业相关课程理论与实验是融合为一门课程开设的。以生物化学为例,台湾地区设为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两门课程,而大陆则为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实验一门课程,这使得台湾地区医检系本科课程数比大陆医检专业课程数多。(3)台湾地区高校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因此设置较多生物学相关课程。大陆医检专业培养的是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检验专门人才,所以生物学相关课程开设相对较少。可见,高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密不可分。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医检专业实践性强,其实践教学逐渐受到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医学检验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有实验、见习和实习3种形式。(1)两岸高校均开设专业相关实验,区别在于大陆医检专业的许多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而台湾地区多数高校是先上理论课再上实验课。(2)见习方面两岸差异较小,但在毕业实习时差异明显。大陆本科医检专业学生最后一学年被安排到实习点进行不少于40周的实习。台湾医检系学生每学年都有在校修课任务,学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准备医事检验师考试,往往会压缩实习时间(约20周)。总体来说,大陆本科高校医检专业比台湾地区高校医检系更注重实践教学,而台湾地区高校更注重理论学习和应对医事检验师考试。
4英语教学
大陆本科高校医检专业学生一般需学习4学期英语课程并通过期末考试获取相应学分。学生可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英语等级考试,获取相应等级证书。多数高校将专业英语课作为选修课,部分高校的少数课程采取双语教学或英语教学。据了解,台湾地区许多医院要求医嘱以英文形式开具,所以台湾地区医检系学生的英语成绩较好。台湾地区医检系学生除了要获取英语必修课程学分外,还要通过校外官方英语能力鉴定考试或校内英语能力检测考试。另外,台湾地区本科高校医检系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的现象较大陆更为普遍,许多专业课程的考试也以英语出题或要求学生用英语、双语作答。
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我今天来,主要是向大家学习来的。谈起教育教学,在座的各位都是行家里手,在此,谨将自己的工作情况以及点滴心得体会汇报于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与时俱进,努力创新
在教学工作中,没有什么论资排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特级教师更应该保持永远清醒的头脑、时常新鲜的血液。
任教以来,我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教学规律,自觉进行教学改革,从尝试单项、个别的微观课堂教法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以“调控教学节奏”为线索的教学改革新路,使自己的教学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局限性,朝着科学化、理论化、整体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经验总结《谈谈调节教学节奏》,被省教委有关领导誉为“节奏教学法”,多次在全国或省级交流并被多次节录发表。而后,进一步发展为“快乐教学、节奏教学、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发表了多篇论文,交流或获奖。
我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在陈培胜老师及化学组全体老师支持与参与下,自拍兴趣实验录像,用于辅助教学,被化学老前辈陈国欣老师赞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是全国少数最早使用Flash制作课件的人,我曾经建立了三个化学网站,被许多化学搜索引擎收入,一些关于教育类的e网书籍也做了介绍,后因收费而停止。今年,我又建立了化学博客,才几个月,已逾六千多人浏览,并有本地及外地老师来信交流。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特级教师更需要保持“学高”、“身正”这一境界,要学知识,要学做人,修身养道。“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这是我的座右铭。
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更应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勉踏实,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教育为荣,以学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从不挑三拣四,再多、再苦、再重的任务也乐于承担,这两年,由于二中化学教师不足,领导让我承担跨年段超课时的工作,我二话没说,义无反顾地履行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同志诚诚恳恳,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是我的终身追求。
在信息化时代,人人都需要充电,特级教师更应注重本身素养的提高。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从理论到实践,我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发表了《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考》等文章,并被聘为“莆田市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巡回讲学团”成员,主讲的课题《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三.教好书,育好人
人们总是说:“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从我个人理解,就是教好书,,育好人。我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注释。
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生涯中,我尽力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总是想方设法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春风化雨暖人心”。虽然我现在不当班主任了,仍然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培养年轻教师方面,我能与年轻教师打成一片,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主动帮助年轻教师解决教学难题,很受年轻教师的欢迎。每当年轻教师开设汇报课或观摩课时,总是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地提出最诚恳的意见,对教案、教具、教法、教态、教学课件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使年轻教师得到尽快的提高。
曾经被聘请为市化学科骨干教师上课,因此,有一些市骨干教师打来电话或通过伊妹儿求教;一些本地、外地化学老师,通过网络留言或发伊妹儿求教,本人均尽最大努力给与帮助。
四、业余兴趣,舞文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