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阴阳五行学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阴阳五行学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祖国医药学的起源,是与我国劳动人民於期的物资生产活动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分不开的。2000多年前,古人通过对天体,星球,四时气候寒暖变化的观察,联系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人体与自然相关联和对应,从而得出了一整套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模型。

阴阳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的概念,阴阳二气相互结合交感而产生万物,整个世界在矛盾中发生变化。如:以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来概括事物的属性;以动为阳,静为阴;阳化气,阴生形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等。古人将阴阳的概念,引用于医学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医学含义,如腑为阳,脏为阴;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这些简单的“类比”,从自然现象直观,笼统的观察到人体生理,病理联系,即是“朴素”,“自然”的“升华”,它绝非仅仅是对原始的自然描述,而是上升为具有特定所指的医学含义。医学阴阳学说,在疾病的治疗上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使人体的阴阳达到相对平衡,即“阴平阳秘”,才能“精神乃治”,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正常协调。如临床所见,肾阳虚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的病变。主要证候为形寒,怕冷,腰疼,腰膝酸冷,精神不振,阳痿不举,女子宫寒不孕,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疗以温补肾阳为主,方选桂附八味丸或右归丸,这种辩证施治的分析方法,正是对阴阳学说的具体应用,“阳不足者,温之以气”,针对病变的根本,“因发之受”,使阳气得旺,与肾阴相协调,达到抽象平衡。因此医学之阴阳学说,体现了辩证思维的思想,它并不是直观笼统的,而是充满了科学抽象,即从大量自然现象中,从“感性中的具体”,抽象出阴阳的普遍联系和本质属性;成为“抽象的规定”,然后变成“思维中的具体”,把阴阳的本质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应用到医疗实践中去,从而更具体的,深入的,把握人体生理,病理和辩证论治规律。

五行,始见于《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把五行看成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在哲学问题上,承认物质的第一性。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古人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构成和起源,五行所代表的事物群中,都具有“纵,横,纵横交错方面的关系,祖国医学应用五行学说,是根据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以“取类比象”的方法,把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借以阐述人体的脏腑组织间的复杂联系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联。利用五行的特性,如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墙,可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功能,木有升发特性,故以肝属“木”;如心阳有温煦作用,火有阳热特性,故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 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 故以脾为“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特性,故以肺属“金”;肾主水,藏精,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五行学说,就是应用了这些丰富的联想和推理,联系临床实践的观察,将本来仅仅是对自然描述的概念恰当地应用到了医学领域,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的观察是确实有效的,从而形成了医学范围的“五行学说”。如临床常见的肝气郁滞证,系肝之本脏病变,症见情志抑郁,易怒,胸闷而善太息,胸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诸证。但肝木克伐脾土,则出现脘闷纳呆,呕吐腹痛,便溏,诸脾虚气陷之证,在治疗上应疏肝健脾,处方可选用逍遥散之辈,这种辩证施治的方法,是对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肝病累及脾土,不但从肝论治,而应肝脾同治,双关齐下,方能两全齐美。治疗任何疾病,都应考虑到与它相生相克的其他脏器的病变,“母病治子”,“子病治母”,或“母子同治”,这些治疗原则都是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由此看出:阴阳五行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局限于原始的,自然的五行学说,而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个很大突飞,是由自然现象向人体医学的大飞跃,说明“五行”学说,虽然是由原始淳朴的唯物辩证法产生的,但已远远高出于此,是具有自身独立完整理论体系的中医辩证法。

中医学辨证法的显著特征,就是具有深厚的医疗实践基础,是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的,是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临床行之有效的一套理论体系,它按照医学自身的特点,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因此认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它起源于古代朴素,自发的唯物辩证法,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特殊形态的中医理论体系,这就是中医学辨证法。

第2篇: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阴阳五行学说,是自古发展的一种哲学思想,历来为我国古代科学所运用,同时也为古代医学所运用。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阴阳的概念,当时盛行卜卦,而《周易》八卦是以乾坤二卦为基础,乾为天,坤为地,实际上就是阴阳的概念。《周易·系辞下》中说:“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周易·系辞上》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阴阳,是人们把复杂的万事万物概括为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内经》吸取了《周易》有关阴阳理论的精华,并把这种阴阳辨证哲学思想应用于指导医学实践,成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i论〉、七篇大论等,对阴阳理论都有精辟论述。其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又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离合论》还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些论述,都概括了阴阳之间的关系,并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物产生和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同样,人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也不例外,都有阴阳一说。比如,人体背为阳,腹为阴;体表属阳,内脏属阴。同是内脏,又有阴阳之别,如六腑属阳、五脏属阴。同时,《素问。阴阳离合论》还以“阳予之正,阴为之生”来说阴阳是根本阳是主导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阴阳之间的主导关系,也说明了阴阳绝非一成不变的概念。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些论述都说明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两个方面是相对平衡的,身体处于正常状态;一旦阴阳失去平衡,人体就会生病。因此,中医理论强调治病就是调节阴阳,使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综上所述,可见《内经》和《周易》的阴阳学说完全是一脉相承,而《内经》的阴阳学说比《周易》的阴阳学说更具体,更有实践指导意义,也就是说,《内经》的阴阳学说既继承了《周易》的辩证哲理思想,又发展了它认识事物的对立统一观念。

五行的概念原始于《尚书·洪范>。该书在谈到洪范九畴时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变)。土爰稼樯,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樯作甘。可见,五行就是五种基本物质,并认为客观世界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组成,并各有属性和功能,是客观存在,一点也不神秘。但是,阴阳和五行,开始并无联系。战国后期,邹衍首先将阴阳和五行学说相结合。《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记载:“邹衍乃深观阴阳消息……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其中既谈阴阳,又谈五德,而五德就是指的五行。《周易》纳入了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精髓,并被《内经》系统地引入了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分析人的生理和病理及进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五行学说所以引入医学,不仅在于这五种物质本身,主要还在于它们的不同属性和相生相克的关系。古人说为,客观世界由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并且水能使草木生长,叫做水生木;木能燃烧,故曰木生火;草木燃烧的灰烬可以化为泥土,因而称火生土;土中可以埋藏金石及各种矿物质,故曰土生金;金属又可以熔化为液体故曰金生水。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叫做相生。但又认为,水能灭火,称为水克火;火能熔化金属,故曰火克金;金石可制成刀斧砍伐木,叫做金克木;树木长入泥土吸取营养物质,或用木梨翻地,所以叫木克土;土又可以筑堤堵水,故曰土克水。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相克。《内经H己载,世间各种事物,包括四季气候变化,人的生理和病理乃至精神情志状态,都可以拿五行相配。以四季而论,为了和五行相配,便从夏季分出一个长夏,于是春为木、夏为火、长夏为土、秋为金、冬为水。以五脏相配,则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以五志相配,则木主怒,火主喜,土主思,金主悲,水主恐。以五味相配,则木味酸、火味苦、土味甘、金味辛、水味咸。如此类推,还有很多。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内经》认为人的脏腑器官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承之”,都是说明人体各脏腑之间的功能要维持平衡;既不能不及,也不能太过。“亢则害,承乃制”,“害则败死,生化大病”等论述也是讲的五行生克理论,为了防止某一脏器功能太过,就得有所“承”,也就是有所制约,否则便会生病。阴阳五行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内经》把阴阳五行相提并论,用来说明人体脏腑各器官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彼此相依,互有联系。这种整体观念和《周易》认为人和天地自然成为一个整体是完全一致的。

整体观是系统论的核心,系统论是把握整体和部份动态关系的理论。中医学的整体观强调人和自然、社会为三维统一体并把这种统一的整体视为一个系统。因此,在重视人体自身统一的同时,更重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而《周易》八卦,六十四卦都是完整的系统模式。其中六十四卦每一爻的变化都影响着六十四卦,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任何一个局部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变化,足以说明该系统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同时,这种系统模式又体现在对人、自然和社会的三维一体的认识上,这和中医学的人和自然、社会的三维医学理论完全吻合。

在《周易》中,整体观的基础是圆道,所谓圆道,是指宇宙存在着圆的运动规律。《周易》六十四卦是一个大圆,每一卦六爻是一个小圆,一切都充满着圆的循环。《易·系辞》所言“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又曰,“往来不穷,谓之道。”这些论述都说明《周易》的圆道是一种动态的循环,宇宙万物在进行着周期性往复,也说明人和自然、社会这个系统不仅是一个整体,而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整体并在动态变化中得到调整和新的平衡。中医学阴阳五行理论正是源于这种圆道思想,强调阴阳互辅、五行生克制约。可见,中医学理论的形式和发展,也是一种圆道现象的理论升华。

《周易》的整体观和圆道运动规律,其实质就是对立统一或平衡统一观的体现。太极图是一个典型的阴阳平衡对立统一的缩影,它不仅表现了事物的整体性和运动性,阴阳消长盛衰是均衡的、对称的并且是相互补充的。中医理论强调人体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和《周易》的阴阳平衡观是完全一致的。此外,《周易》还提出“中和”观,以此达到平衡。《内经》强调阴阳和调,正是受《周易》“中和”观的影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些论述说明阴阳和调则治,阴阳不和则乱。和即平衡之意。纠正不和的方法是调和,SP“以平为期”。和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中的应用最广的治疗大法,如和解表里,调和营卫,调和肝脾等都属于和的范畴。此外,调整阴阳,纠其偏衰,补偏救弊,适其寒温以及和调气血等亦属于调和的治理方法。调和的目的就是平衡阴阳,而阴阳之道是《周易》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灵魂,可见医理源于《易》理是必然的结论。

《周易》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其丰富的内涵和唯物辩证思想理深意宏,它的思维模式和原理直接影响着我国各种学科的发展,中医学更不例外。可以说,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等各种学说无一例外,都是源于《周易》的基本原理,故有“医源于易”之说,也可以看出它们的相通之处。

《周易》以一阴一阳之为道,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成为易学的基本哲学原理。《周易·系辞上》中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并以此来认识客观世界,把天地、日月、昼夜和明暗等都用阴阳来概括,还提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其刚柔乃阴阳之义,说明阴阳是一切变化的根本。《国语·周语上》中记载了伯阳对地震的解释,就是应用阴阳转化的道理,他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从中可以看出,《周易》认为阴阳二气的变化是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同时还强调“交感”是变易的主要形式之一,如“天地交而万物通,”而“天地不交万物不兴”,以及“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的思想灵魂。这些思想都说明了阴阳相易而化生万物,并指出“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天地之交感而来,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交而万物兴”,强调通过变易交感而求新生和新兴。

《内经》论述的基本原理,完全接受了《周易》的哲学思想,也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医学实践。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其中都体现了阴阳互相依存的规律。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纳入阴阳对立统一的世界,并使这种哲学观点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

第3篇: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关键词: 内经 针灸处方 腧穴配伍 处方学

《内经》是对中医古代文献的第一次总结,以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涵盖了中医学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内经》也详细论述了各种针灸理论,以及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为基础的针灸处方学的理论,从而使得针灸俞穴配伍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为后世针灸处方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内经》中对许多的常见病都已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针灸治疗的处方和治疗方案,值得我们大力研究和探讨。

1  阴阳学说在针灸处方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可指导辨证与治疗。一般讲,病在表,属热、属实者为阳;病在里,属寒、属虚者为阴,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另脏腑间,脏为阴,腑为阳;背为阳,腹为阴等。阴阳在针灸临床上占有重要地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保持相对平衡。如果平衡遭到破坏,就出现偏盛偏衰的病理,故“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灵枢·根结》)。针刺治病的关键就是调节阴阳,使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调阴阳是针灸治病的基本法则。《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指出针灸处方配穴,必须根据阴阳的不同病证进行配伍。对于何为阴病,何为阳病。《内经》中指出“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样《内经》就有了对阴病阳病的处方配伍原则“病在阴之阴者,取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灵枢·寿夭刚柔篇》)。这是因为腧穴所属经脉和所在的部位不同,腧穴的疗效具有相对特异性,所以不同的病症应采取不同的腧穴进行治疗。临床具体应用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和“以左刺右,以右刺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不同刺法。《灵枢·终始》指出“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由此可见在《内经》中已有通过诊脉口与人迎二脉了解人体阴阳平衡的情况。对于出现了阴阳不平衡,可通过脉口与人迎的脉象来选穴进行调整人体阴阳的治疗。这一配穴的方法在《内经》中已作了详细的归纳。如诊人迎可知何条阳经的病变,诊脉口可知何条阴经的病变。并根据此来确定取穴治疗的经穴,阳经有病采用泻阳补阴配伍法,阴经有病采用泻阴补阳配伍法。具体内容如下:泻阳补阴配伍法。先诊人迎,由人迎的脉动来进行诊断和决定配穴。人迎一盛——病足少阳,取穴: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人迎一盛而燥——病手少阳,取穴:手少阳、手厥阴。人迎二盛——病足太阳,取穴:泻足太阳而补足少阴。人迎二盛而燥——病手太阳,取穴:手太阳、手少阴。人迎三盛——病足阳明,取穴:泻足太阳补足太阴。人迎三盛而燥——病手阳明,取穴:手阳明、手太阴。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外格溢阳。泻阴补阳配伍法。先诊脉口,由脉口的脉动来进行诊断和决定配穴。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取穴: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心主,取穴:手厥阴、手少阳。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取穴:泻足少阴补足太阳。脉口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阴,取穴:手少阴、手太阳。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取穴:泻足太阴补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阴,取穴:手太阴、手阳明。脉口四盛,且大且数——内关。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关格。

2  五行学说在针灸处方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的引入对整个医学的临床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它第一次把人体的各个部分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使人们从整体上观察人的生理与病理及与自然界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医学上的整体观。《素问·水热穴论》运用五行学说提出了四季用穴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并对用穴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春取络脉分肉”“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夏取盛经分腠”“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秋取经俞”“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冬取井荣“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荣以阳气。故曰:冬取井荣7,春不鼽衄,此之谓也。”见于《灵枢》经脉篇、禁服篇的虚补实泻的治疗原则,然后在《难经·六十六难》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就是用五行生克理论加以解释的,即根据五行学说“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的理论。

   

子母补泻在针灸治疗上的运用,一般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根据本经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进行补泻,例如肺经气虚,取本经的输穴太渊,因太渊穴属土,土为金之母,即“虚则补其母”,若肺经气实取本经合穴尺泽,因尺泽穴属水,水为金之子,即“实则泻子”。其二是根据十二经所属脏腑的五行关系进行补泻。若肺经气虚,按虚者补母法,肺金之母为脾土,当取足太阴脾经穴位,或取脾经的输穴太白(属土)。若肺经气实,按实者泻子法,取肾经合穴阴谷(属水)治疗。

3  经络学说在针灸处方中的应用

第4篇: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关键词】阴阳;五行;中医基础;美容

进入21世纪,人民对美的追求越来越热衷,尤其是以自然疗法为核心的中医美容,也备受关注。中医是一门系统科学,要完美地演绎中医,科学地进行美容,必须了解中医理论根基——阴阳五行学说。本文将探讨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美容的指导意义。

1阴阳学说的内涵

阴阳是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用以说明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概念,来源于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是对错综复杂的变化万千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抽象,以阴阳来概括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种物质现象及其态势。如上下、寒热、动静、雌雄等等。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都属于阴。如以人体气血而言,气具有推动、温煦作用而主动,故属阳;血具有滋润、濡养作用而主静,故属阴。因此,阴阳是指相对立事物的相对属性,而不是固定于某一具体事物。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根本原因。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方法论渗透到医学领域,与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逐渐与中医学的具体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与医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用阴阳的概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种基本理论。它作为中医学所特有的论理方法,指导着历代医家的认识和实践活动[1]。

2阴阳与和美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美容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2.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从性别来讲,男为阳,女为阴。自古以来,中医审美强调“阳刚阴柔”。这点从古代的许多古画、雕塑和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充分佐证。这也是我们中医美容实践的最为基本的出发点。

2.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形体容貌美的产生,中医学也是用阴阳学说来加以概括说明的。阴阳学说之所以可以用来解释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是由于人体内对立着的阴阳双方,本来就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在不断地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的运动中,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古人描述为“中和之美”。例如,以人体内的功能活动与组织结构等物质基础相对而言,前者属阳,后者属阴,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阴阳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脏腑、经络、气血等物质基础,就无以产生人体的生理功能,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着物质的新陈代谢,这就是体内阴阳消长转化的过程。于是,在一定的限度内,物质与功能,即阴与阳,处于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的一体中,并从总体上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内的阴阳必须处于平衡协调状态,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因而机体阴阳双方的平衡协调是健康的标志,而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则标志着机体处于疾病状态。人体容貌的异常,疾病的发生及其发展变化,皮表影响容貌疾病的发生,均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对病邪的抵抗能力、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损伤组织的修复能力,也包括了对肌肤皮表的荣养和再生修复能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及内伤七情等。正气和邪气均可以阴阳来区分其属性,疾病的过程,多为邪正斗争的过程,其结果则引起体的阴阳消长失调即阴阳偏盛或偏衰。

举例子说,人的肌肤也分阴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受到过敏反应的困扰,在使用化妆品之前,要进行一下测试,看看你的皮肤是否能够承受这种植物。通过调节阴阳,我们能够对皮肤问题对症下药。

按“美容时钟”护肤:从30岁起骨胶原纤维开始发生变化,它逐渐转变成不可溶的骨胶原。有很少的水可以在其中存储,皮肤看起来明显衰老,从而产生了皱纹,整个皮肤将过渡到一种比较干燥的状态,“阴”性的皮肤转变成“阳”性的皮肤。至少从这时起,人们就必须对其皮肤进行保养了,从而减缓衰老的速度。这个“美容时钟”是有周期性的,它显示的就是女性的月经周期。在月经来临的时候,女性的皮肤转向较“阴”性的皮肤。此时的化妆要做相应的调整,最好使用“阳”性的化妆品。在排卵期的时候,她的皮肤变成了极阳的皮肤,此时必须用“阴”性化妆品来进行调和。如果你注意到了美容的周期变化,你就能消除皮肤的压力,使你青春永驻了[2]。

一天的化妆也可以被划分为“阴”、“阳”两个时段。“阳”性时段是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八点,“阴”性时段是从晚上十八点持续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这里要强调夜晚的化妆。睡觉时皮肤将自行修复,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能正确地使用润肤霜和润肤露。夜晚的化妆当然是一律的“阴”性化妆品,但是不能过油。润肤水也应属于“阴”性的,应该涂抹一种非常湿润的、易于吸收的润肤霜,在你睡觉的时候,它会起到十分良好的效果。早上“阳”性作用变得明显。你需要一种“阳”性的化妆品,或者带有“阳”性作用的一种“阴”性化妆品。白天的作用将加强润肤霜的效果,自然的阴阳力量足以能改善你的肤质。

3五行学说的内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物质,“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五行的最初涵义,是指人类生活和生产劳动所习见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后经历代思想家将这五种物质的特性进行抽象,形成理性概念,将这种理性概念作为推演络绎各种事物的基本依据,并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各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从而形成了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已不再特指五种自然物,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性质和作用,因而宇宙中的万物也可以这五种物质的性质和作用作为分类依据而分别归属到五行之中,从而构成五行系统。

4五行的多元生命观与美容探索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内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五行学说不仅认为自然界的万物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所生成,事物可以根据不同性质和作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以木、火、土、金、水为中心构成五大系统,而且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五行的生克运动中维持着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相对稳定。

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被引用于中医学中,与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运动规律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联系,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一种中医学的独特理论。尤其是中医美容实践中,五行归类、脏腑相关理论的应用,更有重要价值。

《内经》将人的面相、体型归纳为木、火、土、金、水5种类型:

(1)木型:足厥阴为肝经,属木,肝经气血旺盛,也是禀受木气最全的人。特点是:皮肤为青色,体长挺直、腰细而圆满、手指纤长多纹。木形之人其气宜青,如果带有少许火色(青中泛有红光),为木红通明之象。

(2)火型:手少阴为心经,属火,其气盛之人为火型。特点是:皮肤色红,齿根宽广,颜面瘦小,面色红润。火形之人忌肉肥气静,若色带玄(色现微黑)为水来克火。因该类型之人上半身魁梧、肌肉比较结实、静脉容易曲张、不仅面部,有时背部也易滋生暗疮,脸部潮红、微血管破裂、皮肤油腻。

(3)土型:足太阴为脾经,属土,其色黄,禀受足太阴脾气经气血最全的人。特点为:皮肤呈黄色,面圆形,头大,肩背部丰满而健美,腹部宽大,下肢自大脑到足胫部都生得强壮结实,手足不大,肌肉丰满,全身上下各部均匀对称。

(4)金型:肺为手太阴之经,属金而色白。禀受手太阴肺经气最全的人,特点为:面方耳正、眉目清秀、手端小而方,腰腹圆正,气白气清为正。然气清色冷,故宜微火(润之中略带红润之色),为寒金逢火炼,乃是最佳之色。

(5)水型:肾为足少阴经,属水而色黑。禀受足少阴肾气最全之人特点为:皮肤色黑,骨正肉实,色黑带润,腹臂指掌肥圆,但古人以为水形之人不宜气粗色暗、骨肉虚浮,不宜皮白如粉,更忌枯黄,因为这是土重伤水。因体内水重,所以很容易出现下半身肥胖、水肿、静脉曲张、四肢冰冷,脸色暗沉和下颌部暗疮等症状。

“五”这个数字在中医里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以至于在中医看来,世间万物都可以用“五”来划分:五行、五气、五脏、五味、五色……五行的每一行代表一种功能属性,五行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生存和发展。我们以肝病美容和饮食保健问题为例来说明五行与美容的重要关系。

人身体中的“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着“肝、心、脾、肺、肾”五脏,它们之中有一种呈虚弱状态,就会引发身体的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皮肤自然也会变差。在中医学里,“肝、心、脾、肺、肾”这五脏状态的细小变动,直接影响皮肤,即使再好的护肤品,也无法改变身体内部的病症,所以中医美容很讲究内调和外治相结合,找回肌肤的平衡状态。

五行的“木”对应肝,又对应青色,面色发青、有斑点和痘痘的人,很可能肝不好,身体中的毒素排不出去,脸上才“不干净”。 斑、痘都与木相关。肤色有些泛青,颧骨长斑,容易发痘痘,甚至眉间或太阳穴青筋暴露,是肝脏虚弱的表现。 在五行中,木对应肝。工作辛苦时首先要维护的就是肝。脸色发青、有色斑、易长痘,很可能肝脏虚弱。因为肝脏负责排毒,重新净化静脉血液,一旦排毒和净化功能无法正常进行,皮肤就会呈现青色,长出色斑和痘痘。 在调理方面,应该多吃多吃黄绿色食物 青色食物如菠菜、蛤蜊、猪肝等含有大量的叶绿素、维生素及纤维素,能协助器官加速排出体内的毒素。 所以说:掌控五行才能掌控美丽[3]。

参考文献

[1]魏睦新,王钢. 《美容中医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第一版 北京)P 14-15

第5篇: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在中国,上至国家机关政府部门的兴典,下到平民百姓的.婚嫁新居等喜庆活动,都要认真严格地挑选一个吉日良辰,举行仪式。并且,在生活的实践中,许多例子印证了:所用的日子佳,就一切平安,办事顺利,如有神助;日子欠佳的,特别是四柱里显示出有刑、冲、克、害的信息的,那就会产生反作用,出现了或大或小的不愉快的事情。这表明显,六十甲子表能教我们趋利避害。难怪以六十甲子表为基础组合起来的四柱预测学很有市场,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了

六十甲子花,自商朝,开始有了文字的记载。成为当时的一种历法——农历。从六十甲子表中的天干和地支所含的信息,我们就看到六十甲子花是从阴阳五行的理论发展而来的。阴阳五行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和基础核心。阴阳五行时空的变化规律就是六十甲子花。所以,对六十甲子花这种文化现象,我们要解放思想,不要因为有几个南郭先生,打着算命的旗号去骗人的钱财,而在文化的认识和管理上,简单的把它斥之为封建迷信,将其封存于冷宫。我们要把六十甲子花视为中华文化之瑰宝,正之与冠,并深入探索其科学规律,为人类造福。

笔者是易学之爱好者,曾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在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上,写成论文《破解精神忧郁症的密码》,文章第一次明确地指出了精神病的病因、病理,找到了一条科学的系统的根治方法。填补了医学上该项的空白。在此,再接再励,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探索六十甲子花的由来,解开六十甲子花的秘密。

天地炎黄,宇宙洪荒。古之先人,要生存、发展,首先一定要观察这个宇宙,认识好这个世界,才能及时地、准确的反映天地的各种变化,利用好自然条件,为人类服务。古人看星星、看月亮,是只能站在地球上以某一个点为中心,凭肉眼去观察的,并靠一代代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积累起经验的。古人把“地球作为宇宙之中心”来观察天地,我们用现在科学的眼光去鉴评之,或者古人有点井中之蛙。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也只能如此。可是,退一步来说,世界无限大,星辰无数多,宇宙之中心于何处?是不能确定的。既然中心无法确定,也就“处处非中心”了。即是说中心不是绝对的。那么,我们可以任何一个点作为“中心”去观察,从某一侧面去反映出关于宇宙变化发展规律所显示的现象。这样,又形成了“无处不为中心”的相对论学说了。深入的探索,解剖,商朝时已形成并记录下来的六十甲子花,闪耀出着先人高深的哲学眼光。其中所运用到的运动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系统论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相对论的观点、不的不令我佩服的其理论思维的严密系统和博大精深。

(一)宇宙统一为太极。

宇宙是什么?古人是怎样认识天地的呢

首先,应该从空间上去考察。凭肉眼,古人看到的宇宙是空间无穷大,星辰无数多,客观事物千千万万。为什么所有的天体都很有秩序的自行其道,而不互相碰撞、同归于尽?于是,古人就想到了一点:原来宇宙并非客观事物的简单的相加、堆积,而是由处于普遍联系着的一切宇宙星辰所构成的很有秩序的运动着的系统之中,是天地的一体化。大系统包括小系统,最大的系统就是宇宙。所以,宇宙从空间上就表达了无限广、无穷大、无数多、包罗了一切的意思。这一切又因为普遍联系而很有秩序地运动着。宇宙就大一统、一体化,形成一个极,是最大的极限也。

其次,从时间上去考察。谁都不知道宇宙星辰什么时候有的,宇宙怎样产生出来的。所以,就认为宇宙自古就有,从来就存在的。而且,是永远不灭的,从过去到现在直到未来,天不老、地也不老。这称之为“太”。表示出最古老、最永恒的意思。

综上所述,最古老、最永恒的;又一体化、最大的极限,当然就称之为 “太极”了。用“太极”这个概念说明宇宙统一的关系,显然是哲学的联系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

(二) 太极分两仪:阴阳。

太极是一个系统、整体,永恒的,不灭的。为什么?原因是宇宙的星辰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为什么万千星辰能处于一种联系着的很有秩序的运动着的系统之中?根本原因在于有阴阳这两种特性。什么叫阴阳呢?阴阳就是既相区别、相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双方不可分割的意思。

从空间上去看,宇宙星辰有上有下、有高有低;位置有前有后、有左有右;方向有东南西北。还有事物的属性诸如长与短、冷与热、快与慢等。,这些关系都叫阴阳。阴阳关系是对立的,一边为阳、另一边是阴;双方又是统一的,两个对立面互相依存、共处一个统一体,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从时间上来看,一年有春夏秋冬的不同,一天有白天与黑夜的区别,白天有上午与下午的先与后。这说明了时间也是以阴阳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而存在着。

宇宙的空间也好,客观事物的特性也好,时间的先后也一样,都具有阴阳的性质。今天,我们用哲学的眼光来分析之,就是矛盾的观点。无论宇宙的星辰有多少,怎样联系着,又都各守本分,共同维护太极的统一体,这才是宇宙不灭、宇宙真正成太极的根本原因。我们人类社会能长久发展下去,同样是因为阴阳的关系而存在。因性别上,有男有女,才代代相传;因地位上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上级和下级,社会才稳定,才连成一体。这其中的阴阳关系的道理,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矛盾的观点。

(三)阴阳衍生了五行。

阴阳是对立的,但双方又是统一的。对立面互相依存、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途经其实是通过五行的衍生、又达成系统的循环来实现的。

古人观天地,看星辰无数多、星际无穷尽、空间无限大,显现了千千万万种不同性质的阴阳交织着。众多的阴阳,如何分门别类,按属性来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并又找到层次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关系,以论证宇宙世界的一体化,系统化?

古人把眼光投向了广阔无限的宇宙空间……..

白天是太阳高照,晚上是星月闪烁,没有光的地方,就一片黑暗。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世界?因为宇宙星辰,会发出光,所以,我们才看得见。光的本性是什么?古人把草木点起了火,火很亮。火照明了四周,眼睛就看得见,这太阳、星月之光跟草木之火一样存在有共同的东西,能使眼睛看得见。那么,就把光之本性定为“火”。太阳光猛烈,叫阳火,星月光柔和,叫阴火。

无论太阳或星月每天都围绕着地球转(其实是地球本身的自转),发出光和热。白日是太阳的“光之火”,晚上是星月的“光之火”。阴阳火互相交织着。当然,古人还认识到雷电之火,树木燃烧之火。众多阳之火、阴之火的作用,每年每月每天、每时每分没秒,都使地球获得火的能量。“光之火”深入地下,历经千万年的积累,地质就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地球上有火山的爆发?这主要是与太阳之火有关。其次,与雷电之火等也有关系。这些阳之火在地表被吸收,就往地心不断的累积,地心就被火所熔化了,变成了液态。尽管地壳很厚,还是没办法把火气包紧,地核之火冲破了岩层的薄弱处,就喷出来了。火山就是这样形成的。如果不是因为有星月的温柔之阴火,每天都来克制、中和阳之火,以化解其热量;还有天空中出现乌云蔽日之大雨倾盆,去灭阳火之性,恐怕不用到现在,地球的树木早已晒死了,河流干枯了,泥土烧焦了。地球就不存在了。

但这种情况不会出现的。因为宇宙是阴阳的统一体,星月之光带来了清凉,会让阳之火得到制约、缓解,泥土就得到调节,休养生息,进行阴阳交换。太阳和星月不断的轮流值班,土性随之不断的发生阴阳的转变,阳土和阴土就被催生出来了。这说明了土性是因火性之阴阳关系而转变得来的。以上所分析的是阴阳火衍生阴阳土的过程,叫火能生土也。

火衍生了土,土分阳土和阴土,即戊土和己土。我们就看到了有岩石和一般的泥土。阴土中又分阴、阳,即己土又有黄泥和庄稼之土区别;阳之中有阴、阳,即戊土又有岩石和泥砂。这是一种辩证法,土性可分阴、阳;再于阴中又有阴、阳;阳之中有阴、阳。总之,是万物不离阴阳,万物之变不离阴阳之变。阴之变、阳之变,亦都要按阴阳之变来变。这就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之最核心的方法论,是我们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万能钥匙。我跟学生讲阴阳五行的理论,有的就是没法理解,入不了门。究其根本是还没有深刻的领会到阴阳互变关系的精髓,总把阴阳对立起来,只想到一层的阴阳关系,而不能理解到阴性之中有阴阳、阳性之中也有阴阳这种关系的奇妙变化啊。

阳土和阴土变出来以后,有了戊土和己土。戊之土岩石和泥沙,又因众多阳之火,阴之火的作用,历经地质千万年的变化,就有生长出矿物质的功效。金属之阴阳,钢铁铜等阳性之金元素,金银玉等阴性之金元素就被生出来了。这叫土生金也。

金属藏于土中,积小成多,会形成一条条金矿之脉。金的力量强大了,就有了生水的功效。我们就发现水从山间的岩层底下冒出来了,成为源头。水流啊流,众小溪又汇成了大河。这谓之金生水也。

水不断的流,水到之处,被花草树木所吸,泥土上的植物就生长起来了。这是水生木也。花草树木晒干了,点上火,红彤彤的就燃烧起来了,是木能生火也。火烧完了,木碳最后又归于土。

以上是阴阳衍生了五行的一个系统的循环过程。由火能生土、到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五行这个系统的生成不断的循环下去,周而复始。我们弄明白了五行能互生、转化,一行可生另一行,就搞清楚了天不老、地不灭的内因。按阴阳之法则,存在有相生的,也必然有相克的。怎样相克相制?其克制关系是火能克金、金能克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这说明了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讲求生克制化关系的。这样才保持一定的“度”,的平衡,是质与量的辩证一致。

以上的分析,我们才明白了宇宙真正的内力来源于阴阳自身这种关系的互变。阴阳之变,又通过五行的衍生和克制来达成,各方此起彼落、此长彼消,总是维持平衡发展的。阴阳衍生了五行,五行的相生与相克关系又说明了万物都统一于阴阳关系的统筹中,是万变不离其中。这是天地变化的阴阳五行规律。规律不变,宇宙永存。对阴阳五行之规律,我可用一个图表来概括:

(四) 阴阳五行之运动变化规律是六十甲子花

天地之变我们知道了是客观事物在变,这是空间之变;空间什么时侯在变,来显现出空间的属性?这又是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所以宇宙的变化可以用时空的关系去概括。

(1)阴阳五行之运动变化反映了空间的运动变化。

宇宙空间的运动变化其根本原因归之于阴阳五行的衍生和克制这种关系的运动。五行按阴阳分化为十天干,其次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这样我们就得出了一个推论:十天干的衍生变化实质上是反映了空间的运动变化。

(2)阴阳五行之运动变化又反映了时间的运动变化。

阴阳五行之运动变化使空间不断的运动变化。首先的动力来自于天上的阴阳之火。因为天之属性为火,靠火的推动力量,才开启五行的衍生。

太阳光之火叫阳火,星月光之火叫阴火。每天东方红,太阳升,红日直升到头顶正中,然后,向西而降,走向了地球的背面。太阳西下之时,星月再现,依然显示了自东向西的运动轨迹。太阳,星月围绕地球的轮流照射,在空间上首先是阴阳之火的变化,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白天和黑夜;阴阳再推动其他五行的变化,我们又区别出白天里有上午和下午,还有一天十二个时辰达成时间的系统的循环。同样的道理,一年里的春夏秋冬四季,十二个月的不同,也是因为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用相对论的观点看,因地球受太阳的直照因距离有远近,出现东南西北不同的角度变化,才造成四季、月份等时间的变化不同。那么我们就又得出了一个推论:时间的运动推移变化,实质上又是十天干的衍生变化所造成的。

现在,我们把年份里时间的变化,归之于地球的公转;一天里时间的变化,归之于地球的自转。我们更加清楚了时间的确是由宇宙空间的运动而变化而得来的。

由阴阳五行之运动,十天干的变化决定和产生了十二地支,反过来,十二地支的变化又反映了十天干的变化。我们经常会看一看时钟,大概的应知道太阳位于什么地方了。

为什么天干有十个,而地支却是有十二个呢?没有一一对应显示呢。这是否意味着宇宙空间的运动与时间的运动不合拍、不一致?非也。其中的原因是土性的变化的问题。

从每一天来看太阳、星月围绕着地球轮流的旋转,(其实是地球本身的自转)因为地球是圆的球体,那么,天上的阳之火或阴之火对地球的照射,就有正面和反面的不同。一面为燥,另一面必为湿。据此推论,戊、己这两种土也就跟着发生潮燥的变化:是辰与戍,丑与未。这就形成四时土的转变了。这两个转变只是戊、己土因有湿燥引起的变化,并没有说明火生土这一环。为什么要这样变?因为其他四行的生成、转变都必须以土为依托才得以实现,才通过、延续下去。这样,时辰的变化,就因土性的潮燥之变,使到地支有十二个,这比天干多了两个。这是中宫土显示时间的运动变化推移最为奥妙的地方。对这一点理解透了,也就攻克了六十甲子花关于空间的运动与时间的运动变化关系的难点了。

同样道理,一年里的春夏秋冬四季,是由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阳之火对地球泥土的照射因距离不同,(其实是地球的公转造成的)就出现了四季土有寒湿暑燥的区别。土也要随着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的变化而发生转变,才能为其他四行的衍生、转变作为依托来引路搭桥啊。

据此,我们就考究土的寒湿暑燥,得出了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己、午、未 申、酉、亥、戍。这十二地支的名称,是根据

十二种动物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活动规律而总结出来的。这是一种天象啊。

(3)时空变化的规律就是六十甲子花

天上的一对阴阳衍生了五行。阴阳五行化为十干,十干的变化又决定了时间的生成,形成了十二地支的系统循环。反过来,时间的十二地支的系统又反映了阴阳五行系统的衍生变化。这是空间和时间变化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天上的一对阴阳循环变化一次,空间变化和时间的变化,就要跟着做出相应一次循环的变化。这就要求阴阳五行这个衍生的系统,要在时间的十二地支的系统循环中去不断的衍生,让每一个天干,在每一个对应的相同的阴阳属性的地支里都去衍生变化一次,才能说明天干在不同的时间变化出不同的个性。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啊。按此推理,我们可用排列组合的方法,把阴阳五行的十天干的系统和时间十二地支的系统进行排列组合,用天干对地支,按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从第一位对起第一组是甲子,第二组是乙丑,…….一直对到尾,是最后一位天干对上最后一位地支的组合:癸亥。一共有六十对。这就是六十甲子花 。

由此可见,天上一对阴阳组合一次就变化出六十对的甲子花。按时间的比例算,即是说在天上过一年,等于在地上活了六十岁。六十年时空一次的大循环,年年花开花落,天天日出日落。岁月的沦回,所以人的青春也随着光阴消逝,人之生命力经一次大循环后就开始衰落了,所以,从体力和脑力上去衡量,则要退休了。

六十甲子花是按时空变化的规律推算出来的。相对于阴阳来说六十甲子花是个别、特殊性,阴阳是一般、共性。相对于万物来说,每一个客观事物是个别、特殊性,六十甲子花又是一般、共性了。

在我们中国很流行四柱预测学,又叫八字。其实,四柱八字,只给出了你的大致的命局,因为有四同的人不止一个,有的多达几十人。而每个人都有他的特殊性啊。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大师级的预测学家或有经验的老相士还要去了解那人的出生地,准确的反映出当时当地的寒暑湿燥;定准其第一用神、第二用神……其次,还要询问其现在的住所,所走的方向,工作或经营的行业,并综合面相、掌纹去分析。才真正断个十不离八、九。

所以说,能真正学会,并用好六十甲子花的人并没有几个。江湖术士很多是一知半解的,因为你不懂,,你又很想知道。被他添油加醋,之呼者也一哄,就信以为真的。你的心急了,钱财也被骗走了。

第6篇: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概念,五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五千年相生相克思想的优胜逆转。阴阳五行管理其实是所有管理的根本,如何运用好阴阳五行管理,是一个企业及优秀企业家把握的方向,也是做大做强企业的本能要求。

管理的核心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如何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二是如何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与约束,所以管理工作实质上是激励与约束问题。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基本内核是,阴阳强调对立统一,五行强调相生相克。阴阳对立统一是一种和谐状态,相生相克的思想应用到管理工作中,相生就是相互激励与支持,相克就是相互监督与约束。所以,理解了阴阳五行思想的本质就掌握了现代管理的要领。

一、阴阳五行概述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思想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本思维范式。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宇宙的法则,自然的规律。天道阴与阳,地道柔与刚,人道仁与义,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是中国人认识与解释世界的基本方法论。中国人从来重视和谐,追求和谐,和谐就是阴阳、刚柔、仁义的对立与统一。和谐包含了自然的和谐、人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天地人三才和谐的系统观在今天看来具有普适性。

阴阳思想还说明了事物属性的两面性,即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的统一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方面说明了相互对立事物的统一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性;相对静止的、内敛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在阴阳思想的基础上,演化出的五行原理,是中国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的一大进步与深化。所谓五行就是通过取象与类比、归纳的方法,把物质世界的构成要素分为五类,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五种元素之间的关系是既相生又相克的关系,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形成了个相互克制的系统;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生的关系也产生了滋生与扶持的循环系统。

五行之间的关系除了相生与相克外,还有反生为克、泄多为克和反克三种。

反生为克的逻辑是,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塞;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泄多为克: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盛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灭;土能生金,金多土虚。

反克: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荡;水能克火,火烈水干;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五行中的每一种元素也具有不同的属性,《尚书洪范》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学说是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的,归类方法一是按取象比类法,“取象”是从事物的形态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征;“比类”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二是推演归纳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归纳其它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属性。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法”就是效法、遵循,“道”就是法则、规律。道就是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由无极衍化阴阳、四象、五行、八卦等,万事万物皆有阴阳和五行。人也有阴阳与五行,如男人属阳,女人属阴,人的五行有内五行与外五行之分等。五行还对应人类文化与社会伦理道德,如仁、义、理、智、信等。

二、阴阳五行组织原理

应用阴阳五行思想进行管理要把握两点,其一,阴阳的本质是对立统一,互动和谐;其二,五行的实质是相互激励与约束。

阴阳的对立统一、互动和谐构成了道,道法自然就要顺势而为,不能逆势而作,这是构建组织机构的基本原则。从现代组织理论角度看,正式组织结构一般都是金字塔式的纵向模式构成,如直线式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式结构(图2)、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图3)、矩阵式组织结构等。

从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如何对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进行监督与约束呢?现代公司制组织结构通过成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形式来进行权力的制衡与约束。

《周易・系辞传上》指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下面的太极八卦相生图与公司组织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见图4)。

太极相当于公司的董事长,两仪则是助手,四象是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八卦则是基层管理者,这俨然就是一个标准的公司组织结构模型图。从权力制衡与约束看,组织结构尽管是自上而下的,但对权力的约束既有平行的制衡,也有自下而上的监督,使高层的管理者不敢懈怠和渎职。

从五行角度分析公司组织结构,关键是在组织内部形成相互激励与约束的机制。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只有职能与职责不同而已。相当于公司的职能部门是平行的关系,各部门的分工与职能职责各不一样。从五行原理看,一方面,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相生”,即相互支持、促进、激励、服务等,如生产部、市场部、财务部等部门之间要相互提供信息和服务。另一方面,部门之间也存在相互监督与约束,如财务部要对公司的生产成本、营销费用、收益等进行预算约束与使用监督,生产部要对营销部采购的原材料、半成品进行监督,市场部则要对生产部生产的产品通过市场来检验,审计部门要对财务部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等。

根据阴阳五行管理原理,阴阳重视的是高层的权力约束与制衡,以防止权力的滥用,五行则是部门之间、以及管理过程的激励与约束。

三、阴阳五行决策原理

现代决策理论认为,决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作出决定,是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是现代管理的中心,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西蒙教授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科学决策是在掌握充分的信息资料,选择有效的决策方法的基础上作出的。因此,决策是一个发现或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资料,确定目标,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

根据阴阳五行原理进行决策,要把握阴阳的本质是平衡、和谐、对立统一。因此,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研究,掌握市场供求关系等信息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如进行市场决策就要了解市场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阴阳体。如果不了解市场需求而作出盲目扩大规模的决定,必将导致供给大于需求,产品积压或只有降价销售。

在人事决策上,不仅要考虑阴阳的平衡与和谐,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性别平衡,还要重视个性之间的激励与互补。如木型人与水型人的互补性,金型人与木型人的约束性等。

四、阴阳五行控制原理

监督与控制是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对人、财、物、时间、信息,以及管理全过程的生产、营销、物流等的监督与控制。有效的控制需要确定控制目标、控制方法、偏差纠正、总结调整等。控制的方法一般有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等。

根据阴阳五行原理,一个和谐的组织实质上是要使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所以,太极是最完美的宇宙动态平衡模型。太极包含着两仪,两仪就是阴阳,阴阳是两种相反的力量,当相反的力量相互作用达到势均力敌时就实现了平衡,在经济学上称为均衡。单纯的阴或阳都是不平衡或不和谐的,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天地配以阴阳。监督与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当我们采取某项措施时,就要考虑到相反的制衡力量对其行为的影响,并且要建立起对组织及成员活动全过程的监督、控制与约束机制。

五行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相生,另一方面是相克,从管理学角度理解,相生就是相互之间的激励、帮扶、服务、促进,相克则是监督、制衡、控制、约束等。从这个意义上讲,相生与相克都是管理过程的基本原则。五行的相克关系更多的体现在管理过程中的监督、控制与约束,无论是生产过程的程序控制还是质量控制等都是环环相扣,既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又互相监督制衡,形成生克制化的循环系统。要实现有效的监督、控制与约束系统,首先在组织机构设置上就要有制衡力量的存在,使权力的应用在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框架内。对于过程的控制则是动态的,要根据行为的过程,依据控制的标准、原则与方法实行动态管理,适时监控。高层的控制是权力的制衡,过程的控制是五行的相互约束与监督。

五、阴阳五行系统管理原理

中国人历来重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易经》思想中有天、地、人三才的和谐等,这些观念实质上都是系统思维的产物。《周易・系辞传上》指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以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说明宇宙是一个循环不已的大系统,系统之间的任何变化都会产生连锁反应。如履霜,坚冰至。

应用阴阳五行思想进行管理,首先必须要明确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和谐,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达到盛德大业的道德愿景。所以管理者就要循道,即遵循天、地、人三才之道,让自然、社会、人类和谐一致。所以《周易・系辞传上》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根据阴阳五行系统思想,太极是最和谐的宇宙模型,同时也是最完美的组织结构,太极、两仪、四象、五行、八卦构成了组织的系统结构,这一思想与现代系统论及系统管理学派的观点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其一,阴阳五行组织系统具有动态平衡的特点。阴阳是两种性质相反并互为约束的力量,在交互作用中达到均衡。

其二,阴阳五行系统是由不同的五个子系统构成的。五个子系统分别是金、木、水、火、土系统,各子系统的特征与属性各不相同,子系统之间既相互激励、扶持、服务与促进,同时又相互监督、制衡与约束。

其三,阴阳五行系统是开放性系统,不仅能够与外部系统进行能量交换,还能进行物质交换。

其四,阴阳五行系统具有自组织系统特点,能够进行自我修正与自我完善。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功能确保了系统能够修复、自我校正,相互促进,相互激励与约束。

五行相生是相互激励与支持、帮扶,相克是相约束与制衡、监督。

六、阴阳五行管理哲学原理

阴阳五行管理哲学追求的是和谐之道,即由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构成。从哲学角度理解仁、义、礼、智、信,就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其一,仁,仁者爱人,是阴阳五行管理哲学的人性本原。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成才的机会与平台。

以阴阳五行思想进行管理,就是要使组织内部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尤其是管理者要有仁爱之心,多为他人着想,多关心多帮助别人。管理者要有恻隐之心,博爱仁慈,厚德载物,自觉自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其二,义,即忠义尊贤。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以公平、正义、适宜为原则,进德修业。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管理者要见利思义,以义统利,无义之利不取。

其三,礼,即礼和,敬人即为礼。礼是人际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谦和端庄,敬人为礼。礼的核心是敬,目的是实现仁,做义的剂。在组织中形成尊重个性、人格、选择、情感、隐私、权利的文化氛围与价值理念,使群体成员间工作、生活在舒服、舒心、舒畅的环境里。

其四,智,即睿智。“智”即“知”,指认知、求知,知识与智慧。说明知识与智慧很重要,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知者不惑。”管理者要善于构建学习型团队,崇尚知识,追求真理,明辨是非。

其五,信,即诚实守信。一诺千金为信,君子以诚为贵。信守承诺,言行一致,尊重事实,忠于职守,厚道立世。诚实守信是做人做事之根,安身立命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所以,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兴业之道,治世之法。

七、阴阳五行管理与行业选择

五行还代表不同的时间与方位,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五行属性,经营管理者的五行属性与经营管理五行属性要一致,才能够获得相扶相帮的效果。以下是五行行业分类。

其一,五行属金的行业。与金属之工具或材料有关的行业,坚硬的事业,决断事业,主导别人的事业,皆属金。如:武术家、民意代表、五金业、挖掘业、采矿业、汽车业、交通业、金融业、股票业、期货业、电器业、计算机硬件、计算机零件、科学界、珠宝业、伐木业、工具机械业、刀剑制造业等。

其二,五行属木的行业。如文化界、文艺界、文具用品业、文化用品业、文人、教师、教育用品业、书店、出版业、印刷业、公共事务业、司法界、治安警界、政治界、众议员、花卉业、植物栽种业、生物工程业、木材、木器业、室内设计、设计师、绘图员、家具业、装修业、纸业、竹业、种植业、树苗业、药物业、医院、医疗业、学校、培育人才业、布业、宗教用品店、香料店、宗教业、素菜馆、商务中心等。

其三,五行属水的行业。带流动性、连续性、漂流不定性、奔波性、易生变化性、液体性、音响性、清洁性等皆属水。如:航海业、船员、渔民、靠海为生者、渔业、水产业、水利业、饮用水业、水库业、水上活动业、探水业、打水业、洁净水业、清洁业、游泳池、湖塘业、池塘养殖业、浴池业、冷冻食品业、搬迁业、运输业、特技表演业、运动员、导游业、旅游业、玩具业、交向乐队、声乐业、魔术业、马戏团、侦探、旅店、酒店、水果业、钓具业、灭火器具业等。

其四,五行属火的行业。带光、带热、含爆发性、加工性、劳力性、易燃性等皆属火。如:手工艺、人身装饰、照明业、光学业、燃油业、热饮类、食品、食品加工、机械加工、制造业、评论家、心理学家、演说家、修理业、烧砖瓦业、瓷器业、杂货店、歌星、明星、演艺界、消防器材、矿物提炼、电器、电子业、网络通讯业、手机业、厨子等。

第7篇: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关键词:气象;气象因隶;病因;辨证;时间医学

气象即天气现象,气象因素即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由于气象随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变化,所以气象因素包括时间与空间两方面,也就是说不同年度、季节、时辰、不同地点有不同的气象特点。由于气象变化时刻影响着物候的消长过程,所以,气象又称为“气候”。中国古代医家在儒道文化的影响下,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时偕行”的思想指导下,认为天地万物无时不在运动变化之中,人生于天地气变之中,自然界的气候环境无不时刻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人体生命随天地间气机的运动变化而形成,随四时气机的运动变化而运行,生命从始到终是以时间为本的活动过程,强调“时间”与“过程”,没有时间也就无所谓生命,只有形体,没有生命体的运动变化也就是生命的终结,所以,中医学研究生命活动也着重于时间方面。中医学中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等基本名词和理论都是从时间角度来描述人体及大自然运动变化的状态的。阴阳是气运行的两种状态,阴气与阳气运动的过程又分为五行,五行在天应五运四时、在地应六气五方,在人体应五脏六腑,阴气与阳气的运行变化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分为三阴三阳,中医学应用以上基本理论辨析人体生命过程的不同状态。生命状态用病性、病位来描述,病性由人体气、血、津、精的量(虚、实)与质(寒、热、温、凉、气滞、血瘀、水湿、痰毒阻滞)决定,病位有上下、表里、脏腑、经络等不同表述方法。中医治疗病证的手段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调治生命状态的方法,一切蕴涵时间过程的有形或无形的存在都可以作为治疗病证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有形的动、植物、矿石等,无形的语言(如布道及心理疏导)、针灸、按摩、引导、气功等,后者没有实体形态而只有无形的调气过程。中医学从时间角度认识生命的生理、病理状态,强调人体生命贵在“动态平衡”,如环无端,所以中医学是一门时间医学,其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也是用来调节生命的时间状态的。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不能分离,中医学理论把人与自然界气机运动变化过程用同一名词和概念来描述,所以辨人体的证离不开分析自然界气的变化(气象),同一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其证候不同就是因为气象随时问、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所致,所以气象及气象因素(时间、地点)与中医时间医学关系密切。下面我们从不同层次探讨气象及气象因素与中医时间医学的关系。

1 气象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时间医学

古人把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气候分为阴阳两个方面的气化。《内经》分析了昼夜交替、四时变更的阴阳消长过程,认为:一日十二时辰中的子、午、卯、酉四个时辰,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分(春分、秋分)与二至(冬至、夏至)四个节气,是阴阳交替的枢机。子午与二至正是阴阳转折时期,卯酉与二分则是阴阳平衡之际。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是随着阴阳消长过程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皮肤腠理的开合,脉象的变化(春浮、夏洪、秋毛、冬石);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也随着阴阳消长存在有规律的涨退,经穴也相应地出现定期的开合。在摄生方面,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人体的病理变化也无不受到阴阳消长的影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认为,因昼夜阴阳交替,疾病也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在阴阳变化之际,阳盛的病能冬不能夏,阴盛的病能夏不能冬。年老、体弱、虚衰者,每当二分、二至之时。即不能适应而发病或加重病情,甚或导致死亡。在治疗上强调“必先发气,毋伐天和”,即是要注意阴阳气化、四时节气的特点,用药要遵循“四时药法”。所以,从阴阳气化理论来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并据此指导治疗、预防,这是祖国医学整体论的核心内容。

2 气象五运六气与中医时间医学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运气学说的核心,它是古代医家结合医学探讨气象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在当时历法、天文、气候物候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支架,用以说明气候运动的一个基本规律一动态平衡。五运是探讨不同年度不同的气象特征及不同季节气象变化规律的,六气是从我国的气候区划、气候特征来研究气旋活动的规律问题。古人的气候区划,还是从五方的观念来的,所以才有东方生风、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之说,把风与热、湿、燥、寒相提并论,便知其所说的风不是风向的风,而是代表

气候温和之意。故《素问・五运行大论》在发挥“东方生风”的具体内容时便说:“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气为柔,其性为喧,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政为散,其令宣发。”总的来说,无非是一种春风温和的气象,因此可以说“东方生风”,就是东方生温,这样,东方温,南方热,中央湿,西方燥,北方寒,是对气候的5种划分。由于东、南、西、北、中不同区划有不同的气候特征,所以各区的温度、湿度、气压不同。五行之火分为君、相之火,六气之热相当于君火,六气之火相当于相火,君火属阴,相火属阳,在六气则为热属阴,火属阳。风、热、湿、火、燥、寒六气之化,复用三阴三阳以识别,风化为厥阴,热化为少阴,湿化为太阴,火化为少阳,燥化为阳明,寒化为太阳。以六气之化为本,三阴三阳之辨为标。这六种具有不同特征的气候,时至而气至,便为宇宙间的六元正气,如果化非其时,便为邪气,也就是气候学所谓的灾害性天气。《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非其时则邪,当其位则正”,就是这个道理。中医学即运用阴阳五行及五运六气理论及其术语来辨析和描述自然界的气象特点与人体的气机状态(气、血、津、精的虚实及运行状况),从时间与空间的气候变化角度。探讨人体生理、病理活动及治疗问题的。

四时、六气、二十四节气乃一年中气候变迁的“常律”。但是,人们发现各年气候并非简单的重复,四时、二十四节气虽有固定的日期,但四时气候是常中有变、变中有常。时令气候有太过不及之变,即使同一节气,各年之间气温有高低,雨水量有多少。从整个年运来说,各年也不尽相同。由于“岁化”的影响,各年的作物成熟有早迟、多少,色、味有厚薄之分。运气学说把十天干配阴阳五行,根据天干的不同推算不同年度的中运(大运)。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根据天干的阴阳属性,中运有太过与不及之分。一年之中,分为五季,以五行属性来表达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有常(主运,每年各季特点不点,从大寒日起,等分为五季,分别配以木、火、土、金、水),有变(客运,即以中运为初运,分五季(五步)运行,依相生的关系类推其他四季的气候特点)。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类型,分属一年

六个阶段(每气60日有余)。

3 气象天人相应与中医时间医学

古人通过对自然界气象的长期观察,得出天地气温(阳气、阴气)差异的规律,这种规律蕴于太极图中(见图1)。

太极图中外圆代表天阳(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轨迹;内里的“S”形曲线则为天阳作用于地,天地相交之后地阳(气)的变化轨迹。中也描述了这种地之阳(气)的变化规律。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冬至一阳生,指冬至开始白日渐长,指天阳,冬至后四十五日,阳气微上指我们感觉的大地气温变化,尽管冬至以后天阳渐旺,但大地上的气温仍在下降,直到立春气温最低,阴气最盛之后阳气才微上。夏至日最长,夏至后日渐短,但我们感觉到的气温(地阳)仍在继续上升,立秋时阳气达到最盛,阴气才开始微上(见图2)。现代气象学资料(根据北京市气象局提供的资料)也表明,气温最低的时间不在冬至(12月21/22日),而在立春前后(1-2月份),气温最高的时间不在夏至(6月21/22日),而在立秋前后(7―8月份)。现代光学理表明:在太阳热辐射的条件下,一份阳光产生一份热,一份阳暗对应一份寒。一年之中,冬至日最短,阳光最少,阴寒最极,故气温最低;同样。夏至日最长,阳光最盛,应最热,但这指的是天之阳气,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地之阳气,因为大地有吸热和散热的过程,冬至之前,白日渐短,大地积寒,至冬至白昼最短,冬至一阳生,日渐长,但大地仍处于积寒过程,到之后约45天(间隔3个节气)左右才积寒至极。我们感受到的气温(地之阳气的表现)最低;夏至之前,白日渐长,大地积热,至夏至白昼最长,夏至一阴生,日渐知,但大地仍处于积热过程。到之后约45天左右才积热至极,我们感受到的气温最高。北京市气象局提供的资料也表明,地温最高月份在7―8月份,地温最低月份在1―2月份,与我们感受到的气温一致。我们把人感受到的地面温度变化一地阻变化曲线和所观察到的白昼的长短及日光照射量多少的天阳变化曲线描绘如图2。

一年之中天阳与地阳的变化存在45天的差异,一天当中也存在类似的变化差异。

一天之中,天阳变化和人体感受到的地阳变化有一个半时辰的差异,人身之阳主要随所感受到的阳气的变化而变化,故寅到辰时,地中阳气初生,此时,人体少阳之气最旺;巳到未时,天阳最旺而地中阳气急剧上升,但尚未达到极点,在人合太阳之气,太阳之气随天阳而旺于此时;申到戌时,天之阻气衰减而地中阳气到最极点,在人则应于阳明,故阳明之气随地中附气的旺盛而旺盛于此时;亥到丑时,阳气敛藏,天之阳气衰减到最低,而地之阳气尚未降到最低,在人应于太朗;子到寅时,地之阳气衰减到极点,在人应于少阴;丑到卯时。两阴交尽,地之阳气开始回升,在人体应于产厥阴。

资料显示,人体所能感受到的地之阳气的变化曲线与现代气象学气温检测结果一致,也就是说,一天之中,气温最低的时问不在夜里12时左右(属太阴所主时间段),而在日出前后,在夏季为5时左右,春、秋为6时左右,冬季为7时左右(属厥阴所主时间段),一天之中,气温最高的时间不在中午12时左右(属太阳所主时间段),而在下午15-16时(属阳明所主时间段)。

所以,不论是在一年中,还是在一天中,均存在与人体相应的节律变化,即少阳一太阳一阳明一厥阴一太阴一太阴六经(三阴三阳)经气旺盛的时间随人体阴阳节律变化而变化。一年或一天的气象变化与人体气机变化相应。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其气象情况不同,故时间与人体的节律变化同样有其相对应的方位。现将人体与时间、空间的对应关系总结如表1。

这种天人相应规律反映在临床病证中,应用于临床因、机、症、治、防诸过程中。《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欲剧时的时间节律思想即渊于此。

4 气象因素与中医辨证

第8篇: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Abstract: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study of human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disease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such a discipline, has its own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paper from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Chinese medicine, to materialism, system theory, basic theory of the main line of material explores how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哲学原理;中医现代化;探讨

Key words: philosoph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vestigate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47-01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兴起,人类思想观念的更新,现代人类受诸多因素的干扰,出现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身的健康似乎是为药是治,甚至有些业界人士走偏了路子,背弃了中医的理论,而跟着感觉走去了,实际上是违背了中医的内涵,违背了中医的特点―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也就是违背了科学。

1中医科学原理

中医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理论体系受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阴阳五行是物质的,是中医的基础,它把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的生理病理机能,用阴阳属性来概括,用五行来归类,并利用阴阳矛盾的相互制约和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规律,采用自然界的药物来纠正人体阴阳这一对矛盾的偏盛或偏衰。

1.1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观念思想的起源,是来自男女不同性别这一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阴阳思想的产生和流传在传说中比较早远。阴阳的本体含义不仅是物质的,而且也是功能的,是天地万物刚柔动静运动变化现象性质功能属性的象征。所以,在古代哲学思想观念中,阴阳是引起事物发生变革,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的无形机能和物质势力。阴阳的无形有功的阴阳势能效应和宇宙中存在的暗能量、引力场、磁力场的势能效应一样,虽然不具有实物性,但却具有被人感知的势能效应。阴阳的对立统一,是维持事物在矛盾中不断平衡发展,产生积极成果的根本保证。在这广泛原则的基础上,中医学建立了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的中医学理论。

1.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势能性质分类规定,对天地万物进行总体归纳的一种系统的归纳方法。它把世界万物一系列特有的归纳概念,通过系统的逻辑论证,将世界上千差万别,形殊类异的事物,按五行特有的功能属性,分门别类梳出条理,分类标示出木、火、土、金、水的功能属性及五行物质势力相生相克的特殊本质和相互间的生克制化联系,指导人们用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深入认识自然界各类物质势能和人体生理机能在维持整体动态平衡的关系中,各个系统环节生克制化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趋势,解决矛盾时,针对矛盾的主要性质“对症下药”,用钥锁关系找到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中医学理论的科学原理,是把阴阳气血津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风寒署湿燥火,寒热温凉,升降沉浮辩证的高度统一。

2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研究,就是以中医整体观将相互关联的、现代生物医学对物质的单一的、静态的认识,用世界公认的“系统论”的动态观、层次观,使之整体综合化,再加以整体“八纲”认别,就成了中医核心理论总率下的中医现代化了。

2.1 中医现代化研究指导方向离不开中医的“整体观念”我们用诸如哲学、逻辑学、唯物论、信息学等科学的观点研究现代化的中医,将“中医现代化”方向路线选择为整体观。中医的整体观念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它指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首先,人体自身是一个闭合的完整的体系;其次,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遵循中医的整体观,是中医现代化研究在人体生理和病理方面体现人体的一致性的体现。中医的的整体观体现在中医的现代研究方面具体方略是“四诊八纲”,“四诊八纲”是我国中医最早的核心理论基础,现代医学的一切检查、监测方法和器械都是望、闻、问、切四诊的延伸。而人体疾病的病证概括又离不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中医现代化革新,也无不遵循中医或者祖国医学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我们知道哲学中的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所以历代许多医家绞尽脑汁探索人是什么物质组成的,但由于当时自然科学条件的限制,显微镜都没有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走物质基础发展中医药之路。从唯物论、系统论、物质基础理论来研究,这些理论研究认为:人的任何系统、器官、分子、细胞、基因、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和单一物质基础是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物质单一基础,没有整体,它是极不完善的,就像现代生物医学,对许多多发病、综合症、复合病症、器质性病变不能治疗。整体观不但具备了系统论的动态性、层次性,整体性三性,还具有“系统论”没有的“四诊八纲”;只有增加了这四个字,中医才能顺利的走向现代化。反之,如果整体不知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整体就是完全模糊集合、模糊逻辑,我们必须知道整体是由那些物质组成,相互缺一不可。从逻辑学、唯物论,整体全息观、天人合一观,系统论说,整体与物质基础是相辅相成。

第9篇: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 要:《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深受易学思想的影响。以传统宫殿建筑的代表--故宫,阴阳五行思想深入其中。以《周易》思想为根基,追踪故宫建筑中所深寓的哲学意蕴,探究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根源和卓异品貌,对当前中国建筑文化的守护和发展来说,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易学,阴阳;故宫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85-02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先秦百家之学、秦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这样几大阶段。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之际,《周易》古经成型,《周易》古经中出现了中国哲学所特有的阴阳观念和变易观念,对后世哲学与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中国哲学的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历朝历代对它遵循不悖,宫殿建筑是最典型、最集中地代表。中国传统建筑蕴含着最丰富的哲学理念,要领会它的丰富内涵,必须首先分析其哲学基础。

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天人之学,也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庄子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天人关系,实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易学最早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其中蕴含着对宇宙人生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辩证法的基础。

作为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国传统建筑——故宫,其发展也受到易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故宫,也称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宫城,全部宫殿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由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旁的殿阁廊庑组成。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前面有太和门,两侧又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从建筑的功能来看,外朝是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地方,举凡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各种礼仪,都在外朝举行。内廷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两旁的东西六宫等宫殿群组成。内廷位于紫禁城的后部(北部),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帝后居住的地方,这组宫殿的两侧有居住用的东西六宫和宁寿宫、慈宁宫等;以及分布在内廷各处的四座御花园。宫城内还有禁军的值房和一些服务性建筑以及太监、宫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宫城正门午门至天安门之间,在御路两侧建有朝房。朝房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宫城北部的景山则是附属于宫殿的另一组建筑群。

故宫的建筑基本上是附会《礼记》《考工记》及封建传统的立志来规划的,为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显示庄重威严的气概,采用了突出中轴线,主要建筑由南北纵深发展,次要建筑则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的手法。故宫这样的布局是与阴阳宇宙观密切相关的。过景运门、乾清门、隆宗门的一条东西中轴线讲宫城分为前后阴阳两区,外朝为阳,内廷为阴。外朝建筑布局疏朗,气势雄伟,体现阳刚之美;内廷建筑布局严谨,内檐装修纤巧精美,体现阴柔之美。外朝前三殿在阳区,最前端是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太和,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在外朝中是“阳中之阳(太阳)”。保和殿位于前三殿最后,是“阳中之阴(少阴)”,太和殿与保和殿中间是中和殿,“中和”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是阴阳之和,故称“中和”,是“中阳(阳明)”。《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三大殿名称中均有“和”字,是为体现天地阴阳和谐,万物有序,国泰民安。

内廷宫寝为阴区,乾清宫、交泰殿及坤宁宫为后三宫。在《周易》八卦中,乾即天,坤即地,乾清、坤宁两宫法相天地,“天地定位”前者为“阴中之阳(厥阳)”,后者为“阳中之阴(太阴)”,两宫之间的交泰殿,是“中阴(少阴)”,体现天地交泰,阴阳平和。乾清、坤宁两宫名源自《周易》乾、坤二卦。按乾坤卦的解释,“乾”是天的代表,《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是地的代表,《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清”、“坤宁”可寓意为天地清宁,天下太平。交泰殿名称出自泰卦,泰卦由乾卦和坤卦合成,乾上坤下,乾内坤外。《彖传》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共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象传》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古人说,天地不变而万物不生,天地交泰可使四时运转,万物滋生。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之道即阴阳之道,天地交泰,阴阳和合,万物有序寓意其中。

故宫在色彩应用上,它反映了五行学说的思想。宫墙,殿柱等属喜庆之物用红色,在五行体系中,红属火,属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黄色属土、属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东方木绿,属春,是皇子居所。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墙色用黑,北方属水,为黑;平民建筑中的门户、立柱等也用黑,其又为“恐",象征着对君主的诚惶诚恐。单体建筑中,也因性质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颜色,藏书的文渊阁,用黑墙、黑瓦,黑为水,可克火,利于藏书。二层的文渊阁内,上层为通问一大间,下层分隔为六间,体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经》思想。天安门至端门不栽树,意为南方属火,不易加木。明清北京帝都,可以说是完全在风水理论指导下规划建设的。都邑的选址,既是与中国风水大势相合相顺;全城布局取象于天、地、人三才齐备;一条贯穿南北,统领全城的“中轴线”。使明清北京城成为世界上最具文化特色的都城之一。城市形制的确立,不光要靠已有的规定,更需要结合都城的客观需要。从都城的位置几经迁移,以及明清北京城城墙的平面形状均为不完全的圆形,中轴线东移近200多米,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规划的理念、方法始终受到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及其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明清故宫的规划建设,是奉承了“法自然,尚和谐”的规划理念,及《周易》《尚书》《礼记》《考工记》《孙子》《大学中庸》等古代著名典籍的深刻影响。宫殿营造所坚守的中轴线便是“天人合一,象天设都”这一理念高度抽象表达的方式,在建筑空间布局规划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梁海明译注.易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泽[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8.

(5)程建军.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6)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