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清明随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敬爱的革命烈士们,您用青春和生命为民族解放而英勇抗争的光辉业绩令我们敬仰;您留给后人崇高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永远鼓舞我们进取、向上;您播下的思想种子,已经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带领我们走向美好明天的旗帜。
敬爱的革命烈士们,经过你们不懈努力和艰苦卓越的奋斗,当年被帝国主义列强辱骂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已经站起来了,今天,我们接过从您手中传过来的接力棒,决心要更新观念,扩大视野,掌握一技之长,全面完善自我,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出一份小小的力量。
敬爱的革命烈士们,此时此刻,我们只想用一朵小花寄托我们的哀思,我们只想用一个花环表明我们的心意,我们只想用一座石碑表达我们的敬仰……但是,我们更明白,最好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继承您的意志,弘扬您的精神,让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1、 关于文学园地:是冬天炉中的一团炭火,可以让人取暖;是世俗世界的一缕清风,可以给人抚慰。
2、 关于文学奖项:是一种人文激赏,是一种人生喝彩;为在文学之途寂寞赶路的一群人点亮了一盏灯。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随想之二:激赏一个散文家――朱小军――有魏晋笔记小说简约之风,得明清散文小品轻淡之范。
1、 他是一个文学学养深厚的人。他读书可以读到泪眼婆娑,他作文可以让人咀嚼再三。他以五十多年人生阅读之积累,尔后始于表达,所谓厚积薄发是也,所谓居高声自远是也。其看似散漫、轻淡、简约而为的文字,甫一问世便成为了一个事件,成为了一个现象。现在,在东风文学圈内,大家见面常常问一句:“你读朱小军了吗?”
2、 朱小军所写之人之事,是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人文记忆,是一个时代一个企业的精神涵养。它是东风人的口述历史,是东风公司的人文《史记》,全是纪实,因此,它是历史的;同时,它又是文学的,所有文字,写人记事,你尽可以当作志人之类的笔记小说读,平和而不平静,简约而不简单,在文字之外自有大波浪,大天地――他直抵人心,触动人,温暖人,抚慰人。
3、 我以为,朱小军文字的路数是纯粹中国的,有魏晋笔记小说简约之风,得明清散文小品轻淡之范。是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的,是在中国文人学士圈里一直流传的文风,文脉。
4、 纳博科夫为世人留下了回忆录《说吧,记忆》,希望朱小军的系列文章只是热身,是开始 ,希望他接下来继续说吧,写吧。
随想之三:推荐一个诗人――蔡峥嵘――诗味与诗感共生,优美与优雅同在。
1、 蔡峥嵘的诗合符我个人阅读诗歌的兴趣取向,即所谓诗歌“三昧”:有味道,可诵读,深究一番读得懂。故推荐之。
2、 蔡峥嵘的诗是干净的诗,是明丽的诗,像山泉水,像纯净水,像矿泉水,几乎就没有什么杂质在。
3、 蔡峥嵘的诗是有诗味的诗,是轻灵的诗,是轻盈的诗,也是起伏飘逸的诗。好比酒出自粮食谷物,它是水乡清酒,是房县黄酒,是绍兴花雕,绵香而又纯粹,清冽而不浓烈――我们抚摸打在日子上的补丁/抹去生活的盐分/继续说爱/说童年的故乡/说着说着春风就挤进门缝。这样的诗,品尝一口,满嘴生津。
4、 蔡峥嵘的诗是有诗感的诗,是生动的诗,是有情趣的诗――当一只蝴蝶俯冲蓝/当蓝分泌蓝/我想走向比蓝更蓝的地方。――我以为,诗的感觉,或者说生动,是诗歌、诗人高下之别的主要指标,是衡量诗歌、诗人是否优秀的KPI,其他都可以是从属和其次。
5、 有诗感的诗,有诗味的诗,是可以透着一份优美与优雅的,就仿佛京剧里的梅兰芳,小说里的沈从文,歌曲里的王洛宾。
6、 李白是热闹的,浪漫的,丰富的,王维是平和的,安静的,明亮的,他们并不见得十分深刻,但他们绝对优秀与伟大。蔡峥嵘,愿照此在诗歌之路走下去,且一路走好,写出更多优美与优雅的诗!
随想之四:致敬一个小说家――傅祥友――在文学园地,他是一个坚持者和坚守者,他是一个可以把生命托付给文学的人,他是东风人文领域里一道最美丽风景线。
1、 在文学之途,虽踽踽前行,但总是在行,而且沉浸其中,从不回头。这就是傅祥友。其人也义气,其行也正气,其文也生气,其悟也真气。
2、 普天之下,皆可冷嘲;率土之滨,无不热讽。时而还间杂一点调侃,这是祥友能耐所在,更是他风格使然。是的,祥友积十年之训练与修炼,还真有了那么一点契科夫的味道。其语言也是这样的,不仅增添了一点韵味,而且生出了一些张力,最终具有了内容性与文化性。是明显的成绩与进步,是需要保持与发扬的。
3、 感受于文学之美妙,体味于创作之神圣,祥友敢与青灯相伴,可以生命相许。当今之世,如斯之人,能有几何?如此精神,这般状态,当赢得全体起立鼓掌致敬。
4、如果在明处省一点力,比如说能够从语言中出得来;如果在暗处多用点劲,比如讲对故事多一分经营,那么,在现有格局之上还将增长几分境界,祥友便会化蛹为蝶,一飞冲天了。
随想之五:赏析一个作者群――渐显个性,渐成风格,渐成风气。
1、 周中:他是今天东风诗歌绕不过去的一个人。尽管其见诸于报刊杂志的作品并不十分多,但据说其写作量是惊人的。纵观周中诗歌,其文也华丽,其采也艳丽,其气也壮丽,其势也雄丽。先说其文、其采,周中的诗是美文中的三岛由纪夫,华美而不铺陈;是美食中的东坡肘子,肥美而不腻歪;是美人中的杨贵妃,丰腴而不肥胖。再说其气、其势,周中的诗是眉飞色舞的,是高声阔论的,是恣睢的,是排山倒海的,闻其声,是高音中的多明戈;品其味,是美酒中的二锅头;辨其色,是百花中的红牡丹;观其势,是河流中的澜沧江。此等文采,这般气势,其底蕴与涵养只能是中国文化,是中国诗词。
2、王征珂:有一种记忆是童年,有一种意象是童趣,有一种表达是童谣。王征珂是幸福的,在纷繁熙攘的尘世,其精神总是生活在童话里,并且始终做着一个清醇歌者的梦,二十多年了都不醒过来。他又是敏感、可爱的,像邻家那个缺了门牙捂嘴卖萌的小妹崽,其喜怒哀乐全是童谣的,也全是诗歌的。但是,其声音又不全是稚嫩,发出的又不全是嗲声,其人其文也绝不一览无余,绝不清澈见底。因此,王征珂的诗往往是初春远处的湖面,是初夏早晨的原野,总有一种薄雾在缭绕,也总有一种水汽在升腾,所呈现出的是一种萌态美,氤氲美,朦胧美,迷离美。
3、赵明的《江上人家》――灵性初现,像早春枝头,让人眼前一亮;李俊玲的《活着》――人性烛照,像炉膛炭火,让人心头一热;姚天赐的《梦长安》――心性勃发,像天马行空,让人超然物外;尹琦的《走在城市心中》――天性点化,像酷暑冰啤,让人全身通泰;陈宏的《大年夜》――率性而为,像冰糖葫芦,让人酸酸甜甜。
钟一声,鸣一声,渐次催人急更行,两三驰道封。
楼一层,人一层,病眼迷蒙远望空,几人欢乐容。
采桑子 遐思
香蒲小扇虚空转,望月凭栏。望月凭栏,不见微星却笼烟。
更深人静花池处,一片蛙欢。一片蛙欢,漏断风轻卷月残。
采桑子 雨过天晴
微光斜入杯中影,雨过天晴。雨过天晴,漫卷帘升思量停。
风光无限虽常好,易冷人情。易冷人情,不若时时气正平。
采桑子 闲心
凭窗遐想云端碧,薄暮天阴。薄暮天阴,高楼望尽总浮沉。
移收视线从前对,数落闲心。数落闲心,春闱临近应更勤。
忆王孙 佳人
云烟聚散总飘萦。起自窗台卷绿旌。万里长空日正晴。鸟轻鸣。催忆佳人欢笑声。
忆王孙 远思
渐行渐远渐无书。终日凭窗望远途。对镜新妆凤鸟服。起鹧鸪,记得当时梅子熟。
忆王孙 离别
天南地北各纷飞。落水浮萍鱼紧随。渡口船只号角催。鸟徘徊。代我送君迎客回。
南柯一梦
水澈鱼欢戏,林青鸟畅鸣。
碎步竹里处,闲作玉箫声。
岁岁花相伴,安心度此生。
南柯空好梦,醒卧醉翁亭。
小巷
风吹小巷碎花香,
残叶微光影映墙。
摇曳身姿天气爽,
迎风正步路凭长。
秋日
秋冬更替渐天寒,
乍暖昏昏梦日边。
醒坐窗前欹望远,
遐思一路向云端。
随想记
伤心旧事莫重提,
会有一朝尽忘时。
惟恐暮春逢杜宇,
催人肠断惹相思。
夏
春尽终辞杜宇去,
农家细雨晚来及。
桥边红药枝枝盛,
池小芙蓉朵朵开。
无题
花落终究梦一场,
觉来不过是寻常。
沉思何必时时泪,
伤痛从来百日长。
夜来思 念郎
因思昨日敛峨眉,
夜来起身抚琴坠。
赚得红烛空垂泪,
愁未解,几时睡?
夜来思 别君
轻舟已过极目送,
孤身伫立江楼中。
隔岸犹听《梅花弄》,
心中愁,几时空?
渔歌子
又是一日夕阳残,
无语对天尽呢喃。
仍记得,君未还,
一别不知几经年。
未眠
长夜蛙鸣吵,
烟云掩月昏。
心怀人事去,
倚柱候清晨。
轻梦
合翠树,
白鹭自徘徊。
策马惊飞去,
尘埃与后来。
远望
狭路相逢去,
千帆入海流。
匆匆一过客,
知己往难求。
天地谣
天地恒长远,
遥相对立边。
无需牵一线,
海角自关联。
思远人
恍若寒冬逝,
深梅落几枝。
残花如有意,
最是恨别离。
且徐行
何须难自犯?
世事本多艰。
径取千樽酒,
无妨纵醉欢。
十月
雁去初十月,
江南正暖阳。
思君方寸乱,
非晓桂花香。
偶书
遥望青石路,
风吹几许黄。
回肠思入定,
轻捻桂花香。
重逢
林青沾雨露,
天色渐清明。
路尽欢歌止,
相思了却情。
安世
莫若孤单去,
无非度暮迟。
世间生百态,
冷暖自须知。
清晨
风轻云亦淡,
倚树鸟还眠。
触手新阳暖,
得来一早安。
月夜
开轩窗对月,
执笔画双眉。
一夜红装待,
郎君自远来
伴
寒冬临又尽,
春逝夏秋来。
一日同携手,
明朝共发白。
绝情
十载功名就,
携来一女还。
三千黑发断,
从此尽尘缘
华胥
不恋功名利,
田园共赴归。
开轩同赏桂,
与尔画双眉。
路灯
凄清风雨夜,
寂寞似长灯。
几处红光影,
空街一夜明。
雨后
东边虹又现,
雨后放初晴。
花鸟重欢乐,
松竹洗更青。
中元
夜深人不寐,
独自望萧墙。
清漏滴滴响,
横笛更断肠。
杜康辛且辣,
微风暖还凉。
多少圆钩日,
偏觉此夜长
拾忆
暮春花尽殆,
秋来雁皆南。
尔与相似暖,
非觉腊月寒。
红豆
多少蓬莱事,
重提自泪流。
世传医扁鹊,
能否治相思。
李后主
千古金陵破,
从今违命侯。
天生才子手,
诗词书画周。
遍洒他乡泪,
因思故土流。
七夕吟怨曲,
太祖赐千秋。
忆难忘
亭台上,
独倚小轩窗。
思过往,
回忆摧断肠。
欲把思念折成船,
遥寄远方,
清风挡,
难前向。
立斜阳,
望天穹苍茫。
尽惆怅,
心情难舒畅。
稍候天黑待天狼,
指引方向,
未料想,
雨水滂。
无归人
一腔红豆,
身与心皆瘦。
以为万事休,
问能否,
久作停留?
相思已久,
百花皆看透,
至化为乌有,
空等候,
又添一段新愁。
枝头景
花满枝桠,
蝶恋花。
未料想,
忽有倾盆雨下,
伤两家。
花成残,
雨打蝶散天涯。
遥忆初夏,
蝶倚花斜,
今又有此画,
一、打造品牌文化,水墨漫画唱响全国。今年围绕湖北省文联和孝感市文联提出的“一县一品”文艺品牌创建,我们主打水墨漫画牌,让安陆水墨漫画唱响全国。围绕品牌创建,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成功策划全国水墨漫画理论研讨会在我市召开。这次会议有四大收获,出版了《安陆市水墨漫画集》;举办了安陆市及全国知名漫画家水墨漫画展;搜集整理出版了《水墨漫画理论文集》;被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授予漫画创作基地。
2、由水墨漫画院和文化馆联合举办了国画研习班,提升老画者的功力,扩大新画者的队伍,营造更浓厚的创作氛围,先后有80余人参加研习班,并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
3、积极投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文化馆、水墨漫画院一道完成了《科学发展观漫画知识读本》一书的编辑出版,反响较好。
4、积极组织作者参展参赛,王同志参加了武汉城市圈名画家邀请展,展出水墨小品12幅;12人作品入围湖北省第11届美展;三人作品入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8月,安陆23件水墨漫画作品参加年第三届亚太青年动漫大赛,引起国内外漫画界关注;10月,安陆19件水墨漫画作品入选武汉漫画佳作展,并有6件作品获佳作奖;11月,王同志在广州市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
二、发挥领军优势,文学艺术创作丰收。今年,市文联干部、市作协主席曹同志加入中国作协,实现了我市文学艺术国家级会员零的突破,是一大亮点。同志等文学、诗歌、漫画、书法、摄影等各方面的领军人物,不断推出精品佳作,文学艺术创作喜获丰收。曹同志在《清明》杂志发表中篇小说《逝去的足迹》,在《福建文学》发表短篇小说《去南方》等多篇,年末,其中短篇小说集《雨水》获湖北省屈原文学奖优秀奖提名;黄同志的创作也进入高峰期,发表报告文学多篇;曹同志继去年在《长江文艺》发表长诗《我的祖国》后,今年又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诗作;朱同志的小城系列第三部长篇脱稿;易同志的《岁月如水》继获湖北文坛网络文学征文特等奖后,8月又获中华之魂优秀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聂武等19人作品在《书法报》刊登;池同志的摄影作品《随想》入选《中国摄影在线》第一届国际摄影展览;王同志的摄影在《人民摄影报》发表,池同志、段同志、刘同志、易同志四人作品入展“三江杯”全国摄影大赛;9月,王同志的长诗《我是长江的女儿》获“富思特杯”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诗歌类一等奖;12月,李同志的散文获“延安精神赞,颂歌献给党”诗歌散文征文三等奖;网络也有许多高品味的作品问世;市广电局办公室主任高同志的博客《永恒苦旅》点击突破60万大关,成为草根名博;退休老干部王同志的博客点击也突破10万,倍受博友欢迎;安陆博客圈已有博友120余人。
三、争取领导支持,大小活动接连不断。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3月,全国水墨漫画理论研讨会在安陆成功召开;同月,《书法报》走进安陆作品研讨会在安陆成功举行;市作家协会和水墨漫画院联合在安陆文化馆组织水墨漫画家与作家圆桌对话;4月,市作协成功举办·孛畈之春文学采风笔会;5月,组织部分作家赴安陆一中进行文学讲座;5月,成功接待湖北省诗家安同志风行;5月,举办摄影培训班,先后有50余人参加培训;5月,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摄影展,同月,编辑出版《太白风》特刊;9月,会同市摄影家协会、市烟草局举办庆祝建国60周年“烟草杯”摄影大赛;9月,市中老年合唱队参加孝感市红歌比赛,以总分第二获“牡丹金奖”;9月,市作协举办“一叶秋黄”网络诗歌座谈会;同月联合摄影家协会和烟草专卖局举办安陆市纪念建国六十周年“烟草杯”摄影大赛11月,市文联主席易同志参加孝感市“一县一品”经验交流会并作大会发言;11月,在钱冲举办首届中国银杏节银杏风光摄影展,展出作品15余0件,展出10余天,好评如潮,市文联被评为银杏节先进单位,文联主席易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同时,加班加点,编辑出版了《太白风》银杏节特刊;11月,组团参加了孝感市第四届文代会,我市1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外,还有其他多项小型活动。诸多活动的开展,使文联的社会地位得以不断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诗歌这一文体在社会转型期中逐渐被边缘化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许多外在社会因素对西部诗人昌耀的影响是巨大的,昌耀的创作在这种精神的焦虑中发生着变化,与其在80年代初期刚刚复出时的创作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试从80年代后期这个视角出发,通过对其作品的解读,来分析外在影响及在这些影响因素之下诗人自身的创作。
关键词:昌耀 诗性 思索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后期,昌耀诗歌的价值开始得到诗界的重视。但通过对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些诗歌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感觉到,80年代中后期的这段时间对于中国诗界来说是纷乱而复杂的。虽然诗歌在这一时期表现出在文学观念、方法的更新、探索,以及在人的生活、精神处境的关注上,并常常走在文学其他样式的前面,但是这并未能改变诗歌的“边缘”地位。同时,诗歌界内部不同层面的分裂与冲突,以及诗歌活动方式上的“圈子化”、“江湖化”,虽说并不是只有负面的意义,但制造的泡沫也确实使真诚、专注的诗人蒙受损害。对于一个坚守诗歌理想的诗人来说,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状况对昌耀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 艰难之思
阅读昌耀8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当时外因影响下的一种惶惑中的焦虑心态。这种影响带给他的焦虑与他罹难岁月中的苦难有着诸多的不同。与此同时,昌耀自身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困境之一是来自创作上的。昌耀在复出的几年时间里,在诗歌创作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理想,他诗歌中生命意识的觉醒及对“时间”历史性的把握,都使他的诗歌在西部诗歌中树起一座诗歌的丰碑。如,1979年所作的长达500多行的长诗《大山的囚徒》;1980年创作的《慈航》、《山旅》;1982年创作的《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1982年至1985年,他创作了西部的大高原造型,这是一个结构了他诗歌主体形态的、恢宏而辉煌的系列:《旷原之野》、《青藏高原的形体》(共六首,包括《河床》、《圣迹》、《她站在剧院临街的前庭》、《阳光下的路》、《古本尖乔――鲁沙尔镇的民间节日》、《寻找黄河正源卡日曲:铜色河》)以及《巨灵》、《牛王》和《秦陵兵马俑馆古原野》等。青藏高原的形体系列在展示昌耀的睿智和语言功力的同时,也隐约透露出他创作中存在的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昌耀在诗歌创作中,又表现出一种相当强烈的焦虑意识,如《艰难之思》、《听候召唤:赶路》、《招魂之鼓》、《燔祭》等诗篇,都是诗人表达这一情绪的代表诗作;困境之二,作为一个诗人,昌耀出版的诗集并不多,文学“商品化”趋势的日益强劲,使得昌耀在这一时期预计要出版的《情感历程》和《淘的流年》均未出版,《命运之书》的出版也是几经周折。
由此可见,“艰难之思”应该说是昌耀在80年代中后期心态的真实写照。除了对现实处境的困惑之外,在昌耀的作品中还可以感受到一种深刻的矛盾和冲突,这些深刻的矛盾和冲突在他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如《内心激情:光与影子的剪辑》、《意绪》、《云境・心境》、《内陆高迥》等诗中都有明显的表露。虽然在诗的领域里昌耀是不甘落伍的,并且永远保持着一颗永不言败、绝不放弃的心态。但是现实的无情依然将昌耀及当时的西部诗拉入一个低谷。如果单以作品数量来评价这一时期昌耀的创作,他无疑还是成功的,从80年代中后期昌耀创作的诗文总集来看,1985年和1986年可说是诗人创作的高峰期,特别是1986年的诗歌数量已达到诗人创作数量的顶峰。笔者所说的低谷是就昌耀的创作心态而言。昌耀的创作心态之所以形成低谷是与当时的西部诗潮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昌耀对困境引发的全方位的关照性的思索有关。如果说1986年的“诗人大展”中“第三代诗人”的蜂拥而出,几乎扰乱了诗界正常的秩序是造成西部诗潮趋于沉默的一个重要的外因,那么,西部诗自身存在的问题引发的内因则是使西部诗潮趋于黯淡和沉默的主要原因。西部诗潮所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诗歌本体所展开的层面已经不是西部诗既有的方式所能企及的了;其次是为了适应于各种文化本体观,西部诗歌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艺术静态模式,使它在原有的路子上举步维艰。这种潜在的内因成为西部诗发展创作上难以逾越的障碍。作为一个智慧型的诗人,昌耀对于自己的创作和西部诗创作的这种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在长诗《燔祭》中,他慨叹:“世界无须掩饰,我们相互一眼看透彼此,/偶像成排倒下;而以空位的悲哀/投矛荷戟的壮士,/壮士壮士壮士/踩牢自己锈迹斑斑的影子”,“我偷觑沉默的狮面人如同孩子偷觑父亲/我偷觑狮面人威猛的沉默……我感觉他如火照人的瞳孔透出疲惫/我深知如此潜在的悒郁是我难得洞悉的悒郁/……狮面人的痛楚是我有直接嫡承的痛楚。”“狮面人”这位历史“老人”亲历了时代的沧桑而望眼现在,顿觉“瞳孔疲惫”,心情悒郁,这是诗人的忧患、痛楚、沉思,更是民族的痛楚。诗人心灵的抒写也是整个民族心灵的律动。所以说:“一切无可回避,但是人类已不堪其巨额的血肉支付,一切唯赖携手同舟共济。”《燔祭》这首组诗,是昌耀对于中国当代历史忧患中的深刻反省,“‘燔祭’就是‘心祭’,这里有对纯真的献身精神的悼惋,有对‘异我’的解剖,也有对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悲困,但更多的则是透过‘狮面人’对民族生存的悒郁、痛楚和幽思。”同样,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昌耀在他的创作中,依然在努力延续着自己建构的诗歌与生命的理想,并且以1986年为界,昌耀诗歌开始自觉地追求“艺术的抽象和抽象的艺术”,其诗歌的主题也从关注外在功利的善恶角力转至对生存宿命的感悟,以及对于宿命抗争的崇高的人格的塑造。
二 诗性探索
面对着当时的社会现状和自身感应的困境,昌耀毅然敲响了《招魂之鼓》,“无有表情的表情是至真至诚至恸的表情。/无声的号泣是刺心至深至毒至美的号泣。”“自从人之成为人以来――饮血、饮泪、饮光、饮土、饮铁、饮风、饮露、饮男女、饮爱、饮善恶之果……”却“总也解不开千古的困扰”,而“生的强音无可奈何。”虽然在《悬棺与随想》中,昌耀认为“人生有不可沟通的烦忧。/人生有不可匡救的盲区。/人生有不可解析的困顿。/人生有不可平抚的创痛。”但在现实的处境中,昌耀却依然执着于“赶路”,在《谐谑曲:雪景下的变形》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见“落伍的一只鱼穿过雪城/追随另一群披着掩耳长发的鱼”,这可以说是诗人最为形象的自画像。在面对自己创作中的困境和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体系引发的心态失衡给人们带来的极大震荡时,昌耀的“行为”就是“永无休止、永无退却、永无妥协”地“赶路”。同时“永无妥协”的形象,也成为诗人精神内境的一个缩影。《听候召唤:赶路》中的“太阳说:来,朝前走。”成为这一时代昌耀“赶路”行动的核心部分。而《回忆》、《金色发动机》和《两个雪山人》则分别体现和刻画了“赶路”的背景、心境和生存者。《金色发动机》中“金色发动机怀着焦躁不安的冲动”,“在天底的岑寂中抗拒:/既不能在岑寂中泯灭,/也不能自岑寂中超脱”的诗句描述了诗人内心的巨大搏斗,在《回忆》中,诗人把这种冲动和搏斗的心灵投放在更为宽阔的历史情景上,表述了这种精神的一贯和永存:那些西域道上的使者,那些坎坎伐檀者,那些舍身求法的人、埋头苦干的人,那些中国的脊梁、不化的颅骨,乃至大漠深处纵驰的一匹白马,正如诗人骆一禾在他所撰写的文章中称:
“我们之所以称昌耀为大诗人,在于他的诗歌写出了个人内心和宽阔背景上的诸般生命所并存的主导精神,他所突出的是这种至今仍然驱策着中国人的紧迫感,这是一个时代的因素,在今天它越来越具有事实感,越益地强化了,要么便是听候召唤,是赶路,要么便是迫降和永远吞没,并且诗人的心灵自身也首先是具有和抵达了这个程度的觉识。”
当然文学的实现,也就是诗人精神生活的实现。在《内陆高迥》中,“一个蓬头的旅行者背负行囊穿行在高迥内陆”,他艰难地跋涉,“步行在上帝的沙盘”,与命运作着最无畏的挑战,以殉道者般的虔诚追寻崇高的人格境界――“河源”。为了它,旅行者义无反顾地独行在旷古荒原上,“谁与我同享暮色的金黄然后一起退入月亮宝石?”高洁、痛苦,然而执着,因为他坚信“社会与人性总要走向进步与完美,任一混沌或混浊都将复归清明”。这种义无反顾的执着,心之“内陆漂起”,也正是昌耀人格理想的体现,是“一个彻悟了世事的人,能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辽远的生活进程中反观个人生死荣辱,从而寻找和表现人类的存在,从平凡中去寻找光辉,找到能够使他的诗成为永恒的主题。”
昌耀认为“每一位诗人在其生活的年代,都应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对于特定历史时空做能动式的‘音乐机器’,其艺术境界可成为同代人的精神需求与生命的驱动力。”因此,他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与时代生活的压力下来从事创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在由此而引发的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巨大冲击中,这种建立在80年代想象基础上的理想主义情结,在真正付诸实践之后,人们却发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偏差,并由此而引发了种种负面效应,从而使80年代初形成的乐观的情绪受到了很大的削弱,而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偏差,同样也给了昌耀以极大的刺激。在一个精神追求贫弱的年代,昌耀感到了“时代的阵痛”,再加上过去的种种经历以更顽强、更自觉地被重新记起,因此,使昌耀的精神世界在不甘落伍的“赶路”的同时,也积淀了一种厚重的苦难意识和忧患意识。此外,昌耀对诗坛的现状以及新诗自身发展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是由于那些‘反传统’或‘实验诗歌’,表面上看似乎更具现代意识,实则是在逃避诗歌的道义责任和写作难度,使诗歌远离了读者,还是由于经济社会造成了‘痛苦的精神缺席’”。昌耀在他的诗歌《小满夜夕》中这样写到:
“唯独我的苦闷才是致命的/每当坚守自己都得经受一切歇斯底里的神经战,……于今又多了一层严峻。/灰色的心态造就灰色的人生,/黄金播下嫉恨使龙种变性。”
昌耀在诗中所表达的不仅是苦闷、忧患,而且几乎是绝望到“情绪死亡”的境地。但他又是积极的,做着不懈的自我救赎,“如此诀别的日子花朵也让人心寒,/苦闷的心皈依田园慨因灵魂渴望自由”,正如鲁迅所言:“因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这是生命力度的表现,承担“严峻了的现实”带予的绝望反而使“灵魂变得刚健”,享受了“鹰翔时的”:
“我感觉自己是一只蹲伏在花盆的鹰……须知既已永远而去谁又曾回来复述其乐?/只有这一次我听到晨报登载一条惊人消息,/说是昨夜人们看到诗人只身翱翔在南疆天宇。”
诗人以自己创造性的诗歌实践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将诗在如此的历史境遇中化为“高尚的情思,寄托的容器,是净化灵魂的水,是维系心态平衡的安全阀,是人类本能的嚎哭,是美的召唤、品尝与献与。”这种与民族共忧患的使命意识,又促成了诗人在更高的层次上改造与完善了自己的文化心理结构,探求一种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博襟与文化心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期。
[2] 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李震:《中国当代西部诗潮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4] 李万庆:《内陆高迥:论昌耀诗歌的悲剧精神》,《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1期。
[5] 骆一禾、张:《太阳说:来,朝前走――评〈一首长诗和三首短诗〉》,《西藏文学》,1988年第5期。
[6] 杨柳:《至真、至善、至美:西部诗人昌耀的审美追求》,《浙江学刊》,200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