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论文范文

青少年心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心理论文

第1篇:青少年心理论文范文

1.1造成青少年道德法律意识淡化

目前网络文化造成不健康的网恋盛行,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已经习以为常,网络上黄毒肆掠,宣传暴力的思想也吸引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注意,同时近年来网络文化诱导的自杀也时有发生。一些违法网站也在宣传封建的迷信思想,极大地冲击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1.2造成青少年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连续长时间的上网会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情绪低落,使其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这些都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受到侵害。

1.3造成青少年思维力,注意力的下降

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在经历了自由散漫的网络聊天和轻而易得的网络购买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由于网络的便捷以及网络知识的丰富,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遇见书本的难题时,他们不愿再花时间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迅速求助于网络,照搬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无形之中他们的潜意识就作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思维能力也开始逐渐下降。

2应对网络文化对策探讨

2.1社会层面上

2.1.1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大网络文化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同时相关法律部门应着力建立健全有关未成年保护法,以及网吧网络的监管法,同时要开发高端信息技术,有效地对网上的信息准入事项进行过滤与监督,确保网络文化的健康有序。我们还要呼吁社会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怀和爱。

2.1.2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要使青少年明确认识到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会对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教育青少年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力,有选择的采用、学习,培养健康的应对网络文化心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1.3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各种网络文化犯罪进行打击,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2.2家庭层面上

2.2.1家长要懂得运用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充分的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健康的网络交流与知识运用,给孩子做好表率。

2.2.2家长要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了解学生在心理上面的变化,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工作,以便做好对孩子的网络文化的教育工作。

2.2.3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抵消网络文化的侵蚀。

2.3学校层面上

2.3.1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对青少年教育方面必须发挥其作用。学校应积极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校园制度建设以及校园规范建设。从制度上加强对青少年接受网络文化的监管。

2.3.2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有关健康网络文化传播的活动,利用活动向青少年宣传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让青少年认识到上网的目的及其意义,认识到网络文化存在的不良信息,从而提高对网络文化的免疫力。

2.3.3教师最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的引导方面很重要,作为与青少年学生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必须时刻保持敏捷的判断能力与洞察能力,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与影响,从而使青少年青年拥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

3结语

第2篇:青少年心理论文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门诊首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对门诊首诊青少年120例进行SCL一90心理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测定结果显示9个因子的阳性率均超过50%,其中强迫症状最多,104例,占86.67%。女性阳性均分/恐怖均分与男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精神科门诊首诊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可促进儿童健康教育;有效的心理干预可缓解其面临的成长,减少自毁行为的发生。

2005年1一12月,我们对门诊首诊青少年120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进行调查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20例,男66例,女54例,年龄15-18岁。文化程度:小学17例,初中79例,高中24例。

1.2方法测定由经过专门系统训练的专业评定人员。对前来我院就诊的首诊青少年采用惠诚儿童青少年心理测验软件按操作要求在计算机上完成,结果由计算机分析并打印报告单。量表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含90条项目,每一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即1,2,3,4,5分别代表没有、轻度、中度、偏重和严重。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

2结果

2.1本组采用SCL一90测定结果.

3讨论

青少年期是一个在身体、性格、智力、情感及心理等方面都面临快速发展的时期,其生理上急剧变化对其心理发展的冲击容易使青少年身心发展失去平衡,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精神障碍及类神经症样表现川。有研究表明:5%以上的成人患者首次发病于15岁以前[2]。因此,首诊青少年心理健康测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能反映精神病门诊首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精神症状,为儿童精神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依据,对促进儿童健康教育提供帮助,还可以发现首诊青少年的住院率的情况,便于及早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国内有调查发现青少年的起病是以慢性起病为主,发病年龄较小,可能是就诊年龄高于发病年龄。据统计,儿童精神病患者中,15岁前发病者占4%,10岁前发病者占0.5%-1.0%}Z}。有调查发现16.79%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初中生13.76%,高中生为18.79%,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有上升趋势〔’〕。本测定结果显示精神科门诊首诊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异常情绪,其程度中度以上为抑郁症状58例,占48.33%,其次为强迫状态、焦虑和敌对,与临床观察结果也一致。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在快速成长期比较重视自我身份的确认,在不能确认自我中就会出现焦虑和恐惧感。我们的测定结果中偏重和严重程度的精神症状也是以焦虑为主要症状。

青少年期作为向成年的过渡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同时又有许多的心理冲突,易出现自卑、抑郁、焦虑和孤独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青少年认知的不协调、不一致和认知冲突是产生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抑郁的素质一压力模型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即当面临一贯的、易产生抑郁反应的压力源时,具有易产生内部问题素质的个体可能产生抑郁情绪冈。因此,对于精神科门诊首诊青少年患者首先要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对于轻度患者指导其掌握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和生活技巧,如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等。对于中度以上的患者应采用认知治疗,纠正其对自我的错误认识,同时配合适量的抗抑郁药物;而焦虑情绪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模式,它可能含有恐惧、厌恶、内疚、羞怯和痛苦的成分。高焦虑状态的产生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与环境适应困难和频繁的考试有关。要克服焦虑,首先要很快适应新环境,提高社会应对技巧,提高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可减轻紧张情绪。学习焦虑者,要正确认识人脑的活动能力,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避免持续的疲劳状态,分散对自身状况的过分关注。超级秘书网

第3篇:青少年心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中科大少年班;心理发展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违反了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而进行不恰当的干涉,将受到发展规律的惩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开办,是一例违反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而拔苗助长的典型例子,本论文将通过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来简要探讨其违反心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一、高校少年班已有研究

自197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办少年班以来,对高校少年班的研究已经有不少。这些研究有只基于理论探讨的,也有结合一些简单的实证进行研究的。如朱源等人先后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大学生十六项个性特征初探,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7级少年班学生心理因素综合探讨,对中国科大第三期少年班学生追踪研究概况,对少年班——高等教育早出人才的一种新方式等研究;武金渭等人对培养优秀理工科人才的探索——我校少年班、提高班教改试验的研究;张端明对培养拔尖人才的初步探索与试验一一华中理工大学教改(少年)班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思考的研究;司有和对从科技大学少年班看理科超常少年的发现和早期培养等。这些研究有如下特点:

第一,主要来自于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中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的研究。

第二,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比较少年班和大学同年级学生、比较少年班与高一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

第三,评估少年班的绩效主要是考上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少年班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少年班本来就是根据其智商的高低的指标进行选拔,考上硕士生、博士生较多,还有其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较好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见,用来评估少年班绩效的指标缺乏有效性。

第四,研究最突出特点周期短。青少年心理发展和其他各个方面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用一年或者七年的时间来说明少年班办的如何为时尚早。著名的心理学家特曼研究天才儿童用了40多年的时间,研究结果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可见对未成年人的研究,很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是纵向研究方法,缺少这种方法的研究很难有说服力。研究周期短,可能也是宁铂(中科大78届少年班学生)2003年出家而引起社会对少年班办学质量怀疑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有必要从发展心理的角度对中科大少年班开办的合理性进行简要的探讨,以寻找其在心理学上的理论支持。本论文将主要通过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来简要探讨中科大少年班开办是否具有合理性。

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观及对中科大少年班的评价

(一)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观

埃里克森在其著作《儿童期与社会》中把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各自的发展任务和主要矛盾。这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主要矛盾如下:

阶段一:婴儿期(0-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阶段二:儿童早期(2-4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阶段三:游戏期(4-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阶段四:学年期(7-1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阶段五: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阶段六:成年初期(18-25岁),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阶段七: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阶段八:成年晚期(50-死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从以上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八个阶段可以看出,人的一生都伴随着各自的发展任务和主要矛盾,而发展任务的实现需要通过克服主要矛盾来得以实现。

(二)用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对中科大少年班开办合理性进行评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到17岁之间,平均年龄16岁左右,跟正常初三或高一学生的年龄差不多。少年班的学生普遍没有经过完整的初高中学习经历,很多在小学和初中存在跳级的情况。而少年班的大一学生,基本上处于13、14岁的少年期。

由此可见,中科大少年班学生基本属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期,此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目标是体验忠实的实现,这个阶段从12岁到18岁,约为6年的时间,这个阶段在人一生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埃里克森认为要是没有在这个阶段建立同一感,而造成同一感混乱,将对其以后的人生产生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

很明显,处于青少年期的中科大少年班,在该读初高中的时候,却要和成年初期的同学一起读大学,不免在完成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与处理青少年期的主要矛盾外,也要承担起完成成年初期的主要任务与处理成年初期的主要矛盾。青少年时期的“延缓偿付期”对成人初期不在有效,成人初期必须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必须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做准备。中科大的少年班,不仅缺少应有的初高中学习阶段,也往往造成了像成人初期那样面临找工作的压力。

三、结语

中科大少年班学生属于青少年期(12-18岁)的心理发展水平,通过上面的讨论表明,他们需要兼具起完成和处理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两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与主要矛盾,因此对他们心理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所以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来看,中科大少年班的办学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所以中科大少年班的开办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不具有合理性。所以,中国高校的办学要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第4篇:青少年心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师 公共心理学课程 内容改革 文化

一、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心理教育是“文化过程”

文化“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一点说,文化涵盖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一整套观念、规定……简单的说,把人变成人、化成人就是文化”。文化包括了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培养、发展人的教育属于文化的制度层面,源自于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并转化为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具体观念形态的课程属于文化的物质层面。教育是文化的子系统,教育是传递、传播和创造文化的手段和工具。文化通过教育实现人类知识和经验的保存和发展,也促进了人的发展。在这里,文化、教育、个人是一种“生动的循环”,教育“以环绕个人周围的客观文化为材料,使个人心灵获得适当的陶冶”,同时,也“使已有的客观文化体系,由于个人心灵的不断介入,得以更为生动的发展”。教育作为一种为培养个人人格精神而进行的文化活动,包括了文化积淀、文化传递和文化的再创造三个有机过程。通过文化的积淀使以前的文化传统得以保存,通过文化的传递使这种被保存的文化被注入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形态,从而再创造出新的文化。更为简单地说,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但既非单纯的文化传递,也非单向知识获得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积淀、传播文化的活动中再创新文化,并把人的内在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人的心灵得以陶冶。

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是高师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亦是一种文化活动的具体形态。其过程既是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亦是对文化进行选择、重组和改造的过程。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如何进行选择、重组和改造,既受政治、经济和教育自身的制约,同时又受到文化本身特征的制约。

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性源自对文化的选择

从文化学的视野看,人是文化的动物,文化是复合的整体,教育的目的则在于教会儿童在不同的人类文化共同体、不同的符号世界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人作为动物也就意味着他是两个世界的公民:不仅生活在物理及现实的世界里,还生活在理想及可能的符号宇宙里。文化作为一个复合的整体则有着多元性与多样性的特征。一个事实是,多元文化主义强调文化多元性的价值,反对把一元主流文化视为唯一合理和正确的,倡导所有文化群体和各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价值的平等性成为近年来西方国家的一种社会思潮而备受追捧。学校教育课程主要是观念形态的文化,要把它组织转化为学校课程时就需要对其进行甄别及规范的整合、舍取,析出最适合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的文化要素成分。这些要素成分要在整体上反映文化的全貌,学生只有接受全面完整的文化才能受到全面完整的教育,也才能获得全面完整的发展。这些要素成分要综合反映出文化的历史特征和时代特征,学生才能掌握最基本的文化要素。

毫无疑义,教育的文化使命这种内在规定与文化的多元生态使高师心理学课程的建设面临着挑战。用单一的文化价值观去统一学生的时代已成为过去,用“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内容拼凑成一本《心理学》教材也显得不合适宜。打破心理学学科分支理论体系的藩篱,以高师生当下与未来文化生活为着眼点,用多元文化的视角去整合心理学学科内容,既是教育对文化选择在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改革中的体现,也是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改革走出困境的出路。

三、高师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本土化是文化模式差异对教育课程制约的化解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罗丝·本尼迪克在《文化模式》中提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被整合的过程。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些文化特质被选择、吸收,渐渐规范化、制度化、合法化,并被强化为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另外一些文化特征被抑制、排除、扬弃,失落了整体意义和价值。文化的这种内聚和整合就逐渐形成一种风格、一种理想,一种心理和文化模式。文化的这种内在结构及其特征的稳定形态称之为文化模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一个独立的文化世界,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价值意义。源于古希腊文化,以宗教神学、科学技术、经济学、法律为基本结构特质,以宗教、自然、物质、法律为价值取向的西方文化,与发端于封闭的黄河流域的千年儒家文化,以个体农业和宗法家庭为基本结构特征,以土地、道德和礼教为价值取向的中国文化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现代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期间还有过一段波折。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对西方心理学的复制、推介与跟随。一方面,人的心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和作用下建构起来的,这意味着人的心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置身的文化环境。很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其实亦只是一种假设和猜测,具有或然性。更直白地说,西方心理学也不过是植根于西方文化的一种本土心理学,其学派和理论反映的是西方人的核心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源于文化传统,西方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力图追随和模仿相对成熟的自然科学,试图研究发现并推介具有普遍性、适用性,超越其本土文化的心理学知识体系,这种学术霸权可能造成其他民族心理学学术思想与教育实践自主性的丧失乃至被殖民化。

同样,我国高师公共心理学开设时间不长。在不少高校里,教师教育专业的心理学还被视为“不那么专业”的公共课。综观近年来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版本不少,但推介西方心理学理论方法的居多,能真正融入民族文化,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反映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的教材并不多见。高师公共心理学内容本土化的路径之一是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资源。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心性心理学”、“人性理论”,我国众多先哲对人的心理、人性有着不同的解说。而这些心理理论在西方实证心理学看来未必很“科学”,但中国历史文化心理资料的介绍终究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师范生学会建立心理学与文化、社会资源的关联,这可能是心理学尤其是高师公共心理学研究方法、范式的一种转向。路径之二是高师公共心理学内容与中国教育传统、具体教育实践的结合。其必要性无需赘言,核心乃在于对西方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具体教育实践结合点、生长点的找寻。

四、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拓延性是文化变迁在课程中的应然要求

文化变迁就是文化本质性内容的增加或减少并因此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变化。文化变迁主要是通过文化积累和文化突变两种方式来实现,文化积累就是文化的保存和增加,表现为一个渐变的过程;文化突变是指文化结构性变化,是文化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质的飞跃。文化变迁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只有经过不断的文化变迁,文化才能得到创新和进步,社会才能随之不断发展。教育与文化密不可分并处于一种“生动的循环”,文化变迁特别是出现文化突变时,作为教育传递、传播和创造文化的载体——学校课程也必然要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变革,唯有如此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从文化的视角看,教育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促进人“文化化”的活动。当今,一方面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大爆炸,人类文化变迁剧烈。另一方面作为文化产物的人也被深深烙上了时代印记。在此背景下,高师公共心理学进行自觉的文化择优汰劣,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拓延,构建起具有新的文化结构与特征,能使高师生理解掌握并促进其社会化的内容体系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应然要求。传统的高师公共心理学内容明显存在着两个问题:精致的空洞与解决已解决的问题。当然,日益精细化和专门化是所有学科发展的趋势,但把心理学学科发展的路径作为高师心理学课程内容选择的逻辑,其结果是由于没有对研究结论的梳理和概括又缺乏对具体历史文化时空下人的关注,这样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就成了一堆无序的“碎绸布”,精美而空洞。传统的高师心理学内容大多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大篇幅地讲授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人类认知理论。当然通过这些基础内容的学习让高师生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掌握认知策略是必要的。但问题是,高师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并不等于他们获得了必要的生活技能,高师生掌握了教育心理规律能顺利地从事教育教学并不意味着他能幸福和快乐地生活。因此,唤醒高师生的生命感、价值感,帮助高师生心理自我完善应是高师心理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拓延而不是遗漏。

五、文化学视野下高师心理学课程内容基本框架

狄尔曾指出:“在文化定义的最核心之处是一种习得的无意识(或半意识)的思想模式概念,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中并得到加强,默默地但有力地形成一个人的经验。”课程作为教育对文化选择的具体形式,既有着承载文化的功能,亦将形塑着人。因此,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亦应该是多元化。蔡笑岳等学者就认为其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技能的职业发展目标;能服务于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发挥现实心理生活指导作用的现实指导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性观、人理观,形成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的人类自我认识目标。具体地讲,通过高师公共心理学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心理规律;学会预防青少年消极心理与行为的发生,引导青少年建立完整人格;激发师范生个体内在力量,陶冶自己的心灵,唤醒自我价值感。

基于以上目标,高师公共心理学应彻底打破过分追求所谓体系完整、结构统一的倾向,在心理学本土化的基础上实现心理学学科内容的整合与拓延。应该以心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高师生心理自我完善作为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的三维架构建立起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不应该再是一个在心理学分支学科间徘徊的“流浪儿”。笔者以为,高师公共心理学内容体系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导论

介绍心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主要研究领域以及趋势,旨在为以后具体内容的学习提供一个引导性与概括性的支架。介绍心理的生理基础,重点介绍脑的功能与遗传基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将当前脑科学以及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整合进来,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学科前沿等内容。

(二)认知编

主要围绕认知能力尤其是高级认知能力,将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基本认知成分融于迁移、问题解决、有效学习等综合知识框架中,既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所学内容,形成全面的认知,也为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保证。

(三)动力编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等理论,着重介绍动机的内在机制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分析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动机。该部分将教育心理中的学习动机规律以及学生自身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动机整合到课程内容中。

(四)人格编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内容。将围绕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群体能力差、气质、性格差异与不同个体能力差、气质、性格差异两条主线分别展开,并结合教育分析如何因材施教。

(五)发展编

主要包括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心理矛盾与教育、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等。该内容将整合吸收发展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拓延并充分关注大学生的现状与需要。

第5篇:青少年心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习情绪;发展;展望

近年来随着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兴起,学生在学习中所体验到的学业情绪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它作为一种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密切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学习动机的激发以及学习策略的使用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正性的还是负性的, 对学生的学习、考试、学业成就以及其他方面的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系统了解学业情绪的研究现状,我们从研究概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展望等方面对近五年来关于学业情绪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概况

学业情绪(academic emotion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pekrun等人(2002)提出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并体验到的情绪几乎囊括了人类所有的情绪种类,但与学习活动紧密相连的主要有九种,即愉快、放松、希望、自豪、焦虑、失望、羞愧、气愤、厌烦,并称之为学业情绪。sophie govaerts和jacques gregoire(2008)通过对学业情绪量表(aes)的发展和建构维度上的研究,提出了学业情绪包括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所体验的六种情绪,其中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增加了挫折感。在国内对于和学习有关的情绪如考试焦虑、厌学等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以学业情绪为主题的研究则是从2005年开始的。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的检索发现,截止到2010年5月总共有45篇相关论文,其中2005年、2006年、2007年发表的论文各占7%,2008年的论文占9%,2009年的论文占38%,2010年的论文占3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学业情绪的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

目前在国内,学业情绪已经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研究对象多以初中生和大学生为主,对高中生和小学生的研究只占很少一部分。方法上以实证研究居多,理论探索较少,而且所有的实证研究都是以问卷的形式来测得的,很少涉及实验。具体来说,理论探索主要针对学业情绪的结构维度、发展特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简要介绍了学业情绪的情绪控制—价值理论;实证研究则探讨了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学生适应等方面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纵观近五年来国内对学业情绪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研究,一类是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多是在对他人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综述的形式呈现出来;实证研究多以问卷为主,也有一部分是干预性实验研究。

1.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单一

目前国内对于学业情绪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理论探索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经验总结的方法,实证研究大多采用问卷法。如董妍、俞国良(2007) 结合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 以1731名初一到高三学生为被试,考察了青少年学业情绪的维度并编制了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陆桂芝、庞丽华(2008)使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考察了哈尔滨市468名初中1~3年级学生的学业情绪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苏世将、马惠霞(2009)使用自编的一般大学生学业情绪量表了解大学生的一般学业情绪特点及其与学业适应的关系。董妍、俞国良(2010)采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成就目标问卷》等以1209名青少年为被试,考察了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陆桂芝、任秀华(2010)使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教师领导行为问卷》以驻马店市630名初中生为被试,考察了教师领导方式对初中生学业情绪的影响。

以上所使用的《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都是由董妍和俞国良2007年编制的。也有学者使用实验法来研究学业情绪,如马惠霞、郭宏燕、沈德立(2009)采用2(实验班、对照班)×2(班级辅导+教师与家长辅导、注意即心理安慰剂)×3 (学业情绪、自我概念、学业成绩) 的实验设计,对65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系统心理干预实验研究,发现系统心理干预对增进初二学生良好学业情绪是有效的。整体而言,国内在学业情绪的研究上,研究工具比较单一,以问卷为主,很少使用实验,更缺乏与观察法、访谈法等其他方法的结合。

2.研究范围狭窄

许多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只是单纯考察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业情绪。但学业情绪并不仅限于此,在与学业有关的其他活动如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等同样也存在这种情绪。因而这些研究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研究不具有生态效应,不确定是否可以在正常的教学中推广;二是量的研究少,只是通过积极和消极这两个质的变化来考察学业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同一刺激引起情绪的量的大小是有差异的,不同情绪的量怎么衡量、如何作用于学习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3.研究被试取样的局限性

从研究对象上来说,许多研究以初中生和大学生作为被试。但对于面临高考,心理压力更大、学业情绪起的作用更明显的高中生则很少涉及,关于小学生的研究则几乎没有。从地域上来说,以大、中城市学生作为被试的研究很多,但以农村学生作为被试的研究则没有,而且缺乏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的研究。此外,由于现在很少有对汉族和少数民族、英语和语文学习等的对比研究,因此,就学业情绪所涉及到的各个相关维度是否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还值得思考。

三、研究内容

1.学业情绪的定义和维度

在pekrun提出学业情绪的概念之后,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它的结构维度方面。董妍、俞国良(2005)扩大了学业情绪的范围,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值得注意的是,学业情绪不仅仅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 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等。董妍、俞国良(2006)按照愉悦度(积极与消极)与唤醒度(高唤醒与低唤醒)将学业情绪归为积极唤醒度高的情绪、积极唤醒度低的情绪、消极唤醒度高的情绪与消极唤醒度低的情绪四类。

李磊、郭成(2009)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业学习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所有情绪,学业学习包括所有的学习活动以及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如体验到与学业成就有关的各种情绪。马慧霞和张泽民(2010)根据学业情绪与课程、情境的相关,将学业情绪划分得更为详细。他们认为学业情绪首先指的是一般学业情绪,一般学业情绪又可具体划分为课程特异学业情绪和情境特异学业情绪。在课程特异方面,可分为中学生和大学生课程相关(course-related)学业情绪;在情境特异方面,可通过设计编制课堂、课外和考试相关的学业情绪问卷来研究相应情境相关的学业情绪。

综上所述,研究者普遍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中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并且这些情绪必须在这些活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只是按照这些情绪的性质把学业情绪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并没有按照这两类情绪所起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划分。

2.学业情绪的发展特点

学业情绪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性别、年级的差异上。在性别上,董妍、俞国良(2007)和马惠霞(2009)的研究证明,男生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要多于女生,而女生体验到的消极学业情绪多于男生。但也有研究显示,学业情绪不存在性别差异,如罗丽丹(2010)认为性别因素对海南高一学生的学业情绪的影响不大,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男生的积极情绪要多于女生,这和女生的性格特点、内心特征有关;女生相对于男生总体上感觉细腻、情感丰富,能够更多地体会到学习活动对她们的影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女生的情绪变化,并进行积极的鼓励。

在年级上,对于不同研究对象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李磊、郭成(2009)认为,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学生体验到了更多的不良情绪;苏世将、马惠霞(2009)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二年级比一、三年级体验到较多的负性情绪和较少的正性情绪;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将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这可能与他们的学习任务较重、高考压力较大有关。而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所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要多于消极情绪。也有研究者把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的学业情绪作了比较,发现学习不良青少年的积极学业情绪显著低于一般青少年;学习不良青少年的消极学业情绪显著高于一般青少年;两者在学业情绪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初一、初二和高二、高三年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是由于学习不良青少年的学业成绩相对较差、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经常受到教师的负向评价。另外,学习不良学生的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的掌握能力也会使他们体会到更多的消极情绪。

3.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学生学业情绪的内部因素有:

(1)个人认知

个体对学业目标的控制和价值的估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在此基础上,个体的能力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等各因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些因素影响个体的学业情绪。与此同时,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情绪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2)调节水平

不同的学业情绪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不一样,同样的学业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这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调节水平,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得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在学习活动中,不单单是消极情绪需要调节,有些积极情绪(如过多满足和骄傲)也可能会使个体在今后的学习中受到影响。

(3)成就目标

罗乐等(2009)认为,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更多地与学生的积极学业情绪相联系,而成绩回避目标则更多地与消极学业情绪相联系。

影响学业情绪的外部因素有:

(1)教师因素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领导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了 “教学情绪场”的概念,它是指以一种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某种学习动机或者需要的课堂教学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来引导学生学业情绪的变化。

(2)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的学业情绪产生积极的变化。这种辅导既可以来自学校、班级、教师,也可以来自社会、家庭。马惠霞、郭宏燕、沈德立(2009)发现,班级辅导+教师与家长辅导的系统心理干预方法可以增加初二学生的正向学业情绪,减少负向学业情绪,并且干预后间隔一个月有延续效应。

(3)课程科目

学业情绪在不同课程的学习中关系的强度差异是比较大的,这就体现了学业情绪的领域特异性。马惠霞(2009)通过对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开设教师教育课程的394名学生的研究发现,不同专业学生对快乐源的选择有专业差异。

(4)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家庭教养方式等。

总之, 影响学生学业情绪的因素很多,往往是内、外因同时起作用。

4.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

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涵盖环境变量、控制和价值的相关认知评估与学业情绪。控制—价值理论认为,控制及价值相关的认知评估是环境变量与学业情绪之间的中介变量。在这个理论中,学业情绪包括和行为相关的情绪,如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高兴、挫折感以及厌烦,以及那些预知到自己成功或者失败的结果的情绪,如高兴、希望、骄傲、紧张、无助、害羞等。控制—价值理论认为,与成就情绪唤起相关的评估主要有两种,即对成就活动、结果控制的评估和对这些活动、结果价值的评估。对控制的评估包括与成就相关的期望、成就结果的归因、自我概念,对价值的评估包括主观价值和成就目标。任何与成就相关的情绪都是控制和价值评估的结合。

5.学业情绪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1)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

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有一定的预测关系。陆桂芝、 庞丽华(2008)选取哈尔滨市468名初中1~3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运用问卷法考察了学业情绪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十三种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联合预测达到极其显著水平,其中“无助”能极其显著地预测学业成就;除了“恼火”外,学业成就对其余十二种情绪回馈作用显著。俞国良、董妍(2010)通过研究也发现: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直接积极预测学业成就;消极高唤醒与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直接消极预测学业成就。孙芳萍、陈传锋也得出了和他们一致的结论,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他们认为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之间相互影响,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具有预测作用,而学业成绩对学业情绪具有回馈作用。学业控制感和成就目标通过学业情绪来影响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2)学业情绪与学生适应性

学生适应性包括学校适应和学习适应,许多学生之所以会出现逃学和厌学的现象与学生的学业情绪存在着相关。俞国良、董妍(2007)以学习不良青少年为被试,采用成绩反馈法诱绪,考察了情绪对学习不良青少年选择性注意和持续性注意的影响,结果表明:情绪会影响学习不良青少年的选择性注意,具有积极低唤醒情绪的学习不良青少年,他们的选择性注意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消极情绪下的被试;学习不良青少年的情绪会影响到他们的持续性注意能力, 消极高唤醒的情绪能够增加虚报率,而积极高唤醒的情绪能够提高判断标准,降低虚报率。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业情绪,如果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不到疏导,那么他们的学习就可能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进而导致厌学行为,甚至会逃学。

(3)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

学业情绪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适当的情绪调节方法维持积极情绪,改变、预防消极情绪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积极的学业情绪有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业情绪,就会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四、研究展望

国内近五年来关于学业情绪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未来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研究内容系统化

首先,理论研究要深入。进一步研究影响学生学业情绪的各种因素,把握学业情绪的内涵,探讨学生学业情绪作用的内在机制。同时结合具体的学科来对学业情绪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比较在主科(语文、数学、英语)学习和在其他副科学习中的变化维度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研究的范围要拓宽,扩大研究学业情绪的学生群,不仅要研究正常儿童,同时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也要进行研究,考察他们与正常儿童的差异。

再次,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带有一定的情绪,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业情绪必然有影响,所以教师的情绪是如何作用于学生的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2.研究方法多元化

首先,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以往的研究无论是问卷法还是实验法,都是同时考察所有被试的情绪变化,并没有进行纵向研究。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情绪在学习活动的进行中一直是变化的,如何用曲线来描述这个变化的状态,以及随着个体生理、心理成熟度的增强,这种状态的变化是否一成不变等问题,只有追踪研究才能来确定。

其次,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目前国内关于学业情绪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业情绪积极或者消极质的研究上,学生的学业情绪在不同的质上也有量的变化,所以在实验设计的时候,我们先要分析某种刺激是否能够引起某种学业情绪,然后分析这种量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探讨不同学业情绪类型上量的差异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将访谈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3.研究成果实践化

关于学业情绪,我们作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如何把研究结果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资源,使其具有生态效应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把这种研究的成果推广,并由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能够减少,学习效率能够提升,这是研究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总之,学业情绪作为一种与教学和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思考,需要研究。积极开展青少年学业情绪的研究,了解学业情绪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工作。而且学业情绪作为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情感变量,与其他的影响因素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其中作用方式和机制以及密切程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芳萍,陈传峰.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2010,33(1):204~206.

[2]苏世将,马惠霞.大学生的一般学业情绪现状及其与大学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591~593.

[3]pekrun,r. goetz,t,& titz,w. (2002 ). 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7,91~105.

[4]sophie govaerts, jacques gregoi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n academic emotions sca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sting, 2008,(8): 34~54,

[5]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j].心理学报,2007,39(5): 852~860.

[6]陆桂芝,庞丽华.初中1~3年级学生的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j].教育探索,2008,210(12):124~125.

[7]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33(4):934~937.

[8]陆桂芝,任秀华.教师领导方式对初中生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41~43.

第6篇:青少年心理论文范文

摘 要 攀岩运动是由登山运动派生出来的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是一项富于惊险性、刺激性的休闲运动,攀爬岩壁就是在经历挫折,考验意志,它不但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更需要较强的心理素质,还需要顽强拼搏、知难而上,进而不断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自1987年进入中国以来,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参与的人群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受到很多青少年学生的喜爱。随着户外俱乐部在各个城市的普遍发展,攀岩项目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攀岩是一项以实践为主的运动,攀岩的教学过程注重青少年之间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该运动项目的自身特点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尤其在勇德方面占据着项目优势。

关键词 攀岩运动 青少年 勇德培育

一、研究目的

“勇德”是美德的一个方面,它作为一种道德力量,一种为善的力量,作为内在于人的稳定的品质,有着丰富的道德内涵,主要包括主体遭遇危险、困难等伦理情境时,行为发生前的“不惧”之勇,行为抉择时的“果断”之勇,行为过程中的“坚毅”之勇,以及行为发生后的“知耻”之勇等。

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明天的太阳,他们的成长牵动着整个国家人们的心,担负着祖国的繁荣昌盛的任务。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学校体育中的一种重要的德性“勇”,在逐渐被淡化,甚至被忽视了。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促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勇德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它是内化于人们的内心,是经过长期的教育与实践逐渐实现的,因此,培养青少年具有勇德尤为重要。

青少年进行攀岩比赛或训练中,要克服攀壁上给自己带来的很多困难如:岩壁的凸凹、路线的难点、对高空屋檐的恐惧、战胜自我的意志。还会体验到很多在正常条件下很难获得的身体感受。在整个攀爬过程不仅体现了克服困难、跨越障碍、挑战极限、战胜自我的过硬品质,也体现了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是勇德潜移默化积蓄和养成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报刊索引、石家庄经济学院图书馆相关的文章和书籍,查询有关攀岩论文36篇,有关勇德论文9篇,阅读相关书籍十多本。为本论文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

(二)专家访问调查

本文访问高校从事攀岩训练的教练5人,根据青少年参加攀岩运动练习之前和练习一定时间后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咨询。

(三)逻辑分析法

结合文献资料,对数据统计处理的结果和访谈中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做出逻辑分析,得出论文结论。

三、结果分析

攀岩项目一般分为三种:速度、难度和抱石,所以攀岩运动大多数也是以此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手段。在攀爬中运动员不仅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娴熟的技术动作而且还要提前认识线路能力并能准确的应用到比赛中,这需要果断的判断力;而在难度比赛里一条完整线路上会出现几个难点,越过难点会相对轻松一些,这需要坚强的毅力。总之,攀岩项目识线需要的准确性、难度中需要的坚毅性、抱石中需要的及时纠错性等独具一格的项目特点是培养青少年勇德的有效途径。勇德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在攀岩比赛和训练中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方面:

(一)攀岩中的不惧之勇

不惧就是不害怕,不恐惧,敢于正确的面对事实,面对挫折。在难度攀爬过程中,一条完整的线路会出现几个甚至多个难点,这些难点里就有很多是需要大幅度的窜跳动作完成,有些是屋檐的俯角,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来保证动作幅度和力度来完成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或攀爬高度。

攀岩作为极限运动之一,必然会对勇敢这种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训练和比赛中,青少年要时刻面临着困难与阻碍,这就需要青少年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和危险,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勇德正是在不断克服困难和障碍中积累形成的。因此,不惧应是攀岩中首要的,不可缺少的品质。青少年必须要时刻克服自身的恐惧心理,克服外界的压力,充满自信的完成技术动作和整条线路的攀爬,从而达到通过锻炼身体,完善身心的目的。

只有具有了“不惧”,敢于面对一切,有继续努力的勇气,他才能战胜自己,战胜压力,达到成功。攀爬中的“不惧”精神会随着平时训练的不断积累变成青少年自身道德品质的一部分,使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不惧”是攀岩运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也是青少年战胜挫折,不断进步的前提。只有具备了“不惧”的品质,青少年才能真正的成为对国家、社会更有用的人。

(二)攀岩中的果断之勇

果断是指坚决不犹豫,当机立断。它是一个人在行为抉择时勇敢的表现,是勇德的要组成部分。果断不是面对抉择或突变时的瞻前顾后、犹豫彷徨,也不是草率武断、滥下结论、

轻举妄动的鲁莽。而是指能明辨是非,在紧急关头能当机立断地做出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行为。一个人的当机立断与勇敢行动应是以深思熟虑和审时度势为前提条件。

在攀岩比赛中果断是很重要的意志品质速度攀爬中第一次攀爬果断的爬出自己识线时的路线不能犹豫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第一次攀爬后要发现问题果断的改进以便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难度攀爬和抱石的训练和比赛中好多大跨度的点都需要果断的出手以便能顺利的完成路线的攀爬。

果断这种道德品质是在不断的练习中养成的,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培养青少年果断的抉择路线和遇到难点的决断能力,也潜移默化的养成了青少年勇敢果断的道德品质。

(三)攀岩中的坚毅之勇

坚毅是一个人成功的必经之路,不管是有天赋的还是后天努力勤学的,只有坚持忍耐,矢志不移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作为美德的坚毅之勇不仅需要磨练还要正确的引导。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是偷不得半点“懒”的,体育对人体的锻炼价值是与人自身的运动程度成正比的。如果在体育学习中没有坚毅的精神,既学不到精湛运动技术技能,也达不到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发展的目的。

在攀岩运动中难度攀爬对坚毅体现的淋漓尽致,不仅仅某一个单个动作的动力定型需要成千上万次的坚持训练,难度攀爬训练时指力与耐力痛苦训练的坚持,更重要的是在攀爬一条完整的线路中会出现几次难点,每一个难点青少年必须要坚持,一旦完成这个难点的攀爬就能调整以便向下一个难点发起挑战并最终取得好的成绩,如果没有坚毅之勇他们就会提前退出比赛。

青少年的坚毅之勇是在平时不断的重复实践中养成的,日常要培养当他们在遇到不能避开障碍与困难时,必须要忍耐与坚持,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四)攀岩中的知耻之勇

勇德在知耻方面的重要表现就是,遇事时既不逃避也不怯懦,能对其行为进行反思,并进行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与思考,勇敢的面对错误、失败、挫折。一个真正的“勇”者,不但要勇于面对外在的危险和困难,而且要勇于正视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具有勇敢品质的人往往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与错误,积极的去解决它。

在攀岩的训练和比赛中每攀爬一条新的路线不论完攀与否都不会做到尽善尽美,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失误和错误,因此青少年在攀完后还在不停的总结自己的失误和错误,积极的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抱石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他们会马上更改动作和攀爬线路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

知耻作为勇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要一环。青少年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与教育,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对于德勇的认识会更加真切,明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后的奋发图强才是真正的勇敢,这种知错必改的精神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进步。

四、结论与建议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经非常突出。随着社会竞争更加剧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信息的迅速传播,对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更趋严重。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攀岩运动项目以其独特的运动特点为青少年塑造良好的人格提供了机会。攀岩运动是一项富于惊险性、刺激性的休闲运动,攀爬岩壁的过程就是在经历挫折,考验意志,挑战极限、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与“勇德”积累和养成的过程。同时,它为培育青少年勇德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攀岩这项新型项目培育青少年的勇德,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冯蕾.学校体育教育伦理研究——勇德培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 丁素文.论体育运动中的勇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7:43-45.

[3] 曹建民,张健.攀岩运动[J].中国学校体育.2002.2.

[4] 曹庆华.岩壁上的芭蕾[J].新疆体育科技.1997(3):42.

[5] 晋明朗,等.军事攀登[J].体育学院学报.2002.2:126.

[6] 邓毅洲.军事攀登心理训练浅析[J].体育学院学报.2002.04

[7] 吴鹏,薛强.高校开设攀岩运动的阻力与推力[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1.

[8] 吴鹏.高校攀岩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6.

[9] 巫杰.广东普通高校开展攀岩运动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内江科技.2007.06.

[10] 任喜平,马楚虹.高校攀岩运动员身体素质相关指标的监测与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3.

[11] 陶磊,廖志刚.攀岩力量训练方法初探[J].体育学院学报.2003.4.

第7篇:青少年心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专生 心理 教育 反思

论文摘要:着重梳理个人担任班主任经历在面对中专生成长中呈现的心理健康、情感思想等教育考验时的应对思路方法、事后的反思,以求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教育实践能力水平。

在中等专业学校任教多年的经历,让我对本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了相当多的接触和一定的了解。应该说近二十年来贵阳市中专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点呈现的明显和清晰的变化轨迹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紧密相关的。回忆和梳理自己在中专教职时面对中专生思想、心理的种种现象问题时,当时的感受、认识、选择的对策、所行的干预、处理、与学生的互动、效果等,印象都还十分鲜活生动。学习接触了“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课程之后也有借助学科理论重新对过往的教学经历进行分析,以提高认识的内心要求,但有所忌惮,在对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认识还极其粗浅、理论水平不足的当下,想要准确全面分析事实状态、剖析自身认识,评价处理方式的的当失误,确实勉为其难,其间的片面、粗糙和谬误,也在所难免,不过从展示来自中专教育教学情境的案例和自己的体会以供同行专家评点的角度应该是有意义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以非师范生的身份入职贵阳市职业教育行当,当时贵阳市中专学校不多,只有十来所,学校规模也不大,当时我校在校生人数500人,其他学校大多超不过此数。那时学生性质有两类:学生班、职工班,职工班学生由其工作单位推荐,不必经过入学考试,学生年龄通常较大,生活阅历、思想成熟往往较我们这些初出校门又进校门的老师要强,不需要老师对其进行思想和心理辅导。学生班入学需参加高考依成绩高低分别录取入读大学、大专或中专。1990年中专招生实行“双轨制”,即同时招收高中和初中毕业生,过渡到1994年停止招收高中毕业生,当时中专学生语数外基础不错,综合素质较高, 90-96年间我校中专录取线高于贵阳一中录取分数线,生源以贵阳城区学生为主,学生中违反纪律或因心理问题引发异常事件的情况很少发生。1997年中专毕业国家不再包分配,生源情况有了变化,学生文化素质下滑,教学和管理问题增多,职工班变得名不副实:学生年龄趋小,不再由工作单位推荐。许多不愿读书、不能读书的孩子由父母押着来读“职工班”,职工班变成“放牛班”、“猴子班”。2000年取消“职工班”,之后大学扩招,中专生源质量又进一步下降,班集体和教学秩序出现混乱,学生不学、逃课严重、与任课老师频繁冲突、寝室管理几乎瘫痪,可以说2000年是本地中专教学管理最困难、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学校和班主任应对不暇地处理各种各样突发事件,不可能有针对地进行学生思想和心理干预。之后几年似乎学生思想的混乱和管理难度在恶化到极点之后渐有回落,但中职学生质量、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已经是在一种相当恶劣的状态维持。2007年中职入学改用注册式招生制度,国家开始宣传和鼓励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政策环境呈向好趋势,但具体到中专学校普遍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和改革的压力,即如何改革调整以增加学校生活对学生吸引力和实现帮助学生求职和成长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开拓性的问题,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实现自身价值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其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几乎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成长中的青少年特别需要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关怀与指导,以弥补他们在之前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感觉到:不管他们呈现出来的问题是什么,“爱”和“管教”对这些孩子都是最对症、最有效的教育方剂。

我所带的班级有一位学生,从小被家里送到足球学校学足球,听说家里投入了不少的钱结果却没有学出来,这个学生文化底子差,父母从来不与班主任见面,孩子本人还机灵,但学习无兴趣,更严重的是个性及精神状态十分的消极、懒散,身上有明显的长期被打击、受压抑的灰色、麻木情绪,从没见他在足球场上踢过球,这些出现在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身上,看着叫人难受,为将此同学拉进班集体,激发其主动性和活力,我安排他担任了班级体育委员、足球队长,体育委员的工作由我做好准备再让他面向全班安排组织,又安排一位体育委员配合他工作,当时我感觉对他和班上许多同学来讲“感受成功”是一服迫切需要的补药,这些学生们尚未踏入社会就已经被打压磨灭得灰头土脸的,具备典型的“失败者心态”,对于他们如果能够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能感受经由自己努力收获成功,是重新唤起他们自信和自我的关键,于是,一段时间内我特别重视足球队的活动,到场地组织催促训练(如果班主任不到场,连人数都凑不齐),为他们邀约比赛对手,组织女同学观战送水,赛后总结鼓励。刚开始这些孩子表现让人泄气:场上互相责怪,吵架,冲动负气,无法配合,每个人都发现别人有问题,从来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尽犯一些低级错误,尽管有一个半专业的球员在队里,我盼望已久的哪怕一粒进球都等不来,我一面继续平衡协调球员关系,一面在所有场合把他们每一点闪光出彩的表现大肆渲染表扬,鼓励球员,又悄悄地给队长增加责任,终于在一个多月以后,球队有了进球,再后来交战有了胜利,这以后我渐渐可以放手了,足球成了班上一些同学的乐趣,他们的精力有了方向,不再像从前没有方向地、破坏性地宣泄青春的力量或者是百无聊赖地软体动物般迟钝、懒散。球队同学精神面貌变得开朗积极活跃多了,影响班级气氛也有了正面改变。

我所经历的一场“群殴事件”使我体会到青少年心理矛盾的尖锐复杂和教师成年人及时干预的重要。

中职学校女生占多数的班集体,学生比较典型的有两种类型,一类学生来自农村、少数来自城市的学生本分老实,不敢惹事,另一类嚣张胆大,急于在群体中在老师的视线外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和优越地位,甚至做大姐大,如果不能在班级管理中平衡抑制后一类人的势头,正常班风的树立必然失败,极有可能前一类学生会被迫向后一类学生靠拢依附,班集体就会向恶性状态发展。

2004年我接了一个财会班,有几员女猛将在其中,班干部组建不大顺利,主要原因就是本分踏实的学生不敢或不愿干事管人,而踊跃要求当官的一些学生,一看上去就是那种管不住自己却想掌权管别人,乱干事的人。这天上午有一个地县学生突发急症,我送到医院,忙到一点过钟才回到学校,心里有点隐隐的不安,没有回办公室,走到教室门口听见里面有怪异的声响,一推门,门从里边抵住了,里边的学生听到我的声音炸了锅,使劲推开门一看是几个女生正围殴班上一个女同学,把她打得缩在桌底下,在场的同班同学有看热闹的,有漠不关心的,有吓坏的,没有一个上前劝阻,我当时又气又急,赶紧控制事态,将肇事学生交给保卫科做调查笔录,报告学生科,对现场旁观者调查了解情况训话交代事项,致电被打学生家长接走孩子检查身体,回到办公室整理解决问题思路:要避免被打学生方闹大事情;要防止打人一方结成小团体,下一步危及班级;要帮助班内同学对此事形成一个合适的态度,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尽快平复此是的不良影响。这次事件的五个打人者都有家庭关系异常导致的心绪恶化的情况,调查中能感觉到她们心理上的怨恨、紧张不满甚至仇恨,而在此事件中她们为自己打人找了很多充分正面的理由,好像自己是在为众人出头,主持正义,替天行道,其实根本原因还是给自己的不良情绪找一个宣泄口。被打学生比较典型地体现出为得到同龄伙伴的接纳喜欢而有意无意讨好迎合别人的青少年心理,以致于做出一些不妥当的行为,当穿帮后,反而成了众矢之的,结果她拒绝同学,同学漠视她。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助、思想教育工作中,我认为最失败的就是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的部分。后来我设想了一些方式方法想让这位女生重新融入班集体,发展新友谊,但毕业前照毕业相,她来找我提出不参加,我一再劝解最后她流泪请我理解她,无奈我只能接受自己教育失败的事实。几位打人的学生我要求其监护人到学校,当面分析其打人行为的下作可耻,寻找“替罪羊”心理的阴暗卑劣,要求学生及家长要勇敢面对自己生活和心理上真正的问题,学会处理负面情绪,否则错误的想法恶劣的心态会给自己的将来带来更多的问题和不幸。在随后的班级日常管理中重点关注引导她们开阔心胸,转换角度看问题,多参与集体活动。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内进行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强调说明在青少年教育中和成长中心理疏导、思想的指导是学校教育产生作用的重要基础,尤其对目前的中专生来说虽然学习压力不大,但与同龄人相比有更多的困惑、更少的机会和更复杂的生存困扰,作为离这类学生最近的教育工作者应以最温暖的善意、最彻底的包容接近他们,尽力培育他们,运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直觉和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学会调适心理,拥有健康成熟的心态,与社会一同进步成长。

第8篇:青少年心理论文范文

8月21日上午8时,第十四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开幕式在江苏理工学院图文信息中心南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组委会主席、江苏理工学院崔景贵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开幕式上,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夏东民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词,对第十四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在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成就后,夏东民说,心理学是国家21世纪优先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建构幸福生活等方面都将大有作为。本次论坛的召开是江苏省心理学界的大事、盛事,更是江苏理工学院学科建设与学术交流的喜事、要事,必将进一步推动江苏理工学院及常州的心理学研究向更广的应用领域、更高的服务层次发展。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主席杨鑫辉教授作了《运用心理技术架构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桥梁》的开幕致词,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傅宏教授对江苏理工学院积极筹备和承办第十四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表示诚挚感谢,并对论坛建设与创新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全体心理学工作者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把握时展脉搏,加强心理学应用研究,探索心理学发展与服务社会大计,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本次论坛特邀请多位专家作学术报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副主席、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顾海根教授作了《大学生自我同情及其与人格、应对方式和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的报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副主席,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掌然教授作了《广义问题解决与广义问题管理――科学思维新视野》的报告。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傅宏教授作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什么――(2012)目标与任务解读》的报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理事,三生教育基金会会长张名源作了《三生家庭教育个性化支持方案(FEAP)在家校合作中的成功应用》专题报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华夏全人心理学研究院院长许金声作了《通心的理论、方法的广泛应用》专题报告。第一二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张理义教授作了《心理健康测评仪的研制与应用》专题报告。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崔景贵教授作了《社会转型・和谐幸福・心理管理》的主旨发言。《心理技术与应用》杂志社常务副主编何妍在大会上作了《开来而继往 明道不计功》的专题介绍。盐城师范学院副校长戴斌荣教授、上海商学院管理学院院长王胜桥教授、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童辉杰教授分别主持学术论坛报告会。25场精彩纷呈的专家报告、专题报告和大会学术交流发言受到全体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论坛举办期间,部分与会者还参加了20日、21日晚上开展的两个专题心理工作坊活动。

8月21日晚,论坛还举行了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理事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杨鑫辉、顾海根、傅宏、崔景贵、张掌然、童辉杰、张名源、申林等。会上,杨鑫辉教授通报了第十四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的筹备及组织情况。经会上讨论,成员一致同意增补3位论坛理事,分别是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崔景贵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傅宏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吕航博士。会议讨论决定,继续挽留杨鑫辉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建议加强论坛领导后备人选培养,恳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委派专业人员协助杨教授开展论坛日常工作。会议还决定继续征集本次论坛和近三年优秀论文,集结成书并公开出版《心理技术应用研究(第七辑)》,由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及心理教育研究所负责收集、整理和编辑,三生教育基金会提供赞助,并由开明出版社友情出版。

第9篇:青少年心理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R749.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2-0081-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2.001

受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German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德文简称DCAP)等单位的邀请,中国医院协会组织心理治疗考察团于2008年11月30日至12月7日访问了德国。代表团在德国期间访问了德国卫生部,参观了德国的心身医院、精神病医院,与卫生部官员、保险公司、大学和心理健康保健系统的重要专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代表团在德国的访问过程中,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Margarete HaassWiesegart和Alf Gerlach博士全程陪同。研究院的多位德国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Wolfgang Senf,Tomas Plnkers,Thomas Fydrich,Alf Gerlach,Ansagar Lottermann等为代表团做了学术演讲。

德国是开展心理治疗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心理治疗服务管理已有约100年的发展历史。心理治疗发展的里程碑是1998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的《心理学心理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法》。该法律确立了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职业,确定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非医学背景的心理学或者社会教育学专业人员可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获得了与精神科医师、心身医学科医师一道,在医疗卫生领域内向成人患者或者儿童青少年患者提供心理治疗的执业资格,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健全了相应的健康保险付费机制。本文将结合访问的情况与相关资料,重点介绍德国对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要求和管理模式,为中国发展心理治疗的教育培训及健全管理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德国心理治疗历史及心理治疗立法

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于奥地利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很快在德国传播。1910年,德国建立了第一个相关组织:柏林精神分析组织(Berlin Psychoanalytical Organization,德文缩写BPV,于1926年改为德国精神分析学会,German Psychoanalytic Society,德文缩写为DPG)[1]。

20世纪20年代德国相继开办了第一个精神分析门诊和第一家精神分析医院。同一时期,Georg Groddeck在BadenBaden开设了第一家接受住院病人的心身治疗诊所。这一时期许多德国的精神科医生对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发生兴趣,他们开始讲授相关课程,并出版了一批心理治疗的教科书[1]。尽管官方的精神病学组织一直排斥心理治疗,使其一直独立于精神病学,但1927年,第一个医生的心理治疗组织(Allgemeine rztliche Gesellschaft für Psychotherapie)还是正式成立了[1]。

30年代,特别是1933年,在纳粹势力的影响下,DPG学会有许多犹太籍成员被杀害,1936年这一学会被迫解散[1]。这一时期许多犹太籍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移居其他国家,柏林的精神分析诊所也被迫关闭。在纳粹时期,有大批的精神病人被杀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心理治疗才在德国重新得到发展。

1945-1950年,德国的几个与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相关的组织成立,1945年柏林成立了第一个由政府资助的精神分析诊所。1946年柏林成立了第一个由保险公司开设的心理疾病研究所(Versicherungsanstalt Berlin) ,此研究所对心理动力学治疗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60年代初,Annemarie Duhrssen及其同事的研究证明了心理动力学治疗的有效性,这使得心理治疗指南于1967年进入法定的健康治疗体系[1]。

从1957年开始,经过培训的医生可以“心理治疗”的名义工作,1978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和治疗被认可,医生开始以“精神分析”的名义从事心理治疗工作。1945年以后,德国出现了大批以心理治疗或精神分析为名称的医院或科室;50年代开始,在德国涌现出许多心身治疗医院。这些医院和科室最初都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进行治疗,到80年代,特别是1987年,行为治疗成为第二个被认可的治疗学派后,开始了以认知行为治疗为理论基础的心理治疗工作[1]。

1967年心理治疗指南进入了德国政府制定的法定的健康治疗体系之后,由医生提供的精神分析治疗在部分健康保险公司列入了可以报销的治疗项目[2]。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患者对心理治疗需求增加,而从事心理治疗的医师数量不足,德国开始探索非医疗人员向患者提供心理治疗的措施(1970年,当时的东德建立了“心理治疗专科医师”制度)。从1971年开始,经过心理治疗培训的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学工作者,被允许与精神科医生联合进行心理治疗工作[3]。

1971年,德国政府联邦议院任命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致力于研究德国精神医学状况并为精神医学的改革提出建议。1975年提交给德国联邦议院的报告详细描述了德国精神医学的状况,并为精神医学的改革提出了建议。1980-1985年,联邦政府在6个州实施了一项大型改革示范项目;并在1979-1986年,成立了一个顾问委员会,起草并撰写了精神医学改革的计划书。发表于1988年11月的计划书中涉及了心理治疗的概念、应用领域和职责范围,并在建议部分明确指出应为在精神病学领域工作的心理治疗师制定职业法规 [4]。

1992年,在多方要求下,德国联邦医学协会( German Federal Medical Association) 在其第95届年会上,决定成立一个新的专科医师分支,即心理治疗医学的医师( physicians for psychotherapeutic medicine)分支,其中包括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的专科医师以及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的专科医师。这个决定促进了精神卫生相关学科的教育改革,使心理治疗的教学内容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自此,所有学习医学的学生,其所学习的课程中必须包括心理治疗医学的课程[1]。

1998年德国联邦政府正式颁布了《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法(The law for Psychological Psychotherapists and Childand YouthPsychotherapists)》[23](以下简称心理治疗师法)。按照该法律,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非医学背景的心理学专业人员或社会教育学专业人员,具有向患者提供心理治疗的执业资格,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确立了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职业,使医疗卫生领域中由非医疗人员向患者提供心理治疗合法化,同时健全了相应的健康保险付费机制。自此法出台后,那些没有得到官方认可而从事心理治疗者不得再使用“心理治疗师”的称谓[1]。现在,心理治疗在德国作为医学临床治疗的一部分,在心理治疗师的培养、考核、从业管理制度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管理严格。

2003年,德国将心身医学的专科医师重新命名为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专科医师[2]。心身医学是从德国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学科,学习心身医学的学生需要大学医学系毕业,同时进行医学和心理治疗方面的培训。目前,德国许多医院有心身医学科,许多地区有心身医学诊所。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不同,在德国、瑞士、奥地利,心身医学科是与精神科平行的独立临床专科。这种格局有其历史原因。最主要的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以及精神病学界在纳粹时代所犯的错误。心身医学十分强调心理治疗,所以全称为“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学”;临床科室称为“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科”,在医院工作的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和心身医学的专科医师共同在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科工作。

2 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培训与心理治疗师资格

2.1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1998年德国制定的心理治疗师法,确定了心理治疗属于医学领域的服务内容之一,心理治疗人员在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进行服务,其服务费用由病人的保险机构支付,这使得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在德国得到明确的区分:心理咨询工作通常在社区咨询中心开展,这些中心得到政府或慈善机构的资助,服务是免费进行的。德国的心理咨询服务对象为正常人群,而心理治疗的服务对象是有明确诊断的病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人员培训、从业机构、经费来源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在管理方面也没有心理治疗那样规范和严格。

2.2 不同类别的心理治疗师及其培训途径

心理治疗师法出台以后,允许心理学出身经过系统心理治疗训练的人员在医疗领域从事心理治疗。以此法律为基础,心理治疗师按其培训背景可分为两类,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和医学的心理治疗师;按其专业培训内容也可分为两类,针对成人的心理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出生至21岁前)的心理治疗师[1]。

希望成为心理治疗师的人员,必须先在大学学习医学或心理学。医生中获得心理治疗师资格的途径:精神科医生要加心理治疗培训,其他科加心理治疗培训,或各科加儿童心理治疗培训。大学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在德国,本科学习通常为5年,毕业后得到的学位相当于硕士,大学的学历培养中没有另外的硕士培训)在参加政府认可的培训机构或大学的培训机构的心理治疗职业培训后,方可获得心理治疗师资格。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教育学背景者也可申请参加培训。不同教育背景人员在分别接受规定的培训课程后通过国家举办的考试可获得心理治疗师资质(如图1所示)。

到2007年德国共有19917名心理治疗师,其中医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4484人,约为所有心理治疗师的25%;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共15433人(其中成人心理治疗师12728人,儿童青少年治疗师2705人)[5]。

2.3 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及国家考试

目前德国共有173家获得政府发放的许可提供心理治疗培训的机构,其中33家在大学内,集中在柏林、海德堡、汉堡等4个城市。现在德国获得联邦心理治疗科学委员会及社会保障委员会认可的心理治疗学派为心理动力学和行为治疗,各培训机构可以在心理动力学、行为治疗中选择一个方向进行系统深入培训。对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的培训也有严格的规定,其差别在于培训内容偏重在成人或儿童和青少年。全德国现有100所机构做心理动力学培训,73家做认知行为治疗培训。学习认知行为的学生与学习心理动力学的学生其数量比为3∶1[5]。

现在许多人希望参加心理治疗的培训。申请者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筛选,例如申请参加精神分析培训者需要经过3次访谈的评估[6],通过者方可参加培训;行为治疗的培训也需要经过2天的考核筛选[5]。因此,进入心理治疗培训者,通常都是心理学系或教育学系毕业生中的优秀者。

对于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分为5个部分。(1)理论部分:培训时间至少600小时;(2)实践培训部分:培训600小时为治疗小时数,另外接受督导150小时;(3)临床实践部分:1800小时,包括在精神病院工作600小时,另外600小时在法定承认的医院或私人开业门诊的实践,在心身医院工作600小时等(通常在医院对住院病人工作1200小时,对门诊病人工作600小时,完成全部实践小时数通常需要1.5年);(4)自我体验部分:120小时;(5)其他理论学习及论文报告等930小时。共培训4200小时[5]。4200小时仅是政府规定的培训时间,在许多高水平培训机构或大学中,对参加培训者的培训要求实际上高于这一标准,精神分析培训所需要的时间比4200小时更长,培训更为严格[67]。按照政府规定,全日制培训需要3年,半脱产培训需要5年才能完成,而实际上要完成各培训机构的培训标准和要求,许多学生需要花费更长时间(完成心理动力学培训平均约需要8.5年,完成认知行为治疗培训平均约需要5年时间)[5]。

学生经正规培训机构培训毕业后,须参加德国联邦国家考试,通过后方可获得心理治疗师执照。考试包括笔试(理论部分)和由3人专家小组进行的面试。笔试内容包括:心理治疗的理论,疾病分类学,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与评估、预防与康复,不同心理治疗学派对疾病的概念化及治疗方法,专业伦理及法律知识等。面试部分由学生现场抽取题目,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包括:了解既往病史和诊断的能力,分析发病机制、辨别疾病指征及对治疗理论及方法选择的能力,与病人建立关系的能力,把握职业伦理和法律问题的能力等[3]。通过国家考试者,可申请心理治疗师开业许可,得到许可后方可以此为职业。

3 心理治疗系统与管理及质量控制体系

3.1 心理治疗立法及行政管理

德国政府对心理治疗的管理分为联邦政府一级的管理和州政府一级的管理。

联邦一级负责立法及相关规定的修改,执行立法由州一级政府相应机构负责。德意志联邦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中与心理治疗密切相关的法律一个是“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法”;另一个是社会保障法,这一法律要求所有联邦公民都需要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5类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养老金保险、失业保险和老年护理保险[8]。其中涉及心理治疗的保险为医疗保险。

州政府一级的管理,德国各州政府劳动福利部下属的卫生局精神卫生机构负责培训机构的认证工作;较大的州有独立的卫生部负责此方面工作。此外,州一级政府相应的主管部门还具有控制和监督法律实施的作用,社会保障法的执行情况就是由州一级卫生部或劳工福利部进行监督的。

3.2 心理治疗学派的科学许可和保险付费认可

法律授权德国联邦科学顾问委员会负责心理治疗学派的科学许可工作。该委员会下设有心理治疗科学委员会,包括有12名成员,其中6位为心理学和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6位为精神科医生。委员会的核心任务是从治疗过程、疗效方面审查心理治疗学派及其治疗方法的科学性[9]。目前,该委员会批准的心理治疗学派有:精神分析治疗和心理动力学治疗(1978年获得批准),行为治疗(1987年获得批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2006年获得批准),系统家庭治疗(2008年获得批准)。

心理治疗科学委员会在决定某一心理治疗学派的科学性时,采用多种科学指标进行衡量[9]:该学派对各种心理障碍病因的解释、治疗的理论及科学的实证性研究的证据。最后一项至少需要有三项对不同心理障碍的研究为证据,并且这些研究需要同时符合随机对照、有清楚的治疗过程、采用真实病人的研究及有干预后的随访等条件。

德国的法律认可获得科学委员会科学许可的心理治疗学派进入医疗保险系统,但这不意味着被纳入国家健康保险支付的治疗项目,而获得保险支付需要得到德国联邦社会保障委员会的批准。德国的联邦社会保障委员会在联邦科学委员会批准的心理治疗学派基础上评估该学派的治疗效力。目前,获得这一委员会批准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心理治疗种类仅包括1978年通过的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和1987年通过的认知行为治疗。

3.3心理治疗质量管理与行业协会的作用

3.3.1 心理治疗师行会(Chamber,德文: Kammer)

各州均成立有心理治疗师行会“Chamber”,全国行会由各州行会组成[3]。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在取得心理治疗师的资格后都必须加入心理治疗师行会。心理治疗师行会负责的是心理治疗师本身的质量控制。行会会员必须按时交纳会员费用,并按照规定每年完成一定课时的继续教育学习。

心理治疗师行会对会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的行为规范和伦理法则进行管理,接受患者投诉。各州的心理治疗师行会设立有专门处理违反伦理规范的委员会,有自己聘请的律师。这个专门的委员会的职责是处理相关伦理投诉。心理治疗师行会以此方式保障在各州从事心理治疗的心理治疗师的学术资质和伦理水准。

心理治疗师行会要求其会员遵纪守法。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心理治疗师治疗的患者必须是符合ICD10诊断系统中某种诊断标准的人,或具有诊断标准中某些症状的人。不符合这些条件者,不属于心理治疗的对象。而且按照规定,符合ICD10诊断标准者在不同科室的治疗也有分工。如:重性精神病、药物依赖、重型抑郁等归精神科诊治;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轻型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及各种心身障碍等归心身医学科诊治[1]。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主要在心身医院或科室从事临床工作,或在私人诊所从事临床实践,所接待的病人为后一大类,应按照规定从事心理治疗工作。此外,根据法律,得到执照可以开业的心理治疗师,可以进行心理障碍的诊断,其诊断权如医生一样。但如果病人有器质性病变,必须将其转介给医生。

此外,心理治疗师行会制定有心理治疗师的行为规范和伦理法则,所有会员必须遵守。例如,如果病人有明确的自杀和伤人倾向,治疗师必须向相关部门告知;治疗师不得与病人发生性关系等。如果心理治疗师违反了行会的伦理规范,将面临处罚甚至被吊销开业许可。情况更为严重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3.3.2 法定健康保险医师协会

心理治疗师行会的成员如果私人开业从事心理治疗的话,必须加入该州的Aships(Associations of Statutory Health Insurance Physicians),即各州的法定健康保险医师协会。Aships管理并代表所有开业医师(包括心理治疗师)的利益(特别是私人开业医生的利益)与社会保障系统协调,并获得保险付费[10]。德国联邦的全国性法定健康保险医师行会称为Naships,Naships管理各州Aships的机构,由17个州或地区的Aships组成,负责管理15万医疗从业人员,包括心理治疗师。

各州Aships的委员会与保险公司会按照每个地区人口与心理治疗师的比例,共同决定每个地区需要配备多少开业医生。目前德国的情况为:大城市居民与不分学派或类别的心理治疗师之比大约为2000∶1[11]。心理治疗师只有成为Aships会员,在其管理下,为病人进行的心理治疗服务才能获得保险公司的付费。保险公司将费用付给Aships,再由Aships付钱给私人开业的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由此可以看出,Aships的职能是负责心理治疗师的市场准入和操作性管理。

3.4 社会保障体系及其对心理治疗行业的监控

在德国,患精神疾病的人得到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治疗可以获得保险支付。目前保险公司仅为心理动力学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付费。法律规定社保必须包括心理治疗,目前保险公司为心理治疗师每个小时的心理治疗服务付费为70欧元~80欧元。以个体门诊治疗为例,心理治疗师必须对接待的每一个病人,完成系统评估和诊断报告,说明自己的治疗计划及方法,并将报告提交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会将报告转给一个独立的资深心理治疗师进行评估;经专家评估合格,申请获准后,心理治疗师给病人进行的心理治疗,才能获得保险公司的付费。保险公司为不同心理治疗学派付费的治疗小时数是不同的,对行为治疗服务通常付费45小时,最大限度付费80小时;精神分析治疗付费通常为160小时,最大限度付费300小时[11]。保险公司以此方式对治疗师的心理治疗服务起到监控作用。

心理治疗服务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获得保险公司的支付,其原因在于当时已有实证研究表明,罹患心理障碍的患者,使用心理治疗服务者消耗的医疗资源明显少于不使用心理治疗服务者。而民众对心理治疗的需求,促使医学领域向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开放,使心理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可以在医学领域从事心理治疗,这使得专业人员缺乏的状况得以缓解。而将心理治疗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获得医疗保险的支付,则是民众可以真正使用心理治疗的福音。

弗洛伊德曾经指出:总有一天,社会会形成共识,穷人和富人都能免费享受心理治疗。 来自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Senf教授认为弗洛伊德的话在德国已经很大程度地得到了实现[2]。尽管德国的心理治疗系统及管理体系也存在其自身的问题,但其组织管理框架和发展的思路,仍可以给中国心理治疗的发展以某种启迪。

参考文献

[1]KrauseGirth C.Germany[M]∥Pritz A,ed.Globalized psychotherapy.Vienna,Austria:Facultas Verlagsund Buchhandels AG,2002:134-154.

[2]Senf W.Mental illness and psychotherapy in Germany: History,facts and current structure[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3]Munz D.Psychotherapist law,professional code of conduct,ethical principles[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4]波恩精神病患者行动委员会整理编辑.德意志联邦政府专家委员会建议汇编.在联邦政府精神疾病模式计划的基础上实施精神医学及心理治疗/心身治疗领域的照管改革[G].联邦青年、家庭、妇女及卫生部,1988.

[5]Bents H,Kammerer A.Psychotherapy training focusing on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Heidelberg,Germany,December 3rd,2008.

[6]Plnkers T.Training at the Frankfurt Psychoanalytic Institute[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Frankfurt,Germany,December 2nd,2008.

[8]Lottermann A.Structure of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Germany: The role of the country Baden Wuerttemberg[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9]Fydrich T.Quality assurance for psychotherapy in Germany[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10]Clever B.Structure of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Germany: Psychotherapy[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