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物理弹力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初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主要是通过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和探究,也更能激发其积极主动性,提升其学习兴趣[1],进而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首先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得到应用,具有较长的应用历史,继美国著名教育家舒尔曼提出关于教学的案例知识呼吁以后,很多教学研究者与实践者也逐步开始将案例作为教学的工具加以描述、应用和研究。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主要是指结合教学目标设置要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案例表象及其存在的问题展开观察、分析、交流,实现课内与课外、经验与知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在面对实际教学情景时判断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其在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研究性学习方法。[2]
二、案例教学法之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1.课程准备是前提
案例教学法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便是老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诸如熟悉案例内容、分析判断案例数据这些最基本的要求而言,教师和学生的准备工作具有相似之处,对于超出这一标准之外的高要求,学生和老师也各自具有不同的要求。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之前,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课程培养目标需求,结合学生的发展成长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落实相关教学活动[3]。了解掌握学生的姓名、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对于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开展具有非常积极地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老师的爱,感受到老师“在乎”他们,从而不断提高对该课程的关注度,另一方面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能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获得学生的宝贵支持,让学生积极参与至课程教学实践中,为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保障。其次,作为教学组织者,教师应从全局的角度加以考虑,包括对案例的选择、更新、引导、讨论以及总结、反思,而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工作的开展,展开细致讨论,对每一次案例教学活动进行总结提高,总结经验收获并在平时模拟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反复演练,以便更好地应用于日后课堂教学实践。
2.教学组织是关键
在做好案例教学前提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落实教学实践工作最为关键,结合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和教学规律,落实制定教学计划,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落实安排案例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相关基础概念的基础上逐步学会案例的分析方法,深化对概念原理的认识并逐步提升所选择案例的复杂性。在具体实施中,也要结合教学目标因地制宜的选择案例,对此可以主要选用如下三种方式:理论--案例型,即先进行理论学习,再辅以案例实践,让学生对枯燥、抽象理论系统学习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对活泼生动案例的组织和分析,来深化对既有理论的消化吸收,形成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案例--理论型,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前先呈现活泼生动的案例,以此作为知识学习的重要平台,在案例中蕴含着大量在教学中需要加以分析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来寻求背后的物理规律和理论依据,在此过程中,案例具有很好的指向和引导作用,通过这一主体探究过程也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技能--示范型,以案例教学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借鉴、模仿的版本,不断提升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案例教学实施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够深入其中,置身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中,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既不能失位,也不能错位,合理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深化认识,拓宽视野,培养发散性思维以及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1 准备定向,激学引欲,激发思维――导向
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个体差异,“学案”应在课前适当时间内发给学生,通过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阅读教科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旧启新,为知识的迁移创造良好的条件.新课伊始,要求教师分析教材、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认真备课,从构建良好的知识准备、方法准备和心理准备入手,组织学生开展“短、平、快”的学习热身运动,运用导语、演示实验或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适当情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提出仅依靠已有的知识或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尽可能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冲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
2 以案导学,据案自学,展开思维――导学
在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产生了学习欲望之后,顺势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运用学案这个主动学习的工具,自主学习教材,自己动手探究难点,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启发学生主动质疑.在尝试自主学习阶段,教师不要随便干预学生,要舍得“放”,放心地让学生进行探索并解决各种问题.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原有知识结构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被同化或顺应,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疑问、不明确或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展开的思维的翅膀,从不同方面考虑问题.
3 引导探究,探究质疑.活化思维――导研
探究性教学是最能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有效教学方法,对学生在据案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疑点、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抽象问题模型化,对物理现象所隐含的本质属性、规律进行抽象归纳、猜想,设计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的方案,然后学生进行理论或实验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通过发散――收敛――发散的多次循环,迸一步活化思维.
4 组织讨论,合作释疑,深化思维――导疑
对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个别疑点,及时组织学生(前、后、左、右四个同学分成一组)进行讨论.讨论中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对问题的看法,供其他同学讨论、批评、切磋、补充.讨论中,教师要容忍一时的无秩序的“混乱”,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虚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但时间不宜过长,经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决不浪费时间,教师应立即给所有学生分析讲解难点和疑点知识.
5 精讲点拨,归纳总结,整合思维――导法
针对合作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教师进行精讲点拨.教师讲解中重点抓住前后知识间的共同要素,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帮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总结学习的知识要点,以达到补充完善、整合提升的效果.
6 评价激励,分层练习,差异发展――导评
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好方法,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明白的,要鼓励其大胆去探索.在学案中教师要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题组和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选择,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多体验一点成功的欢乐,少体验一点失败的痛苦,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学案”中的分层练习题,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同时在巡视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反馈结果,及时矫正,并补充补偿性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把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
7 知识拓展,创造运用,拓展思维――导创
学案中设置一些与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新情景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求知识、思维的拓展,提高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上述六个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
1高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原则
1.1目标性原则
每节课教学都有一定的目标,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亦是归宿,对于高中物理教学亦不能外,为此,我们的情境创设必须具有目标性,情境应指向于三维教学目标.通过情境的创设来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物理知识、科学素养和身心和谐地发展.
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到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出发,关注学生的活动与发展需求,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美与智慧,继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同时目标性还表现在情境要能够给学生传递信息,即我将学习得重点知识是什么?如何去学习?等等,保证学生在情境的指引下学习有的放矢.
1.2真实性原则
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可以是源自于生活的真实物理现象,亦可以是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究的真实实验,或是前人真实的探究过程和史实.
实践证明,当我们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时,学生会感觉到物理学习的价值性和效能感,尤其习题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生活即教育,我们的教学切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无法构成有意义的学习.
1.3激励性原则
学习动机是驱动学生学好物理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如何激发?有趣的且具有激励性的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热情,深化问题研究,我们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要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出发,多层次激励学生的思维.尤其应重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从高中物理知识内容来看,难而且抽象,高中生学习起来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激励性的情境如同在学生学习和思维发展的道路上设置了一个个加油站,提出任务和问题,又引导学生反思和回顾前面的学习过程,学习呈现出主动性,能力和思维螺旋式发展,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化为主动.
1.4循序渐进性原则
物理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从高中物理的知识内容来看,前后知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我们的情境创设应注重从基础的开始逐渐深化,同时有些知识在多个章节中会用到,我们要控制好各阶段问题设置的难度,同时不同的学生还存在个体学习差异,因此,同一个知识点的问题设置应该注意分层,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沿着情境进行深入地、由简到繁地思考.
1.5多样性原则
单调的情境容易使人学习疲劳,丰富的、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刺激学生的学习神经,长时间地维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学实践表明,多样化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对每一节物理课都充满着期待,物理学习处于亢奋状态.
2高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2.1以“物”创设情境
“物”指的是学生能够感知到的具体的现象,其源头可以是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是直接源于物理实验,从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进行物理研究符合物理学科特点,首先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是出于对生活现象的解释而进行的科学探究和规律总结;其次实验是去除了次要矛盾的抽象化规律探究,是生活现象的简单化、模型化,通过实验得到规律最终推广到一般实现对生活的解释.
案例1“圆周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情境创设
笔者为了让学生感知竖直平面圆周运动的小球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加速度方向,笔者用双硬钢丝弯折了圆形轨道(凹形桥和凸形桥)如图1、2所示,同时图1装置的右口与图2装置的左口正好相切,将两个桥模型分别放置于两个如图3所示的台秤上,并让两个接口相切,并分别记录下此时两个台秤的示数,然后用一钢球从图1左侧某一高度释放,要求学生观察台秤示数的变化,然后让学生上来改变钢球释放的高度进行自主尝试,引导学生联系到超重、失重现象,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实现规律的自我发现.
2.2以“史”创设情境
我们高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知识都是间接经验,都是前人早就研究并经得起实践验证的规律.从物理规律的表达来看,无论是文字表征还是符号表征都很“简单”,而实际的探究过程却“曲折复杂”,富含科学素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物理学史的挖掘,提升学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深化学习意志力.
案例2“库仑定律”教学情境创设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投影了库仑扭秤装置,从图形出发,用语言将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运用自制器材库仑扭秤进行库仑定律实验探究的物理学史给学生呈现出来,研究而发明的实验.
2.3以“异”创设情境
源于学生间的差异性问题解答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以此为素材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重新反思和对比解题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物理思维.
案例3笔者在和高三一轮复习完交流电的有效值时,学生在如下题目时出现了相异的解答:
题目如图4甲所示的电路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22∶5,原线圈接u1=2202sin100πt(V)的交流电,电阻R1=R2=25 Ω,D为理想二极管,请画出电阻R2上的电压和副线圈中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再求出通过副线圈的电流.
解法一由题意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U=50 V.则电阻R1上消耗的电功率P1=U2R1=100 W,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4乙所示,设其电压的有效值为U20,则U20=252 V,于是电阻R2上消耗的电功率P2=U220R2=50 W,则副线圈两端的输入电流为I2=P1+P2U=3 A.
高中物理属于目前高中生普遍反映难学的学科。高中物理教学注定不能仅仅依靠几本教材。笔者通过近几年对呼伦贝尔市高中物理教学的调研发现,导学案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要想把这些优势充分体现出来,我们的教学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顾名思义,导学案就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专门为学生设计的辅学习材料。正是因为导学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意图特意编写的,所以针对性强、灵活性高。但导学案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面临一些实际问题。
一、导学案的质量受限于编制者的知识把握程度,导学案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教师的年龄结构来讲,老教师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教辅用书,对导学案教学法不太感兴趣 ;年轻教师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对学科知识把握能力往往不够高。大部分学校的导学案由年轻教师编制,有些教师的实际从教年龄甚至不足 5 年。一方面我们意识到目前的导学案确实需要老教师帮助把关,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这些教师的知识把握能力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笔者认为,即使是导学案,也应实现同一学校同一年段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师使用统一的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制过程应该是学科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导学案的编制应该由学科组长把关,学科教师参与,并根据实际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导学案的编制切忌单打独斗,优秀的导学案应该出自一个团结高效的学科组。
二、导学案教学法需要大量教学实践,临时抱佛脚很难体现出好的效果
大约两年前,笔者作为评委参加了一次教学比赛。那次参加比赛的很多选手采用了导学案。但我发现这些教师实际上没能真正利用这些导学案,很多教师采用导学案只是在追求形式。说直白一点,就是这些教师平时授课根本没有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所以这次他们即使设计了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但因为他们对导学案教学法陌生,导致他们使用的这些导学案只能相当于课堂练习题。
导学案教学法绝不是仅仅在课堂上使用教师编制的思考与练习题那么简单。走进如今的多媒体课堂,不管是思考还是练习环节,教学课件完全能胜任,如果没有其他教学意图,仅仅设计思考与练习环节的导学案确实实用价值不高。笔者认为导学案应该是引领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独立发表见解,再通过课堂讨论或教师总结形成正确结论的一个平台。和教学课件相比,其重在引领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
所以如果教师平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只是为了追求形式而采用导学案式教学,大多只能是画蛇添足,根本起不到导学案应该起到的作用。
三、导学案应该涉及预习、授课、课后巩固等多个环节
大约一年前,笔者开始关注教育资源网站中的导学案。这时我才发现采用导学案式教学的学校已经越来越多,有的学校的导学案质量不错,各校的导学案内容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很多优秀的导学案涵盖了学生课前的预习、课中的深化理解、课后的巩固提高。这个结构和很多教辅用书相同,但不同的是其和教师教学意图的高度融合是教辅用书无法相提并论的。
一份好的导学案应该贯穿教学过程,绝不是一张课堂练习卷。导学案应该是引领学生学习的框架 ;导学案应该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导学案应该是教师授课的有力补充与延伸。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是导学案的课堂教学部分,也应涵盖新知识点导入与设疑、学生探究与总结、课堂巩固与体验等环节。
四、一份好的导学案是一个好的教学思路,编制导学案的过程就是精心备课的过程
一个月前,有位多年制作导学案的老师指导一位年轻教师参加教学比赛。他和选手精心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在导学案基础上设计了教案和教学课件。没想到一位资深评委在第一天的评课环节明确表示对导学案的反感,于是第二天讲课的选手临时决定取消导学案的使用。好在那位选手已经实现了教学过程、课件与导学案高度融合,所以在临时取消导学案的情况下实际上仍旧执行了导学案教学思路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导学案 高中物理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提出“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其主要思想是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要先自主学习,主动预学;鼓励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活跃、开放的状态。
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是教育活动的理想目标。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不是对认识对象的被动接受而是具有能动的自主性,学生的认识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自主、建构乃至创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是学会反思、批判性认识或思维的方法。尤其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它不仅要求培养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突出学生认知获取的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
本研究通过深入实践调研,总结了目前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导学案”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从而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分析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师生凭借学习方案为导学提纲,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如图1所示,“导学案”教学模式中教师具有多角色功能,不仅是学案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调控者,更是教学效果的评价者。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而学生在教学模式中,既是受教者,又是参与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图1 “导学案”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析
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中,一改过去老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图2所示,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提前预习,发现问题,课堂上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找到自我的认同感是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并最终通过学生的自我整理与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系统掌握与实际应用能力。
图2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过程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高中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任务量大、难点多、进度快、节奏紧的特点,在作为高效课堂改革成果的“导学案”模式下,学生在发挥主体性与自主性过程中亦存在一些问题。
(一)自主预习方面
目前,高中物理课程节奏快、难度大、知识点多。学生在自主性预习阶段,对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理解缺乏深度,无法有效建立初步的知识结构及发现问题,从而无法实现预定的自学目标。随着时间的积累,难点增多,就会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二)自主探究方面
高中物理教学难点多,很多知识必须经过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认真地讲解与实例训练才能理解,因而在有限的课时内,高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创新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是严格的考验。尤其,目前很多学校未实施分层次教学管理,所以合理选择探究课题,有效掌控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成为重要的难题。
(三)信息反馈方面
教师作为“学案”的设计者、指导者,更是调控者和评价者。新课标对于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不仅需要设计高质量的学案,更需要实时掌控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及时反馈,优化教学方法。由于部分教师能力有限,因此无法及时进行学生自学效果分析与教学方法调整。
(四)缺乏配套的实践训练
在物理教学中,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探究理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教学任务的紧迫,使有些学校没有充足的时间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无法高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认为高中物理过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分析
我们选取了辽宁省三所重点中学作为实践对象,选择高一与高二的学生各100名,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对“导学案”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综合评估。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逻辑探究能力和创新与应用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测试。
经过统计分析,我们获得对各项测试的平均分值。如下表所示,红色代表测试的数据值,蓝色为标准值。经调查,77.35%的学生对物理学习是感兴趣的,且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是积极鼓励的,有87%的学生对新课程改革效果给予了肯定评价。通过分析具体数据,我们发现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表 自主学习能力测试问卷
(一)缺乏自主的深入探究能力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但在物理学习中,未脱离初中学习的模式,仍然依赖教师的讲解,并将课本的结论当做绝对的真理,缺乏灵活的知识探究与应用能力。
高二学生教学任务量大,节奏紧,所以在自主预习中,对于知识点的梳理缺乏系统性,缺乏理论与生活经验的有效融合及创新应用能力。总体看来,近82%的学生能够自主预习与复习,但在发现问题与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尚缺乏。
(二)缺乏知识的系统整理与综合训练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带着问题听课与讨论,并及时有效地整理,通过系统地实践训练巩固所学内容。经调查,在知识点自我整理与检测方面,只有27.2%的学生认为是合格的,而近46%的学生在每周的试卷整理、错题重练方面做得不到位,而这27.2%的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都保持在优秀与良好的层次。
因此,目前高中生在物理学习中,对于知识的自主归纳与灵活探究能力仍然不足,缺少问题的综合分析与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训练与实践。
四、探究新课标模式下发挥学生自主性的策略
(一)教师方面
教学中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教学能力,是组织课堂、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对教材及考试导向的理解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更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1.紧密联系生活,寻求物理教学的真谛。引入新课时,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或相关物理现象,既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增强物理课堂的趣味性。教学中深入浅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尊重从生活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物理求知过程。多创设情境,自己设计一些简易演示实验、简易小实验、趣味小实验等,使抽象的物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
2.正确选定探究课题,创造有利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探究课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研究价值,需要创造性地运用已学过的多方知识,经过观察、猜想、尝试、验证等多种方法才能解决。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见解,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讨论与争论中,进行广泛交流,从而使探究顺利进行。
3.网络、数字校园与物理教学的结合。通过登录校园网、因特网,查阅资料,搜集信息,丰富头脑,开阔眼界;了解科学家的生平或发现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强对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在留言板上,与老师、同学通过网络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有的老师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布置一些电子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题目。
4.多媒体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融合。挖掘课程资源,服务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使用课件,促进师生互动、师生与课件互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另外还能将某些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视频、声音、图像等)辅助教学、创建情境,亦可利用动画与游戏,变静态为动态,弥补物理过程的不可见性,实时分析物理现象,强化教学效果。
总之,针对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的状态,他们的思维、表达、自学、实践、合作等能力与各种技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们的情感和意志,如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精神得到锻炼与培养。
(二)学生方面
1.自主预习,构建基础知识体系。根据“学案”内容自主预习,认真掌握知识重点,解决基本问题,并在基础训练中主动发现问题。
2.大胆猜想,谨慎验证。科学探究需“大胆猜想,小心验证”,猜想尽管带有一定想象、推测的成分,但它是学生依据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进行思辨的结果,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积极验证,通过知识的梳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3.交流评估,形成结论。通过学生间交流合作,培养集体协作意识,在交流中发现不足并完善方案,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点到面,注意知识的联系,在解决一个问题后,又发现新的问题,深刻体会自主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又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
4.回归生活,迁移升华。对所学的知识认真思考,总结归纳。并通过综合训练,灵活应用,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五、结语
“导学案”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创新性学习的综合素养。“导学案”的实施,赋予教师更多的角色,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角色的转变,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然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能否高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本研究不仅全面分析了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更系统评估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的科学素养,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袁丁.导学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科教导刊,2013(5):48-49.
[2]蒋立娜.浅谈导学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0(下):329-330.
[3]刘厚坤.新形势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使用导学案[J].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2013(4):20-21.
[4]吴海燕.“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84-85.
[5]张爱华.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8).
[6]吴春兵.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自主性学习"的尝试及思考[J].科教导刊,2010(33).
一、高中生在知觉和观察事物时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刻
他们能发现事物的一些主要细节和本质方面,其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概括性都比初中有很大提高,研究表明,高一学生视听觉的感受性已达到成人水平,有的甚至超过成人。
在教学中,需要做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在实验设计时,要做到实验目的性强、操控尽可能精确、效果明显、趣味性强;实验过程中,应明确实验目的是什么、观察什么现象;做完实验后还要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如何改进实验。
二、高中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他们能够按照一定的学习目的支配记忆活动,乐意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来识记材料。尽管如此,无意识记仍是不可缺少的。随着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学习内容的加深,学生要掌握大量科学概念,抽象记忆也随之发展起来。
高中物理知识多而繁杂,前后知识点联系紧密,逻辑性强。绝大部分内容是有实际意义的,所以高中物理知识的积累更多地采用意义识记。在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如何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归纳和分类。让学生通过回忆,理解知识点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学会根据具体实例通过抽象形成理论知识,并用实践检验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适当组织和指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复习是增强记忆的有效方法。复习方式多样化,分量要适当,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过度学习”,经验证明过度学习50%效果最佳。
三、高中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好的发展
有意注意已占主要地位,能够有意地调控自己的注意,使之指向和集中于需要学习的事物中。注意的稳定性增长速度逐渐缓慢,并趋于成熟。广度已达到成人的水平了,能看到4~6个客体。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活动的性质和任务,能较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任务型教学或问题型教学来安排教学内容。在不同任务或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即使没有这种关系,我们也要采用适当的内容穿插在两个任务或问题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的学习后,注意力会有所下降,在此期间教师可用较风趣的语言或故事让学生轻松片刻,调整紧张的学习心态,让学生有适当的时间回味已经解决的任务或问题,同时为下一个任务或问题作铺垫。不同学习任务之间的逻辑性联系可以让学生在处理任务的同时复习上一任务。根据本人的经验,一节课中安排三至四个学习任务或问题比较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量。每个任务用时8~10分钟,既考虑到学生的休息和注意转移时间,又能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有35分钟左右的时间能高强度集中注意力。
四、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很高的抽象概括性、反省性和监控性
他们一般能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运用概念、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能够用理论作指导分析综合各种材料,不断加深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抽象逻辑思维趋向理论型。思维的完整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比较迅速,趋于优势地位。他们一般不盲从,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怀疑、争论,有时会有好走极端,产生片面性、主观性,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倾向。
物理问题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何简化成物理模型,如何找出所遵循的规律等等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巨大障碍。在解决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科学地忽略运动的次要性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简化运动过程,根据分析物体运动的一般性思路思考得出运动规律。让学生大胆猜测、相互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断质疑教师和同学的结论,在挫折和成功的不断交错之中进行反思,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强化,以达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评价教学效果时,要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教学―活动―评价相统一的表现性评价机制,采取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过程评价。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评价以激励为主,以多种形式,在多种合作氛围和学习情下进行多元的、多角度的评价,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孝华;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J]. 天津教育 2004年Z1期
关键词:高中物理;有效先学;高效教学
一、“有效先学”的内涵
国外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从解释学的视角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即“追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关注学习者对问题的诠释”。要抓住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将我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聚焦在学生层面,学生的问题就是重点,学生需要教师教了才会的就是难点,只有真正把握了学生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才会更有效。而“有效先学”不仅仅是要充分地发挥其“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有方法地去尝试发现、尝试学会,更主要的是在先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先学暴露出的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里的“有效先学”与另一种课前的“先学后教”形式不同。这种形式不增加学生的学习量,不占学生课余时间,也不是课前作业的“练习迁移”,而是上课教师讲授之前学生先学。这里的先学,目的是注重学生学习行为的投入,同时也是了解学生学情,以便教师生成性地进行教学。一般分为整体式有效先学和分段式有效先学两种模式,整体式有效先学是指先学内容以整堂教学内容为主,通过学生先学,教师点拨,互动生成课堂,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分段式有效先学往往是针对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而这些问题的知识的相关性不是很强或难度较大,需要学生逐步解决问题或分类归纳结果,我们可以采用分段先学,即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况,把课堂设计为几个时段,某一时段针对某一问题设置先学题材,它是整体式有效先学的微元化。
二、“有效先学”的功能
“有效先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效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把握学情,教学生所需,从而留有更多时间使学生思考、练习和展示。
从教师角度讲,“先学”的功能在于在课前尽可能掌握学生的实际学情,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提高备课的质量。例如,在高一新课教学时,需要了解一些初高中衔接的内容,如磁场、电磁感应等章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是什么,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什么,在哪些环节学生容易出错;又如,探究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学生在初中做过类似的实验,但学生在哪些操作环节需要进一步规范,从设计到数据处理的程序和原理哪些需要重新教学和细化,达到“知彼”的效果。
从学生角度讲,“先学”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发现不足,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听课更具目的性和有效性,达到“知己”的效果。
三、“有效先学”的特征
“有效先学”并不是简单地在新课展开之前增加一个铺垫实验,或用来检测预习效果的测评卷的学习环节。“有效先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先去尝试学会或探究发现。它具有以下
特点:
1.生本性:让学生试着自己先学
主要针对学生在初中已有的基础,在高中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如:高中物理的恒定电流、磁场、光学等基础知识。通过先学,意在使学生发现问题和产生困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达到教是因为学生需要教。
2.适合性:适合所学内容的特性
主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分为先行自学部分和先行探究部分。其中先行自学部分意在让学生自己学会,提升学生自学能力,主要针对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即教师不教,学生自学就会的内容,如位移与路程、时刻与时间,重力、弹力等内容。先行探究部分意在让学生自己发现,主要针对思维容量比较大的一些教学内容,如探究电场的物质性质,可以布置先学讨论内容:如何探究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物质方法。
3.导学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主要针对一些以规律应用为主的知识点,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正交分解的应用、动能定律的应用等。往往体现为学生思维混乱而无从下手自学的一些内容。这些需要教师从思维方法、解题思路等角度进行引导,一旦引导到位,学生就能开始自主钻研。
4.全程性:与后学后教有机结合
主要针对高中新增的教学内容,学生知识认知基本为零。这类教学内容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还是应更注重于教。如万有引力、机械波等。
5.可行性:完成任务常态化
这是“有效先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征,可能在某个特征上更具显性。但是,不论任何教材用何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首先要可行,这是基本要求。但同时,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或模式,学生自学也好,教师教也好,共同学习也好,若能使课堂任务能在一系列的引导、争论、感悟中不知不觉完成任务,实现不该讲的不讲、当讲则讲、当论则论,师生在长期磨合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模式,那就是“有效先学”的最高要求。
四、“有效先学”的教学设计与模式
(一)“有效先学”的教学设计
以布里格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设计者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因此,“有效先学”的教学设计环节在注意常规教学设计基本环节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思考以下问题: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学生学―教师怎么教学生先学?于是教学设计中必须增加一些
环节。
1.把握教材特征和学情
根据高中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在初中已学的知识,兼顾本校学生的实际生源等因素,考虑到学生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先学h节。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它的具体载体可以是一张导学案、一个探究实验或者一些素材和导问。具体的形式可以多样,但是总的设计要求要符合上述“有效先学”特征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
特征。
如,高中物理在讲电磁感应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实验作为先学内容,提供实验器材,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先做实验,记录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操作并讨论归纳,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发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电路连接的能力,更体会了发现规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而这些情感、能力的获得不是老师通过演示、讲解所能获得的。
2.多段式教学设计
根据支架式教学理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于是我们可以将一个教学难点细化为多个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先学任务时要与每个阶梯目标相对应。实际上这也是探索一种新的备课格式,尽可能实现教案学案一体化。类似于多段式教学,根据一般课时时间,最多可以分为三段,即每一段相当于一节微课,每节微课又包含三部分:学生先学、交互学习和拓展学习三部分。
当然,每节课教学设计环节的多少视教学内容而定,先学内容的多少也要根据教学环节的先学必要性来设计先学内容。并不是每个环节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先学内容。比如,波尔理论原本就比较抽象,对高中生来讲,无论你如何设计先学内容,学生均不易得到启发和领悟。
3.坚持集体研讨的教研机制,使先学类课型研究常态化
个人的精力和智慧是有限的,教师个人要做到“有效先学”的课型常态化是比较吃力的,这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素养、教学知识、教育理论等各方面息息相关,更与现代科技、学生心理等有关。这就需要我们集合备课组的力量,结合各个年龄层次教师的智慧来共同设计“先学”内容和研讨如何有效实施“有效先学”的课型。因此,我们要把常规教学设计的最后反思环节改成集体反思和集体研讨新课的教学设计,那就要做到坚持集体研讨的教研机制,使先学类课型研究常态化。
(二)“有效先学”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有效先学”的教学模式着重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由“灌输”转为“先学”,由“教师导向思维”转向“学生生成性思维”,由“教师把握课堂”转为“师生交流与沟通”,由“教师讲”走向“学生问”,最终达到以解惑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于讲解和分析,学生通过先学获得的知识是自身真正习得的,发现的问题或困惑是经过深度思考的,对其印象是深刻的,在交流与沟通中是参与和认同的,从而实现在解惑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是专注的,达到的效率是高效的。基于“有效先学”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如下(多段式流程多走几次):
1.先学(个性先学或互动先学)
2.完成先学
3.整理问题和提出困惑
4.同学、教师互学(相互交流、讨论等)
5.拓展学习(教师解惑、归纳、总结、应用等)
当然学生先学内容还是基于教师针对本校学生实际生源、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等情况确定先学内容。还可能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以及教师教学特点的限制,中间的教学环节必须以学生体验、拓展应用为主,把学生如何学贯穿教学始终。
教师通常追求“轻负高质”的教学效果,但往往会觉得无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模式。而“课堂内”“有效先学”的理念和具体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为我们作了铺垫,希望我们能在不断使用和完善中达到最终轻负高质的教学效果。
⒖嘉南祝
一、创新课堂角色定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两大因素,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及角色定位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往往单一地固定在教与学的角色上,即教师只负责教,即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负责学,只需要按照教师的要求把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牢牢记住。在这样的角色定位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出现“低效教学”的根源所在。因此,教师要想为学生构建一个不同于以往的高效物理课堂,就一定要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单一被动地接受。学生要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在教案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多个环节,教师都要把学生因素纳入其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地学、创新地学,这才是高效课堂诞生的前提条件。
二、做好课堂教学前的导入工作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虽然说导入占用的课堂时间并不长,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堂开讲之前能够有一个精彩的导入,则无疑会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大有裨益。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有趣的小故事、做有意思的小实验,还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如学习摩擦力时,让学生思考一下车轮为什么有花纹?为什么越重的箱子推起来越费力?为什么在光滑的平面上推,相对来说比较省力?等等。总之,教师要设计出足够吸引人的导入,让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能够精力集中,这对于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三、设计活泼而严谨的课堂教学活动
物理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严谨性、逻辑性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正因为物理学科的这一特点,才导致很多学生对物理学科“印象不佳”。在很多学生眼中,物理学科就是一门枯燥无趣的学科,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物理课堂上表现得兴趣索然,积极性不高,从而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尽量给学生设计一些符合物理学科特点的严谨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活泼有趣的课堂活动。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热传递”时,就在课堂上给学生表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水煮活鱼”,当学生看到沸腾的水中小金鱼却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时,个个都目瞪口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纷纷要求教师说出其中的奥秘。这时,笔者便在既热闹又有趣的气氛中开始了知识的讲解,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差。
四、积极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具
随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多媒体已经成为常见的教学工具了。比起传统的教学工具,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工具究竟有什么优势呢?首先,多媒体工具融合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这种声像结合的知识展示形式更容易刺激学生感官,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加深学生的印象;其次,多媒体直观化的教学形式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得一些难以理解和展示的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例如,一些微小的形变、速度与加速度的变化、电场、磁场的概念、光的干涉、光的衍射等内容,用语言或者传统的教学工具很难直观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很多时候,学生只能依靠想象,而多媒体工具的出现则可以轻松地通过放大、缩小、定格、动画模拟等多种技术形式解决这些问题,这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一些抽象的知识十分有利。最后,多媒体工具的大储量和快速显现功能可以有效打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率大有裨益。因此,积极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具就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五、引导学生体验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