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免疫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①缺乏足够科学正确的现代预算管理工作意识,对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以及不知道如何将全面预算管理真正应用于实际成为阻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一大阻力。②在机构建设方面也相对欠缺,没有一个科学严密的管理机构,各项管理工作也相对散乱不成体系,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沟通与对策制定,从而让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举步维艰。③在全面预算的具体工作方面以及监督约束方面的建设力度也相对较弱,影响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科学严谨的现代管理意识
预算管理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基于制定有效计划确保资金得到更为有效利用的预算管理应该是与现代社会共同形成与发展的。但是预算管理工作并不是一沉不变的,甚至可以说如果一直固守传统和陈旧的预算管理工作意识及方法不仅无法确保管理工作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甚至还会给机构运作造成严重阻碍。所以我们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之前首先就要树立起适应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科学严谨的现代预算管理意识。所以现代预算管理意识是要将预算管理工作从财务管理的一个分支中划分出来,要重视预算管理在机构运作过程中的全程监控及深层次监控,将过去那种事前预算事后决算的简单被动管理模式转化为全面管理、全部门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切实发挥现代预算管理工作在机构发展决策、全面管理工作中的突出作用。而这对于具有部门庞杂、人员众多、资金需求量大的医院来说,更为重要。在明确预算管理工作重要性以及全面预算基本概念的同时,还要加强全面预算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仅要加强具体预算管理人员的学习力度,对于医院最高管理层、领导者来说相关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把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理念应用于实际工作的引导与控制当中,才能够切实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与精神,才能够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内部环境。
(二)加强管理机构建设
想要切实加强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专门化的管理机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的工作不仅仅是进行预算的编制与后续管理,更为重要的是要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讨论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应该由院长牵头并作为最高负责人,同时在吸纳优秀预算编制及管理人才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各科室、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联络与交流,确保预算编制工作能够切合医院及各科室、部门的实际需要,这样才能够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后续执行的有效性。在机构运作的权利与义务方面也要进行有效界定,一方面要确保机构运作的相对独立避免遭受其他部门及科室的利益侵扰,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其他科室及部门的有效沟通,争取更多的认同与配合,从而确保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加强全面预算相关制度的建设
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仅应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和成本支出的医疗部门、药品部门及住院部等。同时还要加强对日常办公、后勤保障、安保防卫等各个方面的预算管理覆盖。因此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不仅仅只是针对预算这一个点来开展,同时还要加强其他部分的制度建设。如加强药品、医疗耗材采购制度建设,大宗常规物品采用集中采购模式,昂贵医疗设备及大型固定资产采用招投标形式,一方面大力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避免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的暗箱操作。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建档及各环节的跟踪记录,从购置、管理到使用以及使用成效和经济价值是否得到有效体现等都要进行详细记录,确保固定资产得到最为有效的合理使用。在后勤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应该利用服务外包的形式一方面转嫁成本支出,另一方面让医院享受到更好更专业的优质服务。总之,只有将这些相关制度都进行有效的建设与加强,才能够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体系的有效建立,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
(四)加强全面预算具体工作力度
在相关制度建设紧锣密鼓展开的同时,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具体环节也要进一步加强。首先要加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要以医院当前发展及未来发展为基础进行零基础预算编制方法,这样不仅能够确保预算编制能够更加适应医院的自身发展,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确保有效预算资金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不过零基础预算编制方法较传统编制方法来说对预算编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医院也应该大力加强预算编制人员的素质提升,从而有效发挥零基础预算编制的优越作用。
(五)加强监督约束机制建设
摘要:软件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全面客户满意。其管理体系包括:战略管理、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
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产品质量因素
在软件和信息科技行业,项目管理经常决定了一个产品或者企业能否成功。项目管理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例如中国于2002年4月召开了有关项目管理的首次国际研讨会。具体操作与项目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具体操作是具有连续性和重复性的,而项目则是有时限性和唯一性的。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项目是一项为了创造某一唯一的产品或服务的时限性工作。所谓时限性是指每一个项目都具有明确的开端和明确的结束;所谓唯一是指该项产品或服务与同类产品或服务相比在某些方面具有显著的不同。各种层次的组织都可以承担项目工作。项目有时只涉及一个组织的某一部分,有时则可能需要跨越好几个组织。项目是执行组织商业战略的关键。
一、软件产品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20世纪80--90年代,许多大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开发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软件项目管理水平上不去,尤其是需求分析管理水平上不去,使得项目快要验收或交付时,却出了大问题:要么发现用户需求获取不准确,要么发现用户需求变了,致使做好的系统不能用或不好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一家公司在青岛做一个港口MIS项目,北京有一个单位在天津做一个港口MIS项目,都是因为甲乙双方软件工程基本知识不具备,使得项目管理不到位,导致2个大型项目不成功。现在软件应用领域空前广阔,深人到社会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各个方面。软件的需求也比以往更加多,软件系统设计也空前复杂。软件的项目管理问题也就因此而产生了。90年代中期,软件项目管理不善的问题仍然严重。据美国软件工程状况调查,只有10%的项目能够在预定的费用和进度下交付。于是软件项目管理成为软件项目发展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为了使软件项目开发获得成功,必须对软件开发项目的工作范围、可能遇到的风险、需要的资源(人、硬件、软件)、要实现的任务、经历的里程碑、花费的工作量(成本),以及进度安排等做到心中有数。软件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提供这些信息,分析信息,并根据分析结果对项目做出调整。软件项目管理开始于技术工作之前,在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中持续进行,最后中止于软件过程结束。
二、软件项目管理体系
随着软、硬件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软件技术可以与所有的传统产业相结合,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因此,软件的开发以及应用不仅仅是软件开发机构的任务,更深地涉及软件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尤其像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cmentInformationSyste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grationManufacturingSystem)、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及商业智能BI(BusinessIntelligence)等大型的复杂软件更是综合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以及数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类人员的协调工作才能完成。因此也就有必要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去管理软件的开发和运行。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应该包括项目前期的论证工作、项目计划、软件开发、运行、维护以及项目后评价。由此可见软件项目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还应该包括开发之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运行中的维护工作和对项目的总结工作。同时,在软件项目生命周期中存在着许多活动。根据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将软件项目的各种活动分为九大类。
(1)战略管理。根据用户的经营目标制定软件项目的策略,以便为其他各方面的活动提供指导。在制定项目策略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用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需求和市场因素。另外创造和谐的项目环境和连续改进也是战略管理的重要任务
(2)范围管理。其目的是控制软件项目的全部活动过程都在需求范围内,以确保项目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成功的项目管理离不开用户、软件开发队伍和项目经理的一致理解和协调配合
(3)成本管理。软件项目的成本不仅包括开发成本,也包括开发之前立项阶段以及软件在运行中的费用。操作者的培训费用和项所使用的各种硬件设施费用也都是整个项目成本的一部分。这些成本都需要很好地计划和控制。
(4)时间管理。其内容有确定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相关性;估计各项活动的持续时间,跟踪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动态调筷各项活动之间在时间上的协调。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5)人力资源管理。在软件项目中应该为软件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各类项目人员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工作氛围。使他们能感到项目成功的把握和积极的工作心态,确保项目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6)沟通管理。沟通管理是一个收集、存储、配置和项目生命周期内所形成的各种信息的过程为了让每个项目相关人员及时得到所需的信息,需要很好地解决“什么时候、向什么人礼报什么的”的问题,此外软件开发队伍和用户之间的沟通也是沟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7)风险管理。由于软件项目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索,也就必然存在着各种风险而且风险有可能造成不良的结果,对风险进行分析和监控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生命周期。
(8)质量管理。目前软件的质量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且难以衡量由于软件质量主要是在开发阶段形成的,因此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编码阶段,走查、评审、调试和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软件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apabilityMaturityModel)较好地解决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
综合管理。综合管理的任务是对前面讨论的各类管理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使这些活动相互配合。其核心任务是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冲突确保项目总体标的最终实现。
三、软件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全面客户满意
当前,不少软件业管理人上认为,软件开发的问题主要在软件开发的工程化、规范化和软件开发管理体制。他们按照CMM(CapabilityMaturityModel),IS09002的标准来建立他们的管理体系。这里有商业竞争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他们忽略了商业竞争中取胜最重要的因素—客户满意。他们没有考虑到他们的管理方法能否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从长远来看,软件项目真正的成功是客户的全面满意。以客户满意为中心的质量是必需的。漠视质量或只关心产品/服务是否符合需要的方法再也不足以留住和获得客户。因此,软件开发项目组织必须先确定什么产品/服务可以让顾客满意,然后再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要实现此目标,组织必须识别对软件产品的各种特性中哪些是对客户的满意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例如,服务器操作系统软件,需要长时间稳定连续工作。稳定性则是该软件产品的关键要素。因此系统的开发管理围绕着这一关键要素来展开。尽管不少的组织明白没有客户一个组织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或者说没有客户就没有组织,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客户满意的障碍:
(1)项目管理组织没有发展和完善对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作出快速响应的能力。
(2)项目管理组织没有听取客户意见和建议的能力。
(3)项目管理组织努力倾听客户对项目的要求,却没有确认客户的需要和期望。
关键词:温州银行 全面风险管理 现实意义 基本构想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88-02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内外部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后WTO时代的到来及外国商业银行的抢滩登陆,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金融全球化发展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强了银行经营的不稳定性,而我国金融自由化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化也给银行带来了更多的表内表外风险。因此,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经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和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温州银行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一、温州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温州银行成立以来,对商业银行面临风险的认识日益深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商业银行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实现了风险管理的发展。
(一)温州银行面临的风险由单一向多元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金融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温州银行经营的环境和业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温州银行面临的风险随之演变。由原本客户违约风险为主的单一风险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乃至声誉风险的多元风险发展,同时,风险的复杂性、防范难度和造成损失的潜在可能性都在上升。
(二)温州银行风险管理总体处于风险控制阶段
针对风险日益突出的矛盾,温州银行启动了内控建设,制定了一系列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授权授信、审贷分离、民主决策、责任追究等基本制度,有效地防范了信用风险,实现温州银行风险管理的一次飞跃。但是,总体比较,温州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外先进银行和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温州银行总体上处于风险控制阶段,风险管理职能分布在各个业务部门,经营层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四个专业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内部控制等七个委员会在管理中还存在兼容现象,亟需构建一个全面整体的风险管理系统。
(三)温州银行已进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探索阶段
2008年末,温州银行初步建立了矩阵式风险管理架构,初步确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方向,正式进入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探索阶段。与此同时,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三方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研究和探索全面启动。针对操作风险,成立内部控制委员会,并出台包括《专项审计管理规定》、《非现场审计管理规定》、《信贷业务合规监督管理规定》等自律监管规章制度,加强了内部审计工作;针对市场风险,计划财务部门依据经济资本考核办法引导分支行对利率风险等的规避。在这个阶段,温州银行需要制定清晰而详细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进而指导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二、温州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风险管理的战略转型
全面风险管理,既是巴塞尔资本新协议的要求,也是温州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应对策略。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为温州银行实现长远经营目标规划了蓝图,明确了奋斗方向,充分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温州银行管理层对外部条件变化的弹性适应,并以此来理顺风险管理体系内外各种关系,增强风险识别的预见性,把握风险管理的主动权,减少乃至避免经营管理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提高温州银行在金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二)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有力保障
经营地域的限制对于温州银行而言,存在诸多弊端:区域规模过小,仅仅定位于本地市场,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借鉴北京银行、宁波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温州银行应当在立足本地市场的同时,迅速提高周边市场的占有率,将盘子做大。温州银行目前在异地已开设三家分支机构,初步实现区域性经营的跨越。根据银监会《评级内部指引》的要求,温州银行要巩固跨区域经营的成果,扩大跨区域经营的规模,必须在加强消化历史不良资产基础上,落实全面风险管理。
(三)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上市经营的根本要求
改制上市是温州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商业银行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除满足《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以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上市条件外,还应满足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标准。资产风险指标尤其是不良资产指标,是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经营的重要监管标准。引入先进管理经验以后,温州银行在IT水平、风险内控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全方位的进步,但不良资产的比重偏高、风险管理水平较低是其谋求上市经营的首要瓶颈。温州银行的不良资产既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又与其风险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消化不良资产,进入上市辅导期的根本要求。
三、温州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想
为了构建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温州银行应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作为银行在较长时期内的总体性谋划,对银行体系的运行、机构的经营活动以及监管部门的工作起到指导意义和保证作用。同时,温州银行需要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内部风险管理状况以及同业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风险管理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温州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可以分为战略目标、实现路径和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的确定
根据西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经验,温州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可以分解为战略愿景、阶段性战略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等细项。
1.战略愿景。在温州银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建立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在内的全面、有效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管理体系。
2.阶段性战略目标。在未来某一时间段内,为温州银行设置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各项业务发展、风险控制、人员管理等领域希望实现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3.主要发展指标。为增强可操作性,可以将温州银行阶段性战略目标分解为主要风险指标,使目标进一步细化和量化。
(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实现路径的选择
温州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战略目标展开,保证实现路径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根据确定的战略目标,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温州银行实际,重点关注信贷风险、操作风险和货币政策变化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对组织架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五个方面逐一提出工作的深化建议和实现措施,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逐步推进,达到与温州银行远期风险管理战略愿景相一致的最终目标,为温州银行实现由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银行、小型银行向中型银行、传统型银行向现代型银行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构想
1.调整温州银行授信管理体系。加强垂直化、派驻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推行信用风险执行官制度,先在三家分行试行该制度,在试行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时机成熟时在面上继续推广,逐步建立独立的授信风险管理和评审体系,加强对授信风险业务的垂直管理。
2.探索构建温州银行总分支管理架构。积极探索和推进温州辖内支行区域整合方案,成立“片区管理总部”对所管辖支行进行管理;并根据新的管理架构适当调整温州银行管理部门设置及其职责。
3.调整温州银行经营层面各委员会的职能。目前温州银行经营层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四个专业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内控等七个委员会在管理中存在兼容现象,采取虚实同步运行,条件成熟时逐步将内控等七个委员会按照相近原则归到四个专业风险控制委员会。
4.完善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多方面措施并举。一是推进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管理系统的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有章可循;三是逐步构建全面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四是加强对各方风险进行岗位职能分离和人才储备方面的完善。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182-02
摘要:
我国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相对落后,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研究如何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意义重大。本文对安全生产预警系统的功效、构建原则及操作流程进行总结,旨在提高对建筑安全施工的管理效率,为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作出贡献。
关键词:安全事故;风险;预警系统;安全管理
建筑业虽然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建筑施工事故造成的后果也非常严峻。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建筑生产安全的管理,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但频繁发生的建筑施工事故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相对落后的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形势下,研究如何确保建筑施工的安全,降低建筑施工事故的发生率,建立一个比较先进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建筑业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显得尤为必要。
1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功能
建筑施工作业强度高,作业量大、时间长、工序多且变化大、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突出,因此,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安全事故风险预警系统是在管理系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新预警机制,警报、矫正及免疫功能三部分组成,三种职能共同构成企业管理的新预警功能体系。这种预警管理系统的新功能基于以警报为导向,以矫正为手段,以免疫为目的的纠错防错新机制。
1.1 警报职能。
事故的发生往往不可预期,需要对安全事故的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分析、评价和处理。警报职能是一种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及薄弱环节(包含引发安全事故的各类的人、机器、物、环境等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诊断和预报的职能。通过监测各类不安全因素,识别事故发生的早期信号,从而发出警告以达到在安全事故在萌芽状态就被消灭的目的。
1.2 矫正职能。
风险总会在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表现出一些征兆,矫正职能是施工企业在安全事故将发生或其隐患相当突出及安全事故发生(仍在早期阶段)的情况下,对引起状况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行为、环境及设备状况等)进行预判纠错功能。企业在进行这些决策前,一定要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掌握充足可靠的相关信息基础上,并用科学方法论证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管理系统的信息库。
1.3 免疫职能。
免疫职能是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出现的类型相似的安全事故进行预判、快速识别并及时提出有效对策的一种功能。当施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以往安全事故的发生信号或类似的致错条件时,利用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管理体系中对策库的信息,可以迅速采取对策,达到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免疫功能的目的,避免同类性质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或再发生几率降为最小。
2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构建原则
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为优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企业构建一个可以监测风险、提供风险对策的模型,并根据该模型作出必要的选择,并且需有完整的风险预警的保障路线,使得企业能及时有效应对事故风险预警,笔者概括为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2.1灵敏性。
建立灵敏准确的监控系统,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者应随时密切关注与安全相关的各种因素,如目标因素、环境因素、技术因素、人为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变化发展趋势,从因素变化的动态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所带来的风险。
2.2综合性。
企业管理制度是做好建筑施工安全工作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安全工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安全生产预警管理体系。该预警管理体系不仅涉及到安全技术上的内容,也涉及到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因此,需要综合预警工作与企业的管理工作相结合。
2.3 规范性。
该原则要求预警管理体系所设计的各类指标参数必须规范化,这样,生产过程中监测获得的信息可以在该风险预警管理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和其它微系统可以使用。
2.4 可操作性。
建筑施工安全预警通过将预警管理论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两者相结合,与安全管理思路很相似,要求所有涉及到的监测指标以及相关的组织模式都具有可实施性,按照风险预警的要求能够准确和完整的获得各项数据,与预警工作相一致的组织结构具有合理性。
3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的工作流程
系统科学是预警系统理论的基础。在确定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管理系统的工作内容、构建该系统的组织机构、明确该系统的工作程序之后,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管理系统将按以下流程展开工作。系统预警的过程一般分为监测、识别、诊断、报告、评价五个环节。
当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管理机构的管理指令下达后,该企业预警管理系统便开始运行。安全生产预警管理系统工作流程为:
3.1 预警部通过监测、识别、诊断、评价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和事故信号,确认监测因素指标处于正常、警戒或危机状态,并进一步提出预控对策并及时实施。
3.2 当监测指标处于正常状态时,则继续保持对其监测而不介入预控管理水平;当监测指标在基本正常或低危机状态即戒备状态时,预警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预控对策方案,并提交此方案给该项目安全领导小组和项目安全质量监察部,由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后下达给下级各职能管理部门具体落实、执行,直至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彻底恢复正常。
3.3 当监测指标进入危机状态,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进入应急管理程序并立即成立应急管理小组,由预警部和项目安全质量监察部联合提出应急对策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具体实施。此时应急领导小组取代日常企业职能安全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危机状态下的企业安全管理活动,直至化解危机,恢复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3]。
3.4 预警部还应检查各级安全管理预警管理工作状况,负责整个施工企业的安全预警、组织预控工作、调度和指挥工作。
4结语
总之,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该安全生产预警体系是一种新颖的项目安全管理技术,通过对现有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分析,提出一种可以监测诊断、预控安全事故的具体措施,把任何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排除在安全“门槛”之外,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或者减少事故的发生。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并在更多实际工程项目中得到印证,为提高我国项目安全管理水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蓉: 企业安全事故风险预警体系研究.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2] 林成. 安全预警管理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 施工技术. 2006, 35(5):31-34.
【关键词】 知信行/KAP教育; 社区; 抗生素使用; 认知水平; 抗生素滥用
中图分类号 R9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1-0076-03
自1940年发现青霉素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后,人类社会就开始了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新时代,许多曾经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感染性疾病自此便得到了有效控制,婴儿出生死亡率和手术后感染率也大幅度降低,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得以延长15~20年。但是,由于抗生素滥用现象的普遍曾在,各种危害也随之而来。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记录表明,三分之一的药品不良反应由抗生素滥用导致,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占所有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总数的一半,数量和严重程度均排在各类药品之首[1],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抗生素滥用[2]。抗生素滥用的除了与法律体系不健全、“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限制、管理体制不完备、医师和药师的认知缺陷等有关外,与公众对抗生素应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也有很大的关系[3]。因此,本研究拟通过社区“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Belief Practice,KAP)教育,提高公众对抗生素应用的认识,以减少抗生素的滥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在中山市南区医院下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的社区居民150人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年龄20~60岁;(2)在本地连续居住3年以上;(3)具有阅读理解和交流能力;(4)自愿参加调查并填写知情同意书;(5)排除具有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背景;(6)排除患有免疫系统疾患。
1.2 干预方法
基于“知-信-行”教育理论,根据基线调查中研究对象对抗生素各方面知识的掌握水平,采用社区宣讲、文字教育、专题讲座、个体指导和定期评价的教育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有关抗生素知识的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2.1 板报宣传 由社区护士轮流负责采集资料和设计板报,内容每月更换一次,具有醒目、新颖、生动、有趣的特点,将其摆放在社区内居民经常出入的地方。
1.2.2 文字教育 在社区免费发放有关抗生素使用知识的小册子,内容以文字为主,图文并茂,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比如抗生素的分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危害,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方面的知识,并在社区悬挂张贴抗生素滥用危害的醒目标语。
1.2.3 专题讲座 每月开展一次有关抗生素使用知识的宣传讲座,讲座内容要求通俗易懂、中心突出,具有针对性,研究对象必须都参加,在最后环节让参加者自由提问。
1.2.4 个体指导 由研究者在每次集体讲座后,以及居民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或咨询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1.3 评价方法
使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测量研究对象抗生素使用行为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分别在社区“知-信-行”教育开始和结束时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问卷在参考文献[4]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由抗生素与疾病关系、抗生素使用方法、抗生素适应症、抗生素与耐药性关系四个方面共20题组成。研究对象根据每一项问题填写“对、错或不知道”,每答对1题给1分,答错或不知道均为0分。问卷总分20分,得分14~20分为高水平分数段,8~14分为中等水平分数段,0~8分为低等水平分数段,得分越高,说明抗生素使用认知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抗生素应用知识得分
研究对象四个方面回答知识问卷的得分均显著高于KPA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知-信-行”教育前、后研究对象抗生素应用知识得分情况 分
项目 KAP教育前 KAP教育后
抗生素与疾病关系 1.15±0.80 2.23±1.20
抗生素使用方法 0.98±0.25 1.64±0.45
抗生素适应证 3.50±1.82 9.65±3.20
抗生素与耐药性关系 1.20±0.95 3.72±1.63
2.2 抗生素应用认知水平
除了项目5和项目14之外,经过社区KAP教育后,研究对象对抗生素应用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得分均显著高于KAP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大量的医疗费用也减少了,但抗生素滥用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美国枪支容易买到,而抗生素很难买到,在中国却相反。”这句话在医学界广为流传,说明中国抗生素滥用情况非常严重。
抗生素滥用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1)细菌耐药性增加:抗生素滥用使某些细菌发生变异,导致常用的抗生素耐药性产生或增加;在未完成疗程的情况下频繁更换抗生素,或者用药量不足、未按医嘱用药,都会使与之接触但未被杀灭的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在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下,细菌耐药现象更加严重。(2)药品不良反应增加:抗生素如同其他药品一样,是一把双刃剑,进入人体以后在抑制和杀灭细菌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会产生很多的不良反应。医学专家2005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在20万例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中,40%的患者是死于抗生素滥用,中国7岁以下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疾病的人数多达30万,占患病儿童的总数量的35%。(3)浪费医药资源与增加医疗费用:抗生素滥用浪费了国家医药资源,导致有限的医疗卫生经费不能得到合理配置,社会医疗成本投入增加。据15年以前的一项统计表明,仅第三代头抱菌素不合理使用一项就使我国每年浪费7亿元人民币的卫生资源,随着医药资源的丰富和药物购买便利性的增加,抗生素的滥用程度与日俱增,浪费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更是水涨船高[5]。
抗生素滥用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府、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等多个层面。但是,民众缺乏对抗生素的认识是一个重要原因,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曾琬舒等[6]的研究表明,社区民众完全不了解抗生素的占36.44%,很了解的仅占4.86%。杜兆英[7]认为随着文化程度的降低,对抗生素提取源的回答正确率、对抗药性正确认识、对健康的影响及重视性也随之下降,这可能与文化程度不高,医学常识缺乏有关,因此要加大对低文化者的宣教与用药知识普及。黄雅璐等[8]发现通过面向社区居民宣传合理、安全使用抗生素的常识,可以减少消费者用药的盲目性,有可能有效地遏制药物滥用现象。岳兰[9]的调查显示,82.6%居民认为提高对抗生素的使用与认知是有必要的。本课题组成员研究过程也发现,85%以上的研究对象承认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从来没有接受过此方面的信息和教育。可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民众抗生素使用认知水平是减少抗生素滥用的有效途径。
实施社区KAP健康教育后,在“抗生素适应证”方面的问题得分提高幅度最大,调查数据也表明回答问题正确率也由原来的31%上升到72%,属中上等水平。“看到周围有人感冒时应提前服用抗生素预防感冒”均分由(6.12±2.39)分提高到(15.80±6.24)分,“抗生素能治疗任何原因引起的感冒、咳嗽、发烧、支气管炎、咽喉肿痛等上呼吸道疾病”均分由(2.36±1.61)分提高到(5.62±1.94)分,“只要感冒发烧,就应该马上使用抗生素治疗”均分由(3.65±1.60)分提高到(8.26±3.76)分,“轻微感冒发烧或炎症时自行购买抗生素治疗,不需要到医院就诊”均分由(2.46±1.32)分提高到(6.85±3.20)分,说明公众以前对抗生素适应症知识认知程度比较低,经常把抗生素作为治疗或预防感冒的主要药物,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些居民把抗生素当做“万能药”,只要身体不适就自行去药店买抗生素服用,而不是先去医院就诊。研究表明,社区KAP教育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公众对抗生素适应症的认识。随着公众对抗生素适应症认识的加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使用方法”方面得分尽管与实施社区KAP健康教育前比较有显著提高,但是提高幅度相对最小,这表明抗生素的使用是比较专业的知识,普通公众难以通过知识普及教育全面认知。因此,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限制抗生素的流通使用很有必要。在“抗生素与耐药性关系”方面,“抗生素耐药性有很大的危害”均分由(4.60±2.47)分提高到(18.50±5.65)分,说明社区KAP教育对提高公众认识抗生素耐药性有很好的效果。很多调查对象认为“抗生素耐药性与个体没有关系,那是社会和医疗部门的事情”,表明此前相关教育开展远远不够,以至于公众认为抗生素耐药性与自己无关。“外用抗生素不会产生耐药性,没有危害”这是很多调查对象认同的观点,说明公众对药物的吸收方式以及药代学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也提示在社区开展药物使用和疾病防治方面的KAP教育非常有必要。
对“抗生素价格越贵治疗效果越好”、“抗生素的使用剂量越大治疗效果越好”等问题得分在实施社区KAP教育前、后无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在教育前大多数公众就知道这种观念不对,也可能是本研究在问题设计方面有不科学之处。此外,本研究没有深入分析实施社区KAP教育后公众对抗生素使用行为的分析,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社区KAP教育是提高公众对抗生素应用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社区开展有关抗生素知识的KAP教育是减少抗生素滥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邱家学,李娜.浅析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及危害[J].上海医药,2006,27(12):555-556.
[2]王磊.国家治理“抗生素滥用”究竟触动了谁的利益?[N].中国青年报,2004-04-29(2).
[3]郑英丽,周子君.抗生素滥用的根源、危害及合理使用的策略[J].医院管理论坛,2007,123(1):23-27.
[4]张琳琳.健康教育对社区儿童家长使用抗生素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2-28.
[5]樊亭亭.我国抗生素滥用规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3-17.
[6]曾琬舒,吴艳琴,胡世弟,等.重庆市居民抗生素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20):2068-2070.
[7]杜兆英.甘肃省平川地区抗生素应用现状分析[J].社区用药指导,2010,13(12):14-16.
[8]黄雅璐,郑海霞,钱凯莉,等.社区居民对抗生素的认知与使用情况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6):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