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本科法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相对于法治较为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教学模式落后、师资整体素质不高、师资管理水平低、教学管理滞后,是我国传统法学本科教学模式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充分认识法学实践教学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探寻法学实践教学得以强化的有效措施,以期消除这些消极影响。
1.积极作用
(1)法学理论创新和实践能力必须以熟练掌握法学理论和法学知识为基础。我国传统法学本科教学模式无疑有助于法学理论和法学知识的传承,处于法学理论创新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地位。
(2)适应传统法学本科教学模式的许多教师都擅长理论研究,其中一些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创新能力,有助于理论创新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2.消极影响
(1)不符合法学学科的特点。我国传统的“满堂灌”“说教式”的法学本科教学模式不符合法学学科偏重实践性、兼具理论性的特点。理论教学喧宾夺主,实践教学处于从属的,甚至被忽视的地位,与法治较为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学教学模式差距较大。例如,美国将法学教育视为职业教育,较之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处于从属地位,实践教学从过去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转化为现在的诊所式教学模式[1]。
(2)师资管理和教学管理存在偏差。我国传统法学本科教学模式下的师资管理:在聘用教师工作中,偏重于应聘人员的学历和学术经历,而较少关注其是否具备法律实际工作经验;在考核教师工作中,只注重科研项目、著作、论文等学术能力,而忽视法律实用人才的培养能力。在教学管理方面,把本应处于重要位置的实践教学课程摆在次要位置,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受到影响,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不能适应社会对法律实用人才的需求。我国传统法学本科教学模式,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弱化了学生的个人主体意识,容易造成学生主体性缺位的现象[2]。这种教学模式偏重于记忆能力和求同思维方式的培养,忽视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运用传统法学本科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适应社会对法律实用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对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的学生不满意,法学类大学生就业难、大学文凭贬值等社会问题也就产生了,进而又使一些大学法学院系招生困难,陷入生存危机的困境。
二、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规定,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包括见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法庭、疑案辩论、实习等。借鉴美国经验,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方法还应包括以法律援助为特色的法律诊所[3]、法律文书写作等。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符合法学学科特点及新形势下培养法律人才的要求
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借鉴了英美法系国家法学教学的先进经验,符合法学学科特点。在西方,英美法系国家较为强调法学实践教学,大陆法系国家较为强调法学理论教学。由于WTO规则要求借鉴英美法系的精神和制度运作[4],所以,在坚持大陆法系法学理论教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英美法系国家法学实践教学的先进经验,将实践教学置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改革传统的重法学理论教学而轻法学实践教学的法学本科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适应新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法律人才。
2.有助于培养法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及缓解法学院系生存的困境
较之传统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有助于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在传统法学理论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兼演员,学生只是处于被动地位的观众,缺乏主动的身临其境的参与、分析与思考,虽然能够学到许多法学理论、法学知识,但是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学生是处于主动地位的演员,在模拟案件或实际案件的办理过程中,由于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与思考,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培养。所以,偏重法学理论、法学知识传承的传统理论教学,应当与有助于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此外,由于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为社会输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可以解决法科大学生就业难、文凭贬值等实际问题,从而相应地可以缓解一些大学法学院系招生困难、面临生存危机的困境。
三、强化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措施
1.确立法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法学本科教学模式
改革重法学理论教学而轻法学实践教学的传统法学本科教学模式,确立法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法学本科教学模式,是强化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关键。在新的法学本科教学模式下开展法学实践教学,具体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实践教学研究的专题符合学科发展方向,促进学科建设。比如,以培养电子商务法律实用人才为特色的法律院系,在实践教学中就要侧重电子商务法律实务的技能培训和疑难案件的学理研讨。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衔接,将理论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有争议的法学理论问题、疑难案例提交模拟法庭、专题辩论赛、社会实践调研等实践教学环节。③因材施教。法律人才可以分为学术型、实用型和混合型。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发现学生的职业倾向性,引导学生向更适合于他们职业倾向的方向发展。④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实践教学服务于具有专业特色的法律人才的培养。比如,以理工专业为学科特点的综合性大学,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培养科技法律人才、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电子商务法律人才、资源环境法律人才等具有专业特色的法律人才。这样,将专业特色变成法律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既可提升理工专业院校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可解决理工专业院校法学专业的生存、发展问题。
2.建立符合法学本科实践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和师资培训评聘机制
建立符合法学本科实践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聘任教师,既要注重学历、科研能力,也要注重法律实际工作经历。建立复合型的法学师资队伍,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减少师资成本。此外,聘任具有法律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为辅导员、班级导师,也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由于绝大多数法学人才是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为了适应社会对法律实用人才的需求,在美国,法学院教师在任教之前都要求有5~10年的法律实务工作经验。以美国马歇尔法学院为例,几乎所有专业教师都有法律实务工作经历。而且,法学院的学生一般认为,法律书自己也可以看,来法学院读书,主要还是学习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办理案件。因此,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可以考虑建立在具有高学历的司法、法律服务人员中聘任法学教师的制度。②可以借鉴美国法学院的实际做法,法学院系的教师由两部分教师构成,一部分是专职教师,另一部分是兼职教师。这样,既降低了办学成本,又提供了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水平。比如,美国马歇尔法学院,聘任了很多知名的律师为兼职教师,他们白天从事律师工作,晚上给学生们上课,而且兼职教师的数量要多于专职教师。这样,学校就会以较低的成本,开出很多实务性很强的法律课程。③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聘任实践教学基地中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人员等任实践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建立符合法学本科实践教学要求的师资培训评聘机制,应当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①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特别是理论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比如,可以通过选派法学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1]的形式来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②可以建立适用于实践教学教师的评聘机制,为他们设立单独的职称、岗位体系和评聘标准。比如,在评聘标准中,用教材、教改论文和教改项目对应于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
3.完善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1、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是实现建设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传统建设法学人才培养中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弊端日益明显,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进行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正是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建设类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工程实践认知能力、交际能力法律运用能力、调研能力等实践技能均会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另外,通过法学实践教学,使得学生清楚理论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学习目的的明确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对接的新形势下,凸显出了一些问题。
1、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育人的意识弱化当前,我国很多法学院系相当多的教师和管理干部缺乏实践育人的意识,对于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育人更是如此。相当部分教师对于建设类本科法学教师实践停留在口头上和会议中,或者完全为符合实践教学文件要求,将工作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建立起实践育人的观念。
2、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尽快改变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经费总体就偏少,而作为法学和工程学科交叉的建设法学实践经费就更少,对于深化开展建设法学本科实践教学负面影响较大。
3、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当前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形式真正纳入教学环节的主要是教学实习。但是诸如法律诊所、法律援助、社会调研、实地案例教学和普法宣传等教学形式重视不够,经常性开展不足,持效机制不健全,对学生真正有教育作用的很少。此外,各实践教学环节内部缺乏沟通,没有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4、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匮乏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知识,而且又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高校具备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师相对不足。即使部分教师具备这些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繁重,或者教师工作收益问题,也无法或者不情愿指导学生从事法学实践活动。
5、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困难建设类高校校外实践部门和个人基于安全、公司收益等因素往往对建设法学教学实践予以拒绝或者附带条件。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各单位协助学校育人的观念和制度。当前很多建设法学本科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都是依赖教师和学生的私人社会资源来实现。
三、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具体形式之创新
传统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困难,必须在卓越计划视角下寻求突破,并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上予以创新。
1、专业实习的创新专业实习是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最差成熟的实践环节。创新专业实习,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两个途径。第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建立健全校园二级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制度。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反馈。第二,采取灵活的实习形式,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对多数学生强调要在学院建立的实习基地集中实习,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在实习单位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允许其分散实习。
2、专业见习的创新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法学专业见习具有组织灵活、学生接触面广泛的优势,对于学生提前接触建设工程法学实践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认为,专业见习的创新也具有两个途径可以操作。第一是充分利用寒暑假集中组织学生进行建设法学专业见习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真正参与到假期的专业见习中来,加强见习报告的考核和奖励。第二深化课程内容学习和专业见习的结合。对于建设法学各门专业课程要结合实际在开学时、学期中和期末开展。
3、法律援助的创新法律援助是卓越计划视角下培养建设法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卓越计划视角下法律援助的创新,我们认为要从援助对象、经费和指导教师方面进行创新。在法律援助对象方面,要坚持校内服务和校外服务相结合,以校外服务为主体的模式。学生在参与校外工程建设法律纠纷法律援助的同时,要针对学校内部学生权益的保护进行法律援助,充分利用多渠道的法律援助方式。在经费和指导教师方面给予从事法律援助的学生以大力的支持,从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设立专项经费,建立法律援助指导教师库,对学生的案件全程指导。
4、社会调查的创新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法学学生的社会调查,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术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卓越计划视角下加强社会调查的创新,我们认为要善于与专业教师的学术课题项目及校外机构的专项研究充分结合。一方面使得建设法学学生的社会调查充分与专业教师的课题和项目结合,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的学术优势和项目的科研优势,不仅降低了教师科研的工作劳动强度和成本,也对学生接触专业前沿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调查要与校外研究机构的专项课题和项目结合,加强横向联系,在其他机构的资助下获得调研经费。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法学教育的规模如此庞大,是不可能都进行学术化培养的。普通本科院校法学教育应找准定位,形成特色,探索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培养出的法律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矛盾是很有必要的。
论文关键词:本科法学教育;定位;应用型;
一、普通本科院校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就业难,就业率低、失业率高
《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二,仅法学一个专业失业人数在全部本科专业小类中排名第一;高职高专毕业生法律大类就业率排名也是倒数第一。法学专业成了就业率最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确实目前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着困境:就业环境方面,应届毕业生考公务员面临着多省联考的机会限制、具备基层工作经验的资历限制、通过司法考试的资格限制和生源地限制,公务员考试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竞争力培养方面,学生眼高手低,求职就业的能力训练不够;再加上地方本科院校没有地缘优势,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远不及其他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显得尤为突出。
2.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脱节
实际上,在西方法治国家,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紧密联系。法学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备条件。例如德国、法国等国家,接受法学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前提条件,英国美国等国家,法学教育本质上是职业教育,接受法学院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由之路。而在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处于分离状态是不争的事实,例如:部队转业人员可以安置到司法机关工作,法学教育不是法律职业的必备条件,不管什么专业,只要能够通过司法考试,就具备从事法律职业的条件,法律职业也不是法学教育的目标。调查发现普通本科院校法学专业毕业生从事法律职业的不到50%,形成了学习法学的人数众多而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数有限的尴尬局面,造成法学教育资源的浪费。
3.法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我们调查发现在法学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人找工作和工作招找人的矛盾,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说一个法学博士到法院工作后竟然连一起离婚案件也审理不了。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笔者认为应用型法学教育模式的缺失是关键。我国属于大陆法系,教学注重对法学理论的研究,但是,法律工作却尤为注重实践经验。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到企业干法务,还是到律所当律师,再或者到法院、检察院工作都需要大量实践经验,这也是现行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脱节的地方。
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法学教育的定位
我国目前法学教育规模大、层次多。全国除了五所专门的政法院校,几乎所有综合型大学都有法学院,除此以外,还有电大、自考的法学专业,涉及到专科、本科、硕士等层次。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是培养学术型法学人才,形成了重知识、轻能力的明显倾向,从近几年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存在培养出的法律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弊端。关于本科法学教育的定位成了法学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对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三种观点。
1.精英教育
即认为普通本科法学教育应当是精英教育。美国对法学教育的要求比其他教育要求更高、更严格,其法学教育是典型的精英教育,这种培养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法律之前已经获得了必要的人文社科知识,报考法学院的学生通常已经取得了学士学位,并且要通过法学院的考试。相当于我们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起点。这种精英式教育源于美国人民对于法律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和对法治的真正制度要求。就我国目前的条件来讲,照搬这样的制度是不合适的。
2.职业教育
即认为普通本科法学教育就是培养法律职业人才的职业教育。这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把法学教育当作职业教育,采用投师见习制(也称师徒传授制)的法学教育制度,在教学上一般采用判例教学法,法学教育带有浓重的行业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
3.复合型教育
即认为普通法学本科教育既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和能力,还进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为其进入研究生教育从事高层次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不论是在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在大陆法系国家,一个完善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既包括通识理论教育又包括职业技能教育。
笔者认为:我国传统的本科法学教育是培养学术型法学人才,但目前法学教育的规模如此庞大,是不可能都进行学术化培养的,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走向工作岗位,面对法学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普通本科院校来讲不应坐享其成或者坐以待毙,应找准定位,形成特色,以法律职业要求为导向定位本科法学教育,探索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解决法律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矛盾。本科法学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分层次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学教育应主要是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法制建设服务,立足于实际,形成办学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法学教育的定位上不能照抄照搬。
三、本科院校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法律职业具有突出的行业背景和特殊性,我国新修订的《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对法律职业人员的从业资格有统一规定,要求都必须通过司法考试,自2002年开始实施的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体现了法律职业内在规定性和同一性。法律职业共同体不仅是法律知识的共同体,而且还必须是法律职业素养和法律职业技能的共同体。一体化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缺失,结果导致盲目的人才高消费,专业不对口和万金油式的人才过剩的现象并存。一体化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世界主要法治国家法律人才的培养体制包括四部分:一是法律的学科教育;二是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三是统一的法律职业培训;四是终身化的法律继续教育。笔者认为本科法学教育作为一体化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既不能越位也不能错位,根据法律职业的内涵应定为于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具体实现路径如下。
1.课程设置方面
我国现行的本科法学教育只考虑到法学教育的教育属性和一般共性,将法律职业按照一般的社会职业对待,沿用社会通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采用普通的教育制度,其结果是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法律职业的需要。因此笔者建议开设专业导读课程,建起具有政法特色的全程化、专业化、体系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将就业指导的普及性与提高性相结合;将知识指导与能力训练相结合。
2.教学内容方面
许多本科生毕业后不会办案、不会起草合同,其原因在于法学本科教育缺乏必要的法律职业教育和法律实务训练。因此笔者建议加大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对有志于从事法律实务的人进行科学且严格的职业训练,使他们掌握法律的实践技能及操作技巧,能够娴熟地处理社会当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就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完善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②建设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法学院应加强和当地的公、检、法机关的合作,在当地的司法机关建立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教学方法方面
在各年级学生的法学专业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在本科阶段的二年级,组织学生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旁听、观摩法律实务活动;定期开展法律宣传咨询;进行法律文书写作的集中训练。三年级,开展模拟法庭审判;许多大学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在校内建模拟法庭的成功经验,从而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够接受实践能力训练。建立模拟法庭辅助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模拟法庭演练,增强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提高其法律职业技能。借鉴英美法系的诊所式教学,法学专业学生就像医学院的学生在诊所实习一样,可以接触到真实的案件,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处理,为以后从事法律职业积累实践经验。在掌握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这个阶段可以在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四年级,组织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各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加强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避免纸上谈兵,使学生能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得到逻辑推理和法律技巧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兼职教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手段,法学院可以聘请富有经验的法官和律师,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讲授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让法官和律师等指导教师将鲜活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法律实践。
5.考核、考试方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的1班和2班,分别视为传统组和PBL组。传统组中,男学生有25人,女学生有25人,年龄集中在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5±1.5)岁,高考成绩集中在(540.5±10.8)之间,平均高考成绩为532±12.5);PBL组中,男学生有26人,女学生有24人,年龄集中在18.5~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5±1.3)岁,高考成绩集中在(542.5±10.1)之间,平均高考成绩为533±11.6)。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和高考成绩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传统组
传统组学生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接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参与教学的相关事务和人员是教材、教师、学生和教室。授课教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教室为普通多媒体教室,教材是由潘文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六版生物化学教材。总教学课时为54课时。
1.2.2PBL组
PBL组学生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接受PBL教学法。教学教师与教材和传统组的一样,都是资深的生物化学教师和潘文干主编的教材,但是教学场所选择在计算机房,所有计算机都已经连网。采用PBL教学法首先要针对一个病例资料对PBL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例如,病例资料为:女性,53岁,糖尿病患者,病程为5年,伴有暴饮暴食、尿频尿急和体重减轻的症状,此外,该病人的空腹血糖为8.3mmol/L,餐后2h血糖值为14.6mmol/L。针对该病例资料设计的问题为:糖尿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导致糖尿病的因素有哪些?糖尿病患者通常伴有什么症状?血糖检测和调节的方法是什么?血糖的正常值范围是多少?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对糖尿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加深对该病的学习。此外,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10组,每组5人,分组的时候要注意将不同的学生搭配在一起。首先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每组学生进行讨论,10分钟之后,教师提问,每组学生可以抢答,如有补充或质疑,其他组的学生可以举手作答。之后,将每个总结的小任务分配给每个组,让每组派出一名学生代表到讲台上进行再次重申,汇报结果。最后一个步骤是检测教学效果,综合采用笔试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考试试卷要做好密封工作,采用流水式批改方式。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的形式,考察学生学习能力的进展。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PBL组和传统组中两组学生的笔试成绩比较,可以发现两组学生理论客观题得分差别不是很大,PBL组学生在这个题型中的得分稍微要低于传统组,该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BL组学生在案例分析题中的得分要远远高于传统组,此外,PBL组与传统组在积极主动性、分析解决问题、兴趣、团队合作以及资源搜索和利用方面的人数比依次为积极主动性提高人数为44对26,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人数为36对20、兴趣提高人数为35对19,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人数为37对11,资源搜索和利用能力提高人数为47对17,从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看出采用PBL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资源搜索和利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的兴趣,激发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该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探讨
PBL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了提问教学、情境教学、分组教学和探讨式教学的形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充分发挥生物化学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作用。PBL教学方法一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拼命地讲,学生端坐着听讲和一个劲的记笔记的状态。相反,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不断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自主摸索、展开激烈的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更灵活、更透彻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够不断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探究的能力,学生们共同展开一个医学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共同进步。采用PBL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资源搜索和利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的兴趣,激发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取得如此显著的效果的。
我们认为“教学主脑”的构建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要求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前提下,对文本不了解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者根据学生的问题和文本的重点内容设计“教学主脑”,这样对文本分析才能得其门而入,课堂教学也让学生有所得。“教学主脑”的设计要体现文本主体的特点,课堂教学以一个问题为主体,主体问题对整个文本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可以由一个主体问题衍化出几个小问题,串起全文的内容。我们认为这是课堂“教学主脑”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此想法的指导下,笔者在“教学主脑”构建方式方面作出一些尝试。
一、以“文题”为依托构建教学主脑
《敲门》是贾平凹散文名作,质朴的叙事中,刻画人物深入人心,语言幽默、犀利,表达了作者对于那些浪费自己时间让自己无法安静写作敲门者的厌恶之情。文章以“敲门”这一动作为描摹人物,表现感情。教授此文,我以文题为依托构建教学主脑为“门里门外人生有何不同?”据此核心问题衍生出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最怕的是“敲门”?从文中相关段落,找出作者向往的生活是怎样的?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说“我的门就是被人敲的命吧。有一日我要死了,墓碑上是可以这样写的: 这个人终于被敲死了!”引导学生分析这三个问题,学生不难理解“贾平凹希望能安静地休息和读书写作人生追求”,明白作者希望过着凡人的自由生活而不是诚惶诚恐心惊胆战。也能清楚“外敲门者不请自来”,而且“来势汹汹”。他们附庸风雅、趋名逐利,他们为达目的不惜让作者坐卧不宁;他们的人生是卑劣的,让作者深恶痛绝。解决这些问题,文章的重点内容学生就能清晰明白地掌握,以文题为依托构建教学主脑恰到好处。
二、以文本中心句为依托构建教学主脑
《老王》中杨绛先生张扬普通人人性中善良,表现的是底层的光辉。文字简约含蓄,语气温婉,对历史事件多少取置身事外、作平静的审视的态度。她将笔触专注于大时代事件中小插曲,写人常通过一些小事的平静似水的叙说,描摹出一个人的最具风采的侧面,立起一个“人”的形象,有意无意之间“带”出一个时代的影子。也是杨绛先生对待苦难及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的散文名篇。
教授《老王》时,为了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情感有深入的理解,针对学生的预习提问和文本特点构建教学主脑,我根据文本中最后题旨句――“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设计教学主脑。教学主脑设计为“‘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怎么理解‘幸运的人’‘不幸者’‘愧怍’?”这一问题可以串起全文的内容,自然引出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老王如何不幸。从文本中老王的眼、家、三轮车可以理解到老王的不幸。相对于老王来讲作者是幸运的,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分析杨绛先生为什么是幸运的。学生通过老王与杨绛的比较可以知道: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所受折磨不算什么,他们毕竟还有工资,毕竟还能享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总而言之一个拉车的,一个是坐车的,相对于老王而言杨绛先生是一个幸运的人。在理解“幸运的人”“不幸者”之后,再分析“愧怍”。学生可知这是相对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考虑:老王临终前一天(这样的时间)拖着“骷髅”的身体(这样的身体)带着他拿得出的最好的“礼物”(这样的礼物)来拜访中“好欺负”的“我”(这样的“我”),无论是因为“害怕地糊涂了”或是别的原因,“我”错过了并永远地错过了“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或更多交流的机会。这种永远无法弥补的“机会”,让我“愧怍”。从知识分子的角度考虑:中,“我”理应挑起社会赋予知识分子的责任(如社会责任,选择抗争而不是屈服,如道德责任,弘扬人道主义)无法兑现,而老王作为一个社会的底层小人物却用行动诠释了人性的善良,该做的人没做到,不一定要做到的人做到了,这让“我”愧怍。以主体问题作为课堂教学主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样课堂教学多一堂少一不一样。
三、以文本思想情感为依托构建教学主脑
《长亭送别》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凄美动人的别离图,刻画了莺莺送别时的心绪,为此我以文本的思想感情为依托构建教学主脑。以“《长亭送别》表现了莺莺怎样的复杂内心情感?其中哪种心绪是本折的情感基调?”为教学主脑,要求学生抓住“复杂”这一字眼。学生就能理解莺莺面对离别自己是万般离愁,对张生是百般依恋,对母亲是千般怨恨,对别后是无尽担忧。其中离愁是本折的情感基调。从这一主体问题衍出两个支节: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抒情方情表达离情?通过对莺莺情感的刻画分析莺莺的人物形象。
第一个小问题设置是为了导入对曲词的赏析。抒情方式主要采取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两种方式。《端正好》借景抒情。“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景:碧云天,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季节吧?黄花地印证了这个季节,如果孤立地看碧云天,黄叶地,作者的情感还不足以表现得很具体,可是接去是西风紧,北雁南飞,有什么感觉呢?有点萧瑟、凄凉的感觉了。所以这四个景配合在一起,渲染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氛围呢?这样景的背后是什么情呢?请接下去看,“晓来谁染霜林醉”,“霜”打过树林是什么颜色,有黄色、有红色,而黄色与红色如果不加上后一句“总是离人泪”,那么这种情还是表现得不淋漓、突出,“离人泪”点出莺莺心中痛苦的离愁。这二十几个字表达了丰富的感情与景物。作者用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衬托出离人的情绪,把读者引向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里。(《脱布衫》《一煞》《 收尾》借景抒情。)[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惶惶的寄。”这一曲是直抒胸臆。从眼前的车马说到眼下的心情,设想自己今后处境之凄凉、相思之苦。用的是一些普通的口语,如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儿,衫儿、袖儿,书儿、信儿,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重重叠叠、惶惶,作者巧妙用排比把它们组合起来,用一连串的排比、重叠,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真像蜿蜒低回的溪流,呜呜咽咽,如泣如诉,伴随形象的描绘来直抒胸臆,读起来不显枯燥,富有美感,产生一唱三叹的作用,莺莺写得柔肠百结、哀怨不已。(《滚绣球》《快活三 》《朝天子》直抒胸臆。)
通过第一个小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第二个问题解决也水到渠成。可见莺莺是一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女子,她珍视自由爱情,厌弃功名利禄。张生被逼去应试,莺莺表现出了对封建势力及世俗名利观的怨恨和蔑视,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的痛苦。《长亭送别》的教学任务可以很好地完成。
一、学术现状
目前,在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伴随着对国家对学术研究的重视,本科生、研究生也参与到这场学术洪流之中。大学生做课题、发论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质量水平却越来越低,学术泛滥问题凸显。有人认为可以调动大学生做科研的积极性,为以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基础;而有人却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学术上的浮夸(数量多但价值含量低),是对学术研究严肃性的不尊重。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全国各高等院校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规范学术风气。
二、研究内容
首先,对“价值对比”中的“价值”二字进行界定。“价值”不仅仅是指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还包括学术论文的质量,更包括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心理动机。其次,通过对学术政策方面的研究,寻找有关学术论文方面的政策,认真分析、思考学校对于学生的态度、做法,从而形成自己的结论。
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部分讲师和教授的调查,了解当前教师对发表学术论文的态度和期望值,为论文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性资料。通过教师还可以了解到时下关于本科生、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价值性争论的焦点,进而探讨两者的价值性对比。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部分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对发表学术论文的心理和出发点,并了解本科生对于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导出本科生的价值。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部分研究生的调查,了解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心理和出发点,并了解研究生对于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导出研究生的价值。了解学术论文的国内状况,并对比分析本科生和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价值,结合有关方面的调查,形成规范大学生学术风气的调查报告。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以及教师访谈的总结,得出三类人群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看法。
1、本科生和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对比
本科生中大部分人(超过37%)发表过一到三篇论文,只是接触过一门论文写作指导课,短短的几个课时难以掌握论文的要领和精华之处;本科生发表过论文的人数比率竟然高达55%。相比之下,研究生虽然的比例高,但是毕竟研究生人少,其总量远远没有本科生多。因此,单从数量上看,本科生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研究生。
2、 本科生和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对比
由上可知,本科生的数量超过研究生,但从质量来看,就不容乐观了。本科生发表的论文绝对部分都是三级刊物(该比率高达98%)。而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大部分集中在二级刊物上(比率也达到了61%),但已经有很多研究生发表过一级及以上的刊物。通过调查,大部分人不知道学术论文的抄袭是怎么回事。因此,从论文质量上看,研究生论文价值性更大些。(具体统计结果见表6)
3、本科生和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心理动机对比
大部分本科生的目的就是单纯地加能力分(超过67%)或者便于今后找工作(占到了21%);但是学术研究类的文章最不感兴趣的就是学术研究(仅仅占到10%多一点)。相比之下,研究生对于加能力分的举措显得不是那么重视(只有10%)。本来就是做研究之用,因此出于功利性的动机来写文章必定会对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有影响。(具体统计结果见表7)
4、本科生和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态度对比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本科生对于的态度还是持弊大于利(占到调查人数的42%);而认为利大于弊的本科生也有30%,说明本科生的态度还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的。而研究生相对来讲对于态度较为明确,超过60%的人认为利大于弊,而只有13%的人认为弊大于利,因此,研究生期间,几乎所有人都会,而且他们的态度也较为明确。
四、反思与对策
本科阶段是知识扩展和充实的重要阶段,大多数同学不能写成具有一定质量水平的文章。但本科生的数量却超过了着力于学术研究的研究生,且质量水平低下,这一现象反映出本科生的盲目性和低效性。因此,要从学校、教师、学生自身三方面谈一下规范本科生的建议。首先,学校方面。适当提高加分标准,让物质对发表学术论文的诱导减轻;并开展相关的学术规范的讲座。学校应该提高奖励标准,比如说:本科生必须在二级即以上刊物才可以享受学校奖励的200元钱;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本科生的数量,而且可以提高的质量。同时,学校还应该提高能力分加分标准。比如:从现在的三级刊物论文第一作者加8分,减少到2分;这样就会降低本科生的功利性动机,从而减少论文数量,相应地,提供论文质量。学校还应该多开展一些学术论文指导的讲座,引导学生锻炼自己的论文写作能力,多思考,多修改。这样,会活跃学术氛围,营造整个学校的科研氛围。
其次,教师应该多给予同学们以指导。在他们平时读书的过程中,有问题的进行精心的指导;对于不知道看什么书的同学们进行阅读的指导;对于想发论文的同学严格要求,指定必须看完那些书才能开始写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同时也减少了的数量。
最后,本科生自身要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面,增加阅读积累,为今后高质量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本科生要减少的数量,提高的质量。要有发一级刊物论文的雄心,而不仅仅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发表一些“学术垃圾”。要多多请教教师、研究生学长学姐,以便自己能够提高论文写作水平。(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继宏.《本科生有多难?》
[2] 杨海,魏甲亮.在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价值初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杜兴梅.《学术论文写作》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实习
中药学专业是一门特色学科,目前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均招生
中药学专业学生,而且随着综合院校纷纷成立药学院,很多综合类大学也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学生。中药学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目前各院校对中药学学生培养主要为4年制,开设与中药学学科相关的各门课程,主要包括专业课程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还有专业基础课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虽然培养计划不尽相同,但大部分为三年半的基本理论学习,半年的毕业设计,有些院校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甚至大于半年,足见各院校对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十分重视。在平时的上课期间,虽然各院校都会开设很多的实验课,但绝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小,因此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不能培养出科研思路,独立完成科学研究比较困难。因此,各院校在培养本科生中都会设计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完成论文。因此,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生活的检验,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毕业生也希望自己能够完成一份有分量的论文,为自己的四年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
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每个毕业生来说都是头等大事,但目前中药学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各个用人单位对没有任何工作和实践经验的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有着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如何快速地融入社会,熟悉即将从事的工作内容,尽快为企业单位创造出效益,是摆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面前的共同课题。针对这一问题,用人单位提出毕业生在毕业前的一段时间到用人单位实习,这样一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用人单位的问题,但对学生来说既要完成实习工作又要在没有指导教师帮助的情况下,独自完成毕业论文,从精力和能力来讲都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编造、抄袭就不可避免;对学校教师来讲,常常陷入体会学生的难处,对质量低下的论文视而不见,还是以牺牲学生的实习,施加压力,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论文的两难境地。难道毕业论文和工作实习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真的没有“鱼与熊掌兼得”的方案吗?
针对当前的现状,我们既要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又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使二者兼顾,必须多管齐下,各个环节统筹协作,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矛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
下方面加以考虑。
一、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不包分配不是不管分配,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到毕业的那天为止,都要不遗余力地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其中。首先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需向学生灌输所学知识和将来就业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指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使学生尽早构建起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不仅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还要专业化,了解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真正向校企联合实习基地输送学生
目前高校毕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理论知识掌握一大堆,但缺乏实际经验,往往连最简单的仪器操作都不规范,出现很多“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毕业生。而当今的用人单位已经完成从单纯地追求学历型人才向追求实用性人才的转变。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和实际工作尽早融合,是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而建立广泛而稳定的校外毕业设计实习基地就是最有力的解决方案。校方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有目的地选择几个固定的企业或公司作为实习基地。秉着“互利,互信,平等”的合作理念,在与企业合作完成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这一重要命题的同时,也可向企业输送企业需要的人才,并可有针对性地培
养,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可以检验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可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
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毕业生早日融入企业创造价值创造了条件。目前很多高校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建立很多实习基地,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往往为挂牌实习基地,真正向实习基地输送毕业生去完成毕业论文的并不多。主要一方面企业往往不能提供很多学校毕业论文要求的格式的论文内容,二是学校没有真正建立校企联合毕业实
习毕业论文如何完成的制度,使得学生在企业里实习的内容无法
和毕业论文真正成为一个体系。因此,这就需要各个学校认真地考虑将毕业论文灵活化,不要格式化、统一化处理,使得学校能真正地利用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路。
三、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改革
毕业设计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素质能力的重要课程,如果不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进行有效整合,就等于为社会输出了一个半成品或不合格的毕业生,这对用人单位、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一种及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首先,对毕业设计和教学环节进行整合。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科学的目标,既不能过松又不能强度过大。通过制订目标会让学生有一定的紧迫感,从而提高效率,让学生在成功实践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同时,学校应多给学生提供各种实习的机会,鼓励低年级学生根据兴趣加入,让他们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
独立设计的能力,为择业和日后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设立淘汰制。从教育体制上来说,高校应当建立淘汰制,而淘汰制应该是在每个阶段都存在的,不仅仅是在毕业阶段。如果说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用人的法则,那及早引入淘汰制,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才成长最好的保护。
再次,调整目前的毕业设计方式,由集中式毕业设计改为分散式毕业设计。目前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在时间上的重叠,所以可以考虑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将毕业设计由集中式进行改为分散式操作,实施毕业设计大学期间全程训练计划,将毕业设计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最后一个学期的任务只是总结前段工作并完成论文的写作,辅助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习,或者工作前的实练。这样可以减轻大学生的择业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就业问题。
总之,各高校应当积极探索解决中药学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与工作实习间的矛盾,上述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矛
盾,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而且随着社会就业环境影响较大,应当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一、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从文章的主题到内容,不得违背四项基本原则,不得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
2、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并具有法学专业研究的特点。毕业论文的选题以法学专业课程内容为选题范围。选题应当结合我国目前的法学研究动态和司法实践,选择应用性强或当前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对我国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
3、毕业论文的体裁应为学术性论文。
1、论文答辩申请表在当地自考办领取或者直接在网上搜索打印,字迹要求工整,以打印版本为佳,以便识别,填写完整(包括粘贴大小适合申请表的黑白或者彩色照片、当地自考办盖章等)。
2、自考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报名材料全部采用原件,无需复印件。单科合格证必须是原件或者是直接从网上打印(无需盖章);报名时,只需要提供论文题目(不提供选题,题目自拟,任何方向都可以,但必须是与法律有关系),不用提供论文大纲或者正文;报名后,若要变更题目,必须在确定论文指导老师后,与指导老师沟通后直接变更。
3、现场缴纳报名费780元(现金,不找零、不刷卡),不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4、自考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报名单一采用现场报名的方式,不存在网上报名或者邮寄报名方式,原则上要求本人报名,若确实需要委托报名,则必须出具委托书及说明原因。报名前,不接收任何材料,待现场报名时,统一审核、确认。
5、报名结束后,考生可以直接离开报名现场,当天来回原则上没有问题。路线咨询电话: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