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类议论文范文

教育类议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类议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类议论文

第1篇:教育类议论文范文

(一)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始及不断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但在各个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师队伍却存在着师资严重不足,经常需请外聘教师来维持教学、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总体偏低、科研能力较为薄弱、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等问题,这些问题就造成了当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总体水平较低诸多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首先,大学英语属公共基础课,随着近几年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教学任务日益沉重,师资短缺问题突出。

(二)学生状况

1.艺术类专业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英语基础较差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引导考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英语课。大多数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从高中起就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专业课的研习上,无暇顾及英语。还有不少学生是从职高、中专、工艺美校等直接考入大学的,未经过高中英语系统性学习,英语学习严重脱节,其结果是除了人文专业、建筑专业和史论专业等专业学生英语水平较好以外,绝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明显低于入学要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很差。

2.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足

据相关调查表明:对英语的学习,除外语专业外,理工科学生的积极性最高,而艺术类专业学生积极性最低。其中有多种原因:首先是他们大多数觉得学习英语对他们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没有用。其次是艺术类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差,教材又没有艺术专业特色,我校长期使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该套教材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公认的好教材,但是里面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脱节,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普遍缺乏积极性,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针对我院的具体情况如何加大英语教学改革力度势在必行。三、改革措施探索及实践

(一)教学模式:实行分类分级教学模式

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情况认识的深入,结合这些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设置的具体要求,在满足学生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制定一个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大学英语教学类别分为A类(理论类),B类(非理论类、非舞蹈类),C类(舞蹈类)三个类别,以学生所在专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划分依据。

2.A类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必修课完成,分快慢班进行教学,最终达到院级大学英语四级基本要求。

3.B类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必修课完成,分快慢班进行教学,最终达到院级大学英语三级基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提前达标的,可申请进入大学英语四级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实施了分类分级教学,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各类各级的教学内容上也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具体实施如下:

A类:理论类、史论类专业学生。由于此类专业学生入学英文基础和水平是三类中最高的,他们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词汇量、语法知识、读写能力,课堂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也强,课堂气氛一般都很活跃。所以针对此类专业学生在日常教学内容中既要体现趣味性、实用性又要兼顾一定的难度,以便使此类专业更多的学生能通过国家四、六级以及参加并顺利通过考研。

B类:非理论类、非表演类专业学生。此类专业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方面处于三类中的中间位置。此类专业学生水平可以说是三类中最参差不齐的,他们当中有基础非常好的,也有极其差的(有的高考仅得了30多分)。所以在此类学生中分快慢班授课是相当明智和合理的。针对此类学生中的快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教学内容按照A类的教学安排和内容进行授课。而对于慢班的学生,可以在一年级的时候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加强英语基础知识上。

C类:舞蹈、表演类专业学生。该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英语基础一般都较低,总体上是三类之中乃至全国全部大学所有专业中最低的了。所以针对此类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如果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他们更要“因材施教”,独立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多年对此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相关经验,即:该类学生的优点是,有非常突出的表演欲望,胆子大,对课堂活动积极响应。他们自身的问题有:英语基础差,非常频繁的日常排练和演出任务而影响学习。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艺术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感性的,是审美的。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出色的英语教师总是努力将教学艺术化,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特别是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英语老师还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艺术专业修养和知识,努力使得课堂英语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最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社会和学校各相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英语课在艺术类专业院校里历来都是一门不受欢迎和重视的文化课,甚至还被认为是影响学校和学生发展的“累赘”。因此,进行大学英语改革必须要求包括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各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这样才可能使大学英语改革得以顺利开展和进行。

综上所述,艺术类专业院校的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我们必须对艺术类院校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分类分级教学模式”是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性,促进所有学生发展

的有效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当前艺术类院校普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以便更好地推进全国大学英语改革进程。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王静.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浅谈[J].高教研究,2007,(4).

第2篇:教育类议论文范文

艺术类大学是以艺术知识传播和创新为主的院校,高水平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英语教学在艺术类大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使学生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就成为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的学生并不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英语四级考试,他们只需参加高职高专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即可。《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确定的教学内容是: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就目前来说,艺术类大学常用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有交际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学生基础薄弱,英语水平参次不齐。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生英语水平整体较低,如每年九月份新生入学时,许多艺术院校和高等院校都会对学生进行英语、数学等基础课测试,所有学生使用的试卷相通,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分数通常会比其他院校学生低很多,只有极少数学生能达到80分,许多学生的英语分数大都在50分左右,有的学生甚至更低,部分学生甚至是英语零基础,连基本的音标都不会读。这就给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出了一道难题,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有大学老师的英语水平,又要有小学英语教师的耐心和经验,更要知道怎样给学生补充初高中英语知识。

2.学生英语学习不足,英语学习投入低。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对专业知识感情浓厚,许多人在专业技能上起步较早,希望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因此,许多艺术类学生都非常重视专业技能训练,热衷于围绕专业技能锻炼进行“自我发展设计”,许多人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写生、参加各类画展、歌唱、舞蹈比赛,积极进行社会艺术实践。加上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缺乏艺术专业特色,导致许多人在英语学习中普遍抱有“不挂科就成”的幻想,对英语学习缺乏积极性。与那些缺乏英语学习热情的学生相比,还有一些学生并不缺乏学习热情,但是由于英语基础较差,他们既想学好英语,又恐惧英语,因此英语学习信心不足,往往在坚持一段时间后放弃,进而变成厌恶英语,更不愿在英语学习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导致英语水平越来越差。

3.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艺术类大学英语教材短缺是导致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困境的又一主要原因。尽管教育部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优秀的大学英语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大部分是面向普通高校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来编写的。艺术类大学使用的英语教材有《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和《21世纪大学英语》系列,尽管艺术类大学使用的这两套教材都有基础类教程做支撑,但是,其教材本质与普通高校并无明显区别。这两套教材在内容、选材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这两套教材明显是难度较高。教师无论是在课堂设计还是从教学任务安排来讲,都难以利用教材开展教学。

4.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术专业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但是,与学生增长速度相比,教师队伍建设显然是相对滞后。受教学目标影响,许多艺术院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艺术专业教学上,并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英语教学,导致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师数量短缺,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许多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工作都由年轻教师担任,教师教学经验和自身素质都存在一定缺陷。许多学校因为英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只好外聘教师来维持教学,这给教师教学方法和科研能力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此相反的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师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完善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语言是交际的手段和工具,也是社会信息传播媒介和文化的载体,在许多方面,语言和艺术有着相通之处。在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语言观,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时候,艺术的交流和发展最终无法脱离语言而存在,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具备英语知识储备的意识和信心。具体来说,在英语已经成为时代重要信息载体的大背景下,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育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将英语学习与自身价值提升联系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英语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激励方法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提高学生英语技能。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和承担着,学生语言观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辛勤教育。这就要求艺术来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坚持“以为人本”的教育原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同实,不断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建立英语语感,切实使学生成为具备主动学习意识、学习方法正确有效、能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人。此外,教师还要树立全新的英语人才观,在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的同时,重视学生世纪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强调从学生学习兴趣、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合作、参与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使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情感养成、思维培养的过程,促进学生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共同发展。

2.在艺术专业教学中渗透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艺术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立足于英语教材、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研究,分析各科教学模式和教学特点,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特长,加强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的联系,通过英语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学习兴趣。如在大学英语“BewareofAds”一章教学中,英语教师可结合广告心理学、广告设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背景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此外,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正确处理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知识进行精讲,引导学生多练、多思,使学在新知识学习的同时复习旧知识。其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英语基础和英语学习能力,按照英语教学原则,尽量使用英语教学,积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其学习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使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最后,要构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种评价体系,唤醒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有益补充,形成性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高,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因此,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学校和教师要重视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都纳入教学评价中去,以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3.优化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知识的载体。要想解决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建设滞后、教材与教学不符等问题,艺术类大学要立足于英语教材改革,编写适合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材,在教材中适当增加艺术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合格的艺术类大学英语教材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所谓教材的针对性,即教材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既能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有效参考,也能考虑到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其次,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实用性。艺术类大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类大学英语教材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实用性,即教材内容无论是课文、练习和课外活动,都要围绕体、音、美等艺术专业知识来设置,增强教材的艺术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不会再有陌生感和距离感。再次,英语教材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即教材在内容编写、习题体例、知识练习等方面要敢于打破传统教材编写的局限性,结合艺术类学生思维和个性特点来设置,确保英语教材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确保学生能通过其喜闻乐见的形式轻松学习、快乐学习。

4.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保障。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与教师教学能力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可以说,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学校首先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良好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管理阶层要发挥组织建设和思想工作优势,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和谐、竞争、合作的教师队伍,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内部环境,做好教师引进、培养和管理工作。具体来说,高校要加强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引进机制、培训机制、管理与评价机制,就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责任、专业要求做出明确规定,使教师管理有章可循。其次,艺术类大学要加大师资引进力度,解决师资力量短缺这一发展难题,这就要求艺术类大学主动出击,用优厚的薪酬、福利、培训和发展机会吸引人才、挽留人才,并在职称评聘、校内津贴、专项经费、住房分配等方面,适当向一线英语教师倾斜。当然,艺术类大学还可以去重点大学聘请优秀教师来校执教,以缓解师资短缺等问题。再次,艺术类大学要加强教师管理,重视教师管理、培训、监督工作,确保教师在教学、自学和组织培训中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第3篇:教育类议论文范文

1.1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学生缺乏认识学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课堂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枯燥,无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侧重相关法规政策、求职基本技巧方法等传授,不断灌输思想是:医疗事故要为“零”;却轻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更加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即使学校里也开设了关于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但师生们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专业技能学习方面,比如学生就十分重视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和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师等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取。

1.2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有着众多无私奉献的优秀医药工作者的同时,还存在制售假劣药品、药品回扣、医务人员收取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高职院校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

1.3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性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应该更加注重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目前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的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课程教学学时较为紧张。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会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放在知识点讲解和技能实践方面。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是帮助学生分析我国的医药市场现状和问题,制订出适合产品的市场定位的营销策略,却容易忽略医药商品营销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增强职业道德的课堂教学重视程度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专业学生

2.1.1推进职业道德类课程研发与改革根据医药行业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编写医药专业职业道德的专门教材,提高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建议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开设此课程,将对学生有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1.2职业道德教育与医药专业课程相互渗透高职院校医药类教师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知识点讲解和实践操作过程中。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产品高场营销技术的同时,就应将医药市场营销者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药学服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知识的同时,就应将药剂师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课堂实训过程中,教师点评学生实训操作时,除了点评技能操作水平外,也要点评学生职业道德操守情况,更容易引起学生重视。

2.2加强法制教育,学生熟悉各项医药法律法规我国现有多部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大量的卫生部门规范性文件和卫生技术性规范,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应加强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卫生法律教育,可采取多种途径教育他们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各项医药法规,从而逐步增强高职医药专业学生的法制观念,恪守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第4篇:教育类议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脑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成果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生活在21世纪信息时代的人们来说,如果不会应用电脑快速地获取、处理、检索信息,不会使用因特网与外界通信,就无法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也就无法在信息社会中谋求发展。当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时,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即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因此,充分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成为艺术院校附中教育工作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从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积极影响,以及对提高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

    一、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类学生“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目前,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被广泛运用到文化课教学中。可是,目前艺术类学校在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文化课教学时。普遍存在计算机只是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只起到教学演示的个别化教学,或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方面的作用,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教与学”的模式,实际上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传统模式的教学,真可谓穿新鞋、走老路。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实现使学习者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二)艺术类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除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让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正确处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是艺术类学生有效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专业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它着眼于学生在未来职业上的需要,主要培养人“做事”的能力;而文化基础课教育则更加重视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或技能。两者的很好结合,就是理想的教育。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但是,艺术类的学生往往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基础课的思想,对文化课学习普遍不感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文化成绩普遍比较差。

    二、对策与方略

    如何对艺术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呢?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学体系中。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将带来一次教育的革命。如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递手段的教育模式。同样,在信息社会里,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必将取代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学模式,也必将带来教育观念、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的彻底变革。

    (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基本特征:

    1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

    以前教学资源的主要载体是书,其信息负载量小,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资源的载体是网络。网络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手段,而且还是知识的源泉。由于网络本身具有信息负载量大的特点,无疑会使教学资源得到空前的扩大。此外,网络的基本信息共享性特点,也使网络教学中全体学员能共同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2 教学过程的超时空性

    在网络教学中,其教学过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灵活安排学习过程。学生也没有必要集中在一处固定的场所学习,在各个不同的地域,只要联接网络,就可以参与网络学习的过程。

    3 教学的交互性

    在网络教学中,通过使用电子邮件、语音信箱、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实现了一种交互式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双方而且还可以多方进行交互式交流。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范围不仅没有减少,相反却扩大了。

    4 实现个别化学习和探索式学习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学员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是各自在自己的主机上通过联接网络进行学习,从形式上就使网络教学实现了一种个别化教学,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和速度,所以这种个别化学习又体现了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式学习的特点。

    (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促进了艺术院校附中教育观念、目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为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

    1 更新教育观念

    (1)艺术类附中与普通中学的课程结构不同的是:艺术类附中的学生,一周用50%的课时量上艺术方面的专业课,用50%的课时量上普通中学文科方面的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类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与普通中学的文化课教学一样,采用传统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使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多种功能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等,因此产生了新的教学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2)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既是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这些新的趋势中隐含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都反映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被看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教师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3)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面授的,进行课堂教学并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而网络环境下的学校观则认为全日制、面授的、有围墙的学校是正规的学校,半日制的、业余的,其他方式授课的远距离教学、无围墙的学校也是教育的场所,也是正规的学校。

    2 改革教学目标和内容

    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指出,21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1)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2)问题解决能力;(3)批判性思维能力;(4)学习能力;(5)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为了实现信息网络技术对教育目标的新要求,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使用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基础要宽。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目标完成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提供了途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文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

第5篇:教育类议论文范文

关键词:作业权 学业自我 调控 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业练习对于学业自我的培养有着正向与负向的双重效应,由于作业设置的程序化、模块化与标准化,忽视了知识习得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心理差异。在作业过程中未能真正实现“民主作业”。只有消解不合理的教师权威、消解教师在作业目标和内容选择上的专断、在行为认可与作业评价中的偏颇,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主作业权利的回归。为此,在熟悉语文作业改革的理论基础、宏观原则、具体策略的基础上,在对学业自我概念理论的充分研究上,将语文作业的内容进行微观的细化和循序渐进的安排,让渡语文作业设计的权利。做到作业的安排不仅仅以教材选文、练习系统[1]和应试规律为目标;不仅仅以教师和编者作为作业设计的责任人,应将选择、设计与评价的权利回归学生。高考的全面改革要求作业作为关乎学生日常学习的行为过程要做出一系列的自我革新来完善系统,以应对新时期教育回归生活、关注常态以完善学业能力的要求。本文对近年来语文自主作业以及语文学业自我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并从作业目的的决策与安排、作业内容的选择与建构、作业过程的认可与尊重、作业评价的公正与参与几个方面来探讨作业过程的参与度对学业自我的影响,提出调节学生学业自我正向发展的措施。

二、关于语文自主作业的研究综述

基于“中国知识网”数据库,通过“文献”,以“作业自主”为检索主题,搜索出1072条相关文献,时间分布相对均匀,多涉及教育类期刊,也有硕士论文和会议论文。对文献数量的统计分析发现在语文作业自主的相关研究中,对作业设计和作业有效性研究的文章数量最高,且研究来源多为专家学者的论著或硕博论文,另外有不少教育期刊涉及作业观的变革、自主作业的研究、作业管理角度的研究和近几年以互联网作业为对象的研究。

(一)对作业设计和有效作业的研究

对作业自主设计的研究主要针对课外作业,借鉴自主学习理论、运用相关心理学理论探讨语文作业的可操作性,从而全面分析作业设计的问题及其对策。孙传华多年致力于小学高年级自主作业研究,力争使学生的作业形式由“他主”转向“自主”,“从自主设计、自主解答、自主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研究。”[2]王艳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和自主性总结出分层而练、因材而练、合作而练的家庭作业设计模式。[3]使得“学习负担最优化,并且不会超出科学规定的课内学习和家庭作业的实践量。”[4]

(二)作业生活化的作业观的变革

近年来语文教育生活化从理论走向实践,冉超“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既符合学生兴趣,又能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贯穿其中的语文作业,使学生真正走向全面发展。”[5]李臣之等认为以往的教授主义作业观弊端明显,影响学生学习,应当坚持发展主义作业观,崇尚德性,强调主动做,倡导生态化。从功能观的审视、作业整体的设计、作业量的控制各方面入手建立了多方协调的作业审阅机制,同时对作业辅导体系的构建和作业环境的营造开辟了新思路。[6]另外一种作业观认为学生作业的瓶颈与限制在于受传统客观主义知识观的影响表现出的形式机械化、内容刻板化、目标简单化、数量冗繁化、评价迟缓化的特征,应该注重的是现代知识观所强调的在具体情境下,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创生的过程。[7]

(三)自主学习及学习权利的研究

直接涉及到作业自主相关概念的文献散见在各类教育期刊上,如杨朝军的《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王洪利《把作业的自利还给学生》、范雅娟《给学生自 作业设计新路径探索》。其中陈德菊的研究以学生为中心,最终目标是:“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改变作业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中获得自我。”[8]体现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被赋予的权利。

(四)从作业管理角度研究自主作业

王伟琦从作业管理的角度阐述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习得和发展的,适合自身条件的学习作业,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幅提高。[9]还有来自现场会议的声音,全面讨论了自主作业改革的意义和内容。其价值体现在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以自主课程促学生主动发展。其改革内容包括学科作业“自主化”和综合素养作业“个性化”,“前者有全自主、半自主、加自主、作业签免四种方式,后者包括自主健身、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学艺、自主劳动五项内容。”[10]

(五)以互联网研究为主的自主作业研究

在新时期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作业改革也有了新的研究方向,王峥嵘[11]和周礼[12]基于作业电子书包的形式,设计出了“微学习-强互动-微练习”的以有效的电子书包形式为主的新型学习模式,并进行了实际的教学案例分析。

三、关于语文学业自我的相关研究

通过“文献”,以“语文学业自我”为检索主题,搜索出241条相关文献,多涉及教育类期刊、心理学杂志、优秀硕士论文。对语文学业自我的研究多为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研究的分支或组成部分,涉及有学业自我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和与作业倦怠关系的研究。

(一)语文学业自我概念的界定和结构模型

语文学业自我首先从Shavelson提出的多维度层次的自我概念结构模型中的学业自我概念中细分出来,之后在Song-Hattie模型中作为划分在能力自我概念和成就自我概念下的一个单独领域与数学、社会研究和自然科学并列,发展到1988年,Marsh、Byrne和Shavelson用语言和数学自我概念来代替学业自我概念。“所谓语文学业自我就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语文学业各方面比较稳定的认识、体验和评价,具体包括语文学习能力、语文学习成就、语文学习情感和语文学习行为等方面。”[13]

(二)语文学业自我对语文学业成绩相关性的研究

在学业自我对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中,Byrne首先发现学业成绩和能力与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高于非学业自我,在特定领域中的成绩与相对应的学业自我概念有显著相关。我国的王中会、许燕认为,学业自我概念对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14]欧阳丹经过更细致的研究发现,语文与数学自我概念分别与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之间存在高正相关。[15]徐富明等研究发现,学生的语文成绩与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和语文学业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与语文自我的相关度高于一般学业自我相关度。[16]

四、对作业自主与学业自我关系研究的启示

结合文献涉及的内容以及对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如下规律:首先,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有较为成熟的量表,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且具体到单个学科领域时研究较为宽泛,从宏观的角度阐述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习成绩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具体到日常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质的分析,这需要我们创新思路,综合更细致的学科领域内,将量化研究与教育领域内质性的存在相结合,使研究更有创新性,有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其次,从各领域内的研究来看,我国自我概念的研究大量出现在学校领域,学业自我概念有着较为统一的标准、相对成熟的量表和易于验证的效度和信度。学业自我概念尚未涉及与学科领域密切相关的操作行为,应加强对学科内自我概念的开发与研究。

前人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启示有: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构建学生的作业发展观。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二者的因果关系顺序也发生着变化,当学生有了较高的认知能力、认知技能以及自我调控能力时,就会对作业的自主程度有较高的要求,从而内化他人的评价,形成一种更为和谐的学业自我概念,使自主作业更趋向自觉,预测学业成绩成为可能。其次,应加强自主作业对语文消极学业自我的干预。亲身体验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完成作业,将作业安排的权利交付学生,让学生直接掌控作业过程,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生有权决定与安排作业目标。学生学业自我达到的程度影响学生对任务的选择,平时作业是否愿意努力、想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是否付出行动都应由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教师的引导与适度拔高下制定最终方案。其二,有权选择与建构作业内容,学生由此可以选择和创生更富有时代性和独特性的个人作业,发挥特长,选取适当的参照对象,提高语文学业自我。其三,有权受到作业过程中的认可与尊重。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平等对话中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最后,学生有权参与对作业的评价。以往的研究中多认为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父母和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期待和积极的评价,更多支持和接纳,教师应积极创设成功的机会,辅导学生达成目标。日常作业中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更有利于个性发展与整体提高相统一,有利于自我暗示,分层进步,消解整体评价所形成的负向效应。

注释:

[1]顾黄初:《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2]孙传华:《自主,让语文作业更有活力》,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3]王艳:《自主设计,让家庭作业更有效》,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

[4]吴文侃译,[前苏]Ю.К.巴班斯基著:《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5]冉超:《语文作业生活化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6]李臣之,孙微:《发展主义作业观》,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7期。

[7]刘钊,孙飞飞:《学生作业设计新构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8]陈德菊:《从分层作业到自主作业――对的思考》,教育,2014年,第12期。

[9]王伟琦:《从“计划配给”到“自主选择”――小学生作业管理的实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0]谢凡:《作业改革的“魔力”:“我选择・我快乐・我成长”――来自中小学管理杂志社“自主作业现场会”的声音》,中小学管理,2014年,第5期。

[11]王峥嵘:《电子书包在线作业系统的设计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2]周礼:《电子书包环境下的高效自主学习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3]李磊:《中学生语文学业自我及其与语文成绩的关系研究》,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4]王中会,许燕:《学习风格、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第2期。

第6篇:教育类议论文范文

早在70年代末,“过程写作法”(process approach)在西方语言学家对传统的成果写作教学法(product approach)的批判中应运而生,并逐步地取代成果写作教学法的主流地位。2000年以来,我国学者、一线老师也将目光转向了“过程写作法”,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期找到启发意义。关于“过程写作法”的概念,学界并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说法,但它注重写作过程、管理写作行为的本质得到了一致认同。

二、关于“过程写作法”的研究的综述

基于“中国知识网”数据库,通过“文献”,以“过程写作法”为检索主题,搜索出1991条相关文献。这些相关文献在时间分布上呈现稳步增多趋势,在文献来源上多涉及教育类期刊,也有硕博士论文和会议论文。对文献数量的统计分析发现在“过程写作法”的相关研究中,对它应用于实践中的探索的研究文章数量最高,且研究来源多为专家学者的论著或为硕博论文,另外有不少教育期刊涉及“过程写作法”的理论研究。

(一)“过程写作法”理论依据的论述

关于“过程写作法”的理论依据,大致分为三种结论:一种是交际理论,即认为写作是一种群体间的社会交际活动,需要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持这种看法的包括顾凯[1]、杨俐[2]。第二种是以交际理论为基础、并受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综合影响。随着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写作过程不仅有草稿、修改,还包括其它内容[3]。还有一种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在张一宁[4]看来,写作是学习者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写作题材进行加工而成的,强调写作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的转换、加工和处理。

(二)“过程写作法”主要阶段的讨论

由于写作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迄今为止,学者对写作过程的具体描述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Guth提议分为触发、收集资料、成文、修改和编辑五个阶段[5];Claudia L. Keh则分为输入阶段、写初稿、同学互评、写二稿、教师批阅、师生交流以及定稿七个步骤[6]。胡新颖[7]认为,可分为准备、草稿、修改和分享这四个阶段。董蓓菲[8]则认为它包含预写作、打草稿、修改、校订和发表这五个阶段。虽然对“过程写作法”具体阶段细分得不大一致,但都强调了写作过程中的准备、草稿和修改,并认为其中的每个阶段循环反复、相互补充。

(三)“过程”与“结果”的对比研究

陈净、高苗青和于红[9]就二者的反馈机制这一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过程写作法”的多稿制循环反馈机制对学生的写作习惯、写作策略及对写作反馈的态度均可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弥补了“成果写作法”的不足,保证了反馈的有效性的结论。而董蓓菲[10]是通过对二者分属的文章写作教学和过程写作教学这两大作文教学流派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我国传统的文章写作教学向过程写作教学转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四)“过程写作法”某一要素的分析

董蓓菲[11]强调以同伴小组为主要构成的“过程写作法”的合作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小组中的学生都需要明确的指导,并要学习小组活动的交流规则、好作文的标准以及校订的内容,以充分发挥同伴的作用。马新志[12]强调写前准备不仅是过程写作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写作过程中的必要手段,它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挖掘主题信息,丰富文章内容,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运用“过程写作法”的实践探索

其一,效果与问题研究。英语教学方面,王艳[13]通过对秦皇岛市抚宁区第一中学进行的为期一个学年的教学实验,根据所得数据分析,表明过程写作法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赵新颜[14]对“过程写作法”做了尝试,发现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母语教学方面,张敬[15]按照“过程写作法”的要求整合教材内容、设计教案并付诸实施,最终发现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以及写作中的读者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具体实践中遭遇了占用课时较多、环节容易僵化和“修改”习惯不易形成等若干问题。杨丽荣[16]、黄碧云[17]等人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发现“过程写作法”的有效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其二,网络平台的运用。袁谦[18]经过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的优势,进行英语过程写作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时间有限、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对待教师的点评态度存在差异等问题。基于作文评改教学耗时费力的情况,何新梅[19]认为可以利用QQ群这个网络平台,并尝试着进行开放式互动改作文,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作文批改效率。

其三,积极情感的培B。张省林[20]认为,“过程写作法”从写作过程出发,强调写作主体的能动作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了所存在的诸多写作心理障碍。林静蔚[21]通过情感因素在过程教学法和结果教学法中的态势比较,发现“过程写作法”能充分发挥写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情感因素。

三、“过程写作法”研究的启示

结合文献涉及的内容以及对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对“过程写作法”的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对这一方法的应用研究多见于一线语文老师和研究生写作教学的实践、学生作文水平的考察,并没有较为成熟的量表支撑。这需要我们综合学科知识,培育科学思维,制定相对成熟的量表,使效度和信度更易于验证,从而使研究更有科学性,有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性。

当然,前人的研究成果给了我们许多具有价值的启示:首先,基于前文对“过程写作法”研究的综述,可以看出它对我国作文教学主要有以下四点启示:第一,强调读者意识。“过程写作法”在正式写作前的准备阶段,就提倡由学生自己讨论后选择主题,确定写作目的、形式和读者,并形成写作中心思想。但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完全被忽略了。对于学生而言,作文无疑就只是给教师看的一项作业;对于教师而言,作文只是评价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媒介。第二,注重反馈修改。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过程写作法”要求作文至少要有第三稿甚至第四稿才能形成终稿。但在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普遍的做法是教师打分、写评语,再集中点评,无疑忽视了修改反馈这一环节。第三,采取多元评价。“过程写作法”强调修改反馈这一环节,并指出同伴小组也是作文评价的主体之一。当前作文教学中往往依照着“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讲”这一流程,可以说,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的只有教师。但是作文评价的主观性较强,只依据教师一个人的评价不太合理。第四,关注生活体验。“过程写作法”中写作的话题是由同学之间讨论而来的,因此就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独特体验,真实写作。而当前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作文训练,机械化地模仿范文,强调写作方法的传授和写作技巧的掌握。其次,根据前文关于“过程写作法”实践探索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一线教师们在实际作文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有效指导,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但也不可忽视具体操作上的问题。

总之,笔者认为“过程教学法”对改进作文教学低效这一现状具有启发意义,同时相信其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具体的教学步骤定能给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和国外成功经验,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效。

注: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课题“师范本科生全学程‘双导师制’培养的实验与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14zdjy059]。

参考文献:

[1]顾凯.试论过程写作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杨俐.过程写作的实践与理论[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3]武婷.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结果法”和“过程法”探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

[4]张一宁.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英语过程写作[J].教育与职业,2010,(36).

[5]邓鹂鸣,刘红,陈M等.过程写作法的系统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3,(24) .

[6]李森.改进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举措:过程教学法[J].外语界,2000,(1).

[7]胡新颖.过程写作法及其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

[8]董蓓菲.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陈净,高苗青,于红.成果写作法与过程写作法的反馈机制对比研究[J].成人教育,2010,(7).

[10]董蓓菲.闹识传授到行为实践的视点转移――我国作文教学转型的理论依据与实施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4,(9):56-61.

[11]董蓓菲.美国过程写作法――旨在管理写作行为的作文教学法[J].语文建设,2010,(3).

[12]马新志.写前准备――英语写作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3).

[13]王艳.过程写作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14]赵新颜.过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2).

[15]张敬.过程写作法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16]杨丽荣.过程写作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20).

[17]黄碧云.过程写作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6,(1).

[18]袁谦.多媒体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过程写作教学探讨[J].中国报业,2012,(07).

[19]何新梅.网络环境下开放式互动评改作文的尝试与实践[J].语文教学之友,2016,(2).

第7篇:教育类议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学;有效性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的迷迭周期得到缩短,教育体系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中学语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类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学好语文,如何理解语文,是当前广大学生的学习重点与学习难点[1]。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则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师的执教难点。面对着素质教育背景的发展,语文教师需不断研究语文教学,将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将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完善,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一、中学语文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从本质上而言,中学语文的学习对学生的日后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语文是学生踏入更高学府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文学素养的关键课程。众所周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听中,教学内容彰显的过于乏味,这种情况会导致教学内容过于枯燥,致使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产生厌烦的情绪,降低语文教学效率。

在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中,人们以及迈入了信息化社会,在该时代中,中学语文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改革成为了当前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2]。与此同时,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为中学语文带来活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

二、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与工具性进行展现,使教师能够在“字词句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所呈现出的统一弊端便是教学目标不明确,甚至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无法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仅仅在单纯的讲解课文内容中结束本节语文课程。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会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印象,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导致出现弱化与淡化现象。

(二)教学方法不恰当

自古以来,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培养文学家与作家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过于死板,并且会脱离学生的学习环境,不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理念,无法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认同感以及归属感。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中,需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在根据学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下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中学语文的有效发展。

(三)评价方式太单一

在中学语文中,评价同样也是影响教学效率的而关键,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评价方式占据比例最高的便是结果式评价,很多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过程是评价,导致评价仅仅是对考试成绩的一种公布[3]。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评价方式表现的比较单一,不仅是因为教师所采用的结果式评价方式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忽略,并且也是因为评价方式不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致使很多学生在努力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对语文学科失去信心。

(四)学生阅读量过少

目前,中学生在阅读中普遍存在阅读量过少的现状,这种现状会对中学语文有效性教学带来直接影响。其中,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包括以下两点:其一,教师忽略对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视,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并没有给与学生阅读课文的机会与时间,从而导致学生对文学作品缺乏兴趣,长久之下便形成了不爱阅读的不良习惯[4]。其二是由于信息社会的发展速度过快,中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将过多的精力与时间放置在玩游戏上,在阅读上更多的是倾向于网络小说、虚幻小说,导致文学作品逐渐淡出学生的生活圈,走向边缘化。

三、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也是开展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现如今,中学生已经迈入了青春期,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与情感有所兼顾,避免中学生出现叛逆的现象。首先,在语文教学活动之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积极的情感因素进行发挥,并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带着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语文学习环境之中。其次,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其能够在自信、互助的学习风气中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最后,语文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解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困惑。

(二)积极完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有效率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时代的发展中,要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多媒体教学方式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中学语文的学习效率。比如,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在情景中学习语文知识,并将语文知识与情景有所关联,增强学生的印象。多媒体教学法则是在利用多媒体手段与多媒体技术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中学语文的有效性[5]。

(三)加强对过程评价的重视

一般而言,考试成绩在很大关系到决定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并且仅凭考试无法将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检验,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改善评价的方式,加强对过程评价的重视,将评价方式改变的更加丰富[6]。此外,在过程评价过程中,要进一步将考试与过程评价进行整合,将更多的学习内容、作文训练、阅读练习融入其中,不再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能够减缓对语文考试的压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潜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结语:

中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文学素养的关键课程,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中学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教育体系的关键。其中,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这些内容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学语文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倪文锦. 问题与对策: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11,09:57-59+66.

[2]张艳慧. 对当下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当代教育科学,2011,18:59-60.

[3]夏桂云. 创新语文教学设计增强语文教学有效性[J]. 语文建设,2013,33:9-10.

[4]贾晓春. 找寻生活中的元素――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路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4,29:115.

第8篇:教育类议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职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2-0074-05

学习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学习心理体验,是指“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倦怠的消极态度和行为”[1]。已有研究以普通教育领域为主,在职教内部也仅限于高职生层面,缺乏对中职生的关注。关于学习倦怠的个体影响因素方面,“以自我效能感、自我意象、内外控信念、情绪稳定、焦虑、人格等方面为主,从专业承诺角度的研究并不多见”[2]。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中职教育以专业学习为基础,是有一定职业指向性的教育,而中职生因专业承诺不高,导致学业受影响的情况并不少见,学习倦怠已成为中职校园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研究中职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不仅能了解中职生的专业学习态度,还能对激发中职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针对性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上海某中职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量表法了解中职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辅以访谈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量表共发放220份,回收问卷192份,有效问卷183份,有效率为95.3%。其中,男生42人,占23%,女生141人,占77%;有兼职经历的学生123人,占67.2%,无兼职经历的学生60人,占32.8%;班干部66人,占36.1%,非班干部117人,占63.9%;参加过职业技能大赛14人,占7.7%,没有参加过的169人,占92.3%;对自己未来学历期望为中职、高职高专、本科、硕士及以上的人数分别为6人(3.3%)、69人(37.7%)、97人(53.0%)、11人(6.0%)。在毕业后的发展意向方面,毕业后想就业、升学、创业和不确定的分别有47人(25.7%)、108人(59%)、6人(3.3%)和22人(12%)。

(二)调研工具

测量工具是基于连榕[3] 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和专业承诺量表》修订而成,学习倦怠原量表共20道测验题,由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3个因子构成,量表的EFA取样适当性指标KMO值为0.851,信度a系数为0.865。修订后的学习倦怠量表KMO值为0.907,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1471.365,Sig.=0.000,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07。专业承诺原量表包括情感承诺、继续承诺、理想承诺和规范承诺4个维度27道题目,原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为0.927。修订后的量表共25道题目,仍保持原有维度划分,信度系数为0.935,KMO值为0.889,以上量表均采用liket五级计分。

为保证《中职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调查量表》修订的客观有效,自编《中职生专业学习状况(问卷)》为修订、分析提供支撑,以下简称辅助问卷。问卷共19道题,涉及学生择校方式和动机、学习难度评价、专业价值认知、专业情感和未来打算等方面。以同一所学校在校生为调研对象,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问卷有效率为91.25%。

(三)调研过程及数据统计处理

调研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施自编《中职生专业学习状况(问卷)》调查,并为修订主量表提供参考;第二阶段,实施《中职生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调查量表》测验;第三阶段,抽取4名学生进行访谈,为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支持。问卷测验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由笔者担任主试,施测前由主试明确宣读指导语与答卷注意事项。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中文版进行,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二、调研结果

(一)中职生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 中职生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1可知,中职生专业承诺的总体均值为3.357±0.614,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规范承诺、继续承诺、情感承诺和理想承诺;学习倦怠的总体均值为2.992±0.695;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和情绪低落。

(二)中职生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在性别自变量上,男生在理想承诺、学习倦怠及各因子上的平均值都高于女生。男生在专业承诺总体及情感承诺、理想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维度上的均值都低于女生,见表2。进一步的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中职生在性别自变量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2 中职生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及其各维度在性别维度的M±SD

在“是否有兼职经历”自变量上,只有学习倦怠量表的成就感低因子(F=0.080;Sig=0.048)和专业承诺量表的规范承诺维度(F=3.302;Sig=0.047)存在显著性差异。有兼职经历的学生在成就感低因子上平均分(为3.078±0.708)高于无兼职经历的学生(2.858±0.690);有兼职经历的学生(3.701±0.792)在规范承诺维度上的平均分也高于无兼职经历的学生(3.937±0.651)。

在“是否参加过职业技能大赛”自变量上,只有学习倦怠(F=0.039;Sig=0.009)及其情绪低落(F=0.173;Sig=0.003)和行为不当因子(F=0.011;Sig=0.028)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参加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学生在学习倦怠及其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因子上得分均低于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学生;而在理想承诺维度上,参加过技能大赛的学生得分高于没有参加过的学生。

在“是否是班干部”自变量上,只有学习倦怠(F=1.296;Sig=0.008)及其情绪低落(F=0.584;Sig=0.002)和行为不当因子(F=1.148;Sig=0.010),以及专业承诺的理想承诺维度(F=0.291;Sig=0.044)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班干部在学习倦怠及其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因子上得分低于不是班干部的学生得分;在理想承诺维度上,是班干部的学生得分高于不是班干部的学生。

在自我学历期望自变量上,情感承诺维度(F=5.694;Sig=0.001)、理想承诺维度(F=5.665;Sig=0.001)、规范承诺维度(F=6.470;Sig=0.000)、继续承诺维度(F=2.794;Sig=0.042)、总体专业承诺方面(F=6.651;Sig=0.000)呈现显著性差异。在理想承诺维度上,事后检验发现学历期望为高职、本科和硕士及以上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情感承诺维度上事后检验发现高职和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规范承诺维度上的事后检验发现,中职和高职、本科学历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继续承诺维度上的事后检验发现,高职和硕士及以上学历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总体专业承诺方面事后检验发现,学历期望为高职和本科,高职和硕士及以上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来看,随着学历期望越高,相互间的显著性差异越明显。

在“未来发展意向”自变量上,只有学习倦怠的情绪低落因子(F=3.922;Sig=0.010)和专业承诺的规范承诺维度(F=3.233;Sig=0.024)上呈现显著性差异,事后检验发现,具体差异均体现在“就业”与“升学”,“就业”与“不确定”之间。这说明想就业的学生与想升学或者对未来发展尚不清晰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中职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表3 中职生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及各维度间的相关分析

**.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示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3可知,专业承诺及其各维度与学习倦怠及其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这说明专业承诺越高,学习倦怠越低,否则,反之。以专业承诺各因子为自变量,以学习倦怠总均分为因变量,采用Stepwise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162.929,Sig.=0.000,说明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非常显著的,可以建立线性模型,见表4。而最后的分析结果表明情感承诺维度是学习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

表4 以专业承诺各维度为自变量,以学习倦怠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

三、讨论与分析

(一)中职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基本状况

1.在中职生专业承诺方面

结果显示,中职生专业承诺总体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间值为3),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规范承诺、继续承诺、情感承诺和理想承诺。继续承诺得分高与该校现有专业相应的工资、待遇、就业机会有关,这类专业在社会上的发展前景较好,属于社会亟需和必须的朝阳产业。而情感承诺较低说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情感愿望不足,理想承诺得分最低说明学生并不认为所学专业能够发挥特长,实现抱负。

根据辅助问卷中对本专业在社会上的重要性的评价统计得知: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在社会上非常重要的占27.2%,重要的占53.1%,重要性一般的占17.0%,而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的共占2.7%。但在“有关本专业是否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回答中,认为所学专业能够完全发挥自己才能的占3.4%,可以发挥自己才能的占23.1%,持不确定、不可以和完全不可以的比例分别为51.0%、17.1%和4.8%。可见,学生虽然认同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价值、意义,但在所学专业实现自己理想追求方面并不乐观,并不认为所学专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志趣,对于情感承诺和理想承诺得分较低是很好的解释。

这种结果也与中职生留在所学专业更多是出于义务和责任的考虑,而不是自己内在对所学专业的喜爱,而主动留下有关。从现行教育招考制度看,中职生多是义务教育的“失利者”。在“择校原因”统计中,因中考失利而被迫读中职的占49.7%,因父母等原因读中职的占37.4%,而自愿选择本专业,希望能够早点就业的只占12.9%。可见,学业失败或者父母因素成为择校的主要原因,这为规范承诺得分最高做出了解释。

2.在中职生学习倦怠方面

本研究显示,中职生学习倦怠总体近乎中等水平(中间值为3),行为不当因子得分最高,其次是成就感低因子,且均超过学习倦怠平均分。这说明学生因厌倦学习而表现出的逃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和不认真听课等行为特征较为明显。低成就感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少体验到成就感体验有关。因为学习成绩差而承受社会偏见、家长责怪、教师批评和同学歧视的他们,在生活中又缺乏理解关怀,导致失败、自卑和无奈的情绪体验占据内心,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为了解专业学习难度对学习倦怠造成的影响,根据辅助问卷得知,认为所学专业非常困难的占10.9%,认为所学专业有点困难,但是可以克服的占66.7%,认为所学专业比较轻松和非常轻松的共占22.4%。可见,学习倦怠或学习成绩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在学习动力不足、个人主动努力不够造成的。因此,职业教育改革不仅要在如何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上努力,还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中职生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首先,在性别变量上,中职生学习倦怠和专业承诺得分并未呈现显著差异,与陈宝红等关于高职生的研究结果一致[4]。从学生来源看,大多数中职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不系统,又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他们一般都有较长的学习挫折经历,大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信心。此外,还与学生长期处于相同的学习环境中,弱化了性别上的差异性有关。还有研究认为,这与当代青年学生有较强的从众心理有关,中职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是非观念淡薄,容易受到诱惑,部分原本想认真学习的人看到了别人玩就不自觉到贪玩的行列中[5]。

其次,参加过职业技能大赛、从事过一定的兼职工作、对自己有较高学历期望、是学生干部的中职生在专业承诺方面得分较高,而在学习倦怠方面则低于其他学生。其原因在于:通过兼职,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清楚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价值、地位;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因而得分相对较高。

(三)中职生在未来发展方面的追求差异

调研结果显示,中职生对自己的未来保持高度关注,这与本文假设相反。在未来发展方向上,中职生内部也呈现差异化选择,想升学的比例值得重视。辅助问卷关于未来升学情况的结果显示,选择“非常想,已经在准备”的占53.7%,选择“有这打算,但还没准备”的占37.4%,选择“不再读书,想就业”的占8.2%,选择“出国深造”的占0.7%。在未来的学历提升路径上,有学生寄希望于对口高职招生,还有学生为升入本科学校,选择和普通高中生一起参加全国高考。但除了受每年的招生数量和学校要求的限制外,考试难度也让很多学生无法实现升学梦。此外,还有学生打算通过“成人自考、函授”等形式来实现升学的目的。

旺盛的升学需求成为中职校普遍面临的挑战。这虽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不符,但反映出的不仅是学生对高学历的追求,也是对其自身生涯发展层次的诉求。如何为具有强烈升学需求的中职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发展通道,让中职教育脱离“终结”教育的帽子,而又不失职业教育特色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从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可知,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专业承诺越高,学习倦怠越低。因此,通过增强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提高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逐渐喜欢上所学专业,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可以更好地降低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

四、对策建议

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阶段,也是专业知识、技能积累的重要阶段。严重的学习倦怠不仅对其自身专业学习成绩产生影响,也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帮助中职生提高专业承诺水平,降低学习倦怠水平不容忽视。

一是要加强班主任工作。当前中职校的班级管理主要通过班主任实施。对不同班级学生和班主任的访谈发现,班主任在他们专业学习方面的影响很大。2010年9月出台的《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更是成为如何强化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责任的依据。因此,加强班主任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既能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又能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有益帮助。

二是要开展实际有效的职业生涯指导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升学、就业和创业以及对未来迷茫不清楚的需求差异开展实际有效的职业指导。在形式上,不仅仅依赖于课堂中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还应开展更多形式的生涯指导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可以借鉴“引厂入校”的经验,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融合,让学生深刻认识本专业和所面对的职业未来的价值,提升学生专业承诺水平。同时,还应注意发挥同伴效应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此外,切实有效的职业生涯指导还需要给予师资和经费上的保障,杜绝流于形式的课堂说教。

三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学习。缺乏自信心、自暴自弃成为中职生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倾向。因此,学校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感受专业学习的成就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学会学习。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实习实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熟练技能,增加就业机会”[6];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校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他们从奖励荣誉中获得激励,更加有自信心。

四是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中职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选途径。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能只靠免学费去实现,要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公平选择的教育类型,而非收纳义务教育“失利者”的次等教育,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又能为学生今后生涯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3]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及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5):632-636.

[2]梁娟.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之间的关系研究[C]//中国心理学会,编.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12(30).

[4]陈宝红,聂琳.关于高职学生专业承诺、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决策困难关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119.

[5][6]杨金泉.中职生厌学行为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13):42-43.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nd Learning Burnou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CAO Jin-hua,LU Su-ju

(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