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日月潭教学反思范文

日月潭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日月潭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日月潭教学反思

第1篇:日月潭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应用策略

从近些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多媒体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针对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于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是非常感兴趣的。为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将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而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进行想象,活跃其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应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倘若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使他们兴奋起来,学生就会变得比较消沉,因而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具备综合性的优势,能够将不同功能和多样化形式的感性素材提供给学生。趣味化的游戏、优美的背景音乐、逼真的画面,能使学生融入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可以积极地进行探究,实现乐学和会学。比如,教师在讲解《日月潭》的时候,首先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日月潭的视频,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融入神秘和美丽的日月潭中,不但使学生感受到了日月潭的美丽,而且迅速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观看完视频之后,都非常陶醉,具有非常高涨的热情,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应用多媒体突破教学的难点知识

多媒体所具有的音像功能能使小学语文教学中复杂和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借助逼真的图像、声音、文字、语言、符号等比较容易地学习语文知识。特别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和文言文,小学生在学习中,因为它的语言和内容跟实际生活的距离比较远,学生的学习就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是难以接受。此时,教师就应当实施多媒体教学,以化解难题。比如,《宿建德江》这首诗描绘了非常美丽的意境,然而,学生对“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有着比较大的疑问,为何树比天还高?为何月亮跟人接近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呢?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在这个时候,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这种情境,学生通过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马上就明白了诗中的深意。“天低树”不是说树比天还要高,那是由于在非常空旷的原野上,一眼望去,远处的树好像是比天要高,与此同时,学生结合在水中产生倒影的月亮,意识到了江水是非常清澈的,在江中产生倒影的月亮,好像是跟人接近了。如此,在应用多媒体实施教学的前提下,学生就更加容易明白这首古诗所表达的意境了。

三、应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为小学生的语文知识不够丰富,所以一般认识事物都是不够深刻的,不能够有效地升华到理性的高度。为此,教师通过实施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以使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比如,教师在讲解《学奕》时,通过多媒体动画为学生呈现出奕秋教两人学下棋的两种情形,一种是不集中注意力学下棋的情形,一种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下棋的情形。对比这两种不一样的学习态度,再加上旁白:“学不好是由于我的智力比较低”,最后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呈现和自身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相互探讨之后形成一致的观点,然后提问:“透过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以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现状,对这篇课文加深理解,以推动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懂得理性地思考问题,以提高思维能力。

四、应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跟知识相比较,想象力更为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小学生活泼天真,联想力和想象力都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它能够把单调、乏味和静止的语言文字转化成逼真的情景和动态性的画面,从而强烈地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古诗词尽管字数不多,但是所蕴含的主体和意蕴是非常深刻的,因而能够成为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将逼真的情景呈现给学生,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想象。比如,教师在讲解《示儿》的时候,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将陆游死前双手颤抖、费力作诗以及对儿子进行训导的画面呈现给学生,并且配上一定的背景音乐。在这种前提下,教师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陆游当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和心理等。这种教学模式摆脱了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当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的时候,作者誓死不忘国家统一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闪现,进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由此可见,借助多媒体实施教学,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从而提高其想象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材的难点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因而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建军.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4).

[2]夏小玲.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1(10).

第2篇:日月潭教学反思范文

一、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学生入情入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语言材料、学生个性等特点,巧妙地设置现实生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思维。

1.直接引入生活情境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生活有怎样的色彩,语文就有怎样的色彩。在教学中,只有为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现实情境,才能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学《黄山奇石》、《日月潭》等写景课文时,教师作导游,巧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入风景秀丽的山水景色中,从而渲染气氛,为学生理解全好准备。

2.学生表演创设情境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不是每篇课文的内容都是学生体验过的。为了增强情境的真实性,我们可以让学生模拟想象表演理解教学内容。例如,教《从现在开始》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分角色扮演狮子、猫头鹰、袋鼠、小猴子等,根据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故事情节,进行对话表演,感受角色的心理。这样让他们在小组内互教共学,互演互评。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

当学生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重点时,教师要创设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促使学生摆脱依赖心理的习惯。如,“你能从这个词语中读出什么?”“你猜一下,下面会发生什么呢?”猜想文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所包含的内容,或延伸问题情境,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有利于深度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并在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1.根据课题创设情境

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焦点。围绕课题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主要内容。当学生带着这感受进入课文,那是一种胸有成竹的阅读感觉。在出示课题时,教师可让学生看课题并提出问题,这是学生即将进入情境的有效准备。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从圆明园的毁灭,你想到什么?在学生讨论、交流后,进一步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一是从内容和标题关系去想象;二是从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去想象;三是从圆明园的奢华去想象;四是从圆明园毁灭的结果去想象。通过这样发散思维的引导,圆明园毁灭的情境得以再现,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2.根据重难点创设情境

根据重难点创设情境是突破课文重点的最佳途径。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究者。例如,教学《假如》一课时,可抓住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这一难点展开想象:假如你有一只马良那样的神笔,你会画什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神笔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去展开想象,创设情境;然后,让他们联系自己的愿望进行比较,从而深刻体会作者关爱他人、关爱环境这一精神品质。这样既能有效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又给学生创造了足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根据关键词创设情境

教材的重点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重点段中的关键词句往往牵动全篇。在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的关键词句进行情境创设,进一步理解作者描述情境的语言文字,并通过点拨、设疑、对比等方法,强化感知,激活思维,加深内心体验。例如,在教《再见了,亲人》的结尾段时,可启发学生围绕“再见”“亲人”两个关键词展开想象:当列车开动时,站台上的亲人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要与亲人说再见?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从而达到丰富课文内涵,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三、补充生活情境,丰富学生阅历

教材选文内容相当广泛,单靠学生自己的经历来创设情境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内容是他们未曾见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补充生活情境,充实他们的阅历,从而达到理解阅读材料的目的。特别是科普类的文章,涉及一些专业的词语,单单从课文中归纳,根本就不能表达出它的意思,因此教师要补充生活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

第3篇:日月潭教学反思范文

一、把握教材:钻研教材,理解教材

教材作为数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所以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我们作为教师,只有比较科学地“入”教材,才能“出”教材。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认真读懂教材,知道教材中编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编写,对教师的教学有什么启示,只有这样熟悉解读教材、把握教材,才能由表及里地、由浅入深地、科学合理地进行有效教学,才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当前教学内容所应达到的目标。

二、活用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

一切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在教学中,切不可死搬教材,因为在现行教材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显然不能适应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和创新,从时间上选取一些新的材料,从空间上选取离学生生活较近的材料来充实教材,这样教材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认识公顷”时,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建立1公顷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教材通过介绍南京明孝陵、北京中华世纪坛、台湾日月潭和我国2004年的森林面积引出公顷这一单位,虽然教材选的素材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但这些素材学生很陌生,较难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认知。因此,在教学时,笔者重新组织教材,从教室的面积引出以前学习过的常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告诉学生学校运动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10000平方米。再让学生说说比运动场更大的地方,从而引出公顷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更好地理解新知。这样重组教材后,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用实教材:挖掘教材,拓展教材

教师对教材编写的内容认真解读后,还要深刻挖掘教材,了解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了解教材和习题的重点分别在什么地方,让教材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事实证明课堂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往往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不够,这样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时,学生在对口诀意义的理解和概括上都没有问题,但在熟记口诀上存在问题。仔细分析其原因:是9的口诀数量多,得数相对较大造成的,而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在让学生参与规律的探寻过程中,教学生利用规律理解和记忆,学生就不会存在这种记口诀难的问题。因此,再次教学时,先放手让学生按以前的方法编写口诀,紧跟着就让学生通过观察去探寻规律:从上到下看,积依次增加9;积的十位比另一个因数小1;积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的和都是9……这时学生对规律只是一知半解,对于这些规律的价值,教师还要进一步挖掘。接着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你发现的这些规律可以帮助你记忆9的口诀吗?学生讨论中把规律和口诀的识记联系起来,再配上补充练习结合加以巩固,这样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也就更容易让学生转化为有效记忆口诀的方法,课堂效率会大大地提高。

四、领悟教材:掌握教材,提高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