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养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老年人口市场规模大、增速快。2013年以来,我国60以上老人数目已经超过了2亿,占到人口总人数超过14.3%;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也在稳步增长,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年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从国际上的通用的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的抚养比指标来看,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着发生深刻变化。总抚养比近两年以来持续增长,2011和2012年分别为34.4%、34.9%,显示出全社会的人口抚养负担正在加重。因此,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2)老年人口存在区域平衡性。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区域不平衡性同时存在的是老年人口分布的区域不平衡性,其中东部跟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且由于劳动力人口的流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在不断加剧,空巢老人现象严峻。
(3)大多数选择在家养老。目前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24.4张,其中城市里有近90%的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农村老人除了鳏寡孤独者进养老机构的少之又少。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出发发见社会观念对以上现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是怎样影响养老消费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传统文化对养老消费产生重要影响体现在:首先,孝文化是养老文化的核心内容,尊老崇老作是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二者对养老消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次,传统文化中面子问题对当代的养老消费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1)孝文化对养老消费的影响。“孝”源自于人类对父母生养的感恩感激意识,生命创造和养护的客观事实产生了自然的人性意识。因此“孝”实际上就是一种侍奉父母,赡养父母的行为。
子女基于孝敬父母的意愿,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消费。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比较普遍的养老模式,特别是在中国农村地区,“养儿防老”是我传统观念致使家庭养老在两代甚至三代家庭中普遍存在。其中包括经济上的赡养、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交流三个方面。
(2)尊老崇老对养老消费的影响。尊老崇老文化是由老年人的“老则贵”观念,子女 “唯父是从”观念和社会上“以老为尊”观念组成。
基于对老人的尊敬,多数子女会一起商议然后结合实际情况跟老人一起解决,这种观念同时又对养老产生监督作用。所以基于各种考虑,在经济不宽裕和民办护理安全担忧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优先选择居家养老。
(3)面子问题对养老消费的影响。面子问题在中国是一件尤为严重的问题,他会直接影响人们的选择,攀比谁家的老人照顾得好同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城市里可能会攀比谁的父母住的养老院好,如果进了一家高端养老院还会发照片炫耀一下;如果在农村,在很大程度上进养老院被视为不孝的表现,肯定是羞于说出口的。
所以面对以上三方面传统文化的影响,养老企业在营销方面该如何应对呢?
三、养老机构营销管理如何应对
随着计划生育影响,城市家庭老人的子女因工作压力、自身精力等原因,老年人进养老院的趋势在增加,更有进养老院的需求。因此,养老机构多分布在城市周围,本文着重阐述城市里养老机构的对策。
(1)切实改善护理服务质量。城市老人不进养老机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民办养老机构虐待老人的负面报道让大家非常担忧,只有护理服务产品质量真正提升了,才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2)正面宣传,改变养老观念。通过将老人在自己养老院健康放心生活的事迹编辑成软文或视图文并茂的微信微博文章进行广泛传播,改善大众心目中的负面印象。
同时,注重现有客户的服务,营造良好的口碑。社会圈内良好的口碑效应能激发共有的认同感,对消除负面情绪、再造新单有良好的作用。
(3)合理定位,突出特色。现在养老机构普遍缺乏特色,定位模糊,只提供吃饭住宿和简单的护理,普遍一室6―8人,护理人员不足,环境条件差,所以综合起来感觉还不如在家养老。
所以要做出自己的定位,是针对低端还是中端还是高端,或者是针对失智老人,基于定位的人群来规划产品、培训护理员、设计软件和硬件,从而不断改善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报告指出,我们要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改善需求结构,依靠消费需求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疲软,人们更倾向于把钱储蓄起来,而不是用来消费。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收入,可以为城镇居民消费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很大程度上可以免除人们养老的后顾之忧,促进居民消费。
国外学者关于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和储蓄的研究由来已久。1974年,美国学者Feldstein 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的论文,开辟了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分析的新领域,对其后各国学者们研究养老保险有很大的影响。Feldstein首次把养老保险财富作为内生变量加入到传统生命周期模型中,估算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Feldstein研究结果指出,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会产生两种作用相反的效应:一是“资产替代效应”,即人们在退休时可以获得养老金,因此人们可以不必在退休前拼命地为老年生活赚钱储蓄,而可以拿出多一点钱用于消费,从这一点上说养老保险减少了个人储蓄,增加了消费;二是“引致退休效应”,即养老保险制度的存在诱使人们选择提前退休,从而导致退休后生存时间延长,人们需要在退休之前积累更多的储蓄,因此养老保险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Feldstein认为,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净效应取决于“资产替代效应”与“引致退休效应”的相对强度[1]。
我国学者关于养老保险对消费的影响研究大多数是定性方面,定量分析比较少。在定量分析方面,使用的分析方法大多没有考虑到时间序列数据存在非平稳性,进而分析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伪回归”问题。基于中国养老保险情况,相比于农村,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体系较为完善,因此本文研究养老保险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是以城镇居民为样本的。运用Feldstein生命周期假说模型,使用多元回归和协整分析方法,建立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就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二、建立模型与计量分析
(一)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Feldstein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居民收入、储蓄和养老保险金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因此建立模型如下:
Ct=α + β YDt + γ1Wt-1γ2SSWt(1)
其中Ct是t期的消费支出,YDt是t期的可支配收入,Wt-1是上一年末的储蓄,SSWt是政府养老保险支出。
鉴于我国数据情况,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文将Wt-1换成Wt,采用198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t表示各个年份。变量Consumet、YDt、Wt、分别使用的是1980-2010年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储蓄和人均养老保险支出数据。SSWt是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除以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数据来自《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统计年鉴》,Consumet和YDt数据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Wt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金融统计年鉴》。
(二)模型建立
运用Feldstein的生命周期假说模型进行分析。模型如下:
Consumet=α + β YDt+γ1Wt + γ2SSWt+μt(2)
因为大部分时间序列都有一个随机的趋势,因此大部分时间序列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如果我们采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那么将会出现“伪回归”的现象,由此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误的。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要求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因此在对时间序列作协整分析时,首先要对时间序列做平稳性检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2]。
(三)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通过观察变量Consumet、YDt、Wt、SSWt的直线变化图,可知这四个变量都是有趋势项和截距项的。对这四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的是ADF单位根检验法。经过检验,可知Consumet、YDt、Wt、SSWt都是二阶单整序列。
因为变量Consumet、YDt、Wt、SSWt是时间序列,因此对它们取对数,消除异方差。取对数之后,再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的还是ADF单位根检验方法。由检验可知,变量取对数之后已经变成一阶单整的变量,即lnConsumet、lnYDt、lnWt、lnSSWt均是I(1)序列。
(四)协整分析
虽然一些经济变量的本身是非平稳序列,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由于本模型的变量较多,因此我们选用扩展的E-G两步法来进行协整分析。由上述单位根检验得知,lnConsumet、lnYDt、lnWt、lnSSWt这四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而且他们的变化趋势都相同。因此判断它们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下面对lnConsumet、lnYDt、lnWt、lnSSWt这四个变量做协整分析。首先设lnConsumet为被解释变量,lnYDt、lnWt、lnSSWt为解释变量,对它们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用Eviews6.0估计的方程结果如下:
lnConsumet = 0.46+0.83lnYDt-0.18lnWt+0.12lnSSWt+[μt][^](3)
(1.24)(7.52) (-2.77)(2.12)
R2=0.996 DW=0.42
从回归结果来看,方程的拟合优度令人满意,但是DW值太小,考虑方程可能存在序列自相关性,因此对方程(3)做序列自相关性检查,我们采用的是Ljung-Box Q统计量检验方法,对方程残差进行自相关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存在一阶序列自相关。我们采用AR(1)模型来修正方程(3)的序列自相关性,估计的方程结果如下:
lnConsumet = 5.49+0.76lnYDt-0.15lnWt+0.50lnSSWt+[μt][^](4)
(2.27)(3.58)(-1.24)(2.23)
[μt][^] = 0.97[μt-1][^](5)
(7.34)
R2=0.998 DW=1.85
再对新的残差序列进行LM检验(p=2),最终得到的检验结果如图1:
图1 修正方程后的序列自相关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修正后的方程(4)的残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因此,用AR(1)模型修正后的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是有效的。此外方程(4)的拟合优度很高,回归系数也都很显著。
对上式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经尝试,选择不包括截距项、趋势项和差分滞后项的检验模型,由SIC信息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为2,其结果如图2:
图2 对残差[μt][^]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根据MacKinnon(1991)试验得出的多变量协整检验ADF临界值,当变量数为4,样本容量接近50时,5%显著性水平下,ADF临界值为-4.32>t=-8.91,说明残差序列μt 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因此可以确定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上述结果表明lnConsumet、lnYDt、lnWt、lnSSW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分析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储蓄、养老保险支出存在均衡关系。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养老保险支出的长期弹性是0.50,说明人均养老保险支出每增加1%,人均消费性支出就会增加0.50%,这表明养老保险支出对于居民的消费支出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要拉动城镇居民的长期消费,就要稳定居民收入,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心理预期,而养老保险可以减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储蓄,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安全预期,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居民的养老金收入来推动消费增长,从而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
从协整回归模型中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长期弹性是0.76,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人均消费性支出就会增加0.76%,即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会显著的推动消费性支出增加,促进城镇居民消费。
(五)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通过上述研究得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人均储蓄、人均养老保险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但是根据“格兰杰表述定理”,在长期内存在稳定关系的变量,可能在短期内是不均衡的,因此我们用误差修正模型(ECM,Error Correction Model)来分析短期内,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人均养老保险支出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通过上述协整方程,得到残差序列[μt][^]。令误差修正项ecmt=[μt][^],建立下面的误差修正模型:
lnConsumet=β0+β1lnYDt+β2lnWt+β3lnSSWt+β4ecmt-1+εt(6)
用Eviews6.0估计得出的结果是:
lnConsumet=141.35+0.45lnYDt-0.04lnWt+0.43lnSSWt-0.27ecmt-1+εt(7)
(3.79) (2.99) (-2.53) (1.87) (-1.45)
R2=0.78 DW=2.08
从上述式子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对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养老保险支出有正向影响,对人均储蓄有反向影响,符合经济意义。在这个误差修正模型中,差分项反映了短期波动的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短期变动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短期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养老保险支出和人均储蓄波动的影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短期弹性是0.45,对人均储蓄的短期弹性是-0.04,对人均养老保险支出的短期弹性是0.43,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0.45%;人均储蓄增加1%,人均消费性支出下降0.04%;人均养老保险支出增加1%,则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43%。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养老保险支出对消费的短期影响是显著的,但是储蓄对消费的影响比较弱。
另一部分是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系数估计值(-0.27)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27)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从上述式子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长期弹性(0.76)大于短期弹性(0.45),人均储蓄的长期弹性的绝对值(0.15)大于短期弹性绝对值(0.04),人均养老保险支出的长期弹性(0.50)大于短期弹性(0.43),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变化对于可支配收入变化、储蓄变化、养老保险支出变化的反映在短期内是相对迟缓的,城镇居民的消费偏向于保守,大部分人偏爱把钱储蓄起来,导致消费疲软。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储蓄、人均养老保险支出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都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人均养老保险支出每增加1%,人均消费性支出就会增加0.50%。从短期来看,人均养老保险支出增加1%,则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43%。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27)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说明人均养老保险支出对人均消费性支出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应该提高养老保险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增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收入,减少人们对养老的预防性储蓄,转而增加消费。
另外,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养老保险支出的长期弹性(0.50)大于短期弹性(0.43),说明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变化对于养老保险支出变化的反映在短期内是相对迟缓的,消费偏向于保守,人们更偏爱储蓄,造成消费疲软。模型还反映了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消费性支出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将最后得出的模型结果与Feldstein(1974)的结论作对比,发现中国的养老保险对消费也具有资产替代效应。中国人防患于未然的习惯使得储蓄防老的意识增强,提高养老保险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减居民储蓄养老的意愿,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日常消费。
鉴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中国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存在资产替代效应。增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金,相当于增加居民的私人财产,会减少人们为养老而进行的储蓄,更多地把钱用于消费,从而刺激我国内需增长。因此,本文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压缩过度投资
现阶段,我国各类财政支出中,用于地方建设和行政费用的开支较多,导致有些地方出现过度投资,经济过热,造成国有资产浪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养老保险的补贴资金,导致财政资金对养老保障的补贴水平较低,而且我国养老保险面临严重的“空账”问题,各地政府财政债务负担重。应该加大养老保险支出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压缩过度投资及减缓事业费过快增长的势头,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养老保障补贴。同时加快养老保险金全国统筹,做到统计规范,收支平衡,建立养老保险资金核算体系,严格养老保险资金的收支管理。在弥补“空账”时期,如果年度资金有节余,应该设立养老保险资金储备专户,以备后期调剂余缺。如果年度资金不足,财政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弥补。
(二)做实个人账户,解决“空账”难题
养老金“空账”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所造成的成本,不可避免。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老龄化的逼近使得我国养老保险金缺口将会越来越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表示,目前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账户收不抵支,占用了个人账户的资金,形成了养老金收支缺口。实际上全国许多个人账户在空账运行,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资金全部参与了收支核算,个人账户资金参与了社会统筹支付,也就是将未来的养老金填补了目前统筹资金的“缺口”[3]。由于国家正努力实现养老保障全覆盖,全覆盖的实现会进一步增加地方财政的压力,因此迫切需要做实个人账户,解决“空账”难题。本文认为做实个人账户就是要筹钱,把筹到的钱填入个人账户,把“空账”变成“实账”,这就需要拓宽养老金的投融资渠道。具体可以通过提高国有企业利润贡献力度,将红利上缴,或者发国债融资,还可以将养老保险金交给有能力的金融机构管理,确保在保值的基础上增加收益,实现“钱生钱”。
(三)统一养老制度,实现公平正义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集中表现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率与支付标准不统一。养老保险金支付标准基本采用按职工退休前一个月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办法,但计发比例各地相差较大。这种制度的不统一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一是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使劳动者缴纳的保费不统一,给劳动力流动带来困难,不利于人力资源在不同地区间、不同行业间的有效配置,对劳动者来说有失公平。二是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使人们对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可信度,影响养老保险事业的顺利进行。三是由于不同地区间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不统一,造成同一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不同,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形成了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因此国家应该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即可以统一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办法、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率等。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养老保险金,对养老保险事业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负责办理养老保险基金的各项业务,包括基金征收、支付、营运以及编制预决算等。这样能够避免多头管理形成的机构重叠、业务交叉、操作成本高的不良现象,也能够避免养老金分散管理、调剂性差的缺陷。
(四)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市场活力
减轻企业养老保险负担。国家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对各地区、各行业每年养老保险金结余部分按一定比例进行统筹,建立公积金,在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调剂使用,充分发挥养老保险调剂性强的特点。防止因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经济效益好坏等情况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减少企业负担,增强市场经济活力。
(五)加强法制管理,严惩违法企业
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遇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法律保障能力弱、监察执法手段不足有关。加强养老保险的法制管理,严格监察执法,有助于提高用人单位依法参保缴费的自觉性,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确保养老保障惠及到每一位劳动者身上。目前仍有许多职工未加入养老保障体系,一些企业为了逃避责任,少缴或者干脆不缴养老保险金,低参与率与较低的实际缴费率造成了目前不必要的过高的养老金缴费比例,不利于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严惩违法企业,加强法制管理势在必行。
文化是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的基石与土壤。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养老文化正在改变,传统养老文化不断削弱,“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乐龄”这些新兴的养老文化越来越普及。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养老文化的变化发展及相适应的消费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养老文化的变迁
1.传统养老文化
我国传统养老文化以“孝”文化为核心,父母年老后与子女同住,由子女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完全依赖于子女,日常的衣食住行甚至心情都基于子女的供给。“养儿防老”就是这一行为的反映。而如果子女不孝顺,老年人可以惩罚或报官。很多家训都会规定不孝子孙的惩罚条例。这种养老文化强调子女善事父母,“孝”其实就是子女的养老行为准则,从“尊老”、“养老”、“悦老”三方面规定子女养老责任与行为。但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意愿和主动性被忽略。另外,由于生产水平低,这一阶段的养老主要是满足老年人的生存需要,老年人的精神慰藉较少且形式单一。
2.大集体时期养老文化
中国社会结构在上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现代社会所生成的城市文化对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养老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子女尊老,悦老的行为准则不断弱化,养老的方式也不再仅限于依赖子女的赡养。
建国之后,通过和经济改革,城乡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同时,政府建立起社会救济和优抚制度,对遭遇天灾人祸的人民给予生活保障,对于优抚对象也给予优抚。对符合条件的老人(五保户)政府承担养老责任。但是当时的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没有实现全覆盖;而且,市场经济不发达,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少,家庭养老仍然是主要方式。不过,政府养老的补位,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养老的逐步接受。
同时,这一时期的集体化社会改造运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家长的权威,尊敬老人的价值基础受到破坏,新的生产方式催动了小家庭的成长,年轻人更多的选择离开原来的大家庭,分家单过。老人对于家庭的控制权逐渐衰落,伴随着子女们纷纷分家独立成立小家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人不得不提升自我养老的能力和意识。
3.改革开放后的养老文化
改革开放后,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小家庭收入迅速增加,进一步打击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和地位。年轻人外乡打工,无法照料老人,而因为经济或故土情结,很多老人不愿离开家乡,空巢老人迅速增加,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老年人的收入也逐步提升,自我养老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经济改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社会观念,老年人在对待养老的认识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对养老的需求开始多元化。这一时期的养老文化,出现了几个新的趋势:
(1)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基础上,人们在养老观念上逐渐开始接纳由国家、社会福利组织来提供养老服务。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让位于多元养老模式。目前养老方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等四种,还有商业养老保险和土地保障等补充手段。
(2)老年人开始从被动消极养老趋向主动积极地养老。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领到养老金,不依赖或完全依赖子女的经济资助。选择自住的老人比例也逐年增加。闲暇时间,老年人往往主动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相关书报、参加老年大学及各种文娱活动。不依赖子女“悦亲”,自己追求自身快乐的“悦己”思想已经在老年人中萌发。老年人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
(3)随着收入的改善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已经不再满足于生存型养老,而是追求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老年人对待自身衰老的态度不再一味消极,越来越多的老人维权意识加强,再就业意愿强烈,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发挥余热。其对精神情感、实现自我价值、自我能动性选择、现实生活质量有更高的需求。
二、老年文化消费市场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1.老年文化消费市场的前景展望
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老龄化趋势会进一步明显,未来20年平均每年新增1000万老年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4.8亿的规模,占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将带来巨大的消费潜力,2014年老年人的消费在4万亿左右,占GDP的8%,到2050年老年消费支出将达106万亿,占GDP的33%。中国将是世界上拥有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消费市场最据潜力的国家。根据前文分析,在新的养老文化下,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消费会越来越高,而《报告》也指出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需求旺盛、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的四大领域之一。以老年旅游为例,目前老年人的出游比例达到20%,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状况”项目的调查显示,有40.2%的被访老人在2011年旅游过,平均花费为5708元,预计到2020年,北京的老年人口旅游消费规模将达到300亿元左右。以此推测全国的老年旅游消费规模将有万亿,而整个老年文化消费市场的规模则将更大。
2.老年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老年文化消费市场无疑是一片蓝海,但是目前市场的发展也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
第一“不敢花”,老年人有文化消费的需求,但是因为一些因素的制约而最终放弃消费。首先,目前我国医疗保障水平低,老年人在维持日常的生活开支后,通常会将剩下的钱储存起来,为可能的医疗需求做准备。其次,老年人整体的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在必要的食品开销和医疗保健外,分配给自己娱乐消费的金额所剩无几。
第二“不愿花”,现阶段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都经历过物质匮乏、生活拮据的日子,普遍重储蓄,轻消费。精神文化消费在很多老人看来是不必要的,奢侈的,因此对该方面的支出很少或不支出。其次,很多老年人对子女的责任感强,希望将积蓄留给子女,帮助其买房、买车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缩减自己的开支。最后,精神文化的消费与教育水平紧密相关。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还比较低,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停留在较低层次,对高层次的,需投入较多金钱的文化消费不舍得。
第三“花不了”,目前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消费产品严重不足,商品数量、种类和功能都比较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甚至有些需求市场上还没有相应商品出现,导致老年文化消费市场需求有余,供给不足。首先,企业对老年消费群体关注不够,认为老年人文化消费水平低,商品要求高,市场进入风险大。其次,企业提供商品前,缺乏对老年群体需求的深入的、针对性调研,产品也没有做相应的有效改进,大部分只是在面向中青年的产品基础上稍作调整就卖给老年人,使得老年人的消费体验不佳。
三、培育老年文化消费市场的策略建议
1.提高老年人保障水平
(1)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目前我国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分配不合理,城乡间、城市内部间老年人的收入差距过大,在提高养老金发放绝对值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增加农村老人和城市贫困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缩小不同老年人在养老金上的领取差异,从而提高老年整体的消费倾向。另外,政府应鼓励老年人再就业,通过改善老年人工作环境,创造更多工作机会使得老人收入来源多样化。
(2)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目前我国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方式建立,这一特点使得它在满足老年人这一健康弱势群体的医疗需求上作用有限。老年群体医疗保健需求大,但经济收入低,势必影响老人其他方面的消费。因此要逐步提高老年人医保范围内的报销比例,同时积极发展各种老年疾病补充保险,尤其是常见的慢性病,大病,重病。
2.建立一揽子产业扶持政策
2013年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指导意见,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实情制定更具体的措施,综合运用信贷、财税、土地、人事等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采用市场机制促进养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要出台相应监管措施,设立行业的进入门槛,保障老年人的消费权益,规范老年文化消费市场的各方行为。
3.传播新型养老文化,培养健康积极的消费观
在全社会开展现代养老文化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和养老意识,推广“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强调老年个体不仅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面对晚年生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继续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引导全社会承认和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自身能力和价值,培养老年人自信、自立、自强的生活方式,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从“被动养老”转化为“主动养老”,从追求生存质量向追求生命质量转变。
参考文献:
[1]姚远,范西莹.从尊老养老文化内涵的变化看我国调整制定老龄政策基本原则的必要[J].人口与发展,2009,2(15).
[2]李伟.村庄社会变迁与养老文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关键词:连锁餐饮业 标准化 个性化
一、绪论
1.选题目的意义
面对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其中餐饮业是第三产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深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而连锁餐饮是餐饮业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连锁餐饮的服务体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标准化服务是餐饮业的基石,有利于连锁餐饮的日常管理,能够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成本,是推动餐饮业制度创新的基本要素。然而个性化服务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协调统一是餐饮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服务标准化与个性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服务个性化是服务的后标准化的必要准备,服务的后标准化巩固了个性化服务中听取的成果,并为新的个性化服务开拓道路。因此,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连锁餐饮业的持续发展。
2.餐饮项目未来餐饮市场的趋势和发展
(1)人均餐饮消费水平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
居民外出就餐的需求不断增加决定餐饮消费的增长,这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9992元,比上年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实际增长6.8%。
(2)商务活动促进餐饮消费成效显著,黄金周拉动作用逐步减弱
全年月度消费最高是12月份,月度最低是4、5月份,餐饮消费不再像前几年那样集中在黄金周”暴饮暴食”,经常性的居民家庭外出餐饮消费和频繁的商务活动已经成为餐饮业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全年后4个月商务会展活动的主要集中举办和中秋、国庆、圣诞节等节庆假日,拉动了餐饮消费的大幅增长,已成为餐饮消费的重头戏。与此同时,以旅游为特征的黄金周对餐饮业的拉动作用已经减弱,从前几年的情况来看,5月份零售额基本上处于中上水平,今年下降到全年倒数第二位,比全年月平均额低13.7个百分点。
3.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访谈法
通过去小肥羊和海底捞就餐与服务人员和顾客进行交谈,了解顾客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问题、顾客的感受、服务人员的管理搜集各方面资料,比如,顾客对服务人员态度,操作的规范性是否满意;服务人员对公司的福利、工资、升职制度满意度等进行研究分析。
(2)文献资料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以往资料进行分析,针对小肥羊的标准化管理以及海底捞的个性化管理进行比较,凸显他们的优缺点,从而了解现在连锁餐饮业的发展状况,来探讨连锁餐饮业的发展趋势。
4.相关概念
(1)服务标准化概念
服务标准化是以服务活动作为标准化对象,其研究范围包括国民经济行业中的全部服务活动。开展服务标准化工作,有利于规范各服务行业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
(2)服务个性化概念
服务个性化也称服务差异化,是指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在业务开发与推广上,重视对目标市场的研究和需求的细分,努力提供多种业务应用,满足不同目标客户群的个性化需求,对客户的不同需求而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与资费选择,是一种市场细分的营销策略。
(3)服务价值链概念
服务价值链是企业通过基本服务活动和辅助服务活动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形成一条循环作用的闭合链。服务价值链模型体现了企业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表明了内部服务品质、员工满意度、员工忠诚度、员工生产力、为顾客创造价值、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对企业创造价值的直接影响及与企业盈利和成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也反映出企业的服务环境、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经营管理对企业创造价值的支持关系,这为我们有效整合服务价值链、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创造更多价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成长指明了方向。
5.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近百年来,国际餐饮业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可以分别名之为农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信息化阶段。农业化阶段以分散化、手工操作为基本特点,多零散餐饮店铺,少规模连锁,时间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而工业化阶段则以规范化、标准化、连锁化为基本特点,以麦当劳等巨无霸餐饮连锁企业迅速崛起为标志;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个性化、多元化消费的不断发展,餐饮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信息化阶段。信息化阶段的餐饮以个性化、差异化为基本特点,从规范标准化发展到突出个性、差异性。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连锁餐饮业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服务质量和服务营销。
对服务质量的研究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影响餐饮顾客服务质量的因素。谢永珍、王维祝(2009)设置了由企业服务的理念与员工的服务意识、餐饮服务的设施配置质量、服务人员素质及服务的能力、现场服务四个方法组成反映餐饮业顾客服务质量指标体系,建立模糊评价模型,评价餐饮业的顾客服务质量,找出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餐饮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二、服务标准化在连锁餐饮业中的应用——以小肥羊为例
服务产品的有形部分和无形部分共同构成了服务整体,称之为“服务产品组合”或“服务包”,由显要素、隐要素、实体产品要素、环境要素等四个要素构成。所有产品的构成要素都要由顾客经历,并形成他们对服务的感知。不管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形式如何,服务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顾客购买某个产品组合时,他们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感知才真正决定了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因此,本章对小肥羊的服务产品标准化构建主要围绕餐饮产品的四个组成要素展开。
1.实体产品要素
餐饮企业中实体产品要素主要指的是顾客所实际接触的产品,即菜肴。如果一位客人两次在同一家连锁店用餐,相同的菜却得到不同的口味或分量,那么顾客就会对餐馆的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实体产品要素虽然至来源于顾客对菜肴的实际感知,但其质量标准化管理却贯穿于采购生产加工的全过程。一个好的标准化菜谱可就菜肴的成分、衡量方式、准备方法、烹饪温度、烹饪时间、分量、出菜量及所用设备提供所有的必要的标准。
小肥羊的的精细化菜谱管理程度令人称奇。每一个菜品都要单独称重,误差不能超过5克;在单店毛利统计方面,它并不是整体核算,而是对每一个菜品进行核算。而在一些高档连锁,毛利率只要整体超过55%就能过关。
2.隐要素
隐要素主要与顾客的心理预期有关。顾客对隐形服务要素的评价主要来自服务态度、气氛、便利性、保密性、安全性等方面。
小肥羊的服务标准化是依靠《运营手册》、《服务手册》、《操作手册》来规范的。区别则在于《手册》的内容自小肥羊多年的经验提炼,其核心精神反映的是小肥羊“顾客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小肥羊对餐厅服务员的素质要求非常的高,餐厅服务人员直接代表公司接待每一位客人,而服务的水平高低、质量的好坏,是通过餐厅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声誉和经济效益。
3.显要素
显要素是指顾客对服务的具体感知,是顾客评价企业服务质量的基础,其主要通过企业的形象、质量形象与员工的形象等作用与顾客,服务的流程标识化,提供服务标准化。这就要求餐厅经理人在管理制度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标准服务项目的设置要到位,服务时间的安排要合理,服务程序的设计要科学,服务方式的选择要恰当,服务标准的制定要适度,员工的服务技能要培训等。服务人员的餐厅服务理念的具体执行者和体现者,对服务人员的要求将保证服务标准的最后落实。
小肥羊的工作服务流程。
准备工作---迎接工作---席间工作---收尾工作
4.本章小结
连锁餐饮产品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组合产品,产品在生产、销售和服务的过程中有风险。餐饮企业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可以使其连锁餐饮产业化,并提高顾客感知的价值,建立一个良好的、长期的客户关系。餐饮企业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一方面,它可使产品质量性易于控制,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从而极大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获得范围经济;另一方面,餐饮企业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可以集中采购生产经营各种各样的原始的、和辅助材料,从而有效地控制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生产,产品的质量。
三、服务个性化在连锁餐饮业中的应用——以海底捞为例
本章重点研究海底捞连锁餐饮的个性化服务。海底捞连锁餐饮的个性化服务特点:服务理念独特;味道地道,特色突出,物美价廉;员工管理独特。海底捞成功的经验:善待员工;新人员工;人性化和标准化的结合;用心创造差异化;尊敬公平和希望。海底捞成功的启示:只要我们做好了员工满意度这一环节,自然会带来客户满意和公司受益。
1.员工管理独特
海底捞对员工的管理及对客户的服务均可谓之”人性化”,这个价值转移的过程简而述之,就是”企业对员工好——员工有干劲——员工对客户好——客户体验良好——忠诚顾客再次消费和口碑推广——企业获利”这样一个很简单的逻辑。
2.员工服务个性化
“服务高于一切,服务是海底捞最大的特色”的理念,把客人的每一件小事当做自己的大事,用热情周到、细致服务好每一位顾客,力求每位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每一家海底捞都有专门的泊车服务生,主动代客泊车,停放妥当后将钥匙交给客人,等客人结账时,泊车服务生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忙提车?”如果客人需要,立即提车到店门前,客人只需要在店前稍作等待。如果你选择在周一到周五去用餐的话,海底捞还会提供免费擦车服务。按着网友的话说,“泊车小弟的笑容也很温暖,完全不以车型来决定笑容的真诚与温暖的程度”。
3.人性化标准化相结合
海底捞的人性化管理无疑加速了企业的利润循环,然而在人本管理的背后,仍然离不开作为一家连锁餐饮企业的整套标准化流程,而海底捞模式的成功,就在于人性化与标准化的出色结合。
4.本章小结
海底捞企业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的资本,给员工最优厚的福利和最好的职业激励规划。让员工认可公司,用发自内心的微笑照顾顾客;激发员工潜能,使其发挥自己所长,实现自己的目标;海底捞通过提升员工的满意度最终实现客户满意度,从而使公司受益。其他可以通过标准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实现盈利。
四、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1.标准化服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实力不足
标准化制定的过程需要花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某些技术和财政资源需要用来实现标准化过程,所有这些投资的连锁经营成本是更大的,而不能在档期回收。大多数的连锁餐饮业的经营者都没有这样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标准化的实施受到限制。
(2)技术水平低
每个连锁店因为之间存在地理位置的差距,连锁总部和各个连锁店都需要有一个信息系统,以确保准确的业务经营信息。不仅在每个餐馆内部建立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建立一个内部网络在管理系统内部,有益于每个连锁店信息之间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也便于总部控制和管理每家连锁店,以便准确做出集团的战略决策。
2.个性化服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硬件设施的问题
餐饮的硬件设施难以体现个性化,设计上过于单一,追赶时尚的同时却忽略了塑造文化的氛围;
另外,连锁餐饮的许多设施过于固定,难以加工和改变,设施往往只能满足某一年龄段、某一层次顾客的需求,不利于服务广大顾客和为广大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2)个性化服务存在的惯性问题
个性化服务尚未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基础性工作还处于原始起步阶段。很多客史档案的记录和服务项目的总结过于简单,甚至有的仍旧单纯依靠服务人员的记忆,对记录在计算机系统的顾客信息又缺乏专业人员的维护;服务人员对个性化服务的操作规范缺乏深刻认识,实施个性化服务难以形成习惯。
(3)与服务人员相关的问题
服务人员一直在被灌输“顾客至上”“客人永远都是对的”这些单方强调顾客重要性的理论,而其自身的地位长期得不到重视和提高,于是在心理上形成了自卑感,在对客服务过程中缺乏自信、热情和创造性。
3.本章小结
在餐饮服务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既有行业的通病,也有个别的因素。对此应当充分准确地认识,并在服务过程中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进行操作,以提高服务的顾客满意度。
五、标准化与个性化发展对策
标准化是为客人提供差异化客户体验的基础,餐饮管理者应努力将看似矛盾的“标准化”与“个性化”完美结合,为客人提供标准化的个。实现前厅个性化管理和后厨标准化管理推动连锁餐饮业经营,例如,后厨火锅底料、原料、辅料的采购、制作、配送,以及洗碗等一系列后厨工作实行标准化;对员工提供高水准工薪水平和福利等个性化服务。
1.标准化建设对策
连锁餐饮业将在未来10年内持续快速扩张。然而,关键细分市场的激烈竞争、日益提高的顾客期望以及旅行者需求的不断分化,将使连锁餐饮业面临价格压力。为了保持利润水平,餐饮经营者需要关注成本控制,并打破消费者对餐饮的商品化印象。矛盾的是,标准化不仅是成本控制,而且是为客人提供所渴望的差异化客户体验的重要基础。
2.个性化建设的对策
(1)提供个性化餐位
有许多类型的就餐的客户,大多只是正常饮食,但仍然有诸如生日聚会,家人聚会,朋友或爱人共进晚餐,具有独特的氛围用餐的这些就餐。因此,连锁餐饮业将根据客人能的结构和特点,构成具有特点的席位、包厢、聚会桌等。但只为成年客户提供个性化饭店餐桌还不足,例如在家庭聚会,一起与孩子用餐的父母,连锁餐饮企业应建立安全或建立更适用就餐的环境,应该积极的为这些小孩子提供特定的椅子,提供儿童饮料和一次性儿童围兜。
(2)提供情感服务
情感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一个领先的服务意识、超值服务和超质服务,等等。先进的服务意识,顾名思义是所有一切都是要做在客人之前。在客人需求和服务员实现服务之前有时间差,在这段时间服务人员应该全身心地为客人服务。这不只是客人的主动意识下的服务,而且酒店服务高水平的反映,更体现了高水准服务。对于超值服务,是服务人员在工作范围之外,收取服务费用,这应该是服务人员帮助客人做个人应该做的事所得到的回报。我们齐心协力服务在某些体现在酒店服务基于需求的增长的一个或多个附加价值,并让顾客享受酒店服务也会引起精神和心灵的共鸣。
3.推进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结合
(1)为更小的细分客户群服务建立资料库
首先,餐饮应接受为更小的细分客户群服务的理念。服务更小的细分客户群要求制订全面的计划,在每个客人交互点一致地了解并满足客人的偏好。每个客户交互点的设计都应在满足客人需求的同时收集客人的偏好信息。这些接口应利用这些偏好,并以有助于日后轻松访问和分析数据的方式存储这些信息。
(2)向每个客人提供自
很少有餐饮为客人提供自,使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餐饮体验。真正的授权从客人启动餐饮预订即已开始。互联网正成为旅行预订的首选渠道,但大多数餐饮在这方面并没有突出的表现,旅行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选择餐饮并预订。更个性化的预订体验将帮助客人缩短在线选择餐饮的时间,并增加他们快速选出满足需求的餐饮的几率。另外一种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客户首选的沟通设备并在期望的时机与客户沟通。由于大多数餐饮可以使用多种通信工具,因此,根据客人的沟通偏好联系客人并不是问题。
4.本章小结
个性化的概念可能与标准化的概念互相冲突。但对于经验丰富的餐饮管理者来说,这两个目标可以完美地协调起来。餐饮业要在做好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开拓思路,不断地追求、满足并超越顾客对服务的需求,才能真正做好个性化服务。连锁餐饮业中的个性化服务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去模仿,完全取决于管理者和服务者是否敢于用心创新和尝试,是否处处为顾客着想。
六、结论
随着连锁餐饮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连锁餐饮的服务体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服务标准化与个性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服务个性化是服务的后标准化的必要准备,服务的后标准化巩固了个性化服务中听取的成果,并为新的个性化服务开拓道路。因此,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连锁餐饮业的持续发展。本文以小肥羊和海底捞为例餐饮连锁企业的标准化与个性化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分析了小肥羊标准化管理下的显要素、隐要素、实体产品要素、环境要素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服务产品组合”。
2.分析了海底捞员工管理独特,员工个性化服务,人性化标准化相结合,尊敬公平希望等方面。海底捞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的资本,给员工最优厚的福利和最好的职业激励规划。
3.通过总结标准化与个性化存在的问题。标准化服务中存在资金实力不足,技术水平低,人才匮乏,中式餐饮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中式快餐标准化的难度巨大。
4.提出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对策。个性化的概念可能与标准化的概念互相冲突。但对于经验丰富的餐饮管理者来说,这两个目标可以相互地协调起来。我认为通过为更小的细分客户群服务建立资料库,向每个客人提供自,通过对员工人性化管理满足客人独特需求这三个简单的建议提高个性化服务,并推动标准化的实施,有利于连锁餐饮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干千,张学占.论餐饮产品标准化管理.云南财贸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唐攀.论餐饮服务标准化.理财.2011.
[3]熊瑞红.论饭店的个性化服务.管理学刊.2010-3.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老年性肺炎;临床疗效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长,很多地方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用药量也显著增加,革兰阴性杆菌肺部感染病率也日益增多,老年人患病率明显增高。治疗上对于抗生素的选择目前倾向于氨基糖甙类、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本文选取我处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性肺炎50例,并与头孢唑啉治疗组50例作对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经X线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我院老年性肺炎住院病人共100例。随机分组:左氧氟沙星组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59~82岁,平均年龄68.5岁;伴有咳嗽、咳痰41例,胸痛11例,发热26例。头孢唑啉组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60~81岁,平均68岁;伴有咳嗽,咳痰48例,胸痛10例,发热25例。
1.2治疗方法:治疗组:5%GS 250 ml中加入左氧氟沙星400 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对照组:5%GS 500 ml中加入头孢唑啉5.0 g静脉滴注,一次/d。两组治疗过程中如无特殊情况(如高热、剧烈刺激性干咳等)均不加用对症治疗药物。疗程均为7~10 d,并在7~10 d拍胸片。
1.3观察内容:X线片炎症吸收情况,咳嗽、咳痰症状消失情况(用药后第7 d);胸痛消失情况(用药后第4 d);退热情况(用药后第4 d);肾功损害情况(用药后第7~10 d)。
1.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
2结果
2.1 X线片肺部炎症吸收率:左氧氟沙星组完全吸收45例(90.0% ),部分吸5例(10.0%);头孢唑啉组完全吸收38例(76.0%),部分吸收10例(20.0%),未吸收2例(4.0%)。左氧氟沙星组炎症吸收率明显高于头孢唑啉组(P
2.2咳嗽、咳痰症状消失 左氧氟沙星组咳嗽、咳痰症状消失46(92%)例,头孢唑啉组39(78%)例。左氧氟沙星组症状消失率明显高于头孢唑啉组(P
2.3胸痛症状消失率 治疗后左氧氟沙星组胸痛症状消失9例(81.8%),头孢唑啉组胸痛症状消失5例(50.0%)。左氧氟沙星组胸痛症状消失率明显高于头孢唑啉组(P
2. 4发热症状消退率左氧氟沙星组发热症状消退者22例(85.6%),头孢唑啉组发热症状消退者17例(68.6%)。左氧氟沙星组发热症状消退率明显高于头孢唑啉组(P
2.5肾功能损害 左氧氟沙星组2例(3.0%),头孢唑啉组1例(2.0%)。两组患功能损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据文献报道,革兰阴性杆菌肺部感染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为最多。葡萄球菌中产生β-内酰胺酶的菌株明显增高,约占80%。根据以上常见致病菌的比例变化,我院对抗生素的选用也有所改变。头孢唑啉作为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对革兰阳性杆菌(包括对青霉素敏感或耐药的金葡菌)的抗菌作用较第二、第三代强,对革兰阴性杆菌的作用差,但仍可为革兰阴性菌的β-内酰胺酶所破坏;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左氧氟沙星属喹诺酮类药物,它的作用和机制是通过抑制DNA回旋酶作用,抑制细菌的拓朴异构酶Ⅳ。喹诺酮类药物选择性抑制敏感细菌DNA回旋酶的Ⅱ单位的切割及封性,同时也阻断拓朴异构酶Ⅳ的解旋活性,阻碍细菌DNA合成,导致细菌死亡而呈杀菌作用,哺乳动物真核细胞中不含DNA回旋酶而是含有概念及机制上相似的Ⅱ型DNA拓朴异构酶Ⅱ,喹诺酮仅在很高浓度才能将其抑制,故喹诺酮类药对抑制细菌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抗菌谱广,尤其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孢菌在内有强大杀菌作用,对金葡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在组织内和细胞内均能达到较高浓度。对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且血浆半衰期较长。老年人由于患病率高,且多易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呼吸系统退行、性改变,机体免疫力下降,更易发生肺炎,而且不少是院内感染,其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率高。选择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肺炎是基于其对革兰阴性杆菌的良好作用。两组对照显示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人肺炎效果明显优于头孢唑啉组。但左氧氟沙星治疗对肾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有肾损害者慎用。对于一部分伴有哮喘的患者在应用氨茶碱时不宜用左氧氟沙星,因后者酶抑作用,可使氨茶碱体内蓄积,引起毒性反应。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高,体内环境变化,对药物的副作用、毒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加之老年人患病的多病性,故应把握好老年期合理用药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春英,大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9,(18)
【中图分类号】R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433-01
复制肺结核中耐药比率高,复发患者如治疗不规律,导致治疗失败或二次复发极易发展为耐多药结核或慢性结核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严重危害公众健康。为提高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愈率,2010年6月~2012年8月我们研究了结核丸联合多种抗痨药治疗菌阳耐多药肺结核的有效性,安全性,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历选择
我们共选择了70例菌阳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全部病例为门诊或住院菌阳患者,其中男31例,女39例,年龄平均21~67岁,均无肝肾等病病史。
1.2研究方法
上述入选的患者,依据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A组)和治疗组(B组)。A组:3(3个月)Pa(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L(利福喷丁),V(左氧氟沙星),AK(阿米卡星),Z(吡嗪酰胺)+结核丸/6PaLVZ+结核丸/9PaLZ+结核丸;B组:3 PaLVAKZ/6PaLVCZ/9PaLZ;抗结核药均为常规用药方法,结核丸一次3.5克,一日2次。所有患者治疗中均加保肝药。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期间。1、 症状;2、 痰涂片、培养、菌群鉴定及药敏实验;3 、2~3月复查胸片(或肺CT)、血常规、肝肾功能,4、密切观察并详细记录药物不良反应;5、随访2年。
1.4 疗效评定标准
1、病灶。显吸:≥1/2原病灶,吸收。吸收:
2 结果
2.1 痰菌阴转率
A组在2个月内痰菌阴转率为62.86%,明显高于B组。见表1.
2.2X线胸片改变
2.3空洞结果
A组与B组对比空洞好转(闭合+缩小)情况更显著,经统计学处理P
2.4 药物不良反应
A组中仅有2例转氨酶增高,有3例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而B组有5例转氨酶增高,10例有胃肠反应,且出现2例血尿酸增高,1例尿素氮异常,2例出现头晕、耳鸣、听力下降,1例因大咯血死亡。
3 讨论
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病程长,痰菌不易阴转,传染性强,给结核病的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本文通过A组与B组在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好转率、空洞闭合时间、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比较,肯定了结核丸联合PaLVAMZ在耐多药结核病治疗中的疗效经临床观察及多方资料总结了以下结核丸的功效。 结核丸是纯中药抗结核新药,其成分如下:龟甲(醋制)、百部(蜜制)、鳖甲(醋制)、紫石英(煅)、地黄、熟地黄、天冬、北沙参、牡蛎、阿胶、龙骨、麦冬、蜂蜡、熟大黄、白及、川贝母。结核丸据慢性结核病由正气虚弱、气血不足,耗损,肾气虚亏所引起,采用中医辨证论治,重用龟板,百部滋阴养血,益肾健骨,杀虫润肺止咳,正合治疗肺病之法“补虚增元、治肺杀虫”。辅以滋阴潜阳、滋补肺肾、润肺止咳、养胃生肌、清热活血之品。用于治疗肺结核,骨结核等结核病。
3.1 具有破坏结核菌的酶活性,阻碍菌体蛋白合成抑制结核菌的繁殖、生长和变异。
3.2 激活巨噬细胞吞噬杀灭和消化结核菌。
3.3 杀灭不同酸碱环境及不同部位的结核菌、缩小空洞使病灶钙化迅速补肺调节脏腑功能。滋阴降火,补肺止咳。
3.4 纯中药制剂,临床使用对心,肾,肝、胃等无损伤和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在结核病的治疗中,Pa、L、V、AM有不同程度的杀结核菌作用,以上5种药物联用为强有力的抗痨方案,而结核丸有以上抗痨及免疫方面的作用,与上诉5种药联用,经临床观察研究可见:A组病灶吸收总有效率为91.43%,空洞闭合率+缩小率为74.29%,而B组分别:71.42%、60%,B组不良反应较A组少,故可以明确结核丸可广泛应用于各型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中。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主要有间歇性或持续性上腹部隐痛和不适、恶心、呕吐、反酸水、烧心、嗳气、打嗝、餐后腹胀和排气等症状,但对其进行胃镜、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和肝胆胰B超、CT等检查时,其胃肠和其他脏器并未发现能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病变。也就是说,该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是患者的主观症状较多,而不具有实质性病变。
脾虚气滞
处方:党参、炒白术、茯苓、枳壳、山楂各15克,干姜、半夏各12克,代赭石(打碎先煎)18克,砂仁、木香、吴茱萸各6克,甘草3克加减。腹痛加元胡、乌药各12克;反酸加煅瓦楞子20克;嗳腐食臭加神曲15克,谷芽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健脾温中,和胃理气。用于治疗老年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中焦气滞型。症见脘腹胀满,时有脘腹疼痛,嗳气,食欲不振,面色少华,神疲,畏寒,喜热食,便溏,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缓。
胃阴亏损
处方: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白芍、谷芽、枳壳各15克,柴胡、半夏各8克,陈皮、木香各10克,砂仁6克,代赭石(先煎)18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养胃阴,疏肝和胃。用于治疗老年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属胃阴亏损,肝胃失和型。症见脘腹胀满,胃胀有灼热感,嘈杂,时有肋胁胀痛,嗳气,食欲不振,口渴不多饮,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气滞血瘀
处方:柴胡、陈皮、木香、香附各8克,砂仁5克,山楂、白芍、蒲黄、元胡各10克,枳壳、五灵脂各12克,代赭石(打碎先煎)2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疏肝和胃,理气化瘀。用于治疗老年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属肝胃失和,气滞血瘀型。症见脘腹胀满,腹痛肠鸣,肋胁刺痛,嗳气,吞酸,舌质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偏头痛最佳治疗方法
文/刘伟
偏头痛(肝郁气滞)方
处方:柴胡、当归、白术、茯苓、川芎、丹皮、栀子各10克,赤芍、白芍、各12克,薄荷5克,丹参 18克,蔓荆子1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理脾,解郁泻火。用于治疗偏头痛,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型。症见偏一侧头痛,或左或右,多呈胀痛、钝痛或搏痛,伴恶心呕吐,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大便干结,舌苔薄白,脉弦。
偏头痛(痰湿上蒙)方
处方:姜半夏、陈皮、白术、川芎、柴胡、苍术、厚朴、羌活各10克,天麻、茯苓、竹茹各12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化痰降逆。用于治疗偏头痛,中医辨证属痰湿上蒙型。症见一侧头痛,痛势绵绵,头重如裹,发止无时,缠绵难愈,伴四肢困重,胸脘满闷,恶心欲吐,苔白腻,脉弦滑。
偏头痛(风寒外袭)方
处方:柴胡、、川芎、白芷、羌活各10克,荆芥、防风各8克,细辛3克,丹参18克,蜈蚣2条(研末冲服)。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风散寒。用于治疗偏头痛,中医辨证属风寒外袭型。症见一侧头痛,起病较快,发作时或伴微恶风寒,鼻塞,苔薄白,脉浮。
偏头痛(瘀血阻络)方
处方:柴胡、枳壳、当归、川芎、川牛膝、元胡、郁金各10克,赤芍15克,丹参20克,甘草6克。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老年肺炎;临床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10
肺炎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1], 老年肺炎是一种呼吸科常见的难治的炎性疾病, 其与老年人身体机能免疫力下降、在平常生活中过多服用药物等有密切联系[2]。老年肺炎的症状多, 但不典型, 且病情发展快, 在临床诊断中, 容易出现漏诊甚至误诊的情况。一旦老年肺炎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极易产生并发症, 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糖尿病等, 甚至危及到生命。为探究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院特研究联合应用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肺炎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老年肺炎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关于肺炎的诊断标准。在所有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 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9例。对照组年龄59~72岁, 平均年龄(67.25±4.58)岁;男25例, 女24例。观察组年龄58~75岁, 平均年龄(69.56±5.12)岁;男27例, 女2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所有老年肺炎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如祛痰、平喘、止咳、营养支持等。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对照组采用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治疗。将2.0 g头孢哌酮舒巴坦溶入到250 ml生理盐水中, 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 2次/d, 治疗周期为3周。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观察组联合应用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治疗, 将2.0 g头孢哌酮舒巴坦溶入到250 ml生理盐水中, 将0.4 g左氧氟沙星溶入到250 ml的生理盐水中, 均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 1次/d, 治疗周期为3周 。
1. 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 《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3], 将所有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为以下四类。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已全部消失, 身体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已明显好转, 仍有少量咳嗽现象。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好转, 仍有咳嗽、腹痛情况。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未好转, 甚至有恶化趋势。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愈20例, 显效22例, 有效5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治愈11例, 显效13例%, 有效15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79.5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老年肺炎患者的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及头晕头痛。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6.12%(3/49),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4.08% (2/49),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 老年肺炎患者越来越多。老年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4], 其发病率与死亡率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 病发的主要原因是受细菌、病毒等感染或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自身免疫能力弱, 易受多种细菌感染而导致肺炎, 主要包括吸入性肺炎、革兰阴性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终末期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等。老年肺炎的主要临床症状有腹泻、腹痛、剧烈咳嗽、恶心、心悸等, 易导致患者食欲减退, 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 同时老年肺炎患者一般缺乏典型体征, 极易出现漏诊、误诊的现象, 耽误治疗。所以对于老年肺炎的治疗, 应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
头孢哌酮舒巴坦是一种复合制剂[5], 主要治疗由敏感菌引起的呼吸系统、腹腔内感染等疾病, 是治疗老年肺炎的有效药物之一。左氧氟沙星是一种喹诺酮类药物,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抗菌作用强, 能够被患者完全吸收。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92%,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5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联合应用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明亮, 彭小刚.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人肺炎130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29):3612.
[2] 张丽华.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性肺炎疗效分析. 当代医学, 2014, 20(27):150-151.
[3] 胡灼君. 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疗效评价.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9, 8(1):33-35.
[4] 李芝兰. 乳酸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9):244-245.
了解当前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能力以及农村老人对养老金数量的真实需求,有助于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考察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能力,并进一步分析农村老人对养老金需求的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通过对农村老人消费支出水平的统计分析发现,农村老人个人生活消费总支出的均值为6156. 293元/年,平均每月513. 024元;农村老人个人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的均值为3170. 737元/年,平均每月264. 228元。从客观上看,2014年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平均来说可以应对湖北省农村老人21. 5%的生活消费总支出和37. 3%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如果以当前70元/月的标准计算,基础养老金平均来说可以应对湖北省农村老人27.2%的生活消费总支出和47. 0%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同时,养老金占农村老人消费支出的比重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是占高龄老人消费支出的比重极大。从主观上看,虽然农村老人认为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对其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却普遍认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偏低,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能力不足。
第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农村老人认为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金均值为267. 259元/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对基本生活资料的消耗能力或生活质量的不同导致农村老人对养老金需求数量的差异,而农村老人的养老风险感知状况也直接影响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金需求数量。对基本生活资料的消耗能力越强或生活质量越高的农村老人,其对养老金需求的数量越多,而农村老人对养老风险的感知越强烈,则其对养老金需求的数量越多。
从新农保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对农村老人的保障能力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实地调研数据的分析,认为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当前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尚不足以应对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要满足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最根本的是提高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自新农保在农村试点实施以来,国家层面对基础养老金待遇仅进行过1次调整,而且仅提高了巧元,即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月55元提高到70元。但是养老金调整的幅度和灵敏度不及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因此需要建立基础养老金调整的长效机制,使得基础养老金的调整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相适应。其次,创新激励机制,提高财政对居民缴费的补贴,鼓励居民选择较高档次缴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在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时领取足够的养老金去应对其基本生活需要。从全国来看,农民个人具备新农保的筹资能力,}2A}但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采取象征性参保缴费的策略,绝大多数农民选择了最低档次缴纳养老保险费,这将导致其在满60周岁后领取的养老金水平偏低〕为鼓励农民缴费,需要提高财政对居民缴费的补贴,且宜将固定补贴模式改变为比例补贴模式,即根据缴费的比例进行补贴,多缴多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