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演示实验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的演示实验是中学科学实验的主干,它不仅是课堂教学中为学生释疑解惑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源泉。教师的演示实验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示范性,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在多年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教科书上的部分实验结果不太理想,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往往由于还原不充分,导致不能观察到光亮的红色;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由于红磷在空气中点燃后,再伸入到集气瓶中,有部分空气逸出,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失败等。为此,本人对这些实验在操作方法或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改进,改进以后,实验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实验现象明显,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其中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改进在200年初中科学新课程实验调研中获得市三等奖、区一等奖。
一、 改变实验操作方法,增强实验的直观性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氢气具有还原性,能将化合物转化为单质。按照教材操作:将黑色的氧化铜斜铺在试管底部,先通入一会儿氢气排出试管内的空气,再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等试管内的固体冷却后观察:黑色固体变成光亮的红色,同时试管口出现水珠。但实验中发现仅仅是在试管壁上部分和导管口上看到少量光亮的红色,试管内大部分的固体是砖红色的,并没有如教材描述的实验现象,分析其中原因是中间的氧化铜没有与氢气充分的反应,部分生成的是氧化亚铜,学生对老师的实验现象产生疑问:为什么大部分的固体是砖红色,而不是光亮的红色?教师对学生的疑问往往忽视或告诉学生只要记住光亮的红色就行,让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现象。实验中如果减少氧化铜的用量,虽然氧化铜能与氢气充分反应,但由于量少观察到的现象不是太明显,特别是坐在后排的同学,无法看到实验现象。显然,作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存在明显的不足。为了让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清晰,本人对实验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进: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铜粉末,用滴管滴入几滴水,慢慢的转动试管,使氧化铜粉末均匀的附在试管内壁,为了防止加入的水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将该试管在酒精灯上烘干,然后通入氢气再加热,由于经过这样处理后粘附在试管壁上的氧化铜比较薄,很容易被氢气完全还原,因而黑色固体很快变成了光亮的红色,像一面铜镜,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后面的学生也能很清楚的看到实验结果,实验所需时间短,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下表是改进前后的实验效果的比较。
改进前 改进后
药品用量 一药匙 四分之一药匙
反应时间 长 短
实验现象 砖红色,少量红色 光亮的红色
通过实验的操作方法的改进,不但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便于学生观察,而且节约了药品的使用量、缩短了实验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二、 改进实验装置,提高实验的科学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是中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按照教材的实验操作:将红磷在空气中点燃后,伸入到集气瓶中,与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由于消耗氧气生成了固体,因而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进入瓶内,水进入多少体积就是消耗的氧气体积,从而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在实际教学中用此装置进行实验,进入水量往往不足五分之一或超过五分之一。教师经常会从装置存在的缺陷来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部分空气在反应过程中排出瓶外;或者红磷量不够,导致氧气没有充分的反应;或没有完全冷却等等。学生将信将疑,似懂非懂。实际上,即使达到五分之一,也不能说明这些量就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为,燃着的红磷伸入瓶内的一瞬间,瓶内空气受热膨胀,有一部分空气会排出,排出的部分气体中包括了氮气,这样把这部分氮气也当作了氧气的含量,这是该实验装置欠缺的地方。同时,红磷需要先在空气中点燃,等红磷燃烧后再伸入到集气瓶中,产生的五氧化磷固体在空气中形成白烟,污染了空气,对师生的身体健康都是不利的。为此,本人对该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见图);取一大的带橡皮塞的具支试管,橡皮塞上套一气球,防止气压过大,试管炸裂,用四支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将试管容积画分成五等分。支管口连接橡皮管,并用夹子夹紧。实验时取一定量(黄豆大小)的白磷于试管中,用带气球的橡皮塞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稍加热试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挤出气球中的气体,并扎紧气球,使其总体积还是燃烧前的试管的体积;将具支口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夹子,流入试管的水量刚好占容积的五分之一。这样测得的实验数据更加准确,更具有说服力。经过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操作简单,无污染,数据准确,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实验的科学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整合多个实验,体现实验的综合性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在改进演示实验方面多动些脑筋,增加部分趣味实验,穿插于科学课堂教学之中,同时能整合多个实验,那将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是继氧气性质后的又一个重要实验,也是初中科学中应该掌握的常见的气体性质之一。教材中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存在以下缺陷:1、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操作方法:向带有两支燃着的蜡烛(高低不同)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要求看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在合科教学后,非化学专业的教师在倾倒二氧化碳时,由于倾倒角度控制不好,蜡烛常常同时熄灭,或上面先熄灭,导致实验失败,同时由于蜡烛放在烧杯内,坐在后面的同学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也有一定的困难。2、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实验方法:用矿泉水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然后倒入水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该实验不能说明是二氧化碳气体还是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色;鉴于此,本人对上述两个实验进行综合改进,利用身边废弃的矿泉水瓶作为器材,自制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并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另一个性质,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这是教材没有的实验项目。同时将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与其他三个实验整合在一起。
自制装置过程如下:用烧红的玻璃棒在矿泉水瓶上戳三个孔,插入三根导管,中间导管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相连,另两支导管口分别放上两支蜡烛,形成一高一低的装置,在瓶内装少量的新配制的饱和石灰水;用软玻璃自制一多孔的玻璃管,套在矿泉水瓶口上,玻璃管口做成莲花状,防止玻璃管滑入瓶内,玻璃管底部放入几条面包虫,管外壁贴两张蓝色石蕊试纸,一张用水湿润,一张保持干燥,玻璃管内套一小试管,用橡皮筋固定,试管口与外界相通,小试管内也放入几条面包虫,作为对比实验。
将二氧化碳气体由矿泉水瓶的中间支管通入到矿泉水瓶子中,如果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就会沉入到瓶子的底部,这样观察到放在下面支管边上的蜡烛先熄灭,随着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断的增加,放在上面支管口边上的蜡烛也随之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由于蜡烛放在瓶外,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更加清楚。玻璃管壁上接触二氧化碳的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试纸变色,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说明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蓝色蕊试纸变红,将变红的石蕊试纸取出,接近酒精灯烘干,又变为蓝色,原因是碳酸受热分解成二氧化碳,则试纸又呈蓝色。通过对比实验,学生真正理解了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只有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色。二氧化碳气体从玻璃管管壁的小孔进入与面包虫接触,随着二氧化碳量的增加,学生观察到放在玻璃管内的面包虫呼吸急促,不停的挣扎,直到窒息死亡,而小试管与外界空气相通,其中的面包虫没有接触二氧化碳,呼吸正常,两者对照,从而验证了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与此同时,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通过实验改进不但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而且该装置可以同时完成二氧化碳的四点性质实验,实验时间少而紧凑,实验效果良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实验中设置了两个对比实验,实验更具有说服力。教师利用学生身边废弃材料改进实验,学生兴趣更加浓厚。
四、实验改进的几点体会
1.教科书不是绝对的权威。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材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冒犯教材,这样学生的思维被压制了,教师的教学也被教材支配着。教材虽由专业人事编写,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会无所适从。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知识源的多元化查找资料,对教材中缺乏科学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实验的科学性。除了上述改进的实验,教材中还有很多实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例如氢氧化钙与氯化铁、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按照教材实验步骤操作,将氢氧化钙溶液滴入氯化铁或碳酸钠溶液中,却看不到教材描述的实验现象,我们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查资料,为什么没有沉淀?怎么样才会有沉淀?然后再用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的改进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破除学生对权威的迷信,正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实验应发挥其激趣功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接触事物,去提出问题,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信心也不断提高。初中科学合科教学后,由于内容多,难度大,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兴趣的培养格外重要。教师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应注重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改进以后,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废弃物品进行实验的改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学生兴趣明显提高。从中得到启发,也尝试了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开发丰富多彩的学生实验,丰富学生的课外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同时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科学实验应注重设计的严密性。实验过程可能会出现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实验结果,为了实验的严密性,我们应该设置必要的对比实验。对比是实验所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在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设置了两个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提高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4、科学实验应关注实验的简约性。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教师要尽可能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在较短的时间内来完成实验。因此实验改进应化繁为简,操作容易,现象力求明显,便于学生观察。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装置改进后,操作简便,实验时间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演示实验是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加强和改进演示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一、过于强化“明确实验目的”,抑制了学生对实验“意外”的探究兴趣
我们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就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一般情况而言,教师是实验的操作者,具有实验主体的主动性,学生是演示实验的观察者,具有观察主体的被动性,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化学实验演示教学时,学生是否了解教师要做什么?学生自己应该做什么?看什么?这都需要教师以一定的实验目的来引导。
但目的的“定向”本身,有它的局限性,这是由于目的性太强,会削弱或抑制实验过程中学生对“意外”发现的探究。如研究水组成的电解实验,电解水时,两极生成的氢氧两种气体体积之比往往不恰是2:1,一般是氧气的体积少于理论值。由于实验目的的“定向”作用,使许多学生往往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一实验中的“意外”,根本不分析其中的原因,就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是2:1。”的结论。
由于过于强化“明确实验目的”,使学生失去了对实验“意外”事件探究的机会,导致一些学生在实验中对实验的误差不作客观的分析,不作跟踪探究,任意修改测量数据,以迎合实验目的所指定的结论。实验过程应该有明确实验目的来引导,这是实验观察与一般感知的区别,但实验现象是丰富的、立体的,单层次、单侧面的实验目的必然会影响对整个实验完整性的把握,过于强化明确单一的实验目的,会使演示实验变得单调,缺乏探究性,学生也会因此感到实验演示索然无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丰富和拓展实验目的的展次,引导学生从整个过程中去把握实验现象,重视实验的细节,使学生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中的“意外”,因为科技发展史上正是这些“意外”引起了科学家们探究的兴趣,并从中获得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
二、过于强调实验的规范,忽视了实际操作的特殊性和灵活性
在实验教学中,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对于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展示化学实验美和防止实验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强调的过死,也会给实验操作带来诸多的不便。如天平称物操作实验,按规范操作的规定应是“左物右盘放砝码”(笔者参阅的有关这方面内容的书中没有一本书不是这样规定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我们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对天平操作规范的再三强调,绝大部分学生对这一实验的操作是很“规范“的。然而,天平在实际使用中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先放称量物后加砝码,称量物质的质量是未知的,如称量烧杯的质量,这种情况按“左物右盘放砝码”的规范进行操作,因为变动的是砝码的量,在右侧加砝码操作就比较方便;而另一种情况是先放砝码后加称量物,称量物质的质量是已知的,这种情况下砝码的量是固定的,变动的是称量物的量,如在配制溶液时,要称量一定质量的溶质,如果仍按“左物右盘放砝码”的这一规范进行操作,加溶质的量在左侧进行,这对于两人一组的学生实验在操作时就显得不太方便。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就未必一定要按“右盘砝码左放物”来进行操作。又如按一般的操作规范,使用胶头滴管时,胶头滴管是不允许接触试管内壁或与试管内溶液接触的,但如果在制Fe(OH)2白色沉淀时,却必须把滴管伸人试管内的液面下面,否则Fe(OH)2会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红褐色的Fe(OH)3而观察不到白色沉淀。笔者在指导学生实验时时有发现,一些学生就是因为没有把滴管伸人试管中的液体内,得不到白色的Fe(OH)2沉淀而导致实验失败,而此时的学生竟然还不清楚实验失败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三、过于追求实验现象的直观性,忽视了实验设计思想的展示和创新
化学实验本身就具有鲜明、直观的特点,它不仅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而且能够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实验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往往对课本上的演示实验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方抓药,机械操作,片面追求实验中视觉感受,忽视了对实验过程中重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不能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探究的气氛,极大地削弱了实验教学的功能。
四、过于重视实验演示的操作过程,轻视了实验分析的思维过程
化学实验不仅仅是为了形成鲜明、直观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许多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就其实验及其操作过程来说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但在演示实验完成之后,往往由于急于想用实验现象建立概念和归纳规律,没有充分揭示规律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导致规律的得出较为生硬而不自然。
如研究乙炔加成反应的实验,将电石气通人溴水时会冒白烟,退色后的溴水显酸性,教学中教师常常由此显著现象即得出电石气中含有PH3等杂质,乙炔与溴水的反应是加成反应的结论。但是,“冒白烟”、溴水退色“显酸性”就一定是杂质PH3所为而不是取代产物HBr所为吗?从思维角度而论,这显然是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学生也就此会产生疑虑,会对实验结果似信非信。如果能充分挖掘这一实验中的教学因素,抓住这一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补充将用浓碱液与白磷制得的PH3通人溴水和纯乙炔通人溴水的两个实验,并将上述三个实验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乙炔与溴水反应主要是不显酸性的加成反应,在反应时“冒白烟”、溶液“显酸性”纯属电石气中的PH3等杂质所为,学生对乙炔的加成反应的实质就会有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演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一般说来,揭示重要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实验;装置复杂、操作严格的实验;学生做可能有危险的实验;消耗试剂较多的实验以及对学生示范基本操作的实验等,应由教师演示。
为了使演示实验教学获得成功,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目的明确,要求具体
演示一个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具体要求,无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确,使演示实验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明确演示某一实验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突出哪些实验现象,重点示范什么操作,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出结论。学生也应明确实验目的,以激发其观察实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抓住实验的主要现象和本质问题。学生对化学实验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观察实验时,很容易被新奇的现象所吸引,注意力集中到细微环节上去,却忽视了其主要特征,得到一些不完整的模糊表象。例如,在讲化学变化做镁条燃烧实验时,只注意了耀眼的白光,却没看到新物质的生成。有些学生实验时只看热闹不动脑,实验后没掌握应获得的知识,久而久之,实验不“热闹”了,对于化学学习也不感兴趣了,这都是不明确实验目的造成的。所以,实验前和实验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应该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从中找到答案。
二、现象鲜明,装置简单
只有鲜明的实验现象,才能形成生动的直观,给学生以深刻的表象,这是顺利进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基础。鲜明的实验现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在保证演示实验现象鲜明上下工夫。这就要求教师要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试,选择最合适的仪器和药品,准确控制反应条件和时间,以抓住实验关键。还应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异常现象及解决的措施,以及考虑到地点、气候等因素变化的影响,确保实验成功。根据演示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应使实验能产生较深的颜色、较多的沉淀、多而大的气泡或液滴、足以嗅到气味等。有时可衬以白色或黑色屏,或与空白实验对比。仪器的大小和放装置的高低要适当,让最后一排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到。有的实验变化细微,可设法用投影器放大。例如,做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时,钠与水激烈反应,熔成小球等现象。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利用学生激动的情绪和获得的鲜明表象,通过启发引导,顺利地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三、操作规范,面向学生
演示实验不仅有向学生传授操作技能和化学知识的作用,而且,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各个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例如实验开始前把仪器药品有序地放在讲桌(或实验台)上,右手拿的放右边,左手拿的放左边;常用的放近些,不常用的放远些;低的用品放在高的前面,仪器和试剂瓶都应干净整洁,营造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环境。仪器装配要正确美观,实验操作要规范,重点内容应突出示范,对任何细微的操作也不可马虎从事。另外,演示实验应便于学生观察,随时注意不要让仪器、操作动作挡住学生视线。某些有方向要求的实验,如演示天平称量,指针应朝着学生。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做实事求是的模范,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实验现象不明显时要找出原因重做,切不可不了了之,以免造成学生实验时不认真和不实事求是的恶果。
四、掌握时间,确保安全
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各个环节必须扣紧,按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如果演示实验时间拖长了,势必会影响下一环节的教学。而且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地持续集中,一旦激发起他们的注意力,应马上进入观察环节,使学生获得深刻表象。如果现象迟迟不出现,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师应周密安排实验步骤,抓住关键,控制条件,操作敏捷,使实验现象的出现,不早不晚恰到好处。万一拖长了时间,应在现象将要出现时,再次唤起的学生注意。
演示实验要确保安全,万无一失。课堂演示实验,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事故,后果都是不堪设想。因此,老师应充分了解仪器、药品的性能并掌握化学反应的原理,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充分预计到一切不安全因素,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五、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一、从生活中挖掘演示实验素材
在演示实验的改进与创新中,教师可以从实验素材的丰富上着手,尝试从生活中挖掘一些有效的实验素材.很多高中物理实验都是对于一些生活现象、生活规律等的发掘与探究,是对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就使从生活中挖掘演示实验素材有着较大的展开空间.教师要熟悉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在深入分析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素材,并且透过对于这些生活现象以及生活素材的观察与利用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引导学生从中感受一些物理规律.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更加生动直观,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实验的探究乐趣,从而使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在生活中,有很多废弃材料都能够成为物理实验的原材料.例如,喝完的易拉罐,能够被应用在“静电平衡导体内部的电荷”实验中.在这个演示实验中,所需要的原材料是“法拉第圆筒”,一般学校没有这种原材料,需要教师自己改进.教师可以将易拉罐外部的油漆刮下来,将易拉罐倒立着粘贴到验电器上面,组成简易的法拉第圆筒.这样的实验教学虽然没有真正的“法拉第圆筒”效果明显,但是效果仍然很好.这样对于生活素材进行有效利用,能够让演示实验变得更加生活化与趣味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挖掘一些可利用的实验素材,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提升演示实验的可见性
不少高中物理学实验都是对于微观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一种探究.对于这类演示实验而言,加强实验过程的可见性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是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的改进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一点.随着各种教学辅助工具使用的越来越普遍,不少微观实验都能在教学设备的辅助下变得清晰直观,从而让演示实验的效果更加明显.教师在这些微观实验教学中要善于采用教学辅助工具,并且要对于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教学的流程有科学合理的设计,让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得到有效推进,也让学生在演示实验中有更多收获.例如,“布朗运动”是典型的微型实验.如果教师单纯地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不可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布朗运动的实验步骤和现象.对于这一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多媒体中利用“花粉”进行实验,并将实验过程中所呈现的画面放大,利用flash等相关视频制作软件,进行实验步骤的制作,并且在每一个图片中配上文字说明,能够有效地让微型实验从抽象变得具体.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灵活利用教学辅助工具,不仅可以让微型实验的呈现更加清晰直观,也有助于学生对于其中的实验规律的观察与捕捉,从而达到演示实验的预期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关键词: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指出:“物理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机械建筑类、电工电子类、化工农医类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物理对科技进步,对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物理的实验探究,基本要求是实验技能方面的,特别是强调实验对提高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的意义;还有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作风。可见,物理实验演示教学很重要。中职物理演示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探究。
一、 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从18世纪德国、法国建立了学校的演示实验室开始,教师经常用昂贵的仪器演示生动的现象,从此便开始了世界上的物理实验教学,成为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学形式。我国的教学大纲也明确地提出“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实验是极其薄弱的环节。这种状况将影响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实验现象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实验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获取信息,作为思维加工和评价的基础;实验中蕴藏着极其活跃的因素,对活化知识和训练思维大有益处;实验能培养严谨、踏实等优良的作风,实验对于塑造人的完美品格具有重要意义等等。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激发他们树立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教学中应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改革演示实验教学,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三、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在演示实验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教师演示学生看,题目和方案是教材定下来的,结论多是已知的,许多现象不明显,学生也看不清楚,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预示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再进行实验观察;或者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观察实验现象。在这里,激发学生思维冲突最为重要。
2、重视开发应用先进技术,优化演示实验教学。首先,应特别重视现有仪器设备的利用和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潜能。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目前大纲规定的实验数量并不多,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学生实践活动是比较少的。为了逐步增加学生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比重,除了切实做好规定的实验外,还应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创造条件多做实验,做好实验。此外,尽可能地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实验活动,这里,原有仪器是大有作为的。其次,现代技术的发展,为改进实验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系统科学的观察和方法,组织多媒体信息,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实现教学优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评价中的创新意识。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演示实验也已经不再是教师做学生看了,因此,实验教学的评价也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设计的思想,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还处于探索之中,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教师努力的方向之一。
三、实验教学中的几个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准备要充分。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教师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或现象做到心中有数并有处理的预案。如果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于在课堂上手忙脚乱,教学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2、操作要规范。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其实也是一种言传身教。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3、实验用语要准确。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因为教师实验时语言的准确表达,必须会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产生良好的影响。
4、充分调动学生,产生互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被合情合理地归纳总结出来。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做实验,或者完成放手让学生操作,教师只是做些指导工作。
四、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是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边听边想,边听边记。要注意听各知识点间的互相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教师讲的演示方法与步骤。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
3、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方法的衔接。中职生是从初中生转换而来的,初中阶段物理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因此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已经不适应中职生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中职物理的学习。这样才能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真正把物理学好。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实验要素:一是仪器使用的一般知识;二是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知识,其别是图像处理数据中区分已知规律与未知规律的不同方法;三是间接测量的基本知识,要从测量出发去理解实验装置、原理、方法、条件保证、操作步骤以及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四是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思想,特别是要懂得将理论结论与实验结论比较的思想。同时加强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的训练,多角度全方位地让中职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 物理演示实验;价值重构;节节探;满堂探;立德树人;
随着课改进入新阶段,新课程理念为广大教师接受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上社会经济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这两个重要因素的叠加改善了实验教学现状。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利用与开发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物理学习铺设台阶,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但是,教学实践中发现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存在矫枉过正的情况,比较典型的有:“节节探”———应景式开设演示实验;“满堂探”———一节课上实验扎堆。这两种现状其本质都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不能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和育人价值,更多的是烘托课堂气氛。避免演示实验“节节探”和“满堂探”,教学内容瘦身,有利于集中时间和精力破解教学疑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利达成。
一、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两个误区
1. 演示实验教学“节节探”
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觉得物理课堂没有实验就失去了支撑,所以在执教公开课、观摩课、比赛课时,无论什么课型、什么内容,一定要设计演示实验。在设计一些不适合、不需要实验的教学内容时,牵强开发演示实验。
某次教研活动中,教师执教“力学单位”一节,在讲授力学基本单位时,开展了分组实验活动。给学生提供弹簧秤、米尺、秒表,并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猜一下课桌大概有多长?有多宽?有多高?空水杯大概有多重?刚才秒表大概有多长时间?让学生通过上述三种工具的测量来感受1米、1千克、1秒。学生在初中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已经完成详细实验,在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1节“质量”进行过质量测量的系统学习[1]。上述实验简单重复初中内容,学生不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性经验,也不能习得物理方法与实验技能,更不能领会物理思想。
2. 演示实验教学“满堂探”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另一个误区是物理课堂成了实验的堆砌———“满堂探”。利用演示实验为学生学习奠定基础,降低理解难度无可厚非,但如果一节课实验太多,每个实验都浅尝辄止,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就不能实现深度学习,演示实验的教学和育人功能也会被弱化,无法发挥其应有价值。
在一次公开课中,执教“超重与失重”的教师设计了9个实验。从课堂小测和课堂反应的情况来看,本节课教学效果离预期有差距。一节课40分钟时间内,实验探究过多,师生疲于应付,实验过程注定不细腻、不充分,学生思考不透彻,甚至没有时间思考。实验蜻蜓点水,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只是凑热闹,学生学习注定是浅层的。通过实验让学生透彻理解知识、习得物理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目标自然没法实现。
二、“节节探”和“满堂探”的不良后果
1. 对实验现象解释不充分
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实验背后的物理知识,领悟其中的物理方法,理解实验中的逻辑关系,最终将知识、方法、思维迁移到新问题的解决中。所以,实验不能仅是给学生演示现象,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详细的解释。然而,在现实中发现,有些教师的演示实验,仅停留在现象演示,解释环节被弱化甚至忽视。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不能促进学生将感性经验深化成理性思维,更谈不上知识迁移。
一次在楞次定律的公开课上,执教者利用图1所示器材演示了N极、S极向下插入、向上拔出等实验过程,学生观察到上述过程中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产生了感应电流。实验是成功的,但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事后交谈得知采取这一策略的原因是:第一,学生归纳难度大,浪费时间;第二,后面教学中还有“来拒去留”、圆形强磁铁从等高的铝管、铜管、塑料管中下落等实验,时间太紧张,为了给演示实验腾出时间,省去了学生归纳总结环节。
图1 感生电流的产生实验
归纳得出楞次定律对学生而言有难度,是教学中的一个挑战,但如果因为有难度就跳过归纳总结、升华学生认知这一教学环节,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机会,学生失去挑战难度的机会,思维及认知水平就不会得到发展。
2. 演示实验与本节核心内容脱钩
每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演示实验设计要能够服务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就必须紧扣教学核心内容。如果教师设计的实验与教学核心内容联系密切,那么实验就能够在帮助学生构建模型、突破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否则实验不能发挥关键性作用,只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辅作用。这样实验不仅不能为突破教学重难点贡献力量,还会造成学生学习精力的分散。
在“安培力的应用”教学研讨课中,执教者在讲解了电磁炮原理后,与学生一起演示了如图2所示的自制电磁炮,实验演示很成功,当接通电源瞬间,小钢珠从线圈中被加速后,经过白色塑料管飞入一次性塑料杯后,学生比较惊喜,他们感受到物理实验的魅力,也体会到了老师为这节课所付出的辛苦努力。然而,这一“现象”成功的实验并不能对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起到作用。本节课是要利用电磁炮、直流电动机、磁式电表这三个模型,让学生学会分析导体棒在磁场中的平动与转动。这三种情境中,导体棒或者线圈与磁场都始终垂直。在问题分析和拓展中,渗透电流元分析法、特殊位置分析法、等效分析法、转换研究对象分析法等方法。本实验中小钢珠在线圈中被加速与上述知识、方法联系不密切,执教者也没有解释实验现象,实验没有起到提升物理教学效率的作用。
图2 自制电磁炮
教师没有必要形成每一节课都要开设实验的“执念”,实验过度泛滥有时会剥夺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使学生丧失思维发展的契机。实验设计必须紧扣核心教学内容,才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才有利于学生领悟物理核心方法,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学内容与实验割裂,不仅不能起到预期作用,还会造成内耗,分散学生精力。
三、重构演示实验教学价值的策略
1. 正确认识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实验探究需要将明显的现象充分展示出来,为学生积累感性经验,更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在学生认知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越过程中实现培养思维、领悟方法、发展智力。物理教学要立德树人,本质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五育并举”并不是德智体美劳的简单叠加、机械组合,而是要通过“五育互育”实现“五育”的融合,充分显现出“五育”的整体效果。如果五育没有“互育”,就会出现五育不充分。充分智育有利于促进其余“四育”的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就是智育没有完成本该完成的任务,即智育不充分造成的[2]。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到演示实验最终价值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体现这一价值目标需要摒弃演示实验重视数量轻视质量的观念,而重视演示实验的质量,在重视演示实验效果的基础上设计好现象和结果分析过程中教师的“导”,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这样演示实验就不会在课堂上遍地开花,而是在关键之处设计高质量演示实验。
2. 明确演示实验教学的基础和目标
基于既契合学生认知水平,又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的教学理念[3],教学设计要有新内容,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知识、能力、方法、技能等方面的“升级”。演示实验教学的设计更应基于学生基础并有所突破,不能简单重复做过的实验,也不能简单复制生活中情境,应起始于过去、源于生活,并有所超越,让学生有新收获、新体验。
演示实验出现“节节探”和“满堂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础掌握不充分,对教学目标也不够明确,即不知道学生在何处,也不知道学生将去向何处。知道了学生在何处,教师设计的演示实验就不会简单重复学生已经做过的实验,也不会在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之处开发实验,教师才不会在本该要学生抽象思维之处开发实验剥夺学生思维发展的契机。教师开发的实验才会有新意,给学生带来新感觉,让学生有新收获。明确学生将要去到何处,教师开发实验除了追求实验现象明显外,还会追求引导学生思考,促进认知进阶和学生思维的发展。
3. 重视开发教学价值高的演示实验
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重在质量,而非数量,并非多多益善。一般而言,一节课有1到2个高质量的演示实验就足够,不需要也不应该让演示实验探究塞满整节课堂。有些不需要实验的教学内容,不应强求。高质量的演示实验应该具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有较高的教学价值———能够促进学生发展,能较好服务立德树人。具体而言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实验现象明显,观测效果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聚焦学习内容。
(2)能有效解决学生认知疑难。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处开发演示实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方法,领悟物理思想,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为迁移应用奠定基础。
(3)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实验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要是能够与学生原有认知产生矛盾效果更好,更能对学生思维训练产生积极作用,实现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认知实现质的飞跃。
4. 树立正确的演示实验评价导向
评价具有较强的导向功能。在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比赛课中,往往过于看中教师设计的演示实验,只要实验设计丰富且有亮点,就可以“一好遮百丑”,就可以获得评委的“芳心”,就可以威慑“对手”和“观众”,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样的评价导向下,自然导致教师想方设法开发演示实验,尤其是在比赛课或者各类公开课上,不管对学生的学习有用没用,无论如何也要设计一个演示实验。其实一节课好不好,实验只是其中的指标之一。除了关注实验还应该关注教师在这节课上的其他表现,比如整体设计、教师的基本功、师生互动、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等。这些方面每一个都可以细化为多个维度的评价标准。就教师的基本功而言,有靠嘴巴讲的功夫、引导学生思考的功夫、教学中应对各种突况生成教学资源的功夫等。评价一节课最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发展,不论是否有实验,不论用了几个实验,只要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就是一节好课。
思维是物理的灵魂,发展思维是物理教学的使命,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演示实验是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充分智育的重要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实现思维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其余“四育”、实现“五育互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彭前程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10-15.
一、运用问题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没必要做实验,甚至有部分学生不喜欢实验课。而有的学生虽然喜欢物理实验,但不愿动手操作。造成上述现象有多种原因,首先中考成绩和实验测试无关联,以至于学生对实验教学持放任心理。再加上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按照教师讲解的实验过程和步骤模仿操作,而教师在一旁指导。这种实验方式影响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动作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对此,教师可以在讲解物理规律时和学生一起探讨物理方案,根据学生的已学知识设计与学生经验相抵触的实验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讲解“大气压阻止水外流”一课时,就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教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一个空瓶子,在瓶子上扎几个小孔,那么这个瓶子还能装水且保证不漏吗?”学生:“不能!”教师:“瓶盖盖好,瓶内的水就停止往外流了,相同瓶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结果呢?”学生:“可能与大气有关。”通过上述实验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并理解新知识。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能力
演示实验需要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不仅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而且还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严禁出现教师自导自演的状况。针对那些易于操作的实验,教师应让学生独立演示;针对那些有一定难度的实验,应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操作。在学习电路的“短路试验”时,虽然该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在做好充分的安全准备下,教师还是决定让学生来完成这个实验。通常情况下,教师会邀请物理基础一般但胆子很大的男生来完成。在实际操作中,电路短路后发出“砰”的一声,实验区硝烟弥漫、火花四溅,一些胆小的女生吓得蹲在地上,但是实验完成后,很多学生都兴致很高、说不过瘾,希望自己也能参与一次。正是因为产生了兴趣,学生便会细致观察与思考,从而不断产生疑问,带着问题都能认真听讲,并且在学习中学生还对安全用电知识有了更全面与深刻的了解。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参与操作的演示实验,与传统的教师自导自演的演示实验教学模式相比,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兴趣明显提升,并且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动手积极性的培养,有助于实验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三、构建严谨思维体系,指导学生观察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把演示实验和实验结论的地位调过来.书本知识都是通过人类大量的实验和实践得出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讲解某个知识点时,都先把知识点给学生们讲授完整,然后再进行实验演示.这时,演示实验的作用已经不再是实验设计的本意了,已经没有启发和引导思维的作用.因为讲完知识后才进行演示实验,这时候的实验像是某个知识点衍生出来的.实验的功能只是检测和证明.这样一种实验的思路在教学中常有,很多教师在讲完内容的时候,完成任务式的把实验演示完,却并不注重充分发挥实验的功效.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正确且清晰的实验教学的思路.那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象到本质,先演示实验再总结知识点.比如,我讲授《力、弹力》这一节时,研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时,用一根弹簧,将其一端固定在墙上,在另一端施加一个拉力,改变拉力的大小,让学生观察弹簧的变化.等我演示完之后,不用我说什么,学生们已经总结出来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我再进行点拨: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根据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来发挥其功能的.学生们在思考后可以回答出如弹簧测力计和弹簧秤之类的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二、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实验现象是需要观察的,细心地观察实验才可以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很多学生很喜欢上物理课,很喜欢看演示实验,但他们观察实验的想法纯粹是觉得好玩,就像看热闹,看完就算了,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很大部分原因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该如何去观察.如果教师不加以指点,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就抓不住重点,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如观察光屏、透镜、火焰三者位置关系如何?什么时候光屏上会出现不同的像?适当改变距离后,像大小的变化有何特点?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就可以抓住实验的重点.教师演示的时候也可以在某些特殊的时刻稍微停顿,放慢节奏,让学生们观察得更清楚.因为这个实验内容比较多,可能有些学生在看完一遍之后还没有形成很清晰的印象,教师可以再演示一遍,让学生们重新观察.这样做,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的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可以在实验室完成之外,课外还可以自己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和探索知识.实验不仅是观察现象,还是动手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让学生从模仿开始,比如可以布置一些小制作的任务,“自制乐器”、“潜望镜”、“小孔成像”、“照相机”、“量筒”、“天平”、“密度计”、“土电话”等.选择一些适合的制作实验让学生们课外去完成,并鼓励学生们自行研究发明和创新.
【关键词】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内容与手段,因此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实验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明确强调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就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演示实验谈一点见解。
一 转观念――小实验并非可有可无
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课堂演示实验的处理方式是用“动口”代替了“动手”,其原因一是嫌操作麻烦,认为讲解的效果会更好;二是想当然的认为有些现象,学生已经很熟悉,没有必要在课堂上演示,这种观念影响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改进。
由于教师的生活体验要比学生丰富得多,教师感到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学生未必熟悉,即便是学生在生活中见过的事物或现象,也可能缺乏仔细的观察或思考。当教师在教学中把这些看似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在学生面前重现时,必将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效果。
如,在惯性现象的举例中,要对乘客乘车遇到的“前俯后仰”现象进行分析,若课前准备图1演示器材,模拟客车突然启动(或加速)和刹车(或减速)得情景,边演示变分析,既降低了分析的难度,又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过程。
又如,教材中以“用手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0.5牛”来加深对力的单位“牛顿”的感性认识,当笔者在课堂上用手托起一个鸡蛋时(图2),学生明显兴奋起来,然后结合此演示说明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克,既加深了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又为后面重力与质量关系的知识做了铺垫。
再如,说明压强与受力面积关系的图钉实例,演示光沿直线传播的“手影游戏”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以实验小而不为”,一定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二 勤动手――挖掘身边的实验资源
生活处处有物理, 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
作为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避免完全依赖于已有实验条件的“拿来主义”。要善于思考,充分挖掘身边的物理实验资源, 多做一些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
在《电生磁》这节内容教学时,以前总是习惯于用实验室里的螺线管向学生演示,在一次示范课教学中,笔者尝试用粗导线自行绕制螺线管,通电后,磁性非常明显,既让学生掌握了螺线管的绕制方法,又增添了学生对实验的真实感。
在分析“浮力产生原因”的知识时,可将矿泉水瓶从中部剪开,用上部的漏斗和乒乓球做如下演示:先将球置于漏斗中,再往瓶内倒满水,会看到球并没有上浮,然后用手轻轻堵住下端瓶口,乒乓球马上就浮起来了(图3),该现象生动说明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此外,教材中还设计了许多“想想做做”内容,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实验具有贴近生活、直观明了的特点,切不可因为实验室里没有相应的仪器,对此弃之不理。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就地取材、创造条件地进行演示或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三 善思考――对实验进行精选或改进
说明同一个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实验有很多,教学中应当选取典型或新奇的在课堂上演示,而不必将众多的实验都呈现到学生面前,以致罗列了许多现象而忘却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弄得学生眼花缭乱。对于教材安排的或教学中一些传统的效果不明显的实验,我们要结合实际条件加以改进或替换。
例如:为使学生建立大气压的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是“覆杯实验”(厚纸片顶住一杯水),该实验存在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杯中水不满或杯口与纸片接触不紧密时,实验容易失败;二是学生容易产生纸片是被水“吸住”的误解。笔者在教学中,用乒乓球代替纸片,用饮料瓶代替玻璃杯,不仅演示效果良好,且增加了实验的新奇性(图4)。
“马德堡半球”实验是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著名实验,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半球密闭性和抽气效果的限制,该实验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可以用橡皮吸盘模拟该实验,然后再对相应物理学史知识进行补充。
惯性现象教学中,教材中安排了击打棋子的实验,若用图5所示的“鸡蛋落杯”实验替换(迅速抽走光滑硬纸板,鸡蛋落入水中),不仅取材和操作方便,更能增加学生在演示前的悬念。
四 重引导――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教学中的每一个实验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同样的实验,由于教师在演示中引导的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在演示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只会“看热闹”,促使学生去“看门道”,教师在实验前应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想,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在实验后要对现象或结果分析总结,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节内容时,若直接用倒置的漏斗进行演示,然后对乒乓球不下落的现象进行分析,虽然得出了相应的物理规律,却没有取得最佳的效果,笔者后来尝试用下面流程演示分析,效果明显改善。
总之,实验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也应当成为教师擅长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离开了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必然导致课堂的枯燥和低效,物理课也就失去了她应有的魅力。为此,如何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完善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物理实验》 中国书籍出版社 张杰
[2]《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许国梁